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的写作技巧赏析3篇

《陋室铭》的写作技巧赏析1

  唐代: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的写作技巧赏析2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类比等手法,而且押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句式

  从句式看,《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但《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铭》是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

  比兴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的比兴。文章开头运用“山”“水”类比,引出陋室具有名和灵的性质,点明主旨,暗示陋室不陋(以山水比陋室,以仙龙比德,以名灵比馨)。

  反向立意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富贵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

  线索

  从线索看,《陋室铭》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文的始终:开头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后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的"何陋之有"映衬"惟吾德馨"。这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托物言志

  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统领全篇。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与某一具体的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抒情

  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

  文章巧于用典。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总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标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业律已,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惟其如此,我们与其视其为一篇阐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说这是一首赞颂陋室以显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诗。

  主题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追求声色娱乐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有用韵的特点。

  从题目看,作者是在赞美陋室,为陋室作铭,其实不然,作者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本文运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全文81字,可说是字字写陋,又字字透着不陋。开篇16字,为全文写不陋奠定了基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表面看来,“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鸿儒”、“金经”、“素琴”,不单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鸿、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气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也不是功**禄(无案牍之劳形),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树立榜样,意在自勉,更表现出了作者安贫乐道之心,所以说“何陋之有”。

  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真是陋室不陋。

  全文仅81字,有三层意思。第一层(第1~3句),运用类比点明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点明文章主旨“惟吾德馨”,陋室不陋。第二层(第4~7句),描写居室环境、来往客人、日常生活,揭示“德馨”的内涵:幽美清雅的环境,反映室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学问渊博的来客,表明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恬然自适的生活,则表现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弃,从而点明了“德馨”是“陋室不陋”的原因。第三层(第8~9句),把自己的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并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含蓄的表达了作者以君子自况的高雅情趣,与开头“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修辞

  ⑴托物言志的写法

  ⑵反向立意的构思

  ⑶对仗工整,押韵

  ⑷采用类比与起兴的手法

  ⑸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


《陋室铭》的写作技巧赏析3篇扩展阅读


《陋室铭》的写作技巧赏析3篇(扩展1)

——《陋室铭》赏析3篇

《陋室铭》赏析1

  《陋室铭》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与昭申鉴戒。

  《陋室铭》只有短短的81字。兹录于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永贞九年,刘禹锡再度被征召上京,后又因玄都观诗讽刺了保守派而外迁。外迁至今属广东省的连州任剌史,后又迁任今属四川的夔州,今属安徽的和州任剌史。陋室是刘禹锡和州剌史任上所造,时间在长庆四年即公元824年至宝历二年即公元826年之间。《陋室铭》大约就写于这段时间或之后不久。

  陋室,就是刘禹锡任和州剌史时所建的简陋的房子。所谓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它一般体制短小,文辞精粹;句式上多用对偶句,且合乎一定的韵律,读起来铿锵有力。

  作者所记为陋室,陋室有何所记?可见他记这陋室是有目的的,也就是不为一般所记而记,其中一定隐含着作者的思想与怀抱。所以,此文虽是铭文,却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文章前三句从“山”与“水”写起,再写到刘禹锡自己所居的陋室,这里运用了“比兴”手法。不高的山有了仙人居住就会有名声;不深的水有了龙的存在也会有名气。那么,陋室如果有德行的人居住也会声名远播。很显然,作者从“山”“水”写起,是铺垫,也是类比,表明既是陋室,只要有“德”的人住着,陋室是名声也是很好的。名山胜水如此,陋室亦然。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使文章很有气势。“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是文章的中心句,也是全文的文眼。作者先立论,就为全文的思想内容定了调子,即做人就得做一个有德之人,那怕你是窝居陋室也要如此。

  文章题为“陋室铭”,那陋室是什么样子呢?作者兴笔所至,从三个方面叙陋室的情形,先是记陋室的环境,再写自己处于陋室所交往的人,最后写自己居于陋室的生活。这三个方面,也就体现出文章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先说说作者写陋室的环境的句子。这只有两句话:“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从形式上看,这是一个对偶句,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为了对偶,这两句也打破了常式句的组合,按常式句,这两句应该这样说:绿苔痕上阶,青草色入帘,但这样一说,句子也失去了抑扬顿挫之感,读起来索然无味了。从用字上看,有两个字用得特别的好,那就是“上”与“入”字。“上”字写出苔痕漫延台阶的动态之势;“入”字,写出草色的泛滥帘内的弥漫之形,可见这两个字是极具表现力的。这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之景,表现出陋室的清幽与僻静且荒凉。这是哀景,正合适刘禹锡外迁的心情。哀景是刘禹锡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从景象上看,陋室的确陋矣。我们接着往下看,看居于陋室的人的社会交往。刘禹锡处于陋室所交往的人是 “鸿儒”而不是“白丁”。从句式上看,一有一无是对着写的,“白丁”,本是指*民,这并不是说他不与*民交往,这里应是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那么,这两句就是互文的句子,合在一起,全句的意思是只与有学问的人谈笑往来。从这两个句子,我们可以看出,刘禹锡作为和州任上的剌史不与为官的打成一片,只与有知识的谈笑来往,表现出了他一般读书人出身作官的孤傲。我们从中还可看出,刘禹锡身处陋室,也要坚守住自己的德行与操守,做到室陋而人不陋。这真实地反映了刘禹锡不随流俗的一面:既是外迁,也要把守住自己的德行与操守,也要与那些德才兼备的人谈笑往来。句括“可以调素琴”而下四句是写自己居于陋室的生活,这生活就是弹琴,读佛书;没有扰耳的官场奏乐,没有使自己劳累的官场文牍。这那是什么刘禹锡身为剌史的官场生活呢,分明是他外迁为官不得志而过的恬淡闲适的生活。他身是官而过着不为官的生活,表明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与对现时生活的安贫乐道。他把闲适的生活与官场的生活对着来写,这反映出他对居于陋室生活的追求与固守,在他看来,官场生活是“乱耳”与“劳形”的,这不能不说这是刘禹锡对官场的鄙薄。在这里,我们或许有一个疑问,他身居陋室,一方面要弹琴,而另一方面为什么说又要说是“无丝竹之乱耳”?难道琴声不是丝竹之声吗?作者这样对举着来说,不是互相矛盾的吗?它们虽同属丝竹之声,但是它们二者的本质是不相同的,一是属于居于陋室的闲适*淡之乐,一是属于官场的充满官气的官乐。这从里我们也可看出他是多么地希望生活于陋室而多么地想远离官场。

  刘禹锡写陋室,其实是一个隐喻。达官贵人所居的府第虽是豪华,但他们结识交往的都是无德而又无才之人,所过的生活不是“乱耳”就是“劳形”,自己所处虽是陋室,但结识的人既有德且有才,所过的生活是多么的闲适与*淡啊。这是刘禹锡对现实生活的叛逆,也是对官场生活的叛逆。这无疑是对现实生活的讽剌。

  文章的最后四句用典,可以说是文辞简约而意味无穷。前两句只说出诸葛曾居南阳草庐扬雄曾居小亭的事实,让人联想到这两人在后世如此有名气,如此受人景仰,这并不是因为他所住之地的简陋,而是由于他有让人高山仰止的德行。在行文上,这暗合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从作者的意图上看,刘禹锡举这两人之例,有自比与自况的意味,是说自己也要做诸葛亮扬雄这样有德有才之人。文章未句引孔子的话给全文作结,孔子云:何陋之有?这一反问简洁而有力。作者引用的孔子的原句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省略上句而只引下句,因为前两典的例子已把理由告诉了读者:诸葛亮扬雄之类人就是君子。也就无须多引用。这样,引述巧妙地回应了开头,照应了文章的中心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这篇铭文的特点可以用陆机说的“博约而温润”(《文赋》)来概括。博,指内容广博;约,指文辞简约,概括性极强;温,指气度温和,从容不迫;润,指语调温顺。刘禹锡的《陋室铭》在这几个方面都具有这些特点。这篇铭文短短的八十一字,内容广博,既述怀抱,又明心志;气度温和,既所托有所指,而又含而不露,实在是千古铭文的第一篇!

《陋室铭》赏析2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陋室铭》流传千古,陋室亦因之而名闻天下。如今,刘禹锡当年的陋室位于安徽和县城中,3幢9间呈品字状的房屋,斗拱飞檐,白墙黑瓦,典雅古朴,静谧灵秀。石铺小院绿茵遍地,松竹迎人,含英蕴秀,令人似乎嗅到浓郁的翰墨馨香。院内东侧小巧精致的亭内,立有“《陋室铭》碑石”,上刻流传千年的《陋室铭》全文,字为书法家孟繁青所书,风骨端凝,清秀悦目。主室正中,有刘禹锡立像一尊,潇洒庄重,上悬“政擢贤良”匾额。陋室占地不广,踱步其间,似觉人与自然在此得到净化。

  《陋室铭》通篇81字,情与景会,事与心谐。细读此铭,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接纳文人墨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刘禹锡为官,**无私,勤于政务,关心民生;为文,超世出尘,大智大睿,为后人留下许多琅琅上口,富含哲理的诗歌和散文。

《陋室铭》赏析3

  赏析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

  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两句同样延续了“比”的手法,只不过由类比变成了反向的对比。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陽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陋室铭》的写作技巧赏析3篇(扩展2)

——刘禹锡《陋室铭》赏析3篇

刘禹锡《陋室铭》赏析1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1】陋室:简陋的屋子。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3】在:在于。

  【4】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5】灵:神奇;灵异。

  【6】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7】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8】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

  【9】鸿儒: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10】白丁:*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11】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2】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儒家经典。金:珍贵的。

  【13】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14】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性。

  【15】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16】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17】劳形:使身体劳累。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1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子云:即扬雄,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19】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论语·子罕》:“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

  【20】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作品赏析:

  《陋室铭》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年)。《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

  作者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见作者被贬,故意刁难之。和州知县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作者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作者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作者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作者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刘禹锡《陋室铭》赏析2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赏析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人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有人认为,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心情比较稳定,追求安乐恬淡的生活,同时文中又有读佛经的内容,所以铭文流露了一种避世消闲的消极成分。对此应从两方面分析:当社会处于黑暗时期,文人官吏们有两个出路,一是与腐朽**同流合污、自甘堕落。一是退一步,如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和**人格。相比之下,后者更值得肯定,刘禹锡选择的就是这一条路。同时,人的生活是复杂的,有张有弛,不能一味剑拔弩张,而有时也要休息娱乐。因此,不能简单地批评闲情逸致。另一方面,铭文中也反映了作者的宏伟抱负,他引用诸葛庐和子云亭是有其特殊含义的,诸葛亮是***,扬雄是文学家,这也是作者一生的两大理想,早年他在革新中急流勇进、雄心勃勃;贬谪后他就涉足文坛,最后终于以文学家名世。因此,文中还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内。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主题,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了作者**、文学的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的话作结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其次,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排比句能造成一种磅礴的文势,如开头几句排比,使全篇文气畅通。对偶句易形成内容的起伏跌宕,如中间的六句对偶,既有描写又有叙述,言简意丰,节奏感强。文章还运用了代称、引言等修辞手法。

  总之,这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佳作,所以能传诵不衰,脍炙人口。

  写作手法

  整体评析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分层评析

  文章内容包括三层意思。

  第一层(从开头至“惟吾德馨”)以类比的方式引出文章主旨。文章开篇即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大气之语开篇,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埋下了伏笔。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似有些突兀,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山、水的*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陋室的寓意,以“德馨”统领全篇。以下文字皆由此生发。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描写居室环境即日常生活。作者从周围景色入手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环境宁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室主人交往之雅。来来往往的都是饱学之士,没有*头百姓。这些人可以高谈阔论,纵情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闲下来在室中可以抚琴弄弦,展卷读经修身养性。以上是作者从三方面对于一个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鲜活生活状态。交朋识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抚琴研经,生活从容且又多姿。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这种闲暇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这种既像隐士,又存在尘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三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作者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旧居来对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说明自已也有他们一样的德操与才能。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不仅说明了陋室不陋,又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高洁傲岸的志趣与抱负。从诸葛亮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扬雄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来看,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是否还有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淡的那种志向呢?第四层(最后一句),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何陋之有?”一句,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后一句引为证据,作全文的总结,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而又不陋痕于文字上,更进一步突出了他那高洁傲岸的志趣与抱负。“何陋之有”回应上文。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也即铭文一开头所说“惟吾德馨”。这个结语引经据典,显得警策有力,把个“陋”字彻底翻过来了。铭文一般都压韵,并常用排比、对偶句。就用了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字韵脚,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除末句外,全篇都是骈句,韵脚是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字。


《陋室铭》的写作技巧赏析3篇(扩展3)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及赏析3篇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及赏析1

  原文:

  陋室铭

  唐代: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赏析: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陋室铭》的写作技巧赏析3篇(扩展4)

——《陋室铭》说课稿10篇

《陋室铭》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全文只有9句,寥寥81字,以立意鲜明,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脸炙人口,流传百世,显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二)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陋室铭》是编排在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易懂文言文”,“具有**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本课: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很有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学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二)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4、开展辩论赛,掌握古为今用的学习方法,深入了解作者思想,结合时代具有积极参与现实的意义。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理念是:张扬师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我采用导读教学法和**朗读教学法,并指导学生用以读会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此外还利用多**展示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练习法:**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多**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三分钟屏幕展示“教学目标”(3分钟)

  这一设计,从教的方面来说,它具有“导向作用”让学生一起来掌握教学要求,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从学的方面说,它具有“激励作用”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要求,目标明确便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故事导入并解题(5分钟)

  上课之前讲述本文的作者——唐代诗豪、哲学家刘禹锡的故事。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唐顺宗时,刘禹锡热心于**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厢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杨柳青青江水*,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官欺人太甚了,便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屏幕显示两幅对联)

  解题: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文体一般是用韵的。并引导学生找出文章韵脚。

  ing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大***乌申斯基也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这个故事的导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熏陶,为下面理解作者的情怀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三)初读——感受语言美(2分钟)

  教学千法读为本,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诵读。突出指导诵读的方法尤为重要,突出读书层次,由易到难,诵读全文。一要读准确,二要读出节奏,三要读出感情。

  针对“铭”这种文体的语言句法特点,我除了要求学生大声读,读正确,读流利外,还特别引导学生从用韵和讲究修辞方面去充分体会本文语言的节奏美和音韵美。朗读前的这一指导,十分必要,充分体现了教书重在“授之以渔”,学习重在掌握学习方法的教学理念。

  (四)再读——了解内容(2分钟)

  (五)三读——领悟内涵(5分钟)

  先要求学生边听教师背诵课文,边想像陋室中的画面,体会作者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感情,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最后在理解文章寓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师范读,一方面让学生弥补自己朗读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影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想像画面,重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则是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便于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读是思的基础,思是读的途径。在这一环节中,我还设计了下列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屏幕显示思考题)

  1、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两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你会用什么语气来读?(“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2、“德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你们想像的画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苔痕……劳形”)

  3、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失雅致地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人)

  4、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商品经济的社会中,我们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学生讨论后**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择善而从)。

  5、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陋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是什么写法?(托物言志)。

  (六)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自行设计板书,目的在于让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加深记忆。(13分钟)

  这个环节的实施,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有关语句,学生寻找有关语句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的实践过程,也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我还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讨论探究,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各自还只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则有两个思想。这是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基础。

  (七)拓展(10分钟)

  小小辩论赛

  结合现实,2008*地震,刘禹锡在这个时代会如何去做,结合作者生*来谈。

  引导学生注意作者针砭时弊,有感而发,曾为黎民赈灾的豪情,了解当代*泪洒灾区,为民的深情。古有禹锡,今有*,为民鞠躬尽瘁。学习高尚的品德和操守。对于今天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八)迁移练习设计(3分钟)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3、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尽量做到语言优美。通过此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获得了及时的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九)小结(2分钟)

  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这而从制,岂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说板书

  已经有展示,主要体现本文表现手法和文章主旨。

  在学生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后,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也就是学生自行对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读懂课文。在这过程中,学生可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讨论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这一设计,在于训练学生运用工具书的能力,也有利于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学生的自主阅读,交流合作,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符合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不是强硬灌输,包办代替,但也不是不管不问不讲,而是发挥主导作用,提醒学生掌握一些重点词句,如:“名”、“灵”、“上”、“入”、“鸿儒”、“白丁”、“丝竹”、“劳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屏幕显示重点词句及意思)。

  陋室铭

  刘禹锡

  人品高尚 ——刨根问底

  托物—— 陋室 ——景色清幽

  不陋 ——大声朗读

  来人不俗—— 咬文嚼字

  陋室

  生活高雅——换角度想

  言志 德馨: 不慕荣利 不求闻达 安贫乐道

  以上是我的说课稿,希望各位老师给以点评。谢谢!

《陋室铭》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陋室铭》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2、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3、教学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1)教学重点:多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

  确立依据:课文的篇幅短小,骈散句结合,韵律十足,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的兴趣浓,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所以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托物言志的写法、寓意

  确立依据: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一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及写法定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年上学期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三、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诵读法、**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课件辅助教学,利用游戏、比赛等方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藉此落实教学目的。

  2、**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3、练习法:**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4、多**及游戏、比赛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说学法: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以答问形式背诵课文,以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在“课前五分钟”时请几位同学谈谈他们的座右铭,教师与学生交流关于座右铭与铭的关系与相关的知识,由此引出课题《陋室铭》以及作者简介。

  (二)诵读:

  1、示范背诵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2、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3、学生背诵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可以以答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背诵相关的语句。随后采用游戏接龙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

  (三)学生翻译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我根据系统论"整体要素之和大于部分整体之和"的原理,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可做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

  (四)思考阅读此环节要求学生完全不打开课本(作笔记除外)。

  1、再次背诵全文,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并阐述理由;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抱负和情操。

  2、师生互动设计板书,要求学生抓住中心句,在板书中体现文章是如何“表现中心”——即从哪些方面表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句的。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些问题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

  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4)本文引用历史典故的作用?

  经过足够的时间的讨论与教师的巡回指导,学生完成了学习“创作”,用幻灯片展示师生的板书:

  山(仙)名(喻)陋室(德馨)

  水(龙)灵托物言志

  景人事不陋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诸葛庐

  自比“何陋之有?”

  子云亭

  此板书融入了以上所提的四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短文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3、激励学生看着板书再背课文,并引导找出文章韵脚。

  Ing: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4、朗读、背诵比赛:激发学生兴趣。

  5、知识迁移

  完成下面的对偶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下句:。

  (五)练习设计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1、按要求默写

  ①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②写出表现陋室环境幽美的句子

  ③写出表现陋室主人所参与事之雅致的句子

  2、学习文章的写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或追求通过某些物品(体)表现出来。

  3、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获得了及时的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陋室铭》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

  2、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陋室铭》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新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课文按照其反映的生活内容编排。第六单元学习五篇文言文和五首诗词,反映的内容为古代生活。《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新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在“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部分“阅读”中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新大纲规定古诗文的比例由原来的20%上升为30%,强调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其语文能力。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第一册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刘禹锡,记住其所处时代及文学地位;认识生字、新词;熟读背诵全文。

  ②基本能力目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内容;掌握赏析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反复吟诵──疏通文意──品析语言。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

  该文为脍炙人口的骈体文,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音韵**,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是体现朗读音乐美的绝佳材料。再者,该文抒写作者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这含而不露的思想感情不读难以领悟。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反复诵读全文,体会其感情内涵;指导方法,当堂背诵全文。

  古诗文是我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瑰宝,极讲究铸字、炼句,力求“以一当十”,“一字传神”。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反复推敲、细加揣摩文中的妙言佳句,不仅能提高他们遣词造句的能力,而且能不断提高其审美情趣。品析语言是赏析古代诗文的关键一环,而学生却难以把握。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难点确定为: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找出自己最喜欢或认为用得最精妙、传神的词、句细加品析并作简要批注。

  二、说教法

  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据此,依照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突出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法。

  “教学千法读为本”,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诵读。突出诵读并不是一味地读来读去,而是要注重指导诵读的方法,突出层次,由易到难诵读全文,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一是读得准确。二是读出节奏。三是读出感情。

  2、创设情境,自主探究的教学法。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定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一种探究和发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3、模仿创新,以读促写的教学法。

  对初一学生来说,写作还处在模仿阶段,所以该课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在模仿中创新,提高其阅读和写作能力,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

  三、说学法

  教育部出台的《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据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1、圈点批注学习法。

  指导学生运用圈点符号和批注方法来研读课文,边读边思,及时记下转瞬即逝的心理感受和思想火花,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自主探究学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在该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寻疑式”探究和“品味式”探究的方法疏通文意,品析语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

  采用**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同伴之间的积极相互影响提高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性,并共享资源与成果。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用具:⑴计算机多** ⑵运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的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作者作铭自励,抒写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格调高雅,意境隽永。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赏析这篇久为传诵的名文。

  (二)解释题目

  (出示课件1:题解── 陋室,室名,即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读来琅琅上口,易记易诵。)明确了题目的`含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全文。

  (三)品味赏析

  1、反复吟诵

  此程序的设计是要学生养成反复诵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诵读文言文不同于其它文章,我注意指导学生诵读的方法,突出层次,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一是读得准确。 达到这一朗读最基础的层次,关键在于随时正音。二是读出节奏。要达到这一层次,关键在于方法的指导。三是读出感情。这个较高的朗读层次则需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达成。具体设计如下:

  ①学生各自朗读全文,划出读不准的字。

  ②教师范读,学生标注生字读音。

  ③学生齐读,力求做到读准字音。

  ④教师指导,把握轻重缓急,读出节奏。

  对于本文的朗读,仅做到读准字音远远不够。本文使用了大量骈句。(出示课件2 :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等,意思相对。)正确朗读骈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节奏、韵律的音乐美。怎样朗读骈句呢?(出示课件3 :朗读骈句:一要注意节奏。三字句一般为12 式; 五字句一般为212式或23式。分别举例。二是韵脚要适当拖音。列出韵脚。三是相邻的两组骈句间要较长停顿。举例。)

  ⑤教师范读,学生听读,体会节奏、韵律的音乐美。

  (出示课件 4:显示全文内容,句中节奏用斜竖线标出,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下加点,表示要适当拖音,两组骈句间有长停符号。教师伴随舒缓优美的古筝朗诵全文,学生听读。)

  ⑥学生**读,竞赛读,反复练习。

  2、疏通文意

  此程序的设计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句,养成随时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我引导学生采用“寻疑式”探究和集体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设计如下:

  ①**疏通,提出疑问。

  要求学生首先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说出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说不通的地方,用问号标记,准备质疑。

  ②集体交流,合作达标。

  要求学生当堂**,集体交流,解决疑难,解疑后批注。

  ③学生自测,记忆巩固。

  (出示课件5:显示文中重要句,关键字、 词已加上着重符号。学生说出加点字、词的含义,根据自测情况着重记忆。)

  ④朗读全文,体会文意。

  ⑤教师设疑,学生回答。

  △本文题为陋室,可结尾为何说陋室不陋,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一问题?说出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全文的主旨句,可它并未出现在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的呢?读前三句,说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课文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这一主旨的呢?读中间四句,说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最后三句作者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巧结全文。这是文章的难点。学生思考、讨论后,我适时点拨:作者以古贤自比,一个是隐居南阳而胸怀天下,后出山辅佐刘备,在**上功效卓著;另一个是在简陋的屋子里写下著名的《太玄经》,在文学史上成就斐然。作者以他们为楷模也表明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最后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含蓄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⑥表情诵读,体会情感。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饱含感情地诵读全文,体会作者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

  3、品析语言

  此程序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反复推敲,细加揣摩文中的妙言佳句,提高其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我引导学生采用“品味式”探究的方法。具体设计如下:

  ①反复诵读,挑选自己最喜欢或认为用得最精妙传神的词、句细加品味并作旁批。

  ②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品析所得。

  ③挑选小组**发言,各抒已见,共享成果。

  (四)小结全文

  为使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一整体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全文寥寥81字,共九句,前四句设喻引题,颂扬陋室。中间四句通过描写陋室清幽环境及其人物交往、生活状况,极力表现“陋室不陋”。最后三句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再次含蓄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五)背诵全文

  引导学生抓住提挈全文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按四层意思,理清文路,快速背诵。

  (六)能力迁移

  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居室(无论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此程序的设计在于联系学生生活,联系语言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而使文言文教学生动活泼起来,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附:板书设计

  (出示课件5)

  陋 室 铭

  刘禹锡

  斯是陋室 诸葛庐

  → →何陋之有

  惟吾德馨 子云亭

  主旨 托物言志 类比

《陋室铭》说课稿4

  一、教材简介:

  《陋室铭》是一篇优美抒情散文,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写陋室不陋,表达作者不慕**、高洁傲岸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共有九句,寥寥81字,以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流传百世。

  课文所在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陋室铭》是人教版初二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短文两则》中的一则,第五单元为文言文单元。本单元大多数要求全部背诵,背诵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要实现这个目标,一定要练好诵读这个基本功,并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课文在课堂上要达到基本成诵。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工具阅读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具有**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所以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树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4、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节奏鲜明,读起来有音乐美把形式多样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位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把理解短文的情感及寓意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很有现实意义。

  5、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文章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取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诵读。

  2、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性和自主性,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我制定的学习方法和活动有:

  1)诵读法: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法:一对一翻译课文,利用多**串联课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探究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解决重难点问题

  4)练习法:仿照“铭”这种文体,写一篇铭文。

  三、说教法

  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据此,依照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突出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法。

  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诵读。突出诵读并不是一味地读来读去,而是要注重指导诵读的方法,突出层次,由易到难诵读全文,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一是读得准确。二是读出节奏。三是读出感情。

  2、创设情境,自主探究的教学法。

  力求创设一种探究和发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3、模仿创新,以读促写的教学法。

  对初二学生来说,写作还处在模仿阶段,所以该课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在模仿中创新,提高其阅读和写作能力,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

  四、教学流程

  1、故事导入:以刘禹锡的故事导入新课,也就是《陋室铭》的写作背景。

  2、解题:明确题目的含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全文。

  3、诵读:学生先**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再以竞赛的形式找个别学生单独朗读,提醒学生朗读中应注意的问,给出朗读的节奏划分及要求,然后全班同学按要求朗读齐读,最后听朗读录音,比较自己朗读中的不足之处。

  4、疏通文意:此程序的设计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句,养成随时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先请学生找出重点文言字词并解释,然后试着说出每句话的大概意思,然后再由老师给予纠正。

  5、教师设疑,学生回答。

  针对课文我设了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怎么样引出陋室的?

  2)第一、二句与第三句有什么关系呢?

  3)反问句“何陋之有”照应上文哪句?

  4)作者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6、分析文章,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由学生抢答,答出文章的写作方法。

  7、主旨探究,小组讨论

  1)陋室真的陋吗?为什么?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的?

  2)作者写陋室用意何在?(即文章的中心思想)

  8、小结文章整体结构,学生齐背课文。

  9、拓展练笔

  仿《陋室铭》的文体,练习写一篇《XX铭》的文章,可写文言文,也可用现代文。同时给一篇范文,启发学生思路。

《陋室铭》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篇写景记叙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将**描绘成一幅多彩的图画,从这幅画里我们能读到庄严美丽的*,高大的人民*,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和壮观的立交桥,还有许多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和风景优美的公园。这又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为学生学习有关爱国情感的文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特制定如下三位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 会写“坛、城、国、图”4个字

  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的美丽和巨大变化.

  情感目标: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的美丽和巨大变化,增强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并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我讲本科的教学重难点设立如下: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的美丽和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祖国首都的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首都的情感.

  二、说学情

  以上就是我对教材的分析,接下来我开始分析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和好奇心强,处于抽象思维阶段, 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大多数孩子还没到过**, 对**缺乏具体形象的感知,因而对课文中展现出**的美丽和巨大变化很难理解,尤其不易激发学生对祖国首都的热爱之情,这些都讲成为我**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

  三、说教法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改的要求,我讲本课的教法确定如下:

  <1>朗读体会法即在朗读课文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的重点句段,感受对**的热爱之情.

  四、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法和学法是相辅相成的,基于对教法的分析,下

  面我开始分析学法.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学到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学会怎样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在本课中,我讲本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原则,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相结合,用抓住重点词句的方式进行朗读,对重点内容进行感悟,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体验情感,并引导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说教学程序

  以上就是我对教材、学情、教法及学法的分析,接下来我会从导入、新授、小结、布置作业这四环节阐述我的教学程序.

  <一>导入

  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就告诉我们学习要做到温故才能知新.因此在本堂课的开始,我会采用温故导入法,利用多**出示相关图片,再现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相互展示手机有关**的美丽风光图片并交流从而导入课题.

  <二>新授

  以上的的情境导入已经激起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因此在新授这一环节中,我是这样做的:

  1、精读课文,突破重点词句,理解内容

  在这个步骤中,我会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1读议结合,突破重难点

  首先我会请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不熟悉或者喜欢的词语,再请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接着我会把我搜集的**图片贴在黑

  板上,然后出示我喜欢的词语卡片,要求学生认读,最后小组充分讨论后,请学生看图贴词语,图文结合,积累词语,突破难点。

  (2)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通过**“如果你有机会**,你希望自己去**的什么地方看看呢?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能力。

  2、品读课文,激**感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会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并开展给**风光片配音的朗读比赛,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1)揣摩重点词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度。

  我会引导学生找到“庄严,矗立“等词语,体会***的庄重严肃和人民*的高耸,从而更好的朗读感悟,进一步体会**的独特风光,激发对**的热爱之情。

  (2)探究重点句段

  本课的二、三、四自然段,条理清晰,详略分明地介绍了*、立交桥;名胜古迹、公园和高楼大厦。特别是第四自然段,课文对所提到的名胜古迹、公园、新建的高楼大厦未做详细介绍

  <三>小结

  新授内容结束以后,我会请学生对本堂课进行小结,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仅体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而且能够检测出学生对本堂课的掌握情况。

  <四>布置作业

  一堂好课的结束是课外阅读的开始,所以在本堂课结束以后,我会结合课后习题,我会给学生布置一道开放性的作业,要求学生搜集反映**新变化的资料,并交流感受,从而借此文本联系生活实际。

  六、板书

  最后我来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根据本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我讲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是图文结合的形式,这样的板书设计不仅形象直观地概括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理解,而且能够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陋室铭》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

  2、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陋室铭》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新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课文按照其反映的生活内容编排。第六单元学习五篇文言文和五首诗词,反映的内容为古代生活。《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新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在“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部分“阅读”中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新大纲规定古诗文的比例由原来的20%上升为30%,强调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其语文能力。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第一册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刘禹锡,记住其所处时代及文学地位;认识生字、新词;熟读背诵全文。

  ②基本能力目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内容;掌握赏析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反复吟诵──疏通文意──品析语言。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

  该文为脍炙人口的骈体文,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音韵**,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是体现朗读音乐美的绝佳材料。再者,该文抒写作者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这含而不露的思想感情不读难以领悟。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反复诵读全文,体会其感情内涵;指导方法,当堂背诵全文。

  古诗文是我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瑰宝,极讲究铸字、炼句,力求“以一当十”,“一字传神”。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反复推敲、细加揣摩文中的妙言佳句,不仅能提高他们遣词造句的能力,而且能不断提高其审美情趣。品析语言是赏析古代诗文的关键一环,而学生却难以把握。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难点确定为: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找出自己最喜欢或认为用得最精妙、传神的词、句细加品析并作简要批注。

  二、说教法

  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据此,依照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突出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法。

  “教学千法读为本”,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诵读。突出诵读并不是一味地读来读去,而是要注重指导诵读的方法,突出层次,由易到难诵读全文,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一是读得准确。二是读出节奏。三是读出感情。

  2、创设情境,自主探究的教学法。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定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一种探究和发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3、模仿创新,以读促写的教学法。

  对初一学生来说,写作还处在模仿阶段,所以该课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在模仿中创新,提高其阅读和写作能力,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

  三、说学法

  教育部出台的《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据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1、圈点批注学习法。

  指导学生运用圈点符号和批注方法来研读课文,边读边思,及时记下转瞬即逝的心理感受和思想火花,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自主探究学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在该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寻疑式”探究和“品味式”探究的方法疏通文意,品析语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

  采用**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同伴之间的积极相互影响提高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性,并共享资源与成果。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用具:⑴计算机多** ⑵运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的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作者作铭自励,抒写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格调高雅,意境隽永。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赏析这篇久为传诵的名文。

  (二)解释题目

  (出示课件1:题解── 陋室,室名,即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读来琅琅上口,易记易诵。)明确了题目的含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全文。

  (三)品味赏析

  1、反复吟诵

  此程序的设计是要学生养成反复诵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诵读文言文不同于其它文章,我注意指导学生诵读的方法,突出层次,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一是读得准确。 达到这一朗读最基础的层次,关键在于随时正音。二是读出节奏。要达到这一层次,关键在于方法的指导。三是读出感情。这个较高的朗读层次则需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达成。具体设计如下:

  ①学生各自朗读全文,划出读不准的字。

  ②教师范读,学生标注生字读音。

  ③学生齐读,力求做到读准字音。

  ④教师指导,把握轻重缓急,读出节奏。

  对于本文的朗读,仅做到读准字音远远不够。本文使用了大量骈句。(出示课件2 :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等,意思相对。)正确朗读骈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节奏、韵律的音乐美。怎样朗读骈句呢?(出示课件3 :朗读骈句:一要注意节奏。三字句一般为12 式; 五字句一般为212式或23式。分别举例。二是韵脚要适当拖音。列出韵脚。三是相邻的两组骈句间要较长停顿。举例。)

  ⑤教师范读,学生听读,体会节奏、韵律的音乐美。

  (出示课件 4:显示全文内容,句中节奏用斜竖线标出,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下加点,表示要适当拖音,两组骈句间有长停符号。教师伴随舒缓优美的古筝朗诵全文,学生听读。)

  ⑥学生**读,竞赛读,反复练习。

  2、疏通文意

  此程序的设计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句,养成随时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我引导学生采用“寻疑式”探究和集体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设计如下:

  ①**疏通,提出疑问。

  要求学生首先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说出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说不通的地方,用问号标记,准备质疑。

  ②集体交流,合作达标。

  要求学生当堂**,集体交流,解决疑难,解疑后批注。

  ③学生自测,记忆巩固。

  (出示课件5:显示文中重要句,关键字、 词已加上着重符号。学生说出加点字、词的含义,根据自测情况着重记忆。)

  ④朗读全文,体会文意。

  ⑤教师设疑,学生回答。

  △本文题为陋室,可结尾为何说陋室不陋,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一问题?说出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全文的主旨句,可它并未出现在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的呢?读前三句,说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课文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这一主旨的呢?读中间四句,说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最后三句作者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巧结全文。这是文章的难点。学生思考、讨论后,我适时点拨:作者以古贤自比,一个是隐居南阳而胸怀天下,后出山辅佐刘备,在**上功效卓著;另一个是在简陋的屋子里写下著名的《太玄经》,在文学史上成就斐然。作者以他们为楷模也表明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最后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含蓄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⑥表情诵读,体会情感。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饱含感情地诵读全文,体会作者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

  3、品析语言

  此程序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反复推敲,细加揣摩文中的妙言佳句,提高其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我引导学生采用“品味式”探究的方法。具体设计如下:

  ①反复诵读,挑选自己最喜欢或认为用得最精妙传神的词、句细加品味并作旁批。

  ②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品析所得。

  ③挑选小组**发言,各抒已见,共享成果。

  (四)小结全文

  为使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一整体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全文寥寥81字,共九句,前四句设喻引题,颂扬陋室。中间四句通过描写陋室清幽环境及其人物交往、生活状况,极力表现“陋室不陋”。最后三句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再次含蓄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五)背诵全文

  引导学生抓住提挈全文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按四层意思,理清文路,快速背诵。

  (六)能力迁移

  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居室(无论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此程序的设计在于联系学生生活,联系语言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而使文言文教学生动活泼起来,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附:板书设计

  (出示课件5)

  陋 室 铭

  刘禹锡

  斯是陋室 诸葛庐

  → →何陋之有

  惟吾德馨 子云亭

  主旨 托物言志 类比

《陋室铭》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陋室铭》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本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全文只有9句,81字,但以其立意鲜明,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脸炙人口,流传百世,显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易懂文言文”,“具有**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学生也会很爱读,因而我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我还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因为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

  二、说学情

  我班是个学习成绩较好的班级,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对文言文的知识有一定的积累,也形成了较好的阅读习惯。对古诗文的诵读训练以往也进行过,但学生掌握得不太好,因而加强朗读训练,形成良好的语感也就成为必要。前一个单元刚学习完,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的掌握估计不会太难,但需要巩固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张扬师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在这理念的指导下,我采用导读教学法和**朗读教学法,并指导学生用以读会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本课。

  四、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三分钟屏幕展示“教学目标”这一设计,从教的方面来说,它具有“导向作用”(《当代目标教学》张 雄)让学生一起来掌握教学要求,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从学的方面说,它具有“激励作用” (《当代目标教学》张 雄)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要求,目标明确便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故事导入并解题:上课之前我为学生讲述本文的作者——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的故事。唐顺宗时,刘禹锡热心于**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夏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到此景,又作一联:“杨柳青青江水*,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人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一篇文章,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陋室铭》。(屏幕显示两幅对联)解题: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大***乌申斯基也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这个故事的导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熏陶,为下面理解作者的情怀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三)初读——感受语言美:针对“铭”这种文体的语言句法特点,我除了要求学生大声读,读正确,读流利外,还特别引导学生从用韵和讲究修辞方面去充分体会本文语言的节奏美和音韵美。朗读前的这一指导,十分必要,充分体现了教书重在“授之以渔”,学习重在掌握学习方法的教学理念。

  (四)再读——了解内容:在学生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后,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也就是学生自行对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读懂课文。在这过程中,学生可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讨论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这一设计,在于训练学生运用工具书的能力,也有利于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学生的自主阅读,交流合作,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符合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不是强硬灌输,包办代替,但也不是不管不问不讲,而是发挥主导作用,提醒学生掌握一些重点词句,如:“名”、“灵”、“上”、“入”、“鸿儒”、“白丁”、“丝竹”、“劳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屏幕显示重点词句及意思)。

  (五)三读——领悟内涵:先要求学生边听教师背诵课文,边想像陋室中的画面,体会作者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感情,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最后在理解文章寓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教师范读,一方面让学生弥补自己朗读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影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想像画面,重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则是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便于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读是思的基础,思是读的途径。在这一环节中,我还设计了下列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屏幕显示思考题)1、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两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你会用什么语气来读?(“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2、“德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你们想像的画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苔痕……劳形”)3、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失雅致地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人)4、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商品经济的社会中,我们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学生讨论后**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择善而从)。5、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陋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是什么写法?(托物言志)。这个环节的实施,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有关语句,学生寻找有关语句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的实践过程,也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我还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讨论探究,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各自还只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则有两个思想。这是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基础。

  (六)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自行设计板书,目的在于让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加深记忆。

  (七)迁移练习(课后作业)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尽量做到语言优美。通过此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 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陋室铭》是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属讲读课文长期以来,都是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因为此文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作者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教材的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诵读并背诵课文,掌握文意,重点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b、技能目标:认识“铭文”特点,理解短文的寓意,体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c、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重点难点:

  a、朗读、背诵文言文

  b、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c、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刚刚接触到文言文的学习,虽然有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文言文的体验,但他们还是觉得文言文比现代文难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就从朗读入手,让学生从朗诵中感受到此文的独特之处。从而获得学习古言文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进而进入到背诵、理解等学习活动中来。

  三、说教法

  据课改理念,本课我主要采用情景导入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四、说学法

  因为此文比较浅显,可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自主阅读,然后进行合作探究,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在理解学习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这样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说教具

  在教学时运用多**教学,还可适当运用简笔画,几笔句勒出陋室的外形。

  六、说教学过程

  1、用故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及背景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唐代的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也曾三迁过居室,大家想知道吗?

  刘禹锡因**王叔文的革新,得罪了当朝**宠臣,贬到安徽和州任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穿小鞋,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写了一联贴于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力在和州争思辩”,他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又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见了又作一联“杨柳青青江水*,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知道后肺都气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在城中找一间只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刘连搬三次家想到策知县欺人太甚,就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可见刘写此文,正是他同恶**进行不屈抗争的表现。要想知道刘的陋室怎样,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笔下的《陋室铭》。

  2、朗读课文

  a、学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b、教师范读课文,注音字音、节奏、语气。

  c、学生齐读课文

  3、引导学生与学过的古诗作比较,找出本文的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从而,认识本文是一篇骈散结合的散文,进而认识铭文的定义和特点。

  4、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2人一个小组,一人读课文,一人译课文,互相帮助指正,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小组**疏通文意。)

  5、研读课文,分析口味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回答下列问题 )

  a、开头两句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刻画?

  c、作者的陋室“陋”在哪些地方?

  d、为什么作者又说“陋室不陋”?

  e、由此可以看出陋室的主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f、结尾引入三个古人有什么作用?

  g、你对作者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有什么看法?

  6、教师点拨:

  a、作者是怎样托物言志的?

  b、讲清:比兴、衬托、类比。

  7、作业

  当堂练习(见课后)

  课后练笔: 仿写(要求押韵,主题明确,积极健康)

《陋室铭》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解读文本明高度

  《陋室铭》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目的是让学生在过去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

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

,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

  二、任务引领明目标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又根据文本特点及学情,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学习

本文

托物言志的写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并背诵。

  3、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的

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一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三、角色定位明教法、学法

  说教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据此,依照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朗读法2、点拨法3、多**辅助法

  

设计理念

“教学千法读为本”,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诵读。“朗读是解读文言文的金钥匙”,突出诵读并不是一味地读来读去,而是要注重指导诵读的方法,突出层次,由易到难诵读全文,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一是读得准确。这里使用音频播放,它可以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文章的语言、节奏、格调以及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旨意,且具有可重复操作性,从而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在纯正的普通话语言环境熏陶中,学生较容易学好普通话,也更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读出节奏。在这里用多**出示朗读要求,让学生有目的朗读。三是读出感情。这里以教师点拨,学生练读为主。我把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辅以适时点拨、多****,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说学法

  教育部出台的《基础教育课程**纲要》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据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1、圈点批注学习法。

  指导学生运用圈点符号和批注方法来研读课文,边读边思,及时记下转瞬即逝的心理感受和

思想

火花,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该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寻疑式”探究和“品味式”探究的方法疏通文意,品析语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1、小组合作学习法。

  采用**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同伴之间的积极相互影响提高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性,并共享资源与成果。

  四、导学达标明流程

  本节课以“读”为本,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探究,达成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走进陋室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

导语

,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的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

导语

是: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做一个选择题:假如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的事;还有一间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是你要哪个呢?

  (学生回答:选择后者,因为……)

  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先请生介绍,师点拨背景。)这样做目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全文,把握作者的

思想

感情。

  (三)朗读课文。

  1、一读:(注意字音、停顿。)欣赏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落实字词:德馨、苔痕、鸿儒、案牍、西蜀指名读。

  2、二读:(读出韵味)提出要求:1、朗读时要注意句尾的字押韵。(出示押韵的字)2。朗读时要注意句子的*仄、节奏。3、朗读时语气要*缓,有些音节要适当拉长。(多**出示),生练读,再指名读。

  设计意图要学生养成反复诵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诵读文言文不同于其它文章,我注意指导学生诵读的方法,突出层次,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一是读得准确。达到这一朗读最基础的层次,关键在于随时正音。二是读出节奏。要达到这一层次,关键在于方法的指导。对于

本文

的朗读,仅做到读准字音远远不够。

本文

使用了大量骈句。正确朗读骈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节奏、韵律的音乐美。二是韵脚要适当拖音。列出韵脚。三是相邻的两组骈句间要较长停顿。举例。)

  (四)译读课文

  1、先**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意,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2、学生质疑、共同解答。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句,养成随时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五)赏析课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请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

思想

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读是思的基础,思是读的途径。在这一环节中,我还设计了下列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屏幕显示思考题)

  1、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两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

思想

感情?你会用什么语气来读?(“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2、“德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你们想像的画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苔痕……劳形”)

  3、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失雅致地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人)

  4、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陋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是什么写法?(托物言志)。

  最后三句作者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巧结全文。这是文章的难点。学生思考、讨论后,我适时点拨:作者以古贤自比,一个是隐居南阳而胸怀天下,后出山辅佐刘备,在**上功效卓著;另一个是在简陋的屋子里写下著名的《太玄经》,在文学史上成就斐然。作者以他们为楷模也表明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最后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含蓄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饱含感情地诵读全文,体会作者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

  本环节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和品思结合的方式,品尝语言文字的奥妙,咀嚼

精神

世界的甘醇。赏文赏情明写法,边读边思悟其间。既让学生深入领悟了文本内容,又培养了鉴赏能力。

  (六)背诵比赛

  比一比,看谁背得准又快

  具体操作:以大组为单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龙”形式背诵,比比看哪一组最流畅、清楚、快速。找两位同学分别负责计时和内容判定。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重视积累,养成博闻强记的习惯。)

  背诵课文(结合板书,也可课下完成)

  板书既要简洁明了,便于学生识记,又应该是课文的线索图示,能概括本课学习重点。为此,我设计了简洁明了的板书,此板书融入了

本文

所提的几个问题,并体现了

本文

写作

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通过板书对文章一目了然,且加深理解。

《陋室铭》说课稿10

  一、眼中有文本,突出教材核心地位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它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熠熠生辉。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短小精美,对偶工整,虚实相生,言志如诗,韵味如歌。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脑中有目标,彰显文本德馨主题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又根据文本特点及学情,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2、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三、心中有方法,培养合作探究意识

  (一)教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多**辅助法

  【设计理念】“朗读是解读文言文的金钥匙”,本课中,我把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辅以适时点拨、多****,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二)学法

  1、圈点批注法

  2、诵读品味法

  3、合作探究法

  【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研读课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琅琅书声中,品味,理解,感悟。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解决难点问题。

  四、胸中有流程,达到授之以渔效果

  本节课以“读”为本,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探究,达成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走进陋室

  伴着悠美的古典乐曲,多**播放“梅”、“竹”、“松”的画面,教师吟诵经典诗句导入新课,然后教师破题,介绍铭文特点。

  【设计理念】导语重在营造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情境。所以,导入时诗句的点缀既营造了课堂典雅的氛围,又激发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

  (二)朗读感知,踏访陋室

  在此我安排了四读蓄势:

  1、初读(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找出韵脚,男、女生接读)

  2、译读(学生运用“替、留、调、删、补”的翻译方法,借助注释、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

  3、疑读(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讨。)

  4、畅读(学生流畅的读文后,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包括:一词多义、重点语句的翻译等)

  【设计理念】《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本环节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由易到难,突出层次。学生通过四个步骤的读,丰富了文言知识积累,感知了文本内容,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也为进一步品读文章,赏析课文亮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美读品味,欣赏陋室

  1、理内容

  学生品读探究:

  ⑴“陋室”“陋”的理由。

  ⑵“陋室”“不陋”的理由。此处插入【课堂实录】

  明确:

  ①环境雅

  ②情趣雅

  ③心志雅

  2、悟主旨

  (1)文章哪句话能统领全篇?

  (2)教师补充介绍《陋室铭》的写作背景,学生讨论室主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明写法

  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托物言志)

  【设计理念】“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本环节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和品思结合的方式,品尝语言文字的奥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赏文赏情明写法,边读边思悟其间。既让学生深入领悟了文本内容,又培养了鉴赏能力。

  (四)探究感悟,话别陋室此处插入【课堂实录】

  以“刘公,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说一段心里话,畅谈感受,话别陋室。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对话”中,感悟到更多的语言、篇章及作者人格的魅力,从而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完善。学生无数的体验、奇思妙想纷至沓来,从而轻松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五)积累名篇,铭记陋室

  学生赛背课文,积累名篇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重视积累,养成博闻强记的习惯。有时读懂一篇文,读破一片心,或许要用一生的光景,就让学生牢记铭文,慢慢地去品。

  【设计理念】本节课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这样的板书设计。它是课堂教学的“眼睛”和“灵魂”,是整个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学生学习思路的精炼再现。

  五、课后谈收获,总结教学得与失

  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沿着文本语言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精神境界的过程,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思想感情内化为学生的情感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文本语言积淀为学生素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式学习,读中培养语感,品中揣摩美词,悟中升华心灵,学生的素养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我感觉本节课是成功的。

  1、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爱好,继续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

  2、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时,有些讨论会偏离中心,教师应适当的调整讨论的进程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3、今后教学中继续凸显“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特别是文言文教学,只有真正落实到“读”,学生才能够理解文章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陋室铭》的写作技巧赏析3篇(扩展5)

——《陋室铭》说课稿10篇

《陋室铭》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全文只有9句,寥寥81字,以立意鲜明,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脸炙人口,流传百世,显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二)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陋室铭》是编排在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易懂文言文”,“具有**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本课: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很有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学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二)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4、开展辩论赛,掌握古为今用的学习方法,深入了解作者思想,结合时代具有积极参与现实的意义。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理念是:张扬师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我采用导读教学法和**朗读教学法,并指导学生用以读会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此外还利用多**展示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练习法:**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多**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三分钟屏幕展示“教学目标”(3分钟)

  这一设计,从教的方面来说,它具有“导向作用”让学生一起来掌握教学要求,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从学的方面说,它具有“激励作用”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要求,目标明确便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故事导入并解题(5分钟)

  上课之前讲述本文的作者——唐代诗豪、哲学家刘禹锡的故事。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唐顺宗时,刘禹锡热心于**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厢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杨柳青青江水*,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官欺人太甚了,便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屏幕显示两幅对联)

  解题: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文体一般是用韵的。并引导学生找出文章韵脚。

  ing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大***乌申斯基也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这个故事的导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熏陶,为下面理解作者的情怀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三)初读——感受语言美(2分钟)

  教学千法读为本,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诵读。突出指导诵读的方法尤为重要,突出读书层次,由易到难,诵读全文。一要读准确,二要读出节奏,三要读出感情。

  针对“铭”这种文体的语言句法特点,我除了要求学生大声读,读正确,读流利外,还特别引导学生从用韵和讲究修辞方面去充分体会本文语言的节奏美和音韵美。朗读前的这一指导,十分必要,充分体现了教书重在“授之以渔”,学习重在掌握学习方法的教学理念。

  (四)再读——了解内容(2分钟)

  (五)三读——领悟内涵(5分钟)

  先要求学生边听教师背诵课文,边想像陋室中的画面,体会作者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感情,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最后在理解文章寓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师范读,一方面让学生弥补自己朗读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影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想像画面,重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则是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便于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读是思的基础,思是读的途径。在这一环节中,我还设计了下列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屏幕显示思考题)

  1、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两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你会用什么语气来读?(“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2、“德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你们想像的画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苔痕……劳形”)

  3、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失雅致地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人)

  4、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商品经济的社会中,我们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学生讨论后**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择善而从)。

  5、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陋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是什么写法?(托物言志)。

  (六)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自行设计板书,目的在于让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加深记忆。(13分钟)

  这个环节的实施,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有关语句,学生寻找有关语句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的实践过程,也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我还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讨论探究,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各自还只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则有两个思想。这是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基础。

  (七)拓展(10分钟)

  小小辩论赛

  结合现实,2008*地震,刘禹锡在这个时代会如何去做,结合作者生*来谈。

  引导学生注意作者针砭时弊,有感而发,曾为黎民赈灾的豪情,了解当代*泪洒灾区,为民的深情。古有禹锡,今有*,为民鞠躬尽瘁。学习高尚的品德和操守。对于今天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八)迁移练习设计(3分钟)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3、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尽量做到语言优美。通过此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获得了及时的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九)小结(2分钟)

  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这而从制,岂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说板书

  已经有展示,主要体现本文表现手法和文章主旨。

  在学生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后,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也就是学生自行对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读懂课文。在这过程中,学生可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讨论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这一设计,在于训练学生运用工具书的能力,也有利于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学生的自主阅读,交流合作,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符合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不是强硬灌输,包办代替,但也不是不管不问不讲,而是发挥主导作用,提醒学生掌握一些重点词句,如:“名”、“灵”、“上”、“入”、“鸿儒”、“白丁”、“丝竹”、“劳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屏幕显示重点词句及意思)。

  陋室铭

  刘禹锡

  人品高尚 ——刨根问底

  托物—— 陋室 ——景色清幽

  不陋 ——大声朗读

  来人不俗—— 咬文嚼字

  陋室

  生活高雅——换角度想

  言志 德馨: 不慕荣利 不求闻达 安贫乐道

  以上是我的说课稿,希望各位老师给以点评。谢谢!

《陋室铭》说课稿2

  一、眼中有文本,突出教材核心地位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它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熠熠生辉。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短小精美,对偶工整,虚实相生,言志如诗,韵味如歌。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脑中有目标,彰显文本德馨主题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又根据文本特点及学情,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2、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三、心中有方法,培养合作探究意识

  (一)教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多**辅助法

  【设计理念】“朗读是解读文言文的金钥匙”,本课中,我把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辅以适时点拨、多****,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二)学法

  1、圈点批注法

  2、诵读品味法

  3、合作探究法

  【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研读课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琅琅书声中,品味,理解,感悟。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解决难点问题。

  四、胸中有流程,达到授之以渔效果

  本节课以“读”为本,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探究,达成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走进陋室

  伴着悠美的古典乐曲,多**播放“梅”、“竹”、“松”的画面,教师吟诵经典诗句导入新课,然后教师破题,介绍铭文特点。

  【设计理念】导语重在营造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情境。所以,导入时诗句的点缀既营造了课堂典雅的氛围,又激发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

  (二)朗读感知,踏访陋室

  在此我安排了四读蓄势:

  1、初读(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找出韵脚,男、女生接读)

  2、译读(学生运用“替、留、调、删、补”的翻译方法,借助注释、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

  3、疑读(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讨。)

  4、畅读(学生流畅的读文后,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包括:一词多义、重点语句的翻译等)

  【设计理念】《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本环节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由易到难,突出层次。学生通过四个步骤的读,丰富了文言知识积累,感知了文本内容,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也为进一步品读文章,赏析课文亮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美读品味,欣赏陋室

  1、理内容

  学生品读探究:

  ⑴ “陋室”“陋”的理由。

  ⑵ “陋室”“不陋”的理由。 此处插入【课堂实录】

  明确:

  ①环境雅 ②情趣雅 ③心志雅

  2、悟主旨

  (1)文章哪句话能统领全篇?

  (2)教师补充介绍《陋室铭》的写作背景,学生讨论室主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明写法

  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托物言志)

  【设计理念】“非读无以训练语感 ,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本环节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和品思结合的方式,品尝语言文字的奥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赏文赏情明写法,边读边思悟其间。既让学生深入领悟了文本内容,又培养了鉴赏能力。

  (四)探究感悟,话别陋室 此处插入【课堂实录】

  以“刘公,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说一段心里话,畅谈感受,话别陋室。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 “对话”中,感悟到更多的语言、篇章及作者人格的魅力,从而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完善。学生无数的体验、奇思妙想纷至沓来,从而轻松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五) 积累名篇,铭记陋室

  学生赛背课文,积累名篇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重视积累,养成博闻强记的习惯。有时读懂一篇文,读破一片心,或许要用一生的光景,就让学生牢记铭文,慢慢地去品。

  附:板书设计

  陋 室 铭

  刘禹锡

  环境雅

  陋室不陋 情趣雅

  心志雅

  托 物 言 志

  【设计理念】本节课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这样的板书设计。它是课堂教学的“眼睛”和“灵魂”,是整个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学生学习思路的`精炼再现。

  五、课后谈收获,总结教学得与失

  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沿着文本语言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精神境界的过程,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思想感情内化为学生的情感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文本语言积淀为学生素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式学习,读中培养语感,品中揣摩美词,悟中升华心灵,学生的素养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我感觉本节课是成功的。

  1、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爱好,继续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

  2、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时,有些讨论会偏离中心,教师应适当的调整讨论的进程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3、今后教学中继续凸显“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特别是文言文教学,只有真正落实到“读”,学生才能够理解文章。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陋室铭》说课稿3

  说教材:

  本文是八上第五单元的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再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从而来寄托自己的情操,文字优美,意味深远,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学写托物言志的文章。

  说学情:

  本文篇幅短小,文字押韵,适合诵读。借助于下文注释疏通文意,没有多大难度,但是关于作者的情感、本文的写法,学生还是有点难度的。

  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1、 会读会译会背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和虚词。

  2、 了解铭这种文体。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学写托物言志的文章。

  教学方法:

  借助下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采用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师引导法体会作者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归纳法和示例法让学生学写托物言志的文章。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以旧带新)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自然界很多事物都给予我们生命的启迪。我们来看两段文字(齐读),大家还记得它们的出处吗?

  第一处是作者由蝉所获得的感悟,要珍爱生命,好好地活。第二处是作者由贝壳所获得的感悟,要让生命有意义又价值。这种借助于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的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古人在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也往往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陋室铭》。

  课本打开,将导读的第一句话划下来,要懂得什么是托物言志。

  采用这种依旧带新的方法导入新课,可以让学生有熟悉感。

  二、 了解“铭”这种文体。

  书下有,比谁先找到。学生读。

  铭 警戒自己

  称述功德

  用韵

  一种文体

  陆机《文赋》中认为铭 “博约而温润”

  三、 了解作者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梦得文集》。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

  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他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他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四、 朗读课文。

  铭,是用韵的。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用韵的字。变换形式读: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要读出韵味。

  五、 疏通文意。

  学生疏通文意,质疑,释疑。

  列出重点字词:

  名 灵 斯 惟 馨 上 入 鸿儒 白丁 素琴 金经 丝竹 案牍

  使动用法:

  乱 劳

  之的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

  讲解“何陋之有”的出处。在书上补出“君子居之”。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 子罕》

  六、 理解内容。

  1、 老师讲解前三句,学生仿着为下面几部分写批注。

  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找出具体描写陋室的句子。这样,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三部分。我们先看第一部分。学生读。

  开始两句为什么写山水,这是什么写法?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比兴,引出论点)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中心句)

  何其芳《秋天》“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底更清洌了。”比兴,引出牧童和牧羊女。

  2、 学生仿着为下面两部分文字写批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清幽宁静)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的人高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情趣高雅)

  ——陋室不陋。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因为有君子居之,所以不简陋。例证)

  孔子云:何陋之有?(引证)

  ——再次证明陋室不陋,以名人自况。

  学生读批注。老师完成板书。

  七、 探究主旨

  我们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要学会抓文中的关键句来理解。大家觉得哪些句子对我们理解文章主旨有帮助呢?

  品味下列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孔子云: 何陋之有?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最后一句话的作用:为什么隐去“君子居之”这半句?

  因为前文已包含了君子之意,隐去,更有意蕴。从结构上看,照应了前文的哪一句?从内容上看,有何作用?

  作者不喜欢音乐吗?作者不喜欢做官吗?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隐含着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

  作者借陋室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怀呢?

  本文通过写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精神,对官僚士大夫阶层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

  七、背诵全文。

  八、课堂作业

  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个片段。

  归纳本文的写法: 开头引出事物

  中间具体描写事物

  结尾言志

  再看一个示例:

  飞鱼

  在甲板上,我看见一条死去的飞鱼。

  (这是“引出事物”)

  它曾经像海燕一样骄傲地在海面上飞翔。

  它曾经让海里所有的鱼儿投来羡慕的目光。

  然而它死了,它在甲板上被晒成了鱼干。

  (这是具体“描写事物”)

  哦,千万不要离开你生活的土壤。

  (这是“托物言志”)

  学生写,找个别学生读,作点点评。

  九、板书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中心句)

  比兴,引出论点——具体描写陋室——以名人自况(例证、引证)

《陋室铭》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解读文本明高度

  《陋室铭》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目的是让学生在过去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

  二、任务引领明目标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又根据文本特点及学情,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并背诵。

  3、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一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三、角色定位明教法、学法

  说教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据此,依照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朗读法2、点拨法3、多**辅助法

  【设计理念】“教学千法读为本”,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诵读。“朗读是解读文言文的金钥匙”,突出诵读并不是一味地读来读去,而是要注重指导诵读的方法,突出层次,由易到难诵读全文,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一是读得准确。这里使用音频播放,它可以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文章的语言、节奏、格调以及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旨意,且具有可重复操作性,从而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在纯正的普通话语言环境熏陶中,学生较容易学好普通话,也更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读出节奏。在这里用多**出示朗读要求,让学生有目的朗读。三是读出感情。这里以教师点拨,学生练读为主。我把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辅以适时点拨、多****,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说学法

  教育部出台的《基础教育课程**纲要》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据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1、圈点批注学习法。

  指导学生运用圈点符号和批注方法来研读课文,边读边思,及时记下转瞬即逝的心理感受和思想火花,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该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寻疑式”探究和“品味式”探究的方法疏通文意,品析语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1、小组合作学习法。

  采用**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同伴之间的积极相互影响提高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性,并共享资源与成果。

  四、导学达标明流程

  本节课以“读”为本,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探究,达成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走进陋室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的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做一个选择题:假如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的事;还有一间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是你要哪个呢?

  (学生回答:选择后者,因为……)

  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先请生介绍,师点拨背景。)这样做目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全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课文。

  1、一读:(注意字音、停顿。)欣赏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落实字词:德馨、苔痕、鸿儒、案牍、西蜀指名读。

  2、二读:(读出韵味)提出要求:1、朗读时要注意句尾的字押韵。(出示押韵的字)2。朗读时要注意句子的*仄、节奏。3、朗读时语气要*缓,有些音节要适当拉长。(多**出示),生练读,再指名读。

  设计意图要学生养成反复诵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诵读文言文不同于其它文章,我注意指导学生诵读的方法,突出层次,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一是读得准确。达到这一朗读最基础的层次,关键在于随时正音。二是读出节奏。要达到这一层次,关键在于方法的指导。对于本文的朗读,仅做到读准字音远远不够。本文使用了大量骈句。正确朗读骈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节奏、韵律的音乐美。二是韵脚要适当拖音。列出韵脚。三是相邻的两组骈句间要较长停顿。举例。)

  (四)译读课文

  1、先**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意,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2、学生质疑、共同解答。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句,养成随时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五)赏析课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请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读是思的基础,思是读的途径。在这一环节中,我还设计了下列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屏幕显示思考题)

  1、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两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你会用什么语气来读?(“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2、“德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你们想像的画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苔痕……劳形”)

  3、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失雅致地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人)

  4、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陋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是什么写法?(托物言志)。

  最后三句作者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巧结全文。这是文章的难点。学生思考、讨论后,我适时点拨:作者以古贤自比,一个是隐居南阳而胸怀天下,后出山辅佐刘备,在**上功效卓著;另一个是在简陋的屋子里写下著名的《太玄经》,在文学史上成就斐然。作者以他们为楷模也表明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最后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含蓄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饱含感情地诵读全文,体会作者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

  本环节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和品思结合的方式,品尝语言文字的奥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赏文赏情明写法,边读边思悟其间。既让学生深入领悟了文本内容,又培养了鉴赏能力。

  (六)背诵比赛

  比一比,看谁背得准又快

  具体操作:以大组为单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龙”形式背诵,比比看哪一组最流畅、清楚、快速。找两位同学分别负责计时和内容判定。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重视积累,养成博闻强记的习惯。)

  背诵课文(结合板书,也可课下完成)

  板书既要简洁明了,便于学生识记,又应该是课文的线索图示,能概括本课学习重点。为此,我设计了简洁明了的板书,此板书融入了本文所提的几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通过板书对文章一目了然,且加深理解。

《陋室铭》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说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确立依据:文言文距离当下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有着不同,学生要全面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就必须把文言文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现代文,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因此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定位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多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

  确立依据:背诵一直是学生最头疼的问题,且课后要求学生能默写,本篇课文的篇幅短小,骈散句结合,韵律十足,读起来琅琅上口,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所以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本单元的所有课文都要求背诵,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很有必要。

  但另一方面,由于本班是*行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最高分125分,最低分45分,且全班大部分学生成绩在98至108分之间,属于中等偏下水*,故在教学当中尽可能减轻学生负担,将问题简单化处理,以符合学生情况。

  五、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课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另外还利用多**课件辅助教学,利用游戏、比赛等方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穿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藉此落实教学目的。

  2、讨论法:本教学法的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性。

  3、讲授法: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定律和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优点是教师容易**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4、多**及游戏、比赛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六、说学法: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以答问形式背诵课文,以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七、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P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大家之所以喜欢金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原来是因为它的主人诸葛亮。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习《陋室铭》。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

  (设计意图:采用类比导入,图片展示能够激发学生对本文内容的初步感知,通过物件与使用者的关系,引出题目和作者,暗示本文的“陋室”与主人刘禹锡之间的关系与导入的两对“物—主”关系一致。)

  (二)诵读:

  1、听示范朗读。要求一边听一边给拿不准的字注音,并且划分节奏

  2、**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齐读。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设计意图: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应反复进行,有目标地读,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5分钟内至少读3次。)

  (三)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过渡语:读完以后,你能不能告诉我,这“陋室”真的“陋”吗?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可能对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为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具体操作:本文共计九句话,全班12个小组,前9组,每小组翻译一句话,其余三组做评委。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分享成果。要求:先解释重点字词,再翻译整句话。

  (设计意图: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所以本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结合课后注释,利用所积累文言词汇进行翻译,教师适时地指导与归纳总结。)

  (四)抽丝剥茧,感悟情思

  经过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经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现在能回答老师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吗?(ppt展示问题)作者笔下的这间“陋室”真的“陋”吗?请说说理由。(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认屋子简陋,又不觉得简陋,因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陋室环境清幽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主人交往之雅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闲,同时也看出作者较清贫,但作者却苦中作乐,体现出作者的安贫乐道。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贤人的志趣和抱负。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有**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并且“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此环节既让学生从分析课文中获得情感体验,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远观全文,探究写法

  问:作者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在写物,可真实情况是写物还是写人呢?答:写人。

  问:主要写人的什么?答:品德高尚

  问:那同学们,作者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什么?答:托物言志

  (PPT展示)托物——陋室

  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设计意图:《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这里所讲的“托物言志”,一方面让学生学习这种表达方式,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这个方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六)回顾全文,归纳主旨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主旨:作者以“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乐道的志趣。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能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此环节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自行归纳,在归纳过程中去领悟作品内涵,获得有益启示。)

  (七)朗读、背诵比赛

  比一比,看谁背得准又快

  具体操作:以大组为单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龙”形式背诵,比比看哪一组最流畅、清楚、快速。找两位同学分别负责计时和内容判定。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背诵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

  (八)拓展延伸

  (PPT展示两组寝室图片,一组是巴蜀中学的,另一组是本校的。前后豪华与简陋相对比)

  教师:虽然我们住得没有其他学校豪华舒适,但我却希望这简陋的屋子因为有了优秀的同学们而绽放无限光彩。老师期待有一天你们能成为柏家中学的骄傲。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设计意图:这里主要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让学生将本文中感受到的伟大情怀,运用到自身,体现出本文的现实意义。)

  八、说板书

  陋斯是陋室

  陋主人品德高尚

  室环境清幽安贫乐道

  铭不陋交往之雅

  情趣之雅高洁傲岸

  反问

  托物言志

  (设计意图:板书内容是对文章的整体梳理,可以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文章脉络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陋室铭》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篇写景记叙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将**描绘成一幅多彩的图画,从这幅画里我们能读到庄严美丽的*,高大的人民*,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和壮观的立交桥,还有许多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和风景优美的公园。这又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为学生学习有关爱国情感的文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特制定如下三位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 会写“坛、城、国、图”4个字

  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的美丽和巨大变化.

  情感目标: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的美丽和巨大变化,增强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并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我讲本科的教学重难点设立如下: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的美丽和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祖国首都的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首都的情感.

  二、说学情

  以上就是我对教材的分析,接下来我开始分析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和好奇心强,处于抽象思维阶段, 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大多数孩子还没到过**, 对**缺乏具体形象的感知,因而对课文中展现出**的美丽和巨大变化很难理解,尤其不易激发学生对祖国首都的热爱之情,这些都讲成为我**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

  三、说教法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改的要求,我讲本课的教法确定如下:

  <1>朗读体会法即在朗读课文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的重点句段,感受对**的热爱之情.

  四、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法和学法是相辅相成的,基于对教法的分析,下

  面我开始分析学法.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学到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学会怎样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在本课中,我讲本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原则,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相结合,用抓住重点词句的方式进行朗读,对重点内容进行感悟,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体验情感,并引导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说教学程序

  以上就是我对教材、学情、教法及学法的分析,接下来我会从导入、新授、小结、布置作业这四环节阐述我的教学程序.

  <一>导入

  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就告诉我们学习要做到温故才能知新.因此在本堂课的开始,我会采用温故导入法,利用多**出示相关图片,再现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相互展示手机有关**的美丽风光图片并交流从而导入课题.

  <二>新授

  以上的的情境导入已经激起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因此在新授这一环节中,我是这样做的:

  1、精读课文,突破重点词句,理解内容

  在这个步骤中,我会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1读议结合,突破重难点

  首先我会请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不熟悉或者喜欢的词语,再请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接着我会把我搜集的**图片贴在黑

  板上,然后出示我喜欢的词语卡片,要求学生认读,最后小组充分讨论后,请学生看图贴词语,图文结合,积累词语,突破难点。

  (2)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通过**“如果你有机会**,你希望自己去**的什么地方看看呢?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能力。

  2、品读课文,激**感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会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并开展给**风光片配音的朗读比赛,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1)揣摩重点词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度。

  我会引导学生找到“庄严,矗立“等词语,体会***的庄重严肃和人民*的高耸,从而更好的朗读感悟,进一步体会**的独特风光,激发对**的热爱之情。

  (2)探究重点句段

  本课的二、三、四自然段,条理清晰,详略分明地介绍了*、立交桥;名胜古迹、公园和高楼大厦。特别是第四自然段,课文对所提到的名胜古迹、公园、新建的高楼大厦未做详细介绍

  <三>小结

  新授内容结束以后,我会请学生对本堂课进行小结,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仅体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而且能够检测出学生对本堂课的掌握情况。

  <四>布置作业

  一堂好课的结束是课外阅读的开始,所以在本堂课结束以后,我会结合课后习题,我会给学生布置一道开放性的作业,要求学生搜集反映**新变化的资料,并交流感受,从而借此文本联系生活实际。

  六、板书

  最后我来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根据本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我讲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是图文结合的形式,这样的板书设计不仅形象直观地概括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理解,而且能够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陋室铭》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陋室铭》是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属讲读课文长期以来,都是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因为此文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作者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教材的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诵读并背诵课文,掌握文意,重点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b、技能目标:认识“铭文”特点,理解短文的寓意,体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c、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重点难点:

  a、朗读、背诵文言文

  b、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c、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刚刚接触到文言文的学习,虽然有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文言文的体验,但他们还是觉得文言文比现代文难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就从朗读入手,让学生从朗诵中感受到此文的独特之处。从而获得学习古言文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进而进入到背诵、理解等学习活动中来。

  三、说教法

  据课改理念,本课我主要采用情景导入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四、说学法

  因为此文比较浅显,可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自主阅读,然后进行合作探究,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在理解学习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这样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说教具

  在教学时运用多**教学,还可适当运用简笔画,几笔句勒出陋室的外形。

  六、说教学过程

  1、用故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及背景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唐代的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也曾三迁过居室,大家想知道吗?

  刘禹锡因**王叔文的革新,得罪了当朝**宠臣,贬到安徽和州任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穿小鞋,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写了一联贴于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力在和州争思辩”,他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又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见了又作一联“杨柳青青江水*,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知道后肺都气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在城中找一间只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刘连搬三次家想到策知县欺人太甚,就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可见刘写此文,正是他同恶**进行不屈抗争的表现。要想知道刘的陋室怎样,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笔下的《陋室铭》。

  2、朗读课文

  a、学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b、教师范读课文,注音字音、节奏、语气。

  c、学生齐读课文

  3、引导学生与学过的古诗作比较,找出本文的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从而,认识本文是一篇骈散结合的散文,进而认识铭文的定义和特点。

  4、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2人一个小组,一人读课文,一人译课文,互相帮助指正,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小组**疏通文意。)

  5、研读课文,分析口味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回答下列问题)

  a、开头两句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刻画?

  c、作者的陋室“陋”在哪些地方?

  d、为什么作者又说“陋室不陋”?

  e、由此可以看出陋室的主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f、结尾引入三个古人有什么作用?

  g、你对作者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有什么看法?

  6、教师点拨:

  a、作者是怎样托物言志的?

  b、讲清:比兴、衬托、类比。

  7、作业

  当堂练习(见课后)

  课后练笔:仿写(要求押韵,主题明确,积极健康)

《陋室铭》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解读文本明高度

  《陋室铭》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目的是让学生在过去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

  二、任务引领明目标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又根据文本特点及学情,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并背诵。

  3、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一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三、角色定位明教法、学法

  说教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据此,依照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朗读法2、点拨法3、多**辅助法

  【设计理念】“教学千法读为本”,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诵读。“朗读是解读文言文的金钥匙”,突出诵读并不是一味地读来读去,而是要注重指导诵读的方法,突出层次,由易到难诵读全文,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一是读得准确。这里使用音频播放,它可以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文章的语言、节奏、格调以及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旨意,且具有可重复操作性,从而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在纯正的普通话语言环境熏陶中,学生较容易学好普通话,也更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读出节奏。在这里用多**出示朗读要求,让学生有目的朗读。三是读出感情。这里以教师点拨,学生练读为主。我把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辅以适时点拨、多****,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说学法

  教育部出台的《基础教育课程**纲要》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据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1、圈点批注学习法。

  指导学生运用圈点符号和批注方法来研读课文,边读边思,及时记下转瞬即逝的心理感受和思想火花,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该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寻疑式”探究和“品味式”探究的方法疏通文意,品析语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1、小组合作学习法。

  采用**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同伴之间的积极相互影响提高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性,并共享资源与成果。

  四、导学达标明流程

  本节课以“读”为本,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探究,达成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走进陋室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的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做一个选择题:假如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的事;还有一间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是你要哪个呢?

  (学生回答:选择后者,因为……)

  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先请生介绍,师点拨背景。)这样做目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全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课文。

  1、一读:(注意字音、停顿。)欣赏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落实字词:德馨、苔痕、鸿儒、案牍、西蜀指名读。

  2、二读:(读出韵味)提出要求:1、朗读时要注意句尾的字押韵。(出示押韵的字)2。朗读时要注意句子的*仄、节奏。3、朗读时语气要*缓,有些音节要适当拉长。(多**出示),生练读,再指名读。

  设计意图要学生养成反复诵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诵读文言文不同于其它文章,我注意指导学生诵读的方法,突出层次,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一是读得准确。达到这一朗读最基础的层次,关键在于随时正音。二是读出节奏。要达到这一层次,关键在于方法的指导。对于本文的朗读,仅做到读准字音远远不够。本文使用了大量骈句。正确朗读骈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节奏、韵律的音乐美。二是韵脚要适当拖音。列出韵脚。三是相邻的两组骈句间要较长停顿。举例。)

  (四)译读课文

  1、先**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意,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2、学生质疑、共同解答。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句,养成随时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五)赏析课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请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读是思的基础,思是读的途径。在这一环节中,我还设计了下列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屏幕显示思考题)

  1、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两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你会用什么语气来读?(“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2、“德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你们想像的画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苔痕……劳形”)

  3、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失雅致地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人)

  4、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陋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是什么写法?(托物言志)。

  最后三句作者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巧结全文。这是文章的难点。学生思考、讨论后,我适时点拨:作者以古贤自比,一个是隐居南阳而胸怀天下,后出山辅佐刘备,在**上功效卓著;另一个是在简陋的屋子里写下著名的《太玄经》,在文学史上成就斐然。作者以他们为楷模也表明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最后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含蓄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饱含感情地诵读全文,体会作者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

  本环节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和品思结合的方式,品尝语言文字的奥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赏文赏情明写法,边读边思悟其间。既让学生深入领悟了文本内容,又培养了鉴赏能力。

  (六)背诵比赛

  比一比,看谁背得准又快

  具体操作:以大组为单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龙”形式背诵,比比看哪一组最流畅、清楚、快速。找两位同学分别负责计时和内容判定。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重视积累,养成博闻强记的习惯。)

  背诵课文(结合板书,也可课下完成)

  板书既要简洁明了,便于学生识记,又应该是课文的线索图示,能概括本课学习重点。为此,我设计了简洁明了的板书,此板书融入了本文所提的几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通过板书对文章一目了然,且加深理解。

《陋室铭》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篇写景记叙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将**描绘成一幅多彩的图画,从这幅画里我们能读到庄严美丽的*,高大的人民*,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和壮观的立交桥,还有许多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和风景优美的公园。这又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为学生学习有关爱国情感的文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特制定如下三位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 会写“坛、城、国、图”4个字

  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的美丽和巨大变化.

  情感目标: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的美丽和巨大变化,增强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并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我讲本科的教学重难点设立如下: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的美丽和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祖国首都的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首都的情感.

  二、说学情

  以上就是我对教材的分析,接下来我开始分析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和好奇心强,处于抽象思维阶段, 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大多数孩子还没到过**, 对**缺乏具体形象的感知,因而对课文中展现出**的美丽和巨大变化很难理解,尤其不易激发学生对祖国首都的热爱之情,这些都讲成为我**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

  三、说教法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改的要求,我讲本课的教法确定如下:

  <1>朗读体会法即在朗读课文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的重点句段,感受对**的热爱之情.

  <2>图文结合法”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图片的辅助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入角色,让学生直观、准确地感受祖国首都**的美丽和伟大,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中重点词语。

  四、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法和学法是相辅相成的,基于对教法的分析,下

  面我开始分析学法.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学到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学会怎样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在本课中,我讲本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原则,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相结合,用抓住重点词句的方式进行朗读,对重点内容进行感悟,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体验情感,并引导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说教学程序

  以上就是我对教材、学情、教法及学法的分析,接下来我会从导入、新授、小结、布置作业这四环节阐述我的教学程序.

  <一>导入

  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就告诉我们学习要做到温故才能知新.因此在本堂课的开始,我会采用温故导入法,利用多**出示相关图片,再现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相互展示手机有关**的美丽风光图片并交流从而导入课题.

  <二>新授

  以上的的情境导入已经激起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因此在新授这一环节中,我是这样做的:

  1、精读课文,突破重点词句,理解内容

  在这个步骤中,我会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1读议结合,突破重难点

  首先我会请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不熟悉或者喜欢的词语,再请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接着我会把我搜集的**图片贴在黑

  板上,然后出示我喜欢的词语卡片,要求学生认读,最后小组充分讨论后,请学生看图贴词语,图文结合,积累词语,突破难点。

  (2)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通过**“如果你有机会**,你希望自己去**的什么地方看看呢?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能力。

  2、品读课文,激**感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会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并开展给**风光片配音的朗读比赛,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1)揣摩重点词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度。

  我会引导学生找到“庄严,矗立“等词语,体会***的庄重严肃和人民*的高耸,从而更好的朗读感悟,进一步体会**的独特风光,激发对**的热爱之情。

  (2)探究重点句段

  本课的二、三、四自然段,条理清晰,详略分明地介绍了*、立交桥;名胜古迹、公园和高楼大厦。特别是第四自然段,课文对所提到的名胜古迹、公园、新建的高楼大厦未做详细介绍

  <三>小结

  新授内容结束以后,我会请学生对本堂课进行小结,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仅体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而且能够检测出学生对本堂课的掌握情况。

  <四>布置作业

  一堂好课的结束是课外阅读的开始,所以在本堂课结束以后,我会结合课后习题,我会给学生布置一道开放性的作业,要求学生搜集反映**新变化的资料,并交流感受,从而借此文本联系生活实际。

  六、板书

  最后我来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根据本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我讲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是图文结合的形式,这样的板书设计不仅形象直观地概括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理解,而且能够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陋室铭》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陋室铭》是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属讲读课文长期以来,都是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因为此文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作者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教材的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诵读并背诵课文,掌握文意,重点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b、技能目标:认识“铭文”特点,理解短文的寓意,体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c、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重点难点:

  a、朗读、背诵文言文

  b、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c、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刚刚接触到文言文的学习,虽然有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文言文的体验,但他们还是觉得文言文比现代文难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就从朗读入手,让学生从朗诵中感受到此文的独特之处。从而获得学习古言文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进而进入到背诵、理解等学习活动中来。

  三、说教法

  据课改理念,本课我主要采用情景导入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四、说学法

  因为此文比较浅显,可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自主阅读,然后进行合作探究,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在理解学习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这样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说教具

  在教学时运用多**教学,还可适当运用简笔画,几笔句勒出陋室的外形。

  六、说教学过程

  1、用故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及背景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唐代的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也曾三迁过居室,大家想知道吗?

  刘禹锡因**王叔文的革新,得罪了当朝**宠臣,贬到安徽和州任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穿小鞋,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写了一联贴于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力在和州争思辩”,他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又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见了又作一联“杨柳青青江水*,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知道后肺都气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在城中找一间只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刘连搬三次家想到策知县欺人太甚,就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可见刘写此文,正是他同恶**进行不屈抗争的表现。要想知道刘的陋室怎样,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笔下的《陋室铭》。

  2、朗读课文

  a、学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b、教师范读课文,注音字音、节奏、语气。

  c、学生齐读课文

  3、引导学生与学过的古诗作比较,找出本文的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从而,认识本文是一篇骈散结合的散文,进而认识铭文的定义和特点。

  4、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2人一个小组,一人读课文,一人译课文,互相帮助指正,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小组**疏通文意。)

  5、研读课文,分析口味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回答下列问题 )

  a、开头两句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刻画?

  c、作者的陋室“陋”在哪些地方?

  d、为什么作者又说“陋室不陋”?

  e、由此可以看出陋室的主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f、结尾引入三个古人有什么作用?

  g、你对作者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有什么看法?

  6、教师点拨:

  a、作者是怎样托物言志的?

  b、讲清:比兴、衬托、类比。

  7、作业

  当堂练习(见课后)

  课后练笔: 仿写(要求押韵,主题明确,积极健康)


《陋室铭》的写作技巧赏析3篇(扩展6)

——《陋室铭》教学设计10篇

《陋室铭》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古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解题导入课文。

  ①看幻灯,掌握: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或 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

  ②了解作者及陋室的由来(学生读幻灯片)

  陋室即简陋的房子,是作者被贬和州时住的房子。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二、交待本课目标:

  1、古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三、欣赏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断句和字音。

  2、注意下列词语写法和读音。(学生看幻灯并补充)

  德馨 苔痕 鸿儒 案牍

  四、看注释;互相讨论,翻译文章。(理解实词、虚词的意思或作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喻什么?

  上阶(阶)绿,草色入帘(帘)青。

  作者写 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谈笑有鸿 儒,往来无白丁。

  这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可以 调 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之劳形。

  教师讲解并明确:这两句采用了正反虚实写法。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作者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孔子云:“何陋之有?”

  教师讲解并明确:宾语前置。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五、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不陋,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

  六、课文小结

  1、陪衬比喻,托物言志

  2、掌握词语解释。

  三、作业。

  1、学会字词的意思。

  2、背诵默写全文。

  3、用现代汉语写两句话,描写一种花或你的居室,要求字数一样多,并且意思相对。

  下节课**内容

  一、复习**。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或作用。

  (1)斯是陋室( ) ( )

  (2)惟吾德馨 ( )( )

  (3)谈笑有鸿儒( ) (4)往来无白丁( )

  (5)调素琴( ) (6)调素琴( )

  (7)无案牍之劳形( )

  (8)何陋之有( )( )

  (9)无案牍之劳形( ) 10)无丝竹之乱耳( )

  2、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

  4、揭示全文主旨的一句是什么?

  5、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陋室”的?

  6、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4分)

《陋室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一种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教学要求

  1、从生长环境方面,体态香气方面,风度方面分析莲花有什么值得喜爱的,理解《爱莲说》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2、抓住重点词句输通文意。

  教学重点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爱莲说》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2、《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其一,运用了叠式衬托法,文中三次以菊和牡丹衬托莲,而作用各别,巧妙地逐步加深了主题。其二,运用了拟人比喻法,寓所要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于所写事物的相似特点中,把人的趋势,倨傲、清高等特征,以牡丹的浓艳、菊花的傲霜、莲花的清逸等特点表现出来,写物喻人,生动贴切,含义深刻。

  (1)借花喻人,托物言志。

  以"予独爱莲"四字,引出一段莲的颂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莲的风貌和气质:处污秽之境,葆纯正之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莲茎贯通正直,表里如一,卓然自立。"香远益清",写莲清香远溢,芳气袭人;"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写莲的形态端庄大方,凛然可敬。

  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莲外。显然,作者是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纵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文中写了莲的七种可贵的品质,一一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第一,"出淤泥而不染"(在**污浊的环境中不受影响,洁白无瑕,近墨者不黑);第二"濯清涟而不妖"(在优越的环境中不炫耀,天真自然);第三,"中通外直"(胸怀豁达);第四,"不蔓不枝"(行为正直);第五,"香远益清"(美德远播);第六,"亭亭净植"(洁身**,傲然立世);第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气节高尚,英姿威仪)。

  (2)运用映衬,烘云托月。

  《爱莲说》主要写莲,但用菊和牡丹来作映衬。

  首先,要明确作者所写的三种花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把菊花比作"花之隐逸者",是说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把牡丹比作"花之富贵者",是说牡丹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把莲花比作"花之君子者",是说莲花高洁清逸,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明确了比喻义,再看看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对莲的褒扬显而易见,是全文的重心,而对菊和牡丹又是什么态度呢?叹惋菊花,鄙薄牡丹。真正爱菊的隐逸者陶潜,因蔑视世俗,厌恶官场而返归田园、寄情山水。应该说,陶潜的品格也是高尚的,但其不足因而为之叹惋的是:陶潜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君子"则不同,他们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相形之下,"花之隐逸者"就比"花之君子者"略逊一筹了。至于牡丹,李唐之世,每当盛开,则**趋之若鹜,有种植求利者,株价数万。文人墨客争相赋诗,推波助澜。周敦颐目睹当时世风日下,官场混浊,称牡丹为"花之富贵者",正表现了作者对那些追名逐利、****之辈的鄙薄和憎恶。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3、《陋室铭》的结构是怎样的?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 ("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 ("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陋室不陋。

  比兴起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推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之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之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之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至此陋室不陋的蕴义已然写足。

  陋室不陋:以两个历史人物类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最后引《论语》之典,束住全文。"孔子云:何陋之有?"

  4、《陋室铭》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 虚实是我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审美概念,也是艺术辩证法的总纲。《陋室铭》是虚实结合的佳作。全文81个字,虚实相生,变化有致,耐人寻味。

  开篇以形象的议论起笔:"山不在高,……有龙则灵。"推出全文题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虚代实,出笔不凡。"德馨",一语统摄全篇,突出道德的作用。第二层进入对"陋室"的描写。先写清幽景物 "苔痕上阶""草色入帘",渲染恬静气氛,反映出主人的淡泊心志。此为实景描写。次写"陋室"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前句为实写,后句为虚写,虚实相配,尽写"陋室"儒雅之风。最后写"陋室"中生活之事。"调素琴,阅金经"为实写,表现主人高雅的生活情操。"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为虚写,反映主人对世俗、官场生活的厌恶。这一层没有出现"德"字,但处处扣紧"惟吾德馨"这一题旨。

  在对"陋室"的"景""人""事"三方面的实写之中,巧妙地穿插了"三无"的虚写,加上 引入题旨的"二有"虚笔,真是虚实相间,烘托有术。最后的结尾,又用"诸葛庐""子云 亭""孔子云"三个历史掌故,类比、引证,以虚映实,反映了作者闲适的心境和淡泊的志趣。

  寥寥81字,虚写占一半有余,如果我们把文中虚写部分去掉,不仅内容会显得单薄、无味, 题旨难以酣畅表达,文章的形式也将变得局促、呆板,绝无此文之多彩风姿。

  (2) 若把《陋室铭》作议论文分析,则明显地具有论点、论证、结论,符合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论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二有"类比推出。

  再看论证。

  ① 物证。"绿苔上阶""草色入帘"可谓陋矣。但作者却以拟人手法,用了"上""入"二字,把苔藓急上阶头,青草欲进住室写得栩栩如生,原因是什么呢?是它们羡慕主人的才德,作者虽未直说,但含蓄地表现出来。

  ② 事证。先说往来的是鸿儒,又说室内的活动"调素琴,阅金经",再说室内"无丝竹""无案牍"。静以养身,俭以养德。作者强调德之难得,而陋室皆有。

  ③ 人证。列举诸葛亮,扬雄居陋室的事例,证明"德馨"可使陋室不陋。

  ④ 言证。引孔子之语,使人加深对 "德馨"的认识,启发大家遥忆颜回为人,理解"德"与"陋"的关系。

  四个论据层层递进,而结论就在"言证"当中,论证推到"言证"结论已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题目有"陋室",文中也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 还是不陋呢?

  从建筑和屋内布置看并不豪华,甚至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是个品德高尚,有着高洁生活情趣的人,所以这座小屋就变得别有韵味而不显得简陋了。这正应了孔子说的那 句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学习《爱莲说》

  第3、4课时:学习《陋室铭》

  《爱莲说》

  一、**教学

  二、直接导入

  三、解题。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说",(同前面学过的《马说》)。

  "说"是阐述关于某一事物,问题的道理的文体。

  本文特点是托物言志。

  请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及出处。

  四、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读

  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妖 蔓 枝 益 亭亭 净植 亵玩 焉

  谓 隐逸 君子 噫 鲜 宜乎 者也

  2、教师带读

  3、分组朗读

  五、分析课文

  (一) 分析第1段。

  1、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

  归纳:之①,结构助词,的;之②,结构助词,主谓关系,不译。

  焉①,语气助词,啊、呀;焉②,兼词,于之、在其中。

  中①,名词,里、内,读zh ng;中②,动词,射中目标,读zh ng。

  而①,连词,修饰关系,不译;而②,连词,转折关系,但是、却。

  2、同学齐读第1段。

  3、讨论、讲析。

  ① 开头一句指出可爱的花很多,总领全文,借以引出人们对花的不同爱好。写别人爱菊、爱牡丹,都是衬托,作用在于突出"予独爱莲",引入正题。

  ② 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③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申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4、朗读,翻译

  (二)分析第2段。

  1、朗读读第2段,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鲜①,形容词,少,音xi n;鲜②,形容次,鲜艳,音xi n。

  3、再读本段

  ① 这段以排比形式用了三个判断句,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菊,就像隐居的人;牡丹,就像富贵的人;而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一个叹词"噫"表达强烈的抒**彩,引发了其后的褒贬,在褒贬中寄寓了自己的态度。

  ②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表达有什么特点?

  (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作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作贵人。文中用感叹句,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的世态。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更鲜明。)

  4、朗读,翻译

  六、小结

  1、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贴切鲜明。

  2、衬托的写法:以莲为中心,用菊正衬,用牡丹反衬,褒贬宛然,表达了对世俗婉曲的 批判,突出了自己对高洁的君子风范的追求。

  3、描写,议论,抒情的结合:第l段以记叙、描写为主,第2段以议论,抒情为主,二者交融,相得益彰。

  4、句式变化得当,文笔摇曳多姿:陈述句、判断句、疑问句、感叹句运用恰当,排比、 对偶的整句与散句交错有致。

  《陋室铭》

  一、**教学

  二、直接引入

  三、解题。

  1、《陋室铭》是一篇记物的铭文。

  2、体裁:铭。

  ① 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铭,起初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的文字,有时用于自我规戒或激

  勉。铭文,在语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对偶句,格调不同于一般散文。一般押韵。

  ② 本文的韵脚共八个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其中"馨"字因语音变化,现在已不够协韵了。

  3、作者:刘禹锡。

  请同学看《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情况及出处。

  四、通读课文

  1、学生自读

  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名 灵 馨 鸿儒 白丁 素琴 金经 丝竹 乱耳 案牍 劳形

  2、教师带读

  3、分组朗读,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五、分析课文。

  1、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之①、②,结构助词,都是提宾标志,不译。

  名①,形容词,著名;名②,动词,命名。

  鸿①,形容词,大;鸿②,名词,大雁。

  是①,判断动词,是;是②,指示代词,这。

  2、同学齐读课文

  3、讨论、讲析。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 ("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 ("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陋室不陋。

  4、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一层译成现代汉语。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 (居住)就能闻名天下;水不一定要深,有龙 (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 (就不感到简陋了)。

  **:开头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归纳:前两句用了对偶、比喻,以山水引出陋室。山水陪衬陋室。

  讲析:"斯是陋室",扣题。"惟吾德馨"是全文的核心,以"惟"字加强语气。四字包含两方面意思:其一是人以德为本,德馨可忘室陋;其二是道破陋室增光,在于德馨。

  5、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二层译成现代汉语。

  苔痕漫上石阶,苍翠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内。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读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这一层次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角度描写的?

  归纳:描写居室环境及日常生活。

  第一句写周围景色,第二句写往来人物,三四句写生活内容。

  **:这四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情趣?

  归纳:表达出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角度开阔,写到陋室方方面面。条理清晰,由物及人,由外及内,一"入"字将内外融合。虚实结合,肯定句实写,否定句虚写。句式整齐,有长有短,跌宕有致。四处对偶,精当而不拘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互文写法。

  6、将第三层译成现代汉语。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在描写陋室时,突然引出两处古人名室,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归纳:运用类比法,拿古人名室作比,用意在于说明陋室不陋,还含蓄地以古贤自况,进一步表达作者的志趣、抱负。

  **:结尾引用的孔子的话,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后一半,总结 全文,有什么好处?

  归纳:孔子的话很有份量,暗含以"君子"自居而不点破,更耐人寻味。引文回应"惟吾德馨",有力地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志趣。

  六、教学小结

  七、布置作业。

《陋室铭》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品千古铭文。

  2.悟万世雅人。

  【设计理念】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1.《陋室铭》篇幅短小,韵律十足,节奏分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地诵读课文并理解文章大意是目标设计之一。

  2.《陋室铭》借陋室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一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借助文章论文知人,并借助拓展材料论世知人也是本文达成目标之一。

  【故事导入】

  在大唐历史上,有一位倔强的诗人,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此人毫无怨言,随手写下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他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他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见知县如此欺人太甚,此人愤然提笔写下千古铭文,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此人何许人也?——刘禹锡

  刘禹锡何许人也?——唐代诗人、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千古铭文是什么?——《陋室铭》

  【设计理念】

  故事导入,引发学生兴趣,背景材料早知,引导学生更深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借背景了解作者、引出课题,水到渠成。韩愈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样的故事背景介绍也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解题深入】

  陋室即是?——简陋的房子

  什么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学,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常见的有座右铭和墓志铭。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看看刘禹锡是如何在这篇千古铭文里**心志的。

  【设计理念】

  铭这种文体在课文底下的注释里有,学生应该不难找到,通过学生的回答,既了解了铭这种文体,也在老师“通过课文底下的注释获取文言知识”的引导下,让学生习得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美文美读】

  1.读准字音。(温馨提示:借助课文底下的注释疏通文意。随手圈划生字词语,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辨音识字]

  德馨xīn 鸿儒hóng rú 苔痕tái 案牍dú 调素琴tiáo

  [辩词释义]

  斯是陋室:斯,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鸿儒:指知识渊博的学者。鸿,大。

  白丁:无官职的*民。这里指缺乏文化的人。(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指*民百姓。)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用泥金(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书写的佛经。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

  案牍:指官府的公文。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设计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初读课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辩音识字,辩词释义,夯实基础。

  2.读出韵律。

  用韵: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优美。

  用韵:ing

  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朗读指导]

  ①铭是韵文,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

  ②韵脚稍微拖长音。

  3.读出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朗读指导]

  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重音的体现。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本环节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由易到难,突出层次。学生通过三个层次的读,丰富了文言知识积累,感知了文本内容,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也为进一步品读文章,赏析课文亮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读出画面。

  让我们化身陋室的主人,描绘一下室外景、室中人、室内事的画面,并赏读。

  室外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中。)——从这句话可知“陋室”简陋,环境幽雅(板书)。这句话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渲染了环境的清幽,流露出主人的喜悦之情。

  [赏析示例]

  青苔**的,密密的,像一方**地毯,像一袭翠翠衣衫,像一片碧碧彩云,落在我陋室的阶前。阶前的石头和那细细的石缝里,都渗出来流出来那醉人的.绿呢!阶前的丛丛青草,青青的茎,青青的叶,青青的露水,像一只只明亮的眼睛,正透过我那稀疏的窗帘,打量着我呢,于是我的陋室一片青翠。

  室中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交际来往的人儒雅(板书)。

  [赏析示例]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绿意方好,日光正暖,我和朋友们围坐在一起,时而高谈阔论,时而抚案叫绝,笑声串起优美的乐章飘过窗帘,飘向远方……

  室内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陋室里可以抚琴调弦、展卷读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生活高雅(板书)。

  [赏析示例]

  轻抚我的素琴,简单的音符在我的指尖跳动,手握泥金书写的佛经,一股悠然涌上心头。坐在我的小屋子里,没有灯红柳绿的杂音,没有世俗的公文,心情惬意舒畅。“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这才是真正的乐趣啊!

  [朗读指导]

  ①“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

  ②以下两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字(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

  【设计理念】

  “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文本,并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语言文字描绘画面的方法,品味语言文字的奥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既让学生深入领悟了文本内容,又培养了鉴赏能力。

  【细解文意】

  陋室陋吗?从文中哪儿看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德馨:1.由于人的品格高尚,忘却了陋室。

  2.由于人的品格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

  小组合作:

  1.作者是怎样引出中心句的?——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

  2.作者既写陋室,为何又写诸葛庐和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3.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何用意?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说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朗读指导]

  ①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章主要内容。

  ②“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气读最后两句。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 “对话”中,感悟到更多的语言、篇章及作者人格的魅力,从而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完善。学生无数的体验、奇思妙想纷至沓来,从而轻松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悟万世雅人】

  【论文知人】

  我眼中的刘禹锡

  同学们还记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吗?面对淤泥,陶渊明选择了远离,他在心中幻化出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通过学习,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教学预设]

  1.和陶渊明一样的避世,否则怎会有“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的想法,而且他的陋室的环境和做的事情,都看出他的隐逸之心。

  2.品德高尚。虽身居陋室,但安贫乐道,即使遭遇贬谪,但有高洁傲岸的志趣。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可以看出。

  【论世知人】

  一个永恒的刘禹锡

  刘禹锡,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每贬到一个地方,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郎州: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夔州: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连州:猜鹰虑奋迅,惊鹿时跼跳。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消。

  扬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长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他虽然有着“***年弃置身“的贬谪境遇,但依然有着“暂凭杯酒长精神”的安贫乐道;他高唱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沉吟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在“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的秋天里诗意盎然,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房子里坚守理想……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

  齐背《陋室铭》。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重视积累,养成博闻强记的习惯。有时读懂一篇文,读破一片心,或许要用一生的光景。就让学生在刘禹锡的精神里牢记铭文,慢慢地去品。

  【板书设计】

  室外景:环境优雅 安贫乐道

  陋室 室中人:交往儒雅 不陋 铭

  室内事:生活高雅 高洁傲岸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这样的板书设计。它是课堂教学的“眼睛”和“灵魂”,是整个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学生学习思路的精炼再现

《陋室铭》教学设计4

  【设计思想】

  本设计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铭文用韵和称扬道德的特点,通过诵读和韵译,使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感受铭文的音韵之美。教学中,注意扣住“德馨”,从描叙和议论两个角度,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情操之美,领略文章文法之妙。在此基础上,促成学生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1.背诵名篇名句。

  2.体悟作者安贫乐道,保持高尚节操的情怀。

  3.培养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等手法表达自我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受音韵之美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铭”者(板书:铭),记载也,在器物或碑石上刻字,表示永记不忘,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体。为了便于广泛传诵,牢记不忘,文字简约的铭文都非常讲究修辞,讲究押韵。本文虽然篇制短小,但运用对偶等修辞,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同时通篇协韵(“青”韵通押到底),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韵之美,乃韵文也(板书:韵)。

  欣赏配乐朗诵《陋室铭》。

  师:感受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一要把节奏韵律读好。

  复习节奏的概念(句中根据音节或意义进行有规律的停顿叫做节奏)。指名根据刚才欣赏的配乐朗诵,朗读文中停顿需要注意的几个重点句子(投影: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要求正确停顿。

  师生正读: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生齐声诵读全文,体味明快的节奏韵律之美。

  师:感受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二要把韵脚读好。

  复习韵脚的概念(放在句尾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生标出韵脚。生齐声诵读全文,体味押韵的回环往复之美。

  师:感受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三要韵译(针对这篇铭文作为韵文的特点,根据韵文韵译的原则),而不是一般的翻译。一般的翻译只注意求索原文的意蕴美,而韵译还注意不失原文的音韵美。这样翻译后,与原文保持一致的美。翻译时,尽量让上下句的字数相等,结构基本一致,同时注意押韵。

  学生利用书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老师点拨,韵译。

  参考韵译: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在于深,有龙(潜藏)则可降福显

《陋室铭》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正确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3、学习托物言志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

  1、托物言志手法。

  2、翻译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不爱慕荣利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生活情趣。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指导法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导入

  (二)简要了解作者及背景

  (三)字词积累

  (四)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点拨朗读技巧。

  (五)学生结合注释,正确的翻译课文。

  1、自主翻译

  2、合作交流

  3、**并适当点拨

  六、学生理解课文

  方法:问题启示法

  1、文章开头运用什么手法引出“陋室”?

  2、作者从哪个方面写出了陋室不陋?

  3、文章最后为什么要提‘诸葛庐’和‘子云亭’呢?

  4、作者在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5、作者写陋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

  1、正确翻译课文,完成练习册。

  2、背诵全文 。

  八、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文言文教学。我用了一课时,上完后,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教学任务完成,教学顺利。但是,今天改完基础训练册后发现,许多学生作业错误很多,字词翻译全班只有几个同学全对。问答题有几个没写的,中间对课文的内容掌握的也不够好。我认为这节课不太成功,原因有:

  1、课文朗读少,课前预习不好。

  2、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性较差。所以以后设计问题要精,**课堂能力要强。让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多读课文,熟悉文本。

《陋室铭》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3、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字词及句子的翻译;

  2、文章的主旨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3、默写背诵。

  三、教学难点:类比及比兴的写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陋室铭》这篇文章。

  四组学生准备四项内容。

  二、第一组学生准备文学常识

  1、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2、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背景:**革新失败后被贬所作

  二、节奏朗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请一位学生朗读无标点的原文。

  2、集体有节奏朗读。

  三、第二组学生准备文言字词

  1、活用现象

  名:出名(名作动)

  上:长到(名作动)

  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

  2、课下注释

  【灵】灵验

  【斯】这

  【馨】品德高尚

  【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

  【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即知识浅薄的人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公文

  【金经】指佛经。

  【劳形】使身体劳累。形,身体。

  三、第三组学生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藓的痕迹,长到台阶上,一片碧绿;青草颜色,映入竹帘中,满目青葱。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在这里)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译文:(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修饰的琴,阅读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在这里)没有的奏乐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8、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第四组学生回答内容写法

  1、揭示文章主旨的是哪一句?作者是怎样引出陋室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用比兴的手法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的山和水比陋室,以因“仙龙”而出名灵验比“德馨”,说明因为陋室主人品德高尚,所以陋室不陋。

  2、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点?具体说明。

  答:从三个方面描写陋室不陋。

  自然环境: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突出了陋室的环境清幽的特点;

  交往人物: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突出了交往人物博学的特点;

  生活情趣:如“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突出了生活情趣高雅的特点

  3、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何用意?

  答:运用类比手法,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突出了陋室不陋、

  4、作者借山水、仙人、神龙、名人的事迹比喻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答: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文章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答:引用孔子的话,以反问作结,再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突出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节操和情趣,同时又照应了“惟吾德馨”一句,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6、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志趣的手法叫什么?

  答:托物言志

  五、展示中考习题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

  2、《陋室铭》中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

  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调素琴,阅金经指高雅的生活,是作者向往的;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指的寻欢作乐及被世俗纷扰的生活,是作者厌恶的。

  3、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背诵默写,掌握相关的文言文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力目标: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作练习,掌握“铭”这种文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诵并背诵课文。

  结合学习重点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学会仿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为什么我们教室取名“德馨陋室”(教室布置时取名)吗?这个词有何意义呢?这个名称是由何而来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刘禹锡的《陋室铭》。(板书课题)

  二、作家及写作背景简介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世称“刘柳”、“刘百”、“刘兵客”,作品《竹枝词》、《秋词》等(学生根据预习介绍)。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创作了《陋室铭》。

  2、文体介绍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座右铭”、“墓志铭”)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感知,熟悉课文。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流畅的朗读,流畅的朗读时理解文意的基础。)

  学生**读一遍,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读准、读顺。

  听教师范读,对照字音、停顿,纠错。认真听并揣摩体会字音、停顿。

  抽生单独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听后进行评价。

  学生齐读,体会感受。

  2、疏通文意

  (1)学生**默读,同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了解课文大意。(提醒学生注意勾画重点字词,写好笔记)如果有疑难处可前后桌小声讨论,仍不能解决做记号等会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该环节为按照预先设计实施,主要由学生逐句翻译。)

  (2)**解疑,检查自学效果并引导解疑。

  (3)翻译重点文言词汇和语句(**学生单独回答),学生思考、回答、识记。老师点拨、指导。名:著名。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案牍:官府的公文。鸿儒:博学的人。劳形:使身体劳累。(强调“形”是使动用法,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不好)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里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宾语前置:有何之陋?)

  3、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感受音韵美。这是一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a、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先由说“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b、作者写陋室,那陋室真的“陋”吗?

  答:不是,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虽写陋室却表现了“陋室不陋”。

  c、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写陋室自然环境清幽宁静。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高雅不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写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恬适。

  d、作者明写刘禹锡的陋室,为什么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而且还要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呢?

  答:引古代贤士的名室来证自己的“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同样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e、身居陋室,作者却以为陋室不陋,那么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四、写作手法分析: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作比,引出陋室,接着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三方面来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表明“惟吾德馨”,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文章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思想)

  五、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并默写全文。

  2、文言字词积累

《陋室铭》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正确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3、学习托物言志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

  1、托物言志手法。

  2、翻译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不爱慕荣利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生活情趣。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指导法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导入

  (二)简要了解作者及背景

  (三)字词积累

  (四)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点拨朗读技巧。

  (五)学生结合注释,正确的翻译课文。

  1、自主翻译

  2、合作交流

  3、**并适当点拨

  六;学生理解课文

  方法:问题启示法

  1、文章开头运用什么手法引出“陋室”?

  2、作者从哪个方面写出了陋室不陋?

  3、文章最后为什么要提‘诸葛庐’和‘子云亭’呢?

  4、作者在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5、作者写陋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物 托物言志 志

  高尚情操

  陋室 安贫乐道

  七、作业

  1、正确翻译课文,完成练习册。

  2、背诵全文 。

  《陋室铭》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文言文教学。我用了一课时,上完后,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教学任务完成,教学顺利。但是,今天改完基础训练册后发现,许多学生作业错误很多,字词翻译全班只有几个同学全对。问答题有几个没写的,中间对课文的内容掌握的也不够好。我认为这节课不太成功,原因有:

  1、课文朗读少,课前预习不好。

  2、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性较差。所以以后设计问题要精,**课堂能力要强。让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多读课文,熟悉文本。

《陋室铭》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陋室铭》这文章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和节操的表白,谈到了知识分子处世立身的态度。所以,学习这托物言志的文章要能体会到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并潜移默化的受他的感染和熏陶。但是在汲取传统经验中有益的部分时,也应引导学生注意敢于创新,不墨守陈规。以课文为载体,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兴趣、习惯和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样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的正确朗读。

  二、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对于朗读已经并不陌生,也应该零零散散的会一些阅读的方法。然而系统的指导,特别是以文言文为例子的系统指导还不太有。正确的朗读是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有感情的朗读是和作者产生共鸣的前提。所以,培养较高层次的朗读还是很有必要的。

  2、现在的社会风气和我们学生生活的环境以及家长的观念,使得孩子们对于古人“安贫乐道”的节操和志趣缺少领悟。通过学习本文,学生会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在拜金**、享乐**的污浊世风中保持心灵的纯净。然而,学生所处的又是竞争激烈、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这又需要引导学生古为今用的理解“安贫乐道”。

  三、学习目标:

  1、熟练地诵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提高朗读水*。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现象,了解文中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古人高尚的情操,领会“安贫乐道”的含义,并正确的看待“贫”、“富”和“道”的关系。

  四、教学辅助:

  多**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五、本节课人教八上想要实现以朗读的方式带动文言字词的理解、带动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带动本文写作手法的了解。

  在朗读成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挖掘“安贫乐道”的深层含义,并古为今用的理解它。

  六、实际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假设你的眼前有两座房子:一个是王公大厦,华丽无比,里面有绫罗绸缎的床铺,有山珍海味,就跟《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似的。另一个是茅屋草房,绿草茵茵,不过你可能得吃粗茶淡饭和布衣裳。你喜欢哪个?老师要听真心话啊。(找两名学生回答,只要是真心话即可)

  再追加一个条件:如果你选择第一个,你可能被迫要说一些违心的话,甚至还要做你良心上不愿去做的事。但是如果你住第二个房子,则会有知音相伴,可以坚守真我,率性而为。那你又做何选择?(两生交流)

  那我们学习以下《陋室铭》,看看刘禹锡住的什么样的'房子,为什么他喜欢这间陋室。学完之后,你是否改变原先的选择?

  2、文学常识

  学生交流“铭”的文体和刘禹锡的简要资料。韵脚在朗读时注意清晰、响亮。

  由《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别人悲秋,他却喜秋,他就是这么与众不同。世人都喜欢住大房子,他却独爱陋室。还写了这《陋室铭》。

  (二)朗读

  1、**朗读一遍课文,准备展示。

  2、一生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准备做点评。

  3、学生在互评的基础上,归纳朗读的方法。

  (1)要读准字音,不要错读

  (2)要分清句读(dou),不读破句

  两个事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理解“乱、劳”的用法,知道“丝竹、案牍”的意思,体会“之”的用法—————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学生通过反复试读,根据句子的意思,根据语感就可正确断句,学生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正确的读出其他句子的节奏。

  (3)要读出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运用声音表情达意)

  4、分层朗读,试图读出语气。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一生试读。其他同学做点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把握。

  引导学生找出三句该重读的句子,体会前两句的“铺陈”的作用。解决重点字词“名、灵、德馨”的意思,并注意这几个词语的重读。

  师范读,学生都不由自主的自己朗读起来若干生再读,有进步。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第一句,学生能把握句子的美感,并知道试着读出这种美,可借助想象,想象成你就在这种环境中。

  第二句,学生能感觉出作者因交往之雅而产生的自豪感。生读出这种感情。

  第四五句,读出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学生在自己总结语气、语调特点的基础上能自主朗读。老师和学生一起读,应起一个垂范的作用。

  小组内部交流朗读,声声互评。

  展示小组成果,班级内部互相比较。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把握反问句的语气特点,理解引用孔子这句话的作用。了解“之”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都能把握如何读了。

  注:为了保持诵读的连续性,必须采用“短兵相接”的方式,无论解词、串句、说大意、指示读法都只能用三言两语,点到即止,切忌繁琐、拖沓。

  5、“忘我”的读

  学习古人诵读诗文时的状态——陶醉。

  学生可以采用各种姿势,只要是找一个最能投入的状态“忘我”地读。

  自己试一试

  展示

  全班诵读

  6、背诵

  本文以双句为主,且绝大多数是对偶句便于背诵。

  学生找找对偶句背诵一下。

  全班背诵。

  (三)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问题:作者称他的居室为陋室,那么他认为这个房子“陋”还是“不陋”呢?

  生齐答

  问题:那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明确:(1)主人“德馨”(2)环境优美、交往之雅、生活有情趣(3)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并引用“何陋之有”。【板书】

  问题:作者为陋室写了一“铭”,仅仅是写它吗?有没有弦外之音?

  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明确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四)深入探究

  问题:你理解安贫乐道么?

  明确:所谓安贫乐道,即安于贫穷的境遇,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准则。

  问题: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人具有这种品质?现在还有这样得人么?

  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有所准备。例如:孟子的“贫贱不能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杜甫的“贫贱至极,笔耕不辍”;朱自清宁可**也不吃**的救济粮……还有抛弃都市生活选择支教的年轻人,例如徐本禹,还有守着清贫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贤得人

  问题:古人把安贫乐道作为一种人生的最高境界,你怎样看待?在今天这个社会,“乐道”就要“安贫”吗?

  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安贫乐道”的核心在于什么?是“安贫”还是“乐道”?

  学生异口同声——乐道

  生活中有没有“富而有道”的人吗?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你可以富有,也可以贫穷,但你一定得把“道”放在心中,只有这样,你才能活得敞亮,活出生活的味道,活得有志趣。

  (五)作业

  必做:默写课文,自己修改。用学过的朗读方法试读《爱莲说》

  选做: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文字,用这个物来托你的志。

  教学反思:

  我认为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有较好的整体思路,就是要解决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本堂课作到了从学情出发,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营造**、融洽的气氛。本课中,我努力的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再次,时刻关注学生。留心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点优点、一点缺点、一点思维的火花……运用教学机智使这些细节变成一个个闪光点。最后,在解决难点的时候注重“引而不发”适时的点拨,所以难点突破较自然。

《陋室铭》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复习“铭”这种文体,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析词句之美。

  3.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二、课型

  新授课

  三、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析词句之美

  四、教学难点

  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诵读法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旧知回顾

  体裁:铭

  (哪一组师友介绍一下)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读音韵之美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要求学生注意韵脚和节奏)师友互读,班内展示,教师评价,全班齐读。

  (三)品词句之美

  学生自己找出欣赏的句子,进行分析。先**完成,再师友讨论,最后班内展示。

  (四)悟人性之美

  1、旧知回顾

  本文运用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出作者的节操和的情趣。

  刘禹锡是否就要在这一间陋室,踏青苔,赏草色,弹古琴,读佛经,自得其乐,终老一生呢?他甘心吗?

  2、读刘禹锡的诗,体会其豪情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

  同学们,这就是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诗情盎然,他又怎么会躲到人生的秋天里去自怨自艾呢?

  刘禹锡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贵的心?

  3、拓展

  彭城刘禹锡,诗豪者也。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杨柳青青江水*,人在历阳心在京。

  这是作者被贬和州后写的诗句。

  可见刘禹锡虽被贬但豪情不减,不甘沉沦,试从文中找出体现他的豪情的词句,大声朗读。

  4、悟人性之美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就是这个刘禹锡,留下诗文800多篇,被称为中唐“诗豪”。就是这个刘禹锡,他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就是这个刘禹锡,先后被贬到连州、和州、苏州,但每一个地方的老百姓都“因祸得福”,因为他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守政,力行教育,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样乐观豁达,这样富有生命活力的一个刘禹锡,怎么可能“独善其身”“隐居避世”呢?

  (五)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读音韵之美

  品词句之美

  悟人性之美

  (六)作业

  走近刘禹锡

  (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悟刘禹锡的人格魅力。可查阅资料,不少于300字)


《陋室铭》的写作技巧赏析3篇(扩展7)

——陋室铭教学反思10篇

陋室铭教学反思1

  在本节课中,学生学习的较为活泼主动,基本上完成了学习的预期目标,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有所了解,特别是对韵脚和韵的学习,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点,在思想意识里面还没有形成清醒的认识,在课堂上如果能够联系学生已有的诗歌知识基础,那么对学生来说就会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学生深入理解该知识点奠定基础。

  其次,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当中,感觉自己给学生朗诵的时间不太充分,使学生未能在朗读背诵中深入体会铭文的韵律和内容的把握,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一定会回归课堂,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到语文的文质兼美,增强学生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第3,在学习本文写作手法托物言志的时候,感觉有点匆忙,学生思考和咀嚼的时间较短,应该给学生更多展示的空间和舞台。

  最后,唯一感到较为欣慰的是学生在做后面的习题时,理解比较到位,今后会继续加强考点知识的学习。

  总之,本节课的'讲授,多**技术的运用在一定角度上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课堂容量,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自己能进一步熟练多**,给自己的课堂教学注入更多的生命活力。

陋室铭教学反思2

  一.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讲完背景故事后,学生已有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我于是进行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产生阅读的欲望。2,学生**读,这是初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进入文本。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文章的韵味4。**学朗读,男同学画出描写陋室的语句,品析这些语句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的。在这样的几轮朗读之后,学生已能当堂背诵,而且并不太有文字难度的文章,已经理解得比较好了。

  二.想出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巧妙的设计**,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文本

  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人-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

  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

  但可惜的是这个环节安排的时间太少了。文言文毕竟是一种与现今实际使用的活的语言相去甚远的古代书面语,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连字面意思都还没有搞懂,就很难理解此文的深层含义了,因此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应该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可是,我因害怕设计的内容上不完,有意缩短了这个环节,使很多重要的字词没有得到解答,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因而在后面了解文章主旨这一环节时,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冷场,虽然这次冷场被我巧妙的解决了,但仍然感到遗憾。

陋室铭教学反思3

  刘禹锡和萍乡有着深厚的渊源,他曾经来过萍乡,至今在我市的杨岐普通寺仍旧保留着他为唐代杨岐寺乘广禅师撰写碑文,并由他篆刻的唐碑(该碑建于唐元和二年,此碑高2.8米,宽0.9米,字数1350个是我省仅有的全国著名的唐碑),所以,和学生一起学习他的《陋室铭》倍感亲切。《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尝试仿写。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比较成功的地方是联系《五柳先生传》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五柳先生传》中化身五柳先生的陶渊明家“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单瓢屡空”,可是,他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体现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此作为佐证,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就更容易了。

  在教学中,我由刘禹锡和萍乡的关系导入课文,导入对刘禹锡的介绍,拉近了学生和刘禹锡的距离,这其实是对课程资源的一种创造性开发。

  另外,*时,不少学生喜欢调侃一句话“分不在高,及格就行”,所以,我就干脆安排了一次仿写训练,并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仿写如下,供学生参考:

  数学铭算不在快,准确则灵。理不在多,精炼则行。斯是难题,惟吾细心。计算要准确,条理要清晰。不懂要请教,难题动脑筋。可以阅公式,览分析。无英语之费解,无体育之劳形。爱国华罗庚,陈景润。精确人生,数学之旅。

  从教学效果来看,本课设计还是很是很成功的。

  《陋室铭》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最后,运用“整体板书”和“回译法”让学生进行背诵,加深记忆。总之,用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4、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7、巧妙的设计**,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到人到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这其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8、对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如再紧凑些,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掌握。

  又有一次面对镜头的经历,让我在课堂中又多一次历练,相信,以后,我会比这次更从容不迫、沉稳镇定地应对课堂,和学生的互动会更加融洽、自然。

  总之,这一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让我收获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我想,我只能够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思考教学中问题,我才可能在教师成长的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陋室铭教学反思4

  刘禹锡和萍乡有着深厚的渊源,他曾经来过萍乡,至今在我市的杨岐普通寺仍旧保留着他为唐代杨岐寺乘广禅师撰写碑文,并由他篆刻的唐碑(该碑建于唐元和二年,此碑高2.8米,宽0.9米,字数1350个是我省仅有的全国著名的唐碑),所以,和学生一起学习他的《陋室铭》倍感亲切。《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尝试仿写。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比较成功的地方是联系《五柳先生传》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五柳先生传》中化身五柳先生的陶渊明家“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单瓢屡空”,可是,他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体现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此作为佐证,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就更容易了。

  在教学中,我由刘禹锡和萍乡的关系导入课文,导入对刘禹锡的介绍,拉近了学生和刘禹锡的距离,这其实是对课程资源的一种创造性开发。

  另外,*时,不少学生喜欢调侃一句话“分不在高,及格就行”,所以,我就干脆安排了一次仿写训练,并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仿写如下,供学生参考:

  数学铭算不在快,准确则灵。理不在多,精炼则行。斯是难题,惟吾细心。计算要准确,条理要清晰。不懂要请教,难题动脑筋。可以阅公式,览分析。无英语之费解,无体育之劳形。爱国华罗庚,陈景润。精确人生,数学之旅。

  从教学效果来看,本课设计还是很是很成功的。

  《陋室铭》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最后,运用“整体板书”和“回译法”让学生进行背诵,加深记忆。总之,用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4、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7、巧妙的设计**,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到人到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这其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8、对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如再紧凑些,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掌握。

  又有一次面对镜头的经历,让我在课堂中又多一次历练,相信,以后,我会比这次更从容不迫、沉稳镇定地应对课堂,和学生的互动会更加融洽、自然。

  总之,这一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让我收获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我想,我只能够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思考教学中问题,我才可能在教师成长的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陋室铭教学反思5

  一、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让学生初读课文,根据“铭”的特点,将文中的'韵脚找出来,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语言特点,产生整体感知。2,学生再读,体会骈体文的句式上的特点,进一步了解本文语言的特点。 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文章的韵味。教师指导朗读技巧。4,学生观看视频,听配乐朗读,加强朗读的节奏感的把握,并通过视频感受陋室的环境等,5,全班齐读,配合视频音乐,再次感受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这样的几轮朗读之后,学生已能当堂背诵,而且并不太有文字难度的文章,已经理解得比较好了。

  二、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铭”的文体形式,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铭”的特点,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让学生说座右铭的方式,既起到激励同学们的作用,同时自然的引出“铭”,了解是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文字,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巧妙的设计**,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文本

  精心设计问题,“陋室到底陋不陋”,让学生发散思维,撒下大网到文中寻求答案。在寻找答案的同时,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答案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人—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

  在介绍作者及其背景的环节中,让学生资料展示,到前面将自己认为重要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并书写关键词。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提炼关键词的能力。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将认为重要的或疑问整理到便利贴上,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老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局面,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五、课外延伸采用了小辩论的方式,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引导。

  结合刘禹锡的“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提出疑问,“当今社会这种处世态度是否仍然可行?”

  学生辩论将课堂推向了**,但略微遗憾的是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在学生情感价值态度观产生偏颇时更好的进行引导,这样就可以真正的将教师教书的同时,更能要育人的目标落实到实处。

  顺应教育体制的**,遵循“以生为本,打造高效课堂”的教育理念,本节课一如既往的延续了我常态课的教学思路,学生们适应,我也觉得顺手,没有因为是公开课而**或造假。学生们愉悦于作为课堂主人的成就感,我开心于作为教师的轻松感。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或不足正是今后教学中应该反思与提高的地方。我会沿着“以生为本,打造高效课堂”的教育**思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打造出真正高效的课堂!

陋室铭教学反思6

  刘禹锡和萍乡有着深厚的渊源,他曾经来过萍乡,至今在我市的杨岐普通寺仍旧保留着他为唐代杨岐寺乘广禅师撰写碑文,并由他篆刻的唐碑(该碑建于唐元和二年,此碑高2.8米,宽0.9米,字数1350个是我省仅有的全国著名的唐碑),所以,和学生一起学习他的《陋室铭》倍感亲切。《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

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

本文作者**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

写作中使用;尝试仿写。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比较成功的地方是联系《五柳先生传》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五柳先生传》中化身五柳先生的陶渊明家“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单瓢屡空”,可是,他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体现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此作为佐证,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就更容易了。

  在教学中,我由刘禹锡和萍乡的关系导入课文,导入对刘禹锡的介绍,拉近了学生和刘禹锡的距离,这其实是对课程资源的一种创造性开发。

  另外,*时,不少学生喜欢调侃一句话“分不在高,及格就行”,所以,我就干脆安排了一次仿写训练,并

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仿写如下,供学生

参考:

  数学铭

  算不在快,准确则灵。理不在多,精炼则行。斯是难题,惟吾细心。计算要准确,条理要清晰。不懂要请教,难题动脑筋。可以阅公式,览分析。无英语之费解,无体育之劳形。爱国华罗庚,陈景润。精确人生,数学之旅。

  从教学效果来看,本课设计还是很是很成功的。

  《陋室铭》是一

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结合

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

教学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

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

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最后,运用“整体板书”和“回译法”让学生进行背诵,加深记忆。总之,用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4、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

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7、巧妙的设计**,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

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

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

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到人到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这其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8、对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如再紧凑些,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掌握。

  又有一次面对镜头的经历,让我在课堂中又多一次历练,相信,以后,我会比这次更从容不迫、沉稳镇定地应对课堂,和学生的互动会更加融洽、自然。

  总之,这一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让我收获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我想,我只能够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思考教学中问题,我才可能在教师成长的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陋室铭教学反思7

  刘禹锡的《陋室铭》流传了千百年,聊聊八十一字,作者用凝练工整的语言表达出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如何让刚刚接触文言文不久的七年级孩子透过文字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把握作品的情感呢?我在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之后,将朗读作为了这节课教学的一个抓手,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并在此基础**解作者安贫乐道的品质。

  朗读是我这节课的一个重要抓手,朗读和课文理解是互为补充的,朗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文理解之后,朗读才能更有感情。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每一次让学生朗读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这次朗读是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对学生提哪些要求?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学生的朗读能力才会提高,自然也就渗入了对课文的理解。

  导入之后,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感知。首先是散读,对学生的要求是大声,意在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学习文言文的氛围。接下来我特意挑了一个朗读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读课文,并提醒其他学生仔细听,挑出他读错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对课文的正音正字。但我还是忽略了一点,应该让学生上黑板写一写“馨”、“鸿”等字,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写字的基础还是很重要的。疏通字词之后我又让一个声音洪亮的学生带领全班齐读了课文,并进一步提出“整齐、准确、流利”的要求。三次朗读,三次要求,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在重点读析部分,我设计了一个统领全文的大问题“陋室为什么会被称为陋室?你认为它陋还是不陋?”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并在文中圈画相关词句。我给了学生将近三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这也是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可能是学生的课前预习比较充分,在“陋”和“不陋”这一问题上并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学生能找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认为和作者交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见刘禹锡的*时生活很充实;而且课文中还举到了诸葛亮和杨雄的例子,刘禹锡将自己的房屋和他们的放在一起,孔子也说了他们的房屋不陋,所以学生认为“陋室”是“不陋”的。在这里我又提醒学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也是音乐,“素琴”也是音乐,有何区别呢?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大了一点,所以我还是主动给了学生答案,“素琴”是不加装饰的琴,弹奏出来的是清新高雅的音乐;而“丝竹”是指乐队演奏的音乐,一般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受。这里也能看出刘禹锡不喜欢荣华富贵,而是喜欢过自己有精神追求的生活。

  在分析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一句时,有学生认为台阶上长满了青苔,房屋的外面也长了很多青草,所以可以看出陋室是“陋”的。我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认为这一句应该是表现出陋室的自然环境很清幽,是表现“不陋”的,但是听到学生这样理解,我觉得似乎也可以,于是就顺着他的理解讲了下去。现在看来,这一处课堂上的处理还是有问题的,这两句应该是表现出环境的清幽,正是因为刘禹锡追求的是简单、朴素、朴实无华的生活,所以这样的环境,他是喜欢的,在他眼里是不陋的。当时在课堂上应该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引导,没有做到正是因为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通透。

  在对课文进行了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再**学生刘禹锡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他们基本可以说出安贫乐道的意思,只是无法准确表达。于是,我给了他们“安贫乐道”这个词,并作了解释。有一个学生提到了“宽容”,我也不假思索地认同了他的观点,现在想来这和我在文本解读时所理解的“豁达”还是有区别的,课堂上没有及时发现还是说明我在解读时没有通透地理解文本。

  在理解了文章的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读课文,并且提高了要求,要“生动,有感情”。学生的朗读较整体感知时有了提高。重点读析部分用时二十分钟左右,通过一个大问题的设计基本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全文,思路也比较清晰,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落实了“德馨”、“上”、“鸿儒”、“白丁”、“劳”等词的意思。在这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不少问题,重点字词的落实还只是浮在表面,没有反复敲打;在分析课文时虽然有朗读,但对一些重点句的朗读还缺乏细致的指导以及示范朗读,这也是自身功力不够的表现,亟待学习和提高。

  在拓展迁移部分,我让学生谈读了此文得到的启示是什么?并写成叙议结合的,目的是想让他们将课文中学到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文以载道,对整节课的学习内容也是一个内化。

  以有感情的背诵课文作为整节课的结尾,达到巩固的目的。

  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大的环节没有问题,思路比较清晰,课堂气氛也调动得不错,**的适时使用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整节课也是围绕着教学重点展开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重点字词的敲打落实上。

  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重点的文言实词的敲打和落实,文言文要上的有味道,更要实实在在;其次是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以及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工具书的使用,课文注释的关注等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再次要关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让学生的发言为我所用。

  无论是哪个方面的关注,其实最终都要归结于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解读,只有将这两者都解读通透了,并有机结合,才能上出精彩的课,才能上出真正适应学生的课。

陋室铭教学反思8

  刘禹锡和萍乡有着深厚的渊源,他曾经来过萍乡,至今在我市的杨岐普通寺仍旧保留着他为唐代杨岐寺乘广禅师撰写碑文,并由他篆刻的唐碑(该碑建于唐元和二年,此碑高2。8米,宽0。9米,字数1350个是我省仅有的全国著名的唐碑),所以,和学生一起学习他的《陋室铭》倍感亲切。《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尝试仿写。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比较成功的地方是联系《五柳先生传》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五柳先生传》中化身五柳先生的陶渊明家“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单瓢屡空”,可是,他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体现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此作为佐证,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就更容易了。

  在教学中,我由刘禹锡和萍乡的关系导入课文,导入对刘禹锡的介绍,拉近了学生和刘禹锡的距离,这其实是对课程资源的一种创造性开发。

  另外,*时,不少学生喜欢调侃一句话“分不在高,及格就行”,所以,我就干脆安排了一次仿写训练,并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仿写如下,供学生参考:

  算不在快,准确则灵。理不在多,精炼则行。斯是难题,惟吾细心。计算要准确,条理要清晰。不懂要请教,难题动脑筋。可以阅公式,览分析。无英语之费解,无体育之劳形。爱国华罗庚,陈景润。精确人生,数学之旅。

  从教学效果来看,本课设计还是很是很成功的。

  《陋室铭》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最后,运用“整体板书”和“回译法”让学生进行背诵,加深记忆。总之,用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4、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7、巧妙的设计**,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到人到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这其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8、对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如再紧凑些,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掌握。

  又有一次面对镜头的经历,让我在课堂中又多一次历练,相信,以后,我会比这次更从容不迫、沉稳镇定地应对课堂,和学生的互动会更加融洽、自然。

  总之,这一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让我收获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我想,我只能够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思考教学中问题,我才可能在教师成长的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陋室铭教学反思9

  一.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讲完背景故事后,学生已有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我于是进行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产生阅读的欲望。2,学生**读,这是初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进入文本。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文章的韵味4。**学朗读,男同学画出描写陋室的语句,品析这些语句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的。在这样的几轮朗读之后,学生已能当堂背诵,而且并不太有文字难度的文章,已经理解得比较好了。

  二.想出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巧妙的设计**,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文本

  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人-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

  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

  但可惜的是这个环节安排的时间太少了。文言文毕竟是一种与现今实际使用的活的语言相去甚远的古代书面语,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连字面意思都还没有搞懂,就很难理解此文的深层含义了,因此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应该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可是,我因害怕设计的内容上不完,有意缩短了这个环节,使很多重要的字词没有得到解答,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因而在后面了解文章主旨这一环节时,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冷场,虽然这次冷场被我巧妙的解决了,但仍然感到遗憾。

陋室铭教学反思10

  一.朗读贯穿始终。

  这篇短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在了解写作背景后,学生已有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我让学生听配乐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优美语言,产生阅读的欲望。2、学生**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进入文本。3、**朗读,学生边听边思,品味每一句话的意思,给文章划分层次,侧重整体把握。4、学生精心朗读,划出文中的有关语句,品析这些语句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的,感悟作者的高尚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几轮朗读之后,学生理解比较到位,已能当堂背诵。

  二.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走近文本。

  《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了解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巧妙的**,感受文章的三美。

  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感受文章的魅力。整体把握中,我让学生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感受文章的结构美;合作探究中,我让学生找出描写陋室不陋的语句,体验作者的情怀,感受文章的思想美;精读品析中,我让学生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感受语言美。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四.学生主动质疑,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文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解答,教师适当点拨,师生在*等对话中解决问题。

  但可惜的是由于课堂安排前面有点松,后面时间有点紧,未能将刘禹锡其它的诗文呈现出来,让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刘禹锡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乐观向上的情怀,让学生懂得人应该怎样面对挫折。


《陋室铭》的写作技巧赏析3篇(扩展8)

——《陋室铭》优秀的教学设计5篇

《陋室铭》优秀的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二、课型

  新授课

  三、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托物言志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诵读法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曾经有一位文人因**革新,得罪了当朝**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房三厢的屋子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三室三厅;可是当地的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文人是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知县强迫这位文人在半年的时间内搬了三次家,这住房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只能容纳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如果同学们是这位文人,你们会怎么办呢?

  我们的文人用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他选择写了一篇文章,立于房门前。那今天呢,我们就要来学习这篇立于房门前的文章《陋室铭》,一起了解这位文人是怎么想的,请大家翻到书本第173页。

  (板书:陋室铭)

  (二)教师活动:作者及文体介绍

  同学们知道这位文人是谁了吗?

  是的,就是刘禹锡。

  (板书:刘禹锡)

  那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他所了解的刘禹锡呢?

  明确:刘禹锡,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陋室,是作者给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这在书上注释一中有解释,同学们注意勾画。

  (三)教师活动:范读

  现在呢,老师先读一遍课文,请大家注意:①听清字音。不熟悉的字音要标注。②听清断句,停顿的地方也要进行标注。

  好了,现在该同学们来展示了。(起读)

  同学们读的很好,请注意以下几个字。苔(tái)痕案牍(dú)鸿儒(rú)吾(wú)德馨(xīn)西蜀(shǔ)(或:连这几个比较难的字也读得很准确,我们再来着重看看

  苔(tái)痕案牍(dú)鸿儒(rú)吾(wú)德馨(xīn)西蜀(shǔ))

  (四)教师活动:翻译课文

  根据同学们课前的预习,老师在这想先考考大家。谁能为老师解释一下“惟吾德馨的‘馨’,谈笑有鸿儒的‘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白丁’,无案牍之劳形的‘案牍’”。

  明确: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鸿儒:博学的人。白丁:*民。案牍:官府的公文。

  同学们都解释的非常准确,看来有很认真的预习。这些字词,在我们第174页课文下方,都是有解释的。学习文言文,就要学会将文言文翻译成我们今天所用的现代汉语,我们来回忆一下原来老师所说过翻译文言文的方法,首先,要干什么呀?(生:字字译)然后呢?(生:补差漏)最后呢?(生:变双变序),大家都记得非常清楚,那现在老师就想先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方法将课文翻译一遍。

  明确: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能天下有名。水不在于深,有龙就能成为灵异的水。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这位同学把长翻译为长到,入翻译为映入,非常好)和我谈笑的有博学的人,和我往来的没有*民。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这里呢,老师要稍微说一下,“乱耳”和“劳形”这里我们翻译为使两耳扰乱,和使身体劳累,那这里我们就可以翻译为)没有奏乐的声音使我的两耳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这好比)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这地方老师发现这位同学把“有”字翻译在最前面,翻译为:有何陋之。稍微给同学们说一下这里是宾语前置的句型,“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以后我们只要看到“何……有”我们就要知道这是宾语前置。

  同学们都翻译的很好,在我们对文章有了一定理解之后呢,老师现在想请同学们再一次的朗读课文,这次要带上你们的理解。(起读)

  (五)教师活动:分析课文

  这一次读课文后你们是不是觉得文章朗朗上口呢,这个就是老师刚刚所说铭文的特征了,是用韵的,现在你们快速的找找文中哪些字是用韵的。

  明确: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同学们都找的非常准确。

  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铭。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明确:山和水

  那哪一句描写的是山呢?

  明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那哪一句是描写的水呢?

  明确: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作者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先写山和水,以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来比喻陋室,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比兴。

  (板书:比兴山和水)

  我们了解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我们的陋室,陋与不陋在于什么呢,哪位同学用文中的话回答一下老师。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也就是说明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这里“馨”字就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说陋室陋,可到底是怎样的陋呢,我们就一起继续看一看文章。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青苔,可见房子是怎么样的。

  明确:常年失修,极为简陋。

  房子已经常年失修,窗前门旁都长满青草,这居住的环境也是荒凉冷落。这一句呢,我们可以看出是在描写陋室的环境。

  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明确:对偶。

  (板书:对偶描环境)

  对偶是指用数字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苔痕”相对?“草色”。“阶绿”相对?“帘青”。“上”相对?“入”。

  陋室的环境是古朴,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哪位同学能用文中的话告诉老师一下呢?

  明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我们可以知道来他这做客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学问**的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明白了。这两句用了衬托,衬托我们屋主是怎样的人?

  明确:德才兼备

  是呀,衬托出屋主是一个德才兼备,具有高雅脱俗情怀的文人。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

  (板书:衬托夸朋友)

  知道了主人的朋友,我们再一起看看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他们在陋室里很随性,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我们可以看出这句在话生活。这里呢,老师发现作者又用了一种写作手法,同学们告诉老师是什么手法啊?

  明确:对比

  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趣呢?

  明确: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板书:对比话生活)

  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作者所写的这一切呼应开头表明了我们的文章主旨,我们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啊?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我们可以看出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主旨已经很突出了,感觉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呢?

  明确: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作者也想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作者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作者也要像诸葛亮和扬子云一样被后人所敬仰。似乎到这我们感觉文章要结束了,可作者又引用了孔子的话。“孔子云:‘何陋之有?’”大家肯定有疑问了,为什么又要引用孔子的这句话呢?其实呢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刘禹锡只引用的最后一句呢?

  明确: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

  哦,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作者前面所写的那么多,就是把自己比作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和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这呢,就是用了类比的手法来立志向了。

  (板书:类比立志向)

  到这我们可以再一次的感受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的陋室一点也不陋。

  (板书:陋室不陋)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刚才所看到的景色,体会到的那些志趣,感受到的那些情感,用心地再一次读一遍课文,也尝试这将这篇文章背诵下来。

  同学们真是让老师感受到诗人饱满的情感啊。现在我们回想老师在课前说的那个故事,我们的这位文人刘禹锡,经历三次的搬家,房子一次比一次小,他没有和我们一样气愤找知县理论,而是写了《陋室铭》立于自己房门前,这表达了刘禹锡的什么情操呢?

  明确:高洁傲岸,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他用他的陋室这一“物”来表达他高洁傲岸,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志向”。

  (板书:物→志)

  这个就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板书:托物言志)

  (六)教师活动:总结

  同学们,身居陋室,心忧天下,自古以来就是多少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风亮节。刘禹锡凭借《陋室铭》这篇传世之作,发表了他响亮的人生宣言。在这篇只有81个字的短文里,我们可以清晰地解读出这样达观而充满哲理的人生态度:生活的清贫绝不妨碍精神的富有,只要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襟,就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精神广场。清贫的物质世界顿时会向我们展开异样的色彩: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缕清风,一阵蛙鸣,都有了几分圣洁的意味。达到了这层境界,我们就可以坦然反问: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的深深敬仰齐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预习《爱莲说》

  (八)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比兴山和水

  对偶描环境陋物托

  衬托夸朋友室物

  对比话生活不言

  类比立志向陋志志

《陋室铭》优秀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背诵默写,掌握相关的文言文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诵并背诵课文。

  结合学习重点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学会仿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狗窝,这是形象的比喻,说自己的家就算再乱再破也是最好的。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把自己家称为陋室,这个在作者看来也是最好的草屋到底好在哪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参观一下。

  作家及写作背景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创作了《陋室铭》。

  文体介绍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整体感知课文

  初读课文,熟悉课文。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流畅的朗读,流畅的朗读时理解文意的基础。

  学生**读一遍,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读准、读顺。

  听录音,对照字音、停顿,纠错。认真听并揣摩体会字音、停顿。

  抽生单独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听后进行评价。

  学生齐读,体会感受。

  五、具体感知

  1、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默读,同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如果有疑难处可前后桌小声讨论,仍不能解决做记号等会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解疑,检查自学效果并引导解疑。

  (3)翻译重点文言词汇和语句(**学生单独回答),学生思考、回答、识记。老师点拨、指导。名:著名。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案牍:官府的公文。鸿儒:博学的人。劳形:使身体劳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里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宾语前置:有何之陋?)

  2、三读课文,体会感情。

  感受音韵美。这是一篇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a、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先由说“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b、作者写陋室,那陋室真的“陋”吗?

  答:不是,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虽写陋室却表现了“陋室不陋”。

  c、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写陋室自然环境清幽宁静。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高雅不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写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恬适。

  d、作者明写刘禹锡的陋室,为什么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而且还要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呢?

  答:引古代贤士的名室来证自己的“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同样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e、身居陋室,作者却以为陋室不陋,那么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六、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托物言志的技法: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作比,引出陋室,接着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三方面来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表明“惟吾德馨”,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文章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思想)

  根据板书提示尝试背诵

  1、以游戏形式进行,一人背一句。

  2、学生自愿起来单独背诵。

  3、全体齐背一遍。

  小结:文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我们不仅要体会作者作文的情感,更要学习和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并默写全文。

  2、以《_______铭》为题,仿写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反思(略)

《陋室铭》优秀的教学设计3

  【教学思想】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文言文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又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写的一篇散文。“千般教法读为本”,文言文的学习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二是读懂,即读懂大意,也就是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三是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习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分析】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过去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本课教学,既要积累重要文言词汇,理解内容,又要解读“铭”的特点,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从而更好的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2、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诵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

  4、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

  【教学方法】

  教法:点拨引导法、朗读品味法;

  学法:探究归纳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描述陋室情景导入新课。

  (设计理念:每一个文本的导入都有一定的艺术性,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之中,为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文本,感知陋室:

  1、一读:把课文读通、读顺。

  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穿插生字读音)按照朱熹的要求:①**练读课文两遍;②指名一生朗读,师评价;③全班齐读课文。

  2、二读:读出节奏

  出示划分节奏的文本,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停顿。

  3、三读:读出韵味

  解读“铭”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到韵脚,根据骈文特点指导读出语气。

  (设计理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教学尤其要重视朗读,通过反复有层次的朗读,让学生获得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情感体验。)

  三、赏读文本,走进陋室:

  1、由题目,问:文中直接出现“陋室”“陋”的地方有哪两处?

  斯是陋室何陋之有?

  2、引导学生思考辨析:这是陋室,可使人却说不简陋,这是为什么呢?

  结合具体诗句理解诗人眼中的陋室。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归纳: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概括出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者和引导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应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

  四、品读文本,走进作者:

  1、结合以下几句体会作者的高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以“仙”、“龙”自喻,表达高洁的追求。

  2、结合以下几句体会作者的傲岸: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以“诸葛庐“子云亭””自比“陋室”,表达自己傲岸的节操。

  3、出示作者背景,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4、总结归纳托物言志的写法。(课中微课)

  (设计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通过对刘禹锡背景资料的导入,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个人的独特情感体验。)

  五、总结评价,背诵文本。

  刘禹锡一生安贫乐道,保持着高洁傲岸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其精神令世人敬仰。让我们带着敬仰之心齐诵课文。

《陋室铭》优秀的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阅读主题是“精神家园”。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通过对“陋室”不陋的描写,表现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文章短小精美,对偶工整,引经据典,虚实相生,读来如行云流水,风卷云舒,令人感叹不已。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初一、初二阶段学习了多篇文言文,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古汉语知识和文言文阅读方法。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理解、品析等学习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五、教学方法:

  合作讨论法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是诗的**,唐代是诗发展的巅峰时期,在这个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诗人,如诗仙:(学生答)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还有被白居易推崇备至的诗豪刘禹锡。以前我们学过他的诗,看看老师积累的他的几首诗。(大屏幕出示《乌夜啼》《竹枝词》《秋词》)学生读诗,师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他对世事变迁的感悟,“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他巧妙地运用谐音,化无情为有情,在爱情诗方面的超越。“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他直面困难,勇往直前的体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陋室铭》,体会他对世俗庸常的感悟!(板书题目)

  (二)知识链接:

  1、解题: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师介绍“铭”,学生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见的铭还有座右铭,墓志铭等。

  2、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三)预习检测

  指名学生认读字词(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并齐读。

  德馨xīn 鸿儒hòng 案牍(dú)

  西蜀shǔ 诸葛庐lú 调素琴tiáo

  (四)诵读翻译

  1、读一读:(大屏幕出示无句读的文章)

  (1)请学生朗读没有句读的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出示标出节奏的课文,指名读,教师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2、翻译全文:

  (1)学生合作翻译。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3)指名翻译课文。

  (五)品析课文

  1、**: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

  首先作者写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拟人。

  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陋室的环境——清幽(板书)

  学生齐读描写环境的句子,进一步体会居室的幽静和作者心底的恬静和适然。

  (3)过渡:而陋室主人和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学(板书)

  (4)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板书)

  学生再读课文,品味作者高洁的情操。

  (5)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 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远大的志向和伟岸的人格魅力。

  (六)探究文法

  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领会作者高洁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

  (七)拓展延伸

  刘禹锡因自己的陋室很好地诠释了德鑫的含义,其实从古至今,像刘禹锡这样品德美好的人很多,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大屏幕出示)。

  1、东晋诗人陶渊明 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 这就是德馨!

  ——以天下苍生为重,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与**官场同流合污,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

  2、马旭 她生活简朴,住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曾经是新*首位女空降兵,退休后和丈夫节俭度日,早餐不足一元!15元买的鞋穿烂了补了又补,舍不得扔!她和丈夫一生积攒了1000万!全部捐给了家乡木兰县!

  —— 这就是德馨!

  ——用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用毕生节俭,一世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

  3、白永皓 西安科技大学学生。一场突如其来的**让原本幸福的家庭陷入绝境,父亲去世,母亲瘫痪在床,妹妹面临着退学。正在上大学的他,面对人生巨变,没有退缩,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他带着高位截瘫的妈妈重返校园,走**背着妈妈上大学的艰辛之路。

  —— 这就是德馨!

  ——用肩膀托起全家的责任和希望,践行为人子的孝道,用行动诠释“德馨”!

  4、江声发 一个无臂的代课老师,13年坚守深山小区,用自己的断臂,在黑板上为同学们书写出漂亮的板书;为同学们批改作业,为山里孩子捧起了读书梦。

  5、宁远中学的老师们 身处农村居于陋室而矢志不悔,她(他)们用青春和热*写着宁远的教育事业,用心浇灌着这一片园林,桃李芳菲!

  —— 这就是德馨!

  ——耐得住三尺讲台上的人生寂寞,用黑板的三分之一撑起山村无数孩子的梦想!

  教师寄语:同学们,在前行的道路上,让我们用“行雅德馨” 铸造人生辉煌吧!

  (八)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课文。

  八、教学反思: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铭”的文体形式,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亮点:

  1、本节课将“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悟文章的美和作者的感情,在读中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课文时,我设计的问题也由浅入深,先由课文表面的问题进入,在朗读中逐步让学生建立起自信,然后再深入探讨,通过朗读体悟作者情感、志向,最后完成教学目标。 这节课下来,同学们学得轻松,朗读背诵很快,达到了预期目标。

  2、“接地气”的升华环节

  我一直认为学习文本就需要联系学生实际,这个实际就是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心理氛围,那么,这样一篇美文如何从文章过渡到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美,而不是形而上的干瘪?我用实例感动他们,从古到今,从老到少,有耄耋的夫妇,也有无臂的代课老师,有偏远山村的,也有近在咫尺的,在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背景中,在铿锵有力的文字导引下,他们从远而近,走来,走来……一个个感人肺腑,一件件荡气回肠!孩子们认识了他们,接纳了他们,拥抱着他们。这样的熏陶,如一场春风深深感染着孩子们的心灵,他们不仅认识了刘禹锡,更走进了他的心里,走进了许许多多的“刘禹锡”的心灵,感受到高尚的、伟大的人生境界,为他们的人生起到了定向和激励作用。 “接地气”的环节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对学生情感的升华!

《陋室铭》优秀的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复习“铭”这种文体,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析词句之美。

  3.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二、课型

  新授课

  三、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 品析词句之美

  四、教学难点

  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诵读法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旧知回顾

  体裁:铭

  (哪一组师友介绍一下)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读音韵之美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要求学生注意韵脚和节奏)师友互读,班内展示,教师评价,全班齐读。

  (三)品词句之美

  学生自己找出欣赏的句子,进行分析。先**完成,再师友讨论,最后班内展示。

  (四)悟人性之美

  1、旧知回顾

  本文运用 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出作者 的节操和 的情趣。

  刘禹锡是否就要在这一间陋室,踏青苔,赏草色,弹古琴,读佛经,自得其乐,终老一生呢?他甘心吗?

  2、读刘禹锡的诗,体会其豪情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

  同学们,这就是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诗情盎然,他又怎么会躲到人生的秋天里去自怨自艾呢?

  刘禹锡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贵的心?

  3、拓展

  彭城刘禹锡,诗豪者也。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杨柳青青江水*,人在历阳心在京。

  这是作者被贬和州后写的诗句。

  可见刘禹锡虽被贬但豪情不减,不甘沉沦,试从文中找出体现他的豪情的词句,大声朗读。

  4、悟人性之美

  达 则 兼 济 天 下

  穷 则 独 善 其 身

  就是这个刘禹锡,留下诗文800多篇,被称为中唐“诗豪”。就是这个刘禹锡,他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就是这个刘禹锡,先后被贬到连州、和州、苏州,但每一个地方的老百姓都“因祸得福”,因为他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守政,力行教育,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样乐观豁达,这样富有生命活力的一个刘禹锡,怎么可能“独善其身”“隐居避世”呢?

  (五)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读音韵之美

  品词句之美

  悟人性之美

  (六)作业

  走近刘禹锡

  (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悟刘禹锡的人格魅力。可查阅资料,不少于300字)


《陋室铭》的写作技巧赏析3篇(扩展9)

——刘禹锡的文言文-《陋室铭》3篇

刘禹锡的文言文-《陋室铭》1

  ⑴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⑵在(zài):在于,动词。

  ⑶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灵(líng):神奇;灵异。

  ⑸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

  ⑻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⑼白丁:*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⑽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⑾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⑿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⒀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性。

  ⒁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⒂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⒃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⒄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⒅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⒆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选自《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

  ⒇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里以孔子之言,亦喻自己为“君子”,点明全文,这句话也是点睛之笔,全文的文眼。

  (21)谈笑有鸿儒: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鸿: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