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教学实录——《丰碑》
支玉恒教学实录——《丰碑》(精选14篇)
支玉恒教学实录——《丰碑》 篇1
第一课时 (师生问好,课前活跃气氛) 师:大家一起说,我们今天上什么课? 生:(齐)丰碑。 师:看我写字。(板书“石”)这是什么字? 生:(齐)石字。 师:组词。 生:(齐)石头..石块.. 师:知道我要写什么字吗? 生:(齐)碑。 师:那么这个碑肯定是用什么做的? 生:(齐)石头。 师:(板书“碑”)先写一个什么字? 生:(齐)白。 师:注意里面有一竖变成撇出来,然后呢? 生:(齐)一横一竖。 师:谁知道碑是什么东西? 生:碑就是用石头做成的,用来纪念有些人的功绩的。 师:如果这个人没有什么功绩,能不能给他搞一个碑? 生:(齐)能。 师:讲得对,用石头做的,上面还要刻上文字,是用来做纪念的。如果是革命烈士的碑就更有纪念意义。另外,碑还有别的功能,记载一些事情。比如西安,有个碑林,那里很多碑,走一天都看不完那么多碑。那上面有些刻的是文字,记录的是一些历史事件,有的纯粹就是书法家的作品,还有的上面刻的是图画。唐朝最有名的一个皇帝唐太宗叫什么? 生:(齐)李世民。 师:对,他一生戎马生涯,骑过八匹马,都是非常好的战马。他去世以后,当然这八匹马也不在了。后人把这八匹马的样子都刻在八块石碑上,叫“八骏碑”,现在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所以说这碑有纪念意义,也有记载的功能,有文字还有图样,知道了吧? 生:(齐)知道了。 师:那么这个碑我再加一个字(板书“丰”)是什么意思? 生:丰碑就是指高大的石碑。 师:你能举一个例子说这个“丰”字有时也当高大讲吗?能组个词吗? 生:丰..丰满。 师:丰满是多而不是高大。说不出来了?比如说革命烈士,周总理,他们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什么呀?(学生无人应,教师一字一顿地引导,等待)丰、功、伟.. 生:(齐)绩。 师:对了,“丰功”就是大功,伟大的功绩。打开书,在上课前读过课文没有? 生:(齐)读过。 师:你读了几次? 生:五次。 师:你读了几次。 生:不记得了。 师:看来你们都读了好几次了。还想读吗? 生:(齐)想。 师:咱们这回这么读,一起来读,有时我指名读。在大家读了好几次的基础上,这一次我一开始就强调要有感情。注意,一开始就有感情地读是什么意思呢?当然,第一是让你们学会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是通过这种有感情朗读的语调、语气、节奏、速度等,让你去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一般咱们把文章理解了,用情感朗读把它表现出来,我们现在是在预读的基础上,一开始就有感情地读,利用有感情朗读对理解的作用,通过神情和语气,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感情,作这么一个通过读来学习课文的工作,试验一下好不好? 生:(齐)好。 师:大家一起来读,开始。 生:(齐)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师:停,冰天雪地是什么样子? 生:寒冷的。 师:恶劣不恶劣? 生:恶劣。 师:你们读得恶劣吗?艰难地行进,你们读得艰难吗?你们要是能把艰难读出来,你们就会根据读时情感,想到冰天雪地的样子了。用读来理解,懂不懂啊? 生:(齐)懂。 师:再重读,开始。(生重读这句) 师:听我怎么读。(范读这句)再重读,像我这样读,看我的手势,开始。 (生读文,师配合手势,并领读至第二句) 师:什么叫大冰坨? 生:被大雪冻成了一个很大的冰块。 师:整个山就是一个大冰块,就是这意思。你想想整座山是这么一个冰块应该怎么读。开始。(生齐读,师间中领读,读至“向前挺进。”) 师:刚才用的是“前进”,现在用的是什么? 生:(齐)挺进。 师:比前进更怎么样了? 生:(齐)艰难了。 师:但是人更.. 生:坚强了。 师:你们听我读这两个词(读文):“狂风呼啸,大雪纷飞”,(教师读得语调语势粗豪,铿然有力)你们听我这样一读有什么感觉? 生:风太狂了,雪太大了,天气太冷了。 师:哈!一口气说了三“太”!你再把这三个“太”与“挺进”联系起来想一下,你觉得这支队伍怎样? 生:这支队伍遇到的困难很大,决心也很大。就是刚才说的“更坚强了”。 师:对。再接着往下读。 (生齐读至“残酷的战斗。”) 师:停,下面课文写了几个可能啊?” 生:(齐)四个。 师:四个可能,情况不一样,看我的手势读,我读前面的,你们读四个“可能”。(读文)“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 生:(齐读)“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教师用平直、高扬放慢,再高扬快速加强,平实沉重四种不同手势指导读四个“可能”) 师:对,大家把刚才学的这两段自已再练习一遍然后我们比比谁读得好。 (学生各自读文) 师:下面进行朗读这两段的擂台赛,谁敢第一个走上擂台?好,你先读第一段。 (一生读第一段) 师:我觉得你读得好像挺费劲是不是?你该低的地方没低,所以该高的地方就高不上去了,一开始低一点,再来一次。 (生重读第一段。) 师:谁敢跟他打擂? (一女生重读这段) 师:谁是胜利者? 生:(齐)她。 师:那你就得走下擂台了。(叫男生坐下)谁敢跟她比?读第二段。(一男生读第二段。师纠正读错的地方。) 师:要是按读的语气来说谁读得好? 生:(齐)他。 师:可惜的是有两处错误,那就得走下擂台了。谁再比?(又一男生读二段) 师:谁该下去?(大部分同学说她。) 师:好的,你先坐下,再找一位同学把他读坐下。你没举手你起来,请你推荐一位读得好的。 生:张志帆。 师:好的,你自已举手也很积极,你要是打不下人家去就得..罚款,(众笑)带钱没有? 张志帆:没有。(笑声) 师:一会儿跟你们老师借一点。开始读吧。(张志帆读第二段) 师:用不用罚款了? 生:(齐)不用了。 师:好了,都坐下。大家知道怎么读了吧? 生:(齐)知道了。 师:谁来读第三到第六自然段?(一女生读文) 师:读得真不错,有没有读得比你还好的? 女生:有。郑作龙。 师:好的,你来读。(郑生重读) 师:两个人都不错。大家读第七段。(生齐读第七段) 师:停,这里写这位老战士死得很安祥,很镇定是不是,慌乱不慌乱? 生:(齐)不慌乱。 师:安祥,死得也安然自在,那么你们读的时候应该快一点还是慢一点? 生:(齐)慢一点。 师:对了,虽然他安然自在地牺牲了,但是我们看到他这样,我们不能安然自在,心情应该沉痛,速度再慢一点,再读,开始。 (生齐读第七段,教师随机带读、领读,并指出词的不同意义。记录不再详述) 师:(问张志帆)你起来,你认为哪个同学读的水平跟你相当? 张志帆:她。 师:好,你也起来,你们两个读这段,一个一句倒换着读,你读一句,把她激发起来;她再读一句,把你也激发起来,两个人相互激发,一个一句好不好,开始。(两生开始轮读课文,期间教师特别指导首尾两句) 师: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齐)好。 师:不错。谁读第八段?好,你来。(一女生读第八段) 师:你想让谁跟你比? 女生:他。 师:好,你起来,你心里先想一下,你点谁跟你比,开始读。(男生读第八段。教师指导将军说的一句话,并让全体读。读完后指另一男生,第二个男生再读此段) 师:下一段谁读?读前先想好对手,读后直接点名。 一生站起来读第九段,之后点另一同学的名,后者重读第九段。 师:下一段。 一生读第十段,之后点名,比读。 师:再下一段。(就这样同学们相互比着读,读至第十二段)大家一起来读第十二段。 (生齐读,教师在本段加强了语气、声调的指导,多次范读、带读,并多次指名读句,亦请全体学生齐读) 师:谁还想比?读过的和被点过名的把手放下。你来。 (一生再读第十二段,之后点名比读。师对后者耳语让她点一同学名) 师:徐同学上前来,你当将军,大家读这段,读到什么动作,你就照做表演,我看你体会没有。开始。 (生齐读),此生根据课文表演将军) 师:演的不错,如果将军不是这样缓缓地敬礼而是一下子很快敬礼,意思一样不一样了? 生:(齐)不一样了。 师:怎么不一样? 生:如果将军缓缓地敬礼,就表达了他非常怀念这位军需处长。 师:那么快点就不能表达出他对军需处长的更深的敬意? 生:我觉得将军这样缓缓地举起右手,表现了他心里非常沉痛。 师:说得多好啊,心情沉痛。这文章写得真好。读倒数第二段。注意声音要激昂一些。开始。(生齐读第十三段,教师指导“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一句) 师:这位军需处长在你心里是什么形象呀?高大不高大? 生:(齐)高大。 师:刚才读得非常好,再读得更好些,看我的手势。开始。 (生齐重读,师配合手势。读至课文最后。在讲课文末段时,教师多次范读,领读,并指个人或全体学读,特别着重体会最后一句,并指导学生读得铿锵有力,详情不录。) 师:我们每一段都读了好几次,你现在心里有什么想法?对这篇课文有什么感觉,有什么体会,或者 有什么问题,都可以说出来。谁有话要说?也可以互相讨论一下。(生各自讨论) 师:好了,先停一下,咱们整整读了一节课,有没有收获? 生:(齐)有。 师:一会儿下课想一想你的收获,再上课把你的收获说出来,现在先休息。下课。 第二课时 师:刚才整整读了一节课,烦不烦? 生:(齐)不烦。 师:有意思是吧?以后你就这样读课文,什么都不用讲,多读几遍,其意自现,明白了吧? 生:(齐)明白了。 师:那我听一听,通过读,你想说点什么吗 生:我感受到军需处长不为自己,专为别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好,看到军需处长的伟大。别人呢? 生:我想问,为什么那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会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你先记住你这个问题,一会儿我还请你来回答。这叫问题回家。 生:我想问,为什么军需处长倚*在树上,但他只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呢? 师:他的衣服哪去了?(学生七嘴八舌争着回答,有些学生说“军需处长没有棉衣”) 师:是啊,他在发棉衣的时候,作为一个军需处长,他完全能给自己发一件,是不是? 生:(齐)是。 师:但棉衣太少了,不够了,他就把棉衣给了谁了? 生:(齐)战士。 师:自己只好穿着什么?(问提此问题的同学) 生:单薄破旧的衣服。 师:还有什么? 生:我想知道将军为什么要给军需处长敬礼? 师:刚才那个同学表演时我问了将军为什么缓缓地举起右手? 生:因为当时将军是十分沉痛的心情。 师:他给军需处长敬礼说明对他怎么样? 生:尊敬他。 师:这还不懂吗?还问我干什么?谁还说? 生:我知道将军为什么愣住了,因为他原来以为军需处长没给战士们发棉衣,就发火了,后来才知道被冻死的是军需处长自己。所以他愣住了。 师:对了。还有什么? 生:我还想知道,丰碑不是指一些高大的石碑吗?为什么又说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 师:有意思,你也记住你的问题。一会儿就问你。你要说什么? 生:我通过课文知道了军需处长舍已为人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为了能让整个军队的战士能穿上棉衣,而把自己的棉衣让给战士,而他却被冻死了,他十分的伟大,所以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 师:还有吗? 生:我想问,在课文第七段的最后一句话,说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身上,为什么要用贴而不是穿? 师:为什么不说“穿”而说“贴”?谁知道? 生:这是因为他身上只有这件单薄的衣服,再没有其他的衣服了,所以会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师:(叫一男生上前)他外面穿着一件运动衣,里面还有一件衬衣,我说他的运动衣紧紧地贴在身上行吗? 生:(齐)不行。 师:把他里面的衣服脱掉,光着膀子只穿这件运动衣,我说贴在身上行吗? 生:(齐)行。 师:好好想想。只穿外衣,是贴在身上吗? 生:(齐)不是。 师:那么能贴在身上的衣服一定怎么样? 生:(齐)单薄。 师:也许非常窄小,已被雪打湿了,就贴在身上,对不对? 生:(齐)对。 师:好了,还有什么? 生:我知道了因为什么将军会向军需处长敬一个庄严的军礼。(师叫刚才提此问的同学注意听)因为军需处长克己奉公,值得敬重,将军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军需处长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所以将军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师:明白了吗? 生:(提问的)明白了。 师:你再说? 生:我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丰碑”这个词语作题目了。 师:等一等,等会讲给他(指刚才问“什么说军需处长是丰碑”的学生),刚才他提了这个问题了,你再讲一讲? 生:这里是说军需处长死得伟大,是说他的行动像一座丰碑。 师:好,先说这些,一会还会说到这个问题 生:我知道了将军愣住的另一个原因,因为将军知道军需处长是负责军队的给养和装备的负责人,将军心里以为军需处长绝不会没有一件棉衣,他绝不会冻着,可是将军现在看到他只穿着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感到疑惑。 师:所以他就愣住了,先不说了,我想问个问题愿意答吗? 生:(齐)愿意。 师:你认为这篇课文是写谁的? 生:(齐)军需处长。 师:有没有别的意见? 生:还有将军。 师:将军,还有谁? 生:整个队伍。 师:那么究竟是写谁的?又有军需处长又有将军,那么主要写的是谁呢? 生:(齐)军需处长。 师:我有不同意见,我的意见先不说,你们可以保留你们的意见,我们先讨论。大家想一想一开始出现在课文里的是谁? 生:(齐)红军队伍。 师:红军队伍在前进。一个独立的人物是谁? 生:(齐)将军。 师:将军在干什么? 生:(齐)思索。 师:那我们给第一部分课文起一个小标题,是什么? 生:(齐)将军思索。 师:中间加一个字。 生:(齐)加一个“的”字,将军的思索。(板书“将军的思索”)这是第一部分。将军思索什么?从课文里找出关键的几句话。 生:(读文)“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 师:这句话说了几种情况? 生:(齐)两种。 师:第一种.. 生:(齐)恶劣的环境。 师:第二种.. 生:(齐)残酷的战斗。 师:(齐)接着往下读。 生:(齐)“可能吃不上饭..将军思索着。” 师:将军是不是在想这个? 生:(齐)是。 师:那么这支队伍就只有面临着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吗?他本身怎么样?找一找。 生:本身的装备很差。 师:这支队伍不但什么什么,而且什么什么,还什么什么,所以将军在思索,谁能按这样的内容和方法说话? 生:这支队伍不但装备很差,而且要面对恶劣的环境,还要和凶恶的敌人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对不对? 生:(齐)对。 师:谁再能说一遍?更简单更利索的。 生:(齐)这只队伍不但装备很差,而且要跟恶劣的环境做斗争和敌人做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很好,这次不用我说的方法说,用你们自己的,发挥你们的创造力。谁来说? 生:这支队伍装备本来已经很差,还要经受恶劣的环境,做出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对。还有没有?用些新的关联词。 生:这支队伍原先装备已经很差.. 师:哦,现在装备好了。(众笑)是这意思吗?(生摇头)可见这个词不行,你先坐下想一想。谁还说? 生:红军队伍要在恶劣的环境前进,而且要进行残酷的斗争,本来他的装备已经很差了,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可以,就是稍微有点啰嗦。 生:(齐)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要在恶劣的环境里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非常漂亮,他把恶劣的环境和残酷战斗说在一起了,说“在恶劣的环境里进行残酷的战斗”,既简练又精彩。 生:这支队伍在恶劣的环境前进,还要用很差的装备和敌人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有点毛病,“用很差的装备进行战斗”,这“装备”可不单指武器,衣服,一些其他行军的东西都叫装备,你如果说用很差的武器和敌人战斗还差不多,说用很差的装备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你再想想,谁还说? 生:红军队伍的装备已经很差了,他们还要在恶劣的环境中和敌人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对。这是课文的第一段,第二段就是谁出来了? 生:(齐)军需处长。 师:一直写到哪里?读最后一句。开始。 生:(齐)“大雪很快地覆盖..晶莹的丰碑。” 师:(板书“晶莹的丰碑”)最后一段,大家一起来读,开始。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第一段是写这支队伍领头人的思索,为这支队伍思索,第二段写军需处长,下面最后一段又是写谁? 生:(齐)队伍。 师:对,写这支队伍的。如果不明白,咱们接着学。你们看看军需处长那一段,你觉得哪一小节最受感动?你能起来读一下,然后把你的理解说出来,最后再做一个小结吗?这叫“一读二讲三结”。自己先做下准备。你感受到哪段对你有触动就读哪段。 (学生各自读文) 生:(读第十二自然段)这一段让我受到感动,将军的职位比军需处长高,可是军需处长这种舍人为己的.. 师:怎么成“舍人为己”了?(众笑) 生:(接着)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将军,将军怀着沉痛的感动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师:还有小结呢? 生:.. 师:将军为队伍有这样的部下而感到.. 生:自豪。 师:还有内心的无比的崇敬。好的,这就是你的总结了。谁还说? 生:(读第九自然段,师插话,你读得真好!)这一段话使我受到了感触。从这里可以看出将军开始思索着,为自己的队伍担心,又冻僵了一位老战士,他的心情很烦乱。我觉得,从这段话里我认为他是一位十分关心战士的将军,我是从他像一头发怒的豹子看出来的。他看到有人冻死了,就很生气。 师:你认为将军对他的战士是爱护的是吧? 生:是。 师:爱护战士干什么还发那么大脾气? 生:因为他开始以为是军需处长没给这位战士发棉衣,所以很生气。 师:对,很好。还有吗?没说过的来说。 生:(读第七自然段)我觉得军需处长对这恶劣的环境并没有什么慌张,所以死得安祥、镇定。对部队装备很差,没有棉衣而没有怨言,把自己的棉衣让给战友也无怨言,他自己也觉得没有什么大碍,对此表现得没什么慌张。 师:所以他表现得十分.. 生:安祥镇定。 师:她没说完全的,谁想说站起来就说。 生:我十分佩服这位军需处长,因为他自己也应该有棉衣穿,可是他却想到战士们比他更需要棉衣,战士们每时每刻都要和敌人斗争。棉衣可能破了,他就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士们,自己却冻僵了,我觉得这段话表达了他勇于献身的精神。 另一生:这一段话赞颂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忘我无私的高尚情操,是一种崇高的品质。 另一生:我还从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看出了军需处长只有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可他不畏惧,依然十分安祥镇定地死去。 另一生:我非常敬佩这位军需处长,因为他为了整个部队居然可以牺牲自己,而且,我还觉得在这支队伍里还有很多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好战士,所以胜利是属于这支队伍的。 另一生:我觉得军需处长十分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军需处长,完全有可能给自己发一件棉衣,而却让给了别的战士,他只有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他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师:课文上说他像一个晶莹的丰碑,晶莹是什么意思? 生:晶莹的意思就是光亮而透明。 师:什么东西是晶莹的? 生:水晶、钻石、冰、雪、眼泪、玻璃.. 师:对,这些东西光亮而透明,所以说它是晶莹的。课文上说这位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以后是晶莹的丰碑,他怎么会晶莹?怎么会光亮透明啊? 生:因为他被冰封住了,所以他也是晶莹的。 师:冰雪是光亮的所以他也是晶莹的,这是从外观上看,是对的,他的内心呢? 生:还有他舍己为人的精神。 师:舍己为人,是不是无私的? 生:(齐)是。(教师板书“无私”) 师:还有什么? 生:我觉得之所以写他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是比喻他舍己为人的精神。 师:我现在问你军需处长光亮不光亮,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他是光亮的,因为他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师:没说具体,你来说。 生:虽然军需处长外表也是光亮的,可是内心的光辉比他的外表更加.. 师:你说得挺漂亮,但不能用“虽然可是”,这样后半截就转折了,句义就向相反的方向去了。你应该用什么连词? 生:(齐)不但,而且。 师:不能用“虽然,可是”,用“不但而且”。你说一遍。 生:这是因为军需处长内心的光辉比他外表的晶莹更加的..光亮..(说不下去了) 另一生:不但他外表光亮,而且他的内心也像外表那么光亮,永远鼓舞着人们不断地前进。 师:我们还得具体研究一下。刚才说了,他的内心想着别人,这是无私的。他死得那么镇定那么安详,所以他面临死亡时害怕没有? 生:(齐)无所畏惧。 师:“无所畏惧”可以简单地写成什么?(板书“无畏”)那么我再问一问,军需处长是光亮的大家都明白了,他是透明的吗? 生:(齐)不是。 师:错了。他的心地透明不透明? 生:(齐)透明。 师:说,怎么透明? 生:因为他心里只想着别人,一点也不为自己着想。 师:他心里有没有阴暗的角落? 生:(齐)没有。 师:他的胸怀是不是能够完全向所有的人敞开? 生:(齐)是。 师:是不是透明? 生:(齐)是。 师:不要理解得太狭窄,“透明”就是从这头能看到那头,不是这个意思。能够敞开胸怀,完全给大家看,没有一点见不得人的私心杂念,这就是透明的。那么你们想一想,刚才讲丰碑的时候是高大的石碑,再拿丰碑去比喻军需处长,那么这个丰碑还是指高大的石碑吗?你要特别注意听。(指问丰碑的孩子) 生:(齐)不是。 师:它含有什么意思? 生:(齐)品质。 师:(指着自己的头部)有没有这个? 生:(齐)思想。 师:对。(在“无私”后加“思想”、“精神”)还有什么?他相不相信这只队伍一定能够战胜困难?(生答相信)那就是说他对革命队伍的胜利有没有坚强的信念? 生:(齐)有。 师:有没有使革命进行到底的这种力量啊? 生:(齐)有。 师:(在板书“无畏”后加“信念、力量”)虽然他牺牲了,但是他身上所含有的力量是能够看出来的,所以丰碑在这里已经不是它最初的意思了,它的本意是高大的石碑,到了军需处长这里,他是无私的无畏的,这种思想精神,这种信念,力量使他成为一座丰碑,成为人们的榜样,对不对? 生:(齐)对。 师:战士们受到他的鼓舞没有? 生:(齐)受到了。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齐)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读出来。开始。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我问你们,第一段将军在思索,到了最后,他的思索有没有得到回答? 生:(齐)得到了。 师:怎么回答的? 生:(齐)(读文)“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将军思索,“队伍能经受住这样的考验吗?”回答是:“我们是胜利的队伍”,对不对? 生:(齐)对。 师:谁给他作的回答? 生:(齐)脚步声,军需处长。 师:军需处长,还有脚步声,大家再把脚步声读一读,开始。 生:(齐)(读文)“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对一个学生)你起来,上课时你提了一个问题,我让你自己思索,就是关于脚步声的,你把当时提的问题再说一遍。 生:为什么那“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能够.. 师:现在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讲。 师:因为战士有着为别人着想和无私无畏的精神,有抗日革命的坚定的信念,这样的队伍怎会的失败呢。 师:说明白了没有? 生:.. 师:大致说明白了。这些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是谁发出来的? 生:是红军战士。 师:是这支队伍的红军战士,他们受了什么鼓舞? 生:军需处长。 师:那么步子为什么是沉重的? 生:战士们心情沉重。 师:心情沉重,所以脚步也怎么样啊? 生:(齐)沉重。 师:这些脚步声为什么又是坚定的? 生:因为他们对革命胜利的信念更坚定了。 师:所以脚步也是.. 生:更坚定了。 师:明白了吧,(指另一个同学)你起来,你当时问的问题是为什么把军需处长叫做丰碑是不是?现在明白没有?讲。 生:这是因为军需处长身上有无私奉献对死亡无所畏惧的精神,他那种精神鼓舞着所有的红军战士。 师:使这些战士用坚定的脚步声回答了将军的什么? 生:(齐)思索。 师:告诉将军什么? 生:我们的队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能把革命进行到底。 师:是一支.. 生:胜利的队伍。 师:你们想想,整篇文章是单单表现军需处长个人的吗? 生:(齐)不是。 师:究竟是表现什么的?大家说吧。 生:(齐)红军战士,红军队伍。 师:作者就是通过这篇文章告诉人们,我们的队伍是无往而不胜的,明白了没有? 生:(齐)明白了。 师:军需处长只是这支队伍里面一个代表。正因为军队里有了这样的人,而且他能鼓舞大家的斗志,所以这支队伍就是胜利的队伍,明白了吧? 生:(齐)明白了。 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没有了,那就下课吧,下课。 全文板书样式: 将军的思索 晶莹的丰碑—无私思想、精神 无畏—信念、力量 胜利的队伍 简评 一、本课例在读的运用这一点上做了新的尝试和突破。过去我们常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这话没错,但它只强调了理解对读的指导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则只体现了读的表现作用(理解了景色很美,就把它美美地读出来——笔者的《第一场雪》是典型的例子),其实,“读懂课文”这几个已被人人说得烂熟了的字早就明确地指出:课文是“读”懂的,并不是懂了再读!正因为我们过去太注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所以才忽略了朗读在理解中的作用。因此讲啊,问啊,讲懂了,问懂了,才去朗读一下,朗读逐渐变成了“理解”之后的一个程序,变成了讲和问的调味品。 本课例一开始初读课文,教师就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整读了一课时;在第二课时中,仍然着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段。教师反复地用自己的范读向学生传递不同语句的不同语感(在课堂上对学生说的是“语气、语调、节奏、速度等),让学生反复体会,跟读、揣摩、领悟。渐渐地,教师的语感变成了学生的语感,不同的语感表达了不同的语言情境和思想内涵。于是,学生在这种朗读的过程中,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内容。这一过程,正好把“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变成了“在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感悟”。这里仅以开头第一小节为例,教师有声有色地读了“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后问学生有什么感觉,这个感觉就是他们从老师的语感中听出来,悟出来的理解。这种“在读中感悟”的例子,在课例中俯拾皆是。 二、在充分地读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读完了就有话要说”,让孩子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鼓励那些属于个性化的独特的体验,有的还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见解。同时,也鼓励学生提出读书中的疑难,而且尽力使这些质疑经过一段读,议论之后,最终由提问的学生本人作答(教师称这为“问题回家”。)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维、表达的积极性,培育了自信的品质。课例中仅在第二课时开始后,第一次让学生“读完以后说一说”时,就有11位学生发表了自己读书后的见解(这其间有学生回答教师穿插的问题的发言不计在内),而且每个发言都是自己思考的成果或质疑,没有照搬课文的。这种情况,一方面可以看出前段的朗读确实达到了学生自主理解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 三、《丰碑》一课,不少教师都把它作为一篇“写人”的文章来讲,把军需处长作为文章要表现的主要对象。本教例教师对此有自己的认识;这篇课文是“写事”的,表现的对象是这支红军队伍,是说这支队伍是胜利的队伍。写人的文章是表现人性的,或者说是表现某个人的思想,精神品质的;而写事的文章是表现事理的。《丰碑》就是要说红军队伍是不可战胜的这个道理。文中出现的军需处长,只是这个队伍里一个典型代表。他的出现使将军、使战士,也使读者坚定了“拥有这样的干部的队伍必胜”的信念。军需处长的表现和他对战士们的鼓舞回答了文章立意的关键之点,但他并不是文章的主人公。根据这种认识,教师设计了迥异于他人的教学目的过程,可谓独辟蹊径。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东路第三小学何娟 一、教材简析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去感悟。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习目标。 1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3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教法、学法设计 1激情范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满激情的朗读,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自主学习,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1)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2)受到情感熏陶;(3)获得思想启迪;(4)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什么感动?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多媒体把学生可能受感动的段落隐藏起来,到学生汇报学习情况的时候,跟随学生的汇报一一展现出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加上师生互动的推进,为学生的感悟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习,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材料、学习伙伴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真正走进了文本。 3相互启发,协同学习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如何来把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学生平等的再学习者;第二种是给予学生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例如:描写冻僵的军需处长那一段,如何让学生感悟其伟大,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倚靠、镇定、安详、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紧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此时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掌握军队后勤大权的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样,描写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那一段,抓住“缓缓地、深深地”这些词语让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体会将军的复杂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达到一个高潮,同时,多媒体也把我们引进一个高潮,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学生预习时理解的“丰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释,即高大的石碑。可在文中是这个意思吗?从而促使学生去探讨丰碑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画面中,军需处长被大雪掩盖住了,与云中山连为了一体,让我们感受到军需处长的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红军将士不断前进,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可以请学生换个说法,体会一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会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有的会说:“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有的会说:“难道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吗?”等等。通过朗读比较,让孩子们知道: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本课要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的形式是最好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也让学生感受到红军将士的决心,多媒体同时出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把整个课堂引入一个高潮。 4收集信息,延伸学习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现实距离遥远,如何拉近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学生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长征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互相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认识,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以及一些故事。课堂上学生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部分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板书处理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学生铭记于心。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东路第三小学何娟 一、教材简析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去感悟。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习目标。 1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3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教法、学法设计 1激情范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满激情的朗读,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自主学习,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1)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2)受到情感熏陶;(3)获得思想启迪;(4)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什么感动?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多媒体把学生可能受感动的段落隐藏起来,到学生汇报学习情况的时候,跟随学生的汇报一一展现出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加上师生互动的推进,为学生的感悟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习,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材料、学习伙伴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真正走进了文本。 3相互启发,协同学习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如何来把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学生平等的再学习者;第二种是给予学生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例如:描写冻僵的军需处长那一段,如何让学生感悟其伟大,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倚靠、镇定、安详、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紧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此时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掌握军队后勤大权的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样,描写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那一段,抓住“缓缓地、深深地”这些词语让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体会将军的复杂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达到一个高潮,同时,多媒体也把我们引进一个高潮,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学生预习时理解的“丰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释,即高大的石碑。可在文中是这个意思吗?从而促使学生去探讨丰碑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画面中,军需处长被大雪掩盖住了,与云中山连为了一体,让我们感受到军需处长的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红军将士不断前进,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可以请学生换个说法,体会一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会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有的会说:“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有的会说:“难道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吗?”等等。通过朗读比较,让孩子们知道: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本课要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的形式是最好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也让学生感受到红军将士的决心,多媒体同时出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把整个课堂引入一个高潮。 4收集信息,延伸学习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现实距离遥远,如何拉近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学生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长征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互相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认识,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以及一些故事。课堂上学生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部分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板书处理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学生铭记于心。 [设计理念] l、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重视情感体验。 2、运用合作讨论式教学解决学生理解难点。 3、重视朗读体验,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加深感染。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受 1、自己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谁愿意自告奋勇站起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 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就说什么?可一句话,也可以几句话。 二、再读质疑 1、拿起笔来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自己不理解或有问题的地万,请在书上做上记号。 ①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安详? ②课文中两次写到将军"愣",分别是什么意思? ③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丰碑"? ④将军为什么庄严地向这位军需处长敬礼? ⑤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2、全班交流自己的问题。 三、合作讨论问题 1、方法:自由组合,几人一组讨论刚才提出的自己感兴趣的1一2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重点学习讨论 ㈠人冻死时是十分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被冻死时那样"镇定、安详"? 1、出示第7小节,指名朗读。 2、讨论:为什么他死得这样安详、镇定呢? 3、想象一下他牺牲前的所做、所想(为什么坐下来,为什么吸烟,为什么左手向前伸?) 4、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 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重点朗读9一13小节。 1、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2、自告奋勇展示。 3、教师点拨、指导。 三、升华情感 1、为什么被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 2、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3、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附板书:丰碑一尊塑像-----→一座丰碑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行进,为后继部队开辟了一条通路。当时供应非常困难,军需处长把棉衣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只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在过云中山时被冻死了。课文赞扬了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学情分析: 教学时要抓住军需处长冻死这一情节作重点分析,体会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 革命精神,还要抓住将军神态的几次变化(吃惊、激动、难过、内疚、自豪等表情),体会军需处长高尚品德的感人。另外要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语言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晶莹、丰碑”等词语。 2、 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正确含义。 4、 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理解有关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同学们,在六十年代前,为了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为了北上抗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途中,条件极为艰苦。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板书课题:25、丰碑),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长征途中一件非常感人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 1、 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 (2)、特别指导。劣lie、润run、覆fu的读音,碑、豹、润、覆的写法。 2、 学习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冰坨:坨,是成块成堆的东西。冰坨就是冰山。文中是说整个云中山冰封雪冻,看去简直就是一座冰山,气候极其严寒,行军艰难。 严峻:严厉、严格。 丰碑:本指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文中指冻僵了的军需处长。 晶莹:光明而透亮。文中一方面指雪冻结后,本身光明而透亮,另一方面又喻指军需处长的形象光彩照人,闪闪生辉。 3、 检查读课文,及时纠正。 4、 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将了一件什么事?(红军二万五钱里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冻死的感人故事)。 三、自读课文。 理清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介绍行军途中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有介绍了还将遇到的更多困难,然后介绍了军队中被动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最后是作者的想法,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四、熟读课文,提出问题。 1、 同桌互读,提高熟练程度,体会军需处长感人之处。 2、 归纳提出的问题,下节课自学解决。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课文,领会军需处长那种坦然自若的神态所表现出来的坚韧刚强,把生命的希望留给自己,面对困难和死亡泰然处之的忘我精神。 一、质疑,明确学习任务。 上节课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归纳成一个大问题: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了呢? 二、指导自学。 1、 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2、 交流,教师点拨。 三、学习课文。 1、 理解第一、二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说红军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A、画出重点词:可能……可能……可能……可能、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B、边读边画出描写“冰天雪地”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一个大冰坨。整个云中山被大雪覆盖,像一个巨大的冰块,战士的周围、脚下都是冰,用这个比喻说明天气非常寒冷。再加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说明天气十分寒冷、恶劣,使得队伍行军十分困难。 C、连用四个“可能”,写出了红军在前进路上还会遇到的环境的恶劣和战斗的残酷。 第一个“可能”是吃不上饭。冰雪封山,没有烧饭的柴火,没法做饭。带的粮食路上吃完了,又不可能找到野菜和野果。 第二个“可能”是睡雪窝。茫茫风雪路,脚下一走一滑,一天不可能走过雪山,过夜是自然而然的事。战士们又累又饿,一停下来,马上就会睡着。连棉衣都很缺乏的情况下,上哪去弄棉被呢,只好睡在雪窝里。 第三个“可能”是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以稍加计算,体会一天走一百几十里路的困难。 第四个“可能”是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红军在长征路上,一直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天上还有敌机轰炸,敌人的追兵随时都可能追来。 D、还会遇到什么困难?想象回答:可能不小心滑倒摔伤,可能不小心掉进山涧,还有可能遇到雪崩…… 2、 体会将军的心情: 将军很担心,说明考验的确很严峻。这支队伍在未来的道路上还会有很多的可能存在。无论拿一种可能存在,都足以摧毁我们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更何况是几种“可能”一起出现呢? 3、 了解军需处长牺牲的形象。 动僵的军需处长怎么样?请画出他的动作、神态、穿着,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小组讨论。(启发联系1、2自然段写装备差、天气冷,联系军需处长自己负责发棉衣的工作,体会如此安详的神态,说明他非常乐意把自己的棉衣让给战士穿,保护战士的生命,这充分体现出军需处长毫不利己、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 4、 理解将军的心情。 读8——12自然段面对动僵的老战士,将军的心情怎样?联系“吼道、红着眼睛、豹子、抖动”等重点词语理解。 读8——10自然段,体会将军愤怒的心情。 体会军礼的庄严及将军由衷的崇敬之情。 对比 :他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 他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敬了一个军礼。 5、 理解“丰碑”的含义。 体会军需处长那克己奉公、舍己为人、毫不利己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远光闪闪、亮晶晶的。军需处长已成为将军和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6、 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有感情地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指导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要求:这篇课文记叙的是一件什么事?朗读时应注意什么? 2、 分组讨论 (感情基调——歌颂、怀念;基本语调——沉重、悲壮;基本语速——缓慢) 3、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4、 集体评价。 二、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指导写碑文。 1、 碑文的内容:主要介绍军需处长的身份、职务,英雄事迹及我们对他的评价歌颂。 2、 注意:语言要精练,用词要准确,标点要正确。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目的: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课前准备: 1.文字投影片二框 2.音乐一段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板书课题丰碑(bei) “碑”字正音、辨形。 “丰碑”是指什么? 课文中的“丰碑”到底是指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找找答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2.师范读课文,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教流 问:知道军需处长是做什么工作的? 军需处是一个怎样的部门呢? 4.介绍时代背景 《丰碑》这是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当时物质条件极端贫乏,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为了革命不少革命战士倒下了。课文中的军需处长就是其中的一个。 5.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主要讲什么? 6.指名分段,讨论分段段意: 一(1)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一(1-2) 二(2)讲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二(3-7) 三(3-13)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三(8-11) 四(14)讲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四(12-14)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找出这一段的一个中心词。什么叫艰难? 2.讨论:从哪儿看出红军在艰难地前进?你找了哪些词语? (1)“冰坨”是什么意思?这里用大冰坨比喻什么?这里用大冰坨比喻大雪冰封的云中山。 (2)“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想一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3)“吞掉”说明风雪之大,大得要把这之队伍吃掉。 3.同学们已经有所感染了,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4.小结:这一段的天气描写为下文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 三.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思考: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亏困难?把描写这些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自己站起来读一读。 2.灯片出示第三句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释“恶劣”、“袭击” (2)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指名读。 板书:遇到的困难可能……可能……可能……可能…… a.提示:“吃不上饭”时说什么呢? “睡雪窝”呢? “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呢? “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呢? b.那么,你能想象一下,红军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c.这句话,一连串用了四个“可能”,写出了红军前进中将会遇到种种困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是的,读了这个句子,红军战士所遇到的一个一个困难都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朗读. (4)这个长句写得也很有顺序,它按什么结构来写的呢?我请全体同学读总述的句子,四个大组分别读分述的四个可能。 3.小结引读第四句 困难实在太多,任务实在太艰巨,这不是一般人能经得起的,将军陷入了沉思,他想些什么呢?------ 板书:严峻的考验 4.齐读第二小节 5.配乐感读1.2节 四.作业 1.选词填空 严肃 严厉 严格 严峻 (1)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经受住各种( )的考验。 (2)李老师对同学们的要求一贯( )。 (3)对待工作,我们的态度要( )认真、不能马马虎虎。 (4)爸爸的目光变得( )起来,弟弟惭愧地低下了头。 2.抄写词儿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要求 1.学习军需处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并了解作者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语。会用“湿润”、“晶莹”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并按要求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安排材料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题“丰碑”的深刻含义。知道“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的内涵。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仪、图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从审题入手先说说“碑”有几种?为什么要建碑?“丰碑”的“丰”在这里什么意思?那么这座丰碑是谁呢?是用什么雕刻的呢?我们就来看课文。 二、读课文,学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 2.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1)按自学要求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字义。 (2)读通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课文层次,分段。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字音:指名拼读直读生字,注意纠正字音。 如“劣”(li )不读(l ) 2.字形:说说易错的字易错的地方。 如:“碑”的笔顺,与“脾”“卑”“啤”区分;“倚”与“椅”区分;“豹”的偏旁不是;“润”不要多写一点;“覆”下半部的“復”注意是“一横”。 3.词义: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讨论。 4.读课后“读读写写”中词语。不理解的大家讨论。 5.指名读课文,回答刚才的思考题。 (课文记叙了红军在冰天雪地里行军,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都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被冻死了的感人故事。)(分3段)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质疑,做好记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问:军需处长是做什么的?军需处长是管理负责分发棉衣的处长,却因为没有棉衣被冻死了。这是为什么呢? 二、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老师板书:环境恶劣残酷;军需处长被冻死;晶莹的丰碑。) 三、读讲第一段 1.自己朗读课文第一段。从哪儿看出环境恶劣残酷?读后在书上划出词、句。 2.谈理解,大家讨论。 3.这里对于环境天气的描写用的笔墨比一般的课文要多,这是为什么?(衬托红军战士的坚强。) 四、读讲第二段 1.指名读这一段,大家思考:知道有人冻死,到看到冻死的人再到知道冻死的人是军需处长后,将军的神色有什么变化?划出其神态描写的词句和动作描写的词句。 2.朗读所划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样的神态和动作说明什么?(说明将军很关心战士们,体现了将军对战士的爱。这一点在第二段中已有所体现。)(体现了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高敬意。)(投影打出)“将军愣住了……军礼”分析此句。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体会将军感情的变化。 五、朗读第十二自然段,背诵一遍 1.问:为什么这样一个军需处长会使将军和战士们对他产生如此崇高的敬意呢? (因为他身为军需处长,军队里有很多的棉衣,却没给自己留一件,都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却在冰天雪地里冻死。这种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实在是感人,可歌可泣。) 2.看插图。(或打出投影图片) 那么这是怎样一个军需处长呢?我们来看。谁来把这幅图描述一下儿。 3.我们看书上是怎么描写的。齐读第七节,划出书上对军需处长的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结合插图,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军需处长神态十分镇定自若,说明他心里十分坦然。因为他在这种恶劣残酷的环境里,没让一个战士冻死,而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说说中心是什么?(赞扬军需处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4.指名朗读,大家看插图,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大家齐声朗读,并背诵这一节。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背熟第7节和第12节。 第三课时 一、背诵第七自然段,引入本课时。 齐声背诵第7自然段,投影打出插图。 背完问:军需处长为什么能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呢?(他忠于革命。) 二、学习最后两自然段,思考 1.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晶莹”什么意思? (因为他有纯洁的心灵,崇高的品质。) 2.分析句子。(投影打出)讨论后进行朗读训练。 “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还会属于谁呢?” (问:“那声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大家讨论回答。(那声音是指在军需处长精神鼓舞下,战士们充满胜利信心的坚定的脚步声。)(因为①在红军队伍中有很多像军需处长一样的干部和战士。②军需处长的精神鼓舞着大家,激励着战士们,使大家精神振奋,对胜利充满信心,有高度的凝聚力。因此一定会胜利。) 3.课文中两次出现“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各自包含什么意思? (第一次感到很突然,不知说什么好,想着看情况再说。第二次被军需处长的精神所感动,说不出话来。) 4.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三、练习背诵(第二段是重点,详写;侧面烘托前后照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中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的有关段落. (2)弄懂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基本技能和一般能力培养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创新素质培养目标: (1)想象军需处长忍受严寒的情景,感受军需处长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志. (2)设计问题:你想对军需处长说些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情感. 4,德育目标: 学习老一辈革命者为了他人,为了革命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分析与处理: 1,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一支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这是一篇文艺性较强的课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没有明确说出来,而是蕴含在叙述和描写的语言文字之中.学习这篇课文,一是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二是凭借课文提高阅读速度,发展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学生分析: 由于课文所写的事情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很难理解红军当时面临的具体困难;作者的思想感情蕴含在描写的语言文字之中,学生理解起来也会很困难. 3,创新点: 抓住描写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第七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德育点:在感受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之后,设计问题"你想对军需处长说些什么",使学生在谈感受的同时,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学习老一辈革命者为了他人,为了革命胜利,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空白点: (1)上课开始留空白: 课前播放录像:一支装备很差的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中艰难行军的场面. 问:"这支队伍能否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2)在难点处留空白: "为什么大雪覆盖的军雪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由学生讨论. (3)在讲解结束前留空白: 在全面分析了解课文之后,播放红军队伍高唱国际歌奋勇前进的录像. 问:"这支队伍能否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 (4)板书留空白: 黑板上画一座石碑,石碑上的词由学生自己提. 三,教学内容: 1,红军队伍面临的严峻考验; 2,感受冻僵的军需处长; 3,理解对军需处长由愤怒到敬佩的将军; 4,体会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四,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1,教具:多媒体课件; 2,目的:利用课件演示使学生亲眼看到红军行军的场面,感受红军条件的艰苦,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利用音乐配乐朗读创造气氛,使学生进入情境,受到感染. 五,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操作程序:情境导入—点拨讲解—阅读感悟—合作探究—创新体验—情感升华—反思小结—体验作业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被逐渐淡忘,但有些事情我们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丰碑》所讲的故事就是让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记我们把思绪拉到那艰苦的战斗岁月:(课件演示)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一支红军队伍正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了一个大冰坨,狂风暴雪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将军不由地思考:这支队伍能否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二)点拨讲解 1,快速阅读1—2自然段,思考:这支红军队伍面临着怎样的考验? 2,引读(字幕) 可能……可能……可能 过渡:这种种情况将军都想到了,但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眼前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出示军需处长冻僵图) 问:他是谁?你知道什么是军需处长吗?一位掌管物资发放的军需处长被冻死,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呢? (三)阅读感悟 1,学习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第七自然段. (2)交流感受最深的句子. (3)扩展思维:你能用一个词来说一说,在你的心中,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 2,学习描写将军的段落 (1)自读自悟. (2)学生质疑问. (四)合作探究 1,为什么大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日莹的丰碑? 2,朗读体会,尝试背诵. (五)创新体验 同学们,假如你也是跟着将军在穿越冰天雪地的云中山,假如你也是与军需处长生死与共的战友,假如你就是课文插图中的一位战士,面对着被冻僵的军需处长,你会怎么想? (六)情感升华 过渡:一个军需处长永远地离去了,但是更多的军需处长迈着坚定的步伐走来了,(课件演示:一支前进的红军队伍)(放国际歌)看,这支前进中的红军队伍,如滔滔江水奔腾汹涌,如钢铁洪流滚滚向前.听,这脚步声是多么坚定而有力.同学们,你们说这支队伍能否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 1,激发学生直抒胸臆. 2,领悟: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七)反思小结: 同学们,军需处长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战友的生命,用自己崇高的精神感染鼓舞了战士们.有了这种精神的部队是伟大不可战胜的;有了这种精神的民族是伟大不可战胜的.同学们,假如在革命胜利后,我们要为军需处长立一座石碑,你将在石碑上刻下怎样的碑文呢?(板书) (八)体验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一、平江区校长示范课 1、 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第十册 2、 授课时间: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3、 授课地点:平江实验学校电教室 二、教学要求: 1、 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2、 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 弄懂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四、课前准备: 1、 实物投影仪,录音机。 2、 小卡片,字幅。 五、教学过程: (一) 1、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丰碑。《丰碑》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2、 课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军需处长的: “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 大家轻轻读这句话,想一想,提出一个问题。 4、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 (二) 1、 打开课本,我们先看课文开头。 2、 同学们注意,开头一段话中除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之外,突出交代了什么情况,用了哪些词语? (三)课文开头具体描写了天气恶劣的情况,为下文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因此在读书的时候,描写天气恶劣的词语要注意。 1、 行军途中,红军不光遇到了恶劣的天气,还会遇到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看下一段课文是怎样写的? 2、 这段话中连用了哪一个词语把它圈出来。 3、 “可能”一词连用了四次说明了什么? 4、 面临重重困难,作为部队的首长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 “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能不能”一词表达了什么? (四) 1、 接着下文写队伍中发生的一件事,请一个同学当警卫员和吕老师一起读下面的几句话。 2、 分角色读。 3、 “将军愣了一下”,“愣”是什么意思? 4、 注意这里是将军神态第一次变化。 5、 当将军快步走到前面,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情景。(插图) 6、 说说你从画中看到的情景。 7、 看课文中怎样具体描写这幅动人情景的。 8、 在这段话中,划出令人感动的词语。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9、 这段话将一位老战士的形象写得十分具体、感人,怎么读好这段话呢? (1) 教师范读 (2) 指名朗读 (3) 配音朗读 (4)指名背诵 (五) 1、 将军看到一位老战士被冻死的一幕动人情景后,神态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看课文中怎样写的,读一读,划出有关的句子和词语。 2、对将军不同神态的描写文中共有几处,你是怎样理解这些神态描写的? 3、 最后将军庄重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表达了他什么感情? 4、 将军被军需处长一种什么精神感动了? 5、 课文描写将军神态、语言、动作的几段话,写得十分具体,生动,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出感情。 (六) 1、“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读到这里,我们想一想,前面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七) 1、 朗读最后一段话: 2、 这段话共三句,哪一句用了反问句式?怎么读? 3、 为什么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 4、 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赞扬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精神,为了表达这一中心思想,课文详细描写军需处长被冻死时的形象,还通过将军神态变化的具体描写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心情。 (一) 再读读全文,想一想,还有什么问题。 (二) 作业: 1、 造句: 湿润—— 晶莹—— 2、 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 概括中心思想。 4、 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板书: 22 丰碑 军需处长 ↑ 毫不利已 ↑ 专人利人 小学语文第十册 ①能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读懂课文,能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③能感受到军需处长为革命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 本课时教学难点: 弄清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丰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你欢听英雄故事吗?你知道哪些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 2、谈话导入:是呀!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这节课,让我们将纷飞的思绪再次拉回那艰苦的斗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又一个感人故事。 二、学习活动 (一)一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解决难读词句,读通读顺课文。 (二)二读课文:弄清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三读课文:质疑探究,找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四读课文:品味词句,弄清句子的深刻含义。 · 品读一、二自然段,感受环境恶劣与队伍装备差。 学生想象:当时部队的装备怎样? · 品读“将军”听到“死讯”后情绪变化的词句。 学生讨论:将军情绪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 品读第七自然段。 学生交流:读到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 品读第14自然段。 学生探讨:(1)文中“坚定的脚步声”实际上指什么坚定? (2)文中“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的“这样的队伍”指怎样的队伍? · 品读第14自然段。 学生体会:“晶莹的丰碑”指什么? (五)整体感知全文,为“丰碑”写碑文,升华情感。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三、课前准备: 1.文字投影片二框 2.音乐一段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板书课题丰碑(bei) “碑”字正音、辨形。 “丰碑”是指什么? 课文中的“丰碑”到底是指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找找答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2.师范读课文,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教流 问:知道军需处长是做什么工作的? 军需处是一个怎样的部门呢? 4.介绍时代背景 《丰碑》这是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当时物质条件极端贫乏,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为了革命不少革命战士倒下了。课文中的军需处长就是其中的一个。 5.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主要讲什么? 6.指名分段,讨论分段段意: (1)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一(1-2) (2)讲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二(3-7) (3-13)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三(8-11) (14)讲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四(12-14)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找出这一段的一个中心词。什么叫艰难? 2.讨论:从哪儿看出红军在艰难地前进?你找了哪些词语? (1)“冰坨”是什么意思?这里用大冰坨比喻什么?这里用大冰坨比喻大雪冰封的云中山。 (2)“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想一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3)“吞掉”说明风雪之大,大得要把这之队伍吃掉。 3.同学们已经有所感染了,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4.小结:这一段的天气描写为下文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 (三)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思考: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亏困难?把描写这些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自己站起来读一读。 2.灯片出示第三句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释“恶劣”、“袭击” (2)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指名读。 板书:遇到的困难可能……可能……可能……可能…… a.提示:“吃不上饭”时说什么呢? “睡雪窝”呢? “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呢? “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呢? b.那么,你能想象一下,红军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c.这句话,一连串用了四个“可能”,写出了红军前进中将会遇到种种困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是的,读了这个句子,红军战士所遇到的一个一个困难都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朗读. (4)这个长句写得也很有顺序,它按什么结构来写的呢?我请全体同学读总述的句子,四个大组分别读分述的四个可能。 3.小结引读第四句 困难实在太多,任务实在太艰巨,这不是一般人能经得起的,将军陷入了沉思,他想些什么呢?------ 板书:严峻的考验 4.齐读第二小节 5.配乐感读1.2节 (四)作业 1.选词填空 严肃 严厉 严格 严峻 (1)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经受住各种( )的考验。 (2)李老师对同学们的要求一贯( )。 (3)对待工作,我们的态度要( )认真、不能马马虎虎。 (4)爸爸的目光变得( )起来,弟弟惭愧地低下了头。 2.抄写词儿。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挖掘教材因素,充分利用思维空间,引导儿童展开合理想象 不仅可以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而且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难点,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定是十分有益的。 《丰碑》是一篇文艺性较强的课文。通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都没有明说出来,而是蕴含在叙述和描写的语言文字之中。其中,第7小节作者先从外貌、神态和衣着三个方面,刻画了一个冻僵了的红军老战士的形象:“好似一尊塑像”、“衣着单薄破旧”,其神态“十分镇静”、“十分安详”。接着第8-12小节在描写将军见了这位冻僵老战士之后的情感变化过程中,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最后在第13小节里写这位军需处长在风雪中“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如何帮助学生从认识这“好似一尊塑像”的红军老战士,到理解“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的军需处长,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如何通过描写人物外貌,表现人物内在品质,通过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人物的形象,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本课语言训练的重点。 我校老师在教学《丰碑》一课时,利用了教材中的三处思维空间,运用“反刍法”引导同学们展开想象,进行听、说、读的综合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教学进入到第11小节的时候,教师用一道过渡题:有人小声地告诉将军“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以后,将军的情感发生了怎样剧烈的变化?自读课文第12小节。 在儿童自读课文第12小节后,抓住第一个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想象:“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可能想些什么?”同时屏幕上显示了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图画。 学生边看图,边思考。一会儿功夫,学生纷纷举手: “将军想:他就是军需处长?太意外了!” “将军想:我还未了解情况,就先发火,错怪了老人,真渐愧。” “多好的老人呀!为了保证战士们有棉衣穿,自己宁可穿单衣结果冻死了!” “将军想:军需处长真了不起,我们红军部队有这样舍己为人的战士,真值得骄傲和自豪。” 教者此时话锋一转:“大家再轻声读第12小节,仔细体会将军的这些想法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我们怎样读才能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过程读出来?” 学生边读,边寻找,边体会。像课文中的“愣住了”“眼睛湿润了”“跟云中山化为一体”……这样难以理解的词句,因为有了前面想象的铺垫,学生也都自己读懂了。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了将军情感变化的过程,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也理解了作者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表达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 这时教者抓住时机,引导儿童“反刍”第7小节:“当你读到这里,觉得军需处长除了不怕牺牲外,还有什么高尚品质?” 通过讨论把学生从“老战士有不怕牺牲的精神”的初步认识,提高到军需处长还有“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的高度来理解。 “大家再读第7小节,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品质。”这样通过“反刍”第7小节,军需处长的光辉形象更加鲜明了。 学生“反刍”第7小节以后,教者抓住第二个思维空间,再次引导:“军需处长不是一坐下来就牺牲的呀,他牺牲前,坐在那光秃秃的树干下可能想些什么呢?”同时教师在屏幕上显示了军需处长在风雪弥漫的天气里坐在树下借火吸烟的图画。 学生一边看着屏幕上的图画,一边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有的说:“军需处长看着红军战士穿着棉衣,大踏步地从他面前走过,感到十分欣慰,他想,我完成了上级交给我的任务!” 有的说:“军需处长可能会对战士们说,加油啊!翻过云中山就是胜利!我吸口烟,歇一会儿,马上赶上你们!” 有的说:“军需处长可能想,只要战士们有棉衣穿,不挨冻,我就是冻死了也心甘!” 有的说:“军需处长可能想,我牺牲了不要紧,有这么多年轻的红军战士继续革命,长征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能成功!” 这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概括:军需处长牺牲前对革命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对自己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感到十分快乐,充分表现了他忠于职守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然后第二次“反刍”第7小节:“轻声读第7小节,从军需处长的姿势、神态、衣着,体会他的忠于职守,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的高尚品质。” 通过阅读、体会,又把学生的认识提高了一步:军需处长不仅有“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而且有“忠于职守、乐观自信”的精神。 这时教师因势利导:“作者是怎样歌颂军需处长这些高贵品质的呢?大家自读第13小节。” 由于有了上面的两处想象做铺垫,学生对“晶莹的丰碑”是什么,都十分清楚,无须教师作任何解释。 突破难点以后,教师抓住第三个思维空间,继续引导儿童想象:“当红军战士穿着军需处长发的棉衣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的时候,他们可能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这时候学生想象的翅膀已经完全展开了: “战士们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的时候,十分难过,多好的老人呀!你是为了让我们不挨冻才牺牲的!” “红军战士一定会个个捏紧拳头表示决心,一定要继承军需处长的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 这时教师引导儿童概括:军需处长的英雄形象,既使战士们感到难过,又使战士们受到极大的鞭策和鼓舞。然后话锋一转:“作者是怎样把战士们的这种情感变化的过程表达出来的?大家读第14小节。” 学生读着读着,知道了:“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就是战士们悲痛的心情和化悲痛为力量的情感变化的表现:“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部队还会属于谁呢?”就是将军由“担心”到充满必胜信心的情感变化的具体体现;知道了作者是巧妙地通过描写将军“听到的”和“想到的”来表达将军、干部、战士们情感变化的过程的。这样又把对军需处长的不怕牺牲、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的认识提高到了“激励后人”的新高度。 “大家再读第7小节,体会战士们走过军需处长前面的感情!” 经过三次想象,三次“反刍”,军需处长那高大而鲜明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同时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姿势、神态、衣着等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以及那些相关的词语、句子、句式,在涌动着生命力的真情实感的诵读中,也一起积累到同学们的记忆里。 [想象是一种可贵的发出思维能力,就此学此是一种感知、认知的初级阶段的学习,当然,这种学习自然也是有所得的。然而,想出的发挥是由此及彼,在“此”以外的深层次发掘,要想得自然、流畅、合增又合理就必须做到对“此”的充分理解,由“此”生发开来,想象到“彼”,这个过程是学习的又一个层次,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启发学生想象要找到台适的“发散点”,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启而得法,学生想象的翅膀自会展开,否则便会出现启而不发、唤而不应的情况,因为不是任何事物的任何一点都能激发出人的想象的。这一课中,翟老师找准了“发散点”,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效果极佳。] 目的要求 1.了解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的详写与略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弄清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个晶莹的丰碑。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简介背景。 二.学习课后生字。 三.听录音,注意读音 四.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五.给课文分段。 全文可以分为四段:第一段(1 自然段) 第二段(2 自然段) 第三段(3—13 自然段) 第四段(14 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思考:从哪里看出部队在艰难地前进? 2.讨论。“冰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云中山比作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说明了什么? 3.回答以上问题。 4.概括段意。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这一段。思考: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2.讨论: (1)“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说明了什么? (2)面对这些困难,将军想到的是什么? 3.回答以上问题。 4.概括段意。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布置自学思考题: (1)将军的神态有几次变化?每次变化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 (2)说说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和穿着。 (3)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3.学生按思考题思考以上问题。 4.指名回答问题。 5.概括段意。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名朗读这一段。思考: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考验,将军还有疑虑吗? 2.讨论: (1)为什么“将军什么话也没说”? (2)“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说明了什么? (3)“那声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回答问题并概括段意。 五.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设计理念: 创设情景,缩短时空距离,使学生真正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学习目标: 1、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感知作者按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风雪交加的情景,提问: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联系上节课所了解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析题: 同学谈了许多,但我们可以归纳成为一个大问题: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呢?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问题。(导入课件) 三、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多媒体课件,概括第一部分内容。 (2)为什么说红军面临的是严峻的考验,课文怎样描述的? A、画出重点词: 可能……可能……可能……可能…… B、边读边画出描写“冰天雪地”的句子,说说笑笑自己的理解。 C、你想象一下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3)将军思索什么,疑虑是什么?他的心情怎样? ——将军很担心,说明考验的确很严峻。这支队伍在未来的道路上还会有更多的可能存在。无论哪一种可能存在,都足以摧毁我们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更何况是几种“可能”一齐出现呢!在这种情况下,将军不得不考虑这支队伍能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2、抓住重点段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 (2)将军为什么楞了一下?他什么话也没有说,快步向前走去说明了什么?他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在学生回答时引导学生看课件感知当时的情景,了解军需处长牺牲的形象。) ——冻僵的军需处长什么样?请大家画出他的动作、神态、穿着(用不同符号),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这些充分体现出军需处长毫不利己、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3)理解将军的心情。 ——你知道冻僵的老战士是军需处长,将军知道吗?他面对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心情怎样?(用课件联系有关句子使学生感受当时的情景) ——郎读,读出将军的感受。 (4)当将军知道被冻僵的是军需处长时,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在想什么?(学生回答后听课文录音,感受军礼的庄严及将军由衷的崇敬之情。) ——比较句子,体会军礼的庄严,感悟无比崇敬之情。(见课件) (5)理解“丰碑”的含义。 ——联系13段结合上文谈谈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呼应开头问题)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丰碑的本义和比喻义,进一步体会军需处长的形象在将军和战士及我们的心目中已成为一座丰碑。 (6)假如让你为这位军需处长在雪山上立一座碑,你会怎样设计这个碑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为这为军需处长在心中画一座碑吧!(放课件中的音乐) ——学生描述后出示课件中设计的碑。 3、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结合最后一段理解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沉重:失去军需处长心情沉重。坚定:为军需处长的精神感动且受到鼓舞,因此为充满胜利的信心为步伐坚定。 (2)看课件,比较句子,进一步体会战士们无比坚定的信心,体会这个信心是军需处长的克己奉公、舍己为人、毫不理己的精神所带来的。回答了将军最出的疑问。 (3)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四、小结: 军需处长用不朽的形象回答了将军最初的疑问,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坚定了这只队伍的信心,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碑永远牢记在心中吧!支玉恒教学实录——《丰碑》 篇2
支玉恒教学实录——《丰碑》 篇3
支玉恒教学实录——《丰碑》 篇4
支玉恒教学实录——《丰碑》 篇5
支玉恒教学实录——《丰碑》 篇6
支玉恒教学实录——《丰碑》 篇7
支玉恒教学实录——《丰碑》 篇8
支玉恒教学实录——《丰碑》 篇9
支玉恒教学实录——《丰碑》 篇10
支玉恒教学实录——《丰碑》 篇11
支玉恒教学实录——《丰碑》 篇12
支玉恒教学实录——《丰碑》 篇13
支玉恒教学实录——《丰碑》 篇14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