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咏梅 王安石3篇

古诗咏梅 王安石1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後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古诗咏梅 王安石2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5.知道

  翻译

  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赏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而得不到**,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背景

  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年过半百、对**早已心灰意懒的王安石变法的新主张被**,已经历了两次辞相两次再任,非常郁闷。


古诗咏梅 王安石3篇扩展阅读


古诗咏梅 王安石3篇(扩展1)

——元日王安石古诗赏析3篇

元日王安石古诗赏析1

  元日⑴

  爆竹声中一岁除⑵,

  春风送暖入屠苏⑶。

  千门万户曈曈日⑷,

  总把新桃换旧符⑸。

  词语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白话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古诗咏梅 王安石3篇(扩展2)

——咏梅的古诗3篇

咏梅的古诗1

  1、明月孤山处士家,湖光寒浸玉横斜。似将篆籀纵横笔,铁线圈成个个花。——陶宗仪《题画墨梅》

  2、逢花却忆故园梅,雪掩寒山径不开。明月愁心两相似,一枝素影待人来。——夏完淳《寄迹武塘赋之》

  3、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柳宗元《早梅》

  4、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香。——卢梅坡《雪梅》

  5、湘妃危立冻蛟背,海月冷挂珊瑚枝。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萧德藻《古梅》

  6、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妆。——朱熹《墨梅》

  7、芳草茸茸没屦深,清和天气润园林。霏微小雨初晴处,暗数青梅立树阴。——方回《春晚杂兴》

  8、雨余春涧水争分,野雉双飞过古坟。眼见人家住深坞,梅花绕屋不开门。——释善住《阳山道中》

  9、姑射仙人冰雪肤,昔年伴我向西湖。别来几度春风换,标格而今似旧无。——段克己《忆梅》

  10、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王冕《白梅》

  11、空山身欲老,徂岁腊还来。愁怯年年柳,伤心处处梅。绿蔬挑甲短,红蜡点花开。冰雪如何有,东风日夜回。——张耒《冬日杂兴》

  12、并蒂连技朵朵双,偏宜照影傍寒塘。只愁画角惊吹散,片影分飞最可伤。——冯子振《鸳鸯梅》

  13、疏技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陈亮《梅花》

  14、昨夜东风转斗杓,陌头杨柳雪才消。晓来一树如繁杏,开向孤村隔小桥。应是化工嫌粉瘦,故将颜色助花娇。青枝绿叶何须辨,万卉丛中夺锦标。——元淮《立春日赏红梅之作》

  15、梅花开尽白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苏轼《赠岭上梅》

  16、小阁明窗半掩门,看书作睡正昏昏。无端却被梅花恼,特地吹香破梦魂。——杨万里《钓雪舟倦睡》

  17、闻君寺后野梅发,香蜜染成宫样黄。不拟折来遮老眼,欲知春色到池塘。——黄庭坚《从张仲谋乞腊梅》

  18、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觅不见,真悔着衣单。——庾信《梅花》

  19、寒水一瓶春数枝,清香不减小溪时。横斜竹底无人见,莫与微云淡月知。——张道洽《瓶梅》

  20、莫向霜晨怨未开,白头朝夕自相摧。斩新一朵含风露,恰似西厢待月来。——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

  21、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苏轼《红梅》

  22、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23、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24、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杜耒《寒夜》

  25、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俱羞惜腕露,相让道腰羸。定须还剪采,学作两三技。——萧纲《雪里觅梅花》

  26、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王冕《梅花》

  27、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入得来?——蒋维翰《梅花》

  28、画师不作粉脂面,却恐傍人嫌我直。相逢莫道不相识,夏馥从来琢玉人。——赵秉文《墨梅》

  29、苏老堤边玉一林,六桥风月是知音。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冯子振《西湖梅》

  30、梅花屡见笔如神,松竹宁知更逼真。百卉千花皆面友,岁寒只见此三人。——楼钥《题杨补之画》

咏梅的古诗2

  1、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江梅》

  2、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早梅》

  3、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梅花》

  4、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落梅》

  5、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红梅》

  6、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忆梅》

  7、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早梅》

  8、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红梅》

  9、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咏早梅》

  10、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岭梅》

  11、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喜晴》

  12、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虞美人》

  13、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霜欺。——《汉宫春·梅》

  14、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梅》

  15、从风还共落,照日不俱销。——《雪里梅花诗》

咏梅的古诗3

  1、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红梅》

  2、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红梅》

  3、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岭梅》

  4、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霜欺。《汉宫春梅》

  5、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小至》

  6、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落梅》

  7、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

  8、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菩萨蛮梅雪》

  9、梦十里梅花霁雪。《霓裳中序第一茉莉咏》

  10、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11、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题画梅》

  12、烧痕惨淡带昏鸦,数尽寒梅未见花。《咏永州》

  13、银烛笼纱,翠屏不照残梅怨。《烛影摇红元夕雨》

  14、晴云度影迷三径,暗水流香冷一溪。《玄墓看梅》

  15、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咏红梅花》

  16、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临江仙梅》

  17、端正看琼树三枝,总似兰昌见。《解语花梅花》

  18、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卜算子咏梅》

  19、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梅花引荆溪阻雪》

  20、依稀倩女离魂处,缓步出前村时节。《疏影梅影》

  21、旋小筑吴宫闲地。《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22、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把酒对月歌》

  23、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临江仙探梅》

  24、早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阑?《庭梅咏寄人唐》

  25、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梅花绝句二》


古诗咏梅 王安石3篇(扩展3)

——古诗咏梅 王安石 (菁选2篇)

古诗咏梅 王安石1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後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古诗咏梅 王安石2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5.知道

  翻译

  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赏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而得不到**,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背景

  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年过半百、对**早已心灰意懒的王安石变法的新主张被**,已经历了两次辞相两次再任,非常郁闷。


古诗咏梅 王安石3篇(扩展4)

——王安石待客阅读答案3篇

王安石待客阅读答案1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③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④,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⑤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⑥,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⑤脔:切成块的肉。⑥箸:筷子。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公约之饭 (2)又久之,方命坐(3)惟啖胡饼中间少许 (4)其人愧甚而退11、翻译:①觉饥甚而不敢去 ②其人已心怪之 (2分)

  12、理解:上文末了说“公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2分)

  13、王安石是一个怎样的人?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3分)

  10、(1)代词,代萧氏子(2)才(3)吃(4)回去

  11、①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②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12、胡饼的四傍。即胡饼的四边,没有肉馅的部分。13、王安石是一个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人。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从自身生活做起,杜绝浪费,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言知识】说“颇”。“颇”的义项较奇特,它既可指“很”、“甚”,也可指“稍微”、“略微”。这往往要随上下文决定它的含义。上文“萧氏子颇骄纵”中的“颇”要作“很”解,意为萧氏的独生子很骄横放纵。又,“其妇年五十,颇有姿色”,其中“颇”要作“略微”解,因为女子到五十已不太可能很有姿色了。又,“公为人正直,乡里颇有望”,意为他为人正直,在乡里很有名望。

  【译文】王安石做**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因为)到京城,所以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出席,以为王安石必定会以盛宴相邀。到了中午的时候,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不具备。萧氏子心里暗暗的责备王安石。喝了几杯酒,才**两块胡饼,再**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四边取来自己吃,萧氏子感到很惭愧,便回去了。

王安石待客阅读答案2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②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③,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④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⑤,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果蔬:泛指菜肴。③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④脔:切成块的肉。⑤箸:筷子。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因谒公 ( ) ②觉饥甚而不敢去 ( )

  ③不复下箸 ( ) ④公取自食之 ( )

  9、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与“公约之饭”中“之”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是吾剑之所从坠 B.遇子方虫,则一钳博之

  C. 久之,目似瞑 D.故时有物外之趣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人愧甚而退”的原因。(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8、(4分)①谒:拜见,请见 ②去:离开 ③复:再,又 ④食:吃

  9、( B )(2分)

  10、(2分)各种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奇怪了。(重点字:具、怪)

  11、原因:客人看到王安石竟然把自己吃剩下的胡饼吃了。

王安石待客阅读答案3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③馔(zhuàn):准备食物。 ④果蔬:泛指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⑥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⑦啖:吃。

  小题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3分)

  ①去( ) ②置( ) ③箸( )

  小题3:说说“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的意思。(3分)

  小题4: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分)

  参***:

  小题1: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

  小题1:、①离开;②放、摆;③筷子。

  小题1: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奇怪了。

  小题1:节约,不铺张浪费。


古诗咏梅 王安石3篇(扩展5)

——《卜算子 咏梅》教学设计3篇

《卜算子 咏梅》教学设计1

  教师思考:

  梅花是我国的名花之一。她具有色、香、姿、韵的外形美和内质美,一向被视为坚贞高洁和顽强不屈的象征。*历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赞美梅花的的佳作。《卜算子咏梅》是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一组里一篇课文。这是*词作中的**。全词以昂扬饱满的情绪,乐观向上的'精神,豪放粗犷的风格,描绘了“梅”独特的性格,超凡脱俗的气质。作品语言通俗,耐人寻味,画面感强。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水*和文学积累,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特殊身份,对学生构成了一定的吸引。

  本文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同题作品。*在创作本词时就曾提到“反其意而用之”,所以两词在风格上对比鲜明。教材也在正文之下收录了陆游词的全文并加注了简要的说明,这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契机。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培养学生“具有**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出于以上的考虑,我认为:将两词对照起来,引导学生自读研讨,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及说明

  信息资料:

  1、搜集古今诗人的咏梅作品。

  2、师生查阅1961年**社会背景的资料。

  3、分别查阅关于两首作的赏析文章。

  教学要求:

  1、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对两首咏梅词的比照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文积累。

  2、能够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丰富认知

  1、由“你见过梅花吗?你了解梅花吗?”引入。

  2、以“多彩的梅世界”为题,**同学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诗文、图片、乐曲等)由搜集人自行介绍。(详细内容、搜集渠道、自我感受)。

  3、在师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评、互评。(针对搜集信息的质量、渠道、展示效果等方面)

  [搜集信息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倾听学生的汇报,及时地给予评价,可满足学和的成功需要。相互的交流,扩大了每个学生的信息量,促进了合作与发展。同时所搜集资料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为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作了铺垫,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积累。]

  二、进行新课,了解背景,理解全词。

  1、根据学生的搜集的资料,引出课题,并结合学生旧知弄清词牌、题目等。

  2、启发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题。

  3、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搜集的资料,小组合作,读文研讨。

  [从学生的自主质疑中,教师可以及时获得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教学走向,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阅读能力。]

  三、汇报交流,明确理解,感情读背。

  1、指读课文,互相评价。

  2、结合自己小组喜欢的词句,畅谈学习收获。

  3、有感情练读,教师相机指导,尝试背诵。

  四、巩固练习,丰富积累。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并试着说出这样填的理由。

  ( )的梅花

  2、在搜集的资料中,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内容,介绍给同桌,择优抄写在积累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对照,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回顾旧知,创设学习情境。]

  2、出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故设疑问:同样是描写梅花,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巧妙布疑,诱发学生思索。]

  二、由疑而入,自主学读,理解研读。

  1、教师介绍*写“咏梅”时的小故事,重点指出“反其意而用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两首词在内容描写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体现教师主导,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初步的作品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把搜集的关于两首词的赏析文章,发给各小组,鼓励各组根据阅读理解,探究发现,深入体会两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此活动有扶有放,提高并促进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问题设计适于探究,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通过理解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阅读欣赏能力。]

  三、交流研讨,促进理解,个性表达。

  1、学生结合本组的学习,交流理解与收获,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评价。

  [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和理解是语文教学的追求。如何使学生的表达更科学、更严谨、更规范,教师引发的多形式评价和巧妙的点拨是关键。这个环节对教学的教学功底有着较高的要求。]

  2、学习小结。

  四、深悟情感、创意表达。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词句的理解或对梅花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均可。)

  [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便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利于教学活动的高效益。学生在创作表现中深刻地体会了词句的妙处,理解了文章的感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2、成果展示,相互评价。

  五、感情读背,升华理解。

《卜算子 咏梅》教学设计2

  一、背诵*的咏梅词。

  二、阅读陆游词

  1、**朗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同桌说说词的意思。

  2、提供背景资料,供学生阅读参考。有不懂之处,教师稍作指点。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官职。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那在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默默地经受着风雨的打击,正是陆游遭遇不幸后凄苦心境的写照。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伤感,也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

  **在读了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道,“反其意而用之”。一改陆游词中沉闷压抑的形象,以激昂欢快的笔调赋予了梅花乐观**精神。郭沫若在读二人的词后,也欣然和词,写道“囊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同样的梅花,被诗人赋予了不同的情感,使其各具风姿,同样令人品读不已,欣赏不已。

  三、再读*的咏梅词

  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题上词:(如:寒梅傲雪、春的使者、凌寒独自开、寒梅斗雪图、悬崖一枝俏、傲对百丈冰。)

  四、选做题

  1、背诵陆游的咏梅词。

  2、写一写你心中的梅花。

  五、布置作业

  课外通过查阅书籍、看光盘和上网等途径,收集**的其他诗词。利用一周的课余时间作准备,到时**一次*诗词朗诵、演唱会。


古诗咏梅 王安石3篇(扩展6)

——元日 王安石图画3篇

元日 王安石图画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赏析

  此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这两句是说: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其中含也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春节习俗

  进入腊月后,天寒地冻,农活少人们较闲,人们有了较充裕的时间,可以开展各种喜庆活动,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届时,市场上年货充盈,卖年画、窗花、鞭炮、灯笼、脸谱、春联以及节日食品用品等,人们摩肩接踵,货摊一个挨一个,讨买叫卖,热闹非凡。

  在几千年形成的节日习俗中,像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随着人们文化水*的.提高,已经逐渐被淘汰。其它像贴春联,挂年画、贴剪纸等习俗沿续至今,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息。

  春节忌讳

  *人在过春节时有诸多禁忌,主要为了保**,在来年事事顺心,万事如意。由初一至初十的禁忌有:

  初一:鸡日,旧时在元旦贴画鸡辟邪祈福(鸡谐音吉ji);

  初二:狗日,出外拜年或祭祖;

  初三:羊日,易生口角,不宜拜年;

  初四:猪日,祭财神;

  初五:牛日,“破五”,可打破诸多禁忌:“送穷五”初一至初四的垃圾不能倒掉,免倒财气,初五的垃圾视为穷土,倒掉就送穷出门;

  初六:马日,送神的日子,把除夕送来的财神纸马烧掉,店开始复业;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烟花,启烟火的习俗,是火的生日;

  初八:谷日,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庙往往在这天设坛祭星;

  初九:天爷生日,玉皇大帝诞辰,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

  初十:石头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动用,叫石不动,甚至烧香祭拜石具。


古诗咏梅 王安石3篇(扩展7)

——宋代王安石的诗元日3篇

宋代王安石的诗元日1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代王安石的诗元日2

  元日,即旧历正月初一。元是始的意思,正月初一是一元之始,所以称为“元日”。这是一首咏节序的诗。

  这首诗从除旧布新、追求进取立义。但诗而上全用元日物色:爆竹、屠苏、新桃、旧符等等。“爆竹”句说,通宵达旦的爆竹,迎来了元日第一个早晨。“春风”句说,祛寒除病的屠苏酒,不用温烫,春气已经把凉冷逼走了,现在人们只须尽情欢饮。“千门”句和“总把”句说,待到彤彤的朝日照进千家万户的时候,每家的门户上都插**新桃符,换掉了旧桃符(“新桃”、“旧符”即新桃符、旧桃符,互文省字结构)。这些话,说来全不费力,似乎一点也不经意,但这里也还是有经营的匠心的。须知前三句淡淡的话头,都是铺设,都是给第四句做准备的。第四句的“总把”,这两个上声字,要读得重而沉实。诗意全在这一句。虽然句子字面上用了元日的物色人事——插新桃符,换旧桃符,但其含义是很深刻的。“新桃”意味着新的面貌,新的精神,新的设计,新的生活。在除旧布新的新的一年的开头,人们就应该下决心争取进取——这就是“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句的深刻涵义。“总把”句好像是个忠心的教喻或劝导,唤醒人们可能松弛或者沉睡了的意识——去追求新生、追求进取。

  王安石的这首《元日》,还表现了他这个曾经是宰执人物的宽宏博大胸怀。他在宋神宗熙宁二年至九年(1000-1076),除有不到一年的时间退居金陵而外,担任着**之职。这首《元日》诗,是否作于这个期间,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这是他后期的诗作无疑。这时候,他**上成熟,人情练达,有“千门万户”的'思想感情是不奇怪的。“千门万户曈曈日”,他要把幸福和温暖送进千门万户中去,而不是一身之安、一家之乐,这胸襟多么宏大!

  王安石晚年,喜作小诗,淡雅精绝,人称“王荆公体”。比他稍晚的黄庭坚最赞赏王安石的这些小诗,并说:“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咏之,便觉沆瀣生牙颊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宋诗钞》的编者、清代的吴之振说:“安石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含蓄……晚年始悟深婉不迫之趣……安石遗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澹之中。”惟其所向,不为含蓄,深婉不迫,闲澹有旨,这就是王安石五、七言绝句的特点,亦是此首《元日》诗的艺术特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