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和译文 (菁选2篇)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和译文1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和译文2

  归去来兮辞·原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译文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望见家乡的陋屋,我高兴得往前直奔。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枝真使我开颜。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回去吧,我要断绝与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有的人驾着篷布小车,有的人划着一叶小舟。时而沿着婉蜒的溪水进入山谷,时而循着崎岖的小路走过山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我羡慕物得逢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放下心来听凭生死?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气我独自外出,或者将手杖插在田边去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命还有什么值得怀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和译文 (菁选2篇)扩展阅读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和译文 (菁选2篇)(扩展1)

——《归去来兮辞》原文及注释译文3篇

《归去来兮辞》原文及注释译文1

  《归去来兮辞》

  作者: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注释

  1、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来,助词,无义。兮,语气词。

  2、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胡,同“何”。

  3、以心为形役:让心神为形体所役使。意思是本心不愿出仕,但为了免于饥寒,违背本意做了官。心,意愿。形,形体,指身体。役,**。

  4、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悲愁失意。惆怅,失意的样子。

  5、悟已往之不谏:觉悟到过去做错了的事(指出仕)已经不能改正。谏,谏止,劝止。

  6、知来者之可追:知道未来的事(指归隐)还可以挽救。追,挽救,补救。

  7、实:确实。迷途:做官。其:大概。

  8、是:正确。非:错误。

  9、舟遥遥以轻飏[yáng]:船在水面上轻轻地飘荡着前进。遥遥,摇摆不定的样子。以,而。飏,飞扬,形容船行驶轻快的样子。

  10、征夫:行人而非征兵之人。以:把(以前路问征夫)后文中:“农人告余以春及”也是这样的。前:前面的。

  11、恨晨光之熹微: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恨:遗憾。熹微,微明,天未大亮。

  12、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看见自己家的房子,心中欣喜,奔跑过去。瞻,远望。衡宇,简陋的房子。

  13、稚子:幼儿。

  14、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三径,院中小路。汉朝蒋诩[xǔ]隐居之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于少数友人来往。后人图……以“三径”代指隐士所居。就,近于。

  15、盈樽:满杯。

  16、引:拿来。觞[shāng]。眄[miǎn]庭柯以怡颜: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眄,斜看。这里是“随便看看”的意思。柯,树枝。以:为了。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神色。

  17、寄傲: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傲,指傲世。

  18、审容膝之易安: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审,觉察。容膝,只能容下双膝的小屋,极言其狭小。

  19、园日涉以成趣:天天到园里行走,自成一种乐趣。涉,涉足,走到。

  20、策扶老以流憩[qì]: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策,拄着。扶老,手杖。憩,休息。流憩,游息,就是没有固定的地方,到处走走歇歇。

  21、时矫首而遐观:时时抬起头向远处望望。矫,举。遐,远。

  22、云无心以出岫[xiù]:云气自然而然地从山里冒出。无心,无意地。岫,有洞穴的山,这里泛指山峰。

  23、景翳[yì]翳以将入: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景,日光。翳翳,阴暗的样子。

  24、扶孤松而盘桓:手扶孤松徘徊。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25、请息交以绝游:息交,停止与人交往断绝交游。意思是不再同官场有任何瓜葛。

  26、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还能努力探求什么呢?驾,驾车,这里指驾车出游去追求想要的东西。言,助词。

  27、情话:知心话。

  28、春及:春天到了。

  29、将有事于西畴:西边田野里要开始耕种了。有事,指耕种之事。事,这里指农事。畴,田地。

  30、或命巾车:有时叫上一辆有帷的小车。巾车,有车帷的小车。或,有时。

  31、或棹[zhào]孤舟:有时划一艘小船。棹,本义船桨。这里名词做动词,意为划桨。

  32、既窈窕以寻壑: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窈窕,幽深曲折的样子。壑,山沟。

  33、亦崎岖而经丘:走过高低不*的山路。

  34、木欣欣以向荣:草木茂盛。欣欣,向荣,都是草木滋长茂盛的意思。

  35、涓涓:水流细微的样子。

  36、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羡慕自然界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善,欢喜,羡慕。行休,行将结束。

  37、已矣乎:算了吧!助词“矣”与“乎”连用,加强感叹语气。

  38、寓形宇内复几时,曷[hé]不委心任去留:活在世上能有多久,何不顺从自己的心愿,管它什么生与死呢?寓形,寄生。宇内,天地之间。曷,何。委心,随心所欲。去留,指生死。

  39、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遑遑,不安的样子。之,往。

  40、帝乡不可期:仙境到不了。帝乡,仙乡,神仙居住的地方。期,希望,企及。

  41、怀良辰以孤往: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怀,留恋、爱惜。良辰,指上文所说万物得时的春天。孤独,独自外出。

  42、或植杖而耘耔: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植,立,扶着。耘,除草。耘,除草。籽,培苗。

  43、登东皋[gāo]以舒啸:登上东面的高地放声长啸,皋,高地。啸,撮口发出的长而清越的一种声音。舒,放。

  44、聊乘化以归尽: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聊:姑且。乘化,随顺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归尽:到死。尽,指**。

  45、乐夫天命复奚疑: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复:还有。疑:疑虑。

  译文

  回去吧!田园都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被躯壳所役使,那为什么悲愁失意?我明悟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但明白未发生的事尚可补救。我确实入了迷途,但不算太远,已觉悟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而曾经的行为才是迷途。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轻快前行,风轻飘飞舞,吹起了衣袂翩翩。我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恨天亮的太慢。

  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家,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家僮欢快地迎接我,幼儿们守候在门庭等待。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我带着幼儿们进入屋室,早有清酿溢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倚着南窗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天天到院子里走走,自成一种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时时抬头望着远方。云气自然而然的从山里冒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手抚孤松徘徊。

  回来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还能努力探求什么呢?以亲人间的知心话为愉悦,以弹琴读书为乐来消除忧愁。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西边田野里要开始耕种了。有时叫上一辆有帷的小车,有时划过一艘小船。有时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有时走过高低不*的山路。草木茂盛,水流细微。羡慕自然界的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

  算了吧!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放下心来任其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想要到哪里去?富贵不是我所求,修成神仙是没***的。趁着春天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放下手杖,拿起农具除草培土;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呼啸,傍着清清的溪流吟诵诗篇。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有什么可犹疑的呢?

《归去来兮辞》原文及注释译文2

  《归去来兮辞》

  作者: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注释

  1、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来,助词,无义。兮,语气词。

  2、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胡,同“何”。

  3、以心为形役:让心神为形体所役使。意思是本心不愿出仕,但为了免于饥寒,违背本意做了官。心,意愿。形,形体,指身体。役,**。

  4、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悲愁失意。惆怅,失意的样子。

  5、悟已往之不谏:觉悟到过去做错了的事(指出仕)已经不能改正。谏,谏止,劝止。

  6、知来者之可追:知道未来的事(指归隐)还可以挽救。追,挽救,补救。

  7、实:确实。迷途:做官。其:大概。

  8、是:正确。非:错误。

  9、舟遥遥以轻飏[yáng]:船在水面上轻轻地飘荡着前进。遥遥,摇摆不定的样子。以,而。飏,飞扬,形容船行驶轻快的样子。

  10、征夫:行人而非征兵之人。以:把(以前路问征夫)后文中:“农人告余以春及”也是这样的。前:前面的。

  11、恨晨光之熹微: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恨:遗憾。熹微,微明,天未大亮。

  12、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看见自己家的房子,心中欣喜,奔跑过去。瞻,远望。衡宇,简陋的房子。

  13、稚子:幼儿。

  14、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三径,院中小路。汉朝蒋诩[xǔ]隐居之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于少数友人来往。后人图……以“三径”代指隐士所居。就,近于。

  15、盈樽:满杯。

  16、引:拿来。觞[shāng]。眄[miǎn]庭柯以怡颜: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眄,斜看。这里是“随便看看”的意思。柯,树枝。以:为了。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神色。

  17、寄傲: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傲,指傲世。

  18、审容膝之易安: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审,觉察。容膝,只能容下双膝的小屋,极言其狭小。

  19、园日涉以成趣:天天到园里行走,自成一种乐趣。涉,涉足,走到。

  20、策扶老以流憩[qì]: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策,拄着。扶老,手杖。憩,休息。流憩,游息,就是没有固定的地方,到处走走歇歇。

  21、时矫首而遐观:时时抬起头向远处望望。矫,举。遐,远。

  22、云无心以出岫[xiù]:云气自然而然地从山里冒出。无心,无意地。岫,有洞穴的山,这里泛指山峰。

  23、景翳[yì]翳以将入: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景,日光。翳翳,阴暗的样子。

  24、扶孤松而盘桓:手扶孤松徘徊。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25、请息交以绝游:息交,停止与人交往断绝交游。意思是不再同官场有任何瓜葛。

  26、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还能努力探求什么呢?驾,驾车,这里指驾车出游去追求想要的东西。言,助词。

  27、情话:知心话。

  28、春及:春天到了。

  29、将有事于西畴:西边田野里要开始耕种了。有事,指耕种之事。事,这里指农事。畴,田地。

  30、或命巾车:有时叫上一辆有帷的小车。巾车,有车帷的小车。或,有时。

  31、或棹[zhào]孤舟:有时划一艘小船。棹,本义船桨。这里名词做动词,意为划桨。

  32、既窈窕以寻壑: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窈窕,幽深曲折的样子。壑,山沟。

  33、亦崎岖而经丘:走过高低不*的山路。

  34、木欣欣以向荣:草木茂盛。欣欣,向荣,都是草木滋长茂盛的意思。

  35、涓涓:水流细微的样子。

  36、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羡慕自然界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善,欢喜,羡慕。行休,行将结束。

  37、已矣乎:算了吧!助词“矣”与“乎”连用,加强感叹语气。

  38、寓形宇内复几时,曷[hé]不委心任去留:活在世上能有多久,何不顺从自己的心愿,管它什么生与死呢?寓形,寄生。宇内,天地之间。曷,何。委心,随心所欲。去留,指生死。

  39、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遑遑,不安的样子。之,往。

  40、帝乡不可期:仙境到不了。帝乡,仙乡,神仙居住的地方。期,希望,企及。

  41、怀良辰以孤往: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怀,留恋、爱惜。良辰,指上文所说万物得时的春天。孤独,独自外出。

  42、或植杖而耘耔: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植,立,扶着。耘,除草。耘,除草。籽,培苗。

  43、登东皋[gāo]以舒啸:登上东面的高地放声长啸,皋,高地。啸,撮口发出的长而清越的一种声音。舒,放。

  44、聊乘化以归尽: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聊:姑且。乘化,随顺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归尽:到死。尽,指**。

  45、乐夫天命复奚疑: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复:还有。疑:疑虑。

  译文

  回去吧!田园都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被躯壳所役使,那为什么悲愁失意?我明悟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但明白未发生的事尚可补救。我确实入了迷途,但不算太远,已觉悟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而曾经的`行为才是迷途。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轻快前行,风轻飘飞舞,吹起了衣袂翩翩。我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恨天亮的太慢。

  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家,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家僮欢快地迎接我,幼儿们守候在门庭等待。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我带着幼儿们进入屋室,早有清酿溢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倚着南窗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天天到院子里走走,自成一种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时时抬头望着远方。云气自然而然的从山里冒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手抚孤松徘徊。

  回来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还能努力探求什么呢?以亲人间的知心话为愉悦,以弹琴读书为乐来消除忧愁。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西边田野里要开始耕种了。有时叫上一辆有帷的小车,有时划过一艘小船。有时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有时走过高低不*的山路。草木茂盛,水流细微。羡慕自然界的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

  算了吧!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放下心来任其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想要到哪里去?富贵不是我所求,修成神仙是没***的。趁着春天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放下手杖,拿起农具除草培土;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呼啸,傍着清清的溪流吟诵诗篇。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有什么可犹疑的呢?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和译文 (菁选2篇)(扩展2)

——归去来兮辞原文

归去来兮辞原文1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和译文 (菁选2篇)(扩展3)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归去来兮辞》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

  晚上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

  一、说教材: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如此推崇,可见此文自然很值一读。我今天就来说一下这篇文章,《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了诗人得以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全篇围绕着作者的乡间生活写着归隐的乐趣,如顾盼园中之景的悠然自得,如春种秋收的田中之乐。然而在作者快然隐居的背后我们分明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隐士,是世乏知音的孤寂,还有一丝有些犹疑的洒脱。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数量的名篇”。《归去来兮辞》所在的单元也有相应的教学目标:“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要重视诵读和背诵。”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本文为自读课文和这届高一学生基础比较好的特点,我设置了一课时内容,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辞的文体特点和诗人所述之志。

  2、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1、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于朴素,用典自然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疏通文句,归纳本文需要掌握的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租不提**言文阅读能力。

  (三)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隐,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其中,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及涵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本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而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二、说教法:

  在教和学的舞台上,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传统的“***”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地位,我设计了一下教学法:

  1、自读法。《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自读课文,相对于本单元其他篇目,它的词句理解难度较低。因此,这堂课可以学生为主,由学生自己完成疏通课文的任务,然后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文句,学生之间相互解答,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课的文言常识。

  2、研讨法。对于文章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针对其复杂情感的流露,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点拨提示,促使学生往深一层想。

  3、诵读法。古文,必须通过诵读才能培养出一种古文的语感,尤其是这篇文章是讲求音韵的辞赋。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诵,学生才能愈来愈深刻的了解文章的内涵。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会使用到多**课件辅助教学,在介绍文体、背景,归纳重点文学常识时,直接的投影展示,便于学生迅速掌握知识点。

  三、说学法:

  学习之一种主动求知的过程,为了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让学生通过以下方法实现学习目标。

  1、预习法。学习一篇课文,预习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知识量大,所需掌握的内容多,不经预习直接听课,学生很可能会不知老师所云者何,听课效果大打折扣。反之,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听课时对文章重难点的把握就会事半功倍。这样坚持下去,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是很有帮助的。

  2、自读法。“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生学文言文,实际上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读懂文言文。《归去来兮辞》表情达意,笔到意随,音韵**,文辞流畅,天然无饰,便于学生理解品读。借此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再好不过了。

  3、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针对文章内涵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一来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二来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3分钟)

  以筝曲《渔舟唱晚》引入课堂。

  **:听这首古筝曲,你认为它讲述了一种怎样的生活?

  (二)解题:(约2分钟)

  找一位预习充分的同学,描述辞的文体特征。(教师补充)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语气,表情达意。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此外,还要注意题目中的来是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

  (三)作者简介:(约3分钟)

  因为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陶渊明的文章,可以找一位学生来介绍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四)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树立文章的写作思路。(凸现文章的骨架,杨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约5分钟)

  (五)通读文章,疏通词句,总结重点字词句式:(约20分钟)

  由于预习充分,在课堂上可给学生少许时间(2分钟左右),整理一下思路,提出难以理解的词句,学生之间相互答疑,老师从旁予以纠正。之后,师生共同归纳知识点。(只个过程中,教师要出示多**辅助归纳知识点)

  (六)涵咏体味文章思想感情:(约5分钟)

  请一位朗诵水*较好的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完成一项任务:画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要求结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进行分析。(学生活动、教师做好点评)

  (七)在对文章本身分析透彻之后,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从这篇文章中尼得到什么启示。(约5分钟)通过这个环节,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教师要做好点评和总结。

  《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诀别官场的宣言书。通过这节课的品读分析,我们发现作者的情感世界极为丰富,乐忧互现,决绝与犹疑并存,但有一个信念却是不变的,那就是与官场彻底决裂。因为作者深深知道自己心怀天下,“大济苍生”的抱负在那黑暗的官场是无法实现的,因而他更乐于归隐田园,做一个不问世事的隐士。他的高洁与坚定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八)布置作业:(约2分钟)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这既是本文的重点,又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背诵)

  决议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晚年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

  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命,追求精神**。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学生复听一次录音,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结合二、三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不少于500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突破难点,理解述志中渗透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个别抽查、轮流背诵或滚动式背诵。

  二、难点突破

  **: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讨论。

  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三、小结: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四、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 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学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3

  一、开场白: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

  二、说教材

  《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的是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数量的名篇”。《归去来兮辞》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要重视诵读和背诵。”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掌握重点语句,帮助理解课文。

  2、诵读课文,梳理本文行文思路。

  3、赏析本文的写作特点:情景交融,情感真挚。了解“赋”的文体特点。

  4、了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重点、难点

  1、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a.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b.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和文体特点。

  2、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这篇文章的内容,学生不难理解,难点在于理解作者“一心两端”,“心为形役”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程序:

  本篇课文篇幅很短,内容理解简单,因此,可以用一节课时完成(45分钟),主要教具是歌曲CD、图片、课件。

  (一)导入新课:

  1、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欣赏一段音乐。

  2、**:请一位同学给我说说听到这段音乐的感受。预想答案:轻松、自然、安适、和*、恬静、质朴。

  3、引出课文: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看来大家对田园生活都非常喜欢,下面我们要学习一篇与田园生活有关的文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二)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简介(为理解文章作铺垫)

  以前,我们学习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文章,对他已经很熟悉了,我想请一为同学来为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作者陶渊明,以及他的作品中主要包含的思想。

  对没有介绍的内容做补充。

  教法说明:由于对文言文讲述过多,在前面的阶段,应多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来说。

  (三)精读课文并总结文言知识

  1.读悟第一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要读出作者的自责、自悔、自醒的心境,要悟出作者厌恶官场的原因——“心为形役”。这里的“心”和“形”,我认为不是书上注释的“意愿”和“形体、身体”;“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行为。陶渊明出仕为官目的有二:一是“大济苍生”,二是养家糊口。《归去来兮辞》的序文这样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又说:“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这是养家。又说:“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这是说违心折志的痛苦比挨饿受冻的痛苦更痛苦。因此作者入仕不久就认为入仕是“心为形役”。“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作者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在《归园田居》中表现也很明显。他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此段字里行间充分表达了作者保洁守志的倔强精神,厌恶官场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

  2.读悟第二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要读出作者归家途中的急切,抵家时的欣喜,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的心境。感悟归家途中的心情,重点品味“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的情状和心理。抵家时欣喜可以从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中感悟出来,特别最具情味的是妻,好似不见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比谁都迎接得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原因就在于他有忘怀得失、淡泊明志、不慕功**禄的精神内核。作者《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等诗句,这一诗一赋都表达了陶渊明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3.读悟第三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要读悟出作者鄙弃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联系第一段内容,重点理解“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等句子。此种心境,作者的《桃花源记》中有“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的故事表述;《读〈山海经〉》中有“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的委婉表达;《饮酒》中有“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的直白陈述。此段还要悟出作者隐居乡村的生活情趣。文中有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有酒酣而归弹琴消忧的隐士本色生活;有“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读书雅致;更有躬耕田亩的苦、忧、乐。

  4.读悟第四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要感悟出作者委心乘化、知天乐命的隐士情怀。

  5.在通读全文以后,讨论完成内容结构图,并划分段落。

  第一段(1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第二段(2、3段)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三段(2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6.总结重要实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掌握重点语句,帮助理解课文。

  (四)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和文体特点。

  1.感情真挚,语言朴素,音节谐美,犹如天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作者直抒

  胸臆,不假涂饰,自然真纯可亲。

  2.引用典故,仿佛信手拈来,语如己出,浑然无用典之迹。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引用《论语·微子》楚狂接舆的歌词“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稍加点化,形神俱

  3.情景交融,情感真挚。

  4.具有“赋”的文体特点。

  (五)结束

  **讨论:有人说“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两句话中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你是如何理解的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七)板书设计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

  1、课文的思想内容

  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四、教学课时

  二课时

  五、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以《花源记》导人课文,分绍陶渊明

  在1600多年前,二位*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者。贵族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可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资料链接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三.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

  (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

  (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

  (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四、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朗读——提名朗读(正音;注意语气、语调及语顿)——集体朗读——**朗读

  1、一读——正字音。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2、二读--断句读。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3、三读-- 明白音乐美

  读出语调——升调、降调;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读出语气——疑问、反问、感叹和陈述语气;读出语速——快、中、慢;朗朗上口的音乐美,主要源自于骈偶的运用。

  A、找出各个自然段中的韵脚

  B、找出对偶对比句(可以涉及整句、骈体文),引导学生初步背诵这些零散句子。只有在这基础 上才能讲究背诵,否则,就是死记硬背了。

  C、找出本文双声词、叠韵词、叠字,双声如“ 惆怅”“崎岖” ,叠韵如“盘桓”“窈窕” ,叠字如“遥遥”“飘飘” “欣欣”“涓涓”。(对比《荷塘月色》)“

  4、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如:

  每段段首那三句话读法(可让学生分析探讨读法)

  第一段的“ 归去来兮,”要读得豪迈,因为作者**了所有做官的闷气,大呼一声“回去吧”

  第二段的“归去来兮,”要读得愉悦而*静,因为它承上启下,承上,归家很高兴;启下,作者 心里很轻松

  第三段“已矣乎!”有些无奈。

  另外还要五读六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五、疏通字词

  并完成练习三

  六、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试着背诵;

  2、完成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背诵课文

  一、检查练习

  二、研习课文

  (一)总体把握

  1、归家之因

  2、归家之乐

  3、综述情态

  (二)具体研习

  1、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两个:一是田园荒芜,二是心为形役(真正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2、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表达了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分三层。

  写归心似箭。以行动、心理表现的。前二句: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后二句: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更写出作者急盼归家之情。

  写入家门时的热闹场面,满是浓郁的亲情和欢跃的气氛。作者的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然后写家人相迎、幽雅环境。“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松菊喻作者高洁的品格,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可以补充岁寒三友)

  写归家以后闲适有趣的田园生活。饮酒赏树,扶杖游览,自得其乐。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出岫之云”“倦飞之鸟”,既写自然景物,又写诗人出仕与归隐。(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3、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再表要与世相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点出与官场格格不入是归隐的原因。然后补充上段再写**自在的生活:谈心、弹琴、读书、躬耕田地、徜徉山水,无不是乐事。末二句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最后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4、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命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文章最后是上升到哲理高度,卒章显志。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1、翻译下列句子:

  ①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③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④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⑤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⑥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⑦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⑧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5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

  一、说教材:

  《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了诗人得以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如此推崇,其文自然很值一读。

  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数量的名篇”。《归去来兮辞》所在的单元也有相应的教学目标:“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要重视诵读和背诵。”根据本文为自读课文的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设置了一课时内容,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2、疏通文句,归纳本文需要掌握的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诵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作者在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

  (三)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隐,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其中,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及涵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本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而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作者远远瞧见家门便“载欣载奔”,可见因为能购归隐田园心中着实高兴。全篇围绕着作者的乡间生活写着归隐的乐趣,如顾盼园中之景的悠然自得,如春种秋收的田中之乐。然而文章欢愉的气氛中却不时跳出一两句让人恻然的言语,如“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或棹孤舟”,“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怀良辰以孤往”,“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等。在作者快然隐居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隐士,是人生苦短的慨叹,是世乏知音的孤寂,还有一丝有些犹疑的洒脱。

  二、说教法:

  1、自读法。《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自读课文,相对于本单元其他篇目,它的词句理解难度较低。因此,这堂课可以学生为主,由学生自己完成疏通课文的任务,然后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文句,学生之间相互解答,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课的文言常识。

  2、研讨法。对于文章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学生大多能得到陶渊明是个高风亮节的文人,作者乐于田园的隐居生活等结论,针对其复杂情感的流露,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点拨提示,促使学生往深一层想。

  3、诵读法。古文,必须通过诵读才能培养出一种古文的语感,尤其是这篇文章是讲求音韵的辞赋。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诵,学生才能愈来愈深刻的了解文章的内涵。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会使用到多**课件辅助教学,在介绍文体,归纳重点文学常识时,直接的投影展示,便于学生迅速掌握知识点。

  三、说学法:

  1、预习法。学习一篇课文,预习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知识量大,所需掌握的内容多,不经预习直接听课,学生很可能会不知老师所云者何,听课效果大打折扣。反之,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听课时对文章重难点的把握就会事半功倍。

  2、自读法。“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生学文言文,实际上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读懂文言文。《归去来兮辞》表情达意,笔到意随,音韵**,文辞流畅,天然无饰,便于学生理解品读。借此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再好不过了。

  3、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针对文章内涵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一来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二来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3分钟)

  以筝曲《渔舟唱晚》引入课堂。

  **:听这首古筝曲,你认为它讲述了一种怎样的生活?

  引导学生回答到安逸闲适,没有世俗纷扰的生活。

  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渴望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我们熟知的散文《桃花源记》、诗歌《归园田居》都是这一题材的文作,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一篇他的辞赋《归去来兮辞》。

  (二)介绍文体:(约2分钟)

  找一位预习充分的同学,描述辞的文体特征。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语气,表情达意。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三)通读文章,疏通词句,总结重点字词句式:(约15分钟)

  由于预习充分,在课堂上可给学生少许时间(2分钟左右),整理一下思路,提出难以理解的词句,学生之间相互答疑,老师从旁予以纠正。

  总结:

  1、重要实词:

  役(役使)、谏(谏正、劝止)、觞(酒杯)、策(拄着)、憩(休息)、岫(山穴)、景(太阳)、盘桓(徘徊、留恋不去)、畴(田地)、棹(划船)、窈窕(曲折幽深的样子)、行(将要)、期(至、及)、聊(姑且)。

  2、重要虚词:

  ①五个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复驾言兮焉求(干什么)曷不任去留(何)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

  ②来:来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

  兮: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

  以:介词(让;用;把;因为;按照;带着)

  连词(同“而”,表修饰;同“而”,表并列;表目的,来;才;因为)

  而:代词(通“尔”,你的)

  连词(表假设,如果;表转析;表并列;表修饰;表承接)

  之:代词(他们;我;这、此;这样的人,这类人)

  结构助词(定语中心词之间,的;主谓间取消**性;宾语提前标志;中心词与补语间,得;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3、古今异义词:是、非、亲戚。

  4、词类活用:幼(形-名)、怡(使动)、傲(形-名)、日(名-状)、策(名-动)、时(名-状)、悦(意动)、乐(意动)、琴(名-动)、书(名-动)、棹(名-动)、善(形-动)。

  5、通假字:曷。

  6、特殊句式: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②问征夫以前路(状语后置)

  ③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

  ④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

  ⑤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⑥乐乎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

  (四)涵咏体味文章思想感情:(约20分钟)

  1、学生**诵读一遍文章,老师检查学生诵读情况。

  2、请一位朗诵水*较好的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完成一项任务:画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学生活动)

  3、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学生品读思考,老师予以点拨)

  ①归去来兮!②三径就荒,松菊犹存。③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④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⑤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要点:结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作者卓然不群,厌倦了黑暗**的官场,强烈的渴望乡园田居的生活。对于他来说,物质的享受并非他的追求,精神的愉悦才是他最终的.归宿。)

  ①乃瞻衡宇,载欣载奔。②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③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④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⑤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要点:乐于田园生活,诗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所以他才能生活的如此惬意自得。)

  ①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②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③或命巾车,或棹孤舟。④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⑤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要点:人的情感是复杂的,这些语句就是作者在文中乐的背后隐现出的忧。有出世的逍遥,也有误入歧途的痛悔;有得养天年的安乐,也有人生苦短的感叹;有家人亲友相伴之乐,又有曲高和寡,知音难寻的伤感;有离开官场的决绝,也有对国事的一丝牵挂。全文可说是乐忧相生。)

  (五)小结:

  《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诀别官场的宣言书。通过这节课的品读分析,我们发现作者的情感世界极为丰富,乐忧互现,决绝与犹疑并存,但有一个信念却是不变的,那就是与官场彻底决裂。因为作者深深知道自己心怀天下,“大济苍生”的抱负在那黑暗的官场是无法实现的,因而他更乐于归隐田园,做一个不问世事的隐士。他的高洁与坚定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六)再次朗读课文。

  (七)作业:

  1、将本文改为一篇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散文,500字以上。

  2、背诵课文。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6

  一、单元教学指要:

  汉魏晋是我国散文迅速发展的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史记》、《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西汉散文中最先发展起来的是政论文,而已贾谊的《过秦论》最为著名,文章总结了秦**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劝讽汉文帝对人民实行仁政。两汉时期,是我国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史记》这样的鸿篇巨著。《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的精彩片断。这一时期,除了历史散文取得空前伟大的成绩之外,政论和抒情言志的作品也大量涌现,这也是散文发展的一个原因。《归去来兮辞》在内容上一扫魏晋玄学佛理的玄渺空幻,代之以田园生活人情物态的清新淳朴,表现了率真超脱的精神面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有关陶渊明的文学、文化知识以及“辞”这种文体的特点。

  (2)掌握本课出现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名词动用、意动用法、使动用法。

  (4)掌握本课出现的宾语前置和介宾短语后置句。

  2、价值观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一文中写出了他脱离黑暗污浊的官场,欣然归隐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不愿意同流合污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虚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归去来兮辞:衬字,不表示任何意义

  乃瞻衡宇:句首发语词

  复驾言兮焉求:助词

  (之:在文言文中做动词有两个标志,一是它后面有一个表示处所的词,二是他前面有一个“所”字或疑问代词)

  2.实词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问征夫人以前路:行人

  三径就荒:家园

  帝乡不可期:大帝居住的地方,仙境

  聊乘化以归尽:顺应自然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以陶渊明的《 归园田居》(一)进入课堂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

  1600多年前,他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社会,那里没有剥削,没有**,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既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者。可现实的黑暗却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归去来兮辞》就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2.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他一生几仕几出,41岁时辞官归家,躬耕田园,不再出仕,陶渊明是*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之后,或厌倦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成了*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而*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3.“辞”这种文体的介绍:

  战国后期楚国的诗人开创的,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跟楚地的生活、山川风物有关,形式**,句式散文化。辞仍然是诗,则重于抒情。

  4.朗读:

  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本文以六字句为主,按三拍读: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感叹句读降调,疑问句读声调。

  5.串讲课文(按照幻灯图片边讲边背)

  问征夫以前路——归家途中的情景

  临清流而赋诗

  云无心以出岫——回乡定居的生活状况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6.总结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以及课后习题的一词多用。

  (1)名词作状语: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

  (2)名词作动词:或命巾车,或槕孤舟。

  (3)意动用法: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4)宾语前置: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5)状语后置:农人告于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6)一词多义:行、引、乘、策

  五、课后延习

  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对本句的理解。

  (1)有同学认为陶渊明既然有“大济苍生”的抱负,那为什么不正视现实,去扭转乾坤,去进行大刀阔斧的**哪!

  (2)有人认为文中流露出作者的悲观思想,一味的写田园生活的优美,反而给人一种做作的感觉。

  (3)有人认为陶渊明归隐田园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苦难的加剧,诗人始终在惆怅悲苦中饱受着生活的折磨。

  总结:师生共识

  先进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面临的**越来越多,因此现代人变得愈加浮躁。事实上文中的田园处处可寻,而难寻的是人那种快乐而又容易满足的心境。结合陶渊明的一生、思想以及给予我们后人的人生感悟,送给学生四句话:

  孤独的时候就走向自然,(斯人独憔悴)

  寂寞的时候就走向音乐,(时运不济)

  挫折的时候就走向憧憬,(遥望见十里长亭)

  委屈的时候就走向创造和友情。(有容乃大)

  古人云:“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因此陶渊明的追求是属一厢情愿而已,惟汉赋之唯美:珠玑之语句,泽被后世,以飨读者。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是2号考生。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归去来兮辞》。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活动评价、课程设计及教学亮点这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第一课时的说课。

  一、说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合理、科学、全面的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归去》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四课。本文是陶渊明在辞官之后所写的一篇辞赋。全文分序和辞两部分,序交代了本文的写作时间和背景,辞抒发了作者辞官后回到田园的愉快心情以及乐**命的思想。本文语言优美,情感自然。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了解辞这种文体的特点,体会作者的隐士情怀。

  2.学情分析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活动之前进行学情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高三的学生正处于由抽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阶段,他们的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索发现,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他们对于文言字词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水*,但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方面还有待加强,对文言文的阅读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3.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重点文言词句及语法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辞的文体特点,理清文章结构及作者的感情脉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官场的厌恶之情以及重返自然的舒畅心情,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4.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和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句及语法知识,理清文章结构及作者的感情脉络;

  难点:体会辞的文体特点及风格韵味。

  以上是我对教学背景所做的分析。

  二、说活动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的现场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及时的评价。评价将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我将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的方式,

  例如,在理清作者情感脉络时,我会**:作者到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中?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因此我会请*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回答,不论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首先我都会予以表扬和鼓励。对于一些稍难的问题,我会请*时积极发言的学生回答,并根据他们的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方案。这样的教学评价我认为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

  三、说课程设计

  1.教法学法

  接下来是我的课程设计部分,首先是教学与学法的选择。

  根据“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时为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朗读体会法。通过范读、齐读、个体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训练诵读古代散文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和感悟文章的语言特点及作者情感,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此外,我还将采用多**教学法及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鼓励学习进行合作交流讨论。通过师生合作,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

  接下来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内容,说教学过程。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以多**的形式出示陶渊明的图片及诗歌《饮酒》,请学生结合诗歌内容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陶渊明。师生共同回忆陶渊明做官及归隐田园的这段人生经历,进而指出本文也是陶渊明在此阶段所作。

  这样的导入可以为本文的写作背景做简要铺垫,帮助学生快速入境,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解决重要字词

  在课前我会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借助工具书及文章注释解决生僻字读音和难解词语释义,整理特殊文言词句,把握文章大意。

  在初读环节,首先我会请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读完后我会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学生通过对比,能找出自己朗读时的不足。

  接着我会与学生合作共同归纳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为学习文章内容扫除障碍。

  这一环节能培养学生的自学及归纳能力,同时也为我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再读课文,分析文本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会请3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1-3段,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归去来兮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描写了归家后的几个生活场景?

  3.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体现在哪几方面?

  学生思考后回答,并朗读具体句子。通过解决以上问题,学生能理清文章内容结构,

  并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

  这一环节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及信息搜集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第四环节:细读课文,把握情感

  首先,我会请全班学生带着感情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我会**:联系全文,理清作者的感情脉络,并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及志向。

  在这一环节,我会采用小组讨论法,将全班学生分成4人小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讨论,我也会参与他们的讨论并给予意见。讨论完毕,请小组派**发言,其他组的学生予以补充说明,我也会进行点评。通过师生合作能够得出: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是自责自悔——欣喜安闲——乐**命。通过本文能感受到陶渊明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热爱,以及乐**命的人生态度。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体会文中作者流露的情感,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识。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我会请学生**发言,通过本文语言自主归纳辞这一文体的特点,师生合作共同小结:辞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押韵和句式都较诗**;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最后我会请学生发表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让学生自己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会布置如下作业:结合已学过的陶渊明诗文作品,写一写自己眼中的陶渊明是个怎样的人。

  我为本节课设计的板书清楚明了,方便学生记忆。同时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说教学亮点

  最后是我的教学亮点,我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有:首先采用朗读体会法,通过范读、齐读、个体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其次,通过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分析文章情感。同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8

  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是是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走进自然”中的第一篇课文。作者陶渊明。这篇文章也是xxxx年山东省教学能手评选时我抽到的课题。根据文本特点和文本在教材中的位置,我确定本文如下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辞官归隐、放飞心灵的欢快喜悦之情。

  2、品味语言,体会融情于景的写法,落实文言知识点。

  学习重点:

  1、把握文意,体会感情。

  2、落实文言知识点:

  (1)实词活用:怡、日、悦、乐、棹、善

  (2)重要虚词:以

  (3)文言句式:被动句:既自以心为形役。

  倒装句:复驾言兮焉求?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乐夫天命复奚疑?

  学习难点:

  1、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2、让学生在体味文章情感的基础上,理解陶渊明的辞官归隐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坚守高贵、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

  学习时间为1课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当代作家周国*在他的《灵魂只能独行》一书里讲了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一个典故:有一次苏轼饭后踱步,他掂着大肚子问他的侍从:我这一肚子装的是什么?他的前呼后拥的侍从们纷纷回答,有的说是文章,有的说是见识,苏轼皆不以为然,只有他的侍妾朝云一语中的:先生藏了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是的,苏轼是一个不屈己媚人的大丈夫,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满腹经纶,却仕途坎坷,他最崇拜的人就是陶渊明,(出示陶渊明的头像),他曾经和了陶渊明的全诗,对陶渊明的诗文备加推崇。欧阳修说:“两晋无文章,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宋庠也说:“陶公之《归去来兮辞》,是南北朝文章之绝唱。”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陶渊明,一起欣赏他的《归去来兮辞》。

  学习内容和步骤如下:

  一、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我对学生的要求是:文言文的课堂要不断传出书声琅琅。本文的诵读分三个层次:

  首先让学生明确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后指名学生朗读,学生初步感知。

  其次,教师指导诵读,引领学生把握几个重点句的情味。首句“归去来兮”应读出冲出牢笼、放飞心灵的解脱、畅快之情,第三段首句“归去来兮”应读出享受家园之乐的舒适、宽慰之情,末段首句“已矣乎”则要读出诗人参透一切、彻底放下的旷达之情。

  指导后,再指名一朗读水*较高的学生读,引领学生进一步感知文意,体会情感。

  再次,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体会诗人辞官归隐的欢悦之情。

  然后,师生共同朗读,在书声朗朗中体味情感,品味语言。

  二、赏析文本,品味语言。

  因为是文言文,所以,进入写法、意境等鉴赏之前,首先要落实文言知识点。所以,四个语段,基本的学习步骤都是先疏通文意,落实知识点,然后,再根据不同的语段特点设计不同的鉴赏内容。

  1、学习第一段。

  (1)学生对照注释翻译此段。

  重点把握实词“谏、追、是、非”的含义。

  注意被动句“既自以心为形役”的准确翻译。

  (2)学生概括段意。

  2、学习第二段。这是一个重点语段,知识点多,鉴赏点也多,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出示课件),学生齐读“乃瞻衡宇……有酒盈樽”,要求学生按“信(准确)”和“达(通顺)”的要求翻译语段。

  第二步,通过让学生对白描语段的扩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金人元好问评价陶渊明的诗文:“一语天然**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擅长白描,语出天然,不事雕琢,这正给我们留下想象的空间。有人说,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不是作家描写的最美妙,而是能引起读者最美妙的想像。文中写了“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我们知道“晋陶渊明独爱菊”,那么,摆脱了黑暗的官场,回到了向往的家园,面对荒芜院落中傲然挺立的菊花,他定会百感交集,“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而“宁可枝头抱香死,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菊花,看到欣欣然奔向自己的陶渊明,也一定会有一腔话语倾诉。在这里,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如你就是陶渊明或是菊花,阔别相逢,彼此会有怎样的衷情相诉呢?请展开想像,写一段抒情性的心理描写。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展开想象,尽情表述。

  教师可以做如下示范:(陶渊明)菊花,我终于又回到你身旁,又呼吸到了你的芳香,我不辜负你的高洁,你也不辜负我的思量。因为我的不合时宜,致使门可罗雀,满园荒芜,只有你,在瑟瑟秋风中傲然挺立,展示你的高贵,迎接我的归来。啊,菊花,高山流水,知音犹在,有你相伴,夫复何求?让我靠近你,让我感受你的呼吸,让我倾听你的心跳……

  教师小结,启示学生:康德说,人是借助令人惊异的能力——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想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能力之一。大家在学习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这一能力。

  第三步:分析本段中写景的文字。“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分析:作者写了云、鸟、夕阳、孤松,其实,一切景语皆情语。云的“无心”令人联想到“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鸟的“倦飞”,令人联想到作者所说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夕阳”令人想起“虽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孤松”则不仅令人想到“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更由“孤”字想到诗人的清高孤傲、不与污浊的官场同流合污。

  学生齐读写景的文字,体会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学习第三段。本段写村居生活。

  (1)让学生翻译四个重点句子:(出示课件)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善万物之得时。

  (2)教师讲明其中的词类活用。

  (3)落实两个名句: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4)齐读第三段。

  4、齐读第四段,找出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句子。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小结此段,加以拓展:作者在此段直抒胸臆,抒发了自己“乘化归尽,乐**命”的感慨。其实同所有的读书人一样,陶渊明也曾有“修身齐家***天下”的抱负,“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远游”(《拟古》),可他的耿介率直,特立独行,他的不屈己媚俗,令他与当时的黑暗官场格格不入,他三任三隐,个中滋味不言而喻。他的遭遇,使我们联想到屈原、李白、苏轼。(出示四人的头像)屈原,因为“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不得不怀石投江,显其高洁;李白,因为在**面前坚守高贵,不阿谀奉承,而被“赐金放还“;苏轼,因为与当权者势不两立,坚持原则,屡次被贬。

  谈到屈原,我们会想到体现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谈到李白,我们会想到显示其铮铮傲骨的名言“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谈到苏轼,我们会想到他独守高贵、不趋炎附势的心声“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那么,文中最能体现陶渊明理想追求、高洁品质的句子是哪句呢?(请同学各述己见,答案不唯一)

  三、讲课感悟

  文言文的学习,课堂很难有亮点。但是,这个教学设计有三点还是比较成功,得到了评委和专家的肯定。第一,教师的范读声情并茂,引领学生进入情境。第二,设计的人菊对话环节,情致盎然,想象力的培养这一难点突破好。第三,拓展部分,屈原、李白、苏轼的引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最后学生回归文本自然而然。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和译文 (菁选2篇)(扩展4)

——归去来兮辞教案3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1

  教学目的:

  1、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2、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教学重点:

  1、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2、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在1600多年前一位*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者。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是他隐士情怀的最好表白。(板书文题)

  二、了解作都及解题

  1、学生读注解① ,明确虽要识记的内容。学生读印发资料,详细了解陶渊明的追求及情感。

  陶渊明的家乡是靠近庐山的江南农村,他29 岁才出仕。江南农村特有的秀丽风光陶冶了他率真洁净、无拘无吏的品格。他虽然“性本爱丘山”,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青年时代的他也渴望有所作为,但生逢乱世,又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再加上“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所以几仕几隐,在41 岁那年,他毅然拂袖归田,矢志躬耕,直至终老。确实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说明他对**始终没有忘怀。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有《陶渊明集》。

  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柯》《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

  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2、【题解】本文是晋安帝义熙**(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本文虽属辞赋,但言辞浅切、畅达,旷逸之情沛然流出,自然成韵。结构井然有序、谨严绵密,匠心独运而不见斧凿之痕。

  《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1],瓶无储粟[2],生生所资[3],未见其术[4]。亲故多劝余为长吏[5],脱然有怀[6],求之靡途[7]。会有四方之事[8],诸侯以惠爱为德[9],家叔以余贫苦[10],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11],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12],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13]。何则?质性自然[14],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15]。尝从人事[16],皆口腹自役[17];于是怅然慷慨,深愧*生之志。犹望一稔[18],当敛裳宵逝[19]。寻程氏妹丧于武昌[20],情在骏奔[21],自免去职。仲秋至冬[22],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23]。

  ▲ 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明确三点理由: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注释:[1]幼稚:指孩童。[2]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瓮之类。[3]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4]术:方法。[5]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6]脱然:犹言豁然。有怀:有做官的念头。[7]靡途:没有门路。[8]四方之事:指出使外地的事情。[9]诸侯:指州郡长官。[10]家叔:指陶夔,曾任太常卿。[11]风波:指**混战。[12]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13]眷然:依恋的样子。归欤之情:回去的心情。语本《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之小人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14]质性:本性。[15]违己:违反自己本心。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16]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17]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18]一稔(rěn忍):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19]敛裳:收拾行装。[20]寻:不久。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21]骏奔:急着前去奔丧。[22]仲秋:农历八月。[23]乙巳岁:晋安帝义熙**。

  译文:我的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办法。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加以推荐,于是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这时战乱没有*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离开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来。但过了没几天,思念田园,归乡的念头就产生了。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饥冻虽是急迫之事,但违背自己本心就会使人感到十分痛苦。虽然自己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驱使;于是感到烦恼,激动不已,有愧于*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着前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针对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给这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三、诵读及整体把握

  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

  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朗读常规指导:本文属“辞”体,多为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六字句:按三拍读, 3、3顿或1、2、1、2顿。如“舟遥遥/以/轻甩,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另外还应注意语调、语气。三字句2、1顿;五字句2、3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二)教师范读一遍。提醒注意听语顿的特点。

  (三)学生诵读

  1、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2、二读——概括地读,明确韵脚,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第1段押ui 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为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2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熹微”,押i / ui 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衡宇,有酒盈樽”押un 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说的气氛;第三层“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还”“桓“,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闲适恬淡,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的境界。

  第3段用一韵,押ou 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概。

  第4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 韵,韵脚有“之”“期”“籽”“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命,追求情神**。

  3、三读——理清线索,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辞归——归途——归舍——归园——归田——归心

  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4、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四、具体赏析,体会感情:

  1、诵读第1段,思考: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明确: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形”,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思考:结合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2、诵读第2段,思考:作者辞官回乡时的心情如何?

  明确: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

归去来兮辞教案2

  教学目的

  ① 感受并体会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

  ②反复吟咏,自然成诵,感悟到本文言语之妙。

  ③重点弄清下边词语的意思并加以积累:役、奚、谏、觞、策、憩、岫、景、盘桓、畴、棹、窈窕、行、曷、期、聊。

  教学设想

  古评家曰:《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自然率直文字”,“观其词义,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又曰:“一种旷情逸致,令人反复吟咏,翩然欲仙。”自读此文,要反复体味,多朗读、吟咏,在读中体察作者的情感,感受言语的质地、芳香,深入言语肌里。不为背而背,进入情境,自然成诵,把***集中到本文的言语本身,感受言语的精妙,而不仅仅停留在字句意义的解释,方为佳境。内化言语,实现言语积淀,通过积淀言语,领悟作者心灵的搏动。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朗读两遍。一些不能读准的字音,对照注解,在文中注上音;不懂的词义,对照注释,弄清意思,重点把握上面提及的字词;但不拘泥词句的翻译,不必读一句译一句,把它当作现代文朗读一样,只在不能通畅处才看注解,把***集中到文句的特点,并注意文句所构筑的形象,为再读作铺垫。

  点拨。(一)作者及本文背景。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但到渊明时,家境衰落。29岁那年,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此后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任职时间都很短。十几年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39岁那年,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但“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后来,在亲友的劝告下,再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彭泽令便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本文作于决意归隐而尚未成行之际,为想象田园生活而得。(非课文注解所言作于辞官之初)陶渊明为什么不愿意做官?一则是因为他不愿受官场役使。他任彭泽令时,郡里派了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挂印离职。二则是因为“质性自然”。“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二)文句特点。大体为四句一节,两句一组,相对而出;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整齐而变化**;句中多用虚词,置于句腰。

  二、接力朗读一遍。本文四句一节,共十五节,分十五组同学接力朗读,每组为三位同学。轮到读的同学,注意读的表情、节奏、轻重、缓急,听的同学注意体悟作者的情感,粗略理出文章的层次。

  点拨。

  本文虽属辞赋,但言辞浅切、畅达,旷逸之情沛然流出,自然成韵。结构井然有序、谨严绵密,匠心独运而不见斧凿之痕。

  正文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之喟叹开篇,*地拔起,峻峭起势。然后顺势而展,层层流转。

  第一层写决意归去。文章以第一段的第一节后半组句和第二节承达此意。心为形体所役使,何等可悲!摆脱可悲还来得及,怎么摆脱?归隐。作者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归隐为是;过去入了迷途,今日回到正道。鄙弃官场,向往田园之情可见,文章主旨于此亦可见。

  第二层写途中归心之切。第二段第一节表达了这一层的意思。舟之慢行实为作者归去心切,“风飘飘而吹衣”,表现想象中归去的轻松欣喜之情,是归去心切的进一步强化;正因为归心切才问前路,恨晨光。田园生活是作者心灵的归宿。

  第三层写归家后家室之乐。含三节:第一节写望见家门,欣喜若狂,这与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僮仆欢迎,稚子候门”,虽没有隆重仪节,却是那般地充满人情味。二、三两节进一步抒写家室之乐。环境,有小径,有松菊,有小屋;人伦,可与幼儿嬉乐;行为,可“引壶觞”,可“眄庭柯”,可“倚南窗”,小屋虽仅“容膝”,其乐却伸至无限。生活习见事物,一经作者情感的移入,便字字生辉。

  第四层写归家后田园之乐。含两节:拄着拐杖,涉园观景,随看随歇;抚着孤松,抬眼望去,云气出岫,鸟倦飞还,太阳将落,斜晖脉脉。对自然的真诚眷恋,带给作者心灵的宁静和旷远。

  第五层由息交绝游而写与亲戚、农夫的交往之乐,含两节;第一节重申辞官归田之志,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第二节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张本。前一节息交的对象是当权者;后一节交往的对象是“亲戚”与“农夫”,与“亲戚”、“农夫”有说不完的知心话,琴书之乐,足以消忧,哪怕是农人告诉春天来了,要到***田里去耕种了,也是那般的亲切怡情。息交与交往形成鲜明对比,写息交强化交往之心志。

  第六层写出游之乐。含两节:驾着小车,经崎岖之路尽阅山丘;划着小船,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山丘之上,树木欣欣向荣;沟壑之中,泉水涓涓而流。面对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作者羡慕万物,感叹自身。

  第七层写人生感想。含第四段三节:“已矣乎”的感叹与“归去来兮”相呼应,文气一振。作者感叹活在人世没多久了,何不随心所欲?何不伸张心志?何不**自在?*厚禄不是所要追求的,神仙居住的仙境是无法找到的,还是除草培苗、登高长啸、临流赋诗吧!人应当委心顺应、乐天知命。

  文章层层推进,每一层都承上而来,既顺畅而又回折生姿,决意归去点明文旨,紧接着自然写归去之切,归去之乐,并顺着路上→居室→庭院→郊野依次展开,最后以“已矣乎”回应前文,总结全篇意旨。此中真趣,随意读来,其味无穷。

  三、根据提示,学生齐读。(第四遍)进一步细品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脉络,找出名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并说明在语境转移的情况下该怎么运用。

  提示:决意归去……,归心之切……,家室之乐……,田园之乐……,交往之乐……,出游之乐……,人生感想……。

  名句的找寻不求**,只要学生能找出来说明作用并能运用即可。以下所列,可资参考。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在文中作者以此宽慰自己。作者觉悟到过去出仕之事做错了,已经不能改正,但知道未来之事(指归隐)还可以挽救。此句在文中有明确所指,然**看,也可用于不要沉溺于往事的感伤,凡事应当往前看,抛却过去,把握未来之语境。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用“无心”、“知”两词,将云、鸟人格化,使作者之情投射于物,物与人融合一体。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率直、朴真的情感。从中可以感知自然是人情感之对象,自然着上人之色彩,便有了精神气。

  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此句为作者出游时所见的初春生机勃勃之景象,是实景,也是心景。早春光景,见归来之可乐,万物蓬勃,使作者亦心生生命短暂之感慨。披迹寻求,了悟生命之意象。

  4、“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登上东边的高冈而放声长啸,面对清澈的流水而把诗歌吟唱。作者以此句表达自己隐居田园,快然自足,读之“素怀洒落,逸气流行”。用之面对自然,豪情满怀,心生壮阔之志,亦未不可。

  四、思读。(第五遍)读为默读,并思作者言语之创造。可用对对子这一活动载体,达此目标。

  (解说:陶渊明为后人创造了精美的言语,后人读之,明白言语的意义固然重要,但文章的价值更在于言语本身。应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言语的存在,让言语连同意义,连同作者的心灵,依附于学生的心理结构,不仅为学生所知,更为学生所有。下一步活动的设计也基于此)

  (一)教师出上联,上联要求在文中提取词句组合而成;学生对下联,对句亦应在文中提取词句组合而成。只要大致能对则成,不求工整。

  上联例:小径松菊,一杯清酒名可越。此联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三句;“名可越”点明作者胸襟。

  对句例:流云丘壑,数点倦鸟亦舒心。此对句用“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两句,“亦舒心”点明作者归田园之心情。又例:稚子亲邻,几言情话忧能消。此对句用“稚子候门”、“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两句,虽对稚子恐难曰情话,但亦差可对矣。又例:清流皋畴,几首小诗气能清。此对句用“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将有事于西畴”两句,庶见能对。

  (二)自组对联。由学生联缀文中词句而成联。

  例:1、引壶觞,眄庭柯,涉园成趣;携稚子,倚南窗,观日融情。

  2、登东皋,临清流,赋诗以乐;悦亲戚,乐琴书,情话消忧。

  3、僮仆稚子,亲戚农人,此中有人伦乐;松菊倦鸟,巾车孤舟,其间寄田园之情。

  (三)悬求对句。不仅由教师向学生悬求对句,也可由学生提出上联,悬求同学对句。

  例:1、不求富贵,不期帝乡,只求乘化以归尽。

  2、 向荣之木,始流之泉,万物皆得时令。

  五、比读。(第六遍)印发教参中译文,两组学生读原文,两组学生读译文。比较原文与译文,在表达上有何不同,并对优劣作出判断。目的是领略本文言语之妙,但也不必强求。

  点拨:译文不能说不好,但比之原文,有以下几方面改变了原文的状貌:

  1、在字数上。原文以六言句为主(约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如“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译文为了把意思翻译完整、明白,增加了每句话的字数,同时也失去了原文的节奏,虽也尽量保留音韵之美,但原文中的飘逸生动之致丧失殆尽。

  2、在用词上。原文大多句子句腰衬以虚词(在全文60句中也近四分之三)。虚词的频繁使用,反映了古汉语的特点,在表达上有延宕之效,使情感得到强化。译文势必会丧失这个特点,削弱了文章的韵律,原文所具有的情致,在翻译中也相对剥落。

  3、在文句上。原文四句一节,每节两组,每组大多相对而出,反映汉语组合的**。译文也保留四句一节,每节两组,但每组之中相对之趣**减弱。如原文“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译文为“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开颜”,原文“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译文为“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因此,在自读中,更要着眼于陶渊明为我们创造的言语,在读中感受本文言语之妙。

  六、课后思考

  (一)本文主要写作者归去之乐。有人认为这乐的背后掩藏着心灵深层的悲哀,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见解?

  (答案:联系陶渊明自身的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可以这样理解的。陶渊明年轻时,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希望学而优则仕,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但东晋士族门阀观念相当严重,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客观上限制了他的求官之途,欲通过做官来伸展自己的志向不易实现。另一方面,东晋末期,**混乱,正直之士做官也难得到重用,于是他也像当时许多士大夫一样,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欲伸志而不能,内心的悲哀自然是难以避免的。同时,就文章看,陶渊明的归去之乐始终伴随着生存之限,于是在自我陶醉的同时,也不断进行自我安慰,这从文中的问句可以看出。“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曷不要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就文言文,也可见作者内心的悲哀。“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一句也透露相同的消息。但是,他在作品中把得自自然的快乐表达得如此真率,不能不说他的确有“质性自然”、“性本爱丘山”的一面。)

  (二)文章结尾,作者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想和处世哲学,是否显得消极?

  (答案:不能说不消极,但理解这种消极的思想要联系作者的经历来看,不能只作简单的判断。作者几次为官,品尝了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身在官场,作者体验到生命的扭曲,这有前面所提及的拒迎督邮例为证。相比而言,田园生活朴实、自在、真诚、舒展。因此,这种消极的思想有一定的复杂性,消极的背后有对自在生活的追求,也有对官场黑暗的鄙弃。虽可打上消极二字,但没有颓唐、痛苦之味。)

  板书设计

  1、归心之切

  2、家室之乐

  “田园将芜,胡不归”

  3、田园之乐抒发人生感想

  决意归去

  4、交往之乐(总结意旨)

  (点明主旨)

  5、出游之乐

  资料集萃

  资料卡片①

  陶渊明罢彭泽令,赋《归去来》,而自命曰辞,迨今人歌之,顿挫抑扬,自协声律。盖其词高甚,晋、宋而下,欲追蹑之不能。汉武帝《秋风词》,尽蹈袭《楚辞》,未甚敷畅。《归去来》则自出机杼,所谓无首无尾,无终无始,前非歌而后非辞,欲断而复续,将作而遽止,谓《洞庭钧天》而不谈,谓《霓裳羽衣》而不绮,此其所以超然乎先秦之世,而与之同轨者也。([宋]陈知柔《休斋诗话》)

  资料卡片②

  凡为文有遥想而言之者,有追忆而言之者,各有定所,不可乱也。《归去来辞》将归而赋耳,既归之事,当想象而言之。今自问途而下,皆追录之语。其于畦径,无乃窒乎,“已矣乎”云者,所以总结而为断也,不宜更及耘耔啸咏之事。([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

  资料卡片③

  凡看古人长文,莫以其**一篇便阁过。古人长文,皆积短文所成耳。即如此辞本不长,然皆是四句一段。试只逐段读之,便知其逐段各自入妙。古人自来无长文能妙者,长文之妙,正妙于中间逐段逐段作短文耳。([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

  资料卡片④

  开首以田园句挈全篇要领,而下面尽本此抒写,是顺提文法。结处以乐天句作全篇结穴,而上面尽照此发挥,是倒装文法。然其笔力高超,故无痕迹可寻。([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

  资料卡片⑤

  诚以天下之理,有显必有晦,有伸必有屈;当晦而不晦,当屈而不屈,此亢龙之所以有悔也。靖节生当晋末,天心人事,已大可知,潜龙勿用,此其时也。故一旦翻然改图,不俟终日。([清]李铁九《古文笔法百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3

  一.本周教学内容

  《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

  二.教学重点

  (一)作家作品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世称王右军。现存张溥辑录的《王右军集》2卷。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2.陶潜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陶渊明的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太守。外祖父是东晋名士,曾任征西大将军。不过到了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少年陶渊明生活贫穷,却胸有大志,为了干出一番事业,他刻苦研读儒家《六经》,从孔子的遗训中汲取了不少生活的智慧和固穷守节的人生信念。同时又饱读道家著作,形成了他渊博的学问和通脱的思想。青年陶渊明抱着“大济于苍生”的宏大理想,但却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等级**森严的时代,他的进步的**理想难以实现,但其为贫困生活所迫,曾几度出仕,最终远离官场,一直在田园中励志躬耕。他高洁不群、光明坦荡的人格,蔑视**、不屈从流俗的精神,固穷守节,淳朴率真的生活态度,给后代有进步理想的人树立了榜样。

  陶渊明是我国山水田园诗人的鼻祖,是屈原以后李白和杜甫以前*最伟大的诗人。现存诗歌120多首,辞赋3篇,散文6篇。他的咏怀诗数量最多,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即事兴情,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古讽今。他的辞赋散文都以朴素简洁的文笔描写真实的思想感情,真切而传神,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宋代朱熹说:“陶潜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诗源辨体》)。

  (二)背景资料

  1.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两晋**恐怖,**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虽然文中流露出很浓重的“修短随化”的消极情绪,但作者能够驳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之气,揭示生老病死的自然和必然,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这在东晋老庄思想泛滥的时代是较为难得的,《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2.《归去来兮辞》一文写于晋安帝义熙**(405),陶渊明41岁。是作者辞去彭泽县令,初归田园时所作。他辞官的原因主观上是本性自然,不喜为官;客观上是急于奔程氏妹之丧。文中表达了作者脱离官场的喜悦和回归田园的乐趣,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心为形役误入尘网的追悔以及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悲伤。

  (三)关于文体特点

  1.《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2.“辞”这种文体有何特点?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

  辞,文体名,是一种抒情赋体,一般要押韵,有的还可以歌唱。此文是作者辞去彭泽县令归园田后所作。“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来”,助词,无义。“兮”,吧、啊,语气助词。清人毛庆番说:“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表明了作者渴望归隐田园,返归自然的兴奋之情。

  (四)内容结构

  1.《兰亭集序》: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地的地理环境及景物、当日天气和宴集的感受,是实写,以一“乐”字为基调;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

  2.《归去来兮辞》:

  (1)第一自然段中对全辞具有总括作用的诗句是哪一句?后文是怎样围绕这句诗展开的?

  答:对全辞具有总领作用的诗句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作者对“昨非”一笔带过,而着力突出“今是”,并紧紧抓住辞官和归田这两个环节作为全篇的中心内容,进而精心进行结构布局。全篇分为四段:首先以“归去来兮”为挚题,旨在强调“归来”后的种种情趣,表明自己躬耕的坚定意志;其次写归途和到家后的情景,用一连串的画面,表现出自己对**生活的长期渴望得以实现的欢呼雀跃的情状;再其次写归家后的生活,突出表现自己归后有田中之乐,真正达到了心物契合,趣味盎然,托意深远的境界;最后以“已矣乎”为挚领,从人生哲理的角度,进一步肯定其归来的行动是必然的归宿。

  (2)本篇的第二自然段写归途和到家的情状,作者按照怎样的思路来描述这一过程的?

  答:写归来,由水路到陆路,借“舟遥遥”“问前路”点出。到家时,先见“衡宇”,再入“门”,过庭院,步“三径”,然后“携幼入室”,由外到内,由远而近,脉络清晰。又从“室”字,生发出下文的“窗”、“园”。到了“园涉日以成趣”以下八句,写他初归后的日常生活,又反过来由室内写到窗外,由近到远,笔墨变换,毫不呆板。(分析局部思路,要先判断本局部的表达特点。比如这一段是记叙性文字,就要按其记叙过程和在这一过程描写中所暗示的作品阶情感进行分析,把握具有内容转换作用的词语,以点带面。)

  (3)第一段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四句是怎样将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起来的?

  答:此四句总写归途景象。天还未大亮就上路,先乘船,后上陆,轻舟摇荡,晓风吹衣,表现出一种如释重负的欢快。向征夫“问”路,“恨”晨光烹微,把恨不得立刻到家的急近心情写得活灵活现。将“舟”、“晓风”、“征夫”、“前路”、“晨光”等物象所组成的画面与对作者回家过程叙述结合在一起,一路风光一路情,抒发了作者归隐田园的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4)文中第二自然段中的“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八句是如何表达自己归隐田园的喜悦之情的?

  答:这八句总写刚到家时的情景,逼真如画。作者用轻快、急促的节奏,叙写自己刚到家门,狂喜飞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以及自己携子穿堂入室,庆幸松菊犹存,直到举家欢宴,开怀畅饮。这连续转换的画面,表现出他对自己生活的长期渴望得以实现时的欢呼雀跃情状,也流露出他对子女、家僮的慈爱,对田园景物的关怀,以及享受家庭团聚的乐趣。作者的淳厚天性和赤子之心从文字中流溢而出。这是叙事、写景与抒情水乳 交融的绝妙笔墨。

  三.教学难点

  (一)《兰亭集序》的情感:

  第一自然段,记叙了*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的心情。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二)《归去来兮辞》:

  1.全篇怎样围绕“归”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答:“归”字为一篇之眼目,作者处处有点晴之笔。首句言“归”,次句又以反话语气问“胡不归”;第二段写初“归”之乐,也不离归意;第三段又以“归去来兮”开头;最末一段,“聊乘化以归尽”而收束。作者反复申述归田之意,反复抒发归耕之乐,意在表达自己对仕途生活的厌倦和对**生活的向往。全篇一气贯通,中心突出,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答:作者用“无心”和“知”三字,把云和鸟感情化和人格化。以云的无心出山,象征自己的无意求富贵而出来做官;借鸟的倦飞还巢,象征自己的急于辞官归田,含蓄表达了他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之情和对**生活的向往。这两句既是兴象,又是喻象;既是写实景,也是写心境,可谓情景交融,托意深远。

  3.本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是一篇抒情小赋。它写出了陶渊明辞官归田的意志。全文素怀洒脱,逸气流行,真挚坦诚,可谓情真、事真、意真、境真。它所抒发的情感简单明快,强烈奔放,丰富深厚,有脱离官场的喜悦和归隐田园的乐趣。赋中不仅表现了作者质性自然、恬淡闲适的襟怀,而且还显示了作者高傲的个性与坚贞的节操。此外,还饱含着作者对于人生深沉的哲理思考。总之,这是一篇同上层社会分手告别的诗的宣言,可谓苦、辣、酸、甜、咸五味俱全,凝聚着作者丰富复杂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如果我们仅仅把它看做是抒发作者弃官归田的轻松与喜悦,那是无法全面深入地领会作品深沉丰富的意蕴的。

  (认识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旨,要善于从作者富于暗示的语言中筛选出最重要的相关信息,并且要从表象深入到作者向我们展示阶情感世界中去,做到抓住关键语句,准确体会,合理概括。)

  【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吾与汝毕力*险

  C.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D.毕礼而归之

  2.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曾不知老之将至

  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对下面两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4.与“齐彭殇为妄作”中“齐”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范增数目项王B.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人

  C.沛公欲王关中D.亲贤臣,远小人

  5.下列各句加点词古今义不同的两项是()

  A.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B.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E.曷不委心任去留

  F.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6.下列句中省略内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或因寄所托,放流形骸之外

  B.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C.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D.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以经丘

  7.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②而绝秦赵之欢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8.对下列两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悟已生之不谏

  ②复驾言兮焉求

  A.①规劝②语助词

  B.①挽回②疑问代词

  C.①挽回②兼词于+之

  D.①规劝②疑问代词

  9.下列对加点词的用法,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①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②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③项伯**,臣活之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10.对下面两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实迷途其未远③感吾生之行休

  ②不知其何许人也④巨是凡人,行将为人所并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11.下面五个句子分编为四组,从语意关系的角度看,正确的一项是()

  ①田园将芜,胡不归

  ②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③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④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⑤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A.①③⑤B.①③④C.①④⑤D.①②⑤

  二.阅读下文,完成13~19题

  鲁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鲁效力麾下。一日,令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代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①:“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②:“咄!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鲁心敬之而无言。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嗓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鲁曰:“吾暍,具汤浴我。”径诣别室,且浴且思,竟不能无动。良久,击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③:“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④:“毋累公。”鲁掷印铿然,厉声曰⑤:“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去。合邑士民焚香送之。(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注:中暑,很热。

  18.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文镜督河南严督:督察。

  B.鲁为微行微行:隐藏身份,改装出行。

  C.无游目视者游目:左右顾盼。

  D.合邑士民焚香送之合:全。

  13.文中标序号的五个“曰”字编为四组,说话人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②B.②④C.③⑤D.④⑤

  1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

  A.草冠骑驴入境

  B.鲁心敬之而无言

  C.径诣别室,且浴且思

  D.且贤称噪于士民

  15.“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4分)

  A.看见一些貌似书生的人惊慌地在一起商量

  B.看见一些穿着读书人衣服的人聚集在一起谋划

  C.看见一些衣冠整齐的读书人小心翼翼地在一起谋划

  D.看见一些书生打扮的人聚集在一起商量

  16.“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4分)

  A.依照*常的办法去办事的人,不是真正的读书人

  B.按照一般的方法去做事的人,不是男子汉大丈夫

  C.按照*庸的方法去做事的人,不是男子汉大丈夫

  D.依照*凡人的办法去行事的,不是真正的读书人

  17.能表现鲁亮侪“奇男子”举动的句子是(只填序号)(3分)

  ①鲁效力麾下

  ②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

  ③与之印,不受

  ④良久,击水誓曰

  ⑤鲁掷印铿然,厉声曰

  ⑥吾暍甚,具汤浴我

  1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鲁亮侪谨言慎行,遇事不轻易表态,因而被田文镜派往中牟取代李令。

  B.鲁亮侪声称天热,要求洗澡,是想借此独自思考一下。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

  C.鲁亮侪沿途察访士民对李令的反映,到中牟后又观察他的外貌和衣着,对李令十分敬佩。

  D.鲁亮侪下不顾利害,保护李令,中牟士民都感谢他,而李令认为鲁会受到牵连。

  【励志故事】

  你与目标之间有多远

  威廉·科贝特辞掉了报社的工作,一头扎进文学创作中去。可他心中的“鸿篇巨制”却一直写不出来,他感到十分痛苦和绝望。

  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朋友,便不由地向他倾诉了自己的苦恼。朋友听了后,对他说:“咱们走路去我家好吗?”“走路去你家?至少也得走上几个小时吧……”朋友见他退缩,便改口说:“那咱们就到前面走走吧。”

  一路上,朋友带他到射击游艺场观看射击,到动物园观看猴子。他们走走停停,不知不觉,竟走到了朋友的家里。几个小时走下来,他们都没有一点疲惫的感觉。在朋友家里,威廉·科贝特听到了让他终身难忘的一席话:“今天走的路,你要记在心里,无论你与目标之间有多远,也要学会轻松地走路。只有这样,在走向目标的过程中,你才不会感到烦闷,才不会被遥远的未来吓倒。”

  就是这番话,改变了威廉·科贝特的创作态度。他不再把创作看作一件苦差事,而是在轻松的创作过程中,尽情地享受创作的快乐。不知不觉间,他写出了《莫德》《交际》等一系列名篇佳作,成为**一位知名的专栏作家。

  [寄语]我们的目光不可能一下子看到数十年之后的变化,我们的手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触摸到数十年后的那个目标,其间的过程,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快乐的心态去完成呢?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和译文 (菁选2篇)(扩展5)

——《登高》原文和译文及赏析3篇

《登高》原文和译文及赏析1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赏析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和译文 (菁选2篇)(扩展6)

——语文《归去来兮辞》的教学反思 (菁选3篇)

语文《归去来兮辞》的教学反思1

  我首先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掌握必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如“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了解辞赋特点;体悟作者超出尘世的隐逸的情感。而教学难点就在于诵读中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我采用了诵读和了解背景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达则兼济天下”规范了多少*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我们一起学习了他的名篇《归去来兮辞》,看我们能从中找到他醉情于山水田园之乐的原因,并体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

  终于,我比较成功地让学生理解了作者的复杂的情感,并且使学生能从中得到正面的影响——追求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语文《归去来兮辞》的教学反思2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才能更深刻的领会其中的神韵。只有多读多思才能对作品有更透彻的理解,才能真正的体味作者的良苦用心,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我觉得这也是更好进行教学工作的前提。

  我所在的学校实行分层次教学,本学期我所执教的教学班跨了两个层次,这就给我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生基础不一样,所以教学起点也会有所差别,而且必须照顾到所有学生,所以在备课时我有意识的将A层次的起点提高,B层次的起点降低,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的教学情境和自己的教学预设有差别。

  首先,教师应该注意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其实是老生常谈,《归去来兮辞》对于B层次的同学有点吃力,所以上课时他们的状态并不是最好的,这时教师就应该适当的停下自己匆匆的脚步,扭转这种状态,让学生尽快进入课堂的角色当中。如果这时我能想起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和酒的关系》,给学生讲讲魏晋时期的风尚,或者讲讲名人眼中的陶渊明,抑或是讲讲陶渊明的轶事,我想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就会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但是当时我只是提醒学生注意,过了一段时间有些学生又昏昏欲睡,我就是在这种反复的提醒中度过了这堂课,可见这堂课的效率有多差。

  其次,课堂教学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给A层次同学上课时,我以为他们的基础不错,可以适当的多拓展一些知识,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在讲序的时候我有意识的多扩充了一些字词,把学生学过的没学过的字词,都讲给他们,表面上看学生多了解了很多基础知识然而实际上从第二节课反馈的情况看,第一节课的效率并不高,这就告诉我,课堂教学内容并不一定是越多越好,关键是学生能否掌握。对于本文我觉得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语文《归去来兮辞》的教学反思3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本次焦作市优质课比赛。本次比赛,我抽的课题是《归去来兮辞》,这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抒情散文,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辞赋,在教学设计上着实让我为难。本文该作为一篇文言文来讲,还是作为一首诗歌来上?课文的定性问题,关系到整个教学的`设计。若是古文教学难免要注重于基本常识,若是诗歌,则对字词不过于强求而侧重于感情的赏析与学生的感悟。最初设计,面面俱到,将重点放在内容和感情上,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梳理文言知识,结果以失败告终。散乱无味,重点不突出是第一次试讲留给听课老师的印象。于是在赵保珍老师,王军芳老师和语文组其他同仁的指导和建议下大改教学思路,确定字词以课堂检测的形式来处理,教学重点则根据课文线索“归去之因、归去之情、归去之悟”大胆取舍,舍“因”去“悟”留“情”。在经历了三次改稿五次试讲之后,于5月9日下午走**市优质课的讲台。

  然而,课堂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走下讲台之时,便是遗憾之始。遗憾对文本挖掘太浅,遗憾课堂诵读太少,遗憾与学生距离太远,遗憾自己自信不足……掩卷沉思,反思如下:

  一、文本挖掘浅

  从抽到题目的那刻起,茫然便一直伴随着我。在备课的一个星期里,赵老师曾多次提醒我“静下心来研读文本,要先有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再去理清思路,设计教学。”但回头思考,自己做得并不到位。第一次试讲时的全盘否定,第二次试讲时的不够投入,第三次试讲时太过随意的课堂语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我乱了分寸。使得原本就不擅长讲古文诗歌的我,更觉诗歌古文之深不可测,难以驾驭。于是大改教学思路,精心锤炼语言,回头反思,似乎本末倒置了。因为在初次试讲被**之后我更侧重于教学环节和教学语言的斟酌,忽视了对文本的挖掘。于是在引导学生通过景语体会作者情感处理“归去之情”这个教学重点时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二、课堂诵读少

  在教学设计上既然以诗定位,就应以朗读感知为中心。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读的充分,是学诗的根本,读好了,字词便不是问题,情感也不再是难题。通过诵读让学生细细品味,体会文章语言,进而探究归去之因、归去之悟及作者情感,这本是水到渠成之事,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却没有注重引导学生诵读。虽然也有诵读环节,但读的太少,读的不够,故在“归去之悟”这个环节中学生回答稍显吃力。这样就给听课教师造成“课堂设计不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印象。其实,在教学设计中之所以将“归去之悟”放在“归去之因”之后,一是因为课下注释非常详细,设想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难度不大,应该能很容易找出答案。二是想要突出“归去之情”这一重点,让学生在赏析“情”的过程中由田园之乐上升到精神之乐,进而感受“悟”,因此我采用了“由果溯因”法。

  但由于在课堂上让学生读的太少,致使他们**容理解不够,导致了教学过程的不够流畅。

  三、学生距离远

  *老师一语“《归去来兮辞》教学中,执教老师始终没有走近学生,使老师没有了亲和力与学生产生了距离”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在*时的教学中自认为自己不算是没有亲和力的老师,为何会在市优质课上与学生产生距离?失去亲和力?反思原因,距离是由于缺乏大赛经验导致紧张、不够自信造成的!故而忽略了走进学生,忽略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使得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另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己对文章挖掘不深,把握不到位。所以,我认为深入挖掘文本,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感悟和看法是讲好一节课的决定性因素。

  虽有遗憾,但也收获颇丰。

  经历这次优质课,我认识到了语文老师良好的语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深入挖掘文本,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能够熟练运用精炼简洁的课堂语言是上好一节课的亮点,将亲和力融入课堂能使一节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获取知识,而非“被灌”。

  经历这次优质课,我也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力量。感谢赵保珍老师,王军芳老师对整个教学设计的指导和建议,感谢她们节节不落,认真仔细的听评,感谢她们对我教学语言的锤炼。感谢张军红老师,焦丹丹老师加班加点不厌其烦地对导学案及课件的修改。感谢姬琰囡老师在我8号下午去见学生时给我的勇气和帮助,感谢所有语文组老师对我的鼓励!可以说,我的成绩是语文组共同努力的结果。

  优质课结束了,但我的成长才刚刚开始。成绩只是一时,成功也只是一事,而成长才是一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自己在语文教学的成长而奋斗!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和译文 (菁选2篇)(扩展7)

——归去来兮辞并序翻译 (菁选2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翻译1

  1 耕植不足以自给:耕:耕田。植:植桑。以:来。给:供给。

  2 幼稚盈室,缾无储粟:幼稚:指孩童。盈:满。缾:同”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bèng)、瓮之类。

  3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资:凭借。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

  4 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

  5 脱然:轻快的样子。有怀:有所思念(指有了做官的念头)。

  6 靡途:没有门路。

  7 会有四方之事: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会:适逢。四方:意为到各处去

  8 诸侯:指州郡长官。

  9 家叔:指陶夔(kuí),当时任太常卿。以:因为。

  10 见:被。

  11 风波:指**混战。静:*。

  12 惮:害怕。役:服役。

  13 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

  14 眷然:依恋的`样子。归欤(yú)之情:回去的心情。

  15 何:什么。则:道理。

  16 质性:本性。矫厉:造作勉强。

  17 切:迫切。违己:违反自己本心。 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

  18 尝:曾经。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

  19 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

  20 怅然:失意。

  21 犹:仍然。望:期待。一稔(rěn):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

  22 敛裳:收拾行装。宵:星夜。逝:离去。

  23 寻:不久。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

  24 情:吊丧的心情。在:像。骏奔:急着前去奔丧。

  25 仲秋:农历八月。

  26 事:辞官。顺:顺遂。心:心愿。

  27 乙巳岁:晋安帝义熙**。

归去来兮辞并序翻译2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和译文 (菁选2篇)(扩展8)

——文言文《归去来兮辞》知识点全梳理

文言文《归去来兮辞》知识点全梳理1

  一、文学常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 五柳先生 ,谥号 靖 节 ,入刘宋后改名 陶 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田园生活 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三、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

  倚 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四、一词多义:

  心:1、因事顺心(心愿)

  2、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夫:1、问征夫以前路(名词)

  2、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

  故:1、故便求之(所以)

  2、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 ,朋友)

  之:1、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

  2、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

  3、四方之事(助词“的”)

  奚:1、奚惆怅而独悲(为 什么)

  2、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而:1、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2、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3、时矫首而 遐观(表修饰)

  4、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

  以:1、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把)

  2、舟遥遥以轻飏(连词,表修饰)

  3、问征夫以前路(介词,往)

  4、引壶觞以自酌(介词,表承接)

  5、云无心以出岫(连词,表修饰)

  6、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

  7、请息交以绝游(连词,表并列)

  8、乐琴书以消忧(连词,表目的)

  9、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

  五、古今异义:

  (1)于时风波未静

  风波:古义:指战乱。

  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

  人事:古义:指做官。

  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 ,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古义:不久。

  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

  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

  幼稚:古义:小孩。

  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

  慷慨:古义:感慨。

  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

  恨:古义:遗憾。

  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古义:指耕种之事。

  今义:指发生某事。

  六.指出文言句式:

  1、皆口腹自役(判断句“皆”表判断)

  2、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 “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4、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

  5、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6、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7、乐夫天 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

  8、情在骏奔(省略句省略主语“余”)

  9、寓形宇内复几时(省略句“形” 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10、稚子候门(省略句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1 1、遂见用于小邑(被动句,见,被)

  12、以心为形役(被动句,为,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