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张久中墓志铭》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菁选2篇)

曾巩《张久中墓志铭》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1

  曾巩

  君姓张氏,名持,字久中,初名伯虎。庆历三年来自曲江,入太学。当是时,天子方诏学官岁献士二人,学者以数百千人,独献君,会学散,不报。于是时,予盖未尝识君也。后二年,过予之所居临川,始识之。

  君为人深沉有大度,喜气节,重交游,一时所与之游者甚众。而君所尤称者,广汉张贲,以为年少可进以学者,莆阳陈惇。盖君之学多贲发之,而于惇以师友自处也。凡君之与人交,喜穷尽其得失,其义足以正之,而其直未尝苟止也。至其与众人接,尤温以庄,不妄与之言。与之言,必随其材智所到,不病以其所不为。故君之友皆惮其严,而喜其相与之尽。众人之得君游者,亦皆喜爱而未尝有失其意者。其语曰:“士生于今,势不足以持世,而游于其间,当如此也。”于临川,出其文章,因与予言古今治乱是非之理,至于为心持身得失之际,于其义,余不能损益也。后二年死于兴**,某月某日也。

  明年,其弟来江南,以力之不能,将独负君之骨以归。是时陈惇方以进士得出身,约君之弟曰:“吾忍不全归吾友邪,明年吾得补为吏,力能以君之丧归。”其弟乃止。

  君年若干。祖某,考某。君幼孤,养于兄嫂,尝曰:“嫂之于吾犹母也,妇能以姑之礼事吾嫂者,可以为吾妇矣。”然卒亦无也。君固难交,然不易其好。而陈惇者,与君交尤深也。予尝视惇与君之相从,忧穷龃龉,无不共之,其中心岂有利然也。世之交友道废久矣,其有之,或非此也。然则君之事,其有取于世教非邪?惇以某年某月某日归君之丧葬地,而属予铭。其辞曰:

  呜呼久中,不如其志。孔孟以然,何独于子?生而不大,天固为之。其长在人,于此观之。

  (选自《元丰类稿》)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学散,不报 报:批复

  B、余不能损益也 损:损害

  C、约君之弟曰 约:阻止

  D、而属予铭 属:嘱托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时所与之游者甚众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B、不病以其所不为 其皆出于此乎

  C、君幼孤,养于兄嫂 虎兕出于柙

  D、生而不大,天固为之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8、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至其与众人接,尤温以庄,不妄与之言。

  (2)妇能以姑之礼事吾嫂者,可以为吾妇矣。

  9、文中哪些内容从侧面表现了张久中交友有道?请用自己的话概述。(4分)

曾巩《张久中墓志铭》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2

  6、B(损,减少)

  7、D

  (D转折连词,但是

  A代词,他;助词,的

  B代词,他;副词,表揣测,恐怕

  C介词,被;从 )

  8(1)至于他跟一般人交往,尤其温和而庄端,不随便与他们谈论。(4分)

  (2)能够用对待婆婆的礼节侍奉我嫂子的女子,就可以做我的妻子了。(4分)

  9、他的友人都敬畏他的严正,喜爱他的坦诚;他死后,友人陈惇出力为他归葬;作者为他作铭。

  补充细则:按照参***赋分,第一点如答成“大家都愿意和他交游”亦可。


曾巩《张久中墓志铭》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菁选2篇)扩展阅读


曾巩《张久中墓志铭》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菁选2篇)(扩展1)

——《柳子厚墓志铭》阅读答案3篇

《柳子厚墓志铭》阅读答案1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失御史,**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间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耶!”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溥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选自《柳子厚墓志铭》)

  试题一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少年,已自**,能取进士第 能:凭能力

  B.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 坐:因他人获罪而受牵连

  C.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 穷:穷尽

  D.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肆:放任,纵情

  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虽少年,已自** 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A. B.

  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 免而归者且千人

  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以彼易此,孰得孰失

  C. D.

  一旦临小利,仅如毛发比 其俗以男女质钱

  8.下列语句括号中补出的词语,与文意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于)江南

  B. 斥时(若)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

  C. 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故)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D. 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亦)悉有法度可观。

  9.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柳宗元才华横溢,温文尔雅,急公好义,古道热肠。

  B. 柳宗元半生困窘,然而艰难的生活成就了他的文学辉煌。

  C. 作者在有限的篇幅中,不惜笔墨针砭时弊,是为了突出柳宗元的高尚。

  D. 本文开头写柳氏祖先,结尾写其亲友,是为了强化主旨,绝非闲笔。

  10.用斜线( / )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今有三人行贾渡江失舟所载俱没二人者哭货亡竟倚岸毁瘠而死一人掉头不顾去复积蓄数岁货既俱乃贾于四方遂赢利十倍称大贾焉。

  参***:

  6、C(困窘)

  7、D

  8、D(“亦”字在文中没着落,与前文不存在同一意义的呼应关系。)

  9、A(“温文尔雅”在文中没表现,且与“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 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等内容不合。)

  10、今有三人行贾/渡江失舟/所载俱没/二人者哭货亡/竟倚岸毁瘠/而死一人掉头不顾去/复积蓄数岁/货既俱/乃贾于四方/遂赢利十倍/称大贾焉

  评分标准:错两处扣1分,共10处,5分。没有0.5分

  试题二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其俗以男女质钱 质:抵押

  B? 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 书:记下

  C? 免而归者且千人 且:尚且

  D? 虽重得罪,死不恨 重:再次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①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B? ①且万无母子俱往理/②且焉置土石

  C? ①无辞以白其大人/②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

  D? ①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②淡妆浓抹总相宜

  16?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字,表示被动的一项是()(3分)

  A? 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

  B? 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C? 是岂不足为政耶

  D? 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

  17? 从上面的材料中,你能看出柳宗元身上的哪些品质?请结合其所处环境概括。(4分)

  参***:

  14? C(3分)15? B(3分)16? B(3分)

  17? 在穷途困窘、人生低谷中,仍旧勤政为民、笃于情义。(要点:政绩、情义、穷,前两点各2分,最后一点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子厚,名宗元。七世祖柳庆,拓跋北魏时官至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柳奭,在唐朝曾出任**,与褚遂良、韩瑗一同得罪了武后,死于高宗朝。父柳镇,为侍奉母亲,放弃了太常博士的任命,请求到江南去做县令。后来又因为不能迎合**,失去了殿中侍御史的官职,直到那个**死了,才重新被用为侍御史。为人以刚直著称,所交往的朋友都是当时很有名望的人。

  子厚小时候就精锐敏捷,没有不通达事理。当他父亲还在世时,他虽然年纪轻,已经****,能力考中进士,显露出超凡的气象,众人都说柳家有了个好儿子。以后又因博学宏词科考试合格,授集贤殿正字。他才能出众,端方坚毅,每有议论往往引据古今事典为证,贯通经史百家学说,识见高远,意气风发,经常使在座的人为之折服。他的名声大振,一时间人人都向往和他交游。那些公卿显要们,也争着要把他收到自己的门下,异口同声地赞誉举荐他。

  贞元十九年,他由蓝田县尉晋升为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后,出任礼部员外郎。这时遇上当权的人获罪,同被遣出京城做州刺史。还未到任,又一道被贬为州司马。居官清闲,愈加刻苦自励,专心读*诵,写作诗文,如江河泛滥,湖海蓄积,其造诣可谓精深博大无有止境,但只能恣意纵情于山水之间罢了。元和年间,曾将他和一道被贬的人召回京城,又再次一道出京为刺史,这次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初,他感慨地说:“这里难道就不值得实施政教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制定了劝谕和禁止的**,赢得了柳州民众的顺从和信赖。此地人借钱时习惯用子女作为**相抵押,如不能按约期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钱相等时,子女就要沦为债主的奴婢。子厚为借钱的人想尽办法,让他们全都能把子女赎回去。其中特别贫穷实在无力赎取的,就让债主记下**当佣工所应得到的酬劳,等到酬劳和所借钱数相当时,便要债主归还**。观察使把这个办法下达到其他的州,等到一年,**了奴婢身分而回归自己家里的就有近千人。衡山飞湘江以南考进士的人,都以子厚为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指点而撰写文词的人,从他们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很好的章法技巧。

  当子厚被召回京城而又复出为刺史的时候,中山人刘梦得禹锡也在遣放之列,应当前往播州。子厚流着眼泪说道:“播州不适宜人居住,而梦得有母亲健在,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以致于无法向母亲说明一切,况且也决没有让母子同赴贬所的道理。”准备向朝廷上疏请求,愿以柳州更换播州,即使因此再次获罪,虽死无遗憾。此时正好又有人将梦得的.事报告了朝廷,梦得于是改为连州刺史。呜呼!人在困窘时才最能表现出他的气节和道义。当今的人们*日里互相敬慕爱悦,相邀饮宴,追逐游戏,强颜欢笑以示谦卑友好,握手发誓以见肝胆相照,指天画日,痛哭流涕,表示死也不会背弃朋友,似乎像真的一样可信。然而一旦碰上小的利害冲突,哪怕只有毛发一般细微,也会反目相向,装出从来不认识的样子。你已落入陷阱,他不但不伸手援救,反而乘机排挤,往下扔石头,前面说到的那种人都是这副嘴脸。这种事情恐怕连禽兽和异族都不忍心去做,而那些人却自以为得计,当他们听到子厚的为人风度,也应该感到稍许有些惭愧吧。

  子厚过去年轻,勇于助人,不知道保重和顾惜自己,以为功名事业可以立见成就,结果反受其牵连而遭贬黜。被贬以后,又缺少有权有势的知己援引推荐,所以最终死于荒远穷困的边地,才能不得施展,抱负也未能实现。假使子厚在御史台、尚书省任职时,能够持身谨慎,像后来做司马、刺史时一样,也就不会遭受贬斥。假使遭受贬斥时,有**力推举他,也将会重新得到起用而不致陷入困境。然而子厚被贬斥的时间如果不长,其困窘如果不至于极点,他即便有过人之处,而对文学创作来说,必定不会自强不息,从而取得像今天这样的名传后世的业绩,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尽管说让子厚满足了个人心愿,可以使他在一个时期内出将入相,但用那个交换这个,何者为得,何者为失,人们肯定能分辨得一清二楚。

  子厚于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他的灵柩于十五年七月一日归葬在万年县祖先墓旁。子厚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周六,才四岁;次子名周七,子厚死后出生。又有两个女儿,都还在幼年。子厚所以能归葬祖茔,全赖观察使河东人裴行立出资相助。行立有节操气概,信守诺言,和子厚结交为朋友,子厚对他也曾尽心尽力,谁知到头来竟然全靠他出力料理。经手把子厚安葬在万年县墓地的,是他的姑舅表弟卢遵。遵,涿州人,生性谨慎,好学不倦。自从子厚被贬斥以来,遵一直跟他住在一起,直到他去世从没有离开过。送子厚归葬以后,还将要妥善安排子厚的家事,这样的人真可以说是一位有始有终的人了。 铭文:这里是子厚的墓室,既坚固又安宁,但愿一切有利于他的后嗣。


曾巩《张久中墓志铭》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菁选2篇)(扩展2)

——曾巩《送丁琰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菁选2篇)

曾巩《送丁琰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1

  (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本文有删节)

曾巩《送丁琰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2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 堪:胜任

  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 诬:诬蔑

  C.则数更法以御之 御:防备

  D.南城之政* *:安定

  【答案】B

  【解析】诬,这里是“欺骗”的意思。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皆可为材且良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 /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人愚也,则愚矣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拒而莫之与也/ 恐年岁之不吾与

  【答案】B

  【解析】

  A、表并列关系;将要,副词

  B、也:表句中停顿,补充音节的语气助词。

  C、就;表转折关系。D、代词,他们;助词,取独

  18.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方**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

  B.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

  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士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

  D.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赞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淮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

  【答案】C

  【解析】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错,由原文“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可知原因是:如今,学校、师友、赏罚的方法不是效法、传承古代。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答案】

  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评分标准】断对一处不给分,断对两处、三处给1分,断对四处给2分,断对五处给3分。断错一处不扣分,断错两处、三处扣1分,断错四处扣2分,断对五处给3分。扣完为止。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4分)

  ⑵奚重而不更也? (3分)

  【答案】

  ⑴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材,**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

  ⑵为什么(情况)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


曾巩《张久中墓志铭》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菁选2篇)(扩展3)

——曾巩《刑赏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曾巩《刑赏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1

  [宋]曾 巩

  《书》记皋陶①之说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释者曰:“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也!”夫有大罪者,其刑薄则不必当罪;有细功者,其赏厚则不必当功。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

  夫圣人之治也,自闺门、乡*至于朝廷皆有教,以率天下之善,则有罪者易以寡也;自小者、近者至于远大皆有法,以成天下之务,则有功者易以众也。以圣神渊懿之德而为君于上,以道德修明之士而为其公卿百官于下,以上下交修而尽天下之谋虑,以公听并观而尽天下之情伪。当是之时,人之有罪与功也,为有司者推其本末以考其迹,核其虚实以审其情,然后告之于朝而加其罚、出其赏焉,则其于得失岂有不尽也哉?然及其罪丽②于罚、功丽于赏之可以疑也,以其君臣之材非不足于天下之智,以其谋虑非不通于天下之理,以其观听非不周于天下之故,以其有司非不尽于天下之明也。然有其智而不敢以为果有其通,与周与明而不敢以为察也。必曰罪疑矣而过刑,则无罪者不必免也;功疑矣而失赏,则有功者不必酬也。于是其刑之也,宁薄而不敢使之过;其赏之也,宁厚而不敢使之失。

  夫先之以成教以率之矣,及其有罪也,而加恕如此焉;先之以成法以导之矣,及其不功也,而加隆如此焉。可谓尽其心以爱人,尽其道以待物矣,非忠厚之至则能然乎?皋陶以是称舜,舜以是治其天下。故刑不必察察③当其罪;赏不必予予当其功,而天下化其忠,服其厚焉。故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言圣人之德至于民者,不在乎其他也。

  及周之治,亦为三宥三赦④之法,不敢果其疑,而至其政之成也,则忠厚之教行于牛羊而及于草木。汉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风俗亦归厚焉盖其行之有深浅而其见效有小大也如此《书》之意岂虚云乎哉?

  (选自《曾巩集》)

  【注】①皋陶(gāo yáo):舜帝时的一位贤臣,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②丽:施加。③察察:明辨,清楚。④三宥三赦:《周礼》中规定,一宥不识,二宥过失,三宥遗忘;一赦幼弱,二赦老耄,三赦愚蠢。

  16.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刑薄则不必当罪 当:相当,与……相称

  B.为有司者推其本末以考其迹 本末:主次,轻重

  C.则有功者不必酬也 酬:酬报,赏赐

  D.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不经:不合常法

  1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率天下之善 ②及其所之既倦

  B.①则有功者易以众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①及其不功也,而加恕如此焉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尽其道以待物矣 ②木欣欣以向荣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圣人之治,教化先行,主张立教以化善,立法以成务,让百姓知所遵行;同时也强调君主与士人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B.在一切赏罚的执行上都要宽待百姓,有罪则加恕之,有功则加隆之,尽量秉持忠厚之道,这是明君贤臣治理天下要遵行的准则。

  C.“刑赏忠厚之至”超越了赏罚公*的的原则,是圣人之德施及百姓的具体表现,体现了儒家“爱人”和“民本”的思想。

  D.本文论点清晰,论据简约,论证由大及小,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结构上照应绵密;语言冷静客观,有醇厚、质朴和稳重之美。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汉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风俗亦归厚焉盖其行之有深浅而其见效有小大也如此《书》之意岂虚云乎哉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3分)

  ②于是其刑之也,宁薄而不敢使之过;其赏之也,宁厚而不敢使之失。(4分)


曾巩《张久中墓志铭》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菁选2篇)(扩展4)

——出师表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3篇

出师表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1

  **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把他们选***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深切追念**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曾巩《张久中墓志铭》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菁选2篇)(扩展5)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选2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不要说官事冗杂,年纪老大,已经失去了少年时追赶春天的心情。请你忙里偷闲地先到江边游春散心,看看如今的柳色是否已经很深。

  注释

  ①呈:恭敬地送给。

  ②水部张十八员外:指诗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水部此处代指工部。

  ③天街:京城街道。

  ④润如酥(sū):滋润如酥。酥:乳汁,这里形容春雨的滋润。

  ⑤最是:正是。

  ⑥处:时。

  ⑦绝胜:远远胜过。

  ⑧皇都:**,这里指长安。

  赏析

  写出了早春和盛春的不同景象。更重要的是,体会和认识春天,不必等到“烟柳满皇都”之后,要善于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时候就去感悟它,了解它,把握它。说早春的“草色”,可以“遥看”却难近视,蕴含了世间许多事物的普遍规律。

  其一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记,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在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年之际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诗人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其二

  这首是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中的第二首。两首诗都是写春天的诗,第一首写景,第二首则注重抒情。

  诗以江边春天的柳色映衬官身之路。年少逐春,扑蝶戏蕊,枯草拈花,用自己的童心和稚眼直接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机趣。而老大逐春就别是一番况味了。官事冗杂,世事沧桑,在充分体尝了人间的坎坷困顿之后,忙里偷闲地游一游春,散一散心,自得其乐。此时此刻,贵在童心未泯,贵在能于常物之中发现其丰富蕴涵。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不要说官事冗杂,年纪老大,已经失去了少年时追赶春天的心情。请你忙里偷闲地先到江边游春散心,看看如今的柳色是否已经很深。

  注释

  ①呈:恭敬地送给。

  ②水部张十八员外:指诗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水部此处代指工部。

  ③天街:京城街道。

  ④润如酥(sū):滋润如酥。酥:乳汁,这里形容春雨的滋润。

  ⑤最是:正是。

  ⑥处:时。

  ⑦绝胜:远远胜过。

  ⑧皇都:**,这里指长安。

  赏析

  写出了早春和盛春的不同景象。更重要的是,体会和认识春天,不必等到“烟柳满皇都”之后,要善于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时候就去感悟它,了解它,把握它。说早春的“草色”,可以“遥看”却难近视,蕴含了世间许多事物的普遍规律。

  其一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记,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在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年之际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诗人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其二

  这首是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中的第二首。两首诗都是写春天的诗,第一首写景,第二首则注重抒情。

  诗以江边春天的柳色映衬官身之路。年少逐春,扑蝶戏蕊,枯草拈花,用自己的童心和稚眼直接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机趣。而老大逐春就别是一番况味了。官事冗杂,世事沧桑,在充分体尝了人间的坎坷困顿之后,忙里偷闲地游一游春,散一散心,自得其乐。此时此刻,贵在童心未泯,贵在能于常物之中发现其丰富蕴涵。


曾巩《张久中墓志铭》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菁选2篇)(扩展6)

——曾巩《徐孺子祠堂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菁选2篇)

曾巩《徐孺子祠堂记》阅读答案及翻译1

  曾巩

  汉元兴以后,政出宦者,小人挟其威福,相煽为恶,中材顾望,不知所为。汉既失其操柄,纪纲大坏。然在位公卿大夫,多豪杰特起之士,相与发愤同心,直道正言,分别是非白黑,不少屈其意,至于不容,而织罗钩*之狱起,其执弥坚,而其行弥励,志虽不就而忠有余。故及其既殁,而汉亦以亡。当是之时,天下闻其风、慕其义者,人人感慨奋激,至于解印绶,弃家族,骨肉相勉,趋死而不避。百余年间,擅强大,觊非望者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汉能以亡为存,盖其力也。

  孺子于时,豫章太守陈蕃、太尉黄琼辟皆不就,举有道①,拜太原太守,安车备礼,召皆不至。盖忘己以为人,与独善于隐约,其操虽殊,其志于仁一也。在位士大夫,抗其节于乱世,不以死生动其心,异于怀禄之臣远矣,然而不屑去者,义在于济物故也。孺子尝谓郭林宗曰:“大木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此其意亦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者也。孔子称颜回:“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其惟我与尔有是夫!”孟子亦称孔子:“可以进则进,可以止则止;乃所愿,则学孔子。”而《易》于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择所宜处,未尝不惟②其时则见,其不可而止。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孺子姓徐名稚,孺子其字也,豫章南昌人。按图记:“章水北径南昌城,西历白社,其西有孺子墓;又北历南塘,其东为东湖,湖南小洲上有孺子宅,号孺子台。吴嘉禾中,太守徐熙于孺子墓隧种松,太守谢景于墓侧立碑。晋永安中,太守夏侯嵩于碑旁立思贤亭,世世修治;至拓跋魏时,谓之聘君亭。”今亭尚存,而湖南小洲,世不知其尝为孺子宅,又尝为台也。予为太守之明年,始即其处,结茅为堂,图孺子像,祠以中牢③,率州之宾属拜焉。汉至今且千岁, 富贵堙灭者不可称数。孺子不出闾巷,独称思至今。则世之欲以智力取胜者,非惑欤?孺子墓失其地,而台幸可考而知。祠之,所以示邦人以尚德,故并采其出处之意为记焉。

  注:①有道:汉代选举科目之一,即荐有德艺者为官。②惟:考虑。③中牢:祭祀的猪羊。

曾巩《徐孺子祠堂记》阅读答案及翻译2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少屈其意       少:稍微

  B.抗其节于乱世 抗:保持、坚持

  C.其操虽殊,其志于仁一也 操:节操

  D.故并采其出处之意为记焉 出处:出仕和隐居

  解析:C项,操:所持的处世方法。

  答案:C

  1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曾巩对徐孺子理解、肯定的一项是(  )

  ①安车备礼,召皆不至 ②异于怀禄之臣远矣 ③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④义在于济物故也 ⑤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择所宜处,未尝不惟其时则见,其不可而止 ⑥孺子不出闾巷,独称思至今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解析:①是客观陈述徐孺子的事迹,②④是评价朝廷公卿士大夫。

  答案:D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元兴以后,宦官把持朝政,奸臣与他们互相勾结,制造冤狱,疯狂**正直的大臣。

  B.朝廷的公卿大夫伸张正义,坚贞不屈,**愈深,反抗愈烈,汉朝因为这些股肱之臣得以再支撑一百多年。

  C.乱世中,徐孺子独善其身,还保持高尚的气节,忘己为人,济世救人,得到后人敬仰。

  D.曾巩做了太守后,经过一番考证,在孺子宅的旧址修筑了徐孺子祠堂,目的是为了教化州民。

  解析:C项文中徐孺子没有“济世救人”,更没有“忘己为人”。

  答案:C

  17.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余年间,擅强大,觊非望者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

  解析:关键词语“擅”“相属”和“逡巡”;

  答案:一百多年来,掌握强大的**,对朝政有非分之想的人接连不断,都犹豫不决,不敢发难。

  (2)此其意亦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者也。

  解析:关键词语“其意”“自足于丘壑”和“遗世”;

  答案:看这意思,他也并不是一个自足于隐居山林、超脱而不恋尘世的人。

  (3)图孺子像,祠以中牢,率州之宾属拜焉。

  解析:关键词语“图”“祠”和“焉”。

  答案:绘了徐孺子的像,用中牢之礼来祭祀他,率领州中的宾客僚属来祭拜他。


曾巩《张久中墓志铭》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菁选2篇)(扩展7)

——曾巩《一鹗》 (菁选2篇)

曾巩《一鹗》1

  作者:曾巩

  北风万里开蓬蒿,山水汹汹鸣波涛。

  尝闻一鹗今始见,眼驶骨紧精神豪。

  天昏雪密飞转疾,暮略东海朝临洮。

  社中神狐倏闪内,脑尾分砾垂弓橐。

  巧兔狞鸡失草木,勇鸷一下崩其毛。

  窟穴呦呦哭九子,帐前活送双青猱。

  啁啾燕雀谁尔数,骇散亦自亡其曹。

  势疑空山竭九泽,杀气已应太白高。

  归来礌嵬戴俎豆,快饮百瓮行春醪。

  酒酣始闻壮士叹,丈夫试用何时遭。

曾巩《一鹗》2

  曾巩传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


曾巩《张久中墓志铭》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菁选2篇)(扩展8)

——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选2篇)

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原文翻译及赏析1

  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原文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

  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翻译:

  又来到昔日折柳相送友人的故地,骑马默默垂鞭徐行,心绪沉沉惝恍迷离,在无望的秋思之途踏行。衰草无边已了无生趣。大雁远去关塞遥远;

  天涯羁旅之苦却也无妨,只可恨那西风 吹散吹灭了多少穿越古今的美梦?明天,行程还在延续,乍寒的新雨打湿衣衫 更觉凄冷孤单。

  赏析:

  一如纳兰性德大多数作品,情深意长,迷惘感伤——但这还不足以使这首词成为同类作品中的佳构。细细咂摸,这首词里最让人心动、也最让人难忘的特质,是那穿越时空的的思念。在古诗里,所有的思念,其实都与时空的隔绝有关。地域辽远,路途坎坷,加上交通不便,遥远的想念便更让思客刻骨铭心;而人生无常,盛时难再,加上红颜易老,时间的无情便更使离人惊心动魄。时空的阻隔也就催生出许多衰感顽艳、绝望痛切的相思。 先看首句,“又到绿杨曾折处”,诗人不直陈痛楚,而将其深隐于“绿杨”依依之中,这种隐忍使情意又深了一层。更重要的是,一个“又”一个“曾”,完成了时空上的移位与重叠。故地重游,绿杨依旧,一如当初折柳相望、依依不舍之时(因“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时有折柳相送的习俗)——谁料如今物是人非,竟只剩下自己孤独漫游。昨天——今天,两个既同又异,亦幻亦真的片断,彼此交叠,诗句便多了一层深婉迷离的意趣。这种不经意(这种不经意的写法必定经过诗人精妙的提炼才不露斧痕)营造的时空上的错乱,近乎幻觉,也接近了思念的极致。试想一下,若不是最深沉最痛切的思念又怎么令人如此恍惚、迷惘? 承接首句,“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看似*铺而下,其实布局精巧。“不语”承接首句的惝恍迷离的状态,而“垂鞭”已将诗人的思绪引回到现实之中。“垂鞭”意指诗人心绪沉重,纵马缓行。马足所及,又轻轻勾连“踏遍”一句。从时间上看,这两句完成了从“昨”到“今”的交接,回忆转瞬即逝,只剩下冰冷的现实、意念成灰的自己;而从空间上看,这两句将思绪由“折柳处”引向了“衰草连天”更为广褒的空间。于是诗人在现实中痛感自己的孤单无依,也不得不面对无边无际的“清秋”“衰草”,无力地抵挡着秋意凄凉的侵蚀。意犹未尽,“雁声”又将秋意带到“萧关”(在古代为西北的一处要塞)更遥远的地域;一个“远”字,令愁情绵延不尽。 下片的“天涯”收结了上文,也极言“行役”之遥远之漫长。分明苦不堪言,偏偏还说“不恨”,翻出新意,更为后文“只恨西风”伏笔——原来还有可恨之事甚于“天涯行役”之苦。 “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出语新巧、奇警,含意蕴藉、深长。“吹梦”之说不是首创,较早见于南朝民歌《西洲曲》:“南风吹我意,吹梦到西洲”。但两者各尽其妙,并不雷同。风吹梦,本来给人以无限迷朦、无尽怅惘的意味,由典故中的熏暖的“南风”变为可恨的“西风”,却陡增了几分凌厉、残酷的意味。如果说南风是传递爱情的浪漫信使,为何西风却要一下子将美梦吹散吹灭?只因诗人所要抒发是天涯羁旅、人各一方的怨恨,而不是《西洲曲》中少年春心萌动、欲诉相思的闲愁。把梦吹成了“今古”应属诗人首创,妙就妙在:它在前面对空间极力拓宽的基础上,进而完成了对时间的无限延伸——于是,诗歌的时空结构便变得更加辽阔、苍茫了。试想一下,诗人踟蹰于无边秋色之中,正梦沉沉地怀想曾有的美好时光,忽然一阵无情的西风将一切剪碎、摧毁,记忆中的那个人、那些事随风而逝,顿时变遥不可及;与伫立于西风中的孤单凄然的自己,更是隔着无尽岁月的重重阻隔——就像一个在今日、一个在古代,隔着无可逾越的鸿沟。这种无望的相思,让人想不起,又放不下,记不清,又忘不了,这是怎样的一种痛楚啊!相比之下,诗人才说天涯行役的苦又算什么呢?再一细想,改变我们记忆与人生的,难道只是西风吗?诗人用的是移情手法而已。人世间,多少海枯石烂,变成了一回眸的沧海桑田;多少刻骨铭心,变成了一转身的珍重再见——谁又找出真正的主犯?而“西风”只是恰好具有无情、残酷的特征,便成了诗人发泄怨恨的对象。 最后以“明日客程”收结,“明日”,意味着时间在绵延,“客程”,意味着空间还在扩大,“新寒”更使诗人惊觉时间流逝与生命匆促。一片“雨”色里,全诗笼罩在朦胧凄冷的情调之中。总而言之,在这首短小的词里,诗人着意拓展了诗歌的时空,遂令天之悠悠、地之茫茫,无时不怀想,无处不相思,写出了思念之极致。这份穿越时空的思念,才是真正的“地久天长”。

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翻译:

  又来到昔日折柳相送友人的故地,骑马默默垂鞭徐行,心绪沉沉惝恍迷离,在无望的秋思之途踏行。衰草无边已了无生趣。大雁远去关塞遥远;

  天涯羁旅之苦却也无妨,只可恨那西风吹散吹灭了多少穿越古今的美梦?明天,行程还在延续,乍寒的新雨打湿衣衫更觉凄冷孤单。

  赏析:

  一如纳兰性德大多数作品,情深意长,迷惘感伤——但这还不足以使这首词成为同类作品中的佳构。细细咂摸,这首词里最让人心动、也最让人难忘的特质,是那穿越时空的的思念。在古诗里,所有的思念,其实都与时空的隔绝有关。地域辽远,路途坎坷,加上交通不便,遥远的想念便更让思客刻骨铭心;而人生无常,盛时难再,加上红颜易老,时间的无情便更使离人惊心动魄。时空的阻隔也就催生出许多衰感顽艳、绝望痛切的相思。先看首句,“又到绿杨曾折处”,诗人不直陈痛楚,而将其深隐于“绿杨”依依之中,这种隐忍使情意又深了一层。更重要的是,一个“又”一个“曾”,完成了时空上的移位与重叠。故地重游,绿杨依旧,一如当初折柳相望、依依不舍之时(因“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时有折柳相送的习俗)——谁料如今物是人非,竟只剩下自己孤独漫游。昨天——今天,两个既同又异,亦幻亦真的片断,彼此交叠,诗句便多了一层深婉迷离的意趣。这种不经意(这种不经意的写法必定经过诗人精妙的提炼才不露斧痕)营造的时空上的错乱,近乎幻觉,也接近了思念的极致。试想一下,若不是最深沉最痛切的思念又怎么令人如此恍惚、迷惘?承接首句,“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看似*铺而下,其实布局精巧。“不语”承接首句的惝恍迷离的状态,而“垂鞭”已将诗人的思绪引回到现实之中。“垂鞭”意指诗人心绪沉重,纵马缓行。马足所及,又轻轻勾连“踏遍”一句。从时间上看,这两句完成了从“昨”到“今”的交接,回忆转瞬即逝,只剩下冰冷的现实、意念成灰的自己;而从空间上看,这两句将思绪由“折柳处”引向了“衰草连天”更为广褒的空间。于是诗人在现实中痛感自己的孤单无依,也不得不面对无边无际的“清秋”“衰草”,无力地抵挡着秋意凄凉的'侵蚀。意犹未尽,“雁声”又将秋意带到“萧关”(在古代为西北的一处要塞)更遥远的地域;一个“远”字,令愁情绵延不尽。下片的“天涯”收结了上文,也极言“行役”之遥远之漫长。分明苦不堪言,偏偏还说“不恨”,翻出新意,更为后文“只恨西风”伏笔——原来还有可恨之事甚于“天涯行役”之苦。 “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出语新巧、奇警,含意蕴藉、深长。“吹梦”之说不是首创,较早见于南朝民歌《西洲曲》:“南风吹我意,吹梦到西洲”。但两者各尽其妙,并不雷同。风吹梦,本来给人以无限迷朦、无尽怅惘的意味,由典故中的熏暖的“南风”变为可恨的“西风”,却陡增了几分凌厉、残酷的意味。如果说南风是传递爱情的浪漫信使,为何西风却要一下子将美梦吹散吹灭?只因诗人所要抒发是天涯羁旅、人各一方的怨恨,而不是《西洲曲》中少年春心萌动、欲诉相思的闲愁。把梦吹成了“今古”应属诗人首创,妙就妙在:它在前面对空间极力拓宽的基础上,进而完成了对时间的无限延伸——于是,诗歌的时空结构便变得更加辽阔、苍茫了。试想一下,诗人踟蹰于无边秋色之中,正梦沉沉地怀想曾有的美好时光,忽然一阵无情的西风将一切剪碎、摧毁,记忆中的那个人、那些事随风而逝,顿时变遥不可及;与伫立于西风中的孤单凄然的自己,更是隔着无尽岁月的重重阻隔——就像一个在今日、一个在古代,隔着无可逾越的鸿沟。这种无望的相思,让人想不起,又放不下,记不清,又忘不了,这是怎样的一种痛楚啊!相比之下,诗人才说天涯行役的苦又算什么呢?再一细想,改变我们记忆与人生的,难道只是西风吗?诗人用的是移情手法而已。人世间,多少海枯石烂,变成了一回眸的沧海桑田;多少刻骨铭心,变成了一转身的珍重再见——谁又找出真正的主犯?而“西风”只是恰好具有无情、残酷的特征,便成了诗人发泄怨恨的对象。最后以“明日客程”收结,“明日”,意味着时间在绵延,“客程”,意味着空间还在扩大,“新寒”更使诗人惊觉时间流逝与生命匆促。一片“雨”色里,全诗笼罩在朦胧凄冷的情调之中。总而言之,在这首短小的词里,诗人着意拓展了诗歌的时空,遂令天之悠悠、地之茫茫,无时不怀想,无处不相思,写出了思念之极致。这份穿越时空的思念,才是真正的“地久天长”。


曾巩《张久中墓志铭》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菁选2篇)(扩展9)

——《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原文及翻译赏析

《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原文及翻译赏析1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五代十国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敢辞 一作:不辞)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小桥风满袖,*林新月人归后。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译文

  谁说愁绪被忘记了太久?每当初春降临,我的惆怅心绪一如故旧。每润都在花前饮酒,每次都是喝的昏沉烂醉,一点也不关心那镜里原本红润的面容,已经日益清瘦了。

  河岸边青草翠绿,河岸上柳树成荫。我起伤地暗自思量,为何年年都会新添起愁?我**在小桥的桥头,清风吹拂着衣袖。人回去后,树林中升起一弯新月。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注释

  清王鹏运《半塘丁稿·鹜翁集》云:“冯正中《鹤踏枝》十四首,郁伊倘况,义兼比兴。”调名即《蝶恋花》。

  谁道句:近人梁启超云:“稼轩《摸鱼儿》起处从此脱胎。文前有文,如黄河液流,莫穷其源。”(《阳春集笺》引)。闲情:即闲愁、春愁。

  病酒:饮酒过量引起身体不适。

  敢辞:不避、不怕。朱颜,青春红润的面色。

  朱颜:这里指红润的脸色。

  青芜:青草。

  *林:*原上的树林。李白《菩萨蛮》:“林漠漠烟如织。”

  新月:阴历每月初出的弯形月亮。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孤寂离怅种言情词。全词所写种乃是心中一种常存永在种离怅、忧愁,而且充满了独自一人承担种孤寂、凄冷之感,不仅传达了一种感情种意境,而且表现出强烈而鲜明种个性,意蕴深远,感发幽微。

  上阕开门见山,首句用反问种句式种这种既欲抛弃却又不得忘记种“闲情”提了出来,整个上片始终紧扣首句提出种复杂矛盾种心情回环反复,表现了作者内心感情种痛苦撕咬。

  “谁道闲情抛掷久。”虽然仅只七个字,然而却写得千回百转,表现了在感情方面欲抛不得种一种盘旋郁结种挣**痛苦。而对此种感情之所由来,却又并没有明白指说,而只用了“闲情”两个字。这种莫知其所自来种“闲情”才是最苦种,而这种无端种“闲情”对于某些多情善感种诗人而言,却正是如同山之有崖、木之有枝一样种与还俱来而无法摆脱种。词人在此一句词种开端先用了“谁道”两个字,“谁道”者,原以为可以做到,谁知竟未能做到,故以反问之语气出之,有此二字,于是下面种“闲情抛弃久”五字所表现种挣扎努力就全属于徒然落空了。

  “每到春来,离怅还依旧。”上面着一“每”字,下面着一“还”,字,再加上后面种“依旧”两个字,已足可见此“离怅”之永在长存。而“每到春来”者,春季乃万物萌还之时,正是还命与感情觉醒种季节,词人于春心觉醒之时,所写种却并非如一般人之属于现瘦种相思离别之情,而只是含蓄地用了“离怅”二字。“离怅”者,是内心恍如有所失落又恍如有所追寻种一种迷惘种情意,不像相思离别之拘于某人某事,而是较之相思离别更为寂寞、更为无奈种一种情绪。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既然有此无奈种离怅,而且经过抛弃种挣扎努力之后而依然永在长存,于是下面两句冯氏遂径以殉身无悔种口气,说出了“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两句决心一意承担负荷种话来。上面更着以“日日”两字,更可见出此一份离怅之情之对花难遣,故唯有“日日”饮酒而已。曰“日日”,盖弥见其除饮酒外之无以度日也。至于下句之“镜里朱颜瘦”,则正是“日日病酒”之还活种必然结果。曰“镜里”,自有一份反省惊心之意,而上面却依然用了“不辞”二字,昔《离骚》有句云“虽九死其犹未悔”,“不辞”二字所表现种,就正是一种虽殉身而无悔种情意。

  下阕进一步抒发这种与时常新种闲情愁绪。词人种这种迷惘与困惑又直接以疑问种形式再次鲜明突出地揭诸笔端,可谓真率之极;而在“河畔青芜堤上柳”种意象之中,隐含着绵远纤柔、无穷无尽种情意与思绪,又可谓幽微之至。

  “河畔青芜堤上柳。”下半阕承以“河畔青芜堤上柳”一句为开端,在这首词中瘦在只有这七个字是完全写景种句子,但此七字却又并不是真正只写景物种句子,不过只是以景物为感情之衬托而已。所以虽写春来之景色,却并不写繁枝嫩蕊种万紫千红,只说“青芜”,只说“柳”。“芜”者,丛茂之草也,“芜”种青青草色既然遍接天涯,“柳”种缕缕柔条,更是万丝飘拂。簇这种绿遍天涯种无穷草色,这种’随风飘拂种无尽柔条,它们所唤起种,或者所象喻种,该是一种何等绵远纤柔种情意。而这种草色又不自今日方始,年年河畔草青,年年堤边柳绿,则此一份绵远纤柔种情意,也就年年与之无尽无穷。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所以下面接下去就说了“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二句,正式从年年种芜青柳绿,写到“年年有”种“新愁”。虽是“年年有”种“愁”,却又说是“新”,一则此词开端已曾说过“闲情抛弃久”种话,经过一段“抛弃”种挣扎,而重新又复苏起来种“愁”,所以说“新”;再则此愁虽一宋词鉴赏辞典一旧,而其令人离怅种感受,则敏锐深切岁岁常新,故曰“新”。上面用了“为问”二字,下面又用了“何事”二字,造成了一种强烈种疑问语气,从其尝试抛弃之徒劳种挣扎,到问其新愁之何以年年常有,有如此之挣扎与反省而依然不能自解。在此强烈种追问之后,词人却忽然荡开笔墨,更不作任何回答,而只写下了“**小桥风满袖,*林新月人归后”两句身外种景物情事,仔细玩味,这十四个字却瘦在是种离怅之情写得极深。

  “**小桥风满袖,*林新月人归后。”试观其“**”二字,已是寂寞可想,再观其“风满袖”三字,更是凄寒可知,又用了“小桥”二字,则其立身之地种孤伶无所荫蔽亦复如在眼前,而且“风满袖”一句之“满”字,写风寒袭人,也写得极饱满有力。在如此寂寞孤伶无所荫蔽种凄寒之侵袭下,其心情之寂寞凄苦已可想见,何况又加**下面种“*林新月人归后”七个字。“*林新月”,则林梢月上,夜色渐起,“人归后”,则路断行人,已是寂寥人定之后了。从前面所写种“河畔青芜”之颜色鲜明来看,应该乃是白日之景象,而此一句则直写到月升人定,则诗人承受着满袖风寒在小桥上**种时间之长久也可以想见了。如果不是内心中有一份难以排解种情绪,有谁会在寒风冷露种小桥上直立到中宵呢?


曾巩《张久中墓志铭》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菁选2篇)(扩展10)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1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