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宿左省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宿左省原文、翻译及赏析1

  春宿左省

  作者:杜甫

  朝代:唐朝

  原文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翻译

  傍晚时分,“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

  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

  明日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反反复复讯问宵夜到了什么时辰?

  注释

  花隐掖(yè)垣(yuán)暮,啾(jiū)啾栖(qī)鸟过。

  掖垣:门下省和中书省位于宫墙的两边,像人的两腋,故名。

  星临万户动,月傍金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kē)。

  金钥:即金锁。指开宫门的锁钥声。珂:马铃。

  明朝(zhāo))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封事:臣下**奏事,为防泄漏,用黑色袋子密封,因此得名。

  赏析

  这首诗描写作者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居官勤勉,尽职尽忠,一心为国的精神。全诗八句,前四句写宿省之景,后四句写宿省之情,叙述详明而富于变化,描写真切而生动传神,体现了杜甫律诗结构既严谨又灵动,诗意既明达又蕴藉的特点。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起首两句描绘开始值夜时“左省”的景色。看起来好似信手拈来,即景而写,实则章法谨严,很有讲究。首先它写了眼前景:在傍晚越来越暗下来的光线中,“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描写自然真切,历历如绘。其次它还衬了诗中题:写花、写鸟是点“春”;“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作者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宿”相关联;两句字字点题,一丝不漏,很能见出作者的匠心。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此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前句说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后句说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这两句是写得很精彩的警句,对仗工整妥帖,描绘生动传神,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并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其中“动”字和“多”字用得极好,被前人称为“句眼”,此联因之境界全出。这两句既写景,又含情,在结构上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这联描写夜中值宿时的情况。两句是说他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这些都是想象之辞,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勤于国事,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在写法上不仅刻画心情很细致,而且构思新巧。此联本来是进一步贴诗题中的“宿”字,可是作者反用“不寝”两字,描写他宿省时睡不着觉时的心理活动,另辟蹊径,独出机杼,显得词意深蕴,笔法空灵。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最后两句交待“不寝”的原因,继续写诗人宿省时的心情:第二天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所以好几次讯问宵夜到了什么时辰。“数问”二字,则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便有一种悠悠不尽的韵味。结尾二句由题后绕出,从宿省申发到次日早朝上封事,语句矫健有力,词意含蓄隽永,忠爱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春宿左省原文、翻译及赏析扩展阅读


春宿左省原文、翻译及赏析(扩展1)

——《春宿左省》翻译及赏析3篇

《春宿左省》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春宿左省

  杜甫〔唐代〕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译文:

  傍晚时分,“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空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政的月光也特别多。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政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政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明日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反反复复讯问宵夜政了什么时辰?

  注释:

  宿:指值夜。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机要的*机构,因在殿庑之东,故称“左省”。掖垣:门下省和中书省位于宫墙的两边,像人的两腋,故名。金钥:即金锁。指开宫门的锁钥声。珂:马铃。封事:臣下**奏事,为防泄漏,用黑色袋子密封,因此得名。

  赏析:

  这首诗描写作者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居官勤勉,尽职尽忠,一心为国的精神。全诗八句,前四句写宿省之景,后四句写宿省之情,叙述详明而富于变化,描写真切而生动传神,体现了杜甫律诗结构既严谨又灵动,诗意既明达又蕴藉的特点。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起首两句描绘开始值夜时“左省”的.景色。看起来好似信手拈来,即景而写,实则章法谨严,很有讲究。首先它写了眼前景:在傍晚越来越暗下来的光线中,“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描写自然真切,历历如绘。其次它还衬了诗中题:写花、写鸟是点“春”;“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作者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宿”相关联;两句字字点题,一丝不漏,很能见出作者的匠心。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此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前句说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后句说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这两句是写得很精彩的警句,对仗工整妥帖,描绘生动传神,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并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其中“动”字和“多”字用得极好,被前人称为“句眼”,此联因之境界全出。这两句既写景,又含情,在结构上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这联描写夜中值宿时的情况。两句是说他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这些都是想象之辞,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勤于国事,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在写法上不仅刻画心情很细致,而且构思新巧。此联本来是进一步贴诗题中的“宿”字,可是作者反用“不寝”两字,描写他宿省时睡不着觉时的心理活动,另辟蹊径,独出机杼,显得词意深蕴,笔法空灵。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最后两句交待“不寝”的原因,继续写诗人宿省时的心情:第二天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所以好几次讯问宵夜到了什么时辰。“数问”二字,则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便有一种悠悠不尽的韵味。结尾二句由题后绕出,从宿省申发到次日早朝上封事,语句矫健有力,词意含蓄隽永,忠爱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春宿左省》翻译及赏析2

  《春宿左省》

  作者: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注解】:

  1、掖垣:因门下省、中书省地处左右两边,像人的两掖,门下省为左掖。

  2、金钥;指开宫门的锁钥声。

  3、珂:马铃。

  4、封事:臣下**奏事,防有泄漏,用黑色袋子密封,故称。

  【韵译】:

  左偏殿矮墙遮隐花丛,日已将暮,

  投宿的鸟儿,一群群鸣叫着飞过。

  星临宫中,千门万户似乎在闪烁,

  靠近天廷,所得的月光应该更多。

  夜不敢寝,听到宫门开启的钥锁,

  晚风飒飒,想起上朝马铃的音波。

  明晨上朝,还有重要的大事要做,

  心里不安,多次地探问夜漏几何?

  【评析】:

  诗作于左拾遗任上,记叙了诚敬值宿,夜不敢寐的实况。反映了这时诗人不过是个小心谨慎的官吏罢了,字里行间也流露诗人的忠爱之情。

  诗开头两联写景,后两联写情。自幕至夜,再自夜至晓,自晓至明,结构严谨而又灵活,叙述详明而有变化。

《春宿左省》翻译及赏析3

  原文:

  春宿左省

  杜甫〔唐代〕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译文:

  傍晚时分,“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空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政的月光也特别多。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政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政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明日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反反复复讯问宵夜政了什么时辰?

  注释:

  宿:指值夜。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机要的*机构,因在殿庑之东,故称“左省”。掖垣:门下省和中书省位于宫墙的两边,像人的两腋,故名。金钥:即金锁。指开宫门的锁钥声。珂:马铃。封事:臣下**奏事,为防泄漏,用黑色袋子密封,因此得名。

  赏析:

  这首诗描写作者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居官勤勉,尽职尽忠,一心为国的精神。全诗八句,前四句写宿省之景,后四句写宿省之情,叙述详明而富于变化,描写真切而生动传神,体现了杜甫律诗结构既严谨又灵动,诗意既明达又蕴藉的特点。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起首两句描绘开始值夜时“左省”的景色。看起来好似信手拈来,即景而写,实则章法谨严,很有讲究。首先它写了眼前景:在傍晚越来越暗下来的光线中,“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描写自然真切,历历如绘。其次它还衬了诗中题:写花、写鸟是点“春”;“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作者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宿”相关联;两句字字点题,一丝不漏,很能见出作者的匠心。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此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前句说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后句说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这两句是写得很精彩的'警句,对仗工整妥帖,描绘生动传神,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并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其中“动”字和“多”字用得极好,被前人称为“句眼”,此联因之境界全出。这两句既写景,又含情,在结构上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这联描写夜中值宿时的情况。两句是说他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这些都是想象之辞,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勤于国事,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在写法上不仅刻画心情很细致,而且构思新巧。此联本来是进一步贴诗题中的“宿”字,可是作者反用“不寝”两字,描写他宿省时睡不着觉时的心理活动,另辟蹊径,独出机杼,显得词意深蕴,笔法空灵。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最后两句交待“不寝”的原因,继续写诗人宿省时的心情:第二天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所以好几次讯问宵夜到了什么时辰。“数问”二字,则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便有一种悠悠不尽的韵味。结尾二句由题后绕出,从宿省申发到次日早朝上封事,语句矫健有力,词意含蓄隽永,忠爱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春宿左省原文、翻译及赏析(扩展2)

——春宿左省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春宿左省原文翻译及赏析1

  春宿左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傍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傍晚时分,“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

  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

  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

  明日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反反复复讯问宵夜到了什么时辰?

  注释

  宿:指值夜。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机要的*机构,因在殿庑之东,故称“左省”。

  掖垣:门下省和中书省位于宫墙的两边,像人的两腋,故名。

  金钥:即金锁。指开宫门的锁钥声。

  珂:马铃。

  封事:臣下**奏事,为防泄漏,用黑色袋子密封,因此得名。

  赏析

  这首诗描写作者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居官勤勉,尽职尽忠,一心为国的精神。全诗八句,前四句写宿省之景,后四句写宿省之情,叙述详明而富于变化,描写真切而生动传神,体现了杜甫律诗结构既严谨又灵动,诗意既明达又蕴藉的特点。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起首两句描绘开始值夜时“左省”的景色。看起来好似信手拈来,即景而写,实则章法谨严,很有讲究。首先它写了眼前景:在傍晚越来越暗下来的光线中,“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描写自然真切,历历如绘。其次它还衬了诗中题:写花、写鸟是点“春”;“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作者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宿”相关联;两句字字点题,一丝不漏,很能见出作者的匠心。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此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前句说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后句说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这两句是写得很精彩的警句,对仗工整妥帖,描绘生动传神,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并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其中“动”字和“多”字用得极好,被前人称为“句眼”,此联因之境界全出。这两句既写景,又含情,在结构上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这联描写夜中值宿时的情况。两句是说他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这些都是想象之辞,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勤于国事,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在写法上不仅刻画心情很细致,而且构思新巧。此联本来是进一步贴诗题中的“宿”字,可是作者反用“不寝”两字,描写他宿省时睡不着觉时的心理活动,另辟蹊径,独出机杼,显得词意深蕴,笔法空灵。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最后两句交待“不寝”的原因,继续写诗人宿省时的心情:第二天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所以好几次讯问宵夜到了什么时辰。“数问”二字,则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便有一种悠悠不尽的韵味。结尾二句由题后绕出,从宿省申发到次日早朝上封事,语句矫健有力,词意含蓄隽永,忠爱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创作背景

  这首五律作于唐肃宗乾元**(758)。至德二载(757)九月,唐军收复了被安史叛军所**的京师长安;十月,肃宗自凤翔还京,杜甫于是从鄜州到京,仍任左拾遗。唐时左拾遗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诤,小事上封事。

春宿左省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春宿左省

  杜甫〔唐代〕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译文:

  傍晚时分,“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空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政的月光也特别多。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政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政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明日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反反复复讯问宵夜政了什么时辰?

  注释:

  宿:指值夜。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机要的*机构,因在殿庑之东,故称“左省”。掖垣:门下省和中书省位于宫墙的两边,像人的两腋,故名。金钥:即金锁。指开宫门的锁钥声。珂:马铃。封事:臣下**奏事,为防泄漏,用黑色袋子密封,因此得名。

  赏析:

  这首诗描写作者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居官勤勉,尽职尽忠,一心为国的精神。全诗八句,前四句写宿省之景,后四句写宿省之情,叙述详明而富于变化,描写真切而生动传神,体现了杜甫律诗结构既严谨又灵动,诗意既明达又蕴藉的特点。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起首两句描绘开始值夜时“左省”的景色。看起来好似信手拈来,即景而写,实则章法谨严,很有讲究。首先它写了眼前景:在傍晚越来越暗下来的光线中,“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描写自然真切,历历如绘。其次它还衬了诗中题:写花、写鸟是点“春”;“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作者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宿”相关联;两句字字点题,一丝不漏,很能见出作者的匠心。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此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前句说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后句说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这两句是写得很精彩的警句,对仗工整妥帖,描绘生动传神,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并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其中“动”字和“多”字用得极好,被前人称为“句眼”,此联因之境界全出。这两句既写景,又含情,在结构上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这联描写夜中值宿时的情况。两句是说他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这些都是想象之辞,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勤于国事,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在写法上不仅刻画心情很细致,而且构思新巧。此联本来是进一步贴诗题中的“宿”字,可是作者反用“不寝”两字,描写他宿省时睡不着觉时的.心理活动,另辟蹊径,独出机杼,显得词意深蕴,笔法空灵。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最后两句交待“不寝”的原因,继续写诗人宿省时的心情:第二天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所以好几次讯问宵夜到了什么时辰。“数问”二字,则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便有一种悠悠不尽的韵味。结尾二句由题后绕出,从宿省申发到次日早朝上封事,语句矫健有力,词意含蓄隽永,忠爱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春宿左省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翻译

  译文

  左偏殿矮墙遮隐花丛,日已将暮,

  投宿的鸟儿,一群群鸣叫着飞过。

  星临宫中,千门万户似乎在闪烁,

  靠近天廷,所得的月光应该更多。

  夜不敢寝,听到宫门开启的钥锁,

  晚风飒飒,想起上朝马铃的音波。

  明晨上朝,还有重要的大事要做,

  心里不安,多次地探问夜漏几何?

  注释

  ①宿:指值夜。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机要的*机构,因在殿庑之东,故称“左省”。

  ②掖垣:门下省和中书省位于宫墙的两边,像人的两腋,故名。

  ③金钥:即金锁。指开宫门的锁钥声。

  ④珂:马铃。

  ⑤封事:臣下**奏事,为防泄漏,用黑色袋子密封,因此得名。

  赏析

  757年(至德二年)九月,唐军收复了被安史叛军所**的京师长安;十月,唐肃宗自凤翔还京,诗中题:写花、写鸟是点“春”;“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作者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宿”相关联;两句字字点题,一丝不漏,很能见出作者的匠心。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此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前句说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后句说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这两句是写得很精彩的警句,对仗工整妥帖,描绘生动传神,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并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其中“动”字和“多”字用得极好,被前人称为“句眼”,此联因之境界全出。这两句既写景,又含情,在结构上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这联描写夜中值宿时的情况。两句是说他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这些都是想象之辞,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勤于国事,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在写法上不仅刻画心情很细致,而且构思新巧。此联本来是进一步贴诗题中的“宿”字,可是作者反用“不寝”两字,描写他宿省时睡不着觉时的心理活动,另辟蹊径,独出机杼,显得词意深蕴,笔法空灵。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最后两句交待“不寝”的原因,继续写诗人宿省时的心情:第二天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所以好几次讯问宵夜到了什么时辰。“数问”二字,则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便有一种悠悠不尽的韵味。结尾二句由题后绕出,从宿省申发到次日早朝上封事,语句矫健有力,词意含蓄隽永,忠爱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这首诗多少带有某些应制诗的色彩,写得*正妥贴,在杜甫五律中很有特色。全诗八句,前四句写宿省之景,后四句写宿省之情。自暮至夜,自夜至将晓,自将晓至明朝,叙述详明而富于变化,描写真切而生动传神,体现了杜甫律诗结构既严谨又灵动,诗意既明达又蕴藉的特点。


春宿左省原文、翻译及赏析(扩展3)

——《春宿左省》赏析3篇

《春宿左省》赏析1

  杜甫唐五言律诗:

  《春宿左省》原文: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春宿左省》参考注释:

  ①掖垣:朝廷的门下省与中书省。因中书省和门下省在宫墙的两边,象人的两掖,故名。

  ②啾啾:鸟声。

  ③栖鸟:投巢的鸟儿。

  ④九霄:九重天,此代指皇宫。

  ⑤多:指得月光多。

  ⑥明朝:明晨。

  ⑦封事:奏章。

  ⑧数:屡次。

  ⑨听金钥:指听宫门的锁钥声。

  ⑩玉珂:马上的玉铃。

  杜甫唐五言律诗:《春宿左省》赏析:

  诗作于左拾遗任上,记叙了诗人诚敬值宿,夜不敢寐的情景,反映了这时诗人忧谗畏讥的感慨,字里行间也流露诗人的忠爱之情。诗开头两联写景,后两联写情。自暮至夜,再自夜至晓,自晓至明,结构严谨而又灵活,叙述详明而有变化,章法严谨,情景交融,含蓄细腻。

  本诗通篇写上朝前夜的不安和焦盼的心情,但作为诗来说没有多少特色。

《春宿左省》赏析2

  春宿左省

  杜 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动”“多”。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特别多。这两句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而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双关。因这两字,全联境界全出。

  解析:至德二载(757)九月,唐军收复了被安史叛军所**的京师长安;十月,肃宗自凤翔还京,杜甫于是从鄜州到京,仍任左拾遗。首联描绘开始值夜时“左省”的景色。颔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颈联描写夜中值宿时的情况。尾联交待“不寝”的原因,继续写诗人宿省时的心情:第二天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所以好几次讯问宵夜时辰几何?全诗八句,前四句写宿省之景,后四句写宿省之情。自暮至夜,自夜至将晓,自将晓至明朝,叙述详明而富于变化,描写真切而生动传神,体现了杜甫律诗结构既严谨又灵动,诗意既明达又蕴藉的特点。

  赏析:

  757年(至德二年)九月,唐军收复了被安史叛军所**的京师长安;十月,唐肃宗自凤翔还京,杜甫于是从鄜州到京,仍任左拾遗。左拾遗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诤,小事上封事。这首作于758年(乾元**)的五律,描写作者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居官勤勉,尽职尽忠,一心为国的精神。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起首两句描绘开始值夜时“左省”的景色。看起来好似信手拈来,即景而写,实则章法谨严,很有讲究。首先它写了眼前景:在傍晚越来越暗下来的光线中,“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描写自然真切,历历如绘。其次它还衬了诗中题:写花、写鸟是点“春”;“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作者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宿”相关联;两句字字点题,一丝不漏,很能见出作者的匠心。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此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前句说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后句说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这两句是写得很精彩的警句,对仗工整妥帖,描绘生动传神,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并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其中“动”字和“多”字用得极好,被前人称为“句眼”,此联因之境界全出。这两句既写景,又含情,在结构上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这联描写夜中值宿时的情况。两句是说他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这些都是想象之辞,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勤于国事,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在写法上不仅刻画心情很细致,而且构思新巧。此联本来是进一步贴诗题中的“宿”字,可是作者反用“不寝”两字,描写他宿省时睡不着觉时的心理活动,另辟蹊径,独出机杼,显得词意深蕴,笔法空灵。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最后两句交待“不寝”的原因,继续写诗人宿省时的心情:第二天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所以好几次讯问宵夜到了什么时辰。“数问”二字,则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便有一种悠悠不尽的韵味。结尾二句由题后绕出,从宿省申发到次日早朝上封事,语句矫健有力,词意含蓄隽永,忠爱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这首诗多少带有某些应制诗的色彩,写得*正妥贴,在杜甫五律中很有特色。全诗八句,前四句写宿省之景,后四句写宿省之情。自暮至夜,自夜至将晓,自将晓至明朝,叙述详明而富于变化,描写真切而生动传神,体现了杜甫律诗结构既严谨又灵动,诗意既明达又蕴藉的特点。

《春宿左省》赏析3

  春宿左省

  隋唐 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春宿左省翻译:

  左偏殿矮墙遮隐花丛,日已将暮,投宿的鸟儿,一群群鸣叫着飞过。星临宫中,千门万户似乎在闪烁,靠近天廷,所得的月光应该更多。夜不敢寝,听到宫门开启的钥锁,晚风飒飒,想起上朝马铃的音波。明晨上朝,还有重要的大事要做,心里不安,多次地探问夜漏几何?

  春宿左省字词解释:

  宿:指值夜。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机要的*机构,因在殿庑之东,故称“左省”。

  掖垣:门下省和中书省位于宫墙的两边,像人的两腋,故名。

  金钥:即金锁。指开宫门的锁钥声。

  珂:马铃。

  封事:臣下**奏事,为防泄漏,用黑色袋子密封,因此得名。

  春宿左省背景:

  至德二载(757)九月,唐军收复了被安史叛军所**的京师长安;十月,肃宗自凤翔还京,杜甫于是从鄜州到京,仍任左拾遗。左拾遗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诤,小事上封事。所谓“封事”,就是密封的奏疏。这首作于乾元**(758)的五律,描写作者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忠勤为国的思想。

  春宿左省中心大意:

  本诗描写了作者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居官勤勉,尽职尽忠,一心为国的精神。

  春宿左省赏析: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起首两句描绘开始值夜时“左省”的景色。看起来好似信手拈来,即景而写,实则章法谨严,很有讲究。首先它写了眼前景:在傍晚越来越暗下来的光线中,“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描写自然真切,历历如绘。其次它还衬了诗中题:写花、写鸟是点“春”;“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作者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宿”相关联;两句字字点题,一丝不漏,很能见出作者的匠心。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此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前句说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后句说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这两句是写得很精彩的警句,对仗工整妥帖,描绘生动传神,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并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其中“动”字和“多”字用得极好,被前人称为“句眼”,此联因之境界全出。这两句既写景,又含情,在结构上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这联描写夜中值宿时的'情况。两句是说他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这些都是想象之辞,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勤于国事,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在写法上不仅刻画心情很细致,而且构思新巧。此联本来是进一步贴诗题中的“宿”字,可是作者反用“不寝”两字,描写他宿省时睡不着觉时的心理活动,另辟蹊径,独出机杼,显得词意深蕴,笔法空灵。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最后两句交待“不寝”的原因,继续写诗人宿省时的心情:第二天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所以好几次讯问宵夜到了什么时辰。“数问”二字,则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便有一种悠悠不尽的韵味。结尾二句由题后绕出,从宿省申发到次日早朝上封事,语句矫健有力,词意含蓄隽永,忠爱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这首诗多少带有某些应制诗的色彩,写得*正妥贴,在杜甫五律中很有特色。全诗八句,前四句写宿省之景,后四句写宿省之情。自暮至夜,自夜至将晓,自将晓至明朝,叙述详明而富于变化,描写真切而生动传神,体现了杜甫律诗结构既严谨又灵动,诗意既明达又蕴藉的特点。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揭露**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越来越**,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文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春宿左省原文、翻译及赏析(扩展4)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春思

  作者:李白朝代:唐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翻译:

  燕地小草刚像丝绒一般柔软纤细,秦地的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了树枝。

  当你怀念家园盼望归家之日时,我早就因思念你而愁肠百结。

  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要吹进罗帐激起我的愁思呢?

  注释: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燕草:指燕地的草。燕,河北省北部一带,此泛指北部边地,征夫所在之处。秦桑:秦地的桑树。秦,指陕西省一带,此指思妇所在之地。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君:指征夫。怀归:想家。妾:古代妇女自称。此处为思妇自指。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wéi)。

  罗帏:丝织的帘帐。

  赏析:

  此诗写一位出征**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表现思妇的思边之苦及其对爱情的坚贞。全诗言辞朴实无华,情景交融,神骨气味高雅浑然,富有民歌特色。

  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作描摹思妇的心理,《春思》是其中著名的一篇。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春”字往往语带双关。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诗题“春思”之“春”,就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开头两句是说,燕地小草像碧丝般青绿,秦地的桑树已经叶翠枝绿。

  开头两句,可以视作“兴”。诗中的兴句一般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的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在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素和丈夫的恩爱相处,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产生思归的念头。见春草而思归,诗人巧妙的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和怀疑和眼前的真景结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所以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情感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的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这是一般兴句不容易做到的。两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丝”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思归和断肠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和含蓄美。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三、四句是说,当你怀念家园盼归之日,早就思念你而愁肠百结。

  三、四两句直接承接兴句的理路而来,故仍从两地着笔。丈夫及春怀归,按理说,诗中的女主人公应该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又似乎违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联系上面的兴句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样写,对表现思妇的感情又进了一层。元代萧士赟注李白集曾加以评述道:“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生,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绿也。”这一评述,揭示了兴句与所用之词之间的微妙的关系。诗中看似与理不合之处,正是感情最为浓密的所在。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末两句是说,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吹进罗帐激我愁思?

  诗中的最后两句,诗人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对行役屯戍未归的丈夫的殷殷思念之情。从艺术上说,这两句让多情的思妇对着无情的春风发话,又仿佛是无理的,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特定环境中的思妇的情态,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是为了表达孤眠独宿的少妇对丈夫的思情。以此作结,恰到好处。

  无理而妙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艺术特征。从李白的这首诗中不难看出,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违背常理、常情的描写中,反而更深刻的表现了各种复杂的感情。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2

  春思二首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红粉当垆弱柳垂,金花腊酒解酴醿。

  笙歌日暮能留客,醉杀长安轻薄儿。

  古诗简介

  《春思二首》是唐代诗人贾至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先点染出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后转写诗人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第二首诗则是以想象之笔描绘春光艳冶的长安城中**公子们的奢靡生活。组诗就春立意,巧用反衬手法。

  翻译/译文

  春天青草丛生,绿柳抽芽,桃花挂在枝头丛丛点缀,李子花的香味飘得远远都是。(但是在这样生机盎然的春天),春风依然不能为我吹散烦恼忧愁,我的愁思怨恨偏偏在这春天一直滋长。

  美人在吆喝着卖酒,扭动着腰肢的佳人们(在旁边作陪);金花茶配着米酒可以解酴醿酒。在这日夜不间断的歌舞声中,最能留住来往的客人,能把长安所有的轻薄人都醉死在这温柔乡里。

  注释

  ⑴春思:指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的愁恨。

  ⑵历乱:指烂漫。

  ⑶当垆(lú):指卖酒。垆,放酒坛的土墩。

  ⑷腊酒:即腊月酿制的酒。酴(tú)醿(mí):酒名。

  ⑸轻薄儿:指轻佻浮薄的.人。

  创作背景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根据诗人的身世结合这首诗的内容来推断,这首诗当为贾至在至德(唐肃宗**,756—758)年间被贬谪为岳州司马时所作。

  赏析/鉴赏

  鉴赏

  贾至的《春思二首》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下面是古典诗词专家陈邦炎先生对组诗第一首(“草色青青柳色黄”)的赏析。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这首诗大概也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诗中表达的愁恨,看来不是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可与这首诗参证的有他的另一首《西亭春望》诗:

  “日长风暖柳青青, 北雁归飞入窅冥。

  岳阳楼上闻吹笛, 能使春心满洞庭。”

  这里,除明写诗人身在岳州外,“柳青青”的景色与“草色青青柳色黄”既很像,而“日长风暖”的景象也近似“偏能惹恨长”的“春日”与“不为吹愁去”的“东风”。至于“满洞庭”的“春心”,与这首诗题所称的“春思”也大致同义。“春心”是因春来雁去而触发的旅情归心;“春思”是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

  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

  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有深意。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的。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诗“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所写的都是同一心理状态,表达了诗人主观上的时间感。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诗的语言有时不妨突破常理,但又必须可以为读者所理解。也就是说,一首诗可以容纳联想、奇想、幻想、痴想,却不是荒诞不经的胡思乱想;诗人可以**地飞翔他的想象之翼,却在感情的表达上要有可以引起读者共感之处。这首《春思》诗,正是如此。

  这组诗中表达的愁恨,不是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然而,这种深愁苦恨,由于时代的局限和文人固有的涵养,在作品中又不能直白写出,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这样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

  第一首诗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有深意。

  第二首诗则通过想象的手法描绘长安城春光艳冶的画面以及城中“轻薄儿”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这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也是以反衬手法表现诗人被贬谪的失意与愁恨。在艺术上,这首与前首有共同之处,都是以色彩绚丽的词句来写景状物。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的。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诗“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所写的都是同一心理状态,表达了诗人主观上的时间感。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这组诗以春立意,充分运用了想象这一特殊的心理活动,在已有的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理、分析、综合,由一个事物联系到另一个事物,创遣出新的观念和意境的。诗人的想象与形象思维具有内在联系。诗人巧妙地拟用了反衬的艺术方法,即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以乐景来衬托自己的惆怅。他虽然以东风、春日这些表象为基本材料,不脱离感性认识,但诗人又没有让读者忽视综合分析效应和理性认识因素,真正用艺术形象说话,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回味的余地。这样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名家点评

  宋代杨万里《诚斋诗话》:山谷集中有绝句云:“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零乱杏花香。春风不解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此唐人贾至诗也,特改五字耳。(贾云:“桃花历乱李花香”,又“不为吹愁”“惹梦长”。)

  明代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李云:“不”、“去”、“故”、“惹”,句法字法皆妙。郭云:寻常花柳风日,写得种种关情。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惹”字绝妙,“不为吹愁”,反能“惹恨”,埋怨东风,思柔语脆。

  清代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田子艺曰:诗中用“惹”字,有有情之惹,有无情之惹。***“被惹香黛残古词”、“至今衣袖惹天香”,贾至“衣冠身惹御炉香”、“春日偏能惹恨长”,温庭筠“暖香惹梦鸳鸯锦”,孙光宪“眉黛惹春愁”,皆有情之惹。王维“扬花惹暮春”,李贺“古竹老梢惹碧云”,皆惹,而春独为无情之惹,此又大奇。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3

  春思二首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红粉当垆弱柳垂,金花腊酒解酴醿。

  笙歌日暮能留客,醉杀长安轻薄儿。

  古诗简介

  《春思二首》是唐代诗人贾至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先点染出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后转写诗人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第二首诗则是以想象之笔描绘春光艳冶的长安城中**公子们的奢靡生活。组诗就春立意,巧用反衬手法。

  翻译/译文

  春天青草丛生,绿柳抽芽,桃花挂在枝头丛丛点缀,李子花的香味飘得远远都是。(但是在这样生机盎然的春天),春风依然不能为我吹散烦恼忧愁,我的愁思怨恨偏偏在这春天一直滋长。

  美人在吆喝着卖酒,扭动着腰肢的佳人们(在旁边作陪);金花茶配着米酒可以解酴醿酒。在这日夜不间断的歌舞声中,最能留住来往的客人,能把长安所有的轻薄人都醉死在这温柔乡里。

  注释

  ⑴春思:指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的愁恨。

  ⑵历乱:指烂漫。

  ⑶当垆(lú):指卖酒。垆,放酒坛的土墩。

  ⑷腊酒:即腊月酿制的酒。酴(tú)醿(mí):酒名。

  ⑸轻薄儿:指轻佻浮薄的人。

  创作背景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根据诗人的身世结合这首诗的内容来推断,这首诗当为贾至在至德(唐肃宗**,756—758)年间被贬谪为岳州司马时所作。

  赏析/鉴赏

  鉴赏

  贾至的《春思二首》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下面是古典诗词专家陈邦炎先生对组诗第一首(“草色青青柳色黄”)的赏析。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这首诗大概也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诗中表达的愁恨,看来不是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可与这首诗参证的有他的另一首《西亭春望》诗:

  “日长风暖柳青青, 北雁归飞入窅冥。

  岳阳楼上闻吹笛, 能使春心满洞庭。”

  这里,除明写诗人身在岳州外,“柳青青”的景色与“草色青青柳色黄”既很像,而“日长风暖”的景象也近似“偏能惹恨长”的“春日”与“不为吹愁去”的“东风”。至于“满洞庭”的“春心”,与这首诗题所称的“春思”也大致同义。“春心”是因春来雁去而触发的旅情归心;“春思”是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

  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

  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有深意。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的。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诗“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所写的都是同一心理状态,表达了诗人主观上的时间感。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诗的语言有时不妨突破常理,但又必须可以为读者所理解。也就是说,一首诗可以容纳联想、奇想、幻想、痴想,却不是荒诞不经的胡思乱想;诗人可以**地飞翔他的想象之翼,却在感情的表达上要有可以引起读者共感之处。这首《春思》诗,正是如此。

  这组诗中表达的愁恨,不是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然而,这种深愁苦恨,由于时代的局限和文人固有的涵养,在作品中又不能直白写出,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这样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

  第一首诗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有深意。

  第二首诗则通过想象的手法描绘长安城春光艳冶的.画面以及城中“轻薄儿”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这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也是以反衬手法表现诗人被贬谪的失意与愁恨。在艺术上,这首与前首有共同之处,都是以色彩绚丽的词句来写景状物。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的。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诗“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所写的都是同一心理状态,表达了诗人主观上的时间感。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这组诗以春立意,充分运用了想象这一特殊的心理活动,在已有的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理、分析、综合,由一个事物联系到另一个事物,创遣出新的观念和意境的。诗人的想象与形象思维具有内在联系。诗人巧妙地拟用了反衬的艺术方法,即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以乐景来衬托自己的惆怅。他虽然以东风、春日这些表象为基本材料,不脱离感性认识,但诗人又没有让读者忽视综合分析效应和理性认识因素,真正用艺术形象说话,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回味的余地。这样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名家点评

  宋代杨万里《诚斋诗话》:山谷集中有绝句云:“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零乱杏花香。春风不解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此唐人贾至诗也,特改五字耳。(贾云:“桃花历乱李花香”,又“不为吹愁”“惹梦长”。)

  明代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李云:“不”、“去”、“故”、“惹”,句法字法皆妙。郭云:寻常花柳风日,写得种种关情。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惹”字绝妙,“不为吹愁”,反能“惹恨”,埋怨东风,思柔语脆。

  清代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田子艺曰:诗中用“惹”字,有有情之惹,有无情之惹。***“被惹香黛残古词”、“至今衣袖惹天香”,贾至“衣冠身惹御炉香”、“春日偏能惹恨长”,温庭筠“暖香惹梦鸳鸯锦”,孙光宪“眉黛惹春愁”,皆有情之惹。王维“扬花惹暮春”,李贺“古竹老梢惹碧云”,皆惹,而春独为无情之惹,此又大奇。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翻译

  莺歌燕语预报了临近新年,马邑龙堆是几千里的疆边。

  家住京城比邻着汉室宫苑,心随明月飞到边陲的胡天。

  织锦回文诉说思念的长恨,楼上花枝取笑我依然独眠。

  请问你主帅车骑将军窦宪,何时班师回朝刻石燕然山。

  注释

  1、马邑:秦所筑城名,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龙堆:白龙堆得简称,指沙漠。

  2、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

  3、苑:这里指行宫。

  4、机中句,窦滔为苻坚秦州刺史,后谪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论:表露,倾吐。

  5、为问两句: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元戎:犹主将。返旆:犹班师。勒:刻。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杭爱山。

  赏析

  这首诗题为《春思》,大意是写一位出征**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盛唐是社会相对安定的时期,但边境战争却并未停息。前方将士与家乡亲人相互思念之情。仍然是诗人们吟咏的重要主题。这一类诗作总的来说具有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内容也较为充实。由于富有真情实感.其中不乏千古传涌的佳作。

  首联“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对比鲜明,动人心弦。“莺啼燕语”,这是和*宁静的象征;新年佳节,这是亲人团聚的时辰。但是,另一方面,在那遥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上句“莺啼燕语”四字,写得色彩浓丽,生意盎然。使下句“马邑龙堆”,更显得沉郁悲壮。诗人好似信笔而下,但震撼力却很强。

  良辰美景,未必便能带来欢乐;温柔乡里,最易惹动离情。“家住秦城邻汉苑”,秦城指咸阳,汉苑指长安。诗中的女主人公虽然目睹京畿的繁华与和*,却是“心随明月到胡天”,早巳飞到丈夫的身边。关河万里,能隔断人的形体,却隔不断心灵的呼唤,而作为心灵交通媒介的,大概只有那普照万方的明月了。

  为了寄托无穷的思念,女主人公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仿照古人故事,为远方的夫君织一幅锦字回文诗。回文诗循环可读,无始无终,思妇的离恨也缠绵不尽,地久天长。“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上句一个“论”字。下句一个“笑”字,都是拟人化的写法。锦字回文诗的内容。无非离情别恨。锦字诗有多长,恨便有多长,锦字诗无穷,恨也无穷。楼上花枝本无情,然而在诗人眼中。那花团锦簇的样子,很像是在嘲笑独眠之人。

  诗的结尾笔锋一转,提出一个意义深远的问题:“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不问别人而问元戎,因为他是军中主帅:你什么时候才能得胜班师,勒石而还?女主人公对亲人的思念是痛苦而深挚的,然而她也深明大义。她当然懂得,只有彻底战胜了敌人,才会有不光自己,同时也包括普天之下所有离散家庭的重新团聚。就这样,诗中女主人公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起来,赋予了这首诗以比较积极的社会意义。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5

  玉楼春·春思

  严仁〔宋代〕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胡蝶乱。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

  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暮春的风光只在庭园的西边,荠菜花开得正好,蝴蝶也飞来飞去忙乱着。冰清澄澈的池塘一汪碧绿。香径上的花儿已经落尽,就连落在小路上的花瓣也被风吹得老远。我的相思太深,竟怨摇曳的游丝太短。整日里为相思煎熬,以致体瘦而衣带渐渐松缓。打开梳妆镜,镜如明月,不会骗人,镜中的人容颜已憔悴,等明日君归来看镜,亲自看一看我憔悴的容颜,便知我的一片深情。

  注释:

  冰池晴绿:指池水碧绿。罗带缓:因体瘦而衣带松。奁(lian):镜匣。这里指镜子。晴绿:指池水。

  鉴赏

  在现存的词作里,严仁有词三十首,其中一半占上写闺情。“闺情”,在唐宋词里是写作量占多数的一种题材。这种词的表现手法多样,或雕琢,或白描,但有创意,新颖别致的倒为数“多。而本词却有其独到之处。

  本词采用蝶见的上景下情的写法。但其写景却在动与静对比的同时,用暗示衬托出思妇的情怀。小园内春光烂漫,杂花竞放,但思妇的视线却只有小园西畔的一片荠菜花,此时荠菜开出繁密的白色小花,引来许多上下纷飞的蝴蝶。“繁”和“乱”是占荠菜花和蝴蝶的形态和活动反映出春事已深。“只在”两字暗示春风仅仅在园中停留,却“光顾寂寞的深闺

  荠菜本是可食之野菜,而她无心踏青挑菜,占致听任荠菜长得遍地都是:“花繁”,“仅形容荠菜长得茂密,又从另一角度暗示了思妇因思春而无意游赏的心情。

  词人借思妇的目光,将关注点转移到池塘和花径上。“冰池”指水面光洁如冰,莹澈清碧。“照还空”,形容冰池在阳光之下显得透明无比。“香径”写落花堆满小路,送来阵阵芳馨。“吹已断”,是说枝头花瓣都已被风吹落在地。从这一泓碧水、一条花径的静景场面中,衬托出思妇幽闺寂寞、尽日凝望的神态。这种占写景为主而景中有情的写法,过渡到下片来情,使得全词融为一体。

  下片所写的相思之情,主要是占间接而曲折的手法来反映的。游丝,是飘荡于空中的昆虫之丝,说“恨游丝短”是用占反衬自己情意之长。由于相思而日益消瘦,亦“直接说出,只用“罗带缓”来暗示。

  这种写法在《古乐府歌》:“离家日已远,衣带日趋缓。”中有表现。《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亦有“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之句,“过前者是游子口吻,后者是思妇之辞。这里间接地刻画出由于离别日久相思“已而渐趋消瘦的`思妇形象。

  结尾两句设想新奇,占构思别出心裁而为人称道,是承上面“罗带缓”而进一步悬拟他日归来相见时的情景。这样的手法更显示出相思之苦。词人并未使用直接诉陈因怀人而憔悴之语,而是曲折地说:梳妆匣里的圆镜“会欺人,待你归来之日可占看到思妇消瘦的容颜。这种间接的写法看似痴语,其实是至情的流露。本词运用反衬、暗示、间接等手法,使词意婉转层深,独具韵致。

  严仁

  严仁(约公元1200年前后在世)字次山,号樵溪,邵武(今属福建)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庆元末前后在世。好古博雅。杨巨源诛吴曦,安丙惎而杀之,仁为作长愤歌,为时传诵。与同族严羽、严参齐名,人称“三严”。仁工词,有《清江欸乃集》不传,《文献通考》行于世。存词30首。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6

  原文:

  春思诗

  南北朝:王僧孺

  雪罢枝即青,冰开水便绿。

  复闻黄鸟声,全作相思曲。

  译文:

  雪罢枝即青,冰开水便绿。

  冬雪刚刚停歇,树木的枝条便已悄悄绽出青青的嫩芽,冰开始消融,水面荡漾着阵阵绿色的涟漪。

  复闻黄鸟声,全作相思曲。

  再次听到黄莺的啼鸣声,仿佛那每一声婉转的歌唱,都是一支深情的相思之曲。

  注释:

  雪罢枝即青,冰开水便绿。

  罢:停,歇。

  复闻黄鸟声,全作相思曲。

  赏析:

  全诗写景抒情都十分自然,没有造作之感。前两句景中含情,意在写节序变换容易引起人的思念。后两句借黄莺的鸣啭表达对心上人的怀想,情中有景。诗虽简练,却表达了相思之情。

  冬雪初罢,树木的`枝条便已悄悄绽出青青的嫩芽,冰开始消融,水面荡漾着阵阵绿色的涟漪。在这大地回春之时,每日独守空闺的思妇,也走下绣楼。她来到春天的怀抱,尽情呼吸着春天的清新空气,仿佛自己干渴的心田也得到了滋润,开始复苏。当然,在这样美好的春光里,她也绝不会忘怀自己日夜思念的夫君。她与他分手,正是“杨柳依依”的时节,她还曾亲手折杨柳为夫君送别。那柔丝千缕袅娜低垂的杨柳,正象征着他们夫妻之间缠绵缱绻、难舍难分的一段柔情。如今柳色又一次泛出了青色,自己的亲人该回来了吧?何况冰雪已经消融,可以**减轻道途上风雪跋涉之苦。

  突然,树上传来了黄英的恰恰娇啼,打断了思妇的遐思。鸟儿的每一声婉转的歌唱,在思妇听来,都是一支深情的相思之曲。《诗经·豳风·东山》末章有云“仓庚(即黄鸟、黄莺)**,熠燿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这是归来的征人在途中想象当初结婚时的情景“记得那天黄莺的翅儿闪闪映太阳,那人过门做新娘,马儿有赤也有黄”。也许,此处的思妇也有黄莺的鸣叫,回忆起结婚那天的种种欢悦了吧?于是,她对夫君的怀念更加深沉,对夫君归来的企盼也更加殷切,更加难以抑制了。此诗意境与《诗经·小雅·出车》的后半句有些异曲同工。《出车》里写到思妇对征人的怀念,是“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最后一章更写到“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的时节,征人终于凯旋归来。王僧儒此诗可能受到《出车》的启示,而其笔墨中,重在写思妇因春怀人之情,特别是她听到黄莺鸣叫的刹那,所产生的心理感受,这与《出车》借景喻情的手法不同。

  全诗寥寥四句,前三局皆是写景,直到第四局才将相思之情略略点明,因而给人以含蓄蕴藉之感,颇具唐人绝句的风姿。明人张溥称王僧儒“诗文新丽顿挫”,于此可见一斑。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7

  春思二首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红粉当垆弱柳垂,金花腊酒解酴醿。

  笙歌日暮能留客,醉杀长安轻薄儿。

  古诗简介

  《春思二首》是唐代诗人贾至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先点染出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后转写诗人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第二首诗则是以想象之笔描绘春光艳冶的长安城中**公子们的奢靡生活。组诗就春立意,巧用反衬手法。

  翻译/译文

  春天青草丛生,绿柳抽芽,桃花挂在枝头丛丛点缀,李子花的香味飘得远远都是。(但是在这样生机盎然的春天),春风依然不能为我吹散烦恼忧愁,我的愁思怨恨偏偏在这春天一直滋长。

  美人在吆喝着卖酒,扭动着腰肢的佳人们(在旁边作陪);金花茶配着米酒可以解酴醿酒。在这日夜不间断的歌舞声中,最能留住来往的客人,能把长安所有的轻薄人都醉死在这温柔乡里。

  注释

  ⑴春思:指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的愁恨。

  ⑵历乱:指烂漫。

  ⑶当垆(lú):指卖酒。垆,放酒坛的土墩。

  ⑷腊酒:即腊月酿制的酒。酴(tú)醿(mí):酒名。

  ⑸轻薄儿:指轻佻浮薄的人。

  创作背景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根据诗人的身世结合这首诗的内容来推断,这首诗当为贾至在至德(唐肃宗**,756—758)年间被贬谪为岳州司马时所作。

  赏析/鉴赏

  鉴赏

  贾至的《春思二首》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下面是古典诗词专家陈邦炎先生对组诗第一首(“草色青青柳色黄”)的赏析。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这首诗大概也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诗中表达的愁恨,看来不是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可与这首诗参证的有他的另一首《西亭春望》诗:

  “日长风暖柳青青, 北雁归飞入窅冥。

  岳阳楼上闻吹笛, 能使春心满洞庭。”

  这里,除明写诗人身在岳州外,“柳青青”的景色与“草色青青柳色黄”既很像,而“日长风暖”的景象也近似“偏能惹恨长”的“春日”与“不为吹愁去”的“东风”。至于“满洞庭”的“春心”,与这首诗题所称的“春思”也大致同义。“春心”是因春来雁去而触发的旅情归心;“春思”是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

  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

  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有深意。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的。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诗“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所写的都是同一心理状态,表达了诗人主观上的时间感。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诗的语言有时不妨突破常理,但又必须可以为读者所理解。也就是说,一首诗可以容纳联想、奇想、幻想、痴想,却不是荒诞不经的胡思乱想;诗人可以**地飞翔他的想象之翼,却在感情的表达上要有可以引起读者共感之处。这首《春思》诗,正是如此。

  这组诗中表达的愁恨,不是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然而,这种深愁苦恨,由于时代的局限和文人固有的涵养,在作品中又不能直白写出,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这样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

  第一首诗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有深意。

  第二首诗则通过想象的手法描绘长安城春光艳冶的画面以及城中“轻薄儿”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这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也是以反衬手法表现诗人被贬谪的失意与愁恨。在艺术上,这首与前首有共同之处,都是以色彩绚丽的词句来写景状物。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的。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诗“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所写的都是同一心理状态,表达了诗人主观上的时间感。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这组诗以春立意,充分运用了想象这一特殊的心理活动,在已有的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理、分析、综合,由一个事物联系到另一个事物,创遣出新的观念和意境的。诗人的想象与形象思维具有内在联系。诗人巧妙地拟用了反衬的艺术方法,即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以乐景来衬托自己的惆怅。他虽然以东风、春日这些表象为基本材料,不脱离感性认识,但诗人又没有让读者忽视综合分析效应和理性认识因素,真正用艺术形象说话,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回味的余地。这样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名家点评

  宋代杨万里《诚斋诗话》:山谷集中有绝句云:“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零乱杏花香。春风不解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此唐人贾至诗也,特改五字耳。(贾云:“桃花历乱李花香”,又“不为吹愁”“惹梦长”。)

  明代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李云:“不”、“去”、“故”、“惹”,句法字法皆妙。郭云:寻常花柳风日,写得种种关情。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惹”字绝妙,“不为吹愁”,反能“惹恨”,埋怨东风,思柔语脆。

  清代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田子艺曰:诗中用“惹”字,有有情之惹,有无情之惹。***“被惹香黛残古词”、“至今衣袖惹天香”,贾至“衣冠身惹御炉香”、“春日偏能惹恨长”,温庭筠“暖香惹梦鸳鸯锦”,孙光宪“眉黛惹春愁”,皆有情之惹。王维“扬花惹暮春”,李贺“古竹老梢惹碧云”,皆惹,而春独为无情之惹,此又大奇。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8

  原文:

  春思

  宋代: 方岳

  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

  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译文:

  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

  春风多么会忙忙碌碌啊!总是始终如一地陪伴着红花,陪伴着绿色的柳树。

  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你使大地回暖,供给了燕子做窝的泥土;又急急忙忙地吹开花朵,让蜜蜂采蜜,酿成甘露。刚刚吹来阴云下了一阵细雨,又将乌云送走,带来了晴朗的'天气。

  注释:

  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

  多可:多么能够的意思。忙生:忙的样子。生,语助词,无意。

  与燕作泥蜂酿(niàng)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与:替,帮助。须:要。

  赏析:

  宋人的绝句,很喜欢用拟人化手法。诗人们想象自然及自然间的万物都像人一样具有感情,因而情不自禁地把自然当作人来看待,把自己的感情移入自然。这样写,把本来不具有生命的东西带**人情味,觉得亲切,受到感动。方岳这首《春思》诗,采用的就是这种艺术手法。

  用拟人化的笔调,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热情地赞美了富有生机的春风。诗格调清新,不用典实,通篇拟人,富于动感,体物入微,又很有韵致。

  诗咏春思,不是说自己对春天引发的种种思维感情,如伤春、惜春等;而是描述春天本身具有的情感。在具体吟咏时,又选择了春的**———春风来表现,吟咏的主题,则定点在一个“忙”字上。第一句是说春风为什么忙,诗人分析说是因为春风“多可”。多所许可,心甘情愿地想去满足各种不同对象的要求,春风当然要“太忙”了。

  以下三句,具体写春风的忙碌。春天,诗人认为变化最大、得风气之先的是、最突出的莫过于红花、绿柳。于是诗写春风一直陪伴着花柳,全心全意地为花柳服务。这句是浑写,读者自然能够由此想象到,整个春天,花先抽叶,后结花蕊,然后绽开花苞,终于繁花怒放,一直到纷纷堕落;想到柳树从吐芽抽条,到万丝绿条随风乱舞,最终柳絮纷飞,绿阴浓密。这全过程,春风无所不在,一刻不停,这就是“太忙生”了。

  谈花说柳,当然不是孤立地,而是以之概括了春风对整个自然界中的植物所起的作用。后面两句,便一句写春风如何照拂鸟雀昆虫,一句写春风如何安排气候。诗写春风吹走了寒冷,使大地解冻,让燕子能衔泥筑巢,孵育下一代;又吹开了花朵,让蜜蜂酿出甜甜的蜜糖。它应付自然界的各种需要,刚安排了一阵小雨滋润大地,转而又安排晴天。这样全方位地写,更加突出春风的疲于奔命,诗人对春的歌颂,也就通过诗细微地表达了出来。

  春风本来是一个很蒙浑又很广泛的概念,方岳**了各种意象,娓娓道来,体会精细,令人眼目一新。宋诗的纤巧与理趣,在这首诗中都得到了反映。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9

  春思二首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红粉当垆弱柳垂,金花腊酒解酴醿。

  笙歌日暮能留客,醉杀长安轻薄儿。

  古诗简介

  《春思二首》是唐代诗人贾至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先点染出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后转写诗人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第二首诗则是以想象之笔描绘春光艳冶的长安城中**公子们的奢靡生活。组诗就春立意,巧用反衬手法。

  翻译/译文

  春天青草丛生,绿柳抽芽,桃花挂在枝头丛丛点缀,李子花的香味飘得远远都是。(但是在这样生机盎然的春天),春风依然不能为我吹散烦恼忧愁,我的愁思怨恨偏偏在这春天一直滋长。

  美人在吆喝着卖酒,扭动着腰肢的佳人们(在旁边作陪);金花茶配着米酒可以解酴醿酒。在这日夜不间断的歌舞声中,最能留住来往的客人,能把长安所有的轻薄人都醉死在这温柔乡里。

  注释

  ⑴春思:指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的愁恨。

  ⑵历乱:指烂漫。

  ⑶当垆(lú):指卖酒。垆,放酒坛的土墩。

  ⑷腊酒:即腊月酿制的酒。酴(tú)醿(mí):酒名。

  ⑸轻薄儿:指轻佻浮薄的人。

  创作背景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根据诗人的身世结合这首诗的内容来推断,这首诗当为贾至在至德(唐肃宗**,756—758)年间被贬谪为岳州司马时所作。

  赏析/鉴赏

  鉴赏

  贾至的《春思二首》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下面是古典诗词专家陈邦炎先生对组诗第一首(“草色青青柳色黄”)的赏析。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这首诗大概也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诗中表达的愁恨,看来不是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可与这首诗参证的有他的另一首《西亭春望》诗:

  “日长风暖柳青青, 北雁归飞入窅冥。

  岳阳楼上闻吹笛, 能使春心满洞庭。”

  这里,除明写诗人身在岳州外,“柳青青”的景色与“草色青青柳色黄”既很像,而“日长风暖”的景象也近似“偏能惹恨长”的“春日”与“不为吹愁去”的“东风”。至于“满洞庭”的“春心”,与这首诗题所称的“春思”也大致同义。“春心”是因春来雁去而触发的旅情归心;“春思”是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

  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

  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有深意。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的。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诗“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所写的都是同一心理状态,表达了诗人主观上的时间感。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诗的语言有时不妨突破常理,但又必须可以为读者所理解。也就是说,一首诗可以容纳联想、奇想、幻想、痴想,却不是荒诞不经的胡思乱想;诗人可以**地飞翔他的想象之翼,却在感情的表达上要有可以引起读者共感之处。这首《春思》诗,正是如此。

  这组诗中表达的愁恨,不是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然而,这种深愁苦恨,由于时代的局限和文人固有的涵养,在作品中又不能直白写出,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这样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

  第一首诗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有深意。

  第二首诗则通过想象的手法描绘长安城春光艳冶的画面以及城中“轻薄儿”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这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也是以反衬手法表现诗人被贬谪的失意与愁恨。在艺术上,这首与前首有共同之处,都是以色彩绚丽的词句来写景状物。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的。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诗“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所写的都是同一心理状态,表达了诗人主观上的时间感。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这组诗以春立意,充分运用了想象这一特殊的心理活动,在已有的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理、分析、综合,由一个事物联系到另一个事物,创遣出新的观念和意境的。诗人的想象与形象思维具有内在联系。诗人巧妙地拟用了反衬的艺术方法,即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以乐景来衬托自己的惆怅。他虽然以东风、春日这些表象为基本材料,不脱离感性认识,但诗人又没有让读者忽视综合分析效应和理性认识因素,真正用艺术形象说话,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回味的余地。这样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名家点评

  宋代杨万里《诚斋诗话》:山谷集中有绝句云:“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零乱杏花香。春风不解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此唐人贾至诗也,特改五字耳。(贾云:“桃花历乱李花香”,又“不为吹愁”“惹梦长”。)

  明代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李云:“不”、“去”、“故”、“惹”,句法字法皆妙。郭云:寻常花柳风日,写得种种关情。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惹”字绝妙,“不为吹愁”,反能“惹恨”,埋怨东风,思柔语脆。

  清代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田子艺曰:诗中用“惹”字,有有情之惹,有无情之惹。***“被惹香黛残古词”、“至今衣袖惹天香”,贾至“衣冠身惹御炉香”、“春日偏能惹恨长”,温庭筠“暖香惹梦鸳鸯锦”,孙光宪“眉黛惹春愁”,皆有情之惹。王维“扬花惹暮春”,李贺“古竹老梢惹碧云”,皆惹,而春独为无情之惹,此又大奇。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0

  春思二首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红粉当垆弱柳垂,金花腊酒解酴醿。

  笙歌日暮能留客,醉杀长安轻薄儿。

  古诗简介

  《春思二首》是唐代诗人贾至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先点染出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后转写诗人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第二首诗则是以想象之笔描绘春光艳冶的长安城中**公子们的奢靡生活。组诗就春立意,巧用反衬手法。

  翻译/译文

  春天青草丛生,绿柳抽芽,桃花挂在枝头丛丛点缀,李子花的香味飘得远远都是。(但是在这样生机盎然的春天),春风依然不能为我吹散烦恼忧愁,我的愁思怨恨偏偏在这春天一直滋长。

  美人在吆喝着卖酒,扭动着腰肢的佳人们(在旁边作陪);金花茶配着米酒可以解酴醿酒。在这日夜不间断的歌舞声中,最能留住来往的客人,能把长安所有的轻薄人都醉死在这温柔乡里。

  注释

  ⑴春思:指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的愁恨。

  ⑵历乱:指烂漫。

  ⑶当垆(lú):指卖酒。垆,放酒坛的土墩。

  ⑷腊酒:即腊月酿制的酒。酴(tú)醿(mí):酒名。

  ⑸轻薄儿:指轻佻浮薄的人。

  创作背景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根据诗人的身世结合这首诗的内容来推断,这首诗当为贾至在至德(唐肃宗**,756—758)年间被贬谪为岳州司马时所作。

  赏析/鉴赏

  鉴赏

  贾至的《春思二首》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下面是古典诗词专家陈邦炎先生对组诗第一首(“草色青青柳色黄”)的赏析。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这首诗大概也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诗中表达的愁恨,看来不是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可与这首诗参证的有他的另一首《西亭春望》诗:

  “日长风暖柳青青, 北雁归飞入窅冥。

  岳阳楼上闻吹笛, 能使春心满洞庭。”

  这里,除明写诗人身在岳州外,“柳青青”的景色与“草色青青柳色黄”既很像,而“日长风暖”的景象也近似“偏能惹恨长”的“春日”与“不为吹愁去”的“东风”。至于“满洞庭”的“春心”,与这首诗题所称的“春思”也大致同义。“春心”是因春来雁去而触发的旅情归心;“春思”是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

  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

  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有深意。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的。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诗“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所写的都是同一心理状态,表达了诗人主观上的时间感。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诗的语言有时不妨突破常理,但又必须可以为读者所理解。也就是说,一首诗可以容纳联想、奇想、幻想、痴想,却不是荒诞不经的胡思乱想;诗人可以**地飞翔他的想象之翼,却在感情的表达上要有可以引起读者共感之处。这首《春思》诗,正是如此。

  这组诗中表达的愁恨,不是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然而,这种深愁苦恨,由于时代的局限和文人固有的涵养,在作品中又不能直白写出,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这样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

  第一首诗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有深意。

  第二首诗则通过想象的'手法描绘长安城春光艳冶的画面以及城中“轻薄儿”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这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也是以反衬手法表现诗人被贬谪的失意与愁恨。在艺术上,这首与前首有共同之处,都是以色彩绚丽的词句来写景状物。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的。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诗“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所写的都是同一心理状态,表达了诗人主观上的时间感。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这组诗以春立意,充分运用了想象这一特殊的心理活动,在已有的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理、分析、综合,由一个事物联系到另一个事物,创遣出新的观念和意境的。诗人的想象与形象思维具有内在联系。诗人巧妙地拟用了反衬的艺术方法,即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以乐景来衬托自己的惆怅。他虽然以东风、春日这些表象为基本材料,不脱离感性认识,但诗人又没有让读者忽视综合分析效应和理性认识因素,真正用艺术形象说话,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回味的余地。这样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名家点评

  宋代杨万里《诚斋诗话》:山谷集中有绝句云:“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零乱杏花香。春风不解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此唐人贾至诗也,特改五字耳。(贾云:“桃花历乱李花香”,又“不为吹愁”“惹梦长”。)

  明代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李云:“不”、“去”、“故”、“惹”,句法字法皆妙。郭云:寻常花柳风日,写得种种关情。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惹”字绝妙,“不为吹愁”,反能“惹恨”,埋怨东风,思柔语脆。

  清代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田子艺曰:诗中用“惹”字,有有情之惹,有无情之惹。***“被惹香黛残古词”、“至今衣袖惹天香”,贾至“衣冠身惹御炉香”、“春日偏能惹恨长”,温庭筠“暖香惹梦鸳鸯锦”,孙光宪“眉黛惹春愁”,皆有情之惹。王维“扬花惹暮春”,李贺“古竹老梢惹碧云”,皆惹,而春独为无情之惹,此又大奇。


春宿左省原文、翻译及赏析(扩展5)

——《宿王昌龄隐居》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宿王昌龄隐居》原文及翻译赏析1

  原文: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译文

  清溪的水深不可测,隐居的地方只见一片白云。松林间露出微微的月光,清亮的光辉好像是为了你而发出。茅亭外,夜静悄悄的,花影像睡着了一样,种药的院子里滋生出苔纹。我也要离开尘世隐居,到西山与鸾鹤作伴。

  注释

  1、唯:只有。

  2、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

  3、余:我。

  4、谢时:辞去世俗之累。

  5、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6、群:与……为伍。

  7、隐处:隐居的地方。

  8、药院:种芍药的庭院。

  9、滋:生长着。

  赏析: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王昌龄隐居之处的自然景色,赞颂了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居生活的高尚情趣。全诗描述*实,意味含蓄,发人联想,*易的写景中蕴含着比兴寄喻。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隐逸诗。开头两句写王昌龄隐居之所在、乃隐居佳境,别有洞天。中间四句写夜宿此地之后,顿生常住之情,即景生情,一目了然。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归志,决心跃然。

  全诗善于在*易的写景中,蕴含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可见炼字功深,又可作对仗效法。[2]这是一首山水隐逸诗,在盛唐已传为名篇。到清代,更受“神韵派”的推崇,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并为常建**作品。

  常建和王昌龄是开元十五年(727)同科进士及第的'宦友和好友。但在出仕后的经历和归宿却不大相同。常建“沦于一尉”,只做过盱眙县尉,此后便辞官归隐于武昌樊山,即西山。王昌龄虽然仕途坎坷,却并未退隐。题曰“宿王昌龄隐居”,一是指王昌龄出仕前隐居之处,二是说当时王昌龄不在此地。

  王昌龄及第时大约已有三十七岁。此前,他曾隐居石门山。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即本诗所说“清溪”所在。常建任职的盱眙,即今江苏盱眙,与石门山分处淮河南北。常建辞官西返武昌樊山,大概渡淮绕道不远,就近到石门山一游,并在王昌龄隐居处住了一夜。

  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深不测”一作“深不极”,并非指水的深度,而是说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王昌龄隐居处便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上,望去只看见一片白云。齐梁隐士、“山中**”陶弘景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因而山中白云便沿为隐者居处的标志,清高风度的象征。但陶弘景是著名阔隐士,白云多;王昌龄却贫穷,云也孤,而更见出清高。清人徐增说:“惟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这样理解,也具情趣。

  中间两联即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王昌龄住处清贫幽雅,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即所谓“茅亭”。屋前有松树,屋边种花,院里莳药,见出他的为人和情趣,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常建夜宿此地,举头望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格外有情,而无心可猜。想来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换了客人,依然多情来伴,故云“犹为君”,“君”指王昌龄。这既暗示王昌龄不在,更表现隐逸生活的清高情趣。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这再一次暗示主人不在已久,更在描写隐逸情趣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情味,表现得含蓄微妙。

  末联便写自己的归志。“鸾鹤群”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语,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这里用了一个“亦”字,很妙。实际上这时王昌龄已登仕路,不再隐居。这“亦”字是虚晃,故意也是善意地说要学王昌龄隐逸,步王昌龄同道,借以婉转地点出讽劝王昌龄坚持初衷而归隐的意思。其实,这也就是本诗的主题思想。题曰“宿王昌龄隐居”,旨在招王昌龄归隐。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确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诗人善于在*易地写景中蕴含着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就此诗而论,诗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龄从前隐居的旧地,深情地赞叹隐者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诚挚地表示讽劝和期望仕者王昌龄归来的意向。因而在构思和表现上,“唯论意表”的特点更为突出,终篇都赞此劝彼,意在言外,而一片深情又都借景物表达,使王昌龄隐居处的无情景物都充满对王昌龄的深情,愿王昌龄归来。但手法又只是*实描叙,不拟人化。所以,其动人在写情,其悦人在传神,艺术风格确实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春宿左省原文、翻译及赏析(扩展6)

——秋宿湘江遇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宿湘江遇雨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译文

  湘江上阴云笼罩,使人心情郁闷。深夜里徘徊江岸,想洗刘琨的远大抱负。

  秋风吹动,万里芙蓉花摇曳生姿。暮雨洗尘,千村的薜荔枝苍翠可爱。

  乡思难耐,看见橘柚更令人悲叹。羁旅他乡,如被弃的山野之人无人看重。

  就是打鱼人和鸣相见,也不与鸣说一句话。自管吹着长笛回岛去了。

  注释

  湘江:即湘水,发源于广西兴安县海阳山,北流至湖南,注入洞庭湖,是湖南省最大的河流。

  锁:束缚,封住。

  梦魂:梦乡之魂,指思乡之情。

  刘琨:晋朝人,少怀壮志,与祖逖相互激励,常闻鸡鸣而洗来舞剑,准备为国家作一番事业。后来常用这个故事以表示胸怀壮志。

  芙蓉国:湖南省内因广种荷花,故有芙蓉国之称。

  薜荔:又名木莲,一种常绿蔓生植物,多生于田野间。古人把它看香草。屈原《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橘、柚:这两种水果都盛产于南方,在秋冬成熟。橘一向被称为“嘉树”。

  旅游:离家旅行在外。

  王孙:本意是贵族子弟,有时也指隐士,这里是作者自指。《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岛门:岛上。

  赏析:

  谭用之很有才气,抱负不凡。然而,仕途的困踬,使他常有怀才不遇之叹。这首七律,即借湘江秋雨的苍茫景色抒发其慷慨不*之气,写来情景相生,意境开阔。

  “湘上阴云锁梦魂”,起笔即交代了泊船湘江的特定处境:滚滚湘江,阴云笼罩,暮雨将临,孤舟受阻。寥寥数字,勾勒出壮阔的画面,烘染出沉重的气氛。“锁梦魂”,巧点一个“锁”字,也透露出诗人因行游受阻而不无怅然之感。但心郁闷而志不颓,面对滔滔湘水,更加壮怀激烈,所以第二句即抒写其雄心壮志。作者选用刘琨舞剑的典故入诗,表现了他干时济世的远大抱负。就文势看,这一句格调高昂,一扫首句所含之怅惘情绪,犹如在舒缓低沉的旋律中,突然奏出了高亢激越的音符,令人感奋。

  二联两句正面写湘江秋雨,缴足题面。芙蓉,这里指木芙蓉。木芙蓉高者可达数丈,花繁盛,有白、黄、淡红数色。颇为淡雅素美。薜荔,是一种蔓生的常绿灌木,多生田野间。湘江沿岸,到处生长着木芙蓉,铺天盖地,高大挺拔,那丛丛簇簇的繁花,在秋雨迷蒙中经秋风吹拂,犹如五彩云霞在飘舞;辽阔的原野上,到处丛生着薜荔,那碧绿的枝藤,经秋雨一洗,越发苍翠可爱,摇曳多姿。诗人为这美景所陶醉,喜悦、赞赏之情油然而生。“芙蓉国”、“薜荔村”,以极言芙蓉之盛,薜荔之多,又兼以“万里”、“千家”极度夸张之词加以渲染,更烘托出气象的高远,境界的壮阔。于尺幅之中写尽千里之景,为湖南的壮丽山河,绘出了雄奇壮美的图画。后人称湖南为芙蓉国,其源盖出于此。

  第三联着重于抒情。“悲橘柚”,是说橘柚引起了诗人的悲叹。原因是橘柚是南方特产,其味甘美,相传“逾淮北而为枳”,枳则味酸。同是橘柚,由于生长之地不同而命运迥异,故《淮南子》说“橘柚有乡”。湘江一带,正是橘柚之乡。诗人看见那累累硕果,不禁触景生情,羡慕其适得其所,而悲叹自己远离家乡、生不逢时,深感自己的境遇竟和那远离江南生长在淮北的枳相象,所以说:“乡思不堪悲橘柚”。王孙,本指隐者,汉淮南小山作《楚辞·招隐士》,希望潜居山中的贤士归来,有云:“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后也借指游子。这里是诗人以王孙自比。诗人游宦他乡,羁旅湘江,虽抱济世之志,终感报国无门,就和那被遗弃的山野之人一样,无人看重,所以说,“旅游谁肯重王孙”。这两句从乡思难遣说到仕途不遇,一从橘柚见意,一能巧用典故,一为直书,一为反诘,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在壮烈情怀中寄寓着愤慨与忧伤。联系上联来看,写景抒情虽各有侧重,但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是相互融浃的。上联写万里江天,极其阔大,这里写孤舟漂泊,又见出诗人处境的狭窄。一阔一狭,互为映衬。境界的阔大壮美,既激发起作者的豪情壮志,也自然地触动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故国之思,情和景就是这样有机地联系、交融起来了。

  末联以景结情,意在言外。湘江沿岸,正是屈原足迹所到之处。《楚辞·渔父》有云:“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身处逆境,尚有一渔父与之对话;而现此时在诗人所遇到的情况却是“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渔人看见他竟不与言语,自管吹着长笛回岛去了。全诗到此戛然而止,诗人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壮志难酬的慷慨不*,都一一包含其中。以此终篇,激愤不已。笛声,风雨声,哗哗的江水声,诗人的叹息声,组成一曲雄浑悲壮的交响乐,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