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望月怀远》3篇
唐诗《望月怀远》1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解】:
1、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写尽无眠。
【韵译】: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评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唐诗《望月怀远》3篇扩展阅读
唐诗《望月怀远》3篇(扩展1)
——《望月怀远》教案3篇
《望月怀远》教案1
教学目标
1. 了解张就龄的生*
2. 注意诗中的用词
3.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重点教学
1.诗歌的境界
一.者简介:
唐玄宗开元时**。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北)人。一名博物,字子寿。弱冠登进士。曾**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其文才为**张说器重。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张说罢相,受累外迁。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二十一年,以中书侍郎为相。时玄宗的宠妃武惠妃,谋废**李瑛而立己子,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之。
玄宗欲以范阳(今**)节度使张守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李林甫更进谗言,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牛仙客,触怒玄宗,贬为荆州长史。二十八年卒。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及安禄山反,玄宗奔蜀,思及此事,为之流涕,遣使至曲江祭九龄。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有《曲江集》20卷传世。
二、诗歌美读
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3、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三.赏析
1.赏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美?
雄浑阔大(海上、明月、天涯)
2.此两句是如何扣住题目“望月怀远”的?
“海上生明月”紧扣“望月”字,“天涯共此时”扣住“怀远”。起句自然。
3.此句使用的艺术手法?
A.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
B.实虚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共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4.“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如何理解“怨”和“竟夕”两词所包含的情感?
是说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彩。这一声“怨长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5.“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为什么诗人“怜光满”?“披请觉露滋”这个细节描写,对于表达诗人怀远之情有何作用?
6.“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如何理解蕴含其间的情感?
写因思念远人而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四.总结
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诗《望月怀远》3篇(扩展2)
——《望月怀远》赏析3篇
《望月怀远》赏析1
《望月怀远》原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望月怀远》注释
⑴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⑵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⑶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⑷末两句:月光虽可爱,却不能用手抓:送给远方的亲人,只好回屋睡觉,希望得个好梦。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望月怀远》的诗意/《望月怀远》的意思
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这时,远在天边的亲人和我同样在望着月亮。多情的人怨恨夜太长了,在经过整整一夜后,思念之情变得更加强烈。熄灭了蜡烛,更觉得月色皎洁可爱,披衣走到屋外长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浸润的凉意。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把它送给远方的亲人,倒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好好地相会。
《望月怀远》赏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寄景抒情,虚实结合,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皎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这两句,由海上、明月、天涯构成雄浑阔大的意境。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首联擒题,以下诸句便由此生发开去。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说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是对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的'表述。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彩。这一声“怨遥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按律诗的要求,颔联应是工整的对偶,但此诗却采用流水对的格式,这固然说明唐代初期律诗尚无严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古诗的风貌,另方面此联采用流水对的形式,跟首联在内容上就显得更为密切,蝉联而下,自然流动,给人一种气韵纯厚之感。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尤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入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诗人多想让这种幻想成为现实!所以“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同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之意。诗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联属对工整,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写因思念远人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望月怀远》是月夜怀人之作,情深意永,细腻入微。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把月写得美丽。望月念远,相思难眠,梦中相逢,都是人世间常有的情景,诗人娓娓道来,亲切感人。《增定评注唐诗**》引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唐诗刊选脉会通评林》云:“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是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这首诗表现的情意是沉着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是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望月怀远》的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 又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少聪慧能文,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他曾**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后因与主政者不合,一度辞官返回家乡。期间,主持修筑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畅通。唐开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张说重其文才,称为“后出词人之冠”。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及张说罢相,因受****风波的牵连而被调往外地任官。开元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由于他才学超群,风度亦甚佳,因而颇受玄宗的赞赏。开元二十一年,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时,唐朝处在全盛时期,但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的三杰之一。
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而对安禄山、李林甫等奸佞所为,张九龄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
玄宗欲以范阳(今**)节度使张守珪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谗言所惑,玄宗遂于开元***年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罢相后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740),张九龄因病在韶州曲***。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
在他死后,曾被其预断为“必反”的安禄山卒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因**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九龄。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群,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望月怀远》赏析2
《望月怀远》原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望月怀远》赏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望月怀远》翻译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张九龄简介
张九龄(678---740),又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望月怀远》赏析3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重点字词解析】
①天涯:极远的地方。此二句意:这时远在天涯的情人,一定和我一样在望月。②情人;有情之人;遥夜:长夜。③竞夕:整夜。④此二句意指:爱月灭灯,露凉披衣,写尽无眠。怜:爱}滋:生。⑤不堪:不能;盈手:满手,意即捧。⑥梦佳期:在梦中得到相会的佳期。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从月亮在海上升起勾起两地相思之苦,竞步难眠,又觉得还是只有在睡梦中才能相见,描绘出了深深的怀远之情。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A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叉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乌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竞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竞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人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宴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一无所有,只有满手的月光。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诗人暗用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上,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昧不已。
唐诗《望月怀远》3篇(扩展3)
——《望月怀远》导学案3篇
《望月怀远》导学案1
【教学目标】
1.注意诗中的用词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重点】
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人说“月亮是悬挂在天上的一首诗”。的确,月亮载满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便是一个例证。
二、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策试高第,位至**。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
三、解题:诗的题目叫望月怀远,不是赏月,是望月,也就是说月只是引起情愫的引子,怀远才是当时诗人的真正主题,远是个形容词作名词的结构,很含蓄。这是题目给我们的信息。
四、意境赏析: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2、请四位学生,结合注解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的含意。(先读后解)
诗文解释:
3、生齐读,思考本诗的结构思路。
4、在没有接触这首诗之前,你熟知的是--首联
赏析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
5、诗人在诗中塑造的主人公是--情人
表达了“情人”什么样的情感--怨与思,为何而怨?
6、诗人是如何表现主人公的思念之情的?(三、四两联)
①细节动作:
②想像(内心直白):最后两句
思考:“不堪盈手赠”表达主人公怎样的愿望?[
五、课堂小结。
七、补充材料 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
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但象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的。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 明月”化出的。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写出 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首联擒题,以下诸句便由此生发开去。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说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 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是对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的表述。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彩。这一声“怨长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按律诗的要求,颔联应是工整的对偶,但此诗却采用流水对的格式,这固然说明唐代初期律诗尚无严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古诗的风貌,另方面此联采用流水对的形式,跟首联在内容上就显得更为密切,蝉联而下,自然流动,给人一种气韵纯厚之感。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尤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入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诗人多想让这种幻想成为现实!所以“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同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诗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联属对工整,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写因思念远 人而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 远的影响。
唐诗《望月怀远》3篇(扩展4)
——中秋望月作文10篇
中秋望月作文1
昨晚没看见月亮,挺失望的,因为一年就这一次,有点不甘心。
失望了一早上,啥也没干,就躺在床上。突然茅塞顿开,想起了一句俗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今晚的月亮不是更圆吗?为什么不今晚去看呢?我挺傻的,想个月亮想了一早上,但我今晚一定要看到圆月。作业什么的也不管了,反正还有两天。
昨晚没看到月亮的原因,应该是我们附近的山太高了,而我们正处于群山的中间。所以我决定到这附近最高的山顶上去看,那山我小时候去过一次,只记得那儿很美,特别是日落。我想去哪儿看月出,顺便看一下日落。
我把想法告诉了爸妈,他们也很**我。于是我们准备了一下,晚饭吃后,便踏**征途。山路比较狭窄,我们只能骑摩托车去,天气比较冷,但也管不了那么多,看月亮要紧。爸也轰足了**,一路狂奔。
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象山脚下这座山因体积庞大和形状宛若大象而得名“象山”。还真是像大象啊!那么高,那么大,我都有点不想上去了,但眼看爸妈都上去了,我也紧跟着走了上去。这山虽然有大路,但爸妈为了锻炼我还是让我走路小路。
走了一会儿,天色似乎不等人了,悄悄地给白云镶了一道金边,自己也慢慢暗了下来。不知不觉,夕阳已经接近山坳,我急了,爸也急了。我奔跑着,只为在夜幕降临之前看到那残留的霞光,那记忆深处的霞光。
终于,翻过一大片玉米地后,我看到了!闪闪发光的太阳处于山坳的中间,两条直直的光线从两边蔓延,围着山谷形成一个不怎么标准的光圈,光圈的上方似乎还有一道微弱的彩虹,像一幅夕阳的肖像画,它是那么耀眼,那么美丽。
我看呆了,把我来这儿的目的都忘了。我就那样看着,陪着夕阳慢慢西下。
直到夜色终于来临,一缕淡淡的月光照在我身上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是来看月亮的。
转头一看,我更惊讶了,在密密麻麻的`小树林中,一个发着亮光的物体正在慢慢往上爬,它像负着重担的蜗牛,一步一步的,再累也要给人们带来一点光芒。它不像太阳那么耀眼,那么五彩缤纷,它是朴素的,谦虚的,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中,它显得那么美丽。这时,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与自豪,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月亮,这也是我过得最开心的中秋节。
中秋望月作文2
浮躁远了。
喧嚣去了。
辽远的大地,寂寥的天空,只有静、净。
走出蜗居。看到一轮圆月挂在蓝蓝的空中。秋月的月亮格外沉静,如水的月光将影子写成一首朦胧的'童稚的小诗,连同摇曳的树影,谱成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弥漫于空气中,漂浮在水面上,回荡于心胸间。
常常想起古代对月的诗人:哀伤而深沉的张若虚,洒脱而豪迈的苏东坡......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时月曾照古人。月仍是同一轮月,不同的只是悠悠的时间和匆匆的人。
月至美而无言。悠悠岁月长河里,月亮是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
孤独而疲惫的灵魂,醉倒于月下花间,用手指蘸着残酒,在月光里写下人间最凄美动人的诗句,然后酣然离去。月亮轻轻将他揽入怀,就像美丽而慈爱的母亲哄着自己的子女。
能够如赤婴一样面对月亮,放纵孤独的灵魂,是一种大洒脱,也是一种大幸福。但是,如今还有几人能真正静下心来痴痴对月?古人灵魂里那种简单,纯净的可贵品质,在如今的世人身上还剩下多少?
古往今来,月亮是那么纯净、圣洁,人们从此寄托爱恋、思念。因此,真正苦苦跋涉于风尘的人,不能没有月亮,特别在心灵的晴空里。
月下,独自一人漫步,无论是在温暖的春夜、闷热的夏夜、凉爽的秋夜,还是在寒冷的冬夜,望月,都可以洗涤灵魂。
中秋望月作文3
月朗星稀。在中秋接那幽静的月夜里,我们全家一起来到阳台上,欣赏那十五的月亮。表弟还反剪着双手摇头晃脑地吟着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全家人逗得哈哈大笑。人们常说:“月到中秋分外明”。这句话很有道理。
看,月儿带着一圈淡淡的光环,露出了圆圆的笑脸,徐徐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白云,向上升扎、升着。渐渐地把整个夜空点缀得更加迷人!月儿高傲地升起来了,它挂在夜空中,圆得那么可爱,那么有趣,就像一个银色的玉盘,放射着一道道白光。啊,皎洁的月亮,**着无私的情怀,象征着圣洁的情操,流传着一个又一个美妙的传说,见证着一次又一次的`悲欢离合,勾起了多少人的丰富想象……嫦娥,因偷吃仙药,关在广寒宫,但她总是悄悄地溜出来,在夜空中舒展她那长长的衣袖;吴刚,被罚砍桂花树,可桂花树永远也砍不断,桂花的清香总是弥漫在夜空中;小玉兔呢,在广寒宫里不停地为嫦娥捣药……月儿啊,你是那么遥远!在这欢乐的日子里,我想借大雁的翅膀,飞到你的怀抱,我想借长虹架起一座彩桥,去探探望你这神话中的美女。我凝望着月儿,嚼着香甜的月饼,听着爸爸讲述着关于月亮的传说,一直到很晚很晚……
中秋望月作文4
月朗星稀。在中秋接那幽静的月夜里,我们全家一起来到阳台上,欣赏那十五的月亮。表弟还反剪着双手摇头晃脑地吟着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全家人逗得哈哈大笑。人们常说:“月到中秋分外明”。这句话很有道理。
看,月儿带着一圈淡淡的光环,露出了圆圆的笑脸,徐徐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白云,向上升扎、升着。渐渐地把整个夜空点缀得更加迷人!月儿高傲地升起来了,它挂在夜空中,圆得那么可爱,那么有趣,就像一个银色的玉盘,放射着一道道白光。
啊,皎洁的月亮,**着无私的情怀,象征着圣洁的情操,流传着一个又一个美妙的传说,见证着一次又一次的悲欢离合,勾起了多少人的丰富想象……嫦娥,因偷吃仙药,关在广寒宫,但她总是悄悄地溜出来,在夜空中舒展她那长长的衣袖;吴刚,被罚砍桂花树,可桂花树永远也砍不断,桂花的清香总是弥漫在夜空中;小玉兔呢,在广寒宫里不停地为嫦娥捣药……月儿啊,你是那么遥远!在这欢乐的日子里,我想借大雁的翅膀,飞到你的怀抱,我想借长虹架起一座彩桥,去探探望你这神话中的.美女。我凝望着月儿,嚼着香甜的月饼,听着爸爸讲述着关于月亮的传说,一直到很晚很晚……
中秋望月作文5
中秋节最特别的当然就是月亮了,这个时侯的月亮又圆又亮,像个大玉盘。
今天中秋,吃过晚饭后,我特意早早地到附近的一个草坪上席地而坐,等待着月亮的出现。半个小时过去后,在墨蓝墨蓝的夜空,有几颗星星正调皮地眨着眼睛,深绿色的山岗,在宽阔夜空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绮丽巍峨。转眼间,山背后出现了一道亮光,是什么呢?原来是月亮从山后面在偷看我呢!
过了一会儿,月亮露出了小半边脸,好像小船倒扣在山顶上,又好像一盏电灯,把可怕的夜空照得色彩缤纷。接着,月亮的肩上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慢慢地爬了出来。最后,它用尽全身力气,终于跳出了高山。刹那间,似大玉盘的月亮洒下了皎洁的月光,顿时,大地仿佛披**一层柔和的薄纱,而蓝色的夜空此时变得一片浅蓝,好浅好浅。啊!此时,我真觉得这个世界好恬静、好柔美!
当我对这个月亮赞叹不已的时候,一朵乌云遮住了月亮。于是,那美好的一切又暗了下来。然而,月亮却不甘示弱,仍然放射着光亮,给乌云镶**一道亮光。一阵风吹来,乌云只好飘到一边去了,银光又照亮了整个小村。
在月光的陪伴下,我坐了好久好久。在回去的路上,我的脑子里还浮现着那被黑云遮住忽明忽暗的月亮,它尚且能坚持着自己的努力,那我们呢,有些人在学业上碰到了一些挫折,就半途而废,有始无终,但有些人却克服了这些困难和挫折,在新的道路上又会焕发出耀眼的光芒。我顿时明白了人要敢于奋斗、坚持努力。
中秋望月作文6
中秋望月爸爸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
爸爸说,他想家的时候就抬头望一望月亮。“爸爸,我和妈妈想你的时候该怎么办呢?””你们也抬头望一望月亮呀!那样,我们不就相见了吗”爸爸教我背过许多吟咏月亮,寄托思念的诗词,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到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亮对于我和爸爸来说,有许多特殊的意义,爸爸相信我会明白他的话。是的,我当然明白爸爸的话!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一点都不错,今晚的月亮就特别圆,特别亮。爸爸,你在望月吗?我仿佛听到你在低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爸爸,你看见我和妈妈望月的眼晴了吗?你听见我们诵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声音了吗?”爸爸,你看见我和妈妈望月的眼晴了吗?你听见我们诵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声音了吗?
中秋望月作文7
昨晚没看见月亮,挺失望的,因为一年就这一次,有点不甘心。
失望了一早上,啥也没干,就躺在床上。突然茅塞顿开,想起了一句俗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今晚的月亮不是更圆吗?为什么不今晚去看呢?我挺傻的,想个月亮想了一早上,但我今晚一定要看到圆月。作业什么的也不管了,反正还有两天。
昨晚没看到月亮的原因,应该是我们附近的山太高了,而我们正处于群山的中间。所以我决定到这附近最高的山顶上去看,那山我小时候去过一次,只记得那儿很美,特别是日落。我想去哪儿看月出,顺便看一下日落。
我把想法告诉了爸妈,他们也很**我。于是我们准备了一下,晚饭吃后,便踏**征途。山路比较狭窄,我们只能骑摩托车去,天气比较冷,但也管不了那么多,看月亮要紧。爸也轰足了**,一路狂奔。
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象山脚下这座山因体积庞大和形状宛若大象而得名象山。还真是像大象啊!那么高,那么大,我都有点不想上去了,但眼看爸妈都上去了,我也紧跟着走了上去。这山虽然有大路,但爸妈为了锻炼我还是让我走路小路。
走了一会儿,天色似乎不等人了,悄悄地给白云镶了一道金边,自己也慢慢暗了下来。不知不觉,夕阳已经接近山坳,我急了,爸也急了。我奔跑着,只为在夜幕降临之前看到那残留的霞光,那记忆深处的霞光。
终于,翻过一大片玉米地后,我看到了!闪闪发光的太阳处于山坳的中间,两条直直的光线从两边蔓延,围着山谷形成一个不怎么标准的光圈,光圈的上方似乎还有一道微弱的彩虹,像一幅夕阳的肖像画,它是那么耀眼,那么美丽。
我看呆了,把我来这儿的目的都忘了。我就那样看着,陪着夕阳慢慢西下。
直到夜色终于来临,一缕淡淡的月光照在我身上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是来看月亮的。
转头一看,我更惊讶了,在密密麻麻的小树林中,一个发着亮光的物体正在慢慢往上爬,它像负着重担的蜗牛,一步一步的,再累也要给人们带来一点光芒。它不像太阳那么耀眼,那么五彩缤纷,它是朴素的,谦虚的,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中,它显得那么美丽。这时,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与自豪,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月亮,这也是我过得最开心的中秋节。
中秋望月作文8
中秋的夜晚有点凉丝丝的。也许前期反热,难得最近凉爽,心情极佳并留意观赏20xx年的中秋之月。
开始月亮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躲在树杈上,胆怯地张大眼睛,好奇地望着大地,偷窥着我。看,月亮终于蹬开树梢飞向天空。我屏住呼吸,不敢弄出声响,怕惊了月亮转而缩回去。她徐徐地穿过一缕缕轻烟似的白云,向上,向上,再向上……高高地升起来。月亮从几朵银灰色的'薄云中探出身来,圆嘟嘟的脸蛋上,挂着甜美的笑容。光亮柔和,给中秋的夜晚增添上几分妩媚。
此刻,房屋是银灰色的,树木是银灰色的,就连我也成银灰的了……天地一色,不容许有其它色泽。什么叫月色无瑕,此番就是。月色下,几只小鸟扑棱棱飞起,不时发出几声鸣叫。这大概应了词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的景致吧?月光似水,水波映月。瞧,那边的池塘里正倒映着嫦娥仙子美丽的倩影呢!
此刻,月亮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在云层中钻进钻出捉迷藏呢:时而遮掩半个脸,时而显露半个身,时而挥挥水袖逗云彩,时而飘飘裙裾捉星星……
我好像听到月宫嫦娥抚琴弹奏的天籁之音,又像看到玉兔欢蹦着朝我奔来。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多少文人墨客对月当歌,留下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啊!
中秋望月作文9
惊喜年年有,今年特别多。今年的中秋在阵阵秋爽之中拉开了帷幕。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可今年却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圆”呢!今天的月亮特别亮,特别圆,好像近在眼前。以前总是分不清现实与童话,总是天真地想要抓住月亮,今天,即使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我也还想试试童年的愉悦。
一丝秋风吹过,让人感觉像细雨蒙蒙的春天里安安静静趴在地上的小蘑菇,有一点点优雅,有一点点害羞,但又不像春风,秋,更像夏天的弟弟,既有一点点的热情又有一丝丝害羞,就像在上课时不敢举手发言,而在下课却生龙活虎的男同胞。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的诗好像能预知未来似的。他似乎知道900多年后还会有些人在中秋节时不能与家人团聚,于是写了这首诗以示安抚那些工作人员的心,以及他们的思乡之情。
月儿圆。它**着团圆,漂亮纯洁的白色象征着善良,月亮就是一个**。八月十五那天,一家人围着一张圆桌,一边兴致勃勃的吃着团圆饭,一边观赏着白晃晃的,像一轮白玉盘似的圆月,别提有多诗意了。
月儿朦胧。在秋风的拂袖之下,云彩悄悄靠近月,显现出一片朦胧的美。静静的,仿佛我自己也是一片云彩,接近月,享受她的`白色纯洁以及那种看不透的美。上面没有嫦娥,没有玉兔,更没有吴刚在砍桂树,只有漂亮的环形山,还有人们浓厚的思乡之情。
月儿皎洁。浓浓的思念之情喷薄欲出,提笔落下,还有缕缕的情感的寄托……
中秋望月作文10
随着夕阳西下,黑夜渐渐开始遮住天空,直到最后一抹阳光消失后,夜幕降临了。
今天是中秋节,是儿女从外地回到老家团聚的日子,所以,今天的夜色显得更美了。
因为今天是阴天,月亮没有出来,被云遮住了,这反倒留下了另一种美。云未遮住的月光柔美的撒在地上,比普通的月光显得更美。天上的云变得红红的,我认为是灯光反射造成的吧!月光下的草丛中能听见小虫子“吱,吱,吱”的叫,站在湖边,还可以听见“啪,啪”鱼拍打水的声音。
湖面像一面镜子,把附近的景物都印在水面,水中更像一个波纹世界,任何印在水上的景物都是波纹形。湖岸远处,还有几束灯光,是钓鱼人的钓灯吧!
中秋的夜,还是一个无声的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夜深了,仿佛所有东西都不见了,而熟睡的人们,更是宁静。
慢慢的,夜里没有了声音,虫子也停止了鸣叫。所有动物都不发出了声,一点儿声音都没有了。
等到了黎明,所有动物都活跃了起来。新的一天开始了……
唐诗《望月怀远》3篇(扩展5)
——《望月》说课稿5篇
《望月》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特点
A、《望月》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六年制语文课本第十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第六组是由三篇课文一个“练习”和“习作”组成。
B、
《望月》是一篇角度独特,构思新颖的写月的散文。课文以生动的笔调写了“我”在甲板赏月时,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表现了甥舅二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2.教学目标的确定
A、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B、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象”的句子的意思。
C、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感受和反映世界。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分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4.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学习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三段。指导背诵全文。
5.教具准备
多**课件、录音机、投影机、幻灯片。
二.教学思路
1.教学方法:
A、直观教学法:运用多**、板画创设情境,理解重点句。
B、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及形式多样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
2.学生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演唱的MTV—《望月》。通过视、听效果,创设情境,把学生巧妙地引入课文,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带着问题,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自学要求。
a、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b、你能解决刚才提出的哪些问题。
c、对不理解的问题做上记号,以便讨论。
B、检查预习情况。
a、交流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这一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通过自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b、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c、学生**朗读喜欢的段落。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C.理清文章的脉络。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学生主动学习打下基础。
3.情境体验,学习第一段。
A、出示一张“月光江景图”幻灯片。
这是一幅什么景象?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所看到月光下的美丽江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B、指名读第一段,划出描写月光的句子,图文对照,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C、赏析比较:读了这些描写月光的句子,你最喜欢的是哪句呢?通过咬文嚼字,体会作者写月光运用拟人手法,以及按江面—江*的写作顺序。
D、你还能想象出月光下的江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通过想象,丰富学生的情感。
E、配乐朗读,指导背诵。
4.作业
四.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1、学习课文第二段
A、自读课文,想想这段写了什么?
B、你的印象中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找一找,划一划书中的句子。
C、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D、你是从课文哪些地方读懂的呢?
E、分角色朗读*5—11,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通过配乐朗读,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体现孩子的天真、好学。
F、指导读诗,并背诵。
G、教师口述,引入情境。
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它们滋润我们的“心田”,使我们无比舒畅。
a、出示句子: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b、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H、联系生活,积累诗句。
你还能背出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山的诗句或水的诗句吗?
过渡:小外甥的爱幻想表现在哪?让我们继续学课文。
2、学习课文第三段
A、请人读
B、四人学习小组讨论:小外甥的爱幻想你是从哪儿读懂?他的想象怎样?**读、指名读,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发展,提高充分体现资源共享的原则。
C、继续读课文,作者除了从小外甥的语言中看出他爱幻想,你还从其它地方读出了什么?让学生有感情读小外甥说话时动作,神情的句子,并细细品味。
D、分角色朗读。
E、齐读第三段。
过渡: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你们想不想随作者一起去幻想?闭上眼睛。)
3、学习课文第四段
A、引导学生想象。
B、引导学生把幻想的东西说出来。
《望月》说课稿2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望月》,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优美的文章。这一单元的主题为“人与自然”,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相处的美好情感。
《望月》一文融散文、诗歌、童话三个独特的视角为一体,展示了月亮女神的柔美、圣洁、仁慈与祥和。课文以月亮与人的关系为主线,用生动的笔调抒写了“我”在甲板赏月时,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表现了甥舅二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从古至今,月亮在*传统文化中一直是神圣的象征。千百年来被许多骚人墨客所吟哦诵咏,而《望月》这一课对于月文化含量的汇集,恰恰是激发学生爱月的情怀,引导学生积累“月景”的最好凭借。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品读、感悟中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同学们共同学习这一课,我们将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同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利用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品读课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独特、充满童趣幻想的句子,积累描写月亮的诗句,领略诗词意境,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文本语句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探究月亮与人的关系。
其中后两个目标也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享受学习的快乐。
2、朗读感悟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教学千法读为本,由此可见,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旋律。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充分感受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积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3、评价激励法。在本节课中我将珍视孩子独特的阅读体验,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都会给予认可与鼓励,让学生享受“跳一跳,可摘桃”的喜悦。
4、品词析句法。我将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揣摩体会。
(2)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法”“勾画圈点法”等。
三 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向老师们汇报,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如何引导孩子们赏析和探究月亮与人的密切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
㈠第一个环节:在赏析体悟中感受“月光之美”。
1、首先,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月与“我”的关系密切,体会赏月给作者带来了思想和情感的变化,我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的情景:
同学们,夜深人静的时候,为什么我一个人我要来到甲板上?也许是心情忧伤,幽闷。谁能来为我排解心情的忧伤和幽闷呢?这时,月亮升起来了。在月光下,我的心情发生了变化。这是怎样的月亮呢?为什么我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我与月是怎样的关系呢?
通过教师的情景描述,学生们产生了急于我与月的关系的愿望和动机,主动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向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始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2、接着,我采用朗读法,请同学们在贝多芬的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的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浓墨重彩,仅用了4句话,就把月下江景描述的美轮美奂。同学们都被这美好的月色所吸引。
于是我因势利导,运用探究法,设计问题,进一步引导探究月与“我”的关系:“那么,是什么样的月亮把我叫醒了呢?”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安详”、“吐洒”、“晶莹闪烁”、“镀” “隐隐约约”、“黑色剪影”等词来体会月光的清幽淡远和朦胧、宁静等特点。并用简笔画,配合文字说明与表达,孩子们在赏析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享受月光之美,这样他们才懂得了是美丽的月把我叫醒了。月亮不仅叫醒了我的身体,还叫醒了我的心。我沐浴着这美丽的月色,陶醉在月的遐想中。此刻的情感该是多么的愉悦。学生们才真正明白了我与月的关系的密切,也更深刻感受了月亮的美好,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紧扣我与月的关系,我采用朗读法和探究法,引导孩子们体会和探究月和小外甥关系密切。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课文。通过诵读课文中关于月亮的诗句,使学生感受月亮的形象、意韵。让学生充分理解,柔美的月光不仅把我叫醒了,也把小外甥叫醒了。从而理解使我们沉醉了的原因。
同时,我还要引导孩子们抓住小外甥与“我”的对话,引导他们体会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和天真活泼。正是这种聪明好学,才能让小外甥积累那么多有关的诗句,也正是这些有关月的优美的诗句,才能让他沉醉。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学习愿望,培养他们善于积累、勤奋好学的品格。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二)第二个环节:在拓展品读中沐浴“古诗之美”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文章”向来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 由诗句中可以看出,美丽的月亮把古今中外的诗人都叫醒了,叫醒了李白,杜甫,苏东坡……
教学中,我扣住涉月诗句,采用表演法,让孩子们分别来扮演文中的“我”和活泼聪颖的“小外甥”,让他们发挥想象,充分调动自己的诗句积累,尽情地根据自己的理解,调演绎古诗句中月的含义。这样不仅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而且使他们对*传统的月文化产生了积极探索的愿望,使孩子们从小就感受*月文化的悠久和发展。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沉醉的不仅仅是月光,而且是*月的文化。也懂得了小外甥之所以如喜爱月光,是因为月亮和月文化是如此的影响着小外甥,小外甥的沉醉,表现出他对*文化的热爱。
由此, 学生爱月的情感也就被激发出来了。他们就会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文化,会为为传承**文化而努力学习。
(三)第三个环节:在迁移创作中放飞“想象之美”。
我先采用朗读法,指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让学生通过描写小外甥神情、语言等词句,感受“小外甥”爱幻想、富有童真童趣的特点,
然后运用探究法,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小外甥聪明活泼,爱幻想,他的天真活泼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月光让我们幻想,让作者幻想,我们今天在这里望月,也一定让我们幻想了,同学们想到了什么?想象,写下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使学生参与主体的语文实践与创造,把自己对月亮的感性认知、对文章情感的深切体验以个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同时也进一步固化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及对月亮的理解,正所谓“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
(四)第四个环节:在激情总结中升华“情感之美”。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精彩的结束语,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更进一步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月光中,沉醉在意象深远的古诗意境里,沉醉在充满情趣的创造空间里。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它条理清楚,呈现文章的线条,简单明了,突出文章重点,起到有条理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好的板书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在教学中,根据我对《望月》这一课的教学设想,我采用提纲式板书。这个板书清晰地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望 月
江上之月 诗中之月 想象之月
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
板书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初步设想,在真正地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生成情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力求达到更好的效果。谢谢大家。
《望月》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望月》是著名作家赵丽宏的一篇散文,写的是“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的形象跃然纸上,但由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对月文化的感知很粗浅,对文中月色美、诗句美、想象美很难感悟。怎样引导学生用什么方法去学习才能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课前建立一个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网站,将月夜美景图片、月相变化图、诗句理解方法、关于月文化的课外阅读资、课文的朗读收集进去。引导学生**上网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新课程标准也向我们提出,必须凸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合作学习。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可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获取资料,可以实现学生从“服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理想境界。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获取、处理信息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网络,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4、运用网络技术和自身特长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展示学习成果,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说教法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课标》精神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欢快、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各方面最大限度的收获,我让他们根据自身特点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引导他们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倡导他们在“整体感知,明确任务--上网浏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合作学习--拓展延伸,内化知识”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培养语感,受到熏陶使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为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几步来设计:
(一)谈话中感知,明确任务
课始,教师揭题后,深情地说文章它处处渗透了美,包含了美。初学课文时,我们通过朗读,感受了文中蕴藏的美。我们感受到了哪些美呢?(对学生找到的其它的美也应予以肯定,如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小外甥的童心美等)。然后呈现各部分相应的学习目标。
(二)上网浏览,自主学习
在这个大环节设计中,我把学习的自*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利用网络,自主学习。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交流讨论,合作学习
在此过程中,根据学情安排教学,尊重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既培养了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和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以发挥了群体的集体功能,又达到了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提高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内化知识
让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展示学习收获。可收集描写月色的诗句和成语,可画美丽的月**,可写与月亮有关的童话故事,可用优美的词句描绘美丽的月色,可出一份关于月文化的手抄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说学法:
1、网上浏览法:从网上获取大量的相关知识,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条件。
2、自主探究法:利用网络资源和电子教材自主学习、探究。
3、朗读感悟法:学生任意选择课文的配音朗读,通过练习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合作学习法:利用对话,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开展合作学习。
四、教学反思
1、根据专家组的反馈意见,认为我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问题提得过细,过多,因此导致课堂结构不够紧凑,也是课堂拖堂的主要原因。
2、在教学中学生的***能集中在探究问题上,积极思维,质疑问难,对于上学期的研究课而言是个很大的进步。
3、学生语文活动丰富多彩,在课堂中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望月》说课稿4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望月》,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优美的文章。这一单元的主题为“人与自然”,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相处的美好情感。
《望月》一文融散文、诗歌、童话三个独特的视角为一体,展示了月亮女神的柔美、圣洁、仁慈与祥和。课文以月亮与人的关系为主线,用生动的笔调抒写了“我”在甲板赏月时,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表现了甥舅二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从古至今,月亮在*传统文化中一直是神圣的象征。千百年来被许多骚人墨客所吟哦诵咏,而《望月》这一课对于月文化含量的汇集,恰恰是激发学生爱月的情怀,引导学生积累“月景”的最好凭借。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品读、感悟中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同学们共同学习这一课,我们将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同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利用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品读课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独特、充满童趣幻想的句子,积累描写月亮的诗句,领略诗词意境,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文本语句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探究月亮与人的关系。
其中后两个目标也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享受学习的快乐。
2、朗读感悟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教学千法读为本,由此可见,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旋律。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充分感受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积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3、评价激励法。在本节课中我将珍视孩子独特的阅读体验,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都会给予认可与鼓励,让学生享受“跳一跳,可摘桃”的喜悦。
4、品词析句法。我将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揣摩体会。
(2)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法”“勾画圈点法”等。
三 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向老师们汇报,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如何引导孩子们赏析和探究月亮与人的密切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
㈠第一个环节:在赏析体悟中感受“月光之美”。
1、首先,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月与“我”的关系密切,体会赏月给作者带来了思想和情感的变化,我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的情景:
同学们,夜深人静的时候,为什么我一个人我要来到甲板上?也许是心情忧伤,幽闷。谁能来为我排解心情的忧伤和幽闷呢?这时,月亮升起来了。在月光下,我的心情发生了变化。这是怎样的月亮呢?为什么我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我与月是怎样的关系呢?
通过教师的情景描述,学生们产生了急于我与月的关系的愿望和动机,主动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向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始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2、接着,我采用朗读法,请同学们在贝多芬的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的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浓墨重彩,仅用了4句话,就把月下江景描述的美轮美奂。同学们都被这美好的月色所吸引。
于是我因势利导,运用探究法,设计问题,进一步引导探究月与“我”的关系:“那么,是什么样的月亮把我叫醒了呢?”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安详”、“吐洒”、“晶莹闪烁”、“镀” “隐隐约约”、“黑色剪影”等词来体会月光的清幽淡远和朦胧、宁静等特点。并用简笔画,配合文字说明与表达,孩子们在赏析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享受月光之美,这样他们才懂得了是美丽的月把我叫醒了。月亮不仅叫醒了我的身体,还叫醒了我的心。我沐浴着这美丽的月色,陶醉在月的遐想中。此刻的情感该是多么的愉悦。学生们才真正明白了我与月的关系的密切,也更深刻感受了月亮的美好,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紧扣我与月的关系,我采用朗读法和探究法,引导孩子们体会和探究月和小外甥关系密切。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课文。通过诵读课文中关于月亮的诗句,使学生感受月亮的形象、意韵。让学生充分理解,柔美的月光不仅把我叫醒了,也把小外甥叫醒了。从而理解使我们沉醉了的原因。
同时,我还要引导孩子们抓住小外甥与“我”的对话,引导他们体会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和天真活泼。正是这种聪明好学,才能让小外甥积累那么多有关的诗句,也正是这些有关月的优美的诗句,才能让他沉醉。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学习愿望,培养他们善于积累、勤奋好学的品格。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二)第二个环节:在拓展品读中沐浴“古诗之美”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文章”向来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 由诗句中可以看出,美丽的月亮把古今中外的诗人都叫醒了,叫醒了李白,杜甫,苏东坡……
教学中,我扣住涉月诗句,采用表演法,让孩子们分别来扮演文中的“我”和活泼聪颖的“小外甥”,让他们发挥想象,充分调动自己的诗句积累,尽情地根据自己的理解,调演绎古诗句中月的含义。这样不仅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而且使他们对*传统的月文化产生了积极探索的愿望,使孩子们从小就感受*月文化的悠久和发展。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沉醉的不仅仅是月光,而且是*月的文化。也懂得了小外甥之所以如喜爱月光,是因为月亮和月文化是如此的影响着小外甥,小外甥的沉醉,表现出他对*文化的热爱。
由此, 学生爱月的情感也就被激发出来了。他们就会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文化,会为为传承**文化而努力学习。
(三)第三个环节:在迁移创作中放飞“想象之美”。
我先采用朗读法,指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让学生通过描写小外甥神情、语言等词句,感受“小外甥”爱幻想、富有童真童趣的特点,
然后运用探究法,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小外甥聪明活泼,爱幻想,他的天真活泼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月光让我们幻想,让作者幻想,我们今天在这里望月,也一定让我们幻想了,同学们想到了什么?想象,写下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使学生参与主体的语文实践与创造,把自己对月亮的感性认知、对文章情感的深切体验以个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同时也进一步固化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及对月亮的理解,正所谓“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
(四)第四个环节:在激情总结中升华“情感之美”。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精彩的结束语,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更进一步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月光中,沉醉在意象深远的古诗意境里,沉醉在充满情趣的创造空间里。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它条理清楚,呈现文章的线条,简单明了,突出文章重点,起到有条理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好的板书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在教学中,根据我对《望月》这一课的教学设想,我采用提纲式板书。这个板书清晰地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望 月
江上之月 诗中之月 想象之月
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
板书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初步设想,在真正地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生成情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力求达到更好的效果。谢谢大家。
《望月》说课稿5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望月》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写的是“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使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的形象跃然纸上。文中的对话很多,很适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说学生
五年级学生有自己的阅读兴趣,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有自己的审美情趣,能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及合作伙伴。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品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四、说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将学生分为6个学习小组,让他们根据自身特点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像蜜蜂一样**自在的采集“花蜜”。只有在这样一个自主、宽松的氛围里,引导他们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然后交流收获体会,再把自己的体会通过自己喜欢的形式读出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五、说教学步骤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为贯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四步:
(一)谈话导入生质疑
课始,教师揭题后让学生围绕课题说说你最想知道什么?生可能会提:为什么望月,望月时想了什么,望月时说了些什么……此时,师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如果让你来写望月,你会写什么?生可能会说:月夜的美,月的传说,想念亲人,借月抒怀,月亮的知识……课文是怎样写的呢?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论,调动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分4步完成)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完后交流读书收获,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肯定会说是小外甥那么老师可以再问,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师问:学生基本上能答出是个爱积累、爱幻想。
3、从哪此地方可看出他爱积累?哪些地方写他爱幻想?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找出相关内容并读出来。
4、交流。这样不仅检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也检查了学生的读书情况,教师也可以相机板书,真是一举多得。
(三)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1)质疑
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所以提出问题的水*高低也不一样,有的问题是学生通过认真读书开动脑筋提出来的具有很高的研讨价值,往往是理解整篇课文的最佳切入点,教师要善于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引导他们自读、自悟、自得。
(2)接着教师根据学生质疑情况,总结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选择学习目标、合作伙伴并说说打算怎样完成这一目标。
(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展示
前面是小组自选目标自学的,那么,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选择的教学目标来细细品析写目的句子和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句子:月亮叫醒我,月亮是天空的眼睛,月亮围了……让学生谈体会,并把这种体会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读,表现出来。另外,课文写月的诗句很多。有“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可让学生充分朗读,并补充。
在这一个大环节设计中,我们把学习的自*还给了学生,让各个学习小组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再朗读,再领悟,然后相互交流,充分发表意见和汇报展示,这样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个性得到了尊重,提高了个体学习的能力,既培养了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和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又发挥了群体的功能,达到了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提高的目的。
(四)总结作业
1、当堂训练——找童心。
在这一课里,学生能充分领悟到“小外甥”的童真童趣,自己的那份童真童趣也呼之欲出,所以可设计“寻找童心”的作业。让学生由以下事物发挥想象。
例:萝卜 ——太粗心,捉迷藏时忘了把小辫子藏起来了。
太阳——
闪电——
老师——
树叶——
2、课外作业——赛诗会
因为这一课涉及到的诗句很多,所以这一节课可以让学生收集描写山水星月、春夏秋冬、花草树木等诗句,比比谁积累的多,这一作业设计不仅是课外的延伸,也激发了学生积累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主动积累的习惯。当然也可以**学生自办古诗专题的手抄报。
六、说板书设计
这一节课主要写小外甥的爱积累、爱幻想的特点,而“爱积累”是通过背诗反映出来的,而爱幻想是通过对月亮的想象反映出来的,所以,我的板书这样设计的:
背诗——爱积累
叫醒
眼睛 爱幻想
困了
以上是我对这一课的教学设想,主观上力求体现“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得以主动发展”这一精神,客观上由于我的理论和实践水*有限,可能有许多地方不尽如人意,恳请批评指正。
唐诗《望月怀远》3篇(扩展6)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3篇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9654;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9654;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8226;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课件、字词卡片。
9654;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寒食》
9654;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板书:寒食)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近作者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学生说。
(3)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课件出示
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2.了解作者韩翃。
课件出示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
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3.指名学生读诗。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同时,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板块三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解释词语。
课件出示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3.解释诗意。お
(1)指名学生说。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御花园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板块四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
指名学生答。(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春城”一词,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2.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
3.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
“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
4.“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
5.探讨:《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
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
6.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不满,轻蔑)
7.“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讽喻皇宫的**以及宦官的专宠。
8.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9.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御花园中的柳枝随风飘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由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从所写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9654;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迢迢牵牛星》
9654;课时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诗题
1.教师谈话: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歌咏。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取法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板书诗题:迢迢牵牛星)
3.指名学生读诗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所学或所了解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1.课件出示填空题,比比谁回答得快。
板块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学生**读全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2.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迢纤泣涕盈脉
3.指名学生读字。
重点强调:“纤”读“xiān”;“脉脉不得语”中的“脉”读“mò”。
4.读出节奏。
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读出韵味。
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自己的理解。
6.教师范读。
7.**练读。
8.学生齐读。
小结:学习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伴随着朗朗书声开始这首诗歌的学习。
【设计意图】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诵读中感到学习古诗十分有意思、有情趣,为熟读知意打下基础。
板块三探究内容,品味诗情
1.导入:读懂诗,读出诗里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诗的正式开始。诗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一番吧!
2.自读自悟。
通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3.讨论汇报。
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
4.读完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抒发你读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呢?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伤感)
5.如果用一个词语将诗中传递的情感描摹出来,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合适?(板书:相思)
6.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指名学生答。
(1)课件出示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指遥远。今天这个词语仍然富有生命力,我们形容路途遥远,会说“千里迢迢”。“迢迢”和“皎皎”两个词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意思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相距十分遥远,都很明亮。
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主人公内心起了相思之情。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2)课件出示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①“札札”是象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发出的响声,给人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是摆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透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
②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其实,《木兰诗》中有一句与此句类似,同样抓住了“机杼”这个意象,来写女子的愁情。是哪句呢?“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同样是用有声来衬寂静,以有声来传悲情。
(3)课件出示诗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弄懂“不成章”。这三个字蕴含着一个“思”字,揭示了织女的内心动态。
②“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终日劳作却“不成章”。
③“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指眼泪。
④“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相思之苦。
⑤有感情地朗读。
(4)课件出示诗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
(5)课件出示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①“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两情的象征。
②“脉脉”用来形容默默地用眼神表达情意的样子。织女只能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话。
7.齐读古诗。
8.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再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的语言之美。
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又称复字、重言。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法。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在本课中,运用了“迢迢、皎皎、纤纤”等6个叠词。这些叠词无论是用于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出缠绵的意境。
9.指名读诗,读出叠词的韵律美。
【设计意图】诗词的教学重点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最后紧扣人物心情,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反复品读诗句,读出诗词背后的那份情,掀起课堂教学的**。设计
9654;板书设计
第3课时
《十五夜望月》
9654;课时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古诗。
2.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学习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月)
2.圆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诗《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
4.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5.了解诗人王建。
课件出示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思,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2.指导朗读,读准字音。
(1)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ī”,在这里是指“乌鸦在树上休息”。
(2)“湿桂花”的“湿”是翘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尽”是前鼻音。
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由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
板块三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2.指名读第一、二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指名读第三、四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今夜人们都望着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
4.理解诗句,全班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让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古诗。
板块四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1.为什么诗中写的是桂花?
桂花是中秋时节有**性的花。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
2.“人尽望”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描绘出了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3.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景物?为什么?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5.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深切的思乡之情)
6.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7.《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而“在”字则相形见绌,*淡寡味。
8.齐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
9.用多**展示从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亮,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边望月等,学生根据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
10.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1.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其他有关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并注明作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教学反思]
本课三首古诗皆包含着传统节日的习俗。韩翃的《寒食》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了寒食节时皇城内美丽的春色和宫廷的生活场景;《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只能在七夕相见一次的故事,抒发了女子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描绘了月朗风清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1.读中理解。
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和感悟古诗意境是重点。首先就要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句。
2.读中感悟。
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感悟古诗所传达的情感。例如,在读中感悟诗人韩翃借古喻今,对现实不满的情感;在读中感受诗人王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3.读中想象。
让学生通过寻找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身感悟和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在读中想象,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9654;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9654;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8226;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课件、字词卡片。
9654;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寒食》
9654;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板书:寒食)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近作者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学生说。
(3)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课件出示
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2.了解作者韩翃。
课件出示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
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3.指名学生读诗。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同时,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板块三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解释词语。
课件出示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3.解释诗意。お
(1)指名学生说。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御花园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板块四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
指名学生答。(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春城”一词,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2.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
3.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
“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
4.“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
5.探讨:《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
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
6.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不满,轻蔑)
7.“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讽喻皇宫的**以及宦官的专宠。
8.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9.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御花园中的柳枝随风飘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由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从所写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9654;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迢迢牵牛星》
9654;课时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诗题
1.教师谈话: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歌咏。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取法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板书诗题:迢迢牵牛星)
3.指名学生读诗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所学或所了解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1.课件出示填空题,比比谁回答得快。
板块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学生**读全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2.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迢纤泣涕盈脉
3.指名学生读字。
重点强调:“纤”读“xiān”;“脉脉不得语”中的“脉”读“mò”。
4.读出节奏。
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读出韵味。
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自己的理解。
6.教师范读。
7.**练读。
8.学生齐读。
小结:学习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伴随着朗朗书声开始这首诗歌的学习。
【设计意图】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诵读中感到学习古诗十分有意思、有情趣,为熟读知意打下基础。
板块三探究内容,品味诗情
1.导入:读懂诗,读出诗里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诗的正式开始。诗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一番吧!
2.自读自悟。
通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3.讨论汇报。
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
4.读完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抒发你读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呢?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伤感)
5.如果用一个词语将诗中传递的情感描摹出来,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合适?(板书:相思)
6.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指名学生答。
(1)课件出示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指遥远。今天这个词语仍然富有生命力,我们形容路途遥远,会说“千里迢迢”。“迢迢”和“皎皎”两个词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意思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相距十分遥远,都很明亮。
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主人公内心起了相思之情。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2)课件出示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①“札札”是象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发出的响声,给人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是摆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透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
②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其实,《木兰诗》中有一句与此句类似,同样抓住了“机杼”这个意象,来写女子的愁情。是哪句呢?“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同样是用有声来衬寂静,以有声来传悲情。
(3)课件出示诗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弄懂“不成章”。这三个字蕴含着一个“思”字,揭示了织女的内心动态。
②“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终日劳作却“不成章”。
③“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指眼泪。
④“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相思之苦。
⑤有感情地朗读。
(4)课件出示诗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
(5)课件出示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①“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两情的象征。
②“脉脉”用来形容默默地用眼神表达情意的样子。织女只能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话。
7.齐读古诗。
8.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再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的语言之美。
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又称复字、重言。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法。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在本课中,运用了“迢迢、皎皎、纤纤”等6个叠词。这些叠词无论是用于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出缠绵的意境。
9.指名读诗,读出叠词的韵律美。
【设计意图】诗词的教学重点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最后紧扣人物心情,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反复品读诗句,读出诗词背后的那份情,掀起课堂教学的**。设计
9654;板书设计
第3课时
《十五夜望月》
9654;课时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古诗。
2.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学习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月)
2.圆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诗《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
4.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5.了解诗人王建。
课件出示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思,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2.指导朗读,读准字音。
(1)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ī”,在这里是指“乌鸦在树上休息”。
(2)“湿桂花”的“湿”是翘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尽”是前鼻音。
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由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
板块三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2.指名读第一、二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指名读第三、四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今夜人们都望着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
4.理解诗句,全班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让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古诗。
板块四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1.为什么诗中写的是桂花?
桂花是中秋时节有**性的花。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
2.“人尽望”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描绘出了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3.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景物?为什么?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5.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深切的思乡之情)
6.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7.《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而“在”字则相形见绌,*淡寡味。
8.齐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
9.用多**展示从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亮,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边望月等,学生根据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
10.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1.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其他有关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并注明作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教学反思]
本课三首古诗皆包含着传统节日的习俗。韩翃的《寒食》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了寒食节时皇城内美丽的春色和宫廷的生活场景;《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只能在七夕相见一次的故事,抒发了女子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描绘了月朗风清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1.读中理解。
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和感悟古诗意境是重点。首先就要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句。
2.读中感悟。
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感悟古诗所传达的情感。例如,在读中感悟诗人韩翃借古喻今,对现实不满的情感;在读中感受诗人王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3.读中想象。
让学生通过寻找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身感悟和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在读中想象,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3
一、 了解作者
唐代王建,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张籍齐名,两人创作诗歌的风格相似,并称“张王乐府”,后人称为“张籍王建体”。
二、读出“望”之画面美
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望月到了哪些景象呢?
1、“白”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清美的意境之中。
我们仿佛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地上仿佛满浸着清澈透明的水,树的影子照在地上,随风婆娑,仿佛是水草在摇曳。
2、“栖”
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鸦栖树”,但为了押韵,诗人调整了语序。
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我们仿佛听到乌鸦等小鸟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所惊动,扑楞楞地展翅欲飞,声音喧闹,逐渐逐渐声音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音。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从侧面写了月色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3、“湿”
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久,也表明露水轻盈无迹。
我们仿佛闻到庭院中弥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月中桂子落,天香云外飘”,传说人间的桂花树是广寒宫里那棵桂花树的种子落到人间后生长出来的。那么人间的桂花香了,广寒宫里的桂花也应该香了吧。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美妙的联想。
4、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香飘逸,望出天上人间。画面有声有色有味,清美静谧,清雅隽永。
三、读出“望”之情感美
1、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还在望,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从这个“望”中你能读出诗人什么情感吗?
“秋思”,秋天的情思。 说的很含蓄,点而不露。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天净沙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王昌龄《秋思》
“相思阻音息, 结梦感离居。” ——萧悫《秋思》
秋思:秋天,天气转凉,大雁南飞,花木凋零,万物萧条,身处在异乡的游子感受到这一切,感慨一年又匆匆流逝,而自己仍在漂泊,仍不能与家人团聚。这首诗中,夜深露重,诗人却久久不肯睡觉,从这个“望”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么的心情?
秋思,秋天思念亲人的孤寂伤感之情。
四、读出“望”之表达美。
但我们从诗句中能直接读出诗人这种怀人的愁绪吗?没有,诗人表达得很含蓄很美。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今夜,中秋的晚上,月亮这么明亮,所有的人都在看月,赏月,不知道这怀人的愁绪会落到哪一家。
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人,家里的人思念在外的亲人,这浓浓的愁思啊,到底会落到哪一家呢。
言外之意:再怎么落,难道还有我的愁思深吗?
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怀人愁思,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蕴藉深沉。
这种表达情感表达方法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这叫间接抒情。
也有一种情感表达方法,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叫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
两种情感表达方法各有好处。
2、“落”
诗句中还有一个动词,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让人眼睛一亮。这个词语能否换成“在”?
“落”:理解词语先思考什么意思,再联系诗句意思,品味词语在诗句中的具体意思,并与*常的用法作比较看好在哪里。
运用拟人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
五、读出“望月”之情结美
1、按老师的要求说出诗中的词语或诗句。
直接表达月光如水,澄澈透明;从声音这个角度侧面表现中秋夜晚之宁静;突出诗人望月之久,表现孤寂之情;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含蓄表达
自己愁思之深。
2、事实上,月亮在*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人的眼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丽的。看到月亮,有许多美妙的感受、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无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它,依旧恒悬于**上,照在所有爱月之人的心上。于是,成就了一种淡泊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成就了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就了一种惆怅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成就了一种伤情叫“杨柳岸,晓风残月”,成就了一种安慰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更成就了一种祝福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如诗一样,悬挂在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
3、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注意写出作者及作品名。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李商隐)
唐诗《望月怀远》3篇(扩展7)
——《望月怀远》的诗意鉴赏3篇
《望月怀远》的诗意鉴赏1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望月怀远》的诗意鉴赏2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唐诗《望月怀远》3篇(扩展8)
——中秋望月现代诗3篇
中秋望月现代诗1
午夜,一轮明月高悬
引我于月色中踟蹰。夜风微凉
秋虫唧唧席卷耳畔,一浪高过一浪
恍若这半生潦草的过往,喧嚣而凄凉
一颗浮躁的心,终是无处安放
昂首,与一轮明月相视,寄望
寻到心灵的皈依
世事沧桑,已然化作
这百结愁肠,取一杯月色入酒
能否驱赶这愁绪万千,实不想
在这花好月圆之夜,怀抱悲戚
光阴易老,又岂能一任忧戚
成为活着的底色
时近中秋,一轮明月即将圆满
你若有情俯瞰人间,应许我
一份温暖,化解半生的`抑郁与悲伤
让心底所有的悲愤与幽怨,
在这夜风中,渐渐弥散
渐渐圆满
唐诗《望月怀远》3篇(扩展9)
——张九龄《望月怀远》读后感 (菁选2篇)
张九龄《望月怀远》读后感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读过这首诗,是否给我们眼前呈现出这么一幅画面:“月亮从海上冉冉升起,渐渐愈加皎洁而圆润。我知道,对如此美丽的景色,远在天涯的亲人正与我在此刻共同欣赏啊!我更知道,虽是彼此天各一方,她一定和我一样,怨恨这长夜遥遥,和我一样辗转反侧,夜不成眠,思念苦苦。息了屋里的灯烛,让这可爱的月光洒满各个角落。我披了衣服步出房间,凉爽的露水滋润着我的肌肤,远方的亲人,让我亲手把这轮美丽的皎月赠送给你吧!但愿我回到房间入寝时,也能在甜蜜的睡梦中与亲人相见。”
这就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诗给人提供的一幅画面。其中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千古传唱的名句。此诗其景,乃为海上明月,其情,是诗人的相思。这种情景交融,与诗人的“灭烛望月”“披衣出屋”之举,以及由相思演绎出的“赠月”和“梦佳期”的想象与向往,构成了一个静谧幽美又宏阔的相思之境。但相思的对象这里应提及一下,从诗的内容来看,显然是指“情人”。值得玩味的是,这里的“情人”不是指现实社会里的所谓男女之情,而是亲人。所以,在读此诗的`时候一定要加以区分,否则,会把整个诗看为是一首爱情诗,与诗人的意愿怕是要背道而驰的。再者,诗人在诗文创作上,极力反对唐初沿袭的六朝綺靡的诗风,被历代誉为“岭南第一人”,从这首诗便可见出语言的朴实练净,并无半点旖旎之气。所以,我以为这并不是一首爱情诗,这不过是一首对亲人或者家人的怀想之诗。这种怀想,寄予的是他深远的人生慨望,甚至可以说,他所发出的声音,也是类似与他境遇相同之人的共同心声。这大概就是这首诗能够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张九龄乃生长于仕宦之家,少年得志,弱冠之年便考取了进士。翩翩少年,意气风发,裹挟了一股子强烈的忠君爱国的热情,进士及第后,他阔步地迈向了苍茫的宦海。环顾朝野,他亮出人生的第一把剑,就是在左拾遗任上,向唐玄宗李隆基提出要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的风气,在选贤任能上,要不循资历。但复杂龌龊的官场,岂是一纸**所能扫除干净的。所以,他的第一把剑,连闪光的机会都没有就被折断了。
不久,因为与主政者不合,便辞官返乡。即使如此,诗人身上的锐气依然没有脱尽,爱国情怀依旧,在返回家乡广东韶关期间,主持修筑了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保障了南北交通的畅通。这也是他亮出的第二把剑,可谓是剑光闪闪,政绩卓然,得到了朝廷的激赏。但他并没有因此得到提拔,而是到了唐开元六年,在**张说的推举下,才回到朝廷,被任命为中书舍人。但这期间,诗人的官场生涯并不顺利,由于受到张说罢相的牵连,又被调往外地任官。直到开元十九年,被唐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和中书侍郎时期,他的才华方在唐玄宗眼里得到了认可和赞赏,被唐玄宗赞为才学超群,风度甚佳。三年后,也就是开元二十一年,运气来了,被提升为中书门下*章事,就是丞相,开始主理朝政。诗人便如鹰展翅,大展胸中抱负,进行了一系列的施*革,农业上引水种稻,军事上反对穷兵黩武,吏治上选贤任能,不拘一格。对百姓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这些对大唐**的开元盛世,起到巩固的作用,被后世誉为杰出的**。
诗人宦海沉浮,初衷不改,锐气不减,矢志不渝,应该算是**上的一位铁腕人物。就是这么一位铁腕人物,居然创作出《海上生明月》这样情感充沛,细腻柔情之作。这叫我们想到许多类似的人物,诸如刘邦、李世民、*、*、*等等。这些人,可以于心智角逐时的闲庭信步,卧薪尝胆时的远山凝望,战场厮杀后的短暂栖息之际,情涛汹涌**,禁不住吟咏长歌,留给了后人一首首的杰出的`诗篇。然而,正是这样的时刻,才益显他们本真的色彩,也是他们身上最具人性的一面。这与他们进行的官场角逐,战场上的横枪跃马更令人称道和喜欢。
对张九龄来说,他的《海上生明月》一诗,呈现出的便是他宦海角逐之际,疲累休憩之暇,对亲人的真情流露以及与亲人团聚的渴望。也可以见出这位叱咤风云的**身上,那种铁骨柔情的性格特征。正是这一点,便衬托出他在指点江山,叱咤宦海之中所闪烁出的一缕人性之光。
张九龄《望月怀远》读后感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假期。
午时间隙,桌上一本诗集,引人入胜。随手翻开书页,便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这是一首由望月怀念远方亲人的诗,一轮皎洁的明月在宽阔无比的的海上徐徐升起,只身在异乡,此时此景最容易勾起对远方亲人的念想。唯一相连的是一轮明月,将天各一方的人串在一起。
想起远方的亲人,她在干嘛呢?生活是否安好?家务是否繁重?她是否也会想起我?诸多疑问在诗人的脑海里萌生,不像现在通讯**那么发达,一个电话,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不像现在交通那么方便,一张机票,就能抵达相聚千里的老家。
而在古代,天各一方时,只能通过书信往来,知悉家中状况,才有诸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所以有情的人总是怨恨漫漫长夜,一整夜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灭掉烛光,透窗而入的月光充满整个屋内,走出去,欣赏那盈盈月光,来消解心中的思念,却又觉得身上的衣服单薄,露珠沾在身上,有些凉,更有些冷。
高空皓月,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地上仿佛披了一层银霜,很美,想手捧月光,送给远方的亲人,却只能是空想而已。哎,还不如回屋睡觉,因为梦里还可能有会面的时光。
唐诗《望月怀远》3篇(扩展10)
——望月思乡的古诗
望月思乡的古诗1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4、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5、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6、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7、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8、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9、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0、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4、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15、烟拢寒水月拢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1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8、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9、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0、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2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22、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23、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2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5、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26、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
27、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28、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9、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0、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31、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3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3、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34、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5、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