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
挑山工(通用17篇)
挑山工 篇1
教学理念 要卓有成效地进行合作学习,不仅要以突现自主为前提,而且要关注合作与探究同行。鼓励学生感悟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发表个性化见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与合作学习技巧;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对话,合作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3.使学生懂得课文内蕴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执著追求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板书课题、简介挑山工后,多媒体展示挑山工奋力登攀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联想,在引发兴趣的情境中,初步体验: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往山上挑货物,的确令人敬佩。 二、质疑问难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看看自己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以开放的理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至少10人)。对认真读书,善于动脑,能提出有创意问题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 三、合作探究 1.朗读感受形象。①引导学生弄清楚挑山工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的(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挑山工“登攀”的语句,同桌交流)。②让学生把文中描写挑山工登攀的语句连起来读一读,并对照课文插图,想象挑山工朝着一个目标艰难地不断地奋力登攀的形象(同桌互相朗读、评价后,选代表在班内朗读,感受挑山工的艰辛、执著)。 2.合作梳理“三遇三见”。 要求:在阅读课文基础上,以小组合作方式填写下表规定的内容。教师要走进学生,巡查指导,确保有效学习(小组内先分工、互动、议论,然后在班内展示、评价)。 相遇次数相遇地点看见挑山工在干什么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3.合作感悟难句含义。①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整体思考“哲理”。②用多媒体展示合作学习问题:a.你认为山民走得很慢,反而常常跑在我们前头的原因是什么?b.“我”为什么会愉快地(“心悦”)接受挑山工的说法?“我”真心实意地佩服(“诚服”)挑山工的什么精神(突出“心悦诚服”理解)?c.挑山工的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我”最需要的是什么?③合作学习要求:组长要合理分工,并在自读自思的基础上展开议论、争辩,形成升华性结论。④教师要强化点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形式“亮点”,并在展示、评价中及时引导整合,使学生感悟到位。 4.指导朗读山民的话。要求突出重音,注意语速,语气。可采取教师范读、同桌试读、个别展读、民主评读和全员美读的步骤,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升华其理其情。 四、体验整合 先引导学生在课文插图下写几句最想说的话,然后个性化展示。鼓励学生说有创意的话,有哲理的话,也可写赞美挑山工精神的话,以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让学生先写后说,多元化表白情怀)。 [评析] 以质疑启感悟,以导读促感悟,尤其是以合作达到领悟,在三位一体的有机整合过程中,张扬理解的个性,焕发主体的活力,是这一教学设计的特色。教者在激趣导入后,先以开放的魄力启迪学生质疑,使之学习伊始就展示了自主感悟的丰姿;接着,又以导读为感悟方式,于学生心灵深处塑起“挑山工”的可敬形象;随之,教者精心设计了旨在梳理“三遇三见”与攻克感悟难点的两轮有实效的合作学习,把教学一举推向高潮;最后,又以学生发表自主、多元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有效深化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显然,这个设计是颇有借鉴意义的。 13挑山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对挑山工的话的理解。 2.怎样让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初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我们游览名山,常常看到一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步向上登攀的人,他们就是“挑山工”。(板书课题) 2.播放《挑山工》情景剧,大致了解泰山上挑山工的情况。 二、预习课文 1.读读课文,了解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想想“我”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读、想想。 3.学习生字新词 三、交流预习 1.想想“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请学生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同学间简单交流各自的理解。 3.交流学习词语的收获。 (1)说出“货、奏、超”三个字的部首。 (2)注意“衡、拘、耽”三个字的读音。 (3)读生字组词。 (4)说说书写中要注意的问题。 (5)组词: 溜()货()奏()衡()诵() 留()贸()泰()横()颂() 杖()肌()耽()误()哲() 仗()机()枕()娱()折() 4.读课文。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本段。大家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板书“登山”二字) (2)挑山工是怎样登山?(先讲挑山工的姿势再讲排山工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板书“姿势”“路线”“折尺形”)从文中找出讲挑山工姿势的话读一读。教师拿出折尺给学生演示,什么叫折尺形。比较折尺与直线的线段,从而让学生明白,一是所走的路线,二是折尺形比直线要长。 (3)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一是东西木碰在台阶上,二是还能节省些力气。) (4)挑山工走折尺路线带来什么困难?(路程比游人大约多一倍) 3.学生轻声阅读本段,边读边想排山工当时登山的情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的登山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大家思考:(1)作者对什么感到奇怪?2)“腾云驾雾”指什么? 2.交流。(1)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是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2)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本课来形容看到挑山工突然赶到前面引起的联想。(3)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比一比,谁朗读得好。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1)在登山途中,“我”和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分别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情况下相遇?(2)“攀谈”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 2.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谈一谈。 3.全班交流。 (1)“我”和同一位挑山工三次相遇。第一次是在山下;第二次是在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第三次是在半山的五松亭。这三次相遇,每一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结果总又是他走到了前面。(学生交流这个问题时,板书“经历”“山下”“回马岭”“五松亭”。) (2)攀谈就是闲谈,随便聊聊。因为作者感到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迷。.有感情地朗读本自然段。(本自然段大部分用告诉别人事情的语气读,挑山工的话用解释的语气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指名读本段。想一想,本段主要讲了什么?(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迷)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 2.讨论: (1)挑山工是怎样为作者解开心中不解之谜的?用课文中的话说说,如果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 (2)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 (3)为什么“挑山工”和“游人”有这么多不一样呢? 3.交流:(1)略(2)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样就怎样;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往前走。(3)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停在哪里,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目标专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齐读本自然段。 2.讨论:(1)“包蕴”“哲理”分别是什么意思。(2)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 3.交流:(1)“包蕴”是包含的意思。“哲理”是有着普遍意义的、有深刻意义的话。(2)只要认定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走长了,就能跑到前面;如果像游人那样东看西看,走走停停,看起来走得很快,结果反而比挑山工慢。这个道理不仅适合于登山,而且具有普遍意义,做其他事情也是这样,谁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长句、破句的读法)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齐读本自然段。 2.讨论:(1)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破折号后面的话是什么?(2)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这里的“它”从字面上讲指什么?实际指什么? 3.交流:(1)句中破折号是解释说明,破折号后面的话是“我”画的一幅画的画面。(看图)。(2)它字面上讲指的是这幅画,实际上是指画中主人公那种认定目标、坚韧不拔、不断攀登的可贵精神。(3)这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句子。前半句讲结果,后半句讲原因,意在强调后者,即“我”需要挑山工这种精神,它将永远激励着“我”。(学生回答问题时,板书“作者需要精神”)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用“耽误”、“朴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启迪。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写有“读读写写”中词语的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安排的篇目和重点训练项目。 2.导入新课。板书:挑山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知道“挑山工”是指什么样的人?预习后,知道了挑山工的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认识可深可浅。)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们登山时的姿势是什么样的?找出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什么样的?(是折尺形的。) 谁能描述一下,“折尺”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图示,或实物演示。) 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而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能省些力气。) 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带来什么问题?(路程比游人约多一倍。)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交流。 作者对什么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饱览”是什么意思?(充分地看,看个够。)“题句”是什么意思?(就是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感叹挑山工登山之快,对挑山工的领先感到吃惊,觉得不可理解。)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读音。提醒注意:“奏”、“素”是平舌 2.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时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问题:在登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思考。 3.讨论交流。 “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三次。)这三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请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几次相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在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后来发现“他”走在了前面,率先到达我们相遇的地方。) “攀谈”是什么意思?(闲谈,随便聊聊。)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因为作者感到很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谜”。)作者的“不解之谜”是什么? 作者的这个“不解之谜”是怎样产生的?联系前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想一想。(是通过对挑山工与游人的对比产生的。)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自然段。 2.讨论。 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挑山工是怎样解释“这个理儿”的?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我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么就怎么) (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那么,为什么游人“高兴怎么就怎么”,而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呢?(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要按时把货物送到山顶,目标专一,所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五、讲读第六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2.讨论交流。 “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诚心诚意地佩服。)“包蕴”指什么?(包含。)“意味深长”是什么意思?(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什么是“哲理”?(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有深刻意义的话。) 山民这几句朴素的话里,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比较游人与挑山工的不同之处,然后深入理解“一步踩不实不行”、“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含义,再深入到更深一层的认识:看准目标,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放松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六、讲读第七自然段。 作者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向前。) 七、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体会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1.提出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哪几个自然段联系起来可以成为一段,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交流。 课文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却常常领先,作者对此提出了疑问;第三至第六自然段是第二段,讲作者与一个挑山工几次相遇,通过交谈,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第七自然段是第三段,讲挑山工的精神对作者的启示。 三、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1.提出要求:把各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大家练习说一说。 2.同桌互相讨论。 3.指名发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完成“读读写写”。 1.指名读小黑板上的词语。 2.指名说说“拘束”、“腾云驾雾”、“耽误”、“朴素”、“意味深长”的意思。 3.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用“耽误”、“朴素”造句。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预习要求预习《可爱的草塘》。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溜、货、奏、衡、诵、杖、过、肉、束、耽、误、哲”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对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对的话的理解。 2.怎样让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初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我们游览名山,常常看到一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步向上登攀的人,他们就是。(板书课题) 2.播放情景剧,大致了解泰山上的情况。 二、预习课文 1.读读课文,了解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想想“我”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读、想想。 3.学习生字新词 三、交流预习 1.想想“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请学生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同学间简单交流各自的理解。 3.交流学习词语的收获。 (1)说出“货、奏、超”三个字的部首。 (2)注意“衡、拘、耽”三个字的读音。 (3)读生字组词。 (4)说说书写中要注意的问题。 (5)组词: 溜( )货( )奏( )衡( )诵( ) 留( )贸( )泰( )横( )颂( ) 杖( )肌( )耽( )误( )哲( ) 仗( )机( )枕( )娱( )折( ) 4.读课文。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本段。大家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讲登山的特点,板书“登山”二字) (2)是怎样登山?(先讲的姿势再讲排山工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板书“姿势”“路线”“折尺形”)从文中找出讲姿势的话读一读。教师拿出折尺给学生演示,什么叫折尺形。比较折尺与直线的线段,从而让学生明白,一是所走的路线,二是折尺形比直线要长。 (3)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一是东西木碰在台阶上,二是还能节省些力气。) (4)走折尺路线带来什么困难?(路程比游人大约多一倍) 3.学生轻声阅读本段,边读边想排山工当时登山的情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的登山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大家思考: (1)作者对什么感到奇怪?(2)“腾云驾雾”指什么? 2.交流。 (1)虽然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是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2)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本课来形容看到突然赶到前面引起的联想。 (3)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比一比,谁朗读得好。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1)在登山途中,“我”和同一位几次相遇?分别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情况下相遇? (2)“攀谈”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 2.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谈一谈。 3.全班交流。 (1)“我”和同一位三次相遇。第一次是在山下;第二次是在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第三次是在半山的五松亭。这三次相遇,每一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结果总又是他走到了前面。(学生交流这个问题时,板书“经历”“山下”“回马岭”“五松亭”。) (2)攀谈就是闲谈,随便聊聊。因为作者感到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迷。 4.有感情地朗读本自然段。(本自然段大部分用告诉别人事情的语气读,的话用解释的语气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本段。想一想,本段主要讲了什么?(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迷)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 2.讨论: (1)是怎样为作者解开心中不解之谜的?用课文中的话说说,如果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 (2)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 (3)为什么和“游人”有这么多不一样呢? 3.交流: (1)略 (2)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样就怎样;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往前走。 (3)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停在哪里,目标散乱;有任务,目标专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齐读本自然段。 2.讨论: (1)“包蕴”“哲理”分别是什么意思。 (2)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 3.交流: (1)“包蕴”是包含的意思。“哲理”是有着普遍意义的、有深刻意义的话。 (2)只要认定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走长了,就能跑到前面;如果像游人那样东看西看,走走停停,看起来走得很快,结果反而比慢。 这个道理不仅适合于登山,而且具有普遍意义,做其他事情也是这样,谁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长句、破句的读法)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齐读本自然段。 2.讨论: (1)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破折号后面的话是什么? (2)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这里的“它”从字面上讲指什么?实际指什么? 3.交流: (1)句中破折号是解释说明,破折号后面的话是“我”画的一幅画的画面。(看图)。 (2)它字面上讲指的是这幅画,实际上是指画中主人公那种认定目标、坚韧不拔、不断攀登的可贵精神。 (3)这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句子。前半句讲结果,后半句讲原因,意在强调后者,即“我”需要这种精神,它将永远激励着“我”。(学生回答问题时,板书“作者需要精神”)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附:板书设计 5 教案点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联系课文对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难点一是对的话的理解,二是引导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因此在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溜、货、奏、衡、诵、杖、过、肉、束、耽、误、哲”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对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对的话的理解。 2.怎样让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初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我们游览名山,常常看到一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步向上登攀的人,他们就是。(板书课题) 2.播放情景剧,大致了解泰山上的情况。 二、预习课文 1.读读课文,了解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想想“我”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读、想想。 3.学习生字新词 三、交流预习 1.想想“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请学生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同学间简单交流各自的理解。 3.交流学习词语的收获。 (1)说出“货、奏、超”三个字的部首。 (2)注意“衡、拘、耽”三个字的读音。 (3)读生字组词。 (4)说说书写中要注意的问题。 (5)组词: 溜( )货( )奏( )衡( )诵( ) 留( )贸( )泰( )横( )颂( ) 杖( )肌( )耽( )误( )哲( ) 仗( )机( )枕( )娱( )折( ) 4.读课文。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本段。大家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讲登山的特点,板书“登山”二字) (2)是怎样登山?(先讲的姿势再讲排山工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板书“姿势”“路线”“折尺形”)从文中找出讲姿势的话读一读。教师拿出折尺给学生演示,什么叫折尺形。比较折尺与直线的线段,从而让学生明白,一是所走的路线,二是折尺形比直线要长。 (3)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一是东西木碰在台阶上,二是还能节省些力气。) (4)走折尺路线带来什么困难?(路程比游人大约多一倍) 3.学生轻声阅读本段,边读边想排山工当时登山的情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的登山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大家思考: (1)作者对什么感到奇怪?(2)“腾云驾雾”指什么? 2.交流。 (1)虽然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是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2)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本课来形容看到突然赶到前面引起的联想。 (3)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比一比,谁朗读得好。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1)在登山途中,“我”和同一位几次相遇?分别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情况下相遇? (2)“攀谈”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 2.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谈一谈。 3.全班交流。 (1)“我”和同一位三次相遇。第一次是在山下;第二次是在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第三次是在半山的五松亭。这三次相遇,每一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结果总又是他走到了前面。(学生交流这个问题时,板书“经历”“山下”“回马岭”“五松亭”。) (2)攀谈就是闲谈,随便聊聊。因为作者感到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迷。 4.有感情地朗读本自然段。(本自然段大部分用告诉别人事情的语气读,的话用解释的语气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本段。想一想,本段主要讲了什么?(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迷)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 2.讨论: (1)是怎样为作者解开心中不解之谜的?用课文中的话说说,如果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 (2)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 (3)为什么和“游人”有这么多不一样呢? 3.交流: (1)略 (2)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样就怎样;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往前走。 (3)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停在哪里,目标散乱;有任务,目标专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齐读本自然段。 2.讨论: (1)“包蕴”“哲理”分别是什么意思。 (2)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 3.交流: (1)“包蕴”是包含的意思。“哲理”是有着普遍意义的、有深刻意义的话。 (2)只要认定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走长了,就能跑到前面;如果像游人那样东看西看,走走停停,看起来走得很快,结果反而比慢。 这个道理不仅适合于登山,而且具有普遍意义,做其他事情也是这样,谁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长句、破句的读法)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齐读本自然段。 2.讨论: (1)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破折号后面的话是什么? (2)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这里的“它”从字面上讲指什么?实际指什么? 3.交流: (1)句中破折号是解释说明,破折号后面的话是“我”画的一幅画的画面。(看图)。 (2)它字面上讲指的是这幅画,实际上是指画中主人公那种认定目标、坚韧不拔、不断攀登的可贵精神。 (3)这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句子。前半句讲结果,后半句讲原因,意在强调后者,即“我”需要这种精神,它将永远激励着“我”。(学生回答问题时,板书“作者需要精神”)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附:板书设计 5 教案点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联系课文对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难点一是对的话的理解,二是引导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因此在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哲理”、“腾云驾雾”等语。 2、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知道作者从挑山工的话语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3、学习挑山工踏踏实实、攀登不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的往前走。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材说明: 本课是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作品。课文记叙了“我”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的路线虽然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必有人快,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学习跳山工的顽强的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踏踏实实地前进。 教学准备:放大的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有许多人前来游览。在游览的时候,游人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向上的人,他们就是挑山工。那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挑山工的什么呢? 二、在初读中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 2、选择正确的读音。 曲 、折、挑、解(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注意读准这些字的音,再找出这些字的其它音,读一读。) 3、学生各自谈阅读感受,不受限制,畅所欲言。 4、在初读中你了解了挑山工的哪些情况?请再读有关段落。 (1)从第一自然段中知道,挑山工为什么登山、所走路线、姿势等。 “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得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登山时,他们的一条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条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的,是身体保持平衡。“作者用简短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出了挑山工挑着重物上山的样子。(登山姿势的特点)“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行的,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的右侧,就转过身子,扁担就换一下肩。”(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2)从第2自然段中知道,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3)从第3——6自然段中知道,挑山工为什么比我们走的快。(通过作者与挑山工的攀谈了解到的。) (4)从第7自然段中知道,作者从泰山回来画了一幅图。 (5)全班对话,交流学习情况。 (6)理清脉络。 三、细读课文,学生质疑。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研究。 (1)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走直线不是更近吗? 引导学生画出折尺形路线图,并出示几幅学生画的路线图辨别对错,依据课文说明理由。 (2)挑山工走的路程远,速度慢,为什么反而领先于游人? 教师板书:生疑 挑山工并不慢 过渡:这是个疑问,是个谜,这个问题在作者心中打了一个问号,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附板书设计: 27.挑山工 负荷重 挑山工 路程长 见 挑山工 速度快 一个劲儿朝前走 听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溜、货、奏、衡、诵、杖、过、肉、束、耽、误、哲”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对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对的话的理解。 2.怎样让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初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我们游览名山,常常看到一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步向上登攀的人,他们就是。(板书课题) 2.播放情景剧,大致了解泰山上的情况。 二、预习课文 1.读读课文,了解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想想“我”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读、想想。 3.学习生字新词 三、交流预习 1.想想“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请学生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同学间简单交流各自的理解。 3.交流学习词语的收获。 (1)说出“货、奏、超”三个字的部首。 (2)注意“衡、拘、耽”三个字的读音。 (3)读生字组词。 (4)说说书写中要注意的问题。 (5)组词: 溜( )货( )奏( )衡( )诵( ) 留( )贸( )泰( )横( )颂( ) 杖( )肌( )耽( )误( )哲( ) 仗( )机( )枕( )娱( )折( ) 4.读课文。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本段。大家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讲登山的特点,板书“登山”二字) (2)是怎样登山?(先讲的姿势再讲排山工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板书“姿势”“路线”“折尺形”)从文中找出讲姿势的话读一读。教师拿出折尺给学生演示,什么叫折尺形。比较折尺与直线的线段,从而让学生明白,一是所走的路线,二是折尺形比直线要长。 (3)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一是东西木碰在台阶上,二是还能节省些力气。) (4)走折尺路线带来什么困难?(路程比游人大约多一倍) 3.学生轻声阅读本段,边读边想排山工当时登山的情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的登山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大家思考: (1)作者对什么感到奇怪?(2)“腾云驾雾”指什么? 2.交流。 (1)虽然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是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2)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本课来形容看到突然赶到前面引起的联想。 (3)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比一比,谁朗读得好。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1)在登山途中,“我”和同一位几次相遇?分别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情况下相遇? (2)“攀谈”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 2.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谈一谈。 3.全班交流。 (1)“我”和同一位三次相遇。第一次是在山下;第二次是在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第三次是在半山的五松亭。这三次相遇,每一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结果总又是他走到了前面。(学生交流这个问题时,板书“经历”“山下”“回马岭”“五松亭”。) (2)攀谈就是闲谈,随便聊聊。因为作者感到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迷。 4.有感情地朗读本自然段。(本自然段大部分用告诉别人事情的语气读,的话用解释的语气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本段。想一想,本段主要讲了什么?(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迷)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 2.讨论: (1)是怎样为作者解开心中不解之谜的?用课文中的话说说,如果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 (2)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 (3)为什么和“游人”有这么多不一样呢? 3.交流: (1)略 (2)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样就怎样;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往前走。 (3)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停在哪里,目标散乱;有任务,目标专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齐读本自然段。 2.讨论: (1)“包蕴”“哲理”分别是什么意思。 (2)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 3.交流: (1)“包蕴”是包含的意思。“哲理”是有着普遍意义的、有深刻意义的话。 (2)只要认定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走长了,就能跑到前面;如果像游人那样东看西看,走走停停,看起来走得很快,结果反而比慢。 这个道理不仅适合于登山,而且具有普遍意义,做其他事情也是这样,谁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长句、破句的读法)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齐读本自然段。 2.讨论: (1)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破折号后面的话是什么? (2)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这里的“它”从字面上讲指什么?实际指什么? 3.交流: (1)句中破折号是解释说明,破折号后面的话是“我”画的一幅画的画面。(看图)。 (2)它字面上讲指的是这幅画,实际上是指画中主人公那种认定目标、坚韧不拔、不断攀登的可贵精神。 (3)这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句子。前半句讲结果,后半句讲原因,意在强调后者,即“我”需要这种精神,它将永远激励着“我”。(学生回答问题时,板书“作者需要精神”)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附:板书设计 5 教案点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联系课文对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难点一是对的话的理解,二是引导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安排了这样的环节:1、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想,理解句子的意思;2、采用分小组讨论,互相启发,然后在全班交流;3、范读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利用视频资料——情景剧的播放,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师生互动的活动设计较好地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习《挑山工》,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挑山工都有了初步的了解,谁来说说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挑山工》.(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第二大段,整体感悟. 1.轻声地读课文,把含义深刻但不容易理解的句子划下来. 2.交流:你读懂了么 你是联系哪些内容读懂的 (1)出示挑山工的话: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 你们是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听下来呗!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这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听听住住更不行. 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你看,是不是这个理儿 提问:挑山工的话里有什么深刻含义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 (2)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走走停停,而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所以常常跑到游人的前边去了" 好好读读,找找. (3)交流. "或者……或者……或者……" (这里列举了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的三个情形:他们或者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是多么的逍遥,多么的自在.) 那么怎么读才能表达出游人游山赏水时的悠闲和轻松呢 试着再读一读.请几名学生读. (4)挑山工呢 (他们一个劲儿往前走,时间长了,就走到游人前边去了.) 指导读好游人和挑山工的不同表现. 3.交流三次相遇. (1) 山下相遇,很快超过他.(练习朗读) (2)回马岭舒展(练习朗读) (3)五松亭(练习朗读) 4.还有值得研究的句子吗 讨论: (1)"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你能告诉大家,你什么地方不理解 ) (2)" 在前边的山道上,我们又几次超过了他;但是总在我们流连山色的时候,他又悄悄地超过了我们." 师: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正因为"我"亲眼看到挑山工几次与我们同时起程,每次都是我们先超过他,可每每被他赶上,甚至超过,所以听了挑山工的这段话,我——心悦诚服.(出示句子) 5.让我们再来读读挑山工的话.你从挑山工的话中还体会到了什么呢 (1)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认定目标. (2)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练读) (3)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若生讲不出"认定目标")师可引:游人与挑山工登山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或换一种说法,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时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认定目标或有明确的目标)请生在黑板上随意书写. 6.师总结:挑山工认定目标,决不三心二意,坚持不懈,决不信步游走,坚韧不拔,决不半途而废.这就是挑山工话中"包蕴"着的"意味深长"的哲理.——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7.挑山工的朴素的话语包蕴着如此深刻的道理.我想,同学们也肯定能从这两句话中体会出这句话的含义.作者需要它,你需要它吗 请你看着这幅图,把你的理解,体会用笔表达出来吗 三,交流读后感. 四,小结. 同学们通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看来,联系上下文是理解阅读内容的好方法.以后我们还要经常运用. 五,作业. 设计理念: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2、学生课前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情景导入: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梦,有人说人生是享受,也有人说人生是奋斗,是攀登。孩子们,你们如何理解人生,但学完了《挑山工》这一课,你们一定会有新的理解和收获。 (师板书课题:挑山工) 让学生观察插图,你能从图上对挑山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吗? ( 师出示课文插图) 学生会有许多种不同的答案,肯定学生的想象,并且顺势开发学生的视野。 对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正确引导,合理运用,加深印象。 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画面中挑山工的样子。 注意描写顺序。评一评,他们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自由读一读。 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画面,读到这样的文字的时候,我们能从中体会到挑山工的艰辛不易。下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一段,进一步了解挑山工的不易。对挑山工的敬佩! 找出给你印象最深刻的语言读一读,品一品。生轻声读课文 挑山工的几句实在的话,好象包含着很多道理。 如果让你根据这幅画和我们所学的课文来写一句座右铭,你会写什么呢? 生动笔写。互评,鼓励,激趣。 总结:今天,我们了解了挑山工,从他身上我们汲取了精神力量。课后,请大家给挑山工写一封信,我们在班级墙报中展出。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挑山工》。首先我说一说对这篇课文的理解。这一篇课文被放置在快与慢单元中,意在培养目标如一,坚持不懈的精神,具有良好的时间观念。但从本篇文章的题材来说是一篇写人记人的记叙文,单纯强调道理也容易犯道德说教之嫌。如何发挥出语文灵动的人文气息,从站在人的角度,来看人的品质精神及长年累月下来所积累下来的人生道理,将更有易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打通了学生与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交流。所以我将尝试着以分析挑山工的形象为视角、以感受挑山工精神特别是目标一致坚持不懈的精神为重点,有利于整体把握文本,而挑山工对目标如一,坚持不懈道理的揭示则将在人物形象分析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完成。 四年级的学生具体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基本读懂课文内容,但认识能力比较有限,看问题较肤浅、片面,不容易发现文字下面所包蕴的丰富内容,所以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加强前后文中的联系,细读品味。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会的上面打圈圈,我们教给学生是他暂时不会的但让他跳一跳就能摘到树上的桃,这种发现的惊喜肯能激发出他们学语文的兴趣。 通过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1 学会写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积累节奏、平衡、心悦诚服、意味深长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读出“我”的诧异和钦佩,读出挑山工的得意和憨厚。 3 感受挑山工朴素而平凡的人物形象,学习挑山工不畏艰辛,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目标如一才能顺利达到终点的人生智慧。 对此,我选用以下教学方法: 1 变序教学法。 不采用从段到篇的程序教学,而是围绕着挑山工人物形象,感受、品析,这样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演示教学法 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形象,对于折尺形路线是直线的两倍如果借助于简笔画,就能让学生一目了然了。 3 文本细读法 引导学生抓住意蕴丰富的词句深入挖掘,如“得意”、“二十年”、“笑”等等,感受一字一词下所包蕴着的人的精神世界。 4 对比导析法 为什么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挑山工讲的理到底是什么,对这些难点的理解,要通过游人与挑山工在攀爬的态度上比较。 5延伸拓展法 联系自身,这是一个将挑山工的精神品质,深刻的认识内化升华为学生的精神营养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学法:1 质疑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围绕有用,相同与不同进行思考,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合作、讨论法 合作、讨论,既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智力上得到互补,在思维冲撞中有新的发现。 二课时 说教学程序: 一 导入: 同学们敬佩什么人?有没有人敬佩干体力活的?有一篇文章是写泰山挑夫的,他们长年干着又苦又累的活,靠气力吃饭,但是就是这样的人还让作者这样的大作者敬佩不已,他们身上有着我们可以缺的一些东西,想不想知道呢?好,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挑山工》。 这样的导入是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入手,让学生从情感反差中认识到干体力活的人也有可贵的品质,这样的开头能为学好课文定下一个好的情感基调,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也是一种切实的引导。 二 自学生字词。当堂听写一些词语。完成教学目标1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其中包括两个小环节: (1)选你喜欢的一段,在由四人组成的小组里读。每人都试读一段,其它同学纠正。 (2)再次读文,以默读为主。同时想想读完课文了,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跟我们介绍挑山工。 初读部分是让学生对挑山工有个大体上的认识,让学生自由言说,教师不做评议,为后文提升学生的认识,让学生感到有新的收获做好准备。 四 细读文本,感受挑山工朴实的形象。 1 挑山工是一个怎样的职业? 2 挑山工的行走路线? 什么是折尺形?用简笔画,一目了然。为什么要走折尺形?(归纳出三点)。折尺形的有没有缺点? “走的路程大约比别人多一倍”暗含着挑山工的辛苦和不易。 3 品读有关于挑山工外貌、神情描写的句子,体会挑山工不畏艰劳,乐观开朗的精神。 比如“一天一个来回”“二十年”、“黑黝黝”、“长不高、又矮又粗”等。 生活这么艰辛,工作这么辛苦,他们是怎么面对的? 笑对人生。 4 体会挑山工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过渡语:这样的挑山工多吗?对,从“随处”一词可以看出来,但就是这样毫不起眼的挑山工却让“我”感到奇怪,“大吃一惊”,还"心悦诚服",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挑山工说“不一样”,怎么个不一样?引导学生能过对比,认识到游人轻装上山走直线,挑山工肩挑重物上山走折尺形路线。游人上山是玩赏,挑山工则是工作。游人是走走停停,玩玩闹闹,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 这就是挑山工所说的“理”勾画出挑山工说的话,反复朗读,读出那种厚道质朴的口气。 挑山工这些话我们可以不可以把它想得更宽一点,例如做事上是否也跟走路一个理儿呢? 进而揭示出挑山工话中包蕴着的深刻的普遍哲理: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看准目标勇敢直前,就能达到成功的顶峰。 能不能举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个“理儿”?正反两方面的例子。 5 挑山工的话对"我"有没有什么影响?你是从哪看出来的?理解“需要”“它”等词。 五 小结挑山工的形象,和精神品质,联系生活,合理迁移 使学生对挑山工精神领会得更深刻、更具体,有助于贴近生活的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真正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写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了解挑山工的话,从其登山中感受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挑山工的话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从中受到启发。 预习要求: 1、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再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查字典理解。 3、课文读通顺后,找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课后问题。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泰、衡、黝、咧、呗、哲、憨”7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积累下面的词语:节奏、平衡、饱览、诵读、不解之谜、耽误、哲理、意味深长、心悦诚服。 3、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说明的道理。了解挑山工,感受其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4、学习课文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渲染、主题导入 从今天起我们学习新的单元《快与慢》。一提起快慢,老师就会想到《龟兔赛跑》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生说) 这节课我们一块儿来学习与快慢有关的一篇课文:《挑山工》。 [设计思路:由单元主题为切入点,从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导入新课。] 二、交流资料,链接文本 课前布置同学们上网或通过其他的渠道搜集有关泰山和挑山工的资料,下面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生汇报) [设计思路: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对挑山工有个初步的了解,明白他们是怎样一群人,他们是干什么的。既考查了学生搜集相关信息的能力,又为学习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三、初读感知,自主质疑 1、让学生带着任务,充分地自读课文。 (1)自学生字,打开智慧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 2、组织交流 (1)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如果觉得自己说不好,也可以说一说你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或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解疑释惑。各小组选择出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准备在全班交流。 (3)组织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师生共同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可能会有如下几个: ①“我们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 ②挑山工肩背重物,走折尺形路线,可速度为什么不比游人慢? ③课文最后一句里的“它”指什么?……) [设计思路: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安排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让他们自主学习,学习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也为后面以疑促读,深入自学,自主解疑做好了准备。] 四、布置作业,熟读延伸 把课文多读几遍,直到能够读流利为止。 [设计思路:以学定教,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决定了后面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感悟人物精神品质的教学,所以此环节的设置并非可有可无,而是至关重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读课文。师生从正确、流利、朗读习惯、技巧等方面进行评议。 二、以疑促读,读中感悟 1、按处理的次序出示上节课提炼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内容见前) 2、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挑山工和游人的不同 (1)各自默读思考,然后填写表格中概括差异的部分。 |___挑山工___|___游___人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结果: (2)在小组内分析交流,开展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统一认识。 [设计思路:通过自学,学生认识到:游人轻装上山走直线,挑山工肩挑重物上山走折尺形路线。游人上山是玩赏,挑山工则是工作。] 3、挑山工的速度为什么不比游人慢呢?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你看,是不是这个理?”挑山工是怎样理解“这个理”的呢?请同学们勾画出挑山工说的话,反复朗读,精读细品,然后填写表格中“对比结果”部分。 (1)放手让学生自学。 (2)组织交流评议。 (3)通过朗读,你觉得在挑山工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有一种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4)鼓励学生读出挑山工的精神。 4、组织学生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因为我需要它”里面的“它”指的是什么? [设计思路:该环节是课文学习重点难点突破的关键所在,紧紧围绕学生提出的疑点,引导学生精读细品,感悟内容。] 三、再读深思,学习表达 1、快速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品质的。 2、组织交流,形成共识,指导习作。 [设计思路:使学生体会到写人的文章可以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的品质,使“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读”带“写”。] 四、情境交融,心灵互动 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认识了令人肃然起敬的挑山工。他们身上具有吃苦耐劳,脚踏实地,认定目标,勇往直前的可贵品质。假如有一天你有机会去登泰山,你会和挑山工进行一次怎样的对话?(出示画面《与挑山工“面对面”》) [设计思路:创设具体生动的语言情境,唤起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给了孩子一次触动心灵的机会,深化了思想认识。] 五、赏读品味,激发情感 同学们,在这篇课文的学习即将结束之时,你觉得哪些内容是自己最喜欢的,请你富有激情地读一读,再说一说理由。如果你心里的想法一下子无法表达出来,那么就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行吗? [设计思路:用品读来结束教学,让挑山工的具体言行去感染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学生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又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了可供选择的学习要求。] 教材分析: 本课是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作品。课文记叙“我“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登山的路程,虽然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经过交谈得知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在于专心登山,脚步踏实,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课文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首先写“我“登山时看见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心中感到很奇怪;其次写“我”与一位挑山工交谈,明白了他登山速度快的原因;最后写下山后请人画了一幅登山画,用挑山工登山不止的精神勉励自己不断向前。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课前预习习惯,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在我们班有90%的同学,能通过预习借助查字典的方法基本扫除文中的字、词障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有个别同学能简单地说出自己的体会,有一少部分同学能主动结合要学的课文内容来查阅相关资料,大多数同学能按照课前预习要求去做。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写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了解挑山工的话,从其登山中感受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挑山工的话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从中受到启发。 预习要求: 1、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再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查字典理解。 3、课文读通顺后,找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课后问题。 教学过程: 一、通过预习,导入新课 通过预习你了解挑山工是什么样的人吗? 预设1:学生通过预习课文能说出挑山工是什么样的人,或者有浏览过名山的同学见过挑山工也可由该同学介绍。 预设2:学生不了解挑山工是什么样的人,播放情景剧《挑山工》大致了解泰山上挑山工的情况。 小结:刚才我们看到这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一步登攀的人,他们就是挑山工。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普普通通的挑山工呢?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同桌互相听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要求同桌读课文时认真听,看是否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自由读课文,交流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可能会有“攀谈、心悦诚服、朴素、意味深长、包蕴”等,如果有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给予引导性解释)。 3、在预习中还有哪些读不懂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1)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2)挑山工的话包蕴着什么哲理? (3)因为我需要它,“它”指的是什么?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划出描写挑山工登山的句子。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情况。①学生可能知道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②也可能说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4)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挑山工登山时的情形,并试着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 (5)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 2、学习第二部分 (1)学生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思考:挑山工的话包蕴着什么哲理?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挑山工的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3)全班汇报交流情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三部分 (1)齐读最后一段,讨论:课文最后一句里的“它“指的是什么? (2)看课文插图你最想说什么?(学生可能说出挑山工的艰辛,也可能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 交流:从字面上讲指的是这幅图,实际上指画中主人公那种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可贵精神,“我”需要的是挑山工的这种精神。 (3)指导朗读全文。 4、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同样的经历,说明其中的道理? 点评: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难点一是对挑山工的话的理解,二是引导学生揣摩句子含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这样的环节:(1)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想,理解句子的意思。(2)采用边读边议,然后全班交流。(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师生交流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挑山工》是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课文通过记叙泰山上的挑山工负担重,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都走在游人的前面,揭示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课文先从泰山上的挑山工谈起,引出疑问,再通过“我”的经历解决了疑问,最后写“我”从中受到的启发。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阅读明确指出: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结合四年级的学生将进入第三学段,需要整体提高语文素养,结合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理解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并说说他们为什么这样登山。 教学难点:理解挑山工说的话中蕴含的哲理和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根据此要求,同时为了达到上述各项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本课时选用的基本教法是:1.以疑促读,以读促思法。让学生带着疑问充分地读书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以读为本,读中悟情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本课时,我采用多种形式、各种层次的读书方式,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悟情明理。3、为了解决好重点、突破难点,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让学生画两种路线图。 三、说学法 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仅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学法:1.读书质疑法。2.批注图解法。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在课本的空白处,用精练的词句写下自己对文本的点滴感受,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对语文文字的理解、感悟,而感悟文字的方法很多,能根据语言文字画出相应的图,也是一种方法。教学本课时理解挑山工的“折尺形”路线,让学生边读书边画出图形。3、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程序 鉴于以上教材的分析,教法学法的确定,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本课教学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扫清阅读障碍。二、整体感知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在弄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四、自由练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复习检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挑山工说的话中蕴含的哲理和最后一段话的含义。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什么是挑山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同时为下文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习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教师边指图边感情引入:是的,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齐读第六自然段,让生质疑。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①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②“一直”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③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 3、过渡,引出上文: 师: 要弄清“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就要联系上文理解好以下三个问题:(幻灯片出示三个问题) (1)、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2)、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3)、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设计意图:读书最大的收获在于:从读书中提出疑问。这一环节,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学习第一、二段(第1—5自然段)。 (一)品读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用“──”划句子。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1)“他们肩上......保持平衡。”作者用简短的语句,形象地描画出挑山工挑着重物上山的样子。(登山姿势的特点) (2)“他们走的路线......扁担换一次肩。”(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学生上讲台画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并让学生上讲台用线示意:理解折尺形线路图。依据课文说理由。) 2、老师小结:边读文字边想象,动手画图,也是一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名看图说话(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4、引读: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5、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边听边想,交流。 6、师:对此,我觉得很奇怪。我的疑团是怎样解开的?课文讲了我和一个挑山工4次相遇,经过了解,终于解开了不解之谜。 (二)品读第二段。 1、快速默读,我和挑山工在哪4个地方相遇?用“”括出。并且找出表现我们和挑山工速度变化的句子,用“──” 划出。 师小结:这几次相遇,每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超过了挑山工,但结果又总是他走到了前面。 2、那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我们前面去了?这使我感到很惊异,所以走过去跟他交谈,挑山工的哪些话解开了我的疑团,用“~~”划出。 3、汇报后,抓住以下问题,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师: “随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为什么一步踩不实不行?“耽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4、总结主题。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体会: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5、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如:讲一讲“龟兔赛跑”的故事等。) 6、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以上教学环节设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训练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四、探究第三段,解疑。 师:是啊,从泰山回来,我就画了这样的一幅画,(指挂图)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1、出示幻灯片(文章末句和学生质疑的3个问题) “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指什么?第二个意思指什么?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2、师小结: (1)作者体会到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受到了教育、感染、启发,所以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让这种精神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2)师小结:边读边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同样是重要的读书方法。 3、“一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4、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这样处理起强调作用,强调什么?) 5、师:对,这种精神不但作者需要它,老师同样需要它,同学们更加需要它。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标的。(齐读“总结主题”一段话。) (设计意图:通过解疑,让学生学生真正理解挑山工的精神,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课外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用“耽误、朴素”造句。 3、背诵第五自然段。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挑山工 (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挑山工 背负重物 走折尺路线 上山是工作 游 人 轻装上山 走 直 线 上山是游玩、享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挑山工与游人有什么不同一目了然,同时对文章的中心也一清二楚。)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五课。 [导入设计一] (用cai课件播放泰山上的挑山工肩负重荷奋力登攀的情形,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观腳象、体验。) 师:你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挑山工挑着沉重的货物,显得很吃力! 生:泰山的路崎岖又陡峭。 师:好个“崎岖又陡峭”,多么会用词呀! 生:挑山工是以挑货上山为生的人。 师:是的,挑山工的职业就是挑货上山。泰山上的挑山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挑着重担走在崎岖又陡峭的山路上。 生:挑山工的背都是弓的。他们每登一步都挺费劲的。 生:是的。我看见他们的脚筋都凸起来了。 生:挑山工们登山艰难不仅仅是因为肩上的担子重,还因为要走的路坎坷、陡峻、曲折、漫长! 生:对,我登过山,走得越久就越显得累。 师:同学们不但有慧眼,还有一颗慧心! 生:我仿佛看见挑山工咬紧牙关,挥汗如雨。 生:我仿佛听见扁担吱嘎直响,这吱嘎声好像在说“太重了,太沉了,别把我给压折了!” 生:我好像听见挑山工们气喘如牛。 师:我似乎看见同学们想象的翅膀在飞翔! 生:虽然艰辛无比,可挑山工们没有丝毫的怨言,没有一点松懈的意思。 生:是的,他们的表情那么乐观,一步一步迈得那么坚实! 生:他们每登一个台阶就接近目标一点点,他们就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师:这是一群乐观的、踏踏实实的挑山工。你们的语言里充满了对挑山工的赞扬和敬佩之情! 师:泰山上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非常丰富,可作者特别关注的是这挑山工,挑山工牢牢地印在作者的心里,深深地震撼着作者的心灵。同学们通过看画面就有这么多的发现。在待会儿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肯定有更多的发现! [导入设计二] 师:同学们不但爱预习,而且会预习。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预习的? 生:读课文,边读边想。不懂的地方多读,多想。 生:我还请教了我的爸爸。 生:我上网查了资料,知道泰山是五岳之首,泰山很雄奇。挑山工是专门从事挑货上山这一行的人。 师:同学们确实很会预习,在预习中一定有不少的收获。我请一个同学来当挑山工的形象代言人,你们根据内容来判断我请的这个同学是否合适。(请白白胖胖的吴鑫同学上台) 生(小手如林):不行,不行。挑山工长年累月挑货上山,风吹日晒的,皮肤哪有那么白呀。 生:吴鑫同学,虽然壮壮的,但他的肌肉不结实。 生:对对对,挑山工天天挑运货物,肌肉一定很结实的。 师:看来老师得重选一位了。(请出细高个的李煜鹏同学,学生一致反对) 生:这么瘦怎么干这么重的活呀?会累垮的。(众笑) 生:天天登山挑运货物,身体应该是健壮的! 师:有道理。 生:挑山工哪有这么高的呀? 师(故作疑惑):谁说挑山工就不许是高个呀? 生:挑山工天天挑货上山,为了多赚点钱,还尽量多挑货,常常挑很重的担子,身板长期受压,长不高的。 生:课文也提到“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种活儿”。 师:真会用心读书!我想挑山工赏挑重担不仅仅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给游客提供更多的服务。(面对李煜鹏同学)你说对吗?(李点头以示赞同) 师:同学们预习得真认真。那你们把课文中描写挑山工以及他们如何登山的语句找出来读读,看谁能把挑山工读活!先自己或同桌之间练读,相信你们行!待会评一评看谁读得好,读得好的大伙用掌声把他(她)请上台演一演。(话音未落,学生便神情专注、饶有兴趣地读开了。) [导入分析] 片段一采用的是情境导入法。逼真的情境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身临其境地观察、想象、体会。泰山的险峻以及挑山工逼真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了挑山工登山之艰辛,初步萌发了对挑山工的敬佩与赞扬之情。 片段二采用的是趣味导入法。“形象代言人”在广告界里司空见惯,可移植于课堂实属鲜见,一下便击中了学生的兴奋点。而后教师步步为营,以“评议人选是否恰当”为细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引领学生在富有情趣的交流思辨中,完善和深化对挑山工形象的理解。 片段一和片段二的异曲同工之妙在于: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凸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着眼于教学的主要目标。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感受到了挑山工登山的艰辛,为后续教学中学生潜心会文,充分品味、体悟挑山工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向着目标不懈努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作好了铺垫,未走进作者的心灵情感世界夯实了基础。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挑山工》练习设计之一 一、看拼音写词语: sòng dú lù cǎo rú yīn hēi yōu yōu jū shù liě kāi zuǐ ( ) ( ) ( ) ( ) ( ) zhé lǐ bù jiě zhī mí hān hòu xīn yuè chéng fú bāo yùn ( ) ( ) ( ) ( ) ( ) 二、辨析形近字,并组词: 诵( ) 茵( ) 拘( ) 咧( ) 谜( ) 涌( ) 菌( ) 距( ) 冽( ) 迷( ) 三、下面,检验你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1.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填空: 拘查大写字母( ),在字典( )页,组词( ),在词中的字义是( )。 哲查大写字母( ),在字典( )页,组词( ),在词中的字义是( )。 憨查大写字母( ),在字典( )页,组词( ),在词中的字义是( )。 2.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填空: 蕴查( )部,余( )画,字音( ),在字典( )页,组词( ),在词中的字义是( )。 攀查( )部,余( )画,字音( ),在字典( )页,组词( ),在词中的字义是( )。 四、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真心实意地服从或佩服。( ) 2.里面包含着(道理)。( ) 3.道理深刻,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 五、读课文,回答问题: 1.抄写描写挑山工样子和登山特点的语句: 2.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行走的路线是折尺形路线,产生的 疑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和挑山工同时起程,又三次和他相遇,分别是在( )、( )、( )。 《挑山工》练习设计之二 基础知识 一、读拼音写词语。 jié zòu jū sù dān wù pú sù ( ) ( ) ( ) ( ) dēng pān liě kāi bù guà tài shān ( ) ( ) ( ) ( ) téng yún jià wù ( ) 二、用“____”画出下面带点字在词语中的正确读音。 挑山工(tiāo tiǎo) 尽头(jìn jǐn) 背心(bēi bèi) 扁担(dàn dɑn dān) 随便(biàn pián) 压弯(yā yà) 三、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划上“√”。 1.饱览 (1)吃足了 (2)饱满 (3)充分 (4)满足 2.心悦诚服 (1)衣服 (2)担任 (3)适应 (4)服气 四、按abb式填空。 如:静(悄悄) 黑( ) ( ) ( ) 亮( ) ( ) ( ) 沉( ) 光( ) 明( ) 绿( ) 红( ) 白( ) 五、填上合适词语 ( )的扁担 ( )的山色 ( )的肌肉 ( )的货物 ( )的溪流 ( )的山路 ( )地走过 ( )地赶来 ( )地离开 六、造句。 耽误—— 朴素—— 七、写出下列各词的同义词或近义词。 拘束—— 惊异—— 包蕴—— 似乎—— 八、选择正确答案。 《挑山工》一课点明中心的句子是: a.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b.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往往更不行。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答:( ) 九、读下面的句子,然后回答问题。 1.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1)它指的是什么? (2)“我”需要它干什么? 2.我地点着头,感到这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的哲理。 (1)在空格内先填上合适的词语,再造句。 (2)“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是指哪几句?这几句包蕴着什么哲理? 十、简答题。 1.读课文,想想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新训练 一、根据解释写成语。 1.不能解答的疑问。( ) 2.话语耐人寻味,值得琢磨、体会。( ) 3.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 ) 二、“奇怪的是挑山工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在这一段中起什么作用?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的? 三、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回答问题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件事或物对你的影响,以及它是怎样鞭策你的。 《挑山工》重点语段练习设计 重点语段: “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因为我需要它。”(《挑山工》第七节) 教学设计 1.出示彩图,说说挑山工的形象。 2.最后一句话句式上有什么特点?作者强调什么? 3.这里有三个“我需要它”的解释,请你选择并说说理 (1)我需要这幅自己创作的画; (2)我从挑山工身上受到启发,用不断登攀的精神激励自己前进; (3)我喜爱这幅画,因为画上有一个憨厚勤劳的挑山工。 训练目的: 借“形”(彩图及文字)悟“神”(写作目的)。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使“挑山工负重登山”形象深深烙印在学生脑海中,受到鼓舞和鞭策,同时初步认识“因果倒装句”。 教学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地往前走。要学习挑山工不停地攀登的精神。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耽误”、“朴素”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一段,了解挑山工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从事着一种特殊的工作,他们总是在陡峭的山上挑着很重的物品,艰难而执着地行进,为山上的人们送去生活用品。这些人就是挑山工。我们这篇课文中指的就是在泰山上以给人们挑货物、行李上山为主要工作的山民。作者在登泰山时,从登山的挑山工身上悟出了一个道理。我们先从生字开始,扫清理解课文的障碍。 (二)学习生字。 1.填写生字表。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1)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的字音有了一定了解的情况下,应重点注意纠正容易读错的几个字。 “凿”读“z2o”,不读“zu^”。 “耽误”的“耽”读“d1n”,不读“d1ng”。 “哲”应读“zh6”,不能读“z8”。 “黝”应读“y%u”,不能读“y^u”。 “甸”应读“di4n”,不能读“di1n”。 “膝盖”的“膝”应读“x9”,不能读“q9”。 “拘束”的“束”应读“sh)”,不能读“s)”。 “转身”的“转”应读“zhu3n”,不能读“zhu4n”。 2.用多音字组词,以更好地理解词语。 3.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指出易错的字。“泰”和“奏”都是上下结构,不同之处是“泰”字下部分是“ ”,但不能写成“水”;“奏”字下部分”夭”,但不能写成“禾”。 “褂”字的偏旁是“衤”,不是“礻”。 “腾”不能加上“艹”,也不能写成“藤”。 “素”字的下部分是“糸”,而不是“系”。 “哲”字右上角是“斤”,不能多一点“斥”。 4.辨字组词,加深记忆。 奏(演奏) 诚(诚实) 泰(泰山) 城(城市) 甩(甩动) 朴(朴素) 用(作用) 扑(扑灭) 耽(耽误) 折(曲折) 枕(枕头) 拆(拆迁) (三)解释词语,理解词义。 1.查字典解释词语。 饱览:饱,充分;览,观看。看个够的意思。 题句: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 流连:玩乐时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拘束:拘,约束、限制;束,控制。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包蕴:包含。 诵读:念(诗文)。 惊异:感到意外、惊奇。 黑黝黝:黝,黑色。同黑油油,黑得发亮。或指光线昏暗,看不清楚。 憨厚:憨,朴实。厚,老实、厚道。憨厚,朴实厚道。 心悦诚服:从心眼里佩服。悦,愉快。诚,真心。 意味深长:意思和情趣值得细细体会。 体味:仔细体会。 攀谈:拉扯闲谈。 腾云驾雾: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 2.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挑山工”,在泰山上给人挑货物、行李上山为主要工作的山民。 “题句”一词的“题”是写上的意思。课文中指的是古人为留念而凿刻在石壁上的诗句。 “哲理”一词比较深奥,实际上是人生的根本原理,课文中指的是挑山工的话语简明却表达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 “晃悠”原义是晃荡,摇摆不定。在课文中特指挑山工挑着重物,身子不稳,走路像要跌倒的样子。 3.辨析词义,理解词语。 (1)近义词。 拘束(拘谨、约束) 体味(体会) 包蕴(包含、蕴含) 晃悠(晃荡) (2)反义词 拘束(洒脱) 沉甸甸(轻飘飘) 憨厚(狡诈) 朴素(华丽) (四)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并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哪几个自然段的关系比较密切,可以成为意义段;或哪个自然段意义比较具体,可以单独成为一个意义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发表意见,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段意也就比较清楚了。 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写挑山工负担重、路程长,实际速度却比游人快。(概括地写挑山工。) 第二段(第3、4、5、6自然段)写“我”遇到一个挑山工,证实挑山工的速度的确比游人快,并搞清了为什么会这样快的原因。(具体地写一个挑山工。)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启迪和激励了“我”。 2.合并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掌握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准确地理解课文,并能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挑山工》这篇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主要是合并几段段意。也就是认真阅读课文后,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再用简练的语言把各段的段意连接起来,就能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了。因此,综合各段段意,本课的主要内容是: “我”在泰山上遇到一位挑山工,挑山工虽然身负重物,走得很慢,却常常走到“我们”前面,通过交谈,“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并一直挂在书桌前激励自己。 (五)学习第一段 1.导入新课: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这是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可是“挑山工”具体什么样,都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仔细朗读第一段,画出重点词语,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挑山工登山时,肩膀上有重担,他们走起路来一条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条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的,路线是折尺形,这样走虽然比游人走的路线长,却不比游人慢。) 请问: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走直线不是更近吗? (因为挑山工肩挑重物,走折尺形的路线一是可以“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二是“可以省些力气”。) 可是挑山工行走的速度为什么“不比游人慢”呢?这个问题在作者心中打了一个问号,我想同学们也会觉得很奇怪,课文的第二段,作者就解开了这个谜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有一点是肯定的,挑山工绝不会“腾云驾雾”下节课继续学习。 (三)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地往前走,要学习挑山工不停地攀登的精神。 (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理解重点词语,练习用“耽误”、“朴素”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地往前走。要学习挑山工不停地攀登的精神。 (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通过学习我们对挑山工有了一定的了解,哪位同学说一说挑山工主要有什么特点呢? (肩挑重物,曲折向上,所走路程比游人多一倍。) 师:挑山工走的是折尺形路程,可实际却不比游人的速度慢,这就使作者由此产生了疑问。 板书:生疑 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把作者的疑问完整地叙述一遍。 (挑山工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挑山工的速度为什么并不慢?) 板书:挑山工并不慢 作者由观察而生疑,同时也抓住了读者,引人入胜。 (二)学习第二段。 “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这是个疑问,是个谜,怎样才能解开这个谜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想: 1.作者在哪些地方遇到挑山工,每次相遇挑山工在干什么?说明什么? 2.重点写哪一次相遇,你怎么看出来的? 3.作者思想上的不解之谜是怎样解开的?书上是怎样写的?挑山工的话包蕴着什么道理?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地读课文,反复读书、讨论,回答时可以互相补充。 (作者在山下、回马岭、五松亭和极顶遇到了挑山工。 在山下时,挑山工正挑担上山; 到回马岭,挑山工在草地休息; 到五松亭,挑山工正在整理挑儿: 在极顶,挑山工正在交货。 说明挑山工速度快。) 板书: (作者重点写了五松亭相遇,因为这一次有详细的人物描写和对话。 作者思想上的不解之谜就是通过和这位挑山工的攀谈解开的。) 师:同学们讲得很准确,我们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作者与挑山工的四次相遇,请同学们体会挑山工速度快的原因。 朗读时只读“相遇”的句子,不读“攀谈”的句子。 师:作者重点写五松亭相遇,因为这次相遇使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请一位同学把这次相遇朗读一遍,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部分内容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这部分内容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挑山工的话。 师:的确,正是挑山工的话使得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 板书:解疑 师:那么,挑山工是怎么说的?他的话包蕴着什么道理呢?请同学再读挑山工的话。 (挑山工是这样说的,“你们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往前走……”) (挑山工的这番话很有哲理,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板书:一个劲儿朝前走 师:请同学们把上面富有哲理的话画下来,以此不断鼓励自己好好学习。 (三)小结第二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写了作者与挑山工四次相遇,四次中重点写了在五松亭相遇攀谈的情况,使作者从挑山工朴素的话语和挑山工一直向前的形象里解开了心中之谜,并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很佩服这位挑山工,哪个词语能说明这一点呢? (心悦诚服。) 师:不仅如此,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作者从挑山工身上看到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请继续学习第三段。 (四)学习第三段。 在学习这一段之前,请同学在第二段画出作者描写挑山工的词语,然后读一读,想一想挑山工的样子。 (“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露出鲜红的背心。” “他把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 “黑生生的脸上显出一丝得意的神色。” 从这些描写中,我感觉这个挑山工很健康、朴实。红色的背心很醒目。) 作者的感受更深刻,他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以此激励自己。请同学们读第三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画画? (作者画了一幅挑山工负重物上山的背影图,因为作者很佩服这位挑山工,挑山工的精神能激励自己,所以作者画了一幅这样的画。) 板书: 自励 挑山工的精神 课文用画画自励作为结尾,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用这张画来自励,表现了他敬佩和赞扬挑山工的精神,这样的结尾点明了中心,与开头照应。) 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体会作者需要的是什么。 (作者真正需要的是: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永远向前,才能达到目的的信心。) (五)总结全文(指板书) 作者在文章开始提出了疑问→挑山工并不慢。然后与挑山工在泰山上四处相遇,并从挑山工的话中解开了心中之谜,因为挑山工“一个劲儿地朝前走。”作者非常敬佩和赞扬挑山工的精神,因此画画自励,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同学们,登山如此,走路如此,我们的学习同样如此,必须具有挑山工的这种“一个劲儿朝前走”的精神。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把挑山工这幅画挂在心里,激励自己努力学习。 最后我们用“耽误”和“朴素”造句,学过的词语要在生活中会用。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造句,或留作业练习。 【板书设计】 【小资料】 泰山 位于山东省中部。古时称东岳,又称岱宗、岱山、岱岳、泰岳,为五岳之一。泰山长约200公里,海拔1524米的主峰在泰安市城北,名为玉皇顶,它高接云天,被尊为“五岳之首”。泰山突兀峻拔,雄伟壮丽。唐代诗人杜甫登临泰山山顶后写下了“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著名诗句。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 之句。泰山还是我国古代“封禅”的圣地,历代有七十二个帝王临过泰山。 冯骥才 当代作家。浙江慈溪人,生于天津。做过运动员,从事过绘画工作。1977年后在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做专业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著有多部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挑山工》最初刊登在《散文》1980年第2期上。 回马岭 古称“名关”,在泰山壶天阁北边,建有石坊,上书“回马岭”三字。据说宋真宗登临泰山,乘马来到这里时,因山崖陡峭,盘道曲折,马不能行,只得折回,由此而得名。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挑山工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品格。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生字词,练习用:“耽误”、“朴素”造句。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学存疑。 1、让学生提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各种问题。 2、教师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去讨论并弄懂。教师告诉学生“学习原本就是由不会到会的过程”,解决不懂得问题“要*你们自己反复读,用心想,主动去探索知识。” 二、质疑答难 鼓励学生缘疑质难,或主动引导,或有意激发,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1、小组合作讨论: (1)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2)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着重从挑山工登山的姿势、路线来理解。折尺形路程比游人约多一倍,可结果花的时间不比游人多,这是不解之谜。 (3)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指导学习重点段: 师生围绕“你还知道了什么?”“你是用什么办法来理解这句话,或明白这个问题的?”启迪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悟出:抓住句子中的关键重点词语是读懂一句话的重要方法;抓住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子是读懂一段内容的重要方法,将各段的段意联系起来,就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讨论: 1、“我”与挑山工三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 (找出课文中的词、句)。相遇与我感觉有什么共同特点? 2、品析“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什么理?用课文里的词句理解;与“我跟你们不一样儿”,挑山工与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走走停停)挑山工:目标专一,坚持不懈,不断攀登) 3、朗读出挑山工朴素、自豪的感情。 4、从我“心悦诚服”到“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仅仅是挑山工说的揭开我心中的谜的这番话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与周围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实例,展开讨论、联系,确实感到这段富有哲理的话是具有普遍教育意义及深刻意义的话。 5、作者从泰山回来,画了一幅怎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6、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这幅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前进。) 三、归纳学法: 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第一个环节是“去的趟”——理解内容和思想。第二个环节是“来回趟”——学习作者怎样表达内容与思想。 1、学习的顺序:预习——提问;讨论——读懂了什么?练习——存在疑问,归纳学法。 2、可提供参考的读书方法: (1)根据课后提示,指导带着问题读书。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词品句读书。 (3)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全面理解课文读书。 (4)观察画面,叙述内容读书。 (5)文中标点的运用,体会内涵读书。 (6)边读边思,展开想象,理解文章读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回忆课文内容,想一想挑山工跟游人相比,有什么特点? 2、课文最后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二、归纳总结,感情朗读。 1、联系课后第4题,说说学习了这一课,我们受到了什么激励? 2、突出以下内容: 使学生明确课文的思路,懂得《挑山工》全文紧扣中心,层层叙述,各部分内容联系紧密,脉络贯通,首尾呼应,阐述哲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加深体会文章的含义。 三 作业设计(可任选一题,也可采取学生自己设计) 1、写一则读书笔记。 2、画一幅《挑山工》的画。 3、小练笔《我心悦诚服了……》。 4、制作读书笔记卡片。 5、办一张《劳动创造美》手抄报。 板书设计: 9 挑山工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走走停停 挑山工:目标专一,坚持不懈,不断攀登 教学札记: 本文的学习,学生弄懂了挑山工目标专一,坚持不懈,不断攀登的精神,决心向挑山工学习这种精神。挑山工 篇2
挑山工 篇3
挑山工 篇4
挑山工 篇5
挑山工 篇6
挑山工 篇7
挑山工 篇8
挑山工 篇9
挑山工 篇10
挑山工 篇11
挑山工 篇12
挑山工 篇13
挑山工 篇14
挑山工 篇15
挑山工 篇16
挑山工 篇17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