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精选19篇)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1

  设计理念:本案以“大语文”观为指导,把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综合素养;同时注重体现出“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主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

  设计特色:课内、课外结合,以读感悟,抓重点句进行突破性教学。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学习后能较生动地复述课文。

  课前准备:1、教师、学生读《三国演义》第42----46回。

  2、要求学生读后互相交流:

  (1)、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对阵形势怎样?

  (2)、周瑜因何要加害诸葛亮?他说过哪些要加害诸葛亮的话?

  (3)、“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这对于借箭成功至关重要吗?

  3、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4、布置学生了解一个“兵不厌诈”的故事或实际战例。

  5、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创设情境,交代背景,复习旧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曲终画面定格于“火烧赤壁”:

  (1)、简介魏、蜀、吴的局势(即:“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

  (2)、三言两语忆“火烧赤壁”。

  (周瑜巧用火攻之计以少胜多,足见其善谋略,是个足智多谋之人。)

  2、谈话导入。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这样光彩不灭的人物形象、脍炙人口的故事。今天将要学习的“草船借箭”就是发生在“火烧赤壁”之前的又一个为人民群众熟知的故事。

  (创设情境,复习旧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

  二、读题,破题,质疑。

  1、板书课题,读题。

  2、抓住学生朗读的重音点破题。

  3、质疑。

  (由破题入手,再由疑激趣。)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要求:通读课文试填空

  1、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之箭)来为难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可以信赖,请其帮忙,积极做着“草船借箭”的(准备)。

  3、诸葛亮用(雾中曹营借箭)的妙计来对付周瑜的暗算,这是“草船借箭”的(经过)。

  4、诸葛亮(如期如数)交箭,周瑜的阴谋被(挫败)了,这是“草船借箭”的(结果)。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引导学生更好的整体感知全文。)

  四、再读课文,寻求突破点。

  1、本故事中主要人物有哪几位?本故事着力赞美谁?请划出文中直接赞美他的句子。

  2、交流。

  3、读句子: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解释“神机妙算”)

  (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把握本课的研究主题。)

  五、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诸葛亮到底“算到了什么?”,竟让周瑜这样一个自恃甚高、心高气傲的人自叹不如呢?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再用心体会。

  2、汇报、交流。

  a、识 天 时

  (一)

  生:诸葛亮算到三天后江上会出现大雾: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指导学生反复读此句,表现出雾的大。)

  师:何以见得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事先算到的?(师引导学生抓住相关句子体会,并指导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生:1、诸葛亮敢立三天造好十万支箭的军令状,立下军令状后并不是急于造箭,而是悄悄向鲁肃借好20条草船,是因为他算到三天后有大雾,心中早已想好利用大雾去借箭。

  2、诸葛亮在前两天按兵不动,偏等第三天四更时分才行动,也是因为他早已事先预知到这场大雾。

  师:当三天后江上果如其所料,出现大雾时,诸葛亮心情如何?被秘密请来船中,全然不知的鲁肃当时的心情又会如何?试想象一下:当时俩人各会想些什么或说些什么?

  (诸葛亮暗喜、得意:老天果然助我,公瑾你何以能加害于我?鲁肃害怕、吃惊:这么大的雾,若误入曹军水寨,如何能脱身?)

  师:同看这场大雾,俩人心情截然不同,试以俩人的口吻分别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一句。

  (二)

  师引导学生议:草船借箭发生于何季节?(冬季)这对借箭成功至关重要吗?

  总结:1、诸葛亮算到冬季雾在四更时最浓,以雾做掩护,曹操定会上当;

  2、冬季刮西北风,使借箭后船能顺风顺水地离开。

  b 、懂 地 利

  生:诸葛亮借箭的过程考虑周全,安排巧妙,因为他熟悉地形。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组织讨论:诸葛亮是怎样利用地理位置巧妙、周全地实施借箭妙计的?

  c、识 人 心

  (一)根据学生要求,让学生自愿组合成三个学习小组:

  a组研究:诸葛亮对周瑜:

  b组研究:诸葛亮对鲁肃:

  c组研究:诸葛亮对曹操。

  (二)依据各组的研究提纲汇报、交流,得出:

  1、诸葛亮看透周瑜是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为顾全大局于是果断的决定将计就计;

  2、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守信义,因而知人善用,请鲁肃帮忙做好借箭的准备并为其保密;

  3、诸葛亮利用曹操生性多疑,用兵谨慎的弱点,巧用天时、地利一举借箭成功。

  (三)抓相关语句朗读;引导发现诸葛亮“识人心”的内容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

  1、深究“笑”的内涵,体会用词之准确。

  诸葛亮在笑谁呢?

  (1)他笑鲁肃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

  (2)他笑周瑜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胜利的笑。

  (3)他笑曹操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

  (4)他想到自己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轻松击败周瑜的暗算,这是自负的笑。

  2、练习添加提示语。

  诸葛亮那一“笑”,让我们看到一个谈笑风生、充满自信的诸葛亮。可见提示语中描写说话人动作、神态的词能反映人物的个性特点,使人物更鲜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是周瑜、诸葛亮俩人的语言交锋,却缺少这样的画龙点睛之笔。请大家合作试添加。(学生合作探究,组织全班交流。)

  (重点围绕中心词“神机妙算”展开研究,并以此为点辐射全篇,摆脱传统的逐句、逐节讲解模式,尽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由感悟,合作探究。)

  六、总结,归纳。

  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因素,诸葛亮全考虑到了。这“箭”借得好,这就叫“神机妙算”。而这一切,周瑜都没设想到,当他从鲁肃口中知道这一切,惟有“自叹不如”。指导读好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七、深究“借”字,再塑诸葛亮的智者形象。

  1、组织辩论:是“借”箭还是“骗”箭?

  2、全班交流:“兵不厌诈”的故事。(如:空城计)

  (通过辩论和课外拓展,唤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变换角度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八、观看经过精心“剪辑”的电视剧中“草船借箭”的精彩片段,深化理解。

  (通过录像让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为复述课文作准备。)

  九、复述课文。

  (通过列提纲复述,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十、拓展谈话。

  周瑜阴谋落空,没能杀掉诸葛亮,这成了周瑜的一块心病。此后,俩人还有过多次较量,周瑜均败于下风,以至临死前还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叹。想知道更多故事,,课后大家可以去读原著。

  (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爱好,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十一、课外排演课本剧。

  (只有理解透彻,则表演才能到位。课外排演课本剧能尽显学生的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1、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2、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

  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给文章分段:

  一(1~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

  四、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

  (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读第6~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

  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

  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⑴ 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⑵ 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⑶ 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⑷ 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⑸ 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第二课时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⑴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⑵ 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⑶ 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

  (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⑷ 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

  ⑴ 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出示:

  “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⑵ 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⑴ 识曹操:

  出示: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⑵ 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重点: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什么是“军令状”?诸葛亮为什么要立军令状?在军队下的状书,不能做到就要受到军法处置。一是诸葛亮是为了顾全大局,二是诸葛知天天文、懂地理,已知道三天后必有大雾,可利用这一机会向曹操“借箭”,已“胸有成竹”。)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周瑜为什么高兴?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暗藏杀机,下了军令状完不成那就要受到军法制裁。)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

  出示: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3

  设计理念: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相关内容改编的.学生比较喜欢《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和人物,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从而领悟故事中的人物特点,提高阅读兴趣.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了解故事情节,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性阅读,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流程:

  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细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一),感受诸葛亮"通天文"的智慧

  1,研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感受雾大.

  (1)引导学生用吃惊,害怕的语气,读出鲁肃的感情.

  (2)体会诸葛亮看到大雾时的心情,读出喜悦的语气.

  2,联系上面所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3,组织学生议论: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二),感受诸葛亮"懂地理"的智慧

  1,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2,从"顺风顺水"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感受诸葛亮"识人性"的智慧

  (l)," 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2),"《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引导学生说出,诸葛亮他在笑谁 "并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完善板书,总结全文

  蜀吴联军本当一致抗曹,可周瑜嫉贤妒能,设计陷害诸葛亮.哪知诸葛亮通天文,懂地理,识人性,只用了三天时间就成功借到十万支箭,真可谓是"神机妙算啊!"

  反思评价,开放性学习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1)采访"诸葛亮".

  师:诸葛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

  (2)采访"周瑜".

  师:都督,您才华横溢,名冠江南,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您有何感叹

  (3)采访学生.

  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教师小结:在不断深入地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神机妙算

  识 人 性

  懂 地 理

  通 天 文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教学准备:

  1.推荐学生阅读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篇章。

  2.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简介时代背景。

  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已经初步具有默读能力,能在默读中体悟情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检查预习,巩固生字词。

  (1)指读课文,正音

  (“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2)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2.“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围绕“借”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线索。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引领学生概括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四、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文中哪些词可说明请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自读第二自然段段

  a.课件出示:

  思考: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b.讨论、交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在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后,已经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结合课始时代背景的介绍,他们能在字里行间洞悉人物的内心然后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4.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5、周瑜居心叵测,诸葛亮运筹帷幄,请同学们体会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试着读一读

  6.分角色朗读1、2自然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边议边读,读后评价,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就造好十万支箭,他答应的是否太多草率?他将怎样做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周瑜、诸葛亮的不同心理。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草船借箭》。(出示题目)

  2.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知天时

  1、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②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③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

  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2)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①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也许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请联系上文,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

  (指名回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②前两天没动静可不可以不写,直接交代: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多简练,这样改好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议论。)

  [引导学生议论、诵读原文,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对天气情况了如指掌。怪不得周瑜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二)懂地利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1、“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2、“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3、“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

  (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

  4、“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识人心

  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

  1、“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2、“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在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怎样理解诸葛亮的笑?”

  [仔细体味,反复品读,品出语言之美、语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出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内涵]

  3、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4.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1、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交流预设:

  ①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③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四、链接诗句,扩展文本

  1、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2、后人借这件事写出了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课件出示: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3.指名朗读,背诵。

  [这首小诗精炼的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又赞美了诸葛亮的智慧,是对文本精妙的扩展和延伸。]

  五、总结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家阅读《诸葛亮全转》、《三国演义》的46等相关章节。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 课的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处罚、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过程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式课堂教学,检验有效学习。

  情感态度: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从文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互相解决。

  预习要求:

  1、收集关于《三国演义》的有关资料,了解故事的时代背景。

  2、通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3、自主阅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对人物特点有初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㈠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学生简介收集的背景资料:

  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二)引导质疑: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二、点拨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2、交流汇报

  教师引导 学生归纳出: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文章主要写了“逼亮造箭、准备借箭、草船借箭、借箭成功”等内容。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1、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2、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3、讨论交流,在学生给课文加上提示之后,教师要追问为什么这么加?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4、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三、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

  (1)听写文中的生字新词

  (2)填空:周瑜因为( ),所以( ),要诸葛亮( ),而诸葛亮说( ),并且和周瑜( )。

  2、各学习小组组织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四、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

  2、总结检测情况,作针对性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重点段落入手,引导学生叹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能从文中归纳出借箭成功的原因。

  教学设计:

  一、自学质疑: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你们都 知道了什么?(学生回忆,老师小结,重点让学生说说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2、引导质疑

  (1)初读了课文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读了很多遍。你们想知道是个什么问题吗?我暂时不告诉你们,请你们先仔细读课文,猜 猜我一直在思考的是个什么问题。看谁有水平,猜的准。

  (2)学生自由读齐,思索。

  (3)师:好,现在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是哪个问题困扰着老师?

  (4)学生自由质疑。

  (5)教师提出研究专题:

  ①我非常遗憾地大家,你们所提的问题都比较浅,那么,到底是哪个问题困扰着老师呢?

  ②小黑板出示:“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都想了些什么?”

  二、点拨新授:

  (一)指导探究: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哪些方法?

  师:反复读课文,认真思考,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认真研究这个问题。我建议小组中的每个成员自己先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后再互相交流,然后推荐一个代表小组汇报,其他同学准备补充。

  (二)学生自由读文探究。

  (三)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师:刚才同学们研究得很专心,可见这个问题确实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接下来我们请各小组派代表来汇报一下自己组的学习成果。汇报时可按这样的规则:我认为诸葛亮在跟 周瑜立军令状之前肯定想到( ),我的根据是( ),然后再具体地说一说你是怎么根据这个材料想到这一点的。

  学生交流汇报

  1、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根据“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 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师: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师: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师: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师: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2、他算好了人。

  (1)他知道鲁肃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根据是“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船……”

  (2)他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根据是“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师:“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教师追问:“那么他到底算得准不准呢?”

  3、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

  “诸葛亮下令……”“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教师追 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三)、巧妙点拨,深化探究

  (1)同学们,我在读课文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多次描写诸葛亮的语言,但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们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

  (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理解: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同学们,诸葛亮这么一笑,笑出了他的本领和智慧,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那么,你认为周瑜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请你把想到的写下来。

  (3)写后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得失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创造性思维)

  三、拓展延伸

  在《三国演义》中,诸如《草船借箭》这类反映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很多很多,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自己课前收集的有关这方面的资料,读完后写一篇文章,题目是:“诸葛亮神机妙算二三事”或“我心中的诸葛亮”。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6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

  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l)“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要求:

  1、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心胸狭窄。

  3、 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 揭题。

  2、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幻灯演示“三国演义罗贯中”)

  3、 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出示幻灯: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习。

  1、 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 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

  2、 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分别用上书中的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妒忌神机妙算(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一)过渡:

  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开始到结束哪些地方充分地表现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只要我们认真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情境,就能处处体会到他俩各自不同的个性,做到真正理解人物。

  (二)讲读第一段。

  1、 我们先来看故事的开头,周瑜和诸葛亮商议与曹军水上作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板书:议)

  2、 在这场讨论中,周瑜有意要为难诸葛亮,默读ξ1-2,找找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 诸葛亮知道周瑜的心思吗?你怎么知道?教学:惩chéng罚fá

  4、 小结:故事一开始,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就展开了一场智斗,一个设下陷阱,步步紧逼;一个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想象两人对话时的神态。(男女生分角色读)

  (一) 讲读第二段

  1、 为了达到进一步陷害诸葛亮的目的,周瑜还做了些什么?

  周瑜说的话充分暴露了他的险恶用心,要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指名朗读)

  2、 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吗?(板书:备)

  3、 鲁肃是周瑜的部下,诸葛亮为什么找他帮忙?(板书:忠厚守信)鲁肃确实忠厚守信,从哪儿看出?哪个词最能说明?

  (二) 讲读第三段。

  1、 鲁肃照诸葛亮说的,引读——

  诸葛亮为什么“直到第三天才行动?”为什么“四更”时候行动?为什么“秘密”地请来鲁肃?为什么要请鲁肃一起去取箭?(结合看插图)(板书:取)

  2、 整个取箭这一段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找找看,还有哪些地方能说明?四人讨论交流。

  3、诸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4、 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陈图,乃庸才也”。

  5、 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 讲读第四段。

  1、 引读“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板书:搬)

  2、 真的是准备来搬箭的吗?

  结果呢?

  3、 你认为周瑜什么地方比不上诸葛亮呢?

  4、总结:我们今天读课文,知道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边读边想象。通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思来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阅读写人物的文章,真正理解人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读书的主要目的,这样的做法,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继续练习。

  (四) 质疑,体会课题“借”的好处。

  1、 课文基本上写完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2、 一个“借”字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才华。

  (五) 引导课外阅读。

  1、 假使周瑜真的认为比不上诸葛亮,会怎样呢?真的这样做了吗?《三国演义》中还有很有精彩的故事,回家看。

  2、 同学们回去再读读课文,读读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准备下节课改写《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8

  设计理念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本堂课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读而思,思而疑,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与此同时,通过指导学生品读文中富有形象色彩的语言,感情人物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可紧扣题眼“借”字,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思想。本文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逼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顾全大局;周瑜的心胸狭窄,妒贤忌能;鲁肃的忠厚;曹操的多疑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的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学生质疑。

  1、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长江边,曾经有无数的英雄豪杰演绎了无数神奇的故事,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其中的故事。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①课文选自《三国演义》,你熟悉这部书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故事?

  ②通过预习,你对《草船借箭》的背景有哪些了解?

  2、审题,质疑。学生齐读课题,老师设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以后,想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谁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借到箭没有?

  [设计意图:紧扣课题,引导学生质疑。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造成了悬念,不仅帮助学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教学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并自己解决问题。

  2、让学生了解事情发展的顺序,并找出与之相对应的段落。

  三、紧扣重点,再次质疑。

  1、读了课文,谁来说一说这课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

  2、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结合主要内容,再次质疑。

  (1)质疑。

  师:文中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了诸葛亮在借箭中所表现出的才能,是哪个词语?

  生:神机妙算。

  师:结合主要内容,围绕这个词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2)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①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②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再次质疑。紧扣重点设疑问难,以学定教,为下边的阅读明确了方向。]

  四、合作研讨,领悟“神机妙算”。

  1、我们知道,凡事都要多问个为什么?下面老师就提示你们研究的方法:抓住前后句子间的联系,思考:①诸葛亮是怎样做(说)的,为什么这样做(说);②诸葛亮预见了什么,预见得准不准。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了学生质疑,还要教学生解疑,我让学生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去自主研究刚才提出的问题,这样降低了难度。]

  2、个体自动:学生自由读文,批画出有关的词句。

  3、小组互动:小组快速讨论、交流,准备汇报。

  4、全班互动:交流研究成果,教师相机引导品读,感悟。

  [设计意图:在“自动”的基础上“互动”,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通过自主学习,读懂自己所能读懂的内容,为合作交流准备条件;明确自己无法独立读懂的问题,为合作探究准备内容。通过“小组互动”,讨论、交流,寻找自己满意的答案。通过全班互动,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1)算到第三天有雾:“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引导学生根据鲁肃、诸葛亮看到了大雾时不同的心情来读这句话,比如:鲁肃会很吃惊、害怕,而诸葛亮却暗喜、得意。)

  光读这句还不够,必须结合前面这句话:“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动静;直天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2)算到了人。

  ① 算到了曹操的性格谨慎多疑。“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 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抓住句中的“笑”字来指导学生朗读第一句话。说说诸葛亮他在笑谁,根据诸葛亮笑的不同,进而读出不同的语气;指导学生练笔,写出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②算到了鲁肃忠厚老实。(找出的句子读一读)

  ③知道周瑜心胸狭窄。(找出的句子读一读)

  [设计意图: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教学手段,也是理解课文、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采用什么形式朗读,如何组织朗读,这都将直接影响到朗读作用的发挥。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主要抓了两处非常形象的语言点进行品读。让学生在品读中品出语言之美、语言之妙,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出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内涵。]

  3、懂地理: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出来不及了。”

  4、巧安排: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诸葛亮吩咐把二十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小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他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再加上自己的巧安排,这便是他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五、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1、这几个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他们来到了我们五(3)班,同学们,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他们呢?请大胆地提出来。

  ①选择班上的几位同学扮演罗贯中、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

  ② 其他同学当小记者向这几位提问。(如:问罗贯中:“课题您为什么用‘草船借箭’,而不是‘骗箭’呢?;问诸葛亮:“您明知道他陷害您,您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呢?;问周瑜:“都督,您才华横溢,名冠江南,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您有何感叹?”问鲁肃:“您怎么去帮助诸葛亮,您不是当叛徒了吗?”问曹操: “您为什么不派兵去攻打,而只是下令放箭呢?”……)

  3、教师当记者采访学生: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极富现场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问与答,说与听的过程中锻炼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深化对课文内容的领会和对文中人物的认识,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六、总结全文

  1、总结:在不断深入的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的化身

  作业设计,拓展延伸

  1.收集有关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其他故事?

  2、如果同学们还想进一步了解诸葛亮或者其他三国中的英雄人物,你们课后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这部名着。

  3、课后把草船借箭的故事讲给你们的父母听。

  [设计意图: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课后去看看《三国演义》这部名着或把草船借箭的故事讲给父母听,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识天象  大雾弥漫

  周瑜 心胸狭窄

  神机妙算    知人心 鲁肃 忠厚老实

  曹操 谨慎多疑

  晓地利  顺风顺水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9

  设计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课堂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导读,迁移延伸三个部分,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注重抓住课文的重点,摆脱通读通讲的毛病;注重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从而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重视对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生字,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课前预习

  在教学之前先布置预习作业.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掌握生字的音序,部首以及在新词中的解释;并给难以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

  2,思考课后作业.

  3,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学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如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不明白的词句.

  第二部分:课堂导读(第一课时)

  一,解读课文.(14`)

  1,指名朗读课文,并及时进行正音.注意下列读音:

  擂应读léi 丞应读chěng

  2,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后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为什么周瑜要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敢立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要把船排成"一字儿"并连接起来

  为什么曹操不用火箭

  为什么诸葛亮要请鲁肃一起去"借箭"

  诸葛亮怎么知道第三天会有大雾

  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教师相机进行解答.

  二,深读课文(25`)

  1,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部分(第二自然段),了解事情起因,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通过前面的阅读,大家知道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负责赶造十支箭吗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要陷害诸葛亮)周瑜是怎么把这个任务交给诸葛亮的,诸葛亮又是怎么把这个任务接下来的,让我们来读读他们的对话部分.在读的过程中要想想,从他们的话语中体现了他们的什么意思.

  从周瑜的"水上交战,有什么兵器最好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表面客气,暗藏杀机的阴险心理;从诸葛亮"用箭最好","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我愿立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大度心理.

  指导朗读:我们明白了他们两人的内心想法,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把他们的内心想法表现出来呢

  2,朗读草船借箭部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到了第三天,果然下起了大雾.诸葛亮邀请鲁肃一起去"取箭",如果你是鲁肃,你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请大家朗读借箭部分.

  教师参与讨论,点拔引导.扣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从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安排周密.准备二十条船,布置草把子和青布幔子,每条船上还站着二十个军士.把船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两面受箭.

  熟悉气象.对天气早有预测,熟悉气象.

  了解对方."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可见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把握很透.

  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积

  极思考给予赞扬,特别要鼓励那些有创见的看法,不要太强调学生见解的正确与否.

  从我们刚才的分析,你认为诸葛亮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神机妙算)

  三,巩固印象:(2`)

  1,抄写新词.

  2,感情朗读课文.

  3,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三部分:迁移延伸(第二课时)

  一,让学生不看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指名两三名学生起来复述,再让同桌进行相互复述.

  二,组织学生即兴表演课本内容.

  分配角色,明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上台表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表演几组.

  三,延伸作业:

  1,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其他故事.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理念

  1、理解课文重点段,认识诸葛亮神机妙算。

  2、激发学生提问题,凭借课文(文字、插图),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重点段,认识诸葛亮神机妙算。

  四、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㈠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学生简介收集的背景资料:

  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二)引导质疑: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二、点拨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2、交流汇报

  教师引导 学生归纳出: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文章主要写了“逼亮造箭、准备借箭、草船借箭、借箭成功”等内容。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1、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2、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3、讨论交流,在学生给课文加上提示之后,教师要追问为什么这么加?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4、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三、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

  (1)听写文中的生字新词

  (2)填空:周瑜因为( ),所以( ),要诸葛亮( ),而诸葛亮说( ),并且和周瑜( )。

  2、各学习小组组织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四、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

  2、总结检测情况,作针对性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重点段落入手,引导学生叹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能从文中归纳出借箭成功的原因。

  教学设计:

  一、自学质疑: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你们都 知道了什么?(学生回忆,老师小结,重点让学生说说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2、引导质疑

  (1)初读了课文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读了很多遍。你们想知道是个什么问题吗?我暂时不告诉你们,请你们先仔细读课文,猜猜我一直在思考的是个什么问题。看谁有水平,猜的准。

  (2)学生自由读齐,思索。

  (3)师:好,现在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是哪个问题困扰着老师?

  (4)学生自由质疑。

  (5)教师提出研究专题:

  ①我非常遗憾地大家,你们所提的问题都比较浅,那么,到底是哪个问题困扰着老师呢?

  ②小黑板出示:“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都想了些什么?”

  二、点拨新授:

  (一)指导探究: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哪些方法?

  师:反复读课文,认真思考,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认真研究这个问题。我建议小组中的每个成员自己先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后再互相交流,然后推荐一个代表小组汇报,其他同学准备补充。

  (二)学生自由读文探究。

  (三)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师:刚才同学们研究得很专心,可见这个问题确实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接下来我们请各小组派代表来汇报一下自己组的学习成果。汇报时可按这样的规则:我认为诸葛亮在跟 周瑜立军令状之前肯定想到( ),我的根据是( ),然后再具体地说一说你是怎么根据这个材料想到这一点的。

  学生交流汇报

  1、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根据“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 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师: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师: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师: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师: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2、他算好了人。

  (1)他知道鲁肃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根据是“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船……”

  (2)他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根据是“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师:“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教师追问:“那么他到底算得准不准呢?”

  3、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

  “诸葛亮下令……”“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教师追 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三)、巧妙点拨,深化探究

  (1)同学们,我在读课文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多次描写诸葛亮的语言,但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们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

  (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理解: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同学们,诸葛亮这么一笑,笑出了他的本领和智慧,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那么,你认为周瑜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请你把想到的写下来。

  (3)写后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得失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创造性思维)

  三、拓展延伸

  在《三国演义》中,诸如《草船借箭》这类反映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很多很多,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自己课前收集的有关这方面的资料,读完后写一篇文章,题目是:“诸葛亮神机妙算二三事”或“我心中的诸葛亮”。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3、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汲取胆量和智慧,挑战自我。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具准备】 幻灯。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复习

  1、齐读课题。

  2、提问:

  ⑴ 主要人物是谁?跟诸葛亮有关系的几个人物是谁?

  ⑵ 这篇文章讲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天气怎样?回来时如何?

  ⑶ 借箭时,船怎样受箭?

  ⑷ 课文中用了一个成语非常准确地概括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板书:神机妙算)

  二、新授

  1、老师就这些内容(幻灯中提示的课文借箭的因素)让同学们会去思考。为什么诸葛亮能够神机妙算?你怎样看诸葛亮这个人,老师让同学们感悟诸葛亮其人,准备了吗?

  2、提出要求:

  同学们,可以谈上几句,也可以谈上一段,还可以谈上一篇,听到别的同学的发言也可以随时补充,发表自己个人见解。

  3、浏览课文,整理思路、内容,准备汇报:

  4、学生汇报,教师适当予以引导,补充,点拨并板书,随即进行朗读训练:

  ⑴ 诸葛亮和鲁肃笑着说的话。

  ⑵ 周瑜与诸葛亮,鲁肃与诸葛亮之间的对话。

  ⑶ 教师引导学生从善知人,知天文,懂地理,巧筹划四方面去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

  5、学完课文,你还有哪些发现和见解?

  6、小结:

  诸葛亮靠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在谈笑风生中,轻松获得十万支箭。又不至于和周瑜发生正面冲突,顾全了孙刘联合的大局。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晓地理  能力+自信=成功

  善之人

  巧筹划

  【课后作业】

  1、必作:自述课文或编课本剧。

  2、选作:写一写《小议妒忌》。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内容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学习本课要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想一想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教学设计意图: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以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三,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 课内外联系,指导排演课本剧,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懂得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四,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难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有肚量.

  六,课时安排:二课时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自制实物.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

  1. 播放 背景音乐《三国演义》主题曲.

  谁能起来告诉大家几个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 同学们!《三国演义》是我国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之一,为我们展现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宏大场面,除了刚才同学说的几个人物之外,《三国演义》还描写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和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例如粗中有细的张飞,英勇善战的吕布,义薄云天的关羽等等,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个和诸葛亮有关的故事——草船借箭.(板书)

  2.课件出示故事背景及三国时的地形图.

  二,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 指名分节试读课文,相机正词正句,引导理解词语:

  妒忌 都督 擂鼓 呐喊 丞相 虚实,迟延 四更 弓弩手 神机妙算

  2, 交流讨论(人物和事件):

  (1) 课文中介绍了哪几个主要人物

  (2) 他们之间分别有着怎样的联系 (什么事情把他们联系起来的 )

  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板书.

  周瑜和诸葛亮 理解"妒忌",说说"妒忌"的原因,"妒忌"和造箭的联系.

  周瑜和鲁肃 派鲁肃探听,回来报告.

  鲁肃和诸葛亮 请鲁肃帮忙, 并要求不要告诉周瑜,鲁肃答应,果然照办.

  诸葛亮和曹操 诸葛亮用草船借曹操10万支箭.

  3,简要说说课文内容,梳理顺序:

  借箭原因——借箭的准备——借箭的经过——借箭的结果

  三, 精读"借箭原因",体会人物内心.

  1, 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要陷害他.周瑜怎样把造箭的任务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又是怎样接下任务的 同桌分角色读,分别说说两人的话里包含的意思.

  引导:他们的对话很有意思.你认真研究一下他们的对话,能否体会到对话里包含着的意思,能否体会到人物说话时的内心想法.

  2, 分角色逐句朗读,说说每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说.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明知故问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借公事要挟 表面客气,暗藏杀机

  "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步步紧逼

  "用箭最好"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 ————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只要三天"

  "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我愿意立下军令状"

  四,自学"借箭准备",理解"准备充分".

  问题:诸葛亮为借箭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他是怎样借到箭,其结果怎样 下节课学习.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题激趣,直奔重点.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让他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出示题目)那么借箭的结果怎样呢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55页,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想一想,哪个词语点明了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板书:神机妙算〕

  2,教师指导朗读最后一句,力争把周瑜的心情表现出来!

  (1)生自读体会.

  (2)同桌相互读相互评.(可加一个叹词在其中"嗨")

  (3)教师指导并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周瑜的既叹息无奈,还愤愤不平的语气.)

  (4)再次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读.

  二,精读"雾中借箭",领悟"神机妙算".

  引入:诸葛亮究竟是怎样借到箭的呢 (板书:借〕请同学们观看动画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 妙在何处

  课件展示研究的问题,领悟研究策略.

  (一)学生自主研究(提示方法,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

  (二)交流汇报,引导品读,感悟.

  1,知天文

  问:"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课件出示)

  ⑴"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

  生: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

  生: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

  生: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 "(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⑵"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 不能!为什么 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 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找到联系的句子.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 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课件出示)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 为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

  "这样写突出了诸葛亮早就预测到第三天一定会有大雾,而这一切,周瑜不知,鲁肃不知,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当鲁肃回到东吴后向周瑜汇报借箭的经过时,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大家还能从课文中找出说明诸葛亮提前三天知道江上有雾的句子吗 (联系上文)同学们啊,他那个时代有没有天气预报啊 (没有)对,这就说明了诸葛亮是上知天文!(板书:知天文)

  小结研读的策略: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这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方法.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算"到了什么

  2,晓地理

  问:谁来汇报,你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来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如何能从这句话里体会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 "

  "老师带来了一只小船,这是船头,这是船尾,谁来给大家演示一下诸葛亮的草船前进的路线 要边演示边进行语言解说."

  "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诸葛亮还有一个让船调头的命令.它与哪一句联系起来,更具说服力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课件出示地形图)(理解船一字排开,然后调转船头)(两边受箭,便于撤离,顺风顺水)

  厉害呀!一个简单的调头就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诸葛亮真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神机妙算呀!(板书:晓地理)除了知天文,晓地理这两个方面你还能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来.

  3,识人心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同学们,全文都是"诸葛亮说",为什么这个地方是"笑着说" 诸葛亮为什么笑

  他在笑谁

  ⑴(笑曹操)笑曹操什么 (多疑,中计)从课文中哪儿可以看出来 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

  ⑵(笑鲁肃)笑鲁肃什么 (胆小,吃惊,害怕)从哪儿看出来的 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

  ⑶(笑周瑜)笑周瑜什么 (阴谋失败)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我们从这儿看出来诸葛亮能准确的推测出曹操,周瑜,鲁肃的所想所为,这说明诸葛亮不仅知天文,晓地理而且还识人心.(板书:识人心)

  大家再来看一次这句话,我们应该读出诸葛亮的什么来 (自信,如果有学生说不出——此时此刻,诸葛亮对自己借箭成功有没有信心 引导:有)找个同学读一读.

  三,总结全文,完成板书,揭示课题

  四,合作交流,文中悟理

  1,心胸狭窄,嫉妒心强是一种心理疾病,这种病在周瑜身上已相当严重,如果再不治疗,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你是一位"心理医生",将如何对周瑜进行心理疏导呢 (积极讨论,抽生发言.)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 ),( )

  师总结:我们在语文课上不仅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做人!

  五,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1, 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课件出示)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2,经过这次失败,周瑜对诸葛亮真的是心服口服了吗 请大家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第51到56回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

  3,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成语,诗句,歇后语等.

  4,排演课本剧《草船借箭》.

  六,板书设计:

  借

  准备充分

  11, 草船借箭 知天气 (雾) 神机妙算 (勇于创新)

  晓地理 (顺水势)

  识人心

  安排周密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13

  【设计理念】

  “大语文”教学观提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教《草船借箭》这课,教师不读《三国演义》,特别是第42回至第46回,就很难把课文讲清。而如果教师不仅自己读,还组织学生读,教学就会事半功倍,收到意思不到的效果。

  【设计特色】课内课外结合,自读自悟结合。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课前准备

  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想一想:

  1、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是怎样的?

  2、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他说过哪些要加害诸葛亮的话?

  3、草船借箭是在什么季节进行的?经过是怎样的?

  (季节对于草船借箭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二、请学生介绍当时形势  介绍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三、展开谈话,理解历史背景,学习部分生字新词

  四、阅读全文,分清过程

  1、读全文,将草船借箭这一事件分为几个部分,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

  (以学生自己分段、自列段意为主,不强求统一,但要注意纠错,激励学生创造。教师选取其一作为教例。)

  2、借分段的机会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

  (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六、读第6至第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

  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⑴ 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⑵ 船的作用:

  (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⑶ 曹操多疑之心:

  (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⑷ 士兵作用:

  (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⑸ 水的作用:

  (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七、深究“借”字,再塑诸葛亮形象

  八、听写字词,准备复述

  【评点】

  按系统论的观点,开放系统是与外界有能量、信息和物质交换的系统。本案以“大语文”观为指导,把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第42至第46回)结合起来,实行“大阅读”策略,是很有教学价值的设计。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草船借箭》的理解,而且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爱好,开拓了阅读视界,使他们终身获益。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14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学流派及设计意图】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回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评点】 本案设计的最大特色是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神机妙算”最有研究价值,以此突出重点,集中了“研究”主题,并以此辐射全文,收以一当十之效,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周一贯 评点)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15

  胜利油田十五中 李玉堂

  一、教学内容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想一想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教学设计: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三、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 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 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四、教学难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我们十一册学习过《赤壁之战》,对于三国的歇后语和成语大家积累了哪些?

  同学踊跃发言教师小结,对于课外积累多的学生鼓掌表扬。

  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关于三国的成语: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 味如鸡肋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手不释卷 老马识途 木牛流马

  2、 学生分组自学

  (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查字典。教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

  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 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本文人物分析

  周瑜:阴险狡猾; 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鲁素: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

  不喜欢周瑜的原因: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

  喜欢诸葛亮的原因: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3)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回来时顺水顺风;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c、诸葛亮算好了人,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图文结合,看出诸葛亮料事如神,足智多谋,博才多学,知己知彼,善于运筹帷幄。是历史山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5、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

  6、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16

  浙江省上虞市百官镇中心小学王崧舟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l)“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评点】本案设计的最大特色是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神机妙算”最具研究价值,以此突出重点,集中了“研究”主题,并以此辐射全文,收以一当十之效,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

  (周一贯评点)

  [作者简介]王崧舟,男,1966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理事。先后被评为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先进工作者、全国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先进个人、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绍兴市优秀教师,其事迹先后被收人《当代中国人才库》《中国专家人才库》。

  王崧舟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先后师从朱作仁、周一贯等我国当代著名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研修语文教育心理和语文教学艺术,凭着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坚实功底,逐步形成了一种灵巧而扎实、雅致而简洁的教学风格。他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个体生命的高度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他认为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依学定教、发扬民主,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鼓励创见、引导质疑、敏于点拨,并独创“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先后主持《电化教学与语感培养的研究》《语文习题导练模式的研究》《中国当代小学作文教学流派的研究》《计算机促进语文教学模式变革的探索》《“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的探索》等省部级立项课题的研究究,并在实践中初步形成了“理论先行、注重实证、模式创新、服务课堂”的科研特色。出版学术专著《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与流派》一书,在省级以上教育刊物中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的课题研究成果《计算机促进语文教学模式变革的探索》获浙江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继续教育与名师培养的实践和研究》获浙江省1999年度基础教育优秀教科研居果二等奖。有关的实验课便、课题论文及CAI课件还先后荣获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平比一等奖。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17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派及设计意图】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回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评点】

  本案设计的最大特色是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神机妙算”最有研究价值,以此突出重点,集中了“研究”主题,并以此辐射全文,收以一当十之效,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周一贯 评点)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18

  一、教学设计: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四、教学难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五、教学过程:

  1、引入关于三国的歇后语和成语

  同学踊跃发言教师小结,对于课外积累多的学生鼓掌表扬。

  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关于三国的成语: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 味如鸡肋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手不释卷 老马识途 木牛流马

  2、 学生分组自学

  (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查字典。教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

  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 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回来时顺水顺风;

  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

  c、诸葛亮算好了人,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 

  5、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1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文章顺序,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  1、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变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想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学情分析:

  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设计: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还自叹不如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会明白了。

  2、了解四大名著,生说所知道的《三国演义》知识。

  3、生说《草船借箭》的背景资料。(课件)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师:看到这课题你会想说什么?

  生:谁借箭?为什么借箭?用什么借箭?借箭有没有成功?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二、初读课文

  (生默读课文,思考前面所提的问题,并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师:读了课文,谁能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

  (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初读课文后直接从文中找答案,重点引入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取得成功一问题,相机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三、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师:“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

  生:“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师:“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指导读句子)

  2.师:“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我们得再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看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生: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师:“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

  3.师:“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四、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师: “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师: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师:理解“虚实”,诸葛亮他们的内部实际情况怎样?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

  (课件演示)

  (同学表演)

  师:你们为何一字摆开?

  生: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

  师:为什么擂鼓呐喊?

  生: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师:为什么开始船头朝西,后来船头朝东?

  生:这样既能两面射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又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

  师:(抢答)这两句话里有一对近义词,看谁最先找出来?

  生:靠近——逼近

  师:这两个词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生:不能,如果先逼近再靠近,曹军就会以为敌军已经被击退,射的箭就少了,诸葛亮“借”的箭就可能不够十万支。

  五、小结 

  板书:

  识天象  大雾弥漫

  周瑜 心胸狭窄

  神机妙算    知人心 鲁肃 忠厚老实

  曹操 谨慎多疑

  晓地利  顺风顺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