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简介

郑玄

  郑玄--经学大师

  (127——200)

  郑玄是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

  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他对儒家经典的注释,长期被封建统治者作为

  官方教材,收入九经、十三经注疏中,对于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的流传作

  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

  上篇郑玄的生平事迹

  一、家世与童年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人。生于东汉顺帝永建二年(12

  7年),卒于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

  郑玄的家世本来比较显赫。其远祖名叫郑国,字子徒,是孔子的弟子,其后世

  封为朐(qu渠)山侯。郑玄的八世祖郑崇,字子游。为高密大族,西汉哀帝时官至

  尚书仆射,《汉书》中有传。郑崇为人刚直不阿,很受哀帝的信任和重用,常与宦

  官、幸臣董贤等作斗争,后来佞臣诬陷,惨死狱中。到了郑玄出生时,郑氏家族已

  经败落了,他的祖父郑明、父亲郑谨,都没有出仕,只在乡间务农,家中生活也比

  较贫寒。

  郑玄自幼无资聪颖,又性喜读书,勤奋好学。他从小学习书数之学,到八九岁

  时就精通加减乘除的算术,不但一般的大人比不过他,即便是读书人,不专门学习

  书数者也赶不上他。到了十二三岁,他就能诵读和讲述《诗》、《书》、《易》、

  《礼记》、《春秋》这儒家“五经”了。同时,他还喜欢钻研天文学,并掌握了

  “占候”、“风角”、“隐术”等一些以气象、风向的变化而推测吉凶的方术。

  郑玄自少年时就一心向学,确立了学习经学的志向,终日沉湎于书卷中,孜孜

  以求。他不尚虚荣,天性务实,有一件小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十一二岁的时候,

  他曾随母亲到外祖家做客,当时客人很多,在座的十多位客人都衣著华美,打扮得

  焕然一新,一个个言语清爽,夸夸其谈,显得很有地位和派头。唯独郑玄默默地坐

  在一旁,似乎身份和才学都赶不上人家。其母见状,感到面上无光,便暗地督促他

  出头露面,显露点才华,表现点阔绰和神气。郑玄却不以为然,说这些庸俗的场面

  “非我所志,不在所愿也”(引文见《太平广记》卷215引《玄别传》)。

  郑玄16岁的时候,不但精通儒家经典,详熟古代典制,而且通晓谶纬方术之学,

  又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当地声名远播,被大家称为神童。当时朝廷的统治者相信

  灾异、符瑞之说,把各种自然灾害视为上天对人类的惩罚和警告;而把自然界罕见

  的一些现象,如禾生双穗、珍禽异兽出现等,看作上天对人们的奖励和对“政治清

  明”的赞赏。为了证明统治者的行为符合天意,朝廷便鼓励地方官府将“符瑞”逐

  级上报,借以神化和歌颂封建统治,麻痹人民。但当时的吏治已经坏透了,州、县

  官吏大都是白囗,写文章也难以象个样子。这一年民间有人献瑞,不同的两棵秧长

  到一起结了一个瓜,称为“嘉瓜”;一枝禾稻结了两个稻穗,谓之“嘉禾”。县里

  要讨好上级,就将“符瑞”的情况写成公文并加上颂辞上报,无奈官吏鄙陋无文,

  写的东西实在拿不出手,只好请神童郑玄来改写。郑玄写好了公文,又写两篇颂辞,

  倍受县吏的赏识。郡守认为郑玄是少有的奇才,不愧神童之名,后来亲自为他主持

  了冠礼(男子20岁时为表示成年而举行的加冠典礼)。

  郑玄对术数之学的研究也很有心得,成名很早。据《玄别传》记载,郑玄17岁

  时,有一天正在家读书,忽见刮起了大风,他根据自己掌握的一些方术来推算,预

  测到某日、某时、某地将要发生火灾。于是,他立即到县府去报告,让政府早做准

  备。到了某日某时,某地果然发生了火灾,但由于早有准备,并没酿成大害。这件

  事不胜而走,郑玄又被当地视为“异人”。

  二、不乐为史折节向学

  伴随著知识和学问的增长,郑玄步入了青年时代。他虽然立志於潜心钻研经学,

  并已具有了一定的经学造诣,但由于家境贫寒,生活困苦,已没有条件继续专门攻

  读了,父母兄弟迫于生计问题,也都不允许他再不事产业而长年读书了。在18岁那

  年,他不得不出仕,充任乡啬夫之职。汉代地方政府实行郡、县二级制,县以下设

  乡、亭、里、什、伍等,一般是五户为伍,十户为什,百户为里,十里一亭,十亭

  一乡。乡啬夫是乡一级地方小吏,掌管诉讼和税收等事。对于自己主管的工作,郑

  玄勤勤恳恳,十分认真,抚恤孤苦,甚得乡里的好评,不久便晋级而成为乡佐,大

  约相当于副乡长的职位。

  虽然上司器重,乡亲拥护,但郑玄却不安于乡吏的工作,不愿为吏以谋生,而

  一心向往研究学术。因此,他在做乡吏的同时,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刻苦学

  习,每逢休假日也不回家,而到学校中向先生请教各种学术问题。他的父亲对此极

  为反对,并一再督责和训斥他。但父、兄的反对也改变不了他的志向,他仍坚持不

  懈地努力学习,到21岁时,已经博览群书,具有了深厚的经学功底,并精于历数图

  纬之学,兼精算术,成了一位满腹才学的年轻学者了。

  当时有一位名士名叫杜密,和大胆反对宦官的“天下名士”李膺齐名,并称为

  “李杜”。杜密升任太山太守、北海相,到高密县巡视时见到郑玄,认为他是一个

  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把他升调到郡里为吏录,使他得到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从此,

  郑玄便结束了他的乡吏生涯。

  到了北海郡不久,郑玄又辞去吏职,入太学受业。他的老师名叫第五元先(第

  五是复性),是当时京兆平陵(今陕西长安)的大姓,曾任兖州刺史,是一位很有

  学问的经学博士。郑玄从师第五元先,先后学了《京氏易》、《公羊春秋》、《三

  统历》、《九章算术》等,俱达到了通晓的程度。其中《京氏易》是西汉京房写的,

  《公羊春秋》是战国公羊高传述、西汉初成书的,这两部书都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

  籍。《三统历》是西汉刘歆写的历法,《九章算术》则传说是西周周公著的,这两

  部书都属历数之学的重要著述。

  此后10年左右,皆为郑玄折节求学的时代。他师事第五元先后,又从东郡张恭

  祖学习了《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等书,其

  中除《礼记》和《韩诗》外,均为古文经学的重要典籍。

  郑玄向第五元先和张恭祖学习了今古文经学两大学派的重要经籍后,尚不以此

  为满足,又从陈球受业,学习了《律令》。在此期间,他还以明经学、表节操为目

  的,游学于幽、并、兖、豫各地(相当于今山东、河北、河南一带),遍访名儒,

  转益多师,虚心向他们学习,共同探讨学术问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辞劳苦,

  孜孜求道,郑玄的青年时代,就是这样匆忙而充实地过去了。

  到了而立之年后,郑玄已经成了一名有著较深造诣的经学家。他的学问在山东

  (指的山以东,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已经可以说首屈一指、无出其右者了。

  三、壮年去国游学关西

  郑玄虽然已经学富五车,但他自己却毫不满足,学无止境,越学反越觉得知识

  不够用。当他感到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学者已经无人再可请教了的时候,便通过

  友人卢植的关系,离开故国,千里迢迢西入关中,拜扶风马融为师,以求进一步深

  造。这一年,郑玄是33岁。

  马融是扶风茂陵(今属陕西兴平)人,为当时全国最著名的经学大师,学问十

  分渊博。他遍注儒家经典,使古文经学达到了成熟的境地。他的门徒上千,长年追

  随在身边的就有四百余人,其中优秀者亦达50人以上。其为人比较骄贵和讲究,虽

  然门徒众多,但他只亲自面授少数高材生,其余学生则由这些高材生转相授业。郑

  玄投学门下后,三年不为马融所看重,甚至一直没能见到他的面,只能听其高足弟

  子们的讲授。但郑玄并未因此而放松学习,仍旧日夜寻究诵习,毫无怠倦。

  有一次,马融和他的一些高足弟子在一起演算浑天(古代一种天文学)问题,

  遇到了疑难而不能自解。有人说郑玄精于数学,于是就把他召去相见。郑它当场很

  快就圆满地解决了问题,使马融与在场的弟子们都惊服不已,马融对卢植说:“我

  和你都不如他呀!”自此以后,马融对郑玄十分看重,郑玄便把平时学习中发现而

  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一一向马融求教,对于篇籍的奥旨寻微探幽,无不精研,终得百

  尺竿头再进一步。

  郑玄在马融门下学习了7年,因父母老迈需要归养,就向马融告辞回山东故里。

  马融此时已经感到郑玄是个了不起的人才,甚至会超过自己,他深有感慨地对弟子

  们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意思是说,由他承传的儒家学术思想,一定会由

  于郑玄的传播而在关东发扬光大。

  四、党锢之祸与隐修经业

  从马融那里学成回乡后,郑玄已经40多岁了,这时他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精通今

  古文经学的大师了,于百家之学无所不通。于是远近有数百上千人投到他的门下,

  拜他为师,听他讲学。当时他家里还很贫穷,便“客耕东莱”,一面种田维持生计,

  一面教授门徒。东莱在今山东即墨县东南不其城南山下,环境十分优美,山上有古

  井不竭,井边生有一种细而长的草,和薤一样一尺多长,很有韧性,时人称之为书

  带草,又叫康成书带。郑玄与弟子们隐居于此,过著清贫而安谧的生活。

  本来,像郑玄这样学问好名声大的经师,是会被推荐或征召入朝为官的,他本

  人也未尝不是这样打算的。但谁知正在此时,却发生了“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是东汉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宦官、外戚两派长期斗争的产物。外戚当权,

  即杀戮和罢免一大批宦官,而提拔重用他们的同党;反之,宦官掌权,则大杀外戚

  集团,罢免和压制外党。桓帝时,一批比较正直的士家豪族和“名士”出身的封建

  官僚,联合3万多大学生,一起反对宦官集团。宦官则控制了桓帝,捏造罪状进行反

  击,桓帝下令逮捕了李膺、陈实、杜密等200余人,并对逃亡者悬赏追捕。这就是发

  生于延熹九年(166年)的第一次“党锢之祸”。后来,由于外戚集团的支持,桓帝

  下令开赦李膺等200人。不久,外戚与党人联合起来计议诛杀宦官,泄秘后反被宦官

  先发制人,阴谋陷害,将李膺、杜密等200余人一并下狱处死。之后,又在全国各地

  陆续逮捕“党人”。灵帝建宁元年(168年),下诏各州郡查究党人,凡“党人”及

  其门生、故吏、父子、兄弟现居官位者,一概免职禁锢,这就是所谓第二次党锢之

  祸。所谓“党锢”,也就是视为党人而予以禁锢,绝其仕进之路,永远不许为官。

  郑玄曾为杜密故吏,又曾受杜密的赏识与提携,所以也被视为党人,于建宁四年

  (171年)和同郡孙嵩等40余人俱被禁锢。这一年,郑玄才45岁。

  郑玄被禁锢后,绝了仕进之路,使杜门不出,隐修经业,集中全部精力来进行

  遍注群经的工作。郑学的主要成就,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汉代经学有今古文之分。秦始皇焚书后,汉代有一些老儒生凭记忆背诵出来一

  些经文,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即今文)记录并整理出来,叫做“今文经”。

  西汉成、哀之世,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书,发现了一部用古籀文字书写的《春秋

  左氏传》,再加上由孔壁所得的《逸礼》、《古文尚书》,和当时尚未立于学官的

  《毛诗》,便成了古文经的主要经典。研习今文经的,叫今文学派,修读古文经的,

  叫古文学派。今古文经不仅经文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其解说和观点差异甚大。两

  派各按自己的观点注经立说和收徒讲学,渐成水火不相容之势,发展到相互指责、

  论辩,相攻如仇。后来,古文经也被立于学官,取得了合法的地位,两派的斗争更

  加经常和激烈了。到东汉时,今古文经并行,古文学派的影响迅速扩大。郑玄进入

  经学界,正是处于今古文学派激烈斗争的形势之下。

  今古文经学派的相互攻击,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进步意义,虽然两派都各自有

  一些长处。经学讲究“师法”和“家法”:严守经师之说毫不走样,叫做师法;同

  一经师的不同学生又各自为家,故师法之下又讲家法,在遵从师法的前提下才能成

  一家之言。所以,师法是追溯渊源的,家法是对师说的引伸与发展。如此“疏不破

  注”,叠床架屋,致使一经就有数家,一家又有若干说,各讲各的一套,谬误百出,

  使后学者不知所从。繁琐、支离、教条,成了经学的突出弊病。

  郑玄起初从第五元先学习《京氏易》、《公羊春秋》,是属于今文经学派的。

  后来他又跟张恭祖学习《周官》、《左氏春秋》、《古文尚书》,这是属于古文经

  学派的。可见他并不专守一师之说,尊一家之言,而是博学多师,兼收并蓄。他在

  马融门下受业多年,而马融乃是古文经学大师,总的看,他是倾向于古文经学一边

  的。但是,郑玄并不遵守当时经学中师法、家法那一套,他以自己渊博的学识遍注

  古文经,注中并不专用古文经学家的释义,同时也采用了许多个文经学家的解释。

  即以古文为主,兼采今文,择善而从。

  在受禁锢的14年中,郑玄遍注群经。郑注出现以后,原来各守门户的今文经学

  与古文经学,便逐渐不再为人们所信了。他在当时不仅集古文经学之大成,而且使

  古文今文融为一炉,独创了一个新的学派——郑学。人们转而崇尚郑学,使之逐渐

  成为“天下所宗”的儒学。例如,郑玄所注的古文经学费氏《易》流行,而今文经

  的施、孟、梁邱三家《易》便废止了;郑注《古文尚书》流传,而今文经的欧阳、

  大小夏侯三家《尚书》便散失了;郑玄笺注了古文经的《毛诗》,而今文经的齐、

  鲁、韩三家的《诗》也就不显了。郑学的出现,使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变化,

  它使经学进入了一个“统一时代”(皮锡瑞语,见《经学历史》)。

  本期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当时有位著名的今文经学大师名叫何体,他用17年

  的时间写成了《公羊春秋解诂》一书,对《公羊》一书的内容多所发明。从他的

  《公羊墨守》、《左氏膏盲》、《谷梁废疾》三文中可见,他认为《春秋》三传中

  只有《公羊》义理深远,象墨子的城防一样无懈可击。而《左氏》与《谷梁》二传

  则存在严重的缺点,根本不值得研究。郑玄乃针对他的观点,著《发墨守》、《针

  膏肓》、《起废疾》以驳斥之。他认为三传各有其优缺点,《公羊》并非十全十美。

  何体读了郑玄的文章,也带著叹服的口气说:“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意思是说郑玄能从他的文章中找出矛盾,用他自相矛盾的说法来驳倒他的立论。由

  于郑玄对何体的批驳十分有力,使经师和学者们十分惊服。据说当时京师之人称何

  休为“学海”,而称郑玄为“经神”,郑的声望远超过何。当时求学者不远千里投

  到郑玄门下者甚众,他的徒党通于天下。

  总之,郑玄从45岁被禁锢,到了58岁(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才蒙赦令,

  前后长达14年。在此期间,他打破了经学的家法,注释与著书“几百余万言”,创

  立了郑学,在中国经学发展史上做出了无与伦比的突出贡献。

  五、守节不仕与隐居授徒

  黄巾农民大起义爆发后,东汉王朝为了平息地主阶级内部的纷争,以一致镇压

  农民起义,乃大赦党人,这时郑玄已58岁了,才获得自由。

  郑玄曾先后游学十几年,走遍了各地,连大经师马融都自叹不如,成了全国著

  名的经学大师。他著述丰赡,又弟子众多,在当时是有相当大声望的。解除党禁后,

  朝廷当政者对郑玄的大名已早有所闻,于是争相聘请他人朝担任要职。但郑玄求名

  而不求官,羞与外戚闭寺为伍,绝不愿涉足仕途,乃屡拒征辟,一心一意从事著书

  讲学的学术工作。

  灵帝中平二年(185年),执掌朝廷权柄的外戚大将军何进为了笼络人心,首先

  征辟郑玄人朝为官。州郡官吏胁迫起行,郑玄不得已,只好入朝去见何进。何进为

  表示礼贤下士,对郑玄礼敬有加,设几、杖之礼以待之。郑玄为保其名士节操,拒

  不穿朝眼,只穿普通儒者的便服与何进相见。仅隔了一夜,未等授予官职就逃走了。

  灵帝中平四年(187年),三司府曾先后两次征辟郑玄,但他都借故婉言谢绝了。

  第二年,郑玄与荀爽、申屠蟠、襄楷、韩融、陈纪等14人并被征为博士,他因父丧

  而未去。后将军袁隗表举郑玄为侍中,他仍以居丧为理由而拒绝出仕。中平六年

  (189年),灵帝死,少帝刘辩继位,不久董卓废少帝而立献帝,迁都于长安。这时,

  公卿们又举郑玄为赵王干之相,但因战乱道路不通,仍没有受召。

  郑玄屡拒征辟,其间除避乱于徐州外,大抵是在家乡隐居,聚徒讲学,专心经

  术,著书立说。他的弟子遍于天下,多有人自远方而投至门下,如河内赵商、崔琰、

  公孙方、王基、国渊、郗虑等即为其间著名者。他的学生常常超过千人,为一时之

  盛。

  献帝建安二年(197年),袁绍为大将军,兼督冀、青、幽、并四州,为北中国

  最大的割据势力。一次他大宴宾客,郑玄应邀出席,在席上对一些所谓“豪俊”的

  提问进行了一一的答对,语惊四座,使宾客无不折服。袁绍乃举郑玄为茂才,并表

  请郑玄为左中郎将,但郑玄却毫不为之所动,一一予以婉拒。

  献帝建安三年(198年),献帝征郑玄为大司农,这是位列九卿的高官,给安车

  一乘,所过郡县长吏送迎。郑玄在家拜受后,便乘安车至许昌,但马上又借口有病,

  请求告老还乡。他虽然并未到任就职,但已经拜受此命,故世人称他为郑司农。

  总的看,郑玄解禁后被州辟、举贤良方正、茂才等共有14次,皆拒不受。公车

  征左中郎、博士、赵相、侍中、大司农,也都没有就职。有汉末黑暗的社会情况下,

  郑玄有意保持其名士的清节,不肯与他所鄙视的那些外戚、宦官及唯名利是图的假

  名士们为伍,而一心在学术上发挥自己的才智。以布衣而雄视世人,不愧为真名士。

  六、颠沛流离的晚年生活

  郑玄不受征召,最初是领著学生们隐居在不其城南山里,进行注经和讲学活动。

  由于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后来终至粮食断绝,无法维持下去了,只好与学生们痛

  哭一场,分手各奔前程了。

  献帝初平二年(191年),黄巾军攻占青州,郑玄在高密也待不下去了,便逃到

  徐州避乱。徐州牧陶谦曾大破黄巾军,境内比较安定,他听得郑玄到来,极为欢迎,

  以师友之礼相接待。郑玄把自己安顿在南城之山栖迟岩下的一所石屋里,很少出头

  露面,仍然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研究儒家经典,注释《孝经》。

  郑玄在徐州住了五六年,当时孔融为北海相,对郑玄特别尊崇,他一面为郑玄

  修葺故居庭院,一面再三派人敦请郑玄回郡。建安元年(196年),郑玄便从徐州返

  回高密。据《后汉书》本传记载,郑玄在回高密的路上曾遇到大批黄巾军,但他们

  却对郑玄十分尊重:“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境”。黄巾军尊重士人,这在历史

  上是有记载的,而郑玄是一位真正的名士,在颠沛流离中非礼不动,也是他能够获

  得黄巾军尊重的原因。据《后汉纪·献纪》,高密一县,竟未受黄巾抄掠,郑玄以

  自己的人格和名望保护了乡梓。

  回到高密后,孔融待之甚厚,告诉手下僚属称之为郑君,不得直呼其名。这样,

  郑玄在70岁时算是结束了背井离乡的流亡生恬,他老当益壮,仍终日精研经典,博

  稽六艺,并时常睹览秘书纬术。可就在这一年,他竟又惨遭人伦大变,经受了老年

  丧子之痛。他只有一个儿子,名叫益恩,23岁时被北海相孔融举为孝廉。这一年春

  夏之间,袁绍之子袁谭率黄巾降兵攻北海,围孔融于都昌(今山东昌邑),情势万

  分紧急。益忍受父命率家兵前去营救,结果反被围杀,时年仅27岁。益恩死后,生

  有遗腹子,郑玄因其手文与自己相似,取名叫小同。

  献帝建安五年(200年),郑玄已经74岁了,饱经沧桑,身体常觉不适。这年春

  天,他梦见孔子对他说:“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巴。”(《后汉书》本

  传)这一年是农历庚辰年,即龙年,而来年是辛巳年,也就是蛇年,旧说龙、蛇之

  年对圣贤不利。所以他醒来后很不高兴,认为自己当不久于人世了。这一年,袁绍

  与曹操的大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会战。袁绍为壮声势,争取民心和士望,

  叫袁谭逼迫郑玄随军,郑玄无奈,只好抱病而行。走到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境),

  病势加重,不能再走了,同年六月病逝于该县。病重和临危之时,他还在注释《周

  易》。

  郑玄死时正处于大战乱之际,所以葬礼从简,但自郡守以下的官员和受业弟子

  也有一千多人糸衰糸至(披麻戴孝)送葬。最初葬于剧东(今山东益都境内),后

  又归葬于高密县西北50里刘宗山下的厉阜。现在此地仍存有唐代墓碑和郑玄祠庙,

  距此不远,则是孔融当年给他立的“郑公乡”。

  郑玄的学生们十分景仰这位老师,为了纪念恩师的教诲,他们像孔门弟子为纪

  念孔子而编辑《论语》一样,也把郑玄平时和弟子们问答五经的言论编辑为《郑志》,

  共有8篇。

  总括郑玄的一生,是为整理古代文化遗产而鞠躬尽瘁的一生,是献身学术与教

  育的一生,他身上集中了正派知识分子不慕权势、死守善道、忧民敬业等众多传统

  美德。

  下篇郑玄的学术成就

  一、承先启后的伟大经学家

  我国两汉时期,经学最为昌盛。西汉时今文经学盛行,当时立于学官的五经十

  四博士,全是今文经学。西汉末年古文经学逐渐兴起,东汉则是古文经学兴起、抗

  争,直至超过今文经学的时期。郑玄以古文经学为生,兼采今文经学之长,融会为

  一,而形成郑学。郑学盛行,是经学史上承先启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郑玄以毕生精力注释儒家经典,《后汉书·郑玄传》说:

  凡玄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

  《孝经》……凡百余万言。

  事实上,郑玄遍注群经,远远不止这些,这里仅列举了主要部分。据清儒郑珍

  考证统计,郑玄的著述共约有60种之多。郑玄在《戒子益恩书》中说,他致力于经

  学,是为了“述先圣之玄意,思整百家之不齐”。即是说,他的目的在于阐述儒家

  思想,使之发扬光大。历史地看,郑玄注经的成就是相当高的,他完成了自己的心

  愿。《后汉书》本传总结郑玄的经学成就说:“郑玄囊括大典,网罗众说,删裁繁

  芜,刊改漏失,择善而从,自是学者略知所归。”这一评价是符合实际的。

  郑玄最大的功绩是编辑、注释了“三礼”。汉代《礼经》只凭师授而无注解,

  马融也只注了《丧服》经、传,“三礼”这个名称虽然是马融、卢植提出来的,但

  却是从郑玄分别为《周礼》、《仪礼》、《礼记》作注之后,才确定下来的。《礼

  记》49篇的选辑本得以独立成书,也始自郑玄。“三礼”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渊

  薮,是十分宝贵的历史文献,但其中很多记载我们是很难直接由原文中弄清楚的,

  所以郑注是不可或缺的。郑注在帮助我们弄明白“三礼”的内容方面,以及在订正

  经文的错谬方面,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而且郑玄在解释经文时,又补充了许多经

  文之外的材料,大大丰富了文献的内容。这些材料在当时肯定是有文献或师说可据

  的,而今已大多亡佚,有赖郑注而得保存其若干,这也是郑注的一件大功劳。又由

  于郑玄作注博综古今,广洽精详,兼采异说,若能详加条分缕析,弄清其源流,对

  于后人研究汉代的学术史,亦将大有裨益。郑玄对礼义的阐发,也为我们研究汉代

  的政治思想史,留下了一份很有价值的遗产。另外如研究古代的文字学、音韵学、

  训诂学等等,都离不开郑注。尤其是今天考释地下发掘的先秦以至地下的文物,郑

  玄的《三礼注》更是必须依靠的重要文献。总的看,郑玄遍注群经,而对“三礼”

  用力最深,取得的成就也最高。其《三礼注》遂为后世治礼学者所宗,孔颖达甚至

  说“礼是郑学”,这无异说礼是郑学的精髓和主干。自古以来研究郑宫礼学的著作

  浩如烟海,并分为“中郑”、“驳郑”两派,这正说明郑玄礼学无可替代的历史地

  位。清初大学者顾炎武有《述古诗》称赞郑玄说:“大哉郑康成,探赜靡不举。六

  艺既该通,百家亦兼取。至今三礼存,其学非小补。”顾氏是从不轻易赞颂古人的,

  但却对郑玄称扬备至,由此也可见郑玄礼学成就之大、影响之深。

  现存的《毛诗笺》也是郑注中的力作。笺与注释不同,笺是宗一家之说而又有

  所引申发明。郑笺以《毛诗故训传》为主,《毛诗》讲的简略之处,便加以补充,

  有不同的见解,则另加标明,即“若有不同,便下己意”(郑玄语),实际上也是

  融会今古经,兼采三家诗说。《诗经》在史学上与文学上都属极重要的一部经典,

  但由于时代久远,其中许多内容我们今天已经不易理解了。若要真正读懂它,非借

  助前人的注释不可,而郑笺正是最好的古注本,是《诗经》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

  郑笺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简括地说,一是对《诗》义的理解较为深刻和符合原意;

  二是花大力气点明诗的象征特性,突现诗的文学意味;三是在文字、音韵、训诂、

  博物等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汉人传诗有齐。鲁、韩、毛四家,但前三家诗相继

  亡佚,《毛诗》在魏晋以后盛行,郑玄作笺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的。郑玄所注群经,

  经过长时期的流传,现在保存在《十三经注疏》中的,尚存四部,那就是《毛诗笺》

  与《三礼注》。在《十三经注疏》中,也以这四部注最为渊博详明,明显优于其他

  各家。宋人刘克庄有《杂咏一百首·郑司农》称赞《毛诗笺》说:“新笺传后学,

  古诗在先儒。不拟狂年少,灯前骂老奴。”宋人尊郑玄者不多,但《毛诗笺》的成

  就却是谁也抹杀不了的。

  郑玄注《易》,用的是费氏古文,他把象、象与经文合在一起,并在其前面加

  上“象曰”、“彖曰”字样,以与经文相区分。郑氏易学兼采义理、象数之说。在

  象数学方面,除用互卦、消息等方法外,还力主五行生成说与交辰说。在义理方面,

  多采三礼的观点,据礼以证易道广大,凡涉及嫁娶、祭把、朝聘等项,所注皆与礼

  经所说相合,这一特点与后来易学义理派的治易特点相通。郑玄所注古文费氏《易》

  流行,今文经的施、孟、梁邱三家《易》便废止了,后世王弼、韩康伯注《易》都

  用郑玄本,孔颖达《五经正义》即采用王、韩注本,通行至今。

  郑玄所注《尚书》用的是古文,但与马融不同,也兼采今文。郑注的《古文尚

  书》流行,”今文经的欧阳与大小夏侯三家《尚书》”便散失了。至于《春秋》,

  郑玄本“欲注《春秋传》”,后因与服虔观点多相同,故未成之,但著有驳难公羊

  家何休的《发墨守》、《针膏盲》、《起废疾》,表明其扬左氏抑公羊的态度。郑

  学于魏晋南北朝时极受重视。这也是以后《左传》大兴的一个原因。

  此外,郑玄还注释过汉代律令。《晋书·刑法志》记载,秦汉旧律诸儒章句十

  有余家,魏明帝曾下诏但用郑氏章句,不得采用余家。郑玄还注过《孝经》与《论

  语》,都有较大影响。至于他注释纬书,并用纬书解经,无论对纬书本身,还是对

  经今文学、古文学、训诂学,也都是有贡献的。

  总之,郑玄以其丰富的著述创立了“郑学”,破除了过去今古文经学的家法,

  初步统一了今古文经学,使经学进入了一统时代,对经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卓越的古籍整理学家

  郑玄毕生隐居不仕,以整理古籍为职志。他能不拘门户之见,博采众家之长,

  几乎整理了前此的儒家全部重要经典,其数目达60余种。他进行的这项古籍整理工

  作,包括校勘文字,训释词语,钩玄提要,著为目录,其成就是显赫的。他不愧为

  卓越的古籍整理学家。

  首先看郑玄的校讎学成就。郑玄注经,不仅兼录异文,考订疑误,而且致力于

  考镜源流,厘析篇帙。所以,精擅于校除学的清人段玉裁,曾在《经义杂记序》中

  称赞郑玄成校讎学千古之大业。今人张舜徽先生著有《郑氏校讎学发微》,认为郑

  玄的校”学成就表现在如下12个方面:一是辨章六艺,即明辨六经之体用;二是注

  述旧典,理查群书;三是条理礼书,使之部秩井然;四是叙次篇目,在目录学方面

  有突出创见;五是广罗异本,比较异同,细心仇对;六是择善而从,不拘于师法家

  法和今古文;七是博综众说,舍短取长,不以先入者为主;八是求同存异,自申己

  见;九是考辨遗编,审定真伪;十是校正错简;十一是补脱订伪;十二是审音定字。

  凡此种种,已大抵涉及到了校讎学的各个方面,后世有志于以整理古籍为务者,皆

  以郑玄所为作为楷式。中华文化渊远流长,古籍浩如烟海,整理古籍是研究传统文

  化与历史的必需,而校讎之学,又是古籍整理方面的一门专业学问。郑玄的校讎学

  成就,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校讎学的内容,其功实不可没。

  其次看郑玄对训诂学的贡献。中国训诂学的起源甚早,而训诂学的成熟发展,

  则是汉代的事,汉人的训诂学成就,又以郑玄为最。所谓训诂学,也就是用语言解

  释语言,郑玄遍注群经,其内容几乎包括了后世训诂学所涉及的全部:包括释词、

  释句旨、说语源、说通假、注音读、说修辞、说制度、解名物、释方言、校勘文字、

  分析语法等等。而郑玄所采用的训诂方式,如直训,义界、推因等方法及传统的义

  训、形训、声训等,亦已相当完备。郑玄注经所用的训诂术语也相当丰富,如:犹,

  者…也…,所以一也,谓,谓一也,喻,亦,言,…貌,…之辞,…曰…,…为…,

  谓之,发声,若,之属,所以,之言,属,然,声误,假借,之谓,语助,…之声,

  当作,当为,今文,故书,古今字,古文,互言,音,读,读若,读如,之言,读

  曰,读为,读当为,或作等等,皆为后世所沿用,其体例十分严密。总的看来,郑

  注群经为后世之训诂学起到了导源的作用,大有发几起例之功,实为中国训诂学之

  起源。

  此外,郑玄对古音韵学与古词汇学的发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郑玄有探索古

  音的创始之功:一是他第一次明确指出了“声类”和“音类”,并注意发挥其在注

  释中的作用;二是分析了二者的不同点:大抵发音部位相同的叫做“声类”,收音

  部位相同的叫做“音类”,凡是“声类”、“音类”相同或相近的字,其义必相同

  或相近。这在音韵学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关于词汇学方面,郑玄总结和发

  展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注经过程中对词的诸多义项和用法进行全面训释,从而巩固

  了先秦以来词义发展的成果。春秋战国时文化空前繁荣,经典史籍所用之词达到了

  极大丰富,但是作为词的记录的单字,数量却并未增加多少,词汇的丰富性主要是

  通过一词多义表现出来的,即是说,词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引申义与假借义。

  许慎的《说文解字》主要在于明辨字的本义,正本清源,功绩巨大,但很少涉及引

  申、假借问题。郑玄则重在阐述词的引申义与假借义,并揭示出了一些客观规律。

  由此看来,郑玄的功绩已可与许慎相媲美,对词汇学的发展有杰出贡献。

  三、汉代重要的思想家

  郑玄不仅是一位经学家与古籍整理学家一他同时也是一位思想家,至少在汉代

  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

  先说郑玄的哲学思想。

  由于历史的时代的局限,郑玄存在著神学迷信思想,认为有人格化的天神存在,

  它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最高主宰。如其《尚书五行传注》说: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其政道则神怒,神怒则材失性,不为民用。其它变异皆

  属珍,珍亦神怒,凡神怒者,日月五星即见适于天矣。

  一事失,则逆人之心,人心道则怨,木、金、水、火、土气为之伤,伤则冲胜

  来乘珍之,于是神怒、人怨将为祸乱。故五行先见变异以谴告人……

  这种天人感应的谴告说,不外乎宣扬君权神授,神化君主。他还进一步认为,

  如果君主的行为符合天神的意志,就会由上天降下种种嘉瑞、符瑞以示隆兴;反之,

  若君主过天,上天则会降下种种灾异以示警告。由此进一步推论,则人的生死、贵

  贱、贫富、祸福都是由天命决定的,所以应该恭顺天命,服从封建统治。另一方面,

  他还神化阴阳、五行,用阴阳气的盛衰解说事物的变化,以君子属阳,小人属阴,

  社会之所以乱,乃是阴气过盛即小人当道的结果。所有这些,都是成体系的,并非

  偶然的提及。当然,这些思想并未超出汉代“天人合一”唯心论思想的范畴,很少

  有郑玄个人的发明。但他遍注群经,将这些思想融于对经文的解释之中,而且其中

  又进行了一些系统化的工作,这就将唯心主义神学哲学进一步发扬光大了。总的看,

  郑玄的哲学思想并不是进步的,但也未尝不具有积极意义,因为它另一方面也强调

  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对自己命运的信心,只要按照天意——实际是某种客观规律—

  —办事,就有可能招致好的结果。随著社会的发展,对今天来说,它当然早就丧失

  了任何积极意义,只有历史价值和认识价值了。

  再说郑玄的政治思想。与其神学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相联系,郑玄在政治上是保

  守和正统的,他认为封建制度是合理的和永恒不变的,符合天意的,因而积极维护

  封建统治的中央集权制,反对地方割据势力。从这一点出发,他极力宣扬忠君思想,

  强调地方眼从中央,地方要以“顺道”来事奉君主。他认为,人臣为君而死就是尽

  忠,是义、勇兼备的行为,而正直、刚克、柔克三德,为人臣者必须具备其一。应

  该说,郑玄对汉室是忠心的,对军阀割据是痛心的,他在注释群经时总是神化君主,

  要求地方诸侯服从君主,把封国的财富贡献给天子。他注《周易》与《周礼》,常

  常寄托自己君贤臣忠的政治理想,而在笺注《毛诗》中,又寄托自己感伤时事之情,

  这也说明他向往从前、反对现实乱世的态度。另一方面,他还积极宣传孝道,用孝

  道来为忠君思想眼务。要求人们像事奉父母一样事奉君主,像尊重长兄一样尊重各

  级封建统治者。总的看,郑玄是一位笃信儒家思想的正统学者,他理想中的政治面

  貌,应当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严守等级秩序,使政治稳定,风调雨顺,国

  泰民安。所有这些,当然也没有多少郑玄个人的东西,而是传统儒家思想对他熏陶

  而形成的。但郑玄遍诠群经,已把这些政治思想说成是经典的本义和万古永恒的常

  则,这对于儒家传统思想的传播,当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今天看来,郑玄的政治

  思想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没有什么积极意义。但是,历史地看,郑玄的政治思

  想在当时还是知识分子中普遍认同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和广大民众的根本

  利益相一致的。

  四、中国杰出的教育家

  郑玄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之一。

  《后汉书·郑玄传》称“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

  相随已数百千人”。又记其60岁时,“弟子河内赵商等自远方至者数千”。由此可

  见,郑玄当时私门讲学,极一时之盛。其弟子众多,几遍全国各地,见载于《郑志》、

  《郑记》与史传者,著名的就有河内赵商、清河崔琰、清河王经、乐安国渊、乐安

  任嘏、北海张逸、鲁国刘琰、汝南程秉、北海孙干、山阳郗虑、南阳许慈等等。他

  的学生有的成了大官,有的成了著名的学者,《后汉书》本传说:

  其门人山阳郗虑至御史大夫,东莱王基、清河崔琰著名于世。又乐安国渊、任

  嘏,时并童幼,玄称渊为国器,嘏有道德,其余亦多所鉴拔,皆如其言。

  看来,郑玄有知人之能,求学者不远千里投到他的门下,也都能确有所得。

  人称郑玄“著书满家,从学数万”(《经学史》)恐怕不是虚言,他的弟子总

  数当不会少于万人。据后人辑佚的《郑志》和《郑记》记载,郑玄在进行教学时,

  注意采取问难和启发的方式,师徒们锲而不舍,切磋琢磨,治学态度十分严谨。

  《食旧堂丛书》中《论语郑注》记下了这样一个故事:《论语》评《诗经》有“乐

  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话,郑玄注曰:“乐得淑女,以为君子之好仇,不为淫其色

  也。寤寐思之,哀世夫妇之道。不得此人,不为减伤其爱也。”但是,郑玄在给

  《毛序》是以“《关睢》乐得淑女以配君子,爱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

  才,而无伤善之心焉”作笺时却说:“哀盖字之误也,当为‘衷’,衷谓中心恕之,

  无伤善之心,谓好逑也。”这引起了弟子刘琰的怀疑:注《论语》以“哀”释之,

  注《毛序》又解作“衷”字之误,为何前后不一致呢?郑玄赞赏刘琰的用心思考,

  他回答说:“《论语注》人间行久,义或宜然,故不复定,以遗后说。”就是说,

  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拿不准的就不强作结论,以免遗害后人。博闻、阙疑,慎

  言其余,郑玄不仅治学如此,也教育学生要如此。

  《食旧堂丛书·郑志》记有郑玄与弟子赵商的一段对话,是由《诗·商颂·长

  发》的序文引起的。《毛序》说:“《长发》,大礻帝也。”郑玄笺曰:“大衤帝,

  郊祭天也。……”这中间牵涉到很复杂的祭礼问题,赵商引古籍不同意郑玄的解释,

  郑玄在进行了一番说明后批评弟子说:“探意太过,得无诬乎!”在与赵商的另一

  次谈话时也说:“天下之事,以前验后,其不合者,何可悉情?是故,悉信亦非,

  不信亦非。”从这些师徒间切磋时的随意性谈话中可以看出,郑玄教育学生是很注

  意问难式、启发式和因材施教的,这是对我国大教育家孔子的传统的继承和进一步

  发展。而其教育方面的突出成就,又促进了其学说的传播,终得大行于世。

  总的看,郑玄以其毕生精力注释儒家经典,是一位空前的经学大师。从唐代起,

  其所注的《诗》、《三礼》即被视为儒家经典的标准注本,收人九经。宋代又把它

  列入十三经注疏,长期作为官方教材。直到今天,仍是古经典的权威注本。因之,

  郑玄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