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意义
除法的意义(精选15篇)
除法的意义 篇1
教学内容:课本第73页的内容,练习十五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是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情境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加以概括,使已经获得的感性认识加以提高。(板书课题:)
口算: 7×5= 9×6= ( )×4=32
32÷5= 54÷6= 32÷( )=8
35÷7= 54÷9= ( )÷4=8
(二)学习新课
1.教学。
(1)出示一组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有40人,一共有多少人?
四年级有160人,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
四年级有160,每40人分一班,可分成几个班?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0×4=160(人) 因数×因数=积
160÷4=40 被除数÷除数=商
160÷40=4
思考讨论:
(1)观察,比较上面的3道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由于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了调换,因此列式和计算方法不同。第①题是已知每班人数和班数,求总人数,用乘法计算;第②、③两题都是已知总人数和分成的班数(每班的人数),求每班的人数(分成的班数),用除法计算。)
(2)40,4和160在三个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40和4在第①题中叫做因数,160叫做积,40和4在第②、③题中分别叫做除数和商,160叫做被除数。)(板书)
(3)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师继续启发: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在此基础上,教师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除法的定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学生阅读课本结语(73页)。
引导学生说出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被除数)
已知的因数叫做什么?(除数)
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什么?(商)
(2)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从而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反馈:做74页的“做一做”(联系说明怎样改写算式和直接写得数)及练习十五第3,4题
(3)关于0和1在除法中的特性。
启发同学想:
①一个数除以1得什么数?
自己举例,如8÷1=8,100÷1=100,…
得出: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
②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
学生自己举例,如0÷5=0,0÷24=0,…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o。
③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
以5÷0为例。如果0可能作除数,根据,商乘以除数0,一定等于被除数5,即商×0=5。根据“0与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定,商乘以0一定等于0,而不可能等于5。这说明,用0作除数时,商是不存在的。
如以0÷0为例。根据,商乘以除数0一定等于被除数0,就是商×O=O,那么按照无论“什么数与0相乘都得0”的规定,商可以是任何数,即无论商是什么数,它与除数0相乘一定等于被除数0。这说明用0作除数,商是不固定的。
由此可知,用0作除数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这一点很重要。
2.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1)口算:
① 4×5 ② 320÷8
20÷4 320÷40
20÷5 40×8
(2)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问的关系。
提问:乘法里最基本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求因数?
从而概括出(并板书): 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观察第②组算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除法中各部分问的关系最基本的是什么?怎样求被除数和除数?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一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4)我们学过这些关系后,可以解决哪些计算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验算方法后,学生按照书上第75页的例子自己验算,并说明应用什么方法验算的。
引导学生概括:
过去我们验算乘法时,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今天我们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用算出的积除以一个因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因数。
应用除法各部分间关系,可以验算除法。以前学过的用乘法验算除法,就是应用被除数=商×除数,现在应用“除数=被除数÷商”也可以验算除法,也就是用除法验算除法。
反馈:
试算第75页中间的“做一做”,并说出根据。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1题。(讨论、口答)
2.练习十五第3,4两题。(做在本上)
3.引导学生总结。
总结性提问:
(1)你今天学习了什么?
(2)是什么?
(3)乘、除法中各部分问的关系是什么?
(4)乘、除法的两种验算方法各是什么?
(5) 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四)作业
练习十五第2,5,6题。
除法的意义 篇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二)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三)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是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是学习的难点(学生往往语言表述不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问题情境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加以概括,使已经获得的感性认识加以提高.(板书课题:) 口算: 7×5= 9×6= ( )×4=32 35÷5= 54÷6= 32÷( )=8 35÷7= 54÷9= ( )÷4=8 (二)学习新课 1.教学. (1)出示一组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①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四年级有160人,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 ③四年级有160人,每40人分一班,可分成几个班?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思考讨论: (1)观察,比较上面的3道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由于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了调换,因此列式和计算方法不同.第①题是已知每班人数和班数,求总人数,用乘法计算;第②、③两题都是已知总人数和分成的班数(每班的人数),求每班的人数(分成的班数),用除法计算.) (2)40,4和160在三个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40和4在第①题中叫做因数,160叫做积,40和4在第②、③题中分别叫做除数和商,160叫做被除数.)(板书) (3)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师继续启发: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在此基础上,教师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除法的定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学生阅读课本结语(73页). 引导学生说出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被除数) 已知的因数叫做什么?(除数) 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什么?(商) (2)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从而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反馈:做74页的“做一做”(联系说明怎样改写算式和直接写得数)及练习十五第3,4题. (3)关于0和1在除法中的特性. 启发同学想: ①一个数除以1得什么数? 自己举例,如 8÷1=8,100÷1=100,… 得出: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 ②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 学生自己举例,如0÷5=0,0÷24=0,…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 ③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 以5÷0为例.如果0可能作除数,根据,商乘以除数0,一定等于被除数5,即商×0=5.根据“0与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定,商乘以0一定等于0,而不可能等于5.这说明,用0作除数时,商是不存在的. 如以0÷0为例.根据,商乘以除数0一定等于被除数0,就是商×0=0,那么按照无论“什么数与0相乘都得“0”的规定,商可以是任何数,即无论商是什么数,它与除数0相乘一定等于被除数0.这说明用0作除数,商是不固定的. 由此可知,用0作除数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这一点很重要. 2.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1)口算: ①4×5 ②320÷8 20÷4 320÷40 20÷5 40×8 (2)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乘法里最基本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求因数? 从而概括出(并板书):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观察第②组算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最基本的是什么?怎样求被除数和除数?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4)我们学过这些关系后,可以解决哪些计算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验算方法后,学生按照书上第75页的例子自己验算,并说明应用什么方法验算的. 引导学生概括: 过去我们验算乘法时,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今天我们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用算出的积除以一个因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因数. 应用除法各部分间关系,可以验算除法.以前学过的用乘法验算除法,就是应用被除数=商×除数,现在应用“除数=被除数÷商”也可以验算除法,也就是用除法验算除法. 反馈: 试算第75页中间的“做一做”,并说出根据.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1题.(讨论、口答) 2.练习十五第3,4两题.(做在本上) 3.引导学生总结. 总结性提问: (1)你今天学习了什么? (2)是什么? (3)乘、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 (4)乘、除法的两种验算方法各是什么? (5)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四)作业 练习十五第2,5,6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的意义以及对除法意义有一定感性认识基础上,对除法意义加以概括,在已学过的乘、除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及应用. 新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利用3道有联系的应用题,由学生列出算式,把第②、③题与①题比较.通过讨论,明确,并在比较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变化中,理解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还提出了在除法中应注意0和1的问题. 第二部分,通过两组口算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并利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本节课的练习采取边讲边练的形式,对课本上的习题,适当指导,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本课最后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抓住本课所学内容的重点进行小结,培养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①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④年级有160人,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 ③④年级有160人,每40人分一班,可以分成几班? 4×5=20 320÷8=40 20÷4=5 320÷40=8 20÷5=4 40÷8=320 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 0除以一个非零的数还得0 0不能作除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降法的意义,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并能够正确计算. 2.提高学生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除以整数中“商与被除数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一)填空 1.0.32里面含有32个( ) 2.1.2里面含有12个( ) 3.0.25里面含有( )个百分之一 4.2.4里面含有( )十分之一 5.8里面含有( )十分之一 (二)列竖式计算2145÷15 二、指导探究 (一)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1.(课件演示:小数除法的意义) 板书课题:小数除法的意义 2.练习:(继续演示课件:小数除法的意义) (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1.(课件演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练习 68.8÷4 85.44÷16 三、质疑小结 (一)教师提问 1.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2.今天学习的除法与过去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它与整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将课题补充完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二)组织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质题答疑. 四、反馈练习 (一)列竖式计算(分组完成) 42.84÷7 67.5÷15 289.8÷18 79.2÷6 (二)列式计算. 1.两个数的积是201.6,一个因数是72,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2.把86.4平均分成24份,每份是多少? 3.64.6是17的多少倍? (三)应用题 一台拖拉机5小时耕3.55公顷地,平均每小时耕多少公顷? 五、课后作业 计算下面各题 42.21÷18 6.6÷4 37.5÷6 15.36÷12 六、 板书设计 浙江省青田县城东小学 吴丽春 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能根据知识的迁移,找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知识间的迁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 1、师: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上可课,你们都认识我吗?(生答)我来介绍一下,我姓吴,所以你们就叫我-吴老师。就现在而言,我是你的老师,你是我的学生。我们是怎样的关系呢? 2、师:今天吴老师给你们上课,高兴吗?(生:高兴)现在我要看看那一小组的同学坐得最好,好的奖励1小组3个五角星。(教师奖励五角星)。今天啊,我们的同学表现真好! 3师: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把刚才老师提供给你的一些信息和数据,能编成应用题吗? 生:“吴老师要奖励四年级的同学,每组奖励3个五角星,奖励4组,一共要奖励多少个五角星? 师:算式怎样列啊? 生:乘法算:3×4=12(个) 师:假如用加法算那就是:3+3+3+3=12(个) 师:刚才几个相同加数,用什么方法比较简便。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以后遇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计算,我们就用乘法来计算。 比如说:老师现在要练习写粉笔字,写了“吴”,“吴”,“吴”,“吴”再写一个“吴”,刚才写了几个(生:5个),一共写了几画?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呢?齐读意义 二、教学除法 1、师:我们再来看这道题,谁能把它改编成一道除法应用题。算式是什么? 生:12÷3=4(组) 生:12÷4=3(个) 板书三种算式,说说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2、观察算式,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 师:那这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有怎样的关系?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也可以四人小组讨论。 师:讨论的怎么样了?哪组愿意把你们的意见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 ①、反馈讨论意见。 比如:编一编老师写“吴”的 应用题。 师: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吗,举例几个 ②、板书:几个例子。板书 因数×因数=积, ③、寻找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师:通过大量的举例你发现了什么? ④板书各部分关系 师:通过大量的例子证明乘除法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乘法算式中的积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商。所以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板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四)、理解乘法、除法的意义 1、理解乘法的意义 师:从他们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乘法是求两个因数相乘积的运算。 4、理解除法的意义 (1)、提问: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同学们想一想,除法实质上就是求什么呢?(这个商相对于乘法来说他是什么?) (2)、那怎么求这个因数呢?引出: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揭示除法的意义:那么,到底什么是除法? 板书定义,齐读 (五)、揭示乘除法的关系 教师: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板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六)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乘除法的意义及关系。(出示课题) 二、应用乘法的各部分关系解决问题: 师: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那同学们想想,我们在哪些地方已经应用到乘法的这种关系了?(可以填些数、乘法验算、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1、 填空,你能举个例子吗?说的是不是和我一样的类型,你能根据上面的题目填一填吗?2、还在哪里应用过了,引出验算。3、还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若出来则让学生举例,若不出来则说:这个括号里的数是要我们求的,是一个未知数,所以我们除了用括号表示外,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引出求未知数X) 四、巩固练习 (一) 填空 72÷8=9 2、.22881÷263=87 8×=72 87×263=( ) ÷9=8 22881÷87=( ) 1)说说填写的依据 (2)第3小题中 a 、b 、c 可代表哪些数? 强调不可为0,因为0不能作除数。 (二) 计算并验算 28×57 69×44 53×39 三题中挑一题,可以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验算的,验算的依据是什么? (三)求未知数 师:应用乘法的各部分关系可以求未知数,那么,这题的未知数是多少?怎样求呢? 出示:X×26=468 (1)、放手让学生自己先求 (2)、说说你是怎样求的?为什么这样求?应注意什么? (3)、为了使写起来方便,看起来清楚,可以把X×26省略乘号,写成26X。 (4)集体训练:35X=840 18X=810(指名板演)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课题一: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a)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26页的例题和“做一做”,练习七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2.学会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10个半块月饼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举例说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2.根据乘法算式134×38=5092,写出相应的两个除法算式. 3.举例说明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各是什么? 以上复习题可以指名回答. 二、新课 1.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4个半块月饼的教具,提问: (1)每人吃半块月饼,4人一共吃多少块月饼?怎样列式?得多少?[×4=2(块).] (2)两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块月饼? 教师出示两块月饼,将它们平均分成4个半块月饼.要求学生按照教具的演示过程列式、计算. 2÷4=(块) (3)两块月饼,分给每人半块,可以分给多少人? 教师让学生到黑板前进行教具演示,再列式计算. 2÷=4(人) 教师让学生观察、比较上面3道题中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再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个算式已知什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已知两个因数:和4,求出它们的积为2;用乘法计算.) (2)第二个算式呢? (已知积是2和一个因数是4,求出另一个因数是;用除法计算.) (3)第三个算式跟上面哪一个算式是类似的? (跟第二个算式是类似的,也是已知积是2和一个因数是,求出另一个因数是4;用除法计算.) 教师: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它跟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不一样?(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做教科书第25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让学生自己读题、做题,做完后要问学生是怎样应用乘法算式和分数除法的意义来填写除法算式的得数的? 3.教学分数除以整数. 教师出示例1:把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教师:根据题意需要用什么运算来求出得数?并列出算式.(应该用分数除法来做,算式是÷2.) 教师:这个算式的含义是什么?米是几个米?应该怎样计算?试试看.(÷2表示把米平均分成2段.米是6个米,实际上是把6个米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米?可以列出如下的算式(教师板书).) ÷2==(米) 教师:说一说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样计算?(分数除以整数可以用分数的分子除以整数.) 教师:把米平均分成2段,求每段是多少,还可以怎样计算?能不能把它转化为已学过的算法来算?(把米平均分成2段,求每段是多少米?可以看作是求米的是多少米?可以用乘法计算.) ÷2==(米) 教师:把米铁丝平均分成4段,每段长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计算.(让学生自己计算,指名两个学生板演.) 做完后,让学生讨论,就这道题来说,哪种方法可行?哪种方法不可行?为什么?(第二种方法是可行的.第一种方法不可行,因为被除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 教师:分数除以整数可以用分数的分子除以整数,但不是总能得到整数的商,所以通常把分数除以整数转化成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教师:在分数除法中,是不是所有整数都可以作除数?边想边阅读教科书第41页上关于分数除以整数的法则. 教师:为什么结语中除以整数要把0除外?这个法则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和小数的除法法则有什么关系?(在除法运算中0不能作除数,这一点相同;在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的运算中要转化成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4.做教科书第41页中“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产生错误的情况.集体订正时,让学生把错误的做法说一说.一般有: ÷3=×3 或 ÷3=÷ 让学生说一说产生错误的原因. (1)把除号改为乘号后,没有把除数相应地改成它的倒数. (2)把除数改成它的倒数后,没有把除号改成乘号. 教师再补充下列练习: 在○内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 ÷8=○ ÷3=×○ ÷5=○ ÷7=×○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七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醒要按照法则来做题,能够口算的,要用口算.巡视时,要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做完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七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要让学生说一说第1行每小题跟第2行相应的题目有什么联系?使学生明确每栏的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是上面乘法算式的积,而除数是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得数是乘法算式中的另一个因数. 3.做练习七第3题的第1栏两道小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再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做练习七的第5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后再做题.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数量关系和算法.使学生明确8个鸡蛋重千克,平均每个鸡蛋重多少千克,就是把千克平均分成8份,所以要用除法计算.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这些内容是这一单元的基础.复习时,要结合例题把教科书第40~41页的内容边想边读,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 五、作业 练习七的第3题的第2栏两道小题和第4题. 课 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1、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特点。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重 点 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特点。 难 点 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特点。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野炊吗?想帮野炊的同学解决问题吗?野炊时大家一共带了9个面包,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野炊活动导入,学生积极性很高,注意力非常集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运用情景探求新知。 1、 图上这些同学出去野炊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想帮助他们解决吗?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说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学生说,师板书可能出现的问题。投影出示“面包”问题: 9个面包现在要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 1)四人小组用学具分,每小组选一人填写统计表。 2)各组代表汇报分的结果,请一个学生代表用学具演示。 3)电脑演示学生汇报的结果。 每人分几个 分给几人 还剩几个 3 3 —— 1 9 —— 2 4 14)根据表格进行小结:同学们把9个面包进行了平均分后,你发现了什么?全班交流。 5)教师小结:9个面包平均分后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平均分后没有剩余 ;另一种是平均分后有剩余,余下的数叫余数,这种现象叫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2、 根据分的结果推导除法算式。教师板书:9÷4=2(个)……1(个)结果是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2个,还余1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 3、 结合算式讲解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 4、 同位互相说一说算式各个部分的名称,读一读算式。 [设计意图:投影片出示题目,可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屏幕上,明确题目要求。多媒体演示每人分几个,分给几人,还剩几个,使学生清楚明了地感受到平均分和剩余的过程。] 三、试一试。 师:其他的食品怎样平均分呢?小组的同学互相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口述教师课件演示。学生独立写出其他除法算式,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自己写的算式。 [设计意图:多媒体演示可使学生清楚地观察除法算式的书写过程。学生通过互相提问题、解决问题,对照课件演示,再次感受平均分和剩余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 1 、先摆一摆,再填空。1)8个○每3个一份,分了份,还剩个?2)11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还剩个。指名交流自己写的算式。 2、 自主练习第一题。 3、 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先小组说,再全班说。同位互相说说每道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再读一读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感受新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知道了平均分后剩余部分叫余数,学会了列式计算。 【作业设计】 1、把家里的水果平均分一分,算一算,说一说。 2、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你能说出来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 9÷4=2(个)……1(个) ∣ 余数读作:9除以4商2余1 教学目标 (一)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通过对算理的理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掌握整数除以整数不能整除时,在被除数的个位数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再在被除数的后面添上“0”继续除,直到除尽为止。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0.32里面含有32个( ); (2)1.2里面含有12个( ); (3)0.25里面含有( )个百分之一; (4)2.4里面含有( )个十分之一; (5)8里面含有( )个十分之一; (6)0.15里面有( )个千分之一。 2.列竖式计算: 把2145平均分成15份,每份是多少? 2145÷15=143 3.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 (1)一筒奶粉500克,3筒奶粉多少克? (2)3筒奶粉1500克,1筒奶粉多少克? (3)1筒奶粉500克,几筒奶粉1500克? 学生列式计算: (1)500×3=1500(克); (2)1500÷3=500(克); (3)1500÷500=3(筒)。 比较两个除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的关系,说出整数除法的意义: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学习新课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将上面三题中的单位名称“克”改为“千克”: (1)1筒奶粉0.5千克,3筒奶粉多少千克? (2)3筒奶粉1.5千克,1筒奶粉多少千克? (3)1筒奶粉0.5千克,几筒奶粉1.5千克? 学生列式计算: (1)0.5×3=1.5(千克); (2)1.5÷3=0.5(千克); (3)1.5÷0.5=3(筒)。 观察思考:两个除法算式与乘法算式有什么关系?除法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后得出: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练习:P14“做一做”。 2.研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学习例1: 服装小组用21.45米布做了15件短袖衫,平均每件用布多少米? ①学生列式:21.45÷15= ②学生观察这个算式与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被除数是小数。) ③引出问题:被除数是小数,其中的小数点应如何处理呢? ④学生试做。 ⑤学生讲算理。 针对错例,讨论分析原因;针对正确的重点讲清以下几点: 21除15商1余6,余下的6除以15,不够除怎么办?(把6个一化成低一级单位表示的数,即60个十分之一,再和下一位上原有的4个十分之一合在一起,是64个十分之一,继续除。) 除到十分位余4怎么办?(把十分位上的4化成40个百分之一,并与被除数中原来百分位上的数5合在一起,是45个百分之一,继续除下去。) 商的小数点如何确定?为什么?(当除到十分位,用64个十分之一除以15,商的4表示4个十分之一,应写在十分位上,所以在个位1的右边点上小数点) (2)练习:P15“做一做”。 68.8÷4= 85.44÷16=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讲算理。 小结 思考:商的小数点与什么有关? 讨论得出: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学习例2: 永丰乡原来有拖拉机36台,现在有117台。现在拖拉机的台数是原来的多少倍? ①学生列式:117÷36; ②学生试做: ③117除以36商3余9,能不能作为结果? 不能作为结果怎么办?(继续除。) 怎样做才能继续除?(把9个一看成90个十分之一。) 直接在个位的右边添上0行吗?应该怎样添?(直接在个位的右边添0不行,如果这样9个一就变成了90个一,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为了使数的大小不变,应在个位的右边先点上小数点后,再添上0,使9个一变成了90个十分之一。) ④学生继续做完,讲出道理。 (36除90个十分之一,商2余18。因为商表示2个十分之一,因此在商里3的右边点上小数点。18个十分之一除以36,不够商1个十分之一,再添0,化成180个百分之一,继续除。商5个百分之一,把5写在百分位上。) 教师指出:像例2这样的小数除法除到最后没有余数就叫除尽了。 (4)练习:P15“做一做”。 25.5÷6 86÷16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找出错题,分析原因。 (5)总结 思考:今天我们计算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 讨论得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 (三)巩固反馈 1.写出下列竖式中商的小数点。 2.把下面的题做完。 3.课本:P17:1,2。 4.作业:P17:3,4。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小数除法的意义是以整数除法的意义为基础的。通过改变单位名称把整数乘除法算式改写成小数乘除法算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顺利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在引导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明确算理,在与整数除法的比较中总结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练习中针对重点、难点设计了专项练习,使新知识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生根”,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练习过程中重视反馈,抓住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弥补,把问题消灭在课堂上。 板书设计 小数除法的意义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例1 21.45÷15 =1.43(米) 答:平均每件用布1.43米。 例2 117÷36 =3.25(米) 答:现在拖拉机的台数是原来的3.25倍。 浙江省青田县城东小学 吴丽春 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能根据知识的迁移,找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知识间的迁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 1、师: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上可课,你们都认识我吗?(生答)我来介绍一下,我姓吴,所以你们就叫我-吴老师。就现在而言,我是你的老师,你是我的学生。我们是怎样的关系呢? 2、师:今天吴老师给你们上课,高兴吗?(生:高兴)现在我要看看那一小组的同学坐得最好,好的奖励1小组3个五角星。(教师奖励五角星)。今天啊,我们的同学表现真好! 3师: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把刚才老师提供给你的一些信息和数据,能编成应用题吗? 生:“吴老师要奖励四年级的同学,每组奖励3个五角星,奖励4组,一共要奖励多少个五角星? 师:算式怎样列啊? 生:乘法算:3×4=12(个) 师:假如用加法算那就是:3+3+3+3=12(个) 师:刚才几个相同加数,用什么方法比较简便。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以后遇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计算,我们就用乘法来计算。 比如说:老师现在要练习写粉笔字,写了“吴”,“吴”,“吴”,“吴”再写一个“吴”,刚才写了几个(生:5个),一共写了几画?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呢?齐读意义 二、教学除法 1、师:我们再来看这道题,谁能把它改编成一道除法应用题。算式是什么? 生:12÷3=4(组) 生:12÷4=3(个) 板书三种算式,说说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2、观察算式,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 师:那这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有怎样的关系?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也可以四人小组讨论。 师:讨论的怎么样了?哪组愿意把你们的意见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 ①、反馈讨论意见。 比如:编一编老师写“吴”的 应用题。 师: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吗,举例几个 ②、板书:几个例子。板书 因数×因数=积, ③、寻找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师:通过大量的举例你发现了什么? ④板书各部分关系 师:通过大量的例子证明乘除法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乘法算式中的积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商。所以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板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四)、理解乘法、除法的意义 1、理解乘法的意义 师:从他们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乘法是求两个因数相乘积的运算。 4、理解除法的意义 (1)、提问: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同学们想一想,除法实质上就是求什么呢?(这个商相对于乘法来说他是什么?) (2)、那怎么求这个因数呢?引出: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揭示除法的意义:那么,到底什么是除法? 板书定义,齐读 (五)、揭示乘除法的关系 教师: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板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六)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出示课题) 二、应用乘法的各部分关系解决问题: 师: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那同学们想想,我们在哪些地方已经应用到乘法的这种关系了?(可以填些数、乘法验算、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1、 填空,你能举个例子吗?说的是不是和我一样的类型,你能根据上面的题目填一填吗?2、还在哪里应用过了,引出验算。3、还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若出来则让学生举例,若不出来则说:这个括号里的数是要我们求的,是一个未知数,所以我们除了用括号表示外,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引出求未知数X) 四、巩固练习 (一) 填空 72÷8=9 2、.22881÷263=87 8×=72 87×263=( ) ÷9=8 22881÷87=( ) 1)说说填写的依据 (2)第3小题中 a 、b 、c 可代表哪些数? 强调不可为0,因为0不能作除数。 (二) 计算并验算 28×57 69×44 53×39 三题中挑一题,可以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验算的,验算的依据是什么? (三)求未知数 师:应用乘法的各部分关系可以求未知数,那么,这题的未知数是多少?怎样求呢? 出示:X×26=468 (1)、放手让学生自己先求 (2)、说说你是怎样求的?为什么这样求?应注意什么? (3)、为了使写起来方便,看起来清楚,可以把X×26省略乘号,写成26X。 (4)集体训练:35X=840 18X=810(指名板演)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教学目标 (一)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通过对算理的理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掌握整数除以整数不能整除时,在被除数的个位数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再在被除数的后面添上“0”继续除,直到除尽为止。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0.32里面含有32个( ); (2)1.2里面含有12个( ); (3)0.25里面含有( )个百分之一; (4)2.4里面含有( )个十分之一; (5)8里面含有( )个十分之一; (6)0.15里面有( )个千分之一。 2.列竖式计算: 把2145平均分成15份,每份是多少? 2145÷15=143 3.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 (1)一筒奶粉500克,3筒奶粉多少克? (2)3筒奶粉1500克,1筒奶粉多少克? (3)1筒奶粉500克,几筒奶粉1500克? 学生列式计算: (1)500×3=1500(克); (2)1500÷3=500(克); (3)1500÷500=3(筒)。 比较两个除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的关系,说出整数除法的意义: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学习新课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将上面三题中的单位名称“克”改为“千克”: (1)1筒奶粉0.5千克,3筒奶粉多少千克? (2)3筒奶粉1.5千克,1筒奶粉多少千克? (3)1筒奶粉0.5千克,几筒奶粉1.5千克? 学生列式计算: (1)0.5×3=1.5(千克); (2)1.5÷3=0.5(千克); (3)1.5÷0.5=3(筒)。 观察思考:两个除法算式与乘法算式有什么关系?除法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后得出: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练习:P14“做一做”。 2.研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学习例1: 服装小组用21.45米布做了15件短袖衫,平均每件用布多少米? ①学生列式:21.45÷15= ②学生观察这个算式与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被除数是小数。) ③引出问题:被除数是小数,其中的小数点应如何处理呢? ④学生试做。 ⑤学生讲算理。 针对错例,讨论分析原因;针对正确的重点讲清以下几点: 21除15商1余6,余下的6除以15,不够除怎么办?(把6个一化成低一级单位表示的数,即60个十分之一,再和下一位上原有的4个十分之一合在一起,是64个十分之一,继续除。) 除到十分位余4怎么办?(把十分位上的4化成40个百分之一,并与被除数中原来百分位上的数5合在一起,是45个百分之一,继续除下去。) 商的小数点如何确定?为什么?(当除到十分位,用64个十分之一除以15,商的4表示4个十分之一,应写在十分位上,所以在个位1的右边点上小数点) (2)练习:P15“做一做”。 68.8÷4= 85.44÷16=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讲算理。 小结 思考:商的小数点与什么有关? 讨论得出: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学习例2: 永丰乡原来有拖拉机36台,现在有117台。现在拖拉机的台数是原来的多少倍? ①学生列式:117÷36; ②学生试做: ③117除以36商3余9,能不能作为结果? 不能作为结果怎么办?(继续除。) 怎样做才能继续除?(把9个一看成90个十分之一。) 直接在个位的右边添上0行吗?应该怎样添?(直接在个位的右边添0不行,如果这样9个一就变成了90个一,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为了使数的大小不变,应在个位的右边先点上小数点后,再添上0,使9个一变成了90个十分之一。) ④学生继续做完,讲出道理。 (36除90个十分之一,商2余18。因为商表示2个十分之一,因此在商里3的右边点上小数点。18个十分之一除以36,不够商1个十分之一,再添0,化成180个百分之一,继续除。商5个百分之一,把5写在百分位上。) 教师指出:像例2这样的小数除法除到最后没有余数就叫除尽了。 (4)练习:P15“做一做”。 25.5÷6 86÷16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找出错题,分析原因。 (5)总结 思考:今天我们计算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 讨论得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 (三)巩固反馈 1.写出下列竖式中商的小数点。 2.把下面的题做完。 3.课本:P17:1,2。 4.作业:P17:3,4。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小数除法的意义是以整数除法的意义为基础的。通过改变单位名称把整数乘除法算式改写成小数乘除法算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顺利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在引导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明确算理,在与整数除法的比较中总结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练习中针对重点、难点设计了专项练习,使新知识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生根”,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练习过程中重视反馈,抓住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弥补,把问题消灭在课堂上。 板书设计 例1 21.45÷15 =1.43(米) 答:平均每件用布1.43米。 例2 117÷36 =3.25(米) 答:现在拖拉机的台数是原来的3.25倍。 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课 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1、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特点。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重 点 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特点。 难 点 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特点。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回顾整理。 上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学生畅所欲言,以复习唤起记忆。] 二、作业延续。 1、 要求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人,先要知道每人分几块,有很多种情况,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尝试列式 18÷2=9(人) 18÷3=6(人) 18÷4=4(人)……2(块) 18÷5=3(人)……3(块) 18÷6=3(人) 18÷7=2(人)……4块) 2、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先独立观察,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4、你是怎样做出来的?以18÷7=2(人)……4(块)为例,师:“我们可以通过摆学具求出。如果不摆学具,你是怎样想到商2的?”启发学生说出“因为18里面最多有2个7,所以18除以7商2” 。或者说“乘法口诀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因为18大于14,而小于21,所以只能商2。” [设计意图:作为作业的习题,学生思考时间相对较长,思考也较充分,在此作为新课延伸,会容易启发学生由旧知导入新知。总结出学生已掌握的两种求商方法:摆学具、用口诀。] 三、先摆一摆,再计算。 1、 9根小棒,每两根一份,分了份,还剩根。 2、 把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根,还剩根。 学生在答题纸上填写,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试商的过程。 [设计意图:加深摆学具求商的印象,理解算理。] 四、试一试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 1、 师:老师手里拿着几个气球?(18个),要分给几个小朋友?(5个),平均每人分 几个?还剩几个? 你能自己填一填算式吗?(学生填答题纸,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交流自己是怎样找到合适的商的。 2、 找规律 通过刚才的练习,比较每道题里除数和余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同位互相说一说。集体交流。 3、 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余数都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增强口诀求商的意识,并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五、解决问题。 1、 思考:一件衣服钉几个扣子?30个扣子可以钉多少件衣服?还剩多少个? 集体交流,订正。 2、 自主练习4题三种杯子各能装满多少?各剩几只?独立观察图。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3、 自主练习5题 剩下的易拉罐可以搭几辆小车?学生观察图,交流自己的想法, 4、 自主练习第6题每种工具都平均分给9个班,怎么分?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业设计】解决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18÷2=9(人) 18÷3=6(人) 18÷4=4(人)……2(块) 18÷5=3(人)……3(块) 18÷6=3(人) 18÷7=2(人)……4(块)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除法是与乘法相反的运算.在前三年半学生经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除法的意义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里在已学的基础上对除法的意义及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以概括,使学生有更明确的认识.另外教材以前研究的是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除法,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也曾接触过有余数的除法,但是学生没有从字面上真正理解它的含义,所以本小节教材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对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及关系式明确地概括说明. 本小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及有余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它们进行验算.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也是为进一步学习解简易方程打基础的。那么教学难点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对理解整除概念时,对整除算式中,哪个数能被哪个数整除的几种不同叙述分不清,容易混淆.另一方面是使学生理解余数为什么比除数小. 教法建议 1、运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再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就可以通过学生学过的一道乘法应用题引出,充分让学生思考,并观察、分析、比较由乘法算式转换成除法算式所发生的变化,最后再通过学生的讨论(小组、同桌、集体)、互相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除法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讲解有余数的除法时,也可以采用以上的教学方法. 2、注意概念的归纳与概括.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概念时,可以通过与整除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问题,并从发现中归纳总结出什么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可以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可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 3、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通过学生的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悟出知识的真谛,以求得其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学步骤 (一) 铺垫孕伏 1.口算: 7×5= 9×6= ( )× 4=32 35÷5= 54÷6= 32÷( )=8 35÷7= 54÷9= ( )÷4=8 2.导入: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除法的意义) 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出示课题 下载 (二)探求新知 1.教学除法的意义. (1)出示一组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出示例题 下载 ①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四年级有160人,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 ③四年级有160人,每40人分一班,可分成几个班?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提问:观察,比较上面的3道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40,4和160在三个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分组讨论: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出示问题(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除法的意义.) 下载 教师归纳: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2)教学除法各部分的名称.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 下载 教师提问: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被除数) 已知的因数叫做什么?(除数) 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什么?(商) (教师板书) (3)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使学生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反馈:做68页的“做一做” 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04÷14=□ 504÷36=□ (4)教学关于0和1在除法中的特性.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 下载 ①启发同学想:一个数除以1得什么数? 学生自己举例 引导学生得出: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 ②启发同学想: 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 引导学生自己举例 老师提问:为什么相除的结果都是0? 教师强调: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 ③学生讨论: 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教师说明: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5.0÷0不可能得到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其应用.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出示口算题 下载 (1)口算: ①4×5 ②320÷8 20÷4 320÷40 20÷5 40×8 (2)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继续演示课件 下载 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3)教学乘法验算 教师出示:32×27=864,让学生用以下两种方法验算. 验算: 或 教师提问:以上两种算式应用了什么方法验算的?为什么? 教师总结:过去我们验算乘法时,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今天我们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用算出的积除以一个因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因数. (4)教学除法验算 教师出示:2871÷33=87,让学生用以下两种方法验算. 教师提问:以上两种算式应用了什么方法验算的?为什么? 教师总结:应用除法各部分间关系,可以验算除法.以前学过的用乘法验算除法,就是应用被除数=商×除数,现在应用“除数=被除数÷商”也可以验算除法,也就是用除法验算除法. 3.反馈: 试算第69页的“做一做”,并说出根据. 计算下面各题,然后用两种方法验算. 102×85 1794÷69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1题.(讨论、口答) 应用除法的意义说明下面各题为什么用除法算. (1)水果店运来20筐苹果,共500千克.平均每筐苹果有多少千克? (2)光明小学图书室有2400本图书.图书的本数正好是学生人数的4倍.光明小学有多少学生? 2、练习十五第3,4两题.(做在本上) 练习十五第3题. 把3060÷85=36,改写成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 练习十五第4题. 根据8610÷35=246,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246×35= 8610÷246= (四)全课小结: 总结性提问: (1)你今天学习了什么? (2)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3)乘、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 (4)乘、除法的两种验算方法各是什么? (5)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五)作业 练习十五第2,5,6题. 2题、(1)一本书有95页,每页按624个安计算,这本书一共有多少个字? (2)把上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 5题、计算下面各题,并各用两种方法验算. (1)325×24 (2)4890÷15 6题、 7952÷71 1634÷19 3000÷120 2943÷27 5625÷25 2052÷38 板书设计 课题一:除法的意义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除法的意义和第68页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完成第68页上“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五的第l一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在已学的除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之间关系以及乘除法运算各部分问的关系。 教学重点: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乘;除法之间关系以及乘除法运算各部分问的关系。 教具准备:把第67页除法的意义中的三个例题分别写在三张纸条上,把下面教学过程二中的4栏式题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教师:我们在前面复习总结了加法、减法和乘法的意义和有关的知识,今天我们要来复习总结除法。 一、教学除法的意义 1.教师出示第67页第(1)题,指名学生读题。提问: “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怎样计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40×4=160(人) “在这个乘法算式中,40和4是什么数?160呢?”教师在上面算式40和4的下面写因数,在160的下面写积。 “结合这个例题想一想,乘法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教师强调指出:乘法是已知两个因数求积的运算。 2.教师出示第67页第(2)题,学生读题,提问: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解答?”学生列出算式后,教师板书:160÷4=40 (人)。 3.教师出示第67页第(3)题,学生读题,提问: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解答?”学生列出算式后,教师板书:160÷4=4 (班)。 “计算第(2)题和第(3)题所列出的两个除法算式所涉及的数有哪些?跟乘法的一样吗?” “计算第(1)题所列出的乘法算式是已知两个因数求积的运算,看一看除法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 教师概括:除法是已知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7页的下面关于除法概念的结语,齐读两遍。 “在除法算式中,已知的积叫什么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什么数?所求的另一个因数叫什么数?”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除法算式的160的下面写被除数,在已知的因数的下面写除数,在所求的因数的下面写商。 4.让学生看黑板上的三个算式;提问: “刚才我们看到黑板上的三个算式所涉及的数是一样的,再比较一下,第一个算式和第二、三个算式还有哪些不相同的地方?”可以多让几个学生发言。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概括: 不相同的地方有:计算方法不同,一个是乘法两个是除法;已知数和未知数不同。 接着提问: “在乘法算式中哪两个数是已知的?哪个数是未知的?” “再仔细观察一下,在上面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中的已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概括:从上面的三个算式可以看出,在乘法算式中已知的,在除法算式中变成了未知的;在乘法算式中未知的,在除法算式中变成了已知的;这就是说乘法算式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除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 “像这样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的两种运算叫什么运算?” 教师:除法是和乘法相反的运算,通常称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二、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教师提问: “想一想,乘法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积=因数×因数 “怎样求因数?”教师板书: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除法最基本的关系式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商=被除数十除数 “除数和被除数怎样求?”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利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可以做什么?”(可以进行验算。) 让学生自己验算第68页上的乘、除法。 3.做教科书第68页上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说明题意,强调不要计算,要根据题目给出的算式直接写出得数。学生做完后,核对时要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 4.做练习十五的第1—4题。 (1)第l题,提问: “第1小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已知总重量和筐数,求每筐的重量,怎样求?为什么?” (2)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做,核对编的题时,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编的题把什么作为已知的,什么作为未知的。 (3)第3、4题,先让学生独立做,核对时要让学生说出每一题的根据。 三、教学l和0在除法中的特性 。 教师逐步出示下面各题。 (1)10÷1= (2)0÷5= (3)5÷0= (4)0÷0= 31÷1= 0÷25= 10÷0= 198÷1= 0÷987= 789÷0= 1.教师先让学生看第(1)题。提问: “先算出得数,再看一看有什么规律?”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 2.再看第(2)题。学生计算出得数并说出规律后,教师指出:0除以不是0的数还得0。 3.再看第(3)题。让学生想一下,然后提问: “5除以0商几?想0和几相乘得5?”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5,所以5除以0得不到商。 4.教师指第(4)题提问: “0除以0得多少?”先让学生发言,说出因为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所以0除以0不能得到确定的商。 教师:从第(3)题看出,因为和0相乘不得0的数不存在;从第(4)题看出;0除以0找不到确定的商。所以0不能作除数。 四、作业 练习十五的第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 2.初步学会较容易的除法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列式计算:一筒奶粉500克,3筒奶粉多少克? 教师板书:500×3=1500(克) (二)变式: 1.3筒奶粉1500克,一筒奶粉多少克? 2.一筒奶粉500克,几筒奶粉1500克? 教师板书:1500÷3=500(克) 1500÷500=3(筒) (三)小结:整数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 1.课件演示: 2.小结: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3.练习:根据,写出下面两个除法算式的商. 1.8×0.5=0.9 0.9÷0.5= 0.9÷1.8= (二)教学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例1.服装小组用21.45米布做了15件短袖衫,平均每件用布多少米? 1.理解题意,并列式:21.45÷15 2.小组讨论,理解算理,尝试计算. 3.课件演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例1) 4.练习:68.8÷4 85.44÷16 5.总结计算法则: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和整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四、课堂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 42.84÷7 67.5÷15 289.8÷18 (二)只列式不计算. 1.两数的积是201.6,一个因数是72,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2.把86.4平均分成24份,每份是多少? 3.64.6是17的多少倍? (三)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 五、布置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 101.7÷9 79.2÷6 716.8÷7 (二)一台拖拉机5小时耕5.55公顷地,平均每小时耕地多少公顷? 六、板书设计 例1.服装小组用21.45米布做了15件短袖衫,平均每件用布多少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降法的意义,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并能够正确计算. 2.提高学生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除以整数中“商与被除数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一)填空 1.0.32里面含有32个( ) 2.1.2里面含有12个( ) 3.0.25里面含有( )个百分之一 4.2.4里面含有( )十分之一 5.8里面含有( )十分之一 (二)列竖式计算2145÷15 二、指导探究 (一)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1.(课件演示:小数除法的意义) 板书课题:小数除法的意义 2.练习:(继续演示课件:小数除法的意义) (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1.(课件演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练习 68.8÷4 85.44÷16 三、质疑小结 (一)教师提问 1.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2.今天学习的除法与过去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它与整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将课题补充完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二)组织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质题答疑. 四、反馈练习 (一)列竖式计算(分组完成) 42.84÷7 67.5÷15 289.8÷18 79.2÷6 (二)列式计算. 1.两个数的积是201.6,一个因数是72,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2.把86.4平均分成24份,每份是多少? 3.64.6是17的多少倍? (三)应用题 一台拖拉机5小时耕3.55公顷地,平均每小时耕多少公顷? 五、课后作业 计算下面各题 42.21÷18 6.6÷4 37.5÷6 15.36÷12 六、 板书设计 1、 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以分数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并使学生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 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算理,正确总结、应用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 (1)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5×6=30,写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30÷5=6,30÷6=5) 2、口算下面各题 ×3×6×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插图及乘法应用题,学生列式计算:100×3=300(克) (2)学生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并解答。 a、3盒水果糖重300克,每盒有多重?300÷3=100(克) b、300克水果糖,每盒100克,可以装几盒?300÷100=3(盒) (3)将100克化成千克,300克化成千克,得出三道分数乘、除法算式。 ×3=(千克)÷3=(千克)÷3=3(盒) (4)引导学生通过整数题组和分数题组的对照,小组讨论后得出: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个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2、巩固分数除法意义的练习:p28“做一做” 3、教学例2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小组讨论操作,如何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并通过操作得出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小组汇报操作过程,得出:将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 (3)引导学生数形结合,对照不同的折法,说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a、÷2==,每份就是2个。 b、÷2=×=,每份就是的。 (4)如果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呢?让学生从上面两种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计算,通过操作对比,让学生发现第二种方法适用的范围更广。 4、引导学生观察÷2和÷3两个算式,概括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除以整数,等于乘上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练习 ÷3÷3÷20÷5÷10÷6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分数除法的意义及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谁来把这两部分内容说一说?除法的意义 篇3
除法的意义 篇4
除法的意义 篇5
除法的意义 篇6
除法的意义 篇7
除法的意义 篇8
除法的意义 篇9
除法的意义 篇10
除法的意义 篇11
除法的意义 篇12
除法的意义 篇13
除法的意义 篇14
除法的意义 篇15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