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语言、赏意境,体会词人情感,认识豪放词风。

  2、鉴赏本词,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2、能够感词人所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教学重点:

  品味词作豪放雄浑的气势、苍凉悲壮的情调,体会词人所抒发的壮志难酬的沉重感慨。

  教学难点:

  品味《念奴娇?赤壁怀古》以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的特点。

  教材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词作名篇,也是文学史上豪放词的扛鼎之作,地位非常重要。苏轼在人生劫难中登临赤壁矶,奔腾而去的长江水引发了他无限情思,他追忆古人之功成名就,慨叹自己之老来无成,笔墨间尽显苍凉悲壮之气。

  学情分析:

  学生以前学过苏轼词作,但多为婉约风格,鉴赏这一首豪放词,可带领学生体会苏轼多变的风格,同时也可学会怀古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情词意入课来

  在*的文学史上一直有“诗庄词媚”之说,词,这种从它诞生起就被人们称为“诗余”的文学形式,虽然以吟咏风花雪月,缠绵悱恻见长,但这种不高的格调,却**限制了它的发展,在这个时候,*文坛的巨匠苏东坡走来了,他以其豪迈之气,为*词坛注入了新鲜活力,并为词的发展“指出了向上一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轼,走进他的诗词名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师板书)二、淡妆浓抹总相宜

  探讨一:在词盛行的宋代,人们根据词作的风格将其划分为两派,是那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人物是谁?(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学生讨论解决)

  探讨二: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豪放派与婉约派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归纳)

  豪放派——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婉约派——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小结:苏轼是文学高手,其词作豪放处胸胆开张,婉约处凄切迷离,正如他在一首诗中所写,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正是如此,苏轼总会给我们无限期待)

  (师生齐背苏轼婉约**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体会其风格。)

  三、登高怀远话怀古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又云“山令人古,水令人远”,多情的诗人登山临水,探幽访胜之时,美妙的自然往往能触动诗人的情怀,此时,浩淼的时空,纷纭的历史,便在诗人心中撞击,凝成解不开的情丝,汇成悲壮苍凉之诗篇,这种怀古诗往往能“发思古之幽情”,也最具有动人的力量。

  怀古诗最常用的手法是怀古伤今,当苏轼登上赤壁矶,面对着脚下滚滚而逝的长江之水,

  他想到了哪些古人,又由这些古人引发了自己的什么身世之感呢?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诵读要求:

  1、读准字音2、读清句读3、读出感情

  一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一名同学读,读后其他学生纠错)字音:

  浪淘.(táo)尽初嫁了.(liǎo)纶.(guān)巾樯.橹.(qiánglú)还酹.(lèi)

  二读,初知情感,读出语气。(一名同学读,读后其他学生评价)感情变化:(上阕)雄壮——(下阕)旷达

  三读,欣赏名家范读,体会音韵之美。

  小结:声音是流动的音符,它的欢快跳跃会在我们心间涌动成动人的歌。感情饱满的诵读,可感受词之音韵之美、**之美,我们在以后的诗词赏析中一定要多一些诵读。

  五、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出示黄州图片)

  苏轼来到黄州,登临赤壁矶之前,刚刚经历了“乌台诗案”,在诗案中度尽生死之劫,是一个未带枷锁的囚徒,心情之复杂之低落可想而知,而黄州是苏轼走向成熟,实现人生转折的地方,正如***在《苏东坡突围》中所写:“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构建。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可是,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还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呢?黄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我们将从词作中寻找答案。

  六、情在言语中

  探讨一:这首词是豪放词,大家齐读词作,体会词的豪放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豪放之景、旷达之情

  探讨二:以词之模式,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是情感的触发点,那上阕都写了哪些景呢?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由这些景作者想到了什么?

  明确:大江、浪、故垒、乱石、惊涛——雄浑、开阔、波澜壮阔、充满力量——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

  小结:(出示赤壁矶图片)在这幅图片中,我们看到赤壁矶之山之水,还是充满了和缓之美,作者眼中之景实是心中之景,乌台诗案的惊心动魄,历史风云的错综复杂,无不在作者眼前一一展现,心中有丘壑,自然眼中之景波澜壮阔。

  探讨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写的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水与月,是古人在诗歌中经常吟咏的物象,水以其缠绵多情而被人寄托无限情思。

  师生共同回顾记忆中的咏水美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山是眉峰聚,眼是水波横”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些诗句中所写之水与这一句所写之水有着不同之处,正是这一异,才使眼前的长江之水有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力量。

  区别是:作者眼前之水,是融入了人事之水,所以,眼前这条滚滚而去的长江就不再是仅仅一天有形的长河,它幻化为波涛浩淼的历史的长河,无数的不可一世英雄人物在波涛中一一展现,又湮灭在历史的烟云中。“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浪”淘尽的是千古风流人物,而不是砂砾,可见,这里的“浪”不只是长江中卷起千堆雪的浪,也是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长河中的巨浪。作者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无数的风流人物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这样一来,一下子就将眼前之景与历史的风流人物联系在一块儿了,形象地表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为下阕英雄出场作铺垫。

  探讨四:“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交流)

  明确: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水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实写赤壁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巨涛拍岸,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断。

  “穿”——夸张手法,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

  “拍”——夸张手法,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

  “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

  “雪”——比喻手法,水色纯白如雪。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雄渲染气氛。

  小结:这些精妙的词汇,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这种格调正与赤壁作为古战场的地理位置遥相呼应,在作者的描绘中,我们似乎又回到了三国古战场,看到了刀光剑影与鼓角**,为下阕周瑜的出场做好铺垫。

  探讨五: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承上:“江山如画”是对眼前之景的概括,如画江山,非多情之人,眼中岂有如此之江山。启下:“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如画的江山,正是英雄建功立业,驰骋征伐之处。

  美景如画——英雄如烟

  小结上阕:上阕写赤壁雄奇壮丽之景,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上阕心得:

  1、美景需要我们发现的眼睛。

  2、写作需要我们放飞“想象”这双隐形的翅膀。

  探讨六:我们知道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在诸多英雄中,作者却选择了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明确:

  1、《三国志》中记载,赤壁之战主战方为东吴,主战将为周瑜,赤壁之战成就周瑜毕生功业。

  2、“抑曹扬刘”之《三国演义》此时还未成书。

  探讨七:词中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阕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雄姿英发”——英姿勃发

  “羽扇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从容淡定

  小结:赤壁之战是*历史上极为惨烈的一次战役,其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世所罕见,《三国》中对赤壁的描写,从其准备到战争结束用了大量篇幅,可以说赤壁之战是《三国》的精魂所在,战争结束了,这段历史便在血光中走向了没落,然而如此惊心动魄的一段历史,却在东坡先生笔下写成了周瑜的“谈笑之间”,我们既要佩服周瑜的英雄盖世,又要赞叹东坡先生的惜墨如金了。

  探讨八:我们常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是苏东坡在描写这场战争时却偏偏插入了“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后。

  1、一个“初”字突出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年轻有为。

  2、以美人衬英雄,更显英雄潇洒的风姿。

  小结:正如不可一世的英雄项羽,身边若没有美人虞姬,便少了些许侠骨柔情,英雄便不完整。一个细微之处,一个女子的入场,便使整首词有了无限情思。

  探讨九:作者穿越幽幽的岁月,对周瑜无限仰慕,周瑜身上到底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呢?

  周瑜——我

  年轻有为——早生华发

  委以重任——被贬黄州

  建功立业千古留名——壮志难酬英雄末路

  探讨十:有人说,苏轼此词最后一句带有浓重的悲**彩和消极色彩,你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小组交流,展示)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

  志难酬,豪情长存。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只有江月是永恒的,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人只是沧海一粟,人生如此短暂,又何苦让种种“闲愁”萦回我心呢?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的诗人浮现在我们眼前,在他的自解中仍有一腔豪迈之情。

  苏轼在另一名篇《赤壁赋》中也把无限的豪情寄托于自然之上,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解脱。正如他在此文中所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水与月是多情的诗人吟咏不尽的话题,全词,以水起,以月结,给人无限遐思。

  月是苏轼很喜欢的意象,正如有人所说,“月是苏轼一生之创作,也是苏轼一生之行事”,古人为什么如此独赏一个月字呢?

  下阕心得:

  1、月夜静谧,易于思考人生。

  2、月夜如水的美景,令人陶醉。

  3、月下出美人,朦胧、神秘也是一种美。

  4、人生短暂与月之永恒七、举一隅而以三隅反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鉴赏为例,试总结怀古诗或词的特点:

  1、多为登高怀远之作

  2、多用借古说今之法

  3、风格多为慷慨悲壮

  4、多抒壮志难酬之情

  小结:了解了这些特点,我们在诗歌鉴赏题中就可运用这些方法,对怀古诗或词进行鉴赏。

  作业:

  1、熟读成诵,领悟作者情感。

  2、领会怀古诗或词的特点,并从这些方面试着鉴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2

  教学目标:

  一、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二、体味诗人在追慕古人时所表达的壮志难酬的感慨。

  三、学生在诵读学习的基础**解豪放词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苏轼的豪放词风

  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前面我们学习的《赤壁赋》吗?苏轼借江水、明月、清风这些自然意象,阐述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的二重性,让我们回顾一下。(师生齐背“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壮美的自然成为身处困境的诗人认识人生的凭借,但汹涌的江水并没有洗尽诗人的无限愁绪和壮志。触景生情,诗人心中激荡不已,吟出了一首传诵千古的佳作。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嘉佑二年。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因与当权派政见不和,屡被贬官,甚至在1079年被人告发作诗讽刺新法而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爽,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对后代很有影响。书擅长行、楷,既取法前人,又自创新意,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可以说,他的诗、词、文所表现的豪放气概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

  本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是苏轼游览黄冈城外赤鼻矶后所作。被贬斥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的苏轼,身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郁郁于心,观景顿生种种联想。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苏东坡突围》)

  三、指导诵读

  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作,应当读得铿锵有力,读出豪壮之气,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句应读得洒脱,不要作低调处理。

  (先学生读,老师鼓励、纠正;学生再读,老师再鼓励、再纠正;老师范读;最后学生读,掌声鼓励)

  四、题解

  念奴娇:词牌名。

  怀古诗:通过对古人、古事、古迹的描绘或讽刺或怀古伤己,或发表某种感慨。

  五、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师问:

  ①本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上片:写景。下片:怀古伤己)

  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以上问题主要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怎么理解的就怎么回答)

  六、鉴赏要点

  (下面让我们具体感知这首词)

  思考:分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话的含义。

  提示:写出了长江汹涌奔流之状,显示出了诗人的开阔胸襟。长江奔流不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多少英雄壮举都出现在这个地方,又随它东去而不复返。想到此,诗人心潮自然激荡不已。

  讨论:诗人为什么不写长江*静之景?

  提示:用雄浑的长江衬托出英雄人物威武雄壮的业绩和诗人内心的不*静。

  思考:描写赤壁诗人主要抓住了它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提示:山:险峻雄奇,水:汹涌澎湃。

  讨论:“乱石崩云,惊涛裂岸”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你更喜欢哪一句?

  提示:“崩云”击碎了云层,写出了山石直冲云天的力量。“裂岸”写出了波涛撞击江岸的力度。“穿”写出石壁的高峭、直插云霄的态势。“拍”写出江水撞击江岸时波涛的汹涌奔腾,“穿”“拍”运用比拟手法,使画面形象、富有动感。(不拘泥于一种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起什么作用?

  提示:“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诗人这一声惊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时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思考: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周瑜?

  提示:小乔初嫁、装束、功业。

  讨论:

  1、写小乔为什么用“初嫁”而不用“出嫁”?诗人写周瑜为什么却提及小乔?

  2、“强虏”也作“樯橹”,你更喜欢哪一种?(苏教版作“强虏”)

  提示:(第一问)用“初嫁”体现出周瑜新婚不久,春风得意,年轻有为,英气不凡。写周瑜当年风流俊雅,奋发有为,艺术地以“小乔”来映衬周瑜,让美人衬英雄,英雄更生色。另外,小乔之姐大乔系孙权之嫂,所以周瑜与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二问)“强虏”体现了曹军的勇猛强壮。就是这些勇猛强壮的**,却在具有儒雅风度的周瑜的谈笑之间被打得溃不成军,更加显示出周瑜的指挥若定,战果辉煌。“樯撸”用的是借代的手法,代战船。“樯撸”与“灰飞烟灭”搭配,这句写出了曹操的战船被战火烧毁的破败景象,同时与周瑜的从容闲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以上答案仅供参考,学生不必拘泥于一种说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诗人由周瑜非凡的胆略和建立的盖世功业联想到自己年过半百却功业无成,不仅感慨万千。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感叹。

  思考:“多情应笑我”应如何理解?

  提示:从句式上来讲是倒装句,应为“应笑我多情”。与之相似的句子还有“故国神游”“早生华发”。“多情”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常用词语,有多种含义,这里指诗人建功立业的愿望。是诗人的自嘲,对英雄的仰慕与壮志难酬的无可奈何。

  讨论:有人说结尾具有消极色彩,你是怎么理解的?“人生如梦”又作“人间如梦”你更喜欢哪一种?(苏教版作“人间如梦”)

  提示:不具有消极色彩。《念奴娇·赤壁怀古》虽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作,但他毕竟是个旷达之人,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人间如梦”两句,貌似超脱,实际上只是诗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解之词,诗人并未想到隐退或表现及时行乐。“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上述几句虽显苍凉,但总观全词,这种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

  喜欢“人生如梦”。“人生如梦”是侧重于自身来说的,表现了自身的坎坷与无奈。苏轼一生称得上是跌宕沉浮、命运多舛的,他颠沛流离,天南海北,奔波不歇。苏轼的无奈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情愿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思索。

  喜欢“人间如梦”。“人间如梦”之说,是侧重于世道来说的,体现了世道的艰难与变幻莫测。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上苏轼是失意的,造成这种“失意”的原因,是满怀一腔报国之志的诗人,没想到会卷入到一场**纷争之中,成了朝廷各****的***。“人间如梦”是诗人对当时黑暗世道的无奈与控诉。

  (上面问题的提示仅供参照,学生的回答应提倡多样性,只要是体现了学生自己思维的结果,即使有偏颇,也应肯定。)

  小结: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长江,感慨万千,联想到历史上曾经在这里建立过盖世功业的英雄人物,继而想到自己年过半百却功业无成。从而抒发了对英雄人物的仰慕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思考:《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豪放派的**之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①描绘壮阔之景。

  ②刻画豪迈之人,如周瑜。

  ③抒发豪壮之情。

  (具体结合本词分析。)

  补充资料: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之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七、感悟人生:

  人的一生不会****,当我们遭遇不幸时应如何对待?展开讨论(提示略)

  八、课后作业:

  1、试比较苏轼与李白

  提示:选取他们其中一首诗词进行比较,也可搜集他们更多的诗词进行某一方面的比较或多方面的比较。

  2、给《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一个MTV的脚本(以诗人吟诵本词贯穿始末,设计几组镜头镶嵌其中)。

  九、教后记: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无论备课多么充分,设计多么周密,在其实施过程中都会暴露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完后,我对学生进行了**,并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己的范读仍不够好,有几个地方感情抓不准,诗词的豪放特点体现的不够。

  2、对教材的挖掘还不够深入,特别对是“怀古”与“伤己”的结合认识不够。

  3、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不高,教师有灌输答案之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词中联想与想象的思路

  3、认识本词的豪放特色

  重点难点:

  1、理解词中联想与想象的思路

  2、认识本词的豪放特色

  3、对作者感情的认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南阳*有这样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辩襄阳南阳。”是为名人诸葛亮籍贯之辩。同样,诸葛亮说孙权,联吴蜀,借东风,捉放曹的赤壁大战古战场究竟在于何方?也有过类似的争辩。有人据《水经注》,断定在今湖北省武昌县内,有人据《元和郡县志》,确认在蒲圻县西的乌林对岸。而更多的文人骚客却在黄冈赤壁发思古之幽情,直至**来的出土文物才证实在蒲圻的乌林赤壁。

  有趣的是蒲圻赤壁虽江山不改,但很少引人注目,而黄冈赤壁却游人如堵,名闻遐迩,甚至误把黄冈赤壁当成三国赤壁大战的古战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轼的出现。

  (二)作者简介。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

  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21岁时与其弟苏辙同榜进士,历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1079年6月被指控“讥刺朝政,包藏祸心”,遭到逮捕、审讯,史称“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精心著述。1084年旧*司马光**,*步青云,后同旧*发生分歧,又遭诬告,被贬出京城,流放南方。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有“苏黄、欧苏、苏辛”之说。

  被贬黄州期间(10801084),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

  (三)关于词牌、题目。

  (**:诗与词的区别,引出词的别称)

  词又称长短句、乐府、曲子词、诗余等。

  词牌只管格式(规定字数、句数、押韵、*仄、单双调等),题目表明内容或范围。

  “念奴娇”,一百字,又叫“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

  (四)放朗诵录音或范读。

  要求发挥想象与联想,思考上下片的内容。

  (五)描述上下片的内容并归纳。

  1、学生描述词的意境。

  2、讨论归纳。

  上片:咏赤壁,重在写景。

  13,笼罩全篇。

  4—11,面对江山,先总写江山,再总提人物。

  下片:

  1—6,回忆历史。

  7—9,抒写己怀。

  1011,自我排遣。

  (六)理解豪放的特点。

  我们知道宋词分为两大流派:婉约派、豪放派,那么,什么是豪放呢?

  豪:雄壮的笔调。放:奔放不受拘束。

  豪放词,气象阔大,境界雄浑,豪情壮志,奔放驰骋,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情旷达而不哀伤。

  本词哪些地方体现了豪放的特征呢?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1、背景壮阔,气势磅礴,纵横开合。

  大江赤壁

  千古三国

  人物周郎

  我们可以想见在滚滚长江之上一位昂然**,思接千载,俯首沉思,聚焦周郎的诗人形象。

  2、江山如画,充满阳刚之美。

  (1)富有特色,是赤壁之景

  “乱石”两句对偶,一仰视一俯视,一写山一写江。写山突出其奇峭高峻,写江突出其汹涌澎湃,给人不同寻常的雄奇之感。

  “卷”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大江东去的宏伟气势,展现了赤壁江山的生动画面,可从而想见当年赤壁大战的壮观激烈。

  (2)富有动感,切怀古之情

  “乱、穿、卷”写形,“惊、拍”写声,“雪”写色。这些景物写得有形有声有色,雄壮奇伟;更重要的是,这种写景与咏史、怀古与抒情之间,映衬烘托,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十分壮美的意境。这壮丽辉煌的历史,叱咤风云的英雄(周瑜),悲壮激愤的情怀(诗人自己壮志难酬),只有配上这雄壮奇伟的景致才相得益彰,人事与环境才显得****。

  3、人物奋发有为。

  “小乔”句写婚姻,更显年少英俊,奋发有为。

  “羽扇”句写服饰,显其风度闲雅,从容不迫。

  “谈笑”句写神态,显其韬略和战功,胸有成竹,指挥若定。

  4、抒情化悲愤为旷达。

  生读后五句,评述大意。注意理解苏轼的旷达之情。

  “多情”: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对壮志难酬的感叹。

  “人生如梦”虽不免消极,也只是一闪而过(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精神),下面的转语“一尊还酹江月”便冲破这种情绪,表现了一种豁达的胸襟和对于生活的热爱。正如《前赤壁赋》所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对人生宇宙的朴素辨证思想,使作者得以自我排遣。

  另外,就同一时期的作品来看,苏轼又何尝完全消沉过呢?举《东坡》诗和《浣溪沙》词为例。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东坡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浣溪沙(苏轼1082)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静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荦确:山石突兀嶙峋的样子。)

  分明是一个屡险如夷,以险为乐,不甘*庸,不甘寂寞的形象,哪有悲凉消沉的影子?

  定风波(1082)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生”“莫听”“何妨”“谁怕”“任*生”,展示了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任天而动的诗人形象,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和倔强的性格。

  (七)延伸比较。

  古人今人都常有以梦入诗文的,怎样理解这种现象呢?我们要根据具体的作品来具体分析,更要根据作家的人生道路和思想境界来作出切合实际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提供如下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作比较分析。

  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4、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白居易)

  (八)作业:

  背诵本词,课外欣赏苏轼的其他作品。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记梦》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4

  一、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过后的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板书课题)

  二、解题

  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为了说明方便,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三、预习指导:

  1、朗读全词,疏通文字。

  2、补充注音:瑾jǐn樯qiáng

  3、补充注释: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乱石:陡峭不*的石壁。群山。《释名》:“山体曰石”。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小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初嫁了:就是刚嫁过去。“了”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四、讨论分析课文

  1、首词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怎样体现在词中的?(指导学生看课文提示)

  2、应如何评价苏武“人生如梦”的感慨?(结合语境)

  3、朗读过程注意体会豪放派的特点。

  4、作者作品提示:

  苏轼(1036一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上,眉州眉山人。他的**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5、教师范读以及听读课文的录音。

  6、讲读上片。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浪"怎能冲洗手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逝者如斯夫”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这一句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赤壁”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开去。“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看课文注释)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3)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峪。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土。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5)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7、讲读下片。

  (1)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武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教师提示: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载,建安三年(198)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岁。"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2)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武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3)分小组讨论: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4)朗读下片,总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8、师生讨论总结这首词的艺术特点和思想感情。

  (1)艺术特点。

  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

  (2)思想感情。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武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起来,从而构成了苏武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武的宽阔胸襟。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5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入梦”的思想情绪。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联系***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安排一教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

  介绍***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指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1,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气势

  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2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发-----------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

  是个风流人物

  3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

  惊涛

  浪花

  4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气势磅礴

  穿空-----------峻伟

  卷

  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5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参考: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7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

  不得志

  仕途不*

  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8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四总结

  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五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六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赤壁怀古》的异同,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篇短评。

  [板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赤壁奇景

  穿

  山势险峻

  气势

  拟人

  写景

  咏赤壁

  拍

  巨浪惊险

  声音

  对偶

  夸张

  大江气势

  卷

  江水汹涌

  色彩

  比喻

  年轻得意

  英俊潇洒

  英雄风采

  咏史

  怀周瑜

  儒将风度

  非凡胆略

  抒情

  抒己感慨

  人生如梦

  壮志未酬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6

  一、概述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诵读、背诵

  二、教学目标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 、作为豪放派**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点: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采用诵读感悟式教学。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开阔,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意境,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一石二鸟。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资源与工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教师教的资源;二是**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包括学习的环境、多**教学资源、特定的参考资料、参考网址、认知工具以及其它需要特别说明的传统**。

  如果是其它专题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课程,可能还需要描述需要的人力**及可获得情况。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我所播放的歌曲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在前奏部分,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战争前的鼓角**,这样的歌曲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是个乱世。但乱世容易产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可以让后来人来品评。**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以来最为火热的,也是对三国人物的一个品评——《易中天品三国》。那么大家来读一下这几个诗句,看一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具体是哪些英雄人物呢?

  展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写弛马射虎的孙权)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足智多谋的周瑜)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写能文能武的曹操)

  你们最欣赏哪一位英雄呢?(学生**发言)(张飞:勇猛豪爽、天真鲁莽;赵云:忠肝义胆、武艺超群;黄忠:老当益壮、献身精神;周瑜:年轻有为、足智多谋)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周瑜)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板书:为何独爱周瑜?)

  现在就让我们开声来朗读,在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朗读环节】

  1,全班齐读。

  朗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作,课文第42页有这么一句话:“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意思就是说像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2,名家范读。

  节奏感很强: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经过刚才的朗读,大家所感受到的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是如何体现出这股豪放的,我们后头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的精神?)

  【题目】

  “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调因此而得名。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板书: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文章的写景片段(上阙)

  2,**:上阙描写了赤壁古战场怎样的景色?或你脑海中的意境,它的特点是怎样的?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

  讨论明确:雄浑、壮阔,撼人心魄

  (四)视频素材:

  1.《无言独上西楼》mv()

  2.《滚滚长江东逝水》()

  3.《三国赤壁——周瑜》()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7

  教学课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课 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苏轼的生*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步骤和方法,提高理解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2、多角色、多种形式的朗诵这首词,以达到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

  自主学习检查内容和方法

  一、导入

  古代许多文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柳宗元游西山而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今天,我们就通过品味苏轼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来领略东坡居士的人生境界。

  二、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1.对苏轼你了解多少?

  知人论世:见《新新学案》第24页“作者名片”。

  2.你知道多少关于宋词的“豪放派”的知识?

  文学常识:见《新新学案》第24页“相关知识”。

  3.本首词的写作背景吗?

  写作背景:见《新新学案》第24页“背景资料”。

  4.你能准确朗读这首词吗?

  检查朗读,看同学们能否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三、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

  1. 了解豪放派宋词的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2.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根据学生的问题整理的。

  四、合作探究分析文本

  上阕:

  1.词章写了什么内容?上阕着重是在写什么?

  明确:以长江为背景,着重在写赤壁的壮丽景色,并称颂当时的英雄人物。

  2. 开头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原因是什么?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势恢宏,豪放之气笼罩全词。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的想象。写景和抒情结合自然,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3.作者描写赤壁景色,为什么用“人道是”三字?

  以此点明这里并非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只是借此怀古抒发自己的感情。

  4、上片又具体写了那些景?请从词中找出?

  明确: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

  5.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哪几个字用得非常妙,思考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这三句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声音、色彩、姿态、气势等方面描绘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势,也暗写下阕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人物的英姿,表现作者的豪迈奋发意气,渲染了环境气氛。

  6.“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在全词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 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激情,又由写景过渡到写人,总结上阕,引起下阕。

  7.学生自读上阕,体会景中之情,总结上阕内容。

  小结上阕:作者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地势,对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称颂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下阕:

  1.下阕写词人的回忆和感慨,他回忆什么?感慨什么?

  前五句:所忆——周郎雄姿英发,风流潇洒,才华横溢;

  后五句:所感——自己功业无成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2.下阕中周瑜的形象有何特点?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明确:周瑜雄姿勃发,儒将风流,从容闲雅,指挥若定。

  苏轼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深刻含义在于:

  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很有作为。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英雄美人,相得益彰。三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策之妻,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以上这些正是作者所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

  3.词人为什么只写周瑜,对周瑜形象的刻画,又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人物 周瑜 苏轼

  年龄 34岁 47岁

  婚姻 幸福美满 三十丧妻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务 东吴都督(2 4岁)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通过周瑜少年英雄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发仰慕之情呢? 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又是在慨叹自己。词人刻画周瑜的“雄姿英发、叱咤风云”与自己的“待罪黄州、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自己的壮志未酬,意在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渴望能够建功立业。

  4. 下阕后五句作者是怎样抒发人生感慨的?

  明确:“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热诚向往。但想到自己头发斑白,空有才华,一事无成,作者用自嘲的方式表现自己的伤感,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与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所以最后诗人以酒酹月,表现自己的伤感。

  5.下阕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从情感上看具有激奋和伤感的双重色彩。词中对壮丽河山的描绘,对英雄人物的尽情赞颂,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奋发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人生如梦”的感慨,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郁闷和忧愤。但从全诗主题看,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是诗人壮志未酬的无奈情绪的流露。因而不能孤立地看成是诗人悲观失望的自白。我们应该更多地体味作者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追求。从词的意境和语言分析,这首词感情热烈,富于激情,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怀。因此 “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是《赤壁怀古》的理趣所在。

  6.朗读下阕,总结下阕内容。

  下阕第一层描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板书:

  对重点难点进行点拨或精讲

  五.内容探究:

  俞文豹《吹剑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坡在玉堂(翰林院),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苏东坡豪放词的风格可见一斑。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①.描绘壮丽之景。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形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联想。②.刻画豪迈之人。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③.抒发壮志豪情。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更可贵的是,这首词还留给我们无尽的人生启示: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遇到种种挫折和磨难,你将如何应对呢?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选择和考验,你将如何处理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板书:

  课堂练习检测设计

  七、教学小结及练习反馈

  1.课堂练习:活页卷“基础能力测评A”以及学案精研文本部分。

  2.课后作业:背诵本首词;活页卷“能力提升层次B”。

  教学

  反思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8

  教学目标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学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用典的贴切自然。

  教学难点

  本篇词作的主题的理解——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授课方法

  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由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引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其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解题

  1、念奴娇——词牌名 赤壁怀古——词的题目

  2、关于词牌来历:

  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3、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是一位多才多艺、颇有抱负的人,21岁就中了进士,做过地方官,又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任一些地方的知州。后来,到神宗元丰五年(1082),宋神宗推行王安石新法,*重新**后害怕苏轼于己不利,便搜罗把柄罪名(《田妇叹》),制造了*“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包括王安石在内的很多人,不论政见分歧,纷纷营救苏轼,最后,以贬谪黄州了事。是年,苏轼两游赤壁,写下了《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四篇。

  4、豪放派:苏轼、辛弃疾、陆游;雄壮豪迈、气势宏伟、意境高远

  三、疏通文义

  1、 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读出壮阔豪迈的词风。

  纶guān 樯qiáng 橹lǔ 酹lèi

  2、学生翻译课文,正义。

  注:(1)周郎——庐江(在现在安徽)人。长壮有姿貌。初,孙坚讨董卓,徙家于舒(地名,在庐江)。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坚死,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吴中皆呼为“周郎”。不久,策又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时得乔公二女,皆国色,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相传曹操建铜雀台,命曹植撰《铜雀台赋》,有云:“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策死,弟权统事。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权以瑜为前部大督(统帅),与操战于赤壁,大胜。

  (2)赤壁——苏轼所游的赤壁,在今天湖北省黄冈城外的赤鼻矶;而三国“赤壁之战”的古战场实际上是在湖北蒲圻*江南岸,苏轼误把赤鼻矶当作古战场了。

  (3)羽扇纶巾——这是当时流行的儒将装束。形容周瑜有远见卓识,而且极善于指挥作战。

  四、文章思路

  1、写景

  “大江”、“浪”、“故垒西边”、“赤壁”、“乱石”

  作者用洗练、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惊涛拍岸、雄壮开阔的长江美景,引出古战场上的壮观豪迈之场面,将历史陈迹尽收眼底,给人以壮丽开阔雄奇之感。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短短的13个字,使人的视听受到强烈的震撼,仿佛使人回到三国时期的战乱纷争的年代。以“乱”“惊”、“穿”“拍”“卷”为例,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每个人只须分析一字即可。

  明确: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字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字本义为“马骇也”,意即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之汹涌;

  “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写出了波涛力量之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

  比较一:长江有汹涌的时候,也有*静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只写长江壮阔之景,而不写长江*静之景?通过比较,得出景物特点及写景的目的。

  景物描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寥寥数笔便勾画了它的雄奇壮丽,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为英雄的出场创设一个广阔的背景。

  2、咏史

  “三国周郎赤壁”、“一时多少豪杰”、“小乔初嫁了”、“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

  作者着力刻画了三国英雄周瑜这个形象,诗人是满怀倾慕之情来歌颂这个人物的,写出了周瑜少年得志、风流儒雅、潇洒自如、从容不迫的儒将风度。

  比较二:赤壁之战中的英雄很多,如孙权、诸葛亮、刘备等等,作者为什么只写到周瑜,而不写其他人呢?把周瑜换成孙权或诸葛亮好不好?他又是怎样塑造周瑜形象的?

  面对“惊涛拍岸”之滚滚长江,面对故垒遗迹,作者很自然地见景生情,浮想联翩,发出怀古之幽思,脑海中浮现出赤壁之战的英雄们形象。但是,作者没有写刘备,也没有写诸葛亮,只写周瑜,这是为什么?

  明确:

  1、 美女衬英雄,表现出周瑜的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小乔初嫁了”)

  2、 面描写周瑜气概风度,表现周瑜风度翩翩,志气昂扬。(“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3、 描写功绩韬略,表现周瑜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非凡才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很明显,它可以很自然的使读者联想到作者自己,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发白,无所建树,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这是壮志难酬的感慨,这是悲壮苍凉的无奈。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之所以能够震撼每一个读者的心灵,除了这种情感本身的普遍性之外,还与这种情感在本词中得以充分表达有关。另外,作者也是借英雄周瑜反衬自己,形成强烈反差,情感得以自然而然地流露。

  3、抒怀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入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人生如梦”的感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哲学呢?是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还是积极奋发的处世观?这与前面的壮阔之景和英雄周瑜是否协调?

  应该说,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的。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就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其实,“多情”在古诗词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 《念奴娇》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苏轼的豪放词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题材来看,怀念古代的英雄及其丰功伟业;

  2、从主旨来看,是抒发对英雄的赞美和壮志难酬的慨叹;

  3、景物描写来看,描写的都是意境高远、雄浑壮阔的景物;

  所以,这首词虽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作,但他毕竟是个旷达之人,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豪壮,跟失意文人同主题的作品显然有别。

  五、作业

  背诵这首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豪放词,体会豪放词的风格。

  能力目标:体会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

  情感目标:在字斟句酌中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

  “还原”——通过对字词运用的探讨和想象,还原写景之状。

  “体悟”——通过对诗歌内容的挖掘和诵读,体悟苏轼之情。

  一交流热身

  二在朗读中初步感知豪放的特点

  抽读一生,初步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师: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豪放词的**,你觉得“豪放”体现在哪里?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三在字斟句酌中深入领会豪放特色

  1、写景气势磅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朗读另一版本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说说你想象中“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所描绘的图景。与课文比较后,你觉得哪一种版本更能体现豪放的特点?

  学生回答

  2、战争场面和英雄形象

  通过词语的本义和上下文的揣摩,领会相关评点,体会英雄豪情。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处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设想: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步养成一种自主学习的习惯。

  2、以情驭教,以趣激情、营造**、*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学背景:

  课前要求学生就有关这首词及作者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查阅分析。并要求学生试分析内容,自设自答个人认为是对课文理解最有**性的几个问题,并确定一个有**性的问题,以供上课时交流。

  教学情景:

  【上课铃响,老师精神饱满地走向讲台,师生互致问好。】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把前几天的凄婉、低沉、郁闷抛开,来学一首情调高昂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同学知道作者是谁吗?

  生:(齐答)是宋代词人苏轼。

  师:(指定一个声音最宏亮的同学)你能把苏轼的情况简单介绍一下吗?

  生:好,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但会写词,诗与散文也很有名。不过,苏轼就是官运不顺,经常被贬,他还到我们广东的惠州做过官。

  师:回答得很好,你对苏轼很了解。(语调高昂,神情恳切。顿了一下,又问)

  师:你能说说苏轼这首词是在什么境况下写的吗?

  生:贬官失意时。

  师:对,那么,贬官失意的滋味如何呢?与一般人的感觉相同吗?下面听一遍录音朗读,同学们体会一下词人的情感。(用多**放映,学生听朗读,神情专注,约两分钟后)

  师:同学们,听别人朗读得那么富有感情,我们也来体会一下这种激昂高壮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学生朗读,约两分钟后)

  师:(非常肯定的语气)读得非常流畅。要是开头一句再读出点气势会更好。(示范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大家思考一下,感觉哪句写得比较有气势?可**发言,能展开辩论更好。(约一分钟后,学生举手)

  生:第一句。你看“大、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几个词用得很好,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开篇就定下了这种高昂的气势。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更有气势。你看这三句分别从形、声、视等角度结合起来写,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

  生:(略显激动)那是其中的一部分,是分写。第一句是总写,集中写。

  师:两位同学都很有见解,也讲得有道理,其实这两句都体现了本词“豪迈奔放”的风格。大家说对吗?

  生:(异口同声):对!

  生:老师,这里的“风流人物”与“浪花淘尽英雄”中的“英雄人物”相同吗?

  生:(忽的站起,大声说)当然不相同。要是相同就可以通用了。虽然它们都有“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的意思。但在这里苏轼所指的“风流人物”是周瑜,他年轻有为,文武双全,有胆有识,哪能与一般英雄人物相提并论呢?

  生:(反应很快)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你说来说去还不是在解释“英雄人物”,没有说服力。

  师:(微笑着说)那么,怎样才更有说服力呢?想一想,能否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生:(沉思了一会)啊,我明白了,下文不是写到了小乔吗?难道不是用来衬托周瑜吗?美人配英雄。也就是说,苏轼心目中的风流人物除了文武双全之外,还得懂点儿女情长,刚柔相济。(鼓掌)

  生:(点头,若有所思)噢,我明白了。

  师:你们俩的理解真透彻。没错,“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说的是周瑜文武双全,而“小乔初嫁了”则是写他的柔情了。同学们认为是这样吗?

  生:(对老师的说法不同意,大胆质疑)老师,在初中,我们学过*的《沁园春·雪》,里面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里的“风流”也是说*“柔情满怀”吗?

  师:(略作沉思后微笑着说)这是一种可贵的质疑精神,请大家想想,*词里的“风流人物”能不能这样理解?

  给大家一段时间,回忆一下原词,认真对比一下是否相同。然后**发言,谈谈自己的看法。(约一分钟之后,学生举手)

  生:“风流人物”,不能都解释成一般理解中的“英雄人物”。毛词中的“风流人物”,当然不能等同于苏轼词中的“风流人物”,毛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历史上的“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也就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所以,*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鼓掌)

  师:(投以赞许的目光)老师非常同意你的见解!

  生:(不解的神情)老师,三国时期有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等风流人物,为什么苏轼就只选周瑜呢?(一石击起千重浪,顿时,课室里议论纷纷)

  师:问得好,有创意,同学们也认真想一想,为什么呢?我只提示二人的经历与现状。

  生:苏轼选周瑜,是因为他年轻有为,潇洒飘逸,与自己年老少成形成了较鲜明的对比,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其他人无论从出身,经历上都与苏轼有较大的差异,所以苏轼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只能是周瑜。(鼓掌)

  师:回答得非常好!可见,解读诗意必须做到知人论世。

  生:老师,由于版本不同,“樯橹”有的版本作“强虏”,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

  师:你的见识真广,连不同的版本也注意到了。大家看看注释,也想一想,就本义,引申义的比较上哪个更符合实际情况呢?(过了一分钟,有学生举手)

  生:我觉得:“强虏”好,强调了人的强大,恰好与“灰飞烟灭”形成一种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

  生:我也同意用“强虏”好,直接写了人的强大,并且“樯橹”这个词太不自然,太小了。怎么能代指舰船呢?

  生:我不同意,“樯橹”更巧妙,更含蓄。大家都知道,文章的用词,直接好呢,还是含蓄好呢?当然还是含蓄好。强橹这里不应该只指舰船,更应指曹操的所有八十万水军。樯橹,更能体现水军的特点。

  生:我不同意。(很着急,但讲不出话来,过了一会儿,向老师投去急切的眼神,希望得到老师的提示)

  师:同学们,让我发表一下意见好吗?

  生:(齐声)好!

  师:我更倾向于用“樯橹”。理由就是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体现“水战”的特点,又含蓄,而“强虏”过分直白了。(仍有部分学生不同意)

  不同意的同学也好,我不主张同学们轻易改变自己深思熟虑的观点。如果你不满意,请把你的意见写成材料。一边是“樯橹”派,一边是“强虏”派,为下周的辩论赛作准备,好吗?

  生:(齐说)好!

  师:大家都知道最后几句,是词人感情抒发最强烈的地方,下面老师朗读一遍,同学们感受一下,并认真思考一下词人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应抓住那些词句来理解。(老师有感情的朗读)

  生:(齐声)好!

  生:老师,听了你的朗读,我觉得要理解词人的感情,对“神游者”和“多情者”的理解很重要,那么,“神游者”和“多情者”应怎样理解呢?

  师:(很高兴的样子)哎,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同学们不妨认真思考一下,思考好了,**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好吗?

  生:(齐声)好!(约一分钟后,学生举手)

  生:我觉得还是同意课本上的解释。“神游者”是苏轼,他从上片的来到大江边,描写长江的景观,然后又怀想英雄豪杰,怀想风流人物,也就是怀想周瑜,想做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这些都是苏轼在“神游”的吧!

  生:(忽的站起)我不同意课本上的解释。我同意“神游人”是周瑜。因为这里的“故国”只能是周瑜的故土,不是苏轼的故土。

  师:(微笑着说)如果说周瑜是“神游者”者的话,那么死去了的他怎么神游呢?

  生:(有点急)是周瑜的灵魂嘛!苏轼是假设周瑜的神灵还在旧战场上的话,周瑜会笑他,并且“多情”二字正好扣合着前面“风流人物”,周瑜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师:这样说来,你认为“多情人”是周瑜,是他笑苏轼啦。你能再具体谈谈吗?

  生:(比较轻松地)我是这样想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中的“多情”就是“多情人”,是名词。如果理解为“应笑我多情”,那么,就是苏轼“多情”,“多情”就是动词了。

  师:(投以赞许的目光)非常有见地,很新鲜。能联系起柳永词来理解,可贵。“故国”非“古国”,此地是周瑜的“故地”而非苏轼的“古地”。

  生:(不同意的口吻)老师,那么你同意了“神游人”是周瑜啦?

  师:哎,现在还不是下结论的时候,而且最好别轻易下结论。何况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尚无定论,至今还在继续争论呢!你们争论是很好的,说的都很有道理。我只是倾向于把“神游者”理解成周瑜。这只能是我的看法,希望你们能继续思考争论下去,也可以写成小论文,题目就是《“神游者”是谁?》或《谈谈“多情”与“神游”》,有信心写好吗?

  生:(齐说)有!

  师:对词人的情感的抒发,还有不同看法的吗,请发扬个性,大胆发言。(约十五秒后,一学生举手)

  生:老师,我觉得要准确的理解词人的感情,最后两句才是关键。据我查资料得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我安慰,比较达观;另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你认为那一种是对的?

  师:(微笑着说)又来了一个新问题,还带两种解释呢,同学们的看法如何?

  (约十秒后,一学生举手)

  生;我同意第二种。

  师:(神情恳切)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我是从整首词的格调来理解的。因为全词的格调比较昂扬向上,所以我认为第二种比较符合词意。

  生:(毫不犹豫地***)我也同意。苏轼虽然融儒、佛、道三家思想于一体,思想比较复杂,但总的来看他还是比较乐观的,这从他的仕途便可知道。

  师:(询问的语气)都同意苏轼是比较达观的说法吗?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齐说)没有。

  师:想听听老师的意见吗?

  生:(齐说)想!请老师说说吧!

  师:好,如果谈我个人的意见,我个人觉得,两方面都得顾及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不是老师折中,大家想一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流而被荡涤了,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鼓掌)

  师:(高兴、轻松的神态)与同学们讨论真长见识。好,下面我们再来听一次朗读录音,再次感受一下苏轼那激情昂扬的豪迈风格。(用多**放映,学生聚精会神地听)

  师:下面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词。(响起了背诵的声音)

  师:(微笑着问)课后的两篇小议论文能及时完成吗?

  生:(齐说)可以。

  师:那么下课!(师生互道再见)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和译文

  原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注释:

  1、纶巾:以青丝做成的头巾。

  2、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3、遥想:远想。

  4、小乔:乔玄的小女儿,嫁给了周瑜为妻。

  5、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6、樯橹:船上的桅杆和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强大的敌人,又作“强虏”“狂虏”。

  7、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8、华发:花白的头发。

  9、尊:通“樽”,酒杯。

  10、大江:长江。

  11、淘:冲洗。

  12、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13、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吴中皆呼为“周郎”。

  14、雪:比喻浪花。

  15、穿空:插入天空,又作“崩云”。

  16、英发:英俊勃发。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中写、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当堂背诵本词。

  教学重点: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教学方法:学、讲、练、评

  教学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所播放的歌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在前奏部分,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战争前的鼓角**,这样的歌曲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是个乱世。但乱世容易产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可以让后来人来品评。那么大家来读一下这几个诗句,看一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具体是哪些英雄人物呢?

  二、学

  ①学生跟据诵读指导和教师范读,练习朗读。(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本词是豪放派开山力作意境壮阔气势宏大,赤壁奇景部分应读得铿锵有力气势奔腾,怀念英雄人物部分应读得慷慨激昂,最后的感慨抒怀应读得洒脱旷达。)

  《念奴娇·赤壁怀古》练习题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樯橹(qiáng)酹(lèi)吟啸(xiào)羽扇纶巾(guān)

  B、笺注(qiān)赤鼻矶(jī)蓑衣(suō)料峭(qiāo)

  C、针砭(biǎn)粗糙(cāo)差别(chā)创伤(chuāng)

  D、战栗(zhàn)炽烈(chì)对称(chèng)万箭攒心(cu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萧瑟桅杆淘气永葆生机

  B、已而凭吊纶巾繁冗拖沓

  C、赤壁风姿樯橹绘声绘色

  D、故垒酒樽罗网安份守己

  3、下列句子中的“故”字,与其它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垒西边B。已而遂晴,故作此

  C、故国神游D。故人西辞黄鹤楼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D。都门帐饮无绪

  5、从下列说法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这里指当年赤壁战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儒将的.装束。

  《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练习及答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词的上阕写景,写出了赤壁景色的哪些特点?(4分)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

  1、 “乱石穿空”写出了山势险峻,“惊涛拍岸”写出了巨浪惊险,“卷起千堆雪”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这三句合写赤壁景色,有声有色。

  2、词人立足万里长江岸上,面对着古战场,倾慕周瑜伟业,慨叹自己一事无成,创造出一种开阔深沉、壮丽奇险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1

  教学目标:

  1、感受苏词豪放风格

  2、理解映衬、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3、诵读、背诵

  教学重点:

  了解苏轼的豪放词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俞文豹《吹剑录》

  二、相关知识:

  1、回顾作者,完成填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把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合称为“三苏”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甚远,与辛弃疾合称苏辛。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古代第一全才。

  2、相关常识:词的知识:

  宋词是*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一代文学之胜。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是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又称“曲子词”,“乐府”,“诗余”,“长短句”等;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称作双调,三片的称作三叠,本课的两首词均为双调。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中调和长调三种。

  为了说明方便,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时期主要风格**作家

  唐唐、五代、北宋初年婉约艳丽温庭筠(《菩萨蛮》)、李煜(《虞美人》)、

  晏殊(《浣溪沙》)

  北宋中叶到南渡婉约、

  豪放并举苏轼、柳永(《雨霖铃》《八声甘州》)、秦观(《望海潮》《八六子》)、李清照(《声声慢》《一剪梅》)

  南宋前期壮怀高唱辛弃疾、陆游(《卜算子?咏梅》)

  南宋后期哀感低吟姜夔(《扬州慢》)、张炎(《高阳台》《渡江云》)

  3、背景简介: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三、放录音,配乐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注意正音、断句,体会作者感情。

  四、检查预习情况(结合《导学案》预习检测部分)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公瑾(jǐn)纶(guān)巾强虏(lǔ)早生华(huā)发酹(lèi)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浪淘尽(冲洗、冲刷。)②千古风流人物(有文采,有功绩;杰出的)

  ③人道是(说)④乱石穿空(陡峭不*的样子。)

  ⑤雄姿英发(卓越不凡)⑥一尊还酹江月(同“樽”,酒具。)

  3、指出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借喻、对偶)

  ②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借代、夸张)

  4、下列诗句划分音节正确的一项是(B)

  A、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B、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C、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D、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三国、周郎、赤壁,一词一顿,铿锵有力。)

  五、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受意境。

  六、结合《导学案》“诱思导学”部分,诵读鉴赏本词(学生自主探究):

  1、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上阕作者的视野开阔,通过比喻、夸张等表现手法,把眼前的祖国的大好河山描写的宏伟、壮阔、气势磅礴,这就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这也体现了作者作为豪放派**的词风。

  2、本词中,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作者为什么思慕周瑜?

  参考:词中的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温文尔雅却又有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正是为如此,已超过周瑜年龄的苏轼最最渴望的就是象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一展宏图

  3、《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描绘壮丽之景。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形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②刻画豪迈之人。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③抒发壮志豪情。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有人说,词的最后一层含有消极因素,与豪放情调不合,你怎么认为?)

  (“多情”在古诗词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人生如梦”只是一种自我安慰,作者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上述几句虽略显苍凉,但纵观全词,这种苍凉只是对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

  七、再次诵读本词,试着当堂背诵全词。

  1、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学习积累)

  ⑴烘托: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词中“千古风流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主要地位。

  ⑵映衬:映衬是烘托的特殊形式,一方面“以乙托甲”,一方面“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

  ①实景与虚景映衬。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是实,作者想象的战争情景是虚,二者互相衬托。

  ②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作者的壮志未酬。

  2、苏轼不仅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也是婉约中的圣手,其**作是下面这首词(怀念亡妻王弗)

  江城子(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八、作业:

  1、完成《导学案》上的“课外练习”部分

  2、背诵并会默写全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2

  一、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科学地品评课文,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阅读准备:

  1、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略),并制成卡片。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熟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品味赏析:

  1、阅读上阕,讨论。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

  ②用了什么修辞?

  ③从几个角度?

  ④基调怎样?

  ⑤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2、学生**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①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

  ②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3、学生思考:

  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4、总结全文。

  (1)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2)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2)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①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②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3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2.指导学生理解词的大意

  3.指导学生领悟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大意

  教学难点:

  领悟词的意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讲读

  教学**:

  电脑多**技术

  教学过程:

  导语:赤壁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也正是由于这场战争,三足鼎立的局面才得以形成。因而后人描写同赤壁有关的诗、词、文很多,仅苏轼就写下了名篇《赤壁赋》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

  一、作者简介(内容见课件)

  二、问题思考(见课件)

  三、作品朗读(要求:边听朗读边思考上述问题)

  四、意境分析:

  1、首先要理解“意境”这个概念。

  要清楚什么是“意”,什么是“境”,“意境”又指的是什么。(内容见课件)

  2、结合词的内容分析领悟词的意境。(师生问答、讨论)

  问: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这样解释对不对?

  [这样解释不对]

  问:“浪”在这里指的是浪花吗?

  [不是指浪花,比喻时光]

  问:同学们还知道用水比喻时光的句子吗?比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江,直接用一个“大”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

  问:如此的磅礴气势,让我又想到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问: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有这样两句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么,我们就用这两句来改写苏轼这两句,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家觉得可不可以?为什么可以?道理是什么?

  [如果可以换用的话,那么苏轼为何不干脆用“英雄人物”呢?虽然“英雄人物”跟“风流人物”都指的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但苏轼心中其实是不等同的。究竟怎样不同,接着往下看。]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问:“大江”具体化为“故垒”,“千古”具体化为“三国”,“风流人物”具体化为“周郎”,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

  [小场景、近景]

  问: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青的感觉。]

  问:“郎”字,显得特别年青潇洒,我们再想想,人名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在赤壁之战前闻名吗?不闻名。那么——

  [赤壁是因为赤壁之战而闻名,赤壁之战是周瑜指挥的,因而,赤壁是因为周瑜而闻名的]

  问:反过来说呢?

  [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赤壁”是怎样的一种景观呢?我们接着看。

  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比如,“乱石穿空”是从形的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

  问:“惊”的繁体字是“驚”,这里是“惊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 一江怒涛。想想这两句分别是从什么视角来写的。

  [“乱石穿空”仰视,“惊涛拍岸”是俯视]

  一个往高处写,一个往低处写,而“卷起千堆雪”是往深处写,写颜色,浪花如雪一样。

  这样,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壮丽雄伟、气势磅礴的赤壁江山图就形成了。所以,“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问:赤壁之战中那么多的英雄好汉,为什么单写周瑜?

  [周瑜是统帅,而且他年轻有为]

  问:我们再试着修改一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不能把“公瑾”换成“周郎”,把“初嫁”换成“出嫁”?

  [不能]

  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而且再用与前面重复了;“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有句话,新婚燕尔!如按上面的解释,这里就突出强调小乔的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周瑜还在度蜜月呢!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小乔,而是老乔了。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出嫁,而是已经嫁了十年了,真的不是小乔,该是老乔了。

  问:那么,我们考虑一下,苏轼恐怕不是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出十年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难道是强调周瑜还沉浸在热恋当中吗?

  [其实,这里词人是故意为错。大家是否记了开头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这里是美女衬英雄,在苏轼心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不仅仅是勇武有力,还要有柔肠,所以,词人有意将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周瑜的新婚放在一起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忍不拔的那种豪气、气概,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雄姿英发”。

  问:那么,“羽扇纶巾“说的又是哪一面呢?“羽扇纶巾”的形象很容易让人想到诸葛亮,因为这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

  [这表面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也写出了他的儒雅风度。]

  问:如果说,“雄姿英发”与“小乔初嫁了”,写周瑜既有刚又有柔的话,那么,后面两句,“雄姿英发”与“羽扇纶巾”,又写周瑜什么呢?

  [能文,又能武。]

  问:接下来,词人仍围绕着周瑜进行细致描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果说前面几句属于正面描写的话,那么,这一句应当属于——

  [侧面描写,用“樯橹灰飞烟灭”来反衬他的指挥艺术]到这时,一幅赤壁豪杰图就画成了。

  那么,我们再考虑开始的那两道思考题,自然景物就是赤壁江山图,社会场景就是赤壁豪杰图。

  最后几句:

  问:“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轼?

  [苏轼,苏轼来到大江边,观看长江的景观,又怀想英雄豪杰,想做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这些都应是苏轼在“神游”。]

  问:“多情应笑我”怎样理解?

  [“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风流人物”,多愁善感]

  问: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有人认为苏轼借酒浇愁,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但纵观全词,格调昂扬向上,且在作者简介时我强调了好几个地方,苏轼在写这首词时已经有了达观的人生态度,虽然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有一种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再看看人家周瑜,在三十几岁时,就已名垂青史,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同周瑜一样吗?有些消沉之情,但他又能真正看开,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消失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一般,何必过于执著,所以他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这就是苏轼的壮志难酬情。]

  到这里,我们的意和境就应该出来了吧。

  五、课后总结(内容见课件)

  六、板书设计:

  赤壁江山图

  小乔初嫁 柔

  赤壁豪杰图 雄姿英发 刚 境

  武

  羽扇纶巾 文

  壮志难酬情 意

  七、作业布置(见课件)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4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对课文的朗读、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释、叙情形、议特点等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宋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及豪放词的特点

  能力目标:

  (1)抓关键语句,提高学生鉴赏和评价的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诵读和背诵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在词中寄托的情感,感悟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审美目标:领悟、感受到苏词豪放旷达的特点并作出简评

  教学重点

  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作为豪放派**词人,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国是个英雄辈出、充满魅力的时代,其中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势,而且是*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时光虽然过去了近1800年,但是每一位为赤壁之战所激动的人,一旦来到赤壁,当年火光冲天、到处喊杀声的情形仿佛又萦绕于脑海。

  赤壁之战八百年后,一位伟大的文坛泰斗来到赤壁,写下了一篇和赤壁之战一样流传千古的伟大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位伟***就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作,是苏轼被贬到湖北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古代诗歌的学习,关键在于品味出诗歌之美最根本的办法是读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二、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激情满怀、壮志豪情的气势

  三、朗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看注释,叙情形:长江向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军的赤壁陡峭不*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如画,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健、英气勃发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上阙:描写了赤壁奇景

  下阕:怀念周瑜,抒发感慨

  四、品读重点语句,探究有关问题: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有气势“淘”淘汰、湮没

  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解读:人类历史如长江一样滚滚东流,无数风流人物被湮没在历史洪流中能被后人们记忆的又有几个呢?)

  2、赤壁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的?

  明确:气势磅礴

  (乱石)穿空险峻雄伟

  (惊涛)拍(岸)巨浪冲击岩石

  卷起千堆雪声势浩大

  千堆雪比喻巨浪

  这几句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描写赤壁雄伟壮丽的奇景

  作者特意把周瑜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写,显得气势豪迈

  3、可怀念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美女配英雄,潇洒的风姿

  雄姿英发英俊潇洒,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雅的将军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曹操70万大军瞬间就被周瑜给消灭了)

  周瑜当时可真是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4 、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物和人物相得益彰

  5、讨论:三国时那么多的英雄豪杰,词人为什么单单怀念周瑜?

  参考:

  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团练副使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34岁就建立功勋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孙权识人才,重用了周瑜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大都督大元帅)

  ④英雄惜英雄苏轼:“知音如周瑜”有人说周瑜心胸狭窄,那是罗贯中给他“演义”的,目的为了衬托诸葛亮苏东坡和周瑜都有奇才大志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

  6、抒发什么感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不得志;仕途不*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7、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就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五、归纳:

  1、总结主旨: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2、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六、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作为豪放派**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音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七、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外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江城子·记梦》和《赤壁怀古》的异同,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作短评。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5

  一、导入

  古代许多文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柳宗元游西山而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今天,我们就通过品味苏轼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来领略东坡居士的人生境界。

  二、作者介绍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2.“三苏”: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且同属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3.“苏黄”:与黄庭坚并称(诗歌创作)。

  4.“苏辛”:与辛弃疾并称(豪放词创作)。

  5.“宋四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书法)

  **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古代第一全才。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苏轼生活的**是北宋危机不断加深的时期,****和诗文的革新都发生在这时,理想高远,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的苏轼注定会成为文坛的***物,他用豪放词风向婉约派提出挑战,为词坛注入一股“雄风”。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构成苏词的浪漫**基调。苏词内容题材广阔,凡吊古伤今、述志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以至谈说哲理等,都可以入词,从而扩大了词的领域。

  三、朗读

  1、听朗读录音,学生注意读音和语气的缓急。

  2、教师正音,作诵读指导。字词正音:

  ⑴故垒(lěi)⑵纶巾(guān)⑶樯橹(qiánglǔ)⑷早生华发(fà)⑸还酹(huánlèi)诵读:学生**朗读,揣摩语速、语调;(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作,应读得铿锵有力。)

  3、教师范读,全班齐声诵读。

  四、研读词作,探究情感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了苏轼的豪放词风,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词作,具体探究。用简单的语言概况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上片状写赤壁之景,下片抒写人生感慨。

  (一)、分析上阙

  1、男生集体朗读。

  2、先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学生作答: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原因是什么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势恢宏,豪放之气笼罩全词。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的想象。写景和抒情结合自然,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②.作者描写赤壁景色,为什么用“人道是”三字

  以此点明这里并非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只是借此怀古抒发自己的感情。

  ③.本词的上片中,作者看到了哪些赤壁景观

  明确:赤壁景观:大江、故垒、赤壁、乱石惊涛、千堆雪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哪几个字用得非常妙,思考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这三句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声音、色彩、姿态、气势等方面描绘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势,也暗写下阕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人物的英姿,表现作者的豪迈奋发意气,渲染了环境气氛。

  ④.“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在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激情,又由写景过渡到写人,总结上阕,引起下阕。

  3.学生自读上阕,体会景中之情,总结上阕内容。

  小结上阕:作者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地势,对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称颂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集体朗读并试背上阕。

  (二)、分析下阙

  1、女生集体朗读。

  2、先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学生作答:

  ①.下阕主要写词人的回忆和感慨,他回忆的是什么感慨的是什么明确:前五句:所忆——周郎雄姿英发,风流潇洒,才华横溢

  后五句:所感——自己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②.下阕中周瑜的形象有何特点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明确:周瑜——雄姿勃发,儒将风流,从容闲雅,指挥若定。

  苏轼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深刻含义在于:

  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很有作为。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英雄美人,相得益彰。

  三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策之妻,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以上这些正是作者所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

  补充:烘托——“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

  ③、词人为什么只写周瑜,对周瑜形象的刻画,又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人物---周瑜---苏轼

  年龄---34岁---47岁

  婚姻---幸福美满---三十丧妻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务---东吴都督(24岁)---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

  明确:通过周瑜少年英雄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

  发仰慕之情呢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又是在慨叹自己。词人刻画周瑜的“雄姿英发、叱咤风云”与自己的“待罪黄州、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自己的壮志未酬,意在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渴望能够建功立业。

  补充:映衬——既是“以乙托甲”,也是“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

  ④.下阕后五句作者是怎样抒发人生感慨的

  明确:“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热诚向往。但想到自己头发斑白,空有才华,一事无成,作者用自嘲的方式表现自己的伤感,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与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所以最后诗人以酒酹月,表现自己的伤感。

  ⑤.下阕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从情感上看具有激奋和伤感的双重色彩。词中对壮丽河山的描绘,对英雄人物的尽情赞颂,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奋发乐观的人生态度;

  而“人生如梦”的感慨,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郁闷和忧愤。但从全诗主题看,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是诗人壮志未酬的无奈情绪的流露。因而不能孤立地看成是诗人悲观失望的自白。我们应该更多地体味作者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追求。从词的意境和语言分析,这首词感情热烈,富于激情,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怀。因此“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是《赤壁怀古》的理趣所在。

  3.朗读下阕,总结下阕内容。

  下阕第一层描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五、探究:

  俞文豹《吹剑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坡在玉堂(翰林院),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苏东坡豪放词的风格可见一斑。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①.描绘壮丽之景。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形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②.刻画豪迈之人。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片

  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③.抒发壮志豪情。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更可贵的是,这首词还留给我们无尽的人生启示: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遇到种种挫折和磨难,你将如何应对呢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选择和考验,你将如何处理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七、作业设计

  1、背诵这首词。

  2、利用本节课所学的诗词赏析法,课外多找些苏轼的词作进行阅读品味。

  九、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扩展阅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扩展1)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理解烘托映衬,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

  指导如何把握意境,一课一得;分析、对比、归纳、感悟风格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 具

  多**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导入词风分婉约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前面我们学习了柳永的**作品雨霖铃,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凄凉,“杨柳岸晓风残月”说不尽的感伤凄婉,融情于景。今天我们学习风格与之截然相反的另一首词。创设情境,并为对比伏笔。

  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2、背景简介: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3、朗诵。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2试读。知人论世,初步感受意境

  解读鉴赏

  1、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赤壁景观?

  2、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这些景物有何物点?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作者依次生发了哪些怀古情思?

  4、小结:实景与虚境

  思考回答:

  1、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一时多少豪杰解读上阕,品味语言,赏析作品壮美的景语。

  5、阕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个历史人物?指名朗读诗句。

  6、“周郎”形象有何特点?

  7、周郎如此,苏子本人呢?如何理解词的结尾?

  8、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9、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

  10、多情----愿望;如梦---安慰;酹江月---倾吐解读下阕,分析人物体会豪迈苍凉。

  对比归纳:

  1、课内训练:填表对比本词与雨霖铃;

  2、归纳主题、写作方法;

  3、指导把意境的方法。

  体会豪放风格对比巩固

  作业课外:选读一两首诗词,试把握其意境。巩固延伸

  板书设计:

  大江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

  实景乱石虚境一时多少豪杰

  惊涛意境

  江月周郎风采功业

  课后小记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把握本词“景、史、情”相融合的写作特色。

  2.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教学用具:多**课件

  教学课型:课内赏析课

  教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首由我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同学们可以任自己的思想任意驰骋在古战场。让我们踏着这雄浑的男声独唱,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首诗词,要读懂,首先仍是字词入手。语文实为“文字、文章、文学、文化”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同学评价,学了这么多年的语文,读得怎么样?应该怎样读?

  2.检查字词的理解见幻灯2

  3.集体朗读

  4.师范读或者听多**的朗读

  解释:词与诗歌不一样,押的是入声韵。入声韵现在已不存在,现在无锡的老言颇有点相像。举例试用无锡话读。入声韵的特点是压抑,此词虽然是豪放词,然归根结底是压抑的情感。

  5、学生朗读,要求:体会文化

  三、品味鉴赏:词是有章法的,理解词要一层一层的看。全词共八句,分别是:

  1、第一句从眼前江景起兴,由眼前的大江联想到历史长河,引出对往昔英雄的怀念。

  讨论:你认为第一句指的是眼前的大江吗? 幻灯5

  哪几个词是最有历史感的?“浪淘尽”是什么意思?

  (任何英雄人物都会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起笔苍凉)

  2、点明怀古内容,引出古战场 幻灯6

  故垒西边……这是真是赤壁吗?何以见得?

  3、正面描写赤壁景色,突出江流气势和赤壁的雄奇 红灯7

  “乱石穿空”写什么?“惊涛拍岸”突出什么?“ 卷起千堆雪”写什么?

  (写山,雄俊,力度。惊涛,表明水,江流的湍急。 雪在质感上比浪形象,生动)

  4、过渡,承上启下,由写景到写人幻灯8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怎样联想到英雄的?

  (得江山,造江山,是一种野心的表达,看到美景,想拥有,以江山**自己的成就。

  5、写周瑜英雄形象,以美人陪衬英雄,突出少年得志 幻灯9

  写英雄为什么一定要写美人?

  (周瑜当年34岁,英气,才华,美人爱英雄自古以来就如此,美人嫁英雄相得益彰。如果东风不与周郎便,那么美人就不是他的了。

  6、写周瑜赫赫战功,以曹军惨败反衬周瑜儒将风流 幻灯10

  讨论版本中的“墙橹”“强虏”哪一个词好?

  为什么是“羽扇纶巾,儒将风流”?

  7、由怀古到伤己,抒发自己年近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幻灯11

  为什么想周瑜会伤自己?(年龄、功业相比)

  这是怎样的心情?(抑郁)

  多情应笑我,多的是什么情?(抑郁之情,早生华发,一“早”字体现此情)

  8、洒酒酬月,表现自己化解胸中郁闷,以求精神超脱的心态 幻灯12

  “人生如梦”“人间如梦”哪个更好?

  (一指个人,一指所有人。此词更多指的是对自己人生无法把握,虚幻的。人间,则指普遍心态,个人认为,还是“人生”较好。

  9、与周瑜相比之后的感叹:江山在,周郎不在,东坡在,事业不在最后只能洒酒祭江,豪放中见旷达,苍凉中见洒脱。

  四、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1、要有壮阔景

  2、要写英雄事

  3、要表功业志

  4、要抒苍凉的情

  五、迁移

  以此法读下一首《京口北固亭怀古》。要求:一句句分析,说出理解来。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豪放之美,体会豪放词的风格。

  2、合作探究,品语言,赏意境,理解写景、咏史、抒情结合的写法。

  3、全情投入,体悟词人面对人生风雨的情感、态度。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诗歌,标记勾画重点字词,记录疑难问题,再做学案。

  2、规范书写,**完成,做好重点、难点、疑点标记,准备讨论。A层同学完成导学案上所有内容,并注意总结规律与方法。B层同学努力完成所有内容,C层同学完成预习案内容。

  3、课堂中,小组要积极讨论,合作探究,学习组长负责拿出讨论结果,准备展示、点评。

  4.及时整理展示、点评结果,完善落实好导学案。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艺术境界和炼字用词的妙处,品味作品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人生如梦”的思想。

  教具准备:多**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案

  只有经过充分的预习,你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一、教材助读

  (一)写作背景:北宋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湖北黄州团练副使,北宋元丰五年游赤鼻矶,作怀古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抒怀。这时作者四十七岁。

  (二)周瑜简介: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 瑜时年***,吴中皆呼为周郎。同年,周瑜迎娶天姿国色的小乔。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周瑜在赤壁大败曹操。

  (三)关于“词”

  1、词的起源: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即歌词,指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

  4、按作家的流派风格:

  婉约派: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

  (四)诗歌阅读方法:

  1、把握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厚的抒情性,**的音乐性。

  2、知人论世——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创作背景。

  3、展开想象——诗歌的集中性需借助想象拓展,诗歌的跳跃性需借助想象补充。

  4、捕捉意象——诗歌的阅读鉴赏,往往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

  5、推敲字词——用词造句的凝练、准确、抒情,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6、体会音韵——音韵美,节奏美。

  诗词鉴赏方法

  方法一:结合词人的生活经历来谈,也就是 “知人论世”;

  方法二:要抓住意象体会意境,分析情感;抓住重点的修饰词进行分析。

  方法三:扣住字(诗眼、词眼)来进行分析重点句,再通过分析重点句来理解整篇。

  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指导】边读诗歌,边勾画重点生字词,参考课下注释与工具书解决问题,并将其书写到学案上,记忆掌握。

  (一)试读,要求读得准确,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语速,读出节奏等。

  (二)文学常识。

  苏轼,字 ,号 。与其父 、其弟 并称为“三苏“。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与 并称为“苏黄”;词,与 并称为“苏辛”;散文,与 并称为“苏欧”;书法,与米芾、黄庭坚和蔡襄并称为“苏黄米蔡”。

  (三)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故垒( ) 羽扇纶巾( ) 樯橹( )( ) 早生华发() 一尊还酹江月( )

  2、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故垒:

  雄姿英发:

  酹:

  (四)体会作者在词中的所见,所想,所忆,所叹。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1)上阕

  所见:

  所想:

  (2)下阕

  所忆: 前五句:所忆——周郎雄姿英发 风流潇洒 才华横溢

  所叹: 后五句:所感——自己功业无成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五)你知道苏轼哪些著名诗词语句?写下来吧。并努力搜集苏轼其他著名的诗词。

  【我的疑惑】——学而有问,才得学问

  在预习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你在听课时记忆关注?请做个备忘吧。

  课堂案

  积极、投入、合作、探究,你一定行

  【合作探究】——升华学科能力,透析重难点。合作探究前必须先自主学习,不会的问题或者觉得重要的问题再仔细认真与同学交流探究。

  (幻灯片纵情诵读5分钟。要求:站立,像拿着朗诵稿一样拿着课本,小组内一对一诵读,然后推出本组最佳背诵组员,准备展示。 )

  一.导语。

  同学们,都在努力诵读,投入的学习,为了心中的梦想努力前进。但我们行走在路上,时而是*静的,时而是跌宕的,时而有欣喜之事,时而有悲伤之情,也许有激动的际遇,也会有遗憾的叹息,我们追问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生活。900多年前的苏轼也遭际了人生最低谷,他又有何感受,他又以何种方式生活着?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导学案反馈。

  四.观看题目,说说你的发现。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伎,调因此而得名。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共一百字。此调宜于抒写豪迈感情。

  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轼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

  五.你们的朗读就体现着你们对词的感受与理解程度。读这首词,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提醒学生记录。)

  豪放(豪迈奔放),雄浑壮阔,有气势。豪—雄壮的笔调,放—不受任何束缚。

  六.品读

  过渡语:刚才同学说感受是豪放,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豪放词的**,你觉得“豪放”体现在哪里?站在赤壁之下,可以想见的英雄人物很多,如:弛马射虎的孙权,能文能武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老当益壮、富有献身精神的黄盖,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诗词是诗人心灵的呐喊,志趣的表达。这首词寄寓了词人什么情感?

  (一) 刚才同学说感受是豪放,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豪放词的**,你觉得“豪放”体现在哪里?

  在字斟句酌中深入领会豪放特色

  1、写景气势磅礴。

  赤壁景观:大江 故垒 赤壁 乱石 惊涛 千堆雪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语速较快,读出振奋、惊叹)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柳永《望海潮》中也有一个“卷”字。“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一个“卷”字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可谓有声有色。)

  这三句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声音、色彩、姿态、气势等方面描绘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势,雄伟壮丽、气势恢宏。

  也暗写下阕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人物的英姿,表现作者的豪迈奋发意气,渲染了环境气氛。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周公瑾青春年少,意气风发,外有明主知遇,内有娇妻相伴。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诵读指导:

  从两个不同版本的比较中,给我们一点诵读启示,有一些动词,在诵读时需要我们放慢节奏,加重语气来重读强调。比如“淘”、“ 乱”、“ 穿”、“ 拍”、“ 卷”

  俞文豹《吹剑录》——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这对苏词作了形象精辟的论述。这首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意境博大,雄伟奔放,是苏词豪放风格的**作。)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二)比较阅读:你觉得哪一种版本更能体现豪放的特点?

  1.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教版)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分析:“穿空”写“乱石”直插天空,给人以“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感觉;而“崩云”字则进一步写出了“穿”的程度,高耸入云,使云层发生了崩塌,显得更有气势。“拍”只是动作本身,而“裂”字则进一步写出了“拍”所带来的结果,显得更有力度;这个结果似乎还能说明江中“乱石”乃是“惊涛拍岸”所致。因此,用“崩”和“裂”,比用“穿”和“拍”好,更能表现赤壁景色的雄奇壮丽。而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色,有利地烘托了赤壁鏖战、火烧曹营的壮阔场面;并为下片描写周瑜的英雄形象作好了铺垫。

  2.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苏教版)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人教版)

  分析:用“强虏”似乎也不错,“强虏”说明曹军强大,符合历史事实。曹操在写给孙权的信中说:“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曹军号称八十万,意在威慑。即使保守估计,曹军也不下二十万。而孙刘联军则“五万兵难卒合”(《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也就是说,孙刘联军在当时只有五万人马。赤壁之战对孙刘联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 “羽扇纶巾”,从容闲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说说笑笑之间,一把火就把曹军给烧了。曹军越强大,越能烘托周瑜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

  “樯橹”用了借代手法,比“强虏”更生动形象, “樯橹”借指曹操的水军,用樯撸更能突出水军在这场战争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樯橹”与“灰飞烟灭”在前后意思上也更贯通一致。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集中概括了这次战争的胜利过程。当时周瑜指挥吴军用轻便战舰,装满燥荻枯柴,诈称请降,驶向曹军,一时间火烈风猛,飞埃绝烂,烧尽北船。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试看,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员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舳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

  (三)站在赤壁之下,可以想见的英雄人物很多,如:弛马射虎的孙权,能文能武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老当益壮、富有献身精神的黄盖,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对周瑜形象的刻画,又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人物




周瑜




苏轼




年龄




34岁




47岁




婚姻




幸福美满




三十丧妻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务




东吴都督(24岁)




团练副使




际遇




贤主信任 功成名就




屡遭贬谪 功业未成




  孤非周公瑾,不帝也。——三国 孙权

  吾得卿,谐也。——三国 孙策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苏轼《沁园春》

  仁宗:朕今日为子孙得两**矣。

  (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明确:周瑜——雄姿勃发,儒将风流,从容闲雅,指挥若定。

  苏轼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深刻含义在于:

  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很有作为。

  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英雄美人,相得益彰。

  三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策之妻,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以上这些正是作者所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

  明确:通过周瑜少年英雄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发仰慕之情呢? 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又是在慨叹自己。词人刻画周瑜的“雄姿英发、叱咤风云”与自己的“待罪黄州、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自己的壮志未酬,意在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渴望能够建功立业。

  (四) 有人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体现了苏东坡的消极思想,你如何理解?

  1)被捕入狱,谪居黄州,打击巨大这种感慨,正是这种身受**、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2)这种感慨,是由追慕古代英雄引起的。周瑜年轻有为,而自己老之将至而壮志难酬。这种与英雄对比自愧功业无成的伤感,不正包含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

  3)表达了词人超越现实的彻悟与旷达。既然英雄伟绩都被时间淘尽,一切如梦,那么“我”这样一个贬谪之人,又何必对自己的遭遇耿耿于怀,为“功名” 烦恼呢?何不寄情于明月清风,在大自然中求得心灵宁静?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 ,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外儒——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

  内道——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

  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总结怀古诗的特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

  当堂检测

  1、从词的流派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A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D.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题目。(8分)

  阮郎归 初夏

  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熏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注: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上片写初夏已经悄悄来到一个少女身旁,下片写这个少女午梦醒来之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时光。

  (1)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夏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读古诗词必须通过对作品的题材、风格、描写的景象、人物、心理等方面的分析,来把握其主旨,体味其情感,并且理解其表现手法。一般来说,豪放风格的作品,境界比较开阔宏大,婉约风格的作品,境界比较细微狭小,闺阁诗词尤其如此。闺阁诗虽然大多表现哀怨之愁,但也有表现愉悦之情的,应该作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阅读全诗,由“碧纱窗”、“纤手”等可以明确,词中的人物是一位年轻女子,下阙主要是写她在午睡被惊醒之后(棋声惊昼眠),在自家园林里观花弄水的情景,题材应属于闺阁诗,境界是相对狭小的。但作品里却没有一丝感伤,词中的“咽”是时断时续时高时低之意,而不是“呜咽”的意思,因此和“绿槐高柳”、“ 熏风”一起生动地表现了初夏的时令特征;槐绿、柳高、风暖(薰风)、雨停、荷新、榴花欲燃,景色明丽,生气勃勃,与女主人公的“弄”相应,呈现出一种愉悦闲适的情调。整篇作品没有直接描述人物感情的语句,人物的感情是通过景物和人物动作含蓄地透露出来的。

  可以确定此题的D项是错误的,因为“境界开阔”明显与作品描写的景象不符,“感情细腻”的判断也是牵强的,因为作品并没有直接的人物情感的描写,透过景象和动作表现出来的感情也是自然率真的

  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题目。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有人说“锵然”一词用得很妙,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将拐杖着实地点在大石丛错、凸凹不*的坡头路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七、课堂小结:

  这首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更可贵的是,这首词还留给我们无尽的人生启示: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遇到种种挫折和磨难,你将如何应对呢?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选择和考验,你将如何处理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八、布置作业

  1、默写这首词。

  2、利用本节课所学的诗词赏析法,课外多找些苏轼的词作进行阅读品味。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4

  学习目的:

  1、感受苏词豪放的风格;

  2、理解宾主互衬,虚实相衬的写作特点;

  3、初步鉴赏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风。

  学习设想:

  本词是苏轼的**作,体现了苏词的豪放风格。学习中通过配乐朗诵,视频展示、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充分感受豪放的情调。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点拨本词的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等。拓展部分安排与柳永的《雨霖铃》比较,再通过学生自己上网找有关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通过在咖啡屋或讨论区展开讨论,讨论两派词风的差异。

  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步骤:

  一、导入

  以图片“东坡肉”引入,介绍这道菜的来历与创作这首词的相关资料。然后品味学过的东坡诗词中名句:(《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惠崇《春江晓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齐读的过程中,进入词人的创作情景。

  二、解读课文

  1、整体感知

  以一段配乐朗诵的视频导入,让学生在听配乐朗诵过程中,加上赤壁图画、三国人物的不断切换,在悲怆、悠长背景音乐中,徐徐响起略带深沉的朗诵,学生渐渐收起了脸上的微笑,若有所思的模样。画面上出现惊涛拍岸壮阔图画,三国人物登场的时候,联系着词的内容,学生的脑海里开始联想到当时的战争情况。这样,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充分感受到了苏词豪放的词风特点,为下面的深入鉴赏奠定了基础。

  2、题解

  介绍词的有关常识,学生利用老师下载的网页自主学习作者生*、有关创作的背景等知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写作背景:《念奴骄》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

  3、集体诵读

  诗词鉴赏离不开诵读。诵读不仅能加深**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风格的体会,从而领悟诗词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增强语感,激发感情,在感受天才的想像魅力的同时,滋润自己的想像力。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4、分析豪壮情调的表现:

  ①赤壁景物的描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中哪些字传神?

  明确:回答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我展示了一幅幅大江惊涛拍岸的图片。在形象的图片启发下,学生较好地领会了:一个“浪”字传神,既是长江之浪,又喻历史长河之变幻,勾联起长江与千古风流人物,让人联想起滚滚历史长河,忆起千古风流人物的业绩;而一个“淘”字,既形象又表露出诗人的感情。

  对词的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人评价很高,说它不同凡响。

  明确:苏轼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形象地写出了历史的流逝,抒发了诗人对“千古风流人物”的怀念。

  ②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5、分析艺术表现手法:映衬

  ①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

  ②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映衬

  三、拓展训练

  1、感性认识:与柳永的《雨霖铃》和苏轼的《江城子》两首婉约词对比

  2、上网浏览:按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上网查找和品读有关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

  3、在咖啡屋或讨论区:讨论两派词风的不同

  四、教师点评,布置作业。

  作业:写一篇文学评论《“豪放派”之我见》或者《“婉约派”之我见》

  《念奴娇》教学流程图: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学习目标1)

  (提供资源)

  (实现学习目标1)

  (实现学习目标2)

  (实现学习目标3)

  (协作学习)

  (拓展思维)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词的思想内容:借咏史怀古抒发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古抒怀及旷达豪放的意境。

  3、理解词的相关知识及流派风格。

  重点难点:

  借古抒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

  教学方法:

  之前学生接触过词的知识以及苏轼的作品,教授本课应在复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温故知新,讨论诵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诗词歌赋如绚丽的星空,辉耀古今。今天我们就欣赏一首宋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题目)。

  二、关于词

  说到宋词,我们不能不说词的发展,说到词的发展则必须说到苏轼。

  1、词的发展

  词是一种和乐可唱的诗体,兴起于隋唐,盛于宋代。初始是民间艺人走街串巷时所唱的曲词,故叫曲子词,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词在唐代还不能入大雅之堂,诗人在写诗之余偶尔为之,晚唐五代到宋早期,词也只是写些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题材极窄。那种深邃阔大的怀古之情装不进词的形式里,词风也以婉约清丽为主。到苏轼为之一变,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凡入诗者皆可为词。且大气豪放,一改传统,开一代词风,成为豪放一派的领**物,使词这一文学式样,发展到空前的程度。这以后的词坛,豪放与婉约并举,清丽与壮歌齐晖。

  2、词的特点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词牌和题目之分,词牌规定了句数字数和声律,与内容无关,如“念奴娇”。词又分**(58字内)、中调(59--90字内)、长调(91字以上)。词的段叫片或阕。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人,*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奇才和全才。散文、诗歌、书法、绘画样样皆精,且成就卓著。散文与其父其弟皆为唐宋八大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词与辛弃疾并称,书与米芾等并称四大家,画开徽州一派。苏门一家传世美谈甚多。有一副联赞道: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文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2、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当时47岁,两年前贬黄州团练副使(民间自卫队的副队长),苏早年有大志,但在**激烈的环境下,屡遭贬斥。两年前因写诗遭人诬陷,被捕入狱,险遭杀害。但他的达观使他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被贬后复杂心情的反映,他借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叙述,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情怀。

  四、内容分析

  这首词属中调,分上下两片,上片写赤壁之景,抒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指长江;淘,淘洗;风流人物,英雄人物。滔滔江水,滚滚东流,多少历史英雄,被时间的流水淘洗而去。此句交代赤壁的环境,既是写眼前之景,又含有暗喻,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大江,不是历史的长河吗。此句开头,登高怀远,视野开阔。一下子概括千古,真是大气磅礴,尽显豪壮情调。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一说古战场遗迹。“人道是”,即“人说是”。据考,三国时的赤壁在武昌,苏轼游得赤壁在黄州,名赤鼻矶。词人用“人道是”,可见他知,此赤壁非彼赤壁,只是借以表达怀古而已。三四句写赤壁的地点,并引出周瑜。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石”写山势。乱,多而杂,写山势,照应前面登高远望视野开阔,奇峰异岭尽收眼底。凸显了山势的奇崛和高峻。“惊涛”,因波涛汹涌,令人心惊,故曰“惊涛”;以显水之汹涌。“千堆雪”,巧用比喻,即显宏大又显壮观。此句写景,用笔极简,但笔力雄健,景色奇绝,场面壮观。非***不能。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江山如画,”上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眼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故曰“江山如画”。接下来则盛赞“一时多少豪杰”,在赤壁大战这个舞台上,一时间有多少英雄共同演出了着雄壮大剧。此句总结概括,上承写景,下启周瑜,收束上片。

  ——上片写景感怀,视野旷达,气象万千,荡人心魄。尽显豪放之风。

  下片写周瑜和自己,重在叙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因远曰遥;小乔句表面写婚姻,实则写其年少,有英雄衬美人的作用,以凸显少年英雄,奋发有为----此句写人,英雄年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羽扇纶巾”,《三国演义》给人们一个误解,以为只有诸葛亮这样装束。实则不然,魏晋上层人物以风度潇洒,举止雍容为美,“羽扇纶巾”则**这种名士派头。“羽扇纶巾”借写服饰显其风度闲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其韬略,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从容不迫。诗人笔下的周瑜,何其豪壮。此句凸显其英雄业绩。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指精神;故国,赤壁;神游故国,是说自己身临赤壁,思接周瑜,精神进入到当年的环境。“多情应笑我”是倒置句,即应笑我多情。想到周瑜34岁建立奇功,自己已近中旬“华发早生”,一事无成,两者何其不同。写自己多情,一事无成。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江山依旧,人事已非,沦落无聊,老大徒伤,于是慨叹人生,借酒浇愁。酹,将酒洒地,表示祭奠。因月在江中,故用。此句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消极情绪和苍凉之感。但此句却难掩作者达观之情。

  ——下片写人,先写周瑜,后写自己;周瑜让人景仰,自己壮志难酬。

  总看全词,上片重在写景,将江山之美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视野开阔,景色奇绝,气象万千,荡人心怀,尽显豪壮之情调。下片则重在写人,在对周瑜的塑造上,诗人借周瑜的雄姿英发,赫赫战功,彰显了一种英雄豪气。写自己消极苍凉不掩撒酒江月的豪气。这一切都营造出壮阔雄浑的意境。在表达壮志难酬的同时,让人感受着词的巨大魅力。

  五、艺术特点

  1、情调豪放

  写景抒情,人物塑造。

  2、烘托映衬

  烘托映衬,是用乙托甲,使甲更为突出的手法。作品从“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到周瑜步步缩小,而周之后,笔锋一转,引出自己。这样,前边的一切都退居到陪衬之位。到这儿读者才明白,写古人古事,只是**,以古比今,抒情言志才是目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实是苏词的**作品,古今词坛经典,今天我们学习这首千古绝唱,不仅汲取着思想的营养,还能感受到通篇散发的艺术魅力。

  六、作业

  1、背诵。

  2、整理有关词的知识。

  3、体会作品表现的豪放风格。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豪放词,体会豪放词的风格。

  能力目标:体会

  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

  情感目标:在字斟句酌中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

  “还原”——通过对字词运用的探讨和想象,还原写景之状。

  “体悟”——通过对诗歌内容的挖掘和诵读,体悟苏轼之情。

  一 交流热身

  二 在朗读中初步感知豪放的特点

  抽读一生,初步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师: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豪放词的**,你觉得“豪放”体现在哪里?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三 在字斟句酌中深入领会豪放特色

  1、写景气势磅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朗读另一版本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说说你想象中“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所描绘的图景。与课文比较后,你觉得哪一种版本更能体现豪放的特点?

  学生回答

  2、战争场面和英雄形象

  通过词语的本义和上下文的揣摩,领会相关评点,体会英雄豪情。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周公瑾青春年少,意气风发,外有明主知遇,内有娇妻相伴。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参照上述评点,试着描述自己品味下列诗句的过程: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诵读指导:

  从两个不同版本的比较中,给我们一点诵读启示,有一些动词,在诵读时需要我们放慢节奏,加重语气来重读强调。比如“淘”、“ 乱”、“ 穿”、“ 拍”、“ 卷”等。

  学生齐读

  教师小结:第一次反思

  1、回想一下,初读本词,你注意到了自己在诵读时所涌起的豪放之感是怎样产生的吗?

  2、你能否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呈现出那气势磅礴的写景画面和指挥若定的周瑜形象?

  四、在比较中体会词的豪放内涵

  咏 赤 壁(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1、通过比较,体会诗人的情感。

  朗读李白的《咏赤壁》

  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写周瑜的时候突然把笔锋一转,引出词人自己。这也正是咏史和怀古的区别。题是赤壁,心实为己而发。赞美周瑜,实际是为了和诗人自己进行对比。无论是写景,还是英雄形象的塑造,都是为了作者能更充分地抒发自己的情怀。

  2、通过互文性阅读,进一步体会诗人旷达的豪放之情。

  资料链接:

  资料一:

  对于“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断句和理解,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意见。

  1、断句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故国神游”的主语是苏轼, “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的倒装。整句话是指诗人自笑在青春不复的时候,还怀想“风流人物”,太多情了。这体现了苏轼在人生失意时的自我嘲解。

  2、断句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故国神游”的主语是周瑜,“多情”实际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周瑜之笑,饱含着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深沉感慨。

  资料二:

  1、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 瑜时年***,吴中皆呼为周郎。同年,周瑜迎娶天姿国色的小乔。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周瑜在赤壁大败曹操。

  2、《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湖北黄州游赤壁时的怀古之作,这时作者四十七岁。

  3、(在黄州期间他开垦“东坡”,建造“雪堂”,参禅悟道、研习书法、广交朋友)苏东坡这种解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遂表现在他的写作上。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 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他现在所过的流浪汉式的生活,我们很难看做是一种惩处,或是**的监禁。他享受这种生活时,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 一篇《承天寺夜游》。(林语堂《苏东坡传》)

  4、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苏东坡突围》)

  阅读资料链接,结合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断句的理解和背景知识,你认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所流露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诵读指导:南宋俞文豹《吹剑录》记载:“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最后我们一起再铿锵有力地诵读全词,感受诗人的豪放、旷达之情。

  四、教师总结:

  第二次反思:

  联系课堂学习的环节,进行反思:

  2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否给你了这样的启示:读一首怀古词,需要自己去关注写景、咏史、抒情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融合。(怀古词的阅读图式)

  教师总结:诗人创作怀古篇章,并非单纯是为了抒发“思古之情”,而是站在现实的岸边,去体察历史。在历史中衬托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这就是“历史的回声”,这也正是本专题的精髓所在。我们在学习这个专题的其他课文时也要注意把握这一点。

  五、应用与拓展

  对于“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断句和理解,还有学者认为,断句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故国神游”是诗人做梦回到家乡,“多情人”是指苏轼的亡妻。“笑我”、“早生华发”句,是对小乔夫婿之雄姿英发而言。结合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谈谈你的看法。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2.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体味作者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体味作者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情感。

  【知识链接】

  1.关于词

  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曲词”“乐府”“乐章”“歌词”等。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可分为:**(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大类。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分类又分成几种: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词”,二段的叫“双调”,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词的段落叫“阕”或“片”,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过片”。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换头”或“过变”。依据已有的词调写的叫“填词”或“依声填词“,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自度曲”。词有“令”“引”“近”“慢”的分别,“令”即“**”;“引”是正歌之前的引歌;“近”又称“近拍”,相当于“引”;“慢”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拍较慢,声调延长。“慢”词的字数较“令”“引”“近”的词字数要多些。

  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韵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2.知人论世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是“唐宋八大家”成员,他们被人称为“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的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诗方面,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他开豪放词之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上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四家”。他的诗词文所表现的豪迈气概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只把词当成一种句读不葺的新体诗来作,对词体的内容大胆革新。他在词里怀古伤今,论史谈玄,抒爱国之志,叙师生之谊,写田园风物,记遨游情态,真正做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清刘熙载《艺概词曲论》)。苏轼打破了“诗言志”而“词传情”的题材分工,拓大了词的歌咏范围,不仅延长了词的生命,并使其获得新的发展,是豪放派当之无愧的奠基者。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古代第一全才。

  3.写作背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作,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本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词的标题(赤壁怀古)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而词牌(念奴娇)仅是一首词的名称。词牌来历: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

  【学习过程】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故垒()(2)公瑾()(3)纶()巾

  (4)樯橹()(5)华()发(6)酹()江月

  2.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③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指出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整体感知

  阅读诗词时,我们往往要从整体上把握主要内容,为此我们常常要对诗歌的具体内容进行概括。比如柳永《望海潮》一词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下片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阅读本首词,说说词的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哪一句是连接整首词的关键句?

  二、合作探究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请思考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2.上片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赤壁景观?景物有什么特点?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下片中从哪些方面来写周瑜?他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5.作者从哪些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比较?抒发了什么情感?

  三、拓展探究

  1.对于词中“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两句的思想感情,向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积极的情感,有人认为是消极的情感,结合本词的特点及作者人生经历,谈谈你的观点。

  2.《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把握结构,理解含义,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3、体会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学们,课前我们听了一首歌曲,大家联想起了什么?(《三国演义》)三国是一个充满纷争的时代,留下了很多的英雄和事迹给后人品评。那么,你最欣赏谁?苏轼又最欣赏谁呢?

  苏轼在游黄州赤壁时写下了一首千古传唱的诗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来共同学习。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注意下列字词:

  纶( guān )巾樯橹(qiáng)(lǔ)尊(通“樽”)酹( lèi )

  2、诗词重在朗读,有感情朗读背诵全词。

  朗读点拨:诗词情感的表达需要借助一定的朗诵技巧:“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抑扬顿挫”是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轻重缓急”是说朗读要有轻有重,语速要有快有慢。

  朗读指导:这首词上片高起然后低回,*稳过渡后激昂慷慨至极,雄风浩荡,热烈奔放,应读得铿锵有力,读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下片抖笔挡开,长音袅袅,渐紧渐烈,沉郁过后,复归于沉静、旷远,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3、学生在3-5分钟内熟读试背。

  4、一学生范读,其他同学评价。

  5、生齐读。

  6、上、下片各侧重写什么?

  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怀人)。

  7、写景与抒情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怀人的开启。

  三、合作学习与问题探究

  1、上片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赤壁景观?从哪些角度来选材构思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大江、浪、故垒、乱石、惊涛、岸、千堆雪(浪)

  《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练习

  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完成5~7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作者是如何描绘赤壁风景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①风景:“江山如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②修辞手法:夸张、拟人、比喻。③作用:以赤壁风景勾勒古战场景象,以险要之势,暗写赤壁之战的激烈程度。

  6.“千古风流人物”与“一时多少豪杰”的内涵有什么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以“千古风流人物”烘托赤壁之战中的英雄豪杰,再以这些英雄豪杰烘托周瑜。

  7.词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之情,也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纶(lún)巾酹(lè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

  B.纶(lǔn)巾酹(lēi)酒樵(qiáo)悴崩催(cuí)

  C.纶(guān)巾酹(lē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

  D.纶(guān)巾酹(lè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

  2.《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怎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的?我们应当怎样认识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看法?这首词里的写景,用词洗炼生动,着墨不多,却能表现出气势雄伟的“江山如画”的景象,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3.从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几项:( )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

  E.“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描写宋文帝刘义隆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4.判断下面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词有词牌,词牌是指词的题目。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阙,“阙”在文字上,指词的分段。( )

  B.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词的题目指填词用的题目,词的分段为上片、下片,或称上阙、下阙,因为一曲便是一阙。( )

  C.词牌指填词用的曲牌名,“念奴娇”、“永遇乐”之类便是;它们又是词的题目,而“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之类只不过是副标题。一曲为一阙,阙在文字上指词的曲调。( )

  D.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词的种种特点,大都是由它的性质所规定的。( )

  5.下边语句有不同理解。你认为怎样理解更好,说说理由。

  (1)羽扇纶巾

  第一种理解:这里指的是周瑜。

  第二种理解:这里指的是诸葛亮。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第一种理解:我(苏轼)神游故国,应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

  第二种理解:周瑜神游故国,应笑我(苏轼)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

  (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第一种理解:敌人在佛狸祠下寻欢作乐,显示出侵略者的骄横。

  第二种理解:宋朝百姓在佛狸祠下迎神致祭,呈现出因妥协换来的和*。

  6.问答。

  (1)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试分析这里运用孙权典故的表现力。

  (2)“多情应笑我”,试分析。

  (3)试分析《念双娇》的意境、感情。?

  参***

  1.D

  2.这首词上阕主要写赤壁景色,下阕主要写人物事迹,篇末借怀古抒发感情,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气势雄伟,一泻千里。不过,词末几句,抚今追昔,情调低沉。封建士大夫失意时往往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这是作者思想上消极的一面。

  在写景方面,如“乱石穿空”写山势险峻,“惊涛拍岸”写巨浪惊险,“卷起千堆雪”写江水汹涌澎湃,这三句合写江山,有声有色。

  3.AC

  4. A(×) B(√) C(√) D(√)

  5.(1)第一种理解较妥,理由是:①羽扇纶巾是三国六朝时一般儒将的装束,可用在描写诸葛亮,也可用来描写周瑜。②指周瑜,与下文联成一气,好理解些。

  (2)第一种理解较合适,WDT为作者自我解嘲,更符合“赤壁怀古”这个题目。

  (3)第二种理解符合实际情况,因为作者反对投降妥协。

  6.(1)以“乱”修饰“穿突”之“石”,表现出岩峰错列,直插云霄的态势;以“惊”修饰“拍岸”之“涛”,表现出拍击江岸的波涛汹涌奔腾,“卷起千堆雪”,“卷起”这个动词,“千堆雪”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汹涌的波涛猛拍陡峭江岸,翻卷而起形成簇簇浪花,宛如堆堆白雪。这几句诗表现出赤壁古战场的壮丽奇险,体现了词人神驰赤壁古战场的心情。

  (2)苏轼神驰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但周瑜三十四岁就破曹操,立大功,他年已四十有七,却事业无成;所以自讥“多情”──倾慕周瑜,渴望建功。这自我讥笑当中,包含着浓重的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涩心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更是在坎坷遭遇中的强自排遣,在消极情调之中也包含有报国无路的感慨。

  (3)这首词塑造了词人立足万里长江岸上,面对古代战场,倾慕周瑜伟业,慨叹自己无成的形象,创造出开阔深沉、壮丽奇险的意境,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的抑郁感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9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对课文的朗读、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释、叙情形、议特点等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宋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及豪放词的特点

  能力目标:(1)抓关键语句,提高学生鉴赏和评价的表达能力(2)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3)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诵读和背诵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在词中寄托的情感,感悟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审美目标:领悟、感受到苏词豪放旷达的特点并作出简评

  教学重点

  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作为豪放派**词人,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国是个英雄辈出、充满魅力的时代,其中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势,而且是*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时光虽然过去了近1800年,但是每一位为赤壁之战所激动的人,一旦来到赤壁,当年火光冲天、到处喊杀声的情形仿佛又萦绕于脑海

  赤壁之战八百年后,一位伟大的文坛泰斗来到赤壁,写下了一篇和赤壁之战一样流传千古的伟大词作——《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这位伟***就是苏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作,是苏轼被贬到湖北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古代诗歌的学习,关键在于品味出诗歌之美最根本的办法是读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二、 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激情满怀、壮志豪情的气势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三、 朗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看注释,叙情形:长江向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军的赤壁陡峭不*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如画,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健、英气勃发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上阙:描写了赤壁奇景

  下阕:怀念周瑜,抒发感慨

  四、品读重点语句,探究有关问题: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 有气势 “淘”淘汰、湮没

  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解读:人类历史如长江一样滚滚东流,无数风流人物被湮没在历史洪流中能被后人们记忆的又有几个呢?)

  2、 赤壁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的?

  明确:气势磅礴

  (乱石) 穿空险峻雄伟

  (惊涛)拍(岸)——巨浪冲击岩石

  卷 起 千堆雪声势浩大

  千堆雪比喻巨浪

  这几句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描写赤壁雄伟壮丽的奇景

  作者特意把周瑜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写,显得气势豪迈

  3、可怀念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美女配英雄,潇洒的风姿

  雄姿英发英俊潇洒,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雅的将军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曹操70万大军瞬间就被周瑜给消灭了)

  周瑜当时可真是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4 、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物和人物相得益彰

  5、 讨论:三国时那么多的英雄豪杰,词人为什么单单怀念周瑜?

  参考: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34岁就建立功勋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孙权识人才,重用了周瑜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大都督大元帅)

  ④英雄惜英雄 苏轼:“知音如周瑜” 有人说周瑜心胸狭窄,那是罗贯中给他“演义”的,目的为了衬托诸葛亮苏东坡和周瑜都有奇才大志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

  6、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不得志;仕途不*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7、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就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五、归纳:

  1、总结主旨: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2、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六、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作为豪放派**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音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七、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外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江城子·记梦》和《赤壁怀古》的异同 ,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作短评

  附: [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赤壁奇景 穿 山势险峻 气势雄伟 拟人

  上阕 写景 歌咏赤壁 拍 巨浪惊险 声音洪大 对偶 夸张

  大江气势 卷 江水汹涌 色彩 鲜明 比喻

  年轻得意 英俊潇洒 英雄风采

  下阕 咏史 怀周瑜 儒将风度 非凡胆略

  抒情 抒己感慨 人生如梦 壮志未酬

  八、教学反思

  收获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以诗歌诵读法贯穿课堂

  琅琅的读书声应该一直是萦绕在语文课堂上的而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尤其是诗词教学所以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设计上,我也采用了诵读法

  在初步感知时,要求读准字音本词是豪放词的**作,景物描写扣人心弦,在赏析景物时,边赏析,边试读,力求体味苏轼豪放词中景物描写所蕴涵的壮阔美,然后同学齐读,要求读出气势在分析形象时候,同学范读,体味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这里有苦闷、郁愤和不*,这里有乐观、旷达和自信,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该诗在情感上的复杂变化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精神的**,胸襟的洒脱,情感的豁达展示了诗人力求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当最后诗歌讲解结束时,学生评价同学的诵读,哪里该激昂,哪里该舒缓,有板有眼,学生已经真正走入了诗歌,走进了苏轼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吗?

  收获之二:在教学过程中,突显学生对话参与意识

  一直以来,好像语文的工具性发挥到了极致,诱使了教学中的简单化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语文世界中诗意的美、丰富的内涵,几乎被抛之一边语文世界被收缩于抽象的考试说明之中,很多时候我们把语文课上成应考训练课新课标要求学生应该有主体参与意识,训练表达能力,提高鉴赏评价能力

  课堂上要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思维训练,课堂上要给予学生思考的话题和时间,让学生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苏轼为什么单单想起周瑜这位大英雄?我们设计了一个对比环节在对比中学生自然就提到了苏轼对于年轻有为的周瑜的羡慕和崇拜,对于自己生不逢时、老而无成的感慨,对于自己悲惨境遇的失落、惆怅也就为下一个环节把握情感奠定了基础

  收获之三:导语的精心设计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更应该追求教学过程的诗意设计导入的表达是为了在第一时间营造一个诗意的意境,以渲染诗歌学习的气氛。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写景、怀古、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时的自主、合作、探究本事,掌握常用的鉴赏诗歌方法;

  3、理解词人复杂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比较,归纳,感悟豪放词的风格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作者及背景。(教师略作提示)

  1、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是唐天宝年间著名**,调名本此。

  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宦海沉浮,但文学艺术成就颇丰。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又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并称三苏。

  3、写作背景: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苏轼因被指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此词是游赤鼻矶时的感怀之作。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正音强虏(lǔ)华发(huā)羽扇纶巾(guān)还酹江月(hái)(lèi)

  释义一尊(通樽,酒杯)华发(通花,花白)大江东去(名词作状语,向东)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句式①故国神游:倒装句,宾语前置,应当为:神游故国。②多情应笑我:倒装句,宾语前置,应当为:应笑我多情。

  2、品评朗读,感悟词情。

  ①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读后教师作诵读指导。

  ②配乐朗读,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我们才能理解作品,神交作者。关于如何朗诵这首词,还有一则小故事,请大家看屏幕。)全文在那里就不再赘述,请大家看那里面有句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本词被视为豪放派的**作,意境开阔,画面壮丽,气势雄浑,应当读得铿锵有力,慷慨洒脱。(下头就请大家把自我当作关西大汉**朗读全词!)

  好,读得很认真!词的节奏感很强,朗读过程中要注意断句及韵脚,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韵脚其实就是每句话的最终一字,韵脚字及一些动词、形容词都要重读。哪位关西大汉能自告奋勇地来朗读全词。(鼓掌)

  读得不错,有点关西大汉的味。下头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我国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焦晃教师的精彩配乐朗诵,再次去感受全词豪放的风格。)

  3、理清结构,把握全词。

  从词的结构上来说词一般分为上、下阕,从章法上说,词的上阕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阕则侧重抒情。

  四、合作探究,鉴赏词句。

  1、**朗读,交流讨论,质疑释疑。

  **:你最喜欢词中的哪些语句,简要说明理由。请同学们各抒己见。(一般只作肯定,适当评点。指出学生的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句,师**:读得很有气势。它起首就是一个江,这条江是怎样的一条江一个字

  生答:大。

  师**:大。它不说流、不说淌等,说什么说淘。淘的程度怎样样

  生答:尽。

  师追问:淘了多少时间

  生答:千古。

  师继续追问:都淘些什么人物

  生答:风流人物。

  师总结:词开篇就将赤壁放在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

  2、重点探讨研习。

  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⑴哪些字用得好(学会品味语言也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本事,我们在分析写景的资料时要异常注意一些动词和形容词。我们一齐来看此句哪些词写得较好。)

  乱:岸边山岩之险怪;穿:陡峭山崖的高峻;惊:江水之汹涌;拍: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卷:波涛力量之大,展开阔大雪浪图。

  ⑵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述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

  字词特点角度修辞基调

  乱险怪形夸张豪迈奔放

  穿高峭

  惊汹涌声比拟

  拍水石相击

  卷狂澜奔腾形比喻

  雪水色纯白色

  (你能把画面描述出来吗经过这些意象的分析,为我们营造的怎样的意境呢)

  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寥寥数语,便勾画出了它的雄伟壮丽,会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从而为下阕追怀周瑜渲染环境氛围。

  (好,说得都不错。我们一开始就说三国群雄的文韬武略,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请同学们**发言)

  ②探讨:作者为什么选择周瑜作为怀古的对象(**发言)

  其实词中有作者自身与周瑜之比,请你填写下表,对此加以分析。

  (比较了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选择周瑜作为怀古的对象)

  主要是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我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怀古伤今,感慨万千。借周瑜的年少有为来感叹自我的事业无成、壮志难酬、年华虚度。

  ③探讨:如何理解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分组讨论)

  (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自我解脱,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大家是如何理解的请分组讨论,派**发言。)

  对大家的发言,我们作一小结。

  大家想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如画江山,又想周瑜三十四岁时,就指挥赤壁大战取得胜利,名垂青史,立下赫赫战功,肯定深深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可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生性旷达洒脱,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人间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他异常洒脱,洒酒祭奠江月。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也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的,同学们以后也必然遇到种种挫折、打击和磨难;人的一生也会面临许多的选择与**,你将何去何从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能找到需要的答案。

  3、小结全词。

  全词由大江带出,写景、怀古、抒情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豪放活力。那么学习了这首豪放词的**作,它豪放体此刻哪些方面呢景之壮,人之豪,情之达。

  我们学习了诗歌鉴赏的常用方法:知人论世、品味语言、分析意象、辨析表现方法,体验情感。

  最终,我们一齐来再次团体朗读全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苏东坡的生*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2、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理解苏东坡的情感矛盾。

  课型:多**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常规演讲

  一、导入:

  我们星期天到长江去采风,大家都写了不少作文,谁愿意交流?

  (3--4名同学交流)

  面对浩瀚长江,苏轼和我们一样感慨万千。(多**范读《赤壁怀古》)

  尽管地点不同,但我们和大文豪还是有不少共同的情愫。接下来请大家一边阅读苏轼的《赤壁怀古》,一边拿自己的作文与之比较,看看有什么收获。(学生阅读、比较)

  我们还是老规矩,按学习小组先小范围讨论,然后派**发言。

  (学生分组讨论、提交问题abc)

  二、分组讨论

  (一)写景

  哪几句好?(学生读)

  我们比较一下自己的作文是如何写景的,看课文写景好在哪?(讨论)(写景:用词、修辞)

  再看几句同样写水的诗句。(多**“写水”)

  学生讨论3。

  (二)写人

  文中怀古的对象?(周瑜)

  怎么写的?(学生齐读)

  这是一个什么形象?(众说纷纭、介绍周瑜)

  我们应该如何把人写好?(讨论)(写人:特征、典型)

  解答问题a:作者为什么先写“小乔”?(讨论)

  (1、人生得意2、裙带关系3、和自己对比)

  (三)伤今

  谁来介绍苏轼的生*?(介绍苏轼)

  填表:

项目

年龄

婚姻

外貌

职位

际遇

基调

周瑜

24岁

幸福美满

英俊儒雅

东吴都督

功成名就

得意

苏轼

47岁

屡遭不幸

早生华发

团练副使

功业未就

感伤

  文章写出内涵需要注意?(讨论)(写意:比联、真实)

  解决问题bc等并小结全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12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入梦”的思想情绪。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联系***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安排一教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

  介绍***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指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1,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气势

  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2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发-----------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

  是个风流人物

  3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

  惊涛

  浪花

  4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气势磅礴

  穿空-----------峻伟

  卷

  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5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参考: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7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

  不得志

  仕途不*

  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8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四总结

  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五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六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赤壁怀古》的异同,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篇短评。

  [板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赤壁奇景

  穿

  山势险峻

  气势

  拟人

  写景

  咏赤壁

  拍

  巨浪惊险

  声音

  对偶

  夸张

  大江气势

  卷

  江水汹涌

  色彩

  比喻

  年轻得意

  英俊潇洒

  英雄风采

  咏史

  怀周瑜

  儒将风度

  非凡胆略

  抒情

  抒己感慨

  人生如梦

  壮志未酬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经过评点、研讨版本中字词的不一样而把握词的资料。

  2、与《赤壁赋》进行比较阅读,把握苏轼的情感。对苏轼情感的分析,言之成理即可,不强求**。

  一、导入

  1、展示苏轼书法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书法作品。

  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处在人生低谷,我们常说酒后吐真言,那苏轼也当是醉后书真意了。从这幅作品中,从词句的线条中,我们又能品出怎样的人生滋味呢?品书法我们是外行,那我们就从词句中细细口味。

  2、朗读全词,交流预习作业

  布置的预习作业为:在自习的基础上评点《念奴娇》,要求局部评点一条,整体评点一条。可提出自我的疑问。

  二、在学生的作业情景中找出切入点,讨论学习《念奴娇》

  1、理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风流人物被大浪淘尽,即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了。大场景的描述,为全词设置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其为悠久的时间背景,让读者体会苏轼**江岸披襟临风对景抒情的壮怀。开篇雄奇,有横空出世之感。

  大处落笔,转而具体化――

  2、人道是?

  点明文武赤壁的概念。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赤壁何须问来源,东坡本是借山川。以苏轼深厚的史学基础和广博的文学修养推测,他不难明白此赤壁非彼三国赤壁,但作者却将错就错,假托赤壁一抒胸怀。故言人道是。那我们也不妨以假作真地来品读一下赤壁风光。

  3、讨论:抓住字词,品评赤壁风光。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另一版本)

  地势险峻、波涛汹涌、浪花翻滚,突出了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

  4、*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苏轼词中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由写景转入怀古,吟咏周瑜。

  发现问题:一时多少豪杰?――引出遥想公瑾当年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具化为周郎

  苏轼给周瑜的定位到底是豪杰还是风流人物?

  讨论:据下阙资料分析周瑜形象。

  出嫁与初嫁的用词差别。

  强虏与樯橹的用词差别。

  豪杰与风流人物的用词差别

  师点拨:

  强虏突出敌军的强大,樯橹让人联想到曹操的水军,言之成理即可。我认为樯橹灰飞烟灭更含蓄一些,有助于诗词情境的营造,而强虏灰飞烟灭似乎太直白了,少了点儿韵味和美感。赤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强抗弱的战争,如若战败,杜牧有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敌方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人敬畏啊!

  豪杰:有才能的人。豪杰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雄――英勇顽强、刚毅果决,一种豪气,一种气概。三国时豪杰多的很,曹操、孙权、诸葛亮等,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也就是说,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非初嫁,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苏轼那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我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以此突出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认为,所谓风流人物,不仅仅要有侠骨,并且要有柔肠。

  讨论: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正面描述+侧面烘托

  侧面烘托:

  一、实景的雄奇壮丽和虚景雄伟壮观

  二、小乔初嫁衬托周瑜的雄姿英发

  三、早发华发

  四、一时多少豪杰

  5、苏轼应对如此壮景,不由想到了周瑜,他24岁就被孙权拜为大都督,34岁就在赤壁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苏轼反观自身,47岁了,如今被贬黄州,怎能不生发感慨呢?齐读词最终二句。

  讨论:

  人间如梦

  人生如梦(另一版本)

  你更倾向哪一个,你从中体味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师点拨:人间如梦,更着眼于对社会世事的慨叹,有我欲乘风归去之感。

  人生如梦,更着眼于对自身的反思和观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了他的豪迈之情,想要经世济民,建功立业,但梦想与现实的反差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但这种感伤转瞬即逝,一尊还酹江月,苏轼洒酒酬月,与其在逆境中流露出乐观旷达之情。(允许学生有不一样理解)

  苏轼思想中儒道的矛盾和冲撞。

  三、小结全词,观苏轼草书《念奴娇》诵读全词。

  写景――赤壁

  怀古――周瑜

  抒情――叹人间似梦

  诵明月如歌

  四、课堂拓展

  与《赤壁赋》进行资料和写法上的比较,找出相关联的地方,进一步理解苏轼的情感。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赤》:浩渺*静之景――产生生命渺小之感

  写景

  《念》:雄伟壮阔之景――为周瑜的出场作铺垫

  《赤》:曹操――一代袅雄,而今安在哉?――人生苦短

  怀古

  《念》:周瑜――一代风流人物,大江东去,浪淘尽――人生如梦

  《赤》:随缘自适、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抒情

  《念》: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可有不一样理解)

  五、文本――专题内涵的点拨

  千古江山,总是见证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变迁,在这个专题中,我们将继续追踪历史的脚印,去品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洵的《六国论》等文章。在历史的回声中与作者一齐或反观自身,或讽谏现实,或展望未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扩展2)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入梦”的思想情绪。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联系***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安排一教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

  介绍***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指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1,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气势

  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2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发-----------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

  是个风流人物

  3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

  惊涛

  浪花

  4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气势磅礴

  穿空-----------峻伟

  卷

  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5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参考: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7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

  不得志

  仕途不*

  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8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四总结

  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五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六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赤壁怀古》的异同,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篇短评。

  [板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赤壁奇景

  穿

  山势险峻

  气势

  拟人

  写景

  咏赤壁

  拍

  巨浪惊险

  声音

  对偶

  夸张

  大江气势

  卷

  江水汹涌

  色彩

  比喻

  年轻得意

  英俊潇洒

  英雄风采

  咏史

  怀周瑜

  儒将风度

  非凡胆略

  抒情

  抒己感慨

  人生如梦

  壮志未酬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2

  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

  有关常识:

  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乐章”、“歌词”等。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大类。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又分成: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词”,二段的叫“双调”,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词的段落叫“阕”或“片”,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过片”。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换头”或“过变”。依照已有的词调写的叫“填词”或“依声填词”,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自度曲”,《扬州慢》属后一类。词常见有“令”、“引”、“近”、“慢”的分别,“令”即**,“引”是正歌之前引歌,“近”又称“近拍”,相当于“引”,“慢”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拍较慢,声调延长。慢词的字数较令、引、近的词字数要多些。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辛为**,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朗读全词,疏通文字。

  1、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2、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 “小 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3、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那就直指曹操的**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和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遭火攻后的惨败。

  讨论分析课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曾与父苏洵、弟苏辙**,并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父子三人文名大震,号称“三苏”。他的**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构成*“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听读课文的录音。

  讲读上片。

  1、正面描写赤壁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六、七、八句。

  2、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

字词



特点



角度



修辞



基调





险怪





夸张



豪迈奔放



穿



高峭





汹涌





比拟





水石相击





狂澜奔腾





比喻





水色纯白





  3、赤壁之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姿态、声音、色彩,无不逼真,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就境界开阔,气象恢宏,大江东去,淘空一切,“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5、四、五句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6、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土。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在诸多英雄中,作者选择了谁作为咏诵的对象?

  7、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讲读下片。

  1、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载,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岁。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羽扇纶巾”,描写周瑜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

  “故国神游”,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

项目



周瑜



苏轼



年龄



24岁



47岁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基调



感奋



感伤



  2、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对人生的虚无态度。

  本首词是词人经历了乌台诗案,几乎被杀,几经周折被贬黄州,“魂飞汤火命如鸡”,经过这样的忧患被贬到黄州来,他内心有他的忧患和悲慨,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但是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他把这种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而且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奋”压倒了“伤”。本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悲慨之中的旷达和豪放。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却短暂,于是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人借酒消愁,“与尔同消**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人生如梦”,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4、朗读下片,总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比较阅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归结这两首词的共同特征,即豪放词的特征。

角度



特点



思想



积极、乐观



意境



高远、壮阔



风格



奔放、洒脱



  附录:历代评论家对本首词的评价和相关资料:

  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些魅力来。

  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构建者。 《苏东坡突围》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前奏已经奏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诞生。 《苏东坡突围》

  一个人是要在忧患艰危之中,才能看到他的感情品格操守的。 【***】叶嘉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乌夜啼》(只有悲哀没有反省和超脱)

  举杯邀明月,对影三人。 李白(是寂寞悲哀之中的飞扬)

  水调歌头苏轼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此词是苏轼41岁时所作,当时苏轼与其弟苏辙已经六七年不见了,他们之间一直是手足情深。

  1、 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2、 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提示:*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3、 上阕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风、清影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4、描写虚景运用了什么方法?想象中的月宫生活是怎样的?

  想象。月宫生活幸福美满,不知“今夕是何年”,没有烦恼,想要“乘风归去”,美妙圣洁,“琼楼玉宇”,然而高而寒冷。

  5、上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上天,是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失意的苦闷,是超尘出世的消极思想的反映;下地,是作者对人间生活的留恋和热爱,是超然达观思想的反映。所以,上阕是作者“遁世”与“入世”思想的矛盾,但入世思想战胜了遁世思想。

  (1)、 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怀子由” 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出了什么?

  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3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2.指导学生理解词的大意

  3.指导学生领悟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大意

  教学难点:

  领悟词的意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讲读

  教学**:

  电脑多**技术

  教学过程:

  导语:赤壁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也正是由于这场战争,三足鼎立的局面才得以形成。因而后人描写同赤壁有关的诗、词、文很多,仅苏轼就写下了名篇《赤壁赋》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

  一、作者简介(内容见课件)

  二、问题思考(见课件)

  三、作品朗读(要求:边听朗读边思考上述问题)

  四、意境分析:

  1、首先要理解“意境”这个概念。

  要清楚什么是“意”,什么是“境”,“意境”又指的是什么。(内容见课件)

  2、结合词的内容分析领悟词的意境。(师生问答、讨论)

  问: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这样解释对不对?

  [这样解释不对]

  问:“浪”在这里指的是浪花吗?

  [不是指浪花,比喻时光]

  问:同学们还知道用水比喻时光的句子吗?比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江,直接用一个“大”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

  问:如此的磅礴气势,让我又想到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问: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有这样两句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么,我们就用这两句来改写苏轼这两句,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家觉得可不可以?为什么可以?道理是什么?

  [如果可以换用的话,那么苏轼为何不干脆用“英雄人物”呢?虽然“英雄人物”跟“风流人物”都指的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但苏轼心中其实是不等同的。究竟怎样不同,接着往下看。]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问:“大江”具体化为“故垒”,“千古”具体化为“三国”,“风流人物”具体化为“周郎”,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

  [小场景、近景]

  问: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青的感觉。]

  问:“郎”字,显得特别年青潇洒,我们再想想,人名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在赤壁之战前闻名吗?不闻名。那么——

  [赤壁是因为赤壁之战而闻名,赤壁之战是周瑜指挥的,因而,赤壁是因为周瑜而闻名的]

  问:反过来说呢?

  [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赤壁”是怎样的一种景观呢?我们接着看。

  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比如,“乱石穿空”是从形的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

  问:“惊”的繁体字是“驚”,这里是“惊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 一江怒涛。想想这两句分别是从什么视角来写的。

  [“乱石穿空”仰视,“惊涛拍岸”是俯视]

  一个往高处写,一个往低处写,而“卷起千堆雪”是往深处写,写颜色,浪花如雪一样。

  这样,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壮丽雄伟、气势磅礴的赤壁江山图就形成了。所以,“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问:赤壁之战中那么多的英雄好汉,为什么单写周瑜?

  [周瑜是统帅,而且他年轻有为]

  问:我们再试着修改一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不能把“公瑾”换成“周郎”,把“初嫁”换成“出嫁”?

  [不能]

  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而且再用与前面重复了;“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有句话,新婚燕尔!如按上面的解释,这里就突出强调小乔的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周瑜还在度蜜月呢!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小乔,而是老乔了。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出嫁,而是已经嫁了十年了,真的不是小乔,该是老乔了。

  问:那么,我们考虑一下,苏轼恐怕不是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出十年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难道是强调周瑜还沉浸在热恋当中吗?

  [其实,这里词人是故意为错。大家是否记了开头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这里是美女衬英雄,在苏轼心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不仅仅是勇武有力,还要有柔肠,所以,词人有意将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周瑜的新婚放在一起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忍不拔的那种豪气、气概,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雄姿英发”。

  问:那么,“羽扇纶巾“说的又是哪一面呢?“羽扇纶巾”的形象很容易让人想到诸葛亮,因为这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

  [这表面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也写出了他的儒雅风度。]

  问:如果说,“雄姿英发”与“小乔初嫁了”,写周瑜既有刚又有柔的话,那么,后面两句,“雄姿英发”与“羽扇纶巾”,又写周瑜什么呢?

  [能文,又能武。]

  问:接下来,词人仍围绕着周瑜进行细致描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果说前面几句属于正面描写的话,那么,这一句应当属于——

  [侧面描写,用“樯橹灰飞烟灭”来反衬他的指挥艺术]到这时,一幅赤壁豪杰图就画成了。

  那么,我们再考虑开始的那两道思考题,自然景物就是赤壁江山图,社会场景就是赤壁豪杰图。

  最后几句:

  问:“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轼?

  [苏轼,苏轼来到大江边,观看长江的景观,又怀想英雄豪杰,想做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这些都应是苏轼在“神游”。]

  问:“多情应笑我”怎样理解?

  [“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风流人物”,多愁善感]

  问: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有人认为苏轼借酒浇愁,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但纵观全词,格调昂扬向上,且在作者简介时我强调了好几个地方,苏轼在写这首词时已经有了达观的人生态度,虽然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有一种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再看看人家周瑜,在三十几岁时,就已名垂青史,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同周瑜一样吗?有些消沉之情,但他又能真正看开,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消失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一般,何必过于执著,所以他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这就是苏轼的壮志难酬情。]

  到这里,我们的意和境就应该出来了吧。

  五、课后总结(内容见课件)

  六、板书设计:

  赤壁江山图

  小乔初嫁 柔

  赤壁豪杰图 雄姿英发 刚 境

  武

  羽扇纶巾 文

  壮志难酬情 意

  七、作业布置(见课件)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4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2.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体味作者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体味作者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情感。

  【知识链接】

  1.关于词

  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曲词”“乐府”“乐章”“歌词”等。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可分为:**(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大类。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分类又分成几种: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词”,二段的叫“双调”,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词的段落叫“阕”或“片”,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过片”。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换头”或“过变”。依据已有的词调写的叫“填词”或“依声填词“,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自度曲”。词有“令”“引”“近”“慢”的分别,“令”即“**”;“引”是正歌之前的引歌;“近”又称“近拍”,相当于“引”;“慢”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拍较慢,声调延长。“慢”词的字数较“令”“引”“近”的词字数要多些。

  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韵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2.知人论世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是“唐宋八大家”成员,他们被人称为“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的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诗方面,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他开豪放词之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上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四家”。他的诗词文所表现的豪迈气概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只把词当成一种句读不葺的新体诗来作,对词体的内容大胆革新。他在词里怀古伤今,论史谈玄,抒爱国之志,叙师生之谊,写田园风物,记遨游情态,真正做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清刘熙载《艺概词曲论》)。苏轼打破了“诗言志”而“词传情”的题材分工,拓大了词的歌咏范围,不仅延长了词的生命,并使其获得新的发展,是豪放派当之无愧的奠基者。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古代第一全才。

  3.写作背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作,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本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词的标题(赤壁怀古)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而词牌(念奴娇)仅是一首词的名称。词牌来历: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

  【学习过程】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故垒()(2)公瑾()(3)纶()巾

  (4)樯橹()(5)华()发(6)酹()江月

  2.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③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指出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整体感知

  阅读诗词时,我们往往要从整体上把握主要内容,为此我们常常要对诗歌的具体内容进行概括。比如柳永《望海潮》一词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下片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阅读本首词,说说词的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哪一句是连接整首词的关键句?

  二、合作探究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请思考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2.上片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赤壁景观?景物有什么特点?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下片中从哪些方面来写周瑜?他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5.作者从哪些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比较?抒发了什么情感?

  三、拓展探究

  1.对于词中“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两句的思想感情,向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积极的情感,有人认为是消极的情感,结合本词的特点及作者人生经历,谈谈你的观点。

  2.《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5

  【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成诵。体会苏词豪迈词风。

  2.掌握情景交融写法。

  3.领会词人借景来表达复杂的情感。

  【教学模式】

  诵读法旁批式

  【诵读法】:就是并用心、眼、口、耳出声阅读的`一种教学法。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它可以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再用语言把想象中的画面描述出来。其标准:声情并茂合一。其精髓:熟读精思,口诵心惟。

  【旁批式】:在正文旁边写的评语。旁批就是对字词句的含X释,或内容的深入理解,或写作技巧的分析,或由此引发的联想想象,或语言风格的品味,或人物性格的分析,或人物潜台词的填补,或前后的钩连,或读者的抒情议论,总之它就是认真品读原文,在把握原文的基础之上不断追问、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有所获的过程。力求简明扼要,言简意赅,语言凝炼精辟,一语中的。其标准:准——整体把握,准确理解;深——品味语言,深入挖掘;美——显现积淀,体现文辞美。

  诵读是旁批的基础,旁批是诵读的提升,两者相依相随,互为促进。

  教学过程

  激情导课积蓄情感

  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评价一个人,说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X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对,这个人就是苏轼,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不一样的人生。

  (课前分发苏轼的材料,尤其“乌台诗案”前后、诗文书画成就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便于学生能角度了解苏轼,有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初读——把基调

  宋朝俞文豹在《吹剑录》中记录当时咏唱苏词花絮,从中可看出苏柳的不同词风,那就是苏豪柳俗。(展课件)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我们也来唱一回“大江东去”,朗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把准其情感基调。

  学生朗读,教师巡视,读读议议,与学生探导朗读技巧,把准节奏和情感。

  学生甲:朗读……

  师生点评。再读。

  学生乙:朗读……

  师生再点评。再读。

  学生丙:朗读……

  …………

  结合写作时代背景和借助课前发给的资料,知人论世,让学生热烈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定准调子,明确:

  整首词基调:自豪,陶醉,敬佩。

  第一句:有感叹回忆之感。读出陶醉之情。“千古风流人物”,稍微重读,缓慢,渐渐地把调子提上去。尤其要反复揣摩推敲这一句,因为它是真正体现苏轼的豪迈词风。

  第二句:调子降下来,抒情,*缓,读出向往之情。

  第三句:升调,语速要快,有节奏感,“穿”“惊涛”“拍”“千堆雪”要重读,读出排山倒海的气势来。

  第四句:降调,轻柔*缓。

  第五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读出*和,羡慕;“雄姿英发”读重音,读出崇拜无限仰慕之情。

  第六句:“羽扇纶巾,谈笑间,”轻松,潇洒,尾音加重,拖一字一音,为“樯橹灰飞烟灭”积蓄情感,“樯橹灰飞烟灭”读升调,语速稍快,读出指点江山镇定自若的气概来。

  第七句:神游之感,有点不知不觉地远逝,读出缓慢而空旷之感。

  定完情感基调后,再鼓励学生自读,试读,范读以致背诵。自个揣摩品味苏轼词豪迈风格。

  品读——明写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再一次品读。从小学到高中学了不少的诗词,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的《沁园春﹒长沙》的写法是否一样,(一样)。请用一两个字来概括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写什么景?抒什么情?

  下面让同学们利用旁批式学习法,各抒己见。

  写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旁批点预设:时间:大浪淘尽。背景:波澜壮阔。人物:众多、风流。区分“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异同。如此恢弘的场景有何用途?(面)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旁批点预设:方位词对比,东——西,一逝去一永存。用词严谨——人道是。挖掘“三国周郎赤壁”的真正内涵。(点)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旁批点预设:手法——夸张、拟人、比喻。角度——高低远近。色彩——碧蓝、浑黄、洁白。作用。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旁批预设点:结构——承上启下。写法——虚实结合。铺垫照应。与*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异同。

  综合旁批点预设:写景点面如何有机结合?

  旁批展示:

  学生甲:……

  师生点评……

  学生乙:

  师生点评……

  学生丙:

  师生点评……

  小结: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巧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阕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抒情: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旁批点预设:—历史的真实,艺术的真实,联想到如今许多名人雕像。“遥想”引发的情思。英雄配美女……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旁批点预设:从言谈举止分析周郎的形象(外在——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内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手法——樯橹(借代)、灰飞烟灭(夸张)。从周郎联想到谢安,同样风流倜傥、决胜千里之外,苏轼为何不选谢安?或者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旁批点预设:“我”多情,有什么情?为何“华发”早生?李白有“举杯消愁愁更愁”,而苏轼却是“一樽还酹江月”?一仰一俯,可看出两人性格上有何不同?

  综合旁批点预设:词人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如何表现的?

  旁批展示:

  学生甲:……

  师生点评……

  学生乙:

  师生点评……

  学生丙:

  师生点评……

  小结: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师生点评,必须结合学生旁批实际,同一点内容上,在指出精彩和不足的同时,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敢于展示自己的杰作,可补充可延伸可反驳;不同点的内容上,启发他们有不同的见解,教师诱导的同时,要帮助学生匡正,不能放任自流,不能任凭他们天马行空)

  美读——析情感

  所谓美读,就是有选择的读,选自己以为精彩的词句,再三悟读,读出蕴含语言表象之内的真正意思,透过语言悟出情感,以达“熟读精思,口诵心惟”之目的。

  调动学生思维和智慧,利用旁批,抒写自己读后感受。

  旁批展示:

  学生甲:……

  师生点评……

  学生乙:

  师生点评……

  学生丙:

  师生点评……

  从中概括本词要表达出的情感,往往有以下几种:

  建功立业之说。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使“樯橹灰飞烟灭”的周郎想到自己。

  自甘沉沦之说。从“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推测。“千古风流人物”又如何?最终不就大浪淘沙吗?就算儒雅风流的三国周郎而今又安在哉?

  积极向上之说。从自己四十五岁还想像周郎一样能够建功立业想到。

  多情伤感之说。从周郎得到孙权倾国之托到自己的“乌台诗案”比较预测。

  人是个复杂体,苏轼更是如此。正因为复杂才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他的情感之所以复杂,还要到他的词中去分析和理解。教师要根据学生基础,因势利导,指导他们学会从具体语言环境中多角度揣摩人物情感,讨论、分析、整合,得出比较确切而被人普遍认可的答案。

  总结:以饱含深情地背诵本词来结束本课教学。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6

  教学目标:

  1、感受苏词豪放风格

  2、理解映衬、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3、诵读、背诵

  教学重点:

  了解苏轼的豪放词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俞文豹《吹剑录》

  二、相关知识:

  1、回顾作者,完成填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把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合称为“三苏”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甚远,与辛弃疾合称苏辛。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古代第一全才。

  2、相关常识:词的知识:

  宋词是*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一代文学之胜。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是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又称“曲子词”,“乐府”,“诗余”,“长短句”等;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称作双调,三片的称作三叠,本课的两首词均为双调。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中调和长调三种。

  为了说明方便,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时期主要风格**作家

  唐唐、五代、北宋初年婉约艳丽温庭筠(《菩萨蛮》)、李煜(《虞美人》)、

  晏殊(《浣溪沙》)

  北宋中叶到南渡婉约、

  豪放并举苏轼、柳永(《雨霖铃》《八声甘州》)、秦观(《望海潮》《八六子》)、李清照(《声声慢》《一剪梅》)

  南宋前期壮怀高唱辛弃疾、陆游(《卜算子?咏梅》)

  南宋后期哀感低吟姜夔(《扬州慢》)、张炎(《高阳台》《渡江云》)

  3、背景简介: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三、放录音,配乐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注意正音、断句,体会作者感情。

  四、检查预习情况(结合《导学案》预习检测部分)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公瑾(jǐn)纶(guān)巾强虏(lǔ)早生华(huā)发酹(lèi)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浪淘尽(冲洗、冲刷。)②千古风流人物(有文采,有功绩;杰出的)

  ③人道是(说)④乱石穿空(陡峭不*的样子。)

  ⑤雄姿英发(卓越不凡)⑥一尊还酹江月(同“樽”,酒具。)

  3、指出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借喻、对偶)

  ②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借代、夸张)

  4、下列诗句划分音节正确的一项是(B)

  A、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B、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C、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D、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三国、周郎、赤壁,一词一顿,铿锵有力。)

  五、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受意境。

  六、结合《导学案》“诱思导学”部分,诵读鉴赏本词(学生自主探究):

  1、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上阕作者的视野开阔,通过比喻、夸张等表现手法,把眼前的祖国的大好河山描写的宏伟、壮阔、气势磅礴,这就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这也体现了作者作为豪放派**的词风。

  2、本词中,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作者为什么思慕周瑜?

  参考:词中的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温文尔雅却又有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正是为如此,已超过周瑜年龄的苏轼最最渴望的就是象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一展宏图

  3、《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描绘壮丽之景。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形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②刻画豪迈之人。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③抒发壮志豪情。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有人说,词的最后一层含有消极因素,与豪放情调不合,你怎么认为?)

  (“多情”在古诗词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人生如梦”只是一种自我安慰,作者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上述几句虽略显苍凉,但纵观全词,这种苍凉只是对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

  七、再次诵读本词,试着当堂背诵全词。

  1、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学习积累)

  ⑴烘托: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词中“千古风流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主要地位。

  ⑵映衬:映衬是烘托的特殊形式,一方面“以乙托甲”,一方面“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

  ①实景与虚景映衬。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是实,作者想象的战争情景是虚,二者互相衬托。

  ②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作者的壮志未酬。

  2、苏轼不仅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也是婉约中的圣手,其**作是下面这首词(怀念亡妻王弗)

  江城子(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八、作业:

  1、完成《导学案》上的“课外练习”部分

  2、背诵并会默写全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豪放词,体会豪放词的风格。

  能力目标:体会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

  情感目标:在字斟句酌中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

  “还原”——通过对字词运用的探讨和想象,还原写景之状。

  “体悟”——通过对诗歌内容的挖掘和诵读,体悟苏轼之情。

  一交流热身

  二在朗读中初步感知豪放的特点

  抽读一生,初步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师: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豪放词的**,你觉得“豪放”体现在哪里?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三在字斟句酌中深入领会豪放特色

  1、写景气势磅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朗读另一版本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说说你想象中“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所描绘的图景。与课文比较后,你觉得哪一种版本更能体现豪放的特点?

  学生回答

  2、战争场面和英雄形象

  通过词语的本义和上下文的揣摩,领会相关评点,体会英雄豪情。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处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设想: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步养成一种自主学习的习惯。

  2、以情驭教,以趣激情、营造**、*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学背景:

  课前要求学生就有关这首词及作者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查阅分析。并要求学生试分析内容,自设自答个人认为是对课文理解最有**性的几个问题,并确定一个有**性的问题,以供上课时交流。

  教学情景:

  【上课铃响,老师精神饱满地走向讲台,师生互致问好。】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把前几天的凄婉、低沉、郁闷抛开,来学一首情调高昂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同学知道作者是谁吗?

  生:(齐答)是宋代词人苏轼。

  师:(指定一个声音最宏亮的同学)你能把苏轼的情况简单介绍一下吗?

  生:好,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但会写词,诗与散文也很有名。不过,苏轼就是官运不顺,经常被贬,他还到我们广东的惠州做过官。

  师:回答得很好,你对苏轼很了解。(语调高昂,神情恳切。顿了一下,又问)

  师:你能说说苏轼这首词是在什么境况下写的吗?

  生:贬官失意时。

  师:对,那么,贬官失意的滋味如何呢?与一般人的感觉相同吗?下面听一遍录音朗读,同学们体会一下词人的情感。(用多**放映,学生听朗读,神情专注,约两分钟后)

  师:同学们,听别人朗读得那么富有感情,我们也来体会一下这种激昂高壮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学生朗读,约两分钟后)

  师:(非常肯定的语气)读得非常流畅。要是开头一句再读出点气势会更好。(示范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大家思考一下,感觉哪句写得比较有气势?可**发言,能展开辩论更好。(约一分钟后,学生举手)

  生:第一句。你看“大、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几个词用得很好,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开篇就定下了这种高昂的气势。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更有气势。你看这三句分别从形、声、视等角度结合起来写,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

  生:(略显激动)那是其中的一部分,是分写。第一句是总写,集中写。

  师:两位同学都很有见解,也讲得有道理,其实这两句都体现了本词“豪迈奔放”的风格。大家说对吗?

  生:(异口同声):对!

  生:老师,这里的“风流人物”与“浪花淘尽英雄”中的“英雄人物”相同吗?

  生:(忽的站起,大声说)当然不相同。要是相同就可以通用了。虽然它们都有“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的意思。但在这里苏轼所指的“风流人物”是周瑜,他年轻有为,文武双全,有胆有识,哪能与一般英雄人物相提并论呢?

  生:(反应很快)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你说来说去还不是在解释“英雄人物”,没有说服力。

  师:(微笑着说)那么,怎样才更有说服力呢?想一想,能否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生:(沉思了一会)啊,我明白了,下文不是写到了小乔吗?难道不是用来衬托周瑜吗?美人配英雄。也就是说,苏轼心目中的风流人物除了文武双全之外,还得懂点儿女情长,刚柔相济。(鼓掌)

  生:(点头,若有所思)噢,我明白了。

  师:你们俩的理解真透彻。没错,“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说的是周瑜文武双全,而“小乔初嫁了”则是写他的柔情了。同学们认为是这样吗?

  生:(对老师的说法不同意,大胆质疑)老师,在初中,我们学过*的《沁园春·雪》,里面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里的“风流”也是说*“柔情满怀”吗?

  师:(略作沉思后微笑着说)这是一种可贵的质疑精神,请大家想想,*词里的“风流人物”能不能这样理解?

  给大家一段时间,回忆一下原词,认真对比一下是否相同。然后**发言,谈谈自己的看法。(约一分钟之后,学生举手)

  生:“风流人物”,不能都解释成一般理解中的“英雄人物”。毛词中的“风流人物”,当然不能等同于苏轼词中的“风流人物”,毛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历史上的“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也就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所以,*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鼓掌)

  师:(投以赞许的目光)老师非常同意你的见解!

  生:(不解的神情)老师,三国时期有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等风流人物,为什么苏轼就只选周瑜呢?(一石击起千重浪,顿时,课室里议论纷纷)

  师:问得好,有创意,同学们也认真想一想,为什么呢?我只提示二人的经历与现状。

  生:苏轼选周瑜,是因为他年轻有为,潇洒飘逸,与自己年老少成形成了较鲜明的对比,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其他人无论从出身,经历上都与苏轼有较大的差异,所以苏轼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只能是周瑜。(鼓掌)

  师:回答得非常好!可见,解读诗意必须做到知人论世。

  生:老师,由于版本不同,“樯橹”有的版本作“强虏”,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

  师:你的见识真广,连不同的版本也注意到了。大家看看注释,也想一想,就本义,引申义的比较上哪个更符合实际情况呢?(过了一分钟,有学生举手)

  生:我觉得:“强虏”好,强调了人的强大,恰好与“灰飞烟灭”形成一种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

  生:我也同意用“强虏”好,直接写了人的强大,并且“樯橹”这个词太不自然,太小了。怎么能代指舰船呢?

  生:我不同意,“樯橹”更巧妙,更含蓄。大家都知道,文章的用词,直接好呢,还是含蓄好呢?当然还是含蓄好。强橹这里不应该只指舰船,更应指曹操的所有八十万水军。樯橹,更能体现水军的特点。

  生:我不同意。(很着急,但讲不出话来,过了一会儿,向老师投去急切的眼神,希望得到老师的提示)

  师:同学们,让我发表一下意见好吗?

  生:(齐声)好!

  师:我更倾向于用“樯橹”。理由就是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体现“水战”的特点,又含蓄,而“强虏”过分直白了。(仍有部分学生不同意)

  不同意的同学也好,我不主张同学们轻易改变自己深思熟虑的观点。如果你不满意,请把你的意见写成材料。一边是“樯橹”派,一边是“强虏”派,为下周的辩论赛作准备,好吗?

  生:(齐说)好!

  师:大家都知道最后几句,是词人感情抒发最强烈的地方,下面老师朗读一遍,同学们感受一下,并认真思考一下词人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应抓住那些词句来理解。(老师有感情的朗读)

  生:(齐声)好!

  生:老师,听了你的朗读,我觉得要理解词人的感情,对“神游者”和“多情者”的理解很重要,那么,“神游者”和“多情者”应怎样理解呢?

  师:(很高兴的样子)哎,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同学们不妨认真思考一下,思考好了,**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好吗?

  生:(齐声)好!(约一分钟后,学生举手)

  生:我觉得还是同意课本上的解释。“神游者”是苏轼,他从上片的来到大江边,描写长江的景观,然后又怀想英雄豪杰,怀想风流人物,也就是怀想周瑜,想做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这些都是苏轼在“神游”的吧!

  生:(忽的站起)我不同意课本上的解释。我同意“神游人”是周瑜。因为这里的“故国”只能是周瑜的故土,不是苏轼的故土。

  师:(微笑着说)如果说周瑜是“神游者”者的话,那么死去了的他怎么神游呢?

  生:(有点急)是周瑜的灵魂嘛!苏轼是假设周瑜的神灵还在旧战场上的话,周瑜会笑他,并且“多情”二字正好扣合着前面“风流人物”,周瑜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师:这样说来,你认为“多情人”是周瑜,是他笑苏轼啦。你能再具体谈谈吗?

  生:(比较轻松地)我是这样想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中的“多情”就是“多情人”,是名词。如果理解为“应笑我多情”,那么,就是苏轼“多情”,“多情”就是动词了。

  师:(投以赞许的目光)非常有见地,很新鲜。能联系起柳永词来理解,可贵。“故国”非“古国”,此地是周瑜的“故地”而非苏轼的“古地”。

  生:(不同意的口吻)老师,那么你同意了“神游人”是周瑜啦?

  师:哎,现在还不是下结论的时候,而且最好别轻易下结论。何况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尚无定论,至今还在继续争论呢!你们争论是很好的,说的都很有道理。我只是倾向于把“神游者”理解成周瑜。这只能是我的看法,希望你们能继续思考争论下去,也可以写成小论文,题目就是《“神游者”是谁?》或《谈谈“多情”与“神游”》,有信心写好吗?

  生:(齐说)有!

  师:对词人的情感的抒发,还有不同看法的吗,请发扬个性,大胆发言。(约十五秒后,一学生举手)

  生:老师,我觉得要准确的理解词人的感情,最后两句才是关键。据我查资料得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我安慰,比较达观;另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你认为那一种是对的?

  师:(微笑着说)又来了一个新问题,还带两种解释呢,同学们的看法如何?

  (约十秒后,一学生举手)

  生;我同意第二种。

  师:(神情恳切)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我是从整首词的格调来理解的。因为全词的格调比较昂扬向上,所以我认为第二种比较符合词意。

  生:(毫不犹豫地***)我也同意。苏轼虽然融儒、佛、道三家思想于一体,思想比较复杂,但总的来看他还是比较乐观的,这从他的仕途便可知道。

  师:(询问的语气)都同意苏轼是比较达观的说法吗?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齐说)没有。

  师:想听听老师的意见吗?

  生:(齐说)想!请老师说说吧!

  师:好,如果谈我个人的意见,我个人觉得,两方面都得顾及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不是老师折中,大家想一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流而被荡涤了,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鼓掌)

  师:(高兴、轻松的神态)与同学们讨论真长见识。好,下面我们再来听一次朗读录音,再次感受一下苏轼那激情昂扬的豪迈风格。(用多**放映,学生聚精会神地听)

  师:下面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词。(响起了背诵的声音)

  师:(微笑着问)课后的两篇小议论文能及时完成吗?

  生:(齐说)可以。

  师:那么下课!(师生互道再见)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和译文

  原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注释:

  1、纶巾:以青丝做成的头巾。

  2、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3、遥想:远想。

  4、小乔:乔玄的小女儿,嫁给了周瑜为妻。

  5、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6、樯橹:船上的桅杆和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强大的敌人,又作“强虏”“狂虏”。

  7、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8、华发:花白的头发。

  9、尊:通“樽”,酒杯。

  10、大江:长江。

  11、淘:冲洗。

  12、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13、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吴中皆呼为“周郎”。

  14、雪:比喻浪花。

  15、穿空:插入天空,又作“崩云”。

  16、英发:英俊勃发。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的生*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情意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引入新课,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者、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散文家、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一个**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一个生性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就是苏轼,本文的作者。

  二、解题:

  (1)说说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词人、诗人和散文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宦海沉浮。

  (2)谈谈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

  解释:《念奴娇》是词牌名,‘念奴’为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伎,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念奴娇》又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湘月》《壶中天》等。上、下阕100字,有*韵、仄韵两体。《赤壁怀古》是标题。赤壁,即黄州,今湖北黄冈。?赤壁、赤鼻矶,并非真正的三国赤壁古战场。怀古: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件。

  (3)讲讲宋词: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是古典文学继唐诗之后的又一文学高峰。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秦观等。豪放派**人物有: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他们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宋词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4)聊聊背景: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

  解释: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作团练副史。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他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而他于元丰五年写下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堪称其豪放词的**作。

  三、读文:

  (1)**朗读;(2)集体朗读;(3)个别朗读;(4)听读课文。

  四、探讨:

  1、大家思考一下,文中哪些句写得比较有气势?可**发言,说说你的理由。

  ——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得很好,其中的‘江’字,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开篇就定下了这种高昂的气势。

  ——第三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更有气势。三个短语分别从形、声、视等角度结合起来写,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请大家一齐读一读,要读出气势。

  2、读了这首词,你从中读到了什么?你能否从中读出一些问题?

  五、欣赏:

  (一)上片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对吗?

  明确:“江水”比喻时光。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会想起这句“大江东去”。如此的磅礴气势,更让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那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这句词中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浩浩荡荡、气势磅礴,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体。在这里,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流水的名字,更是滔滔历史江水的代名词。作者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无数的风流人物。为下阕英雄出场作了很好的铺垫。这一句似乎很熟悉,(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不一样?(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家觉得可以不可以?)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英雄人物”,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风流人物”?

  3、背诵第一句。

  (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提醒接着往下看)

  (二)上片第二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1、你读出了什么意味?

  明确: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1)“大江”这里具体化为“故垒”;

  (2)“千古”这里具体化为“三国”;

  (3)“风流人物”这里具体化为“周郎”。

  ——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

  ——苏轼知道他所游览的不是真正的赤壁,“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

  2、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明确: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 “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

  3、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明确: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反过来说,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齐背第二句。

  4、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我们一起来读、背。

  (三)上片第三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大家考虑,这三个短语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乱石穿空”是从形的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惊涛拍岸”是从声的角度写的。“惊”的繁体字怎么写?只有知道繁体字才知道这个“驚”的意义,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卷起千堆雪”则是从视的角度来写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和波澜壮阔。

  2、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实写赤壁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巨涛拍岸,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断。

  v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

  v “拍”——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

  v “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

  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雄渲染气氛。

  (四)上片第四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

  “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而下片主要塑造了周瑜这个人。

  2、我们还是把上片一起来诵读一下。要读出豪情,读出气势。

  (1)男女生分句轮流读。(2)齐背。

  (五)“公瑾”再议(下片第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1、试着修改一下原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

  明确:不能换。

  ——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

  ——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

  ——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那么大家是不是要考虑一下,此处,苏轼难道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吗?那么苏轼为什么又非得那样写不可呢?

  明确:

  1、“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说明周瑜是特别懂得情感的,是懂得爱情的。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人,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2、关于“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断、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就如同词中“雄姿英发”四字,表现的就是风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

  3、那么“羽扇纶巾”说的又是“风流人物”的哪一面呢?

  明确:“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这样,我们就把关于“风流人物”一词解释清楚了。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风流人物”!

  4、大家再想想,*《沁园春·雪》里的“风流人物”,能不能也这样理解呢?

  明确:不能。*的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所以,*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9

  学习目的:

  1、感受苏词豪放的风格;

  2、理解宾主互衬,虚实相衬的写作特点;

  3、初步鉴赏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风。

  学习设想:

  本词是苏轼的**作,体现了苏词的豪放风格。学习中通过配乐朗诵,视频展示、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充分感受豪放的情调。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点拨本词的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等。拓展部分安排与柳永的《雨霖铃》比较,再通过学生自己上网找有关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通过在咖啡屋或讨论区展开讨论,讨论两派词风的差异。

  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步骤:

  一、导入

  以图片“东坡肉”引入,介绍这道菜的来历与创作这首词的相关资料。然后品味学过的东坡诗词中名句:(《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惠崇《春江晓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齐读的过程中,进入词人的创作情景。

  二、解读课文

  1、整体感知

  以一段配乐朗诵的视频导入,让学生在听配乐朗诵过程中,加上赤壁图画、三国人物的不断切换,在悲怆、悠长背景音乐中,徐徐响起略带深沉的朗诵,学生渐渐收起了脸上的微笑,若有所思的模样。画面上出现惊涛拍岸壮阔图画,三国人物登场的时候,联系着词的内容,学生的脑海里开始联想到当时的战争情况。这样,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充分感受到了苏词豪放的词风特点,为下面的深入鉴赏奠定了基础。

  2、题解

  介绍词的有关常识,学生利用老师下载的网页自主学习作者生*、有关创作的背景等知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写作背景:《念奴骄》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

  3、集体诵读

  诗词鉴赏离不开诵读。诵读不仅能加深**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风格的体会,从而领悟诗词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增强语感,激发感情,在感受天才的想像魅力的同时,滋润自己的想像力。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4、分析豪壮情调的表现:

  ①赤壁景物的描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中哪些字传神?

  明确:回答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我展示了一幅幅大江惊涛拍岸的图片。在形象的图片启发下,学生较好地领会了:一个“浪”字传神,既是长江之浪,又喻历史长河之变幻,勾联起长江与千古风流人物,让人联想起滚滚历史长河,忆起千古风流人物的业绩;而一个“淘”字,既形象又表露出诗人的感情。

  对词的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人评价很高,说它不同凡响。

  明确:苏轼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形象地写出了历史的流逝,抒发了诗人对“千古风流人物”的怀念。

  ②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5、分析艺术表现手法:映衬

  ①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

  ②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映衬

  三、拓展训练

  1、感性认识:与柳永的《雨霖铃》和苏轼的《江城子》两首婉约词对比

  2、上网浏览:按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上网查找和品读有关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

  3、在咖啡屋或讨论区:讨论两派词风的不同

  四、教师点评,布置作业。

  作业:写一篇文学评论《“豪放派”之我见》或者《“婉约派”之我见》

  《念奴娇》教学流程图: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学习目标1)

  (提供资源)

  (实现学习目标1)

  (实现学习目标2)

  (实现学习目标3)

  (协作学习)

  (拓展思维)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苏东坡的生*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2、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理解苏东坡的情感矛盾。

  课型:多**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常规演讲

  一、导入:

  我们星期天到长江去采风,大家都写了不少作文,谁愿意交流?

  (3--4名同学交流)

  面对浩瀚长江,苏轼和我们一样感慨万千。(多**范读《赤壁怀古》)

  尽管地点不同,但我们和大文豪还是有不少共同的情愫。接下来请大家一边阅读苏轼的《赤壁怀古》,一边拿自己的作文与之比较,看看有什么收获。(学生阅读、比较)

  我们还是老规矩,按学习小组先小范围讨论,然后派**发言。

  (学生分组讨论、提交问题abc)

  二、分组讨论

  (一)写景

  哪几句好?(学生读)

  我们比较一下自己的作文是如何写景的,看课文写景好在哪?(讨论)(写景:用词、修辞)

  再看几句同样写水的诗句。(多**“写水”)

  学生讨论3。

  (二)写人

  文中怀古的对象?(周瑜)

  怎么写的?(学生齐读)

  这是一个什么形象?(众说纷纭、介绍周瑜)

  我们应该如何把人写好?(讨论)(写人:特征、典型)

  解答问题a:作者为什么先写“小乔”?(讨论)

  (1、人生得意2、裙带关系3、和自己对比)

  (三)伤今

  谁来介绍苏轼的生*?(介绍苏轼)

  填表:

项目

年龄

婚姻

外貌

职位

际遇

基调

周瑜

24岁

幸福美满

英俊儒雅

东吴都督

功成名就

得意

苏轼

47岁

屡遭不幸

早生华发

团练副使

功业未就

感伤

  文章写出内涵需要注意?(讨论)(写意:比联、真实)

  解决问题bc等并小结全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词中联想与想象的思路

  3、认识本词的豪放特色

  重点难点:

  1、理解词中联想与想象的思路

  2、认识本词的豪放特色

  3、对作者感情的认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南阳*有这样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辩襄阳南阳。”是为名人诸葛亮籍贯之辩。同样,诸葛亮说孙权,联吴蜀,借东风,捉放曹的赤壁大战古战场究竟在于何方?也有过类似的争辩。有人据《水经注》,断定在今湖北省武昌县内,有人据《元和郡县志》,确认在蒲圻县西的乌林对岸。而更多的文人骚客却在黄冈赤壁发思古之幽情,直至**来的出土文物才证实在蒲圻的乌林赤壁。

  有趣的是蒲圻赤壁虽江山不改,但很少引人注目,而黄冈赤壁却游人如堵,名闻遐迩,甚至误把黄冈赤壁当成三国赤壁大战的古战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轼的出现。

  (二)作者简介。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

  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21岁时与其弟苏辙同榜进士,历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1079年6月被指控“讥刺朝政,包藏祸心”,遭到逮捕、审讯,史称“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精心著述。1084年旧*司马光**,*步青云,后同旧*发生分歧,又遭诬告,被贬出京城,流放南方。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有“苏黄、欧苏、苏辛”之说。

  被贬黄州期间(1080——1084),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

  (三)关于词牌、题目。

  (**:诗与词的区别,引出词的别称)

  词又称长短句、乐府、曲子词、诗余等。

  词牌只管格式(规定字数、句数、押韵、*仄、单双调等),题目表明内容或范围。

  “念奴娇”,一百字,又叫“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

  (四)放朗诵录音或范读。

  要求发挥想象与联想,思考上下片的内容。

  (五)描述上下片的内容并归纳。

  1、学生描述词的意境。

  2、讨论归纳。

  上片:咏赤壁,重在写景。

  1——3,笼罩全篇。

  4——11,面对江山,先总写江山,再总提人物。

  下片:

  1———6,回忆历史。

  7———9,抒写己怀。

  10——11,自我排遣。

  (六)理解豪放的特点。

  我们知道宋词分为两大流派:婉约派、豪放派,那么,什么是豪放呢?

  豪:雄壮的笔调。放:奔放不受拘束。

  豪放词,气象阔大,境界雄浑,豪情壮志,奔放驰骋,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情旷达而不哀伤。

  本词哪些地方体现了豪放的特征呢?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1、背景壮阔,气势磅礴,纵横开合。

  大江——————赤壁

  千古——————三国

  人物——————周郎

  我们可以想见在滚滚长江之上一位昂然**,思接千载,俯首沉思,聚焦周郎的诗人形象。

  2、江山如画,充满阳刚之美。

  (1)富有特色,是赤壁之景

  “乱石”两句对偶,一仰视一俯视,一写山一写江。写山突出其奇峭高峻,写江突出其汹涌澎湃,给人不同寻常的雄奇之感。

  “卷”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大江东去的宏伟气势,展现了赤壁江山的生动画面,可从而想见当年赤壁大战的壮观激烈。

  (2)富有动感,切怀古之情

  “乱、穿、卷”写形,“惊、拍”写声,“雪”写色。这些景物写得有形有声有色,雄壮奇伟;更重要的是,这种写景与咏史、怀古与抒情之间,映衬烘托,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十分壮美的意境。这壮丽辉煌的历史,叱咤风云的英雄(周瑜),悲壮激愤的情怀(诗人自己壮志难酬),只有配上这雄壮奇伟的景致才相得益彰,人事与环境才显得****。

  3、人物奋发有为。

  “小乔”句写婚姻,更显年少英俊,奋发有为。

  “羽扇”句写服饰,显其风度闲雅,从容不迫。

  “谈笑”句写神态,显其韬略和战功,胸有成竹,指挥若定。

  4、抒情化悲愤为旷达。

  生读后五句,评述大意。注意理解苏轼的旷达之情。

  “多情”: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对壮志难酬的感叹。

  “人生如梦”虽不免消极,也只是一闪而过(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精神),下面的转语“一尊还酹江月”便冲破这种情绪,表现了一种豁达的胸襟和对于生活的热爱。正如《前赤壁赋》所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对人生宇宙的朴素辨证思想,使作者得以自我排遣。

  另外,就同一时期的作品来看,苏轼又何尝完全消沉过呢?举《东坡》诗和《浣溪沙》词为例。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东坡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浣溪沙(苏轼1082)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静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荦确:山石突兀嶙峋的样子。)

  分明是一个屡险如夷,以险为乐,不甘*庸,不甘寂寞的形象,哪有悲凉消沉的影子?

  定风波(1082)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生”“莫听”“何妨”“谁怕”“任*生”,展示了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任天而动的诗人形象,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和倔强的性格。

  (七)延伸比较。

  古人今人都常有以梦入诗文的,怎样理解这种现象呢?我们要根据具体的作品来具体分析,更要根据作家的人生道路和思想境界来作出切合实际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提供如下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作比较分析。

  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4、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白居易)

  (八)作业:

  背诵本词,课外欣赏苏轼的其他作品。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记梦》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2

  教学课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课 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苏轼的生*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步骤和方法,提高理解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2、多角色、多种形式的朗诵这首词,以达到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

  自主学习检查内容和方法

  一、导入

  古代许多文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柳宗元游西山而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今天,我们就通过品味苏轼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来领略东坡居士的人生境界。

  二、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1.对苏轼你了解多少?

  知人论世:见《新新学案》第24页“作者名片”。

  2.你知道多少关于宋词的“豪放派”的知识?

  文学常识:见《新新学案》第24页“相关知识”。

  3.本首词的写作背景吗?

  写作背景:见《新新学案》第24页“背景资料”。

  4.你能准确朗读这首词吗?

  检查朗读,看同学们能否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三、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

  1. 了解豪放派宋词的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2.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根据学生的问题整理的。

  四、合作探究分析文本

  上阕:

  1.词章写了什么内容?上阕着重是在写什么?

  明确:以长江为背景,着重在写赤壁的壮丽景色,并称颂当时的英雄人物。

  2. 开头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原因是什么?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势恢宏,豪放之气笼罩全词。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的想象。写景和抒情结合自然,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3.作者描写赤壁景色,为什么用“人道是”三字?

  以此点明这里并非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只是借此怀古抒发自己的感情。

  4、上片又具体写了那些景?请从词中找出?

  明确: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

  5.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哪几个字用得非常妙,思考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这三句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声音、色彩、姿态、气势等方面描绘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势,也暗写下阕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人物的英姿,表现作者的豪迈奋发意气,渲染了环境气氛。

  6.“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在全词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 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激情,又由写景过渡到写人,总结上阕,引起下阕。

  7.学生自读上阕,体会景中之情,总结上阕内容。

  小结上阕:作者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地势,对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称颂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下阕:

  1.下阕写词人的回忆和感慨,他回忆什么?感慨什么?

  前五句:所忆——周郎雄姿英发,风流潇洒,才华横溢;

  后五句:所感——自己功业无成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2.下阕中周瑜的形象有何特点?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明确:周瑜雄姿勃发,儒将风流,从容闲雅,指挥若定。

  苏轼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深刻含义在于:

  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很有作为。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英雄美人,相得益彰。三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策之妻,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以上这些正是作者所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

  3.词人为什么只写周瑜,对周瑜形象的刻画,又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人物 周瑜 苏轼

  年龄 34岁 47岁

  婚姻 幸福美满 三十丧妻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务 东吴都督(2 4岁)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通过周瑜少年英雄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发仰慕之情呢? 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又是在慨叹自己。词人刻画周瑜的“雄姿英发、叱咤风云”与自己的“待罪黄州、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自己的壮志未酬,意在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渴望能够建功立业。

  4. 下阕后五句作者是怎样抒发人生感慨的?

  明确:“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热诚向往。但想到自己头发斑白,空有才华,一事无成,作者用自嘲的方式表现自己的伤感,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与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所以最后诗人以酒酹月,表现自己的伤感。

  5.下阕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从情感上看具有激奋和伤感的双重色彩。词中对壮丽河山的描绘,对英雄人物的尽情赞颂,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奋发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人生如梦”的感慨,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郁闷和忧愤。但从全诗主题看,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是诗人壮志未酬的无奈情绪的流露。因而不能孤立地看成是诗人悲观失望的自白。我们应该更多地体味作者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追求。从词的意境和语言分析,这首词感情热烈,富于激情,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怀。因此 “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是《赤壁怀古》的理趣所在。

  6.朗读下阕,总结下阕内容。

  下阕第一层描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板书:

  对重点难点进行点拨或精讲

  五.内容探究:

  俞文豹《吹剑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坡在玉堂(翰林院),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苏东坡豪放词的风格可见一斑。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①.描绘壮丽之景。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形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联想。②.刻画豪迈之人。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③.抒发壮志豪情。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更可贵的是,这首词还留给我们无尽的人生启示: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遇到种种挫折和磨难,你将如何应对呢?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选择和考验,你将如何处理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板书:

  课堂练习检测设计

  七、教学小结及练习反馈

  1.课堂练习:活页卷“基础能力测评A”以及学案精研文本部分。

  2.课后作业:背诵本首词;活页卷“能力提升层次B”。

  教学

  反思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3

  【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设想】:

  1、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科学地品评课文,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

  1课时

  【阅读准备】:

  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略),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三、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品味赏析

  (一)阅读上阕,讨论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二)学生**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三)学生思考: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四)、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3)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4

  一、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科学地品评课文,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阅读准备:

  1、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略),并制成卡片。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熟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品味赏析:

  1、阅读上阕,讨论。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

  ②用了什么修辞?

  ③从几个角度?

  ④基调怎样?

  ⑤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2、学生**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①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

  ②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3、学生思考:

  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4、总结全文。

  (1)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2)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2)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①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②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5

  教学目标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学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用典的贴切自然。

  教学难点

  本篇词作的主题的理解——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授课方法

  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由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引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其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解题

  1、念奴娇——词牌名 赤壁怀古——词的题目

  2、关于词牌来历:

  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3、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是一位多才多艺、颇有抱负的人,21岁就中了进士,做过地方官,又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任一些地方的知州。后来,到神宗元丰五年(1082),宋神宗推行王安石新法,*重新**后害怕苏轼于己不利,便搜罗把柄罪名(《田妇叹》),制造了*“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包括王安石在内的很多人,不论政见分歧,纷纷营救苏轼,最后,以贬谪黄州了事。是年,苏轼两游赤壁,写下了《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四篇。

  4、豪放派:苏轼、辛弃疾、陆游;雄壮豪迈、气势宏伟、意境高远

  三、疏通文义

  1、 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读出壮阔豪迈的词风。

  纶guān 樯qiáng 橹lǔ 酹lèi

  2、学生翻译课文,正义。

  注:(1)周郎——庐江(在现在安徽)人。长壮有姿貌。初,孙坚讨董卓,徙家于舒(地名,在庐江)。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坚死,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吴中皆呼为“周郎”。不久,策又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时得乔公二女,皆国色,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相传曹操建铜雀台,命曹植撰《铜雀台赋》,有云:“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策死,弟权统事。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权以瑜为前部大督(统帅),与操战于赤壁,大胜。

  (2)赤壁——苏轼所游的赤壁,在今天湖北省黄冈城外的赤鼻矶;而三国“赤壁之战”的古战场实际上是在湖北蒲圻*江南岸,苏轼误把赤鼻矶当作古战场了。

  (3)羽扇纶巾——这是当时流行的儒将装束。形容周瑜有远见卓识,而且极善于指挥作战。

  四、文章思路

  1、写景

  “大江”、“浪”、“故垒西边”、“赤壁”、“乱石”

  作者用洗练、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惊涛拍岸、雄壮开阔的长江美景,引出古战场上的壮观豪迈之场面,将历史陈迹尽收眼底,给人以壮丽开阔雄奇之感。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短短的13个字,使人的视听受到强烈的震撼,仿佛使人回到三国时期的战乱纷争的年代。以“乱”“惊”、“穿”“拍”“卷”为例,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每个人只须分析一字即可。

  明确: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字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字本义为“马骇也”,意即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之汹涌;

  “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写出了波涛力量之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

  比较一:长江有汹涌的时候,也有*静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只写长江壮阔之景,而不写长江*静之景?通过比较,得出景物特点及写景的目的。

  景物描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寥寥数笔便勾画了它的雄奇壮丽,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为英雄的出场创设一个广阔的背景。

  2、咏史

  “三国周郎赤壁”、“一时多少豪杰”、“小乔初嫁了”、“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

  作者着力刻画了三国英雄周瑜这个形象,诗人是满怀倾慕之情来歌颂这个人物的,写出了周瑜少年得志、风流儒雅、潇洒自如、从容不迫的儒将风度。

  比较二:赤壁之战中的英雄很多,如孙权、诸葛亮、刘备等等,作者为什么只写到周瑜,而不写其他人呢?把周瑜换成孙权或诸葛亮好不好?他又是怎样塑造周瑜形象的?

  面对“惊涛拍岸”之滚滚长江,面对故垒遗迹,作者很自然地见景生情,浮想联翩,发出怀古之幽思,脑海中浮现出赤壁之战的英雄们形象。但是,作者没有写刘备,也没有写诸葛亮,只写周瑜,这是为什么?

  明确:

  1、 美女衬英雄,表现出周瑜的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小乔初嫁了”)

  2、 面描写周瑜气概风度,表现周瑜风度翩翩,志气昂扬。(“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3、 描写功绩韬略,表现周瑜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非凡才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很明显,它可以很自然的使读者联想到作者自己,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发白,无所建树,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这是壮志难酬的感慨,这是悲壮苍凉的无奈。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之所以能够震撼每一个读者的心灵,除了这种情感本身的普遍性之外,还与这种情感在本词中得以充分表达有关。另外,作者也是借英雄周瑜反衬自己,形成强烈反差,情感得以自然而然地流露。

  3、抒怀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入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人生如梦”的感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哲学呢?是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还是积极奋发的处世观?这与前面的壮阔之景和英雄周瑜是否协调?

  应该说,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的。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就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其实,“多情”在古诗词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 《念奴娇》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苏轼的豪放词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题材来看,怀念古代的英雄及其丰功伟业;

  2、从主旨来看,是抒发对英雄的赞美和壮志难酬的慨叹;

  3、景物描写来看,描写的都是意境高远、雄浑壮阔的景物;

  所以,这首词虽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作,但他毕竟是个旷达之人,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豪壮,跟失意文人同主题的作品显然有别。

  五、作业

  背诵这首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扩展3)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苏轼的生*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步骤方法,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为一体的手法。

  2、通过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拍岸”“裂岸”“强虏”“樯橹”的不同以及结尾的理解。

  3、通过朗读,理解豪放词特点及词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苏祠豪放的特点,体会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和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旷达的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猜猜作者

  *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评价一个人。我们今天就上他的课,猜猜他是谁?

  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一个巨儒***,一个**的秘书,一个酒仙,一个小丑(幻灯片投影)

  2、学生介绍苏轼、了解苏轼

  二、学习课文

  1、教师范读(配乐)

  2、明确词牌名、题目及词的类别:怀古诗

  明确怀古诗特点:观眼前之景写历史故事抒一己之怀

  3、速读上阙。**:(观眼前之景)最有气势的是哪句?(**发言)

  明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推雪”

  **:哪几个字富有表现力?来说说看。

  分析:“穿”写出乱石高耸入云的动态,化静为动。描摹出山势之险要、高峻。“拍”描摹出赤壁水势汹涌澎湃。“卷”表现出惊涛惊天动地、波澜壮阔的气势。

  三句运用夸张、拟人、比喻等手法,从形状、声音、颜色等方面写出赤壁雄奇壮美、波澜壮阔的景象。(板书:描壮美之景)

  **:有版本作“惊涛裂岸”,试和原文比较,你认为哪个更好?(**阐述)

  明确:“拍”更好些,“拟人”的使用,使得更形象,动态感强,而且其中还暗含声响。“裂岸”是从“形”上来写,这和第一句的视角重复了。三句分别从形、声、色三个角度写的。所以不能用“裂岸”。

  生齐读感受赤壁的壮美,领略苏祠的豪放。

  4、**:作者在描摹了壮美之景后,用了一句过渡句过渡到写什么上?

  明确:由“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过渡到历史人物上。

  5、**:作者站在赤壁古战场上想到了谁?他有何特点?(依文找特点)

  明确:英俊潇洒文武双全年轻有为镇定自若……

  “小乔初嫁了”衬托出周瑜年轻有为,春风得意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表现周瑜的儒雅、风度翩翩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刻画了周瑜从容自若,指挥若定的形象。

  6、**:“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有版本作“樯橹灰飞烟灭”,你认为哪个更好?

  明确:“强虏”是突出敌方强大,衬托周瑜的英雄形象。“樯橹”是借代,代指曹操的八十万水军,更能体现水军的特点。

  7、**:三国时期,有很多的风流人物,为什么苏轼想到的却是周瑜?(出示图表,学生分组讨论)

  人物周瑜苏轼

  年龄3447

  生活幸福美满贫困潦倒(妻子早亡)

  外表英俊潇洒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大都督黄州团练副使

  成就功成名就一事无成

  明确:感叹自己虽身怀报国之志却得不到**者的信任和重用。借周瑜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所以才有了“多情应笑我”的感叹。(板书:叹风流之人)

  8、**:对词人情感的理解,有人认为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我安慰,比较旷达;也有人认为此时的苏轼比较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你怎么看?(学生讨论)

  明确:旷达多于消沉

  苏轼和周瑜相比,苍凉和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没有真正消沉,他特想得开。他在想:所有风流人物都将随历史的潮流而被涤荡了,即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所以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祀江月,这其实就是林语堂评价的“他是天生的乐观派”。(板书:抒旷达之情)

  9、齐读下阙并**朗读试着背诵这首词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

  怀古诗:观眼前之景写历史故事抒一己之怀

  课后阅读(1)林语堂《苏东坡传》(2)***《东坡突围》

  四、在齐声朗读中下课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的生*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情意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引入新课,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者、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散文家、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一个**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一个生性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就是苏轼,本文的作者。

  二、解题:

  (1)说说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词人、诗人和散文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宦海沉浮。

  (2)谈谈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

  解释:《念奴娇》是词牌名,‘念奴’为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伎,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念奴娇》又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湘月》《壶中天》等。上、下阕100字,有*韵、仄韵两体。《赤壁怀古》是标题。赤壁,即黄州,今湖北黄冈。?赤壁、赤鼻矶,并非真正的三国赤壁古战场。怀古: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件。

  (3)讲讲宋词: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是古典文学继唐诗之后的又一文学高峰。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秦观等。豪放派**人物有: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他们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宋词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4)聊聊背景: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

  解释: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作团练副史。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他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而他于元丰五年写下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堪称其豪放词的**作。

  三、读文:

  (1)**朗读;(2)集体朗读;(3)个别朗读;(4)听读课文。

  四、探讨:

  1、大家思考一下,文中哪些句写得比较有气势?可**发言,说说你的理由。

  ——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得很好,其中的‘江’字,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开篇就定下了这种高昂的气势。

  ——第三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更有气势。三个短语分别从形、声、视等角度结合起来写,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请大家一齐读一读,要读出气势。

  2、读了这首词,你从中读到了什么?你能否从中读出一些问题?

  五、欣赏:

  (一)上片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对吗?

  明确:“江水”比喻时光。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会想起这句“大江东去”。如此的磅礴气势,更让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那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这句词中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浩浩荡荡、气势磅礴,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体。在这里,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流水的名字,更是滔滔历史江水的代名词。作者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无数的风流人物。为下阕英雄出场作了很好的铺垫。这一句似乎很熟悉,(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不一样?(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家觉得可以不可以?)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英雄人物”,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风流人物”?

  3、背诵第一句。

  (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提醒接着往下看)

  (二)上片第二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1、你读出了什么意味?

  明确: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1)“大江”这里具体化为“故垒”;

  (2)“千古”这里具体化为“三国”;

  (3)“风流人物”这里具体化为“周郎”。

  ——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

  ——苏轼知道他所游览的不是真正的赤壁,“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

  2、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明确: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 “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

  3、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明确: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反过来说,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齐背第二句。

  4、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我们一起来读、背。

  (三)上片第三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大家考虑,这三个短语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乱石穿空”是从形的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惊涛拍岸”是从声的角度写的。“惊”的繁体字怎么写?只有知道繁体字才知道这个“驚”的意义,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卷起千堆雪”则是从视的角度来写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和波澜壮阔。

  2、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实写赤壁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巨涛拍岸,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断。

  v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

  v “拍”——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

  v “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

  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雄渲染气氛。

  (四)上片第四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

  “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而下片主要塑造了周瑜这个人。

  2、我们还是把上片一起来诵读一下。要读出豪情,读出气势。

  (1)男女生分句轮流读。(2)齐背。

  (五)“公瑾”再议(下片第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1、试着修改一下原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

  明确:不能换。

  ——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

  ——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

  ——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那么大家是不是要考虑一下,此处,苏轼难道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吗?那么苏轼为什么又非得那样写不可呢?

  明确:

  1、“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说明周瑜是特别懂得情感的,是懂得爱情的。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人,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2、关于“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断、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就如同词中“雄姿英发”四字,表现的就是风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

  3、那么“羽扇纶巾”说的又是“风流人物”的哪一面呢?

  明确:“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这样,我们就把关于“风流人物”一词解释清楚了。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风流人物”!

  4、大家再想想,*《沁园春·雪》里的“风流人物”,能不能也这样理解呢?

  明确:不能。*的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所以,*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写景、怀古、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时的自主、合作、探究本事,掌握常用的鉴赏诗歌方法;

  3、理解词人复杂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比较,归纳,感悟豪放词的风格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作者及背景。(教师略作提示)

  1、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是唐天宝年间著名**,调名本此。

  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宦海沉浮,但文学艺术成就颇丰。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又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并称三苏。

  3、写作背景: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苏轼因被指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此词是游赤鼻矶时的感怀之作。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正音强虏(lǔ)华发(huā)羽扇纶巾(guān)还酹江月(hái)(lèi)

  释义一尊(通樽,酒杯)华发(通花,花白)大江东去(名词作状语,向东)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句式①故国神游:倒装句,宾语前置,应当为:神游故国。②多情应笑我:倒装句,宾语前置,应当为:应笑我多情。

  2、品评朗读,感悟词情。

  ①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读后教师作诵读指导。

  ②配乐朗读,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我们才能理解作品,神交作者。关于如何朗诵这首词,还有一则小故事,请大家看屏幕。)全文在那里就不再赘述,请大家看那里面有句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本词被视为豪放派的**作,意境开阔,画面壮丽,气势雄浑,应当读得铿锵有力,慷慨洒脱。(下头就请大家把自我当作关西大汉**朗读全词!)

  好,读得很认真!词的节奏感很强,朗读过程中要注意断句及韵脚,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韵脚其实就是每句话的最终一字,韵脚字及一些动词、形容词都要重读。哪位关西大汉能自告奋勇地来朗读全词。(鼓掌)

  读得不错,有点关西大汉的味。下头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我国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焦晃教师的精彩配乐朗诵,再次去感受全词豪放的风格。)

  3、理清结构,把握全词。

  从词的结构上来说词一般分为上、下阕,从章法上说,词的上阕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阕则侧重抒情。

  四、合作探究,鉴赏词句。

  1、**朗读,交流讨论,质疑释疑。

  **:你最喜欢词中的哪些语句,简要说明理由。请同学们各抒己见。(一般只作肯定,适当评点。指出学生的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句,师**:读得很有气势。它起首就是一个江,这条江是怎样的一条江一个字

  生答:大。

  师**:大。它不说流、不说淌等,说什么说淘。淘的程度怎样样

  生答:尽。

  师追问:淘了多少时间

  生答:千古。

  师继续追问:都淘些什么人物

  生答:风流人物。

  师总结:词开篇就将赤壁放在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

  2、重点探讨研习。

  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⑴哪些字用得好(学会品味语言也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本事,我们在分析写景的资料时要异常注意一些动词和形容词。我们一齐来看此句哪些词写得较好。)

  乱:岸边山岩之险怪;穿:陡峭山崖的高峻;惊:江水之汹涌;拍: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卷:波涛力量之大,展开阔大雪浪图。

  ⑵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述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

  字词特点角度修辞基调

  乱险怪形夸张豪迈奔放

  穿高峭

  惊汹涌声比拟

  拍水石相击

  卷狂澜奔腾形比喻

  雪水色纯白色

  (你能把画面描述出来吗经过这些意象的分析,为我们营造的怎样的意境呢)

  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寥寥数语,便勾画出了它的雄伟壮丽,会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从而为下阕追怀周瑜渲染环境氛围。

  (好,说得都不错。我们一开始就说三国群雄的文韬武略,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请同学们**发言)

  ②探讨:作者为什么选择周瑜作为怀古的对象(**发言)

  其实词中有作者自身与周瑜之比,请你填写下表,对此加以分析。

  (比较了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选择周瑜作为怀古的对象)

  主要是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我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怀古伤今,感慨万千。借周瑜的年少有为来感叹自我的事业无成、壮志难酬、年华虚度。

  ③探讨:如何理解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分组讨论)

  (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自我解脱,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大家是如何理解的请分组讨论,派**发言。)

  对大家的发言,我们作一小结。

  大家想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如画江山,又想周瑜三十四岁时,就指挥赤壁大战取得胜利,名垂青史,立下赫赫战功,肯定深深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可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生性旷达洒脱,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人间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他异常洒脱,洒酒祭奠江月。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也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的,同学们以后也必然遇到种种挫折、打击和磨难;人的一生也会面临许多的选择与**,你将何去何从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能找到需要的答案。

  3、小结全词。

  全词由大江带出,写景、怀古、抒情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豪放活力。那么学习了这首豪放词的**作,它豪放体此刻哪些方面呢景之壮,人之豪,情之达。

  我们学习了诗歌鉴赏的常用方法:知人论世、品味语言、分析意象、辨析表现方法,体验情感。

  最终,我们一齐来再次团体朗读全词。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4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词。

  2.理解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作者借古抒怀的表达方式。

  3.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具备博大胸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作品中借古抒怀的抒情方式。

  2.体会品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法。

  3.讲授法。

  4.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

  借助多**完成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同学们,刚才播放的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这首歌曲会让我们想到那个鼓角**、充满纷争的乱世--三国,那是个催生英雄的时代,如今虽世殊时异,但那些人的名字至今流传。请看下面的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驰马射虎的孙权)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文武双全的曹操)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现处不愧青天。

  (忠肝义胆的关羽)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三国时期的英雄,作为苏轼,他又最欣赏谁呢?(周瑜)三国英雄如此众多,为何他偏偏对周瑜如此推崇?(板书:为何独爱周瑜?)

  现在,就让我们放声朗读全词,在其中寻找答案吧。

  二、朗读全词。

  1.教师范背。

  2.全班齐读,并思考: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好,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如何体现出这种豪放的呢?我们后文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精神?)

  三、分析题目。

  “念奴娇”是本词的词牌名,其调高亢,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调因此而得名。

  “赤壁怀古”是这首词的题目,告诉我们的主要信息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缅怀古人。(板书:写景--怀人)

  那么,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四、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本词的上阕。

  2.**:上阕描写赤壁景色的句子是什么?体现了赤壁的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雄伟壮观。(意思接近即可)

  3.我们虽不能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景象,但从作者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它的雄奇,这完全归功于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试就以上面三句为例分析。

  学生讨论后明确:用词:“穿”、“拍”、“卷”;手法:夸张、拟人、比喻。

  “穿”字写出山石直插云霄的高峻;“拍”字写出波涛撞击岩石发出的声响;“卷”字则写出波涛起浪后的汹涌澎湃。

  4.试分析此段景描写的作用。

  明确:渲染气氛,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蓄势。

  研讲: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汹涌澎湃,然后镜头慢慢前移,我们会依次看到散乱高耸的山石直冲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的撞击着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似雪的波浪。如果在这样的镜头中在配上诗朗诵,那就是“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而这就是我们的赤壁古战场,我们的“如画江山”。

  五、人物形象分析

  同学们,我们的舞台布置已然完毕,背景就是这如画的江山,当追光灯亮起,照在哪里啊?(豪杰。最终聚焦在周瑜的身上,此时,主人公出场。)

  这个周瑜怎么样啊,请同学们读有关周瑜的部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称呼:公瑾。称字表示尊敬。

  2.婚姻状况:小乔初嫁了。思考:为何不是出嫁?作用何在?

  要点:年轻有为;衬托手法,美女配英雄;周瑜同孙权的亲戚关系也是其成功的重要条件。

  3.相貌打扮: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总结; 威武英俊、风度翩翩,儒将风采(当时比较时髦的装扮)。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点拨:以少对多,却能如此淡定,更显其英雄本色。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遥想”以下几句塑造出一位春风得意、威武英俊、意气风发的青年将领的形象。

  六、苏轼内心活动。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江山依旧,可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地方,却是作者被贬之后游历的去处,面对这样的周瑜,面对如此的功业,他心里是有个比较的,且看下图:

  周瑜--------苏轼

  年龄: 刚过而立 年近半百

  生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 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何许人也?他很有才华,散文方面很有造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开创宋代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擅长书画,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可他的仕途却极为坎坷,“乌台诗案”不仅使他官场受挫,更险遭杀头之祸,于是他是带着一身的疲惫,满心的伤痕,来到黄州这个荒凉的小镇,想到自己年近半百却不能同周瑜一样建立功勋,可以说壮志未酬,但他还是渴望建立功业,这正是他仰慕周瑜的地方,也难怪他发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样的感慨了。

  七、合作探究:“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体现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情感?(解决词中体现的豪放精神)

  明确: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再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虽然不失优秀,可年华老大,功业少成,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如画的江山,儒雅的英雄,多情的美人,还有流传千古功业,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所以他特别洒脱,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因为同他们为伴,才是永恒。(忆《赤壁赋》)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豁达态度。

  总结:此句反应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貌似xx的言辞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八、高考延伸。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5

  【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设想】:

  1、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科学地品评课文,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

  1课时

  【阅读准备】:

  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略),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三、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品味赏析

  (一)阅读上阕,讨论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二)学生**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三)学生思考: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四)、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3)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设想

  1、注意诵读,从**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1、检查背诵

  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

  (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学生自读课文

  (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5)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6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用多**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让学生对赤壁风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为学生有效理解课文埋下伏笔。)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1)运用多**播放影片范读。(要求:全神贯注,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2)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3)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4)在粗通词语的基础上齐读课文,感受文章。(初步领会全词的意蕴。)

  (5)说说你对这首的感受。(初步体验豪放风格。)

  (6)提出你自己不能**解决的难题。

  2、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教师小结。

  (鼓励学生质疑,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为教师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引导提供前馈信息;小组交流讨论,既可以共同分享学习资源,又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赏析上阕

  (1)有感情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表。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

  (2)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又是具有怎样的情感呢?

  (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是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

  (解读上阕,品味语言,赏析作品壮美的景语。)

  (3)上阙末句有何作用?(承上启下。)

  2、赏析下阕

  (1)**朗读下阕,思考问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

  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2)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

  (结合苏轼的生*思想来看: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眉山人。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的严重威胁,希望能抵制外辱,立功疆场。他的**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结果被新派****诽谤朝廷,捕之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一度迁为翰林学士。又贬惠州,远徙琼州。终逝于常州。)

  (3)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却短暂,于是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人借酒消愁,“与尔同消**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3、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以上教学环节,对文中极具艺术魅力的字、词、句进行推敲的过程,既是阅读积累文言词语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语感、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课文与元曲的异同。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问题:词在哪些语句体现了一种什么气势?与本节课进行对比分析异同。

  2、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词风分婉约与豪放两种,“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俞文豹《吹剑录》中形容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形容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形象地说明了婉约词与豪放词风格的巨大差异。前面我们学习了柳永的**作品《雨霖铃》,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凄凉,“杨柳岸晓风残月”说不尽的感伤凄婉,融情于景。

  问题:这两首词在风格与基调上有哪些不同?

  3、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代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并且通过思想**,可以使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强领悟,共同提高,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色:

  1、注重比较,在比较中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易于行成课堂教学的兴奋点,活跃学生的思维;易于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达成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为此,本教学设计安排了两次比较性阅读,一是将课文与同题材、同风格的元曲进行类比阅读,强化学生对豪放词内容与风格的印象;二是将课文与《雨霖铃》进行反比阅读,让学生整体把握豪放词和婉约词截然不同的审美风格。通过多层次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文化底蕴,提**言文阅读能力。

  2、重视学生的阅读过程和阅读体验。“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本教学设计始终以诵读作为理解赏析课文的主要**,从范读到齐读、有感情阅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有利于学生理解赏析课文内容,感受豪迈奔放的风格。

  3、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为学生个性化地解读古代作品提供了空间。本教学设计中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绕开有争议的问题的常规做法,让学生对苏轼的人生观进行**,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联系现代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7

  学习目标:

  1、理解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3、背诵全词。

  学习过程: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号,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任地方官。元佑中,旧***,苏轼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因与司马光在政见上发生分歧,被旧*所恶,再次外调,等*重新**,苏轼受到重重的打击。宋**即位,苏轼遇赦,第二年死于常州。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几乎是一位全才。

  散文方面,与其父、其弟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诗歌方面,是宋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和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被誉为北宋四大诗人,和并称“苏黄”。词的创作上,扩展了词的境界,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豪放派词人并称“苏辛”。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著有《苏东坡全集》。苏轼注重提携后人,有出其门下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和张耒。

  2、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词中的**作,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抱负,但在**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谪。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诗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3、前人对东坡的词的评论

  《四库全书提要东坡词提要》云:“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为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故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废。”《历代诗余》引晁以道云:“绍圣出,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醒,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减,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4、词牌的来历

  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二、文言知识梳理,理解整首词意

  1、字音

  公瑾()羽扇纶()巾樯()橹酹()

  2、通假字

  一尊还酹江月

  3、古今异义

  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东去

  4、特殊句式

  多情应笑我

  5、特殊修辞

  樯橹灰飞烟灭

  三、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作为豪放派**词人的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

  四、研读课文

  1、找出有关描写周瑜的诗句,诵读并分析周瑜的人物形象。

  2、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的:有哪些景物?如何描写的(手法)?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幅景象中去写?

  4、为什么单单怀周瑜?(结合作者自身状况)

  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五、答疑解惑

  六、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的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七、有感情的诵读全词并背诵全词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8

  一、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是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来设计教学目标。同时本课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功能以及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思想来指导整个教学设计。

  二、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三第二单元唐诗宋词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鉴赏唐诗宋词,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本篇是此单元第八课《词七首》中的第三首,它是承接前面两首婉约派词风的词作之后,是第一篇豪放派风格的词作,在本单元中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对本词的学习。本词运用了烘托和映衬的表现技巧,用豪迈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表达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此阶段的学生的特征是他们的认知内驱动力和自我提高驱动力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高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了,对新的知识具有更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需要为他们营造相对**、活跃的课堂气氛;从心理上看,高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仍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突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并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和启发。

  四、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的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设置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诵读诗词,感悟本文的豪迈词风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教学难点)

  五、教学法

  1、诵读感悟法

  2、谈论归纳法

  3、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渲染意境,激发兴趣

  《滚滚长江东逝水》音乐导入,同时多**将展示赤壁的图片。在课堂上渲染一种旷达豪放的情境,让学生在影像的感染下进入新课的学习。

  依据: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古诗教学中,以图片和音乐相配合的教学导入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质疑释疑

  1、听读

  先听录音范读,接着学生再齐读三遍。同时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整体感悟全文的豪迈情怀。

  依据:此环节运用了诵读感悟法,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即诵读诗词,感悟本文的豪迈词风。诗歌是需要吟诵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作为**文化瑰宝的宋词更是需要反复诵读,方能感悟其永久的魅力。通过诵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并促进其会意、入境、动情。

  2、质疑

  在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思考,并提出问题

  3、释疑

  老师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成几个方面,然后分组讨论,并选出**发言。最后老师点评总结。

  依据:这两个环节的设置运用了讨论归纳的教学法,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无到有,从质疑到释疑,是阅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这也体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自学探索,交流评议

  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了三个问题。

  1、本词的上下阕分别写的是景和人,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2、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豪迈的词风,请你归纳。

  依据:设置的三个问题由浅到深,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接受心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是交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使学习成为一种活动。施教之功贵在导学。本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自己先前的知识积累的条件下思考新问题,探索新知识。

  四、温故知新,布置作业

  结合以前的学习以及课后收集的资料,请同学们谈谈“我心中的苏轼”,文体不限,课后写一篇随笔。

  依据:作业的设置是为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温故方能知新,让学生课下搜集资料,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体现了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有利于学生的多元的个性化解读。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9

  教学目的:

  1、理解词的思想内容:借咏史怀古抒发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古抒怀及旷达豪放的意境。

  3、理解词的相关知识及流派风格。

  重点难点:

  借古抒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

  教学方法:

  之前学生接触过词的知识以及苏轼的作品,教授本课应在复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温故知新,讨论诵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诗词歌赋如绚丽的星空,辉耀古今。今天我们就欣赏一首宋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题目)。

  二、关于词

  说到宋词,我们不能不说词的发展,说到词的发展则必须说到苏轼。

  1、词的发展

  词是一种和乐可唱的诗体,兴起于隋唐,盛于宋代。初始是民间艺人走街串巷时所唱的曲词,故叫曲子词,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词在唐代还不能入大雅之堂,诗人在写诗之余偶尔为之,晚唐五代到宋早期,词也只是写些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题材极窄。那种深邃阔大的怀古之情装不进词的形式里,词风也以婉约清丽为主。到苏轼为之一变,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凡入诗者皆可为词。且大气豪放,一改传统,开一代词风,成为豪放一派的领**物,使词这一文学式样,发展到空前的程度。这以后的词坛,豪放与婉约并举,清丽与壮歌齐晖。

  2、词的特点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词牌和题目之分,词牌规定了句数字数和声律,与内容无关,如“念奴娇”。词又分**(58字内)、中调(59--90字内)、长调(91字以上)。词的段叫片或阕。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人,*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奇才和全才。散文、诗歌、书法、绘画样样皆精,且成就卓著。散文与其父其弟皆为唐宋八大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词与辛弃疾并称,书与米芾等并称四大家,画开徽州一派。苏门一家传世美谈甚多。有一副联赞道: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文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2、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当时47岁,两年前贬黄州团练副使(民间自卫队的副队长),苏早年有大志,但在**激烈的环境下,屡遭贬斥。两年前因写诗遭人诬陷,被捕入狱,险遭杀害。但他的达观使他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被贬后复杂心情的反映,他借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叙述,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情怀。

  四、内容分析

  这首词属中调,分上下两片,上片写赤壁之景,抒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指长江;淘,淘洗;风流人物,英雄人物。滔滔江水,滚滚东流,多少历史英雄,被时间的流水淘洗而去。此句交代赤壁的环境,既是写眼前之景,又含有暗喻,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大江,不是历史的长河吗。此句开头,登高怀远,视野开阔。一下子概括千古,真是大气磅礴,尽显豪壮情调。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一说古战场遗迹。“人道是”,即“人说是”。据考,三国时的赤壁在武昌,苏轼游得赤壁在黄州,名赤鼻矶。词人用“人道是”,可见他知,此赤壁非彼赤壁,只是借以表达怀古而已。三四句写赤壁的地点,并引出周瑜。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石”写山势。乱,多而杂,写山势,照应前面登高远望视野开阔,奇峰异岭尽收眼底。凸显了山势的奇崛和高峻。“惊涛”,因波涛汹涌,令人心惊,故曰“惊涛”;以显水之汹涌。“千堆雪”,巧用比喻,即显宏大又显壮观。此句写景,用笔极简,但笔力雄健,景色奇绝,场面壮观。非***不能。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江山如画,”上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眼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故曰“江山如画”。接下来则盛赞“一时多少豪杰”,在赤壁大战这个舞台上,一时间有多少英雄共同演出了着雄壮大剧。此句总结概括,上承写景,下启周瑜,收束上片。

  ——上片写景感怀,视野旷达,气象万千,荡人心魄。尽显豪放之风。

  下片写周瑜和自己,重在叙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因远曰遥;小乔句表面写婚姻,实则写其年少,有英雄衬美人的作用,以凸显少年英雄,奋发有为----此句写人,英雄年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羽扇纶巾”,《三国演义》给人们一个误解,以为只有诸葛亮这样装束。实则不然,魏晋上层人物以风度潇洒,举止雍容为美,“羽扇纶巾”则**这种名士派头。“羽扇纶巾”借写服饰显其风度闲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其韬略,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从容不迫。诗人笔下的周瑜,何其豪壮。此句凸显其英雄业绩。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指精神;故国,赤壁;神游故国,是说自己身临赤壁,思接周瑜,精神进入到当年的环境。“多情应笑我”是倒置句,即应笑我多情。想到周瑜34岁建立奇功,自己已近中旬“华发早生”,一事无成,两者何其不同。写自己多情,一事无成。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江山依旧,人事已非,沦落无聊,老大徒伤,于是慨叹人生,借酒浇愁。酹,将酒洒地,表示祭奠。因月在江中,故用。此句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消极情绪和苍凉之感。但此句却难掩作者达观之情。

  ——下片写人,先写周瑜,后写自己;周瑜让人景仰,自己壮志难酬。

  总看全词,上片重在写景,将江山之美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视野开阔,景色奇绝,气象万千,荡人心怀,尽显豪壮之情调。下片则重在写人,在对周瑜的塑造上,诗人借周瑜的雄姿英发,赫赫战功,彰显了一种英雄豪气。写自己消极苍凉不掩撒酒江月的豪气。这一切都营造出壮阔雄浑的意境。在表达壮志难酬的同时,让人感受着词的巨大魅力。

  五、艺术特点

  1、情调豪放

  写景抒情,人物塑造。

  2、烘托映衬

  烘托映衬,是用乙托甲,使甲更为突出的手法。作品从“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到周瑜步步缩小,而周之后,笔锋一转,引出自己。这样,前边的一切都退居到陪衬之位。到这儿读者才明白,写古人古事,只是**,以古比今,抒情言志才是目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实是苏词的**作品,古今词坛经典,今天我们学习这首千古绝唱,不仅汲取着思想的营养,还能感受到通篇散发的艺术魅力。

  六、作业

  1、背诵。

  2、整理有关词的知识。

  3、体会作品表现的豪放风格。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0

  教学目标:

  1、经过评点、研讨版本中字词的不一样而把握词的资料。

  2、与《赤壁赋》进行比较阅读,把握苏轼的情感。对苏轼情感的分析,言之成理即可,不强求**。

  一、导入

  1、展示苏轼书法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书法作品。

  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处在人生低谷,我们常说酒后吐真言,那苏轼也当是醉后书真意了。从这幅作品中,从词句的线条中,我们又能品出怎样的人生滋味呢?品书法我们是外行,那我们就从词句中细细口味。

  2、朗读全词,交流预习作业

  布置的预习作业为:在自习的基础上评点《念奴娇》,要求局部评点一条,整体评点一条。可提出自我的疑问。

  二、在学生的作业情景中找出切入点,讨论学习《念奴娇》

  1、理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风流人物被大浪淘尽,即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了。大场景的描述,为全词设置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其为悠久的时间背景,让读者体会苏轼**江岸披襟临风对景抒情的壮怀。开篇雄奇,有横空出世之感。

  大处落笔,转而具体化—

  2、人道是?

  点明文武赤壁的概念。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赤壁何须问来源,东坡本是借山川。以苏轼深厚的史学基础和广博的文学修养推测,他不难明白此赤壁非彼三国赤壁,但作者却将错就错,假托赤壁一抒胸怀。故言人道是。那我们也不妨以假作真地来品读一下赤壁风光。

  3、讨论:抓住字词,品评赤壁风光。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另一版本)

  地势险峻、波涛汹涌、浪花翻滚,突出了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

  4、*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苏轼词中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由写景转入怀古,吟咏周瑜。

  发现问题:一时多少豪杰?—引出遥想公瑾当年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具化为周郎

  苏轼给周瑜的定位到底是豪杰还是风流人物?

  讨论:据下阙资料分析周瑜形象。

  出嫁与初嫁的用词差别。

  强虏与樯橹的用词差别。

  豪杰与风流人物的用词差别

  师点拨:

  强虏突出敌军的强大,樯橹让人联想到曹操的水军,言之成理即可。我认为樯橹灰飞烟灭更含蓄一些,有助于诗词情境的营造,而强虏灰飞烟灭似乎太直白了,少了点儿韵味和美感。赤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强抗弱的战争,如若战败,杜牧有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敌方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人敬畏啊!

  豪杰:有才能的人。豪杰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雄—英勇顽强、刚毅果决,一种豪气,一种气概。三国时豪杰多的很,曹操、孙权、诸葛亮等,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也就是说,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非初嫁,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苏轼那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我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以此突出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认为,所谓风流人物,不仅仅要有侠骨,并且要有柔肠。

  讨论: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正面描述+侧面烘托

  侧面烘托:

  一、实景的雄奇壮丽和虚景雄伟壮观

  二、小乔初嫁衬托周瑜的雄姿英发

  三、早发华发

  四、一时多少豪杰

  5、苏轼应对如此壮景,不由想到了周瑜,他24岁就被孙权拜为大都督,34岁就在赤壁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苏轼反观自身,47岁了,如今被贬黄州,怎能不生发感慨呢?齐读词最终二句。

  讨论:

  人间如梦

  人生如梦(另一版本)

  你更倾向哪一个,你从中体味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师点拨:人间如梦,更着眼于对社会世事的慨叹,有我欲乘风归去之感。

  人生如梦,更着眼于对自身的反思和观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了他的豪迈之情,想要经世济民,建功立业,但梦想与现实的反差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但这种感伤转瞬即逝,一尊还酹江月,苏轼洒酒酬月,与其在逆境中流露出乐观旷达之情。(允许学生有不一样理解)

  苏轼思想中儒道的矛盾和冲撞。

  三、小结全词,观苏轼草书《念奴娇》诵读全词。

  写景—赤壁

  怀古—周瑜

  抒情—叹人间似梦

  诵明月如歌

  四、课堂拓展

  与《赤壁赋》进行资料和写法上的比较,找出相关联的地方,进一步理解苏轼的情感。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赤》:浩渺*静之景—产生生命渺小之感

  写景

  《念》:雄伟壮阔之景—为周瑜的出场作铺垫

  《赤》:曹操—一代袅雄,而今安在哉?—人生苦短

  怀古

  《念》:周瑜—一代风流人物,大江东去,浪淘尽—人生如梦

  《赤》:随缘自适、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抒情

  《念》: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可有不一样理解)

  五、文本—专题内涵的点拨

  千古江山,总是见证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变迁,在这个专题中,我们将继续追踪历史的脚印,去品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洵的《六国论》等文章。在历史的回声中与作者一齐或反观自身,或讽谏现实,或展望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1

  教学目标: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作者通过词体现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品味词作的豪放。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讨论、体会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进而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的词,明确是分为两个派别,即婉约与豪放。婉约,内容不外乎是离愁别绪,闺情绮怨。而豪放派便恰恰与其相反,内容比较宽阔浩荡,气势恢宏,让人读后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苏轼是第一个用“豪放”作词的,并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其豪放词风的**作。

  二、解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观眼前之景

  (题目)思历史之事

  抒一己之情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1、上阙写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景——雄奇壮丽景物描写的豪放

  “大”字写出了长江奔腾而来,汹涌澎湃的气势。“千古”则写出了历史长河的浩瀚渺远。

  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把江水、浪花和千古风流人物融为一体,为全词设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甚为悠久的时间背景。为全词奠定了昂扬的基调。

  2、这几句中哪几个字用得好?请大家展开想象,为我们描绘一幅赤壁美景。

  明确:“乱”写出山石险怪,“穿”写出高峻陡峭。

  “惊”写浪花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

  “卷”字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

  作者从形状、声音、以及颜色三方面,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描绘了赤壁的壮阔景观,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3、面对这如画的江山,作者想到了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作者为什么用“初嫁”,而非“出嫁”?

  明确:人——英雄人物周瑜形象的豪放

  周瑜苏轼

  年龄34岁47岁

  婚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才华文韬武略才华恣肆

  职务东吴都督团练副使虚职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

  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情——功业无成感时伤今的豪放

  4、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①就词论词。一方面,作者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个人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这本身就是内心积极地一种表现。另外,作者在千古人物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人生如梦,自己的一生又算得了什么,看到了人的渺小,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情怀。

  ②结合同期作品进行探讨。《赤壁赋》中作者虽然借客人之口道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可劝解友人时“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作者从“变”与“不变”两种角度去看待水与月,巧妙地消释了友人的悲哀。这其实也是作者内心矛盾**的结果,遇到烦恼时,换一个角度,原先的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苏轼对人生忧患的化解,表现在词中就是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定风波》更是能体现出他坦荡达观的处世态度,上片一句“一蓑烟雨任*生”活脱出一个履险如夷、泰然自处、任天而动的仙人形象。下片“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多么从容,多么豁达。

  ③儒释道兼容并蓄的思想。向学生介绍苏轼的思想宏博开放,儒道释兼容并蓄,**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人生修养上则以释道思想为主。当身处逆境时,佛老思想就成为他求得自我解脱的精神武器,由此而形成了一种随缘自适、淡泊无为、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④成就与遭际对比。作者一生一贬再贬,越贬越远,可诗、词、文、绘画样样精通,其它方面也并非浅尝辄止,走到哪里都深受人民的爱戴。在密州,他第一次遭受贬斥时,为了捕蝗虫,抗旱灾,从早到晚奔忙在田间地头,亲身体验农民的疾苦。后来到徐州,为了抗洪排险,他整天身披蓑衣,脚穿草鞋,在最危险的地方出现,****战斗。在杭州,杭州闹饥荒,有**,他自费购药,设置了医院还熬粥、煎药送给过往的行人。他的行动救了几千条命。还是在杭州,他疏浚六井,建筑长堤。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得到当地民众的爱戴和信赖。甚至在被贬到海南的儋州生活窘迫的情况下,他仍然关心民生疾苦。这种品德实在可贵。

  四、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苏轼的豪放词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题材来看,怀念古代的英雄及其丰功伟业;

  2、从主旨来看,是抒发对英雄的赞美和壮志难酬的慨叹;

  3、景物描写来看,描写的都是意境高远、雄浑壮阔的景物;

  4、豪放的抒情方式与修辞手法:直接抒情。词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不借助任何景物和事物,而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物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诗词中有很多种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等。而这首词中运用得最多的是比喻、借代和夸张。首先来看比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作者便用雪来比喻那被石头激起的浪花,形象生动,将浪花那种洁白表现得完美无比。而在后面,作者便用“羽扇纶巾”来借代周瑜,让其的雄英姿发在读者面前尽情地展现,使人心生崇拜之情与敬佩。这些修辞手法都是表现了一种豪放的气概,描绘了一种宽阔的氛围。而此词中最能突出苏轼豪放派词风的是夸张手法的运法。如“乱石穿宫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将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上的气氛和声势。凭借着夸张手法,作者用廖廖数十几个字便把石之险山之高浪之大形象地表现地读者面前。这一切,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其豪放风格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5、豪放的语言词句都运用得非常准确,生动,传神,于是产生一种豪放的气势。词中最能体现豪放风格的就是动词和形容词的运用。动词如“穿”、“拍”、“卷”三个动词运用得非常的绝妙,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诉说不同的感觉,描绘的陡峭山崖、汹涌驻浪、滔滔长江,都集中地体现了古赤壁战场那令人惊心动魄的雄奇景象。再来看形容词,“乱”、“惊”这些形容词也如那动词一样,较好地体现了赤壁的那种波澜壮阔的情怀,让读者如亲临其境,感觉那份博大。这些能体现豪放派风格的词被作者信手拈来,为其服务,拥有着最大气的感觉。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集中体现了豪迈雄健、慷慨奔放的词风。

  结论:我们应该学习苏轼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五、课堂小结

  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熔为一体,视野开阔,境界宏大,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豪迈,是豪放词的**。

  六、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柳永《雨霖铃》和《赤壁怀古》的异同,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篇短评。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2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对课文的朗读、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释、叙情形、议特点等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宋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及豪放词的特点

  能力目标:

  (1)抓关键语句,提高学生鉴赏和评价的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诵读和背诵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在词中寄托的情感,感悟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审美目标:领悟、感受到苏词豪放旷达的特点并作出简评

  教学重点

  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作为豪放派**词人,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国是个英雄辈出、充满魅力的时代,其中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势,而且是*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时光虽然过去了近1800年,但是每一位为赤壁之战所激动的人,一旦来到赤壁,当年火光冲天、到处喊杀声的情形仿佛又萦绕于脑海

  赤壁之战八百年后,一位伟大的文坛泰斗来到赤壁,写下了一篇和赤壁之战一样流传千古的伟大词作——《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这位伟***就是苏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作,是苏轼被贬到湖北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古代诗歌的学习,关键在于品味出诗歌之美最根本的办法是读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二、 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激情满怀、壮志豪情的气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三、 朗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看注释,叙情形:长江向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军的赤壁陡峭不*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如画,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健、英气勃发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上阙:描写了赤壁奇景

  下阕:怀念周瑜,抒发感慨

  四、品读重点语句,探究有关问题: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 有气势 “淘”淘汰、湮没

  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解读:人类历史如长江一样滚滚东流,无数风流人物被湮没在历史洪流中能被后人们记忆的又有几个呢?)

  2、 赤壁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的?

  明确:气势磅礴

  (乱石) 穿空险峻雄伟

  (惊涛)拍(岸)——巨浪冲击岩石

  卷 起 千堆雪声势浩大

  千堆雪比喻巨浪

  这几句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描写赤壁雄伟壮丽的奇景

  作者特意把周瑜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写,显得气势豪迈

  3、可怀念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美女配英雄,潇洒的风姿

  雄姿英发英俊潇洒,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雅的将军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曹操70万大军瞬间就被周瑜给消灭了)

  周瑜当时可真是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4 、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物和人物相得益彰

  5、 讨论:三国时那么多的英雄豪杰,词人为什么单单怀念周瑜?

  参考: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34岁就建立功勋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孙权识人才,重用了周瑜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大都督大元帅)

  ④英雄惜英雄 苏轼:“知音如周瑜” 有人说周瑜心胸狭窄,那是罗贯中给他“演义”的,目的为了衬托诸葛亮苏东坡和周瑜都有奇才大志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

  6、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不得志;仕途不*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7、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就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五、归纳:

  1、总结主旨: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2、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六、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作为豪放派**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音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七、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外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江城子·记梦》和《赤壁怀古》的异同 ,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作短评。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3

  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作指导,就有什么样的课堂生活形态。用“践学”思想指导教学,课堂就能真正成为学生实践学的场域。

  一、“践学”的内涵

  众所周知,体育课不能只是学生用眼看老师或一两个学生做示范动作,自己却始终站在原地、坐在原位“静观其变”。如果那样,还叫体育课吗?体育课是要真正地实践起来的,要运动肢体,活动筋骨,要跑跳投掷,要流汗,要付出体力,付出能量。文化课的学习也是如此!学生要有积极紧张地“动”起来的状态和过程,要将学习活动落实到自己的眼、手、腿、脑、心中去,要从课堂“观摩”老师及个别尖子生说、演、算、投影仪的播放的“观摩者”变成学习的实践者,变成活动的承载者,变成过程的生成者,在课堂这片天地里经历过程,承担生成,完成成长。

  同时,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学习,还在于除了知识认知这一“冰山一角”(这就是惯常所谓的“学习”),更大、更重要的部分,是潜藏在“水面下”的“实践学习”,也就是真正地对学习进行实践的过程,其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得“学习力”和“创造力”。学生知识的**和转换、学习情感态度的体验累积、学习品质的逐渐“自养”、学习力和创造力的逐步练就以及学习的快乐与生活的幸福,都是在“践行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的,同行共生的。

  **M·希尔伯曼的一项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并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均回忆率为: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0%。”这已经表明了怎样的课堂结构才是最有效的,怎样的课堂生活才是更有意义的,怎样的课堂教学才真正关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旧有课堂的价值取向需要提升、结构需要调整,总体上说就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讲——听”、“灌——受”为主体结构的课堂进行改造重置,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实践学”为主体来**教学结构与活动流程。

  二、“践学”的贯彻

  课堂“践学”,是科学地实践和体验学习。通过营造氛围、明晰目标、指导学法、兑现行为等**,以学知识为凭借来达到践行学习、学“学习本身”的目的,以求懂得学习,领悟学习,驾驭学习,强大学习的本领。

  (一)课例呈现

  我们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为例。

  环节一:吟诵课文,整体感知

  1、个体自读——小组诵读——全班齐读

  个别不清楚的,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共同解决。

  2、结合诵读感知,说说自己读到了哪些内容?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逐渐明晰:

  (1)上片主要写赤壁的景色。

  (2)下片主要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师:能否用一句话概括?

  生:通过对赤壁风景的描写和历史人物(周瑜)的缅怀,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仕途不畅、两鬓发白、无所建树的悲叹和“人生如梦”的感慨。

  生:作者借对古战场的凭吊以及自己与英雄人物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抒写了“超然”的人生态度。

  环节二:明确任务,目标导学

  师:我们首先初步整体感知了词的基本内容。但对于这首千古名词,决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基本内容这个层面。我们还需要干什么呢?

  生:弄明白作者是在什么情景下写了这首词。

  生:把握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弄清他的态度究竟是积极还是消极。

  生:探讨这首词的特点。

  生:赏析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我们归纳一下(老师出示PPT):

  环节三: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师:知人论世是一种重要的诗词鉴赏方法。结合我们对词的内容的初次感受,对于苏轼,你已经知道哪些信息?还想知道哪些信息?

  学生各自交流自己心中的苏轼(略)。

  同学们的交流涉及苏轼的人生经历、仕途变迁、为官政绩、文坛地位、爱情婚姻、家庭亲情、处事态度、人生观、性格、志趣、才学(文章、诗词、书法、绘画、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

  师:好,同学们对苏轼了解不少,说得有根有据,有血有肉。结合本词的学习,还想知道什么?

  生: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首词?

  生:写作意图是什么?

  生:是怀古伤今吗?作者是不是很消极?

  师:谁来说说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首词,目的是什么?

  生: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捕下狱,由于当时他的人缘还不错,营救的人很多,**才决定不杀他,把他从京城贬到了黄州,做了一个毫无实权的团练副使。当是苏轼已经47岁,心情极其复杂,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

  生: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宋神宗贬到黄州,这是他**仕途上的一次重大打击。这样的厄运与不幸,他如何面对呢?从他在这里写下的一批作品中,我们读出了他的失意孤独、困惑烦恼,我们更读出了他的超脱旷达、从容淡定。

  生:一切文章皆有意图。《赤壁怀古》的目的就是抒发自己历经人世沧桑后对人生的感慨。

  师:知道这些,很好!但还不够。让我们再对本词做一些深入探讨。

  环节四: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学习成果

  1、老师PPT出示几个探究的问题:

  这些问题,直冲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各小组展开研讨。用关键词表述探究结果,并准备口头分析。

  3、各小组到前后黑板板演本组成果(板书关键词句),并作口头阐述。

  4、异组点评。不仅点评结果,也点评概括的准确性、思考的角度、书写、口头表达等。老师适时点拨,提炼升华。

  【仅记录第4个问题的展示,其它问题的探究过程和展示略。】

  同学们对本词的“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的探讨,小组展示如下成果:

  板演(关键词概括):

  ①描绘壮丽之景

  ②刻画豪迈之人

  ③抒发豪壮之情

  ④揭示通达之理

  口头表述,也简洁明快:

  景——体现为描绘赤壁的壮丽、雄奇、奇特、磅礴。

  人——体现为刻画周瑜的伟大、英雄、卓越、豪杰、俊贤、非凡。

  情——体现为抒发自身豪迈、悲壮、超然、慷慨的感情。

  理——体现为对生命、人生、生活的思考,揭示彻悟、通达、普遍的哲理。

  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豪放”特色。赢得全班一片掌声。

  此时,一同学还生成一个新的问题,将小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生:是不是只有写这样的景、人、情、理才能体现出“豪放”的特点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大家探讨探讨。

  师:(提示)同学们可以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进行比较阅读。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各小组又展开了合作学习活动。然后,板演展示,口头陈述。

  板演:

  《定风波》

  事——小事(途中遇雨这样的常事)

  景——常景(打叶雨声、微寒春风、雨后放晴)

  人——凡人(竹杖芒鞋的自己,雨中狼狈的同行者)

  情——淡定(雨中吟啸徐行,似觉无风无雨)

  理——简单(简朴、寻常,豁达态度)

  口述:

  生:我们把《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两相比较,虽内容不同,但同样可以见出作者的豪放。所以,豪放取决于人的态度、人的胸襟、人的境界,自然不必受制于所写的景物人事是否大气磅礴。豪放,乃旷达超脱的胸襟,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这是一个人的“精神底色”。

  他评:(集中大家的观点)板演简洁,很有概括性,阐述到位,表达准确,揭示了本质,很有启发性。

  同学们靠自己的力量,拓展了认识,通透了思想。

  (二)课例分析

  从课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践学”课堂构成环节和运行特点。

  1、“践学”课堂的构成环节:

  (1)自学质疑,践行“独学”。个人自学、独学的行为是其他学习方式存在的基础。独学成“力学”(全力学、尽力学),可以促进整个学程的快节奏,高品质。

  (2)讨论领悟,践行“合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对子”间的帮扶、师生间的“点”“化”,这都是“合学”“合作”的重要形式。互相作为资源,互相激发和点拨,共享学习智慧、过程与成果。

  (3)展示分享,践行“展学”。学习的策略、过程、程度、困惑、成果等,需要通过说、写、演、述、结等行为展示出来。展示的过程是一个暴露不足、显现疏漏、发现问题、清理错误的过程。经历了“展学”实践,知识与能力的构建会更有效,对学习本身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4)检测巩固,践行“活学”。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是治学之根本。课堂问题解决、课堂检测、课堂展示,学生实践着“活学”。在使用所学过程中,一边验证所学知识的准确性、全面性、效力性,一边验证自己的理解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实践中运用的、验证的、创生的知识和能力,能融进生命,伴随终身。比如,问题的探究与解答,这本身就是对思想方法的正确性、思维的深度精度、表述的准确性的检测,在其中巩固知识和技能。

  (5)评价提升,践行“评学”。“评学”是个体或**学习行为的一部分。跳出课堂看课堂、跳出学习看学习,跳出过程看过程,跳出自己看自己,这是教学领域的一种高境界。在自评、互评、师评过程中,明晰优劣得失、实现提炼升华。个体在这个“登高回望”、整体审视的过程中实现醒悟、领悟、顿悟,提高学习的“元认知”能力。

  2、“践学”课堂的运行特点:

  第一,教学主体过程,是由学生通过“践学”共同生成的。学生参与了活动,承担了任务,催生了需求,展示了成果,并从中体验和领悟了学习的方式方法。

  第二,课堂上,学生**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个体变成了小组,由“单兵作战”变成“小组行动”,学生全卷入,全裹挟,课堂“乱”(活)起来,形成“一窝蜂”般地学习态势,打破了原有课堂的“井然有序”。

  第三,学生**结构的变化,对教学方式变化产生了“倒推力”,课堂话语权、评价权、沟通权、展示权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为自主、合作学习的真正主人,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成为本体,而不仅仅是过程中的点缀。

  第四,老师“退后”,其功能不再是灌输,不再是结论的说教,而是顺势而串,顺势而导,顺势而化,顺势而评。

  第五,“关键词(板演)+分析(口述)”的成果展示形式成为基本态,这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言语技能,提高规范表达能力和语文应试能力。

  三、“践学”课堂的比较优势

  从教学的主要环节来看,“践学”课堂与旧有课堂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比如,在了解认识作家、掌握创作背景方面,处理方式更能体现以生为本、追求实效。

  原有教学,一般采用老师出示作家作品、创作背景,无论学生知道不知道、知道多少,都让学生一读(单人读或齐读)了之。

  践学课堂,则调动学生已知,各自分享自己原来知道的作者信息,现在还想知道哪些信息,让学生自己与自己有一个对话,明白“新增点”。并能并根据课题所需,从资料中侧重关注作者某一方面的经历或思想,明确“观察点”和“利用点”,把认识作者与词作的鉴赏紧密结合。这就是一个实践学习、学学习的过程。

  再如,展示后的点评,采用异组点评方式,改变了老师掌控评判权的弊端。

  某一小组板演、口述成果后,由其他小组成员来根据板演的关键词核心句进行判断、分析、点评。这样做,一方面防止了小组只关注和讨论自己组的问题,而不去管其他的问题的现象,促进各小组研究每一个问题,并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结果。另一方面,促进小组与小组间、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沟通、交流。特别是存在分歧的地方,双方可以补充陈述本组的理由和思考过程,展开辩论,其它组的同学也可参与其中,亮出自己的看法,进行思想碰撞。而最重要的还在于,通过点评、纠正、补充,形成了多生——多生之间对话,多生——教师之间的对话,多出了若干关注学习行为和结果的角度,并让学生体验评价,提高评价能力,教学意义和价值自然扩大了。

  在其他诸多方面,“践学”课堂都体现出与旧有课堂相比较的优势。

  与他人不关联,错读误读自己难以分辨,得不到及时纠正。

  在自读基础上增加小组读(或接读、或轮读、或分角色读)

  互为听众,出现错读误读、疑难之处,组员间可以及时辨析纠正,保证实效。

  面对问题

  自己思考,或同桌之间做点交流

  相对封闭,信息量也不丰富,往往认识不深入,不充分。

  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间交流讨论,甚至辩论争论。

  相对开放,参与面广,多向交流,看问题的角度、方法多元。眼界会拓宽,认识能丰富。

  解决问题

  老师抽单个学生回答

  学生被动,师生单向对话,其他学生推脱责任,容易游离。老师掌握评价权(虽有时也让同学评价一下,但往往是点缀)。

  小组先形成共识或产生分歧,推荐发言人陈述,其他成员补充。或各小组齐动,进行板演。

  小组行动,比较主动;参与面广,互相带动;集体智慧,互学互补。

  课堂展示

  以单个学生口头表达为主

  展示的往往是结果、结论;生成的教学资源有限。

  展示方式多种(口述、板演、小组作品呈现、小组表演、过程再现、情景模拟等)

  展示的不单是结果,还有方法、过程,不同的看法,组员的争论、分歧,行动表现、参与态度、合作状态等。可以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课堂形态

  学生以“坐学”为主,有时扭转身子与同桌、前后有些简单交流。

  老师固守讲台,实施“讲——问——评”,课堂结构僵化,气氛沉闷,学生学得消极、辛苦。

  学生全面“动”起来:或聚在一起讨论,或涌到前后板演,或互相配合表演,或做“老师”拿着粉笔点评。

  课堂结构“活泛”,气氛活跃,学生动静结合,学得积极、快乐。老师穿插于学生群体之中,随生动而动,教与学生态化。

  总之,原有课堂上,学生总跟在老师后面,被老师教导、**、管理、要求、禁止,“等靠”“逃避”的心态很突出。课堂相对静态,思维相对封闭,更多体现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质疑问难的可能性小,难得生成教学资源,课堂容易陷入沉闷、陷入老师***的状况。“践学”课堂,学生走到前台,人人能参与、人人能行动,“行动”“作为”的意识浓厚,总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做、在讨论、在交流、在板演、在点评、在活动,学习的实践性、活动性、合作性、体验性比较明显,能力、素质在模式中得到全面关注,特别是情感、态度等内隐型品质得到养成。正因如此,学生的思维容易激活,思维与思维、观点与观点之间容易产生冲突、碰撞,学生活动空间大,课堂相对开放,相对活跃,充满生机,可以很容易地生成教学资源,出现师生、生生群言堂的景象,真正保障教学实效,充分彰显教学价值。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4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具体鉴赏豪放派**人物的**作品。

  初步比较豪放词、婉约词的不同艺术风格。

  2、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懂得对比阅读、实现拓展迁移的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

  1、豪放风格的具体体现。

  2、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塑造人物的手法。

  4、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自主探究法、对比阅读法、反复诵读法。

  四、 教学设备:

  多**。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播放音像,以《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是什么歌吗?它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时期有很多的英雄豪杰让人们景仰不已,有一年苏轼到黄州,游览了赤鼻矶,由此联想到三国鏖战的古战场赤壁,写下了让人们传诵至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好,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这一首**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的118页。

  二、诗词鉴赏:

  (一)简介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对于苏轼大家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了,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吧。

  多**显示资料: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仁宗时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他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

  ,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著有《东坡全集》。

  看一下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哪一个是词牌(念奴娇),同学们知道它的来历吗?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就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词题——赤壁怀古——已经点明了写作背景:游赤壁(写景)怀古(咏史、抒情)。

  同学们再看一下课本中注释的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3年(公元1079年)作者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5年,苏轼已经47岁了,他游览了黄州赤壁,写下这首作品,可知是在他得意时还是在他失意时所作?——失意时——同学们要注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作品:1、范读(多**播放朗读音频);

  2、齐读(同学们朗读时要能够体现豪放风格,读出感情来)。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把握: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描绘赤壁的景色。

  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2、赏析:

  (1) 上阕赏析:

  赤壁的景色是怎样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词句)作者首先从大处着笔,总写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哪位同学来解释这句词的意思?——(参考)滚滚长江,浩浩荡荡,永不停息地向东奔流;千百年来,多少的风流人物,就像东流的江水,随着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此处把江山和人物合写,创造了一个雄浑旷远、豪迈深沉的意境。苏轼这一句,很少有人能比,能够写得出来。他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很自然地想起这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一句是不是很熟悉呢?——《三国演义》片头曲,(多**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一句的音像。)——哪个地方有区别?——英雄人物、风流人物。(**解释)

  英雄人物:才能勇武过人的人。

  风流人物: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杰出人物。

  分析“风流人物”(拿“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作比较,拿苏词“风流人物”与毛诗的“风流人物”作比较,分析“风流人物”的内涵。)

  词作哪句点出怀古的内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分析词句)***旧时营垒,是令周瑜一战成名的赤壁大战的古战场。

  ——究竟是不是呢?不是。苏轼游的是赤鼻矶,在湖北黄冈,而赤壁之战的赤壁,是在现在的湖北赤壁市。——不是真赤壁,还怀想什么古人呀,这不有点做作吗?

  ——不是,他知道的,所以说是“人道是”,特意说明“是人们说”,而不是“我以为”。苏轼仅是借此抒发思古之幽情而已。

  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不能,因为“郎”字给人家一种年轻的感觉,特别年轻潇洒。——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在赤壁之战之前闻名吗,周瑜在赤壁之战之前闻名吗?——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反过来说,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古战场的险要形势是怎样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词人可能联想到哪些豪杰?

  ①(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有哪些动词?——穿、拍、卷。——哪位同学分析一下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穿”字写出了江岸上陡峭的山崖直插云霄的险峻地势。——山势险峻

  “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巨浪惊险

  “卷”字突出了江水的澎湃气势。——江水汹涌澎湃

  ②(目的)为英雄人物的出场作铺垫。

  ③(豪杰)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知人善用的刘备、足智多谋的周瑜……

  三 乱石穿空 一 横槊赋诗的曹操

  人 国 (山势险峻) 江 时 驰马射虎的孙权

  道 周 惊涛拍岸 山 多 隆中定策的诸葛亮

  是 郎 (巨浪惊险) 如 少 知人善用的刘备

  赤 卷起千堆雪 画 豪 足智多谋的周瑜

  壁 (江水汹涌澎湃) 杰 ……

  上阕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景为人物作铺垫

  【小结】

  面对此景多感慨

  再齐读上阕,体会一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5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词两首,首先我们来一起学习第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来一起回忆了解苏东坡的生*诗作,理清词作内容,欣赏佳词好句。并最终对比学习《莫听穿林打叶声》,体会苏东坡旷达豪放胸怀。

  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了苏东坡很多的诗、词和文章。有什么啊,像《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可以说对于苏轼的一些基本信息和生*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了。现在我们需要更细化一些。

  这是苏轼在神宗熙宁**——元丰八年的活动情况。

  1068年娶王闰之(王弗之堂妹)

  1069年返京;任职史馆

  1071年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任密州太守《江城子》《明月几时有》

  1076年任徐州太守

  1079年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年谪居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

  1084年往常州

  1085年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可以说在密州黄州是苏轼创作的高峰期。

  苏轼*生受到两次严重的****,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功绩高,诗作也很高产。我们今天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写在被贬黄州时期。

  据传说,据传说,也就是野史记载,苏轼被贬黄州,和当时的.黄州太守徐太守关系不错。两人儿经常聊聊天下下棋,喝点小酒什么的。就在一天,苏轼在徐太守家喝多了,天挺晚了,当时也没电话,要是有电话王润芝就可以打个电话问问,喂,徐太守我家东坡回来了么,回没回来就知道了。可恰恰是没电话。王**以为苏轼留宿在徐太守家了,可他恰恰是回来了,结果被关在了门外,没给他留门。苏轼这个郁闷啊,就有了内首词: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关键在哪啊,最后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什么意思啊,坐着小船走了。到哪了?到哪了?哎,据野史记载,他就到了赤壁,当然史学家说,苏轼到的是黄州赤壁矶,而并非当年的赤壁古战场,考证来考证去也没有个定论。咱们呢不管苏轼到了哪,总之看见这大江东去,就有了这样一首传唱千古的词作。

  苏轼来到赤壁,首先看到的是什么:哎,大江东去,浪涛去,千古风流人物。给你什么感觉呢。壮阔。为什么壮阔呢?大江东去是眼前之景,浪淘尽,大浪冲刷的是什么啊,千古风流人物。那么老师要问了,大江与千古人物是同一时间维度上的吗?不是。是同一空间上的吗?也不是。也就是说,这两句话是时间和空间上的一个错位。大江东去是眼前之景,是现在,是空间上的感觉。而千古风流人物,则是时间上的历史沧桑之感。所以说这句,从空间的阔大写起一直写到历史的沧桑,又有了历史的沉重感,时空交错,在这里是一个重要的手法。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空间上的感觉,流啊流啊流,这就到了什么,时间上的维度。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扩展4)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3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1

  这节课的内容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对于学生来说是新课,所以我按新课的模式设计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整体效果还不错,当然也存一些不足。下面,我从两方面对本节课加以反思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

  一、这节课成功之处。

  1、设计的导学稿详略得当,有助于学生提前完成本节课的复习和新内容的探讨。

  2、教学环节完整,板书设计合理,字体工整漂亮,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

  3、设计了学生探究,让学生参与到本节课的探讨和讲解中,积极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理念。

  4、制作课件,与学生的导学稿相对应,充分利用多**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准备充分,教师讲解自然,不紧张,时间把握得恰到好处。

  6、教法灵活多样,能做到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

  二、这节课存在的不足。

  1、虽然设计了学生分组讨论和探究,但是给的时间不够充分,讨论得不太深入。

  2、知识点延伸不够,关联知识点应该再多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课堂放得还不太开,学生还不太活跃,课堂气氛还有些沉闷,还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这节课整体设计思路新颖,而且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稳扎实,学生学习得也比较轻松,效果还不错,达到了教学目的`。上完课再分析一下,我觉得如果设计得更好一些或许效果会更好。当然每节课不会百分之百完美,总有点遗憾。通过这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东西。我也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处处反思,处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水*,争取每节课少留遗憾!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2

  1.教学内容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词的**作品,它不如诗歌易读易懂,所以要反复诵读,层层设疑,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旷远深沉的意境,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学会鉴赏方法,能够**分析宋词。

  2.教学对象分析:

  本校学生差生面比较大,在学习过程中有效调动其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开头的音乐视频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对本词意境的分析采用问答式,可有效降低思维难度,达到通过问题,引导其了解分析意境的方法的目的。思维创新必须有一个契入点,质疑讨论部分正是为此设计的,相信学生可以百家**,各抒己见。

  3.教学策略设计:

  ①重视诵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二单元说明中写着“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意境”,可是听过多少节课,很少有老师引导学生诵读,充其量是有节奏地读,很难想象这种整齐划一的读念中能不能品味到诗歌的意境。还有一种教法就是老师们常采取的津津有味地评析,这种办法也的确能引导部分同学进入诗境,如游历梦境一般赏析一番。但也常会遇到并没有能跟随老师进入诗境,反倒如同听催眠曲一般进入梦乡的同学。可见这种被动的接受或者简单的读念都不能替代诵读,也难以达到诵读主体心理体验的深度。鉴于这点,教学设计侧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格律常识,发挥联想和想象,通过声音感受诗歌的韵律美,通过诵读走进诗的意境。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真正激发大家诵读诗歌的兴趣,变评析被动接受为赏析主体主动体味和表达。

  ②巧设疑、善诱导、多层次启迪思维

  引导学生反思求知过程,总结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探究(合景与情)意境,通过想象、联想体味景物描绘虚实结合的特点;通过知人论世,把握词人的思想感情;质疑讨论,创新思维。

  ③多**设计

  自制多**课件,插入图片、动画、音频、视频,增加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品味、理解、感悟。尤其是调整了《三国演义》片头视频的视帧顺序,并加入了本词内容作为字幕,经“StudioMP10”重新压缩后,用于教学最后一部分配乐朗诵与歌唱,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④比较赏析

  “有比较才有鉴别。”其实本课最好还是进行比较教学。比较易于形成课堂教学的兴奋点,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比较设计可以有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纵向可以不同时代的婉约——婉约、豪放——豪放派作品相比,如柳永《雨霖铃》——李煜《虞美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横向则可婉约——豪放之间比较。也可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进行比较。

  4.学生学习策略设计

  课堂教学中间过程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5.教师成长与教学创新

  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挖掘课程资源,并结合自己的特长灵活地教,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实践,不能怕出丑,不能自己不会的就不去让学生体会。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生活场景与欣赏者的人生体验,才会被真正挖掘出来,并通过鉴赏活动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进入一种新境界。

  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善于启发点燃他们的智慧火花,让学生在个性化的体验中开发出创造性的潜能。诗歌的讲评和赏析,帮助学生把握重点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动起来“活”学,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课本和教案,那么最好的课本和教案也会成为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和教案的**。课堂适当地灵活一些、放开一些,或许更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学习的潜能。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3

  收获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以诗歌诵读法贯穿课堂。

  琅琅的读书声应该一直是萦绕在语文课堂上的。而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尤其是诗词教学。所以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设计上,我也采用了诵读法。

  在初步感知时,要求读准字音。本词是豪放词的**作,景物描写扣人心弦,在赏析景物时,边赏析,边试读,力求体味苏轼豪放词中景物描写所蕴涵的壮阔美,然后同学齐读,要求读出气势。在分析形象时候,同学范读,体味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这里有苦闷、郁愤和不*,这里有乐观、旷达和自信,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该诗在情感上的复杂变化。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精神的**,胸襟的洒脱,情感的豁达。展示了诗人力求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当最后诗歌讲解结束时,学生评价同学的诵读,哪里该激昂,哪里该舒缓,有板有眼,学生已经真正走入了诗歌,走进了苏轼。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吗?

  收获之二:在教学过程中,突显学生对话参与意识。

  一直以来,好像语文的工具性发挥到了极致,诱使了教学中的简单化。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语文世界中诗意的美、丰富的内涵,几乎被抛之一边。语文世界被收缩于抽象的考试说明之中,很多时候我们把语文课上成应考训练课。新课标要求学生应该有主体参与意识,训练表达能力,提高鉴赏评价能力。

  课堂上要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思维训练,课堂上要给予学生思考的话题和时间,让学生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苏轼为什么单单想起周瑜这位大英雄?我们设计了一个对比环节。在对比中学生自然就提到了苏轼对于年轻有为的周瑜的羡慕和崇拜,对于自己生不逢时、老而无成的感慨,对于自己悲惨境遇的失落、惆怅。也就为下一个环节把握情感奠定了基础。

  收获之三:导语的精心设计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更应该追求教学过程的诗意设计。导入的表达是为了在第一时间营造一个诗意的意境,以渲染诗歌学习的气氛。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扩展5)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品阅读及对照翻译3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品阅读及对照翻译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长江向东流去,波浪滚滚,千古的英雄人物都(随着长江水)逝去。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候周瑜(作战的)赤壁。陡峭不*的石壁直刺天空,大浪拍击着江岸,激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江山象一幅奇丽的图画,那个时代汇集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遥想当年的周瑜,小乔刚嫁给他,他正年经有为,威武的仪表,英姿奋发。(他)手握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此时此刻),(我)怀想三国旧事,凭吊古人,应该笑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早地都变白了。人生在世就象一场梦一样,我还是倒一杯酒来祭奠江上的明月吧!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扩展6)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3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1

  1.教学内容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词的**作品,它不如诗歌易读易懂,所以要反复诵读,层层设疑,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旷远深沉的意境,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学会鉴赏方法,能够**分析宋词。

  2.教学对象分析:

  本校学生差生面比较大,在学习过程中有效调动其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开头的音乐视频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对本词意境的分析采用问答式,可有效降低思维难度,达到通过问题,引导其了解分析意境的方法的目的。思维创新必须有一个契入点,质疑讨论部分正是为此设计的,相信学生可以百家**,各抒己见。

  3.教学策略设计:

  ①重视诵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二单元说明中写着“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意境”,可是听过多少节课,很少有老师引导学生诵读,充其量是有节奏地读,很难想象这种整齐划一的读念中能不能品味到诗歌的意境。还有一种教法就是老师们常采取的津津有味地评析,这种办法也的确能引导部分同学进入诗境,如游历梦境一般赏析一番。但也常会遇到并没有能跟随老师进入诗境,反倒如同听催眠曲一般进入梦乡的同学。可见这种被动的接受或者简单的读念都不能替代诵读,也难以达到诵读主体心理体验的深度。鉴于这点,教学设计侧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格律常识,发挥联想和想象,通过声音感受诗歌的韵律美,通过诵读走进诗的意境。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真正激发大家诵读诗歌的兴趣,变评析被动接受为赏析主体主动体味和表达。

  ②巧设疑、善诱导、多层次启迪思维

  引导学生反思求知过程,总结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探究(合景与情)意境,通过想象、联想体味景物描绘虚实结合的特点;通过知人论世,把握词人的思想感情;质疑讨论,创新思维。

  ③多**设计

  自制多**课件,插入图片、动画、音频、视频,增加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品味、理解、感悟。尤其是调整了《三国演义》片头视频的视帧顺序,并加入了本词内容作为字幕,经“Studio MP10”重新压缩后,用于教学最后一部分配乐朗诵与歌唱,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④比较赏析

  “有比较才有鉴别。”其实本课最好还是进行比较教学。比较易于形成课堂教学的兴奋点,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比较设计可以有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纵向可以不同时代的婉约——婉约、豪放——豪放派作品相比,如柳永《雨霖铃》——李煜《虞美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横向则可婉约——豪放之间比较。也可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进行比较。

  4.学生学习策略设计

  课堂教学中间过程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5.教师成长与教学创新

  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挖掘课程资源,并结合自己的特长灵活地教,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实践,不能怕出丑,不能自己不会的就不去让学生体会。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生活场景与欣赏者的人生体验,才会被真正挖掘出来,并通过鉴赏活动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进入一种新境界。

  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善于启发点燃他们的智慧火花,让学生在个性化的体验中开发出创造性的潜能。诗歌的讲评和赏析,帮助学生把握重点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动起来“活”学,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课本和教案,那么最好的课本和教案也会成为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和教案的**。课堂适当地灵活一些、放开一些,或许更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学习的潜能。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2

  回顾这节课,我认为较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认真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设疑激趣,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解决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使学生爱学、乐学;教师在课堂上尽力创造了一个无拘无束、**融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营造了一个较佳氛围,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这节课也有遗憾和不足:诵读环节设计不当。我原来的设计是,学生自读,教师校正字音与句读,然后教师点拨情感后学生再读,读出情感,最后放录音,让学生体会。这样看起来好像水到渠成,但高一的学生由于诗歌鉴赏水*较差,难以较好地把握情感。在请教其他老师的基础上,我做了认真的分析,决定调整诵读环节的设计思路,先放录音,再让学生模仿朗读,然后展示读,教师指导点评,这样,诵读环节的授课程序就变为:

  1.放录音。

  2.学生模仿诵读。

  3.学生展示读。情感把握不准的地方教师指导。

  经过这样的调整,学生就可以较快校准地读出词的情感,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不受拘束地去交流、探讨,在争论中发现、提升。我也要多读书、多反思,一路前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3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名家名篇,其成功教法当然很多。但是,观其大略,无外乎朗读、讲解、分析,就词论词。在总结这些教法的得失之后,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重创设情景,意在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氛围中感受苏轼词的.豪迈、奔放风格,体会词人壮志满怀却无处可酬的情怀。

  随着《三国演义》片头曲的响起,我们很快进入肃穆悲壮的情景氛围中,这为整节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调。接着学生朗诵,而配有音乐的名家朗诵更将那种苍凉悲壮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到这里,我暗自高兴,我已经成功的将学生带入苏词的情景氛围之中了。

  可是,由于这节课注重从总体上把握词人的豪迈风格和壮志情怀,使得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设置上偏难,学生不容易理解苏轼那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一时期*文人普遍的价值取向;而我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上,急功近利,急于让学生的答案与自己预想的相符,这样使得一些学生本来完全可以自己讨论得出答案的问题,而变成了由我迫不及待地说出,并造成答案模式的固定化、唯一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扩展7)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3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

  教学目标:

  1、 通过评点、研讨版本中字词的不同而把握词的内容。

  2、 与《赤壁赋》进行比较阅读,把握苏轼的情感。对苏轼情感的分析,言之成理即可,不强求**。

  一、导入

  1、 展示苏轼书法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书法作品。

  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处在人生低谷,我们常说酒后吐真言,那苏轼也当是醉后书真意了。从这幅作品中,从词句的线条中,我们又能品出怎样的人生滋味呢?品书法我们是外行,那我们就从词句中细细口味。

  2、朗读全词,交流预习作业

  布置的预习作业为:在自习的基础上评点《念奴娇》,要求局部评点一条,整体评点一条。可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在学生的作业情况中找出切入点,讨论学习《念奴娇》

  1、 理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风流人物被大浪淘尽,即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了。大场景的描写,为全词设置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其为悠久的时间背景,让读者体会苏轼**江岸披襟临风对景抒情的壮怀。开篇雄奇,有横空出世之感。

  大处落笔,转而具体化――

  2、“人道是”?

  点明文武赤壁的概念。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以苏轼深厚的史学基础和广博的文学修养推测,他不难知道此赤壁非彼三国赤壁,但作者却将错就错,假托赤壁一抒胸怀。故言“人道是”。那我们也不妨以假作真地来品读一下赤壁风光。

  3、讨论:抓住字词,品评赤壁风光。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另一版本)

  地势险峻、波涛汹涌、浪花翻滚,突出了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

  4、*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苏轼词中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由写景转入怀古,吟咏周瑜。

  发现问题:一时多少豪杰?――引出“遥想公瑾当年”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具化为“周郎”

  苏轼给周瑜的定位到底是“豪杰”还是“风流人物”?

  讨论:据下阙内容分析周瑜形象。

  “出嫁”与“初嫁”的用词差别。

  “强虏”与“樯橹”的用词差别。

  “豪杰”与“风流人物”的用词差别

  师点拨:

  “强虏”突出敌军的强大,“樯橹”让人联想到曹操的水军,言之成理即可。我认为“樯橹灰飞烟灭”更含蓄一些,有助于诗词情境的营造,而“强虏灰飞烟灭”似乎太直白了,少了点儿韵味和美感。赤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强抗弱的战争,如若战败,杜牧有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敌方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人敬畏啊!

  豪杰:有才能的人。“豪杰”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雄”――英勇顽强、刚毅果决,一种豪气,一种气概。三国时豪杰多的很,曹操、孙权、诸葛亮等,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也就是说,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非“初嫁”,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以此突出“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认为,所谓“风流人物”,不仅要有侠骨,而且要有柔肠。

  讨论: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侧面烘托:

  一、实景的雄奇壮丽和虚景雄伟壮观

  二、小乔初嫁             衬托周瑜的“雄姿英发”

  三、早发华发

  四、一时多少豪杰

  5、 苏轼面对如此壮景,不由想到了周瑜,他24岁就被孙权拜为大都督,34岁就在赤壁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苏轼反观自身,47岁了,如今被贬黄州,怎能不生发感慨呢?齐读词最后二句。

  讨论:

  人间如梦

  人生如梦(另一版本)

  你更倾向哪一个,你从中体味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师点拨:“人间如梦”,更着眼于对社会世事的慨叹,有“我欲乘风归去”之感。

  “人生如梦”,更着眼于对自身的反思和观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了他的豪迈之情,想要经世济民,建功立业,但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但这种感伤转瞬即逝,“一尊还酹江月”,苏轼洒酒酬月,与其在逆境中流露出乐观旷达之情。(允许学生有不同理解)

  苏轼思想中儒道的矛盾和冲撞。

  三、小结全词,观苏轼草书《念奴娇》诵读全词。

  写景——赤壁

  怀古——周瑜

  抒情——叹人间似梦

  诵明月如歌

  四、课堂拓展

  与《赤壁赋》进行内容和写法上的比较,找出相关联的地方,进一步理解苏轼的情感。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赤》:浩渺*静之景――产生生命渺小之感

  写景

  《念》:雄伟壮阔之景――为周瑜的出场作铺垫

  《赤》:曹操――一代袅雄,“而今安在哉?”――人生苦短

  怀古

  《念》:周瑜――一代风流人物,“大江东去,浪淘尽”――人生如梦

  《赤》:随缘自适、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抒情

  《念》: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可有不同理解)

  五、文本——专题内涵的点拨

  千古江山,总是见证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变迁,在这个专题中,我们将继续追踪历史的脚印,去品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洵的《六国论》等文章。在历史的回声中与作者一起或反观自身,或讽谏现实,或展望未来。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2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入梦”的思想情绪。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联系***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安排一教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

  介绍***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指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1、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气势

  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2、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发-----------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

  是个风流人物

  3、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惊涛浪花

  4、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气势磅礴

  穿空-----------峻伟

  卷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5、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参考: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团练副使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惺惺惜惺惺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7、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不得志仕途不*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8、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四总结归纳主旨: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五、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六、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赤壁怀古》的异同,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篇短评。

  [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赤壁奇景穿山势险峻气势拟人

  写景咏赤壁拍巨浪惊险声音对偶夸张

  大江气势卷江水汹涌色彩比喻

  年轻得意英俊潇洒英雄风采

  咏史怀周瑜儒将风度非凡胆略

  抒情抒己感慨人生如梦壮志未酬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扩展8)

——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

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1

  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经历几百年的沉浮,剧中的豪情依旧使人拍案叫绝,可又有谁知?苏轼被贬黄州的无奈;又有谁知?人生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慨叹。

  那一年,北宋大文人苏轼因反对新法——王安石变法,被贬至黄州,苏轼在此自称为东坡居士。一天苏轼漫步在长江岸。此时他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这里已两年有余,他缓缓地到了一处险滩,这里的江水滚滚东流,苏轼看着,感叹道:这千百年来,多少名人被这江水冲刷下来,不留下任何的痕迹。

  苏轼在滩头看见了几个吉时的堡垒坐落在西岸,问道:此为何处啊?旁边的几个随从异口同声说:此乃古时周瑜周公瑾抗击曹操百万大军的赤壁。

  苏轼看着那乱石穿过天空,白浪猛然拍打岸堤,卷起了一串又一串的浪花,摇了摇头叹息一声:“这江水如画一般宏伟壮丽,那时候该有多少英雄豪杰呀?”

  他看着这滔滔江水,好似看见了当年的'场景。那一年,乔玄的小女儿小乔嫁给周瑜,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在酒席上谈笑之间,曹操百万大军的兵力已经灰飞烟灭。苏轼想着想着就苦笑了道:神游在三国战场,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至于长满了白头发。人生就象做了一场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吧!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扩展9)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公开课教案模板(通用7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公开课教案模板(通用7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公开课教案模板(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公开课教案模板(通用7篇)1

  学习目标:

  1、理解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3、背诵全词。

  学习过程: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号,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任地方官。元佑中,旧***,苏轼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因与司马光在政见上发生分歧,被旧*所恶,再次外调,等*重新**,苏轼受到重重的打击。宋**即位,苏轼遇赦,第二年死于常州。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几乎是一位全才。

  散文方面,与其父、其弟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诗歌方面,是宋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和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被誉为北宋四大诗人,和并称“苏黄”。词的创作上,扩展了词的境界,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豪放派词人并称“苏辛”。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著有《苏东坡全集》。苏轼注重提携后人,有出其门下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和张耒。

  2、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词中的**作,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抱负,但在**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谪。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诗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3、前人对东坡的词的评论

  《四库全书提要东坡词提要》云:“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为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故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废。”《历代诗余》引晁以道云:“绍圣出,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醒,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减,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4、词牌的来历

  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二、文言知识梳理,理解整首词意

  1、字音

  公瑾()羽扇纶()巾樯()橹酹()

  2、通假字

  一尊还酹江月

  3、古今异义

  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东去

  4、特殊句式

  多情应笑我

  5、特殊修辞

  樯橹灰飞烟灭

  三、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作为豪放派**词人的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

  四、研读课文

  1、找出有关描写周瑜的诗句,诵读并分析周瑜的人物形象。

  2、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的:有哪些景物?如何描写的(手法)?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幅景象中去写?

  4、为什么单单怀周瑜?(结合作者自身状况)

  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五、答疑解惑

  六、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的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七、有感情的诵读全词并背诵全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公开课教案模板(通用7篇)2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词。

  2。理解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作者借古抒怀的表达方式。

  3。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具备博大胸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作品中借古抒怀的抒情方式。

  2。体会品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法。

  3。讲授法。

  4。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借助多**完成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同学们,刚才播放的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这首歌曲会让我们想到那个鼓角**、充满纷争的乱世——三国,那是个催生英雄的时代,如今虽世殊时异,但那些人的名字至今流传。请看下面的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驰马射虎的孙权)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文武双全的曹操)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现处不愧青天。

  (忠肝义胆的关羽)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三国时期的英雄,作为苏轼,他又最欣赏谁呢?(周瑜)三国英雄如此众多,为何他偏偏对周瑜如此推崇?(板书:为何独爱周瑜?)

  现在,就让我们放声朗读全词,在其中寻找答案吧。

  二、朗读全词。

  1。教师范背。

  2。全班齐读,并思考: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好,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如何体现出这种豪放的呢?我们后文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精神?)

  三、分析题目。

  “念奴娇”是本词的词牌名,其调高亢,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调因此而得名。

  “赤壁怀古”是这首词的题目,告诉我们的主要信息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缅怀古人。(板书:写景——怀人)

  那么,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四、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本词的上阕。

  2。**:上阕描写赤壁景色的句子是什么?体现了赤壁的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雄伟壮观。(意思接近即可)

  3。我们虽不能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景象,但从作者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它的雄奇,这完全归功于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试就以上面三句为例分析。

  学生讨论后明确:用词:“穿”、“拍”、“卷”;手法:夸张、拟人、比喻。

  “穿”字写出山石直插云霄的高峻;“拍”字写出波涛撞击岩石发出的声响;“卷”字则写出波涛起浪后的汹涌澎湃。

  4。试分析此段景描写的作用。

  明确:渲染气氛,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蓄势。

  研讲: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汹涌澎湃,然后镜头慢慢前移,我们会依次看到散乱高耸的山石直冲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的撞击着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似雪的波浪。如果在这样的镜头中在配上诗朗诵,那就是“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而这就是我们的赤壁古战场,我们的“如画江山”。

  五、人物形象分析

  同学们,我们的舞台布置已然完毕,背景就是这如画的江山,当追光灯亮起,照在哪里啊?(豪杰。最终聚焦在周瑜的身上,此时,主人公出场。)

  这个周瑜怎么样啊,请同学们读有关周瑜的部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称呼:公瑾。称字表示尊敬。

  2。婚姻状况:小乔初嫁了。思考:为何不是出嫁?作用何在?

  要点:年轻有为;衬托手法,美女配英雄;周瑜同孙权的亲戚关系也是其成功的重要条件。

  3。相貌打扮: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总结;威武英俊、风度翩翩,儒将风采(当时比较时髦的装扮)。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点拨:以少对多,却能如此淡定,更显其英雄本色。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遥想”以下几句塑造出一位春风得意、威武英俊、意气风发的青年将领的形象。

  六、苏轼内心活动。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江山依旧,可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地方,却是作者被贬之后游历的去处,面对这样的周瑜,面对如此的功业,他心里是有个比较的,且看下图:

  周瑜————————苏轼

  年龄:刚过而立年近半百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何许人也?他很有才华,散文方面很有造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开创宋代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擅长书画,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可他的仕途却极为坎坷,“乌台诗案”不仅使他官场受挫,更险遭杀头之祸,于是他是带着一身的疲惫,满心的伤痕,来到黄州这个荒凉的小镇,想到自己年近半百却不能同周瑜一样建立功勋,可以说壮志未酬,但他还是渴望建立功业,这正是他仰慕周瑜的地方,也难怪他发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样的感慨了。

  七、合作探究:“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体现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情感?(解决词中体现的豪放精神)

  明确: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再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虽然不失优秀,可年华老大,功业少成,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如画的江山,儒雅的英雄,多情的美人,还有流传千古功业,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所以他特别洒脱,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因为同他们为伴,才是永恒。(忆《赤壁赋》)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豁达态度。

  八、高考延伸。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公开课教案模板(通用7篇)3

  教学目标:

  1、把握本词“景、史、情”相融合的写作特色。

  2、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教学用具:

  多**课件

  教学课型:

  课内赏析课

  教时安排:

  一课时

  一、**方式复习作者

  一首诗词,要读懂,首先仍是字词入手。语文实为“文字、文章、文学、文化”。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同学评价,学了这么多年的语文,读得怎么样?应该怎样读?

  2、检查字词的理解见。

  3、集体朗读。

  4、师范读或者听多**的朗读

  解释:词与诗歌不一样,押的是入声韵。入声韵现在已不存在,现在无锡的老言颇有点相像。举例试用无锡话读。入声韵的特点是压抑,此词虽然是豪放词,然归根结底是压抑的情感。

  5、学生朗读,要求:体会文化。

  三、品味鉴赏:词是有章法的,理解词要一层一层的看。全词共八句,分别是:

  1、第一句从眼前江景起兴,由眼前的大江联想到历史长河,引出对往昔英雄的怀念。

  讨论:你认为第一句指的是眼前的大江吗?

  哪几个词是最有历史感的?“浪淘尽”是什么意思?

  (任何英雄人物都会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起笔苍凉)

  2、点明怀古内容,引出古战场。

  故垒西边……这是真是赤壁吗?何以见得?

  3、正面描写赤壁景色,突出江流气势和赤壁的雄奇。

  “乱石穿空”写什么?“惊涛拍岸”突出什么?“卷起千堆雪”写什么?

  (写山,雄俊,力度。惊涛,表明水,江流的湍急。雪在质感上比浪形象,生动)

  4、过渡,承上启下,由写景到写人。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怎样联想到英雄的?

  (得江山,造江山,是一种野心的表达,看到美景,想拥有,以江山**自己的成就。

  5、写周瑜英雄形象,以美人陪衬英雄,突出少年得。

  写英雄为什么一定要写美人?

  (周瑜当年34岁,英气,才华,美人爱英雄自古以来就如此,美人嫁英雄相得益彰。如果东风不与周郎便,那么美人就不是他的了。

  6、写周瑜赫赫战功,以曹军惨败反衬周瑜儒将风流。

  讨论版本中的“墙橹”“强虏”哪一个词好?

  为什么是“羽扇纶巾,儒将风流”?

  7、由怀古到伤己,抒发自己年近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为什么想周瑜会伤自己?(年龄、功业相比)

  这是怎样的心情?(抑郁)

  多情应笑我,多的是什么情?(抑郁之情,早生华发,一“早”字体现此情)

  8、洒酒酬月,表现自己化解胸中郁闷,以求精神超脱的心态。

  “人生如梦”“人间如梦”哪个更好?

  (一指个人,一指所有人。此词更多指的是对自己人生无法把握,虚幻的。人间,则指普遍心态,个人认为,还是“人生”较好。

  9、与周瑜相比之后的感叹:江山在,周郎不在,东坡在,事业不在最后只能洒酒祭江,豪放中见旷达,苍凉中见洒脱。

  四、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1、要有壮阔景。

  2、要写英雄事。

  3、要表功业志。

  4、要抒苍凉的情。

  五、迁移

  以此法读下一首《京口北固亭怀古》。要求:一句句分析,说出理解来。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公开课教案模板(通用7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词的思想内容:借咏史怀古抒发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古抒怀及旷达豪放的意境。

  3、理解词的相关知识及流派风格。

  重点难点:

  借古抒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

  教学方法:

  之前学生接触过词的知识以及苏轼的作品,教授本课应在复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温故知新,讨论诵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诗词歌赋如绚丽的星空,辉耀古今。今天我们就欣赏一首宋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题目)。

  二、关于词

  说到宋词,我们不能不说词的发展,说到词的发展则必须说到苏轼。

  1、词的发展

  词是一种和乐可唱的诗体,兴起于隋唐,盛于宋代。初始是民间艺人走街串巷时所唱的曲词,故叫曲子词,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词在唐代还不能入大雅之堂,诗人在写诗之余偶尔为之,晚唐五代到宋早期,词也只是写些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题材极窄。那种深邃阔大的怀古之情装不进词的形式里,词风也以婉约清丽为主。到苏轼为之一变,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凡入诗者皆可为词。且大气豪放,一改传统,开一代词风,成为豪放一派的领**物,使词这一文学式样,发展到空前的程度。这以后的词坛,豪放与婉约并举,清丽与壮歌齐晖。

  2、词的特点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词牌和题目之分,词牌规定了句数字数和声律,与内容无关,如“念奴娇”。词又分**(58字内)、中调(59——90字内)、长调(91字以上)。词的段叫片或阕。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人,*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奇才和全才。散文、诗歌、书法、绘画样样皆精,且成就卓著。散文与其父其弟皆为唐宋八大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词与辛弃疾并称,书与米芾等并称四大家,画开徽州一派。苏门一家传世美谈甚多。有一副联赞道: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文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2、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当时47岁,两年前贬黄州团练副使(民间自卫队的副队长),苏早年有大志,但在**激烈的环境下,屡遭贬斥。两年前因写诗遭人诬陷,被捕入狱,险遭杀害。但他的达观使他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被贬后复杂心情的反映,他借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叙述,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情怀。

  四、内容分析

  这首词属中调,分上下两片,上片写赤壁之景,抒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指长江;淘,淘洗;风流人物,英雄人物。滔滔江水,滚滚东流,多少历史英雄,被时间的流水淘洗而去。此句交代赤壁的环境,既是写眼前之景,又含有暗喻,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大江,不是历史的长河吗。此句开头,登高怀远,视野开阔。一下子概括千古,真是大气磅礴,尽显豪壮情调。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一说古战场遗迹。“人道是”,即“人说是”。据考,三国时的赤壁在武昌,苏轼游得赤壁在黄州,名赤鼻矶。词人用“人道是”,可见他知,此赤壁非彼赤壁,只是借以表达怀古而已。三四句写赤壁的'地点,并引出周瑜。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石”写山势。乱,多而杂,写山势,照应前面登高远望视野开阔,奇峰异岭尽收眼底。凸显了山势的奇崛和高峻。“惊涛”,因波涛汹涌,令人心惊,故曰“惊涛”;以显水之汹涌。“千堆雪”,巧用比喻,即显宏大又显壮观。此句写景,用笔极简,但笔力雄健,景色奇绝,场面壮观。非***不能。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江山如画,”上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眼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故曰“江山如画”。接下来则盛赞“一时多少豪杰”,在赤壁大战这个舞台上,一时间有多少英雄共同演出了着雄壮大剧。此句总结概括,上承写景,下启周瑜,收束上片。

  ——上片写景感怀,视野旷达,气象万千,荡人心魄。尽显豪放之风。

  下片写周瑜和自己,重在叙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因远曰遥;小乔句表面写婚姻,实则写其年少,有英雄衬美人的作用,以凸显少年英雄,奋发有为————此句写人,英雄年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羽扇纶巾”,《三国演义》给人们一个误解,以为只有诸葛亮这样装束。实则不然,魏晋上层人物以风度潇洒,举止雍容为美,“羽扇纶巾”则**这种名士派头。“羽扇纶巾”借写服饰显其风度闲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其韬略,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从容不迫。诗人笔下的周瑜,何其豪壮。此句凸显其英雄业绩。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指精神;故国,赤壁;神游故国,是说自己身临赤壁,思接周瑜,精神进入到当年的环境。“多情应笑我”是倒置句,即应笑我多情。想到周瑜34岁建立奇功,自己已近中旬“华发早生”,一事无成,两者何其不同。写自己多情,一事无成。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江山依旧,人事已非,沦落无聊,老大徒伤,于是慨叹人生,借酒浇愁。酹,将酒洒地,表示祭奠。因月在江中,故用。此句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消极情绪和苍凉之感。但此句却难掩作者达观之情。

  ——下片写人,先写周瑜,后写自己;周瑜让人景仰,自己壮志难酬。

  总看全词,上片重在写景,将江山之美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视野开阔,景色奇绝,气象万千,荡人心怀,尽显豪壮之情调。下片则重在写人,在对周瑜的塑造上,诗人借周瑜的雄姿英发,赫赫战功,彰显了一种英雄豪气。写自己消极苍凉不掩撒酒江月的豪气。这一切都营造出壮阔雄浑的意境。在表达壮志难酬的同时,让人感受着词的巨大魅力。

  五、艺术特点

  1、情调豪放

  写景抒情,人物塑造。

  2、烘托映衬

  烘托映衬,是用乙托甲,使甲更为突出的手法。作品从“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到周瑜步步缩小,而周之后,笔锋一转,引出自己。这样,前边的一切都退居到陪衬之位。到这儿读者才明白,写古人古事,只是**,以古比今,抒情言志才是目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实是苏词的**作品,古今词坛经典,今天我们学习这首千古绝唱,不仅汲取着思想的营养,还能感受到通篇散发的艺术魅力。

  六、作业

  1、背诵。

  2、整理有关词的知识。

  3、体会作品表现的豪放风格。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公开课教案模板(通用7篇)5

  【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设想】:

  1、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科学地品评课文,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1课时

  【阅读准备】:

  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略),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三、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品味赏析

  (一)阅读上阕,讨论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二)学生**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三)学生思考: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四)、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3)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公开课教案模板(通用7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写景、怀古、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时的自主、合作、探究本事,掌握常用的鉴赏诗歌方法;

  3、理解词人复杂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比较,归纳,感悟豪放词的风格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作者及背景。(教师略作提示)

  1、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是唐天宝年间著名**,调名本此。

  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宦海沉浮,但文学艺术成就颇丰。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又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并称三苏。

  3、写作背景: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苏轼因被指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此词是游赤鼻矶时的感怀之作。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正音强虏(lǔ)华发(huā)羽扇纶巾(guān)还酹江月(hái)(lèi)

  释义一尊(通樽,酒杯)华发(通花,花白)大江东去(名词作状语,向东)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句式①故国神游:倒装句,宾语前置,应当为:神游故国。②多情应笑我:倒装句,宾语前置,应当为:应笑我多情。

  2、品评朗读,感悟词情。

  ①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读后教师作诵读指导。

  ②配乐朗读,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我们才能理解作品,神交作者。关于如何朗诵这首词,还有一则小故事,请大家看屏幕。)全文在那里就不再赘述,请大家看那里面有句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本词被视为豪放派的**作,意境开阔,画面壮丽,气势雄浑,应当读得铿锵有力,慷慨洒脱。(下头就请大家把自我当作关西大汉**朗读全词!)

  好,读得很认真!词的节奏感很强,朗读过程中要注意断句及韵脚,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韵脚其实就是每句话的最终一字,韵脚字及一些动词、形容词都要重读。哪位关西大汉能自告奋勇地来朗读全词。(鼓掌)

  读得不错,有点关西大汉的味。下头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我国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焦晃教师的精彩配乐朗诵,再次去感受全词豪放的风格。)

  3、理清结构,把握全词。

  从词的结构上来说词一般分为上、下阕,从章法上说,词的上阕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阕则侧重抒情。

  四、合作探究,鉴赏词句。

  1、**朗读,交流讨论,质疑释疑。

  **:你最喜欢词中的哪些语句,简要说明理由。请同学们各抒己见。(一般只作肯定,适当评点。指出学生的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句,师**:读得很有气势。它起首就是一个江,这条江是怎样的一条江一个字

  生答:大。

  师**:大。它不说流、不说淌等,说什么说淘。淘的程度怎样样

  生答:尽。

  师追问:淘了多少时间

  生答:千古。

  师继续追问:都淘些什么人物

  生答:风流人物。

  师总结:词开篇就将赤壁放在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

  2、重点探讨研习。

  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⑴哪些字用得好(学会品味语言也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本事,我们在分析写景的资料时要异常注意一些动词和形容词。我们一齐来看此句哪些词写得较好。)

  乱:岸边山岩之险怪;穿:陡峭山崖的高峻;惊:江水之汹涌;拍: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卷:波涛力量之大,展开阔大雪浪图。

  ⑵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述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

  字词特点角度修辞基调

  乱险怪形夸张豪迈奔放

  穿高峭

  惊汹涌声比拟

  拍水石相击

  卷狂澜奔腾形比喻

  雪水色纯白色

  (你能把画面描述出来吗经过这些意象的分析,为我们营造的怎样的意境呢)

  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寥寥数语,便勾画出了它的雄伟壮丽,会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从而为下阕追怀周瑜渲染环境氛围。

  (好,说得都不错。我们一开始就说三国群雄的文韬武略,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请同学们**发言)

  ②探讨:作者为什么选择周瑜作为怀古的对象(**发言)

  其实词中有作者自身与周瑜之比,请你填写下表,对此加以分析。

  (比较了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选择周瑜作为怀古的对象)

  主要是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我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怀古伤今,感慨万千。借周瑜的年少有为来感叹自我的事业无成、壮志难酬、年华虚度。

  ③探讨:如何理解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分组讨论)

  (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自我解脱,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大家是如何理解的请分组讨论,派**发言。)

  对大家的发言,我们作一小结。

  大家想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如画江山,又想周瑜三十四岁时,就指挥赤壁大战取得胜利,名垂青史,立下赫赫战功,肯定深深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可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生性旷达洒脱,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人间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他异常洒脱,洒酒祭奠江月。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也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的,同学们以后也必然遇到种种挫折、打击和磨难;人的一生也会面临许多的选择与**,你将何去何从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能找到需要的答案。

  3、小结全词。

  全词由大江带出,写景、怀古、抒情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豪放活力。那么学习了这首豪放词的**作,它豪放体此刻哪些方面呢景之壮,人之豪,情之达。

  我们学习了诗歌鉴赏的常用方法:知人论世、品味语言、分析意象、辨析表现方法,体验情感。

  最终,我们一齐来再次团体朗读全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公开课教案模板(通用7篇)7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对课文的朗读、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释、叙情形、议特点等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宋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及豪放词的特点

  能力目标:

  (1)抓关键语句,提高学生鉴赏和评价的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诵读和背诵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在词中寄托的情感,感悟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审美目标:领悟、感受到苏词豪放旷达的特点并作出简评

  教学重点

  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作为豪放派**词人,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国是个英雄辈出、充满魅力的时代,其中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势,而且是*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时光虽然过去了近1800年,但是每一位为赤壁之战所激动的人,一旦来到赤壁,当年火光冲天、到处喊杀声的情形仿佛又萦绕于脑海

  赤壁之战八百年后,一位伟大的文坛泰斗来到赤壁,写下了一篇和赤壁之战一样流传千古的伟大词作——《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这位伟***就是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作,是苏轼被贬到湖北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古代诗歌的学习,关键在于品味出诗歌之美最根本的办法是读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二、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激情满怀、壮志豪情的气势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三、朗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看注释,叙情形:长江向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军的赤壁陡峭不*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如画,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健、英气勃发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上阙:描写了赤壁奇景

  下阕:怀念周瑜,抒发感慨

  四、品读重点语句,探究有关问题: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有气势“淘”淘汰、湮没

  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解读:人类历史如长江一样滚滚东流,无数风流人物被湮没在历史洪流中能被后人们记忆的又有几个呢?)

  2、赤壁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的?

  明确:气势磅礴

  (乱石)穿空险峻雄伟

  (惊涛)拍(岸)——巨浪冲击岩石

  卷起千堆雪声势浩大

  千堆雪比喻巨浪

  这几句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描写赤壁雄伟壮丽的奇景

  作者特意把周瑜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写,显得气势豪迈

  3、可怀念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美女配英雄,潇洒的风姿

  雄姿英发英俊潇洒,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雅的将军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曹操70万大军瞬间就被周瑜给消灭了)

  周瑜当时可真是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4 、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物和人物相得益彰

  5、讨论:三国时那么多的英雄豪杰,词人为什么单单怀念周瑜?

  参考: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团练副使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34岁就建立功勋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孙权识人才,重用了周瑜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大都督大元帅)

  ④英雄惜英雄苏轼:“知音如周瑜”有人说周瑜心胸狭窄,那是罗贯中给他“演义”的,目的为了衬托诸葛亮苏东坡和周瑜都有奇才大志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

  6、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不得志;仕途不*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7、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就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五、归纳:

  1、总结主旨: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2、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六、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作为豪放派**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音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七、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外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江城子·记梦》和《赤壁怀古》的异同,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作短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