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5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课时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表达读后感、掌握学习方法和文章的表达方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的事迹,受到生动的**传统教育。

  3、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大钊同志的**精神,受到**传统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和面对亲人的悲伤,****地面对**。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2、教师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相关教具。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除开头外,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同志对**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请大家**读课文第8至17自然段,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

  简单的导入语意在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回忆,让学生理清思路,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1、这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敌人是怎样逮捕*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波浪线,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面对敌人的**,*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直线,读一读,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慌不忙保持严峻)

  4、“我”的表现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找出敌人、*、“我”不同的表现,为下面学习对比写法打下基础。

  5、现在我们把敌人、*、“我”不同的表现联系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同志在被捕时那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大无畏精神。

  6、过渡性语言:这样的写法叫对比,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之前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哪篇也运用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匆匆》一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

  7、(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不一样的布娃娃)你能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你更喜欢其中一个吗?(提示学生抓住样子、色彩、用料等方面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明确了解到对比写法大量应用于写作中后,再让学生充分掌握对比写法的好处,然后尝试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习得写作方法。

  三、迁移学法,自学自悟

  过渡性语言:*被捕后被关在牢房里,十多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有看见父亲,有一天,**叫我们过去,说是提审,*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1、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

  (1)**读文,了解片段大意。

  (2)圈画句子,体会人物思想。

  (3)小组商议,掌握文本信息。

  自学提示:在法庭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语句)母亲、妹妹表现如何?“我”的表现又如何?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变化?(按自学提示阅读18—29自然段。)

  设计意图:

  自学提示里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体会*在法庭上表现出来的那种*静慈祥、安定沉着,也正因为*的这种表现深深地感染了家人,让家人学会化悲痛为力量,变得坚强。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自学成果。(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静慈祥安定沉着。)

  设计意图:

  学贵有法,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终生。“在法庭上”这个部分的内容与前一部分“被捕时”结构上类似,师生合作归纳学习方法后,学生先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文,再同桌交流学习心得,最后集集体智慧共同汇报学习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性语言: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烈士。

  1、刚才大家朗读的3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拓展练习,掌握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老师这里提供一篇报道的开头,同学们能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结尾吗?

  开头:2011年3月11日,**发生9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设计意图:

  教学中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令学生拓宽视野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掌握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最后安排尝试练写,使学生习得方法。

  4、*同志为了**英勇**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或*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5、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心中应有千言万语想表达,此举正好符合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做到读写结合的要求。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故事。

  六、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局势严重坚持工作

  被捕时不慌不忙保持严峻

  法庭上*静慈祥安定沉着

  被害后无比悲痛铭记日子

  设计意图:

  板书再现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2

  一、训练要求: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数:

  三课时

  三、重点难点:

  1、读写重点: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方法。

  2、难点释疑:

  被捕这一段,通过正面和侧面的描写,表现了*崇高的*精神。被审这一段,通过*同志的衣着、眼镜、头发和神态,含蓄地表现了*同志伟大的胸怀。

  四、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这篇课文是谁回忆谁?

  3、为什么回忆前要加十六年前呢?(十六年前的回忆即回忆十六年前。)

  4、简介时代前景及作者。

  二、初读课文,交流自学情况。

  1、注意多音字。(待、夹)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幼稚:这里形容因年纪小,缺乏经验,考虑问题比较简单。

  娱乐:本课指使人快乐。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沉重:本文指重的意思。

  三、默读课文,思考。

  1、作者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重点回忆了哪几方面?

  (重点回忆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

  2、理清文章的脉络。

  请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大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7小节)写*被捕前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工作。

  第二段(8-18小节)写*同志不幸被捕。

  第三段(19-29小节)写*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

  第四段(30-33小节)写全家人得知*被害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四、读课文第一段,讨论。

  1、课文第1小节是记什么时候的?从全文看,这一小节是什么叙述方法?为什么用这种叙述方法?

  (第1小节是*被害十六年之后的叙述,用倒叙的方法,因为课文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2、第1小节告诉我们什么?

  (*遇害是1927年4月28日,距写文章时已有16年了,作者深深地怀念着她的父亲*同志。)

  3、请再读课文,比较一下,那年春天,父亲的态度与*日有什么不同?父亲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早出晚归与*常不同;②整理书籍和文件,烧书和有字的纸片;③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局势越来越严重,工友阎振三被捕。)

  4、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劝*离开**,*是怎么说的?找出这句话,读一读,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什么?

  (从*对局势有清醒的誝,对坚持**有危险性有充分的估计,局势越紧张,他越紧**作,不肯离开,可以看出*对**事业高风亮节的负责精神,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大无畏气慨。)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段,思考并讨论。

  1、这一段写哪一天的事?什么事?

  (1927年4月26日,*不幸被捕。)

  2、在这样的时候,*,我和敌人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从文中有关语句读一读,并议一议。

  3、从这可以看出*是一个怎样的人?

  (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慨和对敌人的无比蔑视。)

  4、指导有感情朗读这段课文。读出我的惊慌,*的沉着冷静和对敌人的蔑视的感情。读出表现敌人的凶暴的语气。

  5、小结。

  这一段讲*被捕的经过,着重描述了*同志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慨。

  二、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我在法庭上看到父亲是什么样的?有关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这些外貌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由于不屈服,已受过**折磨。即使*受过**,仍保持着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

  2、*对亲人的哭声和喊声有什么表示?他为什么会这样?

  (只是瞅了瞅,没对我们说一句话。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事业的僱,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应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3、我在法庭上为什么表现得机智勇敢?

  (*同志*时对我的教育和熏陶,我看到父亲被捕和在法庭上的表现,我从父亲那儿吸取了无穷的力量。)

  4、小结。

  这一段写*在法庭上的表现,面对**的敌人,*脸上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身陷囹圄,但对**事业仍然充满必胜的信心的那种伟大情怀。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段。

  1、这一段写全家人听到父亲被害的噩耗后悲痛万分的情形。画出描写全家人悲痛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母亲说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中的记住包含有哪几方面的意思?

  (怀念亲人、憎恨敌人、报仇雪恨)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小结。

  这一段着重描述了我和母亲悲痛欲绝的情感和母女俩饱含着强烈爱与憎的对话,以表现他们对敌人无比仇恨,要铭记这难忘日子的誓言,计还血债的决心和对亲人深深怀念的情感。

  二、总结全文。

  1、讨论文章的中心。

  (通过*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法庭上和敌人作**的情景,赞扬了*同志忠于**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

  2、讨论文章的写法。

  ⑴什么是照应?(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提到了,后面再交代一下,这种写法叫照应。有了照应,容易把事情说得更加清楚,使文章前后联系得更加紧密,要注意,前后照应,中间在时间上或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间隔。)

  ⑵讨论课外练习题3,找出相应的照应句。

  ①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②后来听母亲说,**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③在*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3、课文前后照应,都是为了表现什么?

  (*同志忠于**、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3

  一、词语解析

  含糊:指叙述的模糊,不清楚。

  **: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的人。

  局势:泛指[**、军事等]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

  轻易:本课指十分容易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一下子全都拥了进去

  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绞刑:**的一种,用绳子**。

  沉着:冷静,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二、句子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同父亲*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

  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离开**,但他坚决不肯,当时*同志是*****的负责人,他把**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个反问句表示*坚决不离开**,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高度负责的精神。可见,*把工作看得比生命重要。

  ③在法庭上……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静”说明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对亲人的爱。

  ④“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和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面对亲人的哭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瞅了瞅”看出*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事业的信心。正因为*同志对**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同志对**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当时*的情况以及**事业的发展情况。

  三、教材解析

  本文通过对*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先烈忠于**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本文是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四、课后习题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那些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1)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以下几件事: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然后写了父亲被捕时的情景,主要表现了对敌人的心虚、残暴和父亲的镇静、处乱不惊;接着写了父亲在法庭上与敌人**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的镇定、沉着;最后写了父亲被害后,全家人悲痛心情。

  (2)我对*在法庭上与敌人**的景象最深。原因:尽管敌人十分凶狠,可*同志坚强不屈,沉着、冷静地同敌人进行**。面对亲人的哭喊,他表现异常坚强,表现了一个**者坚定的**信念。

  2、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父亲**后全家人的悲痛心情,而且反复强调了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与文章的开头形成了照应关系,文章的开篇就写到了“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这样写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悲痛心情。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写“阀、避”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并积累“避免、僻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的事迹,感受*的高贵品质。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的高贵品质。

  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石灰、竹的品质,古诗中也有很多赞颂梅花顽强不屈的**精神。梅花的品格也在无数**者身上得到展现。*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不畏艰险,面对敌人,****。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2.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生字:阀 避 啪 瞪 僻 瞅 靴 魔 刑 哼 峻 绑 啃 袍 执

  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提示易错字:“哼”的右下部是“了”,不要写成“子”。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

  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的事迹)

  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记叙)

  第一段(1)阐明题目;第二段(2-7)被捕前;第三段(8-18)被捕时;第四段(19-30)被审时;第五段(31-33)被害后

  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感受**先烈的坚强不屈精神。

  二、深入学习,感受人物形象

  1.学习被捕前部分。

  “那年春天”的实际时间(承上启下作用)

  表现局势危急的地方和*的态度(结合课文)

  2.学习被捕时部分。(抓住重点词语)

  感受紧张气氛和人物不同的态度。(“我”的惊恐、敌人的残暴、父亲的沉着和蔑视)

  3.学习被审时部分。(关注人物外貌、神态)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折磨)

  “*静而慈祥的脸”(对敌人的****和对亲人的爱)

  “安定、沉着”从容镇定,绝不动摇。

  4.学习被害后部分。(读好对话)

  对话表达出的感情。(牢记**,继承先烈的**精神,将**事业进行到底)

  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三、总结全文,领会精神

  1.总结*的精神品质,课件展示*的事迹。

  (*同志对亲人充满慈爱,对**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坚贞不屈。)

  2.结合课文,**说说感悟。

  3.完成课后习题。

  【课文小结】

  课文通过对**先烈*同志被捕遇害前后的回忆,展示了**先烈对**事业的无限忠诚,还展示了**先烈面对敌人时的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读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板书设计】

  父亲的被害日

  被捕前→局势严重—态度坚决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时→敌人残暴—安定沉着 前后照应

  被审时——*静慈祥

  被害后→记住被害的日子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流畅质朴,课文中凝聚的情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激发。在讲解课文时,我指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感受文中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地方。学生参与文本后,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被*同志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震撼。这篇课文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这种**精神,所以我并没有将课文割裂开,而是整体感知,再重点讲解*同志面对敌人的表现,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同志的**精神。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的事迹,受到生动的**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同志**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者****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先驱*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同志遇难16周年──*烈士**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

  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

  (*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指旧*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派用来****的**。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动。

  绞刑:**的一种,用生字**。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⑴“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⑵*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烧掉文件书籍。

  ②张作霖要派人搜查。

  ③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⑶*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①*同志夜以继日地为**忘我地工作。

  ②*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工作。

  ③*同志为了**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被捕经过的。

  2、思考:

  ⑴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⑵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⑶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

  ⑷文中哪些词语写出*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⑴用横线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外貌。

  ⑵用波浪线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⑴“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和对亲人的爱。

  ⑵*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⑶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四、巩固练习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习。

  3、画出文中写*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的表现,反映了*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⑴对亲人充满慈爱。

  ⑵对**事业无限忠诚。

  ⑶对敌人顽强**、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⑴**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⑵继承**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事业的**人。

  三、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5篇扩展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5篇(扩展1)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3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的事迹,受到生动的**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同志**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前】

  师: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有什么意义?

  生:清明节,我们要到亲人的墓前怀念过世的亲人。

  生:清明节,我们经常去烈士碑前缅怀**先烈。

  生:清明节,我们拜祭先人,献上鲜花,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怀念。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一个伟人,他就是将*****传播到*的第一人*同志。

  (课件出示*同志的遗像,同时低沉哀回的《***》响起)

  (静默1分钟后,出示“民族魂”网上人们悼念*的网上留言)

  师:许许多多人,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缅怀*同志,这是“民族魂”网上,人们给*同志的留言,请同学们**轻声读读。

  (学生**、轻声读,哀乐轻缓回荡)

  师:请几个同学读一读你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一条。

  生:梅花象征着努力拼搏,顽强地盛开在寒冷的冬天里开得是这麽美丽,*前辈您就像这梅花一样。

  生:伟大的**先烈,您悲壮的死唤醒了沉睡的*人;您的血殷红而绚烂。映照着被涂炭的大地与山河;您的不屈精神,鼓舞着千万个炎黄子孙,您的美名,永远铭刻在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心中,您就像雪中的梅花,傲然**,香飘四野,挺拔坚韧,美丽芬芳。不愧为岁寒三友。您安息吧!祖国已经强盛,人民正走向繁荣!

  生:象征英雄的花,应该送给英雄。您把满腔的热血献给了**,以自己的生命奠定了***成功的基础……您就像君子兰的名字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君子。安息吧,愿仁慈的地母的环抱里,用安您的灵魂……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这位梅花品格、君子兰名字一样的**先驱*同志。

  上课

  一、听写课文的片段。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下面片段,学生听写。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事业的信心。

  2、(学生听完后,课件出示片段)

  请学生对照课文或屏幕自己批改,并询问听写情况,提醒破折号的写法及作用。二、学习理解*对**的坚贞

  1、找出片段里,哪是写父亲的表情?

  生: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生:还有“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2、思考剩下的部分是写什么?

  生:是作者的联想。是作者根据父亲的表情联想到的。

  3、请大家用不同的符号画出父亲的表情和作者想的句子并读一读,思考安定、沉着是什么意思?

  4、引导理解为什么父亲的表情是那么安定,那么沉着?

  联系上下文体会感受*对**事业的坚贞。

  (板书:对**事业无比坚贞)

  5、许多**先烈为了正义的**事业,为了全*的**,为了**民族的生死存亡,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课件出示吉鸿昌、刘胡兰烈士的照片、简介及临刑前的伟大事迹,教师指名学生与自己感情朗读,每到动情处,学生自发由衷鼓掌,并加进齐读)

  请学生谈谈感想。

  三、学习理解*对家人的关爱

  1、*同志那样安定,那样沉着,还有其它意图吗?

  (学生沉默思考)体会*对与敌人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对家人的关爱。找出相关语段,从读中感悟。

  (板书:对家人深沉热爱)

  2、这篇课文是表现父亲对事业坚贞不屈,为什么要写到对家人深沉热爱呢?

  3、有感情朗读这段话。(学生读得很有感情,先抑后扬,先静后动)

  四、深情缅怀*

  1、*同志是坚定的*****追随者,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战士,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全部生命献给**事业,让我们一起去他的`纪念馆瞻仰缅怀他。

  (课件出示:*同志网上纪念馆,让学生参观)

  2、纪念馆特意设了“网上献花”,请大家讨论一下送什么花好?

  3、我们不但要献花,还要留言。请大家先自己在下面拟一拟自己的留言。等会,在课**最好的留言**我们班发表在网上。

  (学生拟写留言)

  4、同学们可以自己登陆“民族魂”网站,表达自己的心意。

  5、1927年4月28日,*同志与其他19位**志士被**张作霖残暴杀害了,永远离开了他的妻子,他的儿女,他的同志。时隔今天,我觉得这个题目越来越不能足以表达我们对大钊同志的怀念,请大家给这篇文章改改题目。

  生讨论后总结为《永远的回忆》(板书:永远的回忆)

  6、(出示课件,《***》哀回的音乐同时响起)

  总结:牢记就是最好的怀念。永远的大钊,永远的怀念,让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的同时,不要忘了这些为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献出生命的**先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5篇(扩展2)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课时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表达读后感、掌握学习方法和文章的表达方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的事迹,受到生动的**传统教育。

  3、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大钊同志的**精神,受到**传统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和面对亲人的悲伤,****地面对**。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2、教师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相关教具。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除开头外,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同志对**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请大家**读课文第8至17自然段,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

  简单的导入语意在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回忆,让学生理清思路,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1、这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敌人是怎样逮捕*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波浪线,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面对敌人的**,*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直线,读一读,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慌不忙保持严峻)

  4、“我”的表现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找出敌人、*、“我”不同的表现,为下面学习对比写法打下基础。

  5、现在我们把敌人、*、“我”不同的表现联系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同志在被捕时那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大无畏精神。

  6、过渡性语言:这样的写法叫对比,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之前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哪篇也运用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匆匆》一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

  7、(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不一样的布娃娃)你能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你更喜欢其中一个吗?(提示学生抓住样子、色彩、用料等方面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明确了解到对比写法大量应用于写作中后,再让学生充分掌握对比写法的好处,然后尝试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习得写作方法。

  三、迁移学法,自学自悟

  过渡性语言:*被捕后被关在牢房里,十多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有看见父亲,有一天,**叫我们过去,说是提审,*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1、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

  (1)**读文,了解片段大意。

  (2)圈画句子,体会人物思想。

  (3)小组商议,掌握文本信息。

  自学提示:在法庭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语句)母亲、妹妹表现如何?“我”的表现又如何?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变化?(按自学提示阅读18—29自然段。)

  【设计意图】

  自学提示里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体会*在法庭上表现出来的那种*静慈祥、安定沉着,也正因为*的这种表现深深地感染了家人,让家人学会化悲痛为力量,变得坚强。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自学成果。(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静慈祥安定沉着。)

  【设计意图】

  学贵有法,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终生。“在法庭上”这个部分的内容与前一部分“被捕时”结构上类似,师生合作归纳学习方法后,学生先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文,再同桌交流学习心得,最后集集体智慧共同汇报学习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性语言: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烈士。

  1、刚才大家朗读的3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拓展练习,掌握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老师这里提供一篇报道的开头,同学们能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结尾吗?

  开头:2011年3月11日,**发生9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设计意图】

  教学中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令学生拓宽视野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掌握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最后安排尝试练写,使学生习得方法。

  4、*同志为了**英勇**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或*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5、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心中应有千言万语想表达,此举正好符合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做到读写结合的要求。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故事。

  六、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局势严重坚持工作

  被捕时不慌不忙保持严峻

  法庭上*静慈祥安定沉着

  被害后无比悲痛铭记日子

  【设计意图】

  板书再现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2

  课前准备:阅读**故事(看录象《烈火中永生》)

  读熟课文

  教具准备:课文重点语句打印列出示屏展示仪

  教学要求:

  1、感受*同志忠于**、英勇无畏的**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确定目标

  (1)速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了*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坚持工作不幸被捕沉着**英勇就义

  (2)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你想学些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本文所写的故事发生在1927年,这一年的4月28日,对于我们一家来说是个沉痛的日子,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因为……

  (2)学生齐读,师说明:文章开头就点题,使读者印象深刻。

  三、学习第二段

  (1)导语:于是,作者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回忆起了十六年前的那些痛苦的往事。速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讲了什么?

  (2)*坚持工作,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引读2—6节

  (4)出示:“他不论多忙……含糊地回答我。”

  A 自读,概括这两句话分别写什么?

  B 联系上文思考: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C 小结:同是对“我”提出的问题,父亲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D 自读,联系上文体会*对待亲人和**工作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慈爱和善认真严肃)

  (5)有感情地朗读2—6节,思考:从这一段你可以体会到*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忠于**)

  (6)指读课文第二节,*为什么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结:这种前面说到了,后面有作必要交代的方法叫“照应”(板书)

  (7)引读第七节

  (8)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然后简要说一下*被捕的经过。

  (2)找出本段中描写敌人的一个比喻句“**似的”体现在那里?

  (3)文章是怎样写*当时的表现的?从他的表现中你能体会到*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英勇无畏)

  (4)这一段除了写父亲、“我”和敌人以外,还写了谁?

  你根据书上的描写介绍一下当时的阎振三吗?

  通过外表,你能想象他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前文和处也提到了阎振三(找出来)这里有没有交代清楚他到哪里去干什么?现在学了第三段,你知道原因了吗?这种写法我们称它叫什么?(照应)

  (5)感情练读第三段,再质疑。

  (6)小结

  五、小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阎振三被捕以后的情形,尽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注意想象合理。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的事迹,受到生动的**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同志**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前】

  师: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有什么意义?

  生:清明节,我们要到亲人的墓前怀念过世的亲人。

  生:清明节,我们经常去烈士碑前缅怀**先烈。

  生:清明节,我们拜祭先人,献上鲜花,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怀念。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一个伟人,他就是将*****传播到*的第一人*同志。

  (课件出示*同志的遗像,同时低沉哀回的《***》响起)

  (静默1分钟后,出示“民族魂”网上人们悼念*的网上留言)

  师:许许多多人,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缅怀*同志,这是“民族魂”网上,人们给*同志的留言,请同学们**轻声读读。

  (学生**、轻声读,哀乐轻缓回荡)

  师:请几个同学读一读你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一条。

  生:梅花象征着努力拼搏,顽强地盛开在寒冷的冬天里开得是这麽美丽,*前辈您就像这梅花一样。

  生:伟大的**先烈,您悲壮的死唤醒了沉睡的*人;您的血殷红而绚烂。映照着被涂炭的大地与山河;您的不屈精神,鼓舞着千万个炎黄子孙,您的美名,永远铭刻在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心中,您就像雪中的梅花,傲然**,香飘四野,挺拔坚韧,美丽芬芳。不愧为岁寒三友。您安息吧!祖国已经强盛,人民正走向繁荣!

  生:象征英雄的花,应该送给英雄。您把满腔的热血献给了**,以自己的生命奠定了***成功的基础……您就像君子兰的名字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君子。安息吧,愿仁慈的地母的环抱里,用安您的灵魂……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这位梅花品格、君子兰名字一样的**先驱*同志。

  【上课】

  一、听写课文的片段。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下面片段,学生听写。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事业的信心。

  2、(学生听完后,课件出示片段)

  请学生对照课文或屏幕自己批改,并询问听写情况,提醒破折号的写法及作用。二、学习理解*对**的坚贞

  1、找出片段里,哪是写父亲的表情?

  生: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生:还有“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2、思考剩下的部分是写什么?

  生:是作者的联想。是作者根据父亲的表情联想到的。

  3、请大家用不同的符号画出父亲的表情和作者想的句子并读一读,思考安定、沉着是什么意思?

  4、引导理解为什么父亲的表情是那么安定,那么沉着?

  联系上下文体会感受*对**事业的坚贞。

  (板书:对**事业无比坚贞)

  5、许多**先烈为了正义的**事业,为了全*的**,为了**民族的生死存亡,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课件出示吉鸿昌、刘胡兰烈士的照片、简介及临刑前的伟大事迹,教师指名学生与自己感情朗读,每到动情处,学生自发由衷鼓掌,并加进齐读)

  请学生谈谈感想。

  三、学习理解*对家人的关爱

  1、*同志那样安定,那样沉着,还有其它意图吗?

  (学生沉默思考)体会*对与敌人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对家人的关爱。找出相关语段,从读中感悟。

  (板书:对家人深沉热爱)

  2、这篇课文是表现父亲对事业坚贞不屈,为什么要写到对家人深沉热爱呢?

  3、有感情朗读这段话。(学生读得很有感情,先抑后扬,先静后动)

  四、深情缅怀*

  1、*同志是坚定的*****追随者,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战士,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全部生命献给**事业,让我们一起去他的纪念馆瞻仰缅怀他。

  (课件出示:*同志网上纪念馆,让学生参观)

  2、纪念馆特意设了“网上献花”,请大家讨论一下送什么花好?

  3、我们不但要献花,还要留言。请大家先自己在下面拟一拟自己的留言。等会,在课**最好的留言**我们班发表在网上。

  (学生拟写留言)

  4、同学们可以自己登陆“民族魂”网站,表达自己的心意。

  5、1927年4月28日,*同志与其他19位**志士被**张作霖残暴杀害了,永远离开了他的妻子,他的儿女,他的同志。时隔今天,我觉得这个题目越来越不能足以表达我们对大钊同志的怀念,请大家给这篇文章改改题目。

  生讨论后总结为《永远的回忆》(板书:永远的回忆)

  6、(出示课件,《***》哀回的音乐同时响起)

  总结:牢记就是最好的怀念。永远的大钊,永远的怀念,让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的同时,不要忘了这些为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献出生命的**先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4

  一、训练要求: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数: 三课时

  三、重点难点:

  1、读写重点: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方法。

  2、难点释疑:

  “被捕”这一段,通过正面和侧面的描写,表现了*崇高的*精神。“被审”这一段,通过*同志的衣着、眼镜、头发和神态,含蓄地表现了*同志伟大的胸怀。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这篇课文是谁回忆谁?

  3、为什么“回忆”前要加“十六年前”呢?(“十六年前的回忆”即回忆十六年前。)

  4、简介时代前景及作者。

  二、初读课文,交流自学情况。

  1、注意多音字。(待、夹)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幼稚:这里形容因年纪小,缺乏经验,考虑问题比较简单。

  娱乐:本课指使人快乐。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沉重:本文指“重”的意思。

  三、默读课文,思考。

  1、作者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重点回忆了哪几方面?

  (重点回忆“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

  2、理清文章的脉络。

  请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大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7小节)写*被捕前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工作。

  第二段(8-18小节)写*同志不幸被捕。

  第三段(19-29小节)写*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

  第四段(30-33小节)写全家人得知*被害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四、读课文第一段,讨论。

  1、课文第1小节是记什么时候的?从全文看,这一小节是什么叙述方法?为什么用这种叙述方法?

  (第1小节是*被害十六年之后的叙述,用倒叙的方法,因为课文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2、第1小节告诉我们什么?

  (*遇害是1927年4月28日,距写文章时已有16年了,作者深深地怀念着她的父亲*同志。)

  3、请再读课文,比较一下,那年春天,父亲的态度与*日有什么不同?父亲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早出晚归与*常不同;②整理书籍和文件,烧书和有字的纸片;③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局势越来越严重,工友阎振三被捕。)

  4、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劝*离开**,*是怎么说的?找出这句话,读一读,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什么?

  (从*对局势有清醒的誝,对坚持**有危险性有充分的估计,局势越紧张,他越紧**作,不肯离开,可以看出*对**事业高风亮节的负责精神,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大无畏气慨。)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段,思考并讨论。

  1、这一段写哪一天的事?什么事?

  (1927年4月26日,*不幸被捕。)

  2、在这样的时候,*,“我”和敌人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从文中有关语句读一读,并议一议。

  3、从这可以看出*是一个怎样的人?

  (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慨和对敌人的无比蔑视。)

  4、指导有感情朗读这段课文。读出“我的惊慌,*的沉着冷静和对敌人的蔑视的感情。读出表现敌人的凶暴的语气。

  5、小结。

  这一段讲*被捕的经过,着重描述了*同志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慨。

  二、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我在法庭上看到父亲是什么样的?有关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这些外貌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由于不屈服,已受过**折磨。即使*受过**,仍保持着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

  2、*对亲人的哭声和喊声有什么表示?他为什么会这样?

  (只是瞅了瞅,没对我们说一句话。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事业的僱,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应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3、我在法庭上为什么表现得机智勇敢?

  (*同志*时对“我”的教育和熏陶,“我”看到父亲被捕和在法庭上的表现,“我”从父亲那儿吸取了无穷的力量。)

  4、小结。

  这一段写*在法庭上的表现,面对**的敌人,*脸上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身陷囹圄,但对**事业仍然充满必胜的信心的那种伟大情怀。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段。

  1、这一段写全家人听到父亲被害的噩耗后悲痛万分的情形。画出描写全家人悲痛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母亲说“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中的“记住”包含有哪几方面的意思?

  (怀念亲人、憎恨敌人、报仇雪恨)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小结。

  这一段着重描述了“我”和母亲悲痛欲绝的情感和母女俩饱含着强烈爱与憎的对话,以表现他们对敌人无比仇恨,要铭记这难忘日子的誓言,计还血债的决心和对亲人深深怀念的情感。

  二、总结全文。

  1、讨论文章的中心。

  (通过*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法庭上和敌人作**的情景,赞扬了*同志忠于**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

  2、讨论文章的写法。

  ⑴什么是照应?(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提到了,后面再交代一下,这种写法叫“照应”。有了照应,容易把事情说得更加清楚,使文章前后联系得更加紧密,要注意,前后照应,中间在时间上或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间隔。)

  ⑵讨论课外练习题3,找出相应的照应句。

  ①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②后来听母亲说,**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③在*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3、课文前后照应,都是为了表现什么?

  (*同志忠于**、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作者:陆星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和**者的英勇。

  学情分析:

  对于*,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同志忠于**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的事迹,受到生动的**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同志**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者****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先驱*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同志遇难16周年——*烈士**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1927年,**张作霖在帝国**的**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军,还下令通缉在**坚持****的*同志,但*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从事**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指旧*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派用来****的**。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动。

  绞刑:**的一种,用生字**。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讲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

  2、朗读全文,能回答课后练习题1

  教学过程: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2)*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1、烧掉文件书籍;2、张作霖要派人搜查;3、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3)*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1、*同志夜以继日地为**忘我地工作。

  2、*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工作。

  3、*同志为了**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被捕经过的。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1)用“————”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外貌。

  (2)用“~~~~”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和对亲人的爱。

  (2)*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说明了他对**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着*同志跟敌人**,使他表现的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1、“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不为私情所动摇。

  (2、“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同志在法庭上****、镇定自若。

  四、巩固练习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习

  (3)画出文中写*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的表现,反映了*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a)对亲人充满慈爱。

  b)对**事业无限忠诚。

  c)对敌人顽强**、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1)**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继承**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事业的**人。

  三、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局势严重

  工作紧张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乐余中心小学教育*台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5

  一、介绍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师:*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者****的崇高品德。

  师:本课是**先驱*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同志遇难16周年──*烈士**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⑴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如:

  **: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的人。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的首领。

  宪兵:旧社会*派用来****的**。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动。

  绞刑:**的一种,用生字**。

  ⑵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三、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

  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⑴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⑵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⑶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⑷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小组合作,交流感悟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作者怎样描写*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的事迹,受到生动的**传统教育。

  教学重难点:引导体会作者描写*神态、动作、语言表现其**精神的方法。

  课前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制作ppt 演示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复习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首先知道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指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了解到*同志对**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作者怎样通过具体的事例,采用描写人物的哪些方法来体现其精神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一)自主学习

  1. 出示自学要求:自读第8—17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哪些人?他们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关键词句读出这些信息?(生自主学习)

  2. 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3. 小组展示,汇报学习成果

  大钊呢?我们一起学习18—29自然段。

  1. 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在法庭上,相关的人物都有怎样的表现呢?请画出相关的词句,写下自己的感受。(生自主学习)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 展示汇报

  4. 欣赏评析,点拨,指导读好句子。(相机板书:*静慈祥 安定沉着。)

  ◆预设句子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静而慈祥的脸。(外貌和神态描写)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施了重刑;

  “*静”说明*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

  “慈祥”充分体现了*对亲人的爱。

  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然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2)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事业的信心。

  ▲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为了体现 “安定”、“沉着”,作者怎样评价父亲?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他对**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面对亲人也不忧伤;相反的,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烈士。

  1. 刚才大家朗读的3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课件出示)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 拓展练习

  ★必做:老师提供一篇报道的开头,同学们尝试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结尾

  开头: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8.0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选做:*同志为了**英勇**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或*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4. 展示交流。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故事。

  六、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局势严重 坚持工作

  被捕时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法庭上 *静慈祥 安定沉着

  被害后 无比悲痛 铭记日子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7

  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正值*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故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本文描写了*同志坚贞不屈,忠于**的精神。除开头以外,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被捕前;第二部分讲被捕;第三部分讲在法庭上;第四部分讲被害后。

  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并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同志忠于**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重点:

  自学基础知识,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

  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名言警句交流:学生介绍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国家是每个人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份。

  一、交待目标,激**感

  是的,国家是每个人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份,从古至今,有多少爱国之士用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五单元,请同学们自读导读,说说导读告诉我们什么了?(生说再汇报)

  本单元我们要完成哪些学习目标呢?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再快速看看本单元内容自己来说一说。(生自己说再汇报)

  本课我们要自学的内容是13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写例话,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请同学们根据本课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课你的学习目标。(生自说再汇报)教师出示班级学习目标(见上目的要求)指读。

  二、出示提纲,引导思路

  请同学们运用已掌握的自学方法结合老师提出的目标和你自己制定的目标来进行自学,比一比,看谁效率高,先**自学再互相交流,自学的收获可写到知识树上。

  三、**自学,重点点拨

  1、学生自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疏理:

  a、先看知识树字词句篇读一遍。

  b、重点汇报理解了哪些内容。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什么是前后照应,有何好处?

  《十六年前的回忆》找出相照应的句子,开头结尾的关系,作用。

  文章主要内容,写了*同志的三件事,文章倒叙的写法。

  c、看13课课后题把没理解的一题第二问号作上记号。

  本课学习同学们有了不少收获,但对文章理解得不够深入,精讲课上我们再读课文通过*同志的表现来体会他的爱国精神。另外,虽然同学们能找到前后照应的句子,但理解这种写法还需在精讲课进一步深入。

  d、质疑:本课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

  师没疑,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前后照应,那什么是首尾连贯呢?生答。

  e、检查读课文,自选你受感动的片段读,并说说为什么选这部分读。自练指读评价。

  3、演练。

  ①看拼音写汉字(集体)

  ②用“√”选出正确读音。(个人做)

  被难(nán,nàn)僻静(pì,bì)抽屉(tī,tì)棉袍(páo,bāo)

  宪兵(xiān,xiàn)新夹衣(jiā,jiá)待了一会儿(dāi,dài)

  ③改错字(个人做)

  敌人把父亲全身收了一篇。()()

  写文章要注意前后照映,首尾联惯。()()()

  ④组词,娱误剧据袍抱阀伐宪先怒努(个人做)

  四、自我检测,矫正补救

  小组内

  ①听写生字词

  ②检查读课文组内互评

  五、总结评价。

  激励进步今天的自学课,同学们学习非常认真,收获也不小,留成同学们今后更加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将来为祖国的腾飞贡献力量。

  教学反思:

  这节课,同学们自己从课文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大家通过读,知道了课文从*的语言,动作等外表来表现*的沉静、镇定,坚贞不屈,通过读,知道了文章写敌人的心虚、**是为了衬托*同志的英勇无畏,知道了文章写亲友的害怕,突出*的从容,写亲友的机智是因为受到了*的影响。通过读,知道了*之所以坚贞不屈,沉着镇定是因为他忠于**,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那就是对于**的信心。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会写“阀、避”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并积累“避免、僻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的事迹,感受*的高贵品质。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的高贵品质。

  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石灰、竹的品质,古诗中也有很多赞颂梅花顽强不屈的**精神。梅花的品格也在无数**者身上得到展现。*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不畏艰险,面对敌人,****。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2.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生字:阀避啪瞪僻瞅靴魔刑哼峻绑啃袍执

  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提示易错字:“哼”的右下部是“了”,不要写成“子”。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

  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的事迹)

  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记叙)

  第一段(1)阐明题目;第二段(2-7)被捕前;第三段(8-18)被捕时;第四段(19-30)被审时;第五段(31-33)被害后

  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感受**先烈的坚强不屈精神。

  二、深入学习,感受人物形象

  1.学习被捕前部分。

  “那年春天”的实际时间(承上启下作用)

  表现局势危急的地方和*的态度(结合课文)

  2.学习被捕时部分。(抓住重点词语)

  感受紧张气氛和人物不同的态度。(“我”的惊恐、敌人的残暴、父亲的沉着和蔑视)

  3.学习被审时部分。(关注人物外貌、神态)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折磨)

  “*静而慈祥的脸”(对敌人的****和对亲人的爱)

  “安定、沉着”从容镇定,绝不动摇。

  4.学习被害后部分。(读好对话)

  对话表达出的感情。(牢记**,继承先烈的**精神,将**事业进行到底)

  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三、总结全文,领会精神

  1.总结*的精神品质,课件展示*的事迹。

  (*同志对亲人充满慈爱,对**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坚贞不屈。)

  2.结合课文,**说说感悟。

  3.完成课后习题。

  【课文小结】

  课文通过对**先烈*同志被捕遇害前后的回忆,展示了**先烈对**事业的无限忠诚,还展示了**先烈面对敌人时的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读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板书设计】

  父亲的被害日

  被捕前→局势严重—态度坚决

  十六年前的回忆被捕时→敌人残暴—安定沉着前后照应

  被审时——*静慈祥

  被害后→记住被害的日子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流畅质朴,课文中凝聚的情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激发。在讲解课文时,我指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感受文中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地方。学生参与文本后,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被*同志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震撼。这篇课文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这种**精神,所以我并没有将课文割裂开,而是整体感知,再重点讲解*同志面对敌人的表现,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同志的**精神。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9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剖吗?他是*****在*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派绞死了李大制。这篇文章是李大铡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制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来回答,主要写了李大例**的经过。)

  3.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来理解?、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分段,提示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J“、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段(从“那年春天一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

  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一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J十六年前的*是怎样的?(**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运动。)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这说明了什么?

  (李大铡是*****的负责人,他把**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铡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借助“思考·练习”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第一、二段。

  2.说说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李大制在被捕时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他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精神。)

  3、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制的,说明了什么?(“宪兵、侦探、**一一拥而入,挤满了小屋子”这些都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横肉’是说相貌凶恶,不要放走一个的吼叫,像一群**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枪对着父亲和我”这些都说明敌人的残暴。)

  4、“我”是怎样表现的?(“剧烈的心跳”,剧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惊慌)害怕的意思。这说明作者年纪小,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感到害怕。)

  5、练读第三段。(要求读出不同人不同的语气。)

  6、说说这段讲了什么?(讲李大刽被捕时从容不迫,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三、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李大刽在法庭上是怎样表现的,说明了什么?(“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静而慈祥的脸”这说明李大刽即使受过刑,仍保持对**事业的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对儿女的爱。对于亲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对**事业的必胜信心,使他在敌人**下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这就是伟大**家胸怀。)

  3.“我”在法庭上是怎样的?(为了保护哥哥,抢着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会意”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这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的影响下,在他的予命精神的影响下,由恐惧害怕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

  4.练读第四段课文,在读中进一步理解内容。

  四、学习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家人得知李大制被害后的情形怎样?从哪些词句看出来?(舅老爷“哭着回来”,“我”“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母亲“昏过去三次”这都说明李大刽的死给亲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母亲醒来后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咬紧牙说“昨天是4月28”“这些是说家人没有被悲痛压倒,而是牢记亲人碎害的日子,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

  3.练读第五段,要求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词语。(出示词语卡片)

  2.结合上下文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含糊、恐怖、会意、一拥而入

  3.朗读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

  1.*的女儿1943年写下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回忆1927年4月父亲遇难前后的日子。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李大铡是怎样被害**的,从中我们懂得了什么呢?

  2.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课文赞颂了李大刽忠于**事业及对**工作高度负责的伟大精神,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

  三、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气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讨论,(**发言)

  3.教师引导讨论并总结。

  (这篇课文是回忆录,开头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个日子就是4月28日。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4.找出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出示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答出:

  课文的结尾与句子(1)照应。“为了避免***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句子(2)照应。

  “在*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句子(3)照应。

  四、指导识记字形

  1.说说哪些字可以在比较中记忆。

  “剧”与“据”,“娱”与“误”、“袍”与“抱”,字形有相似之处,要注意区别,在比较中记忆。

  2.说说你是怎样记生字的。

  指名“阀”是形声字。“舅”上部要写正确。

  五、完成“思考·练习”4

  1.指名读词语。

  2.书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词两遍。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0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的事迹,受到生动的**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同志**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者****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先驱*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同志遇难16周年──*烈士**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

  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

  (*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指旧*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派用来****的**。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动。

  绞刑:**的一种,用生字**。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⑴“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⑵*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烧掉文件书籍。

  ②张作霖要派人搜查。

  ③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⑶*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①*同志夜以继日地为**忘我地工作。

  ②*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工作。

  ③*同志为了**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被捕经过的。

  2、思考:

  ⑴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⑵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⑶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

  ⑷文中哪些词语写出*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⑴用横线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外貌。

  ⑵用波浪线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⑴“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和对亲人的爱。

  ⑵*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⑶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四、巩固练习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习。

  3、画出文中写*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的表现,反映了*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⑴对亲人充满慈爱。

  ⑵对**事业无限忠诚。

  ⑶对敌人顽强**、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⑴**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⑵继承**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事业的**人。

  三、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瞅、钊”2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的事迹,受到生动的**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深入领会描写*同志**精神的重点语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准备:

  *同志照片及相关资料。

  一、结合印象深刻的语句体会*的**精神。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对*的**精神有了初步的认识。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把上节课画出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互相读一读,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分小组学习交流)

  2、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感受吧。

  (1)“父亲是很慈祥的……父亲竟这样含糊的回答我。”*知道局势危险,可他还是不肯躲起来,真是对工作负责。

  (2)“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当时很危险,随时都有被捕和**的的可能,从这里我体会到*对**负责任的态度。

  (指导朗读,读出这种坚定的语气)当时,**疯狂地****者,许多**者被迫离开**,整个**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局势这样紧张,*同志为了**事业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多么忠诚于**事业呀!(进一步朗读体会情感)

  (3)“父亲不慌不忙地……就向外走。”“不慌不忙”看出*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

  (4)“父亲保持着……没有道理可讲。”从这里可以看出*大无畏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态度,而且还体现出*很蔑视敌人。

  (5)“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静而慈祥的脸”*即使受过苦刑,还是这么*静、慈祥。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他对**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

  (6)“他脸上的表情……”面对亲人的哭喊,*仍然安定、沉着,正是因为他对**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无论面对的是敌人的苦刑还是亲人的哭喊,*的态度始终是那样的坚定,那样的从容。正是他对**的信心使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3、我们看,这是*就义前说的话。(出示*就义前说的话。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同学们,当这段话响在我们耳边时,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小结:是的,*那为了*的进步、人民的**而慷慨赴死的凛然正气,对**事业无比忠诚的**信念深深感染了我们。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哪句话最令你感动,就请你***读一读,把你对*的崇敬之情表达出来。

  二、学习前后呼应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这篇文章是*的女儿李星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不仅回忆了父亲被捕、被害的前后经过,也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读文章开头的一个自然段和结尾的三个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2、谁能试着读读这几个自然段,把那种悲痛的心情读出来。

  3、是呀,十六年前的回忆令人伤心悲痛,催人泪下。然而,忘不了的仅仅是4月28日这样一个日期吗?想一想,“我”忘不了的还有什么?

  三、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体会到了*对**事业忠贞不渝、充满信心的精神。我们忘不了的是***前慷慨的讲演,忘不了的是*为**勇于献身的精神,更忘不了的是那千千万万为**抛洒热血的**先烈!

  最后,请同学们把课文中需要积累的词语及感受深刻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

  四、作业:

  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后查找关于*的事迹,可以把这些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也可以在班里举行一次故事会。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5篇(扩展3)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

  课前准备:阅读**故事(看录象《烈火中永生》)

  读熟课文

  教具准备:课文重点语句打印列出示屏展示仪

  教学要求:

  1、感受*同志忠于**、英勇无畏的**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确定目标

  (1)速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了*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坚持工作不幸被捕沉着**英勇就义

  (2)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你想学些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本文所写的故事发生在1927年,这一年的4月28日,对于我们一家来说是个沉痛的日子,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因为……

  (2)学生齐读,师说明:文章开头就点题,使读者印象深刻。

  三、学习第二段

  (1)导语:于是,作者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回忆起了十六年前的那些痛苦的往事。速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讲了什么?

  (2)*坚持工作,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引读2—6节

  (4)出示:“他不论多忙……含糊地回答我。”

  A 自读,概括这两句话分别写什么?

  B 联系上文思考: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C 小结:同是对“我”提出的问题,父亲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D 自读,联系上文体会*对待亲人和**工作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慈爱和善认真严肃)

  (5)有感情地朗读2—6节,思考:从这一段你可以体会到*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忠于**)

  (6)指读课文第二节,*为什么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结:这种前面说到了,后面有作必要交代的方法叫“照应”(板书)

  (7)引读第七节

  (8)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然后简要说一下*被捕的经过。

  (2)找出本段中描写敌人的一个比喻句“**似的”体现在那里?

  (3)文章是怎样写*当时的表现的?从他的表现中你能体会到*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英勇无畏)

  (4)这一段除了写父亲、“我”和敌人以外,还写了谁?

  你根据书上的描写介绍一下当时的阎振三吗?

  通过外表,你能想象他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前文和处也提到了阎振三(找出来)这里有没有交代清楚他到哪里去干什么?现在学了第三段,你知道原因了吗?这种写法我们称它叫什么?(照应)

  (5)感情练读第三段,再质疑。

  (6)小结

  五、小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阎振三被捕以后的情形,尽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注意想象合理。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课时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表达读后感、掌握学习方法和文章的表达方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的事迹,受到生动的**传统教育。

  3、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大钊同志的**精神,受到**传统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和面对亲人的悲伤,****地面对**。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2、教师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相关教具。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除开头外,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同志对**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请大家**读课文第8至17自然段,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

  简单的导入语意在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回忆,让学生理清思路,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1、这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敌人是怎样逮捕*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波浪线,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面对敌人的**,*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直线,读一读,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慌不忙保持严峻)

  4、“我”的表现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找出敌人、*、“我”不同的表现,为下面学习对比写法打下基础。

  5、现在我们把敌人、*、“我”不同的表现联系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同志在被捕时那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大无畏精神。

  6、过渡性语言:这样的写法叫对比,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之前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哪篇也运用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匆匆》一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

  7、(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不一样的布娃娃)你能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你更喜欢其中一个吗?(提示学生抓住样子、色彩、用料等方面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明确了解到对比写法大量应用于写作中后,再让学生充分掌握对比写法的好处,然后尝试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习得写作方法。

  三、迁移学法,自学自悟

  过渡性语言:*被捕后被关在牢房里,十多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有看见父亲,有一天,**叫我们过去,说是提审,*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1、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

  (1)**读文,了解片段大意。

  (2)圈画句子,体会人物思想。

  (3)小组商议,掌握文本信息。

  自学提示:在法庭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语句)母亲、妹妹表现如何?“我”的表现又如何?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变化?(按自学提示阅读18—29自然段。)

  【设计意图】

  自学提示里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体会*在法庭上表现出来的那种*静慈祥、安定沉着,也正因为*的这种表现深深地感染了家人,让家人学会化悲痛为力量,变得坚强。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自学成果。(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静慈祥安定沉着。)

  【设计意图】

  学贵有法,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终生。“在法庭上”这个部分的内容与前一部分“被捕时”结构上类似,师生合作归纳学习方法后,学生先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文,再同桌交流学习心得,最后集集体智慧共同汇报学习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性语言: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烈士。

  1、刚才大家朗读的3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拓展练习,掌握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老师这里提供一篇报道的开头,同学们能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结尾吗?

  开头:2011年3月11日,**发生9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设计意图】

  教学中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令学生拓宽视野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掌握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最后安排尝试练写,使学生习得方法。

  4、*同志为了**英勇**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或*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5、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心中应有千言万语想表达,此举正好符合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做到读写结合的要求。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故事。

  六、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局势严重坚持工作

  被捕时不慌不忙保持严峻

  法庭上*静慈祥安定沉着

  被害后无比悲痛铭记日子

  【设计意图】

  板书再现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3

  一、训练要求: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数: 三课时

  三、重点难点:

  1、读写重点: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方法。

  2、难点释疑:

  “被捕”这一段,通过正面和侧面的描写,表现了*崇高的*精神。“被审”这一段,通过*同志的衣着、眼镜、头发和神态,含蓄地表现了*同志伟大的胸怀。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这篇课文是谁回忆谁?

  3、为什么“回忆”前要加“十六年前”呢?(“十六年前的回忆”即回忆十六年前。)

  4、简介时代前景及作者。

  二、初读课文,交流自学情况。

  1、注意多音字。(待、夹)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幼稚:这里形容因年纪小,缺乏经验,考虑问题比较简单。

  娱乐:本课指使人快乐。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沉重:本文指“重”的意思。

  三、默读课文,思考。

  1、作者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重点回忆了哪几方面?

  (重点回忆“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

  2、理清文章的脉络。

  请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大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7小节)写*被捕前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工作。

  第二段(8-18小节)写*同志不幸被捕。

  第三段(19-29小节)写*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

  第四段(30-33小节)写全家人得知*被害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四、读课文第一段,讨论。

  1、课文第1小节是记什么时候的?从全文看,这一小节是什么叙述方法?为什么用这种叙述方法?

  (第1小节是*被害十六年之后的叙述,用倒叙的方法,因为课文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2、第1小节告诉我们什么?

  (*遇害是1927年4月28日,距写文章时已有16年了,作者深深地怀念着她的父亲*同志。)

  3、请再读课文,比较一下,那年春天,父亲的态度与*日有什么不同?父亲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早出晚归与*常不同;②整理书籍和文件,烧书和有字的纸片;③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局势越来越严重,工友阎振三被捕。)

  4、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劝*离开**,*是怎么说的?找出这句话,读一读,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什么?

  (从*对局势有清醒的誝,对坚持**有危险性有充分的估计,局势越紧张,他越紧**作,不肯离开,可以看出*对**事业高风亮节的负责精神,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大无畏气慨。)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段,思考并讨论。

  1、这一段写哪一天的事?什么事?

  (1927年4月26日,*不幸被捕。)

  2、在这样的时候,*,“我”和敌人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从文中有关语句读一读,并议一议。

  3、从这可以看出*是一个怎样的人?

  (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慨和对敌人的无比蔑视。)

  4、指导有感情朗读这段课文。读出“我的惊慌,*的沉着冷静和对敌人的蔑视的感情。读出表现敌人的凶暴的语气。

  5、小结。

  这一段讲*被捕的经过,着重描述了*同志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慨。

  二、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我在法庭上看到父亲是什么样的?有关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这些外貌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由于不屈服,已受过**折磨。即使*受过**,仍保持着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

  2、*对亲人的哭声和喊声有什么表示?他为什么会这样?

  (只是瞅了瞅,没对我们说一句话。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事业的僱,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应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3、我在法庭上为什么表现得机智勇敢?

  (*同志*时对“我”的教育和熏陶,“我”看到父亲被捕和在法庭上的表现,“我”从父亲那儿吸取了无穷的力量。)

  4、小结。

  这一段写*在法庭上的表现,面对**的敌人,*脸上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身陷囹圄,但对**事业仍然充满必胜的信心的那种伟大情怀。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段。

  1、这一段写全家人听到父亲被害的噩耗后悲痛万分的情形。画出描写全家人悲痛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母亲说“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中的“记住”包含有哪几方面的意思?

  (怀念亲人、憎恨敌人、报仇雪恨)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小结。

  这一段着重描述了“我”和母亲悲痛欲绝的情感和母女俩饱含着强烈爱与憎的对话,以表现他们对敌人无比仇恨,要铭记这难忘日子的誓言,计还血债的决心和对亲人深深怀念的情感。

  二、总结全文。

  1、讨论文章的中心。

  (通过*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法庭上和敌人作**的情景,赞扬了*同志忠于**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

  2、讨论文章的写法。

  ⑴什么是照应?(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提到了,后面再交代一下,这种写法叫“照应”。有了照应,容易把事情说得更加清楚,使文章前后联系得更加紧密,要注意,前后照应,中间在时间上或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间隔。)

  ⑵讨论课外练习题3,找出相应的照应句。

  ①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②后来听母亲说,**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③在*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3、课文前后照应,都是为了表现什么?

  (*同志忠于**、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作者:陆星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和**者的英勇。

  学情分析:

  对于*,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同志忠于**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的事迹,受到生动的**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同志**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者****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先驱*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同志遇难16周年——*烈士**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1927年,**张作霖在帝国**的**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军,还下令通缉在**坚持****的*同志,但*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从事**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指旧*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派用来****的**。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动。

  绞刑:**的一种,用生字**。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讲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

  2、朗读全文,能回答课后练习题1

  教学过程: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2)*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1、烧掉文件书籍;2、张作霖要派人搜查;3、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3)*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1、*同志夜以继日地为**忘我地工作。

  2、*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工作。

  3、*同志为了**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被捕经过的。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1)用“————”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外貌。

  (2)用“~~~~”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和对亲人的爱。

  (2)*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说明了他对**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着*同志跟敌人**,使他表现的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1、“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不为私情所动摇。

  (2、“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同志在法庭上****、镇定自若。

  四、巩固练习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习

  (3)画出文中写*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的表现,反映了*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a)对亲人充满慈爱。

  b)对**事业无限忠诚。

  c)对敌人顽强**、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1)**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继承**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事业的**人。

  三、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局势严重

  工作紧张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乐余中心小学教育*台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4

  一、介绍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师:*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者****的崇高品德。

  师:本课是**先驱*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同志遇难16周年──*烈士**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⑴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如:

  **: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的人。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的首领。

  宪兵:旧社会*派用来****的**。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动。

  绞刑:**的一种,用生字**。

  ⑵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三、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

  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⑴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⑵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⑶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⑷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小组合作,交流感悟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的事迹,受到生动的**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同志**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者****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先驱*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同志遇难16周年──*烈士**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

  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

  (*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指旧*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派用来****的**。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动。

  绞刑:**的一种,用生字**。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⑴“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⑵*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烧掉文件书籍。

  ②张作霖要派人搜查。

  ③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⑶*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①*同志夜以继日地为**忘我地工作。

  ②*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工作。

  ③*同志为了**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被捕经过的。

  2、思考:

  ⑴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⑵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⑶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

  ⑷文中哪些词语写出*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⑴用横线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外貌。

  ⑵用波浪线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⑴“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和对亲人的爱。

  ⑵*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⑶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四、巩固练习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习。

  3、画出文中写*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的表现,反映了*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⑴对亲人充满慈爱。

  ⑵对**事业无限忠诚。

  ⑶对敌人顽强**、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⑴**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⑵继承**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事业的**人。

  三、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作者怎样描写*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的事迹,受到生动的**传统教育。

  教学重难点:引导体会作者描写*神态、动作、语言表现其**精神的方法。

  课前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制作ppt 演示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复习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首先知道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指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了解到*同志对**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作者怎样通过具体的事例,采用描写人物的哪些方法来体现其精神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一)自主学习

  1. 出示自学要求:自读第8—17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哪些人?他们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关键词句读出这些信息?(生自主学习)

  2. 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3. 小组展示,汇报学习成果

  大钊呢?我们一起学习18—29自然段。

  1. 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在法庭上,相关的人物都有怎样的表现呢?请画出相关的词句,写下自己的感受。(生自主学习)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 展示汇报

  4. 欣赏评析,点拨,指导读好句子。(相机板书:*静慈祥 安定沉着。)

  ◆预设句子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静而慈祥的脸。(外貌和神态描写)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施了重刑;

  “*静”说明*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

  “慈祥”充分体现了*对亲人的爱。

  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然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2)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事业的信心。

  ▲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为了体现 “安定”、“沉着”,作者怎样评价父亲?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他对**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面对亲人也不忧伤;相反的,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烈士。

  1. 刚才大家朗读的3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课件出示)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 拓展练习

  ★必做:老师提供一篇报道的开头,同学们尝试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结尾

  开头: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8.0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选做:*同志为了**英勇**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或*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4. 展示交流。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故事。

  六、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局势严重 坚持工作

  被捕时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法庭上 *静慈祥 安定沉着

  被害后 无比悲痛 铭记日子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瞅、钊”2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的事迹,受到生动的**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深入领会描写*同志**精神的重点语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准备:

  *同志照片及相关资料。

  一、结合印象深刻的语句体会*的**精神。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对*的**精神有了初步的认识。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把上节课画出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互相读一读,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分小组学习交流)

  2、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感受吧。

  (1)“父亲是很慈祥的……父亲竟这样含糊的回答我。”*知道局势危险,可他还是不肯躲起来,真是对工作负责。

  (2)“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当时很危险,随时都有被捕和**的的可能,从这里我体会到*对**负责任的态度。

  (指导朗读,读出这种坚定的语气)当时,**疯狂地****者,许多**者被迫离开**,整个**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局势这样紧张,*同志为了**事业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多么忠诚于**事业呀!(进一步朗读体会情感)

  (3)“父亲不慌不忙地……就向外走。”“不慌不忙”看出*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

  (4)“父亲保持着……没有道理可讲。”从这里可以看出*大无畏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态度,而且还体现出*很蔑视敌人。

  (5)“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静而慈祥的脸”*即使受过苦刑,还是这么*静、慈祥。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他对**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

  (6)“他脸上的表情……”面对亲人的哭喊,*仍然安定、沉着,正是因为他对**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无论面对的是敌人的苦刑还是亲人的哭喊,*的态度始终是那样的坚定,那样的从容。正是他对**的信心使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3、我们看,这是*就义前说的话。(出示*就义前说的话。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同学们,当这段话响在我们耳边时,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小结:是的,*那为了*的进步、人民的**而慷慨赴死的凛然正气,对**事业无比忠诚的**信念深深感染了我们。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哪句话最令你感动,就请你***读一读,把你对*的崇敬之情表达出来。

  二、学习前后呼应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这篇文章是*的女儿李星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不仅回忆了父亲被捕、被害的前后经过,也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读文章开头的一个自然段和结尾的三个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2、谁能试着读读这几个自然段,把那种悲痛的心情读出来。

  3、是呀,十六年前的回忆令人伤心悲痛,催人泪下。然而,忘不了的仅仅是4月28日这样一个日期吗?想一想,“我”忘不了的还有什么?

  三、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体会到了*对**事业忠贞不渝、充满信心的精神。我们忘不了的是***前慷慨的讲演,忘不了的是*为**勇于献身的精神,更忘不了的是那千千万万为**抛洒热血的**先烈!

  最后,请同学们把课文中需要积累的词语及感受深刻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

  四、作业:

  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后查找关于*的事迹,可以把这些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也可以在班里举行一次故事会。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8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的事迹,受到生动的**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同志**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前】

  师: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有什么意义?

  生:清明节,我们要到亲人的墓前怀念过世的亲人。

  生:清明节,我们经常去烈士碑前缅怀**先烈。

  生:清明节,我们拜祭先人,献上鲜花,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怀念。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一个伟人,他就是将*****传播到*的第一人*同志。

  (课件出示*同志的遗像,同时低沉哀回的`《***》响起)

  (静默1分钟后,出示“民族魂”网上人们悼念*的网上留言)

  师:许许多多人,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缅怀*同志,这是“民族魂”网上,人们给*同志的留言,请同学们**轻声读读。

  (学生**、轻声读,哀乐轻缓回荡)

  师:请几个同学读一读你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一条。

  生:梅花象征着努力拼搏,顽强地盛开在寒冷的冬天里开得是这麽美丽,*前辈您就像这梅花一样。

  生:伟大的**先烈,您悲壮的死唤醒了沉睡的*人;您的血殷红而绚烂。映照着被涂炭的大地与山河;您的不屈精神,鼓舞着千万个炎黄子孙,您的美名,永远铭刻在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心中,您就像雪中的梅花,傲然**,香飘四野,挺拔坚韧,美丽芬芳。不愧为岁寒三友。您安息吧!祖国已经强盛,人民正走向繁荣!

  生:象征英雄的花,应该送给英雄。您把满腔的热血献给了**,以自己的生命奠定了***成功的基础……您就像君子兰的名字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君子。安息吧,愿仁慈的地母的环抱里,用安您的灵魂……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这位梅花品格、君子兰名字一样的**先驱*同志。

  【上课】

  一、听写课文的片段。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下面片段,学生听写。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事业的信心。

  2、(学生听完后,课件出示片段)

  请学生对照课文或屏幕自己批改,并询问听写情况,提醒破折号的写法及作用。二、学习理解*对**的坚贞

  1、找出片段里,哪是写父亲的表情?

  生: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生:还有“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2、思考剩下的部分是写什么?

  生:是作者的联想。是作者根据父亲的表情联想到的。

  3、请大家用不同的符号画出父亲的表情和作者想的句子并读一读,思考安定、沉着是什么意思?

  4、引导理解为什么父亲的表情是那么安定,那么沉着?

  联系上下文体会感受*对**事业的坚贞。

  (板书:对**事业无比坚贞)

  5、许多**先烈为了正义的**事业,为了全*的**,为了**民族的生死存亡,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课件出示吉鸿昌、刘胡兰烈士的照片、简介及临刑前的伟大事迹,教师指名学生与自己感情朗读,每到动情处,学生自发由衷鼓掌,并加进齐读)

  请学生谈谈感想。

  三、学习理解*对家人的关爱

  1、*同志那样安定,那样沉着,还有其它意图吗?

  (学生沉默思考)体会*对与敌人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对家人的关爱。找出相关语段,从读中感悟。

  (板书:对家人深沉热爱)

  2、这篇课文是表现父亲对事业坚贞不屈,为什么要写到对家人深沉热爱呢?

  3、有感情朗读这段话。(学生读得很有感情,先抑后扬,先静后动)

  四、深情缅怀*

  1、*同志是坚定的*****追随者,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战士,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全部生命献给**事业,让我们一起去他的纪念馆瞻仰缅怀他。

  (课件出示:*同志网上纪念馆,让学生参观)

  2、纪念馆特意设了“网上献花”,请大家讨论一下送什么花好?

  3、我们不但要献花,还要留言。请大家先自己在下面拟一拟自己的留言。等会,在课**最好的留言**我们班发表在网上。

  (学生拟写留言)

  4、同学们可以自己登陆“民族魂”网站,表达自己的心意。

  5、1927年4月28日,*同志与其他19位**志士被**张作霖残暴杀害了,永远离开了他的妻子,他的儿女,他的同志。时隔今天,我觉得这个题目越来越不能足以表达我们对大钊同志的怀念,请大家给这篇文章改改题目。

  生讨论后总结为《永远的回忆》(板书:永远的回忆)

  6、(出示课件,《***》哀回的音乐同时响起)

  总结:牢记就是最好的怀念。永远的大钊,永远的怀念,让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的同时,不要忘了这些为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献出生命的**先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9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剖吗?他是*****在*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派绞死了李大制。这篇文章是李大铡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制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来回答,主要写了李大例**的经过。)

  3.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来理解?、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分段,提示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J“、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段(从“那年春天一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

  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一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J十六年前的*是怎样的?(**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运动。)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这说明了什么?

  (李大铡是*****的负责人,他把**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铡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借助“思考·练习”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第一、二段。

  2.说说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李大制在被捕时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他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精神。)

  3、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制的,说明了什么?(“宪兵、侦探、**一一拥而入,挤满了小屋子”这些都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横肉’是说相貌凶恶,不要放走一个的吼叫,像一群**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枪对着父亲和我”这些都说明敌人的残暴。)

  4、“我”是怎样表现的?(“剧烈的心跳”,剧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惊慌)害怕的意思。这说明作者年纪小,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感到害怕。)

  5、练读第三段。(要求读出不同人不同的语气。)

  6、说说这段讲了什么?(讲李大刽被捕时从容不迫,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三、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李大刽在法庭上是怎样表现的,说明了什么?(“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静而慈祥的脸”这说明李大刽即使受过刑,仍保持对**事业的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对儿女的爱。对于亲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对**事业的必胜信心,使他在敌人**下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这就是伟大**家胸怀。)

  3.“我”在法庭上是怎样的?(为了保护哥哥,抢着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会意”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这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的影响下,在他的予命精神的影响下,由恐惧害怕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

  4.练读第四段课文,在读中进一步理解内容。

  四、学习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家人得知李大制被害后的情形怎样?从哪些词句看出来?(舅老爷“哭着回来”,“我”“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母亲“昏过去三次”这都说明李大刽的死给亲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母亲醒来后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咬紧牙说“昨天是4月28”“这些是说家人没有被悲痛压倒,而是牢记亲人碎害的日子,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

  3.练读第五段,要求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词语。(出示词语卡片)

  2.结合上下文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含糊、恐怖、会意、一拥而入

  3.朗读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

  1.*的女儿1943年写下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回忆1927年4月父亲遇难前后的日子。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李大铡是怎样被害**的,从中我们懂得了什么呢?

  2.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课文赞颂了李大刽忠于**事业及对**工作高度负责的伟大精神,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

  三、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气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讨论,(**发言)

  3.教师引导讨论并总结。

  (这篇课文是回忆录,开头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个日子就是4月28日。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4.找出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出示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答出:

  课文的结尾与句子(1)照应。“为了避免***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句子(2)照应。

  “在*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句子(3)照应。

  四、指导识记字形

  1.说说哪些字可以在比较中记忆。

  “剧”与“据”,“娱”与“误”、“袍”与“抱”,字形有相似之处,要注意区别,在比较中记忆。

  2.说说你是怎样记生字的。

  指名“阀”是形声字。“舅”上部要写正确。

  五、完成“思考·练习”4

  1.指名读词语。

  2.书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词两遍。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会写“阀、避”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并积累“避免、僻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的事迹,感受*的高贵品质。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的高贵品质。

  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石灰、竹的品质,古诗中也有很多赞颂梅花顽强不屈的**精神。梅花的品格也在无数**者身上得到展现。*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不畏艰险,面对敌人,****。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2.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生字:阀避啪瞪僻瞅靴魔刑哼峻绑啃袍执

  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提示易错字:“哼”的右下部是“了”,不要写成“子”。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

  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的事迹)

  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记叙)

  第一段(1)阐明题目;第二段(2-7)被捕前;第三段(8-18)被捕时;第四段(19-30)被审时;第五段(31-33)被害后

  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感受**先烈的坚强不屈精神。

  二、深入学习,感受人物形象

  1.学习被捕前部分。

  “那年春天”的实际时间(承上启下作用)

  表现局势危急的地方和*的态度(结合课文)

  2.学习被捕时部分。(抓住重点词语)

  感受紧张气氛和人物不同的态度。(“我”的惊恐、敌人的残暴、父亲的沉着和蔑视)

  3.学习被审时部分。(关注人物外貌、神态)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折磨)

  “*静而慈祥的脸”(对敌人的****和对亲人的爱)

  “安定、沉着”从容镇定,绝不动摇。

  4.学习被害后部分。(读好对话)

  对话表达出的感情。(牢记**,继承先烈的**精神,将**事业进行到底)

  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三、总结全文,领会精神

  1.总结*的精神品质,课件展示*的事迹。

  (*同志对亲人充满慈爱,对**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坚贞不屈。)

  2.结合课文,**说说感悟。

  3.完成课后习题。

  【课文小结】

  课文通过对**先烈*同志被捕遇害前后的回忆,展示了**先烈对**事业的无限忠诚,还展示了**先烈面对敌人时的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读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板书设计】

  父亲的被害日

  被捕前→局势严重—态度坚决

  十六年前的回忆被捕时→敌人残暴—安定沉着前后照应

  被审时——*静慈祥

  被害后→记住被害的日子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流畅质朴,课文中凝聚的情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激发。在讲解课文时,我指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感受文中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地方。学生参与文本后,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被*同志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震撼。这篇课文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这种**精神,所以我并没有将课文割裂开,而是整体感知,再重点讲解*同志面对敌人的表现,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同志的**精神。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1

  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正值*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故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本文描写了*同志坚贞不屈,忠于**的精神。除开头以外,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被捕前;第二部分讲被捕;第三部分讲在法庭上;第四部分讲被害后。

  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并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同志忠于**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重点:

  自学基础知识,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

  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名言警句交流:学生介绍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国家是每个人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份。

  一、交待目标,激**感

  是的,国家是每个人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份,从古至今,有多少爱国之士用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五单元,请同学们自读导读,说说导读告诉我们什么了?(生说再汇报)

  本单元我们要完成哪些学习目标呢?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再快速看看本单元内容自己来说一说。(生自己说再汇报)

  本课我们要自学的内容是13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写例话,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请同学们根据本课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课你的学习目标。(生自说再汇报)教师出示班级学习目标(见上目的要求)指读。

  二、出示提纲,引导思路

  请同学们运用已掌握的自学方法结合老师提出的目标和你自己制定的目标来进行自学,比一比,看谁效率高,先**自学再互相交流,自学的收获可写到知识树上。

  三、**自学,重点点拨

  1、学生自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疏理:

  a、先看知识树字词句篇读一遍。

  b、重点汇报理解了哪些内容。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什么是前后照应,有何好处?

  《十六年前的回忆》找出相照应的句子,开头结尾的关系,作用。

  文章主要内容,写了*同志的三件事,文章倒叙的写法。

  c、看13课课后题把没理解的一题第二问号作上记号。

  本课学习同学们有了不少收获,但对文章理解得不够深入,精讲课上我们再读课文通过*同志的表现来体会他的爱国精神。另外,虽然同学们能找到前后照应的句子,但理解这种写法还需在精讲课进一步深入。

  d、质疑:本课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

  师没疑,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前后照应,那什么是首尾连贯呢?生答。

  e、检查读课文,自选你受感动的片段读,并说说为什么选这部分读。自练指读评价。

  3、演练。

  ①看拼音写汉字(集体)

  ②用“√”选出正确读音。(个人做)

  被难(nán,nàn)僻静(pì,bì)抽屉(tī,tì)棉袍(páo,bāo)

  宪兵(xiān,xiàn)新夹衣(jiā,jiá)待了一会儿(dāi,dài)

  ③改错字(个人做)

  敌人把父亲全身收了一篇。()()

  写文章要注意前后照映,首尾联惯。()()()

  ④组词,娱误剧据袍抱阀伐宪先怒努(个人做)

  四、自我检测,矫正补救

  小组内

  ①听写生字词

  ②检查读课文组内互评

  五、总结评价。

  激励进步今天的自学课,同学们学习非常认真,收获也不小,留成同学们今后更加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将来为祖国的腾飞贡献力量。

  教学反思:

  这节课,同学们自己从课文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大家通过读,知道了课文从*的语言,动作等外表来表现*的沉静、镇定,坚贞不屈,通过读,知道了文章写敌人的心虚、**是为了衬托*同志的英勇无畏,知道了文章写亲友的害怕,突出*的从容,写亲友的机智是因为受到了*的影响。通过读,知道了*之所以坚贞不屈,沉着镇定是因为他忠于**,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那就是对于**的信心。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5篇(扩展4)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10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1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巧用多种照应方法,文章结构十分严谨。

  一、再现式照应,即后面所说的是前文内容的再现或重复。

  例如开头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说:“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4月28日。”这样照应,不仅点明了*烈士**的具体日期,而且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二、回答式照应,即后面所说的是对前面内容的解释或回答。

  例如前头说:“有时候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后面写道:“为了避免***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这样写说明*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和无限忠于*的可贵品质。

  三、续写式照应,即后面所说的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延伸和深化。

  例如前面说“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到**厅里去了。后文说:“在*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这就交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且说明*的品质也教育了工友,他宁可遭受折磨,也不泄露*的秘密。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2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巧用多种照应方法,文章结构十分严谨。

  一、再现式照应,即后面所说的是前文内容的再现或重复。

  例如开头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说:“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4月28日。”这样照应,不仅点明了*烈士**的具体日期,而且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二、回答式照应,即后面所说的是对前面内容的解释或回答。

  例如前头说:“有时候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后面写道:“为了避免***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这样写说明*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和无限忠于*的可贵品质。

  三、续写式照应,即后面所说的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延伸和深化。

  例如前面说“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到**厅里去了。后文说:“在*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这就交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且说明*的品质也教育了工友,他宁可遭受折磨,也不泄露*的秘密。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3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一共分三课时,第一课时的效果令人满意,学生自读课文后,多数能够概括出课文的内容,结合字典理解课文的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第二课时主要结合*言行的句子,深入体会*同志的**精神,理解*面对**从容不迫、****的气概。在小组进行讨论时,发言的只是极个别同学,还有的同学采取等待的态度,等别人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课堂上出现冷场现象,老师还怕耽误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就越俎代庖,唱独角戏。这一课老师细致地备了课,准备得非常充分,为什么学生发言不够积极,思维狭窄,缺乏语言表达能力?可能是学生朗读得不够充分,没有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去,没有推敲重点词句、精心研读吧?也可能是老师没有想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吧?我想应该让学生首先大量阅读**书籍,让足够的**先烈的动人事迹感化他们,再去开讲这一课也许效果会更好些吧?也许是现在的学生生活得过于幸福,根本体验不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尽管结合了*的被捕后的资料,凶恶的敌人剥去了他的十个指甲仍然没有向敌人屈服,但是只有少数同学面带愤恨,多数表情冷漠,没有激情。总体的感觉就是学生对英雄的大无畏气概领悟得不够彻底,课堂上能够根据重要句子发表意见的只有赵琳、刘彦*、商梦瑶、牛楠楠、牛林杰几个同学,要不是他们几个起着引领作用,恐怕难以完成任务。第三课时,找出课文的表达方法,小组内在讨论时意见一致,能找出首尾呼应和对比描写的句子、段落,但是为什么这样表达,多数同学还是说不清楚,原因就是在第二课时,没有在读中感悟*的高贵品质。只有通过老师的讲解,解决了课文为什么要用首尾呼应和对比的表达方法。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一得一惑

  今天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课文通过对*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先烈忠于**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感受*的高贵品质。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两方面:

  1、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课文,理解*的高贵品质。

  2、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人物的高贵品质。

  在实际教学中,第一个目标完成得较理想。(原本我还怕学生因为对时代背景不熟悉,难以体会人物的品质)课堂上我先和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和写作顺序,然后让他们用足够的时间自读课文,找出能够表现出*高贵品质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我给了学生大约十五分钟,他们大多数能准确找出文章中能反映***精神的句子,并谈出自己的体会,最后**整理出*有沉着冷静、从容镇定、忠于**、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

  反思:高年级的阅读课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给他们方法,提出要求,让他们自己去完成阅读任务,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这课的学习来看是可以做到的。老师只要抓住课文的主线,给学生明确的指引,引导学生去找出课文的关键句子,并感悟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情感,学生是能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的。

  但第二个目标却进行得很不顺利。本文是悼念文章,朗读基调应是悲痛的,语速要适中,语气要低沉些。而描写父亲神态、语言的句子,要读得坚定有力。但是无论我怎么引导学生,用范读,用讲解等方法,学生就是无法读出那种基调,一遍两遍三遍……就是读得**淡淡,象一锅没放盐的白粥,怎样品都缺少味道。最后,只好带着这一遗憾下课。

  反思:这课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朗读训练,按理说应该顺理成章,可是为何学生总是读不出语气呢?我试过给学生解释,试过范读,也试过叫学生个别读,个别读时有一两个学生还是读得可以的,可是一到全班讲读,又让人听得摇头了。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感情?真想听听其它老师的指点。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4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同志的**精神,受到**传统的熏陶感染。所以在教学前就要设计好引导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收集关于1927年前的*的情况,认识**割据形势下,*从事**工作的危险性及*同志的生*的资料。

  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找出需要深入体会的句子,重点在描写*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言行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讨论,加深领会*同志的精神。如,“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明知形势严峻,处境万分危险,但他竟**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表现了对**高度负责的精神。“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发下面的*静而慈祥的脸。”说明*同志即使受过**,仍保持这对**事业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时对我们讲的——他对于**事业的信心。”正因为*同志对**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伤痛。相反,他要永“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人化悲痛为力量。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让学生感悟到*同志对**事业的赤胆忠心。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5

  一、成功之处

  善于创设情境,以情境带动学生。导入部分的图配乐,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基调,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一种庄重、缅怀先烈的氛围中来。

  教学设计与课文有关的字词练习,是我这学期来的新做法。比如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根据词语意思写出词语、根据字在词语的意思选出正确解释……方法多样,既让学生得到考试方法的训练,又让他们很轻松地掌握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为进一步读懂课**好铺垫。

  在教学中,特别是放手让学生学习的时候,他们的发现很多,体悟很多都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我都予以肯定,同时也不放任自流,把自己的感悟再加进去,使之更合理更全面。

  二、不足之处

  在本课的教学中,领会文章前后照应的写法这一环节做得最让自己沮丧。学生不能领悟其好处,又接近下课了,未完成教学,我把前后照应的好处和课文结合后直接告诉他们了。但是,当学生不能体会时,教师的作用不就是点拨吗?有点矛盾了。

  三、改进措施

  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6

  本课是回忆录。通过对*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先烈忠于**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的安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

  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起对**先烈的崇敬之情;

  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中心,落实知识点”为指导思想,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做好前置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在读完课题后我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体裁,了解作者,联系课文,思考本文的写作时间?有了前置性的学习,学生一下子就弄明白答案了;在阅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引导学生感受开门见山的写法,还有中间的,结尾的内容都有前后照应的写法;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充分的体现了课前先学的课题成果,大多数学生读字准确,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课是有缺陷,我想:在教学中要多些诱导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疑问,甚至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7

  课堂亮点:

  一、朗读指导的扎实、有效

  在整堂课中,能以朗读为理解、体验的主线,精心设计了个别读、评议读、分角色读、对比读等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较为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如,设身处地读,把词语送到句子中读,想象画面读等,都使朗读的效果凸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得有滋有味。

  二、学习方法的渗透、运用

  在学习“法庭上”这一部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父亲受刑后的表现,深刻感悟到*同志的坚贞不屈、忠于**的品质,腾出时间让学生静静地读书批注,并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行理解汇报,查资料法、抓重点词法、联系生活实际法、想象法等学生运用自如,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三、自己读书质疑,自己读书求解

  结合教材,我觉得“伟大的力量”“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这些词句对于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这句话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质疑的环节,让学生在联系上下文,结合单元组内容,自己反复读书中解决问题。事实上,学生的问题问得有价值,回答得也很到位。

  四、简单中“不简单”

  本课的教学设计,环节清楚,思路清晰,可谓简单。但每一部分都做了精心的安排,达成教学目标。“被捕时”的教学以指导朗读为主,以读带讲;“法庭上”的教学以巩固、运用学习方法及质疑、比较的途径让学生学习语言、体会**先烈的高尚精神,网站献花、留言,升华学生的情感,使工具性与人文性****。

  几点缺憾:

  1、教学时间上仍安排不够合理。在“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这一环节消耗时间较多,造成拖课。

  2、课堂学生主动参与的面不够。六年级的学生,公开课比*时的课要拘谨,放不够开,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3、教学侧重*忠于**的崇高品质,但从*对家庭深沉的爱教学还不够突出,造成主人公的形象不够立体。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备课的过程中,我深入学习课程的基本理念,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教学的规律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重点突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但是,对于语文课的教学,有时候在头脑里总是有点混乱,上上课,就茫然了。

  首先,在阅读分析*同志被捕是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发现“敌人的**”与“*的不慌不忙”这一对比处,深入体会*的镇定勇敢,感受对比写法的作用。其次,利用阎振三的再次出现,引出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通过学生反复地去读,自主感悟,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之后,再由学生**找出文中出现的几处前后照应的句子,再读再体会。

  课堂教学中,有预设,也有生成。本课最后所生成的环节,也顺理成章。在教学最后环节收束之后,我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教育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的**先烈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回的新生活,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这一环节,给了学生倾诉内心世界的机会,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的能力。

  但是,对于课时的安排上有所拖沓,上课时就没有着急,课堂就显得松垮,第二课时边读课文边浅显的**,我的目的是为下节课打基础,课时课堂容量就没有了,更加体现不出高效来了。

  反思是老师教学工作不断提高的阶梯,当我们认真准备一节课时,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课后,我一直在想,这次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缺点,主要在于教师,教师必须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工作时紧张的心理总会给我们带来各种失误。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认真细致地备课、反思,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收获。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9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同志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及被害后的经过,表达了*忠于**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崇高品质及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等、互动的。但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同志对**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

  2.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等、互动的。但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同志对**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抓住坚决、常、轻易、哪能这些语言的关键词,抓住不慌不忙、惯有、严峻这些人物神态的关键词,采用换词(句)法点拨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去与文本对话,使阅读教学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

  3.与文本对话需要教师、学生的情感投入,与文本对话除了具有*等性,互动性,还应有情感性,因为语文学科的文本是无处不充斥着情感的东西,诗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导学生认识*这位伟大形象时,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有感情的*等对话,即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等;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对话,即教师的情感点拨,学生的情感触发等一系列阅读活动。如引导想象,谈谈感想,谈谈心情的教学环节都较好地引发了读者(教师、学生)与作者、编者产生了共鸣--对*同志的缅怀、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达到了生本、师生、生生精神上的**交流。

  不足之处:课文较长,故事又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再加上学生不了解当时的社会局势,对于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必定没有多深的感触。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我会这样做: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演课本剧的形式,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演、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示挂图,指导读图,理解“安定、沉着”等词语。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10

  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初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扣住本文的主旨部分"*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能这样 "展开的。在生本,生生,师生的不断对话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到*同志的高大的形象和**的精神,与文本产生共鸣,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 .教学时,我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再放手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中的重点,我注意引导学生分层理解逐步学习,第一步给此段分层,并概括层意,第二步抓重点词句,领悟道理,由于教学时我立足于综合运用小学阶段的基本功,从题入手,理清脉络,抓中心, 悟道理,由理及情,由情导行,使比较难理解而又比较枯的论文变得易学,有趣。

  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首先应该提倡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勇敢的个性和探求知识的好奇之心。还要通过引导,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做到"善于"**,这里最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如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字词发问,从能体现思路,揭示重点,统率全文的题目设问,从不理解的句子,句子之间的联系方面发问,还可以从标点符号方面发问等。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还要善于点拨释疑,选择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帮助他们通过读书,思考去探索答案,让学生体验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快乐。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5篇(扩展5)

——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后感10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后感1

  祖国,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家园,在如河的历史里,有千千万万的爱国英雄历历在目:有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 其中,最令我无比感动、难以忘怀的是*。

  我曾读过一篇文章 《十六年前的回忆》。讲述的是:爱国英雄*为了避免***被破坏,迫不得已把相关文件和书籍烧掉。没过几天,敌人突然来袭,不由分说的抓走了*一家。*受尽折磨,但仍然不屈不挠,敌人以为,只要用 绞刑 这个可怕的字眼就会让*屈打成招,可是,*却更加坚定,敌人怒火中烧,把*绞死了。1927年4月28日,这位爱国英雄,永远,永远离开了我们。

  *这个人深深的烙在了我的心里,没有了他,没有了这一位位伟大、为*事业**的爱国英雄们,我们能有今天的辉煌吗?

  瞧,*广场上,那徐徐飘扬的*,那鲜***旗帜,染红了我们的心,染红了我们的魂,他高高的挂在旗杆上,高高的挂在人们心中;听,那庄严肃穆,激情昂扬的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们的自豪,我们的激情,我们的骄傲;看,飞上太空的天宫一号,王亚*,聂海胜,他们不怕危险,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科学,他们是我们的榜样!

  当我们用着现代高科技,手机,电脑,难道我们不为祖国的发达感到自豪吗?当我们躺在舒软的沙发上,看着电视,难道不为*的和*感到欣慰吗?祖国步步走向繁荣昌盛,我们日日引以为骄傲!可是,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是爱国英雄们,用双手,用血汗创造的吗?

  祖国,我不想用这些词章来博得您对我的爱,但是,我想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我对您深深的爱,那就是 努力学习。

  我身为**的少年,更要接住这时代的接力棒。要好好读书,为祖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要刻苦学习,为大家,为父母,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要努力奋斗,争取做下一代的**人!

  祖国,您是华夏儿女心中的根,也是我心中的根。

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后感2

  这天我们学习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我被父亲----*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

  课文主要讲述了:*同志在被特务抓住后,誓死不说出*的秘密,对于敌人的严刑拷打无动于衷,最后被杀死的故事。

  尽管敌人十分残酷,可*同志坚强不屈,沉着冷静的同敌人进行**。应对亲人的哭喊,他表现得异常坚强,表现了一个**者坚定的**信念。不屈服于严刑拷打,不为*厚禄所动。*大义凛然,矢志不渝,用****捍卫了一个*人的信仰,谱写了一首壮烈的**诗篇。为了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有许许多多*似的英雄,抛头颅,洒热血。我们深情的缅怀他们,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还有许多的英雄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如:黄继光,张思德、*的献身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们应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后感3

  今天我们学习了李星华的一篇文章,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读完以后,我深受感动。

  原来对*并不是十分的了解,但读了这篇文章我不由对他肃然起敬。

  其实,在战争时期,**事业之初,也有许多伟大的人。他们不屈服于敌人的严刑拷打,用生命捍卫着祖国。众所皆知的董存瑞、黄继光,就是用生命,去保全了大家。还有许多的`,虽然不在战场上,却仍然为**事业尽力甚至付出生命的人。在敬佩他们这种坚韧不拔,百折不屈的精神的同时,我也对那些心狠手辣的敌人深痛恶绝。他们怎么可能忍心用那么残忍的**?我也不理解,为什么要去侵略了,好好地生活,和睦的相处难道不好吗?在发起战争之前,他们有想过有多少无辜的百姓被殃及?原本**静静的生活因为一声枪响而被打断,流离失所的还算是幸运了,有多少人在浑然不觉时就这样离开人世,**无存?!用那些人的性命作为代价去换取一场战争?!摸着良心问,这样做,是不是太残忍了?有误会,有摩擦,何不坐下来好好的谈,为什么要动不动就开始打仗?

  现在的我们,远离战争,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学习、生活、玩耍。而这一切的美好,都是用**先烈的鲜血和生命换回的,我们要珍惜这一切。要珍惜粮食,那是农民伯伯们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成果;要珍惜书本,那是作家、编辑们不分日夜的汗水;要爱惜红领巾,尊重**,那是用烈士鲜血染红的……

  我们要好好的学习,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要努力的学习,将来使祖国更加强大!

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后感4

  祖国,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家园,在如河的历史里,有千千万万的爱国英雄历历在目:有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其中,最令我无比感动、难以忘怀的是――*。

  我曾读过一篇文章――《十六年前的回忆》。讲述的是:爱国英雄*为了避免***被破坏,迫不得已把相关文件和书籍烧掉。没过几天,敌人突然来袭,不由分说的抓走了*一家。*受尽折磨,但仍然不屈不挠,敌人以为,只要用“绞刑”这个可怕的字眼就会让*屈打成招,但是,*却更加坚定,敌人怒火中烧,把*绞死了。1927年4月28日,这位爱国英雄,永远,永远离开了我们。

  *这个人深深的烙在了我的心里,没有了他,没有了这一位位伟大、为*事业**的爱国英雄们,我们能有这天的辉煌吗

  瞧,*广场上,那徐徐飘扬的*,那鲜***旗帜,染红了我们的心,染红了我们的魂,他高高的挂在旗杆上,高高的挂在人们心中;听,那庄严肃穆,激情昂扬的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们的自豪,我们的激情,我们的骄傲;看,飞上太空的天宫一号,王亚*,聂海胜,他们不怕危险,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科学,他们是我们的榜样!

  当我们用着现代高科技,手机,电脑,难道我们不为祖国的发达感到自豪吗当我们躺在舒软的沙发上,看着电视,难道不为*的和*感到欣慰吗祖国步步走向繁荣昌盛,我们日日引以为骄傲!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是爱国英雄们,用双手,用血汗创造的吗?

  祖国,我不想用这些词章来博得您对我的爱,但是,我想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我对您深深的爱,那就是――努力学习。

  我身为**的少年,更要接住这时代的接力棒。要好好读书,为祖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要刻苦学习,为大家,为父母,创造更加完美的未来;要努力奋斗,争取做下一代的**人!

  祖国,您是华夏儿女心中的根,也是我心中的根。

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后感5

  每当我听到**响起,我会想起**;每当我看到**升起,我会想到**;每当我看到红领巾在胸前飘扬,我也会想起**。或许它的开创者已经或不可避免地走了,但是,他们的后代,或者我们——和他们没有太大关系的人,会把它传递,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是*******的孩子,我们有义务去传递火种。而**先烈*更是为我们做出了一个表率。

  那是1927年。4月份,这是一个本该鸟语花香的时候,可在那时却充满了恐怖。**张作霖要彻查***人,*本应该从**撤退,这样既可以保全自己,又可以在别地发展。可他出于强烈的**心,留了下来。可怕的一天越来越近了。4月6日,敌人来了,*和其一家人一同***,他受到了严刑拷打,可在法庭上,依然不可动摇他对**的信心,敌人理屈词穷、恼羞成怒,终于,在4月28日,*被残忍的绞死了。

  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呀!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才熬过了8年抗战,3年内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先烈的血洒沙场,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的今天!我们难道不应该珍惜今天吗?我们难道不应该向他们学习吗?

  现在,*的新一代必须要有这种精神:这种“为**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为国捐躯,而是体现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不退缩,军训时不叫苦叫累!只有做到了这些小事,才能聚沙成塔,积跬步成千里,积小流成江河,取得**火炬的接力权!

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后感6

  今天,当我读到语文书里《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我情不自禁地又想起疼爱我的爸爸。可是,一年前,爸爸已经离我而去了。泪水无法洗去我心中的悲痛,爸爸的音容笑貌无时不浮现在我眼前。然而,我再也听不到爸爸声音了,再也得不到爸爸的爱抚了。

  当我提起笔的时候,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写下女儿对您的思念。记得小时侯,我发现我们班新来的一个**学经常吃零食,什么炸薯条呀,棒棒糖呀,这都是我最喜欢吃的,我还发现**学身边常常有一大群同学围着她,不懂事的我羡慕得不得了。上课时,常常想到那些美味的零食。一天中午放学,我的肚子饿得要命。可是回到家,一个人也没有,失望之余却有点高兴。

  我壮着胆子,蹑手蹑脚地来到房间,从您的衣服口袋里拿走钱,至于多少现在确实记不起了,只记得一想到能和同学一样有零食吃,所有的害怕已经被我抛到九霄云外,有了第一次,接着便是第二次、第三次……直到被您发现,一向慈祥的您却变得严肃起来,还狠狠地打了我一顿,那个晚上,我躲在房间里怎么也不肯出来,是您,敲开了我禁闭的心灵。让我明白了道理,教会了我做人……

  任时光飞逝,岁月变迁,都无法挥去我心中的记忆。爸爸,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为您,为妈妈争

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后感7

  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由无数**先烈的生命换来的,我读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后,深受感触。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早出晚归地工作。为了保护*,他把书和有字的文件烧掉了。在**和法庭上,他大义凛然,保持着自己的冷静。直到1927年4月28日,被绞刑**。

  读完了课文,我对*同志深深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我想对他说:尊敬的*同志,您的愿望实现了,**胜利了!我们要向您学习,学习您那对工作高度负责,遇事处变不惊,镇定从容,坚强不屈的崇高精神,为自己的祖国做出一份贡献。你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绞刑两个多么残忍的字眼,一种多么恐怖的刑法,一对多么令人发颤的词语!绞刑是多么地可怕!可是,虽然*可以选择生与死,但是他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这么傻?他既然可以生存下来,为什么要选择死呢?难道他不想生活了吗?不是这样的。有谁会不爱惜自己的生命?有谁不知道生命是最宝贵的?有谁不想好好的过日子?*也是迫不得已啊!他作为一位优秀*员,人民和*都需要他,他为了*的未来,为了人民的未来,他真的是不得不去走这一条死路。如果想生存下来,就得做叛徒,*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正如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没有*就没有新*正如那首歌里唱的。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要学习**烈士那种对工作高度负责、遇事处变不惊、镇定从容、坚强不屈的崇高精神。我们要感谢*和*。

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后感8

  祖国,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家园,在如河的历史里,有千千万万的爱国英雄历历在目:有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其中,最令我无比感动、难以忘怀的*。

  我曾读过一篇文章《十六年前的回忆》。讲述的是:爱国英雄*为了避免***被破坏,迫不得已把相关文件和书籍烧掉。没过几天,敌人突然来袭,不由分说的抓走了*一家。*受尽折磨,但仍然不屈不挠,敌人以为,只要用绞刑这个可怕的字眼就会让*屈打成招,可是,*却更加坚定,敌人怒火中烧,把*绞死了。1927年4月28日,这位爱国英雄,永远,永远离开了我们。

  *这个人深深的烙在了我的心里,没有了他,没有了这一位位伟大、为*事业**的爱国英雄们,我们能有今天的辉煌吗?

  瞧,*广场上,那徐徐飘扬的*,那鲜***旗帜,染红了我们的心,染红了我们的魂,他高高的挂在旗杆上,高高的挂在人们心中;听,那庄严肃穆,激情昂扬的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们的自豪,我们的激情,我们的骄傲;看,飞上太空的天宫一号,王亚*,聂海胜,他们不怕危险,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科学,他们是我们的榜样!

  当我们用着现代高科技,手机,电脑,难道我们不为祖国的发达感到自豪吗?当我们躺在舒软的沙发上,看着电视,难道不为*的和*感到欣慰吗?祖国步步走向繁荣昌盛,我们日日引以为骄傲!可是,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是爱国英雄们,用双手,用血汗创造的吗?

  祖国,我不想用这些词章来博得您对我的爱,但是,我想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我对您深深的爱,那就是努力学习。

  我身为**的少年,更要接住这时代的接力棒。要好好读书,为祖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要刻苦学习,为大家,为父母,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要努力奋斗,争取做下一代的**人!

  祖国,您是华夏儿女心中的根,也是我心中的根。

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后感9

  祖国,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家园,在如河的历史里,有千千万万的爱国英雄历历在目:有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其中,最令我无比感动、难以忘怀的是——*。

  我曾读过一篇文章——《十六年前的回忆》。讲述的是:爱国英雄*为了避免***被破坏,迫不得已把相关文件和书籍烧掉。没过几天,敌人突然来袭,不由分说的抓走了*一家。*受尽折磨,但仍然不屈不挠,敌人以为,只要用“绞刑”这个可怕的字眼就会让*屈打成招,可是,*却更加坚定,敌人怒火中烧,把*绞死了。1927年4月28日,这位爱国英雄,永远,永远离开了我们。

  *这个人深深的烙在了我的心里,没有了他,没有了这一位位伟大、为*事业**的爱国英雄们,我们能有今天的辉煌吗?

  瞧,*广场上,那徐徐飘扬的*,那鲜***旗帜,染红了我们的心,染红了我们的魂,他高高的挂在旗杆上,高高的挂在人们心中;听,那庄严肃穆,激情昂扬的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们的自豪,我们的激情,我们的骄傲;看,飞上太空的天宫一号,王亚*,聂海胜,他们不怕危险,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科学,他们是我们的榜样!

  当我们用着现代高科技,手机,电脑,难道我们不为祖国的发达感到自豪吗?当我们躺在舒软的沙发上,看着电视,难道不为*的和*感到欣慰吗?祖国步步走向繁荣昌盛,我们日日引以为骄傲!可是,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是爱国英雄们,用双手,用血汗创造的吗?

  祖国,我不想用这些词章来博得您对我的爱,但是,我想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我对您深深的爱,那就是——努力学习。

  我身为**的少年,更要接住这时代的接力棒。要好好读书,为祖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要刻苦学习,为大家,为父母,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要努力奋斗,争取做下一代的**人!

  祖国,您是华夏儿女心中的根,也是我心中的根。

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后感10

  今天,我读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我被文中的主人公——*那种忠于**,死于**的精神感动。

  文章主要写了作者的父亲*为了保全*早起晚归的工作,把很多重要的文件都烧掉了。但局势越来越严重,一群*派把*一家都抓走了,作者、作者母亲、作者妹妹,被带进了女子拘留所。在法庭上*和*派斗智斗勇,时刻保持者安定和沉着,知道**。

  读完文章,我对*敬佩不已,他那种对**的高度负责的精神多么可贵,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那些为了钱财就背叛祖国的人是多么的可耻,造成了当当巨大损失。这种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不顾集体的人最可恨。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一毛一。”为了**事业而**的人则重于泰山;而那些为了财富**的人的死就轻于鸿一毛一。我相信,只要我们对自己的指责高度负责,尽心尽力的弯沉,虽不重于泰山但觉不比鸿一毛一轻!

  记得有一次,我因为自私被慕青说了一顿。那天妈妈买菜回来,手里离了好多的东西,我开了门就去看书去了,妈妈说:“儿子,能帮我关一下门吗?”“你不会自己关吗?”我大叫着。:“可我的手里提着菜,管不了。” “那你就把菜放下之后再关吗!”我十分的不耐烦。妈妈就把东西放到厨房后站在门口,要我把门关上才肯罢休。我极不情愿的气呼一呼的把门关上。本来就身体不好的妈妈买了这么多东西本已经很累了,但依然很耐心的和我讲了很长时间的道理。直到我真正明白‘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爱是相互的,不是自私的’等等。当时还觉得有些抵触,但现在想想感觉自己做的确实太过分了,真是后悔。

  *的精神令我感动,更令我反思:也许我们做不了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好我们份内的事。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5篇(扩展6)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菁选5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谁能说一说你对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理解?

  2.简介***。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的哪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1)正音:待会儿、沉着

  (2)指名回答思考题。

  (课文主要讲了***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三、分小组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10个生字的字音,会用生字组词。

  2.理解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3.辨析词语

  阀()娱()僻()怖()宪()

  伐()误()避()布()选()

  胖()刑()押()舅()绞()

  伴()形()胛()臼()较()

  四、分组探究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4.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恐怖、宪兵、**、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的事,感受**传统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同志的**精神。

  教学准备:

  ①收集关于***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

  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谈心中的疑问)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

  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

  1、**练习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1、学生**汇报被捕前部分

  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课文7段,出示***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父亲把**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重点读好父亲的话。

  过渡语: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2、学生汇报被捕时部分

  汇报10—11段,从“不慌不忙”一词体会父亲镇定自若,体会父亲为**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汇报17段,体会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汇报其他段落,从敌人**和野蛮体会当时社会的黑暗。

  尽管敌人似**一般,父亲却表现的镇定自若,这样勇敢坚强的父亲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同桌合作读8-—17段。

  3、汇报被捕后部分

  19段从“乱篷篷”一词你想到什么?(出示19段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出示22段,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

  教师小结:父亲为了**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学生再读22段。

  三、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1、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

  2、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的好同志,却在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张作霖杀害了,同学们**读29-30段,体会全家人的悲痛心情。

  3、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

  四、领悟表达,展示收获

  1、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

  教师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

  2、作业

  ⑴抄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⑵课外阅读《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书籍。

  ⑶了解***的其他故事。

  板书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时局严重形势紧急高度负责

  被捕中不慌不忙态度严峻勇敢坚强

  被捕后乱篷篷生死置之度外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3

  教材分析:

  本文是*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和**者的英勇。

  学情分析:

  对于*,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同志忠于**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的事迹,受到生动的**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同志**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者****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先驱*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同志遇难16周年——*烈士**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1927年,**张作霖在帝国**的**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军,还下令通缉在**坚持****的*同志,但*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从事**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指旧*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派用来****的**。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动。

  绞刑:**的一种,用生字**。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讲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

  2、朗读全文,能回答课后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2)*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烧掉文件书籍;张作霖要派人搜查;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3)*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1、*同志夜以继日地为**忘我地工作。

  2、*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工作。

  3、*同志为了**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被捕经过的。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1)用“下划线”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外貌。

  (2)用“波浪线”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和对亲人的爱。

  (2)*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说明了他对**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着*同志跟敌人**,使他表现的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1、“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不为私情所动摇。

  (2、“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同志在法庭上****、镇定自若。

  四、巩固练习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谁能说一说你对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理解?

  2.简介*。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的哪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1)正音:待会儿、沉着

  (2)指名回答思考题。

  (课文主要讲了*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三、分小组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10个生字的字音,会用生字组词。

  2.理解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3.辨析词语

  阀()娱()僻()怖()宪()

  伐()误()避()布()选()

  胖()刑()押()舅()绞()

  伴()形()胛()臼()较()

  四、分组探究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4.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5

  学习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恐怖、宪兵、**、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的事,感受**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同志的**精神。

  教学准备:

  ①收集关于*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

  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谈心中的疑问)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

  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

  1.**练习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1.学生**汇报被捕前部分

  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课文7段,课件出示*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父亲把**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重点读好父亲的话。

  过渡语: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2.学生汇报被捕时部分

  汇报10—11段,从“不慌不忙”一词体会父亲镇定自若,体会父亲为**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汇报17段,体会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汇报其他段落,从敌人**和野蛮体会当时社会**。

  尽管敌人似**一般,父亲却表现的镇定自若,这样勇敢坚强的父亲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同桌合作读8--17段。

  3.汇报被捕后部分

  19段从“乱篷篷”一词你想到什么?(出示19段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出示22段,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

  教师小结:父亲为了**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学生再读22段。

  三、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1.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

  2.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的好同志,却在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张作霖杀害了,同学们**读29-30段,体会全家人的悲痛心情。

  3.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

  四、领悟表达,展示收获

  1.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

  教师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

  2.作业超市

  ⑴抄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⑵课外阅读《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书籍。

  ⑶了解*的其他故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