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教案 (粤教版高二选修)3篇
《促织》教案 (粤教版高二选修)1
1、鉴赏本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2、归纳文言现象,把握文言词句的学习规律。
教学重点:曲折跌宕的情节、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写。
教学难点:“神示佳虫”和“魂化促织”的理解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蒲松龄的自勉诗(科举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郭沫若题联(话聊斋)
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讲故事,知内容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促织,即“虫”)
2、指名一学生讲故事,(提示:围绕标题“促织”展开复述,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其他同学边听,边紧扣线索给每段加一个标题。
学生讲故事,最后明确:征促织--捕促织--卜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进促织--议促织
3、按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明确《促织》情节的开端、发展、**、结局等,让学生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特点。
阅读课文,编写情节提纲
情节起止段所写内容
序幕(起因)第1段朝廷征促织
开端第2段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发展第3~4段成妻卜促织成名按图索促织
**第5~7段成子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
结局第8段成名献促织
尾声第9段作者评促织
文章始终围绕促织一条主线,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体会这样安排有何妙处?其情感变化可用如下曲线表示:
神卜得虫--征虫受刑--儿毙促织--魂化促织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作者如此安排,让成名的命运(独是成氏子以蠹贫(操童子业,久不售),以促织富。)随着促织的得失而起伏不定,意在揭示封建社会中百姓的命运行同草芥一般任人宰割,让读者在惊心动魄的陡转中体会到**阶级的残酷。
4、细读课文第六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词依次填入横线上,并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和作用(每条横线只填一个字)。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怒,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悲,见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喜,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愁。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恐。可见,一只小小蟋蟀竟然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运,这细致入微、曲折变化的心理描写与行动描写融于一炉,有力揭示了**无用、致使老百姓家破人亡的**现实。
三、鉴赏、讨论:
1、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第9段,再对照朗读第1段。读后**:“每责一头,辄尽数家家产。”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请从第1段和第9段中找出证据。
讨论。明确: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是以**为首的封建**者。第1段提出“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说明祸患起宫廷,**者为满足宫中享乐而“岁征民间”。未段尖锐地指出:“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由于最高**者的无耻,**对上的阿谀奉承,“科敛丁口”,老百姓就只能落入“贴妇卖儿”、倾家荡产的悲惨命运。
2、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给故事安排一个喜剧的结局?要从课文中找出佐证的句子说明所以。
讨论。明确:
①这个结局是虚幻的,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其一,从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因无法纳贡而“忧闷欲死”,继又“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甚至“转侧床头,唯思自尽”;接着成名子因死一蟋蟀而吓得投井自尽,成名夫妇“抢呼欲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这正是**者为一小虫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其二,成子化蟋蟀,大家都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作者写此虚幻的事实,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玩赏,这正是鞭笞**视民命如玩小虫。这个“结局”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
②退一步讲,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结尾明明指出“独是”以促织富,“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这有力地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之于区区小虫,封建**的**已到何种程度!
③“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请看“成名裘马扬扬”,连“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思泽”,这岂不荒唐可笑!
综上所述,本文结尾以及异史氏的评论,是在揭露封建**的**和当时的**黑暗。有人把异史氏的一段评论说为“以因果报应来规劝人,无异是**,无异是助纣为虐”。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
四、归纳文言现象:
1、通假字
(1)昂其直“直”通“值”(2)手裁举“裁”通“才”
(3)翼日进宰“翼”通”“翌”
2、词语活用
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得佳者笼养之名作状,用笼子
早出暮归名作状,早上、晚上取儿稿葬名作状,用草席
日与子弟角名作状,每天
旬余,杖至百名作动,打板子大喜,笼归名作动,用笼子装
上于盆而养之名作动,放仙及鸡犬名作动,成仙
此物故非西产名作动,特产试使斗而才名作动,显示才能
裘马扬扬名作动,穿着皮衣、骑着高头骏马
昂其直形容使动,使……高而高其直形容使动,使……高
辄倾数家之产动词使动,使……倾尽
成然之形容意动,认为……对益奇之形容意动,觉得……奇特
成以其小,劣之形容意动,认为……劣
而心目耳力俱穷形作动,用尽近抚之形作动,走近
蟹白栗黄形作名,白肉、黄粉成述其异形作名,非凡本领
以塞官责动作名,差役
3、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被动句如,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3)省略句如,“又试之鸡”“试之鸡”即“试之以鸡”或“以鸡试之”
4、一词多义
①回头看,如“成顾蟋蟀笼虚”(《促织》)
②看,环视,如“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促织》)
(1)顾③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如“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织》)
④顾虑,考虑,如“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⑤探望,拜访,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①索取,如“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
(2)责②责任,差使,如“留待期限,以塞官责”(《促织》)
③责令,如“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促织》)
④责罚,如“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促织》
①无,没有,如”靡计不施,讫无计”。(《促织》)
(3)靡②败退,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促织》)
③倒下,如“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①打开,如“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
②挖,如“于败堵丛草中,探石发穴”。(《促织》)
(4)发③丝毫,如“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
④射出,如“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⑤抒发,如“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⑥征发,派遣,如“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5、归纳本课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
找出下列表时间的词并解释其含义
1、俄见小虫跃起。俄:不久,一会儿
2、旋见鸡伸颈摆扑。旋:随即,跟着就。
3、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少间:一会儿。
4、斯须就毙。斯须:一会儿。
5、未几,成归。未几:没多久。
6、无何,宰以卓异闻。无何:没多久。
7、既而得尸于井。既而:不久,随后。
8、食顷,帘动。食顷:吃一顿饭的工夫。
五、总结拓展
读下面一则与《促织》相关的《野史》,与课文作比较,有哪几处不同?
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吕毖《明朝小史》)
①《野史》是一大悲剧,蒲松龄改写的《促织》却是“喜剧”;
②《野史》为骏马来换蟋蟀;
③妻失促织,惧而自缢;
④鸡啄食促织;
⑤夫亦自经
《促织》教案 (粤教版高二选修)2
教学目的
一、学习编写情节提纲,掌握课文的结构特色,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二、懂得小说结尾“异史氏曰”一段的论述及其作用。
三、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然”的用法,介宾短语中宾语“之”的省略以及一些课文未加注释而有一定难度的词语或句子。
教学设想
一、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二、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三、《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教学时数 3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分段。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题解:
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阶级的种种**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通读: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
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
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
(2)通读课文: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准备讨论答疑。
(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根据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于课本未加注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
①宣德间:宣德年间。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1426—1435)。
②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按: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
③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然,是;然之,以之为然。
④展玩不可晓:翻来覆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⑤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第1层是母亲骂,第2层是父亲再算帐。
③思试之斗以砚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以”,连词“而”。“舰”,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
《促织》教案 (粤教版高二选修)3篇扩展阅读
《促织》教案 (粤教版高二选修)3篇(扩展1)
——促织高二语文教案3篇
促织高二语文教案1
教学目的
1、鉴赏小说风格独具的艺术魅力,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细腻的心理描写。
2、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
3、归纳文言现象,把握文言词句的学习规律。
教学设想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实际,本篇的教学重点可放在对作品的情节发展,思想内涵及人物心理刻画的分析品评上。
关于蒲松龄作《聊斋志异》,古书有载:“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故笔法超绝。”《聊斋志异》全书十二卷,四百八十八篇,通过花妖鬼怪故事,人神鬼相杂、幽明相间的艺术画面,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讽刺科举制的腐朽和弊端,歌颂男女青年的纯真爱情,批判了不合理的婚姻**。作品继承和发扬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小说的艺术传统,既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又给人以现实**的真实感。构思奇特,幻异曲折,跌宕多变,刻画细腻,文笔洗练。其思想和艺术成就,标志着我国文言短篇小说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高地位。
高中语文课本所选的《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优秀篇章,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均达到很高的水*,可谓是文学**。本文拟从情节、语言、人物三方面赏析其艺术魅力。
一、情节曲折,构思严谨
我国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因此形成的艺术传统是,非常注重故事的情节,善于营造跌宕起伏的曲折性和起承转合的完整性。
《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叙述清晰,又曲折动人。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其中“征虫—觅虫”可看成是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献虫”是故事的结局。这样,全文的情节特征已经一目了然。但本文的曲折性还体现在每一个发展过程:成名初次觅虫不得,转侧床头,唯思自尽,走到了山穷水尽,是为一波;而巫婆的适时出现,让成名能按图索骥,于村东大佛阁后得虫,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为一波;刚刚得虫,举家庆贺,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成子好奇,“窃发盆”,虫得而复失,再起一波;成名归,“怒索儿”,却不料儿子也已跳井自尽,人物两空,祸不单行,是为推波助澜;其后,成子竟然“半夜复苏”,又身化促织,虽令人匪夷所思,但文章也就从此得以急转直下,豁然开朗;此后,小说极力地以其貌不扬,来反衬促织的轻捷善斗,突出其奇异功能,斗虫,斗鸡,无不胜,又能“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也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最后以大团圆结局,让人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淡然一笑后,不由得要掩卷三思……
故事情节曲折,却构思严谨。纵观全文,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结构完整。关于起承转合,上面已经叙述过了。至于前呼后应,至少有两处照应非常好,一是故事起因于“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以“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为终,应了“解铃还需系铃人”的古话;二是成名始“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且家中“薄产累尽”,而终能“入邑庠”,且“田万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跷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可谓善有善报。
二、语言精炼,生动形象
《聊斋志异》一书历数十年乃成,且不断修改增补,其语言来自民间,又经艺术加工,自然十分的精炼、生动。用词精炼主要表现在对动词的运用,十分恰当,而且经济。如第三段:“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二十余字,就清楚地记叙了成妻求虫的全过程。又如第四段:“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这是一段细节描写,作者去芜存杂,突出动作性,通过“逐”、“蹑”、“扑”、“掭”、“灌”、“视”等词,把成名捕虫的全过程描绘
得纤细毕现,如在眼前。再如第七段:“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纥敌领。”这一段文字也通过“怒”、“奔”、“跃”、“张”、“伸”、“纥”等词,把斗虫过程中促织的神态和动作写得细腻逼真。
文章在精炼处惜字如金,但在形象处却又**如水,细致入微,生动感人。如第六段:“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作者非常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进行勾勒,描绘出人物亦怒亦悲亦愁的神态;又巧妙地借用景物衬托,以“茅舍无烟”(正衬)、“东曦既驾”(反衬)来表现成名夫妇“不复聊赖”的精神状态。
三、神态描写细致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前面我已经讲过,我国古代小说十分注重情节性,甚至到了刻意的地步,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略显不足。但《促织》不但主人公形象刻画得很成功,就连次要人物也塑造得栩栩如生,确属独树一帜。本文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神态描写。
关于对成名的神态描写,前面已经提及,不再累述。让我们来看看对“游侠儿”的描绘吧。第七段:“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弟子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中。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纥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这一段中,少年共有三笑:第一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短小,黑赤色”,“形若**”,不由地“掩口胡卢而笑”,这一笑很形象地刻画出少年一副轻狂傲少的神态;第二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蠢若木鸡”,禁不住“又大笑”;第三次是他用猪鬣来挑逗促织,但“仍不动”,于是“又笑”,
得意至极。通过这“三笑”的描写,一个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游侠儿形象就栩栩如生跃然纸**。而最终“少年大骇”,既衬托出促织的奇异,更进一步表现了人物的无知可笑的一面。
此外,文中虽然对成名的妻子和儿子着墨不多,但精炼的数笔也很生动形象。若第五段:“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把成子的“恐惧”和成妻的“惊”、“怒”渲染得很成功。这样的例子很多,不再一一例举。
总之,《促织》既继承了*古代小说创作的优秀传统,十分注重情节结构的营造;又能在语言方面推敲斟酌,做到精炼生动;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有所突破,使文中的人物都能栩栩如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一篇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的短篇小说**。
《促织》教案 (粤教版高二选修)3篇(扩展2)
——《促织》教案 (粤教版高二选修) (菁选2篇)
《促织》教案 (粤教版高二选修)1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2、归纳文言现象,把握文言词句的学习规律。
教学重点:曲折跌宕的情节、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写。
教学难点:“神示佳虫”和“魂化促织”的理解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蒲松龄的自勉诗(科举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郭沫若题联(话聊斋)
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讲故事,知内容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促织,即“虫”)
2、指名一学生讲故事,(提示:围绕标题“促织”展开复述,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其他同学边听,边紧扣线索给每段加一个标题。
学生讲故事,最后明确:征促织--捕促织--卜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进促织--议促织
3、按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明确《促织》情节的开端、发展、**、结局等,让学生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特点。
阅读课文,编写情节提纲
情节起止段所写内容
序幕(起因)第1段朝廷征促织
开端第2段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发展第3~4段成妻卜促织成名按图索促织
**第5~7段成子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
结局第8段成名献促织
尾声第9段作者评促织
文章始终围绕促织一条主线,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体会这样安排有何妙处?其情感变化可用如下曲线表示:
神卜得虫--征虫受刑--儿毙促织--魂化促织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作者如此安排,让成名的命运(独是成氏子以蠹贫(操童子业,久不售),以促织富。)随着促织的得失而起伏不定,意在揭示封建社会中百姓的命运行同草芥一般任人宰割,让读者在惊心动魄的陡转中体会到**阶级的残酷。
4、细读课文第六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词依次填入横线上,并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和作用(每条横线只填一个字)。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怒,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悲,见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喜,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愁。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恐。可见,一只小小蟋蟀竟然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运,这细致入微、曲折变化的心理描写与行动描写融于一炉,有力揭示了**无用、致使老百姓家破人亡的**现实。
三、鉴赏、讨论:
1、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第9段,再对照朗读第1段。读后**:“每责一头,辄尽数家家产。”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请从第1段和第9段中找出证据。
讨论。明确: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是以**为首的封建**者。第1段提出“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说明祸患起宫廷,**者为满足宫中享乐而“岁征民间”。未段尖锐地指出:“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由于最高**者的无耻,**对上的阿谀奉承,“科敛丁口”,老百姓就只能落入“贴妇卖儿”、倾家荡产的悲惨命运。
2、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给故事安排一个喜剧的结局?要从课文中找出佐证的句子说明所以。
讨论。明确:
①这个结局是虚幻的,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其一,从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因无法纳贡而“忧闷欲死”,继又“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甚至“转侧床头,唯思自尽”;接着成名子因死一蟋蟀而吓得投井自尽,成名夫妇“抢呼欲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这正是**者为一小虫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其二,成子化蟋蟀,大家都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作者写此虚幻的事实,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玩赏,这正是鞭笞**视民命如玩小虫。这个“结局”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
②退一步讲,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结尾明明指出“独是”以促织富,“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这有力地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之于区区小虫,封建**的**已到何种程度!
③“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请看“成名裘马扬扬”,连“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思泽”,这岂不荒唐可笑!
综上所述,本文结尾以及异史氏的评论,是在揭露封建**的**和当时的**黑暗。有人把异史氏的一段评论说为“以因果报应来规劝人,无异是**,无异是助纣为虐”。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
四、归纳文言现象:
1、通假字
(1)昂其直“直”通“值”(2)手裁举“裁”通“才”
(3)翼日进宰“翼”通”“翌”
2、词语活用
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得佳者笼养之名作状,用笼子
早出暮归名作状,早上、晚上取儿稿葬名作状,用草席
日与子弟角名作状,每天
旬余,杖至百名作动,打板子大喜,笼归名作动,用笼子装
上于盆而养之名作动,放仙及鸡犬名作动,成仙
此物故非西产名作动,特产试使斗而才名作动,显示才能
裘马扬扬名作动,穿着皮衣、骑着高头骏马
昂其直形容使动,使……高而高其直形容使动,使……高
辄倾数家之产动词使动,使……倾尽
成然之形容意动,认为……对益奇之形容意动,觉得……奇特
成以其小,劣之形容意动,认为……劣
而心目耳力俱穷形作动,用尽近抚之形作动,走近
蟹白栗黄形作名,白肉、黄粉成述其异形作名,非凡本领
以塞官责动作名,差役
3、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被动句如,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3)省略句如,“又试之鸡”“试之鸡”即“试之以鸡”或“以鸡试之”
4、一词多义
①回头看,如“成顾蟋蟀笼虚”(《促织》)
②看,环视,如“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促织》)
(1)顾③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如“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织》)
④顾虑,考虑,如“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⑤探望,拜访,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①索取,如“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
(2)责②责任,差使,如“留待期限,以塞官责”(《促织》)
③责令,如“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促织》)
④责罚,如“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促织》
①无,没有,如”靡计不施,讫无计”。(《促织》)
(3)靡②败退,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促织》)
③倒下,如“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①打开,如“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
②挖,如“于败堵丛草中,探石发穴”。(《促织》)
(4)发③丝毫,如“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
④射出,如“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⑤抒发,如“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⑥征发,派遣,如“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5、归纳本课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
找出下列表时间的词并解释其含义
1、俄见小虫跃起。俄:不久,一会儿
2、旋见鸡伸颈摆扑。旋:随即,跟着就。
3、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少间:一会儿。
4、斯须就毙。斯须:一会儿。
5、未几,成归。未几:没多久。
6、无何,宰以卓异闻。无何:没多久。
7、既而得尸于井。既而:不久,随后。
8、食顷,帘动。食顷:吃一顿饭的工夫。
五、总结拓展
读下面一则与《促织》相关的《野史》,与课文作比较,有哪几处不同?
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吕毖《明朝小史》)
①《野史》是一大悲剧,蒲松龄改写的《促织》却是“喜剧”;
②《野史》为骏马来换蟋蟀;
③妻失促织,惧而自缢;
④鸡啄食促织;
⑤夫亦自经
《促织》教案 (粤教版高二选修)2
教学目的
一、学习编写情节提纲,掌握课文的结构特色,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二、懂得小说结尾“异史氏曰”一段的论述及其作用。
三、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然”的用法,介宾短语中宾语“之”的省略以及一些课文未加注释而有一定难度的词语或句子。
教学设想
一、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二、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三、《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教学时数 3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分段。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题解:
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阶级的种种**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通读: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
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
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
(2)通读课文: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准备讨论答疑。
(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根据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于课本未加注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
①宣德间:宣德年间。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1426—1435)。
②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按: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
③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然,是;然之,以之为然。
④展玩不可晓:翻来覆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⑤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第1层是母亲骂,第2层是父亲再算帐。
③思试之斗以砚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以”,连词“而”。“舰”,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
《促织》教案 (粤教版高二选修)3篇(扩展3)
——粤教版高二选修《碗花糕》教案
粤教版高二选修《碗花糕》教案1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通过回忆主要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2、体现作者所表现的亲情和乡情。
3、分析作者通过本文反映了他精神家园怎样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
分别为上述1、2点。
教学难点:
为上述第3点。
课型:
教读课。
方法:
讲授法、点拨法。
教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王充阊,现代作家,笔名汪聪,男,汉族。1935年生于盘山。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后做中学教师、****、副刊编辑。上个世纪5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1966年初进入营口**机关,虽中道从政,而业余创作仍在进行。1980年后调到省委工作,曾任辽宁省委**、****,任南开大学客座教授,兼任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学院、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家一级作家。现任*作家协会*团委员、**诗词学会会员、辽宁作协*。曾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辽宁文学奖等多种奖项。出版有散文随笔集《柳荫絮语》、《人才诗话》、《清风白水》、《当代散文大系?王充闾散文随笔选集》、《沧浪之水》、《春宽梦窄》、《*当代散文**文库。王充闾散文》、《面对历史的苍茫》、《沧桑无语》、《何处是归程》、《淡写流年》和诗词集《鸿爪春泥》、学术著作《诗性智慧》等。
二、词语:
晨曦(xī)剁好饺馅(xiàn)踵(zhōng)事增华花翎(líng)擀(gǎn)面皮发酵(jiào)鸡雏(chú)趔趔趄趄(lièqie)犄(jī)角入殓(liǎn)殁(mò)窆(biǎn)曷(hé)
词解:
敷陈演绎:铺陈发挥。
踵事增华:继续以前的事业并更加发展。
趔趔趄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发蒙:犯糊涂;弄不清楚。
入殓:把死者放进棺材里。
雍雍乐乐:**快乐。
****:指做事残忍,**人性。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那茫茫无际的苍天啊,我的悲哀何时才有尽头!
三、朗读课文,给课文三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回忆儿时的除夕的**快乐。
——“我”与嫂嫂的亲密情谊。
——哥哥病亡和嫂嫂悲惨去世。
四、从全文看,作者主要回忆了嫂嫂的哪些事件?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并说说这些事件表现了嫂嫂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
第一部分主要写了5件事情:
1、除夕夜,把包有铜钱的饺子偷偷盛入我碗中――体现了她的善良、大方有爱心。
2、把我抱到她屋里睡觉。3、给我缝制衣裳4、喂我母乳
这三件事情体现了她的善良勤劳,对我不是母亲却胜似母亲的疼爱之情。
5、给全家蒸碗花糕――体现了她的灵巧能干。
小结:这一部分流露出一种自然的温馨的**的氛围,一家人父慈子孝,其乐融融,尽享天伦知乐。
第二部分主要写了3件事:
1、嫂嫂对我善意的作弄:除夕让我借枕头、搬荤油罐。――体现了嫂嫂的活泼,是一位快乐天使,也反映了邻里关系的**。
2、护卫闯祸的我――体现了她的善良、乖巧以及对我的疼爱。
3、夜半给我叫魂――善良富有爱心
小结:这部分重点写嫂嫂的笑,她如一位快乐天使,给家人带来快乐,突出了她的人性美,自然美。
第三部分主要写了2件事:
1、嫂嫂不忍心改嫁,最后被迫改嫁――表现了她的孝心、爱心和责任感。
2、改嫁后的嫂嫂依然关心我的父母和我――善良,有爱心。
小结:这一部分写大嫂在厄运的面前所表现出的人性美,体现了人间的真情,情感凄凉、感人,催人泪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研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总结大嫂的性格特点。
二、研讨课文:
1、默读全文,把文中最能引你会心一笑或让你流泪的语句找出来,谈谈你的感受,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2、这篇叙事散文突出刻画了嫂嫂的形象,但文章的题目是“碗花糕”,找出文中描写“碗花糕”的地方,分析以它为题的作用。
提示:一共有3次写到碗花糕。碗花糕是全文的线索,以此贯穿全文。碗花糕表现了嫂嫂的灵巧能干和善良,盛满了人间的真情,可以看出嫂嫂的至美至善。
3、从文章洋溢着无尽的乡情(特别是第一部分,找出来分析)以及嫂嫂的形象刻画,我们看出作者在精神领域怎样的向往和追求?
提示:《碗花糕》的背景,是医巫闾山下一座偏僻的小村庄,天高**远,是武陵人做梦都想寻找的地方。一家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悌,邻里之间,鸡犬相闻,隔墙笑骂。“行人在外,再远也要赶回家过团圆年”,连辛苦一年的牲畜都要在除夕之夜美餐一顿……作者在文章的第一大段不遗余力地描写这世外桃源一般的天人合一和他这位“**人”的天伦之乐。这种欢乐不是热闹不是火暴,也不是物欲的满足,而是**、自然、温馨,是精神上的审美快感。
“我”对嫂嫂的爱,不是自然人对自然人的相亲相爱吗?在20世纪末物欲横飞的尘世,作者寻找的精神家园是否就是这种纯粹的人间真情?这种与天地同和的快感是否就是美学意义上的高峰体验?按照*古典美学的看法,宇宙万物就其本性来说都是和乐的,它们本身就是最美妙的歌曲。所以作者写的天伦之乐,人情之纯,实际上就是自然美、人性美,就是他追寻的精神家园的**美、静态美。这合于*自古就有的人伦模式,也合于他这位具有丰富的*古典文化传承又特别喜欢庄子的人。
三、小结:《碗花糕》中描述了一位勤劳善良、可亲可敬的憨憨的嫂子,集中体现了故乡的真善、亲人的真善、心灵的真善和情感的真善,融合成一种自然纯朴的美。在当今物质世界得到了空前发展的时代,这种*应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和归宿。(主旨)
读《碗花糕》时,觉得像是在采访作者的童年一样,他把与嫂嫂的那段诚挚的感情像对朋友般娓娓道来,没有一丝遮掩,没有一点保留。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完全是开放式的,面对读者他敞开了心扉,他把对嫂嫂的爱,对嫂嫂的敬全盘托出,毫不掩饰地表达“我”的真情,他不怕人们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童年世界。
后记:学习本文不仅要让学生能从细小的事件中概括出大嫂的性格,更要让学生从中学会散文的写作方法,懂得如何选材。
王充闾写的《碗花糕》一文中,“嫂子”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啊?
这位会做碗花糕的嫂嫂,简直就是一位快乐天使。嫂嫂长“我”20岁,哥哥长年在外工作,嫂嫂便把“我”抱到她屋里去睡。这种形同母子酷似姐弟的叔嫂关系,真是天上少有人间罕见的*特色。三十晚上嫂嫂让“我”到西院去借枕头,搬荤油罐子。年轻的嫂嫂捉弄四五岁的小叔子惹得两院里的人叽叽嘎嘎笑个不停。“我”和小伙伴在小庙里放二踢脚,嫂嫂怕我挨打,私下里护卫“我”,教“我”如何叩头认错。大黄牛牛角挂在“我”的肚兜上把“我”挑起四五尺高,抛在地上,“我”肚子划出二道雪刃子。嫂嫂和母亲呜呜哭起来。嫂嫂亲自护理“我”,给“我”蒸碗花糕,叫“我”睡她身边,夜间给“我”叫魂。嫂嫂的爱不是生母胜生母,不是胞姐胜胞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长年在外的哥哥因染疟疾误服庸医的虎狼之药而夭亡,二十几岁的嫂嫂的厄运来了。快乐天使因“病心而颦其里”,父母出于爱心忍痛劝嫂嫂再婚,嫂嫂处于孝心不忍再嫁,多么美好自然的人间真情。最后嫂嫂终归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勉强同意改嫁了,嫂嫂在改嫁那天给“我”做了最后一次“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吃这种蒸糕了,泪水刷刷地流下,无论如何也不能下咽。改嫁后,嫂嫂对我的爱依然不减。
《促织》教案 (粤教版高二选修)3篇(扩展4)
——高二选修过秦论名师教案5篇
高二选修过秦论名师教案1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积累一些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了解铺张渲染、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反对*、提倡仁政的**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些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2、理解作者反对*、提倡仁政的**主张。
【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后的*、秦末农民**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方面多次提出**建议,触犯**,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知识积累】
(一)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崤函(xiáo)既没(mò)膏腴(yú)逡巡(qūn)镞(zú)
系颈(jì)黔首(qián)瓮牖(yǒu)氓隶(ménɡ)腴(yú)
隳名城(huī)鞭笞(chī)轸(zhěn)镞(zú)笞(chī)
恬(tián)藩(fān)瓮(wènɡ)牖(yǒu)
(二)小组合作归纳字词意义、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1、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连横”指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诸侯分别跟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②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要他们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的策略。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敝:“弊”通“敝”,困顿,失败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大声喝问。
⑤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然兴起,此指发动**。
⑥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⑦百有余年矣:“有”通“又”,放在整数和余数之间,表整数后还有余数。
2、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用来招纳
今义:连词,表结果
(3)国家无事
古义:指诸侯封地和大夫封地
今义:①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②阶级**的工具,同时兼有社会管理的职能
(4)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铸以为金人十二
古义:把……当做
今义:认为
(6)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常的人
今义:①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②在身材、相貌、智力等方面居于中等的人
(7)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义:山东省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及意义(词类活用):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形作名,险固地势
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状,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③内立法度:名作状,在**
④外连衡而斗诸侯:名作状,***
⑤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作状,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⑥会盟而谋弱秦:使动用法,使……弱小
⑦追亡逐北:动作名,逃走的人
⑧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
⑨履至尊而制*:名作动,登上
⑩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
○11以愚黔首:使动用法,使……愚昧
○12以弱天下之民:使动用法,使……弱小
○1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作动,用瓮作,用绳系
○1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名作状,像云、声音、影子一样
○1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
○1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作动,变小,变弱
○17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作动,招致;朝,使动用法,使……朝拜
4、古人为了使文章有变化,不呆滞,遇到上下文有相同的字词重复出现的情况,就用近义词代替,避免“同字重出”这种情况在连用结构相同的句子时,更为常见,找出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近义词,并附上相关的句子。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答:拥雍州之地(拥、据,近义)
(2)席卷天下
答: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包举、囊括、并吞、席卷,近义宇内、四海、八荒、天下,近义)
(3)南取汉中
答:西举巴、蜀(举、取,近义)
(4)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答:齐明、周最……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之伦制其兵(徒、伦、属,近义)
(5)宰割天下
答:**山河(**、宰割,近义)
(6)蒙故业
答:因遗策(因、蒙,近义)
(7)率疲弊之卒
答:将数百之兵(将、率,近义)
(8)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答:氓隶之人、迁徙之徒(人、徒、子,近义)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
译: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是被迁谪戍边的卒子。
②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介宾短语后置句)
译: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被动句)
译:一个戍卒发难天子七庙就被毁掉了。
④为天下笑者(被动句)
译:(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文本探究】
1、秦**的强大始于秦孝公,第1段写秦孝公时秦朝兴盛的原因有哪些?从段落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①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②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③政通——内力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2、文章第2段叙述六国攻秦、赂秦、服秦这一过程,有何作用?
明确:以诸侯之强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以六国不堪一击突出秦轻而易举大获全胜。这是为下文蓄势,表明由秦来**全国已成定局。
3、文章第3段写秦始皇的****是什么?这一层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1)**、弱民、以民为敌。(2)“不失仁义”,为结论张本。
4、第5段涉及了四种力量的对比,找出四种力量的对比各是什么?以九国之师跟陈涉做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四种力量分别是陈涉、九国、秦国、秦朝。①“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时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②“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这是秦国与**天下的秦朝相比;③“然后以*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
九国之师拥有大批谋士、精良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无法战胜秦国,而一群斩木为兵的农民军却战胜了秦国,这说明秦的暴虐无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心。
5、《过秦论》的体裁是议论文,但为什么记叙却多于议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因为本文的重点在于论秦之“过”。要论秦之“过”,就必须有大量的史实,把它作为议论的依据、说理的基础。所以本文一、二、三、四段基本上是叙事,叙述秦国逐步强盛的史实,极写六国合纵攻秦反而失败,为秦所并,显示了秦上升时期的蓬勃发展之势;然后又极写陈涉**的义军,人少势孤却迅速**秦**,突出了秦亡之速。通过这样的叙述,用历史事实互相对照,得出了秦虽有百年的兴盛史,败六国,吞诸侯,一统*,威振四海,却亡于兵士疲弊的陈涉之手,乃是仁义不施的结果。在探讨秦亡原因的同时,其过秦讽汉之旨已意在言外。
6、结合汉初的社会现实,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谈谈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
明确: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阶级中“*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贵栗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资治通鉴》卷十五),表面上废除肉刑,实际上只是改换一些**的名目而己。苛重的**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而汉文帝周围一些**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说什么国家“已安已治”。这使得怀有**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这篇史论总论了秦的兴起,**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政的借鉴,希望汉**者能吸取秦**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启示:①形势变化,**也应随着改变②**者要“施仁政,行仁政”。③失民心者失天下
7、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a、对偶排比句式的广泛运用:“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突出地表现出了秦的虎狼之心。以上三句话均为一个意思,但句句有力,强调了秦始皇的暴虐之行。
b、铺陈排比手法。
写赋是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需要铺张和夸大的,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
c、全篇对比论证到底。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
高二选修过秦论名师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归纳掌握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3、理解课文中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识辨积累。
【课时安排】
三课时(1、读课文并落实字词;2、指导翻译;3、背诵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二、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著名的文学家。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诗中所讲,梁王**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解题:过秦论
三、背景简介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的解体,各国竞相**。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秦**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爆发了陈胜吴广**。随着人民**的风起云涌,*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很快结束了。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而主张实行“仁政”的,给百姓以休养的机会,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
“过秦”即言秦之过,是指责秦的过失的一篇政论文。
四、朗读课文,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五、学生自读课文。
请同学翻译并指导,指出重点字词。
指导翻译文本:
第一段:交代秦的地理优势,**雄心;概述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的情况以反西河之战首告大捷的情况:总的是写秦孝公的功业,他为秦的**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段,主要是写秦惠文王、秦武王王的功业。
1、**: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
明确: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
2、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明确:
①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②写秦扩大**,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3、本文题目是“过秦”,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既然没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为下文作铺垫,以**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做对比
第三段,总写秦始**的功业,即其**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1、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明确: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概括秦始皇的****。(**、弱民、以民为敌。)
2、划分全段层次:
①首句写秦始皇**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
明确:这是*空前的**,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的无比强大。
②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
明确:仍是极言秦**的强大。
③写秦始皇的****这一层的要害是什么?
明确:施行*,“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
④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秦****之迅速。
3、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奠定了基础,本段写**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第四段,总写陈涉**的情况及其亡秦的结果。
1、开头写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
明确: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
2、作者写陈涉**的一段话中,要害是哪一句?
明确:“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全国人民不满秦**的**。
4、它为下文哪一句作铺垫?
明确:“仁义不施”。
5、“将数百之众”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百万之师”——秦人能打败九国“百万之师”,而不敌陈涉“数百之众”,可以发人深思。
6、“斩木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7、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第五段,归纳作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①第一层(开头至“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的力量。开头指出秦**的优势仍然存在,这是对比论述的前提。对比则表明陈涉的地位和农民军的武器及素质远不如九国之君及其部队。要害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八字,是为全文的结句设伏的。
②第二层(“然秦以区区之地”至结句)
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第1、2段,“然后以*为家,崤函为宫”照应第3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第4段。“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全文中心论点。
六、总结全文:
秦**的原因
陈涉和始皇比较
陈涉和九国比较
《过秦论》着重叙述秦**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迅速**的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这个观点也贯穿在其余两篇之中。
作者总结秦**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
七、艺术特色:
1、善于叙事精于论断
2、对偶排比气氛热烈
3、反复比照导出题旨
八、文言知识积累
1 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百有余年(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2 古今异义
例句古义今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黄河水道的通称
赢粮而景从担负胜或获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东山东省份
流血漂橹盾牌使船前进的工具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爱惜、爱护、喜欢
宽厚而爱人爱惜人民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女一方
**山河划分整体事物的分开或使整体的事物分开
3 词类活用
名词做状语
有包举宇内像包裹一样
席卷天下像席子一样
囊括四海像口袋一样
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内立法度**
外连横而斗诸侯对外
南取汉中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面
南取汉中向南
西举巴蜀向西
东割膏腴之地向东
南取百越之地向南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向南
名词活用为动词: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王
序八州而朝同列排列座次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履至尊而制*登上
动词活用为名词:
追亡逐北逃走
动词的使动:
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
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动用法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
形容词作名词: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
②尊贤而重士贤:贤能的人
③因利乘便“利、便”都解释为:便利条件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会盟而谋弱秦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
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背诵后三段,并做小聚焦。
教学反思:
学生反馈:
高二选修过秦论名师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并梳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能力目标: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语感;培养学生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学习本文铺陈渲染、气势酣畅的语言特点,注意在诵读中积累语感。
2.讨论秦**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作者对秦**迅速**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对*、提倡仁政的**主张。
教法学法
1.教法:讲授法 课堂讨论法 练习法
2.学法:朗读法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分析课文结构。
第二课时:讲授课文,领悟写作意图,了解作者**主张的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
教学准备
朗读课文,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进行翻译,课上**竞赛;
搜集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识记文学常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两千多年前,当秦始皇做着****掌权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惫的农民“斩木为兵,**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
(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可以请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准备好,上课时相互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二、整体感知
(一)播放课文朗诵,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腴(yú)轸(zhěn)镞(zú)万乘之势(shèng)
恬(tián)比权量力(liàng)藩(fān)孝公既没(mò)
笞(chī)召滑(shào)俯首系颈(xì)践华为城(huà)
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
牖(yǒu)瓮(wèng)朝同列(cháo) 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 一夫作难(nàn)
(二)读全文后回答,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所犯过失的总结,秦**“仁义不施”,结果导致**。
(三)默读,分组讨论: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①段到第③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③段、第④段,由**天下到覆灭。
(四)请各小组讨论文章结构,用列表的形式划分并展示。
明确:
三、翻译课文
(一)翻译竞赛:请各小组**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地方,请本小组成员及时纠正补充,看哪一组翻译得更准确、通畅、优美生动。
(二)指导要点:
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高考中要求“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并有一定的翻译题,因此,我们在*时就要做到译文的“信、达、雅”。一般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词语或遗漏的词语。
2.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语法习惯。
3.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四、小结
学习古文要注重积累。从实词、虚词的用法到各种句式,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才能提高翻译水*,增强理解能力。
五、作业
整理归纳全文文言语法现象,包括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第二课时
研习新课
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采用竞赛法回答问题,看哪个小组回答的又快又准确。
(一)“过秦”,即言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地指出导致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⑤ 段议论中。请学生朗读第⑤段,思考以下问题:
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
2.“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
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点拨:作者议论秦的过失,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层层推进。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从各个角度对比,极言陈涉弱小;其次是秦国与**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不够明显,但从课文第2 段“秦人开关延敌”等句中已经明确。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当然,“秦之过”主要是“仁义不施”而非“攻守之势异也”。这一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纲目。
(二)“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①-④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 先从第⑤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读①-④段, 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从各段中找一句表明“兴”或“亡”史实的句子。
点拨:“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种种措施巩固*, 保住秦**的帝位。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 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第③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 写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要选择能够表现一个阶段强大的句子。
3.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 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
(1)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
(2)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 废**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者施仁政。
点拨:“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现, 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措施中。
小结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布置作业
(一)进一步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叙多于议、理寓事中的特点。
(二)细读文章,找出自己认为写的最好的地方,如语言、写作特点、表达特色等,在班内交流。
高二选修过秦论名师教案4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积累一些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了解铺张渲染、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反对*、提倡仁政的**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些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2、理解作者反对*、提倡仁政的**主张。
【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后的*、秦末农民**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方面多次提出**建议,触犯**,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知识积累】
(一)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崤函(xiáo)既没(mò)膏腴(yú)逡巡(qūn)镞(zú)
系颈(jì)黔首(qián)瓮牖(yǒu)氓隶(ménɡ)腴(yú)
隳名城(huī)鞭笞(chī)轸(zhěn)镞(zú)笞(chī)
恬(tián)藩(fān)瓮(wènɡ)牖(yǒu)
(二)小组合作归纳字词意义、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1、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连横”指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诸侯分别跟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②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要他们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的策略。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敝:“弊”通“敝”,困顿,失败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大声喝问。
⑤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然兴起,此指发动**。
⑥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⑦百有余年矣:“有”通“又”,放在整数和余数之间,表整数后还有余数。
2、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用来招纳
今义:连词,表结果
(3)国家无事
古义:指诸侯封地和大夫封地
今义:①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②阶级**的工具,同时兼有社会管理的职能
(4)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铸以为金人十二
古义:把……当做
今义:认为
(6)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常的人
今义:①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②在身材、相貌、智力等方面居于中等的人
(7)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义:山东省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及意义(词类活用):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形作名,险固地势
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状,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③内立法度:名作状,在**
④外连衡而斗诸侯:名作状,***
⑤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作状,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⑥会盟而谋弱秦:使动用法,使……弱小
⑦追亡逐北:动作名,逃走的人
⑧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
⑨履至尊而制*:名作动,登上
⑩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
○11以愚黔首:使动用法,使……愚昧
○12以弱天下之民:使动用法,使……弱小
○1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作动,用瓮作,用绳系
○1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名作状,像云、声音、影子一样
○1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
○1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作动,变小,变弱
○17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作动,招致;朝,使动用法,使……朝拜
4、古人为了使文章有变化,不呆滞,遇到上下文有相同的字词重复出现的情况,就用近义词代替,避免“同字重出”这种情况在连用结构相同的句子时,更为常见,找出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近义词,并附上相关的句子。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答:拥雍州之地(拥、据,近义)
(2)席卷天下
答: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包举、囊括、并吞、席卷,近义宇内、四海、八荒、天下,近义)
(3)南取汉中
答:西举巴、蜀(举、取,近义)
(4)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答:齐明、周最……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之伦制其兵(徒、伦、属,近义)
(5)宰割天下
答:**山河(**、宰割,近义)
(6)蒙故业
答:因遗策(因、蒙,近义)
(7)率疲弊之卒
答:将数百之兵(将、率,近义)
(8)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答:氓隶之人、迁徙之徒(人、徒、子,近义)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
译: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是被迁谪戍边的卒子。
②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介宾短语后置句)
译: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被动句)
译:一个戍卒发难天子七庙就被毁掉了。
④为天下笑者(被动句)
译:(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文本探究】
1、秦**的强大始于秦孝公,第1段写秦孝公时秦朝兴盛的原因有哪些?从段落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①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②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③政通——内力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2、文章第2段叙述六国攻秦、赂秦、服秦这一过程,有何作用?
明确:以诸侯之强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以六国不堪一击突出秦轻而易举大获全胜。这是为下文蓄势,表明由秦来**全国已成定局。
3、文章第3段写秦始皇的****是什么?这一层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1)**、弱民、以民为敌。(2)“不失仁义”,为结论张本。
4、第5段涉及了四种力量的对比,找出四种力量的对比各是什么?以九国之师跟陈涉做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四种力量分别是陈涉、九国、秦国、秦朝。①“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时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②“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这是秦国与**天下的秦朝相比;③“然后以*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
九国之师拥有大批谋士、精良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无法战胜秦国,而一群斩木为兵的农民军却战胜了秦国,这说明秦的暴虐无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心。
5、《过秦论》的体裁是议论文,但为什么记叙却多于议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因为本文的重点在于论秦之“过”。要论秦之“过”,就必须有大量的史实,把它作为议论的依据、说理的基础。所以本文一、二、三、四段基本上是叙事,叙述秦国逐步强盛的史实,极写六国合纵攻秦反而失败,为秦所并,显示了秦上升时期的蓬勃发展之势;然后又极写陈涉**的义军,人少势孤却迅速**秦**,突出了秦亡之速。通过这样的叙述,用历史事实互相对照,得出了秦虽有百年的兴盛史,败六国,吞诸侯,一统*,威振四海,却亡于兵士疲弊的陈涉之手,乃是仁义不施的结果。在探讨秦亡原因的同时,其过秦讽汉之旨已意在言外。
6、结合汉初的社会现实,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谈谈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
明确: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阶级中“*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贵栗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资治通鉴》卷十五),表面上废除肉刑,实际上只是改换一些**的名目而己。苛重的**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而汉文帝周围一些**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说什么国家“已安已治”。这使得怀有**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这篇史论总论了秦的兴起,**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政的借鉴,希望汉**者能吸取秦**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启示:①形势变化,**也应随着改变②**者要“施仁政,行仁政”。③失民心者失天下
7、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a、对偶排比句式的广泛运用:“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突出地表现出了秦的虎狼之心。以上三句话均为一个意思,但句句有力,强调了秦始皇的暴虐之行。
b、铺陈排比手法。
写赋是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需要铺张和夸大的,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
c、全篇对比论证到底。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
高二选修过秦论名师教案5
教学目的
(1)学习贾谊对秦**迅速**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喻今的**见解;
(2)掌握对比论证法在全文中的作用;
(3)学习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
(4)着重识记并理解“蒙、因、絜、爱、余烈、弱”等词的含义;
(5)理解“制、亡、利、固”4个多义词的不同含义。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
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教学设想:
(1)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诵读。
(2)本文文言词汇丰富,注意引导学生识辨积累。
(3)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重点学习1─2节。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释题、明确文体。
二、⑴对照注释自读第一节。要求读准字音,先默读,再朗读。
⑵指名朗读,学生老师评价。
⑶再读课文,划出疑难。
⑷质疑,讨论释疑。
⑸要学生说出本节活用词、通假字。
⑹齐读课文第一节。请同学概括大意,教师板书。
三、1.用学习第1节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2节。
2.解释加点字(出示小黑板,学生口答)
⑴蒙故业
⑵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⑶宽厚而爱人
⑷相与为一
⑸赵奢之伦制其兵
⑹秦人开关延敌
⑺延及孝文公
四、自读第三节,方法同一、二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3─4节,背诵3─4节。
教学步骤:
一、齐读1─2节,体会语言特色,板书1─2节内容。
二、检查自读第3节情况
1.指名朗读第3节,要求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蒙)恬藩篱黔(首)隳(名城)
2.对朗读给予评价。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3.质疑,讨论释疑。
4.要学生说出本节的通假字、活用字、古今异义词。
5.解释加点字(出示小黑板,要学生口答)
⑴奋六世之余烈
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⑶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⑷因河为池
⑸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⑹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注意句式)
三、指导背诵,概括大意。
1.结合课后练**(1),指导背诵,加深课文理解
2.概括段意,教师板书。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四、1.对照注释自读第4节,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牖猗蹑氓
2.指名朗读、评价、教师范读。
3.质疑,集体释疑。
4.出示小黑板,请学生口答加点字的用法及意义。
⑴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注意句式)
⑵赢粮而景从
⑶天下云集而响应
⑷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5.齐读课文,概括段意教师板书。
6.根据课后练**(2)提示,指导背诵,加深理解。
7.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五、作业(早或晚自修完成)
1.继续背诵3─4节,(注意心到,口到,耳到)
2.自读课文第5节。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第5节,总结全文
教学步骤:
一、指名背诵3─4节,给予鼓励。
二、学习第5节
1.出示小黑板,翻译句子和加点字,口头完成,检查预习情况。
⑴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
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⑶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根据检查情况,要求学生质疑,释疑。
3.指名朗读、教师评价、教师指导朗读(参见教参P170有关朗读语气提示)
4.教师范读
5.指导背诵
6.学生概括本节大意,明确结尾句在本文中的地位
三、1.引导学生看板书,结合课题思考,认识本文“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的特色。
2.找出课文中的对比,寻找各组对比之间的关系,并用图表示,并分析运用对比对论证中心论点的作用。
3.朗读课文,找出骈句,结合作者生*、体会本文“赋体文心”的特色。
四、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多义词)
板书:
兴孝公:崛起(前361─前338)第1节
惠文武昭襄孝文,庄襄:发展
(一)兴亡过程(前337─前247)第2节
以史始皇**全国(前246─前210)第3节
论证亡二世:**(前209─前207)第4节
(二)**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第5节
《促织》教案 (粤教版高二选修)3篇(扩展5)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案3篇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着重了解文中所抒发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事沧桑的感慨。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解与作家作品
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自幼苦读,九岁能属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于是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正音。
补充注音:
2.补充注释:
(1)不能得日:得到阳光。
(2)万籁有声:一切声音都听得到。
(3)日过午已昏:屋里光线昏暗。
(4)庭阶寂寂:少有人迹。
(5)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
(6)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7)相为应答:为她做出回答。
(8)何竟日默默在此:整天。
3.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串行答疑,对共性问题课堂上加以讲解。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练**、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课后练**、三。
2.请学生朗读课文,为背诵做准备。
二、讲读课文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明确: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庭,在院子-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在这样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有更大收获。
**:“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三、小结: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讲读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句从文章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
2.学生默读课文第3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明确:共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继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
3.分析第一层
**: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教师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4.分析第二层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讲解: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5.分析第三层
(1)找两名同学朗读(一名同学读“大母”的话;另一名同学读其他内容)
(2)教师讲解: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常常的几个场面,**常常的几句说话,**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6.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
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7.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5、6段(即最后两节)。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8.集体朗读课文第2、3、4、5、6段。
小结:以上6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三、课文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题一。
2.背诵全文。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着重了解文中所抒发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事沧桑的感慨。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解与作家作品
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自幼苦读,九岁能属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于是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正音。
补充注音:
2.补充注释:
(1)不能得日:得到阳光。
(2)万籁有声:一切声音都听得到。
(3)日过午已昏:屋里光线昏暗。
(4)庭阶寂寂:少有人迹。
(5)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
(6)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7)相为应答:为她做出回答。
(8)何竟日默默在此:整天。
3.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串行答疑,对共性问题课堂上加以讲解。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练**、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课后练**、三。
2.请学生朗读课文,为背诵做准备。
二、讲读课文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明确: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庭,在院子-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在这样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有更大收获。
**:“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三、小结: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讲读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句从文章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
2.学生默读课文第3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明确:共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继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
3.分析第一层
**: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教师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4.分析第二层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讲解: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5.分析第三层
(1)找两名同学朗读(一名同学读“大母”的话;另一名同学读其他内容)
(2)教师讲解: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常常的几个场面,**常常的几句说话,**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6.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
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7.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5、6段(即最后两节)。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8.集体朗读课文第2、3、4、5、6段。
小结:以上6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三、课文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题一。
2.背诵全文。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案3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作者关注社会、倡导文明节约的精神;
2.学习巩固时事评论的写法;
3. 学习巩固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2.难点: 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字词:
酽酽 yàn (味浓) 阖hé家(全家) 眼花缭乱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夷:*常)奢shē华(花费大量钱财摆门面) 令人咋zé舌(形容吃惊害怕,说不出话) 不敢问津(不敢探询渡口,比喻不敢探询价格和情况) 流风(正在流行的**、流行方式等) 竞豪赛奢(比阔比有钱)
二、课文研讨:
(一)研读课文,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即标题:月饼消费要讲文明。
(二)分析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第一部分(1-4自然段): 摆出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②分层归纳法)
第二部分: 分析这一现象,论证它不能看作是正常的消费。(④缩句法)
第三部分:结论。强调要进行勤俭持家和勤俭建国的教育及其意义。(②分层归纳法)
(三)课文的逻辑思路是什么?(练习一)
提出问题(第一部分:摆出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分析问题(“第二部分: 论证它的错误性──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结论,指出怎样去作)
(四)第一部分中摆出月饼消费中哪些不文明的现象?
——包装上,形式大于内容,而且造成浪费;用途上,偏离了人们一般的礼尚往来,成为一些人拉关系的“敲门砖”。
(五)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对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提出批评,指出应勤俭节约,要进行勤俭持家和勤俭建国的教育,这样我们民族才能拥有远大前程。
(六)这篇课文在论据的搜集和使用上有哪些特点?(练习三)
1、围绕一个月饼消费问题,搜集社会上的大量材料,增强了说服力。
2、集中在第一部分分类使用,更显得问题严重。
三、活动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按第2页的《活动指引》开展活动,写大作文。
【教学总结】
1、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进行原发性的生活思考,敏锐地捕捉话题;
2、围绕论点展开论述,要灵活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如摆事实(要准备典型、新颖、有说服力的论据),讲道理,做到以理服人;
3、要安排好文章的结构,让读者读的时候能够理出一个明确的框架。
五.作业:
针对学生当中的考试作弊现象,参照课文写法,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时评。
提示:先提出自己的论点:“反对作弊”,
然后具体分析:“作弊的表现、危害、实质”,
最后解决问题:“怎样克服作弊现象”。
《促织》教案 (粤教版高二选修)3篇(扩展6)
——促织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3篇
促织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
原文:
促织
唐代:杜甫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译文: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蟋蟀的叫声十分微细,那哀婉的声音多么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它在寒冷的野外草丛间叫得不畅,移到床下来叫,仿佛与我的心情相同。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唉,久客他乡的我怎能不闻声而泪下?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难以稳睡到天明。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想那哀切的丝乐和激昂的管乐,也不如这天真的声音如此感人。
注释:
促(cù)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促织:又叫蟋蟀,今甘肃天水一带俗称“黑羊”。哀音:哀婉的声音。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稳:安。亲:近。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得:能够。放妻: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
悲丝与急管,感激(jī)异天真。
丝:弦乐器。管:管乐器。感激:感动,激发。天真:这里指促织没有受礼俗影响自然真切的呜声。
赏析:
人们常常把呜叫声当作动物的语言,所以听到反复不断的声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断地诉说着什么,或要求着什么,把它想象成无休止的倾诉。杜甫在秦州的几个月,正是促织活动的时候。傍晚,清晨,特别是不眠之夜,大约都是在促织的鸣叫声中度过的。诗人久客在外,心情本来就很凄凉,被促织声一激,往往不禁泪下。这首诗,就是诗人当时忧伤感情的真实写照。
起句正面点明促织,以“甚细微”与第二句的“何动人”构成对比,衬托哀音的不同寻常。
三、四句和五、六句,在修辞上构成两对‘‘互文”。就是说:促织在野外草根里、在屋内床底下,总是鸣声不断;而不论在什么地方呜叫,总和不得意的诗人心情是互相接近的。听到它的叫声,长期客居外乡的人不得不流泪,再也无法安睡到天明;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被哀鸣之声惊醒,陪着促织洒下泪水。这种“互文”格式的使用,用表面上的两层意思抒写了交互着的四层意思,能收到言简意缘的效果,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最后两句以“悲丝”、“急管”同促织的啼叫相比较,而以促织叫声“天真”、不受礼俗影响作结,把促织的哀音放在任何乐器的演奏无法达到的效果之上,把“哀音何动人”写到了极点,更加烘托出诗人的思乡愁苦之情。
《促织》教案 (粤教版高二选修)3篇(扩展7)
——语文版高二选修《君子之风》教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君子之风》教案1
教学目标
1. 理解孔子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2. 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成语
3. 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1. 背诵15.9、4.16、6.11、7.16、7.19、6.23、8.7
2. 掌握“游”、“喻”、“鄙”、“乐”、“文”在文中的含义,掌握“孙”、“耻”、“饭”、“枕”、“知”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3. 理解并积累成语:杀身成仁;患得患失;无所不至;箪食陋巷;发愤忘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4. 理解“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仁以为己任”的句式特点
发展要求
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初步了解儒家价值学说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一百多次,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君子呢?什么是君子的风范呢?这就是这篇课文学习的内容。
二. 字词归纳
1. 通假字
礼以行之,孙以出之孙通逊
女奚不曰女通汝
知者不惑知通智
2. 词类活用
饭疏食,饮水饭:名词作动词
不义而富且贵义:名词作动词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乐:意动用法
耻恶衣恶食者耻:意动用法
3. 文言句式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状语后置句
何以文为?宾语前置句
贤哉,回也!主谓倒装
未足与(之)议也省略句
鄙夫可与(之)事君也与哉?省略句
4. 一词多义
道
志于道,据于德(正道)
夫子之道也(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会天大雨,道不通(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以
君子义以为质(介词,把)
有杀身以成仁(连词,来)
乐以忘忧(连词,相当与“而”)
何以文为(介词,用)
第二课时
一. 君子的风貌分为两种文和质(12.8)
棘子成认为一个人只要天性好,有才能,何必要受教育,求知识,学文化思想呢?子贡反对这个意见。他说,非常抱歉,可惜你这个见解不对,你对于“君子”所下的定义不对。“驷不及舌”,“驷”就是四匹马驾的车子,当时是最快的交通工具。像这样快的车子,还不及舌头。用现代观念来讲,就是文化宣传和思想传播的重要,它的影响力远大而且快速。所以不能随便讲话,影响后果太大。子贡又说,文化思想的修养与人的资质,本来就是一个东西。文化思想的保留及传达要靠“用”,既然有用,那就要靠“文”了,所以“文与质”同样的重要。
二.文的体现(7.38)
这是弟子们记载孔子的学问修养,表达在外面的神态。第一是温和的。对任何人都亲切温和,但也很严肃,在温和中又使人不敢随便。第二是威而不猛。说到威,一般人的印象是摆起那种凶狠的架子,这样并不是威。真正的威是内心道德的修养,坦荡荡的修养到达了,就自然有威。第三是恭而安。孔子对任何事,任何人非常恭敬,也很安详;也就是既恭敬而又活泼不呆板。
三.质的体现
1.7.6
“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
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这是仁的发挥。“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
2.15.18
孔子说,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要重视自己人生的责任,注意义、礼、孙、信四个字。本质上要有义。这里的义就是义理的义,用它作为本质。表达在外面的行为是礼,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行为。孙就是逊,态度上非常谦虚,不自满,不骄傲。对人对事,处处有信,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人。
3.15.9
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譬如有许多宗教家,有时碰到与他的信仰抵触的事,他宁可舍掉性命,所谓以身殉道。为卫道而死的,宗教徒中特别多,历史上的忠臣孝子,也就是这个观念,宁可**,绝不为了生命而妨碍了自己的中心思想或信仰,宁可杀身以成仁。
第三课时
质的体现
1.6.11
这几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要自己身体力行,历练起来,就不简单了。物质生活是如此艰苦,住在贫民窟里一条陋巷中,破了的违章建筑里。任何人处于这种环境,心里的忧愁、烦恼都吃不消的。可是颜回仍然不改其乐,心里一样快乐。这实在很难,物质环境苦到这个程度,心境竟然恬淡依旧。颜回则做到了不受物质环境的.影响,难怪孔子这么赞叹欣赏这个学生。三千弟子只有他做得到这个修养,而他不幸三十二岁就短命死了。
2.7.16
这是孔子最有名的话,而且在文学境界上,写得最美。孔子说,只要有粗菜淡饭可以充饥,喝喝白开水,弯起膀子来当枕头,靠在上面酣睡一觉,人生的快乐无穷!舒服得很!就是说一个人要修养到家,先能够不受外界物质环境的**,进一步摆脱了虚荣的惑乱。人生的大乐,自己有自己的乐趣,并不需要靠物质,不需要虚伪的荣耀。不合理的,非法的,不择**地做到了又富又贵是非常可耻的事。孔子说,这种富贵,对他来说等于浮云一样。孔子把这种富与贵比作浮云,比得妙极了。我们要注意到,天上的浮云是一下子聚在一起,一下子散了,连影子都没有。可是一般人看不清楚,只在得意时看到功名富贵如云一样集在一起,可是没有想到接着就会散去。所以人生一切都是浮云,聚散不定,看通了这点,自然不受物质环境、虚荣的惑乱,可以建立自己的精神人格了。
3.14.28
第一是“仁者不忧”。有仁德的人没有忧烦,只有快乐。大而言之。国家天下事,都做到无忧,都有办法解决,纵然没有办法解决,也能坦然处之。个人的事更多了,人生都在忧患中,人每天都在忧愁当中。而仁者的修养可以超越物质环境的拘绊,而达于“乐天知命”的不忧境界。第二是“智者不惑”。真正有高度智慧,没有什么难题不得开解,没有迷惑怀疑之处,上自宇宙问题,下至个人问题,都了然于心。最后是“勇者不惧”。只要公义之所在,心胸昭然坦荡,人生没有什么恐惧。
4.6.23
“知者乐水。”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泼的。
“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知者乐”,知者是乐的,人生观、兴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寿”,宁静有涵养的人,比较不大容易发脾气,也不容易冲动,看事情冷静,先难而后获,这种人寿命也长一点。
第四课时
一. 君子的风貌有文有质,那小人是怎么样的呢?
小人会贪生怕死来损害仁道,追求个人利益。一个人讨厌物质环境艰苦的话,怕自己穿坏衣服,怕自己没有好的吃,换句话说,立志于修道的人而贪图享受,就没有什么可谈的了。因为他的心志已经被物质的欲望分占了。孔子这句话是说,一个人的意志,会被物质环境引诱、转移的话,无法和他谈学问、谈道。
(7.15)
用这个“鄙夫”的名词好像孔子在开口骂人,等于后世骂人“匹夫”一样。这“匹”的意思,就是一个。其实这并不一定是骂人,意思只是说“一个人”或“这个人”,再白话一点就是“这个家伙”的意思。而这里所记载的“鄙夫”之“鄙”,就是“鄙俗”的意思,“鄙夫”就是没有学识的、很糟糕的这种人。如我们给人写信,稍稍带一点古文笔调写,谦虚一点,自称鄙人,但后来又有人改写作“敝人”,实际上该写作“鄙人”,而且这两个字,还要写小一点,放在旁边,以表示谦虚,自己是鄙夫。这里孔子称人为鄙夫,等于是在骂人。因为当时各诸侯之国的政坛人物,他所看不惯的太多了,他认为这些人都是鄙夫,他说这班人怎么可以主持国家的大事呢?他说这些人连最基本的修养都没有,当他在功名**拿不到的时候,就“患得之”,怕得不到而打主意、想办法,爬上这一个位置。等到爬**这个位置,**抓在手里了,又“患失之”,怕失去了已经得到的**。一个大臣,没有谋国的思想,没有忠贞的情操,只为个人的利益而计校,深怕自己的**地位失去,于是不考虑一切,什么**都用得出来,打击同事、打击好人、嫉妒贤才等等都来了。孔子在这里就是说明私欲太大,没有真正伟大的思想、伟大的人格和伟大的目标,只为个人利害而计较的为鄙夫。后世“患得患失”的成语,就是根据这里来的。
板书:
温和严肃
文庄重安详
德才兼备
杀身成仁
君子之风见利思义
安贫乐道
质乐天知命
乐水乐山
心胸开阔
意志坚毅
求生害仁
耻恶衣恶食
小人患得患失
无所不至
《促织》教案 (粤教版高二选修)3篇(扩展8)
——粤教版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粤教版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做好计划可是让你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喔!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计划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粤教版高一语文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粤教版高一语文教学计划1
高一年级上学期是过渡期,是学生适应高中语文学习的关键期,高一语文备课组根据这一时期特点,和去年高一新生学情,新课标的精神与要求,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明确目标和要求
本学期的主要任务是新教材必修一、二册的学习,其具体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高中语文学**惯,培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阅读古代诗歌、散文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语文积累,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大胆应用、勇于创新,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二、学习新课程理念,共同探究新教法
面对新教材、新内容,备课组定期开展新课标学习活动,领会其精神、探究其本质,并发挥各位老师的主观能动性,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然后各老师根据自己特长,自己学生的学情进行创造性的二次备课,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围绕如何实施新课标,用好模块教材,我们高一备课组准备用“从问题到课题”的方式进行动态生成研究,如何激发学生学语文热情,如何提高语文课的实效性,其间会产生哪些问题,把此问题定为研究课题,不断摸索,开拓创新,努力探究出实用的新教法、新学法。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能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学习策略快速提升自己,合作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探究是创新的前提,是发展的必备品格,我们倡导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高中语文的习惯
一个****一位科学家成功的秘诀,答曰:在幼儿班养成的习惯,可见良好的习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备课组预备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高一学生以下良好习惯。如:查字典的习惯、主动积累的习惯、善于观察勤于动笔的习惯、文明得体的说话习惯、规范书写的习惯、喜欢读好书的习惯。
五、积极开展语文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不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尤其在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本学期将举“汉字的规范书写”“‘我的未来’演讲比赛”“读书笔记竞赛”等活动。“汉子的规范书写”旨在鼓励学生在*时作业中注意书写的美观;“我的未来”演讲比赛旨在鼓励学生在高中时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读书笔记”竞赛,要求学生读一篇文章之后要做读书笔记,就文章的主要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感悟,引发对生活的思考,旨在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语文第二课堂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大有裨益。
六、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本学期完成必修一、必修二两册书的教学工作,每周六个学时。
粤教版高一语文教学计划2
一、使用教材:
粤教版
二、教材分析:
新编教材以实现不同能力层级目标而划分单元,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三个维度编排,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使用教材时要注意教学单元的整体性、能力性以及读写结合的系统性,还应注意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的交替教学。
三、教学目标:
本着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意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加强技能的培训,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特点,不断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文言文阅读,夯实基础,强化写作指导,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四、方法和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2、加强探究性阅读教学和创造性作文教学的实践和总结,努力研究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变革,加强教学理论研究并付诸课堂实践。
3、教学以精读课文为范文,以点带面,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4、注重诵读,培养语感,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的把握文义。
5、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把握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用法的相关知识和使用方法。
6、作业做到一课一练,及时反馈。
7、加强培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对差生的辅导。
8、重视作文教学,努力提高语文学习的整体水*探求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重开发现实生活中的作文资源。
9、安排二三次语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采集、处理信息,综合分析,表达交流,探究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五、教学设想与教材处理:
新编语文教材与传统语文教材有所不同,它以实现不同能力层级目标而划分“单元”,着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三个维度编排,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单元的整体性、能力性以及读写结合的“系统性”,还应注意“阅读”部分与“写作、口语”部分的交替式(穿插)教学,避免单一的直线式重复性教学。对必修一与必修二的教材处理是:
(1)“阅读鉴赏”单元与“表达交流”单元教学、及作文教学相辅相成。“阅读鉴赏”的每一个单元大约为两周完成,每教授完一个单元以后,按教材编排顺序讲解“表达交流”的一个知识点。作文教学主要依据“表达交流”知识点地
排序来进行。本期大作文要求写六篇,每两周一次大作文,每一周要求学生写一篇周记。
同时每两周依据“阅读交流”每个知识点的不同特点,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和自然。同时,要继续**学生课前3分钟演讲,并在本期举行背书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等,加强学生演讲与朗读的能力,让学生听说读写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阅读鉴赏”单元教学与“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单元教学交叉进行。为了避免教学的单一性,也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每上完一个阅读单元后就进行“梳理探究”或“名著导读”单元教学。这样,学生能够充分地利用教材而不断地扩充知识和提高能力。
(3)“梳理探究”与“名著导读”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以点带面的形式进行。“梳理探究”与“名著导读”部分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原则,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辐射**,扩充教学内容及增强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如“梳理探究”部分,就会依据教材,教师与学生一起搜集编写知识资料,依据教材进行整体上的分析和探究,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文字材料,**印刷,让学生课外进行阅读与背诵。
如名著导读中的《论语》《巴黎圣母院》这些文学名著,主要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让学生观看影视资料,并写出影评,基本上不占用课堂时间。
(4)精讲“教读课”,指导“自读课”,逐步形成探究式能力课型。
每个单元精讲1—2篇“教读课”,以“课”为例,举一反三,侧重能力的全程培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努力改变教师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以达“教,为了不教”之目的。“自读课”必以学生自学为主,强调自学课型的内在特点和学法指导,不可将“自读”与“教读”两课型作简单化“一刀切”的办法处理。
(5)以单元小测验形式检验学生知识水*与能力。
新课改并不是就不考学生了,依然要用检测题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了解,书本知识掌握的程度高低其实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学生水*与能力的高低。所以,一个单元结束很有必要进行一次测验,有利于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6)推荐课外阅读书籍,扩大学生阅读量,不断提高语文积累和素质。
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的课外阅读,必须安排一定的课时,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提出具体的阅读意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效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或点评或自读或检测或讲座或串讲……因材施教,因“校”制宜,将课外阅读教学落实到实处。本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篇目有《高老头》《威尼期商人》《水浒传》《谈美》等中外名著及美学论著。
六、教学进度安排:
1—2周:必修一一单元写人事汉字简介。
3—4周:必修一二单元写景《论语》导读。
5—6周:必修一三单元写人对联简介。
7—8周:必修一四单元写事新词语与流行文化简介。
9周:朗读比赛《大卫科波菲尔导读。》
10周:期中复习知识梳理期中考试。
11—12周:必修二一单元描写成语简介。13—14周:必修二二单元抒情修辞简介。
15—16周:必修二三单元选取记叙角度《家》导读。17—18周:必修二四单元虚构姓氏简介。19周:演讲《巴黎圣母院》导读。
粤教版高一语文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教学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为重点,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体系。
以《教学大纲》为准绳,认真贯彻“课改”精神,教、学好必修课文和语文知识,进行有效的读、写、听、说训练,切实培养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使学生汲取课文中的实用语言、艺术语言、文学语言的丰富养料;同时,通过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陶冶审美情趣,培养****道德情操和爱国报国的**情怀。
二、工作要求
(一)课程安排
高一第二学期语文课程主要学习必修课程三、四两个模块。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分两个学段(各10周),每个学段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
1.阅读与鉴赏。
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
(1)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2)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4)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能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5)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6)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对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18个)、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能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7)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
(8)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搜集和处理信息。
2、表达与交流。
(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陈述自己的看法。
(2)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3)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记叙性文章;课内作文不少于7-8篇,课外练笔不少于3000字;能**修改自己的文章。
三、实施方略
1.阅读与鉴赏。
(1)教学中要紧扣《课程标准》和《指导意见》精神,依据文本内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恰当设计教学目标,并以此引领和实施教学。
(2)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惯。
(3)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能够熟练驾驭教材。
(4)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意,正确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或观点,并能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5)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6)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2、表达与交流。
(1)鼓励学生从不同视点、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观察、想象和表达,鼓励学生**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2)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3)指导学生修改习作,针对学生写作中暴露的不足,可采取学生**修改、相互修改等方式,使学生逐渐提高修改能力。
(4)重视指导学生在交际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演讲、讨论、辩论等形式**口语交际教学。
粤教版高一语文教学计划4
一、指导思想
以《深圳市普通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调研考试说明》为指导,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和学部、语文教研组、高一备课组的具体要求为行动指南,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注重积累,夯实基础,拓展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一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二、学情分析
(一)学情:
1、本学期本人带高一(1)班和高一(7)班,两班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好,学习自觉性较强。
2、有少数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欠佳,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不够,方法不当,阅读面狭窄,阅读量少,未形成良好的学**惯。
(二)针对性策略:
1、语文教学以基础为主,稳扎稳打,适当拓展,不宜贪多求快。
2、紧密联系考纲,适量地补充教学内容,注重迁移和拓展。
3、有针对性地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规范答题训练。
4、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各种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积累,勤于写作。
三、教情分析
(一)教情:
本人在内地高中连续带过三届毕业班,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对广东的高中教育也有一定的认识,但还需更深入地吃透考纲、熟悉教材和高考情况。
(二)针对性策略:
1、积极虚心向老教师求教,多参加听、评课活动,融入集体备课,精诚团结,提高自己。
2、努力整合教材,力争驾驭教材,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3、认真学习教纲、考纲,将教学和考纲要求相联系。
四、教学目标
1、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根本目标。
2、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审美情趣的教育,提**化品位,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4、按时完成粤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教学。
五、教学内容
1、粤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三和必修四
2、名著导学:《红楼梦》、《复活》
3、学校、学部和教研组、备课组布置的教学任务
六、教学进度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本校实际情况安排:高一语文每周*均8节(必修),全学期总时数120节。
第一周到第七周完成必修三,第十周期中考试,第八周到第十四周完成必修四,第十五周开始期末复习,第二十周期末考试。
按高一备课组制定的教学进度开展教学。
七、具体措施
1、“文以载道”,把教学与育人结合起来,通过具体的文本熏陶学生,陶冶他们的情操。
2、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提高备课质量,体现知识和能力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系统地讲解相关基础知识,并通过相关训练加以落实。
3、加强对学生语文学**惯的培养,加强常规工作的落实和检查,并有阶段性检查小结和整改措施。强化语文知识的积累,督促学生多摘抄、多写读书笔记、多练笔并检查落实。
4、以“阅读”和“写作”教学为抓手,带动其它方面的教学工作。作文教学:本学期主要训练记叙文,形成系列,穿插在单元教学中进行。
5、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粤教版高一语文教学计划5
一、使用教材:
粤教版高一语文教材
二、学情分析:
经过高一上学期的磨合,学生基本适应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大多数同学摆脱了初中时段机械地、死记硬背地学习语文的思维定势,大体上能感觉到高中语文学习与以往有所不同,懂得了主动学习、主动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最起码有了这种认识、这种欲望了。
在上学期期中考试中,许多学生摸不着头脑,从不知考什么中反映出不知学什么,很迷茫。到期末考试时,大多数同学知道高中语文学什么,以及怎么学了。当然,迷惘的同学也还有不少。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激发和引导他们学习语文。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和必修4两本书的内容。
必修3的“阅读鉴赏”部分所选的课文既有古代诗歌散文名篇,也有中外小说和科普科幻作品。四个单元分别是:人物与环境(小说一),感受与共鸣(唐宋诗),质疑解难(古代议论散文),启迪与想象(科普科幻作品)。
“表达交流”中的写作部分主要训练一般议论文的写作,写作专题分别是: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口语交际专题为议论。
“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为: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字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名著导读”介绍《红楼梦》和《高老头》。
必修4的“阅读鉴赏”部分所选的课文,有中外戏剧,宋元词曲,古代人物传记及社会科学论文。四个单元分别是:性格与冲突(中外戏剧),情思与意境(宋元词曲),理清思路(社会科学论文、随笔),知人论世(古代人物传记)。
“表达交际”中的写作部分主要训练议论文的写作,写作专题分别是: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确立自信——学习反驳;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口语交际专题为辩论。
“树立探究”设计的专题为: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
“名著导读”介绍莎士比亚戏剧和朱光潜的《谈美》。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
拟在期中考试前完成必修3内容的学习,其中安排3次写作训练,2次月考或单元测试;期中考试后完成必修4内容的学习,其中安排3次写作训练,1——2次月考或单元测试。
教学中要求做到:
1、依据新课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力求获得的教学效果。
2、认真钻研、领会新教材和新大纲,提高课堂效益,向45分钟要质量。
3、本学期要完成必修3和必修4两部书的教学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强化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与提高。
4、本学期在写作上,着重培养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先了解议论文文本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议论说理的兴趣和能力,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
五、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做好学情分析,面对高一下学期文理分科的现状,认识并了解新的学生,尽快熟悉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到因材施教。
2、继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时的教学中,围绕学法设计教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讲究**设计,板书设计,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归类、梳理。
4、利用课外时间给学生解疑答难,加强辅导,补学补差。
5、强化基础知识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在集体备课和教学中,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中心,在作文备课和训练中做到系列性、科学性、实效性。
六、教科研设想:
1、充分认识到教科研工作在实施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性。
2、认真学习、钻研新课程理论,切实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语文教学。
3、坚持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用群体智慧和力量,提高整个高一年级组各位语文同仁的语文教学水*和能力。
4、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发挥笔记本电脑在备课、教学、辅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5、课外认真学习有关语文教学的杂志,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学习》等,广泛吸收,不断充电,以期高屋建瓴地实施教学。
总之,不能做经验型语文教师,而要做科研型语文教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