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构成

物质的构成(精选4篇)

物质的构成 篇1

  §4—4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很小的。

  理解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并能用事例说明。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体会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同时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

  用分子运动论的知识解释扩散现象。

  [教学准备]:蔗糖 放大镜 烧杯 量筒 滴定管 水 酒精 红墨水 针筒 黄豆 芝麻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实验引入

  演示“铁树开华”实验:取五根细铁丝,把浸过酚酞的小棉花团插在铁丝的头上,铁丝下端插在橡胶塞上,再把橡胶塞放在玻璃上,旁边滴一滴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整个装置。学生观察实验。

  师:要想知道其原因,就必须学习今天的内容——物质的构成

  提问:水为什么变成水蒸气?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为什么温度越高,液体蒸发越快?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我们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讲述:细胞很小,但里面却含有多种多样的物质。如植物甘蔗,甘蔗由甘蔗细胞构成,1、甘蔗细胞可以再分解吗?

  2、我们对甘蔗进行压榨,可以榨出甘蔗汁来,甘蔗汁又可以分解为什么物质?

  3、说明甘蔗细胞中含有多种物质,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细胞可以分解成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甘蔗汁从甘蔗的细胞中压榨出来,甘蔗汁又可以分离成蔗糖和水,

  1、用放大镜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蔗糖小颗粒。

  2、你又看到了什么?

  蔗糖小颗粒可不可以细分? 3、你还能看到蔗糖吗?

  蔗糖是否消失了?

  糖水有甜味的事实说明蔗糖没有在水中消失。蔗糖是以一总被称为分子的微粒分散在水中。由于分子太小了,所以我们无法看见他们。

  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与蔗糖一样,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1、用放大镜观察一块方形蔗糖,

  2、将方形蔗糖碾碎后,再用放大镜观察,

  3、将碾碎的蔗糖溶入水中,用放大镜观察糖水,(根据水变甜确认蔗糖没有消失,在水中以极小的微粒状态存在)

  虽然细胞很小,但我们用光学显微镜可以清楚地看见它。分子比细胞小得多,一滴水中含有的分子数让人去数,每秒钟数1个,需要数几十万亿年。如果把水分子放大到乒乓球那么大,按相同比例,乒乓球则有地球那么大。

  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分子不但用肉眼和放大镜看不见,即使用光学显微镜也看不见。只有用现代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见一些较大的物质分子。分子很小的概念用对比或比喻的手法,让学生自己得出分子很小的概念,使学生对分子的认识更形象些。

  构成物质众多的分子是紧密无间的挤在一起,还是彼此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呢?

  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让我们来看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1、量筒中倒入黄豆,再倒入芝麻。记下黄豆和芝麻的总体积。

  2、将量筒反复摇晃几次,使他们混合后,记下他们的总体积。

  观察现象,让学生描述现象和结论。

  水由水分子构成,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他们分子之间有空隙吗?

  让学生自己来作实验证实。

  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你得到什么结论?

  举例:固体、液体、气体之间的空隙的大小关系。有空隙的。 芝麻和黄豆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 1、往量筒中倒入10毫升酒精,往量筒中倒入10毫升水。

  2、把水和酒精混合在一起,看最终的总体积。

  总体积变小了。

  分子之间有空隙。

  铁块很难被压缩,而气体很容易被压缩。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液体分子间的空隙大。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可以很形象地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化抽象为形象,更为学生的动手和动脑思考提供了空间。

  构成物质的分子是静止不动的固定在不同的位置上,还是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能举例吗?

  香水分子从瓶内跑到周围的空气中,进入另一处的现象。象这种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另一处的现象叫做扩散。

  分子的运动速度是极快的,在0摄氏度时,氢气分子每秒可跑1700米,他们是无序碰撞的,碰撞了之后朝不同的发现运动所以扩散的速度见减慢了。打开香水的盖子不能马上闻到香味。

  气体会发生扩散,液体和固体是否也会发生扩散?

  实验:将热水和冷水倒入烧杯中,再用注射器将红墨水注入,

  观察一段时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在热水中扩散地快还是冷水中快?依据是什么(让同学摸烧杯壁感受冷暖)

  两杯水中发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你得出什么结论?

  与气体扩散一样,液体多少也是由于分子的运动引起的,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扩散现象还可能在固体中发生,只是进行得非常缓慢,请同学们举例?

  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不停的运动中

  打开香水的盖子。闻到厨房饭菜香味。 水中的红墨水扩散开来。

  热水中的红墨水扩散的快。

  液体也会发生扩散,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举固体扩散的例子。如:铅片和金片的例子,晶体管分子之间有间隙,分子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蒸发是 一种缓慢的汽化方式,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看,蒸发实质是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离开液体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所以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同时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蒸发越快。

  沸腾 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看,液体沸腾时,处于液面的分子要离开液体,另一方面,液体内部的分子也要离开液体,所以我们说沸腾是比蒸发剧烈地多的汽化现象,同时蒸发和沸腾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教学反思对于分子和分子运动论,学生感觉很抽象,所以在本节课中应该安排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做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用事实引导学生思考。

物质的构成 篇2

  设计思想: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所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沃德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因此,本节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亲历一个全新的探究过程,建构新知:即“情境——探究——交流”过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以后,更深的从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能初步建立分子的概念,并能解释一定的现象。分子是化学基本概念的组成部分,是化学的基础,因此这节内容在教材的地位非常明显。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重点难点也随之明确。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子性质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关于分子间隙的有关内容。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探究事物的基本方法。知道要借助仪器,探究实验等等。然而七年级的学生理解分子的抽象定义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粒子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让学生经过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让学生建构起对分子的正确认识。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内容的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的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现象。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精神及团队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信念。

  实验准备:

  分组: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方糖放大镜筷子 一次性杯子 试管(加标签)烧杯 量筒 水 酒精(已染色)黄豆 芝麻

  教师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一套 针筒 研钵

  教学过程:

  情境一::从我们闻到芬芳的花香着手,但又看不到花的什么东西跑到我们的鼻子里引入。

  设计意图:设计悬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情境二:回忆甘蔗的味道,从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甘蔗汁是从甘蔗的细胞中压榨出来的,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引入学生实验:观察蔗糖的三个实验(观察方糖、观察碾碎的方糖、观察糖水),顺便提及研钵的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一步一步考虑,最后让学生从水变甜的事实,或蒸发后有糖晶体析出确认蔗糖没有消失,只是以极小的微粒存在,从而得到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结论,把学生引入物质的微观世界。

  情境三:让学生说说还想了解分子的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开翅膀想象,对分子提出更多疑问,通过今天学习解决或留到课后查阅,延续学习的积极性。

  情境四:根据学生们的提问质疑,引入分子体积大小与质量的大小。

  事实:用扫描显微镜才能看到,一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有100000000000000000000个。

  形象例子:如果让人去数,每秒种数一个,要数几十万亿年;如果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它的大小的比例就好像乒乓球与地球之比。计算一个水分子的质量。

  设计意图:引出分子的概念后,进一步通过形象对比,比喻及计算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子是很小的微粒。

  情境五:一支试管加入部分水和部分酒精,记下液面标记,提问振荡混合后会怎么样?

  学生回答猜想。

  学生实验:同上做试验,看看现象如何?

  学生交流,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现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实验:黄豆和芝麻混合的总体积减少的实验。

  设计意图:用黄豆和芝麻之间有空隙进行类比,直观表现构成物质分子之间一定存在空隙,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当两者混合时,由于分子填补了这些空隙,所以总体积就会减少。

  情境六:学生讨论,列举日常生活的关于分子有间隙的例子。

  师:我们用袋子装油饼,手上会有油的现象。

  设计意图:抛砖引玉,发散学生思维。

  学生体会:针筒分别装水与空气,挤压后的感觉及现象。

  设计意图:用体会说明固体、液体分子间的空隙大,还是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

  小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一般气体的分子间隙较大。

  情境七:如果你是一个分子,你如何介绍自己?

  学生代表介绍我是一个分子。

  小结:1.我是分子,我很小,可在各个角落都有我们的身影,但你们人类看不见我。

  2.我有很多兄弟姐妹,我们的个头一般都小,我们紧密团结在一起,但我们又保持适当的距离。

  学生练一练。(课内练习)

  情境七: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课外继续探究。

  (板书)物质的构成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的体积很小,质量也很小。

  2、分子之间有间隙。

物质的构成 篇3

  第4节 物质的构成

  教学目标: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3.了解扩散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和事实,能用分子的运动解释扩散现象。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子间存在空隙。扩散现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引入一:提出物态变化中的许多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学习物质构成。

  引入二: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甘蔗汁从甘蔗的细胞中压榨出来,说明甘蔗细胞中含有多种物质,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呢?

  学生实验:观察蔗糖的三个实验(观察方糖、观察碾碎的方糖、观察糖水)。让学生一步步考虑,最后根据水变甜的事实,确认蔗糖没有消失,在水中以极小的微粒存在,从而得到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结论,把学生引入物质的微观世界。

  分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很小的概念——可以采用对比或比喻的手法,如:

  ⑴一杯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如果让人去数,每秒种数一个,要数几十亿亿年。

  ⑵如果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它的大小的比例就好象乒乓球与地球之比。

  ⑶2500万个水分子排列起来才只有1厘米长,而同样数目的乒乓球挨个排列起来有750千米长,相当于北京到南京的直线距离。

  二、分子之间有空隙

  两个演示实验:(前一个是主实验,后一个是辅助实验)

  做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时:用有刻度的小试管。

  黄豆和芝麻混合的实验总体积减少,其实跟两种颗粒之间存在着空隙有关,又跟两种颗粒的大小不同有关,所以应选用颗粒大小差异较大的,实验效果就较明显。当然模拟实验只是用来帮助人们理解某个道理,它与所要说明的道理之间并不存在着简单的因果关系。我们不能认为,因为黄豆和芝麻之间有空隙,所以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一定存在空隙,只能说与黄豆和芝麻混合的现象相类似,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当两者混合时,由于分子填补了这些空隙,所以总体积就会减少。

  讨论:四人小组讨论,每一组上报讨论结果,并要列举固体、液体分子间的空隙大,还是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教师归纳。

  三、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中

  气体的扩散实验:打开香水瓶盖,让学生闻气味。使学生认识到气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这个实验简单易做,而且直观性和形象性强。也可改为在教室里喷洒空气清新剂或点燃卫生香,让学生闻气味。

  什么叫扩散?进行气体扩散的微观解释,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液体的扩散实验: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实验。应当用注射器将红墨水注入水的底部,然后让学生观察红墨水向周围散开的现象。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可以在开始上课时将红墨水注入水中。两杯水,一杯用冷水,一杯用热水,让学生发现红墨水在两杯水中散开的快慢跟温度的高低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扩散是由分子的运动引起的。

  扩散现象也能在固体中发生。教师介绍金和铅的扩散实验。让学生举例固体扩散的实例。

  教师总结。固体的扩散在制造金属零件和现代电子基本元件晶体管的制造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钢件的表面渗碳法,从而提高钢件的硬度;渗铝法,从而提高钢件的耐热性;在晶体管中渗入微量的杂质,从而控制半导体性质。

  讨论:比较气体、液体、固体中扩散的快慢。

  扩散现象除了能说明分子的运动之外,还能说明什么?

  四、物态变化现象的微观解释

  蒸发现象的微观本质和沸腾现象的微观本质两幅图片

  思考:你还能利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其他物态变化的现象吗?思考题是为了把所学的分子运动论微观知识全面去解释其他物态变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思考完后,可让学生抢答的方式解释物态变化的实际。

  除了教材中的二个练习外,可以补充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在网上收集有关分子科学的题目。

  《物质的构成》教学反思

  《物质的构成》这一节课比较抽象,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

  在讲“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时,要从观察方型蔗糖、观察碾碎的蔗糖到观察糖水,来引出蔗糖分子,并且强调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要通过比喻的方法告诉学生。

  在讲“分子之间有空隙”时,要做好主实验和辅助实验。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要用有刻度的小试管,比如50毫升水和50毫升红色酒精混合后的体积会明显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黄豆和芝麻的辅助实验很明显,要用黑芝麻。

  同样道理,在讲“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和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时,也要做好演示实验。因为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分子、分子的运动、物质的扩散现象。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比较明显感觉到这样一些变化:教师的民主、平等意识明显增强,教师的角色有了变化,由比较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转变。教学活动比较丰富多彩,特别是加强了实验教学,能够吸引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喜欢发言,思维空间增大。课堂上的讨论加强了,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作业与教材不符合;有些教材内容难度过大,要求不明确;对老师来说,要完成这样的《科学》教学有一定难度,无论是知识面还是教学方法都有问题;对初一学生来说,下放这样的《科学》课程,使学生的两极分化提前出现,也就是说,从初二提前到了初一;学生的学习规范比以前差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认为,在教学方面:探讨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根据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评价方面:要过程性评价;对合作小组的活动有一个结果性评价;对作业的评价。比如对待课外作业,我们以往是全批全改,包办代替,学生的依赖性强。能否尝试让学生自批、合作小组互批,然后教师检查,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物质的构成 篇4

  第10讲 物质的构成 考点内容年份题型题号分值考查方式1 分子的性质及应用选择题92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用分子性质解释相关现象选择题92结合教材实验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分子的不断运动选择题112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分子的基本性质2 原子构成、性质及应用选择题22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原子数目的表示方法3 核外电子排布、离子选择题40.5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3个铁离子的表示方法选择题6(c)0.5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考查有关离子的分析推理选择题6(d)0.5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离子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本讲内容我省在考查时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占试卷分值约为3分,预计在XX年我省中考会继续以考查分子的性质与应用,原子、离子等知识为重点。  分子和原子 分子原子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________的最小粒子原子是________中的最小粒子相同 点 ①分子、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____; ②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____; ③分子、原子之间都有____; ④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____再分在化学变化中原子____再分联系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是由____构成的 原子的构成、性质及应用 1.原子是可以再分的,但由于原子是________中的最小粒子,所以原子在________中不可以再分。 2.原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原子核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________(带正电)、________(不带电)、________(带负电)。(注意特例:一般的氢原子无________)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所带的____________,电性________,因此整个原子________。 3.在原子中:________数=________数=________数,但是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4.原子核很小,相对于原子核来说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核外做高速运动。 5.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________上,这是因为________和________的质量几乎相等,而一个电子的质量只相当于一个质子质量的1/1 836。 6.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________(碳-12)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__________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如果用算式表示,可以表示为: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忽略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则发现: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数+________数。  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1)通常用________表明运动着的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 (2)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________层,最多的有________层,最外层电子最多不超过________个。(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 2.原子结构示意图 (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元素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性质金属元素____个 原子易____电子非金属元素____个原子易____电子稀有气体元素____个(氦2个)不易得、失电子,稳定结论 ____________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离子 1.带电的____________叫做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________,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________。 2.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 【温馨提示】①在原子中: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在离子中: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原子和离子的关系 粒子结构电性粒子 名称符号结构示意图原子核电荷数_____核外电子数电中性氖原子_____离 子阳 离 子核电荷数_____核外电子数带正电钠离子_____阴 离 子核电荷数_____核外电子数带负电氯离子_____原子 与离 子的 联系相互转化:   4.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相 同 点①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②都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论个数; ③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且质量、体积都很小; ④都在不停地运动,粒子间都有一定间隔; ⑤同种粒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粒子的性质不同相 异 点①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 ②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也可构成分子; ③分子、原子不显电性,离子显电性; ④原子和离子可通过得失电子相互转化转 化 关 系原子                     命题点1 分子的性质及应用  (·河北)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正确的是(  ) a.水结成冰——分子发生变化 b.气体易被压缩——分子间隔大 c.水加糖变甜——分子不停地运动 d.铁块很难压缩——分子间存在斥力 思路点拨:水结成冰,是分子间间隔改变,分子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 本题考查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需要认识微粒的主要性质(以分子为例):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间有作用力。另外,要熟记一些微粒典型的宏观表现的例子,以便于区分它们。                    1.(·河北)如图所示实验不能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解释的是(  )      a.闻到气味   b.气体混合      c.刻出划痕   d.品红溶解 2.(·河北)登山时喝空的矿泉水瓶,拧紧瓶盖。下山后瓶子变瘪,瓶内的气体分子(  ) a.个数减少 b.质量减少 c.间隔变小 d.体积减小 3.(·石家庄一模)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合理的是(  ) a.液氧是淡蓝色的——氧气分子是淡蓝色的 b.冰受热变为水,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构成物质的分子可以再分 c.水结冰后不能流动——水分子在0 ℃以下将不再运动 d.5 ml水与5 ml食醋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 ml——分子之间有间隔 命题点2 原子的构成、性质及应用  (·北京)一种铁原子的原子核内有26个质子和30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4 b.26 c.30 d.56 思路点拨: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弄清原子中各微粒间的数量关系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所在。                    4.(·台州)如图为小明制作的原子模型,外圈上小球为电子,内圈为原子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模型表示一种碳原子 b.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 c.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2个电子上 d.该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 5.(·荆州)原子核中一定含有的粒子是(  ) a.中子 b.质子c.电子 d.质子和中子 6.(·杭州)考古学上常用碳-14原子测定文物年代,碳-14原子和碳-12原子在原子结构上的不同之处是中子数不同,它们的原子质量之比是________。 命题点3 核外电子排布、离子  (·成都)两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是na和na+,其中相同的是(  ) a.电子数     b.质子数c.电子层数 d.所带电荷数 思路点拨: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每一部分所表示的含义进行解答,圈内数字表示质子数。                    7.(·苏州)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铜 b.二氧化碳c.金刚石 d.氯化钠 8.(·菏泽)下列是几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微粒①易得到电子 b.微粒②和④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属于同种元素 c.微粒③易形成+1价金属阳离子 d.微粒④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9.(·菏泽)有a、b、c、d四种元素,其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如下: (1)d元素的名称为________,d元素与上图中________(填字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d元素的离子符号为________。 (2)a、b、c三种元素能形成一种化合物,其水溶液的ph________7(填“>”“<”或“=”)。 (3)a、b两种元素的原子以1∶1的比例形成的化合物为________(写化学式),其中b元素化合价为________。 第10讲 物质的构成                     一、选择题 1.(·襄阳)“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了(  ) a.分子很小 b.分子可以再分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云南)下列粒子中,不能直接构成物质的是(  ) a.电子 b.原子 c.分子 d.离子 3.(·绵阳)下列各种粒子,不带电的是(  ) a.原子核 b.质子 c.中子 d.电子 4.(·汕尾)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水 b.铝 c.金刚石 d.氯化钠 5.(·温州)最近某科研小组证实了117号元素的存在,其原子的原子核内有117个质子和176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59 b.117 c.176 d.293 6.(·石家庄二模)用分子的知识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做饭时炊烟袅袅,是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 b.一块金属很难被压缩,是由于分子间没有间隙 c.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变大 d.房间里喷洒香水后满屋飘香,是由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7.(·荆州)下面所列各项中,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元素的核电荷数 c.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8. (·阜新)某离子核内所含的核电荷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8,该粒子一定是(  ) a.原子 b.分子 c.阴离子 d.阳离子 9.(·广州)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是实心球体 b.原子、中子、电子均匀分布在原子中 c.质子与电子质量相等 d.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10.(·石家庄市内四区毕业联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粒子 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c.分子、原子都能构成物质 d.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二、填空及简答题 11.(·株洲)下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a中x =______;a粒子的化学式是 ______。 (2)由b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b粒子的名称是________。 (3)以上四种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粒子中,表示离子的是________(填字母)。 12.(·重庆a卷)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初步认识了物质的微观结构。 (1)氯化钠、金刚石、干冰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________。 (2)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该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下图是co与o2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________(填字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13.(·荆州)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其中n≠0),请回答下列问题。 (1)n的最大值为________。 (2)若该粒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则其对应的化学符号为________;由+6价的该元素形成的常见酸的化学式为________。 (3)若m-n=10,则该粒子对应的常见金属元素有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14.(·绥化)把握微观世界,了解构成物质的奥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 (1)反应物中单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2)通过该图你能获得的信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条即可)。 第10讲 物质的构成考点解读考点1 化学性质 化学变化 很小 运动 间隔 可以 不能 原子考点2 1.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2.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3.核电荷 质子 核外电子 不一定 5.原子核 质子 中子 6.碳原子 原子的质量 原子实际质量/碳-12原子质量的1/12 质子 中子考点3 1.(1)电子层 (2)1 7 8 2.(1)质子数 电子层 原子核 该电子层的电子数 (2)<4 失 ≥4 得 8 最外层电子数考点4 1.原子或原子团 阳离子 阴离子 2.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2个镁离子 3.= ne > na+ < cl各个击破例1 a 例2 b 例3 b 例4 题组训练 1.c 2.c 3.d 4.d 5.b 6.7∶6 7.d 8.b 9.(1)硫 b s- (2)> (3)h -1整合集训 2.a 3.c 4.a 5.b 6.d 7.d 8.c 9.d 10.c(1)2 s- (2)铝原子 (3)ad(1)氯化钠(或nacl) (2)失去 (3)d(1)8 (2)s- h (3)na、mg、al(1)o2 4nh+3o2n2+6h 置换 (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或者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或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或氨气和氧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产氮气和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