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沪教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1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沪教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扩展阅读
沪教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扩展1)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翻译赏析3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翻译赏析1
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前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诗中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实际上已成为山水杰作。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度,婉转地表达了想做官无人引荐的苦衷,和不能在天下太*盛世出仕为官、为民谋利而深感惭愧的心情。
【注释】
⑴洞庭湖:*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
⑵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太清:指天空。
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⑷撼:一作“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⑸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济:渡。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⑹端居耻圣明:生在太*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闲居。圣明:指太*盛世,古时认为**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⑺坐观:一作“徒怜”。
⑻徒:只能。一作“空”。
【翻译】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此诗当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舞台。要想在**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翻译赏析2
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前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诗中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实际上已成为山水杰作。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度,婉转地表达了想做官无人引荐的苦衷,和不能在天下太*盛世出仕为官、为民谋利而深感惭愧的心情。
【注释】
⑴洞庭湖:*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
⑵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太清:指天空。
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⑷撼:一作“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⑸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济:渡。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⑹端居耻圣明:生在太*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闲居。圣明:指太*盛世,古时认为**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⑺坐观:一作“徒怜”。
⑻徒:只能。一作“空”。
【翻译】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此诗当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舞台。要想在**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沪教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扩展2)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古诗赏析3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古诗赏析1
【原诗】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翻译】
八月的湖水与岸*,远望广阔的水天相交映。
蒸气弥漫云梦泽,波涛撼动岳阳城。
想渡洞庭却没船,惭愧在圣明之世闲居。
眼看钓鱼者屡屡得手,窄有羡慕之情。
【赏析】
一、内容分析
此诗是诗人游览岳阳时写给张九龄的,希望他引荐而步入仕途。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雄浑而见潇洒。开头两句,写八月的洞庭湖湖*水满,和岸上几乎*接,涵容天宇,天水仿佛混而为一,极开朗也极雄浑,**浩阔。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水汽蒸腾,笼罩着整个云梦大泽,足见湖的蓄积丰厚,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润,而显得草木繁茂,郁郁葱葱。“波撼”句写波涛澎湃,岳阳城受到强烈的震撼,见其活力之强。这两句与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同为咏洞庭湖名句。但三、四两句仍有区别,第三句用宽广的*面衬托湖的浩阔,第四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垠,而且充满生机与活力。
后四句抒情,恳切而又委婉。“欲济”句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荡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无人荐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句是说在这个“圣明”之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干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迹,说明白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中向往的,只不过至今仍找不到路径罢了。
七、八两句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的人物,此诗乃专指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的张大人啊,您在位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还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您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慕之情罢了。这几句诗,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这一典故,另出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又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他要求援引的心态。
这首要求引荐诗,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写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全诗遣词造句恳切得体,颂称对方很有分寸,不失身份,而求仕措辞又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因此被称作是求职诗中的上乘之作,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二、中心
希望通过张九龄能在官府中求得一官半职。
沪教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扩展3)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3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1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解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快速读背的兴趣,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学生一般能较快背出。)
(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2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词“徒”,理解诗歌大意,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庭湖景象”。
2、反复诵读,感受律诗整齐的`节奏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解把握。
教学设想
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板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3、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
八月湖水*——水*如镜、湖水*静
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
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
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
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
(1)有两种意见,分别给自己的观点找出**的理由。(2)一般情况下两派意见争持不下,理由都不充分。
(2)此时教师给出“孟浩然”的作者简介,提示学生思考方向。
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之一,与王维并称,生活在大唐盛世。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于吴越。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737 ),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
(3)得出结论: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
5、反复朗读、尝试背诵。
作业: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敢于“自荐”。
古人孟浩然推荐自己是含蓄而委婉的,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推荐自己更应该大胆而勇敢,像古人“毛遂”那样自荐,勇敢地亮出自己的优势,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勇敢地说:我能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歌鉴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象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沪教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扩展4)
——《望洞庭》教案10篇
《望洞庭》教案1
【教材阅读】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理念】
1、把握好两点:
⑴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⑵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课标》)
2、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
⑴ 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
⑵ 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⑶ 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
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3、大致分二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后背《望洞庭》:
1、解题,了解诗人:
⑴ 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 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
**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之美!
⑵ 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浪静。
(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⑶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⑴ 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⑵ 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⑶ 课后5: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课上说课后写)
【作业设计】
抄写第3题词语,并抄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望洞庭》教案2
一、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峨眉山月歌》。
2、介绍作者:刘禹锡。
3、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1)自渎全诗,初步体会全诗意境;
(2)图文对照,理解词义;
(3) 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4) 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5) 熟读成诵。
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生根据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2、学后小组交流体会。
3、集体交流:(1)抓住“湖光”、“秋月”、“镜未磨”想象夜晚洞庭湖优美的意境;(2)抓住“白银盘”、“青螺”体会作者想象的丰富和描写的形象。(3)朗读,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三、发展性练习。
1、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高低起伏。
2、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3、练习说话: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4、写字指导,强调“螺”的结构。
四、拓展延伸。
1、集体背诵两首古诗。
2、课后搜集描写山水景色的古诗进行阅读,开展古诗阅读交流会。
《望洞庭》教案3
【教材阅读】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理念】
1、把握好两点:
⑴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⑵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课标》)
2、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
⑴ 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
⑵ 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⑶ 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
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3、大致分二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后背《望洞庭》:
1、解题,了解诗人:
⑴ 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 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
**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之美!
⑵ 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浪静。
(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⑶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⑴ 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⑵ 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⑶ 课后5: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课上说课后写)
【作业设计】
抄写第3题词语,并抄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望洞庭》教案4
一、学习《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李白写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熟背《独坐敬亭山》。
二、学习《望洞庭》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我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出示洞庭湖的画面。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三、学习《忆江南》
1、背诵前两首诗。这一首描写怎样的景致呢?怎样的心情呢?
2、带着问题读诗、看图理解意思。
3、指读正音,借助注解理解意思。
4、说诗意,并诵读。
5、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收获。
6、作业:背诵《忆江南》
《望洞庭》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二)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三)简单介绍作者: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一)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
(二)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 hé huó huò 潭、君是前鼻音。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三)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四)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1.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注意:
① 和的意思是指**。
② 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2.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
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静。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现实中的洞庭山水
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布置作业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句中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背诵诗歌,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望洞庭》教案6
教学任务:
1、理解《望洞庭》诗意,并写出诗意。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谁能来述说诗意,并有感情地背诵?
2、说说对刘禹锡的了解: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其诗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
1、3、介绍洞庭湖:位于湖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湖中有君山,名胜很多。指名说。
2、指名背。
二、回忆学法,引导自学。
1、指导回忆《峨眉山月歌》的学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串讲诗句的意思。
3、看图想象。
朗读体会。
运用学法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自学情况。
检查生字:磨洞潭螺
三、流汇报自学情况
1、
一、二句的意思: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与月亮叫相互应的那么宁静、**,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没有磨拭过的铜镜一样。
交流:1、字词意思:相:相互
和:**,协调
镜未磨:未曾擦拭过的镜子。
2、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3、
三、四句的意思: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作成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就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遥望;远望。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引导思考讨论: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2、”湖光山色“为什么会”两相和“?3、文中的饿”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
1、看图想象,思考讨论。
2、交流。
四、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课文挂图或幻灯。观察,用文中的词句来描绘图意。
2、观察图,朗读诗句。
指名描述意境。
指导朗读、背诵。
1、师范读
2、评读,指点停顿方法和重音。
以赞美的语气来读。
1、生听读。
2、**练读。
指名读、背。
指导生字练写生字。
作业:想象《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意境,并写下来。
《望洞庭》教案7
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二、设计思想
《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完成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批判与建设,本节课将以此理论为支撑,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优势智能的培养,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六、教学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七、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色,
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题君山
雍陶方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曾于方外见麻姑,
碧色全无翠色深。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元是昆仑山顶石,
一螺青黛镜中心。海风吹落洞庭湖。
2、**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又相传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后赶来,船被风浪阻于洞庭山。忽闻禹帝已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绝,扶竹南望,涕泪纵横,点点泪珠洒于竹上,呈现斑斑点点,因此便成了现在君山北边生长的“湘妃竹”,也叫“*”。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东麓有二妃墓。民间有诗曰:“禹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坚石柱,上刻麒、麟、狮、象浮雕。墓前一对石柱,上刻楹联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二妃称为君妃、湘妃,为了纪念她们,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也叫湘山。据说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称的由来。
有趣的是,君山在历史上还有过负罪的传说。据传,秦始皇当年巡狩天下,船过君山时,忽然风浪大作,始皇大怒,说:“我真命天子行舟,本应风*浪静,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兴风作浪?”接着,他便问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说是君山。始皇一听愈加恼怒,说:“普天之下,唯我为‘君’,怎么山也称起‘君’来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树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今临湖石壁上仍可见一石印,长1米,宽0.8米,字迹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称为“封山印”。
5、再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脑中升华。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望洞庭》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5个生字。
⑵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⑵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⑶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2、教师准备:
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前三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的美。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
诗题“望洞庭”“洞庭”指的是洞庭湖。
从一个“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
3、解诗句:
⑴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⑵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
⑶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⑷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⑸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如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如《望洞庭》中“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遥望”“山水”“白银盘”。
2、读着诗句让你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解答疑问:
“两相和”“镜未磨”“翠”“青螺”等词语的理解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可以结合资料进行说明。
4、读全诗,体会望洞庭的动之美。
5、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理解了诗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就更好了。
鼓励学生背诵。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学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记忆“庭、镜、磨、螺、潭”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孟浩然也写了一首描写洞庭湖的诗,我们来比较背诵欣赏。
《望洞庭》教案9
一、学习《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李白写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熟背《独坐敬亭山》。
二、学习《望洞庭》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我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出示洞庭湖的画面。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三、学习《忆江南》
1、背诵前两首诗。这一首描写怎样的景致呢?怎样的心情呢?
2、带着问题读诗、看图理解意思。
3、指读正音,借助注解理解意思。
4、说诗意,并诵读。
5、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收获。
6、作业:背诵《忆江南》
《望洞庭》教案10
【教材阅读】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理念】
1、把握好两点:
⑴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课标》)
2、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
⑴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
⑵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⑶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
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3、大致分二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后背《望洞庭》:
1、解题,了解诗人:
⑴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
**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之美!
⑵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浪静。
(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⑶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⑴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⑵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⑶课后5: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课上说课后写)
【作业设计】
抄写第3题词语,并抄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沪教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扩展5)
——《望洞庭》教案10篇
《望洞庭》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
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
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
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
2、学习一下生字词:
正音:和hèhéhuó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
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⑴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
①和的意思是指**。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白银盘里一青螺:
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
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静
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现实中的洞庭山水
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布置作业】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句中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背诵诗歌,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望洞庭》教学设计五,古诗词三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望洞庭》教案2
教材分析:
《望洞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诗人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让洞庭湖的宁静、**之美跃然纸上,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学习目标:
1、会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会读写遥望、银盘、青螺“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会通过看注释等途径,边读边想象画面,感知古诗的大意,并体会诗人喜爱洞庭湖之情。
目标三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教法、学法
师生的双边活动,会使课堂产生灵动和智慧。本节课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体会诗人对洞庭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
教学流程:
一、教师导学,创设情境,初识诗人揭诗题
1、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风景如画,我们从一年级到四年级跟随着教科书的作者欣赏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喜爱富饶的西沙群岛,喜欢风景迷人的黄山,赞叹壮观的钱塘潮,惊叹“飞流直下三千尺”庐山飞瀑,最爱“淡妆浓墨总相宜”的西湖,今天我们将走进祖国的另一处山水。(播放视频)
2、播放画面叙述: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它在湖南省北部,号称“八百里洞庭湖”。那里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水天一色,真是绚丽迷人。
3、(播放洞庭湖风光课件后),说:“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诗人刘禹锡看到洞庭美景,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板书:望洞庭)(注重书写“庭”)(田字格出示)
4、简单了解刘禹锡。
今天,我们就随着刘禹锡一起去欣赏他眼中的洞庭美景。
二、初读正音,感受诗的韵律美
1、学生自己练读。(时间两分钟)
(要求:能读多少遍就读多少编,每读一遍要有一遍的目的,能读正确了,就试着读流利,能读流利了就读出节奏,能读出节奏了,就要求自己背诵。)
小结:孩子们,你读书时的模样、读诗的声音,都将给我带来美的感受。)
2、检查反馈。(出示节奏)
三、探究展示,感受诗的意境美
(一)了解背景,为蓄情做准备。
了解学古诗就要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你对洞庭湖、诗人有什么了解呢?(总结学法: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并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整理,转换为自己的语言,为学诗而准备。这是学诗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二)读诗句,赏画面之“和”
欣赏诗句所呈现的画面美,从反复读诗句入手:
一边读,一边画,诗人都望到了哪些景物?借助注释,结合诗句,你望到了怎样的景像?自主思考后小组交流,合作汇报。
1、两相和
(月给了水清辉满怀,水给了月灵动无限,月色与水色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2、镜未磨
(这里的镜指古代的铜镜,(出示课件)古时候使用的铜镜,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样子,而未磨的镜面,*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在月色下,像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看上去模模糊糊,朦朦胧胧。再加上洞庭湖面,略带水雾,在月色的映照下,湖面和铜镜都是朦朦胧胧,用铜镜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这句比喻真是妙不可言)
3、“望洞庭”
A什么是盛靑螺的白银盘呢?(出示插图)
B浩瀚无际的洞庭湖,那湖中翠绿的君山,为何浓缩为精致小巧的白玉盘,一青螺呢?
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中,初步欣赏洞庭湖的画面的**之美。
(二)知诗意,品自然之“和”
1、品读前两行诗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别看这首诗仅仅27个字,但是如果你细细地品味,你会发现诗句描绘了一幅美好生动的画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生动的画面:
学生读前两行诗,想象画面,进行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用你的声音来表达你的感受。
师:是呀,正是月下湖面的*静,朦胧,才让我们感受到湖光、月色的**。这份**的美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学生试读)
引读:
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下,湖面上泛起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秋夜是最晴朗的,秋月是最皎洁的,秋水是最*静的,尽管刘禹锡接连被贬,但他并不伤感,秋月、湖光融合成为他心中最美丽的画面——
教师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板书:和)
2、品读后两行诗。
月光下的洞庭湖,虽然比不上甲天下的漓江,也比不上淡妆浓墨总相宜的西湖,但在诗人的眼中,此时,它就是最美的。让我们继续来欣赏洞庭湖的其他美景。
(1)(山就是指君山,水就是洞庭湖)你从哪里感受到“和”字?
(2)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形成的景色,像什么呢?怎么读出感受?
(识记生字“螺”)
真美,月夜下洞庭湖面变成了白银盘,君山变成了小青螺,看起来多么精致呀?你打算怎么读这两句?
(指名读,评价。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这两行诗,齐读)
诵读过诗后,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叙述画面)
创设情境引读:
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诗人不由赞叹到——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妩媚姿态,美如仙子,楚楚动人如——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是呀,陶醉在美景中的刘禹锡,只觉得自己身轻如燕,飘飘欲仙。他忽发奇想,如果能够飞上云端,鸟瞰洞庭山水,那八百里月光闪烁的湖面,像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而湖中碧玉般挺立着的君山,不恰好是白银盘中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吗?——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完成板书简笔画部分)
(三)品意境,悟人景之“和”
远望洞庭八百里,诗人眼前定是无遮无拦,兴许还是登高而望,才能“遥望山水”,尽收眼底,也才会生出“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奇思妙想。这与其说是真实的山水之景,不如说是作者此时内心的情绪的写照,诗中诉说着怎样的心情?
1、寻找“和”字背后的故事,探寻诗人的人生经历。
这首诗的诗眼是“和”字,在“和”字背后,隐藏着什么耐人寻味意境呢?(出示资料)
(***岁踏上仕途的刘禹锡,三十三岁成为**革新的核心人物,革新只进行了半年便以失败告终,刘禹锡接连被贬。四十二岁奉召回京,次年写诗得罪**,外放为连州刺史,后又担任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五十四岁从和州召回洛阳。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可见本诗是**和州经过洞庭湖所写。)
小结:刘禹锡看到洞庭美景,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他忘掉了被贬的痛苦,忘掉了四处奔波的辛酸,只感觉心旷神怡,如饮美酒,请你再读读整首诗——(配乐)
2、请你用喜欢的方式来向大家展示这首古诗?(展示)
小结:你们读出了情,把静止的画面读活了。我们还可以用歌声演绎对洞庭湖的喜爱,(放歌曲)
(四)拓展延伸,感受诗的情感美
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欣赏孟浩然、雍陶有名的诗句。
1、拓展诗:《望洞庭赠张丞相》《题君山》
2、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洞庭美景,分享了诗人宁静淡泊的情怀,课后让我们继续了解洞庭湖与刘禹锡。
拓展作业
背一背《望洞庭》
画一画洞庭湖的美景
读一读关于洞庭湖的文章
赏一赏刘禹锡的诗作
《望洞庭》教案3
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二、设计思想
《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完成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批判与建设,本节课将以此理论为支撑,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优势智能的培养,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六、教学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七、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色,
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题君山
雍陶方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曾于方外见麻姑,
碧色全无翠色深。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元是昆仑山顶石,
一螺青黛镜中心。海风吹落洞庭湖。
2、**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又相传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后赶来,船被风浪阻于洞庭山。忽闻禹帝已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绝,扶竹南望,涕泪纵横,点点泪珠洒于竹上,呈现斑斑点点,因此便成了现在君山北边生长的“湘妃竹”,也叫“*”。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东麓有二妃墓。民间有诗曰:“禹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坚石柱,上刻麒、麟、狮、象浮雕。墓前一对石柱,上刻楹联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二妃称为君妃、湘妃,为了纪念她们,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也叫湘山。据说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称的由来。
有趣的是,君山在历史上还有过负罪的传说。据传,秦始皇当年巡狩天下,船过君山时,忽然风浪大作,始皇大怒,说:“我真命天子行舟,本应风*浪静,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兴风作浪?”接着,他便问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说是君山。始皇一听愈加恼怒,说:“普天之下,唯我为‘君’,怎么山也称起‘君’来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树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今临湖石壁上仍可见一石印,长1米,宽0.8米,字迹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称为“封山印”。
5、再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脑中升华。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望洞庭》教案4
一、学习《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李白写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熟背《独坐敬亭山》。
二、学习《望洞庭》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我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出示洞庭湖的画面。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三、学习《忆江南》
1、背诵前两首诗。这一首描写怎样的景致呢?怎样的心情呢?
2、带着问题读诗、看图理解意思。
3、指读正音,借助注解理解意思。
4、说诗意,并诵读。
5、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收获。
6、作业:背诵《忆江南》
《望洞庭》教案5
教学任务:
1、理解《望洞庭》诗意,并写出诗意。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谁能来述说诗意,并有感情地背诵?
2、说说对刘禹锡的了解: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其诗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
1、3、介绍洞庭湖:位于湖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湖中有君山,名胜很多。指名说。
2、指名背。
二、回忆学法,引导自学。
1、指导回忆《峨眉山月歌》的学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串讲诗句的意思。
3、看图想象。
朗读体会。
运用学法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自学情况。
检查生字:磨洞潭螺
三、流汇报自学情况
1、
一、二句的意思: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与月亮叫相互应的那么宁静、**,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没有磨拭过的铜镜一样。
交流:1、字词意思:相:相互
和:**,协调
镜未磨:未曾擦拭过的镜子。
2、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3、
三、四句的意思: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作成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就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遥望;远望。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引导思考讨论: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2、”湖光山色“为什么会”两相和“?3、文中的饿”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
1、看图想象,思考讨论。
2、交流。
四、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课文挂图或幻灯。观察,用文中的词句来描绘图意。
2、观察图,朗读诗句。
指名描述意境。
指导朗读、背诵。
1、师范读
2、评读,指点停顿方法和重音。
以赞美的语气来读。
1、生听读。
2、**练读。
指名读、背。
指导生字练写生字。
作业:想象《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意境,并写下来。
《望洞庭》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
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
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
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
2、学习一下生字词:
正音:和hè hé huó huò 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
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⑴ 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
① 和的意思是指**。
② 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 白银盘里一青螺:
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
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静
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现实中的洞庭山水
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布置作业】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句中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背诵诗歌,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望洞庭》教学设计五,古诗词三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望洞庭》教案7
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二、设计思想
《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完成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批判与建设,本节课将以此理论为支撑,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优势智能的培养,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六、教学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七、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色,
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题君山
雍陶方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曾于方外见麻姑,
碧色全无翠色深。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元是昆仑山顶石,
一螺青黛镜中心。海风吹落洞庭湖。
2、**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又相传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后赶来,船被风浪阻于洞庭山。忽闻禹帝已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绝,扶竹南望,涕泪纵横,点点泪珠洒于竹上,呈现斑斑点点,因此便成了现在君山北边生长的“湘妃竹”,也叫“*”。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东麓有二妃墓。民间有诗曰:“禹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坚石柱,上刻麒、麟、狮、象浮雕。墓前一对石柱,上刻楹联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二妃称为君妃、湘妃,为了纪念她们,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也叫湘山。据说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称的由来。
有趣的是,君山在历史上还有过负罪的传说。据传,秦始皇当年巡狩天下,船过君山时,忽然风浪大作,始皇大怒,说:“我真命天子行舟,本应风*浪静,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兴风作浪?”接着,他便问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说是君山。始皇一听愈加恼怒,说:“普天之下,唯我为‘君’,怎么山也称起‘君’来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树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今临湖石壁上仍可见一石印,长1米,宽0.8米,字迹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称为“封山印”。
5、再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脑中升华。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望洞庭》教案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2、读懂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翻阅书籍,了解洞庭湖的相关知识。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绍。
2、今天,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二、读通古诗
1、生**练读古诗。
2、录音范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节奏:223。
三、读懂古诗
1、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
2、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
2、学生汇报,课件逐一展示。
3、设问:
⑴为什么会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
⑵为什么把洞庭湖的山水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青螺?
4、生借助课件展示的情境作答。
5、从古诗中,你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会读古诗
1、这首诗,你认为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2、试读古诗。
3、指读点评。
4、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
1、链接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2、让学生**读读背背。
七、课堂小结
【教后记】
本节课,我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古诗教学中,课堂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成功之处地于:
1、课前上网搜集资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超出了文中所能提供的知识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录音范读为学生提供规范的朗读,便于学生模仿。
3、课件的使用,使学生对古诗中描绘的景物有了直观而形象的了解,更能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课文中两个比喻所用的精妙之处。
4、课件链接了刘禹锡其他的诗,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更全面地了解,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望洞庭》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出示)
相:相互。和:**、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望洞庭》教案10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对“两相和”、“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景象的感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洞庭湖”:你们领略过它的美景吗?
2、让我们来游览一番(播放课件)。相机请去过的同学做小导游简略介绍。
3、多**出示洞庭湖的画面。欣赏“月夜图”时,请学生尝试用词语形容所看到的景象,如:水*如镜、波光粼粼、月光如水、皓月当空、月明星稀、风清月朗……
二、学习古诗
(一)知作者
1、板书:刘禹锡、望。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诗人(指板书)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眺望了月夜下的洞庭湖美景,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望洞庭》。
2、关于刘禹锡,你们了解多少?(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作:《乌衣巷》、《陋室铭》。)
(二)明诗意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所吟诵的景象中去。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小组竞赛形式朗读古诗,指导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7、重点把握:“两相和”——〉湖光与秋月之“**”。这是水月澄洁的宁静氛围,呈现出一派**之美。“镜未磨”——〉把“潭面”比作“没有打磨的铜镜”,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好一派迷蒙之美。“银盘青螺”——自然之美。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处秀美柔和之景。
(三)悟诗情
1、播放背景古乐,学生**练读,想象画面,读出韵味,感受意境。
2、读着诗句,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请读出这种感受。
三、背诵全诗
1、**组合练习诵读。
2、指名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描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些诗句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刘禹锡本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现在,给大家见识两首同题诗(课件出示),我们来对比诵读一番。
题君山题君山
(雍陶)(方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2、洞庭景象美不胜收,古往今来,歌颂者无数。回家后,请感兴趣的同学收集一下描写洞庭湖的诗歌和文章,我们找个机会再来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描写洞庭湖的诗歌和文章。
2、默写《望洞庭》,可配画。
沪教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扩展6)
——美丽洞庭湖的作文10篇
美丽洞庭湖的作文1
记得“五一”节的时候,我们全家和我们三个好朋友的全家一起去了洞庭湖游玩,那里景色宜人,风景优美极了。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古时候叫“云梦泽”,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洞庭湖的意思是神仙洞府,它湖外有湖,湖中有山,那里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年四季的景色不同。春天,芦叶青青、水天一色。夏天,鸥鹭翔飞、气蒸云梦。秋天,远浦归帆、渔村夕照。冬天,北风呼啸、江天暮雪。
洞庭湖有著名的风景名胜岳阳楼,是*四大名楼之一,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岳阳楼记》把洞庭湖的景色描写的淋漓尽至。君山是 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那里风景秀丽,有72个大小山峰,君山的竹子很有名,有*、罗汉竹、方竹、毛竹等。这里每年都举行盛大的龙舟节。
我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希望下次还可以和其他更多的好朋友一起来这个美丽的洞庭湖游玩。
美丽洞庭湖的作文2
一个月色如水的夜晚,天上,一轮明月高高挂起,尽情地把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向大地。辽阔无垠的洞庭湖水面,在月光的笼罩下,就像蒙上一层洁白的轻纱。清澈的湖面将皎洁的月光温柔地反射,让人分不清哪里是月光,哪里是湖水,好一派宁静**的景象。
湖边的青山墨绿墨绿的,从近到远看,它们或浓或淡,或明或暗,就像有人给山峰披**一件变幻莫测的衣裳。浓浓的暮色完全笼罩在洞庭湖上,湖面变得特别*静。此时,洞庭湖看上去仿佛是一面色泽暗淡的,还未磨亮的铜镜。月亮升得很高了,犹如一个白玉盘高高地悬挂在高空中。湖水**的君山,傲然地挺立着。月光柔和地抚摸着君山,显得更加青翠,远远望去,就如同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置放在晶莹剔透的银盘里。
美丽洞庭湖的作文3
洞庭湖是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岳阳。
这儿不像波澜壮阔的大海,也不像水*如镜的西湖,洞庭,是一个美丽而**的地方。
洞庭湖边有许多各色的映山红,像是给她套**一个五颜六色的花环。我们乘着小船,就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洞庭湖的水可请了,清得可以看见湖底的沙石,船桨激起的微波让湖底的小草摇摆起来,像是在仰起头问我们:“你下来吗?”
洞庭湖是孩子打水仗的好地方,只要轻轻一拨,浪花就会飞到空中,然后慢慢地飞泻下来,落在孩子们的脸上,腿上,手上······一阵嘻嘻哈哈的笑声便会传来。
我喜欢洞庭和洞庭旁的每一个景色,这样的美景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景色,真像是仙境一般。
正因为洞庭这么美,所以这儿的动物也很多:高贵美丽的天鹅,各种各样的鸟儿,形态万千的鱼儿等等,周围群山环绕,美极了!
我陶醉在洞庭湖的美丽中,久久不肯离开。
美丽洞庭湖的作文4
洞庭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坐落在湖南省境内,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美称。洞庭湖的景色非常优美,从唐朝诗人刘禹锡《望洞庭》中,我能感受到洞庭湖的秋夜美景更加迷人。
这是一个初秋的夜晚,天空非常晴朗,一丝风都没有。抬头仰望,一轮明亮的圆月高高地挂在天空。皎洁的明月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清光洒在*静的湖面上。周围几个小星星一闪一闪的,好像困得直眨眼睛。突然一只鱼从水里蹦了出来,被溅起的水花在月光的照耀下忽闪忽闪的,水面上圆月的倒影瞬间地打碎了,湖面上顿时波光粼粼。在淡淡的月光下,远处,湖**的君山像披着一层面纱若隐若现。岸边,葱翠的山林里有几座古寺,一个是尖顶,一个是瓦脊顶,古色古香、尤为壮观。在这*静的湖面上,月光、星光和渔家的灯火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美丽的洞庭湖就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妙不可言。
洞庭湖的景色实在太美了,令人神往。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去感受一下这人间仙境哦!
美丽洞庭湖的作文5
有句诗说得好:“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今天,我给大家描述一下我眼中的洞庭美景。
一放暑假,我和爸爸妈妈来到期待已久的外婆家岳阳。到了岳阳,我们出行的第一站就直奔洞庭美景,站在湖岸的一角向下看,湖面的水清澈见底,甚至能够一眼看见湖底的水藻在欢快的摆动,真想伸手去摸摸这些可爱的水藻,跟它们握个手,打个招呼啊!
我们坐着小船来到了泂庭湖面,当湖面泛起一圈圈波纹时,你才会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再往前看,你就能看见湖**的小岛,小岛的样子,形态各异,东边那座像骆驼,西边那座像高楼,南边的像狮子,北边的像一把长弓。在小岛周围看一看,湖岸所有树木都像一个个威武的士兵,在守护着这一个美丽的小岛,似乎小岛在这些“士兵”的保护下,显得格外有安全感!
船行到了湖对面,又发现一个小岛,小岛上满是树木,还有一个非常不容易看到的大洞,一个洞加上树的排列,越看越像一张开心的笑脸在欢迎着我们的到来
美丽洞庭湖的作文6
一个秋天的夜晚,我们全家人坐车去了我盼望已久的洞庭湖,观赏那美丽的景色。
举头仰望,皓月当空,在月亮的身边,陪伴着许多明亮的星星,正一闪一闪的向我们眨眼睛呢!波光粼粼的潭面上,明月的清光,照在清澈见底的湖面上,朦朦胧胧的,十分好看,如同一面未曾打磨的铜镜。这时,我们划着一叶小舟,来到了雄伟壮丽的君山。放眼望去,这可真是人间仙境啊!只见一排排整齐的松树,就如同手持刚强的*一样挺拔的站立在哪里,又好像一个个少女梳着自己的头发,真美啊!站在山顶上,真是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所有事物都非常渺小,真像故事中说到的小人国一样!皎洁的月光映在了君山上,我似乎感觉到自己站在了非常美丽的大舞台上,正在抒情的歌唱着洞庭湖这迷人的景色!站在湖岸,远远地眺望着,清澈透明的湖水,就如同是一个白色的银盘,清脆的君山,就好像是白银盘里一个青色的田螺!
月亮以至中天,我们全家人携手要去旅馆休息,在路上,我突然想起了一首诗‘‘人在青螺上,螺在水中游!’’如果大家有机会的哈,最好就去这里玩一玩吧,最好是晚上哦!
美丽洞庭湖的作文7
人人都说洞庭湖美,诗人刘禹锡很好奇,一直都想去看看。
一天晚上,刘禹锡来到洞庭湖散步。他抬头一看,天啦,太美啦,眼前的一切简直就是一幅山水画嘛!近处,水面很*静,波光粼粼,清澈见底。水面时不时有一条小鱼跳起来,跃下去,一阵小小的波浪在水面排开。当晚月亮很美,又大又圆,像一个大玉盘。洁白的月光和水面的湖光融为一体,很宁静**。晚上一点风也没有,树叶没有沙沙地响,小草没有摇头,湖面也好似一面没有擦拭过的铜镜一般,景色美不胜收。
远处,洞庭山一座接着一座,连绵起伏。山上一棵棵松柏挺立着,四季常青。山顶上一朵又一朵的云围绕着,洁白的月光洒在一片片云上,云都变成了淡黄色,好像在梦境中一般。洞庭湖很大,水*如镜,像一面硕大的银镜一样,倒映着月亮、山、云等美景。湖中间有一座小岛,名叫君山。君山的颜色十分青翠,不带任何污点,就像一个小小的青螺,而洞庭湖就像一个银白色的盘子,真像银白色的盘子里放了一颗小小的青螺,让人心旷神怡。
刘禹锡看了洞庭湖的美景,感慨万千,写下了《望洞庭》。
美丽洞庭湖的作文8
洞庭湖位于我国湖南省岳阳市,那里风景优美,一年四季都生机勃勃。
洞庭湖旁边是壮观的岳阳楼,在岳阳楼上看洞庭湖,简直是一种享受。没有风时,水面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天空中的白云,偶尔有一架飞机从天空中经过,水面上清晰地印着那架飞机的颜色和大小。微风吹来了水面像一块布一样皱了起来。快艇从这儿经过,只见他后面泛起一条白色的水花,真像一条长长的尾巴。
远处就是翠绿色的君山了,原来他就是《望洞庭》中的“一青螺”啊!君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从天空看今生就像一颗绿宝石,掉在洞庭湖里。在君身上往远处看,好像天河湖连在了一起,分不出哪个是天哪个是湖。在阳光下,湖水波光粼粼,似乎有许多金子洒在湖面上,非常美丽。
君山公园的湖水也很绿,水里还有几只雪白的鹅在嬉戏,就像是几个孩子在水中游泳,打闹,玩累了就游到岸边休息,休息好了又继续玩。
我非常喜欢洞庭湖,原因我不说你们也知道,洞庭湖是我眼中最美的湖。
美丽洞庭湖的作文9
我去过万涛奔涌的长江,我去过金黄一地的银杏森林,我还去过雄伟壮观的黄果树瀑布。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清澈见底,鱼多成群的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长沙。那儿风景优美,群山环绕。它的周围都有山,可谓有“白银盘里一青螺”之称。山有高有矮,高的如同雄狮般,矮的如同雄狮的宝座。当然,山的样子形态各异,不只像雄狮,还有更多,有鸟儿、山羊……连绵不断。
现在就是“青螺”了。那水被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微微涟漪出现了。远看水面上有一层层薄雾,如同仙境一般,让人赞许。中午,雾渐渐消失了,太阳把水面照得如此之美,闪闪发亮。那时,可以坐小船去跟洞庭湖来一个亲密的接触了。
假如你坐上小船,来到洞庭**,就能感受被群山环绕,被太阳照射的感觉。如果有机会你还能拿着钓竿,坐一上午,等着鲜美的鱼儿上钩呢!洞庭湖有着十分多的鱼,假如你一脚伸进去,说不定就是免费的一次鱼料呢。
洞庭湖不愧是当年刘禹锡所赞叹的“白银盘里一青螺”啊!下次我还会去长沙游玩的。
美丽洞庭湖的作文10
我的家乡在湖南岳阳,这是一座有着2600多年历史悠久的古城,有着数不尽的名胜古迹。这里有天下名楼——岳阳楼,还有我最喜欢的全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
洞庭湖一年四季都有它的美。
春天,洞庭湖是十分*静的,静得像一面镜子。在清晨阳光的照耀下,清澈的湖面波光粼粼,美丽极了。岸边的青草绿油油的,成群结队的牛羊正在享受它们的美食。
夏天,就是洞庭湖发大水的时候,那里的水波涛汹涌,水位不停上涨,令人十分害怕。但是,到了傍晚的时候,洞庭湖的湖面就会飞来许多珍贵的鸟儿在这里觅食。同时,也引来了许多摄影爱好者一睹它们的倩影,拍下它们美丽的摸样。
秋天,岸边的芦苇随着风儿摇曳,芦花跳着轻盈的舞,湖里的鱼虾长大了,肥美了,这是渔民们最开心的季节。
冬天的洞庭湖也是美丽的。当天气愈发寒冷时,柳树的枝干便结起了冰柱,通透迷人。湖水也在逐渐冰封,鸟儿们消失不见,有一种*静的美。
我爱我的家乡,我爱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洞庭湖!
沪教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扩展7)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词鉴赏3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词鉴赏1
吞天吐地孟浩然——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典型的干谒诗。干谒,顾名思义,古人为求显声扬名或经世致用而求见达官显贵,希望他们能够赏识自己,荐举自己或重用自己。反映这类题材的诗谓之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投赠当时位居**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器重。干谒诗的文思情采最能看出作者的风骨、人格。有的满篇卑躬屈膝,奴颜媚骨;有的满篇叫苦不迭,乞人怜悯;也有的自命清高,恃才傲物;而孟浩然的这首干谒诗则写得情采飞扬,不卑不亢,点到为止,含而不露骨,实为干谒诗的**。
前面两联写景,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壮景造势,势涉情思。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涵”字点明洞庭湖**浩阔,与天相接,吞天吐地,包容万象的恢宏气度,颇似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描写:“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字横向着眼,极见湖水浩渺,视野开阔。“太清”纵向描绘,给人以天高地阔,玉宇澄清之感。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千溪万河。三、四两句实写洞庭。水汽蒸腾,如烟似雾,仿佛江边湖畔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水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葱葱。湖水翻江倒海一般澎湃汹涌,稳固如山的岳阳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显得异常渺小。“蒸”字渲染一种湿漉漉,水淋淋的气氛,给人以孕大含深,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几近坍塌;极显湖水喧嚣动荡,桀傲不驯的自然伟力。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四句写景,看似不涉干谒,不关情思,其实不然。才情卓异,奇思妙想如孟浩然者**如水,浓描洞庭,决不是等闲之笔。孟浩然的高明就在于表达心意,旁敲侧击而不显山露水。这天地之间的浩荡**的一湖秋水,既烘托出作者经世致用的凌云壮志和积极进取的勃勃雄心,又暗示张九龄宽宏大度,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壮景奇观,惊天动地,隐喻风流俊杰即将横空出世。此为借景传情,托水言志!
诗歌后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触景兴怀,就近设喻。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在野之身,满腹经纶,满面怀壮志,却无人接引,无人知赏,不禁悲从中来,就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意谓在这个伟大光明的太*盛世,自己本该一展宏图,大有可为;现在却是闲居无聊,浪费光阴。诗人心有不甘,气有不*而倍感愧疚,甚至羞于见人。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志,说明自己心向神往出仕求官,却找不到门路。最后两句诗人向张丞相发出呼吁。“钓鱼者”暗指当政掌权的人物,其实是专指张丞相而言。这两句的意思是:德高望重,权倾朝野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造福万民,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您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谦卑遗憾的字句之下暗含隐忍待发,将以有为的心机。
纵观全诗,写景过半,干谒心明。浩浩湖水,垂垂而钓,气定神闲,雍容大度,称颂对方,极有分寸而又不失身份;波澜动远空,“欲渡无舟楫”,阐述心声,不卑不亢,露壮志才情,隐寒伧卑微,委婉含蓄而又大气磅礴,才气纵横而又开合有度。如此干谒,实为天地之间第一等文字!
宿建**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赏析
这是一首在艺术上极有特色的抒写羁旅之愁的诗篇,也是五绝中的写景名篇。寥寥二十个字,便刻画出一幅清新明丽的秋江夜泊图。诗的起句,既点明了旅途中停留的地方,也为诗人兴起愁思作了暗示,所以接着的一句,正面说出了“日暮客愁新”的主题。“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是一幅多么幽美淡雅的水墨画。诗是艺术,是美,这首写羁旅之愁的诗,把这“愁”写得美极,清新明朗,闲雅静谧。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孟浩然
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遣兴(其五)
唐 杜甫
吾怜孟浩然,短褐即长夜。
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
清江空旧鱼,春雨余甘蔗。
每望东南云,令人几悲咤。
沪教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扩展8)
——《饮酒》《归园田居》《洞庭湖赠张丞相》解析3篇
《饮酒》《归园田居》《洞庭湖赠张丞相》解析1
一、 导言: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 回顾作者简介,背诵有关作品,体会诗人的心境及生活态度
1、《桃花源记》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2、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思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三、 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诗歌,明确: 庐 喧 篱 的读音
2、体会诗人的感情,小组比赛朗读。
3、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四、 赏析诗歌:
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思考: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为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安宁?
写诗人身居人世,并非无俗事纷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所惑,不慕官场荣禄。因而"心远地自偏"
后六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描写自己采菊东篱时无意偶见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胜景与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交感融合,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宋代大诗人苏轼赞叹:"因采菊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东篱的凌霜**,苍翠超然的南山,这些大自然高洁淳朴的美好景致与结庐人境却超凡脱俗的诗人融为一体,形**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意境,在这种意境中包含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的牵挂,舍弃功**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这种人与自然合一的诗情画意、哲理的意境,是"无我之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
联系:〈〈醉翁亭记〉〉"夕阳在山,人影散乱,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对比:〈〈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真意"既指未受官场污染的淳朴民风,也指作者所追求的人生真谛。"真"也可理解为"返朴归真",此情此景,心中体会,难以言表。
五、 总结扩展:
1、 背诵诗歌,将此诗扩写为一篇散文
2、 扩展阅读:思考:这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趣。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归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沪教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扩展9)
——洞庭湖导游词 (菁选3篇)
洞庭湖导游词1
各位游客
大家好!一路辛苦了。欢迎你们来到风光秀美的南洞庭。今天的行程是这样为您安排的我们将乘船游览南洞庭中的七星洲,登凌云塔,观赏万顷芦苇,洞庭神树,体验洞庭渔村风情,品尝洞庭全鱼席和“洞庭四珍”。今天的行程主要是在水上,所以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
洞庭湖是1亿年前的地层断裂塌陷而成的,现有面积3999*方千米,分为东、西、南三个部分,我们看到的南洞庭湖区域面积超过1680*方千米。XX年被***列入世界湿地名录。南洞庭湖区是一处集湖光水色、岛屿汀州、珍稀物种和动人传说于一体的神奇之地。
各位游客,大家现在看到的洲岛湖汊就是美丽的七星洲,远远望去,它就像北斗七星散落湖中,七星洲也由此而得名。洞庭湖形成于1亿年前的燕山运动后期,是传说中的云梦之泽。洞庭湖是世界上水位落差最大的内陆湖泊,最大落差达13米。湿地内河网交错,季节性变化大,水涨为湖,水落为洲。七星洲在丰水季节为一片**。
各位游客,映入大家眼帘的是洞庭湖上仅存的两座石塔之一的凌云塔(另一座为镇江塔),洞庭双塔是我国**建筑的杰出**。
(登塔)凌云塔建造于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塔高33米,七层、八方,为中空楼阁式石塔,塔基由松木和煤炭填充而成,塔身由16700多块花岗岩砌就,塔一层门联是“文星磊落昭银汉,笔阵嵯峨焕彩霞”,二层北门刻有“挺书一支挥翰墨,连登七级会风云”。登凌云塔,你们会不会有曲曲层层皆人画、晴晴雨雨总宜人的感觉呢?
凌云塔修好以后,清代名将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和彭玉麟相邀登塔游览,并各吟诗一句,联成七言绝句一首
洞庭秋水砚池波,
拿过君山当墨磨。
宝塔倒悬权作笔,
苍天能写几行多。
凌云塔至今保存完好。198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游客上船时)大家请看我的左手边这条江,这就是资江。
(船驶入江后)大家看到的广阔湖面是南洞庭18个大湖中的万子湖。万子湖是在洞庭湖南移过程中形成的,它在明朝以前只是一条河,叫“青草河”,相传我国历代文人墨客每到阳春三月,都要相邀到这里来踏青吟诗,因古代文人名字后边多带“子”,故名“万子湖”,指文人骚客游览之地。
南洞庭湖水体是中亚热带地区水生生物资源繁衍发展的良好场所,堪称生物物种基因库。有植物863种,其中水生和湿生高等植物500多种,广泛分布于洲滩的苇荻群落,南洞庭湖面积达730*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芦苇荡。有鱼类114种,其中**鲟、白鲟、银鱼、鳗鲡等是珍稀名贵鱼类,世界上仅存的五种淡水鲸之一的白鳍豚就生长在这里。辽阔的洲滩是珍稀鸟类的栖息地,已发现的鸟类有258种之多,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就有白鹳等7种。南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湖外有湖、湖内有岛、船影点点、苇草青青、鸥鹭翔集;春夏秋冬景色各异,一日之中气象万千,一派水乡泽国风光,如诗如画。前人描述的“洞庭秋月”、“*沙落雁”、“渔村夕照”、“江天暮雪”都是南洞庭的真实写照。因而世人无不惊叹“山在张家界,水在南洞庭”。
湖南因湖得名,因湖衍生了灿烂的渔耕文化和湖湘文化。早在1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6000~80XX年前,人类开始在这里种植水稻。XX多年前的屈原流放到此,仍忧心于楚国的安危,行吟于芷草幽兰间,写下了《楚辞》、《仇歌》、《**》、《橘颂》、《涉江》等不朽诗篇。范蠡抛却荣华富贵,与西施泛舟于湖光山水间,隐居于赤山岛。三国时期的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率兵在此鏖战。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王昌龄、朱熹等文人墨客的足迹至今可寻。范仲淹感叹“洞庭湖”之胜状,发出了“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南宋时期的钟相、杨幺在这里喊出了“等贵贱,均贫富”的呼声,凭借广阔的湖面,纵横交错的水网,迷宫般的芦苇荡与官兵抗争10多年。等会我要带大家游览的就是洞庭湖“四岛”中的莲花坳和撂刀口,这两个岛均是因杨幺**而得名。
(登莲花坳)莲花坳村是我省仅存的几个自然渔村之一,小岛面积不到1*方千米,居住着30多户以捕鱼捞虾为生的渔民,这里保存着比较完整的洞庭渔家风俗。大家可以在这里感受“杨树底下系小舟”的诗情画意;还可以看到数百年来洞庭渔民的捕鱼工具;品尝洞庭渔民特有的姜溶茶和洞庭四珍。
(过洞庭神树)这棵就是洞庭神树,它的学名叫乌桕树,已经有近2XX年的寿命了。我给大家提个问题,有谁知道,这棵树为什么会长在湖中吗?还是我来告诉大家吧!明朝以前,这片地方是陆地,这棵树的旁边就是“洞庭龙王庙”,由于南洞庭湖地质塌陷,***后,“龙王庙”沉下去了,我们还可以从树的根部和岛的四周,看到庙宇的砖石等遗存。据科学考证,南洞庭每年的沉降速度为5-10毫米。洞庭神树是洞庭湖地质变迁的有力佐证。
各位游客,我们即将登上的是南洞庭上的自然渔村撂刀口,传说是南宋农民****杨幺被岳飞**战败后沉刀的地方,故此得名。大家可以上去走走,感受渔村渔民的生产生活。
(观天鹅凼)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南洞庭最有视觉冲击力的著名景点——天鹅凼,这是鸟类的天堂,在此处越冬和栖息的水禽有10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水禽6种:白鹳、黑鹳、白鹤、白头鹤、大鸨、**秋沙鸭,它们在此越冬栖息。
(观湖上草原)看到一望无际的草原,大家一定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看!水草肥美,一望无边,真正的大草原也比它逊色多了。湖州地势*坦,土层深厚、肥沃,季节性水位变化大,植物分布依水位梯度变化而呈带状分布,可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洲滩裸地植物,主要优势植物群落有:莲群落、辣蓼群落、芦苇群落、蒿草群落、鸡婆柳群落、苔草群落。这片水中草地还是亚洲最大的淡水鱼繁衍基地。
(回航)南洞庭湖融国际重要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以及全球生物多样性于一体,蕴藏着十分丰富、具有突出价值的世界遗产资源,南洞庭湖以内陆湖泊湿地和渔耕文化为核心,是一处具有世界独特意义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沅江地处南洞庭腹地,千年湖湘灿烂文化和独特的湖泊湿地生态环境,璀璨丰富的人文古迹和天生丽质的湖泊湿地美景,构成了南洞庭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现已开发南洞庭湿地生态风景区、胭脂湖休闲度假区、赤山岛风景区和两江五湖景区等四个特色各异的旅游景区。
各位朋友,感谢大家的合作与**,顺祝各位旅途愉快。
洞庭湖导游词2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江南,湘北,那片向北倾斜的凹形地貌上,一泊湖水以天下为怀,一座阁楼以天下为标。北宋范仲淹用一篇散文将岳阳楼树为*历史和文化的一座地标,而湖区百姓以千百年来的劳作将洞庭湖建造成天下粮仓。
洞庭湖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湖中心有座葱翠常绿的小山,名叫洞庭山,洞庭湖便因此而得名。湖区总面积约18000*方千米湖的南边是湖南省,北边是湖北省。洪水期间的湖泊,**似海,面积有3900*方千米,容积达一二百亿立方米。其南有湘江、资水、沅水、澧水四水汇入,北有松滋、太*、藕池、调弦四口与长江相通,湖水最后在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它犹如一个天然的大水库,容纳四水,吞吐长江,调节洪水,控楚带吴。
洞庭湖区到底包括哪些地方呢?较为权威的划分是,范围包括岳阳、益阳、常德,长沙、湘潭、株洲和湖北荆州共7个市。洞庭湖区又分“纯湖区”和“四水尾闾区”,其中,整个长沙城区,就属于四水尾闾区。而我们此次《环行洞庭湖》报道的岳阳、益阳、常德三市中,还有汨罗、桃江、桃源、临澧不属于纯湖区,也在尾闾区之列,而岳阳的*江、益阳的安化、常德的石门,还并不属于洞庭湖区。
洞庭湖导游词3
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见其风光之秀丽迷人。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
湖滨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是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文庙、龙州书院等名胜古迹。湖中最著名的`是君山,君山风景秀丽。它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岛上有72个大小山峰,这里每天有渡轮来往航程大约一小时。君山原名洞庭山,是神仙洞府的意思。相传4000年前,舜帝南巡,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变成*。后来两妃死于山上,后人建成有二妃墓。二人也叫湘妃、湘君,为了纪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了。现有古迹二妃墓、湘妃庙、飞来钟等。君山的竹子很有名,有*、罗汉竹、紫竹、毛竹等。这里每年都举办盛大的龙舟节、荷花节和水上运动。
洞庭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其物产极为丰富。湖中的特产有河蚌、黄鳝、洞庭蟹等珍贵的河鲜。洞庭湖的“湖中湖”莲湖,盛产驰名中外的湘莲。湘莲颗粒饱满,肉质鲜嫩,历代被视为莲中珍品。
“衔远山、天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为范仲淹所描述的洞庭湖。千百年来,八百里洞庭以其磅礴大势跃然历史的取景框中。碧波万倾,沙鸥翱翔,浮光跃金,诗意荡漾。更兼有日落黄昏下,点点渔舟唱晚,*湖秋月里,千倾碧波荡银彩。此情此景,当是人间一绝。洞庭湖大,所以才有“洞庭天下水”的说法。虽然现今与几十年前相比,面积已小了一半,仍然还是全国第二大湖。洞庭湖是一个古老而又神奇的湖,浩翰无际,气势雄壮,自古就吸引着无数杰出的文人骚客吟咏、歌颂。屈原第一个来此吟哦,李白“将船买酒白云边”,杜甫却倚着栏杆与巴陵古城同醉于洞庭春色,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翠”,把群山看成“白银盘里一青螺”,孟浩然却喟然一声长叹“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洞庭湖之美在于广博,那种水天一色,气象万千的景致是红尘中人永远看不够的风光。
沪教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扩展10)
——美在洞庭湖作文550字 (菁选3篇)
美在洞庭湖作文550字1
有句诗说得好:“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今天,我给大家描述一下我眼中的洞庭美景。
一放暑假,我和爸爸妈妈来到期待已久的外婆家岳阳。到了岳阳,我们出行的第一站就直奔洞庭美景,站在湖岸的一角向下看,湖面的水清澈见底,甚至能够一眼看见湖底的水藻在欢快的摆动,真想伸手去摸摸这些可爱的水藻,跟它们握个手,打个招呼啊!
我们坐着小船来到了泂庭湖面,当湖面泛起一圈圈波纹时,你才会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再往前看,你就能看见湖**的小岛,小岛的样子,形态各异,东边那座像骆驼,西边那座像高楼,南边的像狮子,北边的'像一把长弓。在小岛周围看一看,湖岸所有树木都像一个个威武的士兵,在守护着这一个美丽的小岛,似乎小岛在这些“士兵”的保护下,显得格外有安全感!
船行到了湖对面,又发现一个小岛,小岛上满是树木,还有一个非常不容易看到的大洞,一个洞加上树的排列,越看越像一张开心的笑脸在欢迎着我们的到来
美在洞庭湖作文550字2
我国有许多著名的湖泊。“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的洞庭湖;茫茫千顷,气象万千的太湖。都是我心驰神往的。西湖的美和***的清秀我都仔细端详过,而镜泊湖有着更大的魅力,她吸引着我。
坐了近十二个小时的火车才从哈尔滨到了宁安县。下了火车,做在汽车里昏昏欲睡,不经意间瞥一眼窗外,不觉眼前一亮,高粱谷子,一色青衣,微风吹来,绿波粼粼,扩展到青山、碧天相间之处。不得不惊叹祖国的辽阔与美丽。
青山不见了,车子在一盘又一盘地升高。路旁的奇花异草用自己的美丽和幽香迎接着我,但走了很久都没有看见湖。只有花、草、树。排成对向我们招手。
终于到了山顶,走下车,姐姐大喊:“快看!”我抬起头,惊呆了,镜泊湖,从丛林的绿隙里我看到了她漫长的银光闪闪的腰身!我的视觉、嗅觉、心灵,完完全全地沉浸在镜泊湖的灵气里了。
第二天,踏着满地的朝霞,我走到她的身边,小径上人影稀疏。向四周望去,一望无际,从幽静的水里看着青山,好朋友似的,一座挨着一座。
这是一块宝地,她养育着湖和山。湖中有鳌花、湖鲫、红尾鱼。吃一口,保你一辈子都忘不了它的鲜美;这里有水獭、狐狸、豹子。我说不清的奇珍异兽以她为家,**共处。好一个令人羡慕的世界,那么宁静、那么恬淡。
在淡淡的夕阳下,仰望天空,云片悠然地移动。仰视湖心,另有一片天,云影在徘徊,*的山峦倒映在湖里,一色青青。眼看到了尽头了,转一个弯,又是同样的山,同样的水,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比起波涛汹涌的洞庭湖,镜泊湖是*静安详的;比起太湖的浩淼浑圆,镜泊湖太像一条水波不兴的大江。她是朴素自然、贞静自守的处子,所有的气质和美丽都是与生俱来的,真有“犹恐脂粉污颜色”的意味。
船慢慢动着,微风轻轻地吹着,真像是在画中游。依旧是山、是水、是树,可是那山、水、树却又变化多端,那是可爱的少女们丰富的表情吗?我想应该是吧!
镜泊湖的美景是看不够的,但我们必须离开,真不知何时才能再见恬静、清纯又善良的镜泊湖!
美在洞庭湖作文550字3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李白
渔舟唱晚。
夕阳咬破了云霞的唇,余晖飒飒地洒下,漂泊在洞庭湖之上,水波荡漾,碎了一片。晕红、粉红、橙红、朱红、大红、燕红、紫红和绛红被随意地泼在了爽朗的天空之上,中间夹杂些许金黄、一丝水蓝,在天然的画布上缓缓流动,又偏偏遏制着,扣留了人的心弦,徒留了酉时。那一片疏密有致的、灰白色的芦苇丛,此时镶**一层金边,灿烂中又渗透了几点惆怅,在粼粼的湖面上圈画着一层又一层水的年轮。惊起的一片鸿雁,“嘎——”的一声,飞渡一片流光,那刺眼的、在画布上被风撕裂的口子中微微探出的夕阳给它们静静悄悄镀**一层金粉;末尾的那一只鸿雁的翅尖,不小心拍打在那夕阳上,夕阳又“咕咚”一声落下去了。
洞庭湖呵,洞庭湖。
这便是她黄昏之时,惊艳而又令人怅惘——总感觉失去了甚么,却,终究没有失去甚么,才要淡淡地把此叹惋。我站在洞庭湖之边,向地*线远眺,似乎甚么都看得见,又似乎,甚么都没有看见。背着光,景致成了玄色的剪影;而不知多少年,从古时到现在,从前史到明朝,人们从这之中,感慨过去,又期待以后的岁月。
或许,秦皇印“永封”二字时,他早就要想不朽。
他巡狩天下,威震四海,最终壹抔黄土。
——不妨看看眼前的事物罢——譬如,看那一杆芦苇上,一只五彩斑斓的小鸟,正舒展开酽酽的歌喉。
夜,寂然地莅临。
这晴朗的夜呵,渐渐将天穹给吞噬了。星星,像纽扣似的别在幕布上,月光则亲切地倾泻下来,流在岸边,滴滴答答地融入了洞庭湖。
我不知明日如何。
也许在明日之时,洞庭湖,便成了另一番看不厌的世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