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文言文阅读及答案3篇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少习射(少年时) B市鞍马(买)

  C 长而益精(更加) D易男装(穿)

  【小题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2分)

  皆次当行( )数( )建奇功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② 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小题4】“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2分)

  A 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B 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C 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屡次建立功勋。

  D 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小题5】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相类的句子是:(2分)

  参***

  【小题1】D

  【小题2】háng shu

  【小题3】

  ① 木兰是古代一位民间的女子。

  ② 凡是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未必就不能做。

  【小题4】C

  【小题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文言文阅读及答案3篇扩展阅读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文言文阅读及答案3篇(扩展1)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0篇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①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②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汙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③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事者。

  (记棚民事 〔清〕梅曾亮 )

  22、第①段中当地百姓反对棚民开山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23、本文前两段均用“余览(闻)其说而是之”作结,试分别概括“其说”内容。(2分)

  24、分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25、对第③段划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后两种观点各有优点,或“息事”,或“保利”。

  B、前观点能够*息棚民与“相告讦者”之间的冲突。

  C、后观点能够避免开山所致损失,保持住最大利益。

  D、前后观点都是作者认同的,但又看到二者的不足。

  26、作者对“棚民开山”有没有明确的观点?对此你如何评价?(4分)

  参***:

  22.(1分)他们沉迷风水迷信,担心开山破坏好风水。

  23.(2分)第1处是指董文恪认为开山具有使闲散百姓开荒获利避免纷争的益处(1分)。第二处其说是指乡人认为开山导致水土流失以致贻害能生长粮食的田地具有害处(1分)。

  24.(2分)作者将复杂的意思浓缩为对偶句,对偶中又有对比(1分),突出棚民开山所导致的后果严重,实则是有害而无利之举(1分)。 (评分说明:如从整句的角度来分析亦可。)

  25.(3分)B

  26.(4分)没有明确观点(1分)。只是对两种情况作客观分析(1分),分别指出棚民开山的利弊(1分)。这种客观的不妄下结论的态度,值得肯定(1分)。提出问题供人讨论,也为真正解决问题起到很积极的作用(1分)。 (评分说明:判断没有明确观点1分;后四点答到三点即给3分)

  补充答案: 文章实有观点(1分)。作者的观点实在最后:养民术需**事者推行(1分)。作者在1、2节看似通盘肯定两种观点,但其实都有对民事不可两全的无奈。可以说,作者所有的主张都是”为百姓着想”这一观点服务的(1分)。从作者看似矛盾的主张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百姓的理解,以及对**”**事”的呼唤,体现了忧民所忧的*民情怀(1分)。)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2

  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文,回答小题(17分)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小题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小题2:有人说文中的狼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你觉得有道理吗?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3分)

  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①,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②。若扁鹊者,镵血脉③,**药④,副⑤肌肤间,而名出闻于诸侯。”

  【注】①神:内在精神。②闾:村子。③镵血脉:指扎针、开到一类的手术④**药:用猛药。⑤副:分析。

  小题1:有同**系上下文认为画线句中的“昆弟”就是“兄弟”的意思,你认为这样理解有道理吗?为什么?(2分)

  小题2:扁鹊为什么认为自己看病的本事最差?(3分)

  参***:

  小题1:有道理(1分)。从下文扁鹊的回答中“长兄”、“中兄”可以推断他的意思就是“兄弟”(1分)。(2分)

  小题2:因为扁鹊只能用针刺手术,用猛药来治病,而长兄却能看病人的精神,还没等病人病症表现出来就能治好病,二哥则能在病人病情刚刚表现出来的时候就能诊断病治好他们,所以并确认为自己的医术最差。(意思对即可得分。用原文回答也可得分。3分)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3

  晋文公守信得原卫

  原文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②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③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④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⑤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①原:原国。 ②期:约定。

  ③金:钟。 ④亡:失去。

  ⑤卫人:卫国人。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并写出含有这个词的成语。

  ①裹十日粮

  裹:

  成语:

  ②君姑待之

  姑:

  成语: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原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译文:

  3、在文中横线上用文言补出“孔子记之曰”的内容。

  4、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到了什么道理?

  【参***】

  1、①携带 马革裹尸 裹足不前 ②姑且 养奸姑息;指宽容坏人坏事。

  2、原国的粮食已吃光,力量用完了, 国君您姑且等待一下吧。

  3、攻原得卫者,信也(意思对即可)

  4、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信用,明礼守信是**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重要前提。(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4

  少年岳飞(10分)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 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 、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注释】:①贳:出租,出借。 ②弥:满。 ③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④沈厚:性格深沉而敦厚。沈,通沉。⑤朔望: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⑥义之:认为他很重义气。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 能节食以济饥者少 ( ) (2) 因以为名( )

  (3) 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 (4) 学射于周同,尽其术 ( )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

  23.阅读下面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片断,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少年岳飞是如何用自己的行动来阐释下面有关语句的。(3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参***:

  21.⑴救济 ⑵名字 ⑶认为奇异 ⑷本领(4分)

  22.(岳飞)从小就很有志气,沉默寡言,性格深沉而敦厚,家境贫穷却很爱学习,尤其爱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3分)

  23.示例:岳飞从小就有很远大的志向,而且勤于学习,苦练本领,真正在践行着苦其心志,劳其筋骨。(3分,意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去华,字信臣,开封襄邑人。幼励学,敏于属辞。召试,授御史台主簿,属三院议事,不得预坐。谓所亲曰:簿领①之职,非壮夫所为。即弃官归郑州,杜门不出者三载。

  建隆初,始携文游京师,大为李昉所称。明年,举进士甲科,即拜秘书郎、直史馆。以岁满不迁,上章自诉,因言制诰张澹、卢多逊、殿中侍御史师颂文学肤浅,愿得校其优劣。太祖立召澹辈与去华临轩策试,命陶谷等考之。澹以所对不应问,降秩,即擢去华为右补阙,赐袭衣、银带、鞍勒马。朝议②薄其躁进,以是不迁秩者十六年。荆湖*,命通判道州。去华上言:桂管为五岭冲要,令刘鋹保境固守,赖之为捍蔽,若大军先克其城,以趣番禺,如践无人之境。有诏嘉奖。

  从太宗征太原,监随驾左藏库,就命为京东转运使。雍熙中,王师讨幽州,去华督宋州馈运至拒马河,就命掌河北转运事。三年,知陕州,未行,着《大政要录》三十篇以献,上览而嘉之,因留不遣。会许王尹京,命为开封府判官。未几,有庐州尼道安讼弟妇不实,府不为治,械系送本州岛。弟妇即徐铉妻之甥。道安伐登闻鼓③,言铉以尺牍求请,去华故不为治。上怒,去华坐削一任,贬安州司马。

  真宗嗣位,迁给事中、知杭州。两浙自钱氏赋民丁钱,有死而不免者,去华建议请除之,有司以经费所仰,固执不许。在洛葺园庐,作中隐亭以见志。景德**,改工部侍郎致仕。三年,卒,年六十九。

  去华美姿貌,善谈论,有蕴藉,颇尚气节。然不饰边幅,颇为清议所贬,以是不登显用。

  【注】:

  ①簿领:谓官府记事的簿册或文书。

  ②朝议:包括有**在的廷议或**不在只有九卿、王大臣的集议。

  ③登闻鼓,是悬挂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不得预坐 预:预先,提前

  B.愿得校其优劣 校:较量、比较

  C.澹以所对不应问 应:回应,回答

  D.以是不登显用 显用:重用

  5. 以下各句中,全都表明张去华敏于属辞尚气节的一项是: ( )(3分)

  ①上章自诉愿得校其优劣 ②有死而不免者,去华建议请除之

  ③在洛葺园庐,作中隐亭以见志 ④簿领之职,非壮夫所为

  ⑤以趣番禺,如践无人之境 ⑥着《大政要录》三十篇以献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⑤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张去华从小就努力学习,在文章言辞上有一定的长处。后来被授予御史台主簿,但他觉得大丈夫不应久居人下,于是弃官回家乡,三载杜门不出。B.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张去华中了进士并被授予官职。任职满一年没被提拔,他就上奏章指张澹、史师颂等文学肤浅,愿意与他们一较高低。

  C.雍熙三年,张去华知陕州,未出发时,写下三十篇《大政要录》献给**,**因此留下了他。后任开封府判官被尼姑**而削官,贬为安州司马。D.宋真宗时,张去华任杭州知府。建议**已死去那些人的人丁赋税,****借口经费所仰,固执不许。后来在洛修建园庐,作中隐亭以表现心志。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文。(10分)

  (1)朝议薄其躁进,以是不迁秩者十六年。

  (2)道安伐登闻鼓,言铉以尺牍求请,去华故不为治。

  参***:

  4. A.(预:参与、参加)

  5. C.(②表明张去华体恤民情,关爱百姓。⑤表明他有见识,有战略眼光。可能稍有争议的是:③张去华的主张没有被采纳,愤而在洛阳建园居住以见志,应该也是尚气节的体现;⑥写下洋洋洒洒的三十篇《大政要录》,应该是属文缀辞的表现,但内容却是施政方略,有点与题若即若离,所以正确选项里没选它)

  6. A.(大丈夫不应久居人下错,壮夫,意思是大丈夫,但久字没有依据,应是他认为这职位没有决定权,不得预坐,就无法尽展其才,所以才说:簿领①之职,非壮夫所为。)

  7.【参考译文】

  (1)朝臣们在集中评议(张去华)时鄙薄他的急于进取(热衷于仕进),因此(张去华)有十六年都没有得到升迁。(句意2分,薄 躁进和 不迁秩者十六年的句式)

  (2)道安敲响登闻鼓,说徐铉用书信向张去华求情请托,(所以)张去华故意不惩治。(句意2分,伐 尺牍 治)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6

  文言文阅读(共8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1)录毕,走送之 走:

  (2)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俯身倾耳以请

  小题3:作者对同舍生优越的条件“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参***:

  小题1:(1)跑 (2)通“披”,穿。

  小题1:(1)因此,人们大多把书借给我。

  (2)低下身子,侧着耳朵(去)请教。

  答案

  小题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假、俯、倾”等。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7

  阅读书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石雄,徐州人,系寒,不知其先所来。少为牙校,敢毅善战,气盖军中。王智兴讨李同捷,收棣州,使雄先驱度河,鼓行无不前。初,徐军恶智兴苛酷,谋逐之而立雄。智兴惧变,因立功奏除州刺史,诏以为壁州刺史。智兴由是杀雄素所善百余人,诬雄阴结士摇乱,请以军法论。文宗素知其能,不杀,流白州。徙为陈州长史。*项扰河西,召雄隶振武刘沔军,破羌有劳,帝难智兴,久不擢。

  会昌初,回鹘入寇,连年掠云、朔,牙①五原塞下。诏雄为天德防御副使,兼朔州刺史,佐刘沔屯云州。沔召雄谋曰:虏离散,当扫除久矣。国家以公主故,不欲亟攻。我若径趋其牙,彼不及备,必弃公主走,我当迎主归。有如不捷,吾则死之。雄曰:诺。即选沙陀李国昌及契菇、拓拔杂虏三千骑,夜发马邑,旦登振武城望之,见厕车十余乘,从者朱碧衣,谍者曰:公主帐也。雄潜使喻之曰:天子取公主,兵合,第无动。雄穴城夜出纵牛马鼓噪直捣乌介帐可汗大骇单骑走追至杀胡山斩首万级获马牛羊不赀迎公主还进丰州防御使。

  武宁李彦佐讨刘稹,逗留,以雄为晋绛行营诸军副使,助彦佐。是时,王宰屯万善,刘沔屯石会关,顾望莫先进。雄受命,即勒兵越乌岭,破贼五壁,斩获千计,贼大震。雄临财廉,每朝廷赐与,辄置军门,自取一匹缣,余悉分士伍,由是众感发无不奋。武宗喜日:今将帅义而勇罕雄比者。就拜行营节度使,代彦佐。徙河中。稹危蹙,其大将郭谊密献款,请斩稹首自归。众疑其诈,雄大言曰:稹之叛,谊为谋主。今欲杀稹,乃谊自谋,又何疑?雄以七千人径薄潞,受谊降。进检校兵部尚书,徙河阳。初,雄讨稹,水次见白鹭,谓众曰:使吾射中其目,当成功。一发如言。帝闻,下诏褒美。

  宣宗立,徙镇凤翔。雄素为李德裕识拔。王宰者,智兴子,于雄故有隙。潞之役,雄功最多,宰恶久,数欲沮陷。会德裕罢**,因代归。白敏中猥曰:黑山、天井功,所酬已厌。拜神武统军。**,怏怏卒。 (《新唐书·列传第九十六》)

  【注】①牙:牙帐。

  16.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昌初,回鹘入寇 寇:侵犯

  B.雄穴城夜出 穴:打洞

  C.雄以七千人径薄潞 薄:逼近

  D.黑山、天井功,所酬已厌 厌:厌倦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将帅义而勇罕雄比者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使吾射中其目,当成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有如不捷,吾则死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雄素为李德裕识拔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打败入侵的回鹘,石雄挑选了三千骑兵从马邑出发到达振武城。趁夜晚****敌人,取得了重大胜利。

  B.石雄廉洁不贪,把自己所得财物绝大部分分给士兵,增强了士兵打仗的勇气,为他打胜仗奠定了基础。

  C.在王智兴父子手下当差打仗时,石雄在战争中多次立大功,但都遭到他们父子的**和诬陷,未得到升迁。

  D.郭谊想杀掉刘稹而向石雄投降这件事只有石雄相信,可以看出石雄是一个善分析、有主见的出色将领。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雄穴城夜出纵牛马鼓噪直捣乌介帐可汗大骇单骑走追至杀胡山斩首万级获马牛羊

  不赀迎公主还进丰州防御使

  20.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智兴由是杀雄素所善百余人,诬雄阴结士摇乱,请以军法论。(3分)

  译文:

  ⑵雄潜使喻之曰:天子取公主,兵合,第无动。(4分)

  译文: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 10题。

  王瑜,其先范阳人也.父钦祚,仕至殿中监,出为义州刺史。瑜性凶狡,然隽辩骁果,骑射刀笔之长,亦称于当代.起豪累为从事,天福中,授左赞善大夫.会濮郡秋稼丰衍,税籍不均,命乘使车,按察定计,既至郡,谓枝簿吏胡蕴、惠鹗曰:“余食贫久矣,室无增资,为我致意县宰,且求假贷。”由是濮之部内五邑令长共敛钱五十万,私献于瑜。瑜即以书上奏,高祖览章叹曰:“廉直清慎有如此者,诚良臣也。”于是二吏五宰即时停黜,擢瑜为太府少卿。

  杜重威之镇东*也,瑜父钦祚为节度副使,及重威移镇常山,瑜乃诡计于重威,使奏己为恒州节度副使,竟代其父位.岁余,入为刑部郎中.丙午岁,父钦祚刺举义州,瑜归宁至郡.会契丹据有中夏,何建以秦州归蜀,瑜说钦祚曰:“若不西走,当属契丹矣!”厉色数谏,其父怒而不从。因其卧疾涉旬,瑜仗剑而胁之曰:“老懦无谋,欲趋砲烙。不即为计,则死于刃下。”父不得已而听之。时陇东屯兵扼其川路,将北趣蕃部,假途而因与郡盗酋长赵微歃血为约,以兄事之.谓微曰:“西至成都,余身为相,余父为将,尔当领一大郡,能遂行乎?”微曰:“诺。”瑜虑为所卖,先致其妻孥,馆于郡中。行有期矣,微潜召其*,伺于郊外。子夜,瑜举族行,而辎重络绎十有余里。徽之所亲,循沟浍而遁,至马峡路隅,举燧相应,其*起于伏莽,断钦祚之首,贯诸长矛.*生聚蓄金币万计,皆为贼所掠,少长百口,杀之殆尽.瑜尚独战千人,矢不虚发,手无射捍,其指流血,及窘,乃夜窜山谷,落发为僧.月余,为樵人所获,絷送岐州,为侯益所杀,时年三十九。

  (节选自《旧五代史·列传十一》,略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我致意县宰,且求假贷 假:借

  B.于是二吏五宰即时停黜 黜:罢免

  C.瑜归宁至郡 宁:*息

  D.为樵人所获,絷送岐州 絷:捆绑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瑜生性狡诈的一组是(3分)( )

  ①瑜即以书上奏 ②使奏己为恆州节度副使,竟代其父位 ③不即为计,则死于刃下

  ④假途而因与郡盗酋长赵徽歃血为约,以兄事之 ⑤先致其妻孥,馆于郡中 ⑥至马峡路隅,举燧相应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瑜工于心计,但最终却被人算计,他设计使自己成为一个清官的形象而获得高祖的称赞;为借路,他用官帽引诱利用赵徽,却反遭赵徽算计,损失惨重。

  B.王瑜一生短暂却仕途顺利。他离家为官先从从事做起,天福年间获左赞善大夫一职,后受朝廷提拔为太府少卿,接着任恒州节度副使,还入朝做过刑部郎中。

  C.王瑜对待父亲的态度暴露出他的无礼及凶狠的性格。他在劝说父亲西逃时,脸色严厉,父亲不悦,不愿听从,王瑜不顾父亲已卧病在床十多天,竟然拔剑相威胁。

  D.王瑜骁勇果敢,擅长骑射。他在举家撤离途中遭到盗贼首领赵徽的**,最后只身一人与赵徽属下一千多人激战,箭无虚发,但终因寡不敌众,被盗贼所杀。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9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蓬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糝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小题1】判断下列句子后面的括号内对“之”所指代对象说明的正误。(2分)

  (1)箬蓬覆之(指代“船舱”) ( )

  (2)石青糝之(指代“一种青色颜料”) ( )

  【小题2】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句子。(2分)

  【小题3】解释下列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1分)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______________

  ②诎右臂支船_____________

  【小题4】第一段文字写出了核舟的两点奇妙之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两点内容。(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简答: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① ( √ )②( X )

  【小题2】略

  【小题3】①高高的帽子②通屈,弯曲

  【小题4】①体积小②容量大

  【小题5】通过读者的想像力,暗示主人公此刻正“游于赤壁之下”。印证了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

  解析

  【小题1】了解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学会辨别识记。

  【小题1】学会名句填写,填写文言诗词有特征的句子。

  【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小题1】理解时,突出彰显主题的作用。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0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①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②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汙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③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事者。

  (记棚民事 〔清〕梅曾亮 )

  22、第①段中当地百姓反对棚民开山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23、本文前两段均用“余览(闻)其说而是之”作结,试分别概括“其说”内容。(2分)

  24、分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25、对第③段划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后两种观点各有优点,或“息事”,或“保利”。

  B、前观点能够*息棚民与“相告讦者”之间的冲突。

  C、后观点能够避免开山所致损失,保持住最大利益。

  D、前后观点都是作者认同的,但又看到二者的不足。

  26、作者对“棚民开山”有没有明确的观点?对此你如何评价?(4分)

  参***:

  22.(1分)他们沉迷风水迷信,担心开山破坏好风水。

  23.(2分)第1处是指董文恪认为开山具有使闲散百姓开荒获利避免纷争的益处(1分)。第二处其说是指乡人认为开山导致水土流失以致贻害能生长粮食的田地具有害处(1分)。

  24.(2分)作者将复杂的意思浓缩为对偶句,对偶中又有对比(1分),突出棚民开山所导致的后果严重,实则是有害而无利之举(1分)。 (评分说明:如从整句的角度来分析亦可。)

  25.(3分)B

  26.(4分)没有明确观点(1分)。只是对两种情况作客观分析(1分),分别指出棚民开山的利弊(1分)。这种客观的不妄下结论的态度,值得肯定(1分)。提出问题供人讨论,也为真正解决问题起到很积极的作用(1分)。 (评分说明:判断没有明确观点1分;后四点答到三点即给3分)

  补充答案: 文章实有观点(1分)。作者的观点实在最后:养民术需**事者推行(1分)。作者在1、2节看似通盘肯定两种观点,但其实都有对民事不可两全的无奈。可以说,作者所有的主张都是”为百姓着想”这一观点服务的(1分)。从作者看似矛盾的主张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百姓的'理解,以及对**”**事”的呼唤,体现了忧民所忧的*民情怀(1分)。)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文言文阅读及答案3篇(扩展2)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5篇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1

宋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臧质,字含文,东莞莒人。父熹,字义和,习骑射,尝与人共猎,值虎突围,猎徒并奔散,熹直前射之,应弦而倒。质少好鹰犬,善博意钱之戏。永初**,为员外散骑侍郎。母忧去职。服阕,为江夏王义恭抚军。以轻薄无检,为太祖所知,徙为给事中。

虏侵徐、豫,拓跋焘率大众数十万遂向彭城,质率万人北救。既败,质投盱眙。盱眙太守沈璞完为守战之备,质大喜,因共守。焘与质书,质答书曰:“寡人受命相灭,期之白登,师行未远,尔自送死,岂容复令生全,飨有桑乾①哉。”二月二日,乃解围遁走。上嘉质功,封开国子,食邑五百户。明年,太祖又北伐,使质率所统见力向潼关,质顾恋嬖妾,弃营单马还城,散用台库见钱六七百万,为有司所纠,上不问也。

元凶弑立,以质为丹阳尹,加征虏将军。后世祖即位,加质为散骑常侍,使持节如故。时世祖自揽威柄,而质以少主遇之,是事专行,多所求欲。台符屡加检诘,质渐猜惧,便有异图。

以义宣凡暗,易可制勒,欲外相推奉,以成其志。会义宣有憾于世祖。质因此密信说诱,陈朝廷得失。又谓“震主之威,不可持久,主相势均,事不两立。持疑不决,则后机致祸。”义宣时未受丞相,质子敦为黄门侍郎,奉诏敦劝,道经寻阳,质令敦具更譬说,并言世祖短长,义宣乃意定。驰报豫州刺史鲁爽,期孝建**秋同举。爽失旨,即便起兵。遣人至京邑报弟瑜,瑜席卷奔叛。瑜弟弘为质府佐,世祖遣报质,质于是执台使,狼狈举兵。

兵败无所归,乃入南湖逃窜,无食,摘莲啖之。追兵至,窘急,以荷覆头,自沈于水,出鼻。军主郑俱儿望见,射之中心,兵刃乱至,肠胃缠萦水草,队主裘应斩质首,传京都,时年五十五。

(节选自《宋书臧质传》,有删改)

【注】①桑乾:桑乾宫。

10. 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质以少主遇之 遇:待遇

B.质渐猜惧,便有异图 图:图谋,打算

C.期孝建**秋同举 期:约定

D.自沈于水,出鼻 沈:沉入

【解析】遇:对待。“遇”接了宾语“之”,所以应为动词。

【答案】A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母忧,指母亲去世。古代**父母去世必须解官回家,为父母守孝,守孝期满才可回朝为官。

B.寡人,谦称,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和“朕”一样是**称自己的专有名词。

C.食邑,*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因古代*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D.弑,古时儒家尊卑思想意为以下犯上之意。如“弑君”“弑父”。此处指**刘邵杀宋文帝,自立为帝。

【解析】“和‘朕’一样是**称自己的专有名词”错,寡人不是**的专有名词,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即指梁惠王。文中的“寡人”是臧质的自称。

【答案】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臧质年轻时喜欢打猎,特别会**。曾经与人一起去打猎,遇到老虎突然冲出来,同来的人四散逃跑,他一箭就将老虎射死了。

B.臧质为人轻佻放纵,因此被太祖降职处罚。辅佐世祖时,也专横独断,贪得无厌,多次被朝廷派人检查质问。

C.臧质因击派北魏拓跋焘有功,受到太祖的`褒奖,甚至因留恋姬妾,弃军回家,大肆挥霍府库钱财而被**,太祖也没处罚他。

D.多行不义必自毙,臧质自恃功高,藐视君主,私欲膨胀,最终唆使义宣**,兵败被杀,脑袋被传到京师。

【解析】“曾经与人一起去打猎,遇到老虎突然冲出来,同来的人四散逃跑,他一箭就将老虎射死了。”错,不是臧质,应是他的父亲臧熹。

【答案】A

13.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行未远,尔自送死,岂容复令生全,飨有桑乾哉。(5分)

(2)以义宣凡暗,易可制勒,欲外相推奉,以成其志。(5分)

【解析】(1)师:**。尔:你。生:活着。全:保全。省略句,让你活着回去。(2)以:因为。凡:*凡,*庸。暗:与“*”同义,*庸。制勒:**,挟制。推奉:推举侍奉。

【答案】(1)还未等到那时,你竟然自动上门送死,怎么能让你活着跑回去,在你的桑乾宫喝酒吃肉呢。(“师”“尔”“生”“全”,省略句“令(尔)生全”各 1 分)

(2)因为刘义宣能力*庸,容易挟制,想表面上推戴他,暗中则自己掌权。(“以”“凡”“暗”“制勒”“推奉”各 1 分)

【参考译文】

臧质字含文,东莞郡莒县人。他父亲臧熹字义和。学习骑马射箭的技术,曾经和人一起去打猎,恰遇老虎冲出猎圈,其他人都纷纷逃跑,臧熹却奔上去射了一箭,箭一射出老虎便倒地不动了。臧质少年时代喜欢追鹰走狗,特别会**。永初**(420)臧质当员外散骑侍郎,母亲去世时他离职。服孝三年后,又当江夏王刘义恭的抚军参军。因为轻佻放纵,被文帝知道,降为给事中。

魏军侵略徐州、豫州,拓跋焘率大军数十万向彭城进发,臧质率一万多人向北增援。部队溃败之后,臧质跑到盱眙城。盱眙太守沈璞已完整地作好了攻守准备,臧质见了大喜,便和沈璞共同防守。拓跋焘给臧质写了一封信,臧质回信说:“我接受**的命令,要消灭你们,准备打到你们的都城,还未等到那时,你竟然自动上门送死,怎么能让你活着跑回去,在你的桑乾宫喝酒吃肉呢!”二月二日,拓跋焘**对盱眙的包围逃走了。文帝认为臧质立了大功,封他为开国子,食邑五百户。第二年,文帝又北伐,命令臧质率领他的所有部队向潼关发动攻击,臧质留恋宠姬爱妾,丢下**,一个人回到襄阳,把雍州府仓库的现钱用了六七百万,被******,文帝没有追究这些。

**刘邵杀文帝即位时,让臧质做丹阳尹兼任征虏将军。武陵王刘骏正式登**位,加臧质为散骑常侍,让他和过去一样持节。此时宋武帝正收***,但臧质却把他当小**看待,专横独断,贪得无厌。朝廷多次派人来检查质问,臧质渐渐怀疑起来,心中恐惧,便顿生野心。

因为刘义宣能力*庸,容易挟制,想表面上推戴他,暗中则自己掌权。恰巧义宣和孝武帝有矛盾,臧质因此暗地派人引诱刘义宣,议论朝廷的措施的好坏。他对义宣说:“挟有震动**的权威是不能长久地保持官位的,**和丞相势均力敌,一山不容二虎,犹豫未决,必定被别人抢先,招致祸害。”此时义宣还未接受丞相的职位,臧质的儿子臧敦做黄门侍郎,带着朝廷诏书劝说刘义宣当丞相,路经寻阳,臧质叫臧敦重新劝说义宣**,而且说到孝武帝的种种罪过,刘义宣于是坚定**的决心。臧质又派人告诉豫州刺史鲁爽,约定在孝建**(454)秋同时起兵。鲁爽听错了话,当时便宣布起兵,并且派人到京城告诉他弟弟鲁瑜,鲁瑜连忙带家人一起逃出城,奔赴鲁爽。鲁瑜弟弟鲁弘当臧质的州府官吏,孝武帝派人叫臧质抓住鲁弘,臧质于是扣住朝廷使者,慌忙宣布**起事。

起事失败了,臧质走投无路,于是跑到南湖,肚子饿了,摘莲子吃。追兵赶到,臧质非常窘迫潜到水下,用荷叶遮住头,只让鼻子出气,小队长俱儿望见,射了一箭,正好击在他的心坎上,接着兵刀齐下,臧质的五脏六腑都流出来了,几乎把周围的水草挽住,队长裘应砍下臧质的脑袋,送他的脑袋到城。当时他五十五岁。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2

  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蓉①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④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注释】①刘蓉:清朝桐城派古文家,**作有《养晦堂文集》等。

  ②浸*:逐渐蔓延、扩展。③踬:被东西绊倒。④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

  题目: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⑴ 思有弗得( ) ⑵ 命童子取土*之( )

  1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没时间整理自己的屋子,怎会有空闲治理国家呢?

  B.这件屋子还没整理好,是因为不知如何治理国家?

  C.连屋子都不能整理好,怎么让天下像家国一样呢?

  D.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整治,你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

  1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君子求学,贵在 (4分)

  A.思学并重的正确方法。 B.勤奋刻苦的端正态度。

  C.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D.学习过程的完整参与。

  答案

  11.(1)得到,获得 (2)填* 12.(4分)D (选C得2分) 13.(4分)C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3

  “借书一瓻①,还书一瓻”,后讹为“痴”,殊失忠厚气象。书非天降地出,必因人得之,得而秘之,自示不广,人亦岂肯以未见者相假。杜暹家书,末自题云:“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鬻为不孝,可也;借为不孝,过也。然余手抄书,前后遗失亦多,未免往来于怀。因读唐子西《失茶具说》,释然不复芥蒂。其说曰:“吾家失茶具,戒妇勿求。妇曰:‘何也?’吾应之曰:‘彼窃者,必其所好也。心之所好,则思得之,惧吾靳之不予也而窃之,则斯人也,得其所好矣。得其所好则宝之,惧其泄而秘之,惧其坏而安置之,则是物也,得其所托矣。人得其所好,物得其所托,复何言哉!’妇曰‘嘻,是恶得不贫!”余亦云。

  藏书

  聚而必散,物理之常。父兄藏书,惟恐子弟不读;读无所成,犹胜腐烂箧笥,旋致蠹书之变。陈亚少卿藏书千卷、名画一千余轴,晚年复得华亭双鹤,及怪石异花,作诗戒其后,曰:“满室图书杂典坟,华亭仙客岱云根②。他年若不和花卖,便是吾家好子孙。”亚死,悉归他人。

  注:①瓻(chi):盛酒的器具。古人向人借书,以瓻盛酒为酬。②云根:深山高远云起之处。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自示不广()

  (2)是恶得不贫()

  (3)聚而必散,物理之常()

  (4)亚死,悉归他人()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必因人得之因噎废食B.鬻及借人为不孝爱屋及乌C.未免往来于怀毁于一旦D.作诗戒其后舍我其谁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6分)

  (1)后讹为“痴”,殊失忠厚气象。

  (2)读无所成,犹胜腐烂箧箱,旋致蠹书之变。

  小题4:作者引用《失茶具说》的作用是(2分)

  小题5:“借书”“藏书”两则短文蕴含的共同道理是(3分)

  参***

  小题1:扩散

  怎么

  事物的道理

  全部

  小题2:C

  小题3:(1)后来把“瓻”错成“痴”,就很失厚道的意味。(重点词:讹、殊、气象)

  (2)即使读书没有什么成就,也要比让书烂在书箱里,很快招来被虫蛀坏的后果要好。(重点词:成、旋、省略介词“于”)

  小题4:排解自己出借图书不能收回的郁闷

  小题5:物尽其用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3~24。(5分)

  仁者,圣之次也,智者,仁之次也,未有仁而不智者也,未有智而不仁者也,然则何智、仁之别哉?以其所以得仁者异也。仁,吾所有也,临行而不思,临言而不择,发之于事而无不当于仁也,此仁者之事也;仁,吾所未有也,吾能知其为仁也,临行而思,临言而择,发之于事而无不当于仁也,此智者之事也。其所以得仁则异矣,及其为仁则一也。——(宋)王安石

  23.《论语》谈“仁”“智”关系的名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4.从画线部分概括“智”“仁”的区别。(3分)

  参***:

  23【答案】(2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解析】

  试题分析:类似这样的题型,一要抓住选文中的关键词——能与课本中或自己积累过的诗句相对应的(此难度不大),剩下要做的就是精准地默写出古诗文中的名句。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24【答案】(3分)区别主要在于“得仁者异也”:仁者之“仁”是本心所有的,临行不必思虑,临言不必选择,所做之事,必然与“仁”完全符合;智者之“仁”是经过磨砺才得到的,临行要多加思考,临言要善加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与“仁”完全符合。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仁慈的人,次于神圣的人;聪明的人,次于是仁慈的人,没有仁慈而没有智慧的人啊,没有有智慧而不仁的人了,那么智慧、仁爱的分别在哪里呢?用来实现仁的方法有区别。仁,我所有的,临出发而不思考,在谈论时不选

  择,表现在事情上没有不应该体现仁慈的,这就是仁者做的事了;仁,我所没有的,我能知道是仁慈的,临出发去思考,在说话时有所选择,表现在事情上没有不应该体现仁慈的,这是有智慧的人的做法。他们得到仁的方法是不同的,但做仁义的事是一样的。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5

  文言文阅读。

  余亿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文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明察秋毫( )

  ②项为之强( )

  ③徐喷以烟( )

  ④作青云白鹤观( )

  2、请翻译下列语句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谈谈对“物外之趣”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写出本文中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①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②通“僵”,僵硬 ③慢慢地 ④景观

  2、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鹤。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鸣叫。

  3、所谓物外之趣,即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也指超脱于尘世的情趣。他虽然不是事物本身所有,却又与事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也就是因物生成的意趣。如文中所写:夏蚊及草间之虫这些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意趣由此形成。(意对即可)

  4、物外之趣 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文言文阅读及答案3篇(扩展3)

——《张衡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3篇

《张衡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张衡,字*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接交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籇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馋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对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衡少善属文/属:写,撰写

  B.遂通五经,贯六义/贯:贯通

  C.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拟:打算

  D.安帝雅闻衡善术/雅:*常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B.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C.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

  D.宦官恐其毁己 ,皆共目之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B.举孝廉不行

  C.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D.伺者因此觉知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因入京师,观太学

  ②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因以讽谏

  B.①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②衡乃诡对而出因以讽谏

  C.①因以讽谏

  ②以精铜铸成

  D.①下有**,张口承之

  ②机发吐丸,而**衔之

  5.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张衡,字*子,南阳西鄂人也

  B.饰以籇文山龟鸟兽之形

  C.验之以事

  D.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参***】

  1.C 2.B 3.A 4.D 5.A

《张衡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2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属:撰写

  B.连辟公府不就辟:征召

  C.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雅:*素

  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征:征兆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①十年乃成②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C.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D.①于是皆服其妙②其孰能讥之乎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擅长术学,精通天文,懂得历法推算,设计制作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他的著作也都是科学方面的论著。

  B.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通五经,贯六艺,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稳重淡泊,不喜欢结交俗人,也不愿意做官。

  C.候风地动仪精巧灵敏,能在人察知不到的情况下指示发生地震的方向,陇西地震一事使人们都信服了它的精妙。

  D.张衡多次出任太史令,后来外放担任河间王的相,他一**就树立威严,整顿法度,逮捕奸*,赢得了称赞。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3分)

  (2)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3分)

  (3)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4分)

  参***:

  8.D(征:证明。)

  9.D(A项,①②相同,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B项,①②相同,副词,可译为“才”。C项,①②相同,介词,可译为“用”。D项,①代词,可译为“它的”②副词,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10.A(“他的著作也全都是科学方面的'论著”错,《二京赋》就是文学作品。)

  11.(10分)

  (1)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

  (3分。大意1分,“奇”“累”各1分。)

  (2)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

  (3分。大意1分,“慕”“徙”各1分。)

  (3)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来看,还不曾有这样(灵验)的仪器。

  (4分。大意1分,“验之以事”“合契”“未之有”各1分。)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文言文阅读及答案3篇(扩展4)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答案5篇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答案1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圣人非所与熙也( ) (2)齐人固善盗乎( )

  (3)吾欲辱之,何以也?( ) (4)晏子避席对曰( )

  (5)酒酣( ) (6)左右对曰(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楚国君臣采用了怎样的计谋来侮辱晏子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4.晏子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指出晏子外交语言的特点。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答案

  1、(1)同“嬉”,开玩笑;(2)本来;(3)用;(4)离开座位,表示郑重;(5)畅快;(6)回答

  2、①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

  ②橘树在淮河以南就成长为橘;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果实)味道是不同的。

  3、预先安排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

  4、晏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

  晏子使楚译文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赏赐给晏子酒喝,喝酒正当畅快尽情的时候,两个士兵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做什么了?’公差回答 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成为橘子,它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成为枳,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地方不相同啊。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社会风气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答案2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于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

  ①更道

  ②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

  ③张袂

  ④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使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

  ⑤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

  ①傧者:接引宾客的人;

  ②更道:改变道路;

  ③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

  ④袂:衣袖;

  ⑤不肖:不才。

  翻译:

  晏子出使到楚国。楚国人因为晏子个子矮小,就在大门旁边设置了一个小门来接见晏子。晏子不进,说: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现在我出使到楚国,不该从这个门进。接待他的人改变了引导的方向,让他从大门进。晏子朝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回答说:临淄有三百闾的人口,张开袖子能遮住太阳,如同下雨,人们肩并肩,脚挨脚,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要派遣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是按国家派遣相当的使者,各自都有所担负的'使命,贤者出使君主贤明的国家,不贤者出使君主不贤明的国家,我晏婴最不贤,所以适合出使楚国。

  1、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词语。

  (1)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延:请

  (2)今臣使楚使:出使

  (3)晏子对曰对:回答

  (4)比肩接踵而在比:并、挨

  2、下面各句都有使,按意义用法分类。

  (1)晏子使楚(2)使狗国者从狗门入(3)使子为使

  (4)齐使使各有所主(5)使使贤主(6)何为使子

  (1)(2)出使(3)(5)(6)让、派(4)使者

  3、翻译以下几句。

  (1)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张开衣袖就形成浓阴,流下的汗水像下雨,肩并肩,脚跟挨脚跟,凭什么说没人?

  (2)其贤者,使使贤主。

  那些有品德、能力的人,让他们出使有品德、才能的君主。

  4、面对楚王的戏弄,晏子是怎样回击的?用原文回答。

  略

  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阅读审题技巧

  在初三生进行语文的答题的时候是要一定的.技巧的,无论是你在答说明文还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的时候,审题是非常之关键的,因为如果你连题目都读不好那再怎么答题都是思路对不上的。任何一个初三学生在做语文的阅读理解的时候都是要自己仔细审题的,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然后才能做好文章的后续工作,答题的时候才会做到总结好每一个问题都清楚问题的思路。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答案3

  一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正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文段中加线的词语。

  习辞: 避席:

  2.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回击的?

  3.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目的是想说明什么?

  4.把“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5. 晏婴在这场外交**中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其中把“淮南”比为 ,把“淮北”比为 ;把“橘”比为 ,把“枳”比为 。

  6. 文中晏子与楚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2分)

  晏子:

  楚王:

  7. “吏二缚一人诣王”的目的是什么?

  8. 楚王戏晏婴,你认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为什么?

  9. 结尾处写道:“王笑曰”,你觉得这写出了当时楚王什么样的心态?

  10.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大意。

  11.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晏子使楚阅读答案

  1.习辞:能言善辩,长于辞令。 避席:离开座位。

  2.因为晏子是“齐之习辞者”;机智设喻进行回击

  3. 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一来到楚国就偷盗,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反击“齐国人本来就喜欢偷盗”的发难。

  4.译文:当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5.齐、楚、不盗之民、盗贼

  6. 楚王狂妄愚蠢;晏子机智灵活。楚王兴师动众,却显得心劳舌拙,不堪一击;晏子单枪匹马,却具有千钧之力,所向无敌。(意近即可)

  7. 让楚王看见并借此侮辱晏子。

  8. 成理成文即可

  9. 成理成文即可

  10. .叙述晏子出使楚国,用辞令战胜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表现了他外交上的机智。

  11.机智善辩 义正词严而又不卑不亢

  二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1、课文主要抓住任务的____来写。

  2、晏子巧妙的回答反映了他忠贞爱国、懂得维护国家尊严、从容不迫、随机应变的特点。

  3、“同样的道理”指的是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

  4、“楚王听了,只好陪不是。”句中“只好”这个词用得好,从这个词可以看出 楚王的尴尬难堪或 楚王的无奈,难堪。

  6、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刁难晏子反而自取其辱。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答案

  1、课文主要抓住任务的__艰巨__来写。

  2、晏子巧妙的回答反映了他忠贞爱国、懂得维护国家尊严、从容不迫、随机应变的特点。

  3、“同样的'道理”指的是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

  4、“楚王听了,只好陪不是。”句中“只好”这个词用得好,从这个词可以看出 楚王的尴尬难堪或 楚王的无奈,难堪。

  6、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刁难晏子反而自取其辱。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答案4

  晏子至,楚王踢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因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3.解释加下划线字词。

  ⑴齐人也,坐盗 坐:

  ⑵其实味不同 其:

  ⑶诣王 诣:

  ⑷得无楚之水土 得无:

  14.“王笑曰”中的“笑”是 ;“寡人反取病焉”中的“病”是

  15.翻译句子。

  (1)缚者曷为者也?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3)所以然者何?

  (4)吏二缚一人诣王。

  16.请简析晏子的推理过程。

  参***

  13. ⑴犯 (2)它的 (3)到 (4)难道不是 14.自嘲的笑 没趣,自取其辱 15. ⑴被绑着的是干什么的? (2)圣人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3)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是什么? (4)两个差役绑着一个人去见楚王。 16.齐人在齐不盗,人楚则善盗,因此是楚地让齐人变得善盗了。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答案5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圣人非所与熙也( ) (2)齐人固善盗乎( )

  (3)吾欲辱之,何以也?( ) (4)晏子避席对曰( )

  (5)酒酣( ) (6)左右对曰(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楚国君臣采用了怎样的计谋来侮辱晏子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4.晏子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指出晏子外交语言的特点。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答案

  1、(1)同“嬉”,开玩笑;(2)本来;(3)用;(4)离开座位,表示郑重;(5)畅快;(6)回答

  2、①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

  ②橘树在淮河以南就成长为橘;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果实)味道是不同的。

  3、预先安排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

  4、晏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

  晏子使楚译文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赏赐给晏子酒喝,喝酒正当畅快尽情的时候,两个士兵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做什么了?’公差回答 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成为橘子,它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成为枳,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地方不相同啊。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社会风气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文言文阅读及答案3篇(扩展5)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5篇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1

  文言文阅读

  《论语》四则

  ①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季氏》)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⑥,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不正。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____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 罔_____________

  (3)可谓好学也已矣 好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1)从:听从或:采纳、听从(答“学习、跟从”也可)

  (2)罔:迷惑

  (3)好:喜爱 或:喜好、喜欢

  2.(1)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

  (2)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3.“略”。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2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词。

  学而不思则罔 罔:( )

  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

  是知也知:(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而”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B、见不贤而内自省

  C、为人谋而不忠乎

  D、择其善者而从之

  4、请从选段中写出2个至今沿用的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

  5、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如何对待的?学了选文第②则之后有何感悟?请简要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迷惑 ;

  刚强,勇毅 ;

  通“智”,聪明,智慧

  2、(1)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2)(碰到)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时,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3、A

  4、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

  5、感悟应扣住学习要谦虚好学,实事求是来谈。(上述主观题意对即可)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3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①,以就有道②,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③,必偃④。”

  【注】①无道:指无道的人。 ②有道:指有道的人。 ③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④偃:仆,倒。

  (1)根据上文内容,你认为孔子所言“为政”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答:

  (2)“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结合上面语段,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正”的看法。(6分)

  答:

  参***:

  20. 答案

  (1)孔子为政反对**,主张“德政”,主张为政者以自身好的品行和做法去影响他人。(3分) (2)孔子认为,为官,首在一个“正”字,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所以,在位者要率先做出垂范。(3分)到了当今社会,这种观点仍旧有生命力,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为官如此,**如此,办企业如此,做人也如此(3分)(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4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政》)

  ②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⑦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1)见贤思齐焉()

  (2)士不可以不弘毅()

  (3)其恕乎()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诲女知之乎!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谈内容基本相同的是哪一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把上文的七则《论语》按所讲内容分别填入横线的对应处。(只填序号)

  求知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修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句子。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结合自身经历或见闻,谈谈你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1)看齐 相同

  (2)刚强,勇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

  (3)大概、也许

  2、D

  3、见贤思齐焉,见不暴风骤雨而内自省也

  4、求知态度:②③④

  学习方法:①

  个人修养:⑤⑥⑦

  5、以实现仁德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为此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6、只有在意外变故、突然灾难面前,才能看出君子的操守。

  (意对即可)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5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文言文阅读及答案3篇(扩展6)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阅读及答案3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小题1:《战国策》一书,是 时期由 (人名)编辑整理的。(1分)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修八尺有余( ) ②孰视之 ( )

  ③私我也 ( ) ④今齐地方千里 ( )

  小题3:邹忌本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皆言其美于徐公。面对众人不切实际的赞美之辞,他为什么能够做到不受迷惑?(2分)

  答:

  小题4:文中齐威王的形象虽着墨不多,仅应答过程中的一个善字的语言描写,便使威王的气度、神韵尽现,这一善字表明了什么意思?(2分)

  答:

  小题5: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一言不慎便有性命之忧,可见进谏并非易事,而邹忌却能让齐威王欣然纳谏,令人佩服。邹忌的进谏颇有技巧,他是如何向齐威王进谏的?(3分)

  答:

  参***:

  小题1:西汉(或汉)刘向(每空0.5分)

  小题2:①长,这里指身高②通熟仔细③偏爱④方圆(每小题0.5分)

  小题3:略。(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头脑冷静,客观分析问题,善于观察,勇于深思;实事求是;不偏听偏信,能客观冷静地认识自己回答。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小题4:略。(围绕接受,认同,赞赏,肯定;③意识到纳谏或广开言路的必要;④能认识到兴利除弊的必要;表明**的决心大回答。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小题5:示例我: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喻****,以小见大,自己及君,含蓄委婉。启发国君意识到自己受了蒙蔽,从而达到了进谏的目的。(围绕设喻说理;类比推理;设喻;讽喻中任意一点展开回答。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

  小题1:这是有关《邹忌讽齐王纳谏》所涉及到的文学常识,出处,作者及朝代应有所识记。

  小题2:修必须解释出句中的意思,即语境义。孰为通假字,私为活用字,方为古今异义字。均需****。

  小题3:读上下文可知,邹忌不被妻、妾、客的赞美所迷惑,而是暮寝而思之,表明他有自知之明,有反思的好习惯。所以能不能假相所欺骗,保持住清醒的头脑。

  小题4:从下文齐王的下令这一行为来看,善表明了他对邹忌所言的肯定与认同,一个字更能体现他除弊的决心。

  小题5:审题后确定范围,读文章的二、三两段可知,邹忌运用了类比说理的方法,由自己到齐王,以家事喻国事,委婉地使君王意识到除蔽的必要性,从而愉快地性命纳谏。把此意思表述出来即可。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阅读及答案2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问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巨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加粗的词语。

  (1)臣之妻私臣:____________________

  (2)期年之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写齐威王的态度只用一个“善”字,而写发布命令的内容、群臣进谏的情况、修明**的结果却较详细,这样写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1)偏爱(2)满一年

  2.能在公共场合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意思对即可)

  3.因为写了后者,齐威王的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这一略一详,略得余味无穷,详得具体生动。(意思对即可)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阅读及答案3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小题1: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语义停顿,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今/齐地/方千里

  B.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而安陵/以五千里之地/存者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窥镜而自视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B.皆以美于徐公以土砾凸者为丘

  C.王之蔽甚矣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小题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客之美我者

  (3)臣之妻私臣

  (4)时时而间进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小题5:这篇短文在写作上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请结合短文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参***: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1)长(2)认为美(3)偏爱(4)间或﹑偶然

  小题4:(邹忌)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满分2分。每译错一个字扣1分,扣完为止。)

  小题5:邹忌以自己和徐公比美这件事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小题1:

  试题分析: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因此,本题有误的.一项是B,该选项可以这样来划分: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虚词而、以、之、于的意义和用法,找出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方法是:只要根据句位和搭配,再结合上下文就能找出来。A窥镜而自视中而表修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中而表转折,但是的意思。B皆以美于徐公中以是认为的意思,以土砾凸者为丘中以是把的意思。C王之蔽甚矣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性。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于是介词,在的意思,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中于是从的意思。

  小题3:试题分析:邹忌修八尺有余中修是长的意思,客之美我者中美是意动用法,认为美的意思,臣之妻私臣中私是偏爱的意思,时时而间进中间是间或、偶然的意思。此题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因此,考生在备考前也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的翻译,句中的孰美等,都是重要的采分点,做翻译题,要注意几点规律: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2、注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3、注意句子整体连贯。在翻译句子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对译。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因此,此题可以翻译为:(邹忌)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小题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型,可以用原文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方法是考生必须仔细阅读原文,找出原文能够回答的话,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来分析归纳。这篇短文在写作上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邹忌以自己和徐公比美这件事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文言文阅读及答案3篇(扩展7)

——《愚人食盐》的文言文阅读答案3篇

《愚人食盐》的文言文阅读答案1

  愚人食盐 (8分)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选自《百喻经》)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昔有愚人

  ②既得盐美

  ③少有尚尔

  ④返为其患

  24.翻译下面句子。(2分)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25.这则短文的寓意是(2分)

  参***:

  23.(4分)(1)从前 (2) 已经(3)尚且(4)同反,反而

  24.(2分)主人听了,再给他加些盐。

  25.(2分)任何事物,超过一定的限度,好事便会变成坏事。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文言文阅读及答案3篇(扩展8)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菁选3篇)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也。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而聪睿内明。滑稽好语笑,不食五谷,不衣美丽,清虚服气,不与世人交游。隐于东阳谷,凿崖穴居,弟子受业者数百人,亦皆穴处。

  石季龙之末,弃其徒众,至长安,潜隐于终南山,结庵庐而止。门人闻而复随之,乃迁于倒兽山。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问其当世事者,皆随问而对。好为譬喻,状如戏调;言未然之事,辞如谶记,当时鲜能晓之,事过皆验。

  坚将南征,遣使者问之。嘉曰:“金刚火强。”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使者还告,坚不悟,复遣问之,曰:“吾世祚云何?”嘉曰:“未央。”咸以为吉。明年癸未,败于淮南,所谓未年而有殃也。人侯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衣服在架,履杖犹存,或欲取其衣者,终不及,企而取之,衣架逾高,而屋亦不大,覆杖诸物亦如之。

  姚苌之入长安,礼嘉如苻坚故事,逼以自随,每事谘之。苌既与苻登相持,问嘉曰:“吾得杀苻登定天下不?”嘉曰:“略得之。”苌怒曰:“得当云得,何略之有!”遂斩之。先此,释道安谓嘉曰:“世故方殷,可以行矣。”嘉答曰“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俄而道安亡,至是而嘉戮死,所谓“负债”者也。苻登闻嘉死,设坛哭之,赠太师,谥曰文。及苌死,苌子兴字子略方杀登,“略得”之谓也。嘉之死日,人有陇上见之。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又著《拾遗录》十卷,其记事多诡怪,今行于世。

  (选自《晋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轻:轻视

  B.好为譬喻,状如戏调好:喜欢

  C.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果:实现,完成

  D.当时鲜能晓之鲜: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迁于倒兽山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问其当世事者而莫得其涯

  C.门人闻而复随之项王按剑而跽

  D.嘉之死日邻之厚,君之薄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嘉这个人,其貌不扬而幽默内秀,孤立于世而精通事世,料事如神而又不明说事情结局,是一个创作了志怪小说的隐士。

  B.苻坚南征之前,两次派使者向王嘉询问吉凶,王嘉用语言和行动向使者表达自己的预言,可是使者和苻坚都没能明白他的真意。

  C.姚苌进入长安以后不久便开始与苻坚**,遇到事情就要向王嘉征询意见,但因王嘉说的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心生恼怒杀了王嘉。

  D.王嘉先隐居东阳谷,后至长安,隐居终南山,最后迁于倒兽山。或凿崖穴居,或结庵庐而止,都有弟子门人随之穴处,受业学习。

  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

  5.把文中画线的文字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4分)

  (2)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3分)

  1.A(3分)

  【解析】:轻,轻佻,轻浮。

  2.D(3分)

  【解析】:A副词,表示时间的紧相衔接,可译为“就”;表示两事情相悖或事出意外,可译为“却,竟”。B代词,他;代词它的。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D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3.D(3分)

  【解析】:文中并未交代王嘉“迁于倒兽山”时有没有弟子门人追随。

  4.

  答案: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3分)

  【解析】:解答文言断句题,要依据对文意的理解明确句意;同时还要借助文言虚词,特别是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等来判断;还可以参照文言句式的'特点来判断。本句说的是王嘉的一系列动作,比较紧凑,可根据“正”.“脱”“弃”“下”等动词加以判断。

  5.(1)苻坚多次征召,他总不应征,公侯以下的朝官全都去亲自拜会,好学之士无不推崇他为宗师。(“起”“躬”“参诣”各1分,句子顺畅.大意正确1分)

  (2)他所写的《牵三歌谶》一书中的事情过后都能够应验,历时几代还在流传。(“验”“累世”各1分,句子顺畅.大意正确1分)

  译文: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他举止轻浮,形貌丑陋,外表像是无用之辈,而内心聪敏**,喜好滑稽谈笑,不吃五谷,不穿艳丽的衣服,置身清虚之中服气养性,不与世人交游。隐居在东阳谷,凿崖为洞穴居住。数百名受业学习的弟子,也全部进入洞穴居住。

  石季龙末年,王嘉丢开他的众弟子,只身来到长安,在终南山潜隐,居住在自己盖的草庵之中。他

  的门人听说了,又随之前来,他又迁入倒兽山中。苻坚多次征召,他总不应征,公侯以下的朝官全都去亲自拜会,好学之士无不推崇他为宗师。人们向他询问当今之事,都随口而答。很喜欢运用比喻,其情其状如同在调戏人们一般;预言未来要发生的事,辞意隐晦,当时很难知道究竟,但事后都一一应验如神。

  苻坚准备南征,派使者向他询问吉凶。王嘉说:“金刚火强。”说完便跨上使者的马,端正衣帽,慢慢向东走出数百步,然后策马返回,脱掉衣帽,丢掉鞋帽而归。下马之后盘坐在床上,一言不发。使者回来后据实相告,苻坚不能悟解,又派人前来问他,说:“我们的国运如何?”王嘉说:“未央。”大家都以为是吉利。第二年是癸未年,苻坚在淮南被打得大败,这就是王嘉所说的未年有灾殃的印证。拜候他的人如果心诚,他就出见,心不诚就隐形不见,只见他的衣帽挂在衣架上,手杖仍在原处。如果有人想取他的衣服,始终够不着,伸长手臂去取,衣架会变得更高,鞋杖各物也是如此。

  姚苌进入长安以后,礼遇王嘉像从前苻坚一样,并逼着王嘉跟随他,每件事情都要向他征询。姚苌不久便开始与苻登**,问王嘉说:“我能杀掉苻登*定天下吗?”王嘉说:“略得之。”姚苌恼怒了,说:“得就说得,哪里有什么略呢?”于是就杀了王嘉。这以前,释道安对王嘉说:“世事正沸腾暄扰,可以走了。”王嘉回答说:“你先走吧,我欠的债还未还清,还不便离去。”不久,释道安就死了,到这时王嘉被杀,就是前面所说的“欠债”。苻登听说王嘉的死讯后,设坛哭祭,赠号太师,谥号“文”。姚苌死后,他的儿子姚兴字子略杀了苻登,这便是王嘉所说的“略得”的意思。王嘉死的那一天,有人在陇上看见过他。他所写的《牵三歌谶》一书,事情过后都能够应验,历时几代还在流传。又著有《拾遗录》十卷,所记载的事迹大多荒诞诡怪,直到如今,仍旧风行于世。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2

  一、(2016.怀化)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1~4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①气惰暮②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③,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勿邀正正④之旗,勿击堂堂⑤之肾,此治变者也。

  (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注释】①昼,白天,一说指经过一段时间后。②暮:到了战斗快结束时。③以治待乱:以我军的严整有序对待敌军的混乱无序。④正正,严整。⑤堂堂,壮大的样子。

  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是 故 朝 气 锐 昼 气 惰 暮 气 归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既克,公问其故     (已经)

  (2)彼竭我盈 (充满,文中指士气正旺盛)

  (3)故善用兵者 (擅长,善于)

  (4)将军可夺心 (意志)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2)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用我方的靠近战地,等待敌人的远道而来;用我军的安逸从容,对付敌军的疲劳仓促;用我军的粮饷充足,对付敌军的街不堪,这是把握**战斗力的用兵方法。

  4.乙文的中心句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中心句: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相同观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

  【参考译文】【乙】对于敌人的**,可以挫败它的士气;对于敌人将领,可以动摇他的意志。因此,初战时,部队士气高昂;经过一段时间后则逐渐懈怠;到战斗后期,士气就衰竭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士气旺盛时候,而选择在对方士气低落、衰竭时进攻,这是掌握士气的方法。用我方的严整有序,对付敌方的混乱无序;以我方的沉着冷静,对付敌方的躁动不安,这是掌握**心理的方法。用我方的靠近战地,等待敌人的远道而来;用我军的安逸从容,对付敌军的疲劳仓促;用我军的粮饷充足,对付敌军饥饿不堪,这是把握**战斗力的用兵方法。不要去截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不要去攻打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人,这是掌握机变的用兵方法。

  二、(2015.葫芦岛)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唐齐王景达①将兵二万自瓜步②济江,距*③二十余里,设栅不进。诸将欲击之,太祖**④曰:“彼设栅自固,惧我也。今吾众不满二千,若往击之,则彼见吾众寡矣;不如俟其来而击之,破之必矣!”居数日,唐**趣⑤*,太祖**奋击,大破之,杀获近五千人,余众尚万余,走渡江,争舟溺死者甚众,于是唐之精卒尽矣。

  【注释】①唐齐王景达:南唐齐王李景达。②瓜步:今江苏*东南。③*:今江苏*。④太祖**:赵匡胤。⑤趣(qū):奔赴。

  5.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 A )

  A.唐齐王景达将兵二万自瓜步济江(公将鼓之)

  B.若往击之(公将驰之)

  C.则彼见吾众寡矣(彼竭我盈)

  D.彼设栅自固,惧我也(惧有伏焉)

  【解析】A项第一个“将”是副词“将要”,第二个“将”是动词“带领”的意思;B两个“之”都是代词,代“他,他们”;C项两个“彼”都是“对方”的意思;D项两个“惧”都是“害怕”的意思。

  6.将选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的时候,他们的士气衰减了,到第三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耗尽了。

  (2)不如俟其来而击之,破之必矣!

  不如等他们来进攻的时候再攻打他们,(那样的话)一定能够打败他们了!

  7.简要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记叙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及战后曹刿论述取胜的原因。

  8.说说甲、乙两文中曹刿和太祖**有哪些共同点。

  对实际情况注意审慎观察(或战略上有见地);英明果断(或沉着冷静),知己知彼;善于把握战机。

  【参考译文】南唐齐王李景达带领两万士兵从瓜步渡江,在距离*二十多里的地方驻扎下来。(赵匡胤)的部将想要攻打他,赵匡胤说:“对方设置栅栏固步不前,是害怕我们啊。现在,我们的士兵不足两千,如果前往攻打他们,对方就知道我们人数少了;不如等他们来进攻的时候再攻打他们,(那样的话)一定能够打败他们了!”过了几天,李景达的部队**逼近*,太祖**带领**奋力出击。大破敌军,杀死俘获了将近五千人,其余的敌军尚且还有一万多,都跑去渡江,争夺船只,淹死了很多人,由于这件事,李景达的精锐部队全部完蛋了。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3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也。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而聪睿内明。滑稽好语笑,不食五谷,不衣美丽,清虚服气,不与世人交游。隐于东阳谷,凿崖穴居,弟子受业者数百人,亦皆穴处。

  石季龙之末,弃其徒众,至长安,潜隐于终南山,结庵庐而止。门人闻而复随之,乃迁于倒兽山。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问其当世事者,皆随问而对。好为譬喻,状如戏调;言未然之事,辞如谶记,当时鲜能晓之,事过皆验。

  坚将南征,遣使者问之。嘉曰:“金刚火强。”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使者还告,坚不悟,复遣问之,曰:“吾世祚云何?”嘉曰:“未央。”咸以为吉。明年癸未,败于淮南,所谓未年而有殃也。人侯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衣服在架,履杖犹存,或欲取其衣者,终不及,企而取之,衣架逾高,而屋亦不大,覆杖诸物亦如之。

  姚苌之入长安,礼嘉如苻坚故事,逼以自随,每事谘之。苌既与苻登相持,问嘉曰:“吾得杀苻登定天下不?”嘉曰:“略得之。”苌怒曰:“得当云得,何略之有!”遂斩之。先此,释道安谓嘉曰:“世故方殷,可以行矣。”嘉答曰“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俄而道安亡,至是而嘉戮死,所谓“负债”者也。苻登闻嘉死,设坛哭之,赠太师,谥曰文。及苌死,苌子兴字子略方杀登,“略得”之谓也。嘉之死日,人有陇上见之。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又著《拾遗录》十卷,其记事多诡怪,今行于世。

  (选自《晋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轻:轻视

  B.好为譬喻,状如戏调好:喜欢

  C.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果:实现,完成

  D.当时鲜能晓之鲜: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迁于倒兽山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问其当世事者而莫得其涯

  C.门人闻而复随之项王按剑而跽

  D.嘉之死日邻之厚,君之薄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嘉这个人,其貌不扬而幽默内秀,孤立于世而精通事世,料事如神而又不明说事情结局,是一个创作了志怪小说的隐士。

  B.苻坚南征之前,两次派使者向王嘉询问吉凶,王嘉用语言和行动向使者表达自己的预言,可是使者和苻坚都没能明白他的真意。

  C.姚苌进入长安以后不久便开始与苻坚**,遇到事情就要向王嘉征询意见,但因王嘉说的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心生恼怒杀了王嘉。

  D.王嘉先隐居东阳谷,后至长安,隐居终南山,最后迁于倒兽山。或凿崖穴居,或结庵庐而止,都有弟子门人随之穴处,受业学习。

  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

  5.把文中画线的文字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4分)

  (2)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3分)

  1.A(3分)

  【解析】:轻,轻佻,轻浮。

  2.D(3分)

  【解析】:A副词,表示时间的紧相衔接,可译为“就”;表示两事情相悖或事出意外,可译为“却,竟”。B代词,他;代词它的。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D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3.D(3分)

  【解析】:文中并未交代王嘉“迁于倒兽山”时有没有弟子门人追随。

  4.

  答案: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3分)

  【解析】:解答文言断句题,要依据对文意的理解明确句意;同时还要借助文言虚词,特别是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等来判断;还可以参照文言句式的'特点来判断。本句说的是王嘉的一系列动作,比较紧凑,可根据“正”.“脱”“弃”“下”等动词加以判断。

  5.(1)苻坚多次征召,他总不应征,公侯以下的朝官全都去亲自拜会,好学之士无不推崇他为宗师。(“起”“躬”“参诣”各1分,句子顺畅.大意正确1分)

  (2)他所写的《牵三歌谶》一书中的事情过后都能够应验,历时几代还在流传。(“验”“累世”各1分,句子顺畅.大意正确1分)

  译文: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他举止轻浮,形貌丑陋,外表像是无用之辈,而内心聪敏*,喜好滑稽谈笑,不吃五谷,不穿艳丽的衣服,置身清虚之中服气养性,不与世人交游。隐居在东阳谷,凿崖为洞穴居住。数百名受业学习的弟子,也全部进入洞穴居住。

  石季龙末年,王嘉丢开他的众弟子,只身来到长安,在终南山潜隐,居住在自己盖的草庵之中。他

  的门人听说了,又随之前来,他又迁入倒兽山中。苻坚多次征召,他总不应征,公侯以下的朝官全都去亲自拜会,好学之士无不推崇他为宗师。人们向他询问当今之事,都随口而答。很喜欢运用比喻,其情其状如同在调戏人们一般;预言未来要发生的事,辞意隐晦,当时很难知道究竟,但事后都一一应验如神。

  苻坚准备南征,派使者向他询问吉凶。王嘉说:“金刚火强。”说完便跨上使者的马,端正衣帽,慢慢向东走出数百步,然后策马返回,脱掉衣帽,丢掉鞋帽而归。下马之后盘坐在床上,一言不发。使者回来后据实相告,苻坚不能悟解,又派人前来问他,说:“我们的国运如何?”王嘉说:“未央。”大家都以为是吉利。第二年是癸未年,苻坚在淮南被打得大败,这就是王嘉所说的未年有灾殃的印证。拜候他的人如果心诚,他就出见,心不诚就隐形不见,只见他的衣帽挂在衣架上,手杖仍在原处。如果有人想取他的衣服,始终够不着,伸长手臂去取,衣架会变得更高,鞋杖各物也是如此。

  姚苌进入长安以后,礼遇王嘉像从前苻坚一样,并逼着王嘉跟随他,每件事情都要向他征询。姚苌不久便开始与苻登**,问王嘉说:“我能杀掉苻登*定天下吗?”王嘉说:“略得之。”姚苌恼怒了,说:“得就说得,哪里有什么略呢?”于是就杀了王嘉。这以前,释道安对王嘉说:“世事正沸腾暄扰,可以走了。”王嘉回答说:“你先走吧,我欠的债还未还清,还不便离去。”不久,释道安就死了,到这时王嘉被杀,就是前面所说的“欠债”。苻登听说王嘉的死讯后,设坛哭祭,赠号太师,谥号“文”。姚苌死后,他的儿子姚兴字子略杀了苻登,这便是王嘉所说的“略得”的意思。王嘉死的那一天,有人在陇上看见过他。他所写的《牵三歌谶》一书,事情过后都能够应验,历时几代还在流传。又著有《拾遗录》十卷,所记载的事迹大多荒诞诡怪,直到如今,仍旧风行于世。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文言文阅读及答案3篇(扩展9)

——文言文南辕北辙阅读答案

文言文南辕北辙阅读答案1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 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2分)

  ①我欲之楚()②将奚为北面()③吾马良()④此数者愈善()

  小题2:翻译(2分)

  ①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②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小题3:成语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2分)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文言文阅读及答案3篇(扩展10)

——文言文上池州李使君书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上池州李使君书阅读附答案1

  杜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空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征伐**,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学经学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期:期待。

  B.真可惜也 可惜:令人惋惜

  C.使圣人微旨不传 微:精深微妙

  D.参之于上古 参:检验

  15.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上池州李使君书(20分)上池州李使君①书杜牧仆与足下齿同而上池州李使君书(20分)上池州李使君①书杜牧仆与足下齿同而上池州李使君书(20分)上池州李使君①书杜牧仆与足下齿同而上池州李使君书(20分)上池州李使君①书杜牧仆与足下齿同而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慨括与赏析不正碲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辫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仆 自 知 顽 滞 不 能 苦 心 为 学 假 使 能 学 之 亦 不 能 出 而 施 之 恳 恳 欲 成 足 下 之 美异 日 既 受 足 下 之 教 于 一 官 一 局 而 无 过 失 而 已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4分)

  (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