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长先进事迹 医务科主任先进个人主要事迹(4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长先进事迹 医务科主任先进个人主要事迹篇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戒子篇》)我们感染科主任***正是这样一位志存高远,追求完美,淡泊名利的人。
厚积薄发 硕果累累
***,一位潜心研究感染、免疫和肝病26年的内科医生,抱着“无论身处顺境逆境,经历都是财富”的信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服从组织需要先后在大内科、中心实验室、急诊医学科、家庭医学科、感染科工作,并承担管理职务,在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部门、专业之间不断地砺炼和汲取,使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八十年代初,他探索将电脑技术应用于提高临床管理效率的研究,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八十年代后期他在医院中心实验室工作时,用电镜与核酸技术首次在本省散发性胃肠炎中发现adrv(成人轮状病毒);华东地区甲肝爆发流行时,他负责肝炎病房的医疗工作,从难得的大样本病例中证实肝炎病毒双重感染存在干扰现象;九十年代初在担任急诊科副主任期间,他通过抢救大量的濒死患者及严谨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危重状态下除“五衰”外,还有“第六衰”即免疫衰竭的概念;在担任家庭医学科主任时,他针对肝硬化、肝癌年轻化的现象,研究了家庭聚集倾向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对治疗的免疫应答并提出新疗法;他还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第三年龄”医学保健新观念的传播,并作了大量保健教育的研究……
然而,黄主任对所得的荣誉总是十分淡然,在他办公室角落里堆着厚厚的一摞各级各类获奖证书,他说:“医学研究是责任和志趣的结合,用科学来表达新思想是一种快乐”。他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的第一作者论著论文近四十篇,2002年他受邀在巴塞罗那国际医学会议上作有关《炎症反应综合征免疫学新观点》报告,并获当年优秀科研成果奖。同年,国家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他主编和参编的《临床疾病与免疫》和《21世纪医学高等院校精品教材·微生物》,近年来一直被用作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教材。近十年他主持或主讲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达十二项,他的课堂遍布省内三十余个城市。最近,省卫生厅和省出版局还邀请他编著向国外发行的热带医学科普书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黄主任连续数届担任中国免疫学会浙江省分会常委,临床免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医学继续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
热爱事业 忠于职守
由于感染科病房和门诊涉及到3个二十四小时运转的独立单元,战线长而诊疗任务重,尤其重大疫情事关公共安全和社会安定,黄主任总不放心,常提醒我们“对每一例患者的诊断思考都不要忘记结合流行病学大背景”。夜间医护力量缺乏,他经常很晚还在继续工作,并坚持值夜班,哪里出现问题他总会在第一时间指导解决。
记得一个午夜,急促的电话铃声催醒黄主任迅速奔赴某三级医院:一例来自外省的患者起病突然,濒临死亡,诊断不明。卫生行政部门连夜组织专家会诊,黄主任仔细检查这例不能提供任何疾病背景的特殊患者,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迅速制定抢救方案,提出防控措施,并及时采集了必要的证据。作为国家级和省级感染病监控点的专家组成员,黄主任以自己触类旁通的学识和高度的责任感,为重大病例把好关。他告诉我们:“你的手中是一个患者,而你的肩上是整个社会。”
有位陈姓妇女多年高胆红素血症伴皮肤色素沉着,自理生活困难,十年间曾去过许多地方求医,也曾住过三家大医院症状仍未能好转,她焦虑烦燥,悲观失望,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入住我科。黄主任调集了她多年来求医的十余本病历资料深入研究,尽量选择无创诊断方法,认定是一种慢性病毒感染触发的自身免疫病。通过黄主任的精心诊治,患者一天天好转,出院时患者对大家说:“千恩万谢一句话,我的命交给市一放心!”。
去年,一名来自偏远地区的患者张某连续高热20多天,颜面浮肿,全身皮疹,肝肾功能受损,钱花了很多,收效却甚微。是脓毒血症,还是出血热? 黄主任立即带领科室成员一同会诊,仔细观察患者特殊的皮肤损害,在缺乏病原学实验条件下,果断确定为一种立克次体感染所致,通过治疗,痊愈出院,患者和家属感激不尽。大家说:“我们工作了那么多年第一次认识这种病,跟着主任见识了不少。”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曾经有两名患者及家属在出院时联名写信给政府部门感谢黄主任的人性化医疗带给他们的康复,市卫生局就此在当年第7期《医疗卫生动态》上发表评论员文章,赞扬了感染科的工作。
传播科学 造福社会
黄主任经常下班后还在科室读书钻研,他常说:“本
科长先进事迹 医务科主任先进个人主要事迹篇二
王玉林同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认真贯彻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念,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医疗、预防等工作中医德医风高尚,从未拿病人红包及医疗回扣,每年退红包数万元。有些考虑到病人及家属的心理顾虑,实在推辞不掉的,就马上悄悄地交到病人的住院费上,等手术完成后,再将住院费押金条交给病人或家属。
他在本职岗位上认真进行医、教、研各项工作,刻苦钻研业务,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特别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方面是我国知名专家,多次参加国际及全国会议并担任大会主席团及学术委员会成员,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他还作为中国红十字会志愿专家团成员,积极指导基层医院的工作。他对病人热情,负责,认真,对工作精益求精,数十年如一日,从未出现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业绩突出,受到社会和患者广泛好评。多次受到医院、省卫生厅和山东省政府的奖励,并先后获山东省卫生厅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等称号,并荣获山东省的富民兴鲁奖章。
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发生8级强烈地震,举世震惊,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他作为亲身经历过1976年唐山地震、83年菏泽地震和98年九江抗洪等几次抢险救灾的老队员,国家应急卫生救援队山东一队副队长和山东省立医院医疗队队长,克服家庭中有重病人等其拍板拿治疗方案等困难,首批于5月13日上午乘专机到达成都。并于当天赶赴都江堰市进行医疗救护。在缺水、缺电、缺药、缺医疗设备的情况下,他们运用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医疗实践经验,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创造性的连续开展工作,每天抢救伤病员约
七、八十人,很多重危病人被成功抢救并转移至成都,在他们手中无一人死亡,包括被震倒房屋掩埋了50多个小时,多处严重受伤已经休克的伤员。
后来,根据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命令,他们又星夜奔赴道路刚刚打通,没有任何医疗外援的平武,经过危险的长途跋涉,终于于17日凌晨1点多到达平武县城。在车上休息至天亮,医疗队又兵分三路:一路去县医院支援,两路到乡镇巡诊,其中到南坝镇的一队途中因山体多处滑坡,道路不通受阻。
18日晨,根据当地指挥部的意见,山东省医疗队组织一个10人的突击队,再次试图进入距县城百里之外的南坝,因为那里是平武县最重的灾区,伤亡严重,而且交通受阻,伤员转运困难,急需支援。救护车行至一半,道路受阻,只能步行。据老乡说前面的道路既难走又危险。怎么办?关键时刻,为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突击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王玉林同志任支部书记。召开了支部扩大会议(至全体队员),想到还有众多的伤病员在等待着他们去急救,队员们一致决定继续前进,并争取尽早到达重灾区,更多的挽救伤病员的生命。经过简短的动员和宣誓,队伍出发了。每人背上药品,医疗器械,帐篷及2瓶矿泉水等最必须的东西,有人在迷彩服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血型,以防万一。道路极其难走,需要在没有路的陡山上爬上爬下,余震时常发生,塌方和滚石不断威胁着他们,但突击队员们克服了一切艰难险阻,忍受了难以忍受的干渴和饥饿,历时7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虽然在这连滚带爬的路途中,几乎每个队员都有些轻伤,但他们顾不了这些,立即向指挥部报到,投入到紧张的抢救伤病员的任务中去。
到达南坝镇的当天晚上,王玉林同志又一次召开党支部扩大会议,研究下一步的工作,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决定深入村寨为老百姓治病。结果发现伤病员几乎家家都有,既有外科情况,如四肢骨折、脊柱骨折、骨盆骨折、颧骨骨折、肋骨骨折等等,由于房屋被毁,室外的风吹雨淋,也有很多内科、儿科疾病和皮肤病等,每天大家都早出晚回,工作到很晚,如果遇到需要的药品、小夹板等等没有带够,都需要记下来,第二天再去一趟。很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有的激动的热泪盈眶,感谢共产党的恩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队员们克服了缺水、少电,信号不通,蚊虫叮咬,出诊途中余震不断等困难,圆满的完成了任务。他们所实行的阵地前移,直接入村入户的工作方法,也在南坝镇执行抢救工作的其他医疗队中进行了推广。
在南坝期间,在救治伤病员的同时,看到灾区严重的灾情,看到离住处不远完全倒塌的南坝小学,看到废墟上散落的课本、书包,看到帐篷中正在学习的孩子们,看到小学操场上高耸的旗杆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每个队员的心都被深深地震撼了,大家在思索着,除了治病救人,还能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还应该为灾区的孩子们做点什么?经讨论后决定,捐款2.5万元为灾区建设一座抗震希望学校爱心教室。省立医院的9名队员把钱凑了起来,刚够2.5万元,还剩15元!县里抗震救灾指挥部和教育局同意根据他们的意愿,用此钱在南坝小学建一间爱心教室。
王玉林同志在此次抗震救灾行动中,能够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做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了一个白衣战士应该做的事情,起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科长先进事迹 医务科主任先进个人主要事迹篇三
踏踏实实做学问 低调淡薄学做人——记呼吸科主任***博士
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描绘了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呼吸科***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师从著名呼吸病学家白春学教授,2002年
起作为高级人才被引进我院,担任我院呼吸科主任一职。在与呼吸科风雨与共、共同成长的六年中,他在科室里一直积极倡导一种理念:踏踏实实做学问,低调淡泊学做人。呼吸内科从当初科研基础薄弱、学科单一逐渐成长起来,整个学科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人员梯队、科研教育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现在呼吸科已经成为国家药监局临床药物试验基地、南京医科大学硕士生培养点,同时还主持省部共建课题等科研项目多项、主持浙江省间质性肺疾病继续教育一项,2007年呼吸科又被评为院级先进科室……
双重身份让任博展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作为科室主任、团队的带头人,他积极开拓、果敢决断;同时他又有浓厚的学者气息,科室管理工作的精力分担丝毫没有影响他对科研学术的孜孜以求和严谨态度。在几年的工作摸索中,他把两个身份很好地结合,自身发展和科室发展同行,学术地位成就了他在科室管理中的威信并带动了整个团队的医疗水平提高,科室的发展又为他在医学领域中的探索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条件。任主任扎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潜移默化中已经变成了一个科室的气质。
建设学习型科室是他对科室发展的目标
任主任常常告诫自己的团队:“做工作要踏实一点,做学问要细致一点,把医疗诊治活动当成学问来做,要善于在工作中
总结
经验,多看文献,结合临床,多写一点。把医学研究当成一门艺术。”“建设学习型科室,建设省内一流的呼吸科”是任主任为科室长期发展定下的目标,学科建设是提升科室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
如何提高呼吸科的专业性,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一直是任主任的工作重点,也是改变大家对“呼吸科只是看看感冒”的传统印象的突破口。几年来,在任主任的带领下,呼吸科不断开展新技术、攻克旧难题:开展支气管腔内型肺癌的镜下冷冻治疗,处于省内气管镜下介入治疗领先地位;开展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支气管肺泡灌洗(balf)等技术,使得间质性肺病和周围型肺癌的诊断率大大提高,也填补了这一空白;开展经气管镜淋巴结针吸活检技术(tbna),使得纵隔疾病只能通过纵隔镜诊断的局面被打破;为了提高胸膜疾病的诊断率,作为呼吸科的当家人,任主任多次和院领导以及兄弟科室沟通,并专门派人出去进修内科胸腔镜,这一项新技术即将在我院开展……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是他为员工铺设的良好平台
读片是呼吸科医生的基本功,为了提高大家的读片水平,提高疑难和少见疾病的诊断率,任主任每周三都会主持读片会和疑难病例讨论会,每一个医疗组把本周内遇到的疑难病例进行科室讨论,集整个科室的力量来攻克每一个疑难病例,在解决临床问题的同时,大大增强年轻医生对呼吸病的认识。每月一次的全省呼吸内科读片会暨疑难病例讨论会,任主任都会精心准备好病例,带领呼吸科的医师们准时参加,他的精彩发言经常会引来大家赞许和敬佩的目光,他俨然成为呼吸科的形象代言人,正逐渐改变省内呼吸科同行对我院呼吸科的认识,使得市一呼吸科在省内呼吸界逐渐占有一席之地。几年来,在任主任的带领下,许多临床上相对少见、疑难的疾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个被攻破,这些疾病的诊治大大提高了呼吸科医生的专业水平,增强了年轻医生从事呼吸专业的信心,也使他们对呼吸病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学术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为了激励和锻炼年轻医生,给年轻人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任主任亲自主持科内的业务学习讲座,大家轮流每月一次以多媒体形式讲课,把学术讲座与临床病例结合起来,取得良好效果,增强了科室的学术氛围,把呼吸科逐渐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科室”。
做好科研工作,提高学术水平是他对科学的孜孜追求
任主任承担了我院唯一一项卫生部立项的科研课题《用sirna抑制ku80基因表达提高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实验研究》,获得立项资助经费15万,医院配套15万,另外还承担卫生局课题2项,这些课题涉及到细胞的培养、药物干预、基因的转入、射线照射、核酸、蛋白质提取、分析、定量,实验条件的摸索等等,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这些都是在临床工作以外完成的,有时为了一个结果需要摸索几个星期的时间。经过艰苦的探索,终于得到很多好的实验结果和数据,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他对医学的这种执着精神深深感染
着每一位年轻医生。任主任结合目前的科研指南,阐释了科研的重要性,并就如何申报课题与书写标书,以自身的经验向年轻医生做细致指导,激发临床医师尤其是年轻医师对科研的兴趣。最近呼吸科又获得了3项杭州市科技局项目,这些项目的取得与任主任都是分不开的。在繁忙得工作之余,任主任每年均有10余篇论文发表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等权威、核心期刊上。
办好临床药理基地是他为科室建设开拓的外延
2005年申请到国家临床药理基地之后,根据国家药检局的要求,呼吸科于2007年补充、完善了有关临床药理实验的各项操作规程(sop)。一年来,在科教科的指导下严格按照gcp和sop的规定进行临床药理实验,先后高质量的完成了“可乐必妥治疗肺部感染的4期临床试验”、“卡介苗多糖对哮喘的免疫调节作用的3期临床试验”、“金平感胶囊治疗感冒的临床试验”、“罗红霉素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实验”的研究、“法罗培南治疗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临床药理试验的开展,培养了大家严谨的工作作风,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医院的收入和知名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11月由日本第一制药举办的全国性的总结会议上,专门为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安排了《如何又好又快地做好临床药理》的专题报告环节,表明这项工作得到国际医疗同仁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任主任身上有着学者典型的严谨、执着、淡泊、低调的气质,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使他的人生之路走得很踏实。所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淡泊宁静之中,是和谐和积极的心态,淡而愈浓,近而愈远,放开生命的那些细枝末节,所向往的、所追求一种生命的形式,才真正地在前方,而不是一时的绚烂。
科长先进事迹 医务科主任先进个人主要事迹篇四
医院消化科主任先进事迹材料
××博士于20xx年5月开始担任市一院消化科主任,他带领科室同仁,努力工作,仅用3年时间便将消化科从一个不起眼的科室打造成为全市重点临床学科,今年又申报了省重点临床学科,并得到省评审专家的基本认可。
一、组建流动胃镜,奉献无限爱心
××博士于20xx年组建全国首家流动胃镜室,五年来,利用双休日,他把自己的足迹留在了××四乡八镇的乡间小道上,每次出行,都是起早贪黑,专注地为广大百姓免费检查,得到了农民朋友的高度赞扬。20xx年10月14日晚,在不惊动当地政府和卫生院的情况下,××博士带领消化科10多名医护人员悄悄地来到高邮天山乡,挤在当地一家浴室打地铺睡了一晚,第二天4点多钟他们就起床了,草草地吃了一碗面条,便赶往黄楝村巡诊现场。这一天,他们给800人做了检测幽门螺杆菌的呼气试验,并抽血做幽门螺杆菌抗体分型;给208人做了胃镜检查;并对所有患者进行现场会诊;同时免费分发了价值20xx多元的药品。从凌晨4点到下午3点,紧张而忙碌的工作累得他们头晕腰痛。但他们的成绩是显著的:发现食管癌1例,贲门肿块病理证实有异型细胞1例,13例胃息肉,4例消化道文秘杂烩网溃疡。在工作即将结束的时候,邻村一位闻讯赶来的农民请求做胃镜检查,结
果诊断为贲门癌,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系癌细胞仅局限于粘膜层的早期癌,肿瘤被彻底摘除,并无须化疗和放疗,这位农民感激得流下了热泪。五年来,××博士和他的团队先后为2500位农村贫困人口进行了免费胃镜检查,发现了46位胃、食管癌病人,其中因是早期癌而得到治愈的病人达11例。
二、发挥表率作用,舍己忘我工作
××博士常说:作为医生,必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一切病人,无论高低贵贱,尊重生命,敬重百姓是医护工作者最基本的品质。他正是抱着这样的情怀而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
20xx年4月的一天,××博士突然感觉听力障碍,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检查后吃惊地告诉他:你患了突发性耳聋,再不注意休息,耳朵可能失聪!然而,××博士边输液,边坚持工作。一天晚上刚刚躺下休息,一位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被紧急送往病房,患者家属请求××博士参加抢救,他忙了一个通宵,病人转危为安。第二天他刚输完液,一个重症胰腺炎患者又被送进病房,他又投身抢救病患工作之中。那可是50多个小时带病连续工作啊!他“拼命三郎”的绰号正是这样来的,是付出自己的生命安危去救治患者而赢得的。
三、狠抓医疗质量,创建品牌科室
检验一个科室医疗质量的高低,关键是对疑难、危重患 xx者的救治水平。一位仪征的李先生患重症胰腺炎,当时高
烧度,腹部剧痛,伴有黄疸,如不紧急抢救将有生命危险,而急诊ercp迅速取出胆管结石是最有效的方法,国际上对此项风险极大的手术尚存争议,××博士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征得病人家属同意后及时给患者施行了ercp,病人第二天就能下床走动了。20xx年江都一位洪老太患食管中段间质瘤,去外地几家大医院求治,医生均建议她做剖胸手术。家人考虑她年龄偏大,便来到一院的消化内科要求做内镜下肿瘤切除术。患者的食管间皮瘤达3×4cm,由于体积较大,食管空间狭窄,操作困难,切除过程中,极易发生大出血或食管穿孔等严重的并发症。××博士认真研究手术方案,亲自操作,肿瘤被顺利摘除,患者很快痊愈。一次性经内镜下切除食管内如此大的肿瘤在本地区尚属首例,而手术中使用的金属钛夹及氩气刀技术也是苏中、苏北地区首例。
近年来消化内镜技术发展迅速,目前绝大部分消化道息肉、早癌和粘膜下肿瘤可以免除传统手术,实施内镜下治疗,而esd技术是日本学者早在1994开始设计带有陶瓷圆头的电刀,尝试内镜下治疗早期胃癌的新技术,直到20xx年此项内镜技术才被正式命名。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不需外科手术,可一次性整块切除消化道肿瘤, esdrrwm已逐渐成为日本、韩国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手段。我国上海中山医院于20xx年率先在国内开展此项目。××博士于20xx年在全省率先引入并开展此项技
术,至今已开展50余例,肿瘤完整剥离率达97%以上,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得到了患者及本领域专家的赞赏和认可。20xx年7月,62岁的老薛受大便带血的困扰,经电子肠镜检查发现直肠距肛门5cm处隆起病灶,病理检查诊断直肠类癌,这是一种有潜在恶性的肿瘤,不积极治疗可能发生肿瘤恶变转移等严重后果。当检查报告单摆在老薛眼前时,他面临的的选择之一就是传统的开腹将病变直肠切除的方法,高昂的医疗费用让老薛感到无奈,更让其不能接受的是手术需要肛门改道,肛门口开放在腹壁上,无奈的他求助于××博士,在认真分析病情后××博士认为可以实施内镜下微创治疗,由于合理的手术方案,成功在.电子肠镜下完整剥离肿瘤,术后三天患者就恢复出院,一月后复查肠镜创面愈合良好。现在的老薛跟以前一样可以悠闲地散步、买菜、做家务,他感叹说“××博士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啊!”
五年来他们开展的多项医疗新项目填补了市级及省级医疗空白,获得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一、二等奖各1项、市新技术引进奖多项;市科技进步奖5项;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卫生厅科研项目1项、合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2篇被sci收录。
××博士连续两年获得医院“学科建设突出贡献奖”,并于20xx年成为市卫生局“三等功”立功人员;20xx年获市
团委授予的“××市杰出青年志愿者”称号;20xx年获省委宣传部授予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20xx年荣获“新长征突击手”、“优秀科技工作者”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他的事迹被××电视台、××电台、××日报、××晚报、电视报等 多次报道。然而××博士和他的精英团队仍以冷静的心境、谦逊态度,务实作风继续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无私奉献,为了健康这一崇高的目标他们的追求永无止境,那就是把所有的爱献给所有的患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