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李世民畏魏征》阅读答案

文言文《李世民畏魏征》阅读答案1

  李世民畏魏征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尝谒告④上冢,还,言语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回:回转,扭转。 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霁威:息怒。④谒告:请假。 ⑤鹞:猛禽 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⑦固:故意。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善回人主意 (2)故中辍耳

  (3)外皆严装已毕 (4)上尝得佳鹞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23、魏征向**奏事是,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请作简要分析。(3分 )

  参***:

  阅读材料为《李世民畏魏征》,系课外阅读,设3小题,分值为10分。

  第21题(4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常用文言词语的掌握情况。是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题目设置不选择题。理解难度不大,考查的四个词(善辍毕尝)在课本中都有注解。

  学生答题正确率较高。

  第22题(3分)考查对重要语句意思的理解。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本句得分关键在于四个点:或、上、移威这四处的解释,缺一则要扣分。

  典型错误:(1)部分学生对关键词理解错误。出现这些错误可能与这部分学生没有注意重要实词的'积累有关。(2)不能结合语境理解句子,主语混淆。(3)句子翻译后没有再通读一遍,导致因语句欠通顺而失分。(4)没有掌握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重点字词忽视直译。

  第23题(3分)考查理解文章基本内容并分析人物思想的能力。

  试题为:魏征向**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

  答案如:希望**知道玩物丧志等


文言文《李世民畏魏征》阅读答案扩展阅读


文言文《李世民畏魏征》阅读答案(扩展1)

——文言文南辕北辙阅读答案

文言文南辕北辙阅读答案1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 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2分)

  ①我欲之楚()②将奚为北面()③吾马良()④此数者愈善()

  小题2:翻译(2分)

  ①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②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小题3:成语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2分)


文言文《李世民畏魏征》阅读答案(扩展2)

——文言文《刻舟求剑》阅读答案

文言文《刻舟求剑》阅读答案1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5、《刻舟求剑》选自《--------------- 》,作者 ,战国末秦国人。(2分)

  16、与而剑不行的而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拔山倒树而来

  17、文中点明中心的句子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4分)

  18、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_________

  (2分)

  参***:

  15、《吕氏春秋》、吕不韦 16、C

  17、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8、不要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文言文《李世民畏魏征》阅读答案(扩展3)

——文言文《管宁割席》阅读答案

文言文《管宁割席》阅读答案1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华歆掷轩冕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__________

  (2)管挥锄与瓦石不异。____________

  (3)又尝同席读书。____________

  (4)有乘轩冕过门者。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华捉而掷去之。

  (2)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4,“管宁割席”可以看出管宁是怎样一个人?

  【阅读答案】

  2,(1)共同(2)没有差别(3)曾经(4)……的.人

  3,(1)华歆拿起来又扔掉了金子。

  (2)管宁读书和原来一样,华歆放下书出去观看。

  4,是一个淡泊**,不事**、非常清高的一个人。


文言文《李世民畏魏征》阅读答案(扩展4)

——《愚人食盐》的文言文阅读答案3篇

《愚人食盐》的文言文阅读答案1

  愚人食盐 (8分)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选自《百喻经》)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昔有愚人

  ②既得盐美

  ③少有尚尔

  ④返为其患

  24.翻译下面句子。(2分)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25.这则短文的寓意是(2分)

  参***:

  23.(4分)(1)从前 (2) 已经(3)尚且(4)同反,反而

  24.(2分)主人听了,再给他加些盐。

  25.(2分)任何事物,超过一定的限度,好事便会变成坏事。


文言文《李世民畏魏征》阅读答案(扩展5)

——《老马识途》文言文阅读的答案3篇

《老马识途》文言文阅读的答案1

  老马识途(8分)

  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21、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字的意思。(4分)

  从桓公孤竹,以其愚心而圣人之智

  遂得道,不亦

  22、翻译下列句子(2分)

  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23、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2分)

  参***:

  21、遂:于是;伐:攻打;师:学习,以…为师,向…学习;过:过错。

  22、春天去,冬天回,迷失了道路。

  23、要学会因地制宜,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或*常的经验,要加以应用等。

《老马识途》文言文阅读的答案2

  原文:

  管仲、隰朋(1)从于桓公而伐(2)孤竹(3),春往(4)而冬反(5),迷惑(6)失道(7)。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8)老马而随(9)之,遂(10)得(11)道。行(12)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13)山之阳(14),夏居山之阴(15),蚁壤一寸而仞有水(16)。”乃掘(17)地,遂得(18)水。

  以(19)管仲之圣(20)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21)师(22)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23)之智,不亦过(24)乎?

  注释:

  1.管仲、隰朋: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

  2.伐:讨伐

  3.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指的是现在的滦河,此处的孤竹国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城南滦河与青龙河交汇处东侧)

  4.往:出征

  5.反:通“返”,返回

  6.迷惑: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7.失道:迷失归途。道:归途

  8.放: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

  9.随:跟随,跟着。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马,之字是代词。

  10.遂:终于

  11.得:找到

  12.行:走

  13.居:住,处于

  14.阳:山之南水之北

  15.阴:山之北水之南

  16.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有水;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17.掘:挖

  18.得:找到

  19.以:凭借

  20.圣:精明通达

  21.不难:不以.....为难

  22.师:学习,请教,向……学习;师于老马:就是以老马为师,意动用法,学习,效仿。

  23.圣人:有智慧的人

  24.过:过错

  翻译: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成语启示

  分析评论

  文言文《老马识途》脍炙人口,文中故事正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他们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先叙后议,叙述简洁得当,议论紧扣中心。结尾用反问句提示后人应学习前代圣贤的智慧,引人深思。

  揭示道理

  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要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

  中心

  做事要动脑,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不了解的事应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文言文《李世民畏魏征》阅读答案(扩展6)

——文言文《上枢密韩太尉书》阅读答案

文言文《上枢密韩太尉书》阅读答案1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游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足(3分)

  A. 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称: 相称,符合

  B. 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气: 人的气质、修养、精神力量

  C.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冠: 位居第一

  D. 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益: 增加

  7.下列“其”字的用法与“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指代内容相同的一项 (3分)

  A.称其气之小大 B.听其议论之宏辩

  C.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 D.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2)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9.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气”指的是什么,怎样才能“养气”。(5分)

  答案:

  6.D (益:更加)

  7.答案:D. 自己(A.孟子 B.欧阳公 C.欧阳公)

  8.答案

  (1)(我)认为文章是“气”的表现,但是文章并非通过学习写作技艺就能写得好,而“气”经过自身的内在修养却能得到。

  (2)太尉如果认为可以教育好就请您屈尊指教我,这更是我的幸运了。

  9.答案:①“气”指的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综合气质。②“气”可以通过游历名山大川扩大见识,③结交英雄豪杰,④拜见大家等方式加强修养得到。


文言文《李世民畏魏征》阅读答案(扩展7)

——文言文童趣阅读答案

文言文童趣阅读答案1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起身,使与台齐;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鹤,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阅读练习1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明察秋毫: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比。

  项为之强:通“僵”,僵硬。

  怡然自得:安适、愉快的样子。

  方出神:正。

  鞭数十,驱之别院:鞭打。

  2、文章所记闲情之趣有多种,请填写:

  有想象之趣,比如:“私拟作群鹤舞空”等句;

  有细察之趣,比如:“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等句;

  有童稚之趣,比如:“神定,捉虾蟆……别院”

  3、请问作者幼时为什么会“时有物外之趣”呢?

  答: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4、你认为本文的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我认为作者是一个有强烈好奇心、富于幻想、有正义感、珍惜生命的人。

  童趣阅读练习2

  1、翻译下列句子。

  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答: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当做是青云白鹤的景观。

  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答:原来是一只癞**,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2、作者回忆了童年哪些趣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和情趣?

  答:作者回忆了三件趣事: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驱**。体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和富于热情幻想的性格。

  3、文中有哪些成语,请至少找出三个来。

  答: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

  4、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第一段在全文中有总起全文的作用。


文言文《李世民畏魏征》阅读答案(扩展8)

——文言文上池州李使君书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上池州李使君书阅读附答案1

  杜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空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征伐**,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学经学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期:期待。

  B.真可惜也 可惜:令人惋惜

  C.使圣人微旨不传 微:精深微妙

  D.参之于上古 参:检验

  15.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上池州李使君书(20分)上池州李使君①书杜牧仆与足下齿同而上池州李使君书(20分)上池州李使君①书杜牧仆与足下齿同而上池州李使君书(20分)上池州李使君①书杜牧仆与足下齿同而上池州李使君书(20分)上池州李使君①书杜牧仆与足下齿同而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慨括与赏析不正碲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辫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仆 自 知 顽 滞 不 能 苦 心 为 学 假 使 能 学 之 亦 不 能 出 而 施 之 恳 恳 欲 成 足 下 之 美异 日 既 受 足 下 之 教 于 一 官 一 局 而 无 过 失 而 已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4分)

  (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