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赏析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赏析1

  原文: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译文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注释

  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③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

  ④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⑤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⑥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⑦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⑧猛志:勇猛的斗志。

  ⑨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⑩讵:表示反问,岂。

  赏析:

  鉴赏

  陶渊明一生酷***,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体会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猛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明个性之一面。《杂诗·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是**少壮之志。此诗作于晚年,“猛志固常在”,可以说是借托精卫、刑天,自道晚年怀抱。下面二句,乃申发此句之意蕴。“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既无虑”实与“不复悔”对举。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时,下句言其死后,精卫、刑天生前既无所惧,死后亦无所悔也。此二句,正是“猛志固常在”之充分发挥。渊明诗意绵密如此。“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结笔二句,叹惋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诗情之波澜,至此由豪情万丈转为悲慨深沉,引人深长思之。猛志之常在,虽使人感佩;而时机之不遇,亦复使人悲惜。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

  渊明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一组联章诗,第一首咏隐居耕读之乐,第二首至第十二首咏《山海经》、《穆天子传》所记神异事物,末首则咏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任用佞臣,贻害己身的史事。因此,此组诗当系作于刘裕篡晋之后。故诗中“常在”的“猛志”,当然可以包括渊明少壮时代之济世怀抱,但首先应包括着对刘裕篡晋之痛愤,与复仇雪恨之悲愿。渊明《咏荆轲》等写复仇之事的诗皆可与此首并读而参玩。

  即使在《山海经》的神话世界里,精卫、刑天复仇的愿望,似亦未能如愿以偿。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却并非是无价值的,这种精神,其实是**先民勇敢坚韧的品格之体现。渊明在诗中高扬此反抗精神,“猛志固常在”,表彰此种精神之不可磨灭;“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则将此精神悲剧化,使之倍加深沉。悲尤且壮,这就使渊明此诗,获得了深切的悲剧美特质。

  关于“同物”的理解

  关于“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一句,有的认为,上句言生时,下句言死后,“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然而这样理解,未必符合作者的原意。《说文解字》云:“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可见物为天地万物之意,而精卫化去为鸟,刑天化去为“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二者虽则化为了异物,但实际上与生前并没有区别,都有着自己的意志,都是天地所生的有灵之物,都同归于自然大道。所谓的生死、化与不化,都不能改变“同物”的'本质。因而,既然同样是“物”,只不过形态有所不同,那么便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那么化去也就没有任何的悔恨了。“物”不仅仅是指精卫与刑天本来的形态而言的,“同物既无虑”与“化去不复悔”两句是因果的关系。作这样的理解,诗文更能表达出一种道生万物而万物一同的意义,更能理解“化去不复悔”的原因,可能更符合作者的原意。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赏析扩展阅读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赏析(扩展1)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翻译赏析1

  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翻译/译文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注释

  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③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

  ④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⑤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⑥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⑦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⑧猛志:勇猛的斗志。

  ⑨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⑩讵:表示反问,岂。

  赏析/鉴赏

  陶渊明一生酷***,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体会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猛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明个性之一面。《杂诗·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是**少壮之志。此诗作于晚年,“猛志固常在”,可以说是借托精卫、刑天,自道晚年怀抱。下面二句,乃申发此句之意蕴。“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既无虑”实与“不复悔”对举。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时,下句言其死后,精卫、刑天生前既无所惧,死后亦无所悔也。此二句,正是“猛志固常在”之充分发挥。渊明诗意绵密如此。“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结笔二句,叹惋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诗情之波澜,至此由豪情万丈转为悲慨深沉,引人深长思之。猛志之常在,虽使人感佩;而时机之不遇,亦复使人悲惜。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

  渊明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一组联章诗,第一首咏隐居耕读之乐,第二首至第十二首咏《山海经》、《穆天子传》所记神异事物,末首则咏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任用佞臣,贻害己身的史事。因此,此组诗当系作于刘裕篡晋之后。故诗中“常在”的“猛志”,当然可以包括渊明少壮时代之济世怀抱,但首先应包括着对刘裕篡晋之痛愤,与复仇雪恨之悲愿。渊明《咏荆轲》等写复仇之事的诗皆可与此首并读而参玩。

  即使在《山海经》的神话世界里,精卫、刑天复仇的愿望,似亦未能如愿以偿。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却并非是无价值的,这种精神,其实是*先民勇敢坚韧的品格之体现。渊明在诗中高扬此反抗精神,“猛志固常在”,表彰此种精神之不可磨灭;“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则将此精神悲剧化,使之倍加深沉。悲尤且壮,这就使渊明此诗,获得了深切的悲剧美特质。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翻译赏析2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二

  鸱鴸见城邑,其国有放士。

  念彼怀王世,当时数来止。

  青丘有奇鸟,自言独见尔;

  本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

  翻译

  鸱鴸出现在城里,**便有放逐士。

  想那楚国怀王时,此鸟必定常飞至。

  青丘之山有奇鸟,独自出现人不知。

  本来就为迷者生,不必晓喻贤君子。

  注释

  鸱鴸:鸟名。

  见:出现。

  怀王:楚怀王,战国末期楚国君主。屈原便在怀王时被放逐的。

  赏析

  此诗用《山海经》中两则奇异之鸟的神话,来表达诗人对**时事的感慨,其内涵具显隐两重。从表层看,含义颇为明确,古今学者多有解说。大致而言,是采《南山经》所记述的鸱鴸、灌灌故事:柜山“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鸣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青丘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通过对当年楚国屈原被放而怀王不悟,终至**的历史教训的回顾,影射批评东晋*在用人上的**邪佞,疏放忠良,不重正士。此层含义,感慨极深,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也很强烈,它们一方面体现了渊明在当时特有的关于“入国而不存其士,则**矣……非士无以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的**尚贤重士的**理念,另一方面也包含了诗人自己在东晋社会里所深切体会到的“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的感士不遇的家国身世之叹。如进一步对此诗的深层含蕴进行探索,可以发现,此诗还在一层奇幻迷离的神话气氛遮蔽下,隐含有陶渊明对当时****时事的进一步揭露之成分。具体而言,此诗在引用《山海经》传说时,也利用上古神话系统,借“鸱鴸”之语言符号,暗示了恭帝被害的历史**,在命义上,与诗**致在同一时期所作的《述酒》有异曲同工之处。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翻译赏析3

  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翻译/译文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注释

  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③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

  ④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⑤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⑥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⑦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⑧猛志:勇猛的斗志。

  ⑨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⑩讵:表示反问,岂。

  赏析/鉴赏

  陶渊明一生酷***,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体会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猛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明个性之一面。《杂诗·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是**少壮之志。此诗作于晚年,“猛志固常在”,可以说是借托精卫、刑天,自道晚年怀抱。下面二句,乃申发此句之意蕴。“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既无虑”实与“不复悔”对举。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时,下句言其死后,精卫、刑天生前既无所惧,死后亦无所悔也。此二句,正是“猛志固常在”之充分发挥。渊明诗意绵密如此。“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结笔二句,叹惋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诗情之波澜,至此由豪情万丈转为悲慨深沉,引人深长思之。猛志之常在,虽使人感佩;而时机之不遇,亦复使人悲惜。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

  渊明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一组联章诗,第一首咏隐居耕读之乐,第二首至第十二首咏《山海经》、《穆天子传》所记神异事物,末首则咏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任用佞臣,贻害己身的史事。因此,此组诗当系作于刘裕篡晋之后。故诗中“常在”的“猛志”,当然可以包括渊明少壮时代之济世怀抱,但首先应包括着对刘裕篡晋之痛愤,与复仇雪恨之悲愿。渊明《咏荆轲》等写复仇之事的诗皆可与此首并读而参玩。

  即使在《山海经》的神话世界里,精卫、刑天复仇的愿望,似亦未能如愿以偿。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却并非是无价值的,这种精神,其实是*先民勇敢坚韧的品格之体现。渊明在诗中高扬此反抗精神,“猛志固常在”,表彰此种精神之不可磨灭;“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则将此精神悲剧化,使之倍加深沉。悲尤且壮,这就使渊明此诗,获得了深切的悲剧美特质。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赏析(扩展2)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析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读山海经·其十

  [魏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勐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辰一作:晨)

  译文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注释

  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

  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勐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勐志:勇勐的斗志。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讵:表示反问,岂。

  赏析:

  陶渊明一生酷***,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刑天舞干戚,勐志固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勐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勐志固常在”之“勐”字,皆传神之笔。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勐”字之极好诠释。体会以上四句,“勐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勐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明个性之一面。《杂诗·忆我少壮时》“勐志逸四海”,是**少壮之志。此诗作于晚年,“勐志固常在”,可以说是借托精卫、刑天,自道晚年怀抱。下面二句,乃申发此句之意蕴。“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既无虑”实与“不复悔”对举。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时,下句言其死后,精卫、刑天生前既无所惧,死后亦无所悔也。此二句,正是“勐志固常在”之充分发挥。渊明诗意绵密如此。“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结笔二句,叹惋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勐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诗情之波澜,至此由豪情万丈转为悲慨深沉,引人深长思之。勐志之常在,虽使人感佩;而时机之不遇,亦复使人悲惜。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

  渊明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勐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一组联章诗,第一首咏隐居耕读之乐,第二首至第十二首咏《山海经》、《穆天子传》所记神异事物,末首则咏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任用佞臣,贻害己身的史事。因此,此组诗当系作于刘裕篡晋之后。故诗中“常在”的“勐志”,当然可以包括渊明少壮时代之济世怀抱,但首先应包括着对刘裕篡晋之痛愤,与复仇雪恨之悲愿。渊明《咏荆轲》等写复仇之事的诗皆可与此首并读而参玩。

  即使在《山海经》的神话世界里,精卫、刑天复仇的愿望,似亦未能如愿以偿。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却并非是无价值的,这种精神,其实是*先民勇敢坚韧的品格之体现。渊明在诗中高扬此反抗精神,“勐志固常在”,表彰此种精神之不可磨灭;“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则将此精神悲剧化,使之倍加深沉。悲尤且壮,这就使渊明此诗,获得了深切的悲剧美特质。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赏析(扩展3)

——读山海经·其十二原文及赏析

读山海经·其十二原文及赏析1

  原文: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二

  [魏晋]陶渊明

  鸱鴸见城邑,其国有放士。

  念彼怀王世,当时数来止。

  青丘有奇鸟,自言独见尔;

  本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

  赏析:

  此诗用《山海经》中两则奇异之鸟坦神话,来表达诗人对**时事坦感慨,其内涵具显隐两重。从表层看,含义颇为明确,古今学者多有解说。大致而言,是采《南山经》所记述坦鸱鴸、灌灌故事:柜山“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鸣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青丘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通过对当年楚国屈原被放而怀王不悟,终至**坦历史教训坦回顾,影射批评东晋**在用人上坦**邪佞,疏放忠良,不重正士。此层含义,感慨极深,理想和现实坦冲突也很强烈,它们一方面体现了渊明在当时特有坦关于“入国而不存其士,则**矣……非士无以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坦**尚贤重士坦**理念,另一方面也包含了诗人自己在东晋社会里所深切体会到坦“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坦感士不遇坦家国身世之叹。如进一步对此诗坦深层含蕴进行探索,可以发现,此诗还在一层奇幻迷离坦神话气氛遮蔽下,隐含有陶渊明对当时****时事坦进一步揭露之成分。具体而言,此诗在引用《山海经》传说时,也利用上古神话系统,借“鸱鴸”之语言符号,暗示了恭帝被害坦历史**,在命义上,与诗**致在同一时期所作坦《述酒》有异曲同工之处。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赏析(扩展4)

——《山海经》读书心得3篇

《山海经》读书心得1

  读到《山海经》中的“海内经”、“**经”、“大荒经”时,神话故事的逐渐增加,我开始在思考《山海经》究竟是谁在写,写来又是为了什么?我百度去搜,书是没有一个权威认证的作者,大概最后记载是到战国后期,的确,书中记载的“文王”,即“周”朝,往后无其他朝代人物记载。我试着去想,去缕一下时间线,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最后的秦朝法制实现大一统,我不知道《山海经》除了是神话书籍、地理书籍、又会不会是部落首领,朝代君主巩固维护*的权术之书呢?在《山海经》的前部“山经”中,每一处尾,均有山神的祭拜方式方法,这会不会是从前部落用于稳定民心,管理部落的**呢?书中多次出现“肥遗”,一种似蛇的生物,一经出现就会大旱,书中还有很多生物出现也会天有异像,如大旱、水灾、兵乱、**等,同时也有象征和*的凤凰等神兽,而其中的神兽会不会又是部落或君朝的标志,用来美化和丑化相对应的事物、族群呢?我不知道,而我有这样的猜想也是《山海经》赋予我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世界前行,未来发展的重要工具、超能力。

  《山海经》中很多我特别喜欢的动植物,因为它们的功效是能让人忘忧、不患病等正面的能力,他们也象征着美好,尽管身处困境也要对世界抱有美好想象,因为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向前,无论个体人生,国家兴盛,甚至社会发展,世界进程,前进是需要想象力的,这是我读《山海经》的最大感悟。

《山海经》读书心得2

  这本书,自古以来就被人称为奇书,你知道是什么书吗?没错,就是这本《山海经》。和这本书结缘,是闲来无事的一天,我从家里的书柜上面随手拿了本书,一看是《山海经》就慢慢读了起来,不读不知道,一读惊一跳——这完全就是一本奇书!读了之后,我才知道小时候听大人讲得奇珍异兽原来都生活在这本书里面。

  我记得最深的一个故事是西山经中的符禺山,这座山上的鴖(蓝翡翠)以头黑为特征,翼上覆羽黑色,上体其余为亮丽华贵的蓝紫色,但不失优雅。两胁及臀沾棕色,但不失风度。飞行时白色翼斑显见。虹膜深褐色;嘴红色;脚红色。尾羽较喙长,翅形短圆,头顶黑色,颈有白圈,额至上颈,喙角、颊至颈侧,以及内侧翼上覆羽等均绒黑色,此下具一小型白斑。上体辉紫蓝色,腰部更辉亮。颏和喉白色,**其余部分均为棕黄色。样子还十分的短小精悍。而且这种鸟养在身边还能预防火灾呢。你说离奇不离奇?

  除此之外,我们的神话传说,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羿射九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等,都来自于这本《山海经》,你说奇妙不奇妙?

  一个个故事充满了神话色彩,远古时期天、地、人、兽的奥秘让我欲罢不能。一幅幅画卷承载着古人的绝妙的.智慧和想象力,我简直叹为观止。看看现在的玄幻剧、科幻剧、神话剧,想象力创造出来的生灵,拥有无穷的魔力,拥有超凡的能力,要么祸害人间,要么拯救世人,原来大多的灵感都来自《山海经》这本古书呀。为此,我又要为《山海经》竖起大拇指呀!

《山海经》读书心得3

  曾经听爸爸说起过,有一本秦始皇焚书抗儒都不舍得烧掉的书,有一本鲁迅爷爷梦寐以求的书,有一本陶渊明用古诗称赞的书,这本书就是《山海经》。暑假里我也得到了这本书,一拿到手就停不下来了。

  《山海经》分《山经》和《海经》,一共十八卷。它包含了地理、历史、神话等很多知识。我们听说过的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故事,都是来自于这本书。《山经》里介绍了各种**小小的山,包含了山里的动物和植物。我记得南山经有12座山,东山经有14座山,西山经有16座山,北山经有7座山,一共有四十八座山。《海经》除了介绍我们的神话人物和他们的英勇故事,也讲述了**的一些奇异风貌。

  书里面介绍的飞禽走兽也很神奇,都是我们现在看不到的,有白鹿、帝江、毕方、相柳……大禹治水里面大禹杀了相柳,相柳是一种九头蛇,有剧毒、生命力旺盛,只有把最中间的头砍下来才能结束它的生命,而且其他的八个头无论砍多少次都可以再长出来的。

  书里面介绍的灵草植物也很稀奇,不仅没看见过,有些名字也很优美,比如沙棠、丹粟、葶苎……印象最深的是有一种树,在昆仑开明北面,叫“不死树”。吃了不死树所炼制的丹药可以长生不死。而据说不死树是掌握在西王母的手中,因此上古许多大神包括伏羲、后羿等都曾前往昆仑上向西王母讨要不死药。

  读完整本书,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上古时期,古代的人想象力非常丰富,那时候的生活虽然没有现在先进,但是非常有趣,能接触到那么多神奇的动植物,这真是一本奇妙的书!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赏析(扩展5)

——《我行其野》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我行其野》原文、翻译及赏析1

  我行其野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我行其野,蔽芾其樗。婚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婚姻之故,言就尔宿。尔不我畜,言归斯复。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

  译文

  独自行走郊野,樗树枝叶婆娑。因为婚姻关系,才来同你生活。你不好好待我,只好我回乡国。

  独自行走郊野,采摘羊蹄野菜。因为婚姻关系,日夜与你同在。你不好好待我,回乡我不再来。

  独自行走郊野,采摘葍草细茎。不念结发妻子,却把新欢找寻。诚非因为她富,恰是你已变心。

  注释

  ⑴蔽芾(fèi):树木枝叶茂盛的样子。樗(chū):臭椿树。

  ⑵言:语助词,无实义。就:从。

  ⑶畜:养活。

  ⑷邦家:故乡。

  ⑸蓫(zhú):一种野菜,又名羊蹄菜,似萝卜,性滑,多食使人腹泻。

  ⑹宿:居住。

  ⑺斯:句中语助词。

  ⑻葍(fú):一种野草,花相连,根白色,可蒸食。

  ⑼新特:新配偶。

  ⑽成:借为“诚”,的确。

  ⑾祗(zhī):恰恰。

  鉴赏

  *古代男尊女卑的伦理传统,导致了在家庭和婚姻中女子的被动地位,因而也造就了*古代文学史上一个突出的文学母题——弃妇文学。《我行其野》就是写一个远嫁他乡的女子诉说她被丈夫遗弃之后的悲愤和痛伤。

  和《氓》等其他同题材作品的大力渲染被弃前的生活场景所不同的是,《我行其野》的作者更多地表现目前,即此时此刻的情绪。作品开头,作者便把自己情感悲剧的抒写安排在一个似乎暗合其孤独凄凉境况的,生长着樗树和蓫草、葍草的岑寂原野上,以此点明以下所抒写的,只是在抒情主人公经历了被遗弃之变故的打击后,离开伤她心的人,在归家途中的心理活动。

  此诗三章,每章前二句,都是同一个画面的重复或再现。它描绘出一个人在点缀着几棵樗树的原野上独行的情景。“我行其野,蔽芾其樗”从比例和透视关系上讲,无边的原野、凝滞不动的树草(蓫、葍)和渺小无助而又孤独的行人(作者),给读者的是一种自然界的宏大与人类的渺小、原野的寂静和人心的焦虑的对立感。原野因人之渺小而愈显其大、愈显其宁静安谧,人因原野之宏大而愈显其小、愈显其躁动不安。抒情主人公被命运抛弃进而抗争无力的悲剧在这里被放大或具体化了。同时,印象的叠加,也引起人们对隐藏于画面背后之故事的强烈探究欲。

  每章后四句,则是对上述画面之深层含义的具体阐释:因婚姻而与你聚首,但“尔不我畜”,我只能独行于这归里的旷野上。这个阐释在全诗三章的反覆咏唱中,随着人物情绪的波动有被深化的趋势。一、二章里,她仿佛还只是故作轻松的念叨:“尔不我畜,复我邦家。”“尔不我畜,言归斯复。”试图把痛苦深埋在心底,强自宽解。但到第三章,她情感的火山终于爆发了,这难以*复的伤痛和无人可诉的委屈,和着苦涩的泪水,在这样一个爱恨交织的时刻,以这样一种爱恨难分的心理,流淌着怨恨:“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至此,全诗也在这情绪发展的**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只有无限的同情、惆怅和遗憾。

  这首诗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采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用行遇“樗”、“蓫”、“葍”等恶木劣菜象征自己嫁给恶人,并以之起兴,暗示自己为人所弃的痛苦心情,融情于景,情景交织。孔疏引王肃云:“行遇恶木,言己适人遇恶人也。”前人早已注意到了这一点。 今人陈子展谓此篇与《小雅·黄鸟》“皆似《国风》中歌谣形式之诗”,“龚橙《诗本谊》尝独指出《小雅》自《黄鸟》、《我行其野》,至《谷风》、《蓼莪》、《都人士》、《采绿》、《隰桑》、《绵蛮》、《瓠叶)、《渐渐之石》、《苕之华》、《何草不黄》,凡十二篇,皆为‘西周民风’,其说大都可信”(《诗经直解》)。诚然。旧说如毛传以为诗旨乃刺周宣王时“男女失道,以求外昏(婚),弃其旧姻而相怨”,朱熹《诗集传》则谓:“民适异国,依其婚姻而不见收恤,故作此诗。”姑录之备参。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赏析(扩展6)

——《读山海经·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读山海经·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1

  原文: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译文

  孟夏爱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爱房屋。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爱茅庐。

  耕种过之后,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爱书。居住在僻静爱村巷中远离喧嚣,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

  (我)记快地饮酌春酒,采摘园中爱蔬菜。 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爱风。

  泛读着《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

  注释

  这组诗共十三首,这是第一首。山海经:一部记载古代神话传说、史地文献、原始风俗爱书。

  孟夏:初夏。农历四月。

  扶疏:枝叶茂盛爱样子。

  欣有托:高兴找到可以依托爱地方。

  深辙:轧有很深车辙爱大路。

  颇回故人车:经常让熟人爱车调头回去。

  记然:高兴爱样子。

  与之俱:和它一起吹来。

  泛览:浏览。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爱书。

  流观:浏览。山海图:带插图爱《山海经》。

  俯仰:在低头抬头之间。终宇宙:遍及世界。

  赏析:

  《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13首组诗的第一首。诗的前6句向人们描述: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情调显得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

  接下来描写读书处所的环境。诗人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转而去。他独自高兴地酌酒而饮,采摘园中的蔬菜而食。没有了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是多么的自在与自得啊!初夏的阵阵和风伴着一场小雨从东而至,更使诗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与惬意。

  诗的最后4句概述读书活动,抒发读书所感。诗人在如此清幽绝俗的草庐之中,一边泛读“周王传”,一边流览《山海经图》。“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叙周穆王驾八骏游四海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图》是依据《山海经》中的传说绘制的图。从这里的“泛览”、“流观”的读书方式可以看出,陶渊明并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只是把读书作为隐居的一种乐趣,一种精神寄托。所以诗人最后说,在低首抬头读书的顷刻之间,就能凭借着两本书纵览宇宙的种种奥妙,这难道还不快乐吗?难道还有比这更快乐的吗?

  本诗抒发了一个自然崇尚者回归田园的绿色胸怀,诗人在物我交融的乡居体验中,以纯朴真诚的笔触,讴歌了宇宙间博大的人生乐趣,体现了诗人高远旷达的生命境界。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群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诗人起笔以村居实景速写了一幅恬静**而充满生机的画面:屋前屋后的大树上冉冉披散着层层茂密的枝叶,把茅屋掩映在一派绿色中,满地的凄凄绿草蓬勃竞长,树绿与草绿相接,*和而充满生机,尽情的展现着大自然的**与幽静。绿色的上空鸟巢与绿色掩映的地上茅屋呼应,众多的鸟儿们环绕着可爱的小窝歌唱着飞来飞去,重重树帘笼罩的茅屋或隐或现,诗人踏着绿草,徜徉在绿海中,飘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在任性自得中感悟着生命的真谛。这是互感欣慰的自然生存形态,是万物通灵的生命境界,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四月天耕种基本结束,乘农闲之余,诗人偷闲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衣食是生命必备的物质需求,诗人自耕自足,没有后顾之忧,无须摧眉折腰事**,换取五斗粮,在精神上得到**的同时,诗人也有暇余在书本中吮吸无尽的精神食粮,生活充实而自得,无虑而适意,这样的生活不只是舒畅愉悦,而且逍遥美妙。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身居偏僻陋巷,华贵的大车一般不会进来,偶尔也有些老朋友来这里享受清幽。“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根据下文的语境应分两句解,上一句是说身居偏僻陋巷隔断了与仕宦贵人的往来。下一句中的“颇回”不是说因深巷路窄而回车拐走,而是说设法拐进来的意思,根据本文语境“颇回”在这里应当是“招致”的意思。老朋友不畏偏远而来,主人很是高兴,拿出亲自酿制的酒,亲自种的菜款待朋友,这里除了表示对朋友的热情外,同时含有诗人由曾经的士大夫转为躬耕农夫自得的欣慰。这是诗人对劳动者与众不同的观念突破,诗人抛弃做官,顺着自己“爱丘山”的天性做了农夫,在世俗意识中人们是持否定与非议的。诗人却以“羁鸟恋旧林”世俗超越回归了田园,是任性自得的选择,且自耕自足衣食无忧,是值得赞美的事。这里凸显诗人以自己辛勤的劳动果实招待朋友,不但欣慰自豪,而且在感情上更显得厚重与真挚。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这里一语双关,既写了环境的滋润和美,又有好风吹来好友,好友如好雨一样滋润着诗人心田的寓意。“泛览周王书,流观山海图”,这里“泛览”“流观”写的非常随心所欲,好像是在轻松愉悦地看戏取乐一样。诗人与朋友在细雨蒙蒙,微风轻拂中饮酒作乐,谈古论今,引发了诗人对闲余浏览《山海经》《穆天子传》的一些感想,诗人欣慰地对朋友说:他不仅是在皈依自然中觅到了乐趣,还在《六经》以外的《山海经》与《穆天子传》的传说中领略了古往今来的奇异风物,诗人的人生境界不但在现实中得到拔高,而且还在历史的时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与升华,这俯仰间的人生收获,真使人欢欣无比!

  与诗人生命交融一体的不仅是草木飞鸟,还有共享良辰美景的朋友,诗人体验到不仅是融入自然的怡然兴致,还有书中带来的时间长河中积淀的风物赏识,这样的人生快乐,在昏昏然的官场上是无法得到的。诗人在与天地与古今与人与物的交融中,合奏出宇宙运行中至高至美的欢乐篇章。

  此诗貌似信手拈来的生活实况,其实质寓意深远,诗人胸中流出的是一首囊括宇宙境界的生命赞歌。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赏析(扩展7)

——《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翻译赏析3篇

《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翻译赏析1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前言」

  《读山海经》共十三首,成一组,本诗是第十首。《山海经》共十八卷,是一部包含我国古代地理,历史,神话,民族,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等多方面内容的重要文献。

  「注释」

  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③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干戚:盾斧。

  ④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都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⑤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⑥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⑦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⑧猛志:勇猛的斗志。

  ⑨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⑩讵:表示反问,岂。

  「翻译」

  精卫衔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鉴赏」

  陶渊明对东晋的**十分惋惜,对恭帝被弑痛心疾首。他不仅引用历史故事,抨击刘裕代晋,而且利用古代神话传说,表示了自己的不*和反抗情绪。

  诗的前半部分,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精卫是炎帝少女死后化为的精灵,虽然身小力薄,却常西山之木以填于东海。“微木”与“沧海”是一组多么强烈悬殊的对比,以微木填海何时方可填*?一如愚公一担一石之移山。但诗人歌颂的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矢志靡它的决心,只要有这种精神与决心终有成功胜利的一天!“刑天舞干戚”讲的是刑天操斧执盾不甘失败的故事。刑天被天帝断首,仍然挥舞牌,刚毅的精神长留不衰。“猛志固常在”中的这个“固”字点明刑天的“猛志”本为其生来所固有而永不衰竭,无论失败还是**终不能使其消减。诗人在“精卫”与刑天身上看到他们这种共有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加以赞颂讴歌,就隐含着诗人自身也时时以这种精神自策自励。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赞扬这两个英雄顽强的斗志。尽管良机已失,徒怀雄心,但他们也不存忧虑,毫无悔意。通过精卫和刑天的行动,寄托了自己的悲愤。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前二句写“精卫”与“刑天”如此刚毅的缘由。“同物”、“化去”即物化之意。“物化”一般指死生变化而言。生与死不过是不同形式的“物化”,死只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而已。炎帝的女儿——女娃变成精卫,刑天变成乳目脐口的怪神,都是由此物化为彼物,其精神不死,故而无论衔微木填海,或舞干戚向敌,都能无虑而不悔。诗人在此以“物化”的哲学观点激励自己无虑不悔的**意志。最后二句是诗人思想情感又一次跌宕:表面上是感叹精卫与刑天徒然存在着昔日猛志,但如愿以偿的`时机岂能等到?实际上是诗人慨叹理想的无法实现。前人认为此二句是诗人的自白之语。

  由于家庭出身的影响,陶渊明和已死去的晋朝,感情上有割不断的万缕千丝。刘裕**后诛杀**的行为更使他不满于刘宋*。因此,不能正确认识刘裕及他建立的新政在历史上起的积极作用。这正是诗人的局限。但他反对刘裕代晋和憎恶时代黑暗、**残酷是紧紧相联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批判刘宋*,也是批判腐朽的东晋社会的继续。

  这首诗写法曲折,意义较为隐晦,风格和情调与以上所选各篇大不相同,但在豪放之中仍然保持了诗人托物寄兴、精练含蓄,说理议论自然妥帖的特点。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赏析(扩展8)

——读山海经·其十赏析

读山海经·其十赏析1

  读山海经·其十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

  作者: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读山海经·其十译文及注释

  译文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注释

  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③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

  ④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⑤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⑥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⑦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⑧猛志:勇猛的斗志。

  ⑨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⑩讵:表示反问,岂。

  读山海经·其十赏析

  陶渊明一生酷***,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 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体会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猛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明个性之一面。《杂诗·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是**少壮之志。此诗作于晚年,“猛志固常在”,可以说是借托精卫、刑天,自道晚年怀抱。下面二句,乃申发此句之意蕴。“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既无虑”实与“不复悔”对举。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时,下句言其死后,精卫、刑天生前既无所惧,死后亦无所悔也。此二句,正是“猛志固常在”之充分发挥。渊明诗意绵密如此。“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结笔二句,叹惋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诗情之波澜,至此由豪情万丈转为悲慨深沉,引人深长思之。猛志之常在,虽使人感佩;而时机之不遇,亦复使人悲惜。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

  渊明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一组联章诗,第一首咏隐居耕读之乐,第二首至第十二首咏《山海经》、《穆天子传》所记神异事物,末首则咏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任用佞臣,贻害己身的史事。因此,此组诗当系作于刘裕篡晋之后。故诗中“常在”的“猛志”,当然可以包括渊明少壮时代之济世怀抱,但首先应包括着对刘裕篡晋之痛愤,与复仇雪恨之悲愿。渊明《咏荆轲》等写复仇之事的诗皆可与此首并读而参玩。

  即使在《山海经》的神话世界里,精卫、刑天复仇的愿望,似亦未能如愿以偿。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却并非是无价值的,这种精神,其实是**先民勇敢坚韧的品格之体现。渊明在诗中高扬此反抗精神,“猛志固常在”,表彰此种精神之不可磨灭;“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则将此精神悲剧化,使之倍加深沉。悲尤且壮,这就使渊明此诗,获得了深切的悲剧美特质。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赏析(扩展9)

——山海经读后感

山海经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海经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山海经读后感1

  最近,我读了彩图全解《山海经》,这本书分为《山经》和《海经》,是先秦时代的古书,被称为“*最古老的神话”。这本书里介绍的是一个个神话故事,比较有名的有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等,这些故事非常神奇精彩,故事中还有好多奇形怪状的动物、神仙,比如三足鳖、蛇身人面像,还有凤凰。

  《山海经》里,我最喜欢的国家是氐人国,因为那里的人都有美人鱼一样的尾巴,非常好看。印象最深的形象是西王母,我猜大家印象中的她应该是貌美如花吧?可真实的西王母长了又尖又白的虎牙和长长的指甲,还有一条又长毛又多的尾巴,有点吓人哦!

  《山海经》里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是精卫填海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种鸟,叫精卫鸟,传说她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的化身,有一次她想去看看东海的样子,就坐着小船去了东海。可是,海上突然起了风暴,海浪吞没了小船,淹死了她,精卫痛恨大海夺去了她的生命,就一直口衔树枝和石块用来填*东海,这个故事表现了她不畏艰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我们要学习精卫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这本书里有古人智慧的结晶,值得大家读一读,你们喜欢这本书吗?

山海经读后感2

  山海经?是关于古时候的山和海的书吗?不是的,山海经是古时候一本奇书。

  山海经里面讲地理神话历史博物巫术科技医药,宗教,民俗民族……比如海内东经,叙述了遍及临河、黄河、淮河、长江、**五大流域的二十五条著名的江河,为后来撰写《水经注》等地理名著奠定了基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还特别重视描述当时各地的生产富庶之区。这些材料不仅记述了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而且还描述了个氏族和睦共处,安居乐业,共同发展,农业生产的景象是,我国经济地理民述的滥觞。该书对上古各地氏族部落的地理分布的叙述,开创了我国民族地理的先河。

  山海经中的很多神话传说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诸如羲和生日、常羲生月、精卫填海、刑天争神、夸父追日、鲧窃息壤、后羿射日、黄帝战蚩尤等著名神话,均出自本书。后世创作浪漫想象文学者,往往取材于此,如《穆天子传》、《庄子》、《楚辞》、《淮南子》、《博物志》、《神异经》、《*》、《镜花缘》等受其影响的作品多不胜数,其可为*浪漫**文学之渊源。

  我读山海经这本书,我心中疑惑的铃铛总是被我读响。但疑惑始终会被这本书破解,我读书。我读山海经这本书,渐渐的读到了知识的海洋!

山海经读后感3

  伴随着夏日阵阵暖风,我深深的陷入了《山海经》的神话故事之中: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瑰丽的画面,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情节,就像放映电影一般,依依闪现、历历在目、久久难忘。

  在《山海经》中,我最喜欢的是“夸父逐日”这个故事,夸父为了让太阳一年四季*均地发光发热,造福人类。他不惜辛劳,就不停地去追赶太阳。他越过高山,越过大海,跨过千山万水,心中的目标是如此的坚定:太阳不管你跑得多快,我也要追上你。太阳,不管你的光有多厉害,我也要抱住你。不惧困难,坚持不懈地追赶,直到被太阳炽热的光灼伤自己,直到最后轰然倒下,脸上依然凝固着坚毅的神色。

  我被这个故事感动了,被这本书感动了,像人类之母女娲,她可以为了救人类而舍身,像锲而不舍的精卫,她为了让别人不要像她一样被大海侵吞,她永无休止地填海。这样的精神,这种斗志,让我震惊。

  再回头想想我们,生活是多么美好,但我做事不够认真,总是马马虎虎,半途而废。难怪妈妈总是说:做事要有耐心,要有恒心。我现在才明白一些道理,原来为了一个梦想,一个目标,为了有好成绩,是要付出辛勤的汗水,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会有丰富的果实,骄人的成绩。

  从现在起,我要听妈**话,做事不任性,不乱发脾气,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每一件事。特别是认真完成课内外作业,多看好书,做一个懂事的,上进的好学生。

山海经读后感4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从原名中可以看出这本书是以回忆性的一本散文、作者鲁迅先生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

  《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让我印象深刻。这篇文章一共讲述了八件事——①:介绍阿长的身份及称呼的由来;②:喜欢切切察察以及限制“我”的行动;③睡觉摆“大“字;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⑤将“长毛”的故事;⑥谋害我的隐鼠;⑦给我买《山海经》。在谋害隐鼠后,“我“便叫她为阿长。

  阿长与山海经

  远房祖叔对《山海经》的生动介绍,那“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对幼时的“我”该有多大的**啊!就在“我”想一睹为快时,祖叔却不知这本书“放在哪里了”,因为祖叔很“疏懒”,“我”又不好意思逼他去找;向别人询问,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想自己用压岁钱去买,书店离家又很远,即使去了,书店又关着门。

  长妈妈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我”虽对她说了,但“我”“知道她并非学者”,所以,“我”认为“说了也无益”。可就在“我”几乎完全无望的时候,长妈妈却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朝花夕拾》回忆了鲁迅的童年,虽然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山海经读后感5

  结合文章第3段来看,可以知道长妈妈是一个典型的妇女形象,嚼人舌根,喜欢“切切察察”。

  结合文章第7段,可以发现长妈妈虽然身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底层妇女,没有十足的地位,但自己却从来不会因此而感到伤心或者是卑微,依旧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憧憬,单纯的`渴望得到幸福。所以,她是一个乐观、积极向上、质朴、淳厚的人。

  结合鲁迅先生所写的事例“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可以知道,虽然长妈**文化水*不高,不曾读过什么含有人生哲理的书,但却拥有伟大的神力、大义凛然的风范、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她又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

  结合文章26—29段可以看出长妈妈关怀他人、关心孩子和善良。

  总结:对于鲁迅先生来说,长妈妈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亲人,也正因如此,鲁迅先生才会专门以一篇文章的形式来纪念她。在我看来,长妈妈虽喜欢“切切察察”、虽然封建迷信、爱告状、**咧咧、满肚子烦琐的礼节,但她这种善良、质朴、乐观、无私奉献的生活或者是生命的态度,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学习的。同时,这是一个内心纯净、质朴善良的封建社会的底层女性与这个混沌、黑暗的社会形成的一个鲜明对比。

山海经读后感6

  长妈妈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女人,她被带到鲁迅家时,介绍了自己的名字却无人记得,因为顺口,她莫名成了长姑娘。但鲁迅他们属于主人家,长妈妈自然是不能提意见的,所以到死鲁迅也是喊她阿长,从《阿长与山海经》这个题目就可以看出来。从某些方面来看她也很可悲,换作是现在的人,哪有就这么用着不属于自己的名字的呢?长妈妈就是个普通的市井女子,从“常喜欢切切察察”“告诉母亲”中可以看出来,长妈妈和现在的大妈没有什么区别,爱八卦,喜欢告状,尽管如此,她的内心却向往光明、幸福,让鲁迅一早起来就向她说恭喜更是能突出这一点。阿长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旧社会女人,但也拥有着美好的品质。鲁迅想要一本《山海经》,阿长就帮他买,可她不识字,想买回一本书得花很大的力气,而且保不齐就会被人忽悠,但她依旧找来了《山海经》,阿长本没有必要花如此力气,但只是因为心底的善良,为了内心喜欢的小孩子就可以诚心付出。阿长虽然迷信,但未必就没有心眼。“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应该说老掉”如若她真的粗俗至此,那也不该会用这种委婉的语气。

山海经读后感7

  初读这篇文章,大概了解了阿长的模样以后,不免有些失落。“阿长”在我未读书之前给我的印象是温柔的、纤瘦的、婀娜多姿的妙龄少女。可读了以后,却渐渐知道她原来是一个又矮又胖、唠唠叨叨的老妈妈。就是这样一个朴实的形象,却正让我感觉到文章的真实性。更增加了我的阅读兴趣。

  长妈妈有些习惯确实招人烦:唠唠叨叨、大字型睡姿、各种古怪的礼节……全文中并没有怎么介绍阿长的优点,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形象鲜明的真实的人。

  慢慢的,她开始让我又爱又恨。

  她相信梦想、相信许愿,带着一颗纯真的心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生活。最令我感动的便是她买《山海经》那一段。作者没有写这样一个不识字的人是怎么买到这本识字的人都很难买到的书的,谁又知道她走了多少路、问了多少人、去了多少店?一个把“山海经”念成“三哼经”的人是怎么买到的,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答案,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长妈妈。这个长妈妈虽然有很多缺点,有时还会像个小孩子一样,但这都无关紧要。

  因为她有一颗善良的心。

  一些**淡淡的事,一份真真切切的情。

山海经读后感8

  “开目为昼,闭目为夜,烛龙睁眼,赤地万里”这段神奇而令人心生遐想的话,你知道出自哪里吗?不错,它来自我最为赞叹的一部书——《山海经》。

  《山海经》是西汉的刘向所编写的,它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它在交通、科技都不发达的古代算得上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百科全书了。

  这里面记载的风水宝地令我心生向往;奇珍异兽令我感慨万千。这里面的神、鬼、仙、鬼、怪、山、川、海、天、地都是如此的奇妙!

  每每翻看这部巨作,都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里的神话传说是那么的精彩,生物描写的是那么细致,有时连我自己都开始觉得这些奇珍异兽是真的存在过了。(不然作者怎能将其描写得那么形象呢?)

  《山海经》分为十八卷,在那么多卷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卷二《西山经》中的《竹山》:

  “……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山上多乔木,其阴多铁有草焉……如麻,白而赤实,其状如赭……多苍玉。丹水出焉,东南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鱼……”

  每每读到这一则,我都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就好似我正瞑目地飘荡在一个静无波纹的、色如水玉似的湖上,我在上面慢慢漂流着,细细聆听风的呼声,鸟的鸣声,水的流声……我就这样静静地被美包围着、熏陶着……

  统而言之,我读完这本书后,感觉自己对美的理解又加深了一个层次:美并不是直白地赞叹,而是用简洁、淳朴的语言表达出一种令别人舒适的感觉,并留下无限的遐想,那才是真正的美。

山海经读后感9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一高尔基。寒假过了这么多天,我相信大家都看了很多书吧!

  我也看了很多书,有《山海经》、《看看我们的地球》、巜写人作文》、《写景作文》、《状物作文》、《记事作文》……我最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山海经》。

  《山海经》讲述了很多神话故事,还有很多参考图,还有没有见过的植物和不可思议的动物或东西等等,而且还有三个南山经和北山经的地图,四个西山经和东山经的地图,还有12个中山经的地图和很多**(东、南、西、北)海内(东、南、西、北)山经地图加大荒(东、南、西、北)地图,和一个海内经地图。

  有些东西还写着在***族、地方、多高、多长。比如说灰陶狗,在汉族,河南省博物馆,高36·5厘米,长43厘米。

  我喜欢这本书那是因为,这本书有很多很多没有见过,又没有听过事物和生物,不过有些又是我看过的神话故事或事物和生物。

  这本书让人看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

  如果你们也喜欢这本书的话,那你们也来看一看吧!

山海经读后感10

  这本书,自古以来就被人称为奇书,你知道是什么书吗?没错,就是这本《山海经》。和这本书结缘,是闲来无事的一天,我从家里的书柜上面随手拿了本书,一看是《山海经》就慢慢读了起来,不读不知道,一读惊一跳——这完全就是一本奇书!读了之后,我才知道小时候听大人讲得奇珍异兽原来都生活在这本书里面。

  我记得最深的一个故事是西山经中的符禺山,这座山上的鴖(蓝翡翠)以头黑为特征,翼上覆羽黑色,上体其余为亮丽华贵的蓝紫色,但不失优雅。两胁及臀沾棕色,但不失风度。飞行时白色翼斑显见。虹膜深褐色;嘴红色;脚红色。尾羽较喙长,翅形短圆,头顶黑色,颈有白圈,额至上颈,喙角、颊至颈侧,以及内侧翼上覆羽等均绒黑色,此下具一小型白斑。上体辉紫蓝色,腰部更辉亮。颏和喉白色,**其余部分均为棕黄色。样子还十分的短小精悍。而且这种鸟养在身边还能预防火灾呢。你说离奇不离奇?

  除此之外,我们的神话传说,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羿射九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等,都来自于这本《山海经》,你说奇妙不奇妙?

  一个个故事充满了神话色彩,远古时期天、地、人、兽的奥秘让我欲罢不能。一幅幅画卷承载着古人的绝妙的智慧和想象力,我简直叹为观止。看看现在的玄幻剧、科幻剧、神话剧,想象力创造出来的生灵,拥有无穷的魔力,拥有超凡的能力,要么祸害人间,要么拯救世人,原来大多的灵感都来自《山海经》这本古书呀。为此,我又要为《山海经》竖起大拇指呀!

山海经读后感11

  放暑假了,妈妈给我买了一套《山海经》。我拿到后非常开心,连忙翻开了第一页,发现里面竟然有《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的故事,我心想:“这不就是语文书上的*历史神话故事吗?怎么会出现在《山海经》里呢?”于是,我就去问妈妈,妈妈告诉我:“它们都出自《山海经》,它是一部上古奇书,里面包罗万象。”

  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山海经》,里面有坚持不懈的刑天、有臭气熏天的五尾狰、有善良美丽的瑶姬、有一条腿的毕方、有红发蛇身的神仙共工等等,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了。最让我喜欢的是百鸟之王少昊,这个故事讲了少昊刚出生时,天空中飞来了红、橙、黄、绿、黑五只颜色的凤凰,后来,少昊就在南海旁边建立了百鸟之国。他善于利用鸟儿的特点,分配工作,将百鸟之国治理得井井有条,真是有王者风范啊!

  我从《山海经》的故事里,认识了许多奇形怪状的飞禽走兽,也认识了很多生僻字,也感受到了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希望大家也来读一读这本充满神奇色彩的著作,相信你们一定会喜欢的!

山海经读后感12

  它,是一本旷世奇书,以华夏先民奇幻瑰丽的想象,展现了古代*人对于宇宙和天下的认知。它犹如一块多棱的宝石,从不同角度可以欣赏到不同的光彩,以至于至今人们也无法断言,他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是地理志书?是古史密码?是博物之书?还是神话宝库?没错,它就是今天我们的主角,《山海经》。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山海经》名字里面带个“经”字,它里面有什么经呢?总的来说,《山海经》里有三种经:山经,海经和大荒经。山经有中、东、西、南、北山,五经;海经有海内外东、南、西、北经,八经;大荒经有大荒东、西、南、北经外加一个海内经,五经。全书共十八经。每一经都讲了神、英雄、矿物、植物、动物等各种丰富的知识。

  据一位学者统计,《山海经》*出现了194位神,186位神话英雄人物,126个奇国,88种矿物,190种植物,322种动物,26条山系,595座山峰,264条水道。可想而知,《山海经》带给后世的,不管在地里的勘察还是艺术的灵感,都是十分显著的。

山海经读后感13

  最初妈妈向我推荐说《山海经》是一本奇书,我没兴趣看也不想了解。但在寒假里,小妹妹每天让妈妈讲山海经里的故事,她听得津津有味,非常入迷。我不由得非常好奇,所以也顺手拿起《山海经》读起来。

  不看不知道,一看又惊又喜。《山海经》真的是一部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古奇书,内容丰富,有历史、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产,医药等囊括多个领域的故事,确实不同凡响。

  妈妈买的这本《山海经》,分为《异人国篇》、《神话篇》、《神兽篇》,里面都带着栩栩如生的彩图,姿态各异,好看极了,我看了爱不释手,神秘玄妙的故事情节更让我惊喜万分。

  我最喜欢看的是《神兽篇》,这是关于鸟和鱼的记载,一些地位很高的神兽让我惊叹不已。比如披着五彩羽毛的凤凰,这种神鸟美丽高贵且神童广大;还有形状像鹤但只有一只脚、长着红色斑纹和青色身子、只有一张白嘴巴的毕方……这些神兽不管是在天上飞的还是水里游的,都具有很特别的功效,比如玄龟的壳做成手饰配在身上可以治耳聋,还有些动物还会招引祸患,比如一种外形像野鸭但只长了一只翅膀和一只眼睛的比翼鸟竟然是水灾的象征。

  不得不说,《山海经》里的故事是如此的奇妙,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想象力。书里面的内容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让我叹为观止;书里面丰富奇特的内容,让我流连忘返。

  同学们,假如你们也想要了解*的上古时代奇妙的动物,那就一起来读一读《山海经》吧。

山海经读后感14

  《山海经》这本书我最初是从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那里知道的,之后我就请求爸爸在淘宝网上买了一本。因为这本书的插图很多,再加上《山海经》里有趣的内容,使我喜欢**这本书。不过有一点遗憾——作者在一些太过奇特的动物下面都会写上这是那时人们的错误理解,是人扮的等等,让我觉得很扫兴。

  《山海经》里面记录了40个方国、55座山、300条水道、100余个人物和400余种怪兽。传说是禹、伯益、夷坚,现在被老百姓们口口相传,可是作者至今不知。

  《山海经》里记载了许多奇特的怪兽,如天狗、酸与、狰、芘鱼等。但许多怪兽在学者的分析下,似乎已经变得“不怪”了。比如芘鱼,《山海经》里说它“一首十身”,可仔细推敲后会发现古汉语中没有“触手”这个词,所以“身”可能就是“触手”的代替。所以这种鱼可能就是章鱼、乌贼或水母……还有一种动物“虫身而长喙,鸟翼而豹脚。”你要是想想就会明白——这是蚊子。

  有些人认为古人编《山海经》是在胡说八道,完全没有用。可我认为这是古人对世界的真实感觉,只是后来人不理解,不然他们怎么能没有根据地写出如此多的事物呢?

山海经读后感15

  《山海经》是*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在《山海经》里,我最喜欢的就是里面关于奇珍异兽的记载,如上古十大神兽:“白泽、夔、凤凰、麒麟、梼杌、獬豸、犼、重明鸟、毕方、饕餮、腓腓”等。

  这些动物若是放在现代,我们定要将其称为四不像,但是他们在神话故事书里却有着属于自己的传奇色彩,他们亦正亦邪,威风凛凛。

  更让我觉得神奇的是,《山海经》里记载的人也是奇形怪状的,他们有的长着三个脑袋,有的长着长长的手臂,还有的胸前漏了一个洞居然能不死,这真是太神奇了。

  《山海经》这本书看似奇异鬼怪,但实则是我们与古人思想沟通的桥梁。我们透过这本书,可以发现古人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也可以发现古人的观察力是多么的细致入微。

  看了《山海经》,也就知道为什么现在的人难以写出神话故事。古时候什么也不知道,一切都只靠猜,所以想象力丰富异常。而如今这个世界被我们探究的几乎没有什么秘密了,山川大泽遍布人类的足迹,在现实**充斥的现代,浪漫**的土壤早已不够肥沃。

  每读一遍《山海经》都发现自己的想象力能更上一层楼。在惊叹之余,也慢慢地会吸收里面的内容,在写作时会不自觉地用**浪漫**的手法。想象与夸张兼具的写作让文章具有趣味性,这对于创造力的发掘有着很大的作用。每读一遍《山海经》,我都能有所收获,我觉得自己的见识丰富了许多。

  这《山海经》中的动物都是幻想出来的,古人的想象力可真丰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