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精选17篇)

司马迁与《史记》 篇1

  (2003-01-02 10:51:12)

  韩兆琦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史记》包罗广泛,体大思精。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中最激动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司马迁吸收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发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写到汉王朝对周边国家、周边民族用兵的时候,又总是站在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扩张、掠夺的立场,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间平等友好地和睦相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被压迫人民与各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的朋友。

  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这包括强调发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对单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农”“商”“虞”四者并重;反对从政治上对工商业者的歧视,而歌颂他们的本领、才干,并专门为他们树碑立传等等。

  其三是它所表现的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史记》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司马迁是先秦士大夫优秀思想人格的继承者与发扬者。他之所以写《史记》不是单纯地为了记载历史陈迹,而是明确地为了“成一家之言”,因而《史记》中就突出地显示了一种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的光芒,和对现实政治、现实社会的种种批判。其中有些是相当深刻、相当准确,甚至有些是两千年来常读常新的。

  其四是贯彻全书的那种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歌颂的几乎都是一些勇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他们为了某种信念、某种原则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有一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遭受宫刑,痛不欲生,为了完成《史记》他顽强地活了下来。他视为榜样的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的个人奋斗经历与《史记》中所歌颂的这些艰苦奋斗的思想,是司马迁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它永远给我们以激励,给我们以启迪,当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给我们以无比的力量、信心与勇气。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有震铄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项羽、刘邦、汉武帝;有家喻户晓的朝臣如管仲、晏婴、萧何、张良;有百战百胜的名将如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有改革家如吴起、商鞅、赵武灵王;其他节烈型的有屈原、王蠋;口辩型的有张仪、苏秦、郦食其;侠义型的有鲁仲连、荆轲、朱家、郭解;滑稽型的有淳于髡、优旃等等。他们千姿百态,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约有一百多个。

  《史记》人物与先秦文学人物的显著差异在于它们鲜明的个性。由于作者十分注意设身处地揣摩每个情节、每个场面的具体情景,并力求逼真地表达出每个人物的心理个性,因此《史记》的描写语言和他为作品人物所设计的对话都是异常精彩的。我想只要我们细心地把《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列传》中有关“完璧归赵”“渑池会”“易水送别”“秦庭惊变”等情节、场面的具体描写分析一下;把《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中有关项羽、刘邦、张良等人物的对白分析一下,我们会深深为作者那种出神入化的匠心独运所倾倒。《高祖本纪》写刘邦与项羽相峙于荥阳时,项羽的部下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而刘邦当时竟“乃扪足曰:‘虏中吾趾!’”这对刘邦那种绝顶聪明,那种像是条件反射一样迅速而自然的随机应变,而同时又是“恢宏大度”、好骂人、好调笑的性格是多么生动的刻画!当项羽被围垓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的时候,他“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清代周亮工说:“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马逃亡,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即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与?吾谓此数语者,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此话可谓道出了《史记》文学性的某些重要诀窍。也正是从这些方面,我说《史记》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似乎有一种飞跃性的超前的成熟。

  《史记》文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抒情性。《史记》中有些作品篇幅不长,而通篇像一首诗,如《伯夷列传》《屈原列传》《游侠列传》就是这样的。但《史记》中大量篇章的抒情性是在于作品的夹叙夹议,以及融浓厚的爱憎感情于叙事、描写之中。如《项羽本纪》《魏公子列传》《李将军列传》等就是这样的。整部《史记》是一曲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是一部饱含作者满腔血泪的悲愤诗。鲁迅曾说司马迁“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汉文学史纲要》)《史记》的主观色彩与其抒情性,在历朝“正史”中是最浓厚、最突出的。

  《史记》的出现,确定了我国古代传记的基本格局,诸如思想方面的以史为鉴,富有教化作用;形式方面的篇幅短小,强调表现人物性格,而不在堆砌材料的多与全,以及语言的精美、抒情等等。而《史记》写人物、写故事的方法则又给我国后世小说、戏剧以深刻影响,《史记》中的诸多主题,《史记》人物的诸多范型,以及《史记》故事的许多情节场面,都为后世的小说、戏剧开出了无数法门。

  《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过去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他们称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普鲁塔克大约生于公元46年,死于公元120年,著有《列传》(今本译作《希腊罗马名人传》)50篇,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如果我们把普鲁塔克放到中国古代史的长河里来比较一下,可以发现,普鲁塔克比班固(32—92)还要晚生14年,若和司马迁相比,则要晚生191年了。司马迁的《史记》要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几乎两个世纪。(韩兆琦)

司马迁与《史记》 篇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教材,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领悟司马迁受宫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

  教具准备:课件及补充读本

  教学过程:

  一、抓住“发愤”,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发愤”?(振作起来,努力去做。)再读,读出态度的坚决、意志的坚定。

  3、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又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他究竟经受了一场怎样的灾难?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二、感受“悲愤”,走进人物内心。

  1、司马迁到底经受了一场怎样的灾难?用书上的一个词说就是 “飞来横祸”。理解。

  2、教师介绍:当时,汉朝和匈奴进行着大规模的战争,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深入敌方几千里,终因粮尽矢绝,被迫投降了匈奴。司马迁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犯颜极谏,引得汉武帝勃然大怒,因而遭受了——酷刑——“酷刑”?

  3、据史书记载,司马迁受的可是当时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腐刑,从此,司马迁就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太监为伍了,它带给受刑者的,不仅是肉体上的巨大伤害,更使其心灵蒙受了永远的耻辱,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再也不能昂首挺胸地活着!所以,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4、理解“悲愤交加”:他悲的是什么?愤的是什么?

  你能理解司马迁此时的感受吗?用你的心去读,你能读出司马迁此时的想法。

  指名读、评读:我听出了司马迁内心的痛苦、绝望;我感受到他的悲伤与愤怒

  5、过渡:背负着痛苦与耻辱的重压,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后来的司马迁是这样想的——“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a、(指名读)你读出了什么?从哪里感受到的?(态度坚决,决心之大)

  b、让我们一起坚定地读读这句话。

  6、从开始的悲愤交加,到后来发愤(手指课题)著书,司马迁的内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他忍辱负重地活下去,并坚持写完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的呢?板书:忍辱负重

  三、解读“发愤”,探寻生命价值。

  1、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想一想,都有哪些原因,试着用一两句话来概括。

  2、现在我们开始全班交流。谁先来说?

  (1)黄河的养育、英雄的影响

  黄河水养育了他,给了他熏陶,英雄的故事启迪了他,使他深深地爱上了历史。司马迁从小听了许多英雄故事,他可能听了哪些故事?周文王被拘禁,写成《周易》;孔子周游列国被困,编成《春秋》;屈原遭放逐,写成《离骚》;左丘明眼睛失明,有《国语》传世;孙膑被剜掉膝盖骨,编著了《兵法》;韩非被囚于秦,有《说难》、《孤愤》传世,英雄的品质激励着他,英雄的精神鼓舞着他。使他能够忍辱负重,从逆境中站起来,写完《史记》

  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2) 受父亲的影响

  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已深深地喜欢上了历史,历史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于是,他—— 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此时此刻,如果停止编写,一切努力都会白费。将前功尽弃,功亏一篑。所以司马迁想——“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3)牢记嘱托

  父亲临终时是怎样嘱托司马迁的呢?你能从父亲的神态、动作和语言中感受到些什么吗?指名读。

  司马迁深知这份嘱托饱含着父亲的血泪,也饱含着对儿子殷切的希望。他怎能辜负父亲临终时的这份特殊的嘱托呢?。所以司马迁想——“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4)、生命价值

  黄河之水养育了他,英雄故事鞭策着他,父亲临终的嘱托时时提醒着他,使他有了新的生活信念。“人总是要死的……有的轻于鸿毛。”

  2这句话在古文里是这么说的:(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让我们记住这句千古名言吧。“固”就是总是的意思,“或”就是有的,于就是“比”。

  3同学们,在司马迁看来,怎样的死是重于泰山的?(心里装着责任、想着别人而死的人就——重于泰山。)历史上有哪些这样的人?怎样的死是轻于鸿毛的?(为了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的人,就轻于——鸿毛。)历史上有哪些这样的人?

  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蕴含着丰富哲理的话,一起来记住这个司马迁在逆境中所悟出的人生道理。板书:人生价值观

  过渡:在屈辱、痛苦、挫折面前,司马迁决定做一个真正的强者,他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最好的回答(出示图片)请看,此时,在司马迁的脸上,我们已经看不到痛苦和绝望,只看到责任和使命。他重又摊开光洁平滑┅┅隶字。

  四、成就:

  1.就这样┅┅《史记》

  (1)整整13年。整整?你可以用哪些词来替代它?(足足、满满)13年看出什么?(司马迁著书时间久,付出了毕生的心血,看出他矢志不渝、 不屈不挠的精神。)

  (2)引导:整整13年发愤写作,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太大了,请同学们根据插图和课文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展开丰富的想象,选择一组画面,想象描述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1)冬天,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司马迁 ;

  夏天,烈日炎炎,蚊蝇乱飞,司马迁 。

  2)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遇到某一个年代的人、事不太清楚时,司马迁 ;当他的所作所为得不到别人的理解,遇到他人讽刺和挖苦时,他 。

  3)白天,司马迁 ;晚上,司马迁 。

  2.“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1)什么叫“前无古人”(生交流: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写出这么长的一部书来。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一部书记录了3000余年间的历史。在此之前,从来没人像司马迁一样,用毕生的心血完成一部史书。在此之前,从来没人像司马迁一样,用13年时间,写出52万字的史书。

  3 .现在,如果再有人问起我们,《史记》是什么?,你能自豪地告诉他吗?

  (出示:《史记》是__________。 )

  三、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同学们,司马迁卑微而高贵的生命在血泪中被升华,最终凝结成千古绝唱《史记》。此书总结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曾经这样赞扬《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史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故事,你知道哪些?

  3.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伟人,他叫—— 司马迁。了解了一部辉煌巨著,叫做—— 《史记》。

  板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黄河养育

  英雄启迪

  父亲影响 忍辱负重

  牢记嘱托 矢志不渝

  人生价值观

司马迁与《史记》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借助资料,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从司马迁身上体会生命的价值。

  教学准备:1、查找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2、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这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0课,齐读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再读一遍课题,你觉得这个题目中哪个词语比较重要?

  3、你理解“发愤”吗?可以给它找些近义词吗?

  (二)新课

  1、那好,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司马迁为写史记是怎样努力的?自己读读1、2自然段,找出表现司马迁勤奋刻苦的句子,做上记号,并在最能体现刻苦 的词语下面做上着重记号。

  2、交流(多媒体)两处“受父亲……”“司马迁牢记……”

  (提示:“搜集”能否换成“收集”?为什么?)

  3、齐读这两处,体会司马迁的勤奋刻苦。

  4、小结:从这两句中,我们知道了,司马迁为了能写好《史记》,(板书:勤奋刻苦)做了充分的准备。由司马迁四处游历的求知过程,也让我想到了前不久学的陆游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讲到这儿,我不禁有个疑问,不知大家能否帮我解决,既然这儿写了司马迁如何勤奋刻苦的,那我们的题目不是可以换成司马迁勤奋写《史记》或司马迁努力写《史记》?而为什么用“发愤”呢?还有其他意思么?(还有在逆境中努力,不屈的意思)

  6、现在我们就来看第3自然段,了解司马迁在怎样的逆境中怎样发愤的?

  7、点名读第3节。

  (1)怎样的逆境?理解“飞来横祸”“酷刑”

  (2)对于司马迁的遭遇课文中尽用了两句话,后来我上网查找了当时的情况,我们来看一看(多媒体出示资料)

  (3)自由读,从这段历史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或你想说什么?

  (诚实善良、刚正不阿、蒙受了不白之冤)

  (4)课文中的酷刑也就是这儿讲的“宫刑”,什么是宫刑呢?宫刑是比死刑更为残酷的刑罚,是所有刑罚中最卑贱的一种,虽不致要命,但他让司马迁像太监一样不男不女,它让一个男人失去了做男人的尊严,是一种奇耻大辱。这种耻辱往往令人难以承受,很多人会以死来结束这种耻辱。(多媒体出示)

  (5)被处以宫刑后,教师读

  (6)看了这段话,你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司马迁此时的心情吗?(痛苦、痛不欲生)

  8、但是,同学们,此时司马迁能死吗?不能,为什么?你们听,他的耳畔还传来了这样的声音,(范读父亲临终前的话)

  9、对呀!写《史记》是父亲的遗愿,更是他的理想和追求。所以这时,他想:“(多媒体出示:想的内容)(自由读)

  (1)你能读懂这段话吗?反复读。(死的几种价值)

  (2)怎样是“重于泰山”?举例。怎样是“轻于鸿毛”?(举例)“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要轻吗?”怎样死了?

  (3)于是,司马迁下定决心:强调“一定”

  (4)后来,人们将这句话作为了司马迁的名言:(多媒体出示:齐读)

  (5)过渡:飞来横祸让司马迁蒙受了不白之冤,但他并没有被打垮,而是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继续写《史记》,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接着,他是怎样做的?

  (6)读到这儿,让我们想到了哪个词?(提示: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板书:忍辱含垢或忍辱负重)

  10、学到这儿,你想说什么?(可齐读第3段)

  11、是呀!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目的就是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范读第4段

  12、在听老师读的时候,你听出了老师强调了哪些词语?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齐读最后一段。(板书:辉煌巨著生命写成)到了这儿,我还有个疑问?谁知道的?(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当时司马迁60岁了

  13、再敬佩地读一读最后一段。

  14、总结:所以我要说,司马迁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那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铸就了他奋发有为的精神,从而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英雄之一。同学们,今天,我们从“发愤”一词让走进了司马迁内心,从“发愤”一词我们看到了一个忍辱负重、勇敢刚正、坚强不屈、坚持不懈的司马迁。可以这样说,没有司马迁就没有我们今天的辉煌巨著《史记》,没有司马迁我们就不能很好地了解当时的历史,没有司马迁我们就看不到一种发愤的可贵精神。难怪鲁迅先生看了《史记》之后,高度评价《史记》是(多媒体出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三)作业

  我相信我们在座的在学了这篇课文,对生命或多或少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请大家结合司马迁的名言(多媒体出示)?想说什么

  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可以是一段话,可以是一首诗。

  教学反思: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的时间编写成《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在这课上完后,我有这样的体会:

  一、注重围绕课题中的“发愤”一词,分为“司马迁勤奋刻苦著书”和“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两条线路,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理解、品读。对反映司马迁精神品质的“忍辱负重坚持写《史记》”部分,文章仅用一两句话介绍司马迁的遭遇,这寥寥几语,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感受当时司马迁的处境,也就不能很好的理解司马迁的伟大精神之所在,于是,我深入文本,借助媒体,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司马迁被冤枉的事件及司马迁当时被处以的是怎样的刑罚,配上哀怨悲伤的旋律,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司马迁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坚持写书,需要多大的毅力,司马迁的品质也深深的烙在了学生们的心中。

  二、强调生命价值教育,司马迁的价值不仅仅是写了《史记》,更重要的是他对生命的思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让学生明白人活着就要有价值,要对别人有用。

  三、在教学中,忽视了利用《史记》的历史价值感染熏陶学生。如果能从《史记》着手,让学生了解《史记》记载了些什么、有怎样的历史价值?如果没有《史记》会怎样等问题,用学生熟悉的“四面楚歌”、“背水一战”、“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等《史记》历史故事导入课文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课后让学生阅读《史记》,认识为何《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对学生深悟司马迁更有帮助。

司马迁与《史记》 篇4

  教学目标:1、通过文章具体语言的感悟,理解《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在具体的语言中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作的崇高品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切入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得知司马迁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他55岁那年写成了伟大的《史记》。课文最后一段对此有一个高度的评价,请看大屏幕——

  2、出示课文最后一节。

  3、学生齐读,思考:你最想问的是什么?

  4、交流:为什么说这部书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为什么这本书是“前无古人”的?……

  二、自主阅读

  1、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

  出示关键句“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a、读出父亲的殷切期望。

  b、你从父亲的嘱托中知道什么?

  2、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a、出示:“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1)自主交流体会,学生补充。引导理解司马迁内心的想法:一定要记住父亲的话,完成史记的编写。

  (2)找出第一自然段中与此相照应的话,谈谈早年的准备工作的必不可少。

  (3)指导朗读,读出司马迁内心的决心之大。

  b、引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编写《史记》的时候,(生读)“一场飞来横祸……入狱受了酷刑。”

  (1)“将军”指李广的孙子李陵将军,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自学补充资料“辩护受刑”。

  从这一事件中,你认为司马迁是怎样的一个人?(正直勇敢敢说真说实事求是仗义执言)

  (2)导: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宫刑吗?在古代,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宫刑是比死刑更为残酷的刑罚,它让一个男人失去了做男人的尊严,这种耻辱往往令人难以承受,很多人就是以死来结束这种耻辱。请大家静静地看,静静地听:(配二胡曲《二泉映月》)。

  “处过宫刑以后,浑身血肉模糊的司马迁,被扔在蚕室的一堆干草上。离开他头不到三尺远的地方生着一只火炉,炉火把暖气一点点送到他的头上、四肢上、身上,他渐渐地苏醒了过来。他感到了自己的存在,感觉到了浑身钻心的疼痛。司马迁不愿意睁开眼来,他不愿意看到这里的墙壁,这里的门窗,这里的一切,他甚至不愿意看到自己——一个刚刚被处了最可怕最可耻的刑罚的自己。(生读)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3)理解司马迁为何“悲”,为何“愤”?但最终司马迁并没这么做?这是为什么?学生划出司马迁怎么想和怎么做的句子。

  (4)交流:父亲的嘱托、人生的价值……

  c、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理解“泰山”“鸿毛”

  (2)司马迁认为哪些人的死是比泰山还重?哪些人的死是比鸿毛还轻?

  (3)看看两个“一定”,你感受到了什么?或者说你想到了什么成语或诗词?

  (4)指导感情朗读。

  d、过渡:是啊!一个人是让生命的价值如鸿毛般轻微,还是如泰山般峻伟呢?司马迁选择了后者,他要用自己的创造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所以他坚强地活了下来,并且把精力全部倾注在他的《史记》创作上。齐读司马迁怎么做的一句话:“想到这里,……工整的隶字。”

  (1)出示司马迁写史书的插图,从图中你看到些什么?(挑灯夜书,条件艰苦,一捆捆竹简,工作量大。)体会到什么?你能不能说上几句话?

  (2)引导整体读:磨难是块试金石。司马迁虽然悲愤交加,但他选择了忍耐,选择了坚强,选择了忍辱负重地活下去。下面让我们一起怀着敬意将第3段读一下,再次感受他那高洁的人格和超人的毅力吧!

  3、再读最后一段,认识“为什么说是用生命写成的?”

  (1)学生谈认识

  (2)齐读

  4、出示司马迁画像和《史书》一书,及鲁迅先生的评价: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作业布置

  面对司马迁和他留给我们的《史记》,我们心中感慨颇多,你想对司马迁说的心里话是什么?课后以《司马迁,我想对您说》或《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感》为题写一写。

  板书:

  为什么牢记嘱托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怎样写研读整理发愤努力耗尽心血

  结果辉煌巨著

司马迁与《史记》 篇5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齐读课题。

  课件出示:嘱托 飞来横祸

  耻辱 前无古人

  耗尽 辉煌巨著

  师:课文中有一些词语,谁能读正确?

  一生读 齐读

  师:用这些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先在座位上练一练

  生1: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忍受飞来横祸的耻辱,耗尽毕生心血,编写了《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辉煌巨著。

  师:你的心理素质真好。谁再来说说?

  生2: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编写《史记》,在遭受飞来横祸之后,忍受无尽耻辱,耗尽毕生精力,终于编写成这部前无古人的辉煌巨著。

  师:看来,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史记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这种感觉带入词语当中,齐读一遍。

  生齐读词语。

  师:《史记》到底是一部怎样的著作?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告诉我们?

  生:第四自然段。

  屏幕出示: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师:齐——

  生齐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书声琅琅。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对《史记》有了哪些了解?

  生:它是司马迁历时13年时间,写成的一部52万余字的著作。

  师:不错,抓住了数字。

  生:我从“耗尽心血”和“用生命写成”看着司马迁写这部《史记》很不容易。

  师:好。还有什么发现?

  师:走进字里行间,我们发现《史记》地位成就极高,司马迁为止付出了许多心血。一起把这段话读好。

  生齐读。

  师:亲爱的同学们,《史记》的成就如此突出,影响如此巨大,司马迁究竟是如何发愤写成的呢?(课题“发愤”下圈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文哪些地方突出表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画出相关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重复两遍,第二遍稍慢)

  生边读边划边写,师巡视相机指导。

  师:谁来说说

  生1:我从“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而来的资料。”看着司马迁每天都要这么做,非常勤奋。

  课件出示: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而来的资料。

  师:你还从这段话文字中的哪些字里看出?

  生1:我从“研读”一词看出司马迁边读边思考,边读边专研。

  生2:我从“忙着”一词看出他一直在忙,不停歇,连睡觉吃饭都顾不上了,可以看出《史记》是他发愤写出来的。

  生3:我从“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而来的资料”加重看出:这些资料不是父亲整理的,而是自己整理,不仅整理父亲留下来的资料,还整理自己搜集来的资料。

  师:由此可见,工作量很大,真是千辛万苦。

  师:司马迁为写《史记》是那样的忘我投入,不辞辛劳。(板书:不辞辛劳),这就是“发愤”。

  师:齐读,把这句话读好。

  生齐读。

  师:司马迁为何会不辞辛劳地写《史记》呢?

  生:完成父亲的嘱托。

  师:“嘱托”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嘱咐”吗?

  生:不能。“嘱托”说明这件事很重要,“嘱咐”则不能显示这件事情的重要。

  师:你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你体会到父亲的什么情感?

  生:没有完成《史记》非常遗憾,对儿子寄予厚望。

  师:你说的真好,这句话中包含了对儿子寄托的情感,把情感送进去齐读这段话。

  生齐读。

  师:读得非常好。父亲的嘱托时时刻刻鞭策司马迁,他每天都不辞辛劳地读着,写着,这就是(指黑板)

  生:齐读 发愤

  师:拿起书,把第二自然段读好。

  师:我想:司马迁撰写《史记》不仅是为了完成父亲的嘱托,相信随着深入的学习,我们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你还从哪里看出他为何发愤写《史记》呢?

  生: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师:此时此刻司马迁深藏耻辱,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板书:忍辱负重)

  他尽力克制自己,把全部精力都放到编写《史记》上。

  师:你从哪些字里行间感受到他的忍辱负重?

  生1:他说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好要轻吗?他觉得人活着就要有价值,不能碌碌无为一辈子,看出斯曼前为了心中的信念,一定要活下去。

  生2: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轻生的念头,说明他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生3:我从“一行行工整的隶字“看着他的忍辱负重。因为他在监狱里受尽耻辱,却仍然写出工整的隶字,看出他的决心之大。

  师:这就是司马迁投入忘我发愤之所在,这就是,齐(忍辱负重)

  忍的是什么辱?负的又是什么重?

  生:忍的酷刑,负的是父亲的嘱托。

  师:对司马迁来说,入狱受酷刑是一场飞来横祸。什么叫飞来横祸?

  生:突如其来的灾祸。

  师:这飞来横祸在历史上时什么故事?

  生:司马迁为将军李陵辩护。

  师:你能讲一讲李陵事件吗?

  生:李陵,是号称“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力大过人,善骑射,在带兵讨伐匈奴的时候,由于寡不敌众,战败被俘,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听说李陵投降了,十分生气。司马迁对李陵平时为人处事一向敬佩,对李陵的不幸深表同情,便仗义执言,指出李陵投降匈奴,本非所愿,有其客观原因,。汉武帝勃然大怒,一位司马迁是为李陵辩护,将司马迁治罪下狱。一年后,传闻李陵在匈奴被委以重任,汉武帝下令抄斩李陵全家,并且将司马迁处以宫刑。

  师:“宫刑“是什么刑法?

  生:割掉男性的生殖器官。

  师:在古代,“宫刑”是受尽耻辱的非死刑。受了宫刑的男人,人生变得毫无价值,在社会上没有任何地位,丧失做男人的尊严。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这样写道:

  出示:我整天……生不如死。

  生齐读

  师:面对这样的奇耻大辱,司马迁;

  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生齐读

  师:但他又是如何去想的呢?

司马迁与《史记》 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文能复述。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意识地关注《史记》,并搜集其中一两个故事,在同学之间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学习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愿而矢志不渝的精神。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这种精神。

  三、突破措施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矢志不渝的精神。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二、预习学案:(多媒体出示)

  (一)我会读

  专心致志 飞来横祸 波涛滚滚 泪流满面 悲愤交加

  酷刑 泰山 隶字 耻辱 游离 呼啸 前无古人

  (二)我知道

  1.《史记》记载了从_________到__________这_________年间的历史,是司马迁用了整整13年时间,完成的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

  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____________故事,讲汉代史官_______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_______-的事。

  3.冬天,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司马迁 ;夏天,烈日炎炎,蚊蝇乱飞,司马迁 。

  4.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遇到某一个年代的人、事不太清楚时,司马迁 ;当他的所作所为得不到别人的理解,遇到他人讽刺和挖苦时,他 。

  5.白天,司马迁 ;晚上,司马迁 。

  (三)我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二、学习课文,小组合作探(出示课件)

  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是什么?

  2.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

  3.“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三、作业布置:

  你还知道《史记》中的那些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听。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词语。

  jiān yù kù xíng chǐ rǔ lì shū

  ( ) ( ) ( ) ( )

  hū xiào tài shān huī huáng sōu jí

  ( ) ( ) ( ) ( )

  二、择优录用(在括号里选择搭配准确的词下划“——”)

  四处(游历 游览) (研读 阅读)历史文献

  牢记(嘱咐 嘱托) (充足 充实)历史知识

  (再想你为什么这样起?括号里的两个词有什么不同?)

  三、顺理成章(请按课文内容理清顺序)

  ( )司马迁耗尽毕生心血,终于完成了辉煌巨著 《史记》。

  ( )司马迁立志编写史书,并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 )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

  ( )面对飞来横祸,司马迁没有屈服,仍然坚持写史书。

  (完成本题后,你有什么发现?能按顺序把这个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吗?)

  三、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 人总是要死的, 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 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部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1.用“______”画出描写司马迁心理活动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司马迁行动的句子。

  2.文中最能体现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勤奋 不忘父命

  司马迁: 刻苦 发愤 忍辱复命 写《史记》

  努力 坚持不懈

司马迁与《史记》 篇7

  教案示例

  一、导入

  《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史记》文章之价值,无论何人当不能否认”,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确立了《史记》的十大名篇,强调要“精读之”。节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出自这十大名篇。而《屈原列传》则再现了屈原的高尚品质和卓越的才能,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阅读节选的三个“列传”片断,结合已学过的作品和《语文读本》所选的《史记》里的文章,加深对《史记》这一煌煌巨著的理解。

  二、诵读指导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语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最好手段。

  经过两年半的高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这三篇史传应以指导学生自读为主。

  要求:①注意生字的读音;②注意古今异义的词;③归纳多义词的词义及词类活用的现象;④归纳通假字;⑤注意文言句式

  三、鉴赏评价

  方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通过蔺相如和廉颇形象的塑造,颂扬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主义精神。

  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他的大智大勇,是通过一组生动的故事表现出来的,完璧归赵、渑池会是集中地表现他建立在爱国思想基础上的勇和智,将相和则是集中表现他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境界。

  秦昭王以十五城易赵国和氏璧,这一悬殊的不等价交换出于强秦之口,显然不是出于诚意。赵国答应易璧,等于自甘屈服;如不答应,秦国就可以借口出兵侵赵。赵国君臣十分清楚秦国的这种政治阴谋。经过权衡之后,他们决定通过外交斗争以求得解决,争取化被动为主动。但是谁可以为此出使呢?在这紧急关头,宦者令缀贤推荐了蔺相如。

  秦国历来贪暴无信,人们称之为“虎狼之国”,蔺相如的使命是十分艰巨的。但是,由于他事前有周密的考虑、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斗争目的,所以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处处争取主动。秦王在离宫中的章台接见蔺相如,传璧以示美人及左右,没有举行隆重的接见礼,完全暴露了无意偿赵城的企图。蔺相如当机立断,他机智地诓回和氏璧,并以身死玉碎威慑秦国君臣,迫使秦王不得不“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装出一副真想偿还赵城的样子。这种无可奈何的表演,不管其真意如何,本身就宣告了秦王第一场外交斗争的失败。

  在“渑地斗智”中,相如请秦王击缻,召入御史书之,请以咸阳为赵王寿,一次又一次狠挫秦王的锐气,直到盟会结束,秦王“终不能加胜于赵”。蔺相如以他的机智再次取得了外交斗争的胜利。

  廉颇与蔺相如相较,资格老,建功早,他有“攻城野战之功,以勇气闻于诸侯”,位为国家的上卿。对于蔺相如由一个布衣之上一跃而为上卿,且“位居我上”,廉颇颇不服气。他认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声言要当众“辱之”。一个是勇将,一个是智士。蔺相如深知,“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个在也”。而今二人相斗,如两虎相朴,“其势不俱生”,这将危及国家的安危。于是他顾全大局,称病不朝,“不欲与廉颇争列”。道遇廉颇,“引车避匿”。相比之下,廉颇意气用事,争个人名位,太渺小了。但廉颇毕竟是一位忠心耿耿的社稷之臣,他的争胜,无非是争个人的面子。后来当他一旦明白过来,立刻悔愧交加,立即负荆请罪,肉袒谢相如。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同样是出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就是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

  《屈原列传》

  司马迁在这篇史传中,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阐明了他的思想言行,评述了他的代表作《离骚》,著录了他的《怀沙》。目的之一是推崇屈原正确的政治主张和伟大的人格。

  1.司马迁认为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叙述楚国和齐奏的关系,是以历史的教训来证明屈原主张的正确。楚怀王重用屈原为左徒时,齐楚从亲,秦不敢侵犯。楚怀王听信上官大夫的毁谤疏远屈原后,秦国就令张仪来离间齐楚的关系,破坏两国的同盟,以便各个击破。从此,楚怀王一次次上秦国的当,终至客死于秦。楚顷襄王继位后,仍向秦屈膝,放逐屈原,楚竟为秦所灭。楚国亲齐,秦不敢侵犯;亲秦,则吃秦的大亏。

  2.司马迁对屈原的政治才能异常推崇。他认为屈原所理想的政治就是唐虞三代那样的政治,以为屈原的主张是举贤授能。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还称赞《离骚》“明道德之广崇,治礼之条贯,靡不毕见”。

  3.司马迁赞扬屈原的高尚人格和斗争精神。楚怀王昏庸贪婪,对外亲齐亲秦摇摆不定,对内宠任奸佞,听信谗言。屈原虽不被重用,仍坚持自己的理想,为挽救楚国危亡坚持斗争。司马迁认为屈原“志洁”“行廉”,“皭然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在叙述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时,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司马迁称信陵君为“魏公子”,表现出司马迁对信陵君的敬仰。魏公子礼贤下土,所养士人如侯嬴、朱亥都是不平凡的人。信陵君窃符救赵,全赖乎客。写客是为了衬托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急人之难的高尚品德。信陵君礼贤以国事为重,这是司马迁的理想。这篇文章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侯赢隐身在看门人中,偏偏信陵君知道他是贤者,而且精心设计了礼请侯赢的场面。魏公子举行宴会,高朋毕至,贵宾满堂。公子本人率众多人马车辆,亲自去迎接侯赢赴会,这给了侯赢很大的面子。而侯赢穿戴着破旧的衣帽,表露出满不在乎的轻慢。公子亲自驾车,他却傲然直登上座。车到半途,他又下车去访问自己的朋友朱亥,站在喧闹的街市,故意和朱亥谈论了很久,倒把公子冷落在一边。但公子的态度却越来越温和,没有丝毫愠色。宴会上,公子当着满堂贵宾,赞誉侯生,又亲自问候生祝酒。末了,侯生却对公子说:“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用侯生在大庭广众之中故意用自己的倔傲放诞来反衬公子的礼贤下士和虚己待人,是不同寻常的举动。后来信陵君在窃符救赵的非常壮举中完全得力于侯生的策划,这才使读者明白“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其意是“今日我侯嬴也够难为公子了”,表示要以身相许了。侯生后来果然以死励军,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在司马迁的心目中,信陵君是个理想化的人物。

  四、品味语言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大量的对话描写,《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人物各自的言行,《屈原列传》中的人物对话,都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篇文章记事写人的语言都十分丰富和精当,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动的形象性。

  结合三篇课文后面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来品味。

  五、拓展训练

  (一)按《廉颇蔺相如列传》书后练习四的要求,让学生读读史论,学习从不同的方面思考问题,质疑问难。

  (二)读下面两段文字

  1.《史记·益尝君列传》节文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素相。人或说秦阳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奏,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益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人奉献之昭王,更无他袭。孟尝君患之,徧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抓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储藏室)中,取所献狐王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益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更通行证),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驿车)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果追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益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差之,及孟尝君有案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2.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亡所以不至也。

  练习:

  1.两篇短文译成现代汉语。

  2.你对王安石《谈〈孟尝君传〉》一文的看法写成一篇短文。

司马迁与《史记》 篇8

  一.说教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遇酷刑后,不负重担,耗时13年时间,写成辉煌著作《史记》的事,表现了司马迁在遭遇奇耻大辱后,仍不忘使命的坚韧意志与高尚人格,是培养学生责任感与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精神的优秀作品。

  本单元教材赞扬了人类坚强不屈的高尚品德,《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本组的第四篇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司马迁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难点是体会并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主要突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教法(一).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心理,我先由学生提的司马迁究竟受了什么磨难,让他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是什么原因让司马迁决定一定要写完《史记》、司马迁究竟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这三个问题导入探究学习,然后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研究学习,最终解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二).注重联想和模拟的结合运用,在探究上面三个问题的过程中,抓住重点和难点,充分让学生展开联想,想一想,司马迁在13年里都经历了那些困难和挫折,想一想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司马迁和《史记》说些什么?带动学生进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人物感情。

  三.说学法: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取了一下两种学法的指导:

  (一).培养学生通过自学来解决自己不会的问题,比如要想知道司马迁究竟受了什么样的酷刑,让他想了此残生,那么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先去找课外的知识去了解,发掘原因,让他们在不断的自学中提升自己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司马迁内心的悲和愤。

  (二).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采取读书-体会-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所受的奇耻大辱,进而了解人物的悲和愤,然后在探究他写史的动因和发愤的痕迹,这样学生就更能自己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作得精神。

  四.说教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决定采取二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字词,理解词语,熟读课文,了解《史记》知识,从课题入手,体会司马迁的精神。

  第二教时

  一、展开想象,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学生齐读课题: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司马迁历经艰辛,完成巨著《史记》。到现在为止,留在你脑中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发言,师点评)

  二、新授,紧扣“发愤”,引入情境:

  1、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篇课文,谁来给老师说说“发愤”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师点评:“发愤”就是振作起来,努力去做。那么在这篇课文中“发愤”指什么?(生回答)

  2、同学们,老师昨天布置了二个作业,其中一个是让同学们提出你最想了解,最想知道的的关于文章的问题,我归纳了一下有以下三个问题:

  (1)、司马迁到底受了一个什么样的磨难?

  (2)、司马迁为什么会发愤写《史记》,是什么力量,什么原因让他忍辱负重活下去呢?

  (3)、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他又遇到了那些困难,那些挫折呢?

  今天,老师就尊重同学们的意思,去了解,去探究解决这些问题。

  3、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司马迁遇到的磨难: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结合课间所发的数据想一想,看看司马迁到底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

  (2)、出示幻灯片,介绍“酷刑”是一个怎样的刑法。(配合音乐,请同学读一读)

  (3)、齐读:“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4)、同学们自己去读一读,读出司马迁当时的悲和愤。(指名读与齐读结合)

  (5)、师:司马迁几次想到了去死,他在《报任安书》中有这样一段记叙。(出示幻灯片,找学生读一读)

  (6)、可是后来司马迁内心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学们一起读一读;(出示幻灯片)

  “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7)、由第一个问题过渡到原因探究:

  师小结:司马迁的内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促使他发愤写作,完成了一部52万余字的巨著呢?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在相关原因的句子下划上横线,在用一、二个词概括一下所划的原因。

  三、找准句子,探究司马迁发愤的原因:

  1、师找同学说说所划句子是什么,在说说划这个句子的原因。(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

  2、师总结:同学们,司马迁从小生活在黄河岸边,听着英雄的故事,黄河水养育了他,英雄的故事鞭策了他,父亲的临终嘱托时时提醒着他,要建功立业,做出一番事业的信念牢牢支撑着他,所以他要发愤写史记。

  四、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找到发愤的“痕迹”

  1、师:关于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出示幻灯片:“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2、同学们,整整13年时间啊,那是156个月,那是4745天,是113880个小时啊,课文叙述的太简单了,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太大了,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以下三个片段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写,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出示幻灯片,学生4人一小组展开想象和讨论)

  (1)、冬天,寒风刺骨,司马迁……

  夏天,烈日炎炎,司马迁……

  (2)、2.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遇到某个年代的人或事不太清楚时,司马迁……

  (3)、当他的所作所为得不到别人理解,遇到他人讥讽和挖苦时,司马迁……

  3、找同学读读自己想象到的情景。

  4、师总结:同学们,你们想象下,在当时的环境下,司马迁要整理搜集历史文献,还要忍受内心中多么巨大的哀痛和屈辱,这需要多么大的力量和勇气啊。

  五、出示幻灯片,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师引导:同学们,整整13年啊,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整整2600年的历史,来不得半点差错,这需要怎样的才华和信念的支撑啊,让我们带着感动和激动之情,来读读最后一段。

  2、那么《史记》到底有什么影响与价值呢?让我们一起看段视频。

  (出示视频檔)

  3、同学们,相信此时此刻,司马迁的形象,已经悄然在你们的心中,那么面对司马迁,面对《史记》,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师点评)

  4、出示幻灯片: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六、师总结发言:

  同学们,在我们这节课快要结束时,我想用这样一段话和大家共勉,苦难给一般人带来的是叹息,伤心,绝望,但对于生活的强者来说苦难是一笔财富,让我们坚强的面对苦难,笑对人生,百折不挠,活出自己生命的价值。

  七、作业: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请同学们就自己喜欢的《史记》中的故事,查查资料去读一读,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八、板书:

  崇英雄的精神

  遵父亲的嘱托

  原 因 担史官的责任

  对历史的热爱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研读、整理、搜集

  怎么发愤

  摊开竹简、写下工整隶字

司马迁与《史记》 篇9

  司马迁和《史记》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1、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

  (板书:16、司马迁)

  2、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官,《史记》的作者。

  3、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这部辉煌著作呢?

  4、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4)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3):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

  第三段(4):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四段(5):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指名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司马迁主要受了父亲的什么影响?

  3、受了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4、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

  6、指导朗读父亲的话。

  二、讲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横祸”,理解“酷刑”。

  (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什么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二段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他为什么想雪溅墙头,了此残生?

  (2)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3、出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四、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这段,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组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作业

  1、完成文后习题4。

  2、朗读课文,试着复述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听写。

  历史辉煌耻辱讲述专心致志

  记载搜集研读悲愤飞来横祸

  2、“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复述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说出课文的段落大意。

  3、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4、指名复述课文,评价。

  三、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的什么地方使你最感动?

  3、齐读课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板书:

  司马迁   父亲的影响与嘱托  专心致志

  发愤写   受酷刑       克制自己、发愤写作《史记》

  [1][2][3]下一页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 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4. 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

  教学准备: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知道《史记》这部书。《易记》是我们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总结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事件,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的汇编。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

  2.谁知道司马迁。

  3.司马迁为什么有写成《史记》这部辉煌巨著呢?

  板书:20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4.你看了课题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划出生字及新词

  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新词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

  指名读生字,然后找出生字所在的词。

  理解新词: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三、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

  ⑴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发愤写《史记》?

  ⑵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⑶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⑷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问题,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并归纳段意。

  3、交流:

  第一段:(第1、2节):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第3节):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三段:(第4节):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4、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四、指导书写生字

  老师示范:迁 啸 廷 狱 刑 泰

  学生描红,老师巡回,交流学生描得好的。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多音字组词

  3、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齐读课题。提问,我们昨天围绕课题提了哪些问题?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怎样发愤写《史记》?)

  2、下面我们带着问题来学课文。

  二、讲读第一段

  1、自由读,想一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找出写“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的句子读一读。

  (父亲司马谈是……立志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2600年间的历史。)

  3、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怎么做的?

  (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

  、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后两句子。将两句句子并作一句,用什么关联词,怎样连接?(不但……还……)

  4小结:由司马迁的求知过程,我们可以联想到陆游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过渡: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引读父亲叮嘱司马迁的话。

  6、再出示投影片。指名读,齐读(相机范读)“我死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啊!”

  7、过渡:当司马迁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的时候,飞来一场什么横祸?

  三、精读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写作的时候,飞来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②这场飞来横祸是怎样降临的?指名读相应的句段。

  ③齐读

  ④什么是酷刑?(十分残酷的刑罚)

  3、受酷刑以后司马迁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请大家用“—”划出写想的句子?用“~~”划出写怎么做的句子。

  4、交流:

  a、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b、理解: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c、他为什么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司马迁所受的酷刑是最野蛮的腐开,这对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他的身心遭到极大残害,所以……)

  d、他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e、逐句理解“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有的重于泰山”指有的人的死有价值,在有生之年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有的轻于鸿毛”指有的人的死,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就比鸿毛还轻。

  把“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改成陈述句。

  小结:司马迁的想到的正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观:有生之年干一番事业,就比泰山重,有价值:如果为自己的私利奔忙,就比鸿毛轻,无价值。于此他才打消了“了此残生”的这个念头。)

  f、感情朗读。

  g、他是怎么做的?投影片出示有关句子。

  (他……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个人的耻辱、痛苦”指什么?

  h、指导朗读,体会他事业高于一切、把个人的耻辱痛苦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5、齐读第二段。

  6、过渡:司马迁这样忍辱负重的发愤努力结果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段。

  四、讲读第三段

  1、出示这一段,指名朗读,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讨论:(突出“18”、“60”、“52万”等具体数字以及“整整”、“终于”、“前无古人”、“耗尽”、“毕生”、“生命”等词语。)

  3、朗读。

  4、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5小结:同学们我们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经过中,我们感受到了他那忍辱负重、发愤著作的精神。

  五、作业

  1. 感情朗读课文

  2. 课后第四题。

  板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飞来横祸--忍辱负重--辉煌巨著

  第三教时

  一、复习

  1. 听写词语

  2. “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复述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段落大意。

  3、同桌互相复述

  (要求学生复述尽量采用书上的词语和句式,不强调“用自己的话复述”)

  4、指名复述,并评价。

  三、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什么地方使你最受感动?

  3、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上一页[1][2][3]下一页

  一、谈话导入

  1、读题;

  2、时间的车轮在永不停息地滚滚向前,2000多年过去了,许多人、许多物、许多事都已经烟消云散,毫无踪迹,但是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却永载史册,被人们所传诵。你知道,是司马迁的什么在永远感动并激励着中国人民吗?

  二、布置自学

  自由读课文,把你感动的地方用横线画出来,并多读一读,同时想一想,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三、交流汇报

  1、学生整体谈感动的地方和原因。

  2、教师小结:

  3、根据学生汇报学习语段

  小时侯语段

  1、出示;

  2、指名读

  3、提供龙门资料;

  4、再指名读、齐读;

  5、此时,司马迁心里十分激动,他可能在激动地想些什么呢?

  过渡:他是这么想的,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引读┅┅

  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1、读父亲的话:自由读、指名读、再指名读;

  2、听了父亲的遗嘱:司马迁是怎么做的?出示语段,引读┅┅自由读,引导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受酷刑后

  1、出示语段;

  2、指名读;

  3、你知道这是怎样一场飞来横祸吗?(资料补充)

  4、听命运交响曲,浮想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指名读、齐读。

  6、你有什么感受

  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司马迁写的《史记》吧!(有感情地朗读)

  四、总结延伸

  1、你有什么话要对司马迁和他的《史记》说吗?

  2、学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让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学生写)

  3、教师用诗歌总结

  上一页[1][2][3]

司马迁与《史记》 篇10

  教学目标:

  1.深入学习课文,品读突出表现司马迁“发愤”的课文语句。

  2.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3.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意识地关注《史记》,并搜集其中一两个故事,在同学之间交流。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2. 引导学生抓住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丰厚课题意蕴。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质疑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板书课题)

  2.谁能简单地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齐读课题,明确题眼——“发愤”。发愤:决心努力。

  二、研读课文

  (一)受刑前,勤奋写史。

  1.那好,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司马迁为写《史记》是怎样努力的?自己读读1、2自然段,找出表现司马迁勤奋刻苦的句子,做上记号,并在最能体现刻苦的词语下面做上着重记号。

  2.交流两处:

  “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3.齐读这两处,体会司马迁的勤奋刻苦。

  4.小结:从这两句中,我们知道了,司马迁为了能写好《史记》,做了充分的准备。由司马迁四处游历的求知过程,也让老师想到了前不久学的陆游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讲到这儿,我不禁有个疑问:既然这儿写了司马迁如何勤奋刻苦的,那我们的题目不是可以换成“司马迁勤奋写《史记》”或“司马迁努力写《史记》”?而为什么用“发愤”呢?还有其他意思么?(还有在逆境中努力,不屈的意思)

  (二)逆境中,发愤写史。

  1.如果用一个四字词来形容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你会用哪个词?

  (忍辱负重)

  2.司马迁在向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的过程中到底忍受着怎样的辱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

  3.交流 。

  司马迁受了什么刑法呢? (酷刑)

  你能想象司马迁在狱中都受到哪些刑罚吗? (夹手指 用烙铁烙……)

  能让勤奋为国编史的人,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可见他所受的刑罚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残酷。据史书记载,司马迁所受的酷刑叫“宫刑”、“腐刑”。

  宫刑是比死刑更为残酷的刑罚,是所有刑罚中最卑贱的一种,虽不致要命,但他让司马迁像太监一样不男不女,它让一个男人失去了做男人的尊严,是一种奇耻大辱。这种耻辱往往令人难以承受,很多人会以死来结束这种耻辱。

  请看:(出示补充资料):他在一篇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父母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在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据传说,他的朋友曾千方百计地将一包毒药送至他的面前,想让他服毒自尽,免受奇耻大辱。同学们,这是一种怎样的耻辱啊!这样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七尺男儿,他怎么能去面对?

  所以他——悲愤交加。

  所以他想——血溅墙头。

  所以他要——了此残生。

  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让我们一起轻声地读。生齐读。

  4. 过渡:司马迁失去生命将换回的是他的名誉,但他却苟且地活下来了他的生命里到底背负着怎样的“重”呢?接下来请大家默读第1、2自然段。

  预设交流: 父亲的话

  从父亲的话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谈感受。(父亲的遗憾、父亲的希望……)

  师质疑:我们知道司马迁出生在史学世家,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位编写史书的官员,父亲对史学的热爱直接影响了司马迁,使他从小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父亲对司马迁委以重任的一个原因。请大家赶快找找还有哪些原因?

  生谈。(他对历史的热爱;他对英雄的敬仰; 黄河文化对他的熏陶……)

  教师点拨: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跨越黄河两岸的龙门,是一座名山。据说每年都有几万条鱼向上游,跳过去便化为龙,跳不过去便碰壁而返。这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便是司马迁世代所居之地。这独特的的地理环境,母亲河的熏陶是司马迁爱历史的原因之一。

  万般情怀尽在言辞中。这是一位临终老人的心愿,谁来读?

  这是一位泪流满面的老人,在倾诉着他的心愿,谁来读?

  这是一位紧紧拉着儿子手的老人,倾诉着他毕生的心愿,谁来读?

  生读

  师:这样的嘱托时刻牢记,这样的遗愿时刻谨记,这样的重托他怎能忘记?(板书:重托)

  5.同学们,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史记》就记载了2600年。直到今天,我们很多资料都以《史记》为依据,要到《史记》中去查找,司马迁做的这件事真是功在千秋啊!所以编写《史记》是历史赋予他的重任啊!

  (板书:重任)

  6.展现司马迁的发愤场景

  过渡:同学们,父亲的重托,历史的重任战胜了宫刑带来的重压。(板书:重压)《史记》还没有完成,司马迁想到了什么?他又是如何做的呢?请大家继续读第三自然段的后半部分。(提示:会读书的人能从文字之中看到画面,听到声音)你听到了什么?

  交流

  出示: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哪些人的死重于泰山呢?司马迁想到了谁呢?

  出示补充资料

  文王被拘禁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削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了《吕氏春秋》的流传于世。

  师:司马迁在想到这些人时也更坚定了他发愤著书的决心。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勉励自己—— 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孩子们,设身处地地想想吧,当他身陷牢笼,有口难辩的时候,他只能默默对自己说。谁来说?

  我一定要……我一定要……”

  师:当他孤身一人,身处陋室的时候,他又会怎样倾吐心声?谁来?

  “我一定要……我一定要……”

  师:听到了司马迁心中的呐喊,下定决心,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呢?

  出示: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师:短短46个字,这里面包含着多少内容啊!

  想象补充:

  当人们还沉浸在睡梦中时,他已摊开竹简开始写作。

  当人们享受着天伦之乐时,他

  当时 ,他

  看着眼前的司马迁,把耻辱和痛苦放在心里,重新振作,努力撰写,我想惟有两个字能表达,那就是——发愤——发愤——再发愤。

  三、总结深化

  司马迁就这样夜以继日、忍辱负重整整13年,终于写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文中说(齐读)

  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在此之前,有没有人写出这么长的一部书来?生:没有

  在此之前,有没有一部书记录了2600年的历史?生:没有

  在此之前,有没有人像司马迁一样,用13年时间,写出52万字的史书?生:没有

  师:是啊!没有,从来没有!书中的哪一个词对这些进行了概括呢?生:前无古人

  后人这样评价《史记》和司马迁:

  出示:

  《史记》之价值,无论何人当不能否认。 ——梁启超

  《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1956年,司马迁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总结:司马迁历尽磨难留下的仅仅是中华民族2600年的历史吗?更震慑我们内心的是他发愤著书、忍辱负重的伟大精神。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每个人都要走过一生,司马迁的一生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启示,让我们牢牢记住这个伟大的英雄和他的作品。(再次读题)

  四、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

  2.搜集《史记》中记载的故事,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可先布置学生在课前完成预习作业,在上课时给学生讲解了汉朝和匈奴的关系,介绍了司马迁的生平。

  教学本课时,先让学生质疑课题,然后筛选出了两个问题统领全文,第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第二: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在教学时,可让学生交流他们所理解的“发愤”的意思,在学生理解了发愤的意思是“振作起来,下决心努力”后,我问学生:“司马迁是遭受了什么打击呢?”然后直奔第三段,引导学生了解“飞来横祸”这个词的意思,然后让学生交流他们搜集到的资料。接着,老师补充有关司马迁受酷刑的资料。通过资料的展示,学生明白了司马迁是为了让事实真相大白而蒙冤,他为李陵的辩护使得他受腐刑,对他的身心都是极大的打击。接着强调:在“横祸”面前,在“巨大耻辱”面前,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是他最终下了决心,“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是什么原因使司马迁选择了“忍辱偷生”呢?这个问题,学生很自然地联系到了前面的段落。是第二段中“父亲的临终嘱托”,是第一段里“从小听到的英雄故事”的激励,在读到“父亲的临终嘱托”这一段的时候,我指导学生读好司马迁父亲的话,师生共同读书感悟,如果就此选择一死,九泉之下如何去见父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就是“发愤”!教学中,应该反复出示“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句话,学生会一次又一次,一层又一层地体会着“发愤”的内涵,每读一次,都会受到心灵的震撼。在最后,还可以让学生比较“发奋”与“发愤”的不同,让学生明白编者用“发愤”这个词是恰当的。

司马迁与《史记》 篇11

  教材分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

  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文本横

  跨司马迁的一生,对他遭受宫刑后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伟大的人生壮举进行了细腻感人的描写,折射出人物崇高的精神与品格,充分诠释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

  3.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意识地关注《史记》,并搜集其中一两个故事,在同学之间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1.复述课文,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近《史记》

  1.出示成语:完璧归赵纸上谈兵指鹿为马破釜沉舟卧薪尝胆负荆请罪图穷匕见

  2.齐读成语,正音。

  3.这些成语语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历史故事)它们是出处相同的历史故事,知道它们出自哪里吗?——《史记》。

  4.介绍史记:《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52万多字,记录了从皇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间的历史。他不光是一部历史巨著,还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哲学价值。鲁迅评价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读了这段文字什么感受?

  6.今天我们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板书,读题。

  7.“发愤”能否换成“发奋”?

  8.再读题。

  二、走进司马迁

  1.同学们了解司马迁吗?

  2.阅读《拓展阅读》第75-76页,圈画出重要信息。

  3.说说通过阅读了解到的司马迁的有关事迹。

  4.用《拓展阅读》中的一句话来解释“无韵之离骚”。再读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价。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自读文章,要求:用波浪线画出不理解的字词,用小圆圈画出认为值得积累的字词。在心里概括出每一自然段的段意。

  2.交流词语。

  (1)“残生”:司马迁为什么称自己剩下的人生为残生?补充“李陵之祸”。

  (2)飞来横祸:“横“的读音有两种:héng:跟地平线平行,东西向的。hèng:①凶暴不讲理;②意外,不寻常的。

  根据意思读一读下列词语:横行霸道飞来横祸横生枝节蛮横横财

  (3)交流积累的词语。积累了这些词语要会用到自己的说话和作文中。

  3.概括自然段段意。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2)用小标题概括。(立志写史、牢记嘱托、发愤写史、完成巨著)

  第二课时

  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2课,学生齐读课题。

  二、了解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

  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原因。

  教师巡视

  3.一生反馈。

  4.课件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5.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句话的大意。(父亲临终嘱托)

  6.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指名感情朗读。

  7.追问:除了父亲临终的嘱托,还有其他的原因吗?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8.学生自由读文,思考。

  9.反馈。(要求也用概括性的语言)(父亲的影响古代英雄的故事。母亲河的熏陶)

  10.总结过渡:母亲河的熏陶,古代英雄的感染,父亲的影响以及父亲临终嘱托,这是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

  三、学习课文2、3自然段,感受发愤

  过渡:司马迁又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请大家自学课文2、3自然段。

  1.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2、3自然段,画出课文中突出表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有关语句,在旁边简单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并带着感受读一读划出的句子。

  2.指名读自学要求。

  3.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反馈。

  ⑴.课件出示:

  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司马迁在发愤写《史记》?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你读懂了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司马迁?(坚持不懈废寝忘食孜孜不倦)

  师:你还找到了哪些描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语句?

  ⑵课件出示: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①学生读句子,抓词语谈感受。

  ②文中的“埋”能换成“藏”吗?为什么?从这个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③指导感情朗读。

  过渡:这埋在司马迁心中的痛苦、耻辱究竟是什么?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第3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⑶学生反馈,课件出示: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①“士可杀,不可辱”,受了酷刑的司马迁内心怎样?请看这样一段话:(大屏幕出示)②学生齐读: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浅墙头,了此残生。

  ③你能理解司马迁此时的感受吗?你可以先说再读,也可以先读再说。

  ④他又想到了什么?

  ⑤课件出示:

  想到《史记》还没有写完。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⑦问:对于这段话,你又读懂了什么?(提示:司马迁为了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的人,就轻于——心里装着责任、想着别人的人就—————

  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勉励自己——

  ⑧课件出示:

  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问:这句话中你又抓住那些字或标点,读懂过了什么?

  师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当他身陷牢笼,有口难辩的时候,他只能默默对自己说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他孤身一人,独对苍天大地的时候,他这样地呐喊————————————(齐读)“我一定要……我一定要……”

  ⑨指导朗读司马迁心中的想法。

  ⑷课件出示: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①指导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②你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司马迁?【忍辱负重顽强不屈坚韧不拔】

  ⑸指导学生复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经过。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课件出示课文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2.理解“辉煌巨著”(历时13年,共52万余字。记录3000多年历史。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3.鲁迅先生这样评价司马迁的《史记》,一起读:史家之绝唱,韵之离骚。—鲁迅

  4.练习说话:司马迁,我想对你说:﹍﹍﹍﹍﹍﹍﹍

  教学反思: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与谈迁编写《国榷》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围绕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如何发愤展开第二课时的教学,同时,写人类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因此,通过对语言文字分析,提炼人物品质,让学生感受到司马迁的坚忍不拔、忍辱负重等。学生还从中看到了一个孝顺的司马迁,我觉得这也无法否定,牢记嘱托,其中也有孝道文化。

  司马迁和《史记》里学生都很遥远,缺少认识。我觉得要上好这篇课文的关键还在于第一课时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了解《史记》的伟大,去了解司马迁其人,为第二课时做好铺垫。

司马迁与《史记》 篇12

  ★ 学什么

  能正确读、写和运用生字、理解新词;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司马迁治学的刻苦和顽强的信念。

  ★ 怎样学

  一、读文感悟

  把让你感动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体会含义。

  二、 日积月累

  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下来,借助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课外拓展

  你还知道《史记》中的哪些事故?讲给同学们听一听。

  ★ 测一测

  1、语音世界(看拼音,写词语)

  kù xíng chǐ rǔ tài shān hào jìn lì zì

  ( ) ( ) ( ) ( ) ( )

  sì chù yóu lì fēi lái héng huò bēi fèn jiāo jiā

  ( ) ( ) ( )

  二、择优录用(在括号里选择搭配准确的词下划“——”)

  四处(游历 游览) (研读 阅读)历史文献

  牢记(嘱咐 嘱托) (充足 充实)历史知识

  (再想你为什么这样起?括号里的两个词有什么不同?)

  三、顺理成章(请按课文内容理清顺序)

  ( )司马迁耗尽毕生心血,终于完成了辉煌巨著 《史记》。

  ( )司马迁立志编写史书,并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 )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

  ( )面对飞来横祸,司马迁没有屈服,仍然坚持写史书。

  (完成本题后,你有什么发现?能按顺序把这个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吗?)

  四、课文传真

  1、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 ,有的 。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 吗?”

  说说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

  2、就这样,司马迁 写作,用了整整 时间,终于完成了一 字的辉煌巨著 《史记》。这部 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 的心血,是他用 写成

  的。

  读了这段话,我的感受是 。

  ★ 再提高

  你对文中的司马迁或《史记》这部巨著还有哪些了解?请写下来。

司马迁与《史记》 篇13

  教案示例

  一、导入

  《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史记》文章之价值,无论何人当不能否认”,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确立了《史记》的十大名篇,强调要“精读之”。节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出自这十大名篇。而《屈原列传》则再现了屈原的高尚品质和卓越的才能,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阅读节选的三个“列传”片断,结合已学过的作品和《语文读本》所选的《史记》里的文章,加深对《史记》这一煌煌巨著的理解。

  二、诵读指导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语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最好手段。

  经过两年半的高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这三篇史传应以指导学生自读为主。

  要求:①注意生字的读音;②注意古今异义的词;③归纳多义词的词义及词类活用的现象;④归纳通假字;⑤注意文言句式

  三、鉴赏评价

  方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通过蔺相如和廉颇形象的塑造,颂扬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主义精神。

  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他的大智大勇,是通过一组生动的故事表现出来的,完璧归赵、渑池会是集中地表现他建立在爱国思想基础上的勇和智,将相和则是集中表现他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境界。

  秦昭王以十五城易赵国和氏璧,这一悬殊的不等价交换出于强秦之口,显然不是出于诚意。赵国答应易璧,等于自甘屈服;如不答应,秦国就可以借口出兵侵赵。赵国君臣十分清楚秦国的这种政治阴谋。经过权衡之后,他们决定通过外交斗争以求得解决,争取化被动为主动。但是谁可以为此出使呢?在这紧急关头,宦者令缀贤推荐了蔺相如。

  秦国历来贪暴无信,人们称之为“虎狼之国”,蔺相如的使命是十分艰巨的。但是,由于他事前有周密的考虑、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斗争目的,所以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处处争取主动。秦王在离宫中的章台接见蔺相如,传璧以示美人及左右,没有举行隆重的接见礼,完全暴露了无意偿赵城的企图。蔺相如当机立断,他机智地诓回和氏璧,并以身死玉碎威慑秦国君臣,迫使秦王不得不“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装出一副真想偿还赵城的样子。这种无可奈何的表演,不管其真意如何,本身就宣告了秦王第一场外交斗争的失败。

  在“渑地斗智”中,相如请秦王击缻,召入御史书之,请以咸阳为赵王寿,一次又一次狠挫秦王的锐气,直到盟会结束,秦王“终不能加胜于赵”。蔺相如以他的机智再次取得了外交斗争的胜利。

  廉颇与蔺相如相较,资格老,建功早,他有“攻城野战之功,以勇气闻于诸侯”,位为国家的上卿。对于蔺相如由一个布衣之上一跃而为上卿,且“位居我上”,廉颇颇不服气。他认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声言要当众“辱之”。一个是勇将,一个是智士。蔺相如深知,“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个在也”。而今二人相斗,如两虎相朴,“其势不俱生”,这将危及国家的安危。于是他顾全大局,称病不朝,“不欲与廉颇争列”。道遇廉颇,“引车避匿”。相比之下,廉颇意气用事,争个人名位,太渺小了。但廉颇毕竟是一位忠心耿耿的社稷之臣,他的争胜,无非是争个人的面子。后来当他一旦明白过来,立刻悔愧交加,立即负荆请罪,肉袒谢相如。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同样是出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就是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

  《屈原列传》

  司马迁在这篇史传中,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阐明了他的思想言行,评述了他的代表作《离骚》,著录了他的《怀沙》。目的之一是推崇屈原正确的政治主张和伟大的人格。

  1.司马迁认为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叙述楚国和齐奏的关系,是以历史的教训来证明屈原主张的正确。楚怀王重用屈原为左徒时,齐楚从亲,秦不敢侵犯。楚怀王听信上官大夫的毁谤疏远屈原后,秦国就令张仪来离间齐楚的关系,破坏两国的同盟,以便各个击破。从此,楚怀王一次次上秦国的当,终至客死于秦。楚顷襄王继位后,仍向秦屈膝,放逐屈原,楚竟为秦所灭。楚国亲齐,秦不敢侵犯;亲秦,则吃秦的大亏。

  2.司马迁对屈原的政治才能异常推崇。他认为屈原所理想的政治就是唐虞三代那样的政治,以为屈原的主张是举贤授能。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还称赞《离骚》“明道德之广崇,治礼之条贯,靡不毕见”。

  3.司马迁赞扬屈原的高尚人格和斗争精神。楚怀王昏庸贪婪,对外亲齐亲秦摇摆不定,对内宠任奸佞,听信谗言。屈原虽不被重用,仍坚持自己的理想,为挽救楚国危亡坚持斗争。司马迁认为屈原“志洁”“行廉”,“皭然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在叙述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时,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司马迁称信陵君为“魏公子”,表现出司马迁对信陵君的敬仰。魏公子礼贤下土,所养士人如侯嬴、朱亥都是不平凡的人。信陵君窃符救赵,全赖乎客。写客是为了衬托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急人之难的高尚品德。信陵君礼贤以国事为重,这是司马迁的理想。这篇文章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侯赢隐身在看门人中,偏偏信陵君知道他是贤者,而且精心设计了礼请侯赢的场面。魏公子举行宴会,高朋毕至,贵宾满堂。公子本人率众多人马车辆,亲自去迎接侯赢赴会,这给了侯赢很大的面子。而侯赢穿戴着破旧的衣帽,表露出满不在乎的轻慢。公子亲自驾车,他却傲然直登上座。车到半途,他又下车去访问自己的朋友朱亥,站在喧闹的街市,故意和朱亥谈论了很久,倒把公子冷落在一边。但公子的态度却越来越温和,没有丝毫愠色。宴会上,公子当着满堂贵宾,赞誉侯生,又亲自问候生祝酒。末了,侯生却对公子说:“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用侯生在大庭广众之中故意用自己的倔傲放诞来反衬公子的礼贤下士和虚己待人,是不同寻常的举动。后来信陵君在窃符救赵的非常壮举中完全得力于侯生的策划,这才使读者明白“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其意是“今日我侯嬴也够难为公子了”,表示要以身相许了。侯生后来果然以死励军,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在司马迁的心目中,信陵君是个理想化的人物。

  四、品味语言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大量的对话描写,《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人物各自的言行,《屈原列传》中的人物对话,都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篇文章记事写人的语言都十分丰富和精当,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动的形象性。

  结合三篇课文后面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来品味。

  五、拓展训练

  (一)按《廉颇蔺相如列传》书后练习四的要求,让学生读读史论,学习从不同的方面思考问题,质疑问难。

  (二)读下面两段文字

  1.《史记·益尝君列传》节文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素相。人或说秦阳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奏,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益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人奉献之昭王,更无他袭。孟尝君患之,徧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抓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储藏室)中,取所献狐王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益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更通行证),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驿车)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果追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益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差之,及孟尝君有案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2.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亡所以不至也。

  练习:

  1.两篇短文译成现代汉语。

  2.你对王安石《谈〈孟尝君传〉》一文的看法写成一篇短文。

司马迁与《史记》 篇14

  我的第二课时设想:教学过程依次为整体感知、品词析句精读课文、拓展延伸

  首先整体感知,借助词语复述课文。

  出示词语:嘱托、专心致志、飞来横祸、了此残生轻于鸿毛、辉煌巨著史无前例 重于泰山。指生读词语,然后借助词语复述课文。之后让学生默读全文。

  (设计依据:《课标》在第三学段明确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情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因此教学要从整体把握开始。借助词语复述,使课文内容成为清楚的一条线,也是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训练。)

  接下来品词析句、精读课文。(这里分为四个环节)

  1、首先教师联系词串出示问题:“嘱托”可以换成“嘱咐”吗,为什么?司马迁写《史记》仅仅因为父亲的嘱托吗?以这两个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读书中的思考是学生读书习惯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出示问题引领学生读书,旨在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同时设置近义词的比较,是落实《课标》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2、在接受父亲的嘱托后,司马迁开始“专心致志”地写《史记》,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专心致志”?生再读一二自然段,感悟交流。在发言交流的基础上师引出“每天”和“忙着”这两个重点词。同时就这两个词让学生展开想象。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下面的句型练习:

  天色微明,司马迁__________;

  夜深人静,司马迁___________;

  三伏盛夏,司马迁____________;

  数九隆冬,司马迁_____________

  ……

  (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老师与文本三者的对话,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凭借文本具体的语言材料,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训练学生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3、“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什么是“飞来横祸”?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师可相机补充“李陵事件”,同时强调司马迁所遭受刑罚的残酷和耻辱。)然后引领学生用直线画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用波浪线画出司马迁是怎么做的。读文章、看插图体会司马迁此时的心情,感受他做出生死抉择的原因。(忍辱负重)最后指导学生读好这一段。最后师配乐范读。

  (语文教学把朗读放在首位,因为阅读过程中有很多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我们学语文,不是把每篇课文都分析透,而是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有感情的朗读是最好的方法,也是我们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

  4、就这样,带着屈辱,带着痛不欲生的悲伤,带着重于泰山的人生意义,司马迁最终完成了这部史无前例的辉煌巨著。生自由读最后一段,引导体会“13年、52万字”所表现的司马迁精神。

  思考交流,司马迁留给我们的只有《史记》吗?回扣课题,深入解读“发愤”。师补充后人对司马迁的评价: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通过阅读、思考、交流,让学生深入体会司马迁对待苦难的人生态度,使司马迁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渐渐高大起来。)

  最后拓展延伸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英雄人物把困难与挫折当做一笔财富,他们用行动来诠释“发愤”。课下同学们读读、背背五下《国学启蒙》第46页,《报任安书》中的片段。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实践真正的大语文观。)

司马迁与《史记》 篇15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79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相关知识: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人,西汉伟大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幼年在家乡耕牧、读书,十岁随父到长安,曾就学于经学大师董促舒、孔安国。二十岁开始漫游,到过现在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到长安后做郎中;又奉使西南,侍从武帝巡狩,足迹几乎走遍全国各地,他观瞻了历史的遗迹,了解了社会风土人情,搜集了传闻轶事,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他在继承父职任太史令后,又博览了朝廷藏书,为《史记》的写作做好了充分准备,遂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XX年),开始了这部不朽巨著创作,大约成书于汉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传记文学名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长达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内分《本纪》十二篇,记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表》十篇,把错综复杂的史实用简明表格谱列出来;《书》八篇,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世家》三十篇,主要记载贵族王侯的史事;《列传》七十篇,是官吏、名人以及部分下层社会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还记载了一些国内少数民族和外国的历史。

  鲁迅先生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上,也有极深的造诣,对后世作家与文学的影响是极其巨大而深远的。

司马迁与《史记》 篇16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词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大意。

  学习重点: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

  学习流程:

  一、自读课文,理解字词。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理解词义。

  讲述:

  记载:

  搜集:

  研读:

  飞来横祸:

  发愤: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4)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 ):

  第二段( ):

  第三段( ):

  第四段( ):

  3、指名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抓住体现中心的语句。

  学习流程:

  一、 精读课文:

  1、 找出写“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的句子读一读。受了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2、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

  (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什么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3、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表现了司马迁怎样的品质?

  4、“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 自我评价;

  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 故事,讲述了 代 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 嘱托,忍辱负重,耗费了 年时间编写辉煌巨着《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 ,矢志不渝的精神。

  2、“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完成这部史书!”

  如何理解这句话?

  三、自我小结:

司马迁与《史记》 篇17

  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文中“发愤”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自己看书后回答)

  生:“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师:对,这是原因之一:父亲的嘱托(板书)

  师:那原因之二呢?

  生:“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同学们,对吗?

  生:对。

  师:这就是原因之二:对生死的理解。(板书)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

  师:文中还有原因之三吗?

  (生自己看书)

  生:司马迁悲愤交加……

  师:对。原因之三:司马迁悲愤交加(板书)那司马迁悲的是什么?愤的是什么呢?

  生:悲的是自己为替李将军辩护便得到如此的酷刑,为自己感到悲;愤的是你汉武帝不分是非、不明事理。

  师:即便如此,司马迁还是写完了《史记》,所以说……

  同学们你们还能找出原因之四吗?

  生:“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听着……,心里……。……受父亲影响,……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师:对呀,这是原因之四:立志写史书(受父亲影响)(板书)请同学们读这一节。

  师:从文中的插图可以看出是“发愤”写《史记》吗?

  生:能。从灯光、背后的竹简、人物的神态都可以看出来。

  师:这是原因之五:插图(板书),还有原因之六吗?

  生:“就这样,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师:(深有感情地)对呀,13年时间,52万字,毕生的心血(板书)真是用生命写成的!让我们好好地来读读这一段吧!

  师:学完了这一课,司马迁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形象呢?高大吗?站得直吗?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下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