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陋室铭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陋室铭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让学生了解押韵的字和押韵的作用。

  3、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字词,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韵文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创作性思维创作。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解释题目,介绍写作背景

  1、导入课文:

  师:前一阶段有一首《考试铭》流传很广,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哪一篇文章仿写的呢?

  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考试铭”读起来很好笑,但没有什么价值。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对比一下就会明白,不管是从节奏上,意境上,思想上,陋室铭都远远高于考试铭、

  2、解释题目:

  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题目中"陋室"是什么意思?、简陋的房子、“铭”是什么意思?、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与昭申鉴戒、明白了"陋室铭"三个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就是对陋室进行歌颂、结合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作者主要是要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

  3、介绍作品背景:

  大家知道多少有关刘禹锡的事?给大家讲个有关这篇文章来源的小故事吧: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宠臣,被德宗**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大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这篇文章,并请他的好朋友,当时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人会记住那个势利的县官,但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

  二、解释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1、解释字词:

  请同学们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

  回答同学们的**,等同学们没有问题后,有重点地解释课文、

  重点字词:

  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2、理解课文内容:

  齐读一遍课文,**同学来翻译课文,老师从旁提示、

  (译文:山的名声不在于山的高低,只要有了仙人也就有了名声。水的名声不在于水的深浅,只要有了龙的存在也就有了灵气。虽然我所处的是一间简陋狭小的房屋,但我高尚的道德品格同样可以四处传播。苔藓爬**台阶,呈现一片碧绿。小草映着门帘,室内满是青葱。*日里谈笑的都是博学通达的大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一个是没有文化不学无术的人。可以随心所欲的拨弄那未经雕饰的琴,翻阅研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使耳朵的听觉紊乱,也没有众多的公文需要劳心伤神。这间简陋狭小的房屋既如同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如同西蜀的扬雄故居般出名。就像孔子说的:只要是道德品格高尚的君子居住之地,有什么理由说它是简陋的呢?)

  给课文分层:

  (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山水引出陋室、德馨一词统领全篇,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点明全文主旨、

  (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说明"陋室不陋"三句话分别从环境,交往人物,室中事三个角度来说明。

  (南阳诸葛庐、何陋之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

  课文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雅:可见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之雅: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孔子云:何陋之有?”---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再朗诵一遍课文,结合意思,在朗诵的过程中,试着把它背诵下来。

  三、完成课后作业,:

陋室铭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3、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字词及句子的翻译;

  2、文章的主旨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3、默写背诵。

  三:教学难点:类比及比兴的写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陋室铭》这篇文章。

  四组学生准备四项内容。

  二、第一组学生准备文学常识

  1、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2、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背景:**革新失败后被贬所作

  二、节奏朗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请一位学生朗读无标点的原文。

  2、集体有节奏朗读。

  三、第二组学生准备文言字词

  1、活用现象

  名:出名(名作动)

  上:长到(名作动)

  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

  2、课下注释

  【灵】灵验

  【斯】这

  【馨】品德高尚

  【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

  【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即知识浅薄的人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公文

  【金经】指佛经。

  【劳形】使身体劳累。形,身体。

  三、第三组学生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藓的痕迹,长到台阶上,一片碧绿;青草颜色,映入竹帘中,满目青葱。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在这里)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译文:(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修饰的琴,阅读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在这里)没有的奏乐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8、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第四组学生回答内容写法

  1、揭示文章主旨的是哪一句?作者是怎样引出陋室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用比兴的手法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的山和水比陋室,以因“仙龙”而出名灵验比“德馨”,说明因为陋室主人品德高尚,所以陋室不陋。

  2、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点?具体说明。

  答:从三个方面描写陋室不陋。

  自然环境: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突出了陋室的环境清幽的特点;

  交往人物: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突出了交往人物博学的特点;

  生活情趣:如“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突出了生活情趣高雅的特点

  3、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何用意?

  答:运用类比手法,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突出了陋室不陋.

  4、作者借山水、仙人、神龙、名人的事迹比喻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答: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文章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答:引用孔子的话,以反问作结,再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突出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节操和情趣,同时又照应了“惟吾德馨”一句,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6、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志趣的手法叫什么?

  答:托物言志

  五、展示中考习题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

  2、《陋室铭》中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

  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调素琴,阅金经指高雅的生活,是作者向往的;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指的寻欢作乐及被世俗纷扰的生活,是作者厌恶的。

  3、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正确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3、学习托物言志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

  1、托物言志手法。

  2、翻译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不爱慕荣利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生活情趣。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指导法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导入

  (二)简要了解作者及背景

  (三)字词积累

  (四)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点拨朗读技巧。

  (五)学生结合注释,正确的翻译课文。

  1、自主翻译

  2、合作交流

  3、**并适当点拨

  六;学生理解课文

  方法:问题启示法

  1、文章开头运用什么手法引出“陋室”?

  2、作者从哪个方面写出了陋室不陋?

  3、文章最后为什么要提‘诸葛庐’和‘子云亭’呢?

  4、作者在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5、作者写陋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物 托物言志 志

  高尚情操

  陋室 安贫乐道

  七、作业

  1、正确翻译课文,完成练习册。

  2、背诵全文 。

  《陋室铭》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文言文教学。我用了一课时,上完后,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教学任务完成,教学顺利。但是,今天改完基础训练册后发现,许多学生作业错误很多,字词翻译全班只有几个同学全对。问答题有几个没写的,中间对课文的内容掌握的也不够好。我认为这节课不太成功,原因有:

  1、课文朗读少,课前预习不好。

  2、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性较差。所以以后设计问题要精,**课堂能力要强。让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多读课文,熟悉文本。

陋室铭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一种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教学要求

  1、从生长环境方面,体态香气方面,风度方面分析莲花有什么值得喜爱的,理解《爱莲说》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2、抓住重点词句输通文意。

  教学重点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爱莲说》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2、《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其一,运用了叠式衬托法,文中三次以菊和牡丹衬托莲,而作用各别,巧妙地逐步加深了主题。其二,运用了拟人比喻法,寓所要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于所写事物的相似特点中,把人的趋势,倨傲、清高等特征,以牡丹的浓艳、菊花的傲霜、莲花的清逸等特点表现出来,写物喻人,生动贴切,含义深刻。

  (1)借花喻人,托物言志。

  以"予独爱莲"四字,引出一段莲的颂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莲的风貌和气质:处污秽之境,葆纯正之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莲茎贯通正直,表里如一,卓然自立。"香远益清",写莲清香远溢,芳气袭人;"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写莲的形态端庄大方,凛然可敬。

  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莲外。显然,作者是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纵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文中写了莲的七种可贵的品质,一一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第一,"出淤泥而不染"(在**污浊的环境中不受影响,洁白无瑕,近墨者不黑);第二"濯清涟而不妖"(在优越的环境中不炫耀,天真自然);第三,"中通外直"(胸怀豁达);第四,"不蔓不枝"(行为正直);第五,"香远益清"(美德远播);第六,"亭亭净植"(洁身**,傲然立世);第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气节高尚,英姿威仪)。

  (2)运用映衬,烘云托月。

  《爱莲说》主要写莲,但用菊和牡丹来作映衬。

  首先,要明确作者所写的三种花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把菊花比作"花之隐逸者",是说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把牡丹比作"花之富贵者",是说牡丹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把莲花比作"花之君子者",是说莲花高洁清逸,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明确了比喻义,再看看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对莲的褒扬显而易见,是全文的重心,而对菊和牡丹又是什么态度呢?叹惋菊花,鄙薄牡丹。真正爱菊的隐逸者陶潜,因蔑视世俗,厌恶官场而返归田园、寄情山水。应该说,陶潜的品格也是高尚的,但其不足因而为之叹惋的是:陶潜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君子"则不同,他们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相形之下,"花之隐逸者"就比"花之君子者"略逊一筹了。至于牡丹,李唐之世,每当盛开,则**趋之若鹜,有种植求利者,株价数万。文人墨客争相赋诗,推波助澜。周敦颐目睹当时世风日下,官场混浊,称牡丹为"花之富贵者",正表现了作者对那些追名逐利、****之辈的鄙薄和憎恶。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3、《陋室铭》的结构是怎样的?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 ("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 ("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陋室不陋。

  比兴起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推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之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之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之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至此陋室不陋的蕴义已然写足。

  陋室不陋:以两个历史人物类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最后引《论语》之典,束住全文。"孔子云:何陋之有?"

  4、《陋室铭》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 虚实是我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审美概念,也是艺术辩证法的总纲。《陋室铭》是虚实结合的佳作。全文81个字,虚实相生,变化有致,耐人寻味。

  开篇以形象的议论起笔:"山不在高,……有龙则灵。"推出全文题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虚代实,出笔不凡。"德馨",一语统摄全篇,突出道德的作用。第二层进入对"陋室"的描写。先写清幽景物 "苔痕上阶""草色入帘",渲染恬静气氛,反映出主人的淡泊心志。此为实景描写。次写"陋室"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前句为实写,后句为虚写,虚实相配,尽写"陋室"儒雅之风。最后写"陋室"中生活之事。"调素琴,阅金经"为实写,表现主人高雅的生活情操。"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为虚写,反映主人对世俗、官场生活的厌恶。这一层没有出现"德"字,但处处扣紧"惟吾德馨"这一题旨。

  在对"陋室"的"景""人""事"三方面的实写之中,巧妙地穿插了"三无"的虚写,加上 引入题旨的"二有"虚笔,真是虚实相间,烘托有术。最后的结尾,又用"诸葛庐""子云 亭""孔子云"三个历史掌故,类比、引证,以虚映实,反映了作者闲适的心境和淡泊的志趣。

  寥寥81字,虚写占一半有余,如果我们把文中虚写部分去掉,不仅内容会显得单薄、无味, 题旨难以酣畅表达,文章的形式也将变得局促、呆板,绝无此文之多彩风姿。

  (2) 若把《陋室铭》作议论文分析,则明显地具有论点、论证、结论,符合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论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二有"类比推出。

  再看论证。

  ① 物证。"绿苔上阶""草色入帘"可谓陋矣。但作者却以拟人手法,用了"上""入"二字,把苔藓急上阶头,青草欲进住室写得栩栩如生,原因是什么呢?是它们羡慕主人的才德,作者虽未直说,但含蓄地表现出来。

  ② 事证。先说往来的是鸿儒,又说室内的活动"调素琴,阅金经",再说室内"无丝竹""无案牍"。静以养身,俭以养德。作者强调德之难得,而陋室皆有。

  ③ 人证。列举诸葛亮,扬雄居陋室的事例,证明"德馨"可使陋室不陋。

  ④ 言证。引孔子之语,使人加深对 "德馨"的认识,启发大家遥忆颜回为人,理解"德"与"陋"的关系。

  四个论据层层递进,而结论就在"言证"当中,论证推到"言证"结论已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题目有"陋室",文中也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 还是不陋呢?

  从建筑和屋内布置看并不豪华,甚至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是个品德高尚,有着高洁生活情趣的人,所以这座小屋就变得别有韵味而不显得简陋了。这正应了孔子说的那 句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学习《爱莲说》

  第3、4课时:学习《陋室铭》

  《爱莲说》

  一、**教学

  二、直接导入

  三、解题。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说",(同前面学过的《马说》)。

  "说"是阐述关于某一事物,问题的道理的文体。

  本文特点是托物言志。

  请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及出处。

  四、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读

  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妖 蔓 枝 益 亭亭 净植 亵玩 焉

  谓 隐逸 君子 噫 鲜 宜乎 者也

  2、教师带读

  3、分组朗读

  五、分析课文

  (一) 分析第1段。

  1、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

  归纳:之①,结构助词,的;之②,结构助词,主谓关系,不译。

  焉①,语气助词,啊、呀;焉②,兼词,于之、在其中。

  中①,名词,里、内,读zh ng;中②,动词,射中目标,读zh ng。

  而①,连词,修饰关系,不译;而②,连词,转折关系,但是、却。

  2、同学齐读第1段。

  3、讨论、讲析。

  ① 开头一句指出可爱的花很多,总领全文,借以引出人们对花的不同爱好。写别人爱菊、爱牡丹,都是衬托,作用在于突出"予独爱莲",引入正题。

  ② 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③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申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4、朗读,翻译

  (二)分析第2段。

  1、朗读读第2段,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鲜①,形容词,少,音xi n;鲜②,形容次,鲜艳,音xi n。

  3、再读本段

  ① 这段以排比形式用了三个判断句,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菊,就像隐居的人;牡丹,就像富贵的人;而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一个叹词"噫"表达强烈的抒**彩,引发了其后的褒贬,在褒贬中寄寓了自己的态度。

  ②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表达有什么特点?

  (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作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作贵人。文中用感叹句,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的世态。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更鲜明。)

  4、朗读,翻译

  六、小结

  1、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贴切鲜明。

  2、衬托的写法:以莲为中心,用菊正衬,用牡丹反衬,褒贬宛然,表达了对世俗婉曲的 批判,突出了自己对高洁的君子风范的追求。

  3、描写,议论,抒情的结合:第l段以记叙、描写为主,第2段以议论,抒情为主,二者交融,相得益彰。

  4、句式变化得当,文笔摇曳多姿:陈述句、判断句、疑问句、感叹句运用恰当,排比、 对偶的整句与散句交错有致。

  《陋室铭》

  一、**教学

  二、直接引入

  三、解题。

  1、《陋室铭》是一篇记物的铭文。

  2、体裁:铭。

  ① 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铭,起初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的文字,有时用于自我规戒或激

  勉。铭文,在语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对偶句,格调不同于一般散文。一般押韵。

  ② 本文的韵脚共八个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其中"馨"字因语音变化,现在已不够协韵了。

  3、作者:刘禹锡。

  请同学看《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情况及出处。

  四、通读课文

  1、学生自读

  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名 灵 馨 鸿儒 白丁 素琴 金经 丝竹 乱耳 案牍 劳形

  2、教师带读

  3、分组朗读,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五、分析课文。

  1、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之①、②,结构助词,都是提宾标志,不译。

  名①,形容词,著名;名②,动词,命名。

  鸿①,形容词,大;鸿②,名词,大雁。

  是①,判断动词,是;是②,指示代词,这。

  2、同学齐读课文

  3、讨论、讲析。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 ("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 ("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陋室不陋。

  4、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一层译成现代汉语。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 (居住)就能闻名天下;水不一定要深,有龙 (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 (就不感到简陋了)。

  **:开头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归纳:前两句用了对偶、比喻,以山水引出陋室。山水陪衬陋室。

  讲析:"斯是陋室",扣题。"惟吾德馨"是全文的核心,以"惟"字加强语气。四字包含两方面意思:其一是人以德为本,德馨可忘室陋;其二是道破陋室增光,在于德馨。

  5、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二层译成现代汉语。

  苔痕漫上石阶,苍翠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内。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读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这一层次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角度描写的?

  归纳:描写居室环境及日常生活。

  第一句写周围景色,第二句写往来人物,三四句写生活内容。

  **:这四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情趣?

  归纳:表达出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角度开阔,写到陋室方方面面。条理清晰,由物及人,由外及内,一"入"字将内外融合。虚实结合,肯定句实写,否定句虚写。句式整齐,有长有短,跌宕有致。四处对偶,精当而不拘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互文写法。

  6、将第三层译成现代汉语。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在描写陋室时,突然引出两处古人名室,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归纳:运用类比法,拿古人名室作比,用意在于说明陋室不陋,还含蓄地以古贤自况,进一步表达作者的志趣、抱负。

  **:结尾引用的孔子的话,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后一半,总结 全文,有什么好处?

  归纳:孔子的话很有份量,暗含以"君子"自居而不点破,更耐人寻味。引文回应"惟吾德馨",有力地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志趣。

  六、教学小结

  七、布置作业。

陋室铭教学设计5

  【教学思想】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文言文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又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写的一篇散文。“千般教法读为本”,文言文的学习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二是读懂,即读懂大意,也就是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三是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习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分析】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过去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本课教学,既要积累重要文言词汇,理解内容,又要解读“铭”的特点,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从而更好的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2、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诵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

  4、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

  【教学方法】

  教法:点拨引导法、朗读品味法;

  学法:探究归纳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描述陋室情景导入新课。

  (设计理念:每一个文本的导入都有一定的艺术性,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之中,为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文本,感知陋室:

  1、一读:把课文读通、读顺。

  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穿插生字读音)按照朱熹的要求:①**练读课文两遍;②指名一生朗读,师评价;③全班齐读课文。

  2、二读:读出节奏

  出示划分节奏的文本,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停顿。

  3、三读:读出韵味

  解读“铭”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到韵脚,根据骈文特点指导读出语气。

  (设计理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教学尤其要重视朗读,通过反复有层次的朗读,让学生获得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情感体验。)

  三、赏读文本,走进陋室:

  1、由题目,问:文中直接出现“陋室”“陋”的地方有哪两处?

  斯是陋室何陋之有?

  2、引导学生思考辨析:这是陋室,可使人却说不简陋,这是为什么呢?

  结合具体诗句理解诗人眼中的陋室。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归纳: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概括出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者和引导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应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

  四、品读文本,走进作者:

  1、结合以下几句体会作者的高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以“仙”、“龙”自喻,表达高洁的追求。

  2、结合以下几句体会作者的傲岸: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以“诸葛庐“子云亭””自比“陋室”,表达自己傲岸的节操。

  3、出示作者背景,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4、总结归纳托物言志的写法。(课中微课)

  (设计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通过对刘禹锡背景资料的导入,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个人的独特情感体验。)

  五、总结评价,背诵文本。

  刘禹锡一生安贫乐道,保持着高洁傲岸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其精神令世人敬仰。让我们带着敬仰之心齐诵课文。

陋室铭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咏莲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欣赏莲花图片,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疏通文意

  方法: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2)补出省略成分;(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齐读课文,正音

  教师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理解文旨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明确: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3.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六、拓展练习

  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______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七、朗读并背诵本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陋室铭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品千古铭文。

  2.悟万世雅人。

  【设计理念】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1.《陋室铭》篇幅短小,韵律十足,节奏分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地诵读课文并理解文章大意是目标设计之一。

  2.《陋室铭》借陋室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一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借助文章论文知人,并借助拓展材料论世知人也是本文达成目标之一。

  【故事导入】

  在大唐历史上,有一位倔强的诗人,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此人毫无怨言,随手写下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他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他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见知县如此欺人太甚,此人愤然提笔写下千古铭文,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此人何许人也?——刘禹锡

  刘禹锡何许人也?——唐代诗人、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千古铭文是什么?——《陋室铭》

  【设计理念】

  故事导入,引发学生兴趣,背景材料早知,引导学生更深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借背景了解作者、引出课题,水到渠成。韩愈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样的故事背景介绍也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解题深入】

  陋室即是?——简陋的房子

  什么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学,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常见的有座右铭和墓志铭。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看看刘禹锡是如何在这篇千古铭文里**心志的。

  【设计理念】

  铭这种文体在课文底下的注释里有,学生应该不难找到,通过学生的回答,既了解了铭这种文体,也在老师“通过课文底下的注释获取文言知识”的引导下,让学生习得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美文美读】

  1.读准字音。(温馨提示:借助课文底下的注释疏通文意。随手圈划生字词语,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辨音识字]

  德馨xīn 鸿儒hóng rú 苔痕tái 案牍dú 调素琴tiáo

  [辩词释义]

  斯是陋室:斯,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鸿儒:指知识渊博的学者。鸿,大。

  白丁:无官职的*民。这里指缺乏文化的人。(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指*民百姓。)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用泥金(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书写的佛经。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

  案牍:指官府的公文。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设计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初读课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辩音识字,辩词释义,夯实基础。

  2.读出韵律。

  用韵: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优美。

  用韵:ing

  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朗读指导]

  ①铭是韵文,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

  ②韵脚稍微拖长音。

  3.读出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朗读指导]

  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重音的体现。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本环节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由易到难,突出层次。学生通过三个层次的读,丰富了文言知识积累,感知了文本内容,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也为进一步品读文章,赏析课文亮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读出画面。

  让我们化身陋室的主人,描绘一下室外景、室中人、室内事的画面,并赏读。

  室外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中。)——从这句话可知“陋室”简陋,环境幽雅(板书)。这句话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渲染了环境的清幽,流露出主人的喜悦之情。

  [赏析示例]

  青苔**的,密密的,像一方**地毯,像一袭翠翠衣衫,像一片碧碧彩云,落在我陋室的阶前。阶前的石头和那细细的石缝里,都渗出来流出来那醉人的绿呢!阶前的丛丛青草,青青的茎,青青的叶,青青的露水,像一只只明亮的眼睛,正透过我那稀疏的窗帘,打量着我呢,于是我的陋室一片青翠。

  室中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交际来往的人儒雅(板书)。

  [赏析示例]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绿意方好,日光正暖,我和朋友们围坐在一起,时而高谈阔论,时而抚案叫绝,笑声串起优美的乐章飘过窗帘,飘向远方……

  室内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陋室里可以抚琴调弦、展卷读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生活高雅(板书)。

  [赏析示例]

  轻抚我的素琴,简单的音符在我的指尖跳动,手握泥金书写的佛经,一股悠然涌上心头。坐在我的小屋子里,没有灯红柳绿的杂音,没有世俗的公文,心情惬意舒畅。“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这才是真正的乐趣啊!

  [朗读指导]

  ①“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

  ②以下两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字(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

  【设计理念】

  “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文本,并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语言文字描绘画面的方法,品味语言文字的奥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既让学生深入领悟了文本内容,又培养了鉴赏能力。

  【细解文意】

  陋室陋吗?从文中哪儿看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德馨:1.由于人的品格高尚,忘却了陋室。

  2.由于人的品格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

  小组合作:

  1.作者是怎样引出中心句的?——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

  2.作者既写陋室,为何又写诸葛庐和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3.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何用意?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说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朗读指导]

  ①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章主要内容。

  ②“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气读最后两句。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 “对话”中,感悟到更多的语言、篇章及作者人格的魅力,从而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完善。学生无数的体验、奇思妙想纷至沓来,从而轻松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悟万世雅人】

  【论文知人】

  我眼中的刘禹锡

  同学们还记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吗?面对淤泥,陶渊明选择了远离,他在心中幻化出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通过学习,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教学预设]

  1.和陶渊明一样的避世,否则怎会有“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的想法,而且他的陋室的环境和做的事情,都看出他的隐逸之心。

  2.品德高尚。虽身居陋室,但安贫乐道,即使遭遇贬谪,但有高洁傲岸的志趣。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可以看出。

  【论世知人】

  一个永恒的刘禹锡

  刘禹锡,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每贬到一个地方,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郎州: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夔州: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连州:猜鹰虑奋迅,惊鹿时跼跳。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消。

  扬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长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他虽然有着“***年弃置身“的贬谪境遇,但依然有着“暂凭杯酒长精神”的安贫乐道;他高唱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沉吟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在“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的秋天里诗意盎然,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房子里坚守理想……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

  齐背《陋室铭》。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重视积累,养成博闻强记的习惯。有时读懂一篇文,读破一片心,或许要用一生的光景。就让学生在刘禹锡的精神里牢记铭文,慢慢地去品。

  【板书设计】

  室外景:环境优雅 安贫乐道

  陋室 室中人:交往儒雅 不陋 铭

  室内事:生活高雅 高洁傲岸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这样的板书设计。它是课堂教学的“眼睛”和“灵魂”,是整个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学生学习思路的精炼再现

陋室铭教学设计8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借描绘陋室,表现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体会本文语言凝练、声调**的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能力训练与朗读能力训练同步进行。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标出不会读的字,查字典给这些字注音。

  2.放声读课文,在读准每个字音的基础上,按标点读出停顿。

  二、讨论: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写“山不在闹,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目的是什么?提示:为比喻因“德馨”而陋室不陋。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描绘了陋室周围的环境,可以用怎样的词语概括这里环境的特点?提示:环境幽雅。

  3.对居室周围环境的描写,与表明作者“德馨”有什么关系?提示:“绿苔漫上阶沿,青草长满庭院”,表明作者安居陋室,恬然自得,丝毫不感到荒凉、寂寞。这种心境,正是“德馨”的反映。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怎样表明作者“德馨”的?提示:作者只与“鸿儒”交往,表现出对**的蔑视,这也正是“德馨”的反映。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这与表明“德馨”有什么关系?提示:作者用“调素琴、阅金经”的恬淡生活与“丝竹”“案牍”的烦乱对比,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抒发了安居陋室的情趣。这种情趣,正是“德馨”的反映。

  6.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比的目的是什么?提示:“诸葛庐”“子云亭”都因主人“德馨”而不陋。作者用来自比,既表明自己的陋室也因“德馨”而不陋,又以诸葛亮、杨雄自况,表明自己非凡的抱负。7.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提示:结构上,与开头呼应。内容上,总结全文。引孔子的话证明只要主人“德馨”,陋室就不显其陋的哲理。

  8.试用简明的话概括:作者的“德馨”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安居陋室,只与鸿儒交往,悠闲自得,胸怀着诸葛亮、杨雄那样的抱负。

  三、朗读:读出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按下面提示练习读出相应的语气:

  1.“山不在高……惟吾德馨。”要读出议论语气,即用“有仙”使山着名,“有龙”使水灵,并证明“德馨”使“陋室”不陋。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要读出描写语气,也就是要再现绿苔漫上阶沿,青草长满庭院的情景,表达出作者喜爱这幽雅的环境、安居陋室的感情。

  3.“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要读出叙述语气,仿佛在向人们介绍自己日常在陋室中的活动。要流露出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厌恶,安居陋室、自得其乐的感情。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要读出抒情语气,仿佛作者自豪地说:我的陋室啊,多么象南阳的诸葛庐,多么象西蜀的子云亭。我感到骄傲!

  5.“孔子云:何陋之有?”要读出反问语气,表达作者以“行馨”自勉,甘居陋室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1.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经历,谈谈作者表明的“德馨”有哪些积极意义。提示:作者恬淡乐观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操守。他蔑视那些当朝**,厌恶污浊的官场生活。他的甘居陋室,以诸葛亮、杨雄自比,正是他正直、高尚节操的反映。

  2.作者的“德馨”反映出怎样的消极因素?提示:自命清高,超然脱俗的情调是消极的。反映了封建文人、士大夫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五、背诵这篇课文

陋室铭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本文

  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3.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3分钟)

  P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大家之所以喜欢金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原来是因为它的主人诸葛亮。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习《陋室铭》。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听示范朗读。要求一边听一边给拿不准的字注音,并且划分节奏

  2。**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齐读。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三)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过渡:读完以后,你能不能告诉我,这“陋室”真的“陋”吗?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可能对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为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具体操作:本文共计九句话,全班12个小组,前9组,每小组翻译一句话,其余三组做评委。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分享成果。要求:先解释重点字词,再翻译整句话。

  (四)抽丝剥茧,感悟情思

  经过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经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现在能回答老师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吗?(ppt展示问题)作者笔下的这间“陋室”真的“陋”吗?请说说理由。(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认屋子简陋,又不觉得简陋,因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陋室环境清幽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主人交往之雅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闲,同时也看出作者较清贫,但作者却苦中作乐,体现出作者的安贫乐道。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贤人的志趣和抱负。

  (五)远观全文,探究写法

  问:作者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在写物,可真实情况是写物还是写人呢?答:写人。

  问:主要写人的什么?

  答:品德高尚

  问:那同学们,作者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什么?

  答:托物言志

  (PPT展示)托物——陋室

  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回顾全文,归纳主旨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主旨:作者以“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乐道的志趣。

  (七)当堂背诵

  比一比,看谁背得准又快

  具体操作:以大组为单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龙”形式背诵,比比看哪一组最流畅、清楚、快速。

  (八)拓展延伸

  (PPT展示两组寝室图片,一组是巴蜀中学的,另一组是本校的。前后豪华与简陋相对比)

  教师:虽然我们住得没有其他学校豪华舒适,但我却希望这简陋的屋子因为有了优秀的同学们而绽放无限光彩。老师期待有一天你们能成为柏家中学的骄傲。让我们深情齐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九)板书

  陋斯是陋室

  主人品德高尚

  陋环境清幽安贫乐道

  室不陋交往之雅

  铭情趣之雅高洁傲岸

  反问引用

  托物言志

  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最大优点在于朗读环节,每一次朗读都给出了明确的目标。其次是重点较突出——翻译课文。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还需改进。首先,课堂整体气氛不活跃,尤其是在翻译环节的发言,形式过于单调,没有充分发动大部分同学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其次,在翻译过程中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本课较简单,可以让学生只看原文自行翻译,有疑问时看课后注释,若不能及时解决,可提出来让同学们一起讨论,若还是没有结果,老师再进行点拨指导;再次,本课采取小组逐句翻译的形式,这不适用于简单的文言翻译,不妨大胆让学生自行翻译;最后,本堂课最大的弊病是教学时间掌握不当,内容不够精当,故导致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今后的教学任重而道远,希望能在各位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大进步。

陋室铭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复习“铭”这种文体,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析词句之美。

  3.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二、课型

  新授课

  三、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 品析词句之美

  四、教学难点

  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诵读法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旧知回顾

  体裁:铭

  (哪一组师友介绍一下)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读音韵之美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要求学生注意韵脚和节奏)师友互读,班内展示,教师评价,全班齐读。

  (三)品词句之美

  学生自己找出欣赏的句子,进行分析。先**完成,再师友讨论,最后班内展示。

  (四)悟人性之美

  1、旧知回顾

  本文运用 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出作者 的节操和 的情趣。

  刘禹锡是否就要在这一间陋室,踏青苔,赏草色,弹古琴,读佛经,自得其乐,终老一生呢?他甘心吗?

  2、读刘禹锡的诗,体会其豪情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

  同学们,这就是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诗情盎然,他又怎么会躲到人生的秋天里去自怨自艾呢?

  刘禹锡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贵的心?

  3、拓展

  彭城刘禹锡,诗豪者也。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杨柳青青江水*,人在历阳心在京。

  这是作者被贬和州后写的诗句。

  可见刘禹锡虽被贬但豪情不减,不甘沉沦,试从文中找出体现他的豪情的词句,大声朗读。

  4、悟人性之美

  达 则 兼 济 天 下

  穷 则 独 善 其 身

  就是这个刘禹锡,留下诗文800多篇,被称为中唐“诗豪”。就是这个刘禹锡,他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就是这个刘禹锡,先后被贬到连州、和州、苏州,但每一个地方的老百姓都“因祸得福”,因为他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守政,力行教育,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样乐观豁达,这样富有生命活力的一个刘禹锡,怎么可能“独善其身”“隐居避世”呢?

  (五)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读音韵之美

  品词句之美

  悟人性之美

  (六)作业

  走近刘禹锡

  (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悟刘禹锡的人格魅力。可查阅资料,不少于300字)

陋室铭教学设计11

  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与时俱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发言)唐朝的刘禹锡他和部分同学一样喜欢简陋的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陋室铭》刘禹锡)

  二、简介作者、解题(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1、陋室:简陋的居室,是刘禹锡的室名。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用韵。(介绍表现文体的字:表、说、记、序。/押韵--刨根问底: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3、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

  三、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1、学生**读(要求大声朗读,注意停顿,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注意句读)。

  3、范读(听课文录音)。

  4、齐读。

  四、二读课文,疏通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参照注释,读懂课文。(遇到疑难,同桌讨论)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鸿、白丁、馨等)

  3、指名翻译。

  五、三读课文,理解课文

  齐读课文,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从文中找出体现“陋”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极为简陋。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认为作者这样说对吗?理由?

  讨论并归纳: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作者写陋室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讨论并归纳: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愿追逐**,不愿*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强调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六、课外拓展

  1、看材料,思考问题。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睡觉,打呼噜。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思考:

  (1)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

  (2)那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2、之前已请同学设计过自己的家了,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习刘禹锡,为你的家取个名,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七、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1、称颂:人品高尚。

  2、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名的奉献精神。

  八、小结: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

  反思:

  《陋室铭》 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最后,运用“整体板书”和“回译法”让学生进行背诵,加深记忆。总之,用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4、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学生们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仅限于在课堂上由老师带领的分析,还包括课前对课本的预习,对重点知识的揣摩,对疑难问题的质询。更包括课后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演绎。所以,我从预习这个环节抓起,让学生参与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7、巧妙的设计**,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到人到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这其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8、对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如再紧凑些,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掌握。

  又有一次面对镜头的经历,让我在课堂中又多一次历练,相信,以后,我会比这次更从容不迫、沉稳镇定地应对课堂,和学生的互动会更加融洽、自然。

  总之,这一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让我收获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我想,我只能够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思考教学中问题,我才可能在教师成长的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陋室铭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2.学习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3.领略韵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妙处。

  【教学重难点】

  1.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的现实意义。

  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以及了解韵文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文学圣地一日游

  阅读下面两副对联,说出其中的两位历史名人分别是谁?这里有两处文学圣地,你知道吗?分别在哪里?

  草堂起宏愿,杜工部病体寒衣不失天下之怀。 (杜甫)

  陋室有德馨,刘梦德安贫乐道不改高洁之志。刘禹锡

  2、课外拾趣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千百年后那位势利眼的官已化为尘土,而这篇铭文则成为“天下第一铭”名垂千古。

  二、知识抽查

  1、你知道吗: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速读全文并圈出本文韵脚是什么?所押的韵是什么?

  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青ing,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押的是ing和in韵

  3、“座右铭”,本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的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历史上,中外许多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

  *现代无产阶级文学家、军事家叶挺的座右铭——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现代杰出画家徐悲鸿的座右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座右铭——恒、恬、诚、勇。

  世界著名传染病学家巴斯德的座右铭——意志、工作、等待,是成功的金字塔的基石。

  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的座右铭——思考一切。

  近代电磁学的奠基者法拉第的座右铭——拼命去争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会成功。

  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4、古代诗人被称为诗豪的是谁?刘禹锡

  5、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三、初读课文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课文。并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1、圈出文中你所不熟悉的字词。

  2、划出朗读的节奏。

  1.辨音识字:德馨(xīn)苔(tái)痕案牍(dú)鸿儒(hónɡ rú)西蜀(shǔ)何陋(lòu)调素琴(tiáo)

  2、节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欣赏名家朗诵,并试揣摩朗诵的技巧,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感情的投入等。

  4、各组推选一位实力最强的一位,**本组进行朗诵比赛,朗诵内容《陋室铭》。

  四、质疑探究

  再读课文圈出文中你不熟悉的字词和句子。提交全班讨论。看谁提的问题数量多而质量高!

  1、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

  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效果检测

  1.一词多义:

  名:有仙则名遂以名楼卷卷有爷名

  是:斯是陋室是吾剑之所从坠

  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助词,取消句子**性不译)

  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2、对偶句(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调素琴,阅金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译句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研读课文

  1、作者怎么样引出陋室的?

  2、第一、二句与第三句有什么关系呢?中心句是哪句?

  3、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

  4、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5、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

  6、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作用?

  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

  7、“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为什么只引用下句?

  前面直接用诸葛亮与扬雄自比为君子,所以下句直接引用下句,反诘点题。

  8、作者借山水有仙人、神龙比喻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为了表明什么心迹呢?安贫乐道,高洁伟岸

  9、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心迹的手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10小结课文

  六、迁移拓展

  学完陋室铭之后,你的同桌传了一个纸条给你内容如下,针对他的这种思想,你将怎样来劝告他。

  新陋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你好,我觉得你这个铭文写得很有文采,看出你语文基础功非常好,这一点我真是自愧不如,不过这种对待学习的思想我却不敢苟同,我们学习既不是为文凭、也不是为别人学,而是为自己的将来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陋室铭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 :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三、教学难点 :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共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这座破旧简陋的房子,虽然没有流光溢彩的屋檐,也没有金碧辉煌的陈设,更没有珠光宝气的点缀,但是它却成就了唐代诗人和哲学家刘禹锡的千古名篇《陋室铭》,正如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所说:“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陋室,共同感受作者超越世俗的志趣和情怀。出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作者刘禹锡,当时他被贬到和州做刺史时,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的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之内让他搬家三次,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让他住进了一所非常简陋的小房子。他在愤激之中,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刻写在碑上,竖在门外,以明心志。

  (三)、板题并解题:

  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子。“铭”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作者给他的陋室作铭,是要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四)、朗读并感知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熟悉生字读音,揣摩停顿、语速、语调,感知文章内容。

  (五)、掌握重点词语和语句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则:就 [名]:出名。译: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灵验,神奇。译: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 是:判断词 [惟]:只。[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分析:以上几句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虽陋室而不陋。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这是陋室生辉的光点所在。这就点明了短文的主旨。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 入:映入译: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分析:这是一联工整的对句。这个对句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优美,烘托陋室不陋。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大儒,博学的人。 [鸿]:大。 [白丁]:*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译: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分析:这也是一联工整的对句,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衬托陋室不陋。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指佛经。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劳]:使……劳累。[形]:身体。译: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也没有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分析:三是生活情趣高雅。“调素琴,阅金经”,从正面说,是写实,表现室主人的从容淡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云:说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译: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分析:最后几句,总结全文。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然后又引用孔子的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小结: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六)、整体感知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7、“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七)、总结: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八)、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主旨句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写生活情趣的句子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孔子云:“何陋之有?

  (九)、对比阅读

  [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陆游筑书巢》)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2分) (1)有仙则名(出名(著名) ) (2)妻子不觌(妻子和儿女(子女) )2.翻译下面句子(4分)(1)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六、教学反思:

  1、联想与想象是语文的翅膀,缺少联想与想象的语文课也就缺少了灵性。为此,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以“透过文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使陋室之雅具体地表现出来,为突出陋室“何陋之有”张本。而以往教学此文时,为突出“陋室不陋”这一重点,一般设计的题目为“陋室环境如何?陋室主人交往情况怎样?陋室主人有怎样的兴趣爱好?”**琐碎,学生也不明白回答这些问题的目的何在。而改动后有力地突出了重点,也解决了难点。

  2、“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必须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方可体现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因此,课上在分析完陋室主人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讨论:“今天的你如何看待这种不慕**、安贫乐道的做法?”这个问题的设计应是学生最有话说的部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些怯场,我也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一起参与学生的讨论,导致学生没有充分讨论和大胆发言,这是我的失误。

  3、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发问的环节,鼓励学生从读书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因为留的时间相对充足些,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何以《陋室铭》为题?”“为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为何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结束语?”“为何自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为何将*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视*民?”等等。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也在思考着如何解答这些问题,这个思维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

  4、语文课上应有琅琅读书声,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铭》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课堂上无论是范读、散读、齐读,乃至背诵,目的都是让学生从读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

陋室铭教学设计14

  一、刘诗导入并解题。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陋室铭》

  让学生介绍“铭”(试一试)

  二、感知课文

  1、 准备性朗读。(读一读:要求读准、读通 )

  2、 抽读,其他学生找错。

  3、 听一听。(强调音节与“读通”)

  4、 齐读 。

  三、研读课文

  (一)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要求:同桌合作,对照注释读懂课文。(考一考)

  (二)问题探究

  1、利用题目“陋室”与课文最后一句“何陋之有?”的矛盾,找出“不陋”的原因。(交流)

  2、“惟吾德馨”表现在哪些方面?

  3、这些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

  4、对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你有何看法?

  (三)写法探讨

  1、以“陋室铭之医室版”引入对本文语言特点、写作方法的探讨。

  2、先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3、可能提及的写作方法有:

  语言:押韵、简练、比喻、对偶、朗朗上口,易于记诵。

  写法:托物言志→托什么物?言什么志?

  结构:用类比引出中心→描写(陋室情景)→反诘结束,深化中心。

  (四)教师总结、补充。

  四、背诵积累

  1、课堂背诵(方法指导)、默写

  2、再次齐读感悟(强调音节)

陋室铭教学设计15

  一、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阅读主题是“精神家园”。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通过对“陋室”不陋的描写,表现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文章短小精美,对偶工整,引经据典,虚实相生,读来如行云流水,风卷云舒,令人感叹不已。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初一、初二阶段学习了多篇文言文,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古汉语知识和文言文阅读方法。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理解、品析等学习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五、教学方法:

  合作讨论法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是诗的**,唐代是诗发展的巅峰时期,在这个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诗人,如诗仙:(学生答)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还有被白居易推崇备至的诗豪刘禹锡。以前我们学过他的诗,看看老师积累的他的几首诗。(大屏幕出示《乌夜啼》《竹枝词》《秋词》)学生读诗,师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他对世事变迁的感悟,“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他巧妙地运用谐音,化无情为有情,在爱情诗方面的超越。“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他直面困难,勇往直前的体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陋室铭》,体会他对世俗庸常的感悟!(板书题目)

  (二)知识链接:

  1、解题: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师介绍“铭”,学生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见的铭还有座右铭,墓志铭等。

  2、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三)预习检测

  指名学生认读字词(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并齐读。

  德馨xīn 鸿儒hòng 案牍(dú)

  西蜀shǔ 诸葛庐lú 调素琴tiáo

  (四)诵读翻译

  1、读一读:(大屏幕出示无句读的文章)

  (1)请学生朗读没有句读的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出示标出节奏的课文,指名读,教师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2、翻译全文:

  (1)学生合作翻译。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3)指名翻译课文。

  (五)品析课文

  1、**: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

  首先作者写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拟人。

  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陋室的环境——清幽(板书)

  学生齐读描写环境的句子,进一步体会居室的幽静和作者心底的恬静和适然。

  (3)过渡:而陋室主人和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学(板书)

  (4)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板书)

  学生再读课文,品味作者高洁的情操。

  (5)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 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远大的志向和伟岸的人格魅力。

  (六)探究文法

  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领会作者高洁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

  (七)拓展延伸

  刘禹锡因自己的陋室很好地诠释了德鑫的含义,其实从古至今,像刘禹锡这样品德美好的人很多,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大屏幕出示)。

  1、东晋诗人陶渊明 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 这就是德馨!

  ——以天下苍生为重,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与**官场同流合污,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

  2、马旭 她生活简朴,住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曾经是新*首位女空降兵,退休后和丈夫节俭度日,早餐不足一元!15元买的鞋穿烂了补了又补,舍不得扔!她和丈夫一生积攒了1000万!全部捐给了家乡木兰县!

  —— 这就是德馨!

  ——用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用毕生节俭,一世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

  3、白永皓 西安科技大学学生。20xx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让原本幸福的家庭陷入绝境,父亲去世,母亲瘫痪在床,妹妹面临着退学。正在上大学的他,面对人生巨变,没有退缩,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他带着高位截瘫的妈妈重返校园,走**背着妈妈上大学的艰辛之路。

  —— 这就是德馨!

  ——用肩膀托起全家的责任和希望,践行为人子的孝道,用行动诠释“德馨”!

  4、江声发 一个无臂的代课老师,13年坚守深山小区,用自己的断臂,在黑板上为同学们书写出漂亮的板书;为同学们批改作业,为山里孩子捧起了读书梦。

  5、宁远中学的老师们 身处农村居于陋室而矢志不悔,她(他)们用青春和热*写着宁远的教育事业,用心浇灌着这一片园林,桃李芳菲!

  —— 这就是德馨!

  ——耐得住三尺讲台上的人生寂寞,用黑板的三分之一撑起山村无数孩子的梦想!

  教师寄语:同学们,在前行的道路上,让我们用“行雅德馨” 铸造人生辉煌吧!

  (八)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陋 室 铭

  斯 是 陋 室 惟 吾 德 馨

  景少 环境幽静

  安贫乐道

  人少 交往鸿儒

  高洁脱俗

  陈设少 情趣高雅

  托 物 言 志

  八、教学反思: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铭”的文体形式,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亮点:

  1、本节课将“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悟文章的美和作者的感情,在读中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课文时,我设计的问题也由浅入深,先由课文表面的问题进入,在朗读中逐步让学生建立起自信,然后再深入探讨,通过朗读体悟作者情感、志向,最后完成教学目标。 这节课下来,同学们学得轻松,朗读背诵很快,达到了预期目标。

  2、“接地气”的升华环节

  我一直认为学习文本就需要联系学生实际,这个实际就是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心理氛围,那么,这样一篇美文如何从文章过渡到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美,而不是形而上的干瘪?我用实例感动他们,从古到今,从老到少,有耄耋的夫妇,也有无臂的代课老师,有偏远山村的,也有近在咫尺的,在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背景中,在铿锵有力的文字导引下,他们从远而近,走来,走来……一个个感人肺腑,一件件荡气回肠!孩子们认识了他们,接纳了他们,拥抱着他们。这样的熏陶,如一场春风深深感染着孩子们的心灵,他们不仅认识了刘禹锡,更走进了他的心里,走进了许许多多的“刘禹锡”的心灵,感受到高尚的、伟大的人生境界,为他们的人生起到了定向和激励作用。 “接地气”的环节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对学生情感的升华!


陋室铭教学设计扩展阅读


陋室铭教学设计(扩展1)

——《陋室铭》教学设计10篇

《陋室铭》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古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解题导入课文。

  ①看幻灯,掌握: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或 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

  ②了解作者及陋室的由来(学生读幻灯片)

  陋室即简陋的房子,是作者被贬和州时住的房子。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二、交待本课目标:

  1、古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三、欣赏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断句和字音。

  2、注意下列词语写法和读音。(学生看幻灯并补充)

  德馨 苔痕 鸿儒 案牍

  四、看注释;互相讨论,翻译文章。(理解实词、虚词的意思或作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喻什么?

  上阶(阶)绿,草色入帘(帘)青。

  作者写 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谈笑有鸿 儒,往来无白丁。

  这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可以 调 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之劳形。

  教师讲解并明确:这两句采用了正反虚实写法。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作者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孔子云:“何陋之有?”

  教师讲解并明确:宾语前置。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五、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不陋,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

  六、课文小结

  1、陪衬比喻,托物言志

  2、掌握词语解释。

  三、作业。

  1、学会字词的意思。

  2、背诵默写全文。

  3、用现代汉语写两句话,描写一种花或你的居室,要求字数一样多,并且意思相对。

  下节课**内容

  一、复习**。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或作用。

  (1)斯是陋室( ) ( )

  (2)惟吾德馨 ( )( )

  (3)谈笑有鸿儒( ) (4)往来无白丁( )

  (5)调素琴( ) (6)调素琴( )

  (7)无案牍之劳形( )

  (8)何陋之有( )( )

  (9)无案牍之劳形( ) 10)无丝竹之乱耳( )

  2、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

  4、揭示全文主旨的一句是什么?

  5、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陋室”的?

  6、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4分)

《陋室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一种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教学要求

  1、从生长环境方面,体态香气方面,风度方面分析莲花有什么值得喜爱的,理解《爱莲说》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2、抓住重点词句输通文意。

  教学重点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爱莲说》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2、《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其一,运用了叠式衬托法,文中三次以菊和牡丹衬托莲,而作用各别,巧妙地逐步加深了主题。其二,运用了拟人比喻法,寓所要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于所写事物的相似特点中,把人的趋势,倨傲、清高等特征,以牡丹的浓艳、菊花的傲霜、莲花的清逸等特点表现出来,写物喻人,生动贴切,含义深刻。

  (1)借花喻人,托物言志。

  以"予独爱莲"四字,引出一段莲的颂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莲的风貌和气质:处污秽之境,葆纯正之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莲茎贯通正直,表里如一,卓然自立。"香远益清",写莲清香远溢,芳气袭人;"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写莲的形态端庄大方,凛然可敬。

  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莲外。显然,作者是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纵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文中写了莲的七种可贵的品质,一一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第一,"出淤泥而不染"(在**污浊的环境中不受影响,洁白无瑕,近墨者不黑);第二"濯清涟而不妖"(在优越的环境中不炫耀,天真自然);第三,"中通外直"(胸怀豁达);第四,"不蔓不枝"(行为正直);第五,"香远益清"(美德远播);第六,"亭亭净植"(洁身**,傲然立世);第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气节高尚,英姿威仪)。

  (2)运用映衬,烘云托月。

  《爱莲说》主要写莲,但用菊和牡丹来作映衬。

  首先,要明确作者所写的三种花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把菊花比作"花之隐逸者",是说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把牡丹比作"花之富贵者",是说牡丹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把莲花比作"花之君子者",是说莲花高洁清逸,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明确了比喻义,再看看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对莲的褒扬显而易见,是全文的重心,而对菊和牡丹又是什么态度呢?叹惋菊花,鄙薄牡丹。真正爱菊的隐逸者陶潜,因蔑视世俗,厌恶官场而返归田园、寄情山水。应该说,陶潜的品格也是高尚的,但其不足因而为之叹惋的是:陶潜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君子"则不同,他们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相形之下,"花之隐逸者"就比"花之君子者"略逊一筹了。至于牡丹,李唐之世,每当盛开,则**趋之若鹜,有种植求利者,株价数万。文人墨客争相赋诗,推波助澜。周敦颐目睹当时世风日下,官场混浊,称牡丹为"花之富贵者",正表现了作者对那些追名逐利、****之辈的鄙薄和憎恶。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3、《陋室铭》的结构是怎样的?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 ("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 ("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陋室不陋。

  比兴起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推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之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之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之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至此陋室不陋的蕴义已然写足。

  陋室不陋:以两个历史人物类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最后引《论语》之典,束住全文。"孔子云:何陋之有?"

  4、《陋室铭》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 虚实是我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审美概念,也是艺术辩证法的总纲。《陋室铭》是虚实结合的佳作。全文81个字,虚实相生,变化有致,耐人寻味。

  开篇以形象的议论起笔:"山不在高,……有龙则灵。"推出全文题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虚代实,出笔不凡。"德馨",一语统摄全篇,突出道德的作用。第二层进入对"陋室"的描写。先写清幽景物 "苔痕上阶""草色入帘",渲染恬静气氛,反映出主人的淡泊心志。此为实景描写。次写"陋室"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前句为实写,后句为虚写,虚实相配,尽写"陋室"儒雅之风。最后写"陋室"中生活之事。"调素琴,阅金经"为实写,表现主人高雅的生活情操。"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为虚写,反映主人对世俗、官场生活的厌恶。这一层没有出现"德"字,但处处扣紧"惟吾德馨"这一题旨。

  在对"陋室"的"景""人""事"三方面的实写之中,巧妙地穿插了"三无"的虚写,加上 引入题旨的"二有"虚笔,真是虚实相间,烘托有术。最后的结尾,又用"诸葛庐""子云 亭""孔子云"三个历史掌故,类比、引证,以虚映实,反映了作者闲适的心境和淡泊的志趣。

  寥寥81字,虚写占一半有余,如果我们把文中虚写部分去掉,不仅内容会显得单薄、无味, 题旨难以酣畅表达,文章的形式也将变得局促、呆板,绝无此文之多彩风姿。

  (2) 若把《陋室铭》作议论文分析,则明显地具有论点、论证、结论,符合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论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二有"类比推出。

  再看论证。

  ① 物证。"绿苔上阶""草色入帘"可谓陋矣。但作者却以拟人手法,用了"上""入"二字,把苔藓急上阶头,青草欲进住室写得栩栩如生,原因是什么呢?是它们羡慕主人的才德,作者虽未直说,但含蓄地表现出来。

  ② 事证。先说往来的是鸿儒,又说室内的活动"调素琴,阅金经",再说室内"无丝竹""无案牍"。静以养身,俭以养德。作者强调德之难得,而陋室皆有。

  ③ 人证。列举诸葛亮,扬雄居陋室的事例,证明"德馨"可使陋室不陋。

  ④ 言证。引孔子之语,使人加深对 "德馨"的认识,启发大家遥忆颜回为人,理解"德"与"陋"的关系。

  四个论据层层递进,而结论就在"言证"当中,论证推到"言证"结论已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题目有"陋室",文中也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 还是不陋呢?

  从建筑和屋内布置看并不豪华,甚至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是个品德高尚,有着高洁生活情趣的人,所以这座小屋就变得别有韵味而不显得简陋了。这正应了孔子说的那 句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学习《爱莲说》

  第3、4课时:学习《陋室铭》

  《爱莲说》

  一、**教学

  二、直接导入

  三、解题。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说",(同前面学过的《马说》)。

  "说"是阐述关于某一事物,问题的道理的文体。

  本文特点是托物言志。

  请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及出处。

  四、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读

  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妖 蔓 枝 益 亭亭 净植 亵玩 焉

  谓 隐逸 君子 噫 鲜 宜乎 者也

  2、教师带读

  3、分组朗读

  五、分析课文

  (一) 分析第1段。

  1、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

  归纳:之①,结构助词,的;之②,结构助词,主谓关系,不译。

  焉①,语气助词,啊、呀;焉②,兼词,于之、在其中。

  中①,名词,里、内,读zh ng;中②,动词,射中目标,读zh ng。

  而①,连词,修饰关系,不译;而②,连词,转折关系,但是、却。

  2、同学齐读第1段。

  3、讨论、讲析。

  ① 开头一句指出可爱的花很多,总领全文,借以引出人们对花的不同爱好。写别人爱菊、爱牡丹,都是衬托,作用在于突出"予独爱莲",引入正题。

  ② 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③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申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4、朗读,翻译

  (二)分析第2段。

  1、朗读读第2段,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鲜①,形容词,少,音xi n;鲜②,形容次,鲜艳,音xi n。

  3、再读本段

  ① 这段以排比形式用了三个判断句,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菊,就像隐居的人;牡丹,就像富贵的人;而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一个叹词"噫"表达强烈的抒**彩,引发了其后的褒贬,在褒贬中寄寓了自己的态度。

  ②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表达有什么特点?

  (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作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作贵人。文中用感叹句,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的世态。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更鲜明。)

  4、朗读,翻译

  六、小结

  1、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贴切鲜明。

  2、衬托的写法:以莲为中心,用菊正衬,用牡丹反衬,褒贬宛然,表达了对世俗婉曲的 批判,突出了自己对高洁的君子风范的追求。

  3、描写,议论,抒情的结合:第l段以记叙、描写为主,第2段以议论,抒情为主,二者交融,相得益彰。

  4、句式变化得当,文笔摇曳多姿:陈述句、判断句、疑问句、感叹句运用恰当,排比、 对偶的整句与散句交错有致。

  《陋室铭》

  一、**教学

  二、直接引入

  三、解题。

  1、《陋室铭》是一篇记物的铭文。

  2、体裁:铭。

  ① 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铭,起初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的文字,有时用于自我规戒或激

  勉。铭文,在语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对偶句,格调不同于一般散文。一般押韵。

  ② 本文的韵脚共八个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其中"馨"字因语音变化,现在已不够协韵了。

  3、作者:刘禹锡。

  请同学看《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情况及出处。

  四、通读课文

  1、学生自读

  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名 灵 馨 鸿儒 白丁 素琴 金经 丝竹 乱耳 案牍 劳形

  2、教师带读

  3、分组朗读,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五、分析课文。

  1、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之①、②,结构助词,都是提宾标志,不译。

  名①,形容词,著名;名②,动词,命名。

  鸿①,形容词,大;鸿②,名词,大雁。

  是①,判断动词,是;是②,指示代词,这。

  2、同学齐读课文

  3、讨论、讲析。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 ("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 ("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陋室不陋。

  4、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一层译成现代汉语。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 (居住)就能闻名天下;水不一定要深,有龙 (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 (就不感到简陋了)。

  **:开头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归纳:前两句用了对偶、比喻,以山水引出陋室。山水陪衬陋室。

  讲析:"斯是陋室",扣题。"惟吾德馨"是全文的核心,以"惟"字加强语气。四字包含两方面意思:其一是人以德为本,德馨可忘室陋;其二是道破陋室增光,在于德馨。

  5、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二层译成现代汉语。

  苔痕漫上石阶,苍翠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内。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读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这一层次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角度描写的?

  归纳:描写居室环境及日常生活。

  第一句写周围景色,第二句写往来人物,三四句写生活内容。

  **:这四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情趣?

  归纳:表达出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角度开阔,写到陋室方方面面。条理清晰,由物及人,由外及内,一"入"字将内外融合。虚实结合,肯定句实写,否定句虚写。句式整齐,有长有短,跌宕有致。四处对偶,精当而不拘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互文写法。

  6、将第三层译成现代汉语。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在描写陋室时,突然引出两处古人名室,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归纳:运用类比法,拿古人名室作比,用意在于说明陋室不陋,还含蓄地以古贤自况,进一步表达作者的志趣、抱负。

  **:结尾引用的孔子的话,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后一半,总结 全文,有什么好处?

  归纳:孔子的话很有份量,暗含以"君子"自居而不点破,更耐人寻味。引文回应"惟吾德馨",有力地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志趣。

  六、教学小结

  七、布置作业。

《陋室铭》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品千古铭文。

  2.悟万世雅人。

  【设计理念】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1.《陋室铭》篇幅短小,韵律十足,节奏分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地诵读课文并理解文章大意是目标设计之一。

  2.《陋室铭》借陋室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一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借助文章论文知人,并借助拓展材料论世知人也是本文达成目标之一。

  【故事导入】

  在大唐历史上,有一位倔强的诗人,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此人毫无怨言,随手写下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他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他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见知县如此欺人太甚,此人愤然提笔写下千古铭文,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此人何许人也?——刘禹锡

  刘禹锡何许人也?——唐代诗人、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千古铭文是什么?——《陋室铭》

  【设计理念】

  故事导入,引发学生兴趣,背景材料早知,引导学生更深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借背景了解作者、引出课题,水到渠成。韩愈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样的故事背景介绍也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解题深入】

  陋室即是?——简陋的房子

  什么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学,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常见的有座右铭和墓志铭。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看看刘禹锡是如何在这篇千古铭文里**心志的。

  【设计理念】

  铭这种文体在课文底下的注释里有,学生应该不难找到,通过学生的回答,既了解了铭这种文体,也在老师“通过课文底下的注释获取文言知识”的引导下,让学生习得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美文美读】

  1.读准字音。(温馨提示:借助课文底下的注释疏通文意。随手圈划生字词语,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辨音识字]

  德馨xīn 鸿儒hóng rú 苔痕tái 案牍dú 调素琴tiáo

  [辩词释义]

  斯是陋室:斯,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鸿儒:指知识渊博的学者。鸿,大。

  白丁:无官职的*民。这里指缺乏文化的人。(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指*民百姓。)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用泥金(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书写的佛经。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

  案牍:指官府的公文。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设计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初读课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辩音识字,辩词释义,夯实基础。

  2.读出韵律。

  用韵: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优美。

  用韵:ing

  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朗读指导]

  ①铭是韵文,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

  ②韵脚稍微拖长音。

  3.读出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朗读指导]

  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重音的体现。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本环节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由易到难,突出层次。学生通过三个层次的读,丰富了文言知识积累,感知了文本内容,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也为进一步品读文章,赏析课文亮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读出画面。

  让我们化身陋室的主人,描绘一下室外景、室中人、室内事的画面,并赏读。

  室外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中。)——从这句话可知“陋室”简陋,环境幽雅(板书)。这句话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渲染了环境的清幽,流露出主人的喜悦之情。

  [赏析示例]

  青苔**的,密密的,像一方**地毯,像一袭翠翠衣衫,像一片碧碧彩云,落在我陋室的阶前。阶前的石头和那细细的石缝里,都渗出来流出来那醉人的.绿呢!阶前的丛丛青草,青青的茎,青青的叶,青青的露水,像一只只明亮的眼睛,正透过我那稀疏的窗帘,打量着我呢,于是我的陋室一片青翠。

  室中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交际来往的人儒雅(板书)。

  [赏析示例]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绿意方好,日光正暖,我和朋友们围坐在一起,时而高谈阔论,时而抚案叫绝,笑声串起优美的乐章飘过窗帘,飘向远方……

  室内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陋室里可以抚琴调弦、展卷读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生活高雅(板书)。

  [赏析示例]

  轻抚我的素琴,简单的音符在我的指尖跳动,手握泥金书写的佛经,一股悠然涌上心头。坐在我的小屋子里,没有灯红柳绿的杂音,没有世俗的公文,心情惬意舒畅。“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这才是真正的乐趣啊!

  [朗读指导]

  ①“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

  ②以下两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字(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

  【设计理念】

  “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文本,并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语言文字描绘画面的方法,品味语言文字的奥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既让学生深入领悟了文本内容,又培养了鉴赏能力。

  【细解文意】

  陋室陋吗?从文中哪儿看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德馨:1.由于人的品格高尚,忘却了陋室。

  2.由于人的品格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

  小组合作:

  1.作者是怎样引出中心句的?——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

  2.作者既写陋室,为何又写诸葛庐和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3.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何用意?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说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朗读指导]

  ①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章主要内容。

  ②“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气读最后两句。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 “对话”中,感悟到更多的语言、篇章及作者人格的魅力,从而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完善。学生无数的体验、奇思妙想纷至沓来,从而轻松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悟万世雅人】

  【论文知人】

  我眼中的刘禹锡

  同学们还记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吗?面对淤泥,陶渊明选择了远离,他在心中幻化出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通过学习,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教学预设]

  1.和陶渊明一样的避世,否则怎会有“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的想法,而且他的陋室的环境和做的事情,都看出他的隐逸之心。

  2.品德高尚。虽身居陋室,但安贫乐道,即使遭遇贬谪,但有高洁傲岸的志趣。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可以看出。

  【论世知人】

  一个永恒的刘禹锡

  刘禹锡,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每贬到一个地方,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郎州: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夔州: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连州:猜鹰虑奋迅,惊鹿时跼跳。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消。

  扬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长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他虽然有着“***年弃置身“的贬谪境遇,但依然有着“暂凭杯酒长精神”的安贫乐道;他高唱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沉吟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在“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的秋天里诗意盎然,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房子里坚守理想……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

  齐背《陋室铭》。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重视积累,养成博闻强记的习惯。有时读懂一篇文,读破一片心,或许要用一生的光景。就让学生在刘禹锡的精神里牢记铭文,慢慢地去品。

  【板书设计】

  室外景:环境优雅 安贫乐道

  陋室 室中人:交往儒雅 不陋 铭

  室内事:生活高雅 高洁傲岸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这样的板书设计。它是课堂教学的“眼睛”和“灵魂”,是整个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学生学习思路的精炼再现

《陋室铭》教学设计4

  【设计思想】

  本设计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铭文用韵和称扬道德的特点,通过诵读和韵译,使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感受铭文的音韵之美。教学中,注意扣住“德馨”,从描叙和议论两个角度,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情操之美,领略文章文法之妙。在此基础上,促成学生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1.背诵名篇名句。

  2.体悟作者安贫乐道,保持高尚节操的情怀。

  3.培养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等手法表达自我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受音韵之美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铭”者(板书:铭),记载也,在器物或碑石上刻字,表示永记不忘,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体。为了便于广泛传诵,牢记不忘,文字简约的铭文都非常讲究修辞,讲究押韵。本文虽然篇制短小,但运用对偶等修辞,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同时通篇协韵(“青”韵通押到底),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韵之美,乃韵文也(板书:韵)。

  欣赏配乐朗诵《陋室铭》。

  师:感受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一要把节奏韵律读好。

  复习节奏的概念(句中根据音节或意义进行有规律的停顿叫做节奏)。指名根据刚才欣赏的配乐朗诵,朗读文中停顿需要注意的几个重点句子(投影: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要求正确停顿。

  师生正读: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生齐声诵读全文,体味明快的节奏韵律之美。

  师:感受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二要把韵脚读好。

  复习韵脚的概念(放在句尾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生标出韵脚。生齐声诵读全文,体味押韵的回环往复之美。

  师:感受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三要韵译(针对这篇铭文作为韵文的特点,根据韵文韵译的原则),而不是一般的翻译。一般的翻译只注意求索原文的意蕴美,而韵译还注意不失原文的音韵美。这样翻译后,与原文保持一致的美。翻译时,尽量让上下句的字数相等,结构基本一致,同时注意押韵。

  学生利用书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老师点拨,韵译。

  参考韵译: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在于深,有龙(潜藏)则可降福显

《陋室铭》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正确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3、学习托物言志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

  1、托物言志手法。

  2、翻译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不爱慕荣利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生活情趣。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指导法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导入

  (二)简要了解作者及背景

  (三)字词积累

  (四)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点拨朗读技巧。

  (五)学生结合注释,正确的翻译课文。

  1、自主翻译

  2、合作交流

  3、**并适当点拨

  六、学生理解课文

  方法:问题启示法

  1、文章开头运用什么手法引出“陋室”?

  2、作者从哪个方面写出了陋室不陋?

  3、文章最后为什么要提‘诸葛庐’和‘子云亭’呢?

  4、作者在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5、作者写陋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

  1、正确翻译课文,完成练习册。

  2、背诵全文 。

  八、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文言文教学。我用了一课时,上完后,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教学任务完成,教学顺利。但是,今天改完基础训练册后发现,许多学生作业错误很多,字词翻译全班只有几个同学全对。问答题有几个没写的,中间对课文的内容掌握的也不够好。我认为这节课不太成功,原因有:

  1、课文朗读少,课前预习不好。

  2、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性较差。所以以后设计问题要精,**课堂能力要强。让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多读课文,熟悉文本。

《陋室铭》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3、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字词及句子的翻译;

  2、文章的主旨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3、默写背诵。

  三、教学难点:类比及比兴的写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陋室铭》这篇文章。

  四组学生准备四项内容。

  二、第一组学生准备文学常识

  1、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2、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背景:**革新失败后被贬所作

  二、节奏朗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请一位学生朗读无标点的原文。

  2、集体有节奏朗读。

  三、第二组学生准备文言字词

  1、活用现象

  名:出名(名作动)

  上:长到(名作动)

  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

  2、课下注释

  【灵】灵验

  【斯】这

  【馨】品德高尚

  【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

  【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即知识浅薄的人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公文

  【金经】指佛经。

  【劳形】使身体劳累。形,身体。

  三、第三组学生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藓的痕迹,长到台阶上,一片碧绿;青草颜色,映入竹帘中,满目青葱。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在这里)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译文:(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修饰的琴,阅读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在这里)没有的奏乐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8、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第四组学生回答内容写法

  1、揭示文章主旨的是哪一句?作者是怎样引出陋室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用比兴的手法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的山和水比陋室,以因“仙龙”而出名灵验比“德馨”,说明因为陋室主人品德高尚,所以陋室不陋。

  2、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点?具体说明。

  答:从三个方面描写陋室不陋。

  自然环境: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突出了陋室的环境清幽的特点;

  交往人物: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突出了交往人物博学的特点;

  生活情趣:如“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突出了生活情趣高雅的特点

  3、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何用意?

  答:运用类比手法,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突出了陋室不陋、

  4、作者借山水、仙人、神龙、名人的事迹比喻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答: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文章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答:引用孔子的话,以反问作结,再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突出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节操和情趣,同时又照应了“惟吾德馨”一句,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6、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志趣的手法叫什么?

  答:托物言志

  五、展示中考习题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

  2、《陋室铭》中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

  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调素琴,阅金经指高雅的生活,是作者向往的;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指的寻欢作乐及被世俗纷扰的生活,是作者厌恶的。

  3、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背诵默写,掌握相关的文言文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力目标: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作练习,掌握“铭”这种文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诵并背诵课文。

  结合学习重点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学会仿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为什么我们教室取名“德馨陋室”(教室布置时取名)吗?这个词有何意义呢?这个名称是由何而来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刘禹锡的《陋室铭》。(板书课题)

  二、作家及写作背景简介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世称“刘柳”、“刘百”、“刘兵客”,作品《竹枝词》、《秋词》等(学生根据预习介绍)。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创作了《陋室铭》。

  2、文体介绍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座右铭”、“墓志铭”)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感知,熟悉课文。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流畅的朗读,流畅的朗读时理解文意的基础。)

  学生**读一遍,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读准、读顺。

  听教师范读,对照字音、停顿,纠错。认真听并揣摩体会字音、停顿。

  抽生单独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听后进行评价。

  学生齐读,体会感受。

  2、疏通文意

  (1)学生**默读,同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了解课文大意。(提醒学生注意勾画重点字词,写好笔记)如果有疑难处可前后桌小声讨论,仍不能解决做记号等会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该环节为按照预先设计实施,主要由学生逐句翻译。)

  (2)**解疑,检查自学效果并引导解疑。

  (3)翻译重点文言词汇和语句(**学生单独回答),学生思考、回答、识记。老师点拨、指导。名:著名。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案牍:官府的公文。鸿儒:博学的人。劳形:使身体劳累。(强调“形”是使动用法,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不好)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里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宾语前置:有何之陋?)

  3、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感受音韵美。这是一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a、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先由说“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b、作者写陋室,那陋室真的“陋”吗?

  答:不是,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虽写陋室却表现了“陋室不陋”。

  c、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写陋室自然环境清幽宁静。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高雅不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写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恬适。

  d、作者明写刘禹锡的陋室,为什么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而且还要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呢?

  答:引古代贤士的名室来证自己的“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同样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e、身居陋室,作者却以为陋室不陋,那么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四、写作手法分析: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作比,引出陋室,接着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三方面来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表明“惟吾德馨”,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文章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思想)

  五、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并默写全文。

  2、文言字词积累

《陋室铭》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正确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3、学习托物言志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

  1、托物言志手法。

  2、翻译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不爱慕荣利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生活情趣。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指导法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导入

  (二)简要了解作者及背景

  (三)字词积累

  (四)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点拨朗读技巧。

  (五)学生结合注释,正确的翻译课文。

  1、自主翻译

  2、合作交流

  3、**并适当点拨

  六;学生理解课文

  方法:问题启示法

  1、文章开头运用什么手法引出“陋室”?

  2、作者从哪个方面写出了陋室不陋?

  3、文章最后为什么要提‘诸葛庐’和‘子云亭’呢?

  4、作者在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5、作者写陋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物 托物言志 志

  高尚情操

  陋室 安贫乐道

  七、作业

  1、正确翻译课文,完成练习册。

  2、背诵全文 。

  《陋室铭》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文言文教学。我用了一课时,上完后,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教学任务完成,教学顺利。但是,今天改完基础训练册后发现,许多学生作业错误很多,字词翻译全班只有几个同学全对。问答题有几个没写的,中间对课文的内容掌握的也不够好。我认为这节课不太成功,原因有:

  1、课文朗读少,课前预习不好。

  2、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性较差。所以以后设计问题要精,**课堂能力要强。让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多读课文,熟悉文本。

《陋室铭》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陋室铭》这文章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和节操的表白,谈到了知识分子处世立身的态度。所以,学习这托物言志的文章要能体会到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并潜移默化的受他的感染和熏陶。但是在汲取传统经验中有益的部分时,也应引导学生注意敢于创新,不墨守陈规。以课文为载体,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兴趣、习惯和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样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的正确朗读。

  二、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对于朗读已经并不陌生,也应该零零散散的会一些阅读的方法。然而系统的指导,特别是以文言文为例子的系统指导还不太有。正确的朗读是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有感情的朗读是和作者产生共鸣的前提。所以,培养较高层次的朗读还是很有必要的。

  2、现在的社会风气和我们学生生活的环境以及家长的观念,使得孩子们对于古人“安贫乐道”的节操和志趣缺少领悟。通过学习本文,学生会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在拜金**、享乐**的污浊世风中保持心灵的纯净。然而,学生所处的又是竞争激烈、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这又需要引导学生古为今用的理解“安贫乐道”。

  三、学习目标:

  1、熟练地诵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提高朗读水*。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现象,了解文中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古人高尚的情操,领会“安贫乐道”的含义,并正确的看待“贫”、“富”和“道”的关系。

  四、教学辅助:

  多**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五、本节课人教八上想要实现以朗读的方式带动文言字词的理解、带动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带动本文写作手法的了解。

  在朗读成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挖掘“安贫乐道”的深层含义,并古为今用的理解它。

  六、实际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假设你的眼前有两座房子:一个是王公大厦,华丽无比,里面有绫罗绸缎的床铺,有山珍海味,就跟《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似的。另一个是茅屋草房,绿草茵茵,不过你可能得吃粗茶淡饭和布衣裳。你喜欢哪个?老师要听真心话啊。(找两名学生回答,只要是真心话即可)

  再追加一个条件:如果你选择第一个,你可能被迫要说一些违心的话,甚至还要做你良心上不愿去做的事。但是如果你住第二个房子,则会有知音相伴,可以坚守真我,率性而为。那你又做何选择?(两生交流)

  那我们学习以下《陋室铭》,看看刘禹锡住的什么样的'房子,为什么他喜欢这间陋室。学完之后,你是否改变原先的选择?

  2、文学常识

  学生交流“铭”的文体和刘禹锡的简要资料。韵脚在朗读时注意清晰、响亮。

  由《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别人悲秋,他却喜秋,他就是这么与众不同。世人都喜欢住大房子,他却独爱陋室。还写了这《陋室铭》。

  (二)朗读

  1、**朗读一遍课文,准备展示。

  2、一生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准备做点评。

  3、学生在互评的基础上,归纳朗读的方法。

  (1)要读准字音,不要错读

  (2)要分清句读(dou),不读破句

  两个事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理解“乱、劳”的用法,知道“丝竹、案牍”的意思,体会“之”的用法—————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学生通过反复试读,根据句子的意思,根据语感就可正确断句,学生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正确的读出其他句子的节奏。

  (3)要读出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运用声音表情达意)

  4、分层朗读,试图读出语气。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一生试读。其他同学做点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把握。

  引导学生找出三句该重读的句子,体会前两句的“铺陈”的作用。解决重点字词“名、灵、德馨”的意思,并注意这几个词语的重读。

  师范读,学生都不由自主的自己朗读起来若干生再读,有进步。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第一句,学生能把握句子的美感,并知道试着读出这种美,可借助想象,想象成你就在这种环境中。

  第二句,学生能感觉出作者因交往之雅而产生的自豪感。生读出这种感情。

  第四五句,读出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学生在自己总结语气、语调特点的基础上能自主朗读。老师和学生一起读,应起一个垂范的作用。

  小组内部交流朗读,声声互评。

  展示小组成果,班级内部互相比较。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把握反问句的语气特点,理解引用孔子这句话的作用。了解“之”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都能把握如何读了。

  注:为了保持诵读的连续性,必须采用“短兵相接”的方式,无论解词、串句、说大意、指示读法都只能用三言两语,点到即止,切忌繁琐、拖沓。

  5、“忘我”的读

  学习古人诵读诗文时的状态——陶醉。

  学生可以采用各种姿势,只要是找一个最能投入的状态“忘我”地读。

  自己试一试

  展示

  全班诵读

  6、背诵

  本文以双句为主,且绝大多数是对偶句便于背诵。

  学生找找对偶句背诵一下。

  全班背诵。

  (三)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问题:作者称他的居室为陋室,那么他认为这个房子“陋”还是“不陋”呢?

  生齐答

  问题:那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明确:(1)主人“德馨”(2)环境优美、交往之雅、生活有情趣(3)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并引用“何陋之有”。【板书】

  问题:作者为陋室写了一“铭”,仅仅是写它吗?有没有弦外之音?

  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明确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四)深入探究

  问题:你理解安贫乐道么?

  明确:所谓安贫乐道,即安于贫穷的境遇,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准则。

  问题: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人具有这种品质?现在还有这样得人么?

  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有所准备。例如:孟子的“贫贱不能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杜甫的“贫贱至极,笔耕不辍”;朱自清宁可**也不吃**的救济粮……还有抛弃都市生活选择支教的年轻人,例如徐本禹,还有守着清贫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贤得人

  问题:古人把安贫乐道作为一种人生的最高境界,你怎样看待?在今天这个社会,“乐道”就要“安贫”吗?

  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安贫乐道”的核心在于什么?是“安贫”还是“乐道”?

  学生异口同声——乐道

  生活中有没有“富而有道”的人吗?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你可以富有,也可以贫穷,但你一定得把“道”放在心中,只有这样,你才能活得敞亮,活出生活的味道,活得有志趣。

  (五)作业

  必做:默写课文,自己修改。用学过的朗读方法试读《爱莲说》

  选做: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文字,用这个物来托你的志。

  教学反思:

  我认为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有较好的整体思路,就是要解决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本堂课作到了从学情出发,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营造**、融洽的气氛。本课中,我努力的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再次,时刻关注学生。留心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点优点、一点缺点、一点思维的火花……运用教学机智使这些细节变成一个个闪光点。最后,在解决难点的时候注重“引而不发”适时的点拨,所以难点突破较自然。

《陋室铭》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复习“铭”这种文体,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析词句之美。

  3.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二、课型

  新授课

  三、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析词句之美

  四、教学难点

  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诵读法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旧知回顾

  体裁:铭

  (哪一组师友介绍一下)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读音韵之美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要求学生注意韵脚和节奏)师友互读,班内展示,教师评价,全班齐读。

  (三)品词句之美

  学生自己找出欣赏的句子,进行分析。先**完成,再师友讨论,最后班内展示。

  (四)悟人性之美

  1、旧知回顾

  本文运用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出作者的节操和的情趣。

  刘禹锡是否就要在这一间陋室,踏青苔,赏草色,弹古琴,读佛经,自得其乐,终老一生呢?他甘心吗?

  2、读刘禹锡的诗,体会其豪情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

  同学们,这就是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诗情盎然,他又怎么会躲到人生的秋天里去自怨自艾呢?

  刘禹锡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贵的心?

  3、拓展

  彭城刘禹锡,诗豪者也。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杨柳青青江水*,人在历阳心在京。

  这是作者被贬和州后写的诗句。

  可见刘禹锡虽被贬但豪情不减,不甘沉沦,试从文中找出体现他的豪情的词句,大声朗读。

  4、悟人性之美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就是这个刘禹锡,留下诗文800多篇,被称为中唐“诗豪”。就是这个刘禹锡,他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就是这个刘禹锡,先后被贬到连州、和州、苏州,但每一个地方的老百姓都“因祸得福”,因为他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守政,力行教育,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样乐观豁达,这样富有生命活力的一个刘禹锡,怎么可能“独善其身”“隐居避世”呢?

  (五)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读音韵之美

  品词句之美

  悟人性之美

  (六)作业

  走近刘禹锡

  (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悟刘禹锡的人格魅力。可查阅资料,不少于300字)


陋室铭教学设计(扩展2)

——陋室铭教学设计10篇

陋室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联系现实对《学生铭》谈看法并仿写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简介刘禹锡、陋室铭的来历和“铭”这种文体。(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

  3、提供一些画面让学生们匹配相应的课文语句

  三、精读细品,把握主旨

  1、你知道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全班交流

  **: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学生发表见解并评价

  四、联系现实,发表见解

  出示仿写篇《学生铭》,提要求

  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

  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学生交流谈看法。

  五、学生仿作

  看了刚才的学生铭,了解了刘禹锡借陋室以言志,表达自己不贪恋富贵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你能否借鉴他们的写法写一篇仿作?

  提出要求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教学设计2

  【教学思想】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文言文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又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写的一篇散文。“千般教法读为本”,文言文的学习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二是读懂,即读懂大意,也就是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三是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习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分析】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过去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本课教学,既要积累重要文言词汇,理解内容,又要解读“铭”的特点,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从而更好的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2、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诵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

  4、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

  【教学方法】

  教法:点拨引导法、朗读品味法;

  学法:探究归纳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描述陋室情景导入新课。

  (设计理念:每一个文本的导入都有一定的艺术性,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之中,为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文本,感知陋室:

  1、一读:把课文读通、读顺。

  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穿插生字读音)按照朱熹的要求:①**练读课文两遍;②指名一生朗读,师评价;③全班齐读课文。

  2、二读:读出节奏

  出示划分节奏的文本,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停顿。

  3、三读:读出韵味

  解读“铭”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到韵脚,根据骈文特点指导读出语气。

  (设计理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教学尤其要重视朗读,通过反复有层次的朗读,让学生获得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情感体验。)

  三、赏读文本,走进陋室:

  1、由题目,问:文中直接出现“陋室”“陋”的地方有哪两处?

  斯是陋室何陋之有?

  2、引导学生思考辨析:这是陋室,可使人却说不简陋,这是为什么呢?

  结合具体诗句理解诗人眼中的陋室。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归纳: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概括出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者和引导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应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

  四、品读文本,走进作者:

  1、结合以下几句体会作者的高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以“仙”、“龙”自喻,表达高洁的追求。

  2、结合以下几句体会作者的傲岸: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以“诸葛庐“子云亭””自比“陋室”,表达自己傲岸的节操。

  3、出示作者背景,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4、总结归纳托物言志的写法。(课中微课)

  (设计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通过对刘禹锡背景资料的导入,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个人的独特情感体验。)

  五、总结评价,背诵文本。

  刘禹锡一生安贫乐道,保持着高洁傲岸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其精神令世人敬仰。让我们带着敬仰之心齐诵课文。

陋室铭教学设计3

  【教学思想】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文言文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又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写的一篇散文。“千般教法读为本”,文言文的学习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二是读懂,即读懂大意,也就是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三是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习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分析】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过去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本课教学,既要积累重要文言词汇,理解内容,又要解读“铭”的特点,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从而更好的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2、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诵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

  4、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

  【教学方法】

  教法:点拨引导法、朗读品味法;

  学法:探究归纳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描述陋室情景导入新课。

  (设计理念:每一个文本的导入都有一定的艺术性,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之中,为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文本,感知陋室:

  1、一读:把课文读通、读顺。

  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穿插生字读音)按照朱熹的要求:①**练读课文两遍;②指名一生朗读,师评价;③全班齐读课文。

  2、二读:读出节奏

  出示划分节奏的文本,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停顿。

  3、三读:读出韵味

  解读“铭”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到韵脚,根据骈文特点指导读出语气。

  (设计理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教学尤其要重视朗读,通过反复有层次的朗读,让学生获得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情感体验。)

  三、赏读文本,走进陋室:

  1、由题目,问:文中直接出现“陋室”“陋”的地方有哪两处?

  斯是陋室何陋之有?

  2、引导学生思考辨析:这是陋室,可使人却说不简陋,这是为什么呢?

  结合具体诗句理解诗人眼中的陋室。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归纳: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概括出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者和引导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应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

  四、品读文本,走进作者:

  1、结合以下几句体会作者的高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以“仙”、“龙”自喻,表达高洁的追求。

  2、结合以下几句体会作者的傲岸: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以“诸葛庐“子云亭””自比“陋室”,表达自己傲岸的节操。

  3、出示作者背景,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4、总结归纳托物言志的写法。(课中微课)

  (设计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通过对刘禹锡背景资料的导入,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个人的独特情感体验。)

  五、总结评价,背诵文本。

  刘禹锡一生安贫乐道,保持着高洁傲岸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其精神令世人敬仰。让我们带着敬仰之心齐诵课文。

陋室铭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3、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字词及句子的翻译;

  2、文章的主旨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3、默写背诵。

  三:教学难点:类比及比兴的写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陋室铭》这篇文章。

  四组学生准备四项内容。

  二、第一组学生准备文学常识

  1、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2、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背景:**革新失败后被贬所作

  二、节奏朗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请一位学生朗读无标点的原文。

  2、集体有节奏朗读。

  三、第二组学生准备文言字词

  1、活用现象

  名:出名(名作动)

  上:长到(名作动)

  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

  2、课下注释

  【灵】灵验

  【斯】这

  【馨】品德高尚

  【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

  【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即知识浅薄的人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公文

  【金经】指佛经。

  【劳形】使身体劳累。形,身体。

  三、第三组学生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藓的痕迹,长到台阶上,一片碧绿;青草颜色,映入竹帘中,满目青葱。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在这里)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译文:(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修饰的琴,阅读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在这里)没有的奏乐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8、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第四组学生回答内容写法

  1、揭示文章主旨的是哪一句?作者是怎样引出陋室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用比兴的手法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的山和水比陋室,以因“仙龙”而出名灵验比“德馨”,说明因为陋室主人品德高尚,所以陋室不陋。

  2、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点?具体说明。

  答:从三个方面描写陋室不陋。

  自然环境: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突出了陋室的环境清幽的特点;

  交往人物: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突出了交往人物博学的特点;

  生活情趣:如“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突出了生活情趣高雅的特点

  3、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何用意?

  答:运用类比手法,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突出了陋室不陋.

  4、作者借山水、仙人、神龙、名人的事迹比喻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答: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文章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答:引用孔子的话,以反问作结,再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突出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节操和情趣,同时又照应了“惟吾德馨”一句,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6、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志趣的手法叫什么?

  答:托物言志

  五、展示中考习题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

  2、《陋室铭》中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

  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调素琴,阅金经指高雅的生活,是作者向往的;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指的寻欢作乐及被世俗纷扰的生活,是作者厌恶的。

  3、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教学设计5

  授课教师:余龙翔

  参与备课成员:余龙翔、刘志成、夏敏先、黄丽芳、刘舵

  课题:《短文两篇》之一——《陋室铭》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陋室铭》是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背诵并默写短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教学重点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教学难点辨析

  《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理解类比手法的作用。

  问题设计

  1、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细读品味。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3、本文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

  4、本文结尾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有何作用?

  5、短文结尾“何陋之有”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文章仅仅只是写陋室吗?你认为刘禹锡是个怎样的人?

  核心语句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孔子云:“何陋之有?”

  策略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法、练习法、竞赛激励法、拓展提升法。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2、文体简介——铭

  3、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4、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合作学习,探究疑难。四、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六、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时间

  分配设计

  意图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快)自主合作

  探究问题

  (慢)互动展示

  解决问题

  (透)当堂训练

  巩固问题

  (精)巡视指导

  激励启发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出示

  课件

  2——51、“铭”的意思

  2、了解作者

  3、检查字音

  4、了解学习目标学生

  **发言、

  观看

  PPT课件学生通过听发言、观看课件,完成导学案第1题⑴⑵小题,加深预习内容的印象,为学习课**好铺垫。预习不仔细或记忆不好的学生,通过学习加深印象,掌握必要的文体常识,纠正误读字音。引导学生养成预习课文的习惯和查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的读书习惯。5分钟

  培养自学习惯

  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出示课件6—10

  1、画出朗读节奏,标出韵脚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个读课文,其他人点评。

  学生练习

  学生诵读

  学生点评

  学生通过练习、朗读、点评,完成朗读训练,并在读中初步理解文章大意。订正朗读节奏,训练古文诵读能力。教师点拨朗读方法,具体就课文指导朗读。10分钟

  培养朗读能力

  合作学习

  探究疑难出示课件11—211、学生分小组交流互译课文

  2、解释重点文言词语

  3、分小组接力翻译课文。

  1、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2、分小组接力翻译课文

  3、学生有感情朗读句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理解文章意思。辅导基础差的学生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理解文章意思。教师点拨古文翻译方法15分钟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出示课件22—33

  1、交流讨论。

  2、背诵课文。

  1、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思考题。

  2、分小组竞赛抢答思考题。

  3、学生分小组比赛背诵课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文章主旨。教师点拨学生,先写后说,锻炼语言**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指导交流讨论,激发学习兴趣。10分钟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拓展延伸

  提升能力出示课件22—33学生为自己写座右铭。

  1、学生为自己写一则座右铭,学生通过学习,激励自己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教师指导引用名人名言或古诗词名句4分

  钟自我激励

  课堂小结出示

  课件35梳理脉络归纳总结学生观看

  PPT课件明确

  文章主旨1

  分钟领悟主旨

  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短文。

  2、课后第二题第1小题、第3小题①、

  3、课后第三题总结文言虚词“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陋室铭教学设计6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这种文体现代还用吗?——座右铭。

  3.关于本文的“文外曲致”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内)。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失败后被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今属广东省)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今属四川省)、和州(今属安徽省)刺史。直到文宗永和**(827)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气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共4页,

  6.教师讲解: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谈笑相对 ? 回答:往来。

  有相对 ? 回答:无。

  鸿儒相对 ? 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19. 5.文化寻踪:

  (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以诗文明志的传统。

  (2)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作者的陋室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吗?

  绿色、亲近自然、生活简朴、居室的文化气息等等。

  (3)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陋室之雅?

  环境:清幽

  来往的人:高雅

  主人生活:清闲

  (4)7.文章末尾为什么提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并引用孔子的话?

  以先贤自比表明自己的志向,以孔子的话来暗示是君子居之 。

  (5)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所表现的作者的生活志趣。(安贫乐道)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1.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参考译文

  1.《陋室铭》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为保持铭文句式工整和押韵的特点

陋室铭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习课文

  (一读 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1、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4、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 品析诗句)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2、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3、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 ,无白丁(雅)

  4、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5、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7、“鸿儒”可否换成 “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 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1、“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2、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3、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4、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5、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6、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

  (①学生**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陋室铭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正确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3、学习托物言志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

  1、托物言志手法。

  2、翻译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不爱慕荣利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生活情趣。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指导法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导入

  (二)简要了解作者及背景

  (三)字词积累

  (四)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点拨朗读技巧。

  (五)学生结合注释,正确的翻译课文。

  1、自主翻译

  2、合作交流

  3、**并适当点拨

  六;学生理解课文

  方法:问题启示法

  1、文章开头运用什么手法引出“陋室”?

  2、作者从哪个方面写出了陋室不陋?

  3、文章最后为什么要提‘诸葛庐’和‘子云亭’呢?

  4、作者在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5、作者写陋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物 托物言志 志

  高尚情操

  陋室 安贫乐道

  七、作业

  1、正确翻译课文,完成练习册。

  2、背诵全文 。

  《陋室铭》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文言文教学。我用了一课时,上完后,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教学任务完成,教学顺利。但是,今天改完基础训练册后发现,许多学生作业错误很多,字词翻译全班只有几个同学全对。问答题有几个没写的,中间对课文的内容掌握的也不够好。我认为这节课不太成功,原因有:

  1、课文朗读少,课前预习不好。

  2、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性较差。所以以后设计问题要精,**课堂能力要强。让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多读课文,熟悉文本。

陋室铭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与时俱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发言)唐朝的刘禹锡他和部分同学一样喜欢简陋的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陋室铭》刘禹锡)

  二、简介作者、解题(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1、陋室:简陋的居室,是刘禹锡的室名。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用韵。(介绍表现文体的字:表、说、记、序。/押韵--刨根问底: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3、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

  三、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1、学生**读(要求大声朗读,注意停顿,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注意句读)。

  3、范读(听课文录音)。

  4、齐读。

  四、二读课文,疏通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参照注释,读懂课文。(遇到疑难,同桌讨论)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鸿、白丁、馨等)

  3、指名翻译。

  五、三读课文,理解课文

  齐读课文,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从文中找出体现“陋”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极为简陋。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认为作者这样说对吗?理由?

  讨论并归纳: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作者写陋室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讨论并归纳: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愿追逐**,不愿*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强调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六、课外拓展

  1、看材料,思考问题。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睡觉,打呼噜。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思考:

  (1)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

  (2)那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2、之前已请同学设计过自己的家了,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习刘禹锡,为你的家取个名,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七、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1、称颂:人品高尚。

  2、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名的奉献精神。

  八、小结: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

  反思:

  《陋室铭》 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最后,运用“整体板书”和“回译法”让学生进行背诵,加深记忆。总之,用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4、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学生们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仅限于在课堂上由老师带领的分析,还包括课前对课本的预习,对重点知识的揣摩,对疑难问题的质询。更包括课后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演绎。所以,我从预习这个环节抓起,让学生参与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7、巧妙的设计**,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到人到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这其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8、对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如再紧凑些,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掌握。

  又有一次面对镜头的经历,让我在课堂中又多一次历练,相信,以后,我会比这次更从容不迫、沉稳镇定地应对课堂,和学生的互动会更加融洽、自然。

  总之,这一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让我收获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我想,我只能够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思考教学中问题,我才可能在教师成长的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陋室铭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的结合。

  2、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3、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法品格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1、疏通文意,理解内容,了解写法。爱莲说阅读训练

  2、反复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准备

  课前对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有疑问的字句,朗读课文。

  设计思路

  先用学生自读求疑的方法,结合书下注释把握文章基本意思。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课文学习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结合“研讨与练习”三,学习课文中“之”的用法。然后,按照在众花中选择莲、莲的形态、莲具有的品质到作者的品质这一思路理解课文。课文先是通过莲和牡丹、菊的对比引出了莲花的特性“水陆草木之花”,“予儿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以用莲形态的各方面,并逐步把莲的品质和君子的品质结合。理解莲的特点和品质也就是理解古代文人心目中君子的品质和节操。然后结合《陋室铭》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疏理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难字词,理解文意。

  甚蕃独予濯清涟妖蔓益净植亵玩隐逸鲜宜乎

  阅读书下注释,在老师适量的讲解下,逐句翻译课文。

  2、朗读课文,体会“之”的用法。

  教师以“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两句为例进行讲解,讨论解决课文中其他“之”的用法以及课后练习。

  二、问题思考与讨论。文言文精细复习爱莲说

  1、作者是在哪些花中选择了莲的?那些花各有什么特点和品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莲有哪些优点和习性?其中最突出的是什么?

  3、作者喜欢莲表明了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4、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举一些事例谈谈君子的品行和风度。

  要点提示:

  1、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做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文中用了一个疑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借反问语气感慨君子太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做贵人。文中用感叹句“牡丹之爱,宜乎从矣。”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的世态。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更鲜明。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洁身自好,不以妖艳取悦于人。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莲茎挺直**,决不旁逸斜出。

  “香远益清”:莲的芳香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而越远越清香扑鼻。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亭亭玉立,纤尘不染,任人观瞻,而有凛然不可侵犯的风姿。

  这七个短语从七个方面写莲,合起来描写莲的整体形象,充分说明了“予独爱莲”的原因。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志洁行谦,美名传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爱莲说详细知识点。

  5、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课文对对君子的表述变为自己的,并体会其中的好处和趣味。

  三、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从文章的表现手法上看,这两篇文章作者都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看法,而是把自己的志向分别寄托在某种东西上,这种手法叫做什么?好处是什么?

  介绍托物言志的手法。

  四、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全文。


陋室铭教学设计(扩展3)

——陋室铭教学设计菁选

陋室铭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陋室铭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陋室铭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3、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字词及句子的翻译;

  2、文章的主旨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3、默写背诵。

  三:教学难点:类比及比兴的写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陋室铭》这篇文章。

  四组学生准备四项内容。

  二、第一组学生准备文学常识

  1、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2、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背景:**革新失败后被贬所作

  二、节奏朗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请一位学生朗读无标点的原文。

  2、集体有节奏朗读。

  三、第二组学生准备文言字词

  1、活用现象

  名:出名(名作动)

  上:长到(名作动)

  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

  2、课下注释

  【灵】灵验

  【斯】这

  【馨】品德高尚

  【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

  【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即知识浅薄的人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公文

  【金经】指佛经。

  【劳形】使身体劳累。形,身体。

  三、第三组学生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藓的痕迹,长到台阶上,一片碧绿;青草颜色,映入竹帘中,满目青葱。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在这里)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译文:(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修饰的琴,阅读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在这里)没有的奏乐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8、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第四组学生回答内容写法

  1、揭示文章主旨的是哪一句?作者是怎样引出陋室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用比兴的手法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的山和水比陋室,以因“仙龙”而出名灵验比“德馨”,说明因为陋室主人品德高尚,所以陋室不陋。

  2、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点?具体说明。

  答:从三个方面描写陋室不陋。

  自然环境: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突出了陋室的环境清幽的特点;

  交往人物: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突出了交往人物博学的特点;

  生活情趣:如“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突出了生活情趣高雅的特点

  3、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何用意?

  答:运用类比手法,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突出了陋室不陋.

  4、作者借山水、仙人、神龙、名人的事迹比喻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答: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文章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答:引用孔子的话,以反问作结,再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突出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节操和情趣,同时又照应了“惟吾德馨”一句,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6、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志趣的手法叫什么?

  答:托物言志

  五、展示中考习题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

  2、《陋室铭》中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

  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调素琴,阅金经指高雅的生活,是作者向往的;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指的寻欢作乐及被世俗纷扰的生活,是作者厌恶的。

  3、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背诵默写,掌握相关的文言文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诵并背诵课文。

  结合学习重点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学会仿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狗窝,这是形象的比喻,说自己的家就算再乱再破也是最好的。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把自己家称为陋室,这个在作者看来也是最好的草屋到底好在哪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参观一下。

  作家及写作背景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创作了《陋室铭》。

  文体介绍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整体感知课文

  初读课文,熟悉课文。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流畅的朗读,流畅的朗读时理解文意的基础。

  学生**读一遍,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读准、读顺。

  听录音,对照字音、停顿,纠错。认真听并揣摩体会字音、停顿。

  抽生单独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听后进行评价。

  学生齐读,体会感受。

  五、具体感知

  1、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默读,同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如果有疑难处可前后桌小声讨论,仍不能解决做记号等会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解疑,检查自学效果并引导解疑。

  (3)翻译重点文言词汇和语句(**学生单独回答),学生思考、回答、识记。老师点拨、指导。名:著名。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案牍:官府的公文。鸿儒:博学的人。劳形:使身体劳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里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宾语前置:有何之陋?)

  2、三读课文,体会感情。

  感受音韵美。这是一篇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a、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先由说“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b、作者写陋室,那陋室真的“陋”吗?

  答:不是,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虽写陋室却表现了“陋室不陋”。

  c、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写陋室自然环境清幽宁静。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高雅不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写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恬适。

  d、作者明写刘禹锡的陋室,为什么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而且还要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呢?

  答:引古代贤士的名室来证自己的“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同样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e、身居陋室,作者却以为陋室不陋,那么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六、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托物言志的技法: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作比,引出陋室,接着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三方面来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表明“惟吾德馨”,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文章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思想)

  根据板书提示尝试背诵

  1、以游戏形式进行,一人背一句。

  2、学生自愿起来单独背诵。

  3、全体齐背一遍。

  小结:文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我们不仅要体会作者作文的情感,更要学习和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并默写全文。

  2、以《_______铭》为题,仿写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反思(略)

  附:板书设计

  山水喻陋室

  设喻引题

  仙龙喻德馨

  陋环境清幽(景)高洁傲岸

  室陋室不陋交往高雅(友)安贫乐道

  铭生活恬适(趣)

  古贤自喻反问点题

  陪衬比喻托物言志

  覃玉

陋室铭教学设计3

  【教学思想】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文言文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又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写的一篇散文。“千般教法读为本”,文言文的学习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二是读懂,即读懂大意,也就是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三是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习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分析】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过去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本课教学,既要积累重要文言词汇,理解内容,又要解读“铭”的特点,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从而更好的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2、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诵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

  4、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

  【教学方法】

  教法:点拨引导法、朗读品味法;

  学法:探究归纳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描述陋室情景导入新课。

  (设计理念:每一个文本的导入都有一定的艺术性,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之中,为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文本,感知陋室:

  1、一读:把课文读通、读顺。

  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穿插生字读音)按照朱熹的要求:①**练读课文两遍;②指名一生朗读,师评价;③全班齐读课文。

  2、二读:读出节奏

  出示划分节奏的文本,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停顿。

  3、三读:读出韵味

  解读“铭”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到韵脚,根据骈文特点指导读出语气。

  (设计理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教学尤其要重视朗读,通过反复有层次的朗读,让学生获得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情感体验。)

  三、赏读文本,走进陋室:

  1、由题目,问:文中直接出现“陋室”“陋”的`地方有哪两处?

  斯是陋室何陋之有?

  2、引导学生思考辨析:这是陋室,可使人却说不简陋,这是为什么呢?

  结合具体诗句理解诗人眼中的陋室。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归纳: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概括出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者和引导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应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

  四、品读文本,走进作者:

  1、结合以下几句体会作者的高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以“仙”、“龙”自喻,表达高洁的追求。

  2、结合以下几句体会作者的傲岸: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以“诸葛庐“子云亭””自比“陋室”,表达自己傲岸的节操。

  3、出示作者背景,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4、总结归纳托物言志的写法。(课中微课)

  (设计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通过对刘禹锡背景资料的导入,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个人的独特情感体验。)

  五、总结评价,背诵文本。

  刘禹锡一生安贫乐道,保持着高洁傲岸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其精神令世人敬仰。让我们带着敬仰之心齐诵课文。

陋室铭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阅读主题是“精神家园”。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通过对“陋室”不陋的描写,表现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文章短小精美,对偶工整,引经据典,虚实相生,读来如行云流水,风卷云舒,令人感叹不已。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初一、初二阶段学习了多篇文言文,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古汉语知识和文言文阅读方法。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理解、品析等学习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五、教学方法:

  合作讨论法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是诗的**,唐代是诗发展的巅峰时期,在这个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诗人,如诗仙:(学生答)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还有被白居易推崇备至的诗豪刘禹锡。以前我们学过他的诗,看看老师积累的他的几首诗。(大屏幕出示《乌夜啼》《竹枝词》《秋词》)学生读诗,师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他对世事变迁的感悟,“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他巧妙地运用谐音,化无情为有情,在爱情诗方面的超越。“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他直面困难,勇往直前的体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陋室铭》,体会他对世俗庸常的感悟!(板书题目)

  (二)知识链接:

  1、解题: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师介绍“铭”,学生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见的铭还有座右铭,墓志铭等。

  2、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三)预习检测

  指名学生认读字词(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并齐读。

  德馨xīn 鸿儒hòng 案牍(dú)

  西蜀shǔ 诸葛庐lú 调素琴tiáo

  (四)诵读翻译

  1、读一读:(大屏幕出示无句读的文章)

  (1)请学生朗读没有句读的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出示标出节奏的课文,指名读,教师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2、翻译全文:

  (1)学生合作翻译。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3)指名翻译课文。

  (五)品析课文

  1、**: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

  首先作者写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拟人。

  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陋室的环境——清幽(板书)

  学生齐读描写环境的句子,进一步体会居室的幽静和作者心底的恬静和适然。

  (3)过渡:而陋室主人和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学(板书)

  (4)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板书)

  学生再读课文,品味作者高洁的情操。

  (5)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 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远大的志向和伟岸的人格魅力。

  (六)探究文法

  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领会作者高洁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

  (七)拓展延伸

  刘禹锡因自己的陋室很好地诠释了德鑫的含义,其实从古至今,像刘禹锡这样品德美好的人很多,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大屏幕出示)。

  1、东晋诗人陶渊明 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 这就是德馨!

  ——以天下苍生为重,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与**官场同流合污,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

  2、马旭 她生活简朴,住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曾经是***首位女空降兵,退休后和丈夫节俭度日,早餐不足一元!15元买的鞋穿烂了补了又补,舍不得扔!她和丈夫一生积攒了1000万!全部捐给了家乡木兰县!

  —— 这就是德馨!

  ——用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用毕生节俭,一世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

  3、白永皓 西安科技大学学生。20xx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让原本幸福的家庭陷入绝境,父亲去世,母亲瘫痪在床,妹妹面临着退学。正在上大学的他,面对人生巨变,没有退缩,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他带着高位截瘫的妈妈重返校园,走**背着妈妈上大学的艰辛之路。

  —— 这就是德馨!

  ——用肩膀托起全家的责任和希望,践行为人子的孝道,用行动诠释“德馨”!

  4、江声发 一个无臂的代课老师,13年坚守深山小区,用自己的断臂,在黑板上为同学们书写出漂亮的.板书;为同学们批改作业,为山里孩子捧起了读书梦。

  5、宁远中学的老师们 身处农村居于陋室而矢志不悔,她(他)们用青春和热**写着宁远的教育事业,用心浇灌着这一片园林,桃李芳菲!

  —— 这就是德馨!

  ——耐得住三尺讲台上的人生寂寞,用黑板的三分之一撑起山村无数孩子的梦想!

  教师寄语:同学们,在前行的道路上,让我们用“行雅德馨” 铸造人生辉煌吧!

  (八)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陋 室 铭

  斯 是 陋 室 惟 吾 德 馨

  景少 环境幽静

  安贫乐道

  人少 交往鸿儒

  高洁脱俗

  陈设少 情趣高雅

  托 物 言 志

  八、教学反思: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铭”的文体形式,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亮点:

  1、本节课将“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悟文章的美和作者的感情,在读中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课文时,我设计的问题也由浅入深,先由课文表面的问题进入,在朗读中逐步让学生建立起自信,然后再深入探讨,通过朗读体悟作者情感、志向,最后完成教学目标。 这节课下来,同学们学得轻松,朗读背诵很快,达到了预期目标。

  2、“接地气”的升华环节

  我一直认为学习文本就需要联系学生实际,这个实际就是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心理氛围,那么,这样一篇美文如何从文章过渡到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美,而不是形而上的干瘪?我用实例感动他们,从古到今,从老到少,有耄耋的夫妇,也有无臂的代课老师,有偏远山村的,也有近在咫尺的,在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背景中,在铿锵有力的文字导引下,他们从远而近,走来,走来……一个个感人肺腑,一件件荡气回肠!孩子们认识了他们,接纳了他们,拥抱着他们。这样的熏陶,如一场春风深深感染着孩子们的心灵,他们不仅认识了刘禹锡,更走进了他的心里,走进了许许多多的“刘禹锡”的心灵,感受到高尚的、伟大的人生境界,为他们的人生起到了定向和激励作用。 “接地气”的环节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对学生情感的升华!

陋室铭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1、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4、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2、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3、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4、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5、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7、“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1、“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2、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3、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4、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5、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6、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

  (①学生**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陋室铭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本文

  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3.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3分钟)

  P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大家之所以喜欢金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原来是因为它的主人诸葛亮。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习《陋室铭》。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听示范朗读。要求一边听一边给拿不准的字注音,并且划分节奏

  2。**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齐读。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三)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过渡:读完以后,你能不能告诉我,这“陋室”真的“陋”吗?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可能对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为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具体操作:本文共计九句话,全班12个小组,前9组,每小组翻译一句话,其余三组做评委。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分享成果。要求:先解释重点字词,再翻译整句话。

  (四)抽丝剥茧,感悟情思

  经过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经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现在能回答老师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吗?(ppt展示问题)作者笔下的.这间“陋室”真的“陋”吗?请说说理由。(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认屋子简陋,又不觉得简陋,因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陋室环境清幽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主人交往之雅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闲,同时也看出作者较清贫,但作者却苦中作乐,体现出作者的安贫乐道。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贤人的志趣和抱负。

  (五)远观全文,探究写法

  问:作者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在写物,可真实情况是写物还是写人呢?答:写人。

  问:主要写人的什么?

  答:品德高尚

  问:那同学们,作者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什么?

  答:托物言志

  (PPT展示)托物——陋室

  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回顾全文,归纳主旨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主旨:作者以“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乐道的志趣。

  (七)当堂背诵

  比一比,看谁背得准又快

  具体操作:以大组为单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龙”形式背诵,比比看哪一组最流畅、清楚、快速。

  (八)拓展延伸

  (PPT展示两组寝室图片,一组是巴蜀中学的,另一组是本校的。前后豪华与简陋相对比)

  教师:虽然我们住得没有其他学校豪华舒适,但我却希望这简陋的屋子因为有了优秀的同学们而绽放无限光彩。老师期待有一天你们能成为柏家中学的骄傲。让我们深情齐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九)板书

  陋斯是陋室

  主人品德高尚

  陋环境清幽安贫乐道

  室不陋交往之雅

  铭情趣之雅高洁傲岸

  反问引用

  托物言志

  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最大优点在于朗读环节,每一次朗读都给出了明确的目标。其次是重点较突出——翻译课文。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还需改进。首先,课堂整体气氛不活跃,尤其是在翻译环节的发言,形式过于单调,没有充分发动大部分同学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其次,在翻译过程中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本课较简单,可以让学生只看原文自行翻译,有疑问时看课后注释,若不能及时解决,可提出来让同学们一起讨论,若还是没有结果,老师再进行点拨指导;再次,本课采取小组逐句翻译的形式,这不适用于简单的文言翻译,不妨大胆让学生自行翻译;最后,本堂课最大的弊病是教学时间掌握不当,内容不够精当,故导致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今后的教学任重而道远,希望能在各位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大进步。

陋室铭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与时俱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发言)唐朝的刘禹锡他和部分同学一样喜欢简陋的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陋室铭》刘禹锡)

  二、简介作者、解题(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1、陋室:简陋的居室,是刘禹锡的室名。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用韵。(介绍表现文体的字:表、说、记、序。/押韵--刨根问底: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3、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

  三、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1、学生**读(要求大声朗读,注意停顿,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注意句读)。

  3、范读(听课文录音)。

  4、齐读。

  四、二读课文,疏通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参照注释,读懂课文。(遇到疑难,同桌讨论)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鸿、白丁、馨等)

  3、指名翻译。

  五、三读课文,理解课文

  齐读课文,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从文中找出体现“陋”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极为简陋。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认为作者这样说对吗?理由?

  讨论并归纳: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作者写陋室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讨论并归纳: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愿追逐**,不愿**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强调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六、课外拓展

  1、看材料,思考问题。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睡觉,打呼噜。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思考:

  (1)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

  (2)那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2、之前已请同学设计过自己的家了,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习刘禹锡,为你的家取个名,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七、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1、称颂:人品高尚。

  2、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名的奉献精神。

  八、小结: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

  反思:

  《陋室铭》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最后,运用“整体板书”和“回译法”让学生进行背诵,加深记忆。总之,用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4、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学生们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仅限于在课堂上由老师带领的分析,还包括课前对课本的预习,对重点知识的揣摩,对疑难问题的质询。更包括课后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演绎。所以,我从预习这个环节抓起,让学生参与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7、巧妙的设计**,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到人到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这其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8、对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如再紧凑些,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掌握。

  又有一次面对镜头的经历,让我在课堂中又多一次历练,相信,以后,我会比这次更从容不迫、沉稳镇定地应对课堂,和学生的互动会更加融洽、自然。

  总之,这一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让我收获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我想,我只能够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思考教学中问题,我才可能在教师成长的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陋室铭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品千古铭文。

  2.悟万世雅人。

  【设计理念】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1.《陋室铭》篇幅短小,韵律十足,节奏分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地诵读课文并理解文章大意是目标设计之一。

  2.《陋室铭》借陋室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一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借助文章论文知人,并借助拓展材料论世知人也是本文达成目标之一。

  【故事导入】

  在大唐历史上,有一位倔强的诗人,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此人毫无怨言,随手写下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他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他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见知县如此欺人太甚,此人愤然提笔写下千古铭文,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此人何许人也?——刘禹锡

  刘禹锡何许人也?——唐代诗人、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千古铭文是什么?——《陋室铭》

  【设计理念】

  故事导入,引发学生兴趣,背景材料早知,引导学生更深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借背景了解作者、引出课题,水到渠成。韩愈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样的故事背景介绍也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解题深入】

  陋室即是?——简陋的房子

  什么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学,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常见的有座右铭和墓志铭。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看看刘禹锡是如何在这篇千古铭文里**心志的。

  【设计理念】

  铭这种文体在课文底下的注释里有,学生应该不难找到,通过学生的回答,既了解了铭这种文体,也在老师“通过课文底下的注释获取文言知识”的引导下,让学生习得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美文美读】

  1.读准字音。(温馨提示:借助课文底下的注释疏通文意。随手圈划生字词语,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辨音识字]

  德馨xīn鸿儒hóng rú苔痕tái案牍dú调素琴tiáo

  [辩词释义]

  斯是陋室:斯,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鸿儒:指知识渊博的学者。鸿,大。

  白丁:无官职的*民。这里指缺乏文化的人。(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指*民百姓。)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用泥金(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书写的佛经。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

  案牍:指官府的公文。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设计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初读课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辩音识字,辩词释义,夯实基础。

  2.读出韵律。

  用韵: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优美。

  用韵:ing

  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朗读指导]

  ①铭是韵文,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

  ②韵脚稍微拖长音。

  3.读出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朗读指导]

  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重音的体现。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本环节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由易到难,突出层次。学生通过三个层次的读,丰富了文言知识积累,感知了文本内容,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也为进一步品读文章,赏析课文亮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读出画面。

  让我们化身陋室的主人,描绘一下室外景、室中人、室内事的画面,并赏读。

  室外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中。)——从这句话可知“陋室”简陋,环境幽雅(板书)。这句话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渲染了环境的清幽,流露出主人的喜悦之情。

  [赏析示例]

  青苔**的,密密的,像一方**地毯,像一袭翠翠衣衫,像一片碧碧彩云,落在我陋室的阶前。阶前的石头和那细细的石缝里,都渗出来流出来那醉人的绿呢!阶前的丛丛青草,青青的茎,青青的叶,青青的露水,像一只只明亮的眼睛,正透过我那稀疏的窗帘,打量着我呢,于是我的陋室一片青翠。

  室中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交际来往的人儒雅(板书)。

  [赏析示例]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绿意方好,日光正暖,我和朋友们围坐在一起,时而高谈阔论,时而抚案叫绝,笑声串起优美的乐章飘过窗帘,飘向远方……

  室内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陋室里可以抚琴调弦、展卷读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生活高雅(板书)。

  [赏析示例]

  轻抚我的素琴,简单的音符在我的指尖跳动,手握泥金书写的佛经,一股悠然涌上心头。坐在我的小屋子里,没有灯红柳绿的杂音,没有世俗的公文,心情惬意舒畅。“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这才是真正的乐趣啊!

  [朗读指导]

  ①“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

  ②以下两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字(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

  【设计理念】

  “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文本,并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语言文字描绘画面的方法,品味语言文字的奥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既让学生深入领悟了文本内容,又培养了鉴赏能力。

  【细解文意】

  陋室陋吗?从文中哪儿看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德馨:1.由于人的品格高尚,忘却了陋室。

  2.由于人的品格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

  小组合作:

  1.作者是怎样引出中心句的?——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

  2.作者既写陋室,为何又写诸葛庐和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3.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何用意?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说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朗读指导]

  ①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章主要内容。

  ②“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气读最后两句。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对话”中,感悟到更多的.语言、篇章及作者人格的魅力,从而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完善。学生无数的体验、奇思妙想纷至沓来,从而轻松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悟万世雅人】

  【论文知人】

  我眼中的刘禹锡

  同学们还记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吗?面对淤泥,陶渊明选择了远离,他在心中幻化出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通过学习,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教学预设]

  1.和陶渊明一样的避世,否则怎会有“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的想法,而且他的陋室的环境和做的事情,都看出他的隐逸之心。

  2.品德高尚。虽身居陋室,但安贫乐道,即使遭遇贬谪,但有高洁傲岸的志趣。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可以看出。

  【论世知人】

  一个永恒的刘禹锡

  刘禹锡,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每贬到一个地方,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郎州: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夔州: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连州:猜鹰虑奋迅,惊鹿时跼跳。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消。

  扬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长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他虽然有着“***年弃置身“的贬谪境遇,但依然有着“暂凭杯酒长精神”的安贫乐道;他高唱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沉吟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在“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的秋天里诗意盎然,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房子里坚守理想……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

  齐背《陋室铭》。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重视积累,养成博闻强记的习惯。有时读懂一篇文,读破一片心,或许要用一生的光景。就让学生在刘禹锡的精神里牢记铭文,慢慢地去品。

  【板书设计】

  室外景:环境优雅安贫乐道

  陋室室中人:交往儒雅不陋铭

  室内事:生活高雅高洁傲岸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这样的板书设计。它是课堂教学的“眼睛”和“灵魂”,是整个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学生学习思路的精炼再现

陋室铭教学设计9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自己的书房居室都会搜肠刮肚的起一个响亮而别有深意的名字。例如:“老学庵”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名称,此名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著名戏剧家梅兰芳室名“缀玉轩”,寓意为博采众家之长。鲁迅先生在**时**学生爱国运动,被**文人骂为“学匪”。鉴于此,诙谐的鲁迅把自己寓所的书房起名“绿林书屋”。“绿林”者,**也,“绿林书屋”乃“学匪”之寓所也,以此来讽刺**文人的诬蔑。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另一位高人居室————刘禹锡的“陋室”,看看这“陋室”背后的故事。

  二、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PPT展示)

  (1)、给加粗字注音

  惟吾德馨()鸿儒()调素琴()

  案牍()西蜀子云亭()苔痕()

  屏幕展示,学生自测,教师展示答案,检查学生预习的结果,强调易错的读音,学生齐读,加强记忆。

  (2)、解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出名,著名灵:灵验,神奇

  2、斯是陋室:斯:这。

  3、惟吾德馨: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劳:使……劳累

  6、何陋之有?:何:什么。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7、调素琴:调: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博学的人。白丁:*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浅薄的人

  屏幕展示,学生一起来回答,因为都是课后的注释,没有难度,只是检查预习的结果,不进行深入的分析。

  3、初读文章,读准字音。学生朗读,教师注意在读音上的辅导,积极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

  (3)、字句理解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关键字:名:有名,著名。灵:有灵气(显得灵异)

  句译: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神仙就有名了。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蛟龙就有了灵气。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关键字:斯:这。惟:只。馨:原指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句译: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要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关键字:入:可译为“映入”。

  句译:绿色苔痕爬**阶,青青草色映入门帘。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关键字:鸿儒:大儒。鸿:大。儒:读书人。“鸿儒”此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白丁:原指*民百姓,此指没有学问的人。

  句译: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品德高尚的人,与我往来的没有没有学问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关键字:调:弹奏。素:朴素的,不加装饰的。金经:泛指佛经。

  句译:在这里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关键字:丝竹:泛指音乐。乱:使……乱,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形:身体。

  句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关键字:云:说。

  句译:(我的陋室)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走近作者,解题。

  学生以同桌为自然单位,两人合作,借助手中的资料查找本文作者及相关的背景资料,对重要信息进行圈点勾画,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查找情况。最后教师总结,屏幕展示作者简介,以及相关背景,接着讲述陋室由来的一个小故事,然后讲解“铭”这种文体,并把握文体的特点,最后听朗读,品押韵,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准备资料如下:

  1、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是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求异心理很强,如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确实脍炙人口。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革新,但遭到保守派的排挤,被贬官降职十年。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城,又因《玄都观桃花》和《再游玄都观》诗作先后两度被贬。刘禹锡写此文时,正被贬为和州刺史,其时唐**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朝廷任人惟亲。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

  2、陋室由来:刘禹锡被贬为和州刺史后,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但是和州县太爷是个“**眼”,给他安排到城南临江的三间民房居住。对此,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毫不在意,搬了进去,提笔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信手贴在寝门上。知县看了对联,认为他因革新降职,被贬到和州县还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为了教训他,又把刘禹锡的住所迁到较远的德胜河边,并把住房面积减半。刘禹锡搬到新居,看到那里依山傍水,百花争艳,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看了又恼火又害怕,恼他仍执迷不悟,怕他惹出麻烦牵连自己,又下令将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看他还怎么接待鸿儒们来此聚会。果然因室内无立足之地,门前逐渐寂寥。但是逆境使诗人的灵魂更加高洁。这时他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碑刻后竖于门外。此精妙短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又发人深思。让我们感受到了刘禹锡的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及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了解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4、听朗读,学生齐读,品味押韵。

  四、疏通文意,三读课文。(PPT展示)

  屏幕显示全文及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翻译课文,了解文意。课件展示对重点词语和句子总结。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加入自己对作者的理解,再读课文。

  重点词语:馨、名、劳、乱、之

  重点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赏析美文,四读课文。

  教师抛砖引玉: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心声的句子,并证明自己的观点。本轮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采取小组讨论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降低难度。把个别的小问题放在下面解决,共性的问题,一起解决。教师的资料准备如下: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斯是陋堂,惟吾德馨。”点明全篇主题。《陋室铭》开篇以山水起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

  (1)自然环境的清幽雅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交往人物的贤良儒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3)生活情趣的高雅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3、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现了自己同诸葛亮和扬雄一样高洁而不受客观居住条件所困的高尚情怀。

  4、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5、托物言志,小结主题。“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再如,我们学过的《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们要汲取历史的经验,鼓起生命的风帆,并将这种个人的努力,融入千万人的群体奋斗中,才能组成“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于谦的《石灰吟》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表达自己要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惜**、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中磨练,坚守清白,准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凡抱负。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一方面向朝中当权者显示自己并未因遭贬而郁郁寡欢,相反却过得安逸潇洒;另一方面表达自己身居陋室不改初衷,屡遭磨难而坚守节操的信念。本文充分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5、再读课文,抒发作者情怀。

  六、整理课文条理,引导学生当堂成诵。

  开篇运用类比引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再从三个角度具体阐明,即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最后总结全文,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

陋室铭教学设计10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这种文体现代还用吗?——座右铭。

  3.关于本文的“文外曲致”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内)。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失败后被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今属广东省)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今属四川省)、和州(今属安徽省)刺史。直到文宗永和**(827)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气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回答)馨。共4页,

  6.教师讲解: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苔痕相对?回答:草色。

  **:阶绿相对?回答:帘青。

  **:上相对?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谈笑相对?回答:往来。

  有相对?回答:无。

  鸿儒相对?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19. 5.文化寻踪:

  (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以诗文明志的传统。

  (2)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作者的陋室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吗?

  绿色、亲近自然、生活简朴、居室的文化气息等等。

  (3)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陋室之雅?

  环境:清幽

  来往的人:高雅

  主人生活:清闲

  (4)7.文章末尾为什么提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并引用孔子的话?

  以先贤自比表明自己的志向,以孔子的话来暗示是君子居之。

  (5)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所表现的作者的生活志趣。(安贫乐道)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1.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比兴引陋室—馨对偶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对仗夸朋友——雅虚实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暗含立志向——高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参考译文

  1.《陋室铭》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为保持铭文句式工整和押韵的特点

陋室铭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正确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3、学习托物言志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

  1、托物言志手法。

  2、翻译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不爱慕荣利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生活情趣。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指导法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导入

  (二)简要了解作者及背景

  (三)字词积累

  (四)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点拨朗读技巧。

  (五)学生结合注释,正确的翻译课文。

  1、自主翻译

  2、合作交流

  3、**并适当点拨

  六;学生理解课文

  方法:问题启示法

  1、文章开头运用什么手法引出“陋室”?

  2、作者从哪个方面写出了陋室不陋?

  3、文章最后为什么要提‘诸葛庐’和‘子云亭’呢?

  4、作者在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5、作者写陋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物 托物言志 志

  高尚情操

  陋室 安贫乐道

  七、作业

  1、正确翻译课文,完成练习册。

  2、背诵全文 。

  《陋室铭》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文言文教学。我用了一课时,上完后,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教学任务完成,教学顺利。但是,今天改完基础训练册后发现,许多学生作业错误很多,字词翻译全班只有几个同学全对。问答题有几个没写的,中间对课文的内容掌握的也不够好。我认为这节课不太成功,原因有:

  1、课文朗读少,课前预习不好。

  2、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性较差。所以以后设计问题要精,**课堂能力要强。让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多读课文,熟悉文本。

陋室铭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复习“铭”这种文体,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析词句之美。

  3.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二、课型

  新授课

  三、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析词句之美

  四、教学难点

  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诵读法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旧知回顾

  体裁:铭

  (哪一组师友介绍一下)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读音韵之美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要求学生注意韵脚和节奏)师友互读,班内展示,教师评价,全班齐读。

  (三)品词句之美

  学生自己找出欣赏的句子,进行分析。先**完成,再师友讨论,最后班内展示。

  (四)悟人性之美

  1、旧知回顾

  本文运用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出作者的`节操和的情趣。

  刘禹锡是否就要在这一间陋室,踏青苔,赏草色,弹古琴,读佛经,自得其乐,终老一生呢?他甘心吗?

  2、读刘禹锡的诗,体会其豪情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

  同学们,这就是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诗情盎然,他又怎么会躲到人生的秋天里去自怨自艾呢?

  刘禹锡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贵的心?

  3、拓展

  彭城刘禹锡,诗豪者也。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杨柳青青江水*,人在历阳心在京。

  这是作者被贬和州后写的诗句。

  可见刘禹锡虽被贬但豪情不减,不甘沉沦,试从文中找出体现他的豪情的词句,大声朗读。

  4、悟人性之美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就是这个刘禹锡,留下诗文800多篇,被称为中唐“诗豪”。就是这个刘禹锡,他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就是这个刘禹锡,先后被贬到连州、和州、苏州,但每一个地方的老百姓都“因祸得福”,因为他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守政,力行教育,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样乐观豁达,这样富有生命活力的一个刘禹锡,怎么可能“独善其身”“隐居避世”呢?

  (五)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读音韵之美

  品词句之美

  悟人性之美

  (六)作业

  走近刘禹锡

  (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悟刘禹锡的人格魅力。可查阅资料,不少于300字)

陋室铭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三、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共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这座破旧简陋的房子,虽然没有流光溢彩的屋檐,也没有金碧辉煌的陈设,更没有珠光宝气的点缀,但是它却成就了唐代诗人和哲学家刘禹锡的千古名篇《陋室铭》,正如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所说:“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陋室,共同感受作者超越世俗的志趣和情怀。出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作者刘禹锡,当时他被贬到和州做刺史时,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的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之内让他搬家三次,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让他住进了一所非常简陋的小房子。他在愤激之中,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刻写在碑上,竖在门外,以明心志。

  (三)、板题并解题:

  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子。“铭”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作者给他的陋室作铭,是要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四)、朗读并感知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熟悉生字读音,揣摩停顿、语速、语调,感知文章内容。

  (五)、掌握重点词语和语句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则:就[名]:出名。译: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灵验,神奇。译: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是:判断词[惟]:只。[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分析:以上几句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虽陋室而不陋。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这是陋室生辉的光点所在。这就点明了短文的主旨。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入:映入译: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分析:这是一联工整的对句。这个对句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优美,烘托陋室不陋。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大儒,博学的人。 [鸿]:大。 [白丁]:*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译: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分析:这也是一联工整的对句,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衬托陋室不陋。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指佛经。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劳]:使……劳累。[形]:身体。译: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也没有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分析:三是生活情趣高雅。“调素琴,阅金经”,从正面说,是写实,表现室主人的从容淡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云:说[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译: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分析:最后几句,总结全文。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然后又引用孔子的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小结: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六)、整体感知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7、“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七)、总结: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八)、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写生活情趣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孔子云:“何陋之有?

  (九)、对比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陆游筑书巢》)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2分)(1)有仙则名(出名(著名))(2)妻子不觌(妻子和儿女(子女))2.翻译下面句子(4分)(1)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六、教学反思:

  1、联想与想象是语文的翅膀,缺少联想与想象的'语文课也就缺少了灵性。为此,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以“透过文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使陋室之雅具体地表现出来,为突出陋室“何陋之有”张本。而以往教学此文时,为突出“陋室不陋”这一重点,一般设计的题目为“陋室环境如何?陋室主人交往情况怎样?陋室主人有怎样的兴趣爱好?”**琐碎,学生也不明白回答这些问题的目的何在。而改动后有力地突出了重点,也解决了难点。

  2、“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必须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方可体现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因此,课上在分析完陋室主人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讨论:“今天的你如何看待这种不慕**、安贫乐道的做法?”这个问题的设计应是学生最有话说的部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些怯场,我也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一起参与学生的讨论,导致学生没有充分讨论和大胆发言,这是我的失误。

  3、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发问的环节,鼓励学生从读书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因为留的时间相对充足些,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何以《陋室铭》为题?”“为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为何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结束语?”“为何自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为何将*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视*民?”等等。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也在思考着如何解答这些问题,这个思维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

  4、语文课上应有琅琅读书声,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铭》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课堂上无论是范读、散读、齐读,乃至背诵,目的都是让学生从读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

陋室铭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明志,不慕**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卡片等。

  设计思路

  教学本文要贯穿“以读会意”的方法。在读的方法上要灵活,可由教师范读、学生推荐朗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自学,找出生僻字,由老师帮助解决。疏通文意,然后背诵课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设计巧妙的题目引导完成。

  教学时数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说。)唐朝刘禹锡却喜欢鄙陋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课题及作者。)

  2.介绍作者及文体。(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要求:记住作者及文体。

  二、自主学习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

  2.本文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文章结尾再一次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并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并分析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明确:(陋:不华美、狭小。馨:香气散布很远。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

  牍:古时写字用的木简。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指同学解释,如有错误让其他同学纠正。)

  2.统领全文的词语是哪个词?

  明确:(德馨。)

  3.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写,抒发了作者高雅自适的生活情趣。)

  4.文章结尾再一次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并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明确:(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研读赏析并阅读全文。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3。)

  ①解释下列词语。

  名灵劳形

  ②文章点题句是什么?

  ③以古代圣贤自比的`句子是什么?

  ④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什么?

  ⑤文中的“仙”和“龙”比喻什么样的人?能概括全文大意的词是什么?

  (2)小组**交流发言。

  明确:

  (①著名。灵异。使身体劳累。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④“孔子云:何陋之有?”⑤品德高尚的人。德馨。)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没有时间可不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陋室铭教学设计15

  课前布置预习:

  朗读课文,达到熟读。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文言短文《陋室铭》,课前已给大家布置了预习,要求读熟课文。下面给大家一点时间,**朗读,两分钟后,请同学来大声朗读。

  二、整体感知

  1、**朗读

  1、指名朗读,同学互相纠正读音、停顿。

  3、完成《配套练习册》“积累运用”第1题,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苔痕(tái hén)陋室(lóu)鸿儒(rú)

  案牍(dú)德馨(xīn)

  4、自主学习,完成《配套练习册》“积累运用”第6题,有关作家文学常识。

  《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朝代)文学家。

  【补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

  “铭”本意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补充:背景资料,作者因参加**革新运动得罪当朝**,被一贬再贬,半年内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一斗室。在此背景下,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5、对照注解,疏通文意

  (1)从题目开始,一人一句,先自主完成,后互助解决疑难。

  明确:自主疏通文意,互助解决疑难,指名回答,师生共同明确文意。

  (2)完成《配套练习册》“积累运用”第2题(1)~(6)

  (1)名:出名,有名;

  (2)灵:灵验。

  (3)斯:这;惟:只。

  (4)白丁:*民。

  (5)调:弹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6)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6、找出文中的对偶句,背诵全文。

  三、精读研讨

  1、《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

  【补充:语出《论语·子罕》“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明确: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四、作业布置

  将原文抄写一遍,背熟。

  附板书设计

  《陋室铭》刘禹锡

  一、熟读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二、文意名、灵、斯、惟、白丁、调素琴、丝竹、案牍

  三、深意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陋室铭教学设计(扩展4)

——陋室铭教学反思10篇

陋室铭教学反思1

  在本节课中,学生学习的较为活泼主动,基本上完成了学习的预期目标,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有所了解,特别是对韵脚和韵的学习,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点,在思想意识里面还没有形成清醒的认识,在课堂上如果能够联系学生已有的诗歌知识基础,那么对学生来说就会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学生深入理解该知识点奠定基础。

  其次,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当中,感觉自己给学生朗诵的时间不太充分,使学生未能在朗读背诵中深入体会铭文的韵律和内容的把握,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一定会回归课堂,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到语文的文质兼美,增强学生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第3,在学习本文写作手法托物言志的时候,感觉有点匆忙,学生思考和咀嚼的时间较短,应该给学生更多展示的空间和舞台。

  最后,唯一感到较为欣慰的是学生在做后面的习题时,理解比较到位,今后会继续加强考点知识的学习。

  总之,本节课的'讲授,多**技术的运用在一定角度上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课堂容量,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自己能进一步熟练多**,给自己的课堂教学注入更多的生命活力。

陋室铭教学反思2

  一.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讲完背景故事后,学生已有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我于是进行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产生阅读的欲望。2,学生**读,这是初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进入文本。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文章的韵味4。**学朗读,男同学画出描写陋室的语句,品析这些语句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的。在这样的几轮朗读之后,学生已能当堂背诵,而且并不太有文字难度的文章,已经理解得比较好了。

  二.想出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巧妙的设计**,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文本

  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人-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

  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

  但可惜的是这个环节安排的时间太少了。文言文毕竟是一种与现今实际使用的活的语言相去甚远的古代书面语,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连字面意思都还没有搞懂,就很难理解此文的深层含义了,因此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应该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可是,我因害怕设计的内容上不完,有意缩短了这个环节,使很多重要的字词没有得到解答,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因而在后面了解文章主旨这一环节时,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冷场,虽然这次冷场被我巧妙的解决了,但仍然感到遗憾。

陋室铭教学反思3

  刘禹锡和萍乡有着深厚的渊源,他曾经来过萍乡,至今在我市的杨岐普通寺仍旧保留着他为唐代杨岐寺乘广禅师撰写碑文,并由他篆刻的唐碑(该碑建于唐元和二年,此碑高2.8米,宽0.9米,字数1350个是我省仅有的全国著名的唐碑),所以,和学生一起学习他的《陋室铭》倍感亲切。《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尝试仿写。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比较成功的地方是联系《五柳先生传》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五柳先生传》中化身五柳先生的陶渊明家“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单瓢屡空”,可是,他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体现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此作为佐证,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就更容易了。

  在教学中,我由刘禹锡和萍乡的关系导入课文,导入对刘禹锡的介绍,拉近了学生和刘禹锡的距离,这其实是对课程资源的一种创造性开发。

  另外,*时,不少学生喜欢调侃一句话“分不在高,及格就行”,所以,我就干脆安排了一次仿写训练,并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仿写如下,供学生参考:

  数学铭算不在快,准确则灵。理不在多,精炼则行。斯是难题,惟吾细心。计算要准确,条理要清晰。不懂要请教,难题动脑筋。可以阅公式,览分析。无英语之费解,无体育之劳形。爱国华罗庚,陈景润。精确人生,数学之旅。

  从教学效果来看,本课设计还是很是很成功的。

  《陋室铭》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最后,运用“整体板书”和“回译法”让学生进行背诵,加深记忆。总之,用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4、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7、巧妙的设计**,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到人到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这其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8、对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如再紧凑些,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掌握。

  又有一次面对镜头的经历,让我在课堂中又多一次历练,相信,以后,我会比这次更从容不迫、沉稳镇定地应对课堂,和学生的互动会更加融洽、自然。

  总之,这一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让我收获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我想,我只能够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思考教学中问题,我才可能在教师成长的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陋室铭教学反思4

  刘禹锡和萍乡有着深厚的渊源,他曾经来过萍乡,至今在我市的杨岐普通寺仍旧保留着他为唐代杨岐寺乘广禅师撰写碑文,并由他篆刻的唐碑(该碑建于唐元和二年,此碑高2.8米,宽0.9米,字数1350个是我省仅有的全国著名的唐碑),所以,和学生一起学习他的《陋室铭》倍感亲切。《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尝试仿写。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比较成功的地方是联系《五柳先生传》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五柳先生传》中化身五柳先生的陶渊明家“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单瓢屡空”,可是,他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体现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此作为佐证,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就更容易了。

  在教学中,我由刘禹锡和萍乡的关系导入课文,导入对刘禹锡的介绍,拉近了学生和刘禹锡的距离,这其实是对课程资源的一种创造性开发。

  另外,*时,不少学生喜欢调侃一句话“分不在高,及格就行”,所以,我就干脆安排了一次仿写训练,并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仿写如下,供学生参考:

  数学铭算不在快,准确则灵。理不在多,精炼则行。斯是难题,惟吾细心。计算要准确,条理要清晰。不懂要请教,难题动脑筋。可以阅公式,览分析。无英语之费解,无体育之劳形。爱国华罗庚,陈景润。精确人生,数学之旅。

  从教学效果来看,本课设计还是很是很成功的。

  《陋室铭》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最后,运用“整体板书”和“回译法”让学生进行背诵,加深记忆。总之,用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4、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7、巧妙的设计**,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到人到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这其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8、对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如再紧凑些,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掌握。

  又有一次面对镜头的经历,让我在课堂中又多一次历练,相信,以后,我会比这次更从容不迫、沉稳镇定地应对课堂,和学生的互动会更加融洽、自然。

  总之,这一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让我收获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我想,我只能够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思考教学中问题,我才可能在教师成长的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陋室铭教学反思5

  一、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让学生初读课文,根据“铭”的特点,将文中的'韵脚找出来,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语言特点,产生整体感知。2,学生再读,体会骈体文的句式上的特点,进一步了解本文语言的特点。 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文章的韵味。教师指导朗读技巧。4,学生观看视频,听配乐朗读,加强朗读的节奏感的把握,并通过视频感受陋室的环境等,5,全班齐读,配合视频音乐,再次感受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这样的几轮朗读之后,学生已能当堂背诵,而且并不太有文字难度的文章,已经理解得比较好了。

  二、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铭”的文体形式,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铭”的特点,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让学生说座右铭的方式,既起到激励同学们的作用,同时自然的引出“铭”,了解是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文字,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巧妙的设计**,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文本

  精心设计问题,“陋室到底陋不陋”,让学生发散思维,撒下大网到文中寻求答案。在寻找答案的同时,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答案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人—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

  在介绍作者及其背景的环节中,让学生资料展示,到前面将自己认为重要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并书写关键词。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提炼关键词的能力。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将认为重要的或疑问整理到便利贴上,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老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局面,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五、课外延伸采用了小辩论的方式,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引导。

  结合刘禹锡的“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提出疑问,“当今社会这种处世态度是否仍然可行?”

  学生辩论将课堂推向了**,但略微遗憾的是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在学生情感价值态度观产生偏颇时更好的进行引导,这样就可以真正的将教师教书的同时,更能要育人的目标落实到实处。

  顺应教育体制的**,遵循“以生为本,打造高效课堂”的教育理念,本节课一如既往的延续了我常态课的教学思路,学生们适应,我也觉得顺手,没有因为是公开课而**或造假。学生们愉悦于作为课堂主人的成就感,我开心于作为教师的轻松感。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或不足正是今后教学中应该反思与提高的地方。我会沿着“以生为本,打造高效课堂”的教育**思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打造出真正高效的课堂!

陋室铭教学反思6

  刘禹锡和萍乡有着深厚的渊源,他曾经来过萍乡,至今在我市的杨岐普通寺仍旧保留着他为唐代杨岐寺乘广禅师撰写碑文,并由他篆刻的唐碑(该碑建于唐元和二年,此碑高2.8米,宽0.9米,字数1350个是我省仅有的全国著名的唐碑),所以,和学生一起学习他的《陋室铭》倍感亲切。《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

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

本文作者**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

写作中使用;尝试仿写。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比较成功的地方是联系《五柳先生传》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五柳先生传》中化身五柳先生的陶渊明家“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单瓢屡空”,可是,他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体现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此作为佐证,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就更容易了。

  在教学中,我由刘禹锡和萍乡的关系导入课文,导入对刘禹锡的介绍,拉近了学生和刘禹锡的距离,这其实是对课程资源的一种创造性开发。

  另外,*时,不少学生喜欢调侃一句话“分不在高,及格就行”,所以,我就干脆安排了一次仿写训练,并

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仿写如下,供学生

参考:

  数学铭

  算不在快,准确则灵。理不在多,精炼则行。斯是难题,惟吾细心。计算要准确,条理要清晰。不懂要请教,难题动脑筋。可以阅公式,览分析。无英语之费解,无体育之劳形。爱国华罗庚,陈景润。精确人生,数学之旅。

  从教学效果来看,本课设计还是很是很成功的。

  《陋室铭》是一

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结合

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

教学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

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

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最后,运用“整体板书”和“回译法”让学生进行背诵,加深记忆。总之,用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4、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

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7、巧妙的设计**,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

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

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

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到人到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这其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8、对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如再紧凑些,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掌握。

  又有一次面对镜头的经历,让我在课堂中又多一次历练,相信,以后,我会比这次更从容不迫、沉稳镇定地应对课堂,和学生的互动会更加融洽、自然。

  总之,这一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让我收获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我想,我只能够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思考教学中问题,我才可能在教师成长的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陋室铭教学反思7

  刘禹锡的《陋室铭》流传了千百年,聊聊八十一字,作者用凝练工整的语言表达出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如何让刚刚接触文言文不久的七年级孩子透过文字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把握作品的情感呢?我在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之后,将朗读作为了这节课教学的一个抓手,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并在此基础**解作者安贫乐道的品质。

  朗读是我这节课的一个重要抓手,朗读和课文理解是互为补充的,朗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文理解之后,朗读才能更有感情。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每一次让学生朗读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这次朗读是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对学生提哪些要求?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学生的朗读能力才会提高,自然也就渗入了对课文的理解。

  导入之后,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感知。首先是散读,对学生的要求是大声,意在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学习文言文的氛围。接下来我特意挑了一个朗读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读课文,并提醒其他学生仔细听,挑出他读错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对课文的正音正字。但我还是忽略了一点,应该让学生上黑板写一写“馨”、“鸿”等字,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写字的基础还是很重要的。疏通字词之后我又让一个声音洪亮的学生带领全班齐读了课文,并进一步提出“整齐、准确、流利”的要求。三次朗读,三次要求,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在重点读析部分,我设计了一个统领全文的大问题“陋室为什么会被称为陋室?你认为它陋还是不陋?”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并在文中圈画相关词句。我给了学生将近三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这也是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可能是学生的课前预习比较充分,在“陋”和“不陋”这一问题上并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学生能找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认为和作者交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见刘禹锡的*时生活很充实;而且课文中还举到了诸葛亮和杨雄的例子,刘禹锡将自己的房屋和他们的放在一起,孔子也说了他们的房屋不陋,所以学生认为“陋室”是“不陋”的。在这里我又提醒学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也是音乐,“素琴”也是音乐,有何区别呢?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大了一点,所以我还是主动给了学生答案,“素琴”是不加装饰的琴,弹奏出来的是清新高雅的音乐;而“丝竹”是指乐队演奏的音乐,一般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受。这里也能看出刘禹锡不喜欢荣华富贵,而是喜欢过自己有精神追求的生活。

  在分析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一句时,有学生认为台阶上长满了青苔,房屋的外面也长了很多青草,所以可以看出陋室是“陋”的。我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认为这一句应该是表现出陋室的自然环境很清幽,是表现“不陋”的,但是听到学生这样理解,我觉得似乎也可以,于是就顺着他的理解讲了下去。现在看来,这一处课堂上的处理还是有问题的,这两句应该是表现出环境的清幽,正是因为刘禹锡追求的是简单、朴素、朴实无华的生活,所以这样的环境,他是喜欢的,在他眼里是不陋的。当时在课堂上应该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引导,没有做到正是因为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通透。

  在对课文进行了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再**学生刘禹锡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他们基本可以说出安贫乐道的意思,只是无法准确表达。于是,我给了他们“安贫乐道”这个词,并作了解释。有一个学生提到了“宽容”,我也不假思索地认同了他的观点,现在想来这和我在文本解读时所理解的“豁达”还是有区别的,课堂上没有及时发现还是说明我在解读时没有通透地理解文本。

  在理解了文章的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读课文,并且提高了要求,要“生动,有感情”。学生的朗读较整体感知时有了提高。重点读析部分用时二十分钟左右,通过一个大问题的设计基本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全文,思路也比较清晰,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落实了“德馨”、“上”、“鸿儒”、“白丁”、“劳”等词的意思。在这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不少问题,重点字词的落实还只是浮在表面,没有反复敲打;在分析课文时虽然有朗读,但对一些重点句的朗读还缺乏细致的指导以及示范朗读,这也是自身功力不够的表现,亟待学习和提高。

  在拓展迁移部分,我让学生谈读了此文得到的启示是什么?并写成叙议结合的,目的是想让他们将课文中学到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文以载道,对整节课的学习内容也是一个内化。

  以有感情的背诵课文作为整节课的结尾,达到巩固的目的。

  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大的环节没有问题,思路比较清晰,课堂气氛也调动得不错,**的适时使用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整节课也是围绕着教学重点展开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重点字词的敲打落实上。

  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重点的文言实词的敲打和落实,文言文要上的有味道,更要实实在在;其次是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以及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工具书的使用,课文注释的关注等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再次要关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让学生的发言为我所用。

  无论是哪个方面的关注,其实最终都要归结于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解读,只有将这两者都解读通透了,并有机结合,才能上出精彩的课,才能上出真正适应学生的课。

陋室铭教学反思8

  刘禹锡和萍乡有着深厚的渊源,他曾经来过萍乡,至今在我市的杨岐普通寺仍旧保留着他为唐代杨岐寺乘广禅师撰写碑文,并由他篆刻的唐碑(该碑建于唐元和二年,此碑高2。8米,宽0。9米,字数1350个是我省仅有的全国著名的唐碑),所以,和学生一起学习他的《陋室铭》倍感亲切。《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尝试仿写。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比较成功的地方是联系《五柳先生传》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五柳先生传》中化身五柳先生的陶渊明家“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单瓢屡空”,可是,他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体现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此作为佐证,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就更容易了。

  在教学中,我由刘禹锡和萍乡的关系导入课文,导入对刘禹锡的介绍,拉近了学生和刘禹锡的距离,这其实是对课程资源的一种创造性开发。

  另外,*时,不少学生喜欢调侃一句话“分不在高,及格就行”,所以,我就干脆安排了一次仿写训练,并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仿写如下,供学生参考:

  算不在快,准确则灵。理不在多,精炼则行。斯是难题,惟吾细心。计算要准确,条理要清晰。不懂要请教,难题动脑筋。可以阅公式,览分析。无英语之费解,无体育之劳形。爱国华罗庚,陈景润。精确人生,数学之旅。

  从教学效果来看,本课设计还是很是很成功的。

  《陋室铭》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最后,运用“整体板书”和“回译法”让学生进行背诵,加深记忆。总之,用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4、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7、巧妙的设计**,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到人到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这其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8、对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如再紧凑些,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掌握。

  又有一次面对镜头的经历,让我在课堂中又多一次历练,相信,以后,我会比这次更从容不迫、沉稳镇定地应对课堂,和学生的互动会更加融洽、自然。

  总之,这一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让我收获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我想,我只能够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思考教学中问题,我才可能在教师成长的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陋室铭教学反思9

  一.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讲完背景故事后,学生已有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我于是进行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产生阅读的欲望。2,学生**读,这是初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进入文本。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文章的韵味4。**学朗读,男同学画出描写陋室的语句,品析这些语句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的。在这样的几轮朗读之后,学生已能当堂背诵,而且并不太有文字难度的文章,已经理解得比较好了。

  二.想出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巧妙的设计**,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文本

  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人-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

  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

  但可惜的是这个环节安排的时间太少了。文言文毕竟是一种与现今实际使用的活的语言相去甚远的古代书面语,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连字面意思都还没有搞懂,就很难理解此文的深层含义了,因此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应该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可是,我因害怕设计的内容上不完,有意缩短了这个环节,使很多重要的字词没有得到解答,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因而在后面了解文章主旨这一环节时,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冷场,虽然这次冷场被我巧妙的解决了,但仍然感到遗憾。

陋室铭教学反思10

  一.朗读贯穿始终。

  这篇短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在了解写作背景后,学生已有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我让学生听配乐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优美语言,产生阅读的欲望。2、学生**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进入文本。3、**朗读,学生边听边思,品味每一句话的意思,给文章划分层次,侧重整体把握。4、学生精心朗读,划出文中的有关语句,品析这些语句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的,感悟作者的高尚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几轮朗读之后,学生理解比较到位,已能当堂背诵。

  二.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走近文本。

  《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了解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巧妙的**,感受文章的三美。

  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感受文章的魅力。整体把握中,我让学生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感受文章的结构美;合作探究中,我让学生找出描写陋室不陋的语句,体验作者的情怀,感受文章的思想美;精读品析中,我让学生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感受语言美。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四.学生主动质疑,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文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解答,教师适当点拨,师生在*等对话中解决问题。

  但可惜的是由于课堂安排前面有点松,后面时间有点紧,未能将刘禹锡其它的诗文呈现出来,让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刘禹锡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乐观向上的情怀,让学生懂得人应该怎样面对挫折。


陋室铭教学设计(扩展5)

——《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5篇

《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背诵默写,掌握相关的文言文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诵并背诵课文。

  结合学习重点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学会仿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狗窝,这是形象的比喻,说自己的家就算再乱再破也是最好的。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把自己家称为陋室,这个在作者看来也是最好的草屋到底好在哪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参观一下。

  作家及写作背景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创作了《陋室铭》。

  文体介绍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整体感知课文

  初读课文,熟悉课文。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流畅的朗读,流畅的朗读时理解文意的基础。

  学生**读一遍,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读准、读顺。

  听录音,对照字音、停顿,纠错。认真听并揣摩体会字音、停顿。

  抽生单独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听后进行评价。

  学生齐读,体会感受。

  五、具体感知

  1、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默读,同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如果有疑难处可前后桌小声讨论,仍不能解决做记号等会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解疑,检查自学效果并引导解疑。

  (3)翻译重点文言词汇和语句(**学生单独回答),学生思考、回答、识记。老师点拨、指导。名:著名。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案牍:官府的公文。鸿儒:博学的人。劳形:使身体劳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里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宾语前置:有何之陋?)

  2、三读课文,体会感情。

  感受音韵美。这是一篇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a、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先由说“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b、作者写陋室,那陋室真的“陋”吗?

  答:不是,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虽写陋室却表现了“陋室不陋”。

  c、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写陋室自然环境清幽宁静。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高雅不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写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恬适。

  d、作者明写刘禹锡的陋室,为什么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而且还要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呢?

  答:引古代贤士的名室来证自己的“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同样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e、身居陋室,作者却以为陋室不陋,那么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六、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托物言志的技法: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作比,引出陋室,接着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三方面来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表明“惟吾德馨”,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文章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思想)

  根据板书提示尝试背诵

  1、以游戏形式进行,一人背一句。

  2、学生自愿起来单独背诵。

  3、全体齐背一遍。

  小结:文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我们不仅要体会作者作文的情感,更要学习和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并默写全文。

  2、以《_______铭》为题,仿写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反思(略)

  附:板书设计

  山水喻陋室

  设喻引题

  仙龙喻德馨

  陋环境清幽(景)高洁傲岸

  室陋室不陋交往高雅(友)安贫乐道

  铭生活恬适(趣)

  古贤自喻反问点题

  陪衬比喻托物言志

《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2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自己的书房居室都会搜肠刮肚的起一个响亮而别有深意的名字。例如:“老学庵”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名称,此名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著名戏剧家梅兰芳室名“缀玉轩”,寓意为博采众家之长。鲁迅先生在**时**学生爱国运动,被*文人骂为“学匪”。鉴于此,诙谐的鲁迅把自己寓所的书房起名“绿林书屋”。“绿林”者,**也,“绿林书屋”乃“学匪”之寓所也,以此来讽刺*文人的诬蔑。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另一位高人居室————刘禹锡的“陋室”,看看这“陋室”背后的故事。

  二、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PPT展示)

  (1)、给加粗字注音

  惟吾德馨()鸿儒()调素琴()

  案牍()西蜀子云亭()苔痕()

  屏幕展示,学生自测,教师展示答案,检查学生预习的结果,强调易错的读音,学生齐读,加强记忆。

  (2)、解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出名,著名灵:灵验,神奇

  2、斯是陋室:斯:这。

  3、惟吾德馨: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劳:使……劳累

  6、何陋之有?:何:什么。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7、调素琴:调: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博学的人。白丁:*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浅薄的人

  屏幕展示,学生一起来回答,因为都是课后的注释,没有难度,只是检查预习的结果,不进行深入的分析。

  3、初读文章,读准字音。学生朗读,教师注意在读音上的辅导,积极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

  (3)、字句理解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关键字:名:有名,著名。灵:有灵气(显得灵异)

  句译: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神仙就有名了。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蛟龙就有了灵气。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关键字:斯:这。惟:只。馨:原指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句译: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要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关键字:入:可译为“映入”。

  句译:绿色苔痕爬**阶,青青草色映入门帘。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关键字:鸿儒:大儒。鸿:大。儒:读书人。“鸿儒”此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白丁:原指*民百姓,此指没有学问的人。

  句译: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品德高尚的人,与我往来的没有没有学问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关键字:调:弹奏。素:朴素的,不加装饰的。金经:泛指佛经。

  句译:在这里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关键字:丝竹:泛指音乐。乱:使……乱,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形:身体。

  句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关键字:云:说。

  句译:(我的陋室)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走近作者,解题。

  学生以同桌为自然单位,两人合作,借助手中的资料查找本文作者及相关的背景资料,对重要信息进行圈点勾画,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查找情况。最后教师总结,屏幕展示作者简介,以及相关背景,接着讲述陋室由来的一个小故事,然后讲解“铭”这种文体,并把握文体的特点,最后听朗读,品押韵,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准备资料如下:

  1、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是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求异心理很强,如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确实脍炙人口。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革新,但遭到保守派的排挤,被贬官降职十年。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城,又因《玄都观桃花》和《再游玄都观》诗作先后两度被贬。刘禹锡写此文时,正被贬为和州刺史,其时唐**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朝廷任人惟亲。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

  2、陋室由来:刘禹锡被贬为和州刺史后,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但是和州县太爷是个“**眼”,给他安排到城南临江的三间民房居住。对此,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毫不在意,搬了进去,提笔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信手贴在寝门上。知县看了对联,认为他因革新降职,被贬到和州县还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为了教训他,又把刘禹锡的住所迁到较远的德胜河边,并把住房面积减半。刘禹锡搬到新居,看到那里依山傍水,百花争艳,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看了又恼火又害怕,恼他仍执迷不悟,怕他惹出麻烦牵连自己,又下令将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看他还怎么接待鸿儒们来此聚会。果然因室内无立足之地,门前逐渐寂寥。但是逆境使诗人的灵魂更加高洁。这时他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碑刻后竖于门外。此精妙短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又发人深思。让我们感受到了刘禹锡的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及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了解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4、听朗读,学生齐读,品味押韵。

  四、疏通文意,三读课文。(PPT展示)

  屏幕显示全文及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翻译课文,了解文意。课件展示对重点词语和句子总结。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加入自己对作者的理解,再读课文。

  重点词语:馨、名、劳、乱、之

  重点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赏析美文,四读课文。

  教师抛砖引玉: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心声的句子,并证明自己的观点。本轮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采取小组讨论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降低难度。把个别的小问题放在下面解决,共性的问题,一起解决。教师的资料准备如下: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斯是陋堂,惟吾德馨。”点明全篇主题。《陋室铭》开篇以山水起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

  (1)自然环境的清幽雅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交往人物的贤良儒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3)生活情趣的高雅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3、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现了自己同诸葛亮和扬雄一样高洁而不受客观居住条件所困的高尚情怀。

  4、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5、托物言志,小结主题。“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再如,我们学过的《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们要汲取历史的经验,鼓起生命的风帆,并将这种个人的努力,融入千万人的群体奋斗中,才能组成“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于谦的《石灰吟》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表达自己要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惜**、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中磨练,坚守清白,准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凡抱负。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一方面向朝中当权者显示自己并未因遭贬而郁郁寡欢,相反却过得安逸潇洒;另一方面表达自己身居陋室不改初衷,屡遭磨难而坚守节操的信念。本文充分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6、再读课文,抒发作者情怀。

  六、整理课文条理,引导学生当堂成诵。

  开篇运用类比引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再从三个角度具体阐明,即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最后总结全文,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

《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背诵默写,掌握相关的文言文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诵并背诵课文。

  结合学习重点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学会仿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狗窝,这是形象的比喻,说自己的家就算再乱再破也是最好的。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把自己家称为陋室,这个在作者看来也是最好的草屋到底好在哪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参观一下。

  作家及写作背景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创作了《陋室铭》。

  文体介绍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整体感知课文

  初读课文,熟悉课文。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流畅的朗读,流畅的朗读时理解文意的基础。

  学生**读一遍,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读准、读顺。

  听录音,对照字音、停顿,纠错。认真听并揣摩体会字音、停顿。

  抽生单独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听后进行评价。

  学生齐读,体会感受。

  五、具体感知

  1、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默读,同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如果有疑难处可前后桌小声讨论,仍不能解决做记号等会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解疑,检查自学效果并引导解疑。

  (3)翻译重点文言词汇和语句(**学生单独回答),学生思考、回答、识记。老师点拨、指导。名:著名。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案牍:官府的公文。鸿儒:博学的人。劳形:使身体劳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里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宾语前置:有何之陋?)

  2、三读课文,体会感情。

  感受音韵美。这是一篇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a、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先由说“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b、作者写陋室,那陋室真的“陋”吗?

  答:不是,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虽写陋室却表现了“陋室不陋”。

  c、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写陋室自然环境清幽宁静。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高雅不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写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恬适。

  d、作者明写刘禹锡的陋室,为什么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而且还要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呢?

  答:引古代贤士的名室来证自己的“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同样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e、身居陋室,作者却以为陋室不陋,那么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六、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托物言志的技法: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作比,引出陋室,接着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三方面来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表明“惟吾德馨”,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文章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思想)

  根据板书提示尝试背诵

  1、以游戏形式进行,一人背一句。

  2、学生自愿起来单独背诵。

  3、全体齐背一遍。

  小结:文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我们不仅要体会作者作文的情感,更要学习和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并默写全文。

  2、以《_______铭》为题,仿写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反思(略)

《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品千古铭文。

  2.悟万世雅人。

  【设计理念】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1.《陋室铭》篇幅短小,韵律十足,节奏分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地诵读课文并理解文章大意是目标设计之一。

  2.《陋室铭》借陋室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一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借助文章论文知人,并借助拓展材料论世知人也是本文达成目标之一。

  【故事导入】

  在大唐历史上,有一位倔强的'诗人,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此人毫无怨言,随手写下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他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他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见知县如此欺人太甚,此人愤然提笔写下千古铭文,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此人何许人也?——刘禹锡

  刘禹锡何许人也?——唐代诗人、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千古铭文是什么?——《陋室铭》

  【设计理念】

  故事导入,引发学生兴趣,背景材料早知,引导学生更深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借背景了解作者、引出课题,水到渠成。韩愈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样的故事背景介绍也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解题深入】

  陋室即是?——简陋的房子

  什么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学,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常见的有座右铭和墓志铭。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看看刘禹锡是如何在这篇千古铭文里**心志的。

  【设计理念】

  铭这种文体在课文底下的注释里有,学生应该不难找到,通过学生的回答,既了解了铭这种文体,也在老师“通过课文底下的注释获取文言知识”的引导下,让学生习得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美文美读】

  1.读准字音。(温馨提示:借助课文底下的注释疏通文意。随手圈划生字词语,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辨音识字]

  德馨xīn苔痕tái案牍dú调素琴tiáo

  [辩词释义]

  斯是陋室:斯,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鸿儒:指知识渊博的学者。鸿,大。

  白丁:无官职的*民。这里指缺乏文化的人。(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指*民百姓。)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用泥金(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书写的佛经。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

  案牍:指官府的公文。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设计理念】

  1.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初读课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辩音识字,辩词释义,夯实基础。

  2.读出韵律。

  用韵: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优美。

  用韵:ing

  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朗读指导]

  ①铭是韵文,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

  ②韵脚稍微拖长音。

  3.读出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朗读指导]

  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重音的体现。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本环节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由易到难,突出层次。学生通过三个层次的读,丰富了文言知识积累,感知了文本内容,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也为进一步品读文章,赏析课文亮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读出画面。

  让我们化身陋室的主人,描绘一下室外景、室中人、室内事的画面,并赏读。

  室外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中。)——从这句话可知“陋室”简陋,环境幽雅(板书)。这句话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渲染了环境的清幽,流露出主人的喜悦之情。

  [赏析示例]

  青苔**的,密密的,像一方**地毯,像一袭翠翠衣衫,像一片碧碧彩云,落在我陋室的阶前。阶前的石头和那细细的石缝里,都渗出来流出来那醉人的绿呢!阶前的丛丛青草,青青的茎,青青的叶,青青的露水,像一只只明亮的眼睛,正透过我那稀疏的窗帘,打量着我呢,于是我的陋室一片青翠。

  室中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交际来往的人儒雅(板书)。

  [赏析示例]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绿意方好,日光正暖,我和朋友们围坐在一起,时而高谈阔论,时而抚案叫绝,笑声串起优美的乐章飘过窗帘,飘向远方……

  室内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陋室里可以抚琴调弦、展卷读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生活高雅(板书)。

  [赏析示例]

  轻抚我的素琴,简单的音符在我的指尖跳动,手握泥金书写的佛经,一股悠然涌上心头。坐在我的小屋子里,没有灯红柳绿的杂音,没有世俗的公文,心情惬意舒畅。“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这才是真正的乐趣啊!

  [朗读指导]

  ①“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

  ②以下两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字(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

  【设计理念】

  “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文本,并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语言文字描绘画面的方法,品味语言文字的奥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既让学生深入领悟了文本内容,又培养了鉴赏能力。

  【细解文意】

  陋室陋吗?从文中哪儿看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德馨:1.由于人的品格高尚,忘却了陋室。

  2.由于人的品格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

  小组合作:

  1.作者是怎样引出中心句的?——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

  2.作者既写陋室,为何又写诸葛庐和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3.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何用意?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说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朗读指导]

  ①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章主要内容。

  ②“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气读最后两句。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对话”中,感悟到更多的语言、篇章及作者人格的魅力,从而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完善。学生无数的体验、奇思妙想纷至沓来,从而轻松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悟万世雅人】

  【论文知人】

  我眼中的刘禹锡

  同学们还记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吗?面对淤泥,陶渊明选择了远离,他在心中幻化出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通过学习,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教学预设]

  1.和陶渊明一样的避世,否则怎会有“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的想法,而且他的陋室的环境和做的事情,都看出他的隐逸之心。

  2.品德高尚。虽身居陋室,但安贫乐道,即使遭遇贬谪,但有高洁傲岸的志趣。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可以看出。

  【论世知人】

  一个永恒的刘禹锡

  刘禹锡,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每贬到一个地方,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郎州: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夔州: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连州:猜鹰虑奋迅,惊鹿时跼跳。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消。

  扬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长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他虽然有着“***年弃置身“的贬谪境遇,但依然有着“暂凭杯酒长精神”的安贫乐道;他高唱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沉吟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在“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的秋天里诗意盎然,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房子里坚守理想……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

  齐背《陋室铭》。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重视积累,养成博闻强记的习惯。有时读懂一篇文,读破一片心,或许要用一生的光景。就让学生在刘禹锡的精神里牢记铭文,慢慢地去品。

  【板书设计】

  室外景:环境优雅安贫乐道

  陋室室中人:交往儒雅不陋铭

  室内事:生活高雅高洁傲岸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这样的板书设计。它是课堂教学的“眼睛”和“灵魂”,是整个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学生学习思路的精炼再现

《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正确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3、学习托物言志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

  1、托物言志手法。

  2、翻译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不爱慕荣利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生活情趣。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指导法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导入

  (二)简要了解作者及背景

  (三)字词积累

  (四)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点拨朗读技巧。

  (五)学生结合注释,正确的翻译课文。

  1、自主翻译

  2、合作交流

  3、**并适当点拨

  六、学生理解课文

  方法:问题启示法

  1、文章开头运用什么手法引出“陋室”?

  2、作者从哪个方面写出了陋室不陋?

  3、文章最后为什么要提‘诸葛庐’和‘子云亭’呢?

  4、作者在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5、作者写陋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教学设计(扩展6)

——《陋室铭》导学案3篇

《陋室铭》导学案1

  导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一、自学反馈(自主完成,同桌互查)

  1、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二、合作探讨(交流互动,问题质疑。)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巩固检测(重点突破,当堂训练。)

  1、按要求默写

  ①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②写出表现陋室环境幽美的句子

  ③写出表现陋室主人所参与事之雅致的句子

  四、拓展延伸(融会贯通,提高能力。)

  1、对于作者的陋室以及他的生活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2、学习文章的写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或追求通过某些物品(体)表现出来。

  五、新得困惑(学习得失,自我小结。)

《陋室铭》导学案2

  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4、认识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惟吾德馨( ) 谈笑有鸿儒( ) 无案牍之劳形( )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

  可以调素琴( ) 阅金经( )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 以多种方式熟读课文。

  1、 齐读

  2、 听录音范读

  3、 引导断句

  4、 请同学读

  5、 再齐读

  6、 跟读录音

  (2)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3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4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6、探究思考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三 小结

  四 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

  2、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

  3、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4、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蜀国的 ,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

  6、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译句:

  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5、开头***字,实写的是 ,虚写的是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 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6、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

  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