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

  《三国演义》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描写,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以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乱世枭雄”曹操的形象,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雄才伟略、爱惜人才、慷慨豪迈。曹操复杂的性格特征不是简单的“奸”与“雄”的相加,而是特定的历史条件造就了曹操的双重性格,而有时“奸”与“雄”甚至是相互融合的,性格的多个侧面互相渗透各显特征。本文试图从《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中的“奸”——诡谲狡诈、玩弄权术、猜疑多变、心狠手毒与“雄”——机警多智、雄才伟略、爱才若渴的两个方面来分析曹操的复杂性格。

  关键词: 三国演义 曹操 性格两面性 有机统一

  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典型,向来有所谓的“三绝”的说法,就是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三国演义》中性格最复杂的人便是曹操,一方面,他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一方面他又嫉贤妒能,摧残人才。一方面他慷慨豪迈,气势恢弘;一方面又小肚鸡肠,睚眦必报;一方面他开明公正,一方面又狡诈多疑。作者罗贯中吸取以“拥刘贬曹”的影响和三国戏为素材创作的《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这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奸”与“雄”的有机统一。

  一、“乱世之奸雄”

  曹操的“奸”,表现在多个方面:诈伪,善作表面文章;残忍,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多疑,猜忌之心重;善变,诡计多端等等。

  (一)诡谲狡诈、玩弄权术

  《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曹操一出场,首先介绍他的“劣行”: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曹操的狡猾多智的性格特征从小就已露出端倪,这算是初显奸雄本色吧!

  写曹操攻下徐州,吕布及其手下陈宫、张辽等都被擒这一细节时,曹操对张辽有一段对话,曹操说:“此人好生面熟”。张辽说:“濮阳城中曾相遇,如何忘却?”曹操笑笑说:“你原来也记得!”张辽说:“只是可惜”。 曹操说“可惜什么?”张辽说:“可惜当日火不够大,不曾烧死你这国贼!”曹大怒道:“败将竟敢辱我”,拔出剑来,要杀张辽。曹操背后刘备急忙攀住曹操臂膊,关羽跪在曹操面前。刘备说:“丞相且莫动手,此等赤胆忠心之人,正当留用”。关羽说:“我素知张辽乃忠义之士,愿以性命担保。”曹操掷剑笑道:“我亦知张辽忠义,故戏之耳。”乃亲解其缚,脱衣披其身,请上坐。面对张辽骂他“国贼”,曹操怒火中烧,欲杀之而后快,但当刘备说张辽为忠义之士时,他又不愿落下个“残害忠良”的罪名,态度马上来了个大逆转,且不露痕迹,可说将曹操刻画得奸诈至极,虚伪至极。

  最能表现曹操奸诈的还是“战官渡袁绍败绩,劫乌巢曹操烧粮”这一回里,曹操军粮告竭时,降将故友许攸来见曹操有一段对话。曹操说:“公肯来,大事可成矣。望即教我破绍之计”。许攸说:“敢问军粮尚有几何?”操说:“可支持一年。”许攸说:“未必。”操说:“尚有半年!”许攸拂袖而起说:“我以诚相投,而公如此见欺,乃非我所望!”曹操挽留他说:“老友勿怪,容我如实相告,军中粮草,仅可支持三月也。”许攸笑道:“人称公为奸雄,果然若是!”曹操亦笑:“岂不闻‘兵不厌诈’乎?”就附耳低言:“军中只有此月之粮也。”许攸大声说:“休要瞒我,粮已尽矣!”曹愕然说:“何以知之!”许攸将曹操给荀彧之书出示,说:“此书何人所写耶?”曹惊问道:“此信从何处来?”许攸就把抓获使者之事相告。诚然,军中粮草如何,是头等军事机密,自然不便如实相告,但曹操的一再诈瞒,且那么坚决和自然,那么从容又坦然,确实奸滑得无以复加,惊叹之余不得不佩服!

  曹操的奸诈还表现在善于做表面文章,玩弄权术,而且做得十分“高明”。当他率军讨伐张绣途中,为安抚民心,下令有践踏农田禾苗者,杀无赦。谁知命令刚传下来,他自己的战马就因受惊,践踏了农田。按军法从事,他得杀自己的头;不处罚,他说的话就不算数了。曹操的应变能力实在非同寻常,马上拉出宝剑要自刎,手下人当然不会让他死啦!最后是割发代首。于是三军肃整,威重令行。此时此刻的虚伪奸诈,似乎是很必要的,这种表演在曹操也是家常便饭。同一回中,军粮不足,本来是他指令管粮官王垕以小斛发粮,可为了平息众怒,不由分说杀了王垕,将罪责一古脑都推到他的身上,自己落得装好人。为了达到自己目的,其他人都成为牺牲品,这便是虚伪与凶残兼而有之了。

  (二)猜疑多变、心狠手毒、自私残忍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曹操一生的行为哲学。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天下人的性命便如同草芥。这一哲学在杀吕伯奢全家一事中达到了极至。曹操行刺董卓不成,急欲脱身途遇陈宫一起逃亡,到其父结义兄弟吕伯奢家,吕家满怀热情,深情款待,关心备至。可曹操先是疑心重重,见伯奢“良久乃出”已心存疑虑,过后见伯奢“匆匆而去”更加疑心,后听见后院的磨刀之声,疑心大起,又听见有人说:“绑上再杀。”于是,马上变了脸,认为吕伯奢“非吾至亲”,不问青红皂白,连杀吕家八口,最不可原谅的是,当他发现杀错人之后,并没有放过吕伯奢这一无辜的老人,非斩草除根不可。当陈宫责怪他残忍时,他仍拒不认错,竟振振有词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其实正是这位乱世奸雄的极端利己主义的人生哲学,生性多疑的他是何等的残忍。

  为报父仇,他曾经下令血洗徐州,“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曹操杀人随意性很强,凭一时的好恶,滥杀无辜。只要违逆了他的意愿,“上级”也好,下属也罢,都难逃一死。孔融、杨修、崔琰、边让,此四人都因为言论触及曹操敏感的神经,而被曹操满门抄斩、全族被夷;名医华佗妙手回春,曹操多少次头风病发作,华佗手到病除,可谓有大恩于曹操,后只因为不愿赴召前往,见疑于操,竟也死于曹操的毒手;直言强谏的刘馥、荀彧,先后被杀。尽管他们几个(尤其是荀彧)曾多次为曹操出谋划策,立下过汗马功劳,但还是没有逃脱一死。曹操的这些举动不犹让人感到有些冷血!被他揽络到身边的人才,必须尽心尽力地为他服务,他一旦看出有人违逆他的'意志,不利于他的事业,他就务必去之而后快。真正应了那句话:“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二、“治世之能臣”

  如果《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仅仅是这样,那曹操确实是十恶不赦的 暴君。罗贯中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将曹操的思想性格简单化。作者在小说中反复从曹操的“雄才大略”中来体现他的机警多智、雄才伟略、爱才若渴等性格特征,因而使曹操的性格更加复杂多样,因此曹操的形象也更丰满,更真实。

  (一)雄才伟略

  《三国演义》的第一回:汝南许邵,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邵不答。又问,邵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闻大喜。这里许邵概括了曹操这个人物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曹操的领导才能,这也为曹操日后成为真正的帝王之身埋下了伏笔,更是对他的人格的一种肯定。曹操的领袖气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行事果断,豁达自信,知人善任。曹操遇事能够当机立断,是由其性格直接决定的,这一点是领袖必备素质。操初入仕途时,完全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习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当时宦官弄权,朝政混乱,而他能不畏权贵,表现出了大政治家的气度。

  《三国演义》中描写灭黄巾以后,董卓专权,诛杀后妃,鸩杀少帝,篡逆之心昭然若揭,朝廷百官慑于淫威,无计可施,皆哭无休,惟有曹操笑道:“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当场表示:“操虽不才,愿即董卓头悬于都门,以谢天下”。当下自告奋勇去行刺董卓,行刺失败,又凭借机警善变得以脱身。这份见识、这份胆略远远高出满朝文武大臣。曹操行刺董卓失败,逃归陈留,讨贼之意弥坚,即举义旗,作檄文,招募兵勇,誓讨董卓,一时成为各路诸侯的领头羊。

  在诸侯联军讨董卓中,董卓战败虎牢关,逃窜西都。曹操建议盟主袁绍“乘胜追袭”,“一战可天下定矣!”可惜曹操人微言轻,袁绍庸才无谋,明哲保身,不求进取,各路诸侯各怀私心,互相观望,按兵不动。只有曹操愤而率本部兵马追袭,终因势孤力单,大败于荥阳。这里作品描写曹操酒后吐真言,显示了曹操作为卓越军事家、战略家的雄才伟略。“吾始兴大义,为国除贼。诸公既仗义而来,操之初意,欲烦本初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固守成皋,据敖仓,塞镮辕、太谷,制其险要;公路率南阳之军,驻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深沟高垒,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操窃耻之!”一番悲愤之词说得袁绍等十七路诸侯“无言以对”。

  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那一回,最能表现曹操的英雄气概,曹操通过品评天下英雄,抒发豪情:“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并称袁术为“冢中枯骨”;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刘表虚名无实”,可以说个个入骨三分。最后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说的是那样豪迈、自信。诚可谓胸怀韬略、雄视天下,“气吞山河如虎”,壮志凌云。难怪鲁迅先生曾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

  还有赤壁之战前夕,对明月,奠长江,横槊谓诸将:“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接下来横槊赋诗,高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战争成了他“纵横天下”的舞台,记载其文治武功的诗歌,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慷慨豪迈,壮志凌云的历史英雄。客观的说,曹操正是在战争中显示了他的雄才大略,建立起他的卓著功勋的,他东征西讨,统一北方,雄视江南。难怪千载之下的苏东坡会心向往之,发出“一世之雄”的赞叹。

  (二)求贤若渴

  自古以来,但凡能成大事者。都是能容才、爱才、用才之人。古语有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那个诸侯群起,四方割据的乱世之中,曹操之所以能从一个起初只有五千人马的小小地方军阀迅速成长,历经几十年的东征西讨,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从而统一北方的大片土地。应当归功于他的爱惜人才,心胸开阔。对待人才的态度,曹操有时也可以和刘备媲美。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讲到刘备兵败,投奔袁绍,兄弟分离。关公被曹兵困与一座土山之上,走投无路。而曹操对关公的神武仰慕已久,在讨伐董卓时见关公温酒斩华雄,便知关公乃不可多得的将才,一心想收为己用,苦于没机会。现在关公败在自己手上,正是天赐良机。于是他让张辽去劝降关公,结果关公答应了,不过附加了三个条件。这也许是史无前例的投降方式吧,哪有败兵之将还有条件投降的。而其中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第三条:“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这样一来,曹操不是养虎为患再放虎归山吗?曹操本可以一刀砍了关公,以绝后患,但他他舍不得。他深知关公是个罕见奇才,杀了未免可惜。于是他答应了关羽提出的三个条件。回到许昌,曹操为了收买关公的心,便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地邀请关公,金钱美女更不在话下,而关公却分毫不动,最后曹操连那匹日行千里的赤兔马都慷慨相赠。

  而关公虽在归降曹操期间斩杀了袁绍麾下的两名大将颜良与文丑,为曹操解了白马之围。但当他得知刘备下落后,便毫不犹豫的辞别曹操,前往投奔刘备。曹操纵有千万个舍不得也没有强加阻挡,还亲自送行。这绝非一般人所能做出来的举动,如果曹操是个小肚鸡肠的人,那关羽怎能活着离开!而且关羽在离开中,又上演了一出“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候五关斩六将”的“好戏”。将曹操几员守城大将一个不留的杀了,然后扬长而去。若是别人遭受如此损失,定会马上起兵追杀,而曹操却召回了私自前往追杀关羽的夏侯惇,以常人难及的大度放走了关羽。

  又如,袁绍帐下的陈琳曾写过一篇讨伐曹操的文章。他下笔千言,洋洋洒洒,痛骂曹操,历数曹操的种种罪行,从曹操的祖先骂起,搞得曹操很没面子。后来曹操击败袁绍,俘虏了陈琳。手下劝曹操把陈琳杀了,曹操却因为赏识陈琳的才华,不忍杀他而将他放了,收为己用。由于爱才,曹操常常不计个人得失,只要是他认定的人才,他会千方百计去争取,但如果得不到,他也不会勉强。他宁愿多一个对手,也不愿做那种“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事情。

  三、两者的统一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按照艺术的典型化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奸雄的典型形象。他的言语、行为已经偏离了历史的事实,浸透了作家的审美感情。但作品对曹操人格的褒与贬,两方面不是机械的相加,而是有机的融合、统一在一起,有时很难分清这是他的英雄本色,还是奸雄的特性使然。有时甚至是将他的优点和缺点一起表现的,正所谓的泥沙俱下。如他在赤壁之战后,从华容道逃归,在南郡安歇时,对着众谋士,突然大哭起来。谋士们问他为什么哭,曹操说:“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从一方面看,这是曹操的爱才惜才;另一方面看,这又是曹操使的诈术,因为他大哭的结果,“使众谋士黯然自惭”,这才是他哭的真正目的。为作者“拥刘贬曹”的倾向性所制约,曹操是以奸雄作为性格的主导方面。虽然曹操性格中“本真”的那一部分显得脆弱,雄才伟略的那一部分更是作了淡化处理。

  总之,曹操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典型形象,具有多侧面的复杂性格、多层面的组合、独特的个性化力量。在曹操的身上,几乎集中了封建统治者所具有的全部特点:笼络人心而又嫉贤妒才,刚愎自用而又计谋权变;刻薄暴虐又豪爽多智,聪明过人又愚蠢可笑;坦诚中总带几分虚诈,大度中常含几层小气。作品多侧面地再现了历史人物曹操的复杂性格,而又寓以作者的想象、夸张和褒贬,可以说取得了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的一致。

  《曹操》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曹操,字孟德,是罗贯中《三国演义》中重要的艺术形象之一。

  有人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确是的论。他二十来岁时为北部尉,执法极严,不避豪贵,威名颇震。黄巾起义时,他率兵五千前往镇压,旗开得胜,在各路诸侯中树立了自己独立的形象。当宦官擅权,何进欲尽诛以及灵帝驾崩、朝政有变时,曹操都能迅速地提出正确的处置方法,听之者胜,逆之者亡。可见曹操自少时就严明,善谋,考虑问题周密、敏捷。这是他成为能臣的基本素质。作为英雄,他又勇敢、机智,不但善于指挥千军万马,攻必取,战必胜,而且在关键时刻,不惜身命。董卓弄权,众臣“新亭对泣”,曹操却抚掌大笑,愿借王允七宝刀断董卓之头,以谢天下,可见其勇。行刺被董卓发觉,却诈言献刀,可见其智。曹操是豪杰之士,不肯为人所欺,杀卓不成,立即逃走,招募义兵。又与袁绍会盟,假天子密诏,号令天下。聚十八路诸侯,皆操接应,复推袁绍为盟主,立志“力扶社稷, 拯救黎民”。 曹操并不想为王,但处之中,发现袁绍虚骄、迟滞又怀异心,不足以成大业,不得已自引本部兵马追杀董卓,兵败后离开袁绍,自往扬州东郡,招军练兵,广纳贤士,等待天时。果然,当黄巾余部在山东青州又起时,曹操奉旨克敌,同时乘机扩大队伍,被朝廷加封为镇东将军。复以兖州为中心,继续招纳贤士。为了平定天下,曹操特注意招收具有真才实学之士,从帝王之后到市井无赖乃至杀人犯,只要或有勇,或有谋,皆笼络于门下。不久便威震山东。继而打败吕布,稳固了根据地,为他进朝辅政,平定天下打下了基础。

  曹操之所以成为能臣,就在能于恰时利用机遇。当朝廷内部乱得无可收拾之际,曹操抓住了此一时机,你看,他初见皇帝公卿时,十分周到、殷勤,以至帝曰:“曹将军真社稷臣也。”接着,曹操以亲率大军杀退“贼兵”之功进朝,马上笼络朝中有识之士,驱退敌手,迅速控制朝政,封奖部下,安插亲信,并移都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进一步为创立魏国基业而浴血奋战。

  曹操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善于利用各种矛盾,各个击破,取得了胜利。他假天子之诏令刘备与吕布相斗,再假天子之诏令袁术和刘备相斗,搅得四方大乱,他坐收渔利。袁术在淮南称帝,天下共怒之,曹操联结孙策、刘备、吕布等,迅速地击败了袁术。然后又马上回师抗刘表征张绣。初收刘、张,又立即回师许都准备抗袁绍,同时暗结刘备,一举歼灭了吕布,遂平定一方。之后,亲率主力,一举而败刘备。

  官渡之战中;曹操之所以敢以七万之众而攻袁绍七十万之师;乃因他对袁绍有充分的认识。他正确地听取各方面意见,周密地分析敌情,并亲率精兵;劫烧袁军粮库,致使袁军人心惶惶,又出奇计而攻之,迅速统一了北方。

  在巨大的胜利面前,曹操开始骄傲起来。他为统一全国,挥师南下。此时,他想的是: “收服江南之后,天下无事,与诸公共享富贵。”“如得江南,当娶二乔,置之台上,以娱暮年,吾愿足矣。”这种骄傲与轻敌之中,隐伏着失败。在“赤壁之战”中,八十三万大军,只剩二十七骑。但曹操于兵败逃命之际,仍不失英雄本色。众皆惶惶垂泪,独操每至一处皆哈哈大笑,显现了大将和统帅风度。

  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之势大体见端,收蜀灭吴皆非易事。然曹操壮心不已,再征刘备,历险阻,越山川,不恤其劳,又遇人中之杰,屡屡损将折兵,几乎丧命,不得不弃汉中而返许昌。兵退斜谷后,曹操受伤,年事又老,从此不再轻易亲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在许昌运筹帷幄,仍思平吴收蜀大计。

  曹操弥留之际,仍为未能统一天下而叹曰: “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止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孤今病危,不能再与卿等相叙。”一世英雄,在壮志未酬的不尽惋叹中走完了他的全部生命历程。但他留给人们的鲜明形象,却历历在目。

  其一,他具有真才实学,博古通今。每遇事,必以古为鉴;与人言,常以史比论。华容道上谓关羽曰: “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追子濯孺斯之事乎?”一语而动关羽。见张郃曰: “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观典韦执旗, 曰: “此占之恶来也。”又自著《孟德新书》;宴长江,横槊赋诗。一世之雄,岂可无文?此孙权、刘备所不及也。

  其二,正因为曹操有知有识有智有能,所以他和孙权、刘备不一样。孙权每事必仰仗于大都督,刘备每事必听计于军师。三国之君,唯曹操自掌军政大权,凡事必亲往,凡计必己出。虽有众谋士辅之,而操裁断皆出其上。每运一计,其始为众将所不知,其终乃为众臣所叹服。司马懿智能不在诸葛亮之下,然曹操在日,只能为其幕僚,曹操一日不死,司马决无出头之日。观其得陇望蜀之谏,其识又远在曹操之下。

  其三,紧急之时,曹操能身先士卒。战濮阳城中,部将劝他在城外,操喝曰: “我不自往,谁肯向前。”遂当先领兵直入。攻袁术时,曹操不以将帅之贵,而亲自下马接土填坑,于是大小将士无不向前,军威大振。

  其四,曹操礼贤下士,广开言路,言者有功,有自知之明,乃三国中一大明主。战官渡时,许攸来投,曹操闻之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携手共入。官渡之胜,虽许攸之谋,实操礼贤之功也。胜乌桓回易州后,重赏先曾谏者曰: “孤前者乘危远征,侥幸成功。虽得胜,天所佑也。不可以为法,诸君之谏,乃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操之谋士谏而操不听,事实也不验,仍得赏,并鼓励“后勿难言”,袁绍则相反。田丰出谋忠而被押,事实证明田丰之谋正确,袁不重用,反忌而杀之。庸主、明主于此可分。

  其五,曹操一生爱惜人才。每到一处,必令人遍访贤士。乃至为他的敌手献谋而不用者,曹操皆给予重用。操在兖州时,袁绍旧臣荀彧投之,操重用而建大功。贾诩为张绣谋士, “操见诩应对如流,甚爱之。”虽贾诩几次大败曹操,最终仍为操所用,并为心腹。陈琳为袁绍写檄文大骂曹操,左右劝操杀之,操怜其才,命为从事。徐晃为杨奉大将,率军截杀曹操。操招谋士曰: “杨奉、韩暹诚不足道;徐晃乃真良将也。吾不忍以力并之,当以计招之”,终得徐晃。吕布之将张辽骂操,操反亲释其缚,延之上坐。张郃为袁绍旧臣,文聘乃事刘表,庞德为马超故将,皆为操罗致,以礼待之,以衣衣之,诸将莫不舍旧从新,乐为之死。曹操爱将就像爱陈琳等文士一样,乃出于他的内心,绝无奸诈之意。后来的赵子龙大战长坂坡时,所到之处,威不可当。曹操在山顶见之,急问其姓名,大赞: “真虎将也。”倘曹操不爱子龙,拼出几员战将,或万弩齐射,子龙怎可走脱。但他要得到子龙,遂令不许放冷箭,以至赵云杀曹营名将五十余员而走。尤其是关羽始虎牢关前,立斩华雄,曹操亲自把盏;再三战吕布,曹操称羡不已。尔后关羽之名无时不萦绕于曹操心头,无时不思罗致以为己用。至徐州兵败,刘备、张飞皆逃,曹操首先想到下邳之关羽,曰: “吾素爱云长武艺人材,欲得之以为已用。”及下邳失,关羽无路可走,退守土山。曹兵团团围住,关羽何能得脱。曹操爱将心切,竟应以无人可忍之三约,见关羽,自云“足慰平生之望”。为了笼络关羽,三日小宴,五日大宴,送美女,赠名马,馈锦袍,致金帛,又以纱锦作囊,与关羽护髯。古来爱将,无过于操也。及关羽不辞而别,曹操若不真心相爱,手下雄师百十万,战将如云,前堵后追,关羽单骑怎能走脱。曹操不但不怨,反而感叹: “恨吾福薄,不得相留。”先追而赠袍、赠金,留作路资;再遣人送公文至各处,不许拦截;再驰公文,令各处放行。至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后,曹操不但不怒,又特派关羽老友张辽亲往传语各处隘,任便放行。操爱羽、知羽,谓之: “云长义士,必不失信。”谅羽,赠袍时,关羽以刀挑过,众人不能忍,独操能体谅之。操之于关羽,乃至胜过刘备、张飞。刘备知羽在操处,致书不称弟而称足下,又称君,谓之“君必欲取功名,图富贵,愿献备首级以成全功。”何伤人之甚也。张飞古城见羽,挥矛便搠,直至擂鼓三通,斩蔡阳而后止,不信而至此。皆无曹操之大度。故解白马之围,斩颜良、诛文丑;华容道上,义释曹操;皆曹操爱将之果,岂偶然哉。

  其六,曹操为了赢得胜利,除了收买将心外,还注意收买民心。他军纪严明,不准损害百姓。当夏侯惇纵兵劫掠民家时,于禁剿杀之,曹操反责夏侯惇治兵不严之过,而深奖于禁。征张绣时,曹操安抚百姓, 并下令: “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百姓无不欢喜称颂,望尘遮首而拜。曹操因鸠鸟惊马,误踏麦田,即要自刎以严军纪,后经解说,仍割发以代。

  曹操还有很多长处,如豁达大度,为人负责,言而有信,注重实际,等等,这一切,使他成为一个“乱世英雄”。

  世人评曹操,多以“奸雄”目之,其实,曹操还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人。他和蔡邕是好朋友,蔡死后,他还是设法把其女文姬赎回。败袁绍后,捡到一束书信,乃许都与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之书,这显然负了他,曹操不加追究,命尽焚之。曹将下马捧袍给关羽,关羽只用刀挑过,确实欺人,但曹操说他一人,我们十余人,安得不疑。吾言既出,不可追也。放刘备去徐州,知已错,但不复悔,可见其宽容忠信。破袁绍后,崔琰初见面便批评曹操不急存问民俗,有失民望。曹操改容谢之,待为上宾。明知刘备久后必为患,但“方今正用英雄之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心。”还推荐刘备领豫州牧。当关羽斩华雄之首,以解诸侯之难时,袁术以其职小,要“赶出帐去”,曹操却言: “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且暗使人赍牛酒抚慰。曹操军纪确实严明,注意保护百姓,不但践踏百姓麦田者要斩首,而且“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之罪。”所以,征袁绍而陈兵河上时,当地百姓“箪食壶浆以迎之”。曹操亲切地和老人们攀谈,并曰:“吾军士惊扰汝乡,吾甚不安。”且下令“河北居民遭兵革之难,尽免今年之租赋。”并取酒食绢帛给老人。张鲁不忍心放火烧仓廪府库,逃跑前,遂尽封锁,留给曹操,操见而“心甚怜之”,遂差人劝使投降,后又念其封仓之心,优礼相待,封鲁为镇南将军。杨荣卖主求荣,虽有功于操,反被曹斩首示众。这些又岂可以奸目之。

  不过曹操也确有残忍奸诈之处。杀刘琮母子,以绝其后患。借王垕垕之头以平众怨。假梦杀近侍以警其余。为报父仇,杀戮人民,发掘坟墓,更是难恕。杀贵妃,杀吉平、杀董承等五人全家,杀伏后及二子及宗族二百余口,这些人因为先动手害操,杀之或有可说,但将红旗下三百人加以名为救火、实为助贼为罪名全部斩首,未免过分。共事多年、功勋卓著的荀彧及荀攸,因有碍于他的野心之实现,也被迫死。无力与之争夺者,虽敌手亦厚养之,有碍于己者,虽旧交功臣亦杀。他爱民、爱士、爱将爱兵,但必要时,牺牲他们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这些都表现了曹操的残诈处,但也正是曹操这个艺术形象的可贵处。

  曹操杀吕伯奢一家,乃曰: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古今行此事而过于操者不知几何,然有谁直言之。操代而言之,彼虽不言而我已知之矣。故操之言:虽可鄙,终可爱,虽可爱,终不可存,虽不可存,终不可弃。

  综而观之,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最重要也是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作者对董卓是一味地贬,对诸葛亮、关羽是一味地褒,唯对曹操的感情颇复杂,因而曹操的内在性格也颇复杂。他有时奸诈,有时豪爽,有时残忍,有时爱民,也颇有人情昧(像刘备那样杀食妇人之肉,自言“妻子如衣裳”;伪诈、仁义并行取西川等,曹操是绝无的)。曹操的最终目的是平定天下,实现个人野心,只要有碍于他的目的之实现者,他就要除。除此之外,他表现出的乃是一位英雄的人物,贤明的君相,杰出的军事家和顽强的斗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