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观后感

如何写观后感

  

  什么是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能够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能够是受作品中的资料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能够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能够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一样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务必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观后感,务必注意以下几点:

  怎样写

  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资料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资料,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

  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之后写张鸣鸣从自我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理解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忙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我能做的事。

  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资料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资料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资料大约占影片主要资料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资料,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资料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述。

  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资料?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资料,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我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我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好处。要让“观”和“感”相吻合。

  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资料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必须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杯具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三、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我的“感”写深、写透。

  那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有个同学说,他自我原先就有类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认为自我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还有个同学说,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看了《四个小伙伴》后,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才能实现自我的理想。

  看了《林则徐》后,学生认为无法联系实际,我就这样启发学生:你看后印象最深的是哪个镜头?有的说林则徐带领官兵虎门销烟的镜头,大展中国人的志气;有的说,当时的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给我教育最深;有的说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鸦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们。然后我再要求学生用比较法,针对现今社会,看是否有类似于林则徐这样有民族气节或与此相反的人。什么东西给现今人们带来精神和身体摧残?我们就应如何对待?这样,学生立刻想到了电视上披露有的海关把关不严,让一些走私物品进入中国,有的想到了社会上的吸毒现象和不健康的游乐场所,同学们畅所欲语,仿佛一下子有话可写了,一个同学在《观林则徐有感》一文中这样写到:“……在18世纪,鸦片使我们国败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纪的这天,吸毒的现象又有抬头,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我们青少年必须要认识它的危害,如发现吸毒、贩毒现象要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同时期望我们的海关把住家门,不让毒品再次蔓延。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能够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能够是受作品中的资料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能够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能够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一样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务必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观后感,务必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资料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资料,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之后写张鸣鸣从自我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理解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忙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从小要学做自我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资料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资料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资料大约占影片主要资料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资料,是为“感”**的。因此,引用电影资料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述。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资料?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

  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资料,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我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我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好处。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资料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必须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杯具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于“感”。

  三、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我的“感”写深、写透。

  那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有个同学说,他自我原先就有类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认为自我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还有个同学说,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看了《四个小伙伴》后,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才能实现自我的理想。

  看了《林则徐》后,学生认为无法联系实际,我就这样启发学生:你看后印象最深的是哪个镜头?有的说林则徐带领官兵虎门销烟的镜头,大展中国人的志气;有的说,当时的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给我教育最深;有的说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鸦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们。然后我再要求学生用比较法,针对现今社会,看是否有类似于林则徐这样有民族气节或与此相反的人。什么东西给现今人们带来精神和身体摧残?我们就应如何对待?这样,学生立刻想到了电视上披露有的海关把关不严,让一些走私物品进入中国,有的想到了社会上的吸毒现象和不健康的游乐场所,同学们畅所欲语,仿佛一下子有话可写了,一个同学在《观林则徐有感》一文中这样写到:“……在18世纪,鸦片使我们国败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纪的这天,吸毒的现象又有抬头,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我们青少年必须要认识它的危害,如发现吸毒、贩毒现象要立即向*安机关报告,同时期望我们的海关把住家门,不让**再次蔓延。

  观后感范文

  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观《长江七号》有感

  不久前,我观看了电影《长江7号》。这部电影讲述一个名叫周小狄的单亲孩子,他的爸爸穷困潦倒。但为了让小狄长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爸爸举债把小狄送进了贵族学校读书。一天,小狄的爸爸在工地发生意外去世了。小狄听到消息后十分悲哀,也十分后悔没有听爸爸的话。但这时奇迹发生了,小狄爸爸送给小狄的玩具——“长江七号”发挥了它身上的特异功能,用自我的生命换回了小狄爸爸的生命。

  整部影片所描述的故事虽然简单,但发人深思。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小狄爸爸经常对小狄说的一句话:“我们不去偷,不去抢,要努力读书,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它使我想起了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两家人,一家比较富,另一家比较穷。他们各自都生有一个小女孩。富家的小女孩自以为家庭环境好,从小就不爱读书,还看不起穷家的女孩。而穷家的女孩却很争气,读书十分刻苦,学习成绩经常名列前茅。之后那位富家小女孩,由于从小不好好学习,最终一事无成。而那位穷家的小女孩,由于从小就用功学习,最后成就一番大事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那天晚上我想了好多好多,久久不能入睡。比较小狄,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有吃,有穿,还有玩。个个都是家里的“小皇帝”,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他们对我们多疼爱啊。但我们又是怎样做的呢?我们中有好多同学身在福中不知福,没有珍惜此刻的完美时光。有的成天看电视,玩游戏,没有认真写作业;有的上课不认真听讲,脑子总在东想西想,老师提问时答非所问;有的搞卫生时经常偷懒,不干活,在家里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只想着自我,一点都不思考别人,一味任性妄为,甚至在外面干坏事。如果这样的话,长大后还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吗?

  我们都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期望寄托在我们的身上。在此,我呼吁广大学生,从此刻起我们就要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长大后才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我也期望广大家长都能像小狄的爸爸一样重视教育孩子,让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老师评语:作者在概括电影情节的基础上,围绕“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句话展开论述。作者列举典型例子进行论证,并呼吁青少年要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长大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用心灵赢得心灵---《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所讲述的是著名的指挥家因为母亲的葬礼,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遇到了童年的同学,一本马修老师的个性日记,打开了一段尘封了50年的记忆。这位优雅老人的童年记忆和一座名叫“池塘之底”的少年教养院联系在了一齐,音乐家原先以前是一位问题少年,故事就从那里开始。其貌不扬,人过中年的失业音乐家,在“池塘之底”少年教养院成了代课的马修老师,人生的不得意似乎在这个阴森如同监牢的地方更加没了期望,暴戾的校长,冷漠的老师,调皮得无可救药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远不断的犯错与惩罚。工作的第一天马修老师感到了害怕,善良的“神父”因为学生的恶作剧而头破血流,前任老师因为忍无可忍而匆忙离去,马修的第一堂课就因为学生的哄闹,招来了校长的“咆哮”,但也就在马修老师的第一堂课上,这群从来不明白理解与同情的学生,第一次没有因为犯错而被关禁闭,第一次明白了做错了事能够用负职责的方式弥补。就这样在磕磕绊绊的一天又一天中,马修老师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乐,一点一滴的改变了这个地狱般的“池塘之底”,这群几乎被人们放下的坏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籁的歌声,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欢乐与期望。马修老师虽然最终被可恶、势力的校长辞退,可孩子们用马修了老师教给他们

  的歌,用写着祝福与感谢的纸飞机送别了这个拯救过他们灵魂的人……这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当满天飞舞的纸飞机,在暖阳中飞翔,当可爱的小佩比诺拎着行李奔过来和老师一齐走时,我禁不住眼眶湿润了,虽然这只是一部普通的文艺电影,但它却引发了我对我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思考:

  要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正如母亲不会因为孩子的美丑存在偏袒和私心一样,做为老师,虽然一个班级几十个孩子,他们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都不一样,但必须要做到一视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个学生。老师的爱就应是一种博爱,爱你的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思想。谁都明白,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拟的,一句鼓励,能够让学生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天下的母亲都期望自我的孩子快乐,那么老师也就应让学生看到自我点滴的.进步,体验进步成长的快乐,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要像母亲一样容忍孩子一次次地“旧病复发”,要像母亲一样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长处,充分肯定他的点滴进步,对他们的长处要“小题大做、无限夸张”,永远不说“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啬地说:“嗨,你真棒。”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盼的沃土中成长,决不能因为一点过失而让孩子在指责声中自卑地抬不起头来。对于所谓的“差生”,更要给一点偏爱,倾注爱心、热情和期望,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自豪地说出“我能行”。

  亲其师,信其道。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持续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光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带给最适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间的平等,更应是教育者和孩子间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间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础。在教育学生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才会把老师的批评看作是对自我的爱护,把表扬看作是对自我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我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收到“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术”的效果。不要老是摆着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来威慑学生,以维护自我“神圣”的地位,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富于同情心,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就能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学生就会亲近教师,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他们怎样穿戴,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这一切对儿童有重要好处。”可见,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我首先务必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学生讲十次道理所产生的正面影响也抵不上一次反面行为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来的大。如果要求学生不乱插嘴,那老师就不应粗暴地打断学生的话;要求学生随手捡起地上的废纸,难道老师就不能也弯弯腰吗?

  要懂得教育的艺术。教师正确的评价,恰当地动用表扬与批评,是激励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确的运用表扬与批评,能够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其上进心、自尊心、荣辱感和群众主义精神等。然而,不正确的表扬与批评,则会使学生或是盲目骄傲,或是灰心失望、丧失信心。马克?吐温以前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能够活上两个月”。成人尚且如此,何况是孩子呢。后进生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大难题,他们要想得到表扬是难上加难。对于他们来说,更容*的是自暴自弃。对待他们,教师更应以全身心的爱去感染他们,激发他们的进取心。一位大作家说过:“人人都是天才。”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后进生也不例外。做为教师则应努力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我们应对的是几十颗纯真、无瑕的心灵,应对的是几十个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只有深切的关爱,真心的尊重,身正为范,才能使孩子的心灵与教师的心灵相融。

  《见龙卸甲》观后感

  人生就象一个圈,一个老天爷画好的圈,从起点绕一个圈后又会回到起点,这是赵子龙最后一战也是第二次被困凤鸣山时悟出的人生哲理。第一次被困凤鸣山子龙披上了甲,一战成名,从此成了常胜将军,第二次被困时身心俱疲的子龙卸去了甲,人生就在这一披一卸之中画了个圈。

  时势造英雄,英雄只是老天爷手中的棋子。从赵子龙与罗平安最后一次对话中能够看到了他内心的疲惫,这疲惫是因为有甲在身,主*的信任是甲、常胜将军之名是甲、建功立业之念是甲,子龙虽早有卸甲之念,连年征战的时局却容不得他卸甲,也不明白该如何去卸。最后在凤鸣山与后一辈的曹婴一战中,子龙最后悟到了自我只是诸葛亮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枚已经老得能够弃去的棋子,而这一切都是人生定数。明白了这一点后,他最后能够不仅仅卸下身上的甲,更重要的是能够卸去心中的甲了,这甲虽卸得晚了一点、悲壮了一点,但能够让子龙在人生最后时刻很从容,无所负担。上马提枪,单人单骑,冲向的不仅仅仅是敌阵,也是奔向长久失去真我的精神家园。

  不明白罗平安在给子龙卸甲后有没有领悟到这一些,我想他在敲响最后一次战鼓时就应是明白了。而年轻的曹婴此战之后必须也会与初时的子龙一样给自我披上了一件难以卸去的甲,不知以后能否象子龙一样领悟到,不光是她,就算是她的爷爷曹操以及诸葛亮等人都只是滚滚历史车轮上镶嵌的一枚棋子。

  甲能够带来尊严,能够吸引人的眼球,世人只知披甲之后的威风凛凛,却又有多少人明白披甲容*卸甲难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谈到写观后感,总感觉抓不住要害,这是普遍的现象,笔者在那里谈如何写好观后感,也是有着班门弄斧之嫌,只算是抛砖引玉,谈点粗浅的看法。

  如何写好观后感,这类的文章不计其数,但有一点能够肯定地说,写好观后感重点在一个感字上,观与感并重。

  上方这位博友说得好,一部电视剧少则十几集,多者二三十集,写起来观后感总是茫然,那么如何写好观后感呢?

  所谓观后感,顾名思义就是一个观而感之的过程,其实这是重点突出一个感字,观后感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只有细致入微地观了,你才能从中领悟到剧情所表达出精湛的思想,从观到感这是一个领悟的过程,也是一个感的过程。

  有些博友观看了一部电视剧,也总想写篇观后感,但是当你看了博友的观后感之后,好像找不到有自我的观后感,也就是说缺乏自我的观点和认识,相反整篇文章成了剧情介绍就是重复别人说过的东西,剧情介绍不能没有,但是所占的篇幅不可过大,最多占到篇幅的三分之一,同时剧情介绍要围绕你的感服务的,不能脱离了一篇读后感的中心而谈剧情介绍,更不应重复别人的观点,对于已有的相同的观后感,你能够引用过来为你服务,这就是烘云托月,而不是孤立地大篇节选他人的东西。

  写读后感我的体会是,要抓重点,突出一部电视剧里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或情节来写。

  我以前试着在博客上写过红色经典电影《小花》观后感,这篇在两千字左右的观后感,我重点把感字放在了这部电影里的情上来写,而不是写这部电影的战争场面和时代背景,更不是在写导演当时如何编导的,更不是在写演员刘晓庆和陈冲及唐国强三位早期演员是如何合作拍摄这部红色经典的,因为要是写这些,现成的东西太多,随便一篇写得都很到位,我们再写也写但是人家的水平,因此我在写的时候,抓住了电影中最感人的几场情感戏来谈感受,这就突出了这篇观后感的中心思想:《小花》是以抒发了兄妹情、母女情的一部人情味浓厚的红色经典影片。

  谈起来抓住故事情节来写观后感,我在《小花》观后感中重点抓住了翠姑抬担架跪行这场戏的情景,在刻画人物的内情绪感变化的方面,不外乎赵小花与亲生母亲见面的那场戏,最后我把这篇读后感的高潮落在了永生和小花一齐去医院看望翠姑。翠姑在奄奄一息中,断断续续地呼喊哥哥,这是感情波澜起伏最大的情节,这也是最令人感动的地方,每次看了不禁热泪盈眶。

  写观后感重点要先有感动才能写出好的观后感,要有比别人更加独到的观察力和感悟力,也就是说要有独到的鉴赏力,而不是人云则云地雷同化,有感才有发是根本,切忌无病呻吟似地大发虚假感慨。对一部电视剧也好还是电影也好,假如根本就没有值得让你感动的地方,又如何抒发对这部剧的观后感受呢?

  写好一篇读后感,要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潜力,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剧情的延伸境界,挖掘出较为深厚的内涵,这样的一篇读后感才能令人满意,从中受到启发。

  我说了,写读后感有时又需要亮出你个人的独到见地和观点,这是读后感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

  电视剧《敌营十八年》各位并不陌生,但凡看过这部电视剧的博友,都会被剧情所打动,但要写观后感,好像很难找到切入点,要写的东西很多,国共两党之间的“明争暗斗”能够写,江波一次次脱离险境能够写,地下党滕玉莲玉江波之间的假夫妻能够写等等,能够写的地方太多,几十集电视剧,观后你总有值得写的地方,问题是你要写什么,想表达个什么观点,这是问题的关键。

  我在《感谢感情》这篇日志里,重点写了《敌营十八年》里的江波与三个女人的感情故事情节,有人看了会觉得这篇观后感于电视剧《敌营十八年》不相符,甚至感觉带有暧昧得字眼,其实这就是对于观后感的误解,笔者认为,这部反映战争的电视剧,里面超多的情感戏,这是无可置疑的地方,问题是我们如何来看懂戏中的情感戏部分,如何从中找到与众不一样的感受来写篇观后感,这是对于一部电视剧细微观察的功底决定的。

  我在《敌营十八年》这部电视剧读后感里,重点写了感情戏部分,不是我偏爱这部电视剧里的感情成分,而是本片无法离开感情所有表达的情感,因为感情让江波一次次脱离了险境,在一次次的生死攸关的时候,是因为感情,江波的地下党活动由被动转为主动,是因为一个信仰不一样,追求不一样的罗茂里爱上了江波,才成就了几千名革命同志的大营救。

  所以,我在这篇文章的题目上写上感谢感情不无道理。

  总之,写观后感务必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表自我的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观后感并不难,难得是你要写出与众不一样的地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