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原理教案5篇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1
(一)教学要求:
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二)教具:
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水、小桶、弹簧秤、细线、石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实验,说出结果。
3.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下面来研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2.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1①简介溢水杯的使用:将水倒入溢水杯中,水面到达溢水口。将物体浸入溢水杯的水中,被物体排开的这部分水从溢水口流出。用空小桶接住流出的水,桶中水的体积和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相等。
②按本节课文实验1的说明,参照图7—24进行实验。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教师简介实验步骤。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③将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相等。
说明:如果换用其他液体来做上述实验,结论也是一样。即使物体不是浸没,而是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也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教师总结以上实验结论,并指出这是由20xx多年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板书:“二、阿基米德原理1.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说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F浮=G排液=ρ液gV排。
介绍各物理量及单位:并板书:“F浮=G排液=ρ液gV排”
指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强调物体全浸(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等于物体的体积,部分浸入液体时,V排小于物体的体积。例1:如图12—3所示(教师板图),A、B两个金属块的体积相等,哪个受到的浮力大?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由于,F排液=ρ液gV排,A、B浸入同一容器中的液体,ρ液相同,但,VB排VA排,所以FB浮FA浮,B受到的浮力大。
例2:本节课本中的例题。
提醒学生注意:
(1)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
(2)确定使用的物理公式,理解公式中每个符号所**的物理量。在相同的物理量符号右下角写清角标,以示区分:
(3)解题过程要规范。
5.教师讲述: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体积是1米3的氢气球,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等于这个气球排开的空气受到的重力。
板书:“2.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浸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气体受到的重力。”
三、小结本节重点知识: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计算浮力大小的公式。
四、布置作业:本节课文后的练习1、2、3各题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2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为了加深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印象和认识,教材分物体全部浸没和部分浸入水中两种情况从实验得出原理,并且通过两个例题的处理,加深同学们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二、学生分析
许多学生有过在河里、海里或游泳池里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的经验,可以让这些同学描述其感受,而后发动学生讨论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使其明确他在走向深水区过程排开的水的体积在增大,从而浮力也在增大,而全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不同深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所以浮力在这种情况下与深度无关,纠正学生由于亲身体验而得出的“越深,浮力越大”的片面理解。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简单的浮力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采用教师边演示边提示,学生配合边观察边分析的方法,实现师生互动,最终
总结结论并归纳实验定律。之后通过实例练习,加深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真理的愿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
总结能力。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2.难点:对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观察、分析和归纳
总结。
五、教具:
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一套(溢水杯一个,小桶一个、物块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幻灯片
教学策略:
一、设计思路:
由于阿基米德原理是一个实验定律,所以演示好教材12-6和12-7的两个实验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演示完毕得出结论之后,进一步通过例题加深学生对定律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边归纳
教学流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浮力?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回答)
2.我们现在可以用那些方法求得物体受到的浮力?(学生作答)
二、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现在已经掌握了两种方法来求物体受到的浮力,但是它们的使用范围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需要另外一种方法来求浮力,以解决前两种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也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
教学流程:
三、新课
教学设计
(一)演示实验:
*演示教材12-6要求的实验
1.准备实验,通过幻灯片介绍实验的器材。
2.请同学们根据已经学过的内容讨论实验的方法以及步骤,教师做简要的
小结。
3.介绍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中的各种器材的使用及其和幻灯片中器材的对应关系。
4.按照同学们讨论的结果进行实验,并在操作时提醒大家注意使用仪器时的注意事项。
5.边实验边记录结果,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总结出实验的结论。
演示12-7的实验,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条件的变化,并引导学生结合两个实验的结果,归纳出具有普遍实用价值的实验规律——阿基米德原理。
(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写出其数学表达式:f浮=G排=ρ液gV排,并介绍其适用的范围(气体和液体都适用)。
(三)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浮力问题,通过分步计算培养学生物理思考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例题1.课本179页例题:(略)(请同学们解答,并引导大家对计算结果做一个讨论,看能得到什么结论?)
例题2.体积是100cm3的铁块,有3/4的体积浸在酒精里,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牛?(取g=10N/kg)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3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有: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轮船漂浮的原因,学习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阿基米德原理是流体静力学中的一条基本定律,是解决浮力问题的重要依据之一。从知识体系上来看,本节内容是在定性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基础上,进一步定量探究浮力的大小,是上一节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并为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奠定基础
(2)教法建议
本节是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阿基米德原理,所以让学生做好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是学好本节课的关键。浮力的产生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向来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之一。为了在这部分给学生的学习做好铺垫、搭好台阶,修订教科书利用前面学过的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压强不同的知识,分析了浮力产生的原因;另外,从浮力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引导学生得出与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有关。这样就较原教科书的设计梯度更小些,利于学生理解。不然学生在得出排开的液体越多所受的浮力越大后,总是很难想到为什么要称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3)学情分析
教材通过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当然,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表达式F浮=G排液,还可推导出F浮=,从而了解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其它因素无关。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初二学生的思维多停留在感性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学生很难完全理解这一点,更不能熟练应用。因此,进行阿基米德原理内容教学之前,首先安排了一课时时间,让学生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通过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使学生亲身感受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材料、形状、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深度无关。同时,通过该探究活动,也可培养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问题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这一切,都能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下很好的基础。
(4)学法建议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课内课外”、“个体合作”的相结合,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钻研的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有关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过程,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通过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重点难点
由于上节课探究了“认识浮力”,本节教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猜想,进行探究,集中一个目标探究阿基米德原理,这样循序渐进,同时减少了本节课的容量,易学便教。另外,教材没有给出具体的实验步骤,而只给出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并用明了的图示提示实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本节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及其探究过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本节教学难点: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时,由于学生的认识水*所限,常有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例如“浸在”和“浸没”的区别,“排开液体的体积”和“物体体积”的关系等,因此,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
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浮力的概念,那么什么是浮力呢?
回答:浮力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师:用秤重法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时,需要采用哪些具体的步骤?
生:先测重力G;再测视重F拉;浮力F浮=GF拉
老师讲解:浮力的测量方法 二次称重法(可以直观的看出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师:看看视频演示实验,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怎么变化的,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呢?
二)学生感受活动:把空的饮料瓶轻轻的压入水中(不要装满),观察水面的变化,并且说说你手臂的感受。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结论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了来自于液体向上的浮力
2.把饮料瓶压的越深,水面上升越多
3.把饮料瓶压的越深,瓶子受到的浮力越大
引入上节课我们已经感受了,浮力的大小和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既然同时和液体的密度和体积有关,大家能想到这两个量实际上决定了什么吗?
物体的密度和体积决定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重量)
(三)提出问题: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能建立怎样的直接的数量关系?
老师引导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怎样测出被液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学生过程整理收集排开的液体,并测量出这些液体的重力(排水法测物体的体积,阿基米德的贡献)
学生动手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a.如图1放置烧杯,使水正好不溢出(装满水)
b.如图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重G
c.如图3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空桶重G1
d.如图4将石块浸入烧杯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减小, 石块排开的水从溢水口流到小桶中,当石块完全浸没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e.如图5测出小桶和排开水的重力G2
f.利用公式,算出石块受到的浮力
物重G/N空桶重G1/N物块浸入水中后测力计的读数F/N空桶和排开水重G2/N物块受到水的浮力F浮/N物块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G排/N换其他物体再做一次
物重G/N空桶重G1/N物块浸入水中后测力计的读数F/N空桶和排开水重G2/N物块受到水的浮力F浮/N物块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G排/N
(四)分析评估
师:我们通过表格可以看出什么吗?引导学生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
生:物体受到的水的浮力的数量和物体排开的水的重力大小相等
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铁块在浸没水中和部分浸入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再用溢水杯和薄塑料袋收集所溢出的水,并测出所排的水重即G排液,从而进一步建立浮力与所排液体重力大小的关系:F浮=G排液。
(五)老师针对阿基米德原理总结:1.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相等时,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2.液体密度相等时,物体排开液体体积越大,浮力越大3.阿基米德原来适用于气体。
(课后可以建议学生再利用酒精做相类似的实验,得出相关的结论。)(六)阿基米德原理简单的应用
师:人们游泳时,会有这样的体验:慢慢走入水池,发现身体慢慢要浸没时,池底对脚的**力一直减小,到最后,没有了脚踏实地的感觉,**力几乎为零。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人在慢慢走入水池的时候排开水的体积不断增大,所以他受到的浮力增大,水池底部给她的**力也减小。
师:假如一位重500N的同学正在体验这种感受,求人所受浮力的大小?排开水的体积是多少?(g=10N/g,水的密度1.0×103g/3)
生:解答。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4
(一)教学要求:
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二)教具:
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水、小桶、弹簧秤、细线、石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实验,说出结果。
3.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下面来研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2.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1
①简介溢水杯的使用:将水倒入溢水杯中,水面到达溢水口。将物体浸入溢水杯的水中,被物体排开的这部分水从溢水口流出。用空小桶接住流出的水,桶中水的体积和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相等。
②按本节课文实验1的说明,参照图7—24进行实验。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教师简介实验步骤。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③将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相等。
说明:如果换用其他液体来做上述实验,结论也是一样。即使物体不是浸没,而是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也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教师总结以上实验结论,并指出这是由20xx多年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板书:“二、阿基米德原理1.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说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F浮=G排液=ρ液gV排。
介绍各物理量及单位:并板书:“F浮=G排液=ρ液gV排”
指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强调物体全浸(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等于物体的体积,部分浸入液体时,V排小于物体的体积。
提醒学生注意:
(1)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
(2)确定使用的物理公式,理解公式中每个符号所**的物理量。在相同的物理量符号右下角写清角标,以示区分:
(3)解题过程要规范。
5.教师讲述: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体积是1米3的氢气球,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等于这个气球排开的空气受到的重力。
三、小结本节重点知识: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计算浮力大小的公式。
四、布置作业:本节课文后的练习1、2、3各题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5个生字,写11个生字。
能力目标:体会作者具体描述事件,表现人物特点的。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体会阿基米德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句话吗:“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 知道是谁说的吗? (生:阿基米德)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六课《科学家阿基米德》。 (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读文要求:
1.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边读边把课文中的生词画出来读。
3.通读全文后,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阿基米德的几件事。
师:具体表现在那?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读一读。
四、深入精读: (以学生自己朗读为主)。
1. 了解阿基米德爱动脑筋的特点。
师:阿基米德怎么爱动脑筋的?(让学生简单叙述阿基米德利用镜子的放射原理,把敌人的船烧着了的故事。)
理解重点句子:
a、“不要慌,不要慌!”忽然有个**声喊叫起来。 (体现阿基米德的沉着、冷静、果断。让学生读出沉着、冷静、果断的感觉)
b、“快回家去,把家里的镜子全拿来!” (体现阿基米德的沉着、冷静、果断,聪明。反复读读中感悟)
c、这时候,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阿基米德指挥大家拿着镜子,把反射的阳光对准第一艘军舰上的帆蓬。也真奇怪,不一会儿,那艘军舰的帆蓬就着火了。海风呼啦啦一吹。火越烧越旺,把军舰也烧着了。(理解“越烧越旺”一词,并让学生举例说。)
师:为什么镜子的光反射到帆蓬上,帆蓬就着火了呢?(引出下一段阿基米德说的话。)
d、“我有什么本事呀?是太阳帮了咱们的忙。”(体现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并利于用科学原理战胜敌人)
(通过这件事,师讲解有关的小知识,关于阿基米德的凹透镜反射的原理,让学生多了解课外知识,对知识进行扩展。同时,进一步体现阿基米德的爱动脑筋的特点)
师:通过这个小故事,使你感受到了什么?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5篇扩展阅读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5篇(扩展1)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5篇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规律,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节是对上节《浮力》探究结果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核心。上节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已使学生明确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的定性关系。
本节由“阿基米德的灵感”“浮力的大小”两部分内容构成。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概括、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这也是本节必须完成的核心任务。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小组合作式实验探究的方式,以此来强化学生建立阿基米德原理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做到会操作、会记录、会分析、会论证。
2、让学生能复述阿基米德原理,并书写其数学表达式。能应用公式F浮=G排和F浮=液gV排计算简单的浮力。
三、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阿基米德的灵感”53页小实验通过让学生展示,重现古代阿基米德洗澡情境,感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多少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然而学生所看到的浮力大小并不一定会与排开液体的重力联系在一起,所以需要我引导学生将排开液体质量的多少转化为与浮力有对等比较关系的排开液体所受重力,让学生自觉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引出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之间定量关系的实验。
2、在上课前一**排前置性任务,让学生了解并领取任务一中的学习要求,通过对课本54页实验的自主学习,完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步骤及考虑需要哪些实验器材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自然会对要进行的实验有一个理性认识,以便在第二天上课前就会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个整体性的认识。
在实验之前,需要先让小组将前一天完成的.任务一进行交流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实验方案及所需器材,并随机抽取两个小组进行展示,引起全班小组的讨论分析,确定最终实验方案及所需器材。随后让小组组长分配实验任务,责任到人。
在实验中,我会深入到每一个小组观察指导实验,并将学生在做实验时容易出错的地方总结、归纳。在学生实验结束后,着意抽取两个小组(特别是在实验中所测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有差别的小组)展示实验成果,并由全班同学一起参与实验评估,讨论分析引起实验误差或错误的原因,最终得出实验结论。
任务二是在任务一的基础之上,结合上节《浮力》所学知识,将第一节所学知识“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中的“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改为“排开液体的体积”,通过公式间的变形,让学生自已得出新公式F浮=液gV排,让学生体会到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并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3、评价反馈
任务四中通过必做题与选做题的设计,必做题让全体学生掌握本课的基本知识,让小组长检查反馈。选做题则可以让能力更强点的学生进一步探索,提升其能力,或可以由小组合作探究共同完成选做题。
4、小结:由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四、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远离本土作战的示范课,作为孩子们的新老师,面对新学生,对学生学情了解不足,不能够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学习情况,因此也就不能很好的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教学中没有能够真正实施因材施教。
好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并没有受到众多听课老师的影响,整堂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作为课堂流程的**者,只起到了一点点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学生在小组这个模式下,发挥出了极大的潜能,通过团队合作,出色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2
一、教学要求:
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二、教具:
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水、小桶、弹簧秤、细线、石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实验,说出结果。
3、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下面来研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2、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1:
①简介溢水杯的使用:将水倒入溢水杯中,水面到达溢水口。将物体浸入溢水杯的水中,被物体排开的这部分水从溢水口流出。用空小桶接住流出的水,桶中水的体积和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相等。
②按本节课文实验1的说明,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教师简介实验步骤。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③将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结论: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相等。
说明:如果换用其他液体来做上述实验,结论也是一样。即使物体不是浸没,而是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也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教师总结以上实验结论,并指出这是由20xx多年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板书: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说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物理表达式,即:F浮=G排液=ρ液gV排。
介绍各物理量及单位:并板书:“F浮=G排液=ρ液gV排”
指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强调物体全浸(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等于物体的体积,部分浸入液体时,V排小于物体的体积。教师启发学生回答:由于,F排液=ρ液gV排,A、B浸入同一容器中的液体,ρ液相同,但,VB排>VA排,所以FB浮>FA浮,B受到的浮力大。
例2:本节课本中的例题。
提醒学生注意:
(1)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
(2)确定使用的物理公式,理解公式中每个符号所**的物理量。在相同的物理量符号右下角写清角标,以示区分:
(3)解题过程要规范。
4、教师讲述: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体积是1米3的氢气球,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等于这个气球排开的空气受到的重力。
板书: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浸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气体受到的重力。”
三、小结本节重点知识:
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计算浮力大小的公式。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文后的练习1、2、3各题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力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部分内容既有利于深入理解液体压强、压力、二力*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又为进一步学习机械效率打好了基础。由于这部分内容涉及到的计算公式比较多,内容又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起来总有种望而生畏的感觉。因此,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推理等方法,努力激发使这一部分教学不枯燥,争取调动全体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成绩。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教的班级,学生学习意识比较淡漠,学习基础比较差,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很被动、计算能力比较差。在前面的教学过程中,已经重点强调了相关内容,为进一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做好了准备。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关键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提出猜想和假设到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发现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及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会一种计算浮力的方法。
(2)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2)通过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并可利用规律去解释自然现象。
(3)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勇于、乐于参与科学探究。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浮力概念,阿基米德原理。
(2)难点:
①探索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设计及操作过程;
②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准备:
铁架台、烧杯、圆柱小物块、圆柱小木桶(与小物块体积相同)、溢水杯、弹簧测力计。
六、教学方法:
实验、猜想与推理,启发式教学,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浮力,并且得到了三种计算浮力的方法,它们分别是(师生共同回忆,教师板书):
1、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其所受浮力F浮=G物;
2、用弹簧秤测定物体浮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F1,将物体浸入水中,弹簧秤的示数为F2,则物体所受浮力为F浮=F1—F2;
3、利用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求得浮力:F浮=F下—F上。
师生讨论:这三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第一种只适用于计算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浮力,第二种不适用于质量过大的物体,第三种不适用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既简单又普遍适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20xx年前由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所以称之为阿基米德原理。(板书:阿基米德原理)。
二、进行新课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首先,我们一起来做两个实验:
实验一:每组分发一块大小相等的橡皮泥(当众分发,增加可信度),给大家3—5分钟的时间,利用橡皮泥做一条小船,看哪一组的船装"货物"最多"货物"是规格相同的钉子。
分组实验:
(由于问题具有挑战性且贴近学生实际,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各组成员分工协作,争先恐后,开始行动。有的用手捏,有的先用笔杆轧成"饼",再把四周折起,做成"船",做完后纷纷放入水中,投放"货物"。"……10、11、12……20……"。在这九个组中,有八个组"装货"在十个以上,有两个组在20枚钉子以上。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兴奋不已,继而每个同学却为自己的"小船"最终"沉没"而惋惜顿足。虽然老师还没有提出做船的目的,但事实上他们在做的过程中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装货更多?")
实验二:请同学们拿出自备的空易拉罐,慢慢地压入水中,感受手掌受力变化。(教师示范表演)
2、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前面的两个实验,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3、猜想与假设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两个实验作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正如课前预料,同学们纷纷作出反应)
学生:底面积,因为把船底做大,"货物"装的才多;物体密度,有些物体在水中漂浮,有些物体则会沉底;液体密度,因为同一物体在水中可以沉底,在水银中则可以漂浮;浸入液体的深度,因为易拉罐越往下压,越费劲;浸入液体的深度和物体的底面积,因为用粗细不同的易拉罐,压入水中相同的深度,用力大小不同。
教师:(把各种猜想结果写在黑板上)我们今天着重研究浮力与浸入液体的深度和物体的底面积是否有关。(并引导学生取得共识)这就是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也就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是否有关?有什么关系?但是测量液体体积的量筒,对少量液体而言,误差是比较大的。对某种确定的物质而言,体积和质量、重力是—一对应的。为了测量的方便(从结果出发指导实验),我们研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4、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教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
(经过组内同学之间的交流,大部分同学可以确定研究方案)用弹簧秤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用老师提供的纸杯把物体从溢水杯中排出的水收集起来,用弹簧秤测定其重力。最后寻找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
5、收集证据(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一:分组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
6、分析论证分组分析数据
在得到测量结果后,同学们自发地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各组交流:他们发现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之大小,即F浮=G排。从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其公式表达式为:F浮=G排=m排g=ρ液V排g。
7、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题。
学生活动二:自主学习课本91—92页例题。
交流讨论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题正确解题过程。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展示,进行评价。
四、巩固新课:93页自我评价与作业。
八、作业内容:物理作业本9.2阿基米德原理。
九、板书设计:
9.2阿基米德原理
一、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二、其公式表达式为:F浮=G排=m排g=ρ液V排g
三、通过实验表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4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为了加深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印象和认识,教材分物体全部浸没和部分浸入水中两种情况从实验得出原理,并且通过两个例题的处理,加深同学们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二、学生分析
许多学生有过在河里、海里或游泳池里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的经验,可以让这些同学描述其感受,而后发动学生讨论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使其明确他在走向深水区过程排开的水的体积在增大,从而浮力也在增大,而全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不同深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所以浮力在这种情况下与深度无关,纠正学生由于亲身体验而得出的“越深,浮力越大”的片面理解。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简单的浮力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采用教师边演示边提示,学生配合边观察边分析的方法,实现师生互动,最终总结结论并归纳实验定律。之后通过实例练习,加深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真理的愿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2、难点:对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
五、教具:
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一套(溢水杯一个,小桶一个、物块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幻灯片。
教学策略:
一、设计思路:
由于阿基米德原理是一个实验定律,所以演示好教材12—6和12—7的两个实验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演示完毕得出结论之后,进一步通过例题加深学生对定律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边归纳。
教学流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浮力?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回答)
2、我们现在可以用那些方法求得物体受到的浮力?(学生作答)
二、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现在已经掌握了两种方法来求物体受到的浮力,但是它们的使用范围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需要另外一种方法来求浮力,以解决前两种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也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
三、新课教学设计
(一)演示实验:
演示教材12—6要求的实验
1、准备实验,通过幻灯片介绍实验的器材。
2、请同学们根据已经学过的内容讨论实验的方法以及步骤,教师做简要的小结。
3、介绍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中的各种器材的使用及其和幻灯片中器材的对应关系。
4、按照同学们讨论的结果进行实验,并在操作时提醒大家注意使用仪器时的注意事项。
5、边实验边记录结果,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出实验的结论。
演示12—7的实验,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条件的变化,并引导学生结合两个实验的结果,归纳出具有普遍实用价值的实验规律——阿基米德原理。
(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写出其数学表达式:f浮=G排=ρ液gV排,并介绍其适用的范围(气体和液体都适用)。
(三)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浮力问题,通过分步计算培养学生物理思考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例题1:课本179页例题:(略)(请同学们解答,并引导大家对计算结果做一个讨论,看能得到什么结论?)
例题2:体积是100cm3的铁块,有3/4的体积浸在酒精里,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牛?(取g=10N/kg)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课型与课时:
科学探究型课2课时
三、重点:
在探究浮力的过程中,怎样引导学生去猜想。
难点:设计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
四、教学准备:
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溢水杯、烧杯、水。
五、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顺序没有按照课本的顺序来,因为在“什么是浮力?”后,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比较好。从阿基米德洗澡的故事提出问题,再教学生进行猜想,可以直奔主题,且猜想也能很好的实施。中间可以不要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内容进行过渡。但“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内容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可以作为第二课时的内容进行。
本节内容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内容是浮力的概念和探究浮力的大小。关于浮力的大小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与收集证据、评估、交流等环节。
第二课时,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和无关。这要经历分析论证、实验验证两个环节,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时都喜不喜欢听故事呀!
生:喜欢。
师:今天,在上新课之前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相传,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亥尼洛国王做了一顶金王冠。但是,这个国王相当多疑,t他怀疑工匠用银子偷换了王冠中的金子。国王便要求阿基米德查出王冠是否是由纯金制造的,而且提出要求不能损坏王冠。阿基米德捧着这顶王冠整日苦苦思索却找不到问题的答案。有一天,阿基米德去浴室洗澡,当他跨入盛满水的浴桶后,随着身子进入浴桶,他发现有一部分水从浴桶中溢出,阿基米德看到这个现象头脑中马上意识到了什么,便高呼:“我找到了!我找到了!”他忘记了自己还光着身子,便从浴桶中一跃而出奔向王宫。一路上高呼:“我找到了!我找到了!”科学家们发现真理时的喜悦是让人无法想象的,他这一声高呼便宣告了阿基米德原理的诞生。同学们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吗?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生活中我们都见过万吨巨轮能够载货远航,巨大的热气球能够腾空而起,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现象的发生呢?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说一下呢?
生: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了浮力。
师:这位同学解释的很好!那么究竟什么是浮力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首先,我们要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什么是浮力。在进行实验探究之前,请同学们听清老师的要求,明白自己在实验中应该做些什么:
第一,同学们先测出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
第二,将石块完全浸入水中,记下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数据记录在125业蓝筐内。看一看,示数到底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第三,将钩码拿出水中,看看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达到与第二步相同的结果。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的实验都做完了吗?
生:做完了。
师:实验做完了,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你用什么方法能够使空气中弹簧测力
记的示数与第二步相同。
生:用手向上托物体。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够得到一个怎样的实验结论呢?
生:我得到的实验结论为: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一个竖直向上的托力。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一个竖直向上的托力,那么,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是否有托力的作用呢?现在同学们一起来跟我看一下这个实验。
(教师演示书上124业实验7—20)
师:在刚才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把气球的气针插入篮球后,气球膨胀,而此时的杠杆为什么不*衡呢?
生:是因为左边篮球受到的浮力增大的原因。
师:通过刚才的.这个实验,同学们又能够得到怎样的一个实验结论呢?
生: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也有竖直向上的托力。
师:这两个实验都做完了,通过这两个实验同学们又能够得到怎样一个实验结论呢?
生: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都有竖直向上的托力。
师:这位同学总结的很好,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都有竖直向上的托力,物理学中把这个托力叫做浮力。
现在我们仍然回到刚才第一个实验中,我们作实验时可以看到把石块放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记的示数变小了,是因为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浸入水中的石块到底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生:石块受到重力G、浮力和拉力。
师:很好,这个物体在这三个力的作。
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所以。
这便是我们学习测量浮力大小的第一种方法。
称之为用称量法计算物体的浮力。浮力是否是力的一种呢?
生:是。
师:它是否满足力的三要素呢?
生:满足。
师:因此,浮力也有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由力的*衡的知识可知,物体在向上的浮力和拉力,在向下的重力作用下处于*衡状态,因此浮力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相反,是竖直向上的。而这三个力都作用在物体上,所以浮力的作用点在物体上。
师:以上便是我们这堂课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浮力,以及如何用称量量法计算物体的浮力大小。
刚才通过实验得到的称量法计算浮力的公式:
应用这个公式计算浮力是相当有限的,因为万吨巨轮的重力是不可能用弹簧测力记来测量的,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究浮力的大小如何计算。
师:上课前,给大家讲的故事,就是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发现计算浮力大小的另一种方法。在阿基米德发现中,他发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有一定的关系。那么,今天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来重温阿基米德的发现。首先,请同学们来认识一下这个特殊的杯子,它被称为溢水杯,当向溢水杯倒入水后,水高于溢水口时,水便会从溢水口向外流出,等溢净后。将物体放入溢水杯,用烧杯将水接住,就知道物体放入溢水杯后有多少水被排出。那么,哪位同学能大胆的猜想一下,物体所受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我的猜想结果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师:我们的猜想究竟是否正确呢?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验证物体所受浮力与此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5篇(扩展2)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3篇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规律,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节是对上节《浮力》探究结果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核心。上节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已使学生明确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的定性关系。
本节由“阿基米德的灵感”“浮力的大小”两部分内容构成。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概括、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这也是本节必须完成的核心任务。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小组合作式实验探究的方式,以此来强化学生建立阿基米德原理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做到会操作、会记录、会分析、会论证。
2、让学生能复述阿基米德原理,并书写其数学表达式。能应用公式F浮=G排和F浮=液gV排计算简单的浮力。
三、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阿基米德的灵感”53页小实验通过让学生展示,重现古代阿基米德洗澡情境,感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多少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然而学生所看到的浮力大小并不一定会与排开液体的重力联系在一起,所以需要我引导学生将排开液体质量的多少转化为与浮力有对等比较关系的排开液体所受重力,让学生自觉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引出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之间定量关系的实验。
2、在上课前一**排前置性任务,让学生了解并领取任务一中的学习要求,通过对课本54页实验的自主学习,完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步骤及考虑需要哪些实验器材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自然会对要进行的实验有一个理性认识,以便在第二天上课前就会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个整体性的认识。
在实验之前,需要先让小组将前一天完成的任务一进行交流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实验方案及所需器材,并随机抽取两个小组进行展示,引起全班小组的讨论分析,确定最终实验方案及所需器材。随后让小组组长分配实验任务,责任到人。
在实验中,我会深入到每一个小组观察指导实验,并将学生在做实验时容易出错的地方总结、归纳。在学生实验结束后,着意抽取两个小组(特别是在实验中所测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有差别的小组)展示实验成果,并由全班同学一起参与实验评估,讨论分析引起实验误差或错误的原因,最终得出实验结论。
3、任务二是在任务一的基础之上,结合上节《浮力》所学知识,将第一节所学知识“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中的“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改为“排开液体的体积”,通过公式间的变形,让学生自已得出新公式F浮=液gV排,让学生体会到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并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4、评价反馈
任务四中通过必做题与选做题的设计,必做题让全体学生掌握本课的基本知识,让小组长检查反馈。选做题则可以让能力更强点的学生进一步探索,提升其能力,或可以由小组合作探究共同完成选做题。
5、小结:由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四、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远离本土作战的示范课,作为孩子们的新老师,面对新学生,对学生学情了解不足,不能够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学习情况,因此也就不能很好的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教学中没有能够真正实施因材施教。
好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并没有受到众多听课老师的影响,整堂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作为课堂流程的**者,只起到了一点点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学生在小组这个模式下,发挥出了极大的潜能,通过团队合作,出色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2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为了加深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印象和认识,教材分物体全部浸没和部分浸入水中两种情况从实验得出原理,并且通过两个例题的处理,加深同学们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二、学生分析
许多学生有过在河里、海里或游泳池里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的经验,可以让这些同学描述其感受,而后发动学生讨论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使其明确他在走向深水区过程排开的水的体积在增大,从而浮力也在增大,而全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不同深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所以浮力在这种情况下与深度无关,纠正学生由于亲身体验而得出的“越深,浮力越大”的片面理解。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简单的浮力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采用教师边演示边提示,学生配合边观察边分析的方法,实现师生互动,最终总结结论并归纳实验定律。之后通过实例练习,加深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真理的愿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2.难点:对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
五、教具:
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一套(溢水杯一个,小桶一个、物块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幻灯片
教学策略:
一、设计思路:
由于阿基米德原理是一个实验定律,所以演示好教材12-6和12-7的两个实验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演示完毕得出结论之后,进一步通过例题加深学生对定律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边归纳
教学流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浮力?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回答)
2.我们现在可以用那些方法求得物体受到的浮力?(学生作答)
二、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现在已经掌握了两种方法来求物体受到的浮力,但是它们的使用范围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需要另外一种方法来求浮力,以解决前两种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也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
教学流程:
三、新课教学设计
(一)演示实验:
演示教材12-6要求的实验
1.准备实验,通过幻灯片介绍实验的器材。
2.请同学们根据已经学过的内容讨论实验的方法以及步骤,教师做简要的小结。
3.介绍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中的各种器材的使用及其和幻灯片中器材的对应关系。
4.按照同学们讨论的结果进行实验,并在操作时提醒大家注意使用仪器时的注意事项。
5.边实验边记录结果,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出实验的结论。
演示12-7的实验,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条件的变化,并引导学生结合两个实验的结果,归纳出具有普遍实用价值的实验规律——阿基米德原理。
(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写出其数学表达式:f浮=G排=ρ液gV排,并介绍其适用的范围(气体和液体都适用)。
(三)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浮力问题,通过分步计算培养学生物理思考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例题1.课本179页例题:(略)(请同学们解答,并引导大家对计算结果做一个讨论,看能得到什么结论?)
例题2.体积是100cm3的铁块,有3/4的体积浸在酒精里,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牛?(取g=10N/kg)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5篇(扩展3)
——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说课稿 (菁选3篇)
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说课稿1
一、对本节教材的理解
这节课是"浮力"这一章的核心内容,又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
阿基米德原理是通过实验来研究浮力规律,所以这节课又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各种能力的好素材。所以,确定这节课的目标如下:
1、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猜想、设计、实验、分析,体验探究过程,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猜想——设计——验证——结论".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选择的教法
1、 将被动观察改为主动探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
2、 探究模式采用与物理研究方法相同的模式,猜想——设计——验证——分析归纳——评估。
三、学法的指导
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 学生的活动空间。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 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 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 教学设计
1 、引入
利用多**展示画面,一块小石头浸在水中,如何测浮力?
从而复习弹簧秤法测浮力。接着出现画面,一块大石头浸在水中,怎样测浮力?由于学生知识有限,激起认知冲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出问题,进入课题。
2、猜想
利用课件演示石块浸入水中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水上升,同时弹簧秤示数减小,提出问题,哪些因素影响浮力?培养学生直觉猜想能力。
3、设计
这个实验难度较大,涉及的器材多,步骤繁琐,学生思维负担重。所以,这个环节是这节课的重中之重。根据猜想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讨论下列几个问题:
(1)、浮力大小如何测?
(2)、为什么要收集溢出的水?怎样使收集的水恰为排开的水?从而明确溢水杯的作用。
(3)、没有溢水杯怎么办?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锻炼学生用身边物品做实验。
(4)、用什么样的容器接水?如何测水重?是否可以用塑料袋代替小桶?从而降低实验难度,减轻思维负担。
通过讨论,要达到的目的有三点,第一,设计、讨论实验的可行性,发展思维水*,培养创新能力。第二、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第三、学习拟定简单的实验方案。
4、实验、评估
帮助学生进行实验,收集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使学生学习交流、合作。提高人文素质。
5、深化理解
有两项内容,一是纠正前科学概念,例如:物体浸入水中越深,浮力是否越大?二是深化认识,漂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可以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吗?体现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从而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这两项内容都可以通过实验解决。
6、总结 主要是总结知识、能力、态度,尤其是使物理方法显性化。
本节课的设计主旨,面向全体学生,突出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阿基米德原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重视学习过程、物理方法的学习和学生思维水*的提高,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科学精神。
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力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部分内容既有利于深入理解液体压强、压力、二力*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又为进一步学习机械效率打好了基础。由于这部分内容涉及到的计算公式比较多,内容又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起来总有种望而生畏的感觉。因此,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推理等方法,努力激发使这一部分教学不枯燥,争取调动全体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成绩。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教的班级,学生学习意识比较淡漠,学习基础比较差,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很被动、计算能力比较差。在前面的教学过程中,已经重点强调了相关内容,为进一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做好了准备。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关键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提出猜想和假设到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发现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及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会一种计算浮力的方法。
(2)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2)通过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并可利用规律去解释自然现象。
(3)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勇于、乐于参与科学探究。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浮力概念,阿基米德原理。
(2)难点:
①探索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设计及操作过程;
②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准备:
铁架台、烧杯、圆柱小物块、圆柱小木桶(与小物块体积相同)、溢水杯、弹簧测力计。
六、教学方法:
实验、猜想与推理,启发式教学,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浮力,并且得到了三种计算浮力的方法,它们分别是(师生共同回忆,教师板书):
1、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其所受浮力F浮=G物;
2、用弹簧秤测定物体浮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F1,将物体浸入水中,弹簧秤的示数为F2,则物体所受浮力为F浮=F1—F2;
3、利用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求得浮力:F浮=F下—F上。
师生讨论:这三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第一种只适用于计算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浮力,第二种不适用于质量过大的物体,第三种不适用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既简单又普遍适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2000年前由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所以称之为阿基米德原理。(板书:阿基米德原理)。
二、进行新课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首先,我们一起来做两个实验:
实验一:每组分发一块大小相等的橡皮泥(当众分发,增加可信度),给大家3—5分钟的时间,利用橡皮泥做一条小船,看哪一组的船装"货物"最多"货物"是规格相同的钉子。
分组实验:
(由于问题具有挑战性且贴近学生实际,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各组成员分工协作,争先恐后,开始行动。有的用手捏,有的先用笔杆轧成"饼",再把四周折起,做成"船",做完后纷纷放入水中,投放"货物"。"……10、11、12……20……"。在这九个组中,有八个组"装货"在十个以上,有两个组在20枚钉子以上。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兴奋不已,继而每个同学却为自己的"小船"最终"沉没"而惋惜顿足。虽然老师还没有提出做船的目的,但事实上他们在做的过程中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装货更多?")
实验二:请同学们拿出自备的空易拉罐,慢慢地压入水中,感受手掌受力变化。(教师示范表演)
2、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前面的两个实验,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3、猜想与假设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两个实验作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正如课前预料,同学们纷纷作出反应)
学生:底面积,因为把船底做大,"货物"装的才多;物体密度,有些物体在水中漂浮,有些物体则会沉底;液体密度,因为同一物体在水中可以沉底,在水银中则可以漂浮;浸入液体的深度,因为易拉罐越往下压,越费劲;浸入液体的深度和物体的底面积,因为用粗细不同的易拉罐,压入水中相同的深度,用力大小不同。
教师:(把各种猜想结果写在黑板上)我们今天着重研究浮力与浸入液体的深度和物体的底面积是否有关。(并引导学生取得共识)这就是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也就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是否有关?有什么关系?但是测量液体体积的量筒,对少量液体而言,误差是比较大的。对某种确定的物质而言,体积和质量、重力是—一对应的。为了测量的方便(从结果出发指导实验),我们研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4、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教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
(经过组内同学之间的交流,大部分同学可以确定研究方案)用弹簧秤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用老师提供的纸杯把物体从溢水杯中排出的水收集起来,用弹簧秤测定其重力。最后寻找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
5、收集证据(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一:分组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
6、分析论证分组分析数据
在得到测量结果后,同学们自发地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各组交流:他们发现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之大小,即F浮=G排。从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其公式表达式为:F浮=G排=m排g=ρ液V排g。
7、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题。
学生活动二:自主学习课本91—92页例题。
交流讨论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题正确解题过程。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展示,进行评价。
四、巩固新课:93页自我评价与作业。
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说课稿3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这一节课是第九章的核心内容,又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点内容。
2、教学目标的确定。
阿基米德原理是通过实验来研究浮力规律,所以这节课又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各种能力的好素材。所以,确定这节课的目标如下:
(1)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过程,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3)通过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通过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阿基米德原理及其探究过程。
难点: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二、说教法
这一节课以启发性教学、讨论法、交流学习法、实验法,归纳法为主,并使用多**等工具辅助教学。为保证学生的实验能够合理、有序地进行,引导学生通过 下列问题来明确实验步骤:
①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②浮力大小怎样测量?
③怎样收集的水恰为排开的水?如何测排开的水的重力?
④怎样安排实验顺序最为合理,为什么?
三、说学法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实验基本技能,例如:怎样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大小。同时,他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认识浮力》,掌握了怎样测量浮力的大小。在学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并得出实验结论是可行的,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也能接受和完成任务。
四、 说教学过程
1、 新课引入
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液体中受到浮力的作用。同时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的理念。
2、 探究浮力的大小
(1)猜想
通过实验并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出猜想。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这个实验难度较大,涉及的器材多,步骤繁琐,为保证学生的实验能够合理、有序地进行,引导学生通过 下列问题来明确实验步骤:
①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②浮力大小怎样测量?
③怎样收集的水恰为排开的水?如何测排开的水的重力?
④怎样安排实验顺序最为合理,为什么?
通过讨论,要达到的目的有三点,第一,设计、讨论实验的可行性,发展思维水*,培养创新能力。第二、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第三、学习拟定简单的实验方案。
(3)分析与论证。
实验完毕后,各小组对自己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教师**: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有怎样的关系呢?进而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浸在液体里的 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4)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两种情况”。
全部浸入(浸没):V排=V物
部分浸入:V排=V浸<V物
3、 练习
通过设计习题让学生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4、 课堂小结
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对节课进行小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5、 布置作业
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巩固新学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主旨,面向全体学生,突出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经历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通过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5篇(扩展4)
——《阿基米德》读后感5篇
《阿基米德》读后感1
坐在杂乱无章的书桌前,从琳琅满目的书堆中抽出一本关于阿基米德的书,翻开它,里面介绍了阿基米德的故事以及贡献,吸引了我的目光,迫不及待的想一窥他的科学幻想世界。
海洛国王请金匠打造一顶皇冠,但是国王怀疑皇冠不是纯金的`,所以把阿基米德找来,并给他五天的时间测出皇冠的真假。有一天,在他洗澡的时候,发现水溢出来可以用来测量皇冠的真假,于是他用和皇冠等量的纯金同时放入两个一样、装满水的水桶中,发现皇冠溢出来的水比较多,因为银的体积比金大,所以溢出的水比较多,这**皇冠不是纯金打造的。他的方式让我很佩服,他是公元前的人,居然能够利用体积的概念分辨皇冠的真假!
当我对他的体积概念佩服不已时,我又读到了,他为解决干旱的问题而发明了螺旋式抽水机并装在河边,轰隆隆的水就像打开水龙头一样源源不绝的流出来。当地的农民如鱼得水,快乐的像飞出笼子的小鸟。他的这项发明解决了干旱的问题,为我们带来了幸福。罗马士兵进攻希腊时,聪明的阿基米德也加入战场,运用他的智慧,将一公吨的石头放在投石器上,巧妙的运用杠杆原理,将军舰击沉。他也利用聚焦镜让军舰着火。他是一个实事求是,能将智慧运用在生活中。
阅读是一件很好的事,阅读可以了解不同时空、不同背景的事情和想法。人生只有一辈子,阅读宛如可以让生命活了好几次般,给人美妙的感受呢!读完阿基米德让我更深入了解他世界的不一样。
《阿基米德》读后感2
坐在杂乱无章的书桌前,从琳琅满目的书堆中抽出一本关于阿基米德的书,翻开它,里面介绍了阿基米德的故事以及贡献,吸引了我的目光,迫不及待的想一窥他的科学幻想世界。
海洛国王请金匠打造一顶皇冠,但是国王怀疑皇冠不是纯金的,所以把阿基米德找来,并给他五天的时间测出皇冠的真假。有一天,在他洗澡的时候,发现水溢出来可以用来测量皇冠的真假,于是他用和皇冠等量的纯金同时放入两个一样、装满水的水桶中,发现皇冠溢出来的水比较多,因为银的体积比金大,所以溢出的水比较多,这**皇冠不是纯金打造的。他的方式让我很佩服,他是公元前的人,居然能够利用体积的概念分辨皇冠的真假!
当我对他的体积概念佩服不已时,我又读到了,他为解决干旱的问题而发明了螺旋式抽水机并装在河边,轰隆隆的水就像打开水龙头一样源源不绝的流出来。当地的农民如鱼得水,快乐的像飞出笼子的小鸟。他的这项发明解决了干旱的问题,为我们带来了幸福。罗马士兵进攻希腊时,聪明的阿基米德也加入战场,运用他的智慧,将一公吨的石头放在投石器上,巧妙的运用杠杆原理,将军舰击沉。他也利用聚焦镜让军舰着火。他是一个实事求是,能将智慧运用在生活中。
阅读是一件很好的事,阅读可以了解不同时空、不同背景的事情和想法。人生只有一辈子,阅读宛如可以让生命活了好几次般,给人美妙的感受呢!读完阿基米德让我更深入了解他世界的不一样。
《阿基米德》读后感3
阿基米德是古希腊最有名的一位科学与数学家,他的故事很多很多,诸如发明滑轮来省力、利用浮力原理来辨别皇冠的`真假,读后都让我很受启发。据说阿基米德有个亲戚叫柯伦,他经常为难阿基米德,并对他的发明不屑一顾。当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阿基米德是古希腊最有名的一位科学与数学家,他的故事很多很多,诸如发明滑轮来省力、利用浮力原理来辨别皇冠的真假,读后都让我很受启发。据说阿基米德有个亲戚叫柯伦,他经常为难阿基米德,并对他的发明不屑一顾。当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地球”时,柯伦终于想到了一道超难的题:“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拉动一艘大船”。题目真的难倒了阿基米德,他冥思苦想,终于发明了滑轮。并利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相配合,轻松地拉动了一艘大船。柯伦也惊讶不已。人类最大的贡献在于----发现浮力定律。有一次柯伦又为难阿基米德,让他辨别“金皇冠里有没有被工匠掺入银子”。这下,真的难倒了阿基米德,他苦思苦想,不得其解,为了解闷,阿基米德准备洗澡,他进入水里之后,水往外溢了一些,而当他离开水后,水位下降了,阿基米德想:“白银密度比黄金密度多近一倍,那把皇冠和同样体积的黄金比较溢出的水,不就可以了吗?”
最后,他利用这种方法成功的测出皇冠溢出的水比金子溢出的**很多,说明工匠掺了一些银子。基米德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与数学家啊!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位大数学家!
《阿基米德》读后感4
这本书的作者卢卡·诺维斯是写这本书和画这本书的人,他是著名作家、绘画家,他的自然科学著作被译为多国文字。曾与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合作,《在书画与设计》期刊编辑做了十年的**。作为创作青年读物的杰出作家,他在2001年获得了莱卡本特角,在2004年获得了安德森奖。他的作品被译成20多种文字出版。
我通过这篇故事了解了阿基米德的一生,阿基米德的一生中最著名的两句话,一句是“尤里卡”,尤里卡,意思是发现了。其实这个就是关于西罗王皇冠的故事,他通过溢了的水量测出了皇冠的含金量。其实西罗王王冠讲故事是与阿基米德发现的浮力定律联系在一起的:侵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还有一句是“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这句让人耳熟能详的句子,就是出自阿基米德之口。其实我们现在的杠杆原理就是怎么得来的,他运用这个道理制作了“滑轮组”,就像我们在医院打了石膏的脚或腿抬起来,来治疗他们的骨折和扭伤,如果在电影上看到这一幕,大部分人都会想起阿基米德的故事。
阿基米德将欧几里德提出的趋近观念作了有效的运用。他利用“逼近法”算出球面积、球体积、抛物线、椭圆面积,后世的数学家依据这样的“逼近法”加以发展成近代的“微积分”。
还有许多设备是阿基米德发明出来了,就像咱们在题目里的“战争机器〞,就是因为阿基米德发明了这个东西,所以才打败了罗马人,他就运用到了反射的原理,把太阳的光聚集在凹面镜上,凹面镜聚光完了然后再反射出去,反射到罗马人的船上,反射的时间够久,就可以使罗马人的船着火,使罗马人的船烧毁而沉到海里面。
阿基米德死得很悲惨,就因为说了一句“不要碰我的的圆。”让罗马士兵知道了,他是个科学家,就把他给杀了。
阿基米德一生有许多重要的成就,并且他的理论对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阿基米德》读后感5
前几天,我读了一则故事。其内容是,古希腊的一位科学家叫阿基米徳,他在一次洗澡时发现了水的浮力原理。据此,他解开了金冠的秘密。原理是:拿两只大小都相等的罐子,把金冠和一个与它同样重的金块,分别放入装满水的罐子里。水从罐子溢出时,用两个盘子接着,再把两盘水称一下。若放金冠的罐子溢出的**,说明金冠不是纯金的。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是:处处留心皆学问。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自身存在和运行的规律。这些规律有许多我们并不知道。要认识世界,掌握规律,学到知识,就要去留心观察。如果不留心,知识永远不会自动跑到我们的头脑中来。有一次,我家的窗户上结了冰。爸爸问我是怎么回事。我随口说道:“不就是热胀冷缩嘛!”爸爸告诉我要注意观察。经过一次次的观察思考,我才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原来,暧空气遇到冷玻璃形成了水珠,晚上气温下降就结了冰。
我们许多人都洗过澡,为什么阿基米德洗澡的时候,就知道怎么解开金冠的迷呢?阿基米德并不比我们多长一个脑袋,也不多长一只胳膊。他发现水的浮力,是因为他留心观察,才得出结论。如果不留心,他洗一万次澡也不会知道什么是水的浮力。有的同学可能会说:“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我们没有留心观察,不也掌握了,你说的处处留心皆学问不全对。”其实,书本上的知识也是前人留心观察的结果。就说我们学的地球引力吧,它就是牛顿留心观察发现的。有一次,牛顿坐在苹果树下看书,一只苹果掉在了他的头上,他想为什么苹果不往上掉呢?他留心了这个问题,才知道了地球的引力。
没有一项发明是睡觉睡出来的。我想:一个人只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试验,不怕失败,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写这种没有约束的“**”的读后感,不少人比写考试作文的读后感要生动、实在,原因就在于“**”二字,如果你在考试作文时,也保持这种轻松**的心态,恐怕写出来的作文要多得不少分。仅从这一点分析,经常写一些“**”的读后感,是不是可以减少你在考试时的紧张的不正常的心理压力,使作文写得更好呢?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5篇(扩展5)
——管理学原理的论文5篇
管理学原理的论文1
【摘要】合理运用管理学原理可以提高酒店管理实务的管理质量,在管理学原理中,科学地选择几个管理学原理并渗透到酒店具体的管理实务中,可以过更好地实现酒店的管理目标,并且不断提升员工的智能,挖掘每个员工的潜力,最终实现富有弹性的酒店实务管理。本文针对几个管理学原理来具体展开论述。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酒店管理;整分合原理;系统原理;管理质量
日常生活中的管理工作都离不开管理学的管理原理,违背了管理原理的管理工作是一种不科学的、低效率的管理模式。对于酒店管理实务来说,也应该要以管理学原理为管理工作的核心思想,在管理学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和探索,这样,酒店管理实务工作才能够做的更好。本文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管理学原理进行阐述,并恰当地运用到酒店管理实务中,就能够达到预期管理目标。
一、系统原理
系统原理是管理学原理的一个重要原理,为实现最佳管理模式,我们首先要对系统进行分析,并且在分析的基础上,要抓住系统的三个重要环节,即目的性、层次性、全局性。首先,目的性。即我们要明确某一个系统下的管理目的最终要实现怎么样的管理效果。有目的地去进行管理,才能够更好地**系统中的各层关系,发挥**中每个个体的最大能力,最终达到最佳管理效果。其次,层次性。要求对系统进行科学的分层,分层管理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酒店管理实务的内容繁多,没有进行必要的分层管理,很难将各个层面兼顾得很好。将酒店实务管理进行分层。另外也可以根据酒店的前台服务、房间服务等等来进行分层管理。在一定的层次下,酒店实务管理工作的条理性会更强,管理质量会更高。最后,全局性。酒店的实务管理是一个大的整体,因此,具体的实务管理工作都应该要符合整体性要求,要以全局为工作基准,这样,酒店的实务管理工作才能够满足全局性要求。
二、整分合原理
根据管理学原理要求,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建立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有效地综合,这样才能够头实现管理的高效性。因此,整分合原理要求酒店实务管理要对员工的工作进行明确的分工安排,并且在各个工作范围内,设立一个核心管理职位来对员工进行综合管理。整分合的管理模式下,员工之间的所属关系明确,哪个员工属于哪个部门或者管理单位去管理是很清楚的。整分合原理运用在酒店实务管理中是十分有效的,因为酒店实务繁杂,没有进行划分管理难以面面俱到。
三、反馈原理
在对酒店实务进行管理时,要应该做到信息的反馈及时等要求。反馈原理即要求在管理过程中,面对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管理工作必须满足及时、灵敏、准确、的反馈要求。反馈原理运用得当,才能够提高酒店实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保障酒店的管理工作有序地进行下去。
四、能级原理
能级原理主要针对员工分配来讲。如何将每个人安排在适合的岗位是十分重要的。能级原理要求将不同的个人,根据其能力大小,分别安排在适当层次的**机构中,以满足人尽其才,能者多劳的工作需求。摆正每个人的位置,才能够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做好酒店的实务管理工作。
五、弹性原理
弹性原理对于酒店实务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酒店的实务管理工作相对繁杂,而且工作中碰到突发事件的几率也较高,因此,酒店实务管理必须保持充分的弹性,这样才能够适应各种可能的变化,最终实现酒店实务管理的动态管理。弹性原理运用到酒店实务管理工作中,有利于帮助酒店在客观环境下,在动态管理过程中,实现酒店的管理目标。酒店实务管理具有弹性,酒店才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总的来说,运用管理学原理来对酒店实务进行科学管理,有助于提高酒店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酒店的管理应该要以服务为基本点,而做好服务工作最重要是要对酒店大小实务进行合理的、有秩序的管理。要合理**酒店实务管理中的各方因素,充分发挥每个职工的特长和能力,并且对管理层级进行科学的划分,这样,酒店的实务管理工作才能够真正实现高质量、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效果。
管理学原理的论文2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管理涉及到现代企业管理的每一个方面,不仅关系着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还关系着现代企业在今后的经济和市场发展。本文主要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有效途径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存在问题;有效途径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企业生产活动不断国际化,我国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竞争环境考验。企业只有不断增强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拓展生产经营模式,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提高国际化发展水*,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市场的了解,造成企业决策的落后
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对**市场和国际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把握市场的发展动态,预测市场的未来趋势。只有在对企业所处的市场有一个全面和详细的了解和掌控,才能够在企业运作的过程中,提出与市场发展相对应的**和决策,才能够与时刻发展变化的市场相适应。然而,现有的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许多人都忽视了市场**这一块。铱星科技曾在上个世纪末引领了全球的通信尖端技术,是科技领域的佼佼者,它所拥有的技术让其他通信企业都黯然失色。然而,正是这样一颗明珠,在没有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盲目的制定了以高端消费者为目标群的市场方向,结果造成严重亏损,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最后不得不向**申请破产保护。因此,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容易造成企业决策的失误,而企业的决策失误,则往往容易让企业走向万劫不复之地。
2、落后的企业经济管理**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现代企业还没形成**、完善的经济管理**,这导致了现代企业在经济管理中没能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因为每一个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对企业的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在传统单一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下,现代企业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所以,随着信息科技迅速发展的现今时代,现代企业应该要注重管理的效益,不仅要追求长远目标的实现,还要关注短期目标。还应该认真考虑现代企业内部的各个部分和相关的因素,从整体上把握现代企业的经济发展趋势,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现代企业应该建立起内部**框架并能使之面向现今市场经济,形成积极的、高效的运作机制。还应该关注每一位企业员工和建立全员参与的****,这就能避免过于重视权威性的经济管理**的模式,通过创新的经济管理**模式不仅能体现现代企业的人性化管理特点,还能提高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效率。
3、经济管理缺乏有效的内部**
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中内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企业的内部**目标设置不符合企业的实际要求,导致内部****流于形式,难以发现企业在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不用说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提出建议和对策;其次,企业内部****缺乏**指挥和协调的机制,使得内部**运行不规范;另外,我国很多企业将内部**的范围局限在财务会计管理**之上,导致很多企业内部**视野狭隘,导致了企业的内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表现薄弱。总的来说,企业在面临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管理层和企业的**战略管理意识薄弱,不具备风险管理理念,使得很多企业制定的健全、完善的经济管理**难以得到贯彻和落实。为了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避免企业内部出现资源浪费现象,当前大多数企业选择财务审计方式进行成本**,但是却对公司的管理层和**却缺少****和**,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存在很大的漏洞和缺陷,导致了企业的经济管理视角狭隘、眼光局限,很容易给企业带来物质和财产上的损失。
二、加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有效途径
1、构建企业经济管理体制
构建全面的企业经济管理体制并用创新的方式解决现代企业内部的资源问题,是每一个现代企业所重视的,也是建立高效运作机制的关键。而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企业就不惜在经济管理体制中进行管理**的创新和管理策略的创新。现代企业不但应该全面解决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模式,还应该要为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新活力。现代企业还应该建立柔性化和人性化的经济管理模式,使企业员工在工作的同时能感受到现代企业对员工的亲和力以及使企业员工对现代企业产生归属感,进而使企业员工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企业的工作。现代企业还应该明确经济管理中的相关要求和相关内容,还需要进行明确的奖罚**,这在现代企业中是必不可少的,有了完善的奖罚**,才能更大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现代企业通过严明的讲法**,不仅有利于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体制全面推行,还能使企业员工能产生工作的自觉性和进行员工自我的工作管理。只有现代企业构建了全面的、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使企业员工对企业工作产生满意的心态,从而就能解决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2、调节内部和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目标
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当调节好影响企业经济管理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企业自身的资金运作能力、产生生产更新能力、销售推广渠道分铺能力等;外部因素则主要是指市场发展变化、竞争情况变化、不可抗力因素变化等。企业只有将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之后,才能制定出正确的企业经济管理决策,也才有助于企业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小米科技作为新兴的手机通信贵族,是将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做的极其到位的一家典范企业。首先,小米科技**实行健全的管理机制,在微软、谷歌、摩托罗拉等7个不同的联合创始人的带领下,保证企业运作资金的充足,在生产上寻找与苹果看齐的顶尖制造商,同时采用与其他手机通信企业不同的销售渠道,即只在网络上通过限量抢购的方式;其次,小米科技在进行每一次手机销售前,都会对市场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水*、消费状况做一个全面和详细的**,保证小米科技推出的手机是与市场大众的消费观相符合的,同时,小米科技的手机在定价方面也是在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后,决定了走“让所有人买得起”的消费路线,因此,小米手机一经推出,就在手机市场引起广泛回响。要想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率,实现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高效化,就必须调节好内部和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加强二者的联系,同时根据二者的共性和差异制定与市场发展和企业建设相符的战略,从而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目标。
3、保障发展经济管理**的创新
在强化企业**机构的创新中,首先需要建立与完善企业**结构。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都是采取不合理的**结构,因此,现代化企业管理可以采取多层垂直的**结构,以减少管理层次,不断精简职能机构,在最大程度上增加企业管理幅度,使企业**结构的建立更具有横向性、扁*化的特征,形成快速的传达信息的速度,增强信息反馈的时效性,提高反馈和传达信息的速度。其次是建立与完善柔性化的企业**结构。在现代化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应该摆脱传统**机构的束缚,形成多样化、灵活化的**结构,以顺应不断更新的外部环境发展趋势。最后是建立虚拟化的企业**结构。企业在创新**结构的过程中可以应用各种先进的网络技术,在**中更好地显示人力资源、信息数据等资料,以构建学习型的**结构,实现企业的各项发展目标。
结束语
创新的企业经济管理策略有助于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性,对企业做出科学预测和正确决策进行指引和协助;有助于企业合理运用企业资本,与市场实际相结合,发挥企业资本的作用,推动企业的长足发展;有助于企业对市场风险和企业存在的潜藏危险和竞争进行有效预防,并制定针对性的抵御**和方针,保住企业的市场地位。
管理学原理的论文3
【摘要】随着我国**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城市建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作为建筑行业的主体工作已经逐渐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建筑质量的好坏更是直接关系到*和国家的稳定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施工方如何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完成质量高、成本低、工期短、效益好的项目实现收益与市场的共赢成为其面临的主要难题。本文将从建筑施工过程的管理进行问题的分析,以供大家的参考调阅。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1、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建筑行业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建筑工程的开展正不断满足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这一些问题,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损失。
1.1工程立项缺乏可行性研究
在工程施工之前进行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是工程进行正常施工的依据。这主要包括对工程场地的实地勘察,是否符合建筑要求,建筑的设计是否符合国家的建筑程序与标准,资金是否有保证等一系列问题。一些建筑企业在招标过程中往往忽略这一点,不顾自身实力以及工程施工的可行性盲目竞争施工权,遇到难题解决不了导致工程难以继续,建筑双方都受到损失。
1.2建筑施工过程在的成本管理问题
做好工程成本的**是施工方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关键。当今的建筑行业来说,在施工过程中很多施工方的成本管理依然没有做到会计化处理,“粗放”型的项目资金管理模式并不少见。或者是流于形式,**约束不够,一些需要签署合同的没有及时签订造成的日后的相互扯皮或司法纠纷。薄弱的成本核算**造成的并不仅仅是收益的减少,对企业日后的长远发展将会产生不利影响。
1.3建筑施工中的质量管理问题
建筑质量是施工的关键,如果做不到建筑质量的保证,那么这样的施工就将是毫无意义也是没有必要的。目前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有是否严格执行既定设计进行,是不是符合国家的建筑要求,原材料的采购与使用是否严格按照标准等。这些问题所涉及的具体事项在施工过程中都会对工程的质量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但由于其包含的细目比较多,再加上施工场地的开放性以及施工单位的分包模式等,往往很难都做到。
1.4工程施工中的人员管理问题
建筑工人是工程施工的具体执行者,因此他们水*的高低、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施工。目前*建筑行业的施工人员仍然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虽然在技术方面他们不存在问题,但是往往细节上难以做好。比如成本的节约意识,施工中的科学计划,施工标准的具体把握等等,造成的施工成本加重、二次建造现象屡见不鲜。如何做好人员的科学管理与培训对施工方来说任重道远。
2、工程施工中的管理问题对策分析
有问题就会有解决。一项建筑工程的完工难免会经历很多**小小问题的考验,面对问题积极解决,对施工的顺利进行将产生积极影响。
2.1建筑工程施工前进行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对于施工开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要做好项目的实地勘察,对施工场地的地质构造、岩石与土壤性质、水利条件等进行全面的考察,为工程立项做好依据。其次,建筑施工设计在满足开发商要求的前提下要保证符合****的建设程序、标准规范,争取施工目标的顺利达成。再次,合理竞标。施工方要根据自己的实力进行招投标,防止因标价过高造成的成本增加和利润压缩情况的出现。总的来说,做好工程施工前的可行性研究分析有助于施工方做到投资、进度、与质量的良好结合,实现工程建设的目标。
2.2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
成本**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对成本管理的各个方面与环节进行有效的**,就建筑施工来说即为使用一定的方法将施工过程中的成本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做到最小化。做好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成本**工作对于企业提升管理水*、实现利益最大化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做好施工材料的的管理。施工材料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在施工成本中施工材料采购的花费占很大比重。对于日常的材料进场要做好严格准确地记录,同时还要在提高它的利用率上下功夫,避免造成材料的浪费。其次,做好机械设备的合理使用。机械如塔吊、挖掘机等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主要的目的在于提高劳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劳动力,在施工中尽量做到不闲置、不滥用,在发挥它的最大效能的同时减少维修保养费用支出。第三,加强对工人绩效考评**建设。对于技术过硬,吃苦耐劳的工人要及时进行奖励,对于懈怠工作或者违反施工规定的要进行处罚,这样一方面能够改善人员的素质,另一方面能够达到节约人力成本的目的`。最后,对于施工企业来说中重要的还是要完善部门职能建设,特别是企业的会计核算**,对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着深远影响。
2.3重视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安全
许多工程质量问题往往是由施工和管理不善所造成的,例如不熟悉图纸,盲目施工,擅自修改图纸等。在建筑施工中要确立“质量第一,用户至上”原则,做到质量事故的事前**、事中**,严格以标准进行细致的检查,坚持“遵守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确保建筑施工的顺利完成。首先要做好对施工工人的管理。工程施工还是要靠人力的操作,因此对人员的管理是保证质量的关键。施工前进行严格的培训,对于建筑的规格、设计要进行细致的讲解,防止乱建或者部分地方不合格的情况出现。其次做好施工材料的监管。对施工中要用到的材料质量标准作除严格的规定,加强材料来源的检查力度,对进场原材料、构配件、设备和混凝土的质量以及分项工程、隐蔽工程、工序质量、设计变更等切实采取检查、审核复验、*行检查的工作方式,严格执行验收、审批程序,保证无质量问题材料进工地,同时对材料的使用方法做出规定,减少材料的错用、滥用现象。再次,加强施工方内部的管理**机制建设。质量**人员要熟悉建筑工程施工的标准,做好日常施工中的**工作,切实履行对隐蔽工程、关键部位、重要工序的**、验收职责,严格查处**操作,查明原因并及时进行改建,避免造成重大质量事故。第四,建筑工程完工后要进行严格的验收,参照国家相关标准以及设计方案,确保无质量问题。
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建筑行业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巨大的竞争压力,如何让自己在竞争中求发展是所有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毫无疑问,在施工中能够把握好成本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对于施工方来说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光,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思索[J];山西建筑;2008(10).
[2]周琼芳,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的有效**与管理措施分析探讨[J];四川建材;2010(01).
[3]唐红卫,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措施分析探讨[J];山西建筑;2009(11).
[4]罗纯文,对建筑工程管理的几点看法[J];我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0).
[5]武丕让,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J];科学之友(B版);2009(2).
[6]何伟浩,做好建筑工程管理的4要素[J];建材与装饰;2008(4).
[7]李勇,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J];建筑经济2007(6).
管理学原理的论文4
摘要:本文总结了近三年《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从培养学生掌握重要理论方法、创建实际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明确阐述基于过程的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制作“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PPT”、企业调研”环节、“无**小组谈判”环节、“CEO讲座”等内容,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关键词:实践教学案例分析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1、引言
《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科,对于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该课程所占据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学生对该课程理论知识掌握的好坏与否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实际授课。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存在一定问题,其具体表现如下:
(1)知识传授程式化,缺乏认知的灵活性。所谓程式化教育即指高校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模式,从授课内容到授课方法,再到授课思路都是约定俗成的。然而对知识传授过分追求程式化将导致学生缺乏对知识自我加工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相关的理论之后无法自我建构知识体系。这导致学生在应用情景发生根本变化的时候无法使用相应的理论知识做出适宜的反映。而另一方面,程式化的教育多倾向于从单一视角出发分析问题,而无法做到超越单一概念纬度的多维知识的建构,缺乏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2)突出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在管理学原理的授课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延展的体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然而,普通高校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授课并没有将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作为其主要教育目标,很多学生尽管功课名列前茅,但说到实际工作,却缺乏处理问题、协调工作的能力、甚至缺乏必要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流技能。
(3)管理学原理的实践教学内容缺少细化。管理学原理缺少实践教学针对性、缺少对知识和理论的层次认知和了解。例如在传统《管理学原理》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学校**同学对企业进行参观或请相关人员进行专题讲座,但在实践教学开展前,并未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告诉学生在实践环节需要关注哪些内容,并思考该内容同理论授课有何关联,这导致学生的实践教学犹如走马观花,很难收到预定的成效。
针对以上几类问题,笔者认为在管理学原理授课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是势在必行的。在过去几年,笔者对**工业大学实验学院07-09工商行政管理专业高职学生就《管理学原理》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重组和整合,提出实践教学的综合教学方法。
2、实践教学**思路
所谓的实践教学就是在授课过程中充分重视理论同实际相结合,培养高职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同时,更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的**决策能力的加强。在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同时,考虑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中小企业的高素质管理人员。
为了更好体现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并有效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有效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笔者对《管理学原理》教学的授课课时以及主要内容设置上进行重新整合。授课方法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模拟方式。首先确定课程学时分配如表:
表一:《管理学原理》理论教学课时分布
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这一章节很重要的,但是学生普遍表示其理论抽象、知识较枯燥,为此笔者将该章节调整到实践环节中,使得管理学原理的实践教学环节合计20学时:其中实践课程规划16个学时,另外配以4个课外学时,完成企业参观和专家讲座。从培养学生掌握重要理论方法、创建实际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具体实践环节方式方法采取“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PPT”制作环节、企业调研”环节、“无**小组谈判”环节、“CEO讲座”等四项内容。
3、实践教学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展开
(1)基于过程的实践教学理论。在企业中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相应的工作成果,将有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管理学原理》作为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企业管理技能的课程,其授课就是在促使学生理解管理是实现计划、**、**、**和协调的全过程,以期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基于这样的目的,笔者在《管理学原理》的授课过程中开始关注如何将管理学原理的理论学习创建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一件工作任务并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工作成果,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为完成工作过程构建必备的认知情境,将各个理论确定为该情境的功能性步骤,以管理过程为主线,重新序化理论知识和技能。由此,在《管理学原理》理论授课结束以后,将班级同学分派为两个小组参与学校创业社团主办的商业实战大赛,根据企业赞助商提供的产品进行营销,学生将在比赛期间创建一个虚拟**营销公司,从公司名称的选择到**结构的确定、从产品销售企划到产品的实际营销、从公司主管的确立到**权威的建立,乃至**使用的激励**都将有学生自主完成。在整个公司组建的过程中,学生在大赛创设的实战情境中可以更深刻领悟管理学原理中阐述的计划、**、**、**以及协调的五大**职能。
(2)实践教学理论的开展。
①开课初期阶段。《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很多内容同企业的实际操作相联系,企业不需要纸上谈兵的员工,但是急需能够灵活应用理论知识于管理工作的员工,为了让学生对企业用人策略以及企业发展的人文背景有直观的理解,以便于学生熟悉企业环境、笔者在《管理学原理》实践教学环节的第一周增设企业参观和专家讲座两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企业参观,促使学生了解企业生产车间的运作,辅助学生了解理论教学中的决策职能和**职能的相关方法。通过引入民营企业老总讲解“企业如何看待高职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讲座,促使学生对企业**的职能以及**过程中使用到的方法和技巧有直观感悟。
②开课中期阶段。在《管理学原理》授课的第三到四周,笔者已将管理概述的内容讲解完毕。管理学原理的第二章是“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这一章在整个管理学原理的授课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其理论性过强,知识过于抽象、学生普遍反映该章节理解困难,掌握程度不好。所以笔者在本学期的授课中将该章节从理论教学提炼出来,由学生自己通过网上浏览资料、翻阅书籍的方式,对管理学原理发展过程中的重点理论进行课外学习,学生根据自主学习的资料制作PPT,并将整合的信息传达给班级同学。通过学生学、学生讲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理论的认识。这种方法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资料提炼,学生交流,扩展知识的范围,促进学生主动求职的欲望和对知识的理解。
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笔者在管理学实践教学环节的第六到八周加设“无**小组谈判”的授课形式,所谓的“无**小组谈判”就是在课堂上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集体面试。任课教师出任考官,而学生将组成5到7人的小组,任课教师对每个小组进行大约一课时的与考题有关的问题讨论,讨论过程中不指定谁是**,也不指定学生所处的位置和职位,全程让学生自行安排和设计,笔者在学生讨论的过程能充分观察学生的**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辩论的说服能力。最重要的是,在失去任课教师的指导以后,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上课所学解决笔者提出的问题,对理论知识能有着足够的认识和理解。
笔者分别在战略管理、决策等章节设置考题,在讨论过程中,很多学生表现热烈、对这种灵活的授课方式相当欢迎。③实践教学环节的第三阶段。管理学原理课程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管理的五项职能,并且能将管理的五项职能准确应用于管理工作中,所以,想要更好的学习管理,对企业的了解就必不可少。在对管理学原理的理论知识讲解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从第一周到第十三周通过阅读课外读本,以一个**外的知名企业为蓝本,把握该企业的一个发展方面进行调研,根据调研所得到的资料制作PPT,并且将搜集的信息在第十四周到十六周的实践展示环节分享给班级成员。在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不仅仅要将调研所得的信息准确传递给同学,还需要对搜集的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思想,并且将资料同管理学授课中的理论知识相联系。在此过程中,很多学生表现突出,例如在探讨阿里巴巴发展史过程中,有的同学根据当前的产业形势,推断物流产业必将在未来企业发展占有重要地位。在探讨国美发展历程时,同学讨论**者执行力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在分析我国电信业发展时,同学从国有企业**的相关特征入手分析我国电信企业的发展历程,并就*电信业市场化**趋势,对我国垄断性行业**提出相关建议。此类实践活动拓宽了同学们的思考纬度,促使同学使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另外,管理学原理的实践教学也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由于笔者自2008年兼任工商行政管理专业2班班**一职。自学生学习管理学相关知识以来,笔者就有意识的将管理学原理中的计划、决策、**、**、**等理论投射到班级所**的各项活动的**过程中,从而促进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处理班级事务,并在实践课上就学生的相关做法进行探讨和反思,以实现学生于潜移默化中运用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在此类实践活动的推动下,08工商行政管理2班同学**的创业者俱乐部成为我校第一个创业社团,并由学生策划、**、开展面向全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赢在校园——商业模拟大赛等。该社团多名同学在企业进行寒暑假社会实习,社团负责人也和多家公司的公关部、销售部负责人保持良好关系,为实现校企合作奠定适宜的基础,该社团参加美的杯—雏鹰拓展计划,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4、“管理学原理”实践课程的物质保证
笔者在授课过程中也发现实践教学的开展尚有一定难度,实践教学想要良好开展,必须要有软、硬件设备作为保证,为此,笔者根据本校高职授课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相关文献,对高职实践教学在**过程中的物质保证做出如下探讨: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大纲。高职教育需要根据当前的教育形势和培养现状,及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实践教学在课程授课中的地位,即以“应用型”理念为指导,确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并依据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相关专家和教授审议现行教学大纲,根据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情况更新实践大纲,调整实践大纲中存在的问题,制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计划,指导和**以构建相对**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加大实践教学的扶持力度、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首先,加大力度建设实习基地,带领学生进行企业实习,让学生从学校走出去,进行现场观摩、现场操作、充分利用企业的各项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氛围下学习,并掌握专业岗位实务的环节,更大力度的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范畴。其二,通过建立拓展训练实验室,加强学生建立沟通和人际关系能力。尤其是建立以处理公司治理事务为主的商业模拟环境,投资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的ERP模拟沙盘实验室和促进学生提高沟通协作能力的商务谈判实验室,并保证开放实验室,提高实验室的使用力度。其三,建设综合性实验教学网络*台,建立网上案例库和答疑系统,能让学生在课堂以外继续学习管理学的相关知识、补充管理所需的技能。
(3)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培植实践教学环境。学校在鼓励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开拓创新,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也需要为教师增强实践教学能力提供孕育的土壤,其主要方法在于通过学校建立校企合作,促进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积累教师企业管理经验,并要求教师将管理上的经验回馈在实践教学的课堂上。
总之,高职类的工商行政管理专业是为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经营和管理人才。笔者在过去三年的尝试中,取得些许收获,授课对象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管理思维和视野得以拓宽,管理技能有所增长,最重要的是,高职学生在休闲性、趣味性和交互性的教学中,逐步实现学习的自主性,学会如何思考。鉴于以上的成果,我认为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将成为高职管理学未来授课的根本途径与方法。
管理学原理的论文5
【摘 要】管理学原理是高职教育中一项非常主要的课程,但是在其教学方面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课程。本文先简要介绍管理学原理的内容,随后指出管理学原理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几点有效策略,促进管理学原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教学方法;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一直是我国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很多企业录用人才的首选学校,尤其近些年,国家开始注重高职学校的教育工作,也使得高职学校成为较为热门的职业教育机构。而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更是高职学校中大多数专业都开设的科目,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学到非常系统的管理知识,不管学生主修哪一类专业,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随着教育的**,对管理学原理的**也开始实行,对其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等进行革新,使得管理学原理更好的为学生提供管理知识。
一、管理学原理的基本内容
所谓管理学原理就是指多重原理结合在一起的综合学科,例如整体性原理、开放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等,这些原理相互协调,共同组成管理学原理。其主要研究社会发展中一些运动或者经济动态之间的关系,使得局部更加服从整体性规划,达到整体效果最为理想的状态,同时也可以使得社会发展更为稳定和协调。如今的管理学原理所涵盖的知识体系较为广泛,与很多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使得这门学科成为高职学校中普遍开设的课程。
二、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学原理虽然已经在高职学校开设了很多年,也随着国家教育**的步伐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但是,就目前大多数的高职学校而言,针对管理学原理的教学方面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
1.知识内容与高职学校教学要求匹配度低
管理学原理在大多数的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都有开设,其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并不相同,所针对的教育群体也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要求校方要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从而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但是,就目前大多数高职学校而言,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内容并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很多教学方式和内容都是套用一些高等院校的方法,并没有考虑到其匹配度的问题,使得教学效果偏低,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降低,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比较差,从而导致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内容与高职学校的教学要求发生偏差的现象,影响学生的学习水*。
2.教学方式欠缺完整性
管理学原理包括的知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清楚,这就要求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产生兴趣,提高成绩。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大多数的高职管理学原理科目的教师都缺少完整的可靠的教学方式,很多教师把这门课程当成简单的管理科目来讲授,并没有抓住管理学原理的教学目的,缺乏了对学生管理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得学生只能硬性记忆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对于课程的设置不够规范,这门课程比较枯燥,大多数的学生都缺乏兴趣,而教师如果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主观来授课,势必会造成学生产生对学科的逆反心理,使得学生的学习水*偏低,同时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有着不利的影响,这些方面都是与高职学校的教学要求相违背的教学弊端。
三、提升管理学原理教学质量的几点策略
管理学原理关系着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水*,更关系着学生未来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管理知识的运用程度,所以,在课堂上,有效提高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选取合理知识体系、符合高职学校教学目的管理学原理包括很多复杂的原理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目的的选取知识内容,使得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更加符合高职学校的教育理念。好的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能力提升,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管理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这些都是高职学校的教学要求。而高职学校的学生多数都是专业技能型的群体,针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要与其他学校的教育不同,其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求更为严格,为了满足高职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师就要额外注重管理学原理科目的知识内容体系,使得这门课程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四、制定完整且规划性强的教学方式
高职学校的教学方式与高等院校的教学方式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它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这就对高职教师的教学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高了标准。所以,教师要制定较为完整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出管理学原理课程的优势,使用一些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同时,教师还要体现管理学原理教学的目的性,意在教会学生管理的重要性,也就是让学生意识到管理的作用意义,学会应用管理知识,懂得在工作和学习中运用管理,发挥管理的实际效用价值,从而提升学习效率或者工作效率。因此,管理学原理能否为学生打开管理知识的大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有正确的教学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学到更多的管理学知识,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为高职学校的教学实施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理论基础,也为学生的学习及未来工作提供了管理方面的知识,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对于管理的认知度;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提升自我的教学水*,对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要深入研究,选取适合学生发展的知识内容,使得管理学原理更加符合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多有益处的管理知识,使得高职学生的学习水*得到有效提升,又可培养学生的管理理念,促进学生得到更好更为全面的发展。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5篇(扩展6)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3篇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1
桌上有十个苹果,要把这十个苹果放到九个抽屉里,无论怎样放,我们会发现至少会有一个抽屉里面至少放两个苹果。这一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抽屉原理”。
教学理念:
激趣是新课导入的抓手,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以“抢椅子”,让学生置身游戏中开始学习,为理解抽屉原理埋下伏笔。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探究性学习把抽屉原理较为抽象难懂的内容变为学生感兴趣又易于理解的内容。特别是对教材中的结论“总有、至少”等字词作了充分的阐释,帮助学生进行较好的“建模”,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模型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引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上课之前,先做个小游戏:老师这里准备了4把椅子,请5个同学上来,谁愿来?(学生上来后)
师:听清要求,老师说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好吗?(好)。这时教师面向全体,背对那5个人。
师:开始。
师:都坐下了吗?
生:坐下了。
师:我没有看到他们坐的情况,但是我敢肯定地说:“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我说得对吗?
生:对!
师: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呢?道理是什么?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抽屉原理)
二、通过操作,探究新知
(一)探究例1
1、研究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
(1)要把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有几种放法?请同学们想一想,摆一摆,写一写,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反馈:两种放法:(3,0)和(2,1)。
(3)从两种放法,同学们会有什么发现呢?(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2枝铅笔)你是怎么发现的?(说得真有道理)
(4)“总有”什么意思?(一定有)
(5)“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不少于2枝)
小结:在研究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时,同学们表现得很积极,发现了“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放进2枝铅笔)
2、研究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
(1)要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里,有几种放法?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反馈:四种放法:(4,0,0)、(3,1,0)、(2,2,0)、(2,1,1)。
(3)从四种放法,同学们会有什么发现呢?(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
(4)你是怎么发现的?
(5)大家通过枚举出四种放法,能清楚地发现“总有一个文具盒放进2枝铅笔”。如果要让每个文具盒里放的笔尽可能的少,你觉得应该要怎样放?(每个文具盒都先放进一枝,还剩一枝不管放进哪个文具盒,总会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有2枝笔)(你真是一个善于思想的孩子。)
(6)这位同*用了假设法来说明问题,你是假设先在每个文具盒里放1枝铅笔,这种放法其实也就是怎样分?(*均分)那剩下的1枝怎么处理?(放入任意一个文具盒,那么这个文具盒就有2枝铅笔了)
(7)谁能用算式来表示这位同学的想法?(5÷4=1…1)商1表示什么?余数1表示什么?怎么办?
(8)在探究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的问题,同学们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枚举了所有放法,找规律,二是采用了“假设法”来说明理由,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明了更简单?
3、类推: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6枝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7枝铅笔放进6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4、从刚才我们的探究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只要放的铅笔比文具盒的数量多1,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5、如果铅笔数比文具盒数多2呢?多3呢?是不是也能得到结论:“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
6、小结:刚才我们分析了把铅笔放进文具盒的情况,只要铅笔数量多于文具盒数量时,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2枝铅笔。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抽屉原理。既然叫“抽屉原理”是不是应该和抽屉有联系吧?铅笔相当于我们要准备放进抽屉的物体,那么文具盒就相当于抽屉了。如果物体数多于抽屉数,我们就能得出结论“总有一个抽屉里放进了2个物体。”
7、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抽屉原理,你能不能举个例子?在课前我们玩的游戏中,有没有抽屉原理?
过渡:同学们非常了不起,善于运用观察、分析、思考、推理、证明的方法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同学们的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许多,那么让我们再来研究这样一组问题。
(二)探究例2
1、研究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
(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会有几种情况?(5,0)、(4,1)和(3,2)
(2)从三种情况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呢?(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了3本书)
(3)还可以怎样理解这个结论?先在每个抽屉里放进2本,剩下的1本放进任何一个抽屉,这个抽屉就有3本书了。
(4)可以把我们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5÷2=2…1(商2表示什么,余数1表示什么)2+1=3表示什么?
2、类推:如果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至少有一个抽屉放进4本书。
如果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至少有一个抽屉放进5本书。
如果把11本书放进3个抽屉中。至少有一个抽屉放进4本书。你是怎样想的?(11÷3=3…2)商3表示什么?余数2表示什么?3+1=4表示什么?
3、小结:从以上的学习中,你有什么发现?(在解决抽屉原理时,我们可以运用假设法,把物体尽可量多地“*均分”给各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比*均分得的物体数多1。)
4、经过刚才的探索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很不简单的思维过程,个个都是了不起的数学家。“抽屉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
5、做一做:
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佶舍里。为什么?
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时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先让学生**思考,在小组里讨论,再全班反馈)
三、迁移与拓展
下面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做个小游戏。
我这里有一副扑克牌,去掉了两张王牌,还剩52张,我请五位同学每人任意抽1张,听清要求,不要让别人看到你抽的是什么牌。请大家猜测一下,同种花色的至少有几张?为什么?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让学生初步了解简单“抽屉原理”,教材借助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的操作情景,介绍了较简单的“抽屉原理”,通过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数学的魅力。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推理能力,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原理”的过程,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学情分析】
教材借助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的操作情景,介绍了较简单的“抽屉原理”。学生在操作实物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个现象: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从而产生疑问,激起寻求答案的欲望。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教材呈现了枚举。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具、学具准备】
每组都有3个文具盒和4枝铅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电脑上玩过“电脑算命”吗?“电脑算命”看起来很深奥,只要报出你的出生的年、月、日和性别,一按键,屏幕上就会出现所谓性格、命运、财运等。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抽屉原理”之后,你就不难证明这种“电脑算命”是非常可笑和荒唐的,是不能信的鬼把戏。
板书:抽屉原理
教师:通过学习,你想解决那些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结为:“抽屉原理”是怎样的?这里的“抽屉”是指什么?运用“抽屉原理”能解决那些问题?怎样运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通过操作,探究新知
(一)认识“抽屉原理”
出示题目:有3枝铅笔,2个盒子,把3枝铅笔放进2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
师: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板书各种情况(3,0)(2,1)
师:5个人坐在4把椅子上,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3支笔放进2个盒子里呢?
生: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笔?
师:是这样吗?谁还有这样的发现,再说一说。
师:那么,把4枝铅笔放进3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板书各种情况。
(4,0,0)(3,1,0) (2,2,0)(2,1,1),
师:还有不同的放法吗?
生:没有了。
师:你能发现什么?
生: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总有”是什么意思?
生:一定有
师:“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
生:不少于两只,可能是2枝,也可能是多于2枝?
师:就是不能少于2枝。(通过操作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
师:把3枝笔放进2个盒子里,和把4枝笔饭放进3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这是我们通过实际操作现了这个结论。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也能得到这个结论呢?
学生思考——组内交流——汇报
师:哪一组同学能把你们的想法汇报一下?
组1生:我们发现如果每个盒子里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进哪一个盒子里,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你能结合操作给大家演示一遍吗?(学生操作演示)
师:同学们自己说说看,同位之间边演示边说一说好吗?
师: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
生众:*均分
师:为什么要先*均分?(**学生讨论)
生1:要想发现存在着“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先*均分,余下1枝,不管放在那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
生2:这样分,只分一次就能确定总有一个盒子至少有几枝笔了?
师:同意吗?那么把5枝笔放进4个盒子里呢?(可以结合操作,说一说)
师:哪位同学能把你的想法汇报一下,
生:(一边演示一边说)5枝铅笔放在4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把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呢?还用摆吗?
生:6枝铅笔放在5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把7枝笔放进6个盒子里呢?
把8枝笔放进7个盒子里呢?
把9枝笔放进8个盒子里呢?……
你发现什么?
生1: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你的发现和他一样吗?(一样)你们太了不起了!同桌互相说一遍。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题目: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师巡视了解各种情况)
2.学生汇报。
生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如果每个抽屉里先放2本,还剩1本,这本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板书:5本2个2本……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3本书)
7本2个3本……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4本书)
9本2个4本……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5本书)
师:2本、3本、4本是怎么得到的?生答完成除法算式。
5÷2=2本……1本(商加1)
7÷2=3本……1本(商加1)
9÷2=4本……1本(商加1)
师:观察板书你能发现什么?
生1:“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2本”只要用“商+1”就可以得到。
师:如果把5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生:“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3本”只要用5÷3=1本……2本,用“商+2”就可以了。
生:不同意!先把5本书*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还剩2本,这2本书再*均分,不管分到哪两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
师:到底是“商+1”还是“商+余数”呢?谁的结论对呢?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
交流、说理活动:
生1:我们组通过讨论并且实际分了分,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
生2:把5本书*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余下的2本可以在2个抽屉里再各放1本,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
生3我们组的结论是5本书*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用“商加1”就可以了,不是“商加2”。
师: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吧?那么怎样才能够确定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个物体呢?
生4:如果书的本数是奇数,用书的本数除以抽屉数,再用所得的商加1,就会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商加1本书”了。
师:同学们同意吧?
师: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抽屉原理”,“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下面我们应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
3.解决问题。71页第3题。(**完成,交流反馈)
小结:经过刚才的探索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很不简单的思维过程,我们获得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好办法,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个小游戏。
三、应用原理解决问题
师:我这里有一副扑克牌,去掉了两张王牌,还剩52张,我请五位同学每人任意抽1张,听清要求,不要让别人看到你抽的是什么牌。请大家猜测一下,同种花色的至少有几张?为什么?
生:2张/因为5÷4=1…1
师:先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举牌验证。
师:如有3张同花色的,符合你们的猜测吗?
师:如果9个人每一个人抽一张呢?
生:至少有3张牌是同一花色,因为9÷4=2…1
四、全课小结
上面我们所证明的数学原理就是最简单的“抽屉原理”,可以概括为:把m个物体任意放到m-1个抽屉里,那么总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
五、思维训练
1.从街上随便找来13人,就可以断定他们中至少有两个人属相(指鼠、牛、虎、兔……十二种生肖)相同。说明理由。
2.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天过生日。说明理由。
【教学反思】
1、小组活动很容易抓住学生的***,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即好玩又有意义。
2、理解“抽屉原理”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定的难度。
3、部分学生很难判断谁是物体,谁是抽屉。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本课通过创设情境、直观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并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在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的过程中,促进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培养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在数学思维的训练中,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70--7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了解掌握“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准备】多**课件、每组准备13枚“金币”和5个杯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在研究新课之前得先请同学们见见自己的老朋友,看看谁还认识他?
出示图片——鲁滨逊画像。
二.创设*台,合作探究。
一).探索比抽屉数多1的至少数。
话说鲁宾逊完全不顾父愿,甚至违抗父命,也全然不听母亲的恳求和朋友们的劝阻,一意孤行开始了他的冒险之旅。一天拂晓,当他所乘坐的正驶向加那利群岛时,被一艘土耳其海盗船**,所有船员全部被俘。鲁宾逊被海盗船长作为自己的战利品留了下来,成了船长的**。这一日,海盗们没有出海,懒洋洋的在岸上休息,船长命令鲁宾逊给海盗们传授些文明人的知识,让海盗们变得像鲁宾逊一样富有智慧。看着桌子上闪闪发光的金币,鲁宾逊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两个盒子:
出示例一:
1.把3枚金币放入2个盒子里,有几种放法?
学生拿起自己手中的学具做实验,小组讨论后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如果每个盒子里最少放一枚,要使所有金币都放进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几枚金币?
2.师:把4枚金币都放进3个盒子里,有几种不同的放法?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为什么要先*均分?(**学生讨论)
小结: 用最不利原则设想,如果我们先让每个笔筒里放1枚金币,最多放3枚。剩下的1枚还要放进其中的一个笔筒。所以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枚金币。
二).探索比抽屉数多几的至少数。
师:那么把13枚金币放进3个盒子里呢?
(可以结合操作说一说)
师:把13枚金币放进5个盒子里呢?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师巡视了解各种情况)
师:这是我们通过实际操作现了这个结论。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得到这个结论呢?请同学们观察板书,小组研究、讨论。找一找其中的规律。
小结:至少数等于数的本数除以抽屉数,再用所得的商加1。
(板书:至少数=商+1)
三).解析原理,加深认识
师: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抽屉原理”。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作“鸽巢原理”。
出示: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两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舍?学生回答后观看演示。
三.应用原理,解决问题。
一).巩固应用一——扑克牌游戏
16世纪的海盗们哪能摸得清什么抽屉原理呢?一听原理二字便昏头涨脑,不知什么时候早在下面玩起了扑克牌。这时,鲁宾逊灵机一动,将大家正玩的扑克牌中的大小王拿掉,说:每人抽五张牌,不管怎么抽取,至少有两张是同一花色的牌,你们相信吗?说着,给坐在旁边的海盗甲海盗乙每人任意抽取了5张牌。“如果有一个人手里的牌都不是同一花色,任由船长处置;如果每个人手里最少有2张花色相同的牌,请船长允许我回故乡赫尔去吧。”船长眼珠一转,同意了鲁宾逊的要求。
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同学们相信鲁宾逊的话吗?
教师发扑克牌,学生回答。
二).巩固应用二——分宝1
鲁宾逊虽然证实了自己是正确的,可是狡猾的船长并没有答应他的要求,放他回家。鲁宾逊只好跟着海盗首领到处掠夺杀戮。
有一次,他们获得了很多宝贝,海盗首领非常高兴,对手下8个小海盗说,这些宝贝都给你们了,你们自己处理吧,没想到小海盗*时都抢惯了,一拥而上,有人拿得很多,有人很少,甚至有人一件宝贝也没拿到,看到小海盗们乱哄哄的样子,海盗首领非常生气,就想惩罚一下那些贪婪的海盗,机会终于来了!有一次:海盗们又获得了73件宝贝,海盗首领又叫8个小海盗自己分。且规定:1、必须分完。2、若某人拿10件或10件以上的宝贝,说明他是个过分贪婪的人,就把他扔进大海喂鲨鱼。
海盗们是否都能逃过这一劫呢?小组讨论后派**说说想法,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无论怎样分,总有一个海盗至少会拿到10件,这个海盗怎么办呢?学生**谈看法。
师:正在海盗们担心的时候,事情有了转机,聪明的鲁宾逊趁着天黑偷偷地把一件宝贝扔进大海,现在只剩下72件宝贝,大家都**无事。
三).巩固应用三——分宝2
师:海盗们终于逃过一劫,海盗首领回到自己屋里,闷闷不乐,夫人问他为什么不开心,海盗首领如实相告,夫人说是不是有人把一件宝贝扔到海里去了,海盗首领如梦方醒,决心下一次不再上当,又是在一个风急天黑的夜晚:海盗们获得了79件宝贝,首领还是要8个小海盗自己分,规则不变,还警告,79件宝贝已数得清清楚楚,谁要是作弊,也要受到惩罚。
师:小海盗们大惊失色,心想这下可能真的逃不过去了,只有聪明的鲁宾逊镇定自若,站出来对海盗首领说,既然宝贝比上次增加了6件,能不能把限定的10件提高1件?海盗首领心想,宝贝增加这么多,而限定只提高1件,还是肯定有人会受到惩罚,就同意了小海盗的请求。你认为首领的想法对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再叫几个学生来说说是怎样想的。老师再对学生的思路进行梳理。
以上我们所碰到的问题是什么问题?他的解答或证明的方法是怎样的?你能否找到被分的物品数和抽屉数?
师:靠着鲁宾逊的聪明才智,事情终于风*浪静,在以后的日子里鲁宾逊自己的智慧赢得了海盗首领的信任,有了独自驾驶小艇的**,借着海盗首领拜访朋友的机会,鲁宾逊驾着小艇逃到了一个无人的荒岛,并搭救了一个野蛮人,起名“星期五”,有一天,他们俩无所事事,玩起了游戏。
四).巩固应用4——摸球游戏
他们用一个盒子,里面装有同样大小数量相同的红、黄、蓝球各若干个,两人各自摸到自己的盘子里,想一想,最少要摸几次,才能保证一定有2个是同色的?
让学生讲讲思路,老师再对学生的思路进行梳理。
四.拓展延伸
鲁宾逊的故事今天先讲到这里,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每人编2道抽屉类问题作为今天的作业,让自己的同桌来证明或解答。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5篇(扩展7)
——人造太阳的原理3篇
人造太阳的原理1
人造太阳本质是可控核聚变。
核反映分为两种:核裂变(fission)和核聚变(fusion)。所有的核反应,质子数都是守恒的。
核裂变是指讲一个原子**成许多原子,比如铀原子裂解成氪原子和钡原子(n+U→Kr+Ba+3n,n表示中子)这个过程中可以放出能量(只有在铁以后的元素裂变后放出的能量大于裂变所需要的能量,也就是说铁以后的元素进行核裂变才有意义)。目前人类掌握可控核裂变的能力,核电站便是其应用。
核聚变是指将不同的原子结合到一起变成一个原子,比如氢的两个同位素
氘氚结合形成氦原子(D+T=He+n,其中n表示中子,D表示氘,T表示氚)这个过程中同样可以放出能量(只有在铁以前的元素聚变后放出的能量大于聚变所需要的能量,也就是说铁以前的元素进行核聚变才有意义)。核聚变不会产生辐射污染。人类目前不掌握长时间可控核聚变的能力。*是核聚变,确实不可控核聚变,而且*需要***(原理是核裂变放出大量能量)的爆炸进行引爆(这也是为什么虽然核聚变不会产生辐射污染,但是*的引爆还是会产生辐射污染的原因)。太阳也是核聚变。为什么人类掌握了***很快就造出了核电站,研究出了*却迟迟做不出可控核聚变呢?
因为核聚变需要在极高的温度下才能够进行,核聚变的反应基本步骤如下:
把反应所需要的混合气体加热到等离子态,使原子核和电子能够**移动,大约需要十万摄氏度。
继续加热使原子核加速运动,从而在与其它原子核碰撞时结合成一个更大的原子核,需要上亿摄氏度。
没了。
听上去好像挺简单,但是在哪有能够承受上亿度的材料来做反应堆呢?
打个比方,核反应就像一个稳定的投资,方案A:投资10万,回报100万;方案B:投资1亿,回报1000亿;A方案就相当与核裂变,B方案相当于核聚变;听上去B方案多划算,赚的又多,回报率又高,但是关键是你没有1亿啊。
感谢全世界科研工作者的努力,现在已经有很多可行的思路。
最早的著名方法是"托卡马克"(TOKAMAK)型磁场约束法(也是现在最主流的方法)。它是利用通过强大电流所产生的强大磁场,把等离子体
约束在很小范围内使机器设备不需要直面上亿摄氏度的反应以实现上述三个条件。目前已经可以成功运行,但是运行时间极短远达不到应用的地步。我国大型托卡马克
装置"东方超环"EAST,维持上亿摄氏度运行10秒。这已经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成绩,但离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按照现有的技术水*,要建立托卡马克型核聚变装置,需要几千亿美元。
另一种实现核聚变的方法是惯性约束法。惯性约束核聚变是把几毫克的氘和氚的混合气体或固体,装入直径约几毫米的小球内。从外面均匀射入激光束或粒子束,球面因吸收能量而向外蒸发,受它的反作用,球面内层向内挤压(反作用力是一种惯性力
,靠它使气体约束,所以称为惯性约束),就像喷气飞机气体往后喷而推动飞机前飞一样,小球内气体受挤压而压力升高,并伴随着温度的急剧升高。当温度达到所需要的点火温度(大概需要几十亿度)时,小球内气体便发生爆炸,并产生大量热能。这种爆炸过程时间很短,只有几个皮秒(1皮等于1**分之一秒)。如每秒钟发生三四次这样的爆炸并且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所**出的能量就相当于百万千瓦级的`发电站。 原理上虽然就这么简单,但是现有的激光束或粒子束
所能达到的功率,离需要的还差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加上其他种种技术上的问题,使惯性约束核聚变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尽管实现受控热核聚变仍有漫长艰难的路程需要我们征服,但其美好前景的巨大**力,正吸引着各国科学家在奋力攀登。
人造太阳的原理2
有一部小说叫《*太阳》,讲的是农村小伙儿水娃不断奋斗,借助“*太阳”工程成为深空宇宙开拓者,为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故事。
现实中,*真的有“人造太阳”,而且有两个:一个在安徽合肥西郊“科学岛”上的*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内,是有着“东方超环”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简称EAST);另一个则是位于四川成都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
5月28日,“东方超环”再次刷新了世界纪录:在其第98958次放电中,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是1亿摄氏度20秒原纪录的5倍。这意味着人类让核聚变成为未来清洁新能源的努力,又一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我国在稳态高参数磁约束聚变研究领域将继续引领着国际前沿。
理想的“终极能源” 一旦掌握了核聚变能,人类将实现“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这些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能源终有一天将被耗尽。人类面临着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寻找新能源。
万物生长靠太阳。可以说,太阳是地球最大的能量来源,它的表面温度约6000摄氏度,内核温度约1500万摄氏度,像一个熊熊燃烧的大火球,每秒钟可散发出相当于1亿亿吨煤炭完全燃烧产生的能量。
太阳为什么能产生这么大的能量?因其内部持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而支撑这种聚变反应的主要原材料氘,在地球上的储量极其丰富。
据测算,从1升海水中提炼出的氘,经核聚变反应后**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的能量。而海洋中蕴藏着约40**吨氘,理论上用于聚变反应**的能量足够人类使用上百亿年,几乎无穷无尽。
由此,模仿太阳聚变反应原理造一个“太阳”,被科学家们认为是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最佳方案。
核聚变的原理是由质量较小的原子——如氢的同位素氘、氚,在极高温条件下使核外电子摆脱原子核的束缚,两个原子核相互碰撞聚合,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氦,由于质量亏损和质能转换,**巨大的能量。
“简单来说,地球上‘最容易’实现的氘氚核聚变反应的最终生成物是氦和携带能量的中子,而氦是非常清洁的。”*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鄢容博士告诉**,这是一种清洁能源,没有碳排放,没有放射性废料,也不会出现燃料棒熔断的灾难,比风能和太阳能稳定,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终极能源”。“一旦掌握了核聚变能,人类将实现‘能源**’。”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5篇(扩展8)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 (菁选3篇)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1
一、 教材分析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规律,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节是对上节《浮力》探究结果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核心。上节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已使学生明确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的定性关系。
本节由“阿基米德的灵感”“浮力的大小”两部分内容构成。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概括、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这也是本节必须完成的核心任务。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小组合作式实验探究的方式,以此来强化学生建立阿基米德原理的认识过程。
二、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做到会操作、会记录、会分析、会论证。
2、 让学生能复述阿基米德原理,并书写其数学表达式。 能应用公式F浮=G排和F浮=液gV排计算简单的浮力。
三、 教学流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阿基米德的灵感”53页小实验通过让学生展示,重现古代阿基米德洗澡情境,感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多少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然而学生所看到的浮力大小并不一定会与排开液体的重力联系在一起,所以需要我引导学生将排开液体质量的多少转化为与浮力有对等比较关系的排
开液体所受重力,让学生自觉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引出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之间定量关系的实验。
2、 在上课前一**排前置性任务,让学生了解并领取任务一中的学习要求,通过对课本54页实验的自主学习,完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步骤及考虑需要哪些实验器材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自然会对要进行的实验有一个理性认识,以便在第二天上课前就会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个整体性的认识。
在实验之前,需要先让小组将前一天完成的任务一进行交流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实验方案及所需器材,并随机抽取两个小组进行展示,引起全班小组的讨论分析,确定最终实验方案及所需器材。随后让小组组长分配实验任务,责任到人。
在实验中,我会深入到每一个小组观察指导实验,并将学生在做实验时容易出错的地方总结、归纳。在学生实验结束后,着意抽取两个小组(特别是在实验中所测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有差别的小组)展示实验成果,并由全班同学一起参与实验评估,讨论分析引起实验误差或错误的原因,最终得出实验结论。
3、任务二是在任务一的基础之上,结合上节《浮力》所学知识,将第一节所学知识“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中的“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改为“排开液体的体积”,通过公式间的变形,让学生自已得出新公式F浮=液gV排,让学生体会到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并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3、 评价反馈
任务四中通过必做题与选做题的设计,必做题让全体学生掌握本课的基本知识,让小组长检查反馈。选做题则可以让能力更强点的学生进一步探索,提升其能力,或可以由小组合作探究共同完成选做题。
4、 小结:由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四、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远离本土作战的示范课,作为孩子们的新老师,面对新学生,对学生学情了解不足,不能够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学习情况,因此也就不能很好的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教学中没有能够真正实施因材施教。
好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并没有受到众多听课老师的影响,整堂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作为课堂流程的**者,只起到了一点点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学生在小组这个模式下,发挥出了极大的潜能,通过团队合作,出色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2
一、 教材分析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规律,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节是对上节《浮力》探究结果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核心。上节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已使学生明确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的定性关系。
本节由“阿基米德的灵感”“浮力的大小”两部分内容构成。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概括、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这也是本节必须完成的核心任务。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小组合作式实验探究的方式,以此来强化学生建立阿基米德原理的认识过程。
二、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做到会操作、会记录、会分析、会论证。
2、 让学生能复述阿基米德原理,并书写其数学表达式。 能应用公式F浮=G排和F浮=液gV排计算简单的浮力。
三、 教学流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阿基米德的灵感”53页小实验通过让学生展示,重现古代阿基米德洗澡情境,感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多少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然而学生所看到的浮力大小并不一定会与排开液体的重力联系在一起,所以需要我引导学生将排开液体质量的多少转化为与浮力有对等比较关系的排
开液体所受重力,让学生自觉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引出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之间定量关系的实验。
2、 在上课前一**排前置性任务,让学生了解并领取任务一中的学习要求,通过对课本54页实验的自主学习,完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步骤及考虑需要哪些实验器材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自然会对要进行的实验有一个理性认识,以便在第二天上课前就会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个整体性的认识。
在实验之前,需要先让小组将前一天完成的任务一进行交流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实验方案及所需器材,并随机抽取两个小组进行展示,引起全班小组的讨论分析,确定最终实验方案及所需器材。随后让小组组长分配实验任务,责任到人。
在实验中,我会深入到每一个小组观察指导实验,并将学生在做实验时容易出错的地方总结、归纳。在学生实验结束后,着意抽取两个小组(特别是在实验中所测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有差别的小组)展示实验成果,并由全班同学一起参与实验评估,讨论分析引起实验误差或错误的原因,最终得出实验结论。
3、任务二是在任务一的基础之上,结合上节《浮力》所学知识,将第一节所学知识“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中的“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改为“排开液体的体积”,通过公式间的变形,让学生自已得出新公式F浮=液gV排,让学生体会到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并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3、 评价反馈
任务四中通过必做题与选做题的设计,必做题让全体学生掌握本课的基本知识,让小组长检查反馈。选做题则可以让能力更强点的学生进一步探索,提升其能力,或可以由小组合作探究共同完成选做题。
4、 小结:由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四、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远离本土作战的示范课,作为孩子们的新老师,面对新学生,对学生学情了解不足,不能够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学习情况,因此也就不能很好的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教学中没有能够真正实施因材施教。
好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并没有受到众多听课老师的影响,整堂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作为课堂流程的**者,只起到了一点点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学生在小组这个模式下,发挥出了极大的潜能,通过团队合作,出色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3
这节课上完后,自我感觉还好,主要是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的。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学生发言积极,都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学生都懂得了水的浮力的有关知识,部分学生表现出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值得特别提到的是,有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创造力,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这也是学生的思维、想象高度活跃的表现。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很多教学目标都较好的达到了。学生经历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过程,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部分同学具有了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的意识,很多同学受到了验证实验结论的熏陶,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发展。叫人兴奋的是,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的发展变化,应用知识的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充分把课堂还给孩子们,让孩子们真正做课堂的主人,而不是仅仅关注教师怎么教。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5篇(扩展9)
——教育管理原理论文
教育管理原理论文1
摘要 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管理是教育主体的一个自我变革的过程。教育管理的创新终究是基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良的结果,主要是运用创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不断的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教育的不断创新。本文主要通过讲述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了解一些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后和大家一起探讨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教育管理 创新模式
1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1.1独生子女问题
由于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独生子女逐渐发展为现代大学生的主要群体。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家长们都纷纷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孩子的智力和兴趣,这些独生子女们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接受新生事物相对简单。但是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大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的,很少与社会接触,使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很难独自适应社会的生活。所以导致了不少的在校大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差。这样,一旦他们脱离父母,脱离学校,他们将很难适应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环境和来自生活的压力。高等学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帮助这些大学生们培养**自强,自己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独生子女的比例加大,也就加大了高等学校的管理难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自强,一方面又要将其培养成社会栋梁。
1.2贫富差距问题
由于大学校园里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学生的家庭条件和社会背景差别较大,有些家庭条件优越,有些家庭条件却极为贫困,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这种贫富差距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学生的优越感差距,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容易引发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形成自卑感,性格内向,自我封闭。这种贫富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既不能阻止这种差距的存在,又要充分考虑那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的感受,尽量不要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自卑,需要不断的培养贫困生对未来生活的兴趣,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
1.3就业问题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想找到理想工作的难度在逐渐增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缺乏,被众多企业拒之门外,这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性格变得沉闷古怪,甚至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严重的刺激,性格偏激,报复社会。由于急于就业,很多大学生错位就业,由于所找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不同,工作中所有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学习,这就意味着他们将在工作中经受更多的磨难,面对更多的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的限制,这种情况下,极易引发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发生。很多大学生都会有就业焦虑症,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尽快帮助学生排除焦虑,帮助在校生物色较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不断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具有的沉着冷静的心态。
1.4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的存在,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经**,很多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交往与封闭、家庭期望和个人意愿等多种压力和冲突面前,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极易引发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表现行为。时代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生活和社会的压力巨大,学校要密切关注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这些大学生走出心理的阴影,让其健康积极的面向社会,走入社会。
2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2.1信任关爱的原则
信任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学生最大的信任,放心大胆的让学生去承担本该就属于他自己的责任,让学生接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只有先相信学生,才能真正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彼此真诚相待。同时,对学生的关爱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情感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强调规章**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用真诚和关怀去面对这些学生,用感情彼此沟通,增加教育管理的效果。
2.2公*激励的原则
在教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公*和激励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待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公*、公正的去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的受到学生的拥护和尊重,学生才会不断反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同时,公*和激励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相反,如果教育管理者总是带着有色的眼睛看待学生,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落差,加之学生周围给他带来的各种压力,一定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多问题。整个教育管理工作将很难进行,同时也将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赞扬和激励会不断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激励要适度,不能过分激励,过分激励,一定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一旦真正走入社会,缺乏了周围人对他的激励,他就很有可能失去对生活的动力。
2.3尊重理解的原则
受到他人尊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人人都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在校的大学生,由于没有经过太多来自社会的磨练,和各种来自生活的压力,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的愿望更加的强烈。一旦失去了来自身边人的尊重和理解,极易磨灭他对社会的向往和激情。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就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格*等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站在学生的角度,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效果。即使是出于好心的帮助,也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进行的。
2.4引导启迪的原则
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都要做好充分准备,谈话的内容能够较大程度的起到引导和启迪的作用,便于和学生达成一定程度的共鸣。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正在面临的实际情况,又要达到一定的高度,真正的起到启迪智慧,憧憬未来的作用。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水*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创新,使得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能够带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都能够让自己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能够用自己的水*和能力成功的吸引和管理自己的学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3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
3.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突出对学生的关爱和服务。高等院校的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都要为了学生,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通过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使其获得更好的教育管理的效果。
3.2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主要是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既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工作的客体,又不忽略他们的教育主体的作用。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从学校管理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的教育理念,学校要帮助学生理解自我管理的意义,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意识,使学生逐渐学会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将学生培养成为**自强的栋梁之才。
3.3善于发现优点,开展赏识教育
对于犯错误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给予人身攻击,而是要尝试开展赏识教育,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以共同探索问题为目标,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通过充分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对其优点给予一定的赞扬和鼓励,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对老师的心理抵触,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之后,再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努力目标。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彼此信任,还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3.4促进德育教育的多样化,寓教于实践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开展广泛的校企活动,带领学生去参观不同类型的企业,亲身感受一下企业的多元文化,逐渐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责任感。可以定期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在校举办一些讲座,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通过专项奖助金的颁奖仪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感恩教育。另外,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公益**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社区切实为人民服务,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德育的熏陶。这种德育教育的工作,不仅对学生起到了更好的教育作用,同时也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高等院校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相关的教育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严格的遵守一定的工作原则,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才能够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徐剑.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创新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1:1-3.
[2]张振松.关于构建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机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6:42-43.
[3]朱小燕,宋时言,刘青.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创新“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山东省农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1:168-169.学生工作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5篇(扩展10)
——抽屉原理说课稿菁选
抽屉原理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抽屉原理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抽屉原理说课稿1
这节课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节,下面我从以下四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本单元共三个例题,例1、例2的内容,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例3则是在学生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会用这一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今天我讲的是例1例2的内容,主要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总结规律,这一内容为后面学习抽屉原理(二)及利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做下了有力的铺垫。因此,这节课在本单元起着引领指航的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是;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发现、总结并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中“总有”“至少”的含义。
我之所以这样确定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因为《新标准》指出:在本学段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上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设疑激趣法、讲授法、实践操作法。
学法上学生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共四个教学环节:游戏导入——探究新知——解决问题——游戏深化。
下面我分别说说这样设计的意图。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
通过“抢椅子”游戏,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激起学生认识上的兴趣,趁机抓住他们认知上的求知欲,作为新课的切入点,我这样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此环节正是本节课的关键一环,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重在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求结论或囫囵吞枣,让学生不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课上我让学生通过列举法、数的分解法及假设法探究总结出了结论:3本书,放到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这是本课的重点,接着引导学生把每种分法中得书最多的旁边作个记号,得出每种分法中有一名学生得2本、3本即2本书以上,再让学生用一个词语表示这种意思,那就是“至少”的意思,再反过来理解“总有”“至少”的意思。这样既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加深了对抽屉原理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把4枝铅笔放进3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先摆放、再讨论能不能只摆一次就能得出结论。然后得出只要先*均分,再把余下的再*均分就能得到“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第三环节——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此环节我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喜闻乐见的事物,让学生在满怀激情中解决问题。练习题的设计遵循了“让学生接触这类问题——逐步熟悉这类问题——然后归纳这类问题的基本型——这类问题的变式型。即给出了抽屉数,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去求物体数,这一问题是抽屉原理的逆思考问题,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第四环节——游戏深化
课的开始是游戏导入,结束时必须让学生没有遗憾的离开课堂,所以我在出示了几道关于出生年、月、日的练习题,在解决这几个问题时,我把问题逐步深化,比如:四(3)班有43名同学,至少有多少人在同一个月出生?我校有1603名学生至少有xx人同日出生。最后我又给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有一副扑克牌,去掉了两张王牌,还剩52张,我请五位同学每人任意抽1张,听清要求,不要让别人看到你抽的是什么牌。请大家猜测一下,同种花色的至少有几张?为什么?这一类问题正是下节课要学习的抽屉原理(二)的知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了,不但解决了问题还受到了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情感教育,落实情感教育标。
抽屉原理说课稿2
今天我们在培训中心大厅听了来自××县的××老师的一节录像课《抽屉原理》。抽屉原理这节课不同于六年级其他课型,与前后知识点没有联系,比较孤立。抽屉原理也很抽像,对于师生而言,这节课比较难上。××老师是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的,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并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
××老师上的《抽屉原理》一课虽然朴实,但是结构完整,过程清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并学会了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优点:
1.本节课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证明:把4支笔放入3个杯子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中至少放进2支笔。然后交流活动,为后面开展教学活动做了铺垫。此处注意了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在有趣的类推活动中,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让学生体验理解最基本的“抽屉原理”:当物体个数大于抽屉个数是,一定有一个抽屉放进了2个物体。这样的教学过程,从方法和知识层面对学生进行了提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抽屉原理的推导过程中,至少是商+余数,还是商+1个物体放进同一个抽屉里。让学生互相争辩,在由学生验证,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抽屉原理。
3.注意渗透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并在游戏中深化知识。课前教师设计了一组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一名学生在去掉了大小王的扑克牌中,任意抽取5张。老师猜,总有一种花色的牌有2张。学完抽屉原理后,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有效的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换源于生活”的理念。
建议:
1、3个杯子放4支笔时说的基本原理在后面不适用,教师应该强调。
2、在得出抽屉原理后应该让学生多加练习并加以说明。
3. 应该不断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魅力。
“抽屉原理”的建立是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推理的基础上理解和发现的,学生学的积极主动。老师上的比较扎实,是一节好课。
抽屉原理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如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天过生日。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找出来。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抽屉原理”。本节课借助把4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的操作情境,介绍了一类较简单的“抽屉原理”。
二、说教法
本课通过直观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并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在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的过程中,促进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培养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在数学思维的训练中,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安排了一个小游戏:任意抽取五张扑克牌,不看牌判断五张牌中同种花色的至少有2张,让学生猜猜。为什么老师可以这样判断?由此引发学生的兴趣,营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第二环: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教学时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实践操作的方法进行“证明”,然后再进行交流,引导他们对“列举法”、“假设法”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让学生借助直观和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有余数除法”形式,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抽屉原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小学生不要求学生用反证法进行严格的证明,鼓励学生借助学具、实物操作、或画图的方式进行说理。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比较优化,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在有趣的类推活动中,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当物体个数大于抽屉个数时,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这样的教学过程,从方法层面和知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了提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抽屉原理说课稿4
xx老师的《抽屉原理》一课结构完整,过程清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并学会了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本节课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证明”:“把4枝笔放入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进2枝筷子”,然后交流展示,为后面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做了铺垫。此处设计注意了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在有趣的类推活动中,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当物体个数大于抽屉个数时,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在评价学生各种“证明”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方法教师给予针对性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获得发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优化,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抽屉原理(2)的推导过程中,至少是“商+余数”,还是“商+1”个物体放进同一个抽屉。让学生互相争辩,再由学生自己想办法来进行验证,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抽屉原理。另外,本节课中,学生争先恐后的学习行为,积极参与自学、交流、合作、展示、补充、互评、**、质疑、反思等的学习过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落实。
3、 注意渗透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并在游戏中深化知识。
学了“抽屉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教学中教师注重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前老师设计一个游戏:“学生在一副去掉了大小王的扑克牌中,任意抽取五张,老师猜:总有一种花色的`牌至少有两张。”这是为什么?学生很惊讶。于是,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总想接开其中的奥秘。学完抽屉原理后,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商讨之处:
学生对“至少”一词的理解还显得有些欠缺,学生仅仅理解了字面上的意思,对“至少”一词的指向性还不明确,就我理解,“至少”应该是指的在每一种情况中出现的最大数中的最小数,而有学生却理解成是每一种情况中的最小数。如何让学生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还需探究。
抽屉原理说课稿5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抽屉原理》。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抽屉原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第一节。本节共三个例题,例1、例2的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例3则是在学生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用这一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的展示数学原理的灵活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贯穿初步的数论及组合知识。
二、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2 、能力训练目标:
1)、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 、个性品质目标:
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产生主动学数学的兴趣。
三、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通过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通过不同类型的练习,以及观看鸽巢原理演示图,建构知识,从本质上认识抽屉原理,将抽屉原理模型化,从而突破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着重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五、 学法
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六、 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鲁宾孙航海故事 引入:把三枚金币放进两个盒子里,至少有一个盒子会放几枚金币?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探索”,继而紧张地沉思,寻找理由,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本题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抽屉原理说课稿6
各为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题目是《抽屉原理》(板书),这节课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节,下面我从以下四方面来说说这节课。
一、(首先谈谈第一点)从学情出发,确定课时的划分,与文本对话。
本单元共三个例题,例1、例2的内容,教材通过几个直观的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例3则是在学生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会用这一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例1例2的内容,主要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总结规律,这一内容为后面学习抽屉原理(二)及利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做下了有力的铺垫。例1和例2既可以用一课时完成,又可以分两课时完成,而我选择后者,有如下思考。
数学广角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广角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学起来是存在一些思维难度的。而抽屉原理是数学广角这个皇冠上的明珠,比十一册上的《鸡兔同笼》的学习更具挑战性。在《抽屉原理》中,“总有一个”、“至少”这两个关键词的解读和为了达到“至少”而进行“*均分”的思路,以及把什么看做物体,把什么看做抽屉,这样一个数学模型的建立,学生学起来颇具难度,尤其是对“至少”的理解,它不同于以往数学学习中所说的含义,这里的“至少”是指在物体个数最多的抽屉中找到最少的物体个数,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他们很可能一时转不过弯。另外,让学生用精炼准确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考也是一个难点。
再看看课本,根据例1、例2理出了《抽屉原理》的知识序列。例1描述的是物体数比抽屉数多1的情况,例1的做一做**的是物体数不到抽屉数的2倍,比抽屉数多2、多3一类的情形,例2描述的是物体数比抽屉数的非1整数倍多1的情况,例2的做一做**的是物体数比抽屉数的非1整数倍多,且不止多1的情形。可见,例1是学好例2的基础,只有通过例1的教学,让全体学生真实地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把他们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几个困难,弄懂、弄通,建立清晰的基本概念、思路、方法,他们才可能顺利地进行例2的学习,否则,此内容的学习将只是优生炫酷的天地,他们可能一开课就能说出原理,而其他学生可能一节课下来还弄不清什么是“总有一个”、什么是“至少”,怎样才能很快知道“至少”是几个物体。因此,我选择将例1、例2分成两课时完成。可能有老师说,这样本课的教学内容容量太少了,基于这一点,我在第四个环节有说明的。
二、从文本出发,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 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是: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发现、总结并理解抽屉原理。
我把:理解抽屉原理中“总有”“至少”的含义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我之所以这样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是因为《新标准》指出:在本学段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三、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合理的教法学法
教法上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设疑激趣法、讲授法、实践操作法。
学法上学生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第四个方面是:以学定教,与课堂对话。
本节课共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游戏导入——探究新知——反思、呈现——解决问题(游戏)。
下面我分别说说这样设计的意图。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
由于只把例1作为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在设计的时候对例1的教学进行了一些铺垫和补充。在导入部分,设计了猜至少有几个学生是同月生的游戏,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例1的教学后加入了5枝铅笔放入4个盒子的问题,目的在于通过两个不同的实例让学生较充分地感受、体验、发现相同的现象,有利于学生进行抽象、概括,使结论的得出更有说服力。然后拓展到7枝铅笔放入5个盒子,8枝铅笔放入5个盒子,9枝铅笔放入5个盒子,这一类余数是2、是3、是4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对抽屉原理第一层次的认识。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根据学生学习的困难和认知规律,我在探究部分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这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由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个层出:实物操作,把4枝铅笔放入3个盒子(板书),解决3个问题:
1、怎样放
知道排列组合的方法,明确如果只是放入每个盒中的枝数的排序不一样,应视为一种分法,并引导学生有序思考,为后面的列举扫清障碍。
2、共有几种放法 孕伏对“不管怎样放”的理解。
3、认识“总有一个”的意义。
通过观察盒中铅笔枝数,找出4种放法中铅笔枝数最多的盒中枝数分别有哪几种情况,理解“总有一个”的.含义,得到一个初步的印象: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铅笔盒放的枝数是最多的,分别是2枝,3枝和4枝。
第二个层次:脱离具体操作,由抽象到数,进行数的分解——思考把5枝铅笔放入4个盒子(板书包括6支5盒),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学生直接完成表格。这一层次达成三个目的:
1、理解“至少”的含义,准确表述现象。
通过观察表格中枝数最多的盒子里的数据,让学生在“最多”中找“最少”,学会用“至少”来表达,概括出“5枝放4盒”、“4枝放3盒” 时,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入2枝铅笔的结论。
2、理解“*均分”(板书)的思路,知道为什么要“*均分”。
抓住最能体现结论的一种情况,引导学生理解怎样很快知道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是几枝的方法——就是按照盒数*均分,只有这样才能让最多的盒子里枝数尽可能少。
3、抽象概括 小结现象
通过“4枝放入3个盒子”、”5枝放入4个盒子”和练习题“6枝放入5个盒子”,让学生抽象概括出 “当物体数比抽屉数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入2个物体” (板书),初步认识抽屉原理。
(三)学生自选问题,探究“如果物体数不止比抽屉数多1,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铅笔盒中至少要放入几枝铅笔?”(板书789物体5抽屉)
这一层次请学生理解当余数不是1时,要经历两次*均分,第一次是按抽屉的*均分,第二次是按余下的枝数*均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让“最多的盒子里枝数尽可能少”的目的。
教学流程的第三个环节,将本节课研究过的所有实例进行总体呈现,让学生通过比较,总结出抽屉原理中最简单的情况:物体数不到抽屉数的2倍时,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抽屉中至少要放入2个物体(板书)。
在最后的练习环节以游戏的形式出现,我设计了几个需要应用“抽屉原理”解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让学生能正确地找出问题中什么是“待分的东西”,什么是“抽屉”,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抽屉原理
*均分
4支铅笔放进 3个文具盒
5支 4 个
6支 5个
当物体数比抽屉数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入2个物体。
7个物体 5抽屉
8个物体 5抽屉
9个物体 5抽屉
﹕ ﹕
﹕ ﹕
“……,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 2 个物体。”
这是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完毕。
抽屉原理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抽屉原理》共有三个例题,例1、例2的内容,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让学生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总结规律,为后面学习抽屉原理(二)及利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做下了有力的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共三个教学环节:游戏导入——探究新知——解决问题——课堂小结
下面我分别说说前3个环节。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
通过“抢椅子”游戏,体验不管怎么坐,一定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激起学生认识上的兴趣,趁机抓住他们认知上的求知欲,作为新课的切入点,这样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此环节正是本节课的.关键一环,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重在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不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课上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摆一摆,说一说,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来,让学生实际到讲台前演示,并对数进行分解法,把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汇总,最后由学生总结出了结论:5根小棒放进4个杯子,一定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例2是让学生明确数量、抽屉和结论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一定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小棒的根数”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余数”,我适时挑出针对性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抽屉问题”的一般规律。
第三环节——解决问题
此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在设置习题方面采取层层深入,有一定的梯度,由学生很容易找到抽屉的题型过度到抽屉隐藏在题目中,逐渐提高难度,所选择的题力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整节课,我始终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讨论,动手操作,学生演示,幻灯示范,抓住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抽屉原理说课稿8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抽屉原理》第一课时,教材70-71页的例1和例2.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发现规律。渗透“建模”思想。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三.说教学理念。
1、用具体的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
“总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放进2支铅笔”这句话对于学生而言,抽象难以理解。怎样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呢?我觉得要让学生充分的操作,一在具体操作中理解“总有”和“至少”,二在操作中理解“*均分”是保证“至少”的最好方法。通过操作,最直观地呈现“总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放进2支铅笔”这种现象,让学生理解这句话。
2、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在证明结论的过程中探究方法,总结规律。
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特别是这种原理的初步认识,不应该是教师牵着学生手去认识,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所以我认为应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来证明他们的结论是否正确,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我们的教学不同于社会上的辅导培优机构,因此在教学中不需要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也不需要学生确定过于抽象的“抽屉”和“物体”。
四.教法和学法:
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测、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流程.
(一)、游戏激趣,初步体验。
今天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和大家玩一个“抢凳子”游戏。(下面有2把椅子。3个同学玩抢凳子的游戏,要求每个人都要坐到凳子上,结果会怎样?)
【设计意图:在课前进行的游戏激趣,一使教师和学生进行自然的沟通交流;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探究的愿望;三为今天的探究埋下伏笔。】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1、提出问题:把4支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可以怎么放?
2、验证结论:不管学生猜测的结论是什么,都要求学生借助实物进行操作,来验证结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和交流时,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操作情况,找出列举所有情况的学生。
(1)先请列举所有情况的学生进行汇报,一、说明列举的不同情况,二、结合操作说明自己的结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所有的情况)
学生汇报完后,教师再利用枚举法的示意图,指出每种情况中都有几支笔被放进了同一个文具盒。
【设计意图:抽屉原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特别是“总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放进2支铅笔”这句话的理解。所以通过具体的操作,列举所有的情况后,引导学生直接关注到每种分法中数量最多的文具盒,理解“总有一个文具盒”以及“至少2支”。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提出问题:不用一一列举,想一想还有其它的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吗?
学生汇报了自己的方法后,教师围绕假设法,**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每个文具盒里都要放1支铅笔呢?请相互之间讨论一下。
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假如每个文具盒放入一支铅笔,剩下的一支还要放进一个文具盒,无论放在哪个文具盒里,一定能找到一个文具里至少有2支铅笔。只有*均分才能将铅笔尽可能的分散,保证“至少”的情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索,寻找不同的证明方法,在枚举法的基础上,学生意识到了要考虑最少的情况,从而引出假设法渗透*均分的思想。】
(3)初步观察规律。
教师继续**:6支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里呢?你还用一一列举所有的摆法吗?7支铅笔放进6个文具盒里呢?100支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呢?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方法的优劣,发展了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运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
出示第70页做一做,让学生运用简单的抽屉原理解决问题。在说理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余下的2只鸽子”如何分配?
【设计意图:从余数1到余数2,让学生再次体会要保证“至少”必须尽量*均分,余下的数也要进行二次*均分。】
4、发现规律,初步建模。
我们将铅笔、鸽子看做物体,文具盒、鸽舍看做抽屉,观察物体数和抽屉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只要大概意思正确即可)
小结:只要物体数量比抽屉的数量多,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2个物体。这就叫做抽屉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对不同具体情况的判断,初步建立“物体”“抽屉”的模型,发现简单的抽屉原理。研究的问题于生活,还要还原到生活中去,所以请学生对课前的游戏的解释,也是一个建模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抽屉”不一定是看得见,摸得着。】
5、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假设法的.思维过程。
(1)教学例2,可以出示问题后,让学生说理,然后问:这个思考过程可以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2)做一做: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支鸽子飞进同一个鸽舍。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例1和做一做的基础上,相信学生会用*均分的方法解决“至少”的问题,将证明过程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为下一步,学生发现结论与商和余数的关系做好铺垫。】
6、再次发现规律。
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吗?让学生通过对除法算式的观察,得出“只要物体个数比抽屉个数几倍还多,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商+1个这样的物体。”的结论。
【设计意图:对规律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在初次发现规律的基础上,从“至少2个”德到“至少商+1个的结论。】
7、介绍课外知识。
介绍抽屉原理的发现者——数学家狄里克雷。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常事中也有数学原理,有探究的成就感,激发对数学的热情。】
(三)、巩固练习。
《导学练案》自我测评第一题
(四)、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感受如何?
(五)板书设计
只要物体数量比抽屉的数量多,
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2个物体。
这就叫做抽屉原理。
只要物体个数比抽屉个数几倍还多,总 (至少数=商+1)
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商+1个这样的物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