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祝福》教案10篇

鲁迅《祝福》教案1

  1. 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2. 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从而认清旧社会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和**;

  二、教学重点: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和无法摆脱的礼教枷锁。

  三、教学难点:封建礼教是如何一步步摧残祥林嫂的肉体和心灵的。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开篇所说的话。

  问题: 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不幸的人——第一印象;

  老师:还有吗?

  2.祥林嫂的'一生是不幸的,她的不幸体现在哪些地方?

  ? 丧夫——被认为不祥之兆

  ?

  ? 改嫁——被人看不起 丧子——失去亲情的依靠

  ? 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除夕夜死祝福里。

  ? 没有人关心她??

  3. 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与结局(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 抗争表现 结局

  (1)第一次丧夫来鲁镇:勤劳 工资被婆婆拿去, **回去强迫改嫁,

  (2)第二次丧夫:勤劳 养育儿子 儿子死了,被赶出屋

  (3)失独后来鲁镇:捐门槛,精神救赎 被视为不洁,不准祭祀,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4)面对别人的嘲笑,她无言* 更加孤独 4.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封建宗法**:宗法又以礼教与*、神权、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形式存在。 祥林嫂生活的环境——*农村;、

  祥林嫂身边的人——鲁四老爷、婆婆、孩子的大伯、柳妈、卫婆子

  (1) 封建礼教:失节者大、从一而终思想,使其处处受到鄙视;

  (2) 封建迷信:摧残她的精神(死后被锯**);

  (3) 封建家长制:婆婆领走工钱并**回去;孩子大伯来收房,没有了去处;

  (4) 封建地主阶级:经济上盘剥、精神上毒害。

  明确:封建礼教、神权迷信使得祥林嫂尊严被践踏、被** 最终摧毁她的精神和肉体。

  5.总结: 祥林嫂是一个不幸的人,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的人,又是一个一直努力抗争命运的人,她善良、朴实、淳厚,想用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作为人的生活的基本保证。

  6.拓展思考:祥林嫂又没有反抗封建礼教呢?

  明确:祥林嫂的反抗,并没有涉及到封建礼教本身。她受尽封建礼教与迷信的**,却又自觉不自觉地去维护封建礼教与迷信;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头来却被封建礼教活活吞噬,这更能揭露封建礼教道德极端虚伪、极极端残酷的本质。

鲁迅《祝福》教案2

  教学目标: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作之一,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以后旧*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检查预习

  1.解释词语。

  寒暄尘芥堆淡然俨然咀嚼赏鉴沸反盈天不更事《四书》(见教材注释)

  2.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研习新课

  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

  **: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4.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5、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第二课时

  交流作业,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研习新课

  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2.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教师讲解: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继续研读。

  3.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明确: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择其要板书)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讨论归纳: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讨论中注意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并分析“思考和练习”六的三个句子)

  **: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布置作业

  1.将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与前两次比较,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2.思考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

  3.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第三课时

  复习旧知识

  由同学回忆祥林嫂两次到鲁镇时的肖像描写,特别是眼睛的变化,填入小黑板上的表格。

  研习新课

  1.阅读前面第3段开始的内容,思考: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明确:(填入小黑板中的表格)

  (前两次的内容从略,也可以用幻灯投影。)

  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

  2.比较几次肖像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3.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讨论归纳: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

  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

  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阅读时仔细体会。

  **:祥林嫂的死,引起什么反应?

  明确:没有人关心,长工是漠不关心的,唯有鲁四老爷还要大骂“谬种”。这个封建礼教的**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后还是如此残忍无情。

  4.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这一段景物描写与最后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那么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教师讲析: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6.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7.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和**,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布置作业

  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反映过年时热烈欢乐的气氛。

鲁迅《祝福》教案3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以后*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教学目的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本质。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鲁迅的**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三、本文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以分析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为主,第二课时以分析社会环境为主,并通过课堂讨论小结全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小说结构特点和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一、导入课文:

  郁达夫曾说过:“没有伟***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的**之邦。”在我们*,曾经出现过无数的伟***,其中包括鲁迅。(投影——鲁迅)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已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已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开始学习鲁迅的又一篇杰出小说《祝福》,这篇小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或多种话剧。它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请看课文。

  二、人物分析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明确:最简洁可用四个动词来概括:“问—抓—撞—捐”。但是电影《祝福》却把“逃”放在开头,请大家比较小说把“问”放在开头有什么区别?(“问”: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渲染气氛。“逃”:增加视觉效果,如果把“问”放在电影里,难免沉闷。)

  讨论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模样周正、健壮耐劳

  模样周正——“年纪二十六七”,脸色虽然“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儿“周正”,“手脚壮大”,“顺着眼”,“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健壮耐劳——“抵得过一个男子”,“彻夜的煮福礼”,“竟没有添短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劳动强度大,工作是十分艰辛的,“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为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被迫改嫁、强烈反抗

  在第二大段第二自然段,文章对祥林嫂的身世作了初步的交代。她“大概也就姓卫”,旧社会一个女子姓什么,是无关紧要的事,祥林嫂姓什么,早被人忘记了,“祥林”是丈夫的名字,这“名字”,说明她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第****——百分之百的包办、不折不扣的欺骗、地地道道的买卖、野蛮粗暴的强迫,是浸透了劳动妇女血和泪的封建婚姻。

  作品还描写了那个“异乎”寻常的“婚礼”,“婚礼”,应该是热闹的,喜气洋洋的,祥林嫂和贺老六的“婚礼”是一个什么场面呢?请看“嚎、擒、撞、大窟窿、用香灰止血、七手八脚、关”这些词。你能概括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婚礼”吗?

  明确:是一血淋淋的惨剧、乱七八糟的闹剧、反抗失败的悲剧。

  家破人亡、走投无路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做工,表现大不如前,手脚不灵,记性不好,“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有笑容”。鲁四老爷深深地嫌弃她是两次失去丈夫的寡妇。准备“福礼”,不让她沾手。四婶执行四叔的告诫,她讲的两句话:“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这是对祥林嫂精神的莫大的打击。到了此时,祥林嫂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地呢?你能谈谈吗?

  失去了丈夫、孩子、劳动力、理智、红色、笑容、信任、镇上人的同情,她的精神一步步崩溃。

  失魂落魄、沦为乞丐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

鲁迅《祝福》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

  (2)体会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等对于塑造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

  一、导语激趣

  有人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先是在春天里死了丈夫,接着而她在春天里死了儿子,最后她又在春节的祝福声中死在寒冷的雪地里。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小说《祝福》,看一看鲁迅先生是怎样演绎了这个发生在春天里的人间惨剧。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速读课文,列出本文的情节提纲,并且思考作者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上采用了何种顺序,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先小组谈论,后全班交流

  情节内容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倒叙开端祥林嫂来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祝福》的结构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开头的"序幕",交代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接着用倒叙的方法,先写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把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然后,对悲剧的主体部分,即故事的开端、发展、**,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最后,仍以祝福情景作为尾声,深化故事的主题。

  倒叙的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造成悲剧气氛,奠定悲凉基调;突出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九曲黄河,东流入海,只有具体考察每段河身迂回曲折的流程之后,才能对黄河入海的全程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在阅读活动中,要把握文章的有机整体,也必须对文章的有机结构作深入剖析,细心发现各部分之间与整体的内在联系才行。在把握了整体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对"精彩片段"或各个部分的思想意义,也才能对"精彩片段"或各个部分在艺术上作出准确判断,因为与整体的关系,对整体的作用,是解析评价各个局部的艺术价值的主要标准。整体感知部分的设计是不可或缺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对提高鉴赏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专题品析,合作鉴赏

  鉴赏角度: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以及其他描写人物的方法。任选一个角度,可以化大为小深入研究。如"形象"这一角度,可以把视点集中于"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上。

  分组讨论,确定本组鉴赏专题,合作探究品鉴。15分钟后小组长将整理有序的发现和大家交流。交流过程中,本小组的成员可以补充论证,其他小组也可以质疑或补充。

  1、人物姓名鉴赏

  祥林嫂:

  (1)、没有自己的名字,随从丈夫叫了祥林嫂。说明她没有人生自*。也说明那个社会"男尊女卑"现象的严重性。

  (2)、祥林嫂"不祥",命运多舛,数遭闵凶,她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祥林嫂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她的悲悯与同情。

  鲁四老爷:

  (1)、他与鲁镇同姓,又被称为"老爷",说明他是地方权威人物、最高**者,掌控鲁镇。他的理学老监生的身份,更暗示了鲁镇沉浸在他礼教阴霾的笼罩之中。

  (2)、他书房里的对联写作"事理通达心气*和"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因为他一见祥林嫂就"皱眉"的态度与他"可恶""不干不净""谬种"的语言都鲜明地表现出他的事理不"通"更不"达"、他的心气不"*"、更不"和"。而另一联已经脱落,说明他的附庸风雅。那脱落的一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可以暗示他是个不明品节、无品缺德的人。

  鲁四老爷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他的嘲讽与憎恨。

  柳妈:

  (1)、柳,"无心插柳柳成荫",柳妈对祥林嫂的精神戕害,是由于她对迷信的执着造成的,是因善而害人,她的无知的善良建议,使得祥林嫂最后一个精神堡垒被粉碎。

  (2)、柳,生命力及强,插在哪里就在哪里生长。暗示封建迷信思想及易生长、传播、普及,当时的社会迷信面及广。

  柳妈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民众愚昧无知的批判。

  贺老六:

  (1)、俗话说"六六大顺",而他贺老六是大不顺。花钱娶来的是寡妇,婚姻不顺;死于伤寒,寿命不顺;儿子夭折,家门不顺。

  (2)、贺,有庆贺、庆祝之意。而贺老六的人生最终一无所有。大伯,即他的长兄,不慈不仁,又收了他"自家的"房子,赶走了祥林嫂。贺老六无喜可贺,有悲可哀。

  贺老六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他的不幸遭遇的同情。

  祥林嫂的婆婆:

  (1)、卫家山人。只卫护自己的家,是个专横贪婪的封建家长。"她应酬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堂而皇之地全部收取了祥林嫂一千七百五十文工钱,并且"又取了衣服"。为了获得更多的彩礼,她又"好打算",把祥林嫂当作奇货卖给了深山野奥里的贺老六,得了八十千钱。这就是她的从容和能干!

  (2)、她没有具体的名字,说明这种专横贪婪之徒远不是个别现象,这种利用宗法家族权威无所不为的封建家长比比皆是,有一个广大的群体。

  小结:小说《祝福》人物形象的命名有着特别的含义,或寄寓美(祥林嫂、贺老六)的毁灭于其中,或寄寓讽刺(鲁四老爷、柳妈)于其里,作者的怜悯与憎恶,无奈与悲愤隐于人物姓名的深处。

  2、爆竹声声话祝福--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显示了辛亥**以后*农村的状况:封建**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依旧,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表现出强烈的宗法思想和礼教威迫对把祥林嫂一步步逼****的道路。第三次实际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祥林嫂的惨死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本质的揭露,首尾呼应,结构完善。小说始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又再一次写到鲁四老爷家的祝福。

  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联系。封建礼教正是通过祝福这样的典型事件在精神上多次摧残,以致于杀害了祥林嫂,而祥林嫂死时又正是鲁镇家家祝福之时。祝福的热闹正反衬了祥林嫂临终的孤寂凄凉。以"祝福为题更能揭露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3、画眼睛的艺术--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眼睛是心之窗。课文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肖像描写,描写的重点是眼睛。通过她的眼睛,我们可以知道,她原本是勤劳善良,安分耐劳的,她饱受生活的惨重打击后,在人们对于她的苦难的鉴赏、恐吓、威逼之下,精神完全崩溃,极度悲哀与麻木。最后变成"眼睛间或一轮"的"活物",祥林嫂在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威迫下,一步步被逼****的道路。

  4、祥林嫂**之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侦破

  祥林嫂的婆婆、鲁四老爷、贺家大伯、柳妈和鲁镇的人,都有罪责。生活在祥林嫂身边的人们,谁也无意**祥林嫂,但确实是这些人把祥林嫂逼**绝路。*人世代奉行"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它毒害了所有的人,而就是这些人,又在不自觉的害别人,他们不约而同得织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吞噬着祥林嫂一类善良的、不幸的弱者。丁玲硕果这样的话:"祥林嫂是非死不幸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所以,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就是封建礼教。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元凶。

  (文章的意蕴,是贯注在文章生命机体的精神能量,是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独特的审美发现和认识,是具有美学价值的思想和智慧的闪光。在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思想和艺术个性呢?叶圣陶先生给我们作出了回答。叶老把语文阅读活动中对课文的鉴赏(审美实践)比作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起手来,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这部分的设计在于把课堂真正还个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己选择专题,主动去发现,去研究,在自主阅读与小组合作中不断生成新发现与新见解。)

  四、拓展延伸

  1、经典具有永久的可开掘力。《祝福》中的艺术焦点很多,请同学们"放出眼光"、"运用脑髓"课后自己确立专题去阅读,去发现,自主研究并写出阅读体悟。

  2、根据《祝福》的内容,为祥林嫂写一篇小传。

  (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努力摆脱从众的思维惰性,启发学生"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要站在书本之上,开拓崭新的个性视角,勤于探索,敏于发现,言人所不能言。这一设计对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大有好处。)

鲁迅《祝福》教案5

  (课前)

  1、到今年,鲁迅先生已经去世80年了。

  但他的作品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被广泛地传播着、阅读着。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名言,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一句朴实的话,道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与良知,表现出一个伟人的博爱与悲悯情怀。

  2、今天,我们读小说《祝福》,就能读出这种浓烈的情怀来。

  3、小说篇幅较长,将近一万字。课前**同学们做了认真预习,要求同学们标记段落序号、通读整篇小说、做点个性批注,并完成自学案。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预习的效果。

  4、大家通读并初步研究了这篇小说,那么小说的基本情节是怎样的呢,哪位同学来讲一讲?(一位学生说完后,老师予以明确)

  同学们看看,从情节设置上可以看出:这篇小说的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倒叙!此外,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还有个特点,即前有序幕,(和同学一起讲)后有尾声。

  小说讲述了祥林嫂一十三年的悲惨遭遇:她从一个二十六七岁的青年妇女,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街头乞丐,而且只四十来岁,就悲惨死去,在寒冬、在人们的祝福声中。

  其人生变化之大,之惨,让人震惊,令人悲伤。

  5、正如作者在文中写道的那样: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

  不过,大家注意到没有。小说中也有这样一些表述: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似乎鲁镇一切照旧。

  小说中一方面强调祥林嫂的变化之大,一方面又强调鲁镇的未曾改变。那么,这“变”和“不变”之中究竟有何深刻的内涵和意蕴呢?

  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变”与“不变”来阅读和探究小说,进而了解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主旨。

  6、先来看小说是如何写“变化”的。

  小说围绕祥林嫂写了哪些变化?请在文中找出来,并分析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请同学们整理一下自己的预习成果,等下参与分享。

  师生讨论中……

  这一次次变化实际上就是祥林嫂一步步走向毁灭、一步步被这个社会吞噬的过程,作者以极其沉重的笔墨向我们描述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是什么造成了祥林嫂的**,在这一系列巨大“变化”的背后,有什么东西是从来“未曾改变”过的?

  7、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探究一下“鲁镇从未改变的东西”。

  师生讨论中……

  1924年,即*13年。然而,**和科学的光芒却没有照进鲁镇,更没有改变鲁镇。这里一切照旧,以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为核心的封建文化,根深蒂固,力量强大。正是这些“不变”的东西,像一只看不见的巨手,死死扼住了祥林嫂命运的喉咙,把她推向了毁灭的深渊。

  8、解读到这里,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应该非常清楚了,同学们能不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一下,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师生讨论中……

  【老师明确】祥林嫂是旧*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却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是一个被践踏、被**、被**、被鄙视,最终被旧社会所吞噬的苦命人。

  9、作为******启蒙思想家的鲁迅先生,以小说的形式为我们展示出了旧*农村妇女的悲苦命运,深刻地揭露出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本质。正如许寿堂先生说的: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著名作家丁玲这样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痛苦。

  鲁迅先生创作这篇小说就是要“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先生在满清生活长达30年,对封建****深恶痛绝,于是向往**,为**鼓与呼,1911年终于迎来的辛亥**的胜利;但现实却令他很失望,甚至绝望,有“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中”的大寂寞。但他没有放弃,面对浓黑的夜,他荷戟独彷徨,上下而求索。

  鲁迅通过小说,揭露出社会的弊病和人性的弊端,为的就是“引起疗救的注意”,启发人们去改造*、改良人性,以期国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10、事实上,鲁迅先生所揭示的一些病苦至今也没有完全疗救好。今天的社会,依然需要鲁迅先生的批判,需要“德先生”的**,和“赛先生”的科学,以及美好的人性。如此,社会才能**,人生才能美好。真诚地祝福各位。下课,同学们再见!

鲁迅《祝福》教案6

  教学目的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鲁迅的**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三、本文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以分析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为主,第二课时以分析社会环境为主,并通过课堂讨论小结全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小说结构特点和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一、导入课文:

  郁达夫曾说过:“没有伟***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的**之邦。”在我们*,曾经出现过无数的伟***,其中包括鲁迅。(投影——鲁迅)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已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已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开始学习鲁迅的又一篇杰出小说《祝福》,这篇小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或多种话剧。它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请看课文。

  二、人物分析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明确:最简洁可用四个动词来概括:“问—抓—撞—捐”。但是电影《祝福》却把“逃”放在开头,请大家比较小说把“问”放在开头有什么区别?(“问”: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渲染气氛。“逃”:增加视觉效果,如果把“问”放在电影里,难免沉闷。)

  讨论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模样周正、健壮耐劳

  模样周正——“年纪二十六七”,脸色虽然“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儿“周正”,“手脚壮大”,“顺着眼”,“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健壮耐劳——“抵得过一个男子”,“彻夜的煮福礼”,“竟没有添短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劳动强度大,工作是十分艰辛的,“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为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被迫改嫁、强烈反抗

  在第二大段第二自然段,文章对祥林嫂的身世作了初步的交代。她“大概也就姓卫”,旧社会一个女子姓什么,是无关紧要的事,祥林嫂姓什么,早被人忘记了,“祥林”是丈夫的名字,这“名字”,说明她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第****——百分之百的包办、不折不扣的欺骗、地地道道的买卖、野蛮粗暴的强迫,是浸透了劳动妇女血和泪的封建婚姻。

  作品还描写了那个“异乎”寻常的“婚礼”,“婚礼”,应该是热闹的,喜气洋洋的,祥林嫂和贺老六的“婚礼”是一个什么场面呢?请看“嚎、擒、撞、大窟窿、用香灰止血、七手八脚、关”这些词。你能概括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婚礼”吗?

  明确:是一血淋淋的惨剧、乱七八糟的闹剧、反抗失败的悲剧。

  家破人亡、走投无路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做工,表现大不如前,手脚不灵,记性不好,“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有笑容”。鲁四老爷深深地嫌弃她是两次失去丈夫的寡妇。准备“福礼”,不让她沾手。四婶执行四叔的告诫,她讲的两句话:“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这是对祥林嫂精神的莫大的打击。到了此时,祥林嫂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地呢?你能谈谈吗?

  失去了丈夫、孩子、劳动力、理智、红色、笑容、信任、镇上人的同情,她的精神一步步崩溃。

  失魂落魄、沦为乞丐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

鲁迅《祝福》教案7

  教学目标: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作之一,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以后旧*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检查预习

  1、解释词语。

  寒暄尘芥堆淡然俨然咀嚼赏鉴沸反盈天不更事《四书》(见教材注释)

  2、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研习新课

  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

  **: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4、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5、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第二课时

  交流作业,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研习新课

  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2、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教师讲解: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继续研读。

  3、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明确: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择其要板书)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讨论归纳: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讨论中注意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并分析“思考和练习”六的三个句子)

  **: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布置作业

  1、将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与前两次比较,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2、思考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

  3、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第三课时

  复习旧知识

  由同学回忆祥林嫂两次到鲁镇时的肖像描写,特别是眼睛的变化,填入小黑板上的表格。

  研习新课

  1、阅读前面第3段开始的内容,思考: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明确:(填入小黑板中的表格)

  (前两次的内容从略,也可以用幻灯投影。)

  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

  2、比较几次肖像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3、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讨论归纳: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

  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

  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阅读时仔细体会。

  **:祥林嫂的死,引起什么反应?

  明确:没有人关心,长工是漠不关心的,唯有鲁四老爷还要大骂“谬种”。这个封建礼教的**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后还是如此残忍无情。

  4、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这一段景物描写与最后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那么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教师讲析: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6、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7、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和**,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布置作业

  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反映过年时热烈欢乐的气氛。

鲁迅《祝福》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熟悉全文,能够具体说出故事的序幕、结局、开端、发展、**、结局、尾声。

  2、能说出文章所采用的的倒叙的叙事手法,并能分析并说出这种手法的作用。

  3、能概括出祥林嫂一生所发生的事情。

  4、能能体会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悲剧色彩,并能初步感知造成其悲剧的社会原因。

  二、教学内容:

  1、故事六大情节(重点)

  2、倒叙的作用(重点、难点)

  3、祥林嫂的人生阶段(重点、难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在辛亥**后的某一天,浙江绍兴鲁镇发生了一桩命案。据说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妇人在新年祝福的时候死在了冰天雪地里。而有一个人正好见证了整桩命案的发生,于是便将他所知道的叙述了出来。那么,这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夫人到底是谁呢,在他身上到底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又是谁是这桩命案的始作俑者呢?而这个故事的见证者又是怎样为我们展现这个故事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起去深入了解体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一)概括故事情节

  快速地浏览这篇文章,在读的过程当中要求大家:(展示ppt)

  1、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结局—尾声” 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内容)。

  并且思考: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请学生回答:先回答第二个问题第一个小问,明确小说采用的是倒叙的修辞手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序幕—结局—开端—发展—**—尾声”六部分的情节概括

  序幕:鲁镇准备祝福

  结局:祝福之夜惨死

  开端:逃避初到鲁镇

  发展:被逼卖到贺家

  **:再寡再到鲁镇

  尾声:鲁镇正在祝福

  请学生回答倒叙在本文中的作用

  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二)了解祥林嫂的一生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祥林嫂已经死了,假如现在大家都是大侦探福尔摩斯,我们要来**侦破这起案件,那么首先我们要做的是不是应该详细了解死者啊?好的,下面我们就看到文本,从“我”的叙述当中找出祥林嫂每个人生阶段的故事。

  (1)老师首先进行示范:看到第二大部分第二自然段,看到揭示时间和年龄的词语。二十六七岁,明确两个信息,二十六岁之前与祥林结婚。二十六七岁,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2)快速浏览。(扫描式阅读,关注时间性和事件性的词汇和句子)

  由老师进行课堂**,学生合作探究,通过阅读文本,查找关键信息,探寻出祥林嫂"二十六七之前;二十六七;二十七八;二十八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岁;三十七八岁"这几个重要的时间点以及祥林嫂所经历的事件。

  明确:

  二十六岁之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被婆婆抓回去,改嫁。(为什么会撞破头?老师补充封建礼教思想: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二十八九:得到消息,改嫁,年底生小孩,孩子叫阿毛。这个时候的人生相对*稳。

  三十、三十一岁:家里出现重大变故,先是丈夫患了风寒而死,然后是自己的孩子被狼给叼走了。估计两个家庭悲剧的发生不到半年的时间。然后重新回到鲁镇做短工。(礼教思想)

  三十二三岁:在鲁镇做工。经常说起孩子被狼叼走的情景。捐门槛。祭祖事件。(迷信思想)

  三十七八岁:最后来到鲁镇,死于鲁镇的大街上。

  四、结语:

  本节课我们主要把握了本篇文章的整个故事情节,然后对祥林嫂的几个人生阶段进行了概括,从我们的概括中知道了祥林嫂有三次到了鲁镇。那么每一次祥林嫂到鲁镇是什么样子呢?作者是怎样对的外貌进行描绘的呢?这些内容我们下节课在进行探讨。

  布置作业:画出李祥林嫂三次到鲁镇时对其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谈谈从这些句子当中你读出了祥林嫂的哪些信息。

鲁迅《祝福》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2.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从而认清旧社会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和**;

  二、教学重点

  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和无法摆脱的礼教枷锁。

  三、教学难点:

  封建礼教是如何一步步摧残祥林嫂的肉体和心灵的。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开篇所说的话。

  问题: 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不幸的人——第一印象;

  老师:还有吗?

  2.祥林嫂的一生是不幸的,她的不幸体现在哪些地方?

  丧夫——被认为不祥之兆

  改嫁——被人看不起 丧子——失去亲情的依靠

  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除夕夜死祝福里。

  没有人关心她

  3.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与结局(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 抗争表现 结局

  (1)第一次丧夫来鲁镇:勤劳 工资被婆婆拿去, **回去强迫改嫁,

  (2)第二次丧夫:勤劳 养育儿子 儿子死了,被赶出屋

  (3)失独后来鲁镇:捐门槛,精神救赎 被视为不洁,不准祭祀,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4)面对别人的嘲笑,她无言* 更加孤独

  4.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封建宗法**:宗法又以礼教与*、神权、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形式存在。 祥林嫂生活的环境——*农村;、

  祥林嫂身边的人——鲁四老爷、婆婆、孩子的大伯、柳妈、卫婆子

  (1) 封建礼教:失节者大、从一而终思想,使其处处受到鄙视;

  (2) 封建迷信:摧残她的精神(死后被锯**);

  (3) 封建家长制:婆婆领走工钱并**回去;孩子大伯来收房,没有了去处;

  (4) 封建地主阶级:经济上盘剥、精神上毒害。

  明确:封建礼教、神权迷信使得祥林嫂尊严被践踏、被** 最终摧毁她的精神和肉体。

  5.总结: 祥林嫂是一个不幸的人,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的人,又是一个一直努力抗争命运的人,她善良、朴实、淳厚,想用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作为人的生活的基本保证。

  6.拓展思考:祥林嫂又没有反抗封建礼教呢?

  明确:祥林嫂的反抗,并没有涉及到封建礼教本身。她受尽封建礼教与迷信的**,却又自觉不自觉地去维护封建礼教与迷信;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头来却被封建礼教活活吞噬,这更能揭露封建礼教道德极端虚伪、极极端残酷的本质。

鲁迅《祝福》教案10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指定学生分别从“我”和“祥林嫂”两个角度复述课文,深刻把握小说内容。

  3、讨沦几次“祝福”景象描写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鲁迅先生在《坟·灯下漫笔》中把*封建历史分为“想做**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的时代”。这对于“快乐着我们的快乐,幸福着我们的幸福”的二十一世纪的你们来说,真可谓“不是我想象”。然而,事实原本如此不可更易。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

  二、解题

  1、背景介绍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后*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辛亥**后,旧*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辛亥**虽然**了清**,赶跑了**,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仍然处于帝国**和封建**的**和**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提出了“**、科学”“**封建礼教”的**,妇女**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在小说中,鲁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2、关于“祝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并祈求来年“幸福”。

  三、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1、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2、四人一小组以“我”为角度叙述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指定一男生讲述。同时,教师出示要求。

  ①叙述要客观、条理,必要时也可作适度发挥。②尽可能体现出“我”对“样林嫂”的同情心。

  ③语言流畅,吐字清晰。

  3、四人一小组研究并为“祥林嫂”编写“年谱”,然后选一**陈述。

  祥林嫂年(年龄)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 与样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 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 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 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 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 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二岁 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 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

  ***六岁 沦落为乞丐。

  三十六七岁

  三十七八岁 腊月***夜里或二十五**离开人世。

  4、结合“祥林嫂年谱”,指定一名复述能力较强的女生讲述“祥林嫂”的故事。学生讲述结束后,教师出示如下投影,供学生参考。

  祥林嫂,卫家山人,可能姓卫,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有一年春上,只有二十六七岁,以打柴为生的丈夫祥林死了,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便逃离了家中,经做中人的卫老婆子介绍,冬初进了鲁镇鲁四老爷家中做帮工。每月工钱500文。活计虽多且重,但她反感到满足。

  三个半月后,即开春前夕,她的婆婆带人把她抓了回去。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全被婆婆拿去了。

  在这之前,她那严厉的婆婆为了小儿子要花一笔钱做聘礼娶老婆就把她许给了贺家澳的贺老六了。因此不几天,祥林嫂就被装到花轿里送到贺家澳去了。她出格地反抗,但不中。年底生了一个孩子,小名叫阿毛。母亲孩子养得都胖,又没婆婆,男人有力气,又会做活,自家有房子,日子过得蛮好。

  但天有不测风云,年纪轻轻的男人得伤寒死了。没多久,四岁的阿毛在春上又被狼衔去了。这样,家中就剩下她一个人了。到了秋天,大伯来收屋,她走投无路,只好由卫老婆予领着,求老主人。主人收下了她,但手脚已没先前灵活了,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个笑影,主人家很是不满。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但一切饭菜碗盘都用不着她沾手,她的任务仅是灶下烧火。这对她打击很大。

  之后,她开口总是讲阿毛被狼衔去的故事。开始倒还有人听,后来人们听腻了,便不仅不表示同情,还取笑她。从这以后,她再也不提阿毛的事了。

  鲁四老爷家有个帮佣,大家称她柳妈。柳妈谈起她作为回头人出嫁出格地反抗时留下的伤疤。这话传扬出去,人们又拿起运伤疤取笑她。柳妈还建议她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否则到了阴司,那两个短命的死鬼男人还要争,阎王老爷只好把她锯**。

  她很苦闷,以后花了近一年的工钱捐了门槛。捐了门槛之后,她精神一下子好了起来。

  冬至祭祖时节,主人仍不让她沾碰杯筷。这次她受到了彻底的打击,简直成了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变白,记忆更坏。

  主人家愈加不满。不久,终于把她打发走了。或者是离开主人家就成了乞丐,或者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了乞丐。三四年后,腊月***日夜里或二十五日**人们准备祝福的当儿。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

  终年四十岁左右。

  5、让学生速读全文,完成下列投影表格。

  四、课堂讨论

  1、讨论小说的线索。

  分四人一小组讨论后,学生可能有如下看法:

  学生甲:以“‘我’的见闻”为线索。

  学生乙:以“祝福”为线索。

  学生丙;以“样林嫂的悲惨遭遇”为线索。

  2、学生思考: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本文的结构方式采用了倒叙式。小说先写出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结局,然后由回忆把其不幸的一生写出来。先写出结果,有利于吸引读者,抓住读者的心,对读者的心灵造成强大的震撼,促使读者去思考,便于作者与读者的心理沟通,便于取得读者的认同。后对祥林嫂身世的叙述,可以帮助读者根据情节去认识封建礼教是如何摧残**祥林嫂的,并从多个方面去认识封建**和封建礼教害人**的本质,从而加深对作品思想性的理解,更好地认识封建**和封建礼教**的本质。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小说的环境描写及人物的对话描写的文段。

  2、以“我家的保姆”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鲁迅《祝福》教案10篇扩展阅读


鲁迅《祝福》教案10篇(扩展1)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10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1

  教学目的:

  通过理解课文,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被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并说出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联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导入法、讨论交流法、课堂展示

  教学准备

  多**课件、鲁迅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从课题看,作者是谁?与鲁迅有什么关系?

  3、简介:鲁迅及当时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思考:想一想课文讲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在追悼会上;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3、默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三、学习课文内容

  1、初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指读课文第1段。思考:这一段若分为三层,应怎样分层?你能说初每层的意思吗?学习第一层,“我”当时对鲁迅先生是怎样的认识?学习第二层,“我”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看到什么?学习第三层,讲了什么?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3、自学课文第2段。

  各自朗读第二段,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体会到什么。这段主要讲一件什么事?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听到“我”张冠李戴地乱说的?是什么意思?听了伯父这句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伯父好像是开了一句玩笑,就使“我”从此读书就不再马马虎虎了。)

  从这件事,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练习朗读第二段。

  4、提出自学要求,自学第3段学习第三段。事情是由什么引起的?鲁迅先生是怎样谈起“碰壁”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把鼻子碰扁了”?从鲁迅开玩笑说的这句话中,从中体会到什么?“恍然大悟”?“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三段。指名分角色朗读。

  5、出自学要求,自学第4段学习第四段。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鲁迅是怎样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的?找出读读,体会到什么?帮助受伤车夫后,鲁迅的心情怎样?小声把写鲁迅心情的这段话读读。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些什么?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四段

  6、学习第五段,指名读这段。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说明了什么?

  四、总结全文

  鲁迅先生为什么受到那么多的人的爱戴?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同位互相说说这篇课文讲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深切的怀念读《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女佣的回忆

  课后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堪称纪念鲁迅先生文章的经典。它回忆了鲁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的品格,表现了人们对他的爱戴和怀念之情。怎么让学生能读懂课文,领会文章中心,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呢?这无疑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它,我采用了情境创设办法。首先是结构的安排。在课文的结构上,我跨越时空整合文本,首先在第一课时通过学习第一段创设了吊唁鲁迅先生的场景,并以此为轴心,通过回忆引出四件事的学习,感受鲁迅先生对少年儿童及劳动人民的关怀和热爱。每学完一个故事,再辅以描写吊唁人们表现的资料,铺设“周晔的泪——小孩的泪——车夫的泪——青年的泪——佣人的泪——老人的泪”情感主线,现实与回忆交织,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使学生的情感在往昔幸福与今日悲哀之间穿行。爱之深,痛之切,自然而然激发起对鲁迅先生深切的怀念。其次是相关资料的引入。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和鲁迅先生名言诗句的引入,都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本课运用了图片及音乐艺术**创设情境,在渲染气氛上、入境悟情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别是三段配乐朗读令学生在忧伤的乐曲声中一次次掀起了情感的波澜。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2

  教学要求

  1.学会“唁、浒、囫、囵、佣”5个会认字和“鲁、悼、浒、囫、囵、搞、摊”7个会写字;学握“追悼、水浒传、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等词语。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各部分的内容并拟定小标题,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了解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淡“碰壁”一事和救助黄包车夫后鲁迅先生的神情的描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识字学词,读通文本。

  2.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用小标题加以概括。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体会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爱戴。

  教具准备

  1.有关课件

  2.查阅有关鲁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语:我们曾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少年闰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

  2.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生读课题。

  3.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认识鲁迅先生。(明确: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家。)

  4.介绍作者及背景。

  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哗在鲁迅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录,记叙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

  5.解题: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呢?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鲁迅先生”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得文章既具亲属怀念之情,又带有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意。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1.教师出示自读提纲,学生自学课文。

  ⑴认真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遇到生字新词读读记记,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来理解。

  ⑶想想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2.自学反馈,全班交流。(出示课件)

  ⑴识字学词,理解词义。

  ①教师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认读。

  教师重点指导:“咳嗽、逝、囫、囵、悼”等的读音,“囫囵”一词的字形。

  ②理解词语。

  追悼:对死者表示沉痛的怀念。

  失声痛哭:因悲伤过度而哽咽,哭不出声来

  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比喻颠倒了事实,认错了对象。冠,读“guān”,帽子。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⑵听课文朗读,思考问题(出示课件):①文章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件事?②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③ 作者为什么要写鲁迅先生 ?

  ⑶小组合作,读书释疑并交流:

  第一部分主要写伯父去世了,人们在万国殡仪馆追悼鲁迅先生的情景。

  第二部分写作者与伯父谈《水浒传》和伯父送书给作者的事。

  第三部分写伯父讲“碰壁”的事。

  第四部分写鲁迅先生救助黄包车夫的事。

  第五部分写鲁迅先生关心她家的女佣阿三。

  ⑷按顺序逐个部分再读课文。(出示课件)考考你:用简短的语言给各部分加小标题。

  ①教师指导拟定小标题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根据每段段意概括出最简短的话和词语作小标题;二是从每段中摘出最能表达中心的句子或词语作小标题。拟定小标题必须抓住每段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共4页,

  ②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一、深切的怀念 二、谈《水浒传》 三、讲“碰壁” 四、救助车夫 五、关心女佣或:一、沉痛悼念 二、谈读“水浒” 三、笑谈“碰壁” 四、救助车夫 五、关心女佣

  三、沉痛悼念,深受爱戴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说说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的崇敬与爱戴。)

  2.交流: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里?(课件展示)

  ⑴来吊唁的人多——数量多,不同职业,不同年龄。

  ⑵送来的花圈挽联多。

  ⑶来吊唁的人悲痛——失声痛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4.过渡:当时年幼的“我”知道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的原因吗?(不知道、不完全明白。)

  出示句子:“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⑴抓住“呆呆地”“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体会“我”失去伯父时的悲痛心情。

  ⑵了解“我”对伯父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原来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参加追悼活动后,觉得伯父跟一般人不一样,而是受人民崇敬与爱戴的伯父。)

  ⑶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我”的悲痛之情。

  四、课堂小结

  1.谈话:那么,你们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受这么多人爱戴吗?

  ⑴学生**发言。

  ⑵引读课文最后一段话,初步感知鲁迅先生的品质。

  2.教师小结: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他得到了这么多人的爱戴。从全义内容看,这第一部分是明确地提出问题。后面各部分是以具体事例做答;从叙述顺序看,全文是“倒叙”,先写结果后写原因,明写结果暗写原因。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了解具体事件,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为什么伯父鲁迅先生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⑴学生**发言。

  ⑵出示文章中心句(即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2.教师导言:这节课,我们结合具体的事件来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二、集体交流,突破难点:了解事件,体会品质

  ㈠交流谈《水浒传》。

  1.**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2.理解句子(课件出示):“哈哈!还是我的记忆好。”

  鲁迅先生对作者的爱护、教育,不乏风趣,暗含批评——不能那样囫囵吞枣地读书。

  3.讨论: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⑴“羞愧”是因为伯父年纪比“我”大,而比“我”记性好。

  ⑵“悔恨”是后悔自己读书囫圈吞枣,结果张冠李戴。

  ⑶“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是因为“我”听出了伯父的话中之意,伯父说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说自己读书比“我”认真。伯父说这话是在婉转地批评“我”的学习态度。教育“我”读什么书都不能马马虎虎的。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4.临去时伯父为什么要送两本书给“我”?

  送书给作者,更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

  5.议议: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对待学习认真严谨,更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

  6.有感情地朗渎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㈡交流谈“碰壁”。

  1.默读课文部分内容。

  2.说说: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因为年幼时的“我”天真无知,错误地理解伯父所说的话的含义,在座的人为“我”天真幼稚的解满丽感到好笑。

  3.理解句子(课件出示):“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⑴“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当刚黑暗的社会。

  ⑵“碰壁”指与**派**时遇到的挫折及***对鲁迅先生的**。鲁迅先生写文章揭露同民**派,他的笔是“匕首”,是“投枪”。同民**派非常害怕,不许鲁迅发表文章,甚至要逮捕他。

  ⑶这句话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反对**的憎限和顽强**的**精神。这是鲁迅先生受到那么多人爱戴的根本原因。

  4.议议:作者回忆这个小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

  是为了说明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抨击旧社会,和旧社会顽强**的**精神。

  ㈢交流“救助车夫”。

  1.快速默读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2.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为什么这么冷的天,那位车夫还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

  ⑴体会车夫伤势严重。

  “坐在地上**,车子扔在一边”

  “两只手捧着脚……地上淌了一摊血”

  “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⑵体会:车夫生活的悲惨。

  “脚上没穿鞋”光着脚是由于家里穷,连一双鞋子都买不起。

  “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是因为他要拼命挣钱来养家糊口。

  3.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找出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鲁迅先生的什么情感?

  ⑴动作词:扶、蹲、跪、拿、夹出、洗、敷上、扎好、掏、给。

  ⑵这些动作词,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热爱。

  4.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呢?

  ⑴“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寒冷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他无法**自己对旧社会的憎恨的思想情绪。

  ⑵“叹了一口气”是鲁迅先生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带来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5.教师小结:作者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热情救助车夫这一件事,其中先生严肃的表情,无声的动作,显示了他内心的不*静,表现了他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的深爱与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恶。

  ㈣交流“关心女佣”。

  1.默读课文第五部分内容。

  2.说说: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学生**回答。)

  3.通过这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

  表现了鲁迅先生关心体贴劳动人民,*等待人;还看出他那忘我的战斗精神。

  4.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5.体会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既是对文章开头的照应,又是全文的中心句;既是第五部分的总结,也是全文的总结。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三、总结全文,认识写法

  1.教师小结: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作为一个**,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作为一个**者,他为人民说话,为劳苦大众呐喊而四处“碰壁”;作为一个先生,他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同情劳动人民。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⑴通过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⑵前后照应,篇末点明中心。

  四、作业设计

  1抄词.

  追悼 正月 爱抚 逝世 搞不清楚 张冠李戴

  愉快 碰壁 微弱 咳嗽 饱经风霜

  2把词语补充完整.

  张( )李( ) 囫囵( )( ) ( )然大( ) 三( )半( )

  ( )经风( ) ( )声( )哭 难以( )受 接连不( )

  3阅读句子并作答.

  a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⑴文中“这句话”指:“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句话表面在夸自己,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从此以后,我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⑸“我”听了这句话,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b 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⑴“四周围黑洞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⑵“碰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这句是_____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这段话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来……扎好绷带.

  ⑴这片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本段中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七个动作词.

  ⑶这段话说明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课文内容填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写__的文章.通过作者回忆的四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鲁迅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关心下一代

  讲“碰壁” 憎恨旧社会

  深切怀念 救助车夫 同情劳动人民。

  女佣阿三的回忆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3

  教学目的:

  通过理解课文,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被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并说出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联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导入法、讨论交流法、课堂展示

  教学准备

  多**课件、鲁迅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从课题看,作者是谁?与鲁迅有什么关系?

  3、简介:鲁迅及当时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思考:想一想课文讲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在追悼会上;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3、默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三、学习课文内容

  1、初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指读课文第1段。思考:这一段若分为三层,应怎样分层?你能说初每层的意思吗?学习第一层,“我”当时对鲁迅先生是怎样的认识?学习第二层,“我”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看到什么?学习第三层,讲了什么?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3、自学课文第2段。

  各自朗读第二段,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体会到什么。这段主要讲一件什么事?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听到“我”张冠李戴地乱说的?是什么意思?听了伯父这句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伯父好像是开了一句玩笑,就使“我”从此读书就不再马马虎虎了。)

  从这件事,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练习朗读第二段。

  4、提出自学要求,自学第3段学习第三段。事情是由什么引起的?鲁迅先生是怎样谈起“碰壁”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把鼻子碰扁了”?从鲁迅开玩笑说的这句话中,从中体会到什么?“恍然大悟”?“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三段。指名分角色朗读。

  5、出自学要求,自学第4段学习第四段。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鲁迅是怎样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的?找出读读,体会到什么?帮助受伤车夫后,鲁迅的心情怎样?小声把写鲁迅心情的这段话读读。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些什么?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四段

  6、学习第五段,指名读这段。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说明了什么?

  四、总结全文

  鲁迅先生为什么受到那么多的人的爱戴?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同位互相说说这篇课文讲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深切的怀念读《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女佣的回忆

  课后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堪称纪念鲁迅先生文章的经典。它回忆了鲁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的品格,表现了人们对他的爱戴和怀念之情。怎么让学生能读懂课文,领会文章中心,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呢?这无疑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它,我采用了情境创设办法。首先是结构的安排。在课文的结构上,我跨越时空整合文本,首先在第一课时通过学习第一段创设了吊唁鲁迅先生的场景,并以此为轴心,通过回忆引出四件事的学习,感受鲁迅先生对少年儿童及劳动人民的关怀和热爱。每学完一个故事,再辅以描写吊唁人们表现的资料,铺设“周晔的泪——小孩的泪——车夫的泪——青年的泪——佣人的泪——老人的泪”情感主线,现实与回忆交织,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使学生的情感在往昔幸福与今日悲哀之间穿行。爱之深,痛之切,自然而然激发起对鲁迅先生深切的怀念。其次是相关资料的引入。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和鲁迅先生名言诗句的引入,都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本课运用了图片及音乐艺术**创设情境,在渲染气氛上、入境悟情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别是三段配乐朗读令学生在忧伤的乐曲声中一次次掀起了情感的波澜。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4

  教学要求

  1.学会“唁、浒、囫、囵、佣”5个会认字和“鲁、悼、浒、囫、囵、搞、摊”7个会写字;学握“追悼、水浒传、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等词语。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各部分的内容并拟定小标题,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了解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淡“碰壁”一事和救助黄包车夫后鲁迅先生的神情的描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识字学词,读通文本。

  2.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用小标题加以概括。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体会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爱戴。

  教具准备

  1.有关课件

  2.查阅有关鲁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语:我们曾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少年闰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

  2.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生读课题。

  3.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认识鲁迅先生。(明确: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家。)

  4.介绍作者及背景。

  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哗在鲁迅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录,记叙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

  5.解题: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呢?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鲁迅先生”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得文章既具亲属怀念之情,又带有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意。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1.教师出示自读提纲,学生自学课文。

  ⑴认真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遇到生字新词读读记记,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来理解。

  ⑶想想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2.自学反馈,全班交流。(出示课件)

  ⑴识字学词,理解词义。

  ①教师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认读。

  教师重点指导:“咳嗽、逝、囫、囵、悼”等的读音,“囫囵”一词的字形。

  ②理解词语。

  追悼:对死者表示沉痛的怀念。

  失声痛哭:因悲伤过度而哽咽,哭不出声来

  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比喻颠倒了事实,认错了对象。冠,读“guān”,帽子。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⑵听课文朗读,思考问题(出示课件):①文章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件事?②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③ 作者为什么要写鲁迅先生 ?

  ⑶小组合作,读书释疑并交流:

  第一部分主要写伯父去世了,人们在万国殡仪馆追悼鲁迅先生的情景。

  第二部分写作者与伯父谈《水浒传》和伯父送书给作者的事。

  第三部分写伯父讲“碰壁”的事。

  第四部分写鲁迅先生救助黄包车夫的事。

  第五部分写鲁迅先生关心她家的女佣阿三。

  ⑷按顺序逐个部分再读课文。(出示课件)考考你:用简短的语言给各部分加小标题。

  ①教师指导拟定小标题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根据每段段意概括出最简短的话和词语作小标题;二是从每段中摘出最能表达中心的句子或词语作小标题。拟定小标题必须抓住每段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共4页,

  ②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一、深切的怀念 二、谈《水浒传》 三、讲“碰壁” 四、救助车夫 五、关心女佣或:一、沉痛悼念 二、谈读“水浒” 三、笑谈“碰壁” 四、救助车夫 五、关心女佣

  三、沉痛悼念,深受爱戴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说说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的崇敬与爱戴。)

  2.交流: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里?(课件展示)

  ⑴来吊唁的人多——数量多,不同职业,不同年龄。

  ⑵送来的花圈挽联多。

  ⑶来吊唁的人悲痛——失声痛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4.过渡:当时年幼的“我”知道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的原因吗?(不知道、不完全明白。)

  出示句子:“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⑴抓住“呆呆地”“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体会“我”失去伯父时的悲痛心情。

  ⑵了解“我”对伯父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原来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参加追悼活动后,觉得伯父跟一般人不一样,而是受人民崇敬与爱戴的伯父。)

  ⑶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我”的悲痛之情。

  四、课堂小结

  1.谈话:那么,你们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受这么多人爱戴吗?

  ⑴学生**发言。

  ⑵引读课文最后一段话,初步感知鲁迅先生的品质。

  2.教师小结: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他得到了这么多人的爱戴。从全义内容看,这第一部分是明确地提出问题。后面各部分是以具体事例做答;从叙述顺序看,全文是“倒叙”,先写结果后写原因,明写结果暗写原因。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了解具体事件,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为什么伯父鲁迅先生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⑴学生**发言。

  ⑵出示文章中心句(即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2.教师导言:这节课,我们结合具体的事件来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二、集体交流,突破难点:了解事件,体会品质

  ㈠交流谈《水浒传》。

  1.**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2.理解句子(课件出示):“哈哈!还是我的记忆好。”

  鲁迅先生对作者的爱护、教育,不乏风趣,暗含批评——不能那样囫囵吞枣地读书。

  3.讨论: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⑴“羞愧”是因为伯父年纪比“我”大,而比“我”记性好。

  ⑵“悔恨”是后悔自己读书囫圈吞枣,结果张冠李戴。

  ⑶“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是因为“我”听出了伯父的话中之意,伯父说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说自己读书比“我”认真。伯父说这话是在婉转地批评“我”的学习态度。教育“我”读什么书都不能马马虎虎的。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4.临去时伯父为什么要送两本书给“我”?

  送书给作者,更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

  5.议议: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对待学习认真严谨,更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

  6.有感情地朗渎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㈡交流谈“碰壁”。

  1.默读课文部分内容。

  2.说说: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因为年幼时的“我”天真无知,错误地理解伯父所说的话的含义,在座的人为“我”天真幼稚的解满丽感到好笑。

  3.理解句子(课件出示):“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⑴“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当刚黑暗的社会。

  ⑵“碰壁”指与**派**时遇到的挫折及***对鲁迅先生的**。鲁迅先生写文章揭露同民**派,他的笔是“匕首”,是“投枪”。同民**派非常害怕,不许鲁迅发表文章,甚至要逮捕他。

  ⑶这句话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反对**的憎限和顽强**的**精神。这是鲁迅先生受到那么多人爱戴的根本原因。

  4.议议:作者回忆这个小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

  是为了说明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抨击旧社会,和旧社会顽强**的**精神。

  ㈢交流“救助车夫”。

  1.快速默读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2.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为什么这么冷的天,那位车夫还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

  ⑴体会车夫伤势严重。

  “坐在地上**,车子扔在一边”

  “两只手捧着脚……地上淌了一摊血”

  “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⑵体会:车夫生活的悲惨。

  “脚上没穿鞋”光着脚是由于家里穷,连一双鞋子都买不起。

  “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是因为他要拼命挣钱来养家糊口。

  3.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找出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鲁迅先生的什么情感?

  ⑴动作词:扶、蹲、跪、拿、夹出、洗、敷上、扎好、掏、给。

  ⑵这些动作词,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热爱。

  4.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呢?

  ⑴“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寒冷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他无法**自己对旧社会的憎恨的思想情绪。

  ⑵“叹了一口气”是鲁迅先生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带来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5.教师小结:作者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热情救助车夫这一件事,其中先生严肃的表情,无声的动作,显示了他内心的不*静,表现了他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的深爱与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恶。

  ㈣交流“关心女佣”。

  1.默读课文第五部分内容。

  2.说说: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学生**回答。)

  3.通过这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

  表现了鲁迅先生关心体贴劳动人民,*等待人;还看出他那忘我的战斗精神。

  4.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5.体会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既是对文章开头的'照应,又是全文的中心句;既是第五部分的总结,也是全文的总结。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三、总结全文,认识写法

  1.教师小结: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作为一个**,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作为一个**者,他为人民说话,为劳苦大众呐喊而四处“碰壁”;作为一个先生,他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同情劳动人民。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⑴通过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⑵前后照应,篇末点明中心。

  四、作业设计

  1抄词.

  追悼 正月 爱抚 逝世 搞不清楚 张冠李戴

  愉快 碰壁 微弱 咳嗽 饱经风霜

  2把词语补充完整.

  张( )李( ) 囫囵( )( ) ( )然大( ) 三( )半( )

  ( )经风( ) ( )声( )哭 难以( )受 接连不( )

  3阅读句子并作答.

  a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⑴文中“这句话”指:“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句话表面在夸自己,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从此以后,我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⑸“我”听了这句话,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b 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⑴“四周围黑洞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⑵“碰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这句是_____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这段话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来……扎好绷带.

  ⑴这片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本段中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七个动作词.

  ⑶这段话说明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课文内容填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写__的文章.通过作者回忆的四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鲁迅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关心下一代

  讲“碰壁” 憎恨旧社会

  深切怀念 救助车夫 同情劳动人民。

  女佣阿三的回忆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5

  教学要求

  1.学会“唁、浒、囫、囵、佣”5个会认字和“鲁、悼、浒、囫、囵、搞、摊”7个会写字;学握“追悼、水浒传、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等词语。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各部分的内容并拟定小标题,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了解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谈“碰壁”一事和救助黄包车夫后鲁迅先生的神情的描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识字学词,读通文本。

  2.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用小标题加以概括。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体会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爱戴。

  教具准备

  1.有关课件

  2.查阅有关鲁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语:我们曾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少年闰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

  2.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生读课题。

  3.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认识鲁迅先生。(明确: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家。)

  4.介绍作者及背景。

  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哗在鲁迅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录,记叙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

  5.解题: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呢?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鲁迅先生”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得文章既具亲属怀念之情,又带有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意。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1.教师出示自读提纲,学生自学课文。

  ⑴认真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遇到生字新词读读记记,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来理解。

  ⑶想想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2.自学反馈,全班交流。(出示课件)

  ⑴识字学词,理解词义。

  ①教师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认读。

  教师重点指导:“咳嗽、逝、囫、囵、悼”等的读音,“囫囵”一词的字形。

  ②理解词语。

  追悼:对死者表示沉痛的怀念。

  失声痛哭:因悲伤过度而哽咽,哭不出声来

  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比喻颠倒了事实,认错了对象。冠,读“guān”,帽子。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⑵听课文朗读,思考问题(出示课件):①文章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件事?②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③ 作者为什么要写鲁迅先生?

  ⑶小组合作,读书释疑并交流:

  第一部分主要写伯父去世了,人们在万国殡仪馆追悼鲁迅先生的情景。

  第二部分写作者与伯父谈《水浒传》和伯父送书给作者的事。

  第三部分写伯父讲“碰壁”的事。

  第四部分写鲁迅先生救助黄包车夫的事。

  第五部分写鲁迅先生关心她家的女佣阿三。

  ⑷按顺序逐个部分再读课文。(出示课件)考考你:用简短的语言给各部分加小标题。

  ①教师指导拟定小标题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根据每段段意概括出最简短的话和词语作小标题;二是从每段中摘出最能表达中心的句子或词语作小标题。拟定小标题必须抓住每段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简明扼要。

  ②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1、深切的怀念

  2、谈《水浒传》

  3、讲“碰壁”

  4、救助车夫

  5、关心女佣

  或:

  1、沉痛悼念

  2、谈读“水浒”

  3、笑谈“碰壁”

  4、救助车夫

  5、关心女佣

  三、沉痛悼念,深受爱戴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说说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的崇敬与爱戴。)

  2、交流: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里?(课件展示)

  ⑴来吊唁的人多——数量多,不同职业,不同年龄。

  ⑵送来的花圈挽联多。

  ⑶来吊唁的人悲痛——失声痛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4、过渡:当时年幼的“我”知道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的原因吗?(不知道、不完全明白。)

  出示句子:“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⑴抓住“呆呆地”“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体会“我”失去伯父时的悲痛心情。

  ⑵了解“我”对伯父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原来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参加追悼活动后,觉得伯父跟一般人不一样,而是受人民崇敬与爱戴的伯父。)

  ⑶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我”的悲痛之情。

  四、课堂小结

  1、谈话:那么,你们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受这么多人爱戴吗?

  ⑴学生**发言。

  ⑵引读课文最后一段话,初步感知鲁迅先生的品质。

  2、教师小结: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他得到了这么多人的爱戴。从全义内容看,这第一部分是明确地提出问题。后面各部分是以具体事例做答;从叙述顺序看,全文是“倒叙”,先写结果后写原因,明写结果暗写原因。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了解具体事件,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为什么伯父鲁迅先生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⑴学生**发言。

  ⑵出示文章中心句(即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2、教师导言:这节课,我们结合具体的事件来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二、集体交流,突破难点:了解事件,体会品质

  ㈠交流谈《水浒传》。

  1、**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2、理解句子(课件出示):“哈哈!还是我的记忆好。”

  鲁迅先生对作者的爱护、教育,不乏风趣,暗含批评——不能那样囫囵吞枣地读书。

  3、讨论: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⑴“羞愧”是因为伯父年纪比“我”大,而比“我”记性好。

  ⑵“悔恨”是后悔自己读书囫圈吞枣,结果张冠李戴。

  ⑶“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是因为“我”听出了伯父的话中之意,伯父说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说自己读书比“我”认真。伯父说这话是在婉转地批评“我”的学习态度。教育“我”读什么书都不能马马虎虎的。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4、临去时伯父为什么要送两本书给“我”?

  送书给作者,更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

  5、议议: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对待学习认真严谨,更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

  6、有感情地朗渎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㈡交流谈“碰壁”。

  1.默读课文部分内容。

  2.说说: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因为年幼时的“我”天真无知,错误地理解伯父所说的话的含义,在座的人为“我”天真幼稚的解满丽感到好笑。

  3.理解句子(课件出示):“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⑴“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当刚黑暗的社会。

  ⑵“碰壁”指与**派**时遇到的挫折及***对鲁迅先生的**。鲁迅先生写文章揭露同民**派,他的笔是“匕首”,是“投枪”。同民**派非常害怕,不许鲁迅发表文章,甚至要逮捕他。

  ⑶这句话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反对**的憎限和顽强**的**精神。这是鲁迅先生受到那么多人爱戴的根本原因。

  4.议议:作者回忆这个小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

  是为了说明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抨击旧社会,和旧社会顽强**的**精神。

  ㈢交流“救助车夫”。

  1.快速默读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2.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为什么这么冷的天,那位车夫还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

  ⑴体会车夫伤势严重。

  “坐在地上**,车子扔在一边”

  “两只手捧着脚……地上淌了一摊血”

  “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⑵体会:车夫生活的悲惨。

  “脚上没穿鞋”光着脚是由于家里穷,连一双鞋子都买不起。

  “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是因为他要拼命挣钱来养家糊口。

  3.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找出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鲁迅先生的什么情感?

  ⑴动作词:扶、蹲、跪、拿、夹出、洗、敷上、扎好、掏、给。

  ⑵这些动作词,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热爱。

  4.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呢?

  ⑴“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寒冷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他无法**自己对旧社会的憎恨的思想情绪。

  ⑵“叹了一口气”是鲁迅先生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带来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5.教师小结:作者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热情救助车夫这一件事,其中先生严肃的表情,无声的动作,显示了他内心的不*静,表现了他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的深爱与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恶。

  ㈣交流“关心女佣”。

  1.默读课文第五部分内容。

  2.说说: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学生**回答。)

  3.通过这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

  表现了鲁迅先生关心体贴劳动人民,*等待人;还看出他那忘我的战斗精神。

  4.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5.体会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既是对文章开头的照应,又是全文的中心句;既是第五部分的总结,也是全文的总结。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三、总结全文,认识写法

  1.教师小结: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作为一个**,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作为一个**者,他为人民说话,为劳苦大众呐喊而四处“碰壁”;作为一个先生,他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同情劳动人民。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⑴通过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⑵前后照应,篇末点明中心。

  四、作业设计

  1、抄词

  追悼 正月 爱抚 逝世 搞不清楚 张冠李戴

  愉快 碰壁 微弱 咳嗽 饱经风霜

  2、把词语补充完整

  张( )李( ) 囫囵( )( ) ( )然大( ) 三( )半( )

  ( )经风( ) ( )声( )哭 难以( )受 接连不( )

  3、阅读句子并作答

  a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⑴文中“这句话”指:“___________”

  ⑵这句话表面在夸自己,实际上是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体现了__________。

  ⑷从此以后,我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

  ⑸“我”听了这句话,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b 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⑴“四周围黑洞洞的”意思是___________。

  ⑵“碰壁”指()_______。

  ⑶这句话意思:()_____。

  ⑷这句是_____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

  ⑸这段话表现()__。

  c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来……扎好绷带。

  ⑴这片段写_________。

  ⑵本段中用了_______这七个动作词。

  ⑶这段话说明鲁迅________。

  4、按课文内容填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写__的文章,通过作者回忆的四件事_________,说明鲁迅是个________的人,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关心下一代

  讲“碰壁” 憎恨旧社会

  深切怀念 救助车夫 同情劳动人民。

  女佣阿三的回忆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6

  一、说教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人教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 课文。这是周晔在伯父鲁迅逝世九周年之际回忆写下的纪念性文章,全文共回忆了她与伯父鲁迅先生在一起“笑谈《水浒》,趣谈‘碰壁’, “救护车夫”、“关心女佣”四件事,字里行间饱含着周晔对伯父鲁迅先生的无限怀念与崇敬。

  二、说教学目标:1、透过含义深刻句子的解读,充分感悟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 说教学重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高尚品质。

  四、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为什么伯父鲁迅先生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⑴学生**发言。

  ⑵出示文章中心句(即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2、教师导言:这节课,我们结合具体的事件来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3、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五、具体表现在:

  (一)谈《水浒传》部分(学生勾到了这段相关的句子,如: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那天临走,伯父送我两本书??) 师: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子女。)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师:我之所以会“张冠李戴”,将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是因为我─生:“囫囵吞枣”。如果是其他的长辈见“我”这样读书会怎样说?而伯父却────生:摸着胡子??(带着感情读)师:你能听懂伯父的话吗?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因此,听了这句话,“我”比挨打挨骂还难受。师:这样说既不伤害人的自尊心,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因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反映了鲁迅先生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质。

  (二)学习“救助车夫”这件事。(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师:是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为别人想得多啊!伯父在救护资助车夫以后并没有轻松,反而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些什么呢?(鲁迅先生由车夫想到了广大的受苦受难劳动人民,他们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从他严肃的表情看出他对劳动人民深厚的感情。 )

  (三)学习“关心女佣”这件事。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的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穷苦人)从阿三的话中我们分明触摸到了先生那颗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心啊!)学了这三个故事,鲁迅先生的形象一定深深扎根在了你的心里。让我们再品味这句话──他为自己??(学生带着自己更深的感受读。)从以上三个故事的学习中,我们深深感受到鲁迅先生一心为别人的崇高精神,在文中还有个故事,表面上好象看不出它与中心的关系,但只要我们细细品味,我们定然会有所收获。

  (四)学习“谈碰壁”这个故事。

  1、你听说过或遇到过鼻子被墙壁碰扁的事情吗?

  2、师:那么,伯父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究竟含着什么意思呢?联系鲁迅那个时代的情况,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议—议:“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又指什么?(生思考、讨论)

  3、师:同学们想一想,谈“碰壁”与表现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也有联系吗?

  4、师:生活在旧*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得多,所以他才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抗争,让我们一道来背一背今天学到的这两句诗── (师生齐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五)、总结全文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作为一个**,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作为一个**者,他为人民说话,为劳苦大众呐喊而四处“碰壁”;作为一个先生,他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同情劳动人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和动作的语句。

  2、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内容,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7

  教学目的:

  通过理解课文,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被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并说出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联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导入法、讨论交流法、课堂展示

  教学准备

  多**课件、鲁迅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从课题看,作者是谁?与鲁迅有什么关系?

  3、简介:鲁迅及当时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思考:想一想课文讲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在追悼会上;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3、默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三、学习课文内容

  1、初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指读课文第1段。思考:这一段若分为三层,应怎样分层?你能说初每层的意思吗?学习第一层,“我”当时对鲁迅先生是怎样的认识?学习第二层,“我”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看到什么?学习第三层,讲了什么?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3、自学课文第2段。

  各自朗读第二段,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体会到什么。这段主要讲一件什么事?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听到“我”张冠李戴地乱说的?是什么意思?听了伯父这句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伯父好像是开了一句玩笑,就使“我”从此读书就不再马马虎虎了。)

  从这件事,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练习朗读第二段。

  4、提出自学要求,自学第3段学习第三段。事情是由什么引起的?鲁迅先生是怎样谈起“碰壁”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把鼻子碰扁了”?从鲁迅开玩笑说的这句话中,从中体会到什么?“恍然大悟”?“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三段。指名分角色朗读。

  5、出自学要求,自学第4段学习第四段。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鲁迅是怎样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的?找出读读,体会到什么?帮助受伤车夫后,鲁迅的心情怎样?小声把写鲁迅心情的这段话读读。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些什么?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四段

  6、学习第五段,指名读这段。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说明了什么?

  四、总结全文

  鲁迅先生为什么受到那么多的人的爱戴?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同位互相说说这篇课文讲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深切的怀念读《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女佣的回忆

  课后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堪称纪念鲁迅先生文章的经典。它回忆了鲁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的品格,表现了人们对他的爱戴和怀念之情。怎么让学生能读懂课文,领会文章中心,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呢?这无疑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它,我采用了情境创设办法。首先是结构的安排。在课文的结构上,我跨越时空整合文本,首先在第一课时通过学习第一段创设了吊唁鲁迅先生的场景,并以此为轴心,通过回忆引出四件事的学习,感受鲁迅先生对少年儿童及劳动人民的关怀和热爱。每学完一个故事,再辅以描写吊唁人们表现的资料,铺设“周晔的泪——小孩的泪——车夫的泪——青年的泪——佣人的泪——老人的泪”情感主线,现实与回忆交织,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使学生的情感在往昔幸福与今日悲哀之间穿行。爱之深,痛之切,自然而然激发起对鲁迅先生深切的怀念。其次是相关资料的引入。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和鲁迅先生名言诗句的引入,都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本课运用了图片及音乐艺术**创设情境,在渲染气氛上、入境悟情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别是三段配乐朗读令学生在忧伤的乐曲声中一次次掀起了情感的波澜。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8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遗体、追悼、逝世、晚餐、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咳嗽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4。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

  二、学习准备

  回忆或收集有关鲁迅的生*、事迹。

  三、学时安排

  四学时。

  第一学时,了解课文大意;

  第二学时,读熟课文,品读第一部分;

  第三学时,品读二、三部分;

  第四学时,品读四、五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时。第一学时,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第二学时,讨论、体会鲁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作者写了他的哪几件事;

  第三学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给课文各部分列小标题。)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了解鲁迅的同学介绍鲁迅的一些情况。

  2、读课题,有什么疑问要问?(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称了伯父为什么还要再称先生?)

  3、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穿插正音。

  4、同座互读第一部分。

  5、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为什么不知道鲁迅就是伯父的?“追悼”和“吊唁”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爱戴”和“爱抚”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7、概括段意——小标题(段意:伯父去世了,很多人都到殡仪馆追悼他。小标题:在殡仪馆里—伯父去世了—深切的怀念—逝世—“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第二学时

  1、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穿插正音。

  2、同座互读第二部分

  3、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的意思——因果关系句;“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字面义?一般情况下谁的记性好?话中之意?《表》——前苏联作家班台莱耶夫著,鲁迅翻译;《小约翰》——荷兰作家望—蔼台著,鲁迅和另一作家翻译;)

  4、再读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话,体会感情。

  5、看插图说话(按方位、衣着、神态……不同角度说)

  第三学时

  1、回忆第一、二学时的学习内容。

  2、指名读课文第三部分,穿插正音。

  3、同座互读第三部分

  4、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是真的碰墙壁吗?“四周围”可能指什么?鲁迅为什么受**?)

  5、练习角色朗读

  6、再回读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话。

  7、指名读课文第四部分,穿插正音。

  8、同座互读第四部分

  第四学时

  1、了解事情发生的环境——“黄昏时候”(时间)、“呼呼的北风怒号着”(风势)“天色十分昏暗”(天色)“街上的行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行人)“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寒冷)——与车夫赤脚拉车对比。

  2、伯父、爸爸救助车夫的动作——跑、拿、扶蹲、跪夹、洗、敷、扎。想一想:鲁迅当时是什么人,车夫是什么人?体会同情劳动人民

  3、想象“深奥的话”可能是——

  4、严肃的表情、按头的动作、叹了一口气又说明了什么?

  5、再回读第一部分最后一句话。

  6、学习最后一部分,提出不懂的问题。

  7、总结。概括每一部分的段意,用原文的一句话概括,用四五个字概况,有一两个字概况(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常常劝我多休息)(在殡仪馆里——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深切怀念——评论《水浒传》——谈碰壁——救车夫——难忘回忆)(逝世——谈书——谈笑——救人——关怀)……

  8、各部分关系:果——因(倒叙)、因——果(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9、选词造句。

  10、读读背背鲁迅名言。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9

  教材分析

  一、背景知识

  1.读书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包括专心致志、边读边想、做点记号和学以致用。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在全面落实要求的同时,有所测重。

  2.课文通过周晔对鲁迅先生的回忆,记叙了她对伯父印象深刻的几件小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课文以自然空行的形式分为五段。每段记叙一件事,但事事都紧紧围绕“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课文的中心意思展开。第一段写人们在鲁迅先生逝世后前去追悼的情况,表达了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第二段写了一个鲁迅先生关心、教育作者的小故事,反映了鲁迅教育“我”要养成认真真读书的习惯。第三段写一次饭桌上的谈话,鲁迅以幽默的语言反映了他宁可“碰壁”,也要为人民群众的**进行不屈不挠的**。第四段写鲁迅先生细心救护一位黄包车夫,表面了鲁迅先生对生活在苦难中的贫苦大众深沉的爱和无限的同情。第五段写鲁迅先生关心体贴女佣阿三,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第五段的结束语,“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也是全文的总结,是通过几件具体的事例反映了人物的优秀品质。

  3.鲁迅先生(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家。他的一生,对*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养成专心致志、边读边想、做好记号和学以致用的读书习惯。

  2.学会生字7个,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大部分词语会造句运用。

  3.理解通过几件具体的事例反映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感受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逐段细读课文时,贯彻“单元学习提示”四点要求,先按要求自学,然后根据各段的语意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几个训练点重点教学。

  难点:读懂文意,抓住重点,领会中心含义,概括全文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并掌握通过几件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案实例

  一、教学准备:录音,幻灯片。

  二、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和新词。

  2.了解课文四个小故事的大意。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简介鲁迅先生。

  2.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用“~~~~”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交流,全班齐读:“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加点的字,用另一个读音组个词。

  (zhuàn)(guān)

  水浒传(chuán)张冠李戴(guàn)

  (2)理解下面的词语。

  ①张冠李戴囫囵吞枣(先解释带点的字,再解释词的字面意思和比喻义。)

  ②饱经风霜恍然大悟

  (3)完成作业本上第1题。重点指导:深奥(上半部分不要多一横)**(不要多点)

  4.默读课文。

  (1)思考: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2)讨论、交流:谈《水浒传》,讲“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

  (3)课文以自然空行形式分为五段,说说各段的大意。

  指导完成作业本第5题。

  5.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第1、2、3、5题。

  (2)读课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下列词语:追悼、吊唁、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等。

  2.能力目标:

  (1)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2.给课文各段加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准备

  多**课件。

  五、教学流程

  1.导入:

  你对鲁迅先生了解多少?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吗?或者,如果你读过他的作品也可以说说你的感受?(生介绍鲁迅的生*和读他作品的感受)既然大家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看看作者是怎样看待鲁迅先生的。

  2.读文:

  同学们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哪几件事情?(悼念伯父、谈《水浒传》、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

  3.学文:

  (1)学第一个故事:悼念伯父。

  ①抓住致敬,痛哭,送挽联,送花圈这些追悼的具体内容。通过这些方式表达对死者的怀念。

  ②所有的人都是怀着沉痛的心情来悼念鲁迅先生的。作为鲁迅先生的侄女,想到再也看不到伯父了心里也很悲痛,你能体会到这种情感吗?(投影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回答。)

  (2)学习第二个故事:谈《水浒传》。

  ①鲁迅先生是怎样“爱抚”周哗的?相信同学们读了第二个故事以后一定会明白的。

  ②这一段出现几个四字词语,你能把它挑出来,推荐给我们大家积累吗?(贴词卡。)

  ③面对“我”的这种读书态度,伯父没有批评“我”,只是夸他自己记忆好,为什么“我”却“又羞愧,又悔恨”呢?(表面夸自己记忆好,实际上是批评周晔读书不认真。)

  ④这种委婉的批评正体现了伯父对我的——爱抚。可是伯父去逝了,周晔也得不到这种爱抚了,让我们再来体会读这句话?

  (3)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故事:“谈碰壁”。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①小组同学谈体会。

  ②全班同学互相补充。

  ③资料补充。

  ④教师总结:鲁迅先生经常受到敌人的**,为了在报上登一些**文章,鲁迅先生曾用一百多个假名字,可见当时社会的黑暗。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用笔杆子当武器,同敌人作**。可是,伯父去逝了,周晔再也听不到他那风趣、幽默的声音了。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周晔的情感。

  (4)学习第四个故事:“救护车夫”。

  ①找同学大声朗读。请其他同学谈谈体会。

  ②学生**朗读相关内容,谈自己的感受,教师从旁指导。

  ③教师小结:鲁迅先生表情上严肃、沉默,让我们感受到的却是他内心的痛苦和愤恨。如今,这样一位对劳动人民富有同情心的伯父去逝了,周晔再也见不到他慈祥的面容了,让我们和周晔一起体验这悲痛。

  (5)学习第五个故事:“关心女佣”。

  ①“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里的别人单单指的是“阿三”吗?

  ②你有资料补充说明鲁迅对别人的关心吗?

  ③课文前面提到鲁迅送给周晔的两本书:一本是《表》,它是苏联作家写的小说;另一本《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的童话。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了这两本书,从这件事,你们想想他关心的只是周晔吗?——是全国的青少年。

  4.总结:

  同学们,鲁迅先生的一生就是这样:“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祝福》教案10篇(扩展2)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3篇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了解小说中任务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着重体会鲁迅小说中“我”的感情及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二、重、难点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理清小说结构,画出集中描写祥林嫂外貌的三段文字,反复诵读,体味这些看似冷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深情。

  2、第二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任务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

  关于《呐喊》和《彷徨》

  2、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1)序幕写景象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再写景象

  3、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分析祥林嫂的外貌变化,并深入挖掘其社会根源。

  初到鲁镇,情形如何?

  再到鲁镇,情况怎样?

  临死前,有何不同遭遇?

  4、请学生依据以上分析讨论,概述“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刻含义。

  善良能干——包办婚姻——被卖——再嫁——社会的根源

  二、总结与引申

  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

  三、作业布置

  思考:究竟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

  四、板书设计

  情节特点:倒叙

  人物命运:祥林嫂善良能干,却一步步被逼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引入鲁迅取名《彷徨》的原因

  2、认真研读故事的结局,分角色朗读对话,找出议论性的文字,理解“我”的感情

  善良,同情,本想安慰,但却最终伤害——自责和自我解剖——愤激

  3、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卫老婆子和柳妈是帮凶,你怎样看?

  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择发言。

  4、师生共同研读文中深刻的语句,加深文意的理解。

  二、总结与引申

  1、封建**的体现(四权)

  2、对比电影和小说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的区别

  三、作业布置

  阅读鲁迅小说《离婚》,注意比较爱姑和祥林嫂的命运,看看有何深刻含义?

  四、板书设计

  祥林嫂之死

  根源:封建伦理**,旧的文化观念。

  解救办法:摧毁旧**,否定旧文化。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本质。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作用。

  重、难点: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本质。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3、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从肖像描写入手,初步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先生的小说善于通过悲剧性人物去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今天,我们所要学的《祝福》也正是如此。——《祝福》(板书)

  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以后旧*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二、1、**: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几个部分?(有些同学可能会和小说的三要素等概念混淆,应加以分清。)

  明确:序幕,开端,发展,**,结局,尾声

  2、要求快速浏览小说,划分出情节结构。(很多同学会将本道程序和一般的划分层次等同起来,应引导其分清不同。)

  明确:

  (1)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2)结局:寂然死去

  (3)开端:初到鲁镇

  (4)发展:被卖改嫁

  (5)**:再到鲁镇

  (6)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三、**:本文在叙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这种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倒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了一股浓厚的悲剧气氛,可是,这样的一个悲惨结局非但没有人同情,竟然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甚至被骂为“谬种”,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悬念:祥林嫂是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境遇?她为什么会得罪鲁四老爷?

  **:运用倒叙的方法一定要注意衔接,文中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四、思考: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明确1:三处肖像描写:

  第一处: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顺着眼

  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二处: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处:死前与作者相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明确2: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初到鲁镇时,虽可看出祥林嫂一定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们仍可看到在她身上还有着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鲁镇时,这种青春活力已经不复存在,而第三处则更显示了不仅青春活力不再,甚至连生命力都已失去。

  明确3: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五、布置作业:课后思考祥林嫂落得如此下场的原因。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本质;从动作、语言等描写入手,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一、讨论:祥林嫂死了,死因是什么?自然**?**?他杀?(可让学生**发表意见,陈述理由)

  二、讨论:哪些人与祥林嫂之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鲁四老爷、四婶、婆婆、大伯、卫老婆子、柳妈

  三、讨论:这些人是如何将祥林嫂逼上死地的?

  1、鲁四老爷:

  思考: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四老爷的特点?

  明确:①④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的态度是——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②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可以用两次“可恶”和“然而”来概括: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③第一部分有一部分鲁四老爷的大骂*及其书房的描写。这一切都能可看出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和**,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2、婆婆和大伯: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出格反抗也不可能改变她的命运。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在这个矛盾人,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原因很简单,祥林嫂没了儿子,也就是没了贺家的后代,也就成了贺家的外人,房子是不能给她的。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们: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

  3、柳妈

  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和“**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也完全是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但柳妈以剥削阶级**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可是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祥林嫂受到了致命的打击。“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终,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柳妈还算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

  4、鲁镇上的人们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死路。

  “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丁玲

  四、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五、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鲁四老爷正是通过祝福把祥林嫂逼上绝路的。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六、思考:祥林嫂对她自己有没有责任呢?可以先讨论这个问题:有人说祥林嫂自始至终都没有反抗过,你认为呢?

  明确:“反抗”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对死后魂灵的有无的怀疑则说明了她最后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没有反抗”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只是为了所谓的贞节;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却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捐门槛上。

  由此可见,祥林嫂本人也是个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很深的人,她把封建礼教思想和迷信思想当作救命稻草,结果反而使自己陷入更恐怖的深渊。因此,我们可以说,祥林嫂也是杀害自己的凶手之一,她的死,既是他杀,也是**。但不管是他杀还是**,归根到底,是封建礼教将可怜的祥林嫂逼**绝路。小说反封建的深刻主题,也就不难理解了。正如鲁迅先生的挚友许寿裳先生有关《祝福》的一段精辟的论断所说:“(《祝福》)描写一个旧社会中的女**者,极其深刻,使知人世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七、讨论:作品中“我”的形象。

  明确: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环境等),小说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等。

  2.能力目标:欣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了解封建社会广大下层劳动妇女低下社会地位和不幸遭遇,关注社会发展,体味人生意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知识目标: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环境等),小说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等。

  教学难点

  能力目标:欣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教师形成一定的鲁迅小说的讲课方法思路模式,尽量在对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中凸显自己的教学个性,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小说教学。甚至发展会写小说了。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出示封例图片)这是祥林搜,她是在*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这是*现代文学开山之祖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想必大家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鲁迅先生确实是一代文学巨匠,在2005年的全球阅读排行榜上,鲁迅先生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分别雄据排行榜第一位和第十一位,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从而揭开了*新文学的序幕,他的这两本短短的小说集,内容深切,格式特别,茅盾先生在《读呐喊》一文中说: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见到了绚丽的阳光。感受是那样的至深至切。如果说,茅盾先生是*现代长篇小说的开拓者的话,那么鲁迅先生则是*现代短篇小说的开拓者,今天让我们走进祥林嫂,去感受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被旧**所吞噬。

  本文写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叙述的是辛亥**后*农村的黑暗现实。****提出了“**、科学”“**封建礼教”的**,妇女**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

  二、学生速读,并思考:这篇小说主要写了有关祥林嫂的哪些事情?

  三、文本研读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板书:情节、人物、环境。

  2.谁来说一下这篇小说的情节?(根据文本逐段落实内容)

  明确:序幕(1—2)鲁镇的年底。

  结局(3---33)祥林嫂带着“疑惑”死去。

  开端(34—53)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

  发展(54—65)祥林嫂被抢被卖(改嫁)。

  **(66—111)祥林嫂再次到鲁镇。

  尾声(112)鲁镇祝福景象和我无奈的感受。

  3.我们知道要把人物形象刻画完整必须要有一定的人物描写**,你所知道的人物描写**有哪些?

  板书: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细节等。

  当然从描写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从描写的详略分,有白描和细描。所谓“白描”,主要指的是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用传神之笔加于点化,显得朴实而自然。

  4.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1)明确三处肖像描写。

  第一次: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轻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二处:再到鲁镇。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次:死前与作者相遇。

  “五年前地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是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2)明确:

  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限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

  作者正是用了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初到鲁镇时,脸色青黄——生活艰辛,红润——青春的活力,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可以看出祥林嫂一定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们仍可以看到在她身上还有着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鲁镇时,这种青春活力已经不复存在,两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没有神采的眼睛——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于表达。而第三处则更显示了不仅青春活力不在,甚至连生命力都已失去。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三次描写完全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上带些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的一声断喝,第二天“眼睛凹陷下去”,到临死前地“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5.祥林嫂到鲁镇的两次肖像描写中,都对“白头绳”有细微而具体的描写,请分析其深层含义。

  明确:祥林嫂在鲁镇一露面:“头上扎着白头绳”,第二次:“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借此,我们很容易看出她的寡妇身份,表明她是死去的祥林的妻子,这一定位十分重要。头上的白头绳,把她的悲剧命运揭示出来了,注定了祥林嫂一生将在这个名分下生活,丈夫死了,本不是祥林嫂的错,可她却要扎上白头绳向世人宣告自己是个灾星,被人认为不吉祥。她本来是遵照封建礼教的规矩“**是小,失节是大”,“好女不嫁二男”,可是偏偏有个婆婆不让她守节,又偏偏有人嘲笑她、歧视她,说她“不干不净”。她苦苦蓄钱捐了门槛,可仍然消除不了白头绳带给她的灾难,带给她心灵的创伤,这样一位妇女,活着毫无自*,死了还要受人唾弃,生得痛苦,死得恐怖——这是一种多么悲惨的命运啊!这一细节是对封

  建礼教**本质的有力控诉。

  6.文本中有哪几处环境描写?请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开头和结尾的祝福场景。(书上画出)

  祥林嫂死后当晚“冬季日短——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一节。

  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7.品读环境描写的作用。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试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明确:(1)第一次(1——2):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绿的气氛。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2)第二次是对祥林嫂死后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的描写。(32段)鲁镇旧历年底的雪天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祥林嫂死后的凄凉和我的“沉痛”心情。中间议论是反语,表现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舒畅”是激愤之语。这里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3)第三次(最后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忆到现实的。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相照应,渲染了热闹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是故意虚写,那些“醉熏熏”蹒跚着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穷的痛苦和悲哀。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使得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8.还有那些环境被我们忽视了?

  明确:鲁镇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以及他们自己的生活状态也是一种环境。即社会环境。这种环境同样也显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这些人是怎样把祥林嫂往绝路上逼的呢?

  (1)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两次对雇用祥林嫂的态度是“皱眉“,讨厌她是寡妇。祥林嫂被抢走时,他用两次“可恶”和“然而”来概括。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第一次“然而”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做主,理所当然。第二次“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第二个“然而”

  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从中可以看出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大都是他的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2)婆婆和大伯。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生**,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了”。这实际上是封建思想在**她的婆婆,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然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的罪名。可见在这个巨大的矛盾中,我们根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原因很简单,祥林嫂没有儿子,也就压根儿不是贺家的人,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们: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

  (3)柳妈。

  柳妈也是一个有着同祥林嫂一样的旧社会受害者地形象,这从她的外貌中可见一斑。然她深受封建迷信思想和礼教的毒害至深,相信**和报应之类的迷信思想同时秉承“**是小,失节是大”的礼教思想,她主管愿望也是出于愚昧,她认为让祥林嫂捐门槛是救祥林嫂于苦海,为她赎罪献策。但当祥林嫂捐了门槛之后,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还是使得祥林嫂陷入了困境,祥林嫂的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最终,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柳妈也算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悲了。

  (4)鲁镇上的人们。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没有任何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来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礼教毒害的人,正是这种思想**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死路。

  四、问题探究

  (一)小说标题命名为“祝福”的含义。

  明确:1.封建**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祝福是封建迷信祭祀活动,但尊卑最为强烈),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形成强烈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以此为题可突出主题。

  2.“祝福”与人物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3.所谓“祝福”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其实像祥林嫂这样的处在封建思想和****下的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得来福,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

  (二)“我”在小说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对小说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我”在小说中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具有对弱者同情,对封建**憎恨,但又**为力的人。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起着小说线索的作用,同时我又是祥林嫂死的见证人。

  五、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鲁迅《祝福》教案10篇(扩展3)

——鲁迅《祝福》的教案

鲁迅《祝福》的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鲁迅《祝福》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鲁迅《祝福》的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挖掘本文的主题,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主问题,围绕主问题,思考讨论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进而挖掘主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能提高学生尊重他人、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精神素养。

  教学重点

  认识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探究作品的主题。

  文本比较长,给学生阅读分析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过程

  导入语:现代作家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那么,祥林嫂为什么非死不可呢?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呢?这节课,我们来深入探讨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和本文的主题。

  1、(出示主问题)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换句话说,是谁把祥林嫂一步步推向了深渊?

  2、围绕主问题,设计几个小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从祥林嫂的外部生存环境入手,分析悲剧的外因。思考她身边有哪些人?把他们分类,他们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命运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2)从祥林嫂的内心环境入手,分析悲剧的内因。阅读“祥林嫂再嫁”一段,思考她闹得“真出格”,说明了什么?她的追求是什么?她为什么追求那样的生活?她有着怎样的道德观?她的内心世界与她的遭遇之间的矛盾,给她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3、学生思考,讨论。

  4、学生发表讨论的结果,**发言,各抒己见。师中肯评价,引导发言。

  外因:

  鲁四老爷 四婶 剥削者 * 剥削、鄙视祥林嫂

  祥林嫂的婆婆、小叔子、夫家大伯 族权 卖出祥林嫂,逼迫她赶走她,直接改变了祥林嫂的命运

  鲁镇人 鲁四老爷家短工等普通群众 夫权 鄙视、奚落、嘲笑祥林嫂

  柳妈 神权 给祥林嫂沉重的精神负担

  内因:祥林嫂

  1)祥林嫂闹得越出格,说明封建思想对她毒害越深,她追求贞节的好女人形象;

  但封建**却使她被逼再嫁,使她不能维护好女人形象;

  这对矛盾,使她产生强烈的负罪感,给她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使她欲生不能。

  2)死后被**等鬼神迷信思想又使她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使她欲死不敢。

  这是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内因。

  结论: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致死的!

  (给学生时间,概括本文主题,交流,演板)

  主题:小说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批判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揭露*封建社会的**本质。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中下层劳动人民的生存**和生存状态的思考。

  这一主题与鲁迅作品一贯的反封建主题是一致的。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人物形象,探究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分析了作品反封建的主题。让我们对妇女**这一重大问题进行凝重审视,牵起我们对漫长久远的女性生存状态和生存**的遥远回想。请思考:(出示课后思考题)

  课后思考:

  1、祥林嫂式悲剧的解救办法

  2、现代社会中,还有祥林嫂式生存状态的女性吗?如果有,说明了什么问题?怎样改变这样的社会环境?你能为此做些什么?

鲁迅《祝福》的教案2

  教学目标: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作之一,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以后旧*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检查预习

  1.解释词语。

  寒暄尘芥堆淡然俨然咀嚼赏鉴沸反盈天不更事《四书》(见教材注释)

  2.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研习新课

  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

  **: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4.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5、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第二课时

  交流作业,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研习新课

  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2.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教师讲解: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继续研读。

  3.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明确: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择其要板书)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讨论归纳: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讨论中注意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并分析“思考和练习”六的三个句子)

  **: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布置作业

  1.将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与前两次比较,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2.思考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

  3.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第三课时

  复习旧知识

  由同学回忆祥林嫂两次到鲁镇时的肖像描写,特别是眼睛的变化,填入小黑板上的表格。

  研习新课

  1.阅读前面第3段开始的内容,思考: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明确:(填入小黑板中的表格)

  (前两次的内容从略,也可以用幻灯投影。)

  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

  2.比较几次肖像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3.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讨论归纳: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

  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

  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阅读时仔细体会。

  **:祥林嫂的死,引起什么反应?

  明确:没有人关心,长工是漠不关心的,唯有鲁四老爷还要大骂“谬种”。这个封建礼教的**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后还是如此残忍无情。

  4.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这一段景物描写与最后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那么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教师讲析: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6.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7.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和**,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布置作业

  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反映过年时热烈欢乐的气氛。

鲁迅《祝福》的教案3

  (课前)【板书:祝福鲁迅】

  1.到今年,鲁迅先生已经去世80年了。

  但他的作品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被广泛地传播着、阅读着。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名言,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一句朴实的话,道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与良知,表现出一个伟人的博爱与悲悯情怀。

  2.今天,我们读小说《祝福》,就能读出这种浓烈的情怀来。

  3.小说篇幅较长,将近一万字。课前**同学们做了认真预习,要求同学们标记段落序号、通读整篇小说、做点个性批注,并完成自学案。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预习的效果。

  4.大家通读并初步研究了这篇小说,那么小说的基本情节是怎样的呢,哪位同学来讲一讲?(一位学生说完后,老师予以明确)

  同学们看看,从情节设置上可以看出:这篇小说的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倒叙!此外,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还有个特点,即前有序幕,(和同学一起讲)后有尾声。

  小说讲述了祥林嫂一十三年的悲惨遭遇:她从一个二十六七岁的青年妇女,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街头乞丐,而且只四十来岁,就悲惨死去,在寒冬、在人们的祝福声中。

  其人生变化之大,之惨,让人震惊,令人悲伤。

  5.正如作者在文中写道的那样: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

  不过,大家注意到没有。小说中也有这样一些表述: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似乎鲁镇一切照旧。

  小说中一方面强调祥林嫂的变化之大,一方面又强调鲁镇的未曾改变。那么,这“变”和“不变”之中究竟有何深刻的内涵和意蕴呢?

  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变”与“不变”来阅读和探究小说,进而了解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主旨。

  6.先来看小说是如何写“变化”的。

  小说围绕祥林嫂写了哪些变化?请在文中找出来,并分析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请同学们整理一下自己的预习成果,等下参与分享。【板书:变】

  师生讨论中……[如果需要封建礼教方面的“补充资料”,点击“超级链接”]

  【板书:人生的境遇外在表现精神状态】

  这一次次变化实际上就是祥林嫂一步步走向毁灭、一步步被这个社会吞噬的过程,作者以极其沉重的笔墨向我们描述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是什么造成了祥林嫂的**,在这一系列巨大“变化”的背后,有什么东西是从来“未曾改变”过的?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探究一下“鲁镇从未改变的东西”。(3分钟)

  【板书:不变】

  师生讨论中……[如果需要封建礼教方面的“补充资料”,点击“超级链接”]

  【板书:国民劣根性封建礼教封建思想】

  1924年,即*13年。然而,**和科学的光芒却没有照进鲁镇,更没有改变鲁镇。这里一切照旧,以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为核心的封建文化,根深蒂固,力量强大。正是这些“不变”的东西,像一只看不见的巨手,死死扼住了祥林嫂命运的喉咙,把她推向了毁灭的深渊。

  8.解读到这里,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应该非常清楚了,同学们能不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一下,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师生讨论中……

  【老师明确】祥林嫂是旧*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却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是一个被践踏、被**、被**、被鄙视,最终被旧社会所吞噬的苦命人。

  9.作为******启蒙思想家的鲁迅先生,以小说的形式为我们展示出了旧*农村妇女的悲苦命运,深刻地揭露出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本质。正如许寿堂先生说的: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著名作家丁玲这样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痛苦。

  鲁迅先生创作这篇小说就是要“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点“超级链接”)

  鲁迅先生在满清生活长达30年,对封建****深恶痛绝,于是向往**,为**鼓与呼,1911年终于迎来的辛亥**的胜利;但现实却令他很失望,甚至绝望,有“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中”的大寂寞。但他没有放弃,面对浓黑的夜,他荷戟独彷徨,上下而求索。

  鲁迅通过小说,揭露出社会的弊病和人性的弊端,为的就是“引起疗救的注意”,启发人们去改造*、改良人性,以期国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10.事实上,鲁迅先生所揭示的一些病苦至今也没有完全疗救好。今天的社会,依然需要鲁迅先生的批判,需要“德先生”的**,和“赛先生”的科学,以及美好的人性。如此,社会才能**,人生才能美好。真诚地祝福各位。下课,同学们再见!

鲁迅《祝福》的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 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2. 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从而认清旧社会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和**;

  二、教学重点: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和无法摆脱的礼教枷锁。

  三、教学难点:封建礼教是如何一步步摧残祥林嫂的肉体和心灵的。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开篇所说的话。

  问题: 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不幸的人——第一印象;

  老师:还有吗?

  2.祥林嫂的一生是不幸的,她的不幸体现在哪些地方?

  ? 丧夫——被认为不祥之兆

  ?

  ? 改嫁——被人看不起 丧子——失去亲情的依靠

  ? 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除夕夜死祝福里。

  ? 没有人关心她??

  3. 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与结局(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 抗争表现 结局

  (1)第一次丧夫来鲁镇:勤劳 工资被婆婆拿去, **回去强迫改嫁,

  (2)第二次丧夫:勤劳 养育儿子 儿子死了,被赶出屋

  (3)失独后来鲁镇:捐门槛,精神救赎 被视为不洁,不准祭祀,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4)面对别人的嘲笑,她无言* 更加孤独 4.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封建宗法**:宗法又以礼教与*、神权、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形式存在。 祥林嫂生活的环境——*农村;、

  祥林嫂身边的人——鲁四老爷、婆婆、孩子的大伯、柳妈、卫婆子

  (1) 封建礼教:失节者大、从一而终思想,使其处处受到鄙视;

  (2) 封建迷信:摧残她的精神(死后被锯**);

  (3) 封建家长制:婆婆领走工钱并**回去;孩子大伯来收房,没有了去处;

  (4) 封建地主阶级:经济上盘剥、精神上毒害。

  明确:封建礼教、神权迷信使得祥林嫂尊严被践踏、被** 最终摧毁她的精神和肉体。

  5.总结: 祥林嫂是一个不幸的人,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的人,又是一个一直努力抗争命运的人,她善良、朴实、淳厚,想用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作为人的生活的基本保证。

  6.拓展思考:祥林嫂又没有反抗封建礼教呢?

  明确:祥林嫂的反抗,并没有涉及到封建礼教本身。她受尽封建礼教与迷信的**,却又自觉不自觉地去维护封建礼教与迷信;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头来却被封建礼教活活吞噬,这更能揭露封建礼教道德极端虚伪、极极端残酷的本质。

鲁迅《祝福》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初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专心致志,边读边想,做好批注。

  2、学习课文2——5段,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精神。

  3、学习本文用典型事例来写人物的方法,了解每一件事的不同叙述方式。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重点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掌握通过几件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初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为人,今天,我们再次以沉痛的心情走进万国殡仪馆的礼堂,吊唁这位伟人。请大家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生:齐读

  师: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伯父在世时的情景重又浮现在我的脑海。

  二、细读品味,深感“爱戴”和“悲痛”

  (一)学习第四段:

  1、请看(出示幻灯),这是“我”回忆的哪件事?(救助车夫)

  2、下面请听“救助车夫”的课文录音,边听边想,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同情人民)

  3、你从哪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位同情关心劳动人民的人?

  生:圈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作批注。

  重点学习: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出示幻灯片)

  ①请一名同学读一遍

  ②想想这段话从哪些方面来进行描写的?

  ③请大家在书本上圈出表示动作的词。(一名同学圈在投影片上)

  ④一起朗读这段话,体会动词的用法。

  ⑤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品质。

  细读课文,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同情、关心劳苦大众的人?

  (1)学习“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了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幻灯出示)

  (2)你准备抓住哪些重点词语来理解?说说你的理解。

  (3)这一段话是从哪方面来进行描写的?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物神情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

  (4)我们一起把这段话读一遍。

  师小结:这样一位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伯父去世了,我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请同学们回到现实,再来读一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生齐读)

  (二)学习第三段

  1、泪水再次模糊了我的双眼,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读边想,“谈碰壁”这件事反映了鲁迅怎样的品质?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生自读圈画,并作批注)

  (1)生:憎恨黑暗

  (2)重点学习:“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出示幻灯)

  A、四周围黑洞洞的是指什么?碰壁指什么?

  B、你能把整句话的含义连起来说吗?

  C、生齐读

  2、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来描写人物的品质的?(对话)

  3、请各自找一位同学进行分角色的对话朗读,请两位读得好的同学表演。

  4、师:可是现在,这样一位风趣,幽默的伯父不在了,我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请大家再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把你此时的感受通过声音表达出来。

  齐读。

  (三)学**、五段

  1、鲁迅的感人事例,何止这两个,下面请采用刚才学习三、四段的方法来学**、五段(出示小黑板)

  一读悟品质 二读学写法 三读抒情感

  2、喜欢哪一段精读哪一段,还可互相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引导。

  4、“谈碰壁”中哪句话值得大家进行研读?

  (1)出示:“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2)说说你是怎样来理解这句话的?

  (3)齐读。

  5、我们一起把他人转述的那部分内容朗读一遍。

  6、感情升华

  师:是啊,就是这样一位伯父,可是他总是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现在他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我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我再也听不到了的声音了,我再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我的眼泪不断地大颗大颗地掉下来,我们再来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把你现在的感受表达出来。

  生:齐读

  二、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进一步地了解了鲁迅先生,现在,让我们一起对这位伟人深深鞠一个躬吧!

  三、作业

  阅读有关介绍鲁迅的一本书或他写的一部作品。

  板书设计:

  24、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笑谈《水浒传》 趣谈“碰壁”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祝福》鲁迅教案设计【三】

  一、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 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 了解小说中任务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着重体会鲁迅小说中“我”的感情及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二、 重、难点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三、 课时安排

  2课时

  四、 学生活动设计

  1、 第一课时,让学生理清小说结构,画出集中描写祥林嫂外貌的三段文字,反复诵读,体味这些看似冷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深情。

  2、 第二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任务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 导入 新课——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

  关于《呐喊》和《彷徨》

  2、 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1)序幕 写景象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初卖改嫁

  **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再写景象

  3、 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分析祥林嫂的外貌变化,并深入挖掘其社会根源。

  初到鲁镇,情形如何?

  再到鲁镇,情况怎样?

  临死前,有何不同遭遇?

  4、 请学生依据以上分析讨论,概述“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刻含义。

  善良能干——包办婚姻——被卖——再嫁——社会的根源

  二、总结与引申

  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

  三、作业 布置

  思考:究竟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

  四、板书设计

  情节特点:倒叙

  人物命运:祥林嫂善良能干,却一步步被逼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 导入 新课

  引入鲁迅取名《彷徨》的原因

  2、 认真研读故事的结局,分角色朗读对话,找出议论性的文字,理解“我”的感情

  善良,同情,本想安慰,但却最终伤害——自责和自我解剖——愤激

  3、 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卫老婆子和柳妈是帮凶,你怎样看?

  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择发言。

  4、 师生共同研读文中深刻的语句,加深文意的理解。

  二、总结与引申

  1、 封建**的体现(四权)

  2、 对比电影和小说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的区别

  三、作业 布置

  阅读鲁迅小说《离婚》,注意比较爱姑和祥林嫂的命运,看看有何深刻含义?

  四、板书设计

  祥林嫂之死

  根源:封建伦理**,旧的文化观念。

  解救办法:摧毁旧**,否定旧文化。

  《祝福》鲁迅教案设计【四】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以后*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教学目的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本质。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鲁迅的**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三、本文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以分析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为主,第二课时以分析社会环境为主,并通过课堂讨论小结全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小说结构特点和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一、导入课文:

  郁达夫曾说过:“没有伟***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的**之邦。”在我们*,曾经出现过无数的伟***,其中包括鲁迅。(投影——鲁迅)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已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已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开始学习鲁迅的又一篇杰出小说《祝福》,这篇小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或多种话剧。它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请看课文。

  二、人物分析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明确:最简洁可用四个动词来概括:“问—抓—撞—捐”。但是电影《祝福》却把“逃”放在开头,请大家比较小说把“问”放在开头有什么区别?(“问”: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渲染气氛。“逃”:增加视觉效果,如果把“问”放在电影里,难免沉闷。)

  讨论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模样周正、健壮耐劳

  模样周正——“年纪二十六七”,脸色虽然“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儿“周正”,“手脚壮大”,“顺着眼”,“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健壮耐劳——“抵得过一个男子”,“彻夜的煮福礼”,“竟没有添短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劳动强度大,工作是十分艰辛的,“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为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被迫改嫁、强烈反抗

  在第二大段第二自然段,文章对祥林嫂的身世作了初步的交代。她“大概也就姓卫”,旧社会一个女子姓什么,是无关紧要的事,祥林嫂姓什么,早被人忘记了,“祥林”是丈夫的名字,这“名字”,说明她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第****——百分之百的包办、不折不扣的欺骗、地地道道的买卖、野蛮粗暴的强迫,是浸透了劳动妇女血和泪的封建婚姻。

  作品还描写了那个“异乎”寻常的“婚礼”,“婚礼”,应该是热闹的,喜气洋洋的,祥林嫂和贺老六的“婚礼”是一个什么场面呢?请看“嚎、擒、撞、大窟窿、用香灰止血、七手八脚、关”这些词。你能概括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婚礼”吗?

  明确:是一血淋淋的惨剧、乱七八糟的闹剧、反抗失败的悲剧。

  家破人亡、走投无路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做工,表现大不如前,手脚不灵,记性不好,“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有笑容”。鲁四老爷深深地嫌弃她是两次失去丈夫的寡妇。准备“福礼”,不让她沾手。四婶执行四叔的告诫,她讲的两句话:“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这是对祥林嫂精神的莫大的打击。到了此时,祥林嫂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地呢?你能谈谈吗?

  失去了丈夫、孩子、劳动力、理智、红色、笑容、信任、镇上人的同情,她的精神一步步崩溃。

  失魂落魄、沦为乞丐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

鲁迅《祝福》的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熟悉全文,能够具体说出故事的序幕、结局、开端、发展、**、结局、尾声。

  2、能说出文章所采用的的倒叙的叙事手法,并能分析并说出这种手法的作用。

  3、能概括出祥林嫂一生所发生的事情。

  4、能能体会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悲剧色彩,并能初步感知造成其悲剧的社会原因。

  二、教学内容:

  1、故事六大情节(重点)

  2、倒叙的作用(重点、难点)

  3、祥林嫂的人生阶段(重点、难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在辛亥**后的某一天,浙江绍兴鲁镇发生了一桩命案。据说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妇人在新年祝福的时候死在了冰天雪地里。而有一个人正好见证了整桩命案的发生,于是便将他所知道的叙述了出来。那么,这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夫人到底是谁呢,在他身上到底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又是谁是这桩命案的始作俑者呢?而这个故事的见证者又是怎样为我们展现这个故事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起去深入了解体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一)概括故事情节

  快速地浏览这篇文章,在读的过程当中要求大家:(展示ppt)

  1、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结局—尾声” 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内容)。

  并且思考: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请学生回答:先回答第二个问题第一个小问,明确小说采用的是倒叙的修辞手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序幕—结局—开端—发展—**—尾声”六部分的情节概括

  序幕:鲁镇准备祝福

  结局:祝福之夜惨死

  开端:逃避初到鲁镇

  发展:被逼卖到贺家

  **:再寡再到鲁镇

  尾声:鲁镇正在祝福

  请学生回答倒叙在本文中的作用

  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二)了解祥林嫂的一生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祥林嫂已经死了,假如现在大家都是大侦探福尔摩斯,我们要来**侦破这起案件,那么首先我们要做的是不是应该详细了解死者啊?好的,下面我们就看到文本,从“我”的叙述当中找出祥林嫂每个人生阶段的故事。

  (1)老师首先进行示范:看到第二大部分第二自然段,看到揭示时间和年龄的词语。二十六七岁,明确两个信息,二十六岁之前与祥林结婚。二十六七岁,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2)快速浏览。(扫描式阅读,关注时间性和事件性的词汇和句子)

  由老师进行课堂**,学生合作探究,通过阅读文本,查找关键信息,探寻出祥林嫂"二十六七之前;二十六七;二十七八;二十八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岁;三十七八岁"这几个重要的时间点以及祥林嫂所经历的事件。

  明确:

  二十六岁之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被婆婆抓回去,改嫁。(为什么会撞破头?老师补充封建礼教思想: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二十八九:得到消息,改嫁,年底生小孩,孩子叫阿毛。这个时候的人生相对*稳。

  三十、三十一岁:家里出现重大变故,先是丈夫患了风寒而死,然后是自己的孩子被狼给叼走了。估计两个家庭悲剧的发生不到半年的时间。然后重新回到鲁镇做短工。(礼教思想)

  三十二三岁:在鲁镇做工。经常说起孩子被狼叼走的情景。捐门槛。祭祖事件。(迷信思想)

  三十七八岁:最后来到鲁镇,死于鲁镇的大街上。

  四、结语:

  本节课我们主要把握了本篇文章的整个故事情节,然后对祥林嫂的几个人生阶段进行了概括,从我们的概括中知道了祥林嫂有三次到了鲁镇。那么每一次祥林嫂到鲁镇是什么样子呢?作者是怎样对的外貌进行描绘的呢?这些内容我们下节课在进行探讨。

  布置作业:画出李祥林嫂三次到鲁镇时对其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谈谈从这些句子当中你读出了祥林嫂的哪些信息。

鲁迅《祝福》的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

  (2)体会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等对于塑造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

  一、导语激趣

  有人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先是在春天里死了丈夫,接着而她在春天里死了儿子,最后她又在春节的祝福声中死在寒冷的雪地里。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小说《祝福》,看一看鲁迅先生是怎样演绎了这个发生在春天里的人间惨剧。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速读课文,列出本文的情节提纲,并且思考作者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上采用了何种顺序,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先小组谈论,后全班交流

  情节内容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倒叙开端祥林嫂来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祝福》的结构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开头的"序幕",交代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接着用倒叙的方法,先写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把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然后,对悲剧的主体部分,即故事的开端、发展、**,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最后,仍以祝福情景作为尾声,深化故事的主题。

  倒叙的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造成悲剧气氛,奠定悲凉基调;突出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九曲黄河,东流入海,只有具体考察每段河身迂回曲折的流程之后,才能对黄河入海的全程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在阅读活动中,要把握文章的有机整体,也必须对文章的有机结构作深入剖析,细心发现各部分之间与整体的内在联系才行。在把握了整体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对"精彩片段"或各个部分的思想意义,也才能对"精彩片段"或各个部分在艺术上作出准确判断,因为与整体的关系,对整体的作用,是解析评价各个局部的艺术价值的主要标准。整体感知部分的设计是不可或缺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对提高鉴赏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专题品析,合作鉴赏

  鉴赏角度: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以及其他描写人物的方法。任选一个角度,可以化大为小深入研究。如"形象"这一角度,可以把视点集中于"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上。

  分组讨论,确定本组鉴赏专题,合作探究品鉴。15分钟后小组长将整理有序的发现和大家交流。交流过程中,本小组的成员可以补充论证,其他小组也可以质疑或补充。

  1、人物姓名鉴赏

  祥林嫂:

  (1)、没有自己的名字,随从丈夫叫了祥林嫂。说明她没有人生自*。也说明那个社会"男尊女卑"现象的严重性。

  (2)、祥林嫂"不祥",命运多舛,数遭闵凶,她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祥林嫂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她的悲悯与同情。

  鲁四老爷:

  (1)、他与鲁镇同姓,又被称为"老爷",说明他是地方权威人物、最高**者,掌控鲁镇。他的理学老监生的身份,更暗示了鲁镇沉浸在他礼教阴霾的笼罩之中。

  (2)、他书房里的对联写作"事理通达心气*和"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因为他一见祥林嫂就"皱眉"的态度与他"可恶""不干不净""谬种"的语言都鲜明地表现出他的事理不"通"更不"达"、他的心气不"*"、更不"和"。而另一联已经脱落,说明他的附庸风雅。那脱落的一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可以暗示他是个不明品节、无品缺德的人。

  鲁四老爷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他的嘲讽与憎恨。

  柳妈:

  (1)、柳,"无心插柳柳成荫",柳妈对祥林嫂的精神戕害,是由于她对迷信的执着造成的,是因善而害人,她的无知的善良建议,使得祥林嫂最后一个精神堡垒被粉碎。

  (2)、柳,生命力及强,插在哪里就在哪里生长。暗示封建迷信思想及易生长、传播、普及,当时的社会迷信面及广。

  柳妈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民众愚昧无知的批判。

  贺老六:

  (1)、俗话说"六六大顺",而他贺老六是大不顺。花钱娶来的是寡妇,婚姻不顺;死于伤寒,寿命不顺;儿子夭折,家门不顺。

  (2)、贺,有庆贺、庆祝之意。而贺老六的人生最终一无所有。大伯,即他的长兄,不慈不仁,又收了他"自家的"房子,赶走了祥林嫂。贺老六无喜可贺,有悲可哀。

  贺老六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他的不幸遭遇的同情。

  祥林嫂的婆婆:

  (1)、卫家山人。只卫护自己的家,是个专横贪婪的封建家长。"她应酬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堂而皇之地全部收取了祥林嫂一千七百五十文工钱,并且"又取了衣服"。为了获得更多的彩礼,她又"好打算",把祥林嫂当作奇货卖给了深山野奥里的贺老六,得了八十千钱。这就是她的从容和能干!

  (2)、她没有具体的名字,说明这种专横贪婪之徒远不是个别现象,这种利用宗法家族权威无所不为的封建家长比比皆是,有一个广大的群体。

  小结:小说《祝福》人物形象的命名有着特别的含义,或寄寓美(祥林嫂、贺老六)的毁灭于其中,或寄寓讽刺(鲁四老爷、柳妈)于其里,作者的怜悯与憎恶,无奈与悲愤隐于人物姓名的深处。

  2、爆竹声声话祝福--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显示了辛亥**以后*农村的状况:封建**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依旧,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表现出强烈的宗法思想和礼教威迫对把祥林嫂一步步逼****的道路。第三次实际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祥林嫂的惨死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本质的揭露,首尾呼应,结构完善。小说始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又再一次写到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联系。封建礼教正是通过祝福这样的典型事件在精神上多次摧残,以致于杀害了祥林嫂,而祥林嫂死时又正是鲁镇家家祝福之时。祝福的热闹正反衬了祥林嫂临终的孤寂凄凉。以"祝福为题更能揭露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3、画眼睛的艺术--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眼睛是心之窗。课文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肖像描写,描写的重点是眼睛。通过她的眼睛,我们可以知道,她原本是勤劳善良,安分耐劳的,她饱受生活的惨重打击后,在人们对于她的苦难的鉴赏、恐吓、威逼之下,精神完全崩溃,极度悲哀与麻木。最后变成"眼睛间或一轮"的"活物",祥林嫂在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威迫下,一步步被逼****的道路。

  4、祥林嫂**之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侦破

  祥林嫂的婆婆、鲁四老爷、贺家大伯、柳妈和鲁镇的人,都有罪责。生活在祥林嫂身边的人们,谁也无意**祥林嫂,但确实是这些人把祥林嫂逼**绝路。*人世代奉行"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它毒害了所有的人,而就是这些人,又在不自觉的害别人,他们不约而同得织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吞噬着祥林嫂一类善良的、不幸的弱者。丁玲硕果这样的话:"祥林嫂是非死不幸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所以,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就是封建礼教。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元凶。

  (文章的意蕴,是贯注在文章生命机体的精神能量,是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独特的审美发现和认识,是具有美学价值的思想和智慧的闪光。在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思想和艺术个性呢?叶圣陶先生给我们作出了回答。叶老把语文阅读活动中对课文的鉴赏(审美实践)比作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起手来,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这部分的设计在于把课堂真正还个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己选择专题,主动去发现,去研究,在自主阅读与小组合作中不断生成新发现与新见解。)

  四、拓展延伸

  1、经典具有永久的可开掘力。《祝福》中的艺术焦点很多,请同学们"放出眼光"、"运用脑髓"课后自己确立专题去阅读,去发现,自主研究并写出阅读体悟。

  2、根据《祝福》的内容,为祥林嫂写一篇小传。

  (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努力摆脱从众的思维惰性,启发学生"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要站在书本之上,开拓崭新的个性视角,勤于探索,敏于发现,言人所不能言。这一设计对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大有好处。)

鲁迅《祝福》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

  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以后,***虽被**,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官僚的**,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者,还不可能用*****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以后*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二、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情节内容起讫段落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 2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3―― 33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34―― 35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54―― 65

  **祥林嫂再到鲁镇66―― 110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1

  **: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三、布置作业。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具体步骤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的***。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的呢?

  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

  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发展部分:

  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对祥林嫂的**而显示出了这种**是很残酷的呢?

  同一只封建宗法**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

  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的呢?

  3.**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的*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通过四婶先后喊出三句"你放着罢",**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

  B.人们的态度: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

  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 黑暗的程度。

  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

  C.柳妈说鬼

  ④祥林嫂是如何对待这如此沉重的打击的?其结果如何?为了争得做人的**,为了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在竭尽全力地反抗着:

  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这是何等坚韧的反抗精神啊!而反抗的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的预想,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4.结局部分

  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

  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即使这样,

  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那么,也就有**了?"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正是用*、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的封建**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三、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的一个被践踏、被**、被**、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社会的根深蒂固的**。

  反思:

  高中语文新教材几经变动,文本有删有增,而《祝福》却始终是保留篇目之一,自然有它独到的魅力,那么,如何让“老”教材焕发新意,也就成为我着力思考的问题。

  在《祝福》的讲授过程中,除了让自己的教学理念体现“生本位”这一课改标志性的理念外,还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多元性、思维过程的多维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尤其是注意做到把这一创设点延续到了课外,即让学生以“阿毛”的身份写一篇反映“母亲”不幸遭遇的文章。这样安排的目的,既能让学生清晰地、完整地把握小说的情节、明确小说的倒叙手法,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更能让学生通过角色的置换,进一步调动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审美热情。也许阿毛的存活,会降低文本悲剧性的感染力,但却能给学生宽广的空间去想象“母亲”——祥林嫂命运的悲惨,同情有如“祥林嫂”般的底层劳动妇女生存的艰难,进而让他们学着把视角放到自己周围乃至社会中的弱者身上,获得较为真实的生**验,学会关怀,懂得珍惜。

  之所以这样设计,还源于目前一些学生日益缺失的情感现状。

  比如,在讲《包身工》时,读到包身工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他们会半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换衣服”时,有些学生往往会无所顾忌地大笑(个别学生还会窃笑),因为他们觉得笑的理所当然,把课文的悲剧气氛全给毁了。诚然,由于时空的距离,学生对这段生活的了解可能只是止于历史教材般意义的理解,缺少直觉得生活感受,对此不能一下子走进教材,不能与教者的意图产生共鸣,也有可理解之处,但不管怎样,这是一种缺失,一种被割裂了的、**痛的缺失。

  面对这种情景,教者不可能无动于衷,但愤怒的指责毫无用处,而能奏效的,也许只能是理性的情感疏导。所以,对于此类文章,从教者一定要在关注学生特点和时代特色的基础上,思索如何施教,如何导学,能让学生悄然动容,心神慢慢凝重;能使每一种叙述都成为一种沉甸甸的语言,直接触及他们的心灵,引起他们灵魂的颤动,这应不失为一种哀婉、凄切、厚重的审美指向,这也是我们理应要达到的审美效果。

鲁迅《祝福》的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本质。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作用。

  重、难点: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本质。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3、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从肖像描写入手,初步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先生的小说善于通过悲剧性人物去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今天,我们所要学的《祝福》也正是如此。——《祝福》(板书)

  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以后旧*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二、1、**: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几个部分?(有些同学可能会和小说的三要素等概念混淆,应加以分清。)

  明确:序幕,开端,发展,**,结局,尾声

  2、要求快速浏览小说,划分出情节结构。(很多同学会将本道程序和一般的划分层次等同起来,应引导其分清不同。)

  明确:

  (1)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2)结局:寂然死去

  (3)开端:初到鲁镇

  (4)发展:被卖改嫁

  (5)**:再到鲁镇

  (6)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三、**:本文在叙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这种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倒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了一股浓厚的悲剧气氛,可是,这样的一个悲惨结局非但没有人同情,竟然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甚至被骂为“谬种”,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悬念:祥林嫂是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境遇?她为什么会得罪鲁四老爷?……

  **:运用倒叙的方法一定要注意衔接,文中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四、思考: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明确1:三处肖像描写:

  第一处: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顺着眼

  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二处: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处:死前与作者相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明确2: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初到鲁镇时,虽可看出祥林嫂一定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们仍可看到在她身上还有着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鲁镇时,这种青春活力已经不复存在,而第三处则更显示了不仅青春活力不再,甚至连生命力都已失去。

  明确3: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五、布置作业:课后思考祥林嫂落得如此下场的原因。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本质;从动作、语言等描写入手,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一、讨论:祥林嫂死了,死因是什么?自然**?**?他杀?(可让学生**发表意见,陈述理由)

  二、讨论:哪些人与祥林嫂之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鲁四老爷、四婶、婆婆、大伯、卫老婆子、柳妈

  三、讨论:这些人是如何将祥林嫂逼上死地的?

  1、鲁四老爷:

  思考: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四老爷的特点?

  明确:①④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的态度是——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②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可以用两次“可恶”和“然而”来概括: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③第一部分有一部分鲁四老爷的大骂*及其书房的描写。这一切都能可看出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和**,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2、婆婆和大伯: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出格反抗也不可能改变她的命运。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在这个矛盾人,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原因很简单,祥林嫂没了儿子,也就是没了贺家的后代,也就成了贺家的外人,房子是不能给她的。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们: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

  3、柳妈

  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和“**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也完全是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但柳妈以剥削阶级**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可是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祥林嫂受到了致命的打击。“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终,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柳妈还算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

  4、鲁镇上的人们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死路。

  “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丁玲

  四、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五、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鲁四老爷正是通过祝福把祥林嫂逼上绝路的。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六、思考:祥林嫂对她自己有没有责任呢?可以先讨论这个问题:有人说祥林嫂自始至终都没有反抗过,你认为呢?

  明确:“反抗”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对死后魂灵的有无的怀疑则说明了她最后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没有反抗”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只是为了所谓的贞节;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却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捐门槛上。

  由此可见,祥林嫂本人也是个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很深的人,她把封建礼教思想和迷信思想当作救命稻草,结果反而使自己陷入更恐怖的深渊。因此,我们可以说,祥林嫂也是杀害自己的凶手之一,她的死,既是他杀,也是**。但不管是他杀还是**,归根到底,是封建礼教将可怜的祥林嫂逼**绝路。小说反封建的深刻主题,也就不难理解了。正如鲁迅先生的挚友许寿裳先生有关《祝福》的一段精辟的论断所说:“(《祝福》)描写一个旧社会中的女**者,极其深刻,使知人世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七、讨论:作品中“我”的形象。

  明确: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鲁迅《祝福》的教案10

  【学习目标】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本质。

  4、品味文章细节。

  【学习重点】

  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学习目标3。

  【学习难点】

  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

  【学法指导】

  1、学生通过复述课文培养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言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知识链接】

  创新设计P14自主学习篇

  背景资料(见创新设计P16右中)

  封建思想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1)秩序

  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不能破坏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在鲁四老爷这样的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的改良,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是变革了。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无比仇恨,斥为“谬种”。

  (2)妇女的“三从”

  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

  【学习过程】

  第一、二课时(预习)

  一、描绘导入

  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只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枝下端开裂的长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鲁迅著名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惨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旧*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点拨:(1)封建礼教的**、害死祥林嫂的罪魁:鲁四老爷、祥林嫂婆婆

  (2)害死祥林嫂的帮凶:四婶、柳妈、鲁镇其他冷漠麻木的民众

  (3)**、有良知,但软弱,退缩,圆滑世故的知识分子:“我”

  (4)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祥林嫂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方式?

  点拨:倒叙

  3、小说中哪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

  点拨:“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4、作者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造成悬念;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5、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课文排版时已将情节自然分明,请列出小说情节结构,并标示在课文中相应位置。

  情节内容记叙顺序

  序幕:鲁镇祝福的气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倒叙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6、本文什么地方给你感受最深?说一点理由。

  点拨:开放话题畅所欲言

  二、文本解读,合作探究

  1、有人说祥林嫂“没有春天”,你认为呢?试以课文为依据简要说明之。

  点拨: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

  A、(春上死了丈夫),逃到鲁镇做工。

  B、(新年刚过),被婆婆卖到贺家坳。

  C、(春天)(过年时)阿毛被吃。

  D、死去。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剧性。

  祥林嫂也有过“短暂的春天”。

  2、哪些人应对祥林嫂的死负责?谁是“元凶”?据此体会许寿裳先生的名言:“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点拨:鲁四老爷有三次“皱眉”。第一次是祥林嫂初到鲁镇时,他“讨厌她是一个寡妇”,所以皱了眉。鲁四老爷在猜测祥林嫂可能是“逃”出来的时候皱了第二次眉,他对一个在自己家无法生活不得不“逃”的妇女,非但没有同情,反而嫌厌,说明他恪守礼教之顽固。这位老爷第三次皱眉发生在祥林嫂二进鲁镇时,这次,他暗暗告诫四婶,不可让“败坏风俗”的祥林嫂参与祭祀,这又恰恰成为日后在精神上彻底击垮祥林嫂的直接原因。再如鲁镇的众人,竟一致把祥林嫂因抗拒被卖而撞伤的额头视为“耻辱的记号”,把她的悲哀“咀嚼赏鉴”成渣滓后,再行“唾弃”,他们所取的立场,仍是礼教的立场。

  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如柳妈便是无聊冷漠人中的一员。她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但是她对待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有同情心。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她又把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他人谈笑。这种人情的冷漠也可在鲁镇女人们“鄙薄”“烦厌”的神情中、在四婶“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慌忙的语调中、在短工“简捷”“淡然”的回答中看得分明。

  祥林嫂是一个“勤快”“能做”而又善良的女人,她是在久已走投无路的绝境中苦苦地挣扎到最后一息的。她并非死于**,对自己的死不承担任何责任。再者,许多在祥林嫂**事件中犯有过失的人物:鲁四老爷、四婶、婆婆、柳妈等也没有一个可以承担祥林嫂**的“直接”原因,实际上他们也是封建思想的***。祥林嫂一生犯了个大错——寡妇改嫁。她触犯了“好女不更二夫”,从一而终的“灭人欲”的理学科律。最终被封建道德熏染的鲁镇人合谋杀害了。可见,封建礼教和迷信才是残杀祥林嫂的“元凶”。

  3、面对不幸的命运,祥林嫂抗争过吗?如有,请用文中四个最精练的动词概括并简要说明。

  明确:反抗过。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和摧残,范伯群先生说:“大致是由逃、撞、捐、问这四个层次构成的。”祥林嫂从山里逃出来,到鲁镇做工,她是在上有严厉的婆婆,外有封建孝道和封建妇道的环境下逃出来的,她的行为无疑是一种维护人的尊严的抗争;改嫁时“出格”的吵闹——“一头撞在香案角上”“一路上只是嚎,骂”,是她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门槛,洗刷污秽,让自己享有人的**;临死前对鬼神的怀疑,问“我”灵魂的有无,则更体现了她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一种叛逆。这一切都表明祥林嫂曾抗争过。

  4、学生思考:祥林嫂的反抗与封建礼教**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即如何辩证地看待她的反抗)?

  甲:祥林嫂的逃、撞、捐、问,反映了她命运发展的基本历程。这一切,都表明她有顽强的生命力,对封建礼教也曾进行过坚韧的反抗。这反抗闪烁着反封建礼教、反封建迷信的亮色。

  乙:小说确实刻画了祥林嫂的反抗性格,但这种反抗并不是为了摆脱她灵魂上的迷信的枷锁,也不能说明闪着反封建的亮色,而是封建礼教“规范”下的产物。祥林嫂的出逃是为了躲避被卖的厄运,抗婚是不愿做“回头人”。其实质都表明她的行为在遵循旧礼教“从一而终”的道德规范。捐门槛是祥林嫂不甘心向命运低头的表现,但实质上不仅使她深陷封建礼教和迷信的泥潭,最终又成了灵魂再一次被**摧残的证明。至于临死前祥林嫂在“照例相信鬼”的鲁镇,大胆地发出对灵魂有无的疑惑,我们同样不能认为这是她对封建迷信的彻底否定,而是她矛盾心理的反应。因此说,祥林嫂的抗争是自发的,还缺乏明确的认识,不是也不可能是自觉地针对封建社会**及其****。抗争的结果,也不是跳出了“苦海”进了“狼窝”,就是怀着恐怖走向更加痛苦的深渊。这种命运的结局正是那个社会给她安排的。

  5、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

  点拨: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从以上分析看出,作品就是在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题目用《祝福》而不用《祥林嫂》,通过标题,形成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三、探讨小说艺术特色

  1.分析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1)读下面三段选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是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2)三个语段分别描写了祥林嫂哪个时期的外貌?她的外貌有哪些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明确:分别描写了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死之前三个时期的外貌。初到鲁镇是“顺着眼”“脸色青黄”“两颊还是红的”。除表现她的忠厚老实之外,还说明她备受婆婆虐待,但毕竟年轻。再到鲁镇,仍“顺着眼”,但血色已消,眼角还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精神。这是她被卖改嫁,丧夫失子,精神备受刺激,内心极度悲伤而诉说不出的表现。最后,“我”在河边遇到她时,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悲哀的神气仿佛木刻似的;眼珠间或一轮,还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从脸色的变化到眼珠的呆滞无光,是岁月沧桑在她身上烙下的深刻的苦难的印记,说明祥林嫂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成了垂死的人。小说的外貌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性格,更重要的在于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

  (3)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有几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小说中曾经九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如初来时顺着的眼;到再来时没有原来精神,且带些泪痕;捐门槛后“分外有神”;四婶一声吆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乞讨时“间或一轮”;问“我”时“瞪着眼”等。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最能传神,通过眼睛可以窥视心灵的秘密。大师通过对祥林嫂几次眼神的描写,十分传神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2、欣赏语言特色,品读相关文段。分角色朗读。(参阅创新设计P16左上)

  *沉郁的语言特色

  *个性化人物语言

  *雅俗共赏的白话文学语言

  【归纳小结】

  请大家概括小说的主题。

  确规明确:《祝福》通过对祥林嫂悲惨人生的叙述以及造成祥林嫂悲剧一生的社会环境的勾勒,揭示了旧*农民尤其是广大妇女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从而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的本质。同时还有促人警醒,呼唤劳苦群众的自我意识之意。

  【当堂检测】

  1、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左右。

  2、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就是旧*广大劳动妇女辛酸生活的缩影,请速读课文,从课文中整理出祥林嫂的生*事迹,为祥林嫂写篇小传。

  祥林嫂小传

  祥林嫂(生卒年不详),卫家山人,一生艰辛坎坷。早年嫁给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有婆婆和一个小叔子,家中以打柴为生。××年春,丈夫不幸去世,祥林嫂孤身一人来到鲁镇,后在鲁四老爷的家中作女工。祥林嫂虽然是一个寡妇,但她模样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常常顺着眼,是一个安分耐劳的人。试工期内她干活勤快有力,很快就成为了鲁四老爷家中正式的女工。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但是祥林嫂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怠,到年底,筹备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好景不长。新年刚过不久,祥林嫂的婆婆突然来到了鲁镇,强行带走了祥林嫂。哪知道祥林嫂的婆婆为了给小叔子筹办结婚的彩礼,竟然将祥林嫂强行嫁到了里山。在众人的迫使下,祥林嫂又嫁给了第二个丈夫。

  年底,祥林嫂的儿子出世了,一家人的生活倒也*静了一段时间。时隔不久,厄运又一次降临,先是丈夫死于风寒,接着儿子又惨死狼口,生活的重创彻底击垮了祥林嫂。为维持生计,祥林嫂又一次来到了鲁镇给鲁四老爷家做工。但是这一次,祥林嫂不但没有先前的灵活,记性也坏了许多,脸上死尸似的没有一丝笑容。她逢人便讲起儿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惨遭遇,渐渐的被乡里人所厌恶。鲁四老爷以为祥林嫂的作风败坏了风俗,于是从此祭祀时便不再让她插手。这对祥林嫂来说犹如一记重锤,精神越发的不济了。后来,祥林嫂听信了旁人迷信的说道,去庙里捐了门槛,试图要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孽。然而一切努力都是枉然,祥林嫂的境遇每况愈下,终于被逐出了鲁家,直至后来沦落到街头,成了乞丐。三四年后,腊月***日夜里或二十五日**人们准备祝福的那天,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

  终年四十年左右。

  第三、四课时(展示)

  各班根据具体情况分组对以上问题进行交流展示

  【学习反思】

  你这节课心情怎样?

  你有哪些收获?

鲁迅《祝福》的教案11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家。作家鲁迅的祝福教案,我们来看看下文。

  教学设想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通过本文可以了解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但本文是一篇小结,写得较为简略,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鲁迅的作品来了解更为详细一点的鲁迅的经历,从而复活…-个更为鲜活、具体的告迅的形象。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阿长与"山海经"》。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从篇幅上:来说是小传,从传主(立传人物)来说是自传,要充分利用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自传和小传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巨人,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鲁迅自传》。

  二、熟悉课文

  请同学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结合注释的阅读,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

  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三、落实字词

  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达到的程度。

  乞食者:要饭的人。乞:乞讨。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四、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时间

  事件(主要活动)

  原因

  一八八一年

  出生

  十三岁时

  辍学回家

  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

  十八岁

  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

  大约过了半年

  改进矿路学堂

  毕业之后

  被派往**去留学

  待到在东京预备学校毕业

  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因为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两年后

  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

  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个*

  人因(在日俄战争中)的侦探

  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

  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

  有较为广大的运动

  二十九岁

  回国

  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

  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

  (刚),回国

  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

  和生理学教员

  第二年(1911)

  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绍兴**后(1912)

  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

  ***在南京成立后

  到**教育部当做部员、兼做**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一九二六年

  做厦门大学教授

  被北洋***通缉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

  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二七年四月

  辞去中山大学教授

  一九二七年九月

  出广东,定居在上海

  一九一八年

  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

  五、布置作业

  1。将今天所学的词语抄在词浯积累本上。

  2。到图书馆查找一些关于鲁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在-八八一至一九三o年的生活、思想状况和经历。

  第二课时

  一、复**堂课所学内容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复述一八八一到一九三○年间鲁迅的经历。

鲁迅《祝福》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1.识记 A.关于《彷徨》 B.烟霭等词语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

  D.倒叙手法(复习)

  〖教学设想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环境描写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4.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5.三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

  辛亥**1911 **** 1919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我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 卫家山 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 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6.见板书

  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第三次

  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四.练习

  从文中再找出一此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六.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情节 内容 顺序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突然死去 倒叙

  开端 初到鲁镇

  发展 被卖改嫁

  ** 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讨论上节课的课后练习一

  参考角度:A、没有名字 B、小十岁的丈夫 C、工钱

  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视的信息

  二.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点拔:1)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关于环境描写的类型及要求

  1.文中几处写祝福景象,三处祝福景象的描绘目的何在?

  研读开头一节

  A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但地上而且天空中也有近新年的气息?

  B.将到新年是一种怎样的气氛?

  C.四叔与我见面的情景表现什么?大骂*,S在书房里表现什么,为什么不是留在书房里

  2.研读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写

  A、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

  女人,男人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层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总结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尽管封建**已S终正Q)

  3.保守虚伪*

  三.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四.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点拔A、在结构上 B、对于中心的表达上

  明确:

  A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B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本质的揭露

  五.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什么题 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通过祝福杀害祥林嫂,她死于祝福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我 的软弱性

  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没有改良的办法.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六

  2.自选角度,写一则读书笔记

  七、作业反聩及校正


鲁迅《祝福》教案10篇(扩展4)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10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1

  教学目的:

  通过理解课文,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被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并说出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联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导入法、讨论交流法、课堂展示

  教学准备

  多**课件、鲁迅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从课题看,作者是谁?与鲁迅有什么关系?

  3、简介:鲁迅及当时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思考:想一想课文讲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在追悼会上;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3、默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三、学习课文内容

  1、初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指读课文第1段。思考:这一段若分为三层,应怎样分层?你能说初每层的意思吗?学习第一层,“我”当时对鲁迅先生是怎样的认识?学习第二层,“我”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看到什么?学习第三层,讲了什么?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3、自学课文第2段。

  各自朗读第二段,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体会到什么。这段主要讲一件什么事?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听到“我”张冠李戴地乱说的?是什么意思?听了伯父这句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伯父好像是开了一句玩笑,就使“我”从此读书就不再马马虎虎了。)

  从这件事,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练习朗读第二段。

  4、提出自学要求,自学第3段学习第三段。事情是由什么引起的?鲁迅先生是怎样谈起“碰壁”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把鼻子碰扁了”?从鲁迅开玩笑说的这句话中,从中体会到什么?“恍然大悟”?“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三段。指名分角色朗读。

  5、出自学要求,自学第4段学习第四段。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鲁迅是怎样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的?找出读读,体会到什么?帮助受伤车夫后,鲁迅的心情怎样?小声把写鲁迅心情的这段话读读。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些什么?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四段

  6、学习第五段,指名读这段。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说明了什么?

  四、总结全文

  鲁迅先生为什么受到那么多的人的爱戴?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同位互相说说这篇课文讲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深切的怀念读《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女佣的回忆

  课后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堪称纪念鲁迅先生文章的经典。它回忆了鲁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的品格,表现了人们对他的爱戴和怀念之情。怎么让学生能读懂课文,领会文章中心,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呢?这无疑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它,我采用了情境创设办法。首先是结构的安排。在课文的结构上,我跨越时空整合文本,首先在第一课时通过学习第一段创设了吊唁鲁迅先生的场景,并以此为轴心,通过回忆引出四件事的学习,感受鲁迅先生对少年儿童及劳动人民的关怀和热爱。每学完一个故事,再辅以描写吊唁人们表现的资料,铺设“周晔的泪——小孩的泪——车夫的泪——青年的泪——佣人的泪——老人的泪”情感主线,现实与回忆交织,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使学生的情感在往昔幸福与今日悲哀之间穿行。爱之深,痛之切,自然而然激发起对鲁迅先生深切的怀念。其次是相关资料的引入。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和鲁迅先生名言诗句的引入,都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本课运用了图片及音乐艺术**创设情境,在渲染气氛上、入境悟情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别是三段配乐朗读令学生在忧伤的乐曲声中一次次掀起了情感的波澜。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2

  教材分析

  一、背景知识

  1.读书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包括专心致志、边读边想、做点记号和学以致用。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在全面落实要求的同时,有所测重。

  2.课文通过周晔对鲁迅先生的回忆,记叙了她对伯父印象深刻的几件小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课文以自然空行的形式分为五段。每段记叙一件事,但事事都紧紧围绕“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课文的中心意思展开。第一段写人们在鲁迅先生逝世后前去追悼的情况,表达了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第二段写了一个鲁迅先生关心、教育作者的小故事,反映了鲁迅教育“我”要养成认真真读书的习惯。第三段写一次饭桌上的谈话,鲁迅以幽默的语言反映了他宁可“碰壁”,也要为人民群众的**进行不屈不挠的**。第四段写鲁迅先生细心救护一位黄包车夫,表面了鲁迅先生对生活在苦难中的贫苦大众深沉的爱和无限的同情。第五段写鲁迅先生关心体贴女佣阿三,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第五段的结束语,“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也是全文的总结,是通过几件具体的事例反映了人物的优秀品质。

  3.鲁迅先生(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家。他的一生,对*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养成专心致志、边读边想、做好记号和学以致用的读书习惯。

  2.学会生字7个,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大部分词语会造句运用。

  3.理解通过几件具体的事例反映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感受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逐段细读课文时,贯彻“单元学习提示”四点要求,先按要求自学,然后根据各段的语意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几个训练点重点教学。

  难点:读懂文意,抓住重点,领会中心含义,概括全文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并掌握通过几件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案实例

  一、教学准备:录音,幻灯片。

  二、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和新词。

  2.了解课文四个小故事的大意。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简介鲁迅先生。

  2.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用“~~~~”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交流,全班齐读:“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加点的字,用另一个读音组个词。

  (zhuàn)(guān)

  水浒传(chuán)张冠李戴(guàn)

  (2)理解下面的词语。

  ①张冠李戴囫囵吞枣(先解释带点的字,再解释词的字面意思和比喻义。)

  ②饱经风霜恍然大悟

  (3)完成作业本上第1题。重点指导:深奥(上半部分不要多一横)**(不要多点)

  4.默读课文。

  (1)思考: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2)讨论、交流:谈《水浒传》,讲“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

  (3)课文以自然空行形式分为五段,说说各段的大意。

  指导完成作业本第5题。

  5.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第1、2、3、5题。

  (2)读课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3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着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敬爱的感情。

  二、教学目的:

  1、通过"读《水浒传》"、"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这四件事,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鲁迅著作和鲁迅精神打下基础。

  2、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

  难点:1、能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2、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四、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读中悟情,讨论式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

  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介绍人物。

  提起鲁迅先生,我国甚至世界上有许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家。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称颂,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寻找答案。(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文题中的"我"是作者周晔,是鲁迅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逝世九周年即一九四五年时写的回忆录。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采用隔行分段的方法分为五段,看看各段主要内容是什么?并自学生字、新词。

  三、扫清文字障碍。

  1、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水浒传:"浒"与"许"区别。

  小约翰:"翰"不要多写一笔成""。

  女佣:佣读

  敷药:"敷"与"缚"区别。

  追悼:悼(d4o)与"掉"音、形、义的区别。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吞下去不辨滋味,比喻读书不认真、不仔细、不理解意思。

  硼酸水:"硼"与"绷"区别。

  殡仪馆:停放灵柩、办理丧事的地方。

  2、注意多音字。

  3、学生质疑。

  四、按段朗读课文,指导列小标题。

  1、讲列小标题的方法和要求。

  方法有两种:

  (1)找本段中最能体现主要内容的原话。(可从一句话中摘取。)

  (2)用自己的语言高度概括。

  要求:(1)要准确;(2)要简练;(3)要相应的整齐。

  2、按段指名朗读课文,读后列小标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2、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4、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小组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

  重点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闰土吗?说说闰土给你留下的印象。

  闰土这个朋友是谁介绍给我们的?他在介绍闰土时用了哪些方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从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中,感受他崇高的精神。(版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下目标。出示小黑板(熟读课文,采取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新词,概括各段段意,练习给各段加上小标题,初步理解课语文内容。)(明确目标)

  二、初读课文,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借助字典弄清楚。

  2、再浏览一遍,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可分为几段?你怎么知道的?

  3、同桌讨论。总结归纳段意(第一段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第二讲伯父跟“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第三段讲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第四段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第五段讲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4、刚才大家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段意,你能用更简洁的语言给每个段加个小标题吗?教师指导学生加小标题。教师讲解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

  5、选择其中一到两个段落放声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得流利。想想如何加小标题。

  6、生分小组讨论研究。

  7、教师小结。(板书: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三、再次默读课文,想想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谈碰壁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出示中心句,齐读两遍。

  二、学**、四、五段(重点、难点的学习)

  1、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提出自学要求:找到相关的句子勾出来,**读,结合自己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想想理由,并在旁边用铅笔批注出来。

  2、小组交流。

  预设:

  (一)谈《水浒传》部分(学生勾到了这段相关的句子,如: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那天临走,伯父送我两本书……)

  师: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子女。)指名读有关语句。

  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师:我之所以会“张冠李戴”,将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是因为我────生:“囫囵吞枣”。如果是其他的长辈见“我”这样读书会怎样说?而伯父却────生:摸着胡子……(带着感情读)

  师:你能听懂伯父的话吗?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因此,听了这句话,“我”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指名再读这件事,仔细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子女,善于启发教育孩子,连批评孩子时都替孩子想得多。

  师:伯父不仅仅是宛转地批评了我,而且还送给了我两本书──《表》和《小约翰》,伯父这么一个大文学家,居然还仍抽出时间翻译儿童读物给孩子们看,这不也表明他为孩子们想得多吗?

  (二)学习“救助车夫”这件事。

  (出示投影片)(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师:请大家看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上的内容。

  师:谁能说说你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想想资料上的内容,再看看图中的鲁迅先生,你有什么感受?

  师:是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为别人想得多啊!伯父在救护资助车夫以后并没有轻松,反而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些什么呢?(鲁迅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救助一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旧社会才能解救劳动人民)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三)学习“关心女佣”这件事。

  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穷苦人)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的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从阿三的话中我们分明触摸到了先生那颗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心啊!)

  三、学了这三个故事,鲁迅先生的形象一定深深扎根在了你的心里。让我们再品味这句话──他为自己……(学生带着自己更深的感受读。)

  第三课时

  一、激情引入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深深感受到鲁迅先生一心为别人的崇高精神,在文中还有个故事,表面上好象看不出它与中心的关系,但只要我们细细品味,我们定然会有所收获。

  二、学习“谈碰壁”这个故事。

  1、自己读这一段课文,看看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作者恍然大悟,是真的全明白了吗?

  2、你听说过或遇到过鼻子被墙壁碰扁的事情吗?

  3、谁收集到了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资料,给大家交流交流。(如果学生没收集到教师就做介绍)

  4、师:那么,伯父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究竟含着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屏幕上鲁迅先生的一段话──—

  *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

  5、联系鲁迅那个时代的情况,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议—议:“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又指什么?(生思考、讨论)

  6、师:同学们想一想,谈“碰壁”与表现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也有联系吗?

  7、师:生活在旧*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得多,所以他才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抗争,让我们一道来背一背(手指屏幕)今天学到的这两句诗── (师生齐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三、学习第一段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所以他也得到了人们的爱戴,(板书:爱戴)在先生去世以后,才会有那么多人来吊唁他。直到今天,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也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

  1、自读阅读链接部分。

  2、(大屏出示《有的人》)配乐齐声朗诵。

  板书设计: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为别人想的多

  爱戴

  为自己想的少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5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贵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鲁迅其人。

  3、了解人们对鲁迅的怀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介绍作者

  作者是周晔,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

  3、看题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

  “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二、逐段阅读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加小标题。

  “深切的怀念”第一段: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

  “谈论《水浒传》”第二段:鲁迅先生教育“我”认真读书。

  “笑谈“碰壁””第三段:鲁迅先生以“碰壁”为比喻抨击旧社会。

  “救助车夫”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车夫。

  “关心女佣”第五段: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三、读第一段,思考并讨论。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参加追悼念的人多;②送来的花圈挽联多;③送花圈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

  2、什么事使“我”惊异?

  (看到伯父受到这么多的人的崇敬和爱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样,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伯父的事。)

  3、小结: 这段讲了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对伯父的怀念。

  四、学习第二段,讨论。

  1、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结果如何?

  “囫囵吞枣”什么意思?伯父问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张冠李戴”什么意思?

  2、伯父听了“我”的回答,怎么说?伯父的年纪比“我”大,为什么记性反而比“我”好呢?

  (鲁迅先生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读书,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读书马马虎虎)

  马马虎虎(反义词)→认认真真

  3、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伯父年纪这么大学习还非常认真,对学过的知识记得牢,自己与伯父对比,学习太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伯父的话是对自己学习态度婉转的批评,所以……)

  4、临走的时候鲁迅为什么送作者两本书?

  (勉励作者要认真读书)

  5、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小结:这个小故事讲鲁迅跟“我”谈《水浒传》从中启发教育“我”要读书,反应了(对待学习认真严肃,关心下一代)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3、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什么叫“恍然大悟”?“我”当时有没有真的“恍然大悟”?从哪里看出来?

  (作者年轻小,不鲁迅先生话的含义)

  2、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作者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错了,在座的人为她天真,幼稚的解说而感支好笑)

  3、引导学生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四周黑洞洞的”是说旧社会的黑暗;“容易碰壁”说明**者随时都会遭到**。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很深。这个句子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既真实生活在反映了旧社会人民没有丝毫的**,**者处处遭受**的社会现实,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性格和勇于跟黑暗**进行**,不怕挫折的乐面**精神。)

  4、作者回忆了这个小故事是想说明什么?

  二、学习第四段,讨论:

  1、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并议一议,这么冷的天,那位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坐在地上**,车子扔在一边”、“两只手……”、“地上淌着一滩血”、“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车夫家里穷,连一双鞋都买不起。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说明他要拼命挣钱养家糊口。车夫的处境的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一个缩影)

  2、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找出一系列不示动作的词,这些词表示鲁迅什么感情?

  (“扶上”、“蹲着”、“半跪着”、“夹出”、“洗”、“敷上”、“扎好”、“掏出”、“给”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3、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严寒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他无法**自己对旧社会憎恶的思想感情。“吧一口气”是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造成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4、小结:这个故事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受伤车夫,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憎恨。

  三、学习第五段

  1、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阿三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齐读最后一小节,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既是对开头照应,又是全文中心句,点明中心作用)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鲁迅其人

  他的事迹

  他的品格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6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遗体、追悼、逝世、晚餐、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咳嗽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4、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

  二、学习准备

  回忆或收集有关鲁迅的生*、事迹。

  三、学时安排

  四学时。

  第一学时,了解课文大意;

  第二学时,读熟课文,品读第一部分;

  第三学时,品读二、三部分;

  第四学时,品读四、五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时。第一学时,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第二学时,讨论、体会鲁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作者写了他的哪几件事;

  第三学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给课文各部分列小标题。)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了解鲁迅的同学介绍鲁迅的一些情况。

  2、读课题,有什么疑问要问?(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称了伯父为什么还要再称先生?)

  3、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穿插正音。

  4、同座互读第一部分。

  5、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为什么不知道鲁迅就是伯父的?“追悼”和“吊唁”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爱戴”和“爱抚”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7、概括段意——小标题(段意:伯父去世了,很多人都到殡仪馆追悼他。小标题:在殡仪馆里—伯父去世了—深切的怀念—逝世—“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第二学时

  1、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穿插正音。

  2、同座互读第二部分

  3、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的意思——因果关系句;“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字面义?一般情况下谁的记性好?话中之意?《表》——前苏联作家班台莱耶夫著,鲁迅翻译;《小约翰》——荷兰作家望—蔼台著,鲁迅和另一作家翻译;)

  4、再读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话,体会感情。

  5、看插图说话(按方位、衣着、神态……不同角度说)

  第三学时

  1、回忆第一、二学时的学习内容。

  2、指名读课文第三部分,穿插正音。

  3、同座互读第三部分

  4、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是真的碰墙壁吗?“四周围”可能指什么?鲁迅为什么受**?)

  5、练习角色朗读

  6、再回读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话。

  7、指名读课文第四部分,穿插正音。

  8、同座互读第四部分

  第四学时

  1、了解事情发生的环境——“黄昏时候”(时间)、“呼呼的北风怒号着”(风势)“天色十分昏暗”(天色)“街上的行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行人)“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寒冷)——与车夫赤脚拉车对比。

  2、伯父、爸爸救助车夫的动作——跑、拿、扶蹲、跪夹、洗、敷、扎。想一想:鲁迅当时是什么人,车夫是什么人?体会同情劳动人民

  3、想象“深奥的话”可能是——

  4、严肃的表情、按头的动作、叹了一口气又说明了什么?

  5、再回读第一部分最后一句话。

  6、学习最后一部分,提出不懂的问题。

  7、总结。概括每一部分的段意,用原文的一句话概括,用四五个字概况,有一两个字概况(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常常劝我多休息)(在殡仪馆里——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深切怀念——评论《水浒传》——谈碰壁——救车夫——难忘回忆)(逝世——谈书——谈笑——救人——关怀)……

  8、各部分关系:果——因(倒叙)、因——果(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9、选词造句。

  10、读读背背鲁迅名言。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7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1.鲁迅像;

  2.生字生词卡片;

  3.抄写《思考·练习3》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从今天起学习第六组课文。这一组有哪几篇课文?重点训练哪一方面的能力?请同学们先把“导读”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各自阅读“导读”)

  2.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出示鲁迅像)这就是鲁迅先生。

  二、检查预习

  许多同学课前都预习了课文。我出几个题目检查一下,看看预习得怎么样。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侄女儿)你是怎么知道的?(从题目上知道鲁迅先生是作者的伯父;课文中又说“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可以看出作者是女的。把这两处联系起来,就知道作者是鲁迅的侄女儿。)本文的作者叫周晔,她是鲁迅先生弟弟的女儿。

  2.这篇课文共有几段?(五段)你是怎么知道的?(段与段之间空了一行)

  3.在预习中发现哪些不懂的地方?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做上记号。(学生可能提出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暂不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研究解决。)

  三、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分段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读完一段就说一说这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同桌轮流分段朗读,互相纠正读音,讨论每段的内容。

  3.指名讲每段的段意。(只要抓住主要内容就行,暂不要求语句简洁。)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大家思考:“我”为什么惊异了?(板书“惊异”)

  2.讨论。

  “惊异”是什么意思?(惊奇,诧异。)“我”对什么事情感到惊奇、诧异?(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我不理解,感到惊奇、诧异。)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生齐读“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失声痛哭”是什么意思?(**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说明悲痛到极点。)伯父得到这么多的人爱戴,是什么原因呢?作者当时年纪还小,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同学们现在可能也还不大明白。我们读懂了后面的几段课文,对这个问题就会比较清楚了。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自学第二至五段。要求是读读课文,想想“思考·练习1”中的三个小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学生注意读准翘舌音“愁”“章”

  2.指名朗读第一段。这一段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后面的几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提出自学要求:各自朗读第二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件事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辅导。

  3.讨论。

  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伯父和“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听到“我”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怎么说?(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体会伯父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委婉地批评“我”读书太马虎。“我”听懂了伯父话里含着的意思,所以觉得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伯父好像是开了一句玩笑,就使“我”从此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从这件事情,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孩子,善于启发教育孩子。)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三、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四、五段

  1.总结学习第二段的方法。

  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第二段的?(第一步,想想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步,联系具体内容理解比较难懂的重点句子;第三步,通过这件事,体会鲁迅先生怎么样;第四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按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三、四、五段,教师巡视辅导。

  四、讨论第三段

  1.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鲁迅谈“碰壁”。)

  2.鲁迅是怎样谈“碰壁”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生读“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3.“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起来?(体会“我”自以为明白了,实际上只是从表面上理解伯父的话,并不明白话里含着的意思,所以引人发笑。)那么,鲁迅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你们弄明白了吗?(体会“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作**时受到的挫折与**。)

  4.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最黑暗的时期。鲁迅先生用笔揭露**派。*派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各家报纸发表他的文章,而且要逮捕他,**他。鲁迅先后更换了100多个笔名,巧妙地坚持用笔进行战斗。许多关心鲁迅的人都劝鲁迅躲一躲,不要出门,鲁迅仍坚持参加各种活动,而且有时出门不带钥匙,意思是随时准备**。自读课本中有一篇《视死如归》,讲的就是这个内容。

  5.从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精神和乐观**精神。)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先各自练习,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讨论第四段

  1.这一段讲的是件什么事?(鲁迅热情帮助受伤的黄包车车夫。)鲁迅是怎样帮助受伤的黄包车车夫的?把讲这一内容的部分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你们觉得鲁迅帮助受伤车夫的态度怎么样?(很细心,考虑得很周到。)

  2.帮助受伤车夫以后,鲁迅的心情怎样?大家小声把讲鲁迅心情的一个自然段读一读,体会一下。

  3.救助了车夫,做了一件好事,鲁迅的脸上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而且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些什么?(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想到救助一两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旧社会,才能使广大劳动人民摆脱贫困和痛苦。)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他忧国忧民的深刻思想。)

  4.有感情地齐读第四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朗读第五段,想想五段内容之间的联系。

  第三课时

  一、讨论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女佣阿三说的话。)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得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

  3.“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与女佣阿三说的话有什么联系?(从阿三说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是这样的一个人。)

  4.最后的这句话与整篇文章又有什么联系?(第二、三、四、五段的具体内容都说明了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第一段讲鲁迅得到许许多多人的爱戴,原因也就是因为鲁迅具有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二、练习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1.指导:加小标题,就是用最简短的话说出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是一个短句,也可以是一个词语。

  2.学生各自试列小标题,教师巡视。

  3.讨论交流。从学生列的小标题中,选出大家比较满意的写在黑板上。(如可用“深切的怀念”、“读《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女佣阿三的回忆”。小标题最好是从学生中来。)

  三、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挂出抄写填写空题的小黑板,请一人在黑板上填写,其他同学在课本填写。

  2.讨论修改填写答案。(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敬爱和怀念伯父的思想感情。)

  3.指名把填写后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告诉学生这几句话讲的就是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四、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个词语写两遍

  注意“冠”字上面没有一点,“嗽”中间是“束”不是“朿”,右边是“欠”不能写成“攵”。

  五、布置作业

  1.复习生字词,准备下一课时听写。

  2.预习《再见了,亲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8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遗体、追悼、逝世、晚餐、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咳嗽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4。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

  二、学习准备

  回忆或收集有关鲁迅的生*、事迹。

  三、学时安排

  四学时。

  第一学时,了解课文大意;

  第二学时,读熟课文,品读第一部分;

  第三学时,品读二、三部分;

  第四学时,品读四、五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时。第一学时,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第二学时,讨论、体会鲁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作者写了他的哪几件事;

  第三学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给课文各部分列小标题。)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了解鲁迅的同学介绍鲁迅的一些情况。

  2、读课题,有什么疑问要问?(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称了伯父为什么还要再称先生?)

  3、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穿插正音。

  4、同座互读第一部分。

  5、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为什么不知道鲁迅就是伯父的?“追悼”和“吊唁”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爱戴”和“爱抚”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7、概括段意——小标题(段意:伯父去世了,很多人都到殡仪馆追悼他。小标题:在殡仪馆里—伯父去世了—深切的怀念—逝世—“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第二学时

  1、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穿插正音。

  2、同座互读第二部分

  3、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的意思——因果关系句;“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字面义?一般情况下谁的记性好?话中之意?《表》——前苏联作家班台莱耶夫著,鲁迅翻译;《小约翰》——荷兰作家望—蔼台著,鲁迅和另一作家翻译;)

  4、再读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话,体会感情。

  5、看插图说话(按方位、衣着、神态……不同角度说)

  第三学时

  1、回忆第一、二学时的学习内容。

  2、指名读课文第三部分,穿插正音。

  3、同座互读第三部分

  4、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是真的碰墙壁吗?“四周围”可能指什么?鲁迅为什么受**?)

  5、练习角色朗读

  6、再回读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话。

  7、指名读课文第四部分,穿插正音。

  8、同座互读第四部分

  第四学时

  1、了解事情发生的环境——“黄昏时候”(时间)、“呼呼的北风怒号着”(风势)“天色十分昏暗”(天色)“街上的行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行人)“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寒冷)——与车夫赤脚拉车对比。

  2、伯父、爸爸救助车夫的动作——跑、拿、扶蹲、跪夹、洗、敷、扎。想一想:鲁迅当时是什么人,车夫是什么人?体会同情劳动人民

  3、想象“深奥的话”可能是——

  4、严肃的表情、按头的动作、叹了一口气又说明了什么?

  5、再回读第一部分最后一句话。

  6、学习最后一部分,提出不懂的问题。

  7、总结。概括每一部分的段意,用原文的一句话概括,用四五个字概况,有一两个字概况(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常常劝我多休息)(在殡仪馆里——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深切怀念——评论《水浒传》——谈碰壁——救车夫——难忘回忆)(逝世——谈书——谈笑——救人——关怀)……

  8、各部分关系:果——因(倒叙)、因——果(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9、选词造句。

  10、读读背背鲁迅名言。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9

  教材分析

  一、背景知识

  1.读书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包括专心致志、边读边想、做点记号和学以致用。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在全面落实要求的同时,有所测重。

  2.课文通过周晔对鲁迅先生的回忆,记叙了她对伯父印象深刻的几件小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课文以自然空行的形式分为五段。每段记叙一件事,但事事都紧紧围绕“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课文的中心意思展开。第一段写人们在鲁迅先生逝世后前去追悼的情况,表达了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第二段写了一个鲁迅先生关心、教育作者的小故事,反映了鲁迅教育“我”要养成认真真读书的习惯。第三段写一次饭桌上的谈话,鲁迅以幽默的语言反映了他宁可“碰壁”,也要为人民群众的**进行不屈不挠的**。第四段写鲁迅先生细心救护一位黄包车夫,表面了鲁迅先生对生活在苦难中的贫苦大众深沉的爱和无限的同情。第五段写鲁迅先生关心体贴女佣阿三,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第五段的结束语,“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也是全文的总结,是通过几件具体的事例反映了人物的优秀品质。

  3.鲁迅先生(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家。他的一生,对*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养成专心致志、边读边想、做好记号和学以致用的读书习惯。

  2.学会生字7个,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大部分词语会造句运用。

  3.理解通过几件具体的事例反映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感受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逐段细读课文时,贯彻“单元学习提示”四点要求,先按要求自学,然后根据各段的语意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几个训练点重点教学。

  难点:读懂文意,抓住重点,领会中心含义,概括全文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并掌握通过几件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案实例

  一、教学准备:录音,幻灯片。

  二、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和新词。

  2.了解课文四个小故事的大意。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简介鲁迅先生。

  2.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用“~~~~”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交流,全班齐读:“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加点的字,用另一个读音组个词。

  (zhuàn)(guān)

  水浒传(chuán)张冠李戴(guàn)

  (2)理解下面的词语。

  ①张冠李戴囫囵吞枣(先解释带点的字,再解释词的字面意思和比喻义。)

  ②饱经风霜恍然大悟

  (3)完成作业本上第1题。重点指导:深奥(上半部分不要多一横)**(不要多点)

  4.默读课文。

  (1)思考: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2)讨论、交流:谈《水浒传》,讲“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

  (3)课文以自然空行形式分为五段,说说各段的大意。

  指导完成作业本第5题。

  5.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第1、2、3、5题。

  (2)读课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10

  教学目的:

  通过理解课文,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被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并说出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联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导入法、讨论交流法、课堂展示

  教学准备

  多**课件、鲁迅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从课题看,作者是谁?与鲁迅有什么关系?

  3、简介:鲁迅及当时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思考:想一想课文讲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在追悼会上;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3、默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三、学习课文内容

  1、初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指读课文第1段。思考:这一段若分为三层,应怎样分层?你能说初每层的意思吗?学习第一层,“我”当时对鲁迅先生是怎样的认识?学习第二层,“我”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看到什么?学习第三层,讲了什么?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3、自学课文第2段。

  各自朗读第二段,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体会到什么。这段主要讲一件什么事?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听到“我”张冠李戴地乱说的?是什么意思?听了伯父这句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伯父好像是开了一句玩笑,就使“我”从此读书就不再马马虎虎了。)

  从这件事,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练习朗读第二段。

  4、提出自学要求,自学第3段学习第三段。事情是由什么引起的?鲁迅先生是怎样谈起“碰壁”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把鼻子碰扁了”?从鲁迅开玩笑说的这句话中,从中体会到什么?“恍然大悟”?“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三段。指名分角色朗读。

  5、出自学要求,自学第4段学习第四段。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鲁迅是怎样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的?找出读读,体会到什么?帮助受伤车夫后,鲁迅的心情怎样?小声把写鲁迅心情的这段话读读。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些什么?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四段

  6、学习第五段,指名读这段。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说明了什么?

  四、总结全文

  鲁迅先生为什么受到那么多的人的爱戴?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同位互相说说这篇课文讲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深切的怀念读《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女佣的回忆

  课后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堪称纪念鲁迅先生文章的经典。它回忆了鲁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的品格,表现了人们对他的爱戴和怀念之情。怎么让学生能读懂课文,领会文章中心,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呢?这无疑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它,我采用了情境创设办法。首先是结构的安排。在课文的结构上,我跨越时空整合文本,首先在第一课时通过学习第一段创设了吊唁鲁迅先生的场景,并以此为轴心,通过回忆引出四件事的学习,感受鲁迅先生对少年儿童及劳动人民的关怀和热爱。每学完一个故事,再辅以描写吊唁人们表现的资料,铺设“周晔的泪——小孩的泪——车夫的泪——青年的泪——佣人的泪——老人的泪”情感主线,现实与回忆交织,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使学生的情感在往昔幸福与今日悲哀之间穿行。爱之深,痛之切,自然而然激发起对鲁迅先生深切的怀念。其次是相关资料的引入。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和鲁迅先生名言诗句的引入,都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本课运用了图片及音乐艺术**创设情境,在渲染气氛上、入境悟情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别是三段配乐朗读令学生在忧伤的乐曲声中一次次掀起了情感的波澜。


鲁迅《祝福》教案10篇(扩展5)

——鲁迅故里作文10篇

鲁迅故里作文1

  一进入步行街,一个巨大的石碑引入眼帘,上面刻画着一个抽着雪茄的鲁迅。鲁迅故里四个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石碑的主色调是黑白两色,令人眼前一亮。前面还有几座正在嬉戏的儿童,和一位教书先生。

  一直往前走,左侧又是大字,还是金色的,上面刻着“民族栋梁”。而右侧便是鲁迅故居了。进入鲁迅故居,你会发现它可不是一般的大。甚至还有可能迷路,着实让**跌眼镜。可想而知,当时鲁迅的家庭条件是多么好。大家总是认为家境贫穷的人学习可能会更刻苦一点,功成名就的肯定是他们。其实,也有些例外,比如鲁迅就是其中一位。

  接着我们来到了在鲁迅故居算是非常著名的一处景点——三味书屋。这就是曾经鲁迅读书的地方。里面有几套桌椅整齐的摆放着。鲁迅先生的座位在角落。接下来,我们将要跨越时空了,在鲁迅的桌子上,刻着一个“勤”字。这大家肯定也知道这个故事,也就是鲁迅在小时候,经常迟到,常常要收老先生的批评,所以才会在桌子上刻一个勤字的。在这勤字中似乎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看看旁边绿色的小河,就像翡翠一般。在小河之上,有着几艘乌篷船。船上有着乌漆墨黑的船篷,在水中游荡,像黑鳞片的.小鱼,但又看上去有许些破旧不堪,充满了历史的味道。

  这里充斥着整个绍兴的文化,也充满了绍兴的历史。

鲁迅故里作文2

  我的故乡在绍兴,那里鸟语花香,这里名人也不少,其中一位就叫鲁迅!

  那一天上午,我来了那神圣的鲁迅故里。刚进大门就从远处传来一阵阵花香,我走在小石板路,那里绿树成阴就算是夏天也那样凉快,石板路是那样长,一眼望不到尽头!

  过了许久,我隐隐约约的看见一扇小木门,我立马往前跑去。我眼前出现了一栋小木屋,我轻轻地推开那扇重重的门,直见里面是一片花海,那里的花是五颜六色,争向开放。我轻轻地摘下一朵蓝花,突然花朵中飞出成千上万的蝴蝶,个个都像小精灵一样在淡蓝的天空中飞翔。忽然蝴蝶们又飞到了一颗大树上。那树高有三个我一样,宽有二三米,如同一位老爷爷,听说这有一颗皂夹树,见一个小小的菜园,那里种满了不菜,这时我想到那天真可爱的小鲁迅在我眼前挖菜,想看像仿佛眼前真的出现了。我抬头看天空,在看看手表,这时是中午,我从那花海中走了出来,直见门的上面写了三个字“百草园”,这时我更不想关上那小木门,突然一阵阵微风飘过,找转过头来留恋的望着百草园!

  忽然天空中下一起了一颗颗水灵灵的小雨水,我连忙跑到一个像王府一样的房子,我慢慢抬起脚,一步步走向那里,里面有一块石碑,原来是三味书屋,我漫步走进里面,那里依然书香飘逸。忽然,眼前一些东西变了,我见鲁迅在努个读书,他是那样刻苦努力。我也应该学习一下他的精神。走出大门,雨己停了,万物都焕然一新,我是那留恋!

  “江水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今天重新来到这里,这里依然美丽无比!

鲁迅故里作文3

  岁月的风波,给鲁迅故里涂上一层厚厚的灰尘,那一处百年故居,十分值得去玩赏。

  一个夏日炎炎的早上,艳阳洒向大地,一阵在风吹向树梢、蔚蓝的天空,我跨进了鲁迅故居的大门,经过弯弯的小道,来到三味书屋,直映入我眼帘的是那几张木质桌子,其中一张桌子上刻着一个“早”字清晰可见。

  据说也是一个夏天,鲁迅的爸爸病了,躺在床上一声不响,眼睛望着外面的“百草园”,脸色苍白,一点儿没有阳光的气息,鲁迅一看心里可急了,心里马上涌起一阵阵不安,走路的脚步也十分的急乱,怕爸爸出事,鲁迅是多么的孝啊!买好药了可是上学迟到了,那教书先生门口等他,他用税利的眼光看着鲁迅,鲁迅低下头,等着受罚,教书先生拿着戒尺就打,等他回到位置上,手上已是青一块,紫一块,鲁迅提笔在桌上刻下了一个**的“早”字。

  百草园虽只有几十*方米这么大,可这是鲁迅小时候玩耍的地方。百草园里顺着一条小路,四周长满各种各样的花草,夏天蟋蟀正在花丛丛中唱着歌,是那么的动听。看见了一片会跳的“叶子”,好奇心钩起了我,让人走过去看个明白,忽然,那“叶子”又动了,我伸出手,它又跳走了,跳到花草上,那蟋蟀像有法术一样,一下子隐身了,我左顾右盼怎么找也找不到了,它去哪儿了呢?

  正在我要告别鲁迅之时,一座巨大的铜像出现在我的面前,那是多么的雄伟啊,一代作家——鲁迅。

  再见了鲁迅故居,你有着千百万年的风采,你可真是一个值得观赏的地方,你也真是一个有趣、好玩的地方。

鲁迅故里作文4

  他,是无人不知的大文豪,才华横溢;他,为了青年的成长,花费了无数时间精力;他,就是不惧怕坏人,用笔做武器的鲁迅。他已逝世多年,但我不禁想再次游一下鲁迅故里。

  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了一尊尊石像上,只见一个头戴小毡帽的孩子正愉快地玩耍着,我仿佛看到了小鲁迅正和少年闰土捉迷藏,玩得不亦乐乎。

  继续往前走,不时地传来路边的吆喝声,不一会儿,就来到了鲁迅小时候最喜欢玩的地方——百草园。这是一块极小的菜地,旁边还有一颗高大的树,鲁迅在小时候和他奶妈一起在这种菜;一起在这乘凉,一起在这聊天,那是多么温馨的场面啊!鲁迅的好朋友闰土,从小就是一个长工,但鲁迅没有嫌弃他,并且很快地成为了他的好朋友,闰土见多识广,和鲁迅一起在空地上捉鸟,他们俩合作的很好,每次都能捉到好的鸟,但是结局,闰土因封建社会的无情,最终离开了鲁迅。我不禁被鲁迅的友谊所感动,本来我和朋友一闹矛盾就吵架,但听了鲁迅与闰土的故事,我不禁羞愧起来。

  鲁迅不但会玩耍,但是学习比玩耍还要努力。

  三味书屋,就是一个例子,当时鲁迅的父母病了,鲁迅就要给他们抓药,每天五点多钟爬起来,抓完药后马上去学习,但有一次起床迟了,所以迟到了。但老师没有批评他,它却要求老师批评自己。最后,他为了鼓励自己以后要早起床,就在桌子上刻下了一个“早”字,从此,他以后再也没有迟到过。而我,总是迟到,心里还有一种厌恶老师的感觉,更不会像老师一样主动要求老师打自己,听了这个故事,我以后一定要改正。

  杨柳随风摇摆着,太阳快要落山了,我要回去了。我恋恋不舍地告别了鲁迅故里。

  伟大的,鲁迅,不死的精神。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鲁迅故里作文5

  上个星期六,我和妈妈乘动车组来到了绍兴。我们先去了鲁迅故里。

  鲁迅故里包括鲁迅祖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等。一进鲁迅故里,就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因为外面都是高楼大厦,而里面都是老房子:不高,但很有特色。先进了祖居的大门,就来到了“客厅”,“客厅”里的家具已经很旧了,显然已经放了几十年。鲁迅他家里非常富有,都有一张高档的“宁式床”了。“宁式床”是一种木头做的床,木头上刻着十分漂亮的花纹,还镶嵌着漂亮的图画。

  鲁迅故居是鲁迅青少年时代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在这里。故居没有祖居那么大,但家比祖居的要新。客厅的摆设与祖居的一模一样,刚进去时我还以为走错了。百草园其实就是鲁迅他家的菜地,也是鲁迅玩耍的地方。鲁迅先生曾写道如此生机勃勃:“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想必当时一定很美,但现在却只是个普普通通的菜地。

  以前有两种“学校”,是“私塾”和“家塾”。所谓“私塾”,就是由学生到老师家里去读书,“家塾”就是请老师到自己家里来教书。三味书屋是鲁迅读书的地方,是一个由寿镜吾老先生办的“家塾”。鲁迅的座位在东北角上。但他原本是坐在东南角上的,但因为你、那里是一条过道,经常有人进进出出,他很喜欢读书,但又静不下心来,于是他要求老师把他的座位东北角。鲁迅的座位上刻着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据说鲁迅有一次迟到了,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后刻下“早”用以自勉的。

  鲁迅故里果然名不虚传!

鲁迅故里作文6

  ***假期,我们一家子和伯伯去了绍兴,一面去看舅舅,一面去旅旅游。我们计划先去鲁迅故里游玩。

  经过了长达一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鲁迅故里。

  就在入口处旁边有一堵墙十分引入注目,上面写着鲁迅故里四个大字。还画了一条古街和鲁迅的上半身画像。只见鲁迅身着古装,一只手垂直,另一只手拿着香烟,双目炯炯有神。

  鲁迅故里大致可分成四部分,有三味书屋、鲁迅故居(百草园和笔下风情园)、鲁迅纪念馆和鲁迅祖居。

  我们先去参观了百草园。百草园其实就是鲁迅家的大菜园,里面有桑葚树、皂荚树,覆盆子、石井栏,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野菜。在花坛旁还竖着一块写着“百草园”的大石头,很多人都在石头前面拍照。

  接着我们去了三味书屋。教室里最角落的那张桌椅是鲁迅的。那张桌子的右下角有一个“早”字,据说是因为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了,先生批评了他,因此鲁迅刻**一个“早”字,来警醒自己不能迟到。

  然后,我们去了鲁迅祖居,所谓鲁迅祖居也就是鲁迅的老家。我们刚进院子,客厅里的那些古家具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我赶紧跑了过去,好奇的看来看去。往里走就是一间一间的房间,有公子房、**房、幼童房、绣房等,那里不但房间很多,而且每间都宽敞明亮。可想而知,当时鲁迅的家族是多么的显赫。

  参观了鲁迅祖居,我们又去参观了鲁迅纪念馆。那里主要就是向我们展示了鲁迅的家族背景、童年生活和他的作品。

  四个景点都参观过了,我们又在热闹的古街上逛了逛,吃了一些臭豆腐,踏**回家的路程。

  多么快乐的鲁迅故里游呀!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的!

鲁迅故里作文7

  印象中,绍兴似乎从古至今是一个出名人的城市,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绍兴也总会给予人一种“老夫子”式的感觉。

  今年的正月,连续的阴雨天,初九那天,终于阳光明媚,妈妈带我去鲁迅故里游玩,让我一揭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神秘面纱。

  一到鲁迅故里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洋溢着浓郁水乡风情的大幅浮雕。浮雕上镌刻着鲁迅的半身像以及“鲁迅故里”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鲁迅像的头部比壁墙还要高一些,看着鲁迅沉思的像,很容易让人想起先生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在鲁迅故居的一条街上,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青瓦白墙的鲁迅祖居、鲁迅故居、三味书屋、百草园和一座鲁迅博物馆,占了整整一条街。穿插在其间的有各色各样独具绍兴饮食特色的小吃,如香味飘散的臭豆腐,茴香豆,龙须糖等等,还有不少民间特色工艺品。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三三两两的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不少戴着乌毡帽的游客坐在船上,别有特色,似乎还在重现昔时的江南水乡。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想起鲁迅作品中的一些场景。

  鲁迅故里这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给人感觉仿佛是几十年前的古镇繁华小街。与周围高楼大厦耸立,日新月异的城市相映成趣。

  我和妈妈从老台门游览到新台门,细细感受着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在鲁迅故居的后面,穿过蜿蜒曲折的长弄堂,便是鲁迅笔下那个美丽的花园——百草园。百草园名字虽雅,但我看到的却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

  提到百草园,鲁迅曾经无限深情地写到:“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百草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站在这个普通的菜园里,鲁迅儿时和小伙伴们玩耍嬉戏的情景却在我眼前浮现:在矮矮的泥墙根一带捉蟋蟀、拔何首乌,夏天在园内纳凉,冬日在雪地上捕鸟雀……或许也只有这里留着鲁迅最纯真、最**的岁月。

  游完了鲁迅故里,一片属于绍兴特有的江南风情在我脑海里深深印下了:记忆中的人儿还在吃着茴香豆,喝着温黄酒,安静地听着,属于乌篷船的故事……

鲁迅故里作文8

  农历正月初三下午,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弟弟来到绍兴,他们说初四要带我们去游鲁迅故里。

  初四一早,我早早醒来并兴奋极了,在心里想象着鲁迅故里的样子。到了景区,爸爸为我们请了一个讲解员。在讲解员的讲解下,我了解到,今天我们要去四个地方,分别是鲁迅祖居、百草园(鲁迅故居)、三味书屋(鲁迅的学校)、鲁迅纪念馆。

  第一站,我们跟着讲解员来到了鲁迅祖居,那是鲁迅爷爷生活的地方。讲解员为我们介绍了里面的房子,客厅叫得寿堂,是接待客人的地方,还有卧室、厨房、书房等地方。

  走好了鲁迅祖居,我们来到了鲁迅故居,讲解员告诉我们,这里就是鲁迅先生出生的地方。后面有个**的院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百草园了。我看到了何首乌的叶子,还有一口水井。

  接下来,我们来到三味书屋,在这里我知道了,读书要眼到、心到、手到。而读不同的书就像品尝不同的食物,这也是三味书屋名字的由来。我还看到了鲁迅先生当年在课桌上刻的“早”字,听了早字的由来,我觉得鲁迅先生真是一个勤学、好学的人啊!

  我们随着讲解员来到了最后一站——鲁迅纪念馆,在这里我了解了一些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事情及**后的一些作品,如《呐喊》、《彷徨》……

  走完了所有的地方,爸爸妈妈还带我们去乘坐了乌篷船,看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孔乙己的雕像。吃完饭,我们就开开心心的回家了。

鲁迅故里作文9

  周日 我们进行了一次小队活动,就是游鲁迅故里,快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约定9:30在鲁迅门口集合,集合完毕我们首先是到游客中心购票,然后就开始我们的旅行了。

  我们先去了鲁迅故居,我们一个小队七个人,争先恐后地走进鲁迅祖居。走进大堂就看见大堂中间的一幅字画。四周放了几把会客的椅子,四周墙面上挂着几幅鲁迅小时候在木板上刻的字。我们从大堂走到了厨房,厨房里在缸、罐、桶,最吸引我的是七星台,七星台是由三个烧水的小锅和四个烧菜烧饭的大锅组合成的。厨房旁边还有贮藏间、绣房、少主房、闺房、沐浴室、会客室。最吸引我的还是绣房,绣房是古代**的工作室,绣房四周都挂着精美的绣品,有香气扑鼻的牡丹;有色彩明艳的凤凰;有高傲美丽的孔雀。这些精美的绣品都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这些绣品栩栩如生,仿佛在展现最美丽的一面给你看。

  我们从鲁迅祖居出来,闻到阵阵臭豆腐的香味,听到吆喝声我们都赶了过去,原来都卖的是绍兴的土特产,有茴香豆、黄酒、霉干菜等,我们买了一些尝尝,特别是那臭豆腐真让我们回味无穷。

鲁迅故里作文10

  绍兴的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家,鲁迅故里自然也是名扬中外,大名鼎鼎的了。以前虽有耳闻,但不曾见到,今天,我就要去一览胜景了!

  刚下车,我就见到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不仅刻着“鲁迅故里”几个大字,还刻着鲁迅的半身像,只见他手里握着香烟,脸上露出一种坚定的表情,两只眼睛深邃地望着迷蒙的远方,这就是鲁迅!

  踏着石板路,穿过拥挤的人群就来到了鲁迅的家。他的家很大,有几千*方米,十多个房间,坐北朝南,前临南东昌坊口,后通咸欢河,西接戴家台门,与三味书屋隔河相望,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

  再往后走,就踏进了百草园。百草园是鲁迅小时候经常来“光顾”的地方,现在百草园成了一处古迹,绿意盎然。

  河对岸,便是三味书屋,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鲁迅在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出门向东,走过一石桥,那便是我先生的家了。”我走过了一座石桥,就见到了三味书屋——寿先生的家。屋子的正上方有一块匾,上面写着:“三味书屋”,是清朝书法家梁同书题写的,在它的下方有一幅画,虽不知画的是什么,但觉得很美,令人着迷。在屋子左边的角落便是鲁迅的座位,据传当时鲁迅的父亲病了,他去换药,导致上学迟到,老师骂了他,但鲁迅没有告诉老师原因,而是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从而告诫自己,不再迟到了。鲁迅勤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绍兴的鲁迅故里,里面虽无鲁迅,但那白墙黑瓦一直诉说着历史的故事。


鲁迅《祝福》教案10篇(扩展6)

——鲁迅《祝福》教学设计 (菁选3篇)

鲁迅《祝福》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单元学习介绍: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小说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结局、尾声

  小说的学习方法:P3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 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以后,***虽被**,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官僚的**,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者,还不可能用*****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以后*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基础过关

  四、研习课文:

  1、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先速读课文,概括祥林嫂生活中的几个阶段

  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凄然死去]在祝福声中,离开人世

  开端——[初到鲁镇]逃出婆家在鲁四老爷家里做工

  发展——[被迫改嫁]被婆家卖掉,后来有了儿子。

  **——[再到鲁镇]丈夫死了,儿子被狼吃掉了,流落到鲁四老爷家做工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五、播放电影《电影》

  六、布置作业。

  思考问题

  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谁应该为祥林嫂的悲剧负责?

鲁迅《祝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学习通过肖像描写揭示人物精神面貌的写法,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祥林嫂的悲剧,了解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和封建社会礼教吃的人本质。

  [教学重点]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教学难点]

  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设想]

  1、文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

  2、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整体教学

  3、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

  [教学方法]

  分析法、欣赏法,体会法

  [**设计]

  多**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有这样一个女人,神情憔悴,衣衫褴褛地从现代名著中向我们走来,她有过年轻、美貌,有过幸福,却一步一步的走向绝望走向**……

  这个女人就是祥林嫂,这个形象的缔造者就是鲁迅。

  二、背景介绍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以后旧**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三、快速阅读课文,理解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序幕写祝福景象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再写祝福景象

  四、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的故事梗概。

  五、学生仔细阅读文章,考虑以下问题

  1、“祝福”的日子到底在那一天?具体时间呢?

  2、祥林嫂在祝福前夜寂寞死去,但她生前曾给世人留下过甜甜的笑容,请你找出来读读,你能在这些笑容背后发现什么吗?

  3、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在本文中,鲁迅是怎样实践他的写作主张的?请你找出本文描写祥林嫂眼睛的句子,并品出其中的内蕴。

  六、思考问题,下一课时总结

  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

  第二课时

  一、谁是真正的***呢?

  究竟是谁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是带着疑问、痛苦,也带着希望、幻想死去的,她临死前有什么遗愿呢?是谁弄得祥林嫂欲生不得,欲死不能呢?是什么人把她赶上绝路呢?根源到底是什么呢?

  明确:是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社会根深蒂固的**。

  二、分析肖像描写在本文的作用?找出文中描写肖像的句子进行分析

  三、分析环境描写在本文的作用?与社会背景及文章中心有何联系?

  四、分析文中各个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明确:祥林嫂是旧**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和**,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五、再次重申主题。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六、作业:

  自己搜集关于本课的文章,对比影视剧中与本文中祥林嫂形象。

鲁迅《祝福》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

  (2)体会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等对于塑造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

  一、导语激趣

  有人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先是在春天里死了丈夫,接着而她在春天里死了儿子,最后她又在春节的祝福声中死在寒冷的雪地里。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小说《祝福》,看一看鲁迅先生是怎样演绎了这个发生在春天里的人间惨剧。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速读课文,列出本文的情节提纲,并且思考作者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上采用了何种顺序,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先小组谈论,后全班交流

  情节 内容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倒叙 开端 祥林嫂来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祝福》的结构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开头的“序幕”,交代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接着用倒叙的方法,先写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把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然后,对悲剧的主体部分,即故事的开端、发展、**,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最后,仍以祝福情景作为尾声,深化故事的主题。

  倒叙的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造成悲剧气氛,奠定悲凉基调;突出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九曲黄河,东流入海,只有具体考察每段河身迂回曲折的流程之后,才能对黄河入海的全程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在阅读活动中,要把握文章的有机整体,也必须对文章的有机结构作深入剖析,细心发现各部分之间与整体的内在联系才行。在把握了整体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对“精彩片段“或各个部分的思想意义,也才能对“精彩片段”或各个部分在艺术上作出准确判断,因为与整体的关系,对整体的作用,是解析评价各个局部的艺术价值的主要标准。整体感知部分的设计是不可或缺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对提高鉴赏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专题品析,合作鉴赏

  鉴赏角度: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以及其他描写人物的方法。任选一个角度,可以化大为小深入研究。如“形象”这一角度,可以把视点集中于“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上。

  分组讨论,确定本组鉴赏专题,合作探究品鉴。15分钟后小组长将整理有序的发现和大家交流。交流过程中,本小组的成员可以补充论证,其他小组也可以质疑或补充。

  1、人物姓名鉴赏

  祥林嫂:

  (1)、没有自己的名字,随从丈夫叫了祥林嫂。说明她没有人生自**。也说明那个社会“男尊女卑”现象的严重性。

  (2)、祥林嫂“不祥”,命运多舛,数遭闵凶,她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祥林嫂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她的悲悯与同情。

  鲁四老爷:

  (1)、他与鲁镇同姓,又被称为“老爷”,说明他是地方权威人物、最高**者,掌控鲁镇。他的理学老监生的身份,更暗示了鲁镇沉浸在他礼教阴霾的笼罩之中。

  (2)、他书房里的对联写作“事理通达心气*和”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因为他一见祥林嫂就“皱眉”的态度与他“可恶”“不干不净”“谬种”的语言都鲜明地表现出他的事理不“通”更不“达”、他的心气不“*”、更不“和”。而另一联已经脱落,说明他的附庸风雅。那脱落的一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可以暗示他是个不明品节、无品缺德的人。

  鲁四老爷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他的嘲讽与憎恨。

  柳妈:

  (1)、柳,“无心插柳柳成荫”,柳妈对祥林嫂的精神戕害,是由于她对迷信的执着造成的,是因善而害人,她的无知的善良建议,使得祥林嫂最后一个精神堡垒被粉碎。

  (2)、柳,生命力及强,插在哪里就在哪里生长。暗示封建迷信思想及易生长、传播、普及,当时的社会迷信面及广。

  柳妈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民众愚昧无知的批判。

  贺老六:

  (1)、俗话说“六六大顺”,而他贺老六是大不顺。花钱娶来的是寡妇,婚姻不顺;死于伤寒,寿命不顺;儿子夭折,家门不顺。

  (2)、贺,有庆贺、庆祝之意。而贺老六的人生最终一无所有。大伯,即他的长兄,不慈不仁,又收了他“自家的”房子,赶走了祥林嫂。贺老六无喜可贺,有悲可哀。

  贺老六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他的不幸遭遇的同情。

  祥林嫂的婆婆:

  (1)、卫家山人。只卫护自己的家,是个专横贪婪的封建家长。“她应酬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堂而皇之地全部收取了祥林嫂一千七百五十文工钱,并且“又取了衣服”。为了获得更多的彩礼,她又“好打算”,把祥林嫂当作奇货卖给了深山野奥里的贺老六,得了八十千钱。这就是她的从容和能干!

  (2)、她没有具体的名字,说明这种专横贪婪之徒远不是个别现象,这种利用宗法家族权威无所不为的封建家长比比皆是,有一个广大的群体。

  小结:小说《祝福》人物形象的命名有着特别的含义,或寄寓美(祥林嫂、贺老六)的毁灭于其中,或寄寓讽刺(鲁四老爷、柳妈)于其里,作者的怜悯与憎恶,无奈与悲愤隐于人物姓名的深处。

  2、爆竹声声话祝福——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显示了辛亥**以后**农村的状况:封建**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依旧,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表现出强烈的宗法思想和礼教**对把祥林嫂一步步逼****的道路。第三次实际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祥林嫂的惨死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本质的揭露,首尾呼应,结构完善。小说始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又再一次写到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联系。封建礼教正是通过祝福这样的典型事件在精神上多次摧残,以致于杀害了祥林嫂,而祥林嫂死时又正是鲁镇家家祝福之时。祝福的热闹正反衬了祥林嫂临终的孤寂凄凉。以“祝福为题更能揭露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3、画眼睛的艺术——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眼睛是心之窗。课文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肖像描写,描写的重点是眼睛。通过她的眼睛,我们可以知道,她原本是勤劳善良,安分耐劳的,她饱受生活的惨重打击后,在人们对于她的苦难的鉴赏、恐吓、威逼之下,精神完全崩溃,极度悲哀与麻木。最后变成“眼睛间或一轮”的“活物”,祥林嫂在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下,一步步被逼****的道路。

  4、祥林嫂**之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侦破

  祥林嫂的婆婆、鲁四老爷、贺家大伯、柳妈和鲁镇的人,都有罪责。生活在祥林嫂身边的人们,谁也无意**祥林嫂,但确实是这些人把祥林嫂逼**绝路。**人世代奉行“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它毒害了所有的人,而就是这些人,又在不自觉的害别人,他们不约而同得织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吞噬着祥林嫂一类善良的、不幸的弱者。丁玲硕果这样的话:“祥林嫂是非死不幸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所以,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就是封建礼教。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元凶。

  (文章的意蕴,是贯注在文章生命机体的精神能量,是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独特的审美发现和认识,是具有美学价值的思想和智慧的闪光。在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思想和艺术个性呢?叶圣陶先生给我们作出了回答。叶老把语文阅读活动中对课文的鉴赏(审美实践)比作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起手来,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这部分的设计在于把课堂真正还个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己选择专题,主动去发现,去研究,在自主阅读与小组合作中不断生成新发现与新见解。)

  四、拓展延伸

  1、经典具有永久的可开掘力。《祝福》中的艺术焦点很多,请同学们“放出眼光”、“运用脑髓”课后自己确立专题去阅读,去发现,自主研究并写出阅读体悟。

  2、根据《祝福》的内容,为祥林嫂写一篇小传。

  (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努力摆脱从众的思维惰性,启发学生“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要站在书本之上,开拓崭新的个性视角,勤于探索,敏于发现,言人所不能言。这一设计对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大有好处。)


鲁迅《祝福》教案10篇(扩展7)

——鲁迅《祝福》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选3篇)

鲁迅《祝福》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

  (2)体会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等对于塑造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

  一、导语激趣

  有人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先是在春天里死了丈夫,接着而她在春天里死了儿子,最后她又在春节的祝福声中死在寒冷的雪地里。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小说《祝福》,看一看鲁迅先生是怎样演绎了这个发生在春天里的人间惨剧。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速读课文,列出本文的情节提纲,并且思考作者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上采用了何种顺序,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先小组谈论,后全班交流

  情节内容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倒叙开端祥林嫂来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祝福》的结构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开头的"序幕",交代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接着用倒叙的方法,先写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把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然后,对悲剧的主体部分,即故事的开端、发展、**,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最后,仍以祝福情景作为尾声,深化故事的主题。

  倒叙的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造成悲剧气氛,奠定悲凉基调;突出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九曲黄河,东流入海,只有具体考察每段河身迂回曲折的流程之后,才能对黄河入海的全程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在阅读活动中,要把握文章的有机整体,也必须对文章的有机结构作深入剖析,细心发现各部分之间与整体的内在联系才行。在把握了整体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对"精彩片段"或各个部分的思想意义,也才能对"精彩片段"或各个部分在艺术上作出准确判断,因为与整体的关系,对整体的作用,是解析评价各个局部的艺术价值的主要标准。整体感知部分的设计是不可或缺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对提高鉴赏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专题品析,合作鉴赏

  鉴赏角度: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以及其他描写人物的方法。任选一个角度,可以化大为小深入研究。如"形象"这一角度,可以把视点集中于"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上。

  分组讨论,确定本组鉴赏专题,合作探究品鉴。15分钟后小组长将整理有序的发现和大家交流。交流过程中,本小组的成员可以补充论证,其他小组也可以质疑或补充。

  1、人物姓名鉴赏

  祥林嫂:

  (1)、没有自己的名字,随从丈夫叫了祥林嫂。说明她没有人生自*。也说明那个社会"男尊女卑"现象的严重性。

  (2)、祥林嫂"不祥",命运多舛,数遭闵凶,她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祥林嫂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她的悲悯与同情。

  鲁四老爷:

  (1)、他与鲁镇同姓,又被称为"老爷",说明他是地方权威人物、最高**者,掌控鲁镇。他的理学老监生的身份,更暗示了鲁镇沉浸在他礼教阴霾的笼罩之中。

  (2)、他书房里的对联写作"事理通达心气*和"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因为他一见祥林嫂就"皱眉"的态度与他"可恶""不干不净""谬种"的语言都鲜明地表现出他的事理不"通"更不"达"、他的心气不"*"、更不"和"。而另一联已经脱落,说明他的附庸风雅。那脱落的一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可以暗示他是个不明品节、无品缺德的人。

  鲁四老爷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他的嘲讽与憎恨。

  柳妈:

  (1)、柳,"无心插柳柳成荫",柳妈对祥林嫂的精神戕害,是由于她对迷信的执着造成的,是因善而害人,她的无知的善良建议,使得祥林嫂最后一个精神堡垒被粉碎。

  (2)、柳,生命力及强,插在哪里就在哪里生长。暗示封建迷信思想及易生长、传播、普及,当时的社会迷信面及广。

  柳妈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民众愚昧无知的批判。

  贺老六:

  (1)、俗话说"六六大顺",而他贺老六是大不顺。花钱娶来的是寡妇,婚姻不顺;死于伤寒,寿命不顺;儿子夭折,家门不顺。

  (2)、贺,有庆贺、庆祝之意。而贺老六的人生最终一无所有。大伯,即他的长兄,不慈不仁,又收了他"自家的"房子,赶走了祥林嫂。贺老六无喜可贺,有悲可哀。

  贺老六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他的不幸遭遇的同情。

  祥林嫂的婆婆:

  (1)、卫家山人。只卫护自己的家,是个专横贪婪的封建家长。"她应酬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堂而皇之地全部收取了祥林嫂一千七百五十文工钱,并且"又取了衣服"。为了获得更多的彩礼,她又"好打算",把祥林嫂当作奇货卖给了深山野奥里的贺老六,得了八十千钱。这就是她的从容和能干!

  (2)、她没有具体的名字,说明这种专横贪婪之徒远不是个别现象,这种利用宗法家族权威无所不为的封建家长比比皆是,有一个广大的群体。

  小结:小说《祝福》人物形象的命名有着特别的含义,或寄寓美(祥林嫂、贺老六)的毁灭于其中,或寄寓讽刺(鲁四老爷、柳妈)于其里,作者的怜悯与憎恶,无奈与悲愤隐于人物姓名的深处。

  2、爆竹声声话祝福——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显示了辛亥**以后*农村的状况:封建**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依旧,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表现出强烈的宗法思想和礼教威迫对把祥林嫂一步步逼****的道路。第三次实际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祥林嫂的惨死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本质的揭露,首尾呼应,结构完善。小说始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又再一次写到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联系。封建礼教正是通过祝福这样的典型事件在精神上多次摧残,以致于杀害了祥林嫂,而祥林嫂死时又正是鲁镇家家祝福之时。祝福的热闹正反衬了祥林嫂临终的孤寂凄凉。以"祝福为题更能揭露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3、画眼睛的艺术——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眼睛是心之窗。课文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肖像描写,描写的重点是眼睛。通过她的眼睛,我们可以知道,她原本是勤劳善良,安分耐劳的,她饱受生活的惨重打击后,在人们对于她的苦难的鉴赏、恐吓、威逼之下,精神完全崩溃,极度悲哀与麻木。最后变成"眼睛间或一轮"的"活物",祥林嫂在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威迫下,一步步被逼****的道路。

  4、祥林嫂**之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侦破

  祥林嫂的婆婆、鲁四老爷、贺家大伯、柳妈和鲁镇的人,都有罪责。生活在祥林嫂身边的人们,谁也无意**祥林嫂,但确实是这些人把祥林嫂逼**绝路。*人世代奉行"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它毒害了所有的人,而就是这些人,又在不自觉的害别人,他们不约而同得织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吞噬着祥林嫂一类善良的、不幸的弱者。丁玲硕果这样的话:"祥林嫂是非死不幸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所以,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就是封建礼教。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元凶。

  (文章的意蕴,是贯注在文章生命机体的精神能量,是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独特的`审美发现和认识,是具有美学价值的思想和智慧的闪光。在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思想和艺术个性呢?叶圣陶先生给我们作出了回答。叶老把语文阅读活动中对课文的鉴赏(审美实践)比作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起手来,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这部分的设计在于把课堂真正还个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己选择专题,主动去发现,去研究,在自主阅读与小组合作中不断生成新发现与新见解。)

  四、拓展延伸

  1、经典具有永久的可开掘力。《祝福》中的艺术焦点很多,请同学们"放出眼光"、"运用脑髓"课后自己确立专题去阅读,去发现,自主研究并写出阅读体悟。

  2、根据《祝福》的内容,为祥林嫂写一篇小传。

  (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努力摆脱从众的思维惰性,启发学生"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要站在书本之上,开拓崭新的个性视角,勤于探索,敏于发现,言人所不能言。这一设计对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大有好处。)

鲁迅《祝福》优秀的教学设计2

  【设计意图】

  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改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贯穿于学生一切活动之中的。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设计提要】

  本设计由4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展示研究方向,小组明确探究目标;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三课时:小组探究成果交流。第四课时:完成研究小论文。

  【设计实施】

  第一课时

  1、熟悉课文: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旨在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一个大概了解。

  2、展示研究方向,明确探究目标:教师将课文分为四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又列若干小课题,具体如下:

  ⑴人物鉴赏:

  ①祥林嫂;

  ②鲁四老爷;

  ③柳妈;

  ④卫老婆子;

  ⑤四婶;

  ⑥祥林嫂的婆婆;

  ⑦我。

  ⑵情节鉴赏:

  ①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

  ②祥林嫂死因探究。

  ⑶环境鉴赏:

  ①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

  ②祝福景象的描写及其作用;

  ③文中关于雪的描写及其作用。

  ⑷、表现手法鉴赏:

  ①人物刻画方法;

  ②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③以上课题用投影展示出来;为使每个大课题都有人研讨,规定每一大组挑选一个大课题。

  第二课时

  小组研讨:第一课时完成后,各小组明确了任务,要求课余时间就开始搜集资料,课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选相同子课题的为小组,充分交换意见后,每个大课题组推推举1~3位同学在下节课内展示本组研究成果。

  第三课时

  小组探究成果交流。每个小组推荐1~3名同学上讲台陈述本组的研究成果,要求每人发言不超过四分钟。

  第四课时

  课内完成研究小论文。在小组研究成果陈述的基础上。老师提供下列小论文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题目有:

  1、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2、祥林嫂死因探究。

  3、祥林嫂个人简历。

  4、文题祝福之我见。

  5、(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人物形象之我见。

  6、雪景作用之我见。

  7、描写祝福景象的意义。

  8、祥林嫂生活圈内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剖析。

  9、祥林嫂内心世界探究。

  10、对祝福人物刻画的一点看法。

  【教后小记】

  以上是我的教学设计,在具体实施中情况有些变化:

  1、课题的分组。有些组自己重新组合,没有按老师的指定。

  2、课题的布置。有些组自选了课题。

  3、是课时安排。计划一课时陈述研究成果,在实施过程中完成不了,实际操作中增加了一课时。四是研究性小论文。老师虽然提供了一些论文题目,但同学们没有拘泥于这些题目,如有的写论祥林嫂的笑,有的题目是祥林嫂眼睛发光的原因等等。

  学生的研究成果,虽然很多体现的是资料的整合,但也有不少独到的新观点。课后,我将这些观点进行整理,成为了我宝贵的教学参考资料。学生的研究小论文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文中不少观点,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火花。限于篇幅,恕不列举。

  【教后感触】

  1、课堂研究性学习确实改变了学生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的方式,在学习中主动探索,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2、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特殊伙伴,特殊性表现在老师要点拨,要引导,要有中肯的评述。

  3、研究性教学对老师要求更高了,课内老师讲解是少了。但老师的备课要更加细致、全面。

  4、不要低估学生的学习探讨能力。中学生,尤其是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搜集资料能力、整理资料能力等等,怎样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鲁迅《祝福》优秀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

  (2)体会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等对于塑造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

  一、导语激趣

  有人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先是在春天里死了丈夫,接着而她在春天里死了儿子,最后她又在春节的祝福声中死在寒冷的雪地里。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小说《祝福》,看一看鲁迅先生是怎样演绎了这个发生在春天里的人间惨剧。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速读课文,列出本文的情节提纲,并且思考作者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上采用了何种顺序,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先小组谈论,后全班交流

  情节内容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倒叙开端祥林嫂来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祝福》的结构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开头的"序幕",交代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接着用倒叙的方法,先写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把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然后,对悲剧的主体部分,即故事的开端、发展、**,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最后,仍以祝福情景作为尾声,深化故事的主题。

  倒叙的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造成悲剧气氛,奠定悲凉基调;突出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九曲黄河,东流入海,只有具体考察每段河身迂回曲折的流程之后,才能对黄河入海的全程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在阅读活动中,要把握文章的有机整体,也必须对文章的有机结构作深入剖析,细心发现各部分之间与整体的内在联系才行。在把握了整体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对"精彩片段"或各个部分的思想意义,也才能对"精彩片段"或各个部分在艺术上作出准确判断,因为与整体的关系,对整体的作用,是解析评价各个局部的艺术价值的主要标准。整体感知部分的设计是不可或缺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对提高鉴赏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专题品析,合作鉴赏

  鉴赏角度: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以及其他描写人物的方法。任选一个角度,可以化大为小深入研究。如"形象"这一角度,可以把视点集中于"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上。

  分组讨论,确定本组鉴赏专题,合作探究品鉴。15分钟后小组长将整理有序的发现和大家交流。交流过程中,本小组的成员可以补充论证,其他小组也可以质疑或补充。

  1、人物姓名鉴赏

  祥林嫂:

  (1)、没有自己的名字,随从丈夫叫了祥林嫂。说明她没有人生自**。也说明那个社会"男尊女卑"现象的严重性。

  (2)、祥林嫂"不祥",命运多舛,数遭闵凶,她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祥林嫂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她的悲悯与同情。

  鲁四老爷:

  (1)、他与鲁镇同姓,又被称为"老爷",说明他是地方权威人物、最高**者,掌控鲁镇。他的理学老监生的身份,更暗示了鲁镇沉浸在他礼教阴霾的笼罩之中。

  (2)、他书房里的对联写作"事理通达心气*和"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因为他一见祥林嫂就"皱眉"的态度与他"可恶""不干不净""谬种"的语言都鲜明地表现出他的事理不"通"更不"达"、他的心气不"*"、更不"和"。而另一联已经脱落,说明他的附庸风雅。那脱落的一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可以暗示他是个不明品节、无品缺德的人。

  鲁四老爷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他的嘲讽与憎恨。

  柳妈:

  (1)、柳,"无心插柳柳成荫",柳妈对祥林嫂的精神戕害,是由于她对迷信的执着造成的,是因善而害人,她的无知的善良建议,使得祥林嫂最后一个精神堡垒被粉碎。

  (2)、柳,生命力及强,插在哪里就在哪里生长。暗示封建迷信思想及易生长、传播、普及,当时的社会迷信面及广。

  柳妈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民众愚昧无知的批判。

  贺老六:

  (1)、俗话说"六六大顺",而他贺老六是大不顺。花钱娶来的是寡妇,婚姻不顺;死于伤寒,寿命不顺;儿子夭折,家门不顺。

  (2)、贺,有庆贺、庆祝之意。而贺老六的人生最终一无所有。大伯,即他的长兄,不慈不仁,又收了他"自家的"房子,赶走了祥林嫂。贺老六无喜可贺,有悲可哀。

  贺老六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他的不幸遭遇的同情。

  祥林嫂的婆婆:

  (1)、卫家山人。只卫护自己的家,是个专横贪婪的封建家长。"她应酬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堂而皇之地全部收取了祥林嫂一千七百五十文工钱,并且"又取了衣服"。为了获得更多的彩礼,她又"好打算",把祥林嫂当作奇货卖给了深山野奥里的贺老六,得了八十千钱。这就是她的从容和能干!

  (2)、她没有具体的名字,说明这种专横贪婪之徒远不是个别现象,这种利用宗法家族权威无所不为的封建家长比比皆是,有一个广大的群体。

  小结:小说《祝福》人物形象的命名有着特别的含义,或寄寓美(祥林嫂、贺老六)的毁灭于其中,或寄寓讽刺(鲁四老爷、柳妈)于其里,作者的怜悯与憎恶,无奈与悲愤隐于人物姓名的深处。

  2、爆竹声声话祝福——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显示了辛亥**以后**农村的状况:封建**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依旧,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表现出强烈的宗法思想和礼教威迫对把祥林嫂一步步逼****的道路。第三次实际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祥林嫂的惨死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本质的揭露,首尾呼应,结构完善。小说始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又再一次写到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联系。封建礼教正是通过祝福这样的典型事件在精神上多次摧残,以致于杀害了祥林嫂,而祥林嫂死时又正是鲁镇家家祝福之时。祝福的热闹正反衬了祥林嫂临终的孤寂凄凉。以"祝福为题更能揭露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3、画眼睛的艺术——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眼睛是心之窗。课文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肖像描写,描写的重点是眼睛。通过她的眼睛,我们可以知道,她原本是勤劳善良,安分耐劳的,她饱受生活的惨重打击后,在人们对于她的苦难的鉴赏、恐吓、威逼之下,精神完全崩溃,极度悲哀与麻木。最后变成"眼睛间或一轮"的"活物",祥林嫂在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威迫下,一步步被逼****的道路。

  4、祥林嫂**之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侦破

  祥林嫂的婆婆、鲁四老爷、贺家大伯、柳妈和鲁镇的人,都有罪责。生活在祥林嫂身边的人们,谁也无意**祥林嫂,但确实是这些人把祥林嫂逼**绝路。**人世代奉行"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它毒害了所有的人,而就是这些人,又在不自觉的害别人,他们不约而同得织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吞噬着祥林嫂一类善良的、不幸的弱者。丁玲硕果这样的话:"祥林嫂是非死不幸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所以,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就是封建礼教。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元凶。

  (文章的意蕴,是贯注在文章生命机体的精神能量,是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独特的`审美发现和认识,是具有美学价值的思想和智慧的闪光。在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思想和艺术个性呢?叶圣陶先生给我们作出了回答。叶老把语文阅读活动中对课文的鉴赏(审美实践)比作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起手来,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这部分的设计在于把课堂真正还个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己选择专题,主动去发现,去研究,在自主阅读与小组合作中不断生成新发现与新见解。)

  四、拓展延伸

  1、经典具有永久的可开掘力。《祝福》中的艺术焦点很多,请同学们"放出眼光"、"运用脑髓"课后自己确立专题去阅读,去发现,自主研究并写出阅读体悟。

  2、根据《祝福》的内容,为祥林嫂写一篇小传。

  (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努力摆脱从众的思维惰性,启发学生"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要站在书本之上,开拓崭新的个性视角,勤于探索,敏于发现,言人所不能言。这一设计对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大有好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