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小数》评课稿5篇

《认识小数》评课稿1

  今天上午听了陈老师《认识小数》这一节课,《认识小数》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单元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和初步了解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习小数的起始阶段,是对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 听了这节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从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逛超市”“抢红包”中,感悟小数的含义,体会数学回归生活,让每一个知识是充满生活的气息,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教学,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由它们所见所闻的生活中的小数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小数的含义,这是一种立足现实生活现象,获取数学意义的教学思路。“小数”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本来就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大量接触小数的机会,陈老师将学生熟悉的商品价格作为课程资源。其次,陈老师也借助长度单位来初步认识小数,在上出示米尺,给学生一些长度,比如说10厘米相当于是1分米,用分数表示为米,小数表示为0.1米,从而把整数、分数和小数的知识点都联系在一起。

  2、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

  基于“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陈式”的'理念。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的时间,给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由运用熟悉的米尺直观认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再到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实实在在地给学生创设了一片自主探究的天地,真正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考,了解1分米,3分米,7分米——写成0.1米,0.3米,0.7米的变化,认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陈式,又促使学生观察、**思考、积极交流,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锻炼、提高各陈面的能力,全面发展。

  3、注重了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儿童,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老师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用商场里商品的价格,让学生感悟小数。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把数学知识带到了生活中去,又把生活中的数学带回了课堂,学生通过收集,会发现很多,因此也会进一步觉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很大,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节课中,陈老师能及时给予学生鼓励性语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并让学生们时时给予掌声鼓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师生交流*等积极,并叫学生用分数对教师的这节课进行评价,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愉悦。

  稍稍不足之处的是:在教学中有点“赶”的感觉,特别在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身高时,这个环节中,学生没有经过充分的思考内化知识过程。在以元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教学环节中,学生已有了生活经验,可以重点放在总结小数各数位表示的含义,在教学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加强学生说的能力和说的过程的训练,学生才能对知识由整体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认识小数》评课稿2

  今天,听了黄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下册的《认识小数》一课。“认识小数”是一节和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学习内容,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大多数孩子还是能理解接受,黄老师在整节课中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黄老师在教学时能注重引导学生从身边发现小数,学会写小数,应用小数。教学例题时,充分运用直观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归纳读写一位小数的方法。在教学中做到有扶有放,使学生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体会,有助学生技能的形成。具体表现在:

  1、教学气氛比较**。课堂上比较有默契,整堂课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比较多,学生比较投入。

  2、教学过程比较*实,注重了知识的类比迁移。课堂上,老师尽量大胆地让学生进行了探究活动,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象学生自学例2后,采用了学生**,学生相互质疑,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关注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例1的教学,引入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生活味比较重。

  4、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适当渗透了数学文化。课堂上能大胆鼓励学生,赏识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

  5、练习设计形式多样,结合了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密度也比较大。大部分的学生掌握较好。

《认识小数》评课稿3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新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虽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的孩子对于小数并不陌生,鉴于此,黄老师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表示长度和价格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

  黄老师以自我介绍的方式向学生提供了有关小数的信息,既能拉近师生关系,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唤醒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为下面进一步学习小数的意义做准备。这样的导入设计简单、快速、有趣,为探究核心内容留出宝贵时间,也让学生对新知产生好奇心,增强学习的“内驱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分数与小数实质上属于同一个意义,既“*均分”之下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式。在小数现实含义的建构过程中,分数是介于“*均分”与“小数”之间的媒介,要建立小数意义的表象,就要从“*均分”开始,把“*均分”的过程及结果用分数来表示,进而用小数来表示。

  但分数学好后已经有一段时间,学生有点遗忘,不利于新知学习。所以从分米和米中引出分数,再到小数的整个过程,需要花了比较长的时间。在这里,黄放慢脚步,适时引导,重视具体情境下的表述,使学生真正理解一位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帮助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如: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十分之一米,也就是0.1米。数学语言的梳理也可以使他们思路更清晰,对小数的含义理解更加“透”了。

  本课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通过**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经历猜测、举例、验证、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认识了小数,明白了小数的含义。通过读、想、议、说等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参与了学习过程,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课堂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于难点知识,教师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完成,真正起到了“**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不仅把学习的时间、空间、展示机会留给了学生,而且教学内容得到了多次的反馈强化,拓展了知识的宽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认识小数》评课稿4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学生首次接触小数,小数不同于整数,也不同于分数,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李老师的《小数的初步认识》练习一课就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小数之后进行的一课。相信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枯燥,更是领略了练习课的乏味,至于公开课吗,练习课也是少有人问津的。但是,听了这节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欣赏李老师严密的课堂**,更感叹于李老师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可以说,就凭这一点,这节课就是一节成功的研讨课,是一节值得我们学习的课。综合组内老师的所见,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一、课堂的**形式多样,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

  由于练习课本身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首先抓住了学生好胜的心理,把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关,以过关的形式开展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使学生产生一种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的激情与冲动。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时方法灵活多变,有分小组的、有分男女生的。总之,通过教师有效的**,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本节课的内容非常丰富。首先本节课的内容汲及到的知识点非常多,有分数和小数的联系,小数的读、写法,数位和位数,计数单位等。其次本节课的题型非常丰富,训练到了填空、选择、找生活中的小数等,题目也有一定的层次性。

  二、注重了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部分学生之所以不喜欢数学,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觉得数学离自己太远,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把数学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便会兴趣盎然。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知识生活化”等新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中,李老师安排了一个“我是小小收藏家”的环节,让学生收集小数在生活中应用的事例,其实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小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特别是商场里商品的价格。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把数学知识带到了生活中去,又把生活中的数学带回了课堂,学生通过收集,会发现很多,因此也会进一步觉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中很大,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一点个人的看法

  李老师的这节课注重了对知识的梳理,注重了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建立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注重了课堂中对基本技能的落实,通过安排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读数、写数能力。我个人觉得,可不可以从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的作业中找一些典型的错误加以分析,通过对典型错误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当然这仅是一家之言,说得不对的地方,欢迎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认识小数》评课稿5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和各位同行到我校指导工作,感谢你们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良好的教研氛围。当然还要特别感谢吴青松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节非常精彩的教研课《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小数的读法、写法和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本节课中吴老师精心准备,运用多种教学**,创设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新颖、活泼的学生活动,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吴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和教育教学理念,深深地震撼着我;听了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选取的素材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利于他们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从新课引入到新课的展开,再到练习巩固,无不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初步感悟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以生为本,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讲堂变学堂”这是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这节课中吴老师以学生为本,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挖掘学生潜能。比如在读数写数学生较容易掌握的环节都安排了“小老师”。让小老师带着同学们学习。这极大的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标指出“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我们看到在学习过程中吴老师通过预设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寻找问题答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我们看到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热情高涨,感受到了学生是这堂课的主角,而作为主角的他们是非常乐学的。

  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在这堂课中吴老师将一个个知识点巧妙地串连起来,引导学生去完成一个个任务,顺利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真正起到了“**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把学习的时间、空间、展示机会留给了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本堂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今天这节课中,吴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都是多表扬、多鼓励,适时适度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积极的评价,如“掌声送给这位同学”等等,这些积极的、激励性的正面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促进教学。总之,在这节课中,吴老师能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让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认识小数》评课稿5篇扩展阅读


《认识小数》评课稿5篇(扩展1)

——《小数的认识》评课稿3篇

《小数的认识》评课稿1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学生首次接触小数,小数不同于整数,也不同于分数,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李老师的《小数的初步认识》练习一课就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小数之后进行的一课。相信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枯燥,更是领略了练习课的乏味,至于公开课吗,练习课也是少有人问津的。但是,听了这节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欣赏李老师严密的课堂**,更感叹于李老师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可以说,就凭这一点,这节课就是一节成功的研讨课,是一节值得我们学习的课。综合组内老师的所见,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一、课堂的**形式多样,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

  由于练习课本身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首先抓住了学生好胜的心理,把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关,以过关的形式开展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使学生产生一种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的激情与冲动。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时方法灵活多变,有分小组的、有分男女生的。总之,通过教师有效的**,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本节课的内容非常丰富。首先本节课的内容汲及到的知识点非常多,有分数和小数的联系,小数的读、写法,数位和位数,计数单位等。其次本节课的题型非常丰富,训练到了填空、选择、找生活中的小数等,题目也有一定的层次性。

  二、注重了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部分学生之所以不喜欢数学,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觉得数学离自己太远,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把数学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便会兴趣盎然。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知识生活化”等新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中,李老师安排了一个“我是小小收藏家”的环节,让学生收集小数在生活中应用的事例,其实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小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特别是商场里商品的价格。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把数学知识带到了生活中去,又把生活中的数学带回了课堂,学生通过收集,会发现很多,因此也会进一步觉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中很大,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一点个人的看法

  李老师的这节课注重了对知识的梳理,注重了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建立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注重了课堂中对基本技能的落实,通过安排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读数、写数能力。我个人觉得,可不可以从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的作业中找一些典型的错误加以分析,通过对典型错误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当然这仅是一家之言,说得不对的地方,欢迎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认识小数》评课稿5篇(扩展2)

——认识小数评课稿 (菁选5篇)

认识小数评课稿1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新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虽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的孩子对于小数并不陌生,鉴于此,黄老师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表示长度和价格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

  黄老师以自我介绍的方式向学生提供了有关小数的信息,既能拉近师生关系,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唤醒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为下面进一步学习小数的意义做准备。这样的导入设计简单、快速、有趣,为探究核心内容留出宝贵时间,也让学生对新知产生好奇心,增强学习的“内驱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分数与小数实质上属于同一个意义,既“*均分”之下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式。在小数现实含义的建构过程中,分数是介于“*均分”与“小数”之间的媒介,要建立小数意义的表象,就要从“*均分”开始,把“*均分”的过程及结果用分数来表示,进而用小数来表示。

  但分数学好后已经有一段时间,学生有点遗忘,不利于新知学习。所以从分米和米中引出分数,再到小数的整个过程,需要花了比较长的时间。在这里,黄放慢脚步,适时引导,重视具体情境下的表述,使学生真正理解一位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帮助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如: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十分之一米,也就是0.1米。数学语言的梳理也可以使他们思路更清晰,对小数的含义理解更加“透”了。

  本课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通过**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经历猜测、举例、验证、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认识了小数,明白了小数的含义。通过读、想、议、说等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参与了学习过程,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课堂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于难点知识,教师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完成,真正起到了“**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不仅把学习的时间、空间、展示机会留给了学生,而且教学内容得到了多次的反馈强化,拓展了知识的宽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认识小数评课稿2

  今天我聆听了陈老师一堂精彩的实践课,使我受益非浅。

  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这样有层次地呈现,体现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分层渐出,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利于学生学好课本知识:

  (1)本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结合元角分和米、分米、厘米的知识来认识一位小数,并理解小数含义,掌握读、写一位小数的方法。由此,可确定为本课时的知识目标。

  (2)运用直观**,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十分之几的一位小数表示,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理解小数含义,把某些分数改写成小数,提高学生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作为本课时的能力目标。

  (3)本课时通过把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对学生渗透相互转化的思想教育,可作为它的情感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的部分是一位的小数。

  通过理解小数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应用意识。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陈老师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戈老师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例题时,充分运用直观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归纳读写一位小数的方法。在教学中做到有扶有放,使学生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体会,有助学生技能的形成。

  “由教材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教学策略告诉我们,教法和学法是****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主动地探究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如教学例1时,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陈老师接着让学生尝试学习例2,知识的迁移得出任何十进分数都可用一位小数表示,深化理解一位小数含义。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比较、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认识小数评课稿3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学生首次接触小数,小数不同于整数,也不同于分数,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李老师的《小数的初步认识》练习一课就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小数之后进行的一课。相信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枯燥,更是领略了练习课的乏味,至于公开课吗,练习课也是少有人问津的。但是,听了这节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欣赏李老师严密的课堂**,更感叹于李老师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可以说,就凭这一点,这节课就是一节成功的研讨课,是一节值得我们学习的课。综合组内老师的所见,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一、课堂的**形式多样,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

  由于练习课本身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首先抓住了学生好胜的心理,把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关,以过关的形式开展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使学生产生一种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的激情与冲动。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时方法灵活多变,有分小组的、有分男女生的。总之,通过教师有效的**,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本节课的内容非常丰富。首先本节课的内容汲及到的知识点非常多,有分数和小数的联系,小数的读、写法,数位和位数,计数单位等。其次本节课的题型非常丰富,训练到了填空、选择、找生活中的小数等,题目也有一定的层次性。

  二、注重了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部分学生之所以不喜欢数学,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觉得数学离自己太远,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把数学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便会兴趣盎然。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知识生活化”等新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中,李老师安排了一个“我是小小收藏家”的环节,让学生收集小数在生活中应用的事例,其实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小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特别是商场里商品的价格。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把数学知识带到了生活中去,又把生活中的.数学带回了课堂,学生通过收集,会发现很多,因此也会进一步觉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中很大,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一点个人的看法

  李老师的这节课注重了对知识的梳理,注重了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建立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注重了课堂中对基本技能的落实,通过安排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读数、写数能力。我个人觉得,可不可以从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的作业中找一些典型的错误加以分析,通过对典型错误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当然这仅是一家之言,说得不对的地方,欢迎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认识小数评课稿4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学生首次接触小数,小数不同于整数,也不同于分数,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李老师的《小数的初步认识》练习一课就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小数之后进行的一课。相信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枯燥,更是领略了练习课的乏味,至于公开课吗,练习课也是少有人问津的。但是,听了这节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欣赏李老师严密的课堂**,更感叹于李老师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可以说,就凭这一点,这节课就是一节成功的研讨课,是一节值得我们学习的课。综合组内老师的所见,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一、课堂的**形式多样,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

  由于练习课本身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首先抓住了学生好胜的心理,把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关,以过关的形式开展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使学生产生一种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的激情与冲动。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时方法灵活多变,有分小组的、有分男女生的。总之,通过教师有效的**,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本节课的内容非常丰富。首先本节课的内容汲及到的知识点非常多,有分数和小数的联系,小数的读、写法,数位和位数,计数单位等。其次本节课的题型非常丰富,训练到了填空、选择、找生活中的小数等,题目也有一定的层次性。

  二、注重了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部分学生之所以不喜欢数学,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觉得数学离自己太远,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把数学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便会兴趣盎然。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知识生活化”等新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中,李老师安排了一个“我是小小收藏家”的环节,让学生收集小数在生活中应用的事例,其实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小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特别是商场里商品的价格。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把数学知识带到了生活中去,又把生活中的数学带回了课堂,学生通过收集,会发现很多,因此也会进一步觉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中很大,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一点个人的看法

  李老师的这节课注重了对知识的梳理,注重了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建立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注重了课堂中对基本技能的落实,通过安排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读数、写数能力。我个人觉得,可不可以从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的作业中找一些典型的错误加以分析,通过对典型错误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当然这仅是一家之言,说得不对的地方,欢迎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认识小数评课稿5

  今天我聆听了陈老师一堂精彩的实践课,使我受益非浅。

  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这样有层次地呈现,体现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分层渐出,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利于学生学好课本知识:

  (1)本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结合元角分和米、分米、厘米的知识来认识一位小数,并理解小数含义,掌握读、写一位小数的方法。由此,可确定为本课时的知识目标。

  (2)运用直观**,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十分之几的一位小数表示,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理解小数含义,把某些分数改写成小数,提高学生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作为本课时的能力目标。

  (3)本课时通过把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对学生渗透相互转化的思想教育,可作为它的情感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的部分是一位的小数。

  通过理解小数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应用意识。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陈老师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戈老师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例题时,充分运用直观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归纳读写一位小数的方法。在教学中做到有扶有放,使学生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体会,有助学生技能的形成。

  “由教材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教学策略告诉我们,教法和学法是****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主动地探究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如教学例1时,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陈老师接着让学生尝试学习例2,知识的迁移得出任何十进分数都可用一位小数表示,深化理解一位小数含义。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比较、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认识小数》评课稿5篇(扩展3)

——小数的初步认识 认识小数评课稿

小数的初步认识 认识小数评课稿1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和各位同行到我校指导工作,感谢你们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良好的教研氛围。当然还要特别感谢吴青松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节非常精彩的教研课《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小数的读法、写法和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本节课中吴老师精心准备,运用多种教学**,创设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新颖、活泼的学生活动,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吴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和教育教学理念,深深地震撼着我;听了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选取的素材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利于他们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从新课引入到新课的展开,再到练习巩固,无不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初步感悟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以生为本,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讲堂变学堂”这是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这节课中吴老师以学生为本,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挖掘学生潜能。比如在读数写数学生较容易掌握的环节都安排了“小老师”。让小老师带着同学们学习。这极大的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标指出“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我们看到在学习过程中吴老师通过预设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寻找问题答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我们看到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热情高涨,感受到了学生是这堂课的主角,而作为主角的他们是非常乐学的。

  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在这堂课中吴老师将一个个知识点巧妙地串连起来,引导学生去完成一个个任务,顺利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真正起到了“**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把学习的时间、空间、展示机会留给了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本堂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今天这节课中,吴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都是多表扬、多鼓励,适时适度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积极的评价,如“掌声送给这位同学”等等,这些积极的、激励性的正面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促进教学。总之,在这节课中,吴老师能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让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认识小数》评课稿5篇(扩展4)

——《认识钟表》评课稿10篇

《认识钟表》评课稿1

  王老师在执教《认识钟表》一课时,充分利用多**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学习新知识。又能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有这样一些成功地地方:

  一、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王老师在导入时设计了一个谜语,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说说钟表的用处,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在教学认识整时,认识大约几时时,又创设了喜洋洋生活的一天和相约去看书的情境,这些孩子熟悉的动画人物牢牢抓住了他们的***,让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样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注重学生倾听,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如认识钟面时,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指名回答。学生说对了说错了,不是老师评价,而是让学生自己评,谁说对了,还有没有补充。从而提高倾听的参与度,逐步养成倾听的习惯,提升学习的有效性。这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王老师在这节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操作、探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钟面模型,看看上面有什么,进而认识钟面。在认读整时时刻时,让学生探究几个钟面的共同特点,如果分针还是指着12,时针指着8,那是几时?8时。如果时针指着5呢?5时。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大家,我们以后怎么看时间呀?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认读的方法: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这里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是有一定难度的,老师处理得比较好。在认识大约几时这一难点时,王老师采用“情境体验式”。创设了喜洋洋和懒洋洋相约去图书馆看书的情境,知道了3时不到一点和3时刚过一点,这些接近3时的我叫做大约3时。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认识大约几时,然后又出示几个大约几时得时间让学生来认读,较好的突破了难点。为了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王老师还设计了钟表的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王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如利用喜洋洋的生活场景,巩固认整时的方法,也使孩子感受到时间和生活紧密相连,并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上午几时起床,晚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比如出示:喜洋洋上午9时做操,晚上9时睡觉,同一个时刻却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两个9时。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精心设计练习,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练习的设计上,王老师能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应的巩固练习题,让每个孩子都能吃的饱,吃的好。如认整时,拨整时,认识大约几时,全体学生都会;根据时刻画时针或分针,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学生画的很好;观察钟面上的时刻找规律,则满足了三分之一左右学生的智力发展需求。而这些对于打造高效课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从整体看这节课很成功,这和王老师在上课之前进行了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教学中语言要更加准确,教学设计还可以大胆放手一些,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认识钟表》评课稿2

  《认识钟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过一小时是几时,让学生从小建立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总体来说杨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思路相当清晰。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拨一拨、做一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开学习。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尤其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不能长时间集中,容易兴奋,也容易分散。教学中杨教师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课堂中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积极主动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来学习知识。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杨老师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是很好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利用多**优势激发学生兴趣。

  这节课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学生***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杨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激发兴趣,突出知识点。例如:在欣赏各种各样的钟面时,杨老师用课件准备很多漂亮、形状不一的钟面,激发学生的兴趣,难怪全班学生都想和这些钟面交朋友。再如:当学生观察了钟面后,在他们的汇报交流中认识又粗又短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分针后,又通过课件把时针、分针分别进行闪烁,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教学钟面上有12大格时都把一大格一大格做了不同的颜色,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2、创设教学情节吸引学生。

  课中注意创设了很多轻松愉悦的情节。如:一开始,杨老师创设了“老师是早上7时起床,你是什么时候起床的?”这个情景,展开教学,学生兴趣很浓。在认识了钟面以后,杨老师又以乘动车为主线,让学生拨一拨: 8时出发、9时到达宁波、11时到达上海,在钟面上怎么拨?因为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学生***很集中,一下子就拨出了这些时刻,正确率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3、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杨老师在这节课上,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课件上的钟面,说说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时杨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有基础的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认识钟表的,再出示3个钟面:7时、8时、3时,互相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各是多少?它们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并且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经过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之后还设计了师说时间让学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

  4、精心设计练习,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练习的设计上,王老师能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应的巩固练习题,让每个孩子都能吃的饱,吃的好。如认整时,拨整时,认识大约几时,全体学生都会;根据时刻画时针或分钟,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本画的很好。这些对于打造高效课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5、美中不足的是:

  ①杨老师的问语要适合一年级小朋友,如:在教学7时时,老师问学生怎么表示,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表示,那只有老师自己回答了。②关于课堂常规,在订正学生课堂上做的练习时,要先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停下来之后再订正,这样才有效率。③碰到课堂中学生回答错误而其他学生帮忙改正后,要让说错的学生再回答一遍,给他以鼓励,帮他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认识钟表》评课稿3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此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再认识钟表表面上的整时数。我听了徐老师执教的《认识钟表》一课,我觉得徐老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整节课的设计与课堂教学实施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老师说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位新朋友,通过一个小谜语猜猜新朋友是谁,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并巧妙地过渡到钟面的认识,并围绕“钟面上有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钟面,学生交流发现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对钟面及时针、分针的认识。

  2、以活动为主线,关注经验,注重提升。认识钟表这一内容在课堂里是第一次接触,但大部分学生有认表的经验,已成为普通的常识。这节课教师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认一认、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将普通的常识总结为数学化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操作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培养。例如:在教学中,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认识钟表、拨整时,由感性到理性。但是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老师出示四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四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的分针都指着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的认读方法。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徐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如利用真实、具体的生活场景,巩固认整时的方法,也使孩子感受到时间和生活紧密相连。再如:徐老师创设了一路跟动车拨时间情境,使学生入情入景,激发学生拨钟热情,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比如出示小明上午8时做功课,晚上8时睡觉,同一个时刻却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两个8时。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数学文化及品德教育。

  在最后一个环节,教师用课件演示介绍古人是用日晷、沙漏等来记时,现在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钟表来记时,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受到文化熏陶。最后还对学生进行惜时的思想教育。

  值得探讨的是:众所周知,要读出一个时刻,得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我觉得学生对时针、分针能否清晰区分,将直接影响钟面时刻的认识,徐老师在教学认识钟面这一环节,学生说出钟面上有时针、分针,师问:你知道怎样的是时针,怎样的是分针?根据学生回答得出:长的针是时针,短的是分针,这样对已经会认钟面时刻的小朋友来说是不成问题的,但对于部分没有接触过钟面或接受能力慢的小朋友来说可能还不能清晰地区分时、分针,这里是否可以借助学具钟,让同桌小朋友互相指指时针与分针,同桌互当小老师检查,以巩固时、分针的认识。

《认识钟表》评课稿4

  今天听了张雁斌老师的《认识钟表》一课,深受感动。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本节课在引入新课的过程中,用学生身边的同学过生日引入,妈妈给她准备了一份礼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回忆,为下面活动的开展做好认知和情感上的铺垫。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

  2、练习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通过“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粘贴,既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更有利于学生审美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4、在教学中,张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张老师还乘机追问:“关于钟表的知识,你还知道那些?”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知道我家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可以开时、定时的”;“我知道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点”……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在**学生活动时显得乱而无序,应加强对学生***和兴趣的巧妙引导,以其创造生动、活泼、有序的新型课堂。各环节的实行浪费了一定的时间。

  2、由于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3、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有问题。

  4、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总之,整体看这节课上的很成功,值得同仁学习。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如有不足,敬请谅解!

《认识钟表》评课稿5

  重点:

  认识整时,记录整时。

  难点:

  特殊时刻的认识。

  教学环节:

  (一)在解构钟表的活动中认钟面

  (二)结合生活认整时

  (三)尝试中学习记录时刻

  (四)区分中拓展认识

  (五)在游戏中辨析整时

  (六)运用中深化认识(机动内容)

  (七)小结中感受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的重要

  认识整时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从小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帮助学生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是有益处的。然而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认钟表是比较困难的:首先学生的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较弱;其次钟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度量工具,如何化难为简,启发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研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合作、交流、慢慢发现,是这节课是否有实效的关键所在。因此,一学年数学组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学习研讨。

  设计过程中用心研发出来的亮点:

  一|、我们发现本课教师教学语言上易出错的两个重要知识点就是,钟面上的是12个数而不是数字;钟面上的7时是时刻而不是时间。教师的知识用语正确才不会误导学生。这应该是每一位教师最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二、我们起初也设计了谜语导入本课激发学生兴趣,但是发现其实学生带着钟表来上课,不用思考都能猜到答案是钟表,所以必须思考用什么样的导入才能极大地激活学生,所以换成现在的一个空表盘**激活了学生研究的内动力,“把12个数送回家”,激活了学生兴趣、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思考怎样送12个数回家的过程中观察、对比、发现,学生真正地去研究了钟面,为后续学习一切相关知识打下了非常好的知识基础。我们有引导学生发现3、6、9、12这四个数的重要位置。其实凤娇老师的手表就是只有这四个数的表面,为突破本课难点又一次做了基础。

  三、我们研究本课的另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充分本节课能够深入发掘教材,开发教材,巧设教学环节,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

  我们打乱了教材出示的小明的一天的顺序,巧妙地加以运用,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小热身,课上的一些列具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一步一步地启发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解说6个主题图的设计理念:

  (1)为了分散教学难点,有效利用时间,使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有关认识钟表的知识,课前精心设计了预习提示单,孩子虽然很小,但是他们的自学能力不可小视。

  (2)、数学知识趣味化

  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数学问题激活了学生的自主思考的内动力,例如:钟表真的坏了吗?学生深入地思考交流后知识提升了;他们谁说得对?争论什么呢?巧妙有效地突破本课难点。

  (3)关注学生,给予人文关怀

  一分钟的休息游戏时间,石头剪刀布,有效地利用的这个1分钟。

  (4)关注后进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5)教师充分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倾听、表达、课堂习惯的培养。夯实本课重点内容。

  (6)教师语言到位、学生明确要做什么。(由于孩子年龄小,我们在课件上也做了文字提示)

  (7)我们精心设计了有趣的课后检测环节。认钟表,奖励参观学校图书室、舞蹈室、微机室撤场的环节。

  不足: 教师有时过于着急,留给学生的时间过于短,要充分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再充分些就更完美了。我们一学年会共同努力。望多多指教。

《认识钟表》评课稿6

  今天听了梁老师讲授的《认识钟表》,授课中,梁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低年级学生特点为抓手,创造**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良好。

  一、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梁老师在开始就用谜语引出钟表,又欣赏到各式各样的钟表。这些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新知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种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面的学习活动中。

  二、注重学生倾听,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如认识钟面时,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指名回答。如若不完整,学生进行补充,从而提高倾听的参与度,逐步养成倾听的习惯,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梁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如出示小朋友上午9时在上课,晚上9时在睡觉,同一个时刻却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两个9时。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注重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中,梁老师结合低段学生的特点,采用集体鼓励奖励星星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饱满的兴趣学习,学习效果良好。

  建议:认识钟表时,时间安排短,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表达时间,才能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认识钟表》评课稿7

  今天非常的荣幸和几个兄弟姐妹去听了汀田三小吴明寅执教的一年级《认识钟表(整时)》,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钟表,要求学生知道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建立时间的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吴老师的课给我很深的印象就是板书工整漂亮,教态自然得体,课程结构完整。

  一、板书工整漂亮

  写得一手好字对教师而言有多重要,字如窗户,无论是听课的教师,还是学生看到这样一手好字,第一感觉就很好。再说,我们做教师的天天要求学生写好字,自己不能写好字又如何有更强的说服力去要求学生写好字呢。

  二、教态自然得体

  吴老师人长得漂亮,教态自然得体。作为一名新教师,开公开课的时候有点紧张很正常,而吴老师的这节课让人感觉不到她有任何的紧张,下面坐着10多位听课的老师,能做到这样不容易,让我自愧不如。吴老师的肢体动作没有多余的,显得很得体端庄,要多多学习。

  三、课程结构完整

  吴老师的课从开头的导入,再到引申,到练习,最后总结。给人一种很流畅的感觉,看得出来对这节课的准备吴老师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当然课的流畅与吴老师上课的不紧张也有很大的关系。有时候上课,我会突然感觉自己接下来要讲的东西忘了,这是教学的大忌,也是新教师常犯的毛病,而吴老师的课确实做到了流畅,结构非常的完成。

  当然吴老师的课还是给我留下了一些困惑,在此提出,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教学内容的取舍问题

  吴老师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引入了秒针的知识,结果并不理想,学生对分针与时针的认识被秒针一搅合,新知识的学**打折扣。这个问题,首先源于学生的学具,学生的学具上出现了秒针,是通过秒针的拨动来调节时间,对整个时间的认识而言这样的设计无可厚非,但是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将秒针加入却有点勉强了,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学知识有一定的规律,不可操之过急。如何处理学具中出现秒针这一个问题,还有待继续讨论分析。

  二、有关具体形象的问题

  吴老师在这节课中讲到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的时候,口头提了几个变式,类似“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5的时候是几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的时候是几时?”。在此我个人认为,一年级的学生思维还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撑,口头变式要求他们听到条件,然后转到脑子里,再与新知识结合“反应”,最后得出答案,太难太难了。对一年级的学生做变式练习切不可因为要节约时间而口头变动条件,我的建议是宁愿多花点时间,宁愿少做点题目,尽量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形象。

  最后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一年级的学生***特别容易分散,在选择上课素材的时候应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各个环节上的过渡设计上要有特点,不能太*淡无奇,要在每个环节上都加入能吸引学生***的因素(尽力)。学生上课的纪律一定要抓,哪怕是影响这节课的进度。一年级的学生对纪律的口诀很**,吴老师在上课之前的口诀就很好,上课的时候也可以用,公开课没有规定说就不能讲纪律了。 以上是个人拙见,仅供吴老师参考。这个评课意见很多源于兄弟姐妹的评课,很高兴,得到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各位新教师共勉!!

《认识钟表》评课稿8

  黄文静老师在执教《认识钟表》一课时,充分利用多**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学习新知识。又能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黄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使用了许多直观教具,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导入时利用猜谜语的方法很快地集中了学生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蓝猫开钟表店的故事贯穿在整节课堂中:如逛蓝猫钟表店初步认识各种钟表;设计闯关游戏招收钟表修理工等。

  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黄老师在这节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操作、探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玩一玩桌子上的钟面模型,仔细看看,看看会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在认读整时时刻时,让学生探究几个钟面的共同特点,进而总结出认读的方法。在认识大约几时这一难点时,黄老师借助多**课件,让静态的数学动了起来。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发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认识大约几时,较好的突破了难点。为了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黄老师还设计了师说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黄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早上8时升**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比如出示小明早上8时读书,晚上8时睡觉,同一个时刻却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两个8时、7时、9时等。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精心设计练习,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练习的设计上,黄老师能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应的巩固练习题,让每个孩子都能吃的饱,吃的好。如认整时,拨整时,认识大约几时,全体学生都会;根据时刻画时针或分钟,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本画的很好;观察钟面上的时刻找规律,则满足了三分之一左右学生的智力发展需求。而这些对于打造高效课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学生自己操作时没能一一照顾到,少数学困生感觉吃力;不能怕学生说错,让孩子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评价性的语言太过单一,课堂教学重在语言激励。

《认识钟表》评课稿9

  《认识钟表》这节课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让学生从小建立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陈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教学过程,主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拨一拨、做一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课堂中通过形象、生动的积极主动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来学习知识。在这节课中,以下这几个方面做得很好,值得我们学习。

  一、利用多**激发学习兴趣。

  陈老师在这节课上,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学生***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激发兴趣,突出知识点。例如:在欣赏各种各样的钟面时,老师用准备很多漂亮、形状不一的钟面,激发学生的兴趣,难怪全班学生都想和这些钟面交朋友。再如:当学生观察了钟面后,在他们的汇报交流中认识又粗又短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分针后,又通过把时针、分针分别进行闪烁,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教学钟面上有12大格时都把一大格一大格做了处理,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二、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

  陈老师在这节课上,注意创设了很多轻松愉悦的情节。如:老师创设了“老师是早上7时起床,你是什么时候起床的?”这个情景,展开教学,学生兴趣很浓。在认识了钟面以后,让学生动手拨一拨,因为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学生***很集中,一下子就拨出了这些时刻,正确率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来获取知识

  陈老师在这节课上,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己观察上的钟面,说说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时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有基础的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认识钟表的,再出示3个钟面:7时、8时、3时,互相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各是多少?它们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并且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经过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之后还设计了师说时间让学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

《认识钟表》评课稿10

  今天非常的荣幸和几个兄弟姐妹去听了汀田三小吴明寅执教的一年级《认识钟表(整时)》,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钟表,要求学生知道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建立时间的'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吴老师的课给我很深的印象就是板书工整漂亮,教态自然得体,课程结构完整。

  一、板书工整漂亮

  写得一手好字对教师而言有多重要,字如窗户,无论是听课的教师,还是学生看到这样一手好字,第一感觉就很好。再说,我们做教师的天天要求学生写好字,自己不能写好字又如何有更强的说服力去要求学生写好字呢。

  二、教态自然得体

  吴老师人长得漂亮,教态自然得体。作为一名新教师,开公开课的时候有点紧张很正常,而吴老师的这节课让人感觉不到她有任何的紧张,下面坐着10多位听课的老师,能做到这样不容易,让我自愧不如。吴老师的肢体动作没有多余的,显得很得体端庄,要多多学习。

  三、课程结构完整

  吴老师的课从开头的导入,再到引申,到练习,最后总结。给人一种很流畅的感觉,看得出来对这节课的准备吴老师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当然课的流畅与吴老师上课的不紧张也有很大的关系。有时候上课,我会突然感觉自己接下来要讲的东西忘了,这是教学的大忌,也是新教师常犯的毛病,而吴老师的课确实做到了流畅,结构非常的完成。

  当然吴老师的课还是给我留下了一些困惑,在此提出,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教学内容的取舍问题

  吴老师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引入了秒针的知识,结果并不理想,学生对分针与时针的认识被秒针一搅合,新知识的学**打折扣。这个问题,首先源于学生的学具,学生的学具上出现了秒针,是通过秒针的拨动来调节时间,对整个时间的认识而言这样的设计无可厚非,但是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将秒针加入却有点勉强了,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学知识有一定的规律,不可操之过急。如何处理学具中出现秒针这一个问题,还有待继续讨论分析。

  二、有关具体形象的问题

  吴老师在这节课中讲到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的时候,口头提了几个变式,类似“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5的时候是几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的时候是几时?”。在此我个人认为,一年级的学生思维还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撑,口头变式要求他们听到条件,然后转到脑子里,再与新知识结合“反应”,最后得出答案,太难太难了。对一年级的学生做变式练习切不可因为要节约时间而口头变动条件,我的建议是宁愿多花点时间,宁愿少做点题目,尽量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形象。

  最后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一年级的学生***特别容易分散,在选择上课素材的时候应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各个环节上的过渡设计上要有特点,不能太*淡无奇,要在每个环节上都加入能吸引学生***的因素(尽力)。学生上课的纪律一定要抓,哪怕是影响这节课的进度。一年级的学生对纪律的口诀很**,吴老师在上课之前的口诀就很好,上课的时候也可以用,公开课没有规定说就不能讲纪律了。 以上是个人拙见,仅供吴老师参考。这个评课意见很多源于兄弟姐妹的评课,很高兴,得到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各位新教师共勉!!


《认识小数》评课稿5篇(扩展5)

——《1000以内数的认识》评课稿5篇

《1000以内数的认识》评课稿1

  《1000以内数的认识》建立在《10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上,是对数认识的进一步拓展和延生,也为以后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做好铺垫。因为1000或10000都是比较大的数,在学生的认识还很有限的基础上,如何让学生能尽快地建立起大数的概念和意识,在这里显得格外重要;而怎样把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认识规律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起来又是本次教学的关键。

  胡老师的课,力求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能认识1000以内的数,建立计数单位“千”的概念,认识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同时,注重数感的培养,结合现实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让学生通过游戏、猜想、探索、讨论,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课堂中,吸引我眼球的主要有这样几点:

  1.素材的选取,新颖别致

  课始,胡老师率先出示了一篇千字文,让学生估数。使学生在估计的过程中探索估计的方法,五个五个地,十个十个地,一百个一百地,既培养了学生的估计能力和估计意识,又为计数单位百的教学做了铺垫。另外,千字文这一素材一直贯穿在新授中,如让孩子在文中找到第352个字,使学生先找到3个百,再找到5个十和2个一。还有感受第470个字和470个字的区别,也就是基数和序数的区别。可以说,千字文的用途被无限放大了。

  2. “由表及里”----重视培养数感

  由千字文引出的对大数——1000的认识后,胡老师又通过数小正方体,让学生再次直观地感受到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10个百是一千。既认识了计数单位,又直观感受到了每个单位的大小。然后通过找数、数数等活动,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找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让他们在具体的表象中感受数的大小和组成,由此建立数感。

  3.“画龙点睛”--课件的直观演示,学具的充分利用

  本节课胡老师利用数字数、数方块的活动,通过课件的精彩演示,形象地呈现了计数单位,十、百,达到了数形结合的效果。同时计数器拨数满十进一的演示化抽象为形象,特别在突破难点--拐弯处数数时,如在999往后数1个数,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满十进一的过程。使学生对数的认识更加深刻。整堂课课件的直观、立体,使得整节课有了点睛之效。这几个环节中,陈老师都充分利用课件的直观性,数形结合,把握数的意义本质基础让理解突破数数这一重难点。

  在我印象中,数的认识类型的课比较纷繁复杂,它包含了数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如何有条理有脉络地安排各个学习环节,是比较难的'。而师傅做得很好,值得我好好学习。

《1000以内数的认识》评课稿2

  《1000以内数的认识》建立在《10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上,是对数认识的进一步拓展和延生,也为以后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做好铺垫。因为1000或10000都是比较大的数,在学生的认识还很有限的基础上,如何让学生能尽快地建立起大数的概念和意识,在这里显得格外重要;而怎样把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认识规律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起来又是本次教学的关键。

  胡老师的课,力求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能认识1000以内的数,建立计数单位“千”的概念,认识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同时,注重数感的培养,结合现实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让学生通过游戏、猜想、探索、讨论,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课堂中,吸引我眼球的主要有这样几点:

  1.素材的选取,新颖别致

  课始,胡老师率先出示了一篇千字文,让学生估数。使学生在估计的过程中探索估计的方法,五个五个地,十个十个地,一百个一百地,既培养了学生的估计能力和估计意识,又为计数单位百的教学做了铺垫。另外,千字文这一素材一直贯穿在新授中,如让孩子在文中找到第352个字,使学生先找到3个百,再找到5个十和2个一。还有感受第470个字和470个字的区别,也就是基数和序数的区别。可以说,千字文的用途被无限放大了。

  2. “由表及里”--重视培养数感

  由千字文引出的对大数——1000的认识后,胡老师又通过数小正方体,让学生再次直观地感受到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10个百是一千。既认识了计数单位,又直观感受到了每个单位的大小。然后通过找数、数数等活动,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找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让他们在具体的表象中感受数的大小和组成,由此建立数感。

  3.“画龙点睛”--课件的直观演示,学具的充分利用

  本节课胡老师利用数字数、数方块的活动,通过课件的精彩演示,形象地呈现了计数单位,十、百,达到了数形结合的效果。同时计数器拨数满十进一的演示化抽象为形象,特别在突破难点--拐弯处数数时,如在999往后数1个数,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满十进一的过程。使学生对数的认识更加深刻。整堂课课件的直观、立体,使得整节课有了点睛之效。这几个环节中,陈老师都充分利用课件的直观性,数形结合,把握数的意义本质基础让理解突破数数这一重难点。

  在我印象中,数的认识类型的课比较纷繁复杂,它包含了数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如何有条理有脉络地安排各个学习环节,是比较难的。而师傅做得很好,值得我好好学习。

《1000以内数的认识》评课稿3

  一、 亮点

  1.重点突出,突破难点。在教学中,宋老师仅仅围绕1000以内数的顺序,首先按照一个一个地数,突出10个一是十;然后按照十个十个地数,突出10个十是一百;最后按照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数,特别是拐弯数数的时候,让学生借助计数器理解满十进一的计数原则,能够做到重点突出,突破难点,学生学习效果非常好。

  2.注重课堂教学的调控。在教学中,老师及时对课堂突发的状况进行调控。二年级的孩子***容易分散,教师能够随时关注学生听讲的状态,通过课堂教学常规的训练,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让学生集中***,迅速回归听讲。

  二、建议

  1.1000以内数的顺序,教师不仅要通过动态的课件,让学生感受到一个一个地数就是从个位一个一个地拨珠数数,一十一十地数就是从十位拨珠,一百一百地数就是从百位拨珠,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还要注意结合计数器,让学生感受到整数的计数规则“满十进一”。

  2.课堂的导入还有待探讨。学生只是凭借生活中的经验感知,还是远远不够的。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需要借助直观的情境,直观地材料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直接让学生猜二年级的学生人数,再通过二年级的人数推理全校小学部的人数,以至于初中人数和高中的人数,这样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对大数的感知。因此,对于课堂的引入还有待思考和探讨。

《1000以内数的认识》评课稿4

  今天慕名来到劳动小学,看到精致的校园、秀美的环境,令人心旷神怡。走进课堂发现学生思维活跃、语言丰富、行为习惯良好,令人折服。交流过程中听到教师评课侃侃而谈、有理有据、教研团队水*高,令人赞叹。都让人感受到学校的管理到位,教师的培养到位。

  数的认识是小学阶段最基础的知识之一,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整节课上得相当扎实。课堂气氛活跃,师生、生生间形成了很好的互动,使的整堂课学生***集中,积极发言,整体效果很好。我主要和大家交流以下几点:

  一.三项注重:

  1. 注重发展学生数感

  数感是人的数学基本素养之一,加强数感的培养是当前数与计算教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中指出:“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本节课数的认识由100以内扩展到1000以内,数量更大了,难度增强了,吴老师为发展学生数感提供了各种素材。首先观看万人**仪式,通过估一估初步感受大数的存在,用100这个数来描述已经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这时就需要学习更大的数。其次再通过数红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当数比较少的物体的个数时,可以一个一个的数;当数比较多的物体的个数时,可以一十一十的数;当数更多的物体的个数时,可以一百一百的数,这样更易于学生理解数数。充分感受1000的大小,再次加深对1000的感知,完成了概念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帮助学生建立了1000的数感。

  2.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

  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学。吴老师在课堂中十分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在教学新的计数单位“千”之前,先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三个计数单位“个”“十”“百”,知道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从而引出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通过这种旧知识的迁移,不仅轻松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还让学生掌握了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3.重视操作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 ,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 因此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吴老师在本节课一直让学生的手和脑一起动起来,从利用计数器拨珠数数,到利用数红豆认识计数单位,最后利用千字文数形结合找出指定字,都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操作,真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两个关注

  1.关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评判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并不是看教师的突出表现,而是看学生在课堂中是否有所发展。然而学生有序完整的语言表达和大胆精彩的回答问题,无疑会给精彩的课堂增添无限色彩,给人带来无限的惊喜。发展学生语言数学老师不能置身事外,尤其在数学课堂上要抓住一切培养机会。本节课中吴老师采用先示范,再渗透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本节课的重点。在学生第一次数十颗豆子的时候就问学生:你是怎样数的?学生回答:我是一个一个的数。紧接着教师就追问:一共数了多少个一?学生答:十个一。教师及时示范说“一个一个的数,十个一就是十。”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语言的范本,到了第二次数百颗豆子,老师一问你是怎么数的,孩子们很自然的说出了数的方法。最后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第三次数一千颗豆子的时候,学生很轻松的就说出“一百一百的数,十个百是一千。”这看似无心的问答,每一句话都透露着教者的智慧。在这节课中,吴老师还采用了借助动手操作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体现在练习环节,孩子们一边动手利用计数器拨珠,一边动脑思考数数的过程,还要动口用语言描述拨珠的过程,有个学生说的非常好“百位满十向千位进一。”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逐步发展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关注对学生评价方式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评价是否有效,就是要让评价不仅是一种对与错的判断,更要具有开启智慧、拓展思维、引领方法、完善人格的教育功能。善用语言指导评价。整堂课中教师的评价内容很丰富,不仅关注学生全面的学习行为,更加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你真有方法”“你真会观察”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你思路非常清晰”是对思维方式的指导;“你能说的更清楚一点吗?”是对表达方式的指导;“你们操作的很认真”“说停就停真不错”是对学**惯的指导。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爱抚、一句赞美都可以满足学生求知若渴的心。总之,循序善诱的语言评价中随处可见教师的教学机智。

  三.一点改进

  吴老师是一位年轻好学的老师,所以我诚恳的的希望在以后的课堂中能更加精细一点。

  主要在以下几点可以改进:

  1、在学生操作的指导上应该更精细一点。比如让学生在展示*台上合作完成数100颗红豆时,吴教师是在学生中巡视。建议教师可以台**下兼顾,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的同时,也要多给学生提出方法指导,千万不要置身事外,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不会出现多了一颗豆子的意外。

  2、在学生活动设计上应该更精细一点。在第二次数豆子时,建议不仅让学生在展示*台上数,同时也可以让所有学生一起来数,因为教师给每个小组都提供了百颗红豆,教师可以打破格局,不受教室座位的影响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见证“十个十”是大家共同数出来的。

  3、在数学语言的使用上应该更精细一点。例如在学习“个、十、百、千”这几个计数单位时,建议教师应该给学生清晰的分辨计数单位和数位的区别,从而初步建立数位顺序表的模型。

  4、在练习的处理上应该更精细一点。练习环节教师安排了三个拨珠练习,“从98起,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20;从220起,一十一十地数,数到310;从800起,一百一百地数,数到1000 。”吴老师一次性的出示在大屏幕上,所以有些学生在第二道数数题时,出现了“280 290 300 301 302”这样的错误,如果教师能一道一道的出示并强调数数的要求,我相信不会引起孩子们的混淆。

  总之,任何一堂成功的课,都是一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活动,让孩子学得轻松,在愉悦中自主的探究知识,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

《1000以内数的认识》评课稿5

  《1000以内数的认识》建立在《10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上,是对数认识的进一步拓展和延生,也为以后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做好铺垫。因为1000或10000都是比较大的数,在学生的认识还很有限的基础上,如何让学生能尽快地建立起大数的概念和意识,在这里显得格外重要;而怎样把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认识规律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起来又是本次教学的关键。

  胡老师的课,力求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能认识1000以内的数,建立计数单位“千”的概念,认识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同时,注重数感的培养,结合现实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让学生通过游戏、猜想、探索、讨论,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课堂中,吸引我眼球的主要有这样几点:

  1.素材的选取,新颖别致

  课始,胡老师率先出示了一篇千字文,让学生估数。使学生在估计的过程中探索估计的方法,五个五个地,十个十个地,一百个一百地,既培养了学生的估计能力和估计意识,又为计数单位百的教学做了铺垫。另外,千字文这一素材一直贯穿在新授中,如让孩子在文中找到第352个字,使学生先找到3个百,再找到5个十和2个一。还有感受第470个字和470个字的区别,也就是基数和序数的区别。可以说,千字文的用途被无限放大了。

  2. “由表及里”----重视培养数感

  由千字文引出的对大数——1000的认识后,胡老师又通过数小正方体,让学生再次直观地感受到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10个百是一千。既认识了计数单位,又直观感受到了每个单位的大小。然后通过找数、数数等活动,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找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让他们在具体的表象中感受数的大小和组成,由此建立数感。

  3.“画龙点睛”--课件的直观演示,学具的充分利用

  本节课胡老师利用数字数、数方块的活动,通过课件的精彩演示,形象地呈现了计数单位,十、百,达到了数形结合的效果。同时计数器拨数满十进一的演示化抽象为形象,特别在突破难点--拐弯处数数时,如在999往后数1个数,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满十进一的过程。使学生对数的认识更加深刻。整堂课课件的直观、立体,使得整节课有了点睛之效。这几个环节中,陈老师都充分利用课件的'直观性,数形结合,把握数的意义本质基础让理解突破数数这一重难点。

  在我印象中,数的认识类型的课比较纷繁复杂,它包含了数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如何有条理有脉络地安排各个学习环节,是比较难的。而师傅做得很好,值得我好好学习。


《认识小数》评课稿5篇(扩展6)

——认识角评课稿5篇

认识角评课稿1

  尊敬的各位**,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听了郑晓霞老师执教的《认识角》一课,走进郑老师的课堂,从她从容的教态、清晰的思路可以看出新课程的理念她能较好地把握并贯穿始终。郑老师是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创造角并认识角有大小,体会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初步了解用重叠的方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教学的,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综观全课,具体地来说,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一、密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

  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在本课中,郑老师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的常见物品中引入新课,例如剪刀、数学书、钟面等等,让学生先找找哪里有角,然后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哪里是角,再由教师描出一个角,从而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的特点,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学生能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1个顶点,2条直直的边)让学生再回归生活,从周围实物上找角,既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本课中,郑老师非常重视操作,从一开始让学生任意拿三根小棒,任意去掉一根,变成角,以小组为单位创造角。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学生在合作

  与交流中认识到创造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折一折、搭一搭、剪一剪、画一画、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最后欣赏生活中美的、实用的角的环节,也使学生意识到角的普遍性,以此作为本节课的结尾,让孩子们带着发现的眼光在生活中找一找,也渗透了一种数学应用意识。

  三、能发挥老师的示范作用,在指令学生操作前做到详尽要求学生,体现老师成熟老练的一面

  郑老师的规范画角,精心设计板书,在要求学生画角之前,沉着耐心作引导,强调操作的步骤并让学生自己来说说画法,让学生的动手有依据可循,避免盲目瞎画和操作不规范,有意识地促成操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为了让努力更有方向,也希望在以后的课堂能做得更好,在这里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和研讨。

  在 “玩角”环节中,老师先演示角的张合,学生跟着玩后马上小结,再进行比角活动。这里顺序颠倒了,老师没有大胆放手,自己演示说得较多,怕学生不会“玩”。其实可以指示学生把活动角拉开闭合,观察角的变化,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再来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分别做大角,做小角,再跟黑板上的角来比较,在充分的操作和感官认识基本上再来小结:角的大小跟张口间的关系,这样就自然顺早畅,符合教学规律。

  以上是我对郑老师《认识角》一课课堂教学提出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和建议,教学相长,同行互促,教研提升,希望我们通过对此课的研究,取长补短,共同成长。谢谢大家!

认识角评课稿2

  听程老师《角的认识》一课,首先课堂设计清晰明了。学生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学生对角的认识扎实有效。

  课始,由课本情境图引入新课,学生通过观察,借助已有经验,找到图画中的“角”。接着由图画中三角尺中的角引出三角尺,教师拿出实物三角尺,请学生指出角,进而提出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老师在画时,根据学生刚才所指,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点(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以为角就是一个点,因而在指的时候都指在了角的顶点处)师指着黑板上的点问学生这是一个角吗?学生说不是,自然引发矛盾,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角的组成。然后再画出角的两条边。师先是在黑板上画出两条弧线,引出角的两边是直线。画完后,请学生观察角,在说一说角的特点,引出顶点、边。顶点和边可以直接给出。接着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角。按照找角——画角——观察角——指角的顺序进行。在指角时告诉学生先指顶点,再指边。生领指。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角,然后动动手、动动胳膊动动腿,找一找角。教师拿手机拍下学生身体上的角,然后同步发到大屏幕上。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但是课堂秩序有些乱。老师是否可以尝试在全部拍完后再投影不至于分散学生***。在学生对角有一定了解后利用小魔术变出一个角。引出角的大小。这时候老师可以给出角的嘴长得大,长得小这样的词,来为后续比大小做铺垫。

  然后利用一个圆纸片折出一个角。大屏幕展示折的过程,出现量角器的形状。 这些环节设计都非常好!

  本节课通过画角进一步使学生了解了角的组成,深化了角的认识,也对之前对角的错误认知有了一定更正。整节课可以说设计的很好。但是,老师在对这节课整节课节奏的把握上还有一些欠缺,评价语言不够,“真棒“不错”说的太多,课快结束的时候教师有些紧张。节奏有些赶、但整节课效果很好!值得学习!

认识角评课稿3

  本节课是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创造角并认识角有大小,体会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初步了解用重叠的方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教学的,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综观全课,具体地来说,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一、密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

  在本课中,老师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的常见物品中引入新课,例如剪刀、数学书、钟面等等,让学生先找找哪里有角,然后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哪里是角,再由教师描出一个角,从而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的特点,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学生能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1个顶点,2条直直的边)让学生再回归生活,从周围实物上找角,既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在本课中,老师非常重视操作,从一开始让学生任意拿一张图形,摸其中一个角,感觉角的本质属性,到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多种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创造角。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认识到创造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折一折、搭一搭、剪一剪、画一画、钉一钉,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并且让学生初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总而言之,这堂课老师能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和意图,选择合理的方式,突出“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认识角评课稿4

  听了孙老师的一堂《认识三角形》的课,整体感觉重点突出,各环节安排紧凑,层次比较清楚,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究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入自然。课一开始用学生非常熟悉的自行车红领巾、三角板等引出三角形,并让学生画出三角形,通过两个图形的判断,让学生自己探究三角形的特征。

  二、重视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学生自学教材60页的内容,总结出了三角形的定义,在给出三角形的定义后,教师让学生找出定义中的关键字“三条”、“线段”、“围成”,并重点说明“围成”和“组成”的区别。接着安排了判断练习,从正反两方面,同时还出现了用曲线围成的图形,进一步加深了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三、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重点。老师在教学中用到了比较的方法,(1)、通过比较,揭示三角形的共性。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让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从而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三条高,三条底。(2)教学三角形高的画法时,教师对照学生先前学过的过一点作一条边的垂线段的知识,是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了。

  四、教师注重细节的把控,及时质疑点拨,充分利用学生课堂生成的资源。如教师在指导学生画出钝角三角形的高后,马上问学生你能说出哪部分是高,哪部分是底吗。学生在此处出错了,教师立即根据三角形的特征帮学生纠正了错误,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进一步的认识。

  建议:

  1.当出示了交通标志时,我觉得应该简单介绍一下它的意思,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画三角形的高较困难,教师应在此放慢速度,并板演做法。

  3.再用字母表示三角形时,教师要强调用大写字母表示,小写的字母可以表示三角形的边。

认识角评课稿5

  听了李慧颖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感觉到这真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时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圆形和长方形等*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李慧颖老师设计了找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最后我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讨论一下:也就是该老师在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画角需要什么工具?要画出角的哪几部分?,这样会不会限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发挥,没有这样具体的讨论学生可能会出现了各种画法不正确的画法,也许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会没顶点,有的边会不直……而这堂课也学会因为这些“不正确”而精彩。


《认识小数》评课稿5篇(扩展7)

——《认识时分》评课稿3篇

《认识时分》评课稿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纬度》中提出:

  1、扎扎实实的,学生能够学会的课是一节好课。

  2、情景创设得好,学生学习积极高的课是一节好课。

  3、教师的教学环节清晰,教学重点突出的课是一节好课。

  4、教师关注课堂生成资源,并予以适时引导,点拨,形成动态生成的课是一节好课。

  今天,我的同事梁老师的课《认识时分》让其中的理念贯穿课堂,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一、 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教学一开始,教师便以“猜谜语”的情景导入新课,使学生渴望认识时间,了解时间,从而学会科学利用时间。教学时与分之间的进率时,教师又创设了“手动拨钟面”和“课件演示时针与分针同时走”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发现1时=60分。

  二、 教学环节清晰有效。尤其在感受,体验1分钟有多长,教师让学生经历了“*——听音乐——做活动(可做口算题、写字、画画等)”这几个环节,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分钟虽然短,但合理利用可以做很多事情,从而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三、 关注课堂的生成资源,并予以适时引导,点拨,形成动态生成。 在认识整个钟面有几个大格,几个小格时,教师扮演了**者,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自己观察,数一数,然后汇报交流。通过这样,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知识自然而然地刻进学生脑海中了!在探讨1时=60分时,第一次播放时针与分针同时走的课件,只有一个学生发现分针走得很快,其他学生沉默不语。这时,教师手动慢慢拨动一次,再让学生汇报。生依然处在模糊状态,只有两生发言。生1: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生2:分针走一大圈,时针走了1时。在这关键时刻,教师不厌其烦,重新**课堂:“同学们,咱们再观察一次,看谁的眼睛最亮,可以看清时针和分针各走了多久?”课件重复播放,刚播放结束,一个学生抢着说:“我看见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大格。”一语惊醒梦中人。其他学生点头示意他们也发现了。在这个时候,教师**学生讨论交流,得出1时=60分

  四、 叶澜提出“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是好课的标准之一。梁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一堂真实的课,课堂中除了以上的亮点外,但也要美中不足的地方。如:教师在操作课件时的技巧有待加强,课堂上对学生激励性的评语我们不该吝惜。要知道,学生的自信心来自老师对他们的肯定!


《认识小数》评课稿5篇(扩展8)

——认识小数听课反思评课稿 (菁选2篇)

认识小数听课反思评课稿1

  在本学期学校举行了镇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中,杨艳雯老师的《认识小数》,让我受益匪浅。

  杨老师的课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教学,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由它们所见所闻的生活中的小数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小数的含义,这是一种立足现实生活现象,获取数学意义的教学思路。“小数”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本来就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大量接触小数的机会。杨老师将学生熟悉的商品价格作为课程资源,让学生把标价牌上的数分类,并提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引出两类不同的价格表示——整数和小数,从而引导出“5角”与生活中标价上的“0.5元”的不同表示方法。其次,杨老师也借助长度单位来初步认识小数,在课件上出示米尺,给学生一些长度,比如说10厘米相当于是1分米,用分数表示为米,小数表示为 0.1米,从而把整数、分数和小数的知识点都联系在一起。

  总体来说,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有层次地呈现,体现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分层渐出,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利于学生学好课本知识。

  1、本课结合元、角、分和米、分米、厘米的知识来认识一位、两位小数,并理解小数含义,掌握读、写一位、两位小数的方法。由此,可确定为本课时的知识目标。

  2、运用直观**,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十分之几的一位小数和百分之几的两位小数表示,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理解小数含义,把某些分数改写成小数,提高学生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作为本课时的能力目标。

  3、本课时通过把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的分数写成两位小数,对学生渗透相互转化的思想教育,可作为它的情感目标。通过理解小数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应用意识。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杨老师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虽说是一堂数学课,可是让我理解了数学与语文的相通之处,尤其是小学生,理解能力特别重要,因此在课堂上对于题目的读和说的能力,杨老师也很重视培养,值得我们学习。

认识小数听课反思评课稿2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和各位同行到我校指导工作,感谢你们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良好的教研氛围。当然还要特别感谢吴青松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节非常精彩的教研课《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小数的读法、写法和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本节课中吴老师精心准备,运用多种教学**,创设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新颖、活泼的学生活动,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吴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和教育教学理念,深深地震撼着我;听了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选取的素材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利于他们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从新课引入到新课的展开,再到练习巩固,无不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初步感悟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以生为本,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讲堂变学堂”这是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这节课中吴老师以学生为本,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挖掘学生潜能。比如在读数写数学生较容易掌握的环节都安排了“小老师”。让小老师带着同学们学习。这极大的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标指出“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我们看到在学习过程中吴老师通过预设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寻找问题答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我们看到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热情高涨,感受到了学生是这堂课的主角,而作为主角的他们是非常乐学的。

  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在这堂课中吴老师将一个个知识点巧妙地串连起来,引导学生去完成一个个任务,顺利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真正起到了“**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把学习的时间、空间、展示机会留给了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本堂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今天这节课中,吴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都是多表扬、多鼓励,适时适度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积极的评价,如“掌声送给这位同学”等等,这些积极的、激励性的正面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促进教学。总之,在这节课中,吴老师能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让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认识小数》评课稿5篇(扩展9)

——毫米的认识评课稿

毫米的认识评课稿1

  杨老师执教的课题是《分米、毫米的认识》。杨老师幽默风趣,亲和力强,课堂上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在猜一猜、比一比、量一量、读一读、找一找、估一估、议一议等操作活动中认识毫米与分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各种感官参与其中,形象的演示、抽象的概括,达到让学生真正理解、真正掌握的目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节课有两大亮点值得学习:

  一是精彩的导课。杨老师是这样导课的:老师肩上背着一根长长的队旗旗杆(金箍棒),做动作,让学生猜一猜,老师表演的是哪个电视剧的人物。学生猜测:孙悟空。然后教师把金箍棒变短,观察,说说现在的金箍棒有多长?(1米),再变短(1厘米),说说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教师问:“还有其它的长度单位吗?”引领孩子们自然而然的进入新知的学习之中。这样的导课,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较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富有趣味性,同时也较好的回顾了前面学习的知识:米与厘米的认识,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我在想:如果我来设计这节课,我是做不出美猴王的动作,也想不到用金箍棒的变化把旧知的复习隐含其中的。相比之下,直接用**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远不如杨老师的这种设计活泼有趣,吸引学生的***。

  二是毫米的感知。在感知1毫米大约有多长的时候,杨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先量出约1毫米长(厚)的物体,如硬币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等。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物体,然后抽出,观察两手指之间的长度,然后再放入,再抽出,这样反复操作,反复观察,经过不断的感知之后,杨老师提出问题:“你想对毫米说什么?”孩子们纷纷说:“你太小了”、“你太短了”、“你怎么这么短呀”。然后得出结论:毫米是用来测量较短物体长度的。在我教学毫米认识的时候,这一环节我却没有这样让学生捏一捏,而是让学生直接根据自己的感知用手指比一比,相对来说:直接用手指比一比远不如这样捏一捏的感知更具体,更形象,感知也更加准确、充分。看来,一节课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心的设计和思考,很多时候,换一种设计方式,会更适合孩子,会让孩子的理解更深刻。

  一点值得商榷的地方:课堂上,在杨老师开始引领学生认识分米的时候,到下课还有5分钟的时间,到进行练习的时候,已经下课了,感觉对分米的认知有些仓促,而相对来说,分米也是学生不容易感知、理解的。在学习之前,我与杨老师进行交流过:可不可以这节课只认识毫米。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感知与操作,从而更全面的认识。很多时候,我们在解读教材的时候,不仅仅要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与安排,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的使用,让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加适合我们的学生,更利于学生的学习。


《认识小数》评课稿5篇(扩展10)

——线段的认识评课稿

线段的认识评课稿1

  听了二年级XXX老师上的《认识线段》这一课,让我感触颇深。首先从课堂上来看,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其次X老师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态自然稳重,最后X老师讲课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并且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比较容易,更能轻松愉快的掌握知识。所以总体来说,这是一节很成功的数学课。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X老师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而理解并掌握知识。在认识线段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教师先示范操作,再放手让学生人人操作体验。让学生在“拉线”的操作过程中,感受线段的特征,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能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线段,由摸一摸,指一指,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及事物建立联系。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

  二、教学设计层次分明,形式丰富

  练习形式多样有趣,通过不同的途径来丰富学生的认识,有效地巩固了新知识。精心设计“画线段——折线段——数线段——连线段”等练习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来加强学生对线段特征的认识,并使学生在练习中感悟数学学习的意义。

  三、注重观察比较,加深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线段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直的,二是有两个端点,在教学中教师始终不离开这两点。在练习中,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教师除了让学生找出哪些是线段,还要学生知道为什么是,而其他的又为什么不是。在画线段这一过程中,展示了学生画得两张图,其中一张没有画端点,一张在端点上也提了一些要求,通过观察比较,从而深化对线段两个特征的认识。

  四、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

  整节课X老师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找到桌面上的'一个曲线进行拉,再拉的过程中感受一下线段的两个端点,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知道线段的两个端点,接着两人同桌互相合作,这样使课堂活动具有多样性,并且整节课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互相合作的意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