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特征
实践的特征(精选5篇)
实践的特征 篇1
第一框:
【学法指导】
1、准确把握知识脉络;
实践的特征:(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1)主体:人;2)对象:自然界 社会关系;3)手段:工具和其它设备;4)树立科学实践观,培养在实践中创新意识。(2)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2、正确理解实践的含义;
3、正确理解理解实践的客观性与能动性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4、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导学检测】一、考点清单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① 的一切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② 的活动;实践是③ 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是④ 的活动。
3、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第一, 实践的⑤ 是客观的。人作为实践的主体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是一种客观存在; 同时, 人的体力和智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地形成的。
第二, 实践有意识有目的的⑥ 活动。
【达标检测】一、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对实践作出了科学的说明, 认为实践是( )
a. 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b. 人们认识世界的一切活动
c. 人们现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d. 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只有人的意识符合客观性的要求; 人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这是说( )
a. 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b. 实践是客观性创造性相统一的活动
c. 实践的客观性服从于实践的目的性
d.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是统一的
3、马克思说: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开始时, 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这一论述的含义是( )
a 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 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d.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依据是 ( )
a.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 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c. 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d.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5、以下所列各项活动中, 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老师给学生讲课 ②种地、炼钢 ③体制改革 ④宇航员上月球采集资料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④
6、“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涉及到 1100 多个科研单位,3000 多个协作单位, 成千上万名科技工作者参与才铸就了这项航天史上的创举。这说明了实践具有明显的 特征( )
a. 客观物质性 b. 主观能动性
c. 社会性 d. 历史性
7、党和国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这表明( )
a. 科学理论对事物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b.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c.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高考演练】:常考考点:
(重庆 )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实践是( )
a. 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 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
c.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 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
【趣味心语】
《小马过河》
一天,老马对小马说:“你长大了,该帮妈妈做点事了,你把这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小马高兴地驮着麦子“嗒嗒”往磨坊走。忽然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小马为难了,问牛伯伯:“牛伯伯,这条河我能淌过去吗?”牛伯伯说:“水很浅,刚没小腿,你能淌过去的。”小马正要过河,小松鼠看见了,大叫:“水很深,你会淹死的!”小马不知道水是深还是浅,只好回去问妈妈。妈妈告诉他:“牛伯伯很高,所以说水浅,小松鼠很矮,所以说水深。”小马知道了,放心地淌过了河。
这则寓言包含了哪些哲学原理呢?
实践的特征 篇2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第一节实践及其作用
第一课时 实践的特征
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理解:实践概念,实践的三个特征
能力方面:分析能力,对实践概念分层次理解
辩证思维能力:实践特征之间的关系
觉悟方面:树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教学重点: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教学难点: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分析相结合法
教具准备:投影材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第五课我们学习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试问:
1、 什么是主观能动性?其表现有哪些?
2、 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属于什么活动?
导入新课: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 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由些引入新课。做比想更重要,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对于做的问题,涉及到哲学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实践”,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什么是实践?它有哪些特征?
课题:实践的特征(多媒体显示)
一、实践的特征(多媒体显示)
1、 什么是实践(板书)(多媒体显示)
对实践的观点历史上唯物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什么不同?
(1)历史上唯物主义者关于实践含义的认识(多媒体显示)
(小资料):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多媒体显示)
学生阅读教材103页第二段。
学生回答:历史上许多唯物主义学者指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有的还指出了实践或与实践相近的概念,如 行、行动、行为、力行、活动、生活、践履等,但始终没有对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含义的理解(多媒体显示)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具体分析以下内容,理解以下层次:
①“人们”——实践的主体(多媒体显示)
②“客观世界”——实践的对象(多媒体显示)
③“活动”——实践的性质(多媒体显示)
(多媒体显示)请指出下列活动中的实践活动
(1)火山喷发、蜜蜂造房、警犬搜敌(不是)
(2)起床、刷牙、洗脸、吃饭(不是)
(3)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不是)
(4)工人做工、战士打仗、科技工作者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为了更深入理解“实践”,我们必须分析实践的基本特征
2、实践的基本特征(多媒体显示)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多媒体显示)
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阅读104页第2、3、4段)(联系自己的实践活动,理解主体、对象、手段)
(议一议)104页
实践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人有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这就使人能有目的地从事社会实践,人的体力和智力统一起来,共同构成实践的主体这个基本要素。
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质形态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智力和体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形成的。它的状况归跟到底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所以,实践主体是客观的。
然而实践总是有一定的客观对象,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竟什么是实践的对象呢?
师: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八、九段后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生产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其中既有自然物,又有人工制品。改造社会活动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可见,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和社会,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在自然界和社会的万事万物中,究竟是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当时、当地的实践对象?归跟到底不是由人们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其他客观条件决定的。
实践的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人们进行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发挥其体力和智力的作用,而且只有使用某种物质手段,才能把自身的体力和智力作用于实践对象,以达到实践的目的,实践越发展 ,越需要物质手段这个基本要素。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可见,实践的手段也是客观的。
总之,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板书)(多媒体显示)
师问:人改造自然界和动物适应自然界的活动有什么异同?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A、“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蜡建筑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B、“劳动终结时取得的结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
虽然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它与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动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改造社会的实践,就是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社会关系。这种有目的地创造就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实践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可见,人类从远古开始就从事的实践活动,都是按人的目的、意识、想法去改造客观世界,以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能动性”这个特点,某种活动和行为即使改变了客观世界,也不能被称为实践。所以,这一特征是最能体现实践本质的特征。
师问: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生答: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二者是统一的,这个关系实质是实践中主客观的关系。(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二者互相渗透。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们的意识符合客观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发挥出来。
(多媒体展示文字)
(教师总结)以上两个基本特征是统一和相互渗透的。由于实践所处的特殊地位——是联系客观事物同主观认识的“桥梁”,因此它同时兼有客观性和能动性两个特征。其中“客观性”使其区别于纯粹的意识活动,“能动性”使其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如果就实践的自身而言,它还具有第三个特征。
(3)实践上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板书)
旧唯物主义哲学中,有的哲学家把实践看作是孤立的个人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
“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中进行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才能进行的活动,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
“实践的历史性”是指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范围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多媒体展示文字)
时代的发展变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注入新的内容。过去自力更生搞建
设,在当今时代已远远不够。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各国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我国同样不能例外。这同样体现了实践的历史性。
课堂小结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本课的学习使我们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及其密切联系。这是学习全课可重要的理论基础,对这些问题的正确理解将有助于今后的深入学习(放投影)(本课的知识结构)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多媒体显示)
课后作业:辨析题
实践的特征 篇3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第一节实践及其作用
第一课时 实践的特征
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理解:实践概念,实践的三个特征
能力方面:分析能力,对实践概念分层次理解
辩证思维能力:实践特征之间的关系
觉悟方面:树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教学重点: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教学难点: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分析相结合法
教具准备:投影材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第五课我们学习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试问:
1、 什么是主观能动性?其表现有哪些?
2、 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属于什么活动?
导入新课: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 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由些引入新课。做比想更重要,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对于做的问题,涉及到哲学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实践”,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什么是实践?它有哪些特征?
课题:实践的特征(多媒体显示)
一、实践的特征(多媒体显示)
1、 什么是实践(板书)(多媒体显示)
对实践的观点历史上唯物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什么不同?
(1)历史上唯物主义者关于实践含义的认识(多媒体显示)
(小资料):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多媒体显示)
学生阅读教材103页第二段。
学生回答:历史上许多唯物主义学者指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有的还指出了实践或与实践相近的概念,如 行、行动、行为、力行、活动、生活、践履等,但始终没有对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含义的理解(多媒体显示)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具体分析以下内容,理解以下层次:
①“人们”——实践的主体(多媒体显示)
②“客观世界”——实践的对象(多媒体显示)
③“活动”——实践的性质(多媒体显示)
(多媒体显示)请指出下列活动中的实践活动
(1)火山喷发、蜜蜂造房、警犬搜敌(不是)
(2)起床、刷牙、洗脸、吃饭(不是)
(3)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不是)
(4)工人做工、战士打仗、科技工作者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为了更深入理解“实践”,我们必须分析实践的基本特征
2、实践的基本特征(多媒体显示)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多媒体显示)
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阅读104页第2、3、4段)(联系自己的实践活动,理解主体、对象、手段)
(议一议)104页
实践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人有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这就使人能有目的地从事社会实践,人的体力和智力统一起来,共同构成实践的主体这个基本要素。
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质形态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智力和体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形成的。它的状况归跟到底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所以,实践主体是客观的。
然而实践总是有一定的客观对象,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竟什么是实践的对象呢?
师: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八、九段后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生产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其中既有自然物,又有人工制品。改造社会活动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可见,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和社会,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在自然界和社会的万事万物中,究竟是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当时、当地的实践对象?归跟到底不是由人们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其他客观条件决定的。
实践的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人们进行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发挥其体力和智力的作用,而且只有使用某种物质手段,才能把自身的体力和智力作用于实践对象,以达到实践的目的,实践越发展 ,越需要物质手段这个基本要素。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可见,实践的手段也是客观的。
总之,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板书)(多媒体显示)
师问:人改造自然界和动物适应自然界的活动有什么异同?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A、“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蜡建筑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B、“劳动终结时取得的结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
虽然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它与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动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改造社会的实践,就是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社会关系。这种有目的地创造就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实践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可见,人类从远古开始就从事的实践活动,都是按人的目的、意识、想法去改造客观世界,以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能动性”这个特点,某种活动和行为即使改变了客观世界,也不能被称为实践。所以,这一特征是最能体现实践本质的特征。
师问: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生答: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二者是统一的,这个关系实质是实践中主客观的关系。(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二者互相渗透。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们的意识符合客观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发挥出来。
(多媒体展示文字)
(教师总结)以上两个基本特征是统一和相互渗透的。由于实践所处的特殊地位——是联系客观事物同主观认识的“桥梁”,因此它同时兼有客观性和能动性两个特征。其中“客观性”使其区别于纯粹的意识活动,“能动性”使其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如果就实践的自身而言,它还具有第三个特征。
(3)实践上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板书)
旧唯物主义哲学中,有的哲学家把实践看作是孤立的个人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
“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中进行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才能进行的活动,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
“实践的历史性”是指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范围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多媒体展示文字)
时代的发展变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注入新的内容。过去自力更生搞建
设,在当今时代已远远不够。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各国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我国同样不能例外。这同样体现了实践的历史性。
课堂小结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本课的学习使我们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及其密切联系。这是学习全课可重要的理论基础,对这些问题的正确理解将有助于今后的深入学习(放投影)(本课的知识结构)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多媒体显示)
课后作业:辨析题
实践的特征 篇4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第一节实践及其作用
第一课时 实践的特征
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理解:实践概念,实践的三个特征
能力方面:分析能力,对实践概念分层次理解
辩证思维能力:实践特征之间的关系
觉悟方面:树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教学重点: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教学难点: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分析相结合法
教具准备:投影材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第五课我们学习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试问:
1、 什么是主观能动性?其表现有哪些?
2、 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属于什么活动?
导入新课: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 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由些引入新课。做比想更重要,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对于做的问题,涉及到哲学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实践”,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什么是实践?它有哪些特征?
课题:实践的特征(多媒体显示)
一、实践的特征(多媒体显示)
1、 什么是实践(板书)(多媒体显示)
对实践的观点历史上唯物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什么不同?
(1)历史上唯物主义者关于实践含义的认识(多媒体显示)
(小资料):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多媒体显示)
学生阅读教材103页第二段。
学生回答:历史上许多唯物主义学者指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有的还指出了实践或与实践相近的概念,如 行、行动、行为、力行、活动、生活、践履等,但始终没有对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含义的理解(多媒体显示)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具体分析以下内容,理解以下层次:
①“人们”——实践的主体(多媒体显示)
②“客观世界”——实践的对象(多媒体显示)
③“活动”——实践的性质(多媒体显示)
(多媒体显示)请指出下列活动中的实践活动
(1)火山喷发、蜜蜂造房、警犬搜敌(不是)
(2)起床、刷牙、洗脸、吃饭(不是)
(3)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不是)
(4)工人做工、战士打仗、科技工作者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为了更深入理解“实践”,我们必须分析实践的基本特征
2、实践的基本特征(多媒体显示)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多媒体显示)
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阅读104页第2、3、4段)(联系自己的实践活动,理解主体、对象、手段)
(议一议)104页
实践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人有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这就使人能有目的地从事社会实践,人的体力和智力统一起来,共同构成实践的主体这个基本要素。
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质形态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智力和体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形成的。它的状况归跟到底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所以,实践主体是客观的。
然而实践总是有一定的客观对象,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竟什么是实践的对象呢?
师: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八、九段后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生产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其中既有自然物,又有人工制品。改造社会活动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可见,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和社会,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在自然界和社会的万事万物中,究竟是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当时、当地的实践对象?归跟到底不是由人们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其他客观条件决定的。
实践的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人们进行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发挥其体力和智力的作用,而且只有使用某种物质手段,才能把自身的体力和智力作用于实践对象,以达到实践的目的,实践越发展 ,越需要物质手段这个基本要素。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可见,实践的手段也是客观的。
总之,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板书)(多媒体显示)
师问:人改造自然界和动物适应自然界的活动有什么异同?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A、“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蜡建筑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B、“劳动终结时取得的结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
虽然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它与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动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改造社会的实践,就是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社会关系。这种有目的地创造就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实践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可见,人类从远古开始就从事的实践活动,都是按人的目的、意识、想法去改造客观世界,以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能动性”这个特点,某种活动和行为即使改变了客观世界,也不能被称为实践。所以,这一特征是最能体现实践本质的特征。
师问: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生答: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二者是统一的,这个关系实质是实践中主客观的关系。(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二者互相渗透。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们的意识符合客观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发挥出来。
(多媒体展示文字)
(教师总结)以上两个基本特征是统一和相互渗透的。由于实践所处的特殊地位——是联系客观事物同主观认识的“桥梁”,因此它同时兼有客观性和能动性两个特征。其中“客观性”使其区别于纯粹的意识活动,“能动性”使其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如果就实践的自身而言,它还具有第三个特征。
(3)实践上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板书)
旧唯物主义哲学中,有的哲学家把实践看作是孤立的个人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
“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中进行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才能进行的活动,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
“实践的历史性”是指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范围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多媒体展示文字)
时代的发展变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注入新的内容。过去自力更生搞建
设,在当今时代已远远不够。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各国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我国同样不能例外。这同样体现了实践的历史性。
课堂小结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本课的学习使我们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及其密切联系。这是学习全课可重要的理论基础,对这些问题的正确理解将有助于今后的深入学习(放投影)(本课的知识结构)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多媒体显示)
课后作业:辨析题
实践的特征 篇5
第八课第一节第一框实践的特征
【本课总体概括】
一、本课的地位和内在逻辑
1、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
本课是全书内容的总结,也是“哲学常识”课教学的归宿,因而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说它是全书内容的总结,是因为在前七课中,无论是讲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还是谈及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不仅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基础。说它是“哲学常识”课 教学的归宿,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目的就是要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本课还是全书理论主线的突出体现。全书的主线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个人和社会的统一”。虽然前七课也体现了这两个统一,但侧重点是不同的。1-4课讲述世界的本质、状态、规律,人们应当按照它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它、改造它,强调客观决定主观。第5课提出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从人的认识过程分析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问题。第6、7课从一般价值观、人生价值观、人生理想的角度讲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本课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突出体现了主客观的统一。无论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还是主观对客观的反作用,都是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的,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完成。可见,学好本课既有助于深刻理解前七课的内容,更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各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全书的教学目的。
2、内在逻辑
(1)全课以实践的观点为中心,由两节六个框题组成。第一框题阐明实践的含义和特征,这是本课立论的基础,也是逻辑的起点。第二、三框题讲实践的作用,即实践在社会发展和认识中的作用,而根本的作用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二框题),其次才是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三框题)。那么,实践是谁的实践呢?第四框题作出回答,讲述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实践之所以具有那么重大的作用,根本原因在于其主体是人民群众。失去人民群众的力量,任何个体的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都是苍白无力的。这又自然地引出了第五框题的内容,知识青年必须与群众实践相结合,在群众实践中锻炼成才,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通过实践,人们一方面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另一方面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实现主观和客观、个人和社会的统一。
(2)从世界观、方法论、人生观的统一的角度看,本课的逻辑也可以作如下的理解。前四框题主要是讲世界观和历史观的道理,既有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又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这是本课的理论基础。第五、六框题则主要是讲方法论的,同时也贯穿了人生观的教育,这是前四框题理论的要求和应用。可见,本课的内在逻辑也体现了世界观、方法论、人生观的统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实践的概念;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分析“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征”时,采用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注重实践精神
【教学重点】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与第二个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分析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讲授法相结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认识?认识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教师提问:我们为什么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这种认识为什么是不断发展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导入新课:
认识来自于实践。那么,什么是实践?为什么要投身社会实践?怎样才能更好地投身社会实践?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八课。
第八课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板书)
第一节 实践及其作用(板书)
一、实践的特征(板书)
判断:下列活动中那些属于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
(1)蜘蛛结网(2)党的xx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规划”(3)XX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神州六号宇宙飞船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分析:
1、实践的含义(板书)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理解:
(教师结合刚才的判断分析)实践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因此,蜘蛛织网的活动不是实践活动;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因此,“规划”不是实践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是人们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统称为实践。
材料:恩格斯说:“人离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提问:这段材料说明实践活动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分析:说明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的活动。那么,实践有哪些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2、实践的特征(板书)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也就是说,实践具有客观性。(板书)
指导阅读:书113页。
提问:为什么实践具有客观性?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分析: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教师提问:怎样理解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学生分析得出:实践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因而,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可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辩证唯物论是紧密相联的、统一的。
材料:XX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XX年是实施规划的开局之年。根据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确定的明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必须把握大局、突出重点,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着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加大能源资源节约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提问:这则材料说明人的实践活动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归纳: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2)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也就是说,实践具有能动性(板书)
教师分析: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动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改造社会的实践,就是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社会关系。这种有目的的创造就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意识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教师提问:坚持实践的能动性,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分析:坚持实践的能动性,就是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根源于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因而,坚持实践的能动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教师设疑:既承认实践的客观性,又承认实践的能动性,二者是否矛盾?
教师分析:二者不是矛盾的。由于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决定了时间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它与客观物质世界紧密相连;由于任何一个社会实践总是在一定意识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决定了时间又具有能动性,它又与主观紧密相连。可见,实践是有机连接主观和客观、意识和物质的桥梁,这正是实践的显著特点。可见,实践的第一个特征和第二个特征是统一的。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们的意识符合客观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也就是说,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板书)
教师设疑:怎样理解实践的社会性?
学生分析得出: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所讲的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任何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单位都无法脱离所处的社会关系去孤立地实践。任何实践都要受到当时各种社会状况的制约和影响。这种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等。
辨一辨:实践虽然是社会性的活动,但实践活动是永恒不变的活动。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实践的历史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任何一个实践活动总是处于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在一定历史阶段进行的,因而其内容、规模、水平,都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另一方面,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人类社会实践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无止境地发展着。
【本课小结】综上所述: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实践的这三个基本特征的关系是不可分的,统一在任何一项实践活动中,用这一特征去否定另一特征的思想是错误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