《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3篇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1

  1.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 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会用数学的知识来研究生活中的饿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 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 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一、创境激趣

  1、昨天我们学习了如何找次品的方法,谁能说一说。

  2、今天我们继续探讨如何去快速地找出次品的一般方法。

  二、自主探究

  1、解决9 个零件的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1)出示问题:有9 个零件,***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把它找出来吗?

  老师引导分析方法:你可以拿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笔在纸上进行分析,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2)自主探索。在有一定结果以后请一个学生**展示方法,老师帮助梳理方法: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3)反思自己的分法并在小组内交流。老师指导交流重点:看看我们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伐出次品?

  (4)全班汇报。老师引导学生阐述:分成几份?怎么分?怎样找出次品?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边汇报边板书示意图。

  (5)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梳理一遍,然后进行比较: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6)小结:把9 个零件分成3 部分,并且*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2、推测多个零件找次品的解决办法。

  (l)提出猜测:那么,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这样*均分成3 份的方法都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我们来猜一猜。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找次品》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找次品》教学设计(2)学生猜想

  (3)要验证猜想我们再来试一下。如果有12 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切能找出次品?(*均分成3 份,即4 , 4 , 4 。)迅速在草稿纸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学生汇报:3 次。

  (4)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还有哪些分法?(2,2,8) (3,3,6)(5,5,2)(6,6)学生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

  (5)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证找出次品?

  (6)小结:这样看来利用天*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 份,并且*均分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三、交互反馈

  P137第5题

  (1)学生**完成,集体交流。

  (2)让学生脱离具体的操作活动,学会用图来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题答案是至少需要称3 次。

  四、开放延伸

  P137第6题

  (1)学生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与例题不同,是另一种类型的找次品,因为不知道次品比正品重还是轻,所以问题就复杂多了。对本题而言,还是分成3 份,至多称2 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第一次天*两边各放一袋白糖,若天**衡则剩下的那袋就是次品,再称一次就能判断次品是轻还是重了;若天*不*衡,则这两袋中一定有一袋是次品,可取下轻(或重)的那袋,把剩下的那袋放上天*,若天**衡,则轻(重)的是次品,若天*不*衡,则重(轻)的是次品。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此题为起点,探索数量为4 , 5时如何找出次品。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六、作业:A级:1、P136第4题

  B级:P137你知道吗?

?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1)

——《找次品》教学设计5篇

《找次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学习观察、猜想、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多**课件、5盒口香糖

  学具准备:9个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电脑出示图片:**第二架航天飞机,再出示它爆炸的图片。

  电脑解说:1986年1月28日,**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进行飞行时发生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化作碎片坠入大西洋,造成世界航天史上最大的悲剧。据**,这次灾难的主要原因是生产了一个不合格的零件引起的。

  师:可见,次品的危害有多大,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重一点或轻一点的物品。需要想办法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师:下面我们一齐来研究找次品。

  出示课题:找次品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1、自主探索。

  A出示口香糖:老师这儿有三盒口盒糖,***一盒是吃了两粒的,你说有什么办法帮忙将它找出来吗?

  师:对,我们可以用天*来帮忙找出次品。

  让生根据讨论题同桌互相说说方法:

  电脑出示:同桌说说:(1)你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2)假如天**衡,次品在哪里?(3)假如天*不*衡,次品又在哪里?

  B学生汇报方案并**边讲边在天*演示。

  师据生回答板:3(1,1,1)1次

  2、老师又拿来了两盒口香糖,和前面的三盒混在一起,你还能用天*将那盒吃了两粒的口香糖找出来吗?

  A出示:小组讨论:(1)你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2)假如天**衡,次品在哪里?(3)假如天*不*衡,次品又在哪里?(4)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让生根据讨论题在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其他成员听。

  B学生在投影上演示,边演示边讲。

  师据生回答板:5(2,2,1)2次

  5(1,1,1,1,1)2次

  三、从多种方法中,寻找“找次品”的最佳方案“9”

  “刚才大家都很聪明,都能在几盒口香糖里找出轻的那盒次品来,那如果有的次品是比是重一些的,那你又能不能把它找出来呢?”

  1、课件出示例2,有9个零件,***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让生自己审题,并找出重点、关键的词语,课件用点标出重点词语:次品重、至少、

  一定。

  2、让学生拿出九个正方体,把它当作这几个零件,自己根据刚才的讨论题,说说方法,如果想到有几种方法的,都将方法说出来。

  然后让生说说方法,师据生回答板:

  零件个数分成的份数保证能找出次品的次数

  93(4,4,1)*

  不*4(2,2)不*2(1,1)3次

  93(3,3,3)*3(1,1,1)

  不*3(1,1,1)2次

  95(2,2,2,2,1)*(2,2)*不*2(1,1)

  不*2(1,1)3次

  99(1,1,1,1,1,1,1,1,1)4次

  3、观察分析,寻找规律。

  “好,刚才我们在9个零件里找次品,方法就有四种了,如果待测物品更多一些,那方法也会更多,如果每次都这样找的话就比较?(麻烦、复杂)对,那我们能不能找出一些规律呢?”

  “同学们观察表格,那种方法最简便、最快的?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那这种方法我们分成几份?是怎么分的?”(分成三份,并且*均分)

《找次品》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利用天*,结合观察、猜测、图示、推理等活动,理解“找次品”问题的基本原理,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二)过程与方法

  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用图示或文字表示找次品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天*,多**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原理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例1:有3瓶钙片,其中一瓶少了3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

  (2)理解题意。

  学生可能会说:倒出来数一数,或掂一掂、称一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解释:生产或生活中有时需要从几个物体中找特别重或特别轻的一个,在数学中我们把这类问题称为“找次品”问题。

  如果两个物体的差异很大、很明显,可以用数一数或掂一掂的方法。如果差异不明显或物体数量很多(例如有30瓶钙片),用数一数或掂一掂的方法可能不准确或不方便,此时可以用天*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次品”。

  【设计意图】理解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当学生面对例1,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数一数或掂一掂,因为他们缺少使用天*的生活经验,所以让他们了解“数”和“掂”的局限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2、合情推理,理解原理。

  (1)了解天*的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天*,并让学生想象:如果在天*的左边放一支粉笔,在天*的右边放一本数学书,天*会怎么样?为什么?

  学生回答:天*的左边高,右边低。因为数学书比粉笔重。

  教师继续追问:如果在天*的左边放一本数学书,在天*的右边也放一本数学书,现在天*会怎么样?为什么?

  学生回答:天*会*衡,因为左右两边一样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出示:天**衡,两边一样重;天*不*,下沉那边重。

  【设计意图】学生没有使用天*的经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观察丰富表象扫除学习障碍,为进一步学习找次品做好准备。特别地,对两种情况的概括有利于学生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2)如何利用天*找次品?

  如果只有两瓶钙片,放在天*上称一次就知道哪一瓶少了3片,因为它会轻一点。现在有3瓶,那么要称几次呢?为什么?

  学生:称一次。左右两边各放1瓶,如果天**衡,剩下的那瓶就是次品;如果天*不*衡,天*翘起的一端所放的是次品。

  教师分别演示天*达到*衡和出现不*衡的两种情况,请同学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根据天*的情况推断出剩下一瓶的情况,是解决“找次品”问题的关键。此处将实验演示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原理。

  3、交流图示,掌握方法。

  你能想办法把用天*找次品的过程,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1)可以用一个“△”加一条短横线表示天*,用长方形表示钙片。

  (2)为了方便,还可以给每瓶钙片加上编号。

  学生完成后,将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图示是对问题进行抽象、概括的一种方式,通过图示使找次品的方法具有概括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例1教学后及时进行方法的总结,可以分散本课的难点,有利于学生发现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最优策略。

  (二)探索规律,优化策略

  1、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2。

  8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假如用天*称,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2)大胆猜测。

  教师: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学生:如果运气好一次就能找到次品,所以至少一次。

  学生:一次不能保证找出次品,因为如果运气不好,就找不到次品了。

  学生:每次称2个零件,4次保证找出次品。

  教师:“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什么意思?

  学生:既要保证找出次品,又要次数最少。

  【设计意图】这个讨论是非常必要的,学生第一次遇到这类问题,可能不能兼顾两端,说“一次”的同学忽视了“保证”,说“4次”的同学没有考虑到至少。通过同学间的互相交流,否定错误,澄清认识,确定研究方向,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走错路,少走弯路,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找次品》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 第134~135页。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脱离实物,借助纸笔帮助分析“找次品”的问题。

  教、学具准备:

  教师用具: 3瓶口香糖、课件 学生用具:10张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1.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师:出示3瓶口香糖,提出问题:现在这里有3瓶口香糖,***一瓶少了3片,我们就把那一瓶称为次品,(板书:次品)你能用什么办法很快地找到哪一瓶是次品?

  生1:数一数里面有多少粒,哪一瓶比另外两瓶少了3粒,就把那瓶找出来了。

  师:你是用数的方法来找的.生2:还可以用天*来称。

  师:用天*称。好!天*大家见过吗? 生:见过。

  师:天*上面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东西一样重,天*就会怎么样?

  生:*衡。

  师:如果不一样重呢? 生:天*会一边高,一边低。

  师:低的那边物品比较,高的那边物品比较。

  2.引导学生探索用天*找次品的方法。

  师:大家想一想:有3瓶口香糖,***一瓶是次品,利用天*来称,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到次品?

  生答并演示称法。

  3.揭示课题。

  好!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利用天*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解决**和方法

  1.设疑:

  师:刚才3瓶中有一瓶是次品,利用天*来称,至少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生:1次。

  师:如果不是3瓶,而是2187瓶,你估计要多少次? 点2名学生回答。

  师: 2187瓶到底需要称多少次?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2187这个数怎么样?

  生:很大。

  师:我们碰到数据很大的时候,可以用一个策略。可以把这个很大的数变得很小,我们从很小的数开始研究,逐渐寻找规律。这种策略叫做化繁为简。(板书:化繁为简)

  那么我们就从很小的数开始研究。刚才3瓶已经研究过了,那再研究大一点的数?

  (5)师:我们就来研究5瓶,5瓶中有一瓶是次品,用天*秤来称,至少几次可以保证找到次品?

  2.课件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索:拿出5个圆片代替5瓶口香糖,思考一下,怎样找出次品?

  3.**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小组交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4.全班汇报。

  师:你是怎么称的?天*左右两边怎么放?

  生1:(1,1,3)→(1,1,1)2次

  生2:(2,2,1)→(1,1)2次

  师: 不管这样分组,还是这样分组,都是几次保证找到?(2次)

  5.教师小结:利用天*找次品,除了可以利用学具,还可以画出这样的示意图来帮助我们思考。

  三、解决9件物品中有一件是次品的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5个离2187 还差很多,规律还没找出来,怎么办?再增加几个?板书:9

  1、课件出示问题:9瓶中有一瓶是次品,用天*秤来称,至少几次可以保证找到次品?教师引导分析方法:你可以用圆片摆一摆,也可以像老师这样做记录,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2.自主探索。

  3、学生汇报称法:

  生1:(1,1,1,1,1,1,1,1,1)4次

  生2::(4,4,1)→(2,2)→(1,1)3次

  生3::(2,2,5)→(2,2,1)→(1,1)

  生4::(3,3,3)→(1,1,1)2次

  4、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梳理一遍,然后进行比较: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提示:这种方法一开始就怎么分的?分成了几份?

  5、小结:把9瓶口香糖分成3部分,并且*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板书:*均分成3部分

  四、推测多件物品中找次品的解决办法

  1、提出猜测:那么,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这样*均分成3份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

  2、要验证我们的猜想对不对,怎么验证?我们再增加几个来试一下。如果有12瓶,(板书:12)***一瓶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定能找出次品?(生:*均分成3份,即4,4,4)。迅速在草稿纸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生:(4,4,4)→(2,2)→(1,1)3次

  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比3次更少。还有哪些分法?

  生:(2 2 8)(3 3 6)(5 5 2)(6 6) 请同学们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

  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证找出次品?

  3、与学生一起小结:这样看来在利用天*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均分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这说明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对的。

  五、拓展训练

  1、9瓶需要2次,如果是27瓶中有一个次品,至少称几次保证能找到次品?

  2、如果81瓶呢?243瓶呢?729瓶呢?2187瓶?

  3、小结:开始我们猜测是2000多次,经过探究我们发现: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只要7次,相差如此之大,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4、思考:刚才我们研究的9、12、27和81等都是3的倍数,如果不是3的倍数,又该怎么办呢?大家课后想一想,我们下节课来研究这个问题。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找次品的第一课时,当物品数是3的倍数时,利用天*找次品,怎样分组需要称的次数最少?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最近根据学校教导处的安排,我**这节“找次品”的公开课,上完课后感慨颇多,对有效的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体现“由易到难”的思想。

  教材首先出示例1通过利用天*找出5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我认为在学生初次接触“找次品”问题时,对从5件物品中找出1件次品,难度偏大,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于是我在课本例1的前面,增加了“从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的内容, 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较易掌握,当学生理解了从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的最优方法,然后再来探究5个、9个的情况。这样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体现了由易到难的思想。而且从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的最优方法,是均分3份思想的基本模型,把这种情况加以研究确实有必要。另外,考虑到“找次品”的问题比较复杂,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将教学内容限定在称量物品的个数是3的倍数的情况展开探究,为下节课探究不是3的倍数的情况作好铺垫。

  二、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我在教学中体现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再从解决简单的问题中发现规律,用这个规律解决复杂的问题。在本节课的开始就设计了让学生猜“2187瓶中有一瓶是次品,用天*称,至少要称几次一定能找出次品”,学生猜无论如何都要一千多次,要解决这个难题,我们首先研究3瓶、5瓶、9瓶等逐渐寻找规律和方法,最后找到“均分3份来称所需的次数最少”的方法,然后用找到的方法来解决从2187瓶中找次品的问题。后来经过探究后发现从2187瓶中找一瓶次品只要称7次即可,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数学的奇妙!从而激发了学生数学的欲望。

  三、体验“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正如荷兰数学***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本节课就让学生经历了“实验探究——猜想——验证——归纳”的过程。首先从9瓶中找1瓶次品的几种方法的对比中,我们发现均分3份的方法所需的次数最少,是否无论是多少瓶都是均分3份的方法所需的次数最少呢?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就必须再用一个例子去试验,然后归纳得出结论。学生通过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逐步学会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猜想验证,提高了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找次品》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利用天*,结合观察、猜测、图示、推理等活动,理解“找次品”问题的基本原理,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二)过程与方法

  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用图示或文字表示找次品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天*,多**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原理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例1:有3瓶钙片,其中一瓶少了3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

  (2)理解题意。

  学生可能会说:倒出来数一数,或掂一掂、称一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解释:生产或生活中有时需要从几个物体中找特别重或特别轻的一个,在数学中我们把这类问题称为“找次品”问题。

  如果两个物体的差异很大、很明显,可以用数一数或掂一掂的方法。如果差异不明显或物体数量很多(例如有30瓶钙片),用数一数或掂一掂的方法可能不准确或不方便,此时可以用天*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次品”。

  【设计意图】理解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当学生面对例1,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数一数或掂一掂,因为他们缺少使用天*的生活经验,所以让他们了解“数”和“掂”的局限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2.合情推理,理解原理。

  (1)了解天*的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天*,并让学生想象:如果在天*的左边放一支粉笔,在天*的右边放一本数学书,天*会怎么样?为什么?

  学生回答:天*的左边高,右边低。因为数学书比粉笔重。

  教师继续追问:如果在天*的左边放一本数学书,在天*的右边也放一本数学书,现在天*会怎么样?为什么?

  学生回答:天*会*衡,因为左右两边一样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出示:天**衡,两边一样重;天*不*,下沉那边重。

  【设计意图】学生没有使用天*的经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观察丰富表象扫除学习障碍,为进一步学习找次品做好准备。特别地,对两种情况的概括有利于学生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2)如何利用天*找次品?

  如果只有两瓶钙片,放在天*上称一次就知道哪一瓶少了3片,因为它会轻一点。现在有3瓶,那么要称几次呢?为什么?

  学生:称一次。左右两边各放1瓶,如果天**衡,剩下的那瓶就是次品;如果天*不*衡,天*翘起的一端所放的是次品。

  教师分别演示天*达到*衡和出现不*衡的两种情况,请同学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根据天*的情况推断出剩下一瓶的情况,是解决“找次品”问题的关键。此处将实验演示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原理。

  3.交流图示,掌握方法。

  你能想办法把用天*找次品的过程,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1)可以用一个“△”加一条短横线表示天*,用长方形表示钙片。

  (2)为了方便,还可以给每瓶钙片加上编号。

  学生完成后,将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图示是对问题进行抽象、概括的一种方式,通过图示使找次品的方法具有概括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例1教学后及时进行方法的总结,可以分散本课的难点,有利于学生发现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最优策略。

  (二)探索规律,优化策略

  1.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2。

  8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假如用天*称,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2)大胆猜测。

  教师: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学生:如果运气好一次就能找到次品,所以至少一次。

  学生:一次不能保证找出次品,因为如果运气不好,就找不到次品了。

  学生:每次称2个零件,4次保证找出次品。

  教师:“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什么意思?

  学生:既要保证找出次品,又要次数最少。

  【设计意图】这个讨论是非常必要的,学生第一次遇到这类问题,可能不能兼顾两端,说“一次”的同学忽视了“保证”,说“4次”的同学没有考虑到至少。通过同学间的互相交流,否定错误,澄清认识,确定研究方向,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走错路,少走弯路,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2.探索规律。

  (1)分组探究,并将探索的情况填入下表。

  (2)全班交流。

  ①分别请称4次、3次、2次的小组**介绍本组的方法(此时学生对使用复杂的图示介绍方法可能还有困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进行图示,为学生做出正确示范)。

  ②每次每边称1个的小组为什么需要的次数比较多?

  学生:每次称的零件数量太少。

  ③每次每边称4个的小组为什么反而不如每次每边称3个的小组完成得快?

  学生:每次每边称3个,称一次就可以将次品确定在更小的范围内。

  【设计意图】问题②和问题③迫使学生去思考采用不同方法造成次数不同的原因,避免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为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学生不太容易发现“尽量三等分”这个最优化的策略。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例1,发现利用天*不仅可以对天*两端的零件进行判断,而且可以对没有称量的那一部分做出判断。

  (3)概括最优化策略。

  ①如果9个零件中有1个次品(次品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怎么称?

  学生:*均分成三份,每边3个,如果天**衡,次品在剩下的3个零件中;如果天*不*衡,次品在天*下沉一端所放的3个零件中。然后再每边称1个,如果天**衡,次品就是剩下的那1个零件;如果天*不*衡,次品就是天*下沉一端所放的那个零件。

  ②你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将所有零件*均分成三部分,保证找到次品需要的次数最少。

  ③用你发现的规律找出10个、11个零件中的1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看看是不是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也是最少的?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将找的过程用图示法记录下来,最后借助实物投影与全班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操作得出结论属于不完全概括,属于猜测,而且在小学阶段也无法严密证明,只能通过大量的事实加以验证。验证的过程既可以加深理解,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运用水*,并通过交流提高熟练程度。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5瓶钙片中有1瓶是次品(轻一些),完成下面找次品的过程。

  2.有15盒饼干,其中的14盒质量相同,另有1盒少了几块。如果能用天*称,至少称几次可以保证找出这盒饼干?

  教师提示:将15盒饼干三等分,每份5盒,称一次可以确定那盒少了几块的饼干在哪5盒当中。然后参考前一题的方法找出这盒饼干。

  3.有28瓶水,其中27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教师提示:将28瓶水按照9瓶、9瓶、10瓶分为三份,称一次可以确定这瓶盐水在哪一份当中。如果是在某个9瓶当中,则继续三等分找出这瓶盐水;如果在10瓶当中,可以考虑按照3瓶、3瓶、4瓶的方法继续分组,找出这瓶盐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对练**十七中的练习与“做一做”的顺序进行了微调,是为了体现由易到难的教学顺序。数量越大,操作和思考的过程就越复杂,对学生而言难度也越大。特别是例2后面的“做一做”对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一是因为要称4次,二是因为28不能*均分成三等份,所以进行了调整。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1)今天研究了什么问题?

  (2)找次品的最优化策略是什么?

  2.知识拓展。

  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都是已知次品比较重或比较轻,如果不知道它比较重还是比较轻,你还能找出次品吗?请有兴趣的同学回家思考。

  【设计意图】教材中的“找次品”是一种理想化的问题,把不知次品轻重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

《找次品》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学习观察、猜想、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多**课件、5盒口香糖

  学具准备:9个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电脑出示图片:**第二架航天飞机,再出示它爆炸的图片。

  电脑解说:1986年1月28日,**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进行飞行时发生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化作碎片坠入大西洋,造成世界航天史上最大的悲剧。据**,这次灾难的主要原因是生产了一个不合格的零件引起的。

  师:可见,次品的危害有多大,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重一点或轻一点的物品。需要想办法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师:下面我们一齐来研究找次品。

  出示课题:找次品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1、自主探索。

  A出示口香糖:老师这儿有三盒口盒糖,***一盒是吃了两粒的,你说有什么办法帮忙将它找出来吗?

  师:对,我们可以用天*来帮忙找出次品。

  让生根据讨论题同桌互相说说方法:

  电脑出示:同桌说说:(1)你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2)假如天**衡,次品在哪里?(3)假如天*不*衡,次品又在哪里?

  B学生汇报方案并**边讲边在天*演示。

  师据生回答板:3(1,1,1)1次

  2、老师又拿来了两盒口香糖,和前面的三盒混在一起,你还能用天*将那盒吃了两粒的口香糖找出来吗?

  A出示:小组讨论:(1)你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2)假如天**衡,次品在哪里?(3)假如天*不*衡,次品又在哪里?(4)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让生根据讨论题在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其他成员听。

  B学生在投影上演示,边演示边讲。

  师据生回答板:5(2,2,1)2次

  5(1,1,1,1,1)2次

  三、从多种方法中,寻找“找次品”的最佳方案“9”

  “刚才大家都很聪明,都能在几盒口香糖里找出轻的那盒次品来,那如果有的次品是比是重一些的,那你又能不能把它找出来呢?”

  1、课件出示例2,有9个零件,***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让生自己审题,并找出重点、关键的词语,课件用点标出重点词语:次品重、至少、

  一定。

  2、让学生拿出九个正方体,把它当作这几个零件,自己根据刚才的讨论题,说说方法,如果想到有几种方法的,都将方法说出来。

  然后让生说说方法,师据生回答板:

  零件个数分成的份数保证能找出次品的次数

  93(4,4,1)*

  不*4(2,2)不*2(1,1)3次

  93(3,3,3)*3(1,1,1)

  不*3(1,1,1)2次

  95(2,2,2,2,1)*(2,2)*不*2(1,1)

  不*2(1,1)3次

  99(1,1,1,1,1,1,1,1,1)4次

  3、观察分析,寻找规律。

  “好,刚才我们在9个零件里找次品,方法就有四种了,如果待测物品更多一些,那方法也会更多,如果每次都这样找的话就比较?(麻烦、复杂)对,那我们能不能找出一些规律呢?”

  “同学们观察表格,那种方法最简便、最快的?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那这种方法我们分成几份?是怎么分的?”(分成三份,并且*均分)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2)

——《找次品》优秀教学反思3篇

《找次品》优秀教学反思1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这节课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在教学内容上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利用天*找出5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基本的解决**和方法。例2的待测物品数量为9个,在实验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便于学生与例1的结果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解决该问题的一般思路。

  在授此课时,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设计这一环节,联系生活实际,可以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使学生肯动脑、想参与、乐学习。

  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同学们先从3瓶口香糖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学生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5瓶、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本课我让同学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27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在研究性数学学习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找次品》优秀教学反思2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中安排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首先安排了从3个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9个,继续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继续发现多种方式找出其中的1个次品。最后安排了从12个找出次品,这次提高难度要通过写一写的方式找出次品。总结以上三种情况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在数学广角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我在教学时渗透了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本课的开始我就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在学生众多的策略中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就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优化策略、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围绕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学习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在解决问题中展开观察、操作、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感受最优策略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中我认为还有以下方面没有做好:首先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学生还要说不同的方法,我没有给他机会,没照顾到个体差异;再者从5个待测物品中找较轻的一个中,有一学生举出了分成“2和3”的方法,面对这一生成性的资源我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均分这一概念的渗透;最后是在对从9个物品中找一个较轻的比较归纳中,总结比较仓促,使得学困生在这方面的理解上还有些困难。这些都需要努力改进和提高。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3)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 (菁选3篇)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会用数学的知识来研究生活中的饿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一、创境激趣

  1、昨天我们学习了如何找次品的方法,谁能说一说。

  2、今天我们继续探讨如何去快速地找出次品的一般方法。

  二、自主探究

  1、解决9个零件的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1)出示问题:有9个零件,***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把它找出来吗?

  老师引导分析方法:你可以拿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笔在纸上进行分析,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2)自主探索。在有一定结果以后请一个学生**展示方法,老师帮助梳理方法: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3)反思自己的分法并在小组内交流。老师指导交流重点:看看我们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伐出次品?

  (4)全班汇报。老师引导学生阐述:分成几份?怎么分?怎样找出次品?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边汇报边板书示意图。

  (5)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梳理一遍,然后进行比较: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6)小结:把9个零件分成3部分,并且*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2、推测多个零件找次品的解决办法。

  (1)提出猜测:那么,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这样*均分成3份的方法都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我们来猜一猜。

  (2)学生猜想

  (3)要验证猜想我们再来试一下。如果有12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切能找出次品?(*均分成3份,即4,4,4。)迅速在草稿纸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学生汇报:3次。

  (4)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还有哪些分法?(2,2,8)(3,3,6)(5,5,2)(6,6)学生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

  (5)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证找出次品?

  (6)小结:这样看来利用天*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均分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三、交互反馈

  P137第5题

  (1)学生**完成,集体交流。

  (2)让学生脱离具体的操作活动,学会用图来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题答案是至少需要称3次。

  四、开放延伸

  P137第6题

  (1)学生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与例题不同,是另一种类型的找次品,因为不知道次品比正品重还是轻,所以问题就复杂多了。对本题而言,还是分成3份,至多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第一次天*两边各放一袋白糖,若天**衡则剩下的那袋就是次品,再称一次就能判断次品是轻还是重了;若天*不*衡,则这两袋中一定有一袋是次品,可取下轻(或重)的那袋,把剩下的那袋放上天*,若天**衡,则轻(重)的是次品,若天*不*衡,则重(轻)的是次品。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此题为起点,探索数量为4,5时如何找出次品。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六、作业

  A级:

  P136第4题

  B级:

  P137你知道吗?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和方法。

  2.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观察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三、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三角形)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出新课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游戏,考考大家的眼力,你们愿

  意吗?

  生:愿意。

  师:(课件出示图片)请找出下面两幅图的不同。

  学生汇报

  生1:第一幅图C处不同。

  生2:第二幅图C处不同。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这么快就找到了两幅图中的不同之处。现在有

  两瓶口香糖(课件出示),可是有一瓶被一名调皮的学生吃了两颗,这两瓶口香糖的外观都一样,你能帮帮老师怎样找出那瓶少了两颗的口香糖吗?

  学生讨论,汇报

  生:可以用天*称一称,少了两颗口香糖的那瓶应该略轻一些,把这

  两瓶口香糖分别放在天*的左右两边,天*向上的一面就是少了两颗口香糖的那瓶。

  师:你说的很好!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

  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轻一些或是重一些)的物品,需要用天*把它找出来,像这一类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找次品。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找次品》(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从三瓶中找到次品

  师:刚才同学们很快的从两瓶中找到了次品,如果老师这儿有三盒口

  盒糖,***一盒是少了两粒的,你有什么办法帮忙将它找出来吗?

  生:用天*找。

  师:不错,依然用天*来帮助我们找到次品。提示:(1)你把待测物

  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2)假如天**衡,次品在哪里?

  (3)假如天*不*衡,次品又在哪里?

  生:可以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每份有1个。假如天**衡,剩下的

  就是次品,如果天*不*衡,天*上升的一侧是次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课件演示。

  2.从五瓶中找到次品

  师:同学们太厉害了。老师又拿来了两盒口香糖,和前面的三盒混在一起,你还能用天*将那盒吃了两粒的口香糖找出来吗?(课件出示)

  同桌合作完成,汇报

  生1:可以把这5瓶口香糖分成5份,每份是1瓶,分别标上1~5号,

  先拿出1号和2号称,如果天*不*衡,轻的一侧就是次品;如果天**衡,称3号和4号,同样,如果天*不*衡,轻的一侧是次品;如果天**衡,那么5号是次品。

  师:你说的很完整。如果按照你这样称,至少需要称几次?生1:至少需要称2次。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生2:我们把这5瓶口香糖分成3份,有两份中有两瓶,一份中有一

  瓶。现在天*的左边和右边分别放上2瓶口香糖,如果天**衡,则剩下的那瓶就是次品;如果天*不*衡,看哪一面轻,把轻的这侧的两瓶口香糖再分别放入天*的两侧,轻的一侧就是次品。至少需要称2次。

  3.探究从多种方法中“找次品”的最佳方案。

  师:这两个同学的方法都很好,,都能在几盒口香糖里找出轻的那盒

  次品来,那如果有的次品是比是重一些的,那你又能不能把它找

  出来呢?请同学们一小组为单位探讨,(课件出示例2)有9个零件,***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让生自己审题,并找出重点、关键的词语,课件用点标出重点词语:次品重、至少、一定。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

  师:在9个物体中,我们要找到次品就有4种方法,如果待测物体更

  多,方法也就越多。我们每一次都这么找会很麻烦,有没有什么规律呢?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中的表格,看一看哪种方法我们称的最快?

  生:第三种方法最快,只称了两次就找到了次品。

  师:这种方法我们是分成了几份?怎么分的?

  生:*均分成了3份。

  师:是否所有的次品都可以*均分成3份吗?如果不是怎么办?生:不能*均分成3份的时候,要分得尽量*均。

  师:很好,就像前面我们从5个产品中找次品一样,可以把它分成三

  份,并且要尽量分得*均。

  (三)巩固练习

  1.如果零件是10个,你认为怎样分最好?学生思考后回答,10(3,3,4)如果零件是11个呢?11(4,4,3)

  2.数学书136页第2题。

  (四)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学了如何找次品,那找次品的最好方法是什

  么?(课件出示)“同学们这节课上得不错,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多观察、多思考,从而发现更多知识。”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3

  知识目标

  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能力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重点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难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生产中多少会产生次品,这就需要质检员找出次品,今天就请你们来充当质检员,上岗前要对大家进行简单测试,看看你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怎么样?

  出示3组图片,前两组图中有一个次品,找出来,说根据。

  2.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些物品看起来完全一样,但事实上重量不同,要么重一点要么轻一点的次品,混在合格产品里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找次品”。(板书:找次品)

  合作探究(二)初步认识“找次品”基本原理。

  1.出示钙片提出问题:这里有3瓶钙片,***一瓶少了3粒,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师:对,我们可以用天*来帮忙找出次品。

  2.让生根据讨论题同桌互相说说方法。3.学生汇报方案并**边讲边在天*演示。师据生回答板:3(1,1,1)1次

  (三)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解决方法。

  1.老师又拿来了两瓶钙片,和前面的三盒混在一起,你还能用天*将那盒少了两粒的钙片找出来吗?小组讨论:

  (1)你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

  (2)假如天**衡,次品在哪里?

  (3)假如天*不*衡,次品又在哪里?

  (4)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2.老师在投影上演示,边演示边讲。

  (四)从多种方法中,寻找“找次品”的最佳方案。

  “刚才大家都很聪明,都能在几盒钙片里找出轻的那盒次品来,那如果有的次品是比较重一些的,那你又能不能把它找出来呢?”

  1、课件出示例2,有8个零件,***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2、让学生分析讨论。

  (1)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然后把结果填在表中。零件个数分成的份数保证能找出次品的次数

  (2)汇报交流。

  总结这样看来在利用天*找次品的时的最好方法: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均。

  作业布置第113页练**十七,第1题、第2题、第4题。

  第114页练**十七,第5题、第6题。

  板书设计数学广角

  找次品最好方法:

  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

  二是要分得尽量*均。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4)

——《找次品》说课稿3篇

《找次品》说课稿1

  说教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因而新课标教材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学情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等知识时,学生对天*的结构、用法以及*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另外,本节课中涉及到的 “可能”、“一定”等知识点学生在此之前都已学过。

  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和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方法

  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活动完成后再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航天飞机失事视频。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在给眼睛和心灵极大震撼的同时,真切体会到次品的危害性,使学生能用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下面的学习。]

  出示3瓶口香糖,说明:在这3瓶口香糖中有一瓶少装了几颗,你能帮我找出是哪一瓶少装了吗?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称”的方法最好,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的*衡原理对托盘两边的物品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出示天*。说说怎样利用天*来找出这瓶口香糖呢?

  学生回答后小结:可以把其中的2瓶分别放在天*的两个托盘中,如果天**衡则没放上去的那一瓶少装了;如果天*不*衡则翘起一端的托盘中所放的那一瓶少装了。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例1前,先以3个待测物品为起点,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那就是并不需要把每

  个物品都放上去称,3个物品中把2个放到天*上,无论*衡还是不*衡,都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个是次品。只有理解了这些,后面的探究、推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学从具体的实物开始,为后面的抽象积累感性经验。]

  二、“找次品”的解决方法

  小组合作:从5瓶钙片中找出少装了的那瓶次品。

  (合作要求:用手模拟天*,用5个学具当钙片。你们是怎样称的?称了几次?组长负责作好记录。)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用图示法板书学生的操作步骤:

  *衡:11次

  5(2,2,1)

  不*衡:2(1,1) 2次

  5(1,1,1,1,1)1次或2次

  ……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用天*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但考虑到学生用天*来称在操作上会很麻烦,以前对天*的结构、用法以及*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和节省时间,所以让学生用手模拟天*来进行实践探究。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在这里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每种符号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观察板书的图示法,思考: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会出现提前找到次品的情况,在这里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 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当我们选用一种方法来分析的研究问题时,应注意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也为下面的填表、探究优化策略作好准备。]

《找次品》说课稿2

  一、说内容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二、说教材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迅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等都运用了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优化意识。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基础上,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仔细阅读教材后,发现教材的编排结构比较重视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例1安排了从5个物品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的总结,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例2安排了9个待测物品,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让学生经历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教材这样安排,考虑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但是对于刚经历找次品的学生来说,为什么要找次品?5个次品是否难度过大?找次品*均分成三份是学生在观察9个待测物品的测量过程中,比较得出的,“为什么*均分成三份是最优方案”教材没有涉及,学生的疑惑是否会更多呢?

  基于上述考虑,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和方法。2.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3.通过观察多个待测物品时,让学生体会到最优化策论的成因。

  三、说教法

  在教材中,非常突出的一点是教材比较重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和探究。确实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补充,迅速达到多种策略的有效补充。但是同时存在的问题是,该教材内容偏难,如果仅通过交流,势必优秀生言之灼灼,而后进生听之糟糟。因此我在执教时选用了学生安静思考,人人动手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再视情况交流。在反馈中逐步得到提高。

  四、说设计

  (一)课前游戏。课前游戏主要是让学生明白至少需要多少次的含义,为新课教学扫清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出现不必要的过多的纠缠。

  (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挑战者号失事”作为引入,让学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个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让学生从血的教训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领悟到严格检验的必要性,同时把人文教育渗透在教学中。)

  (三)、自主探索用天*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安排了3个层次)

  首先安排了从3个正品中找出一个次品来,就是从3瓶菠萝片中找出一瓶少了3片的(这样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喜闻乐见,也为下面探究如何找次品作好铺垫,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增加课前准备题三瓶中找次品,利于学生进入研究状态,也考虑照顾到中下层次学生。)

  紧接着我刻意安排了4这个环节(设计意图:多了4这一环节,它的作用就是为后面研究5和9中找次品打基础,看似渺小,其实起奠基作用,让学生感悟从4个中找就要比3个中找多了1次。为接下去体现划归的数学思想做准备。也为最佳策略的成因探索埋下伏笔)

  最后安排5个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的总结,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四)、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寻找最优方法。

  首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称出从9个中找出次品的方法,以及发现最佳方法。教师引领学生如果是3的倍数的数,为什么要分成3份,以及为什么而且要*均分成3份对最佳策略的成因作出推理和解释。接着用12去验证发现的规律的正确性。最后运用规律解决27、81、243个…中去找次品。让学生感悟这里其实有规律可寻。

  (五)、留与悬念,课余激发探索兴趣。

  这里主要探索非3倍数的最佳策略并且完善找次品的规律,即不能*均分成3份的,尽量*均分成3份,保证有两份数量相同,并且只和第三组差1个,所用的次数是最少的。这是否是最优的方法

  (六)、学习反思:

  对全课进行输理,回顾找次品的方法和最佳策略。

  五、说体会

  教完以后,体会最深的就是这个难度的教材,教到什么度是合适的?对于最佳策略的成因还有没有更好的、更有说服力的相通的解释方法?教师的反馈怎么样能更有层次一些?课上下来还是觉得问题多多,但自己觉得还是在云里雾里。很希望能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帮助和指点。谢谢各位!

《找次品》说课稿3

  说教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因而新课标教材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学情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等知识时,学生对天*的结构、用法以及*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另外,本节课中涉及到的 “可能”、“一定”等知识点学生在此之前都已学过。

  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和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方法

  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活动完成后再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航天飞机失事视频。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在给眼睛和心灵极大震撼的同时,真切体会到次品的危害性,使学生能用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下面的学习。]

  出示3瓶口香糖,说明:在这3瓶口香糖中有一瓶少装了几颗,你能帮我找出是哪一瓶少装了吗?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称”的方法最好,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的*衡原理对托盘两边的物品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出示天*。说说怎样利用天*来找出这瓶口香糖呢?

  学生回答后小结:可以把其中的2瓶分别放在天*的两个托盘中,如果天**衡则没放上去的那一瓶少装了;如果天*不*衡则翘起一端的托盘中所放的那一瓶少装了。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例1前,先以3个待测物品为起点,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那就是并不需要把每

  个物品都放上去称,3个物品中把2个放到天*上,无论*衡还是不*衡,都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个是次品。只有理解了这些,后面的探究、推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学从具体的实物开始,为后面的抽象积累感性经验。]

  二、“找次品”的解决方法

  小组合作:从5瓶钙片中找出少装了的那瓶次品。

  (合作要求:用手模拟天*,用5个学具当钙片。你们是怎样称的?称了几次?组长负责作好记录。)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用图示法板书学生的操作步骤:

  *衡:11次

  5(2,2,1)

  不*衡:2(1,1) 2次

  5(1,1,1,1,1)1次或2次

  ……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用天*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但考虑到学生用天*来称在操作上会很麻烦,以前对天*的结构、用法以及*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和节省时间,所以让学生用手模拟天*来进行实践探究。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在这里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每种符号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观察板书的图示法,思考: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会出现提前找到次品的情况,在这里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 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当我们选用一种方法来分析的研究问题时,应注意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也为下面的填表、探究优化策略作好准备。]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5)

——《找秋天》教学设计3篇

《找秋天》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找秋天》是西师版六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的第二单元的一次综合性学习。这是学生在经过一单元自然美景、自然现象的学习后,紧密联系学生生活而安排的一次学习活动,意在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关爱自然,关注生活,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贯彻课标理念“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教学目标“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从而初步获得语文实践能力。

  本次综合性学习,以“找”为引子,让学生在所到过的地方,寻找到他从未发现过的事物,采摘到秋的果实、剪下秋的身影,从特点入手,领略到收获的秋天,五彩缤纷的秋景,从而去创设心中向往的秋景。此次综合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此次活动量大,需要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在室外,教师交代要求,强调注意安全;第二课时在室内进行。学习形式采取个体活动与集体活动相结合;看、听、摸、摘相结合的多种形式

  【教学目标】

  1、通过走进大自然寻找秋天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景,了解秋天的一些特征,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学生的劳动意识。

  2、通过此活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观察生活的能力,良好的听说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实践的能力,运用多种方式展示自己的收获,乐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和群体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到大自然找秋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实践能力和群体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学生的劳动意识。

  【设计理念】

  引导生自主探索,寻找秋天——**自主活动,感悟秋天(诉求——赏秋——创设秋——升华感情。)

  与农村的孩子相比,城区的孩子缺少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他们对大自然的了解只限于书本和电教**的那一点介绍,根本就无法领略农村孩子身处大自然的快乐。因此,当秋天来临时,我们有必要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去和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魅力。

  本次设计,首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综合性学习,在广阔的天地中观察、收集“秋天”,着重强调孩子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倾听、观察、捕捉、感悟秋天,并运用拼、剪、贴、画、朗诵、歌舞等方法整理“秋天”;然后**开展活动,要求人人参与,人人活动,将生活、文字、能力与创新融为一体,体现综合性。学习中要培养孩子的自信;交流时,要引导孩子有礼貌、态度大方,认真倾听、积极表演。并通过活动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教学准备】

  教师:

  1、与家长、任课教师及学校**取得联系,让他们知晓活动的目的、意义和具体操作,保证孩子能充分地参与活动。

  2、给学生交代安全注意等事项。

  3、课件。

  学生:学习之前,明确学习目的、内容安排,完成学习的前期工作,在野外采摘野花、树叶、小草等,收集有关秋天的词、句,勾画心中秋的景色,改编歌、舞表达自己对秋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导自主探索,寻找秋天)

  一、启发谈话,激发观察兴趣。

  1、师:孩子们,秋天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它正等着我们去寻找呢!你们知道到哪儿去找秋天吗?

  (引导孩子讨论,自主选择,决定参观路线和计划,**结合分组。这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2、孩子讨论后,决定到校外的一个山上和其附近的田野去寻找。

  二、学生寻找秋天

  1.地点:田野

  师:今天老师和孩子们先到田野里去寻找秋天,孩子们要仔细观察,你们可以用眼睛看,可以用耳朵听,也可以用手摸,还可以采摘自己喜欢的花、草和漂亮的树叶。孩子们,一路上要团结合作,注意安全。看到孩子们那迫不及待的心情,老师非常高兴,我们一起来唱《溜溜歌》好吗?(好)

  (师生在歌声中愉快地融进秋天的大自然中,学生有许多表现,也有许多发现。教师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活动,并适当给予引导。)

  生:看,天空好美好高呀,还有淡淡的白云。

  生:瞧,那一大片一大片的稻子,金灿灿的。

  生:哇!那儿的柿子好黄哟!我们要是能吃上点该多好呀!

  生:向日葵的脸全向着太阳呢!

  师:是啊!向日葵为什么会向着太阳呢?有没有不向着太阳的?你们会不会想个办法来证明呢?(引导学生探究)

  ……

  (这一活动目的在于引导儿童去发现秋天的特征,积累关于秋天的知识,亲身地体验丰收的喜悦。)

  2.地点:那田野附近的山上

  生:老师,瞧,那儿的山,好高好美呀!我们能去吗?

  师:能!老师也很想去的,走!我们一起去继续找秋天吧!。(老师再次引导孩子们用刚才的方法仔细观察,仔细寻找。继续注意安全,小组团结协作。)

  生:哇!好多好多的菊花呀!,白的、红的、黄的……

  生:快来看呀,这火红的树叶叫什么?

  师:孩子们,有知道这叫什么树叶的吗?(如果有孩子知道,就让他告诉大家,没有学生知道老师才告诉学生是枫叶)

  生:草地上有很多落下来的树叶,有红的、黄的。

  师:孩子们把自己喜爱的落叶收集起来,留做贴画或做标本。

  生:老师,老师,看这里有好多**排着队搬东西呢。

  师:你知道它们为什么要搬东西吗?我们身边有许多小动物,像飞的麻雀、叫的蟋蟀等,它们是怎么适应气候变化的呢?孩子们课后可仔细观察、研究。

  (设计目的:这一活动目的在引导儿童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花、草、树、小动物,结合观察情况,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秋天的特征。)

  ……

  三、小结,拓展

  1、针对孩子出去寻找秋天的情况予以小结。注意展示孩子的“闪光点”,多从孩子的群体合作和孩子的发现等方面激发孩子们的积极

  《找秋天》教学设计性。

  2、提示孩子们继续在不同的地方寻找秋天,看谁最聪明?找到的秋天最多。

  3、要求孩子们对自己搜集的资料予以整理。(引导学生可以按图片类、文字类、实物类来通过拼、剪、贴、画、朗诵等形式分别予以整理。)

  第二课时

  (**自主活动,感悟秋天)

  激趣导入。

  秋姑娘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给我们的大地披**秋装,无私地给了我们五彩缤纷的秋色。孩子们也已经在大自然里寻找了秋天的踪迹,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感受吧?(有)想说说吗?

  一、诉秋

  (先同方的交流,再在班上交流。师注意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培养孩子主动交流的兴趣和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1、学生介绍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如:田野里、果园里、花园里、山坡上处处都有秋景。注意指导孩子把语句说完整。)

  2、学生介绍自己找到的喜欢的秋天实物。如:野花、树叶、果实、小草、秋景图片等。

  (设计意图:这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孩子的听说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也让孩子表达了对秋天的情感。)

  二、赏秋

  过渡:老师听到孩子们的介绍,也想给你们介绍搜集的秋天,你们想知道吗?

  出示课件,让孩子进一步感受秋天。

  **学生观看录像,老师用深情的话语解说,让学生进一步真切感受到秋天那天高云淡,黄叶飘飘,秋实累累,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设计目的:录像主要供儿童欣赏,启发想象,激发孩子对秋天的热爱之情,用身心来感受秋天。)

  三、创设秋景

  师:孩子们都很善于观察,发现了许多秋姑娘带来的特别礼物,采摘到了秋的果实,剪下了秋的身影,你们想用聪明的脑瓜子、灵巧的双手去创设心中向往的秋景吗?

  生(齐说):想。

  师:很好!孩子们赶快行动吧!

  1、学生们自主分组活动。老师在此时巡视,辅导,以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创设秋景。

  (1)采拼。用自己采摘的野花拼出一幅自己最欣赏的图形。(用简短的文字给图形取名。)

  (2)剪贴。将剪和贴结合,用采摘的树叶和小草,贴出表现秋天景色的图形(要有特点),也给其取名。

  (3)朗读。将课前收集的描绘秋天的诗歌、词句等予以朗读。

  (4)写话。写一段介绍秋天景象的话。

  (5)画秋景图。用彩色笔勾画美丽的秋天。(可根据图写上小诗、儿歌或几句话。)

  (6)表演歌舞。小组可以将自己学过的曲子改编成赞美秋天的歌曲或者舞蹈,在小组展示。

  (设计目的:这一活动,意在给学生充分想象的**,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孩子设计出自己的作品,体验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充分体现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活动,特别注重探索过程”,还有“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语文课程与音乐、美术、手工的沟通”。)

  2、班上交流,进一步体验创造的快乐。

  鼓励孩子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互相学习,互相评议,互相交流和欣赏。老师相机点拨引导。

  (设计目的:此活动为培养孩子在探索与求知中的大胆和自信,让孩子体验创造的快乐。)

  四、总结升华。

  孩子们,你们已经用不同的方式将秋天带进了课堂,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其实,大自然需要我们细心保护的。孩子们,想让我们的大自然更美吗?(想)那就请伸出你们的双手,好好地呵护吧,努力地创建吧!也请你们到大自然中细心观察吧,你们一定会有很多很多新发现的!

  (这样有利于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了学生的劳动意识。)

  【总评】

  相信按此方案实施活动,会是一次成功的活动,学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了听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而且热爱大自然的意识会得到增强。

  上述设计,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体现了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收获;体现了自主性,给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促使各方面的素养得到培养和提高;还体现了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

《找秋天》教学设计2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养成阅读兴趣是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的保证。本教案采用以读代讲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学习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秋天的基本特征,从朗读中领略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另外,引导学生学会看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加入自己的生**验,从而感受秋天的美,并且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直至熟读成诵。低年级注重识字与写字教学,本设计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学习**识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从而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生字词语卡片。(教师)

  2.秋天树叶的实物。(教师)

  3.大雁图片。(教师)

  4.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可以收集秋天的果实、植物等。(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在大自然中,我们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现在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

  2.播放秋季美丽景色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

  3.你知道刚才呈现的画面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相机板书:秋天)

  4.小结:是呀,美丽的秋天到了,那可真是迷人的景色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秋天》。

  5.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多**课件,播放秋天美景的视频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领学生直观地感受秋天到来时的景色变化,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自然段。

  导学:一篇文章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自然段有自己的开始标志,也就是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两个字的位置)。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明序号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清每个自然段。(多**课件展示,教师标出第1自然段的序号)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来标出课文中的其他自然段吧。

  2.学生尝试找出其他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3.(多**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一共有3个自然段。

  4.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5.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6.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1)指名读第1自然段,相机指导生字读音。

  了:在本课读轻声le,要读得又轻又短。

  片:三拼音节,注意前鼻韵母an的读法。

  子:在“叶子”一词中读轻声。

  (2)检查第2自然段的朗读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人”为翘舌音,开火车读准字音。

  “一会儿”为儿化音,引导学生读好儿化音。课件出示“儿子、女儿”,指名读词语,与儿化音区分开。

  (3)指名读第3自然段。

  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啊”字。

  7.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得是否准确。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教师讲解等方法使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自然段。本环节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的能力,通过范读、自读、指名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完整的句子,不顿词、断句,重视对翘舌音、三拼音节的复习巩固,从而能使学生准确地拼读音节。

  三、随文识字,品读课文

  (一)品读第1自然段。

  导学:秋天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很多变化,(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边看课文的插图,一边朗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看看课文里写了哪些变化。

  1.天气凉了。

  (1)学习生字“气”。

  这里有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生字(出示字卡“气”),有一个和它读音相同的字——汽,“气”与气体有关系,“汽”与水有关系。

  (2)(课件演示)做辨别形近字游戏,把汉字送回家。

  气  汽

  天(  ) (  )水 空(  ) (  )油

  (3)指导读句子,“凉”字读重音。

  2.树叶黄了。

  (1)出示各种“树叶”的标本。(出示多**课件)

  导学:这些小宝贝就是树叶。看,它们的形状各有不同。

  (2)学习生词“树叶”。认识偏旁:木字旁、口字旁。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树叶”?

  加一加:“木”加“对”就是“树”,“口”加“十”就是“叶”。

  实物出示:拿出树叶标本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

  (3)课件播放树叶由绿到黄的变化过程。

  导学:哦,原来秋天到了,树叶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由绿色变成了黄色。看来,只有仔细观察才会发现大自然的这些奇妙的变化呀!

  (4)你能读出秋天到来时的这种变化吗?指导学生朗读,强调“黄”要读重音。

  3.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1)比较“一片片”和“一片”有什么不同。(“一片片”是很多片)

  (2)你能结合课文的插图说说为什么作者要说“一片片”吗?

  (3)小结:课文插图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词语,结合课文插图真是个好方法。

  (4)拓展词语。你能说几个像“一片片”这样的词语吗?

  小结:以后我们说话时如果多用上一些这样的词语,表达就更生动了。

  (5)了解“片”的字理。

  出示“片”的古文字,“片”的古文字就像一分为二的木片,所以“片”的本义是*而薄的物体。我们还可以说“一片”什么?

  课件出示:一片(  ) 一片(  ) 一片(  )

  (6)想象情境,指导朗读。

  你能想象树叶是怎样从树上落下来的吗?(轻轻地、慢慢地)那就请你把“落下来”这个词语的语速放慢,声音放轻,让一片片黄黄的小叶子轻轻地、慢慢地落下来。

  4.齐读第1自然段。

  导学:秋天到了,身边的景物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吧!

  (二)品读第2自然段。

  1.**地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在这么美的蓝天下你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一边观察课文插图,一边读这句话。

  (2)大雁南飞与秋天有什么关系呢?(大雁是候鸟,就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的鸟。天气变凉了,大雁从北方飞到南方比较暖和的地方过冬。等到第二年春天,天气转暖了,大雁再从南方飞回北方来生活。)

  (3)大雁是怎样飞行的,你能结合课文插图来说一说吗?

  (4)小结:课文插图会帮助我们理解句子。

  (5)导言: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雁飞行时的样子吧!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大雁到底是怎样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的。

  (6)谁愿意读出大雁飞行时的画面?指名读第2自然段。

  (7)你能用“一会儿……一会儿……”说句话吗?

  (8)学习生字“大、飞、会、个”。

  大:象形字。甲骨文像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含“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

  飞:(课件出示鸟儿展翅飞翔的动作,出示“飞”字的古文字)“飞”就像鸟儿张开翅膀在空中飞翔的样子。同学们模仿鸟儿做一做展翅飞翔的动作吧。组词:飞机、飞鸟。

  会:认识“人字头”。运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人+云=会。组词:开会、学会。

  个:运用数笔画或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个”。“个”一般用做量词,引导学生试着说一说:一个(  )。

  3.初步感受“一”字的变调。

  (1)细心的同学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同样是“一”,为什么有时候读yī,有时候读yí,有时候读yì呢?你在课文中找到了吗?读一读。

  (2)课件出示词语:一(yí)片片 一(yì)群 一(yí)会儿 “一(yī)”字

  指名读,请小老师领大家读,齐读。

  (3)小结:这是“一”字变调的不同读法。汉字可真有意思呀!

  4.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导学: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我们一边欣赏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吧。(配乐朗读课文)

  (三)品读第3自然段。

  过渡:秋天可真美呀!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啊!秋天来了!)

  1.指导读好感叹句。

  这是两个感叹句,我们朗读时语气要强烈些,谁愿意来试一试?

  2.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1)播放秋天美景的画面,教师渲染情境进行引读:

  秋天,天气是那么凉爽,金黄的树叶犹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从树上翩翩落下,我们高兴地说道——啊!秋天来了!

  秋天,天高云淡,大雁变换队形飞向南方,传来阵阵悦耳的歌声,我们不禁感叹道——啊!秋天来了!

  (2)此时此刻,看到这样的秋天,你是怎样的心情?

  (3)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出自己的心情吧!

  3.学习生字“秋、了”。

  秋:(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秋”字。)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古代庄稼收割后,人们往往在田间就地焚烧禾草。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使土地肥沃,另一方面可以烧杀害虫。所以“秋”字是禾加火组成的。组词:秋天、秋季。

  了:运用数笔画的方法来识记“了”,也可和“子”对比来识记。强调“了”由两笔组成,注意“了”的笔顺。

  4.齐读第3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本环节设计,在随文识字中,将识字教学置于一定的课文情境中,通过字理识字、加一加、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教学过程中落实了“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会看课文的插图,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借助图画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词语的含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积累丰富的词语,为学生提供了语言训练的机会。

  四、引导观察,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书写的四个字“了、子、人、大”。

  2.学习“了”字的书写。

  (1)出示课件,学生跟随课件演示书空“了”的笔顺。

  (2)启发学生自己看田字格字帖,找准每一笔的位置。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自己练习写两遍“了”字。

  (5)教师巡视指导。

  (6)投影展示,师生评议,教师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相机指导。

  3.运用迁移法学习“子”的书写。

  (1)教师先示范“子”的书写,教师示范并口述横的书写要领:重下笔——轻行笔——重收笔。再示范横的写法,强调最后一笔横从横中线写起,略微向上倾斜。

  (2)学生描红,练习书写。

  (3)投影展示,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教学要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扎扎实实落实本课新认识的笔画书写,让学生在写好笔画的基础上进行生字的整体书写。学生通过观察生字的结构,加深生字书写的整体印象,从而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熟读课文。

  2.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现在正值秋季,请同学们投入到秋的怀抱中去找一找秋天的变化,寻找秋天的足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思考、去感受,从而丰富学生的体验,为下一节课的“画秋天”“说秋天”做铺垫。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1.开火车读词语卡片。

  秋天 天气 一片片 树叶 叶子 飞来 一会儿 一个

  2.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争取把课文背诵下来。同学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词语,快速过渡到第二课时的教学,并且在导入时提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为完成学习目标做好准备。

  二、指导书写

  1.学习撇、捺的写法。

  我们首先来练习两个笔画的书写,教师示范讲解书写要点。

  撇:从右上向左下,起笔时重,以后渐轻,收笔时较快,形成尖状。

  捺:从左上向右下,起笔较轻,以后渐重,收笔前更重,稍顿后向右轻轻提起,形成尖状。

  2.指导书写“人”。

  (1)教师示范,讲解要领。强调书写规则:先撇后捺,呈三角形,撇从竖中线上起笔,两个笔画收笔处在一条直线上。

  (2)学生练习。

  3.运用迁移法学习书写“大”。

  (1)观察比较“人”与“大”中“人”的区别,引导学生注意这两个字在书写时占格位置的不同。

  引导学生明确“大”像人的正面,有手有脚。要先写长横,再写“人”。长横在横中线偏**置,“人”从上半格的中间处起笔,撇高捺低,但相差不是很大,都从竖中线上起笔。

  (2)教师一笔一笔做示范,学生观察。

  (3)学生练习描红,书写生字,教师强调书写姿势。

  (4)师生评议,培养学生写字兴趣。

  4.小结:我们在书写生字时,要注意观察笔画的位置,要做到一看,二写,三对照,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通过不断练习来写好汉字。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的写字指导,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天天练。本环节继续指导书写,完成本节课中要求会写的字的书写训练,同时注重对写字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用迁移法来书写生字,为书写更多的生字做好准备。教师总结了“一看,二写,三对照”的写字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使其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三、词语游戏

  1.摘果实游戏。

  课件出示苹果树丰收的图片。

  师:同学们,秋天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季节,还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让我们到丰收的苹果园里看一看吧!

  引导学生做摘苹果生字卡片的游戏。

  2.找部首游戏。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新的部首朋友,它们就藏在这些生字中,你能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找到它们吗?

  (课件出示:秋 树 叶 会)

  学生找到新学的部首后,部首相应地变红。

  设计意图:创设了丰富的情境,通过多种形式的识记词语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生字。这对学习生字的读音、生字的组词、新学部首都起到了巩固、复习作用。

  四、指导背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象课文中描绘的画面。

  2.指导背诵第1自然段。

  过渡:这篇课文把秋天描写得非常美,对于这样优美的语言我们要想办法背诵下来。背诵也是需要一定的方法的,这样才会背得又快又牢。

  (1)找一找秋天的变化,提炼出关键词语:天气凉,树叶黄。

  (2)出示画面引导学生背诵。

  (3)小结:我们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美丽的画面就会很快把课文背诵下来了。

  3.指导背诵第2自然段。

  (1)抓住关键词语说一说:第2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呢?(大雁南飞)

  (2)课件出示句式:一会儿……一会儿……。

  有时,我们还要记住特殊的句式,它会帮助我们更快地积累好词佳句。

  同学们将关键词语加入到这样的句子中,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很快背诵下来的。

  (3)练习背诵。

  (4)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指名背诵,男生女生竞赛背诵。

  4.齐声背诵第3自然段。

  5.小结方法:背诵也是要有方法的,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画面,都是不错的背诵方法。

  6.出示课文画面,齐声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重视背诵积累,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增强体验,培养语感。教学中注重对背诵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语提示、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熟读成诵等方法来提高背诵质量。

  五、拓展延伸

  1.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

  想一想你见过的秋天景色,用几句话描绘出来,也可以用手中的画笔画一画,给画起个名字。

  2.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画一画自己眼中的秋天,并写上一句话。

  3.小组内交流。

  4.全班内展示。

  5.说话练习。

  秋天美吗?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画一画,画出学生心中的秋天,再通过说一说“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说出学生心中的感受。激发并拓展了学生对秋天的热爱之情,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六、总结全课

  同学们,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天风儿轻,夏天百花开,秋天菊花雅,冬天梅花香,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让我们多到大自然中去走走,去寻找,去发现,好吗?

  设计意图:由对秋天的感受拓展到对大自然的观察、体验和感受,鼓励学生留心观察,善于积累,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秋天

  美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秋天的景物特征,通过看拼音读、拼音汉字结合读、看汉字读、利用分段读、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秋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发现美、寻找美的情趣,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2.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说出了自己识记生字的好办法。教师通过字理识字,展现了丰富的字理图,例如对“片”“大”的教学,增强了对生字的直观性、整体性认识,“秋”字的字理故事激发了学生对汉字的喜爱之情,充分发挥了字理教学的重要作用。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6)

——《找汗》教学设计3篇

《找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吐、舌、俩、原”4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部首“厂”。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动物出汗的常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童话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了解一些动物出汗的科学常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情导入。

  (出示课件:屏幕中出现课题和一只小花猫)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学习了第一自然段,谁知道小花猫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呀?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小花猫为了找汗去问了谁?(师相机将动物图片按顺序贴到黑板上。)

  2、复习生字读音(点击课件:小河边,出现生字挡路)

  先指名读,再齐读,读完后教师点击课件,生字消失

  二、精读2—10自然段。

  (一)、学**、三两个自然段

  1、生**读,想想:假如你是小花猫你会怎么问老牛?老牛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2、指名回答,相机指导朗读。(多种形式的读)

  3、演一演

  4、理解体会“汗淋淋”。

  5、整体读,相机指导,师生评读。

  (二)、学习问小马部分

  (出示课件:伴随小马的叫声出示小花猫与小马的画面)

  1、指名读,大家仔细听,看他读得怎么样?

  (生个别读,读后学生评价)

  2、师生赛读

  (三)、学习6、7、8自然段

  1、生**读。

  2、小组交流,试着设计动作表演读。

  3、(点击课件:出示黄狗图与第六、七自然段。)喜欢这只可爱的黄狗的同学齐读,师点评。

  4、(点击课件出示第8自然段。)读一读、演一演小猪。

  (四)、学习9、10自然段

  (点击课件出示9、10自然段)

  1、师(一副着急的表情):哎,我的汗到底在哪呢?大家快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帮我找找答案吧。

  2、生**读这两自然段,和同伴交流。

  3、齐读。

  (出示小花猫找到汗的图片,贴到黑板上)

  三、升华读。

  师:让我们在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这篇课文,共同分享发现的快乐。(可以自己有感情的朗读,可以与同伴分角色表演朗读,也可以与同伴一起读课文)

  四、课文延伸,拓展思维。

  1、师:大家读得可真好!我想出个小题目考考大家,看看谁最聪明。(点击课件:出示课后练习第二题)

  (指名回答,答对了用动物的叫声作表扬)

  2、有谁知道我们的汗在哪呢?(生回答)

  3、那你还知道这些小动物的汗在哪吗?(点击课件:出示各种动物图片。)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识记生字(点击课件,出示生字“吐、舌、俩、原”)(生齐读生字)

  师:你能用什么好方法记住他们呢?(相机指导不同记字方法)

  2、师范写“原”(师边范写边解说)

  3、学生书写生字(相机指导书写的姿势等)

《找汗》教学设计2

  设计意图:

  《小花猫找汗》是一节听读游戏识字课,有一次组内教研过程中,一位年轻老师提出:“现在上听读游戏课太难了,尤其是长篇的科学故事性的文章,真不知怎么教给孩子? ”。其实对于小朋友而言,听读课本上的文章诗歌很适合学龄前的孩子,既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能增强识字的能力,每一篇诗歌有讲述一个知识点,在幼小衔接工作的过程中,听读游戏识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花猫找汗》是一篇很适合低龄小朋友的科学童话,孩子们通过阅读能了解一些动物出汗的科学常识。语言生动有趣,课文的画面形象可爱,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鉴于以上几点,我有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复习学过的生字:猫 猪 狗 牛 马 。学习新授生字:说 问 汗 吐

  2、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创作表演童话故事。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科学诗歌的兴趣,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杆 字卡若干 钓竿小鱼池教具

  小动物头饰若干个《小花猫找汗》动画片律动音乐《小动物》

  表演用背景幕布录像机

  活动过程:

  律动《小动物模仿操》教师领幼儿入座。

  一、导入:

  播放动画片《小花猫找汗》

  二、听读游戏诗歌教学:

  动画片看完了,我要考考小朋友,这个动画片的名字叫什么?出现了哪些小动物?

  (让幼儿发言,教师并依次贴出各种所说出的小动物的图片)

  (随后教师依次出示词卡:身上、舌头、脚掌、鼻子)

  教师引导幼儿玩“连连看”的`游戏(请小朋友上前连线,把小动物图片和相对应出汗的位置的词卡廉洁,以此巩固关于小动物出汗部位的知识教育)

  三、复习学过的生字

  这些小动物还带来几个字宝宝,我们一起看看。(把刚才的小动物图片翻过来,后面是相对应的小动物的名称字卡:猫、狗、猪、牛、马)

  认读认读识字游戏

  1、“听声音认生字”游戏(老师或小朋友学小动物的叫声,另一名小朋友找出相对应的字卡)

  四、学习新授生字

  这首童话里还有几个小字宝宝不见了,看来我需要魔术帽。(教师运用魔术帽变出“说”“问”“汗”“吐”四个生字)

  教师引领幼儿观察,并让幼儿**分析字形,比如说:

  说——一个人在看电视,电视里有一个人说话

  问——一个人在大门里问问题。

  汗——一个人本来是干的,运动后就出汗了。

  吐——左边是口,右边是土,合起来就念吐。

  之后进行组词,并说一句话。

  五、玩识字游戏

  1、小猫钓鱼。儿歌:小猫小猫苗苗叫,我的小鱼哪去了?我请***找一找。

  2、谁当小老师?

  3、猜猜谁不见了。

  六、童话故事表演

  小朋友们,我们知道了《小花猫找汗》的故事,那我们想不想表演这个故事呢?下面我们请大二班的小朋友表演《小花猫找汗》

  (教师分发头饰)

  (让第一组幼儿讨论分配角色,之后进行表演童话故事)——教师进行录像

  表演结束了,请下面的小观众说一说,哪里表演的好?哪里表演得不好?

  (让幼儿**讨论优点和缺点,综合之前的经验,请第二组小朋友表演)

  七、教师小结:

  小朋友们表演得真棒,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不同的小动物,他们出汗的身体不为也是不一样的!现在我问问小朋友,你还知道别的小动物用什么部位出汗吗?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教师外面的小动物用什么部位出汗?让我们一起出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