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案
《月光曲》教案(精选12篇)
《月光曲》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弄清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1.探究贝多芬情感变化的原因。2.感受音乐的旋律和魅力。
四、教学策略
1、以读促悟策略:在教学中,实行多向互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把文本中《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从而体会贝多芬乐曲音乐的魅力。
2、情境创设策略:主要通过ppt课件展示文章重点句段,并结合《月光曲》音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月光曲》描述的意境当中。
3、适时引导策略:因为本课容量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一一呈现文本内容,所以采用了以教师叙述相关文本,自然过渡的办法,突出本节课的教学中心。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贝多芬《月光曲》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情,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贝多芬的照片,并通过感情叙述导入新课。这样设计的原因是考虑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短,对第一课时的学习不系统,在学生读熟课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文章主人公拉近师生与文本的距离,给听者一种融合的感觉。
(二)精读探究,体会感情
1、叙述故事,领会“平静”
教师叙述贝多芬演出结束后散步的情节,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当时轻松平静的心境。之后教师在通过叙述贝多芬听到有人断断续续弹自己的曲子,出于好奇,走近茅屋,听到了对话——课件出示对话。
2、品读对话,领悟“感动”
引导学生品读人物对话,体会兄妹俩的互相体贴,并通过想象贝多芬的心理活动,体会兄妹俩的手足之情给贝多芬带来的感动和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初步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3、思读语言,领悟“激动”
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完成了盲姑娘的心愿,但他没有马上离开,又要弹一曲,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做呢?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找到盲姑娘的语言,课件出示语言,学生通过品读,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的理解,领悟贝多芬偶遇知音的激动心情及借助月光谱曲表达心情的现实,再次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咬文嚼字,才能领悟语言的情感,品出语文的味道。
(三)品读揣摩,入画悟情
1、默读课文,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课文第九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自己默读本段,想象眼前出现的画面。
2、朗读句子,想象旋律
学生朗读皮鞋匠的联想部分,描述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想象乐曲的旋律,并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通过激励评价,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体验,努力走进画面描述的意境中去,从而再次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
3、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学生闭眼欣赏,感受音乐震撼人心的力量。
4、机动:在乐曲声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激情叙述,总结下课
附: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平静、悠闲—————→感动、同情—————→激动、激情喷涌
↓ ↓ ↓
舒缓、柔和—————→气势增强—————→高亢激越
↓ ↓ ↓
月亮初升—————→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月光曲》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认识到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音乐美,从而受到美的教育。
3理解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运用“幽静”、“断断续续”、“仿佛”等词语造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文章的思路;分清课文中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第二大段的第二层,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两首曲子,特别是贝多芬弹第二首曲子的经过,是本文的重点。分清事物和联想是本课的重点训练项目。
2难点:课文中对《月光曲》内容的描述,意境较深,是本文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1生字词幻灯片若干张。
2图画幻灯片三张:
①贝多芬在茅屋中弹奏《月光曲》;②平静的大海;③波涛汹涌的大海。
3小黑板一块,上写“水天相接”、“微波粼粼”、“洒遍了银光”、“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等词语。
4放《月光曲》的音乐录音两段。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内容和要求
1分析课题,检查预习,处理生字词,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了解全文。
2分析阅读课文,从开头到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完第一首曲子,使学生知道贝多芬同情盲姑娘;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
二、教学过程
1分析课题(板书:28月光曲)。《月光曲》是本课的课题,它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钢琴曲的名字。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贝多芬谱写这首钢琴曲的故事。
2检查预习的情况,提出生字、新词进行教学。本课的生字词共有10个,通过字词幻灯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读音、字形、笔顺和字义掌握的情况。其中“芬、谱、茵、键”都是声旁直接标音的形声字;“幽”的笔顺较难(丨幽);“券”容易和“卷”混;“幽静”、“恬静”、“陶醉”等词语与理解课文关系密切,可以在讲读课文时进一步讲解。
3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听,把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并能说出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
4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通过质疑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为深入学习课文作准备。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什么是传说?
(2)贝多芬刚弹完一首曲子,盲姑娘怎么会知道他就是贝多芬呢?
(3)盲姑娘眼睛是瞎的,怎么能看到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呢?
(4)为什么贝多芬弹完第二首曲子,没有向兄妹俩告别,就飞奔回客店去了呢?
5阅读第一段课文。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了解这一段简单介绍了《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简要介绍贝多芬的生平。重点读最后一句话。
提问:
(1)什么是传说?
(2)这一段最后一句话:“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下面应该写什么?小结:“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虚构的。但是,一般的民间传说都能较真实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愿望、好恶。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中,我们可以正确地认识贝多芬是怎样一位音乐家。这一段写了“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下面就应该写《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了。全文从这里分为两大段。
6阅读第二段,到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完第一首曲子。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这一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
提问:
①贝多芬在什么情况下听到了琴声?“幽静”是什么意思?(板书:听到)
②琴声为什么断断续续?当贝多芬听到别人弹他的曲子,弹得很不熟练,他可能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板书:走近)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
提问:
①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了什么?(板书:听到)
②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以后,可能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板书:走进)指导朗读:兄妹的对话。妹妹的话,要读出那种想弹而又弹不好,感到为难的语气和渴望听到贝多芬演奏的感情。哥哥的话,“是啊”,语气中充满对妹妹的爱和对妹妹的歉意;“可是”后面的话,他不忍说出,语气中带有不满情绪。妹妹安慰哥哥的话,要表现出她很懂事,可是心里也很难过。
(3)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的情景。
提问:
①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了什么?茅屋的情景,说明这家人的生活怎么样?
②贝多芬知道琴声为什么断断续续了吗?这时,他的心情怎样?
(4)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这一段写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弹琴。指导朗读:贝多芬回答皮鞋匠的问话。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弹琴,这句话充满了热情,态度非常诚恳。
(5)指名读第六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盲姑娘听到贝多芬弹琴,心情非常激动,她马上想到了这是贝多芬在弹琴。
提问:
①在贝多芬弹琴的时候,盲姑娘怎么样?“入神”是什么意思?
②贝多芬弹完一曲时,盲姑娘是怎么说的?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盲姑娘赞美贝多芬的话。要用赞赏的语调来读,第二句要比第一句读得高一些、重一些。第一句还在回味刚才的音乐突出一个 “熟”字;第二句感情越来越激动突出一个“深”字;第三句猜想到为她弹琴的可能是贝多芬本人,第一个“您”字后面要有较大的停顿,表现出惊喜的心情。
(6)指名读第七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
提问:
①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赞美的话后,为什么又给她弹一曲呢?他可能是怎么想的?(板书:听到再弹)
②贝多芬再弹一曲,弹的是哪一首曲子?
小结:夜深人静,从茅屋里传出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引起了贝多芬的注意。促使他走进茅屋,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兄妹俩是那么喜欢音乐,又是那么可爱,可是穷困得连张音乐会的入场券也买不起,这引起了贝多芬的同情。于是,他走进茅屋,看到弹琴的竟是个盲姑娘,他的心情非常激动,决定为盲姑娘弹一曲。一曲弹完,盲姑娘热情地赞美他的弹奏,并且听出他就是贝多芬,使他感到自己遇上了知音,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著名的《月光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内容和要求
1把全文读完,使学生体会到课文中语言的美和《月光曲》音乐的美,使学生知道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2总结全文,使学生掌握全文的思路并分清课文中实在的事物和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布置作业。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用幻灯片检查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2)朗读学过的课文。
2继续阅读第二段课文。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
提问:
①课文中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月光?(指名学生背李白的诗《静夜思》。)
②这时茅屋里是什么样的情景?按照图画描述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茅屋内的情景。(用幻灯揭示图画①)
(2)指名读第九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兄妹俩听《月光曲》时的情况和《月光曲》的内容。
提问:
①“好像”是什么意思?皮鞋匠在听《月光曲》时好像看到了什么?按照图画描述月光照耀下海面的美丽景色。(用幻灯揭示图画②)(出示小黑板,根据提示的一组词语,想象月光照耀下大海美丽的景色。)
②皮鞋匠在听《月光曲》时,真的看到大海了吗?(开录音机,欣赏《月光曲》中表现平静的大海的一段音乐。)(指导朗读,表现出大海的平静和美丽。)
③海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按照图画描述大海波涛汹涌的情景。(用幻灯揭示图画③)(开录音机,欣赏《月光曲》中表现海面上波涛汹涌的一段音乐。)(指导朗读,表现出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激烈变化。)
④贝多芬弹的曲子开始是那样优美平静,为什么忽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谁能体会一下贝多芬当时的心情?
⑤妹妹在听《月光曲》时的情形怎样?“恬静”是什么意思?⑥妹妹是个盲姑娘本来看不见,课文中怎么说看到了?
(3)齐读第十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谱写《月光曲》。
提问:
①“陶醉”是什么意思?
②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去谱写《月光曲》?(板书:飞奔)小结:通过朗读课文、观察图画和欣赏音乐,我们好像和兄妹俩一起听到了贝多芬在演奏《月光曲》。贝多芬的音乐是那么美,那么富于变化,他把自己的感情全部用音乐表现出来了。贝多芬的音乐使我们想象出月光照耀下大海美丽壮阔的景色,我们也像那兄妹俩一样,被动人的琴声陶醉了。贝多芬真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的《月光曲》就是在这样激动人心的情况下谱写出来的。
3再次让学生提出自己还不懂的问题。
4默读课文的重点部分,从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到“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以这部分课文为例,指导学生分清课文中实在的事物和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实在的事物:蜡烛、月光、窗子、茅屋、琴键以及贝多芬弹琴发出的琴声等。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茅屋里的一切披上了银纱,皮鞋匠和盲姑娘听贝多芬弹琴时看到的大海上的景象等。
5朗读全文,总结课文。
(1)概括段意:第一段:简单地介绍了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第二段:详细地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2)归纳主要思想内容:这篇课文生动地记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6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的词语的意思”。
(2)用“幽静”、“断断续续”、“仿佛”造句。
附板书:
月光曲
听到 听到 听到
走近→走进→再弹→飞奔
《月光曲》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爱心。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曲子。
2、谁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吗?(月光曲)
3、今天我们就学习《月光曲》这一课,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感人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走进茅屋”这一部分。
1、指名学生读,出示句子。
2、通过姑娘和男子的对话,体会家境的贫寒和姑娘对音乐的爱。
3、再次读音,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4、贝多芬在什么情况下走进了茅屋的?
四、学习弹第一首曲子。
1、贝多芬弹后姑娘是如何赞美的?
2、出示句子。
(1)指名读。
(2)从姑娘的内心世界看出对音乐的热爱。
(3)贝多芬从姑娘的言语中得到动力,为即兴创作《月光曲》埋下伏笔。
(4)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月光曲》
1、指名读。
2、出示句子。
(1)了解月光曲下茅屋内的美景,给了贝多芬创作的灵感。
(2)曲子的意境、感情是如何通过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皮鞋匠看到了什么?)
(3)曲子是如何变化的?
(风平浪静波涛汹涌)
(4)盲姑娘为什么仿佛也看到了?
(因为盲姑娘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了神了)
(5)通过读来体验情感,为什么叫《月光曲》。
(6)播放月光曲,亲身体验和感受。
3、曲终人去,贝多芬己去记录刚才的曲子了。
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他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板书:
月光曲
走近茅屋弹首曲子弹奏《月光曲》
《月光曲》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一、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二、巩固刚学过的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讲读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课本上的第28 课《月光曲》。(板书课题)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自学课文(默读)。
三、读后提问。(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传说"。)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揭示句式:《月光曲》是 的传说。)
(懂得《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3.《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子。)
结台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四、讲读第一节。
1.学到这里,第一节的内容也懂了。
齐读第一节。
2.释"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结合板书:谱写 谱 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在理解篇章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分段。
1.这一节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这个传说?
3那么课文分成几大段?
段意:①总的介绍。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六、范读课文第二大段。
这是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你们听老师读课文。
七、读后提问,引导分层次。
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写弹《月光曲》从哪儿到哪儿?
2.因此第二部分又分成几个部分。
在第二段段意后补充板书成为:
一、总的介绍
第一首
二、传说
第二首--《月光曲》
八、读讲课文第一层。
1.指名读本段第一节。
2.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
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湖面: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老师的描述,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面,学生听着老师的描述开始进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课文。)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3.这儿离热闹的在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4.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谁能猜想到。
5.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他走进了茅屋。)
(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
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男女生分角色读。
◇ 读后指导:
◇"那有多好啊!多"表示程度念第二声,示范,要把这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弹琴的心情读出来。(结合人物说话内容,板书:太贵、太穷)
◇"一个姑娘说" "男的说",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板书:
男的〔 〕地说
一个姑娘( )地说
同座对读。
指名两人。现在让我们大家跟随着贝多芬来到这小茅屋的窗外听着屋里的谈话。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
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
(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指点: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原来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
这次老师不指导,你们能不能读好。
指名分角色读本段4.5两节的对话。
10.读后指导。
指点(结合示范):注意姑娘已经听得入了神,他是那样激动地说。
应该怎么读呢?要读好,首先要理解。
释"纯熟";技术高超而又熟练。
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技术这么熟练,感情表现得这么深,盲姑娘会想,这弹琴的人是谁?因此课文上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作出了判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quot;您"就很肯定:"您"就是--"
示范;练习朗读。
通过填充练习,小结课文。
( )贝多芬走近( )茅屋,给一位( )( )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 )。
板书:
月光曲是 曲子。
/ 太贵 谱写 幽静 纯熟
听\ 太穷 谱
谱成
第二课 时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
1.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旬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口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quot;)
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学生自学)
5.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这个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自,那么亮,那么美。(结合情境的感受,教给词)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这两个词的意思有两点相同:"清幽"、"幽静",都有由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6.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
(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例话:(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7.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8.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学生自学。)
9.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quot;,"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
10.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
(板书:好像……仿佛……)
11.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
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
"月亮鹄戳?quot;;"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
12.(用简易画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伴随老师哼唱。)
(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也看到了课文上的一幅幅画面。老师轻声地慢慢地哼唱《月光曲》起始句613 613 613 613;我们也好像到了大侮,还看到了什么?你们说,老师画。
(2)第一幅画面:
?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理解"水天相接")
?边作画边指点:"粼粼"指水清。
指导看插图: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3)第二幅画面。
叙述: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 "微云"是"小云"吗?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儿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儿的,你们说老师画。(边讨论边画图,
见右图)
?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再回到插图,进一步把学生带入情境)
(4)第三幅画面:
?描述: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结合学生回答作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涌向岸边"(见右图)
?指点: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
人激动的情景。
?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13.描述性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有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
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14.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
(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指点: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儿?(恬静的脸上。)
释"恬静".脸上是"恬静的",表示心里很舒适的,很安逸的。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醉:快乐得人迷了,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
指导读:"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了景象,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
15.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男生读写实部分。
女生读联想部分。
16.照应前文指点;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17.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二、朗读全文。
三、创造性描述:
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时,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么想?请你写一段话。
要求:
1.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贝多芬在追记时,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学习在写事中加入联想。注意用上"好像仿佛",引出联想的内容。
学生描述。
总结:
学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
《月光曲》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莱茵河、霎时间、波光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3、了解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让学生在丰富的、优美的文字中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2、难点是领悟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二、预习探究
1.读课文,熟悉生字生词。
2、说一说《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3.《月光曲》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4、.检查自学情况。
师:(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提问:《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围绕着《月光曲》,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三、合作交流
一、分组讨论交流,把本文分3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主要交代了贝多芬曾经谱写过《月光曲》。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
第三部分(第7--10自然段):《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二、检查分组合作交流情况学习第一部分。
指名读第1自然段。提问: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读第2自然段,弄清楚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1)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了什么?
(2)为什么引起贝多芬的注意?
(3)想象茅屋里的情景。
(4)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贝多芬怎么想?
检查第三部分交流情况
1、读段落,思考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兴奋,他心里怎么想?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贝多芬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创造出《月光曲》的?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有怎样的联想?读第三部分。
第二课时
品读感悟
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想象小屋子里有什么情景?人物的形象是什么样的?
2、交流。
3、指导读第9自然段。
(1)哪些是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是兄妹俩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2)体会情景。
(3)把这些联想去掉,文章会变得怎么样?
六、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首尾照应
1、读最后一自然段,兄妹俩的神情怎样?这是贝多芬心情怎样?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2、与文章开头怎样照应?
3、品读重点句段,感受文章中的美有哪些?
(人格美、艺术美、文字美)
拓展延伸
1、摘录喜欢的或感受最深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欣赏《月光曲》的感受
3、阅读《贝多芬传》
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听:弹琴谈话
贝多芬弹:一曲又一曲(实写)
记:《月光曲》
皮鞋匠、盲姑娘陶醉(联想)
《月光曲》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月光曲》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人格和才华;
2、品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4、感情朗读课文,背后课文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难点】
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情感变化。
【教学方法】
入情入理品读结合。
【教学过程】
一、简介贝多芬、进入新课
教师:
200多年前德国有位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为世界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时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和庸俗。我们今天要学的《月光曲》的创作就是他这种性格的一个写照。
板书课题:月光曲
二、通读全文,概括文意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2、交流反馈。
三、再读课文,感悟《月光曲》创作过程
1、在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中:
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
(弹了两首曲子。)
贝多芬认识盲姑娘吗?一位音乐家为什么会给不认识的盲姑娘弹完一曲,还要弹一曲呢?
2、带着这个问题先自己阅读2到7自然段,将找到的答案打上记号,然后小组交流。
指导理解:
⑴ 贝多芬先听到什么?
断断续续的琴声──自己的曲子──引起注意,走近茅屋。
⑵ 走近茅屋,贝多芬又听到什么?从中你懂得什么?
多难弹哪要是能听一听那有多好啊!随便说说──姑娘爱音乐,通情达理──同情、想看个究竟,推开门。
(理解的读。)
⑶ 贝多芬推开们看到了什么?
茅屋中微弱的烛光,有架旧钢琴,一位盲姑娘──很贫穷,但仍然爱音乐──想帮她实现愿望,弹一曲。正因为姑娘想听贝多芬弹曲子,正因为姑娘买不起票,所以贝多芬决定亲自满足姑娘的愿望。
⑷ 听完贝多芬的弹奏后,姑娘有什么反映?
盲姑娘:
入神激动多纯熟多深哪(曲作者)您……──姑娘不但爱音乐,且懂音乐,是知音──盲姑娘虽然贫穷,但是那种热爱音乐,对音乐的向往感动贝多芬──爱听吗,再弹一首。
(理解的读。)
3、体会:
大音乐家贝多芬为不认识的穷盲人姑娘弹奏乐曲看出他是一位怎样的人?
贝多芬是一位待人平和、关心贫苦人的音乐家。
四、品读课文,鉴赏《月光曲》创作部分
1、体会《月光曲》创作的动因:
贝多芬弹奏的第二曲是什么曲子?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还有其它因素影响吗?
文章:
望了望借着按起键来。
体会:
贝多芬深为穷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2、鉴赏《月光曲》:
引导鉴赏:
⑴ 《月光曲》到底是怎样的一首曲子呢?我们先听开始的一段。
播放音乐。
这段曲子的旋律、节奏怎样,你想到了什么?
鞋匠听到后也有想象,看看课文哪一句是对这段音乐想象的描述?为什么?
面对大海月亮缓缓的升起。
(节奏缓慢,旋律优美音,很弱指导读。)
⑵ 鞋匠听到后还想象到了什么?
用笔在课文第9自然中段画出来。
⑶ 小组讨论:
看看课文其它描述鞋匠听音乐的想象的句子,所对应音乐的节奏、旋律应该是怎样的?
指导:
理解文意,想象情景,想象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海面撒满银光(……)
升高穿云层(……)
大风卷浪(……)
浪花涌过来(……)
⑷ 听着起伏跌宕的乐曲,为什么哥哥感觉到妹妹仿佛也看到了这番景象?
乐曲优美懂音乐。
仿佛看到的是:
由乐曲产生的联想。
(哥哥是看和听产生妹妹是听和情感产生的。)
3、品读:
这么优美的乐曲,作者是通过兄妹的联想来展示的。下面我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个自然段。
(先自由练习,再指名读。)
4、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激动万分他飞奔客店花一夜的功夫记录下这首月光曲。
5、最后完整的欣赏《月光曲》。
五、作业布置
回家完成课后的思考练习。
【板书设计】
听 断断续续
弹一首 “多纯熟啊!”
弹 慢 轻
再弹一首 平静柔和
急骤 奔放
记 飞奔
《月光曲》教学反思
教学完《月光曲》,我个人认为我在教学中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1、重视预习:
上《月光曲》这课前,我提前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准、读通,进行三查一想:一查生字表,看看生字出现在课文中的什么地方,组成哪些新词;二查字典、词典,弄懂自己不懂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三查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贝多芬;一想是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预习中把遇到的问题做上记号,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一起讨论。
2、创设情境,以情激趣,张扬个性:
《月光曲》这课的情境教学,我主要采用语表情境和音乐帮助想象情境。第八自然段采用语表情境,学生才能把当时的情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第九自然段采用音乐帮助想象情境,学生才能体会乐曲由舒缓到明快到激昂,从而才能把九自然段读得有滋有味。
3、以读为主,重视熟读成诵的指导,充分感悟语言:
教学中,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熟读成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4、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所产生的感悟、体验并不全面、合理时,教师及时、积极地指出来,灵活地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个性才能得到真正的飞扬。
5、体会联想,拓展思维,创新教育:
联想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非常重要。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多彩的联想,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教完全文后,问学生:“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呢?”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这不仅无碍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所以,钻研教材,吃透文本是一切生成的基础,也是教学创新的基础。
《月光曲》教案 篇7
一.导入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 。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二.简介贝多芬
1.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
2.贝多芬(1770-1827) 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10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12岁开始作曲。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乐曲。课文中提到的《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奏曲。
三.生字生词
[幽静] 幽雅寂静。
[陌生] 生疏,不认识或不熟悉。
[清幽] 秀丽、幽静。
[恬静] 很安静。
[陶醉] 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微云] 很薄很薄的云。
[水天相连] 水和天连接起来。
[断断续续] 时而中断,时而继续。
四.老师朗读,学生闭上眼睛,并且思考下面的问题
第一组问题
1.贝多芬弹了几首曲子?哪首是《月光曲》 ?
2.课文写的是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3.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参考答案-- 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
第二组问题
1. 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参考答案-----
①姑娘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②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③盲姑娘很善良。
2.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你会怎样想?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参考答案------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
3.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参考答案------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八和第九自然段
① 朗读要注意:
1 第八自然段舒缓、抒情的语调朗读。
2 第九自然段中,语调要注意变化: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柔和舒缓的语气读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逐渐增强、有曲折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用高昂激荡语气读
我们先欣赏下面三幅图画:
六.布置作业
② 抄写生字、新词。
③ 背诵、默写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④ 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
⑤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贝多芬传》
有时间可以播放《月光曲》
《月光曲》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陶醉、激动、纯熟、倾听、幽静”等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2、练习标划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
3、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伟大音乐家,熟读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月光曲》,以及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光曲》这篇课文,知道了课文主要介绍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今天,我想先带大家听一段音乐。(课件播放音乐)你们喜欢这首曲子吗?有谁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引入课题,板书)
过渡:这么优美的曲子有什么样的内容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细读课文,感知第九自然段
1、兄妹俩在听到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时,他们有何表现?哪个自然段描写了?
2、第九自然段中哪些是皮鞋匠联想的景物?哪些又是他看到的景物?请用横线画出皮鞋匠听音乐时联想到的景物,用波浪线画出他看到的景物。
3、这些画面你喜欢哪一个?找出来读一读。然后说说理由。(先默读,后学生个别读)
4、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朗读画面中,我发现这样几个画面:月光下平静的海面;越升越高的月亮,波涛汹涌的海面,画面发生明显的变化。那么画面变化了,情感就要发生变化,读出来的语气也就要发生变化,请同学聆听音乐,让老师用文字来重现画面。(师范读)
三、回读课文,探究《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1、贝多芬先生为什么会即兴创作出如此美妙的琴声呢?
2、交流
a、出于对兄妹俩的同情 (引入第3段学习)
a.教师创设情境 (夜晚,幽静的小路,路旁低矮的房屋,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b.同桌间先默读,请几组学生分饰兄妹二人角色,进行朗读
c.评价:这对兄妹俩,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喜欢?
(围绕以下问题:妹妹的话怎么理解?哥哥的态度怎样?妹妹的回话又是什么意思?)
d.小结: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解决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板书:因兄妹情而感动)
b、盲姑娘与贝多芬的谈话(学习6、7段)
a.听完贝多芬本人的演奏,姑娘激动地说(播放图片),我们轻声来读读吧!
b.正因为这句话中包含着盲姑娘激动,惊喜的心情,所以课文中的三句话的标点是能表达情感的感叹号、问号。
c.思维补白: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d.板书:因遇知音而兴奋。
c环境描写
a你能找出文中描写优美的景色的句子吗?用笔来划一划,请学生读一读
b教师小结:借着清幽的月光,贝多芬胸中的感情犹如大海的波涛,通过琴键播散开来。贝多芬因月光而灵感突发。
(板书:因月色而灵感突发)
c此时此刻的贝多芬是感动的,是兴奋的,同时也是幸福的,他曾经这样说过。(出示:名人名言)
四、课堂小结
贝多芬为兄妹情所感动,为遇到知音所兴奋,在这样一个和谐幽静的环境,茅屋的一切都打动了人!月光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的灵感?让我们带着感动,带着兴奋,伴随着这迷人的月光,用心聆听《月光曲》。朗读一下《月光曲》的内容。
五、布置作业
聆听《月光曲》,写出你想象的画面。
六、板书设计
月光曲
因兄妹情而感动
因遇知音而兴奋
因月光而灵感突发
《月光曲》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2.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爱。3.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2.理解“人物心境与乐曲意境”的统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
上节课初读了课文,解决了生字词语,知道了贝多芬是一位音乐家,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贝多芬的感情世界,对他进行新的了解,同时,也将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板书:月光曲)
二、直奔重点 体会意境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哪些内容是直接描述月光曲的创作过程的?(8.9自然段)
2.分析8.9自然段:
(1)课件出示两段内容
老师范读,生思考:哪段写的是弹奏前的环境?(8段)哪段写的是具体的弹奏?(9段)
( 2)弹奏时的环境怎样?找出相关的句子。
(3)引导读出环境的清幽。
过渡:如果没有这样的环境还有没有下文的弹奏?所以,这美丽的月色,清幽的环境正是贝多芬创作的意境。(板书:意境)贝多芬在这样的意境中弹奏给兄妹俩带来了怎样的幻想呢?
(4)默读第9段:画出兄妹俩想到的画面的句子。
(5)是什么让兄妹俩产生了这样美妙的幻想?(琴声)为什么哥哥想到的景物会有变化?(琴声变化)为什么琴声会有变化?(贝多芬的心情变了)此时贝多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激动)
三、感情朗读 感受音乐才华之高超
(1)出示哥哥看到的三幅画面,把意境与文字结合起来朗读。
(2)把整段连起来读。读出景色的变化。
(3)贝多芬只是即兴弹奏,但却能让皮鞋匠想象到那么多的景色,让一位盲姑娘仿佛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说明了什么?
四、欣赏月光曲
过渡:多么美丽的月光,多么幽雅的意境,多么动人的感觉,这一切感染着贝多芬,让他心情激动即兴弹奏,那么能让他产生创作灵感,产生美好心境的东西,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让我们一同回到课文的2-7自然段去找找吧。
五、体会感情变化 理解意境与心境的统一
学生默读课文,体会不同过程中,贝多芬的感情有什么变化。生边说师边板书:听琴声----吃惊 听谈话----同情 弹曲子----感动 即兴弹----激动
总结过渡:这便是月光曲的创作过程,现在我们明白了,让贝多芬产生创作灵感的除了美丽的月光,幽雅的意境,还有谁?(兄妹俩)对,月光感染着贝多芬,兄妹俩感动着贝多芬,心情激动的贝多芬把一份真挚的感情送给了兄妹俩,把对穷苦人的一份爱心汇到了指端,就这样月光曲诞生了。所以说,月光曲的诞生是乐曲的意境与人物的心境的完美结合,是意境月心境的统一。(板书:意境与心境的统一)
六、读名言 写感受 升华主题
1.课件出示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2 .生齐读,然后写下感受或理解。
3.指名谈。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它是幽雅意境与美好心境的完美结合,也是贝多芬卓越才华的有力说明,更是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极大象征。我想,这也许就是月光曲为什么能够举世闻名,流传至今的原因吧。贝多芬还有很多有名的曲子,可后大家找来听听,记下自己的想象,也可查找资料,再次感受他的高尚品格和音乐才能。
《月光曲》教案 篇10
语 文 第 十 二册
《月光曲》教学设计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 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音乐曲时的情和景。
三、教具准备: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简介贝多芬,导入新课。
板书:9. 月光曲
(三)讲授新课。
1. 弄清弹奏第一音乐曲的经过。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
(2)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
(3)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指名读这一段话)
弄清这段话中的重点词,体会这段话的含义。
(4)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5)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
(6)他为什么弹琴?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
(7)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8)为什么盲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9)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
2、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
(1)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
(2)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象看到什么?
(3)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放录相,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4)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5)乐曲弹奏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没有?为什么?
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有关词句。
(6)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
(7)记的是什么曲子?
(8)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
(四)归纳小结:
归纳本课三个要点,并强调单元训练重点。用以联系后面几课。
1、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听——弹——记),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
2、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同情——激动——激情)
3、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文章中运用事物和联想这种知识,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写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从而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写文章时,在记事中,加上自己合理的联想,能使文章深刻、感人。
分辨事物和联想,是这课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种知识,在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还要进一步学习。并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使这种语文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五)练习
1、学生朗读《月光曲》8、9自然段。
2、布置片断练习:《贝多芬回到客店》
《月光曲》教案 篇11
一 导入新课:
师:大家喜欢听音乐吗?
生 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想听吗?
师:听!(播放音乐)
师:这是德国著名音乐家、世界音乐巨匠贝多芬创作的曲子,传说,这首曲子背后还有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
师:(播放完音乐)好听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月光曲,大家都预习课文了 ,谁来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
二 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通过预习,生字都认识了吗?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边读边想: 1 读了课文,你有哪些问题要问?
2 文中哪段话描绘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学生读)
3 拿起笔来画下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师:读了课文,你有哪些问题要问呢?小组之间交流交流,能小组解决的自己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汇报给我们大家共同解决。
师:有哪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呢?
生1、生2 、生3 、(随着学生说,教师板书问题)
师:有问题说明你们预习课文时用心的读书了,这个习惯非常好。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三 深入研讨
师:文中哪段话描绘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使他创作出举世闻名的月光曲呢?
生:第三自然段
师:你认为是兄妹俩的对话打动了他的心?谁愿意读读这段对话,来打动贝多芬的心?(两位学生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从兄妹俩的对话中,贝多芬听出了什么?
师:贝多芬听出了什么呢?
生 我听出了这个小姑娘非常想听贝多芬弹奏。
师:你从文中的哪句话知道的?生读
师;贝多芬听出了姑娘的渴望。谁还想读?( )读出姑娘对音乐的无限热爱,打动大音乐家?
师:一个小姑娘家如此喜欢音乐,如此渴望听到他的弹奏,听到这里,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板书)
师:从兄妹俩的对话中,贝多芬还听出了什么?
生:他们家很穷。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
师:同学们都通读课文了,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你还感受到他们家穷?
生: 、
师: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在家境如此贫寒的情况下,却依然热爱生活、依然热爱音乐,贝多芬的心再次被打动了。除了这些,敏感的贝多芬还听出了什么呢?
生:兄妹情深
师:你从哪句话知道的?
生: 、
师:能够听贝多芬弹奏是盲姑娘梦寐以求的事,她为什么却说”随便说说”呢?、
生 、
师:多么感人的手足之情呀! 让我们带着这份理解,分角色读读这段话,好吗?(找生分角色读)
师:多么懂事的姑娘呀,假如你就是站在门外的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呢?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找生说)
师:是呀,听到这里,贝多芬被这对穷兄妹深深地感动了。(板书:感动)贝多芬曾经说过,我这一生,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课件出示)
正如你们所想,贝多芬推门进去,为盲姑娘弹奏了一曲,听了他的弹奏,盲姑娘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弹得多纯熟啊!、您,您不会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假如你就是这位盲姑娘,你会怎么说这句话?
生 : 读
师: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贝多芬又听出什么呢?
生:激动、惊讶、怀疑、受宠若惊、
是:多么复杂的情感呀!让我们把理解放在文中读出来,好吗?谁愿意读?
生1 读 生2读 生3读
师:是呀,盲姑娘非常的激动,此时,盲姑娘已经判定眼前这人就是(贝多芬)。为什么?、
生:他谈得纯熟、有感情。
师:是的,贝多芬弹奏不仅仅凭技巧,更重要的是他赋予乐曲深深的感情。盲姑娘听出了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浓浓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这样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交流的人,这个人就是(盲姑娘),盲姑娘就是他的(知音),知音难觅呀,此时此刻,贝多芬的心情一定会非常的(激动),板书。此时,对于贝多芬来讲,告诉盲姑娘是谁重要吗?重要吗?他只想(为盲姑娘在弹奏一曲),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读(课件出示句子)
师:望了望站在身边的穷兄妹俩,贝多芬有所触动,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小组之间互相说说。)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吧。此时他会想、
生 1 、生2、生3 、
师:是的,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穷苦人作曲,为知音作曲。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表达了他激动的心情。他的优美的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文中哪一段写的?(第九段)
师:谁愿意读?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皮鞋匠在这优美的琴声中,看到了什么?
师:皮鞋匠看到了什么呢?
生:、
师:板书: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是:皮鞋匠看到的就是月亮和大海的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其实也就是贝多芬内心的(思想感情变化)
师:读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生:由轻到重,
师:会读吗?自己试读。(多找幾位同學感情朗讀)
师:联系上文,哪句话写贝多芬的触动?哪句话写他的感动?哪句话写激动呢?
生答
师:是呀,贝多芬由最初的触动,到后来的感动,当他的感情变化到了高潮时,便创作了举世闻名的月光曲,还想听吗?好,听,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播放乐曲)
师:好听吗?让我们在这优美的乐曲声中结束今天的课,一个作业,把你看到的景象写下来或者画下来,好吗?
《月光曲》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辨课文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教学准备: 《月光曲》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所写的事实和联想。
三、教学过程
出示课件
(一)学习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①贝多芬是德国音乐家,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②有一首曲子叫《月光曲》。
③下面一段将介绍有关《月光曲》的传说。
④这是一种倒叙的开头写法。
2.练习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即第2自然段至结尾)。
1.这一段,可以用学生提问的方法来学习。
学生可能提出下面的问题,我们以学生的问题贯穿整个段落的学习中。
(1)贝多芬为什么会给一位盲姑娘弹曲子?(我们引导学生看书,从书中找答案。)
请同学默读2、3自然段,从中找到答案。
(学生默读后,要找同学分别读这两段。怎么理解的,就怎样读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①贝多芬虽然是个音乐家,但是他并没有脱离群众。他能在演出的间歇到小镇上走一走,正是有这样的行动,才能与兄妹俩相识。
②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a.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贝多芬的曲子肯定难弹,这位姑娘也弹不好。上文已交待了“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兴、很满足的事情;同时,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
b.理解:在姑娘说话以后,哥哥的态度怎样?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内心很矛盾。
c.姑娘的话,是什么意思:
(可出示投影片,请学生选择。)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
a.哥哥,我和你说着玩的。( )
b.哥哥,你不要伤心,这音乐会对我来说可听,可不听,你别在意。( )
c.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 )
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2)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曲还要再弹一曲给姑娘听?
请学生读姑娘的话,体会。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③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3)为什么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
(可以请学生把写环境的语句画下来,分句体会。)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里提到了“幽静”的小路。“幽静”就是非常的安静。
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能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如果是喧闹的小镇,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做了一个铺垫。这就是特定环境的描写。它会收到很好的写作效果,我们不妨在我们的作文中试一试。
②“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
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弹一架旧钢琴。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致的。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4)《月光曲》的内容是什么?
请学生仔细读下面这段话,让学生体会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请用“——”和“ ”分别表示出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学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和“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实在事物。其余部分是哥哥听着琴声而产生的联想。
请同学们读哥哥联想的内容,想一想哥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为什么说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她从未见到过的景色。
引导学生体会出:
①贝多芬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弹奏出来的曲子是一流的,而且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是带着感情创作的,有很大的感染力。
②哥哥在静心地听贝多芬的演奏,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而且是在那样一个月光柔和、清幽的夜晚。他看着月光,听着乐曲展开了联想。
③当哥哥看到妹妹听得那样入神,那么投入,他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大海那美妙的、神奇的变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爱音乐,懂音乐。又在自己清贫的家中迎来了著名的音乐家是多么的兴奋,她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的。哥哥非常了解自己的妹妹,看到妹妹那样专注地听,就知道了妹妹已听懂了音乐的内容,已被这音乐所感染,妹妹是在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2.练习朗读。
(三)老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已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你们通过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了全文,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下面,我们就带着感情,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处: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在读兄妹俩的对话时要注意,哥哥的话要带有痛楚的心情读,因为妹妹那么爱音乐,而自己却满足不了她,这该是多么难过的事情,所以读的时候要略低沉些,慢些。
妹妹的话,虽然说得不在意,很轻松,但是,要把妹妹那种乖巧、懂事的意思读出来。因为妹妹懂得哥哥的心,她为自己说的一句话而引来了哥哥的痛苦而感到不安,但为了安慰哥哥,她说只不过随便说说。这个地方要带着一种不安的心情,读得轻松一些。
第二处: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这句话,是在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后走进茅屋时说的。贝多芬被兄妹俩的对话所深深感动,他很诚恳地,心甘情愿地为兄妹俩弹琴,所以读的时候要诚恳,语调坚定、肯定,降下来。
第三处: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吧?”
因为姑娘说话时很激动,她没有想到贝多芬会来到她家,更没有想到贝多芬会给自己弹琴,所以语调要高昂一些。
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就是贝多芬吧?”
第四处:她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这一段是借作者的联想,记叙《月光曲》的内容,我们在朗读时,要读出曲子的变化。海面平静时,我们要读得舒缓些;海面上刮起大风,巨浪涌来时,要读得快些,声调高些。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练习字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