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式方程的优秀教学设计3篇

分式方程的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并掌握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探索方程的解法,经历和体会解分式方程的必要步骤,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思想中的"转化"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索如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并掌握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 :探索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为帮助四川受灾的人们重建家园,某中学号召同学们自愿捐款。已知第一次捐款总额为2000元,第二次捐款总额为2150元,第二次捐款人数比第一次多15人,而且两次人均捐款额恰好相等。

  根据以上信息你能分别求出两次捐款的人数吗?

  若设第一次捐款人数为X人,第二次捐款人数为 ( ) 人。

  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为( )。

  这个方程的分母中含有未知数,与以前学过的方程不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分式方程。(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

  (一).分式方程的定义:

  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以前学过的像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这类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整式方程

  反馈练习

  (二).探索分式方程的解法

  1.回顾整式方程的解法

  解方程(解上面练习中的第三题)

  师生共同回顾:解整式方程的步骤

  (1)去分母,(2)去括号, (3)移项, (4)合并同类项, (5)化未知x的系数为1

  2.如何解分式方程呢?

  (学生尝试完成,然后集体补充步骤)

  解方程:2000∕X=2150/X+15

  解:方程两边同时乘以X(X+15),得

  2000(X+15)=2150X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200

  则200+15=215

  检验:把x=200代入原方程,

  因为左边=10 右边=10

  所以左边=右边

  所以x=200是原方程的解。

  3.归纳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一是去分母,二是解整式方程,三是检验

  4.例题解方程:

  (生**完成,师指导)

  分式方程的增根:不适合原方程的整式方程的根,叫原方程的增根。

  师:解分式方程必须进行检验!

  [师]怎样检验较简单呢?还需要将整式方程的根分别代入原方程的左、右两边吗?

  [生]最简单的检验方法是: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若使最简公分母为零,则是原方程的增根;若使最简公分母不为零,则是原方程的根.是增根,必舍去。

  三.应用升华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会了解分式方程,明白了解分式方程的三个步骤缺一不可,我明白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为什么会产生增根。

  五.布置作业:

  本小节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解分式方程时,如果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写出将分母进行因式分解的步骤来,从而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找出最简公分母

  2.对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要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和讨论。

分式方程的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用分式方程的数学模型反映现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2、用分式方程来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运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经历建立分式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模型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1、审明题意,寻找等量关系,将实际问题转化成分式方程的数学模型。

  2、根据实际意义检验解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

  寻求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寻求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做一做,(记作3、4、3 A)

  第二张:例3,(记作3、4、3 B)

  第三张:随堂练习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前两节课,我们认识了分式方程这样的数学模型,并且学会了解分式方程。

  接下来,我们就用分式方程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Ⅱ、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片(3、4、3 A)

  做一做

  某单位将沿街的一部分房屋出租。每间房屋的租金第二年比第一年多500元,所有房屋出租的租金第一年为9。6万元,第二年为10。2万元。

  (1)你能找出这一情境的等量关系吗?

  (2)根据这一情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师]现在我们一块来寻求这一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分式方程的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分式方程的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1)

——《分式方程》教学设计5篇

《分式方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并掌握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探索方程的解法,经历和体会解分式方程的必要步骤,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思想中的"转化"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索如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并掌握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 :探索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为帮助四川受灾的人们重建家园,某中学号召同学们自愿捐款。已知第一次捐款总额为20xx元,第二次捐款总额为2150元,第二次捐款人数比第一次多15人,而且两次人均捐款额恰好相等。

  根据以上信息你能分别求出两次捐款的人数吗?

  若设第一次捐款人数为X人,第二次捐款人数为 ( ) 人。

  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为( )。

  这个方程的分母中含有未知数,与以前学过的方程不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分式方程。(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

  (一).分式方程的定义:

  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以前学过的像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这类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整式方程

  反馈练习

  (二).探索分式方程的解法

  1.回顾整式方程的解法

  解方程(解上面练习中的第三题)

  师生共同回顾:解整式方程的步骤

  (1)去分母,(2)去括号, (3)移项, (4)合并同类项, (5)化未知x的系数为1

  2.如何解分式方程呢?

  (学生尝试完成,然后集体补充步骤)

  解方程:20xx∕X=2150/X+15

  解:方程两边同时乘以X(X+15),得

  20xx(X+15)=2150X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200

  则200+15=215

  检验:把x=200代入原方程,

  因为左边=10 右边=10

  所以左边=右边

  所以x=200是原方程的解。

  3.归纳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一是去分母,二是解整式方程,三是检验

  4.例题解方程:

  (生**完成,师指导)

  分式方程的增根:不适合原方程的整式方程的根,叫原方程的增根.

  师:解分式方程必须进行检验!

  [师]怎样检验较简单呢?还需要将整式方程的根分别代入原方程的左、右两边吗?

  [生]最简单的检验方法是: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若使最简公分母为零,则是原方程的增根;若使最简公分母不为零,则是原方程的根.是增根,必舍去。

  三.应用升华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会了解分式方程,明白了解分式方程的三个步骤缺一不可,我明白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为什么会产生增根。

  五.布置作业:

  本小节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 解分式方程时,如果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写出将分母进行因式分解的步骤来,从而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找出最简公分母

  2.对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要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和讨论。

《分式方程》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分式方程”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6章第3节的内容,是继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初中阶段所讲授的又能一种方程的解法。本节课是在继分式的内容及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之后所讲述的一个内容,其实际上就是分式与方程的综合。因此本节课可以看作是一个综合课,同时分式方程的解法也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分两次学习过整式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他们对于整式方程特别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其基本思路(使方程逐步化为x=a 的形式)已经比较熟悉,而分式方程的未知数在分母中,它的解法比以前学过的方程复杂,需通过转化思想,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

  三、教学目标:1、明确什么是分式方程?会区分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

  2、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3、知道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并学会如何验根。

  四、教学重点:分式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

  五、教学流程

  1、忆一忆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2)什么叫分式?

  (3)结合具体例子说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旧知识的回忆自然引出新知识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2x-(x-1)/3=6 3x/4+(2x+1)/3=0

  2、猜一猜

  板书课题“分式方程”,让学生猜一猜其概念,结合分式和方程的特点学生易得出: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

  设计意图:采用这种形式引入今天的话题,让学生觉得不是在上数学,而象是在拉家常,让学生没有负担,另外,学生在前面的回忆的基础上很容易猜出来分式方程的概念。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单,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辨一辨

  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分式方程,并说出为什么?

  1/(x-2)=3/x x(x-1)/x=-1 (3-x)/=x/2

  2x+(x-1)/5=10 3/x=2/(x-3) (2x+1)/x+3x=1

  指出: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分母中含不含未知数)

  设计意图:学生说出来了分式方程的概念还远远不够,通过这道题使学生更进一步的巩固分式方程的概念。 (x-1)/x=-1这个方程可能学生会有争议,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后,老师可总结,在判断方是否为分式方程时,不能化简,以形式为准。

  4、想一想

  提出该如何解方程呢?让学生讨论后得出:

  通过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以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回忆最简公分母的定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想该如何解,然后老师加以指导,这样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真正是课堂的主人,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5、试一试

  (1)80/(x+5) (2)1/(x-5)=10/x.x-25

  方程两边同乘以 x(x+5)得: 方程两边同乘以(x+5)(x-5)得:

  80x=60(x+5) x+5=10

  80x=60x+300 x=5

  20x=300

  x=15

  提醒学生检验,对比两个方程发现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提醒学生检验,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而自然引出话题。

  6、议一议

  分式方程为什么会产生增根?(两边都乘以了一个零因式,但这个根是整式方程的解)所以分式方程的检验代入最简公分母即可,提出,分式方程能不检验吗?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分式方程必须检验,因为分式方程的检验是为了看是不是增根,而不是检验对错,所以必须检验。

  7、说一说

  老师帮忙总结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1、程两边都乘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

  2、解这个整式方程。

  3、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它的值是否为零,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值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可简单记作:一化二解三检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上升到一个理论高度。

  8、做一做

  解方程: (1)2/(x-3)=3/x (2)x/(x-1)-1=3/(x-1)(x+2)

  体验解分式方程的完整过程。

《分式方程》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分式方程的起始课,要求能从实际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分式方程的概念。学生认知的基础是:已掌握简单的整式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学习过分式的四则运算。分式方程概念的学习,为分式方程的解法及运用的学习做了极为必要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分式方程的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列分式方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列分式方程

  教学难点:列分式方程。

  三、教育理念及教法依据:

  采用建构**教学模式,运用成功教育及赏识教育理念设计教学。

  四、教学程序

  1.情境1.

  (出示)有两块面积相同的小麦试验田,第一块使用原品种,第二块使用新品种,分别收获小麦9000kg和15000kg。已知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比第二块少3000kg,分别求这两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

  设计发问:(1)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每一个数据的意义吗?

  (2)你能尽可能从题目中找到等量关系吗?

  答:①两块地的面积相等;

  ②第一块地的产量为9000kg;

  ③第二块地的产量为15000kg;

  ④第一块地的单位面积产量比第二块少3000kg;

  (3)你还能找到哪些隐含的数量关系?

  答:⑤总产量/总面积=单位面积产量

  (4)如何选设未知数?(通常设直接未知数,如建立方程困难则选设间接未知数)

  (5)哪些关系可以用来建立代数式?哪一个关系用来建立方程?

  (6)如何建立方程?

  解:设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产量为xkg,则第二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是(x+300)kg. 由题意得9000/x=15000/(x+3000).

  (教师板书等量关系及所列方程)

  设计意图:(1)以问题串的形式形成师生之间的对话,推进学生的思维,突破学习的难点;

  (2)呈现列方程的通用方法:分析数据——找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建立相关的代数式——建立方程;

  (3)如果学生的回答思维跳跃较大,教师采取追问的方式,将思维的关键步骤凸显出来,使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能积极地跟进;

  (4)提醒学生:

  ①通常设一个未知数至少需要建立一个方程,设两个未知数至少需要建立两个方程;

  ②等量关系或用来列代数式或用来建立方程,不能重复使用;

  ③学会用代数式思考问题;

  ④列方程的思想要“深入人心”。

  2.情境2.

  (出示)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公路,一条是全长600km的普通公路,另一条是全长480 km的高速公路。某客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均速度比在普通公路上快45km/h,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是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时间的一半。求该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

  **教学:分成男生、女生两个阵营,就以上问题,一方同学依次发问,另一方依次应答。**方围绕问题,想问什么就问什么,问清楚问透彻;应答方有问必答。

  如,女生问:(1)请解释题中数据的意义?

  (2)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

  男生答:路程:普通公路全长600km,高速公路全长480km;

  速度关系:客车在高速公路上的速度比在普通公路上快45km/h;

  时间关系:走高速所用时间是走普通公路用时的一半。

  行程问题中三个量之间的基本关系: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女生问:如何设未知数?如何建立代数式?如何建立方程?

  男生答:解:设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需要xh,则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需要2xh,根据题意,得600/x-480/2x=45.

  女生追问:哪些数量关系被用来列代数式?哪些关系被用来建立方程?

  男生答(略)

  设计意图:(1)变“师生问答”为“男生、女生的问答”,将问题的分析解决变成一个双方斗智的游戏,一个模拟的思维游戏,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问答中不同阵营的学生可以追加发问,可以补充回答,通过问题的解决既培养斗智斗勇的竞争意识,又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教师要做一个好的观察者,适当指导,保证学生思维是活跃的,思维方向是正确的;

  (4)同时注意**教学时间。

  3.情境3.为了帮助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重建家园,某学校号召同学们自愿捐款,已知第一次捐款总额为4800元,第二次捐款总额为5000元,第二次捐款人数比第一次多20人,而且两次人均捐款额恰好相等。求两次捐款人数各是多少。

  **教学:双方阵营互换角色

  解:设第一次捐款人数为x人,则第二次捐款人数为(x+20)人,

  由题意,得4800/x=5000/(x+20).

  4. 形成概念

  问(1)以上所列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归纳形成概念: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问(2)“分式方程”与“分式”有何不同?“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有何不同?

  (3)判断:下列关于x的方程,是分式方程的是?

  a.(x-1)/3a=2x;b.(m+n)/x=2+(3+n)/x;c.(2+x)/5=3+(3+x/6;d.x/a-a/b=b/a-x/b.

  设计意图:通过新旧概念的比较明确新概念,通过判断强化新概念。

  5.(人人过关)

  练习1.据***《20xx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20xx年吸收外国投资额达53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3%。设20xx年我国吸收外国投资额为x亿美元,请你写出x满足的方程。你能写出几个方程?其中哪一个是分式方程?

  教学设计:

  (1)突破难点:百分数13%是“比谁增加了13%”?

  (2)每位学生至少列出三个方程;

  (3)学生**解题,教师板书学生的答案,供大家彼此借鉴,互相学习。

  练习2.某运输公司需要装运一批货物,由于机械设备没有及时到位,只好先用人工装运,6h完成了一半任务,后来机械装运和人工装运同时进行,1h完成了后一半任务。如果设单独采用机械装运xh可以完成后一半任务,那么x满足怎样的方程?

  教学设计:

  (1)本题是工程问题的情境;

  (2)学生**完成,互相交流答案,教师点评。

  6.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小组交流,派**发言)

  (2)在双方问答的对决中,哪个阵营思维更活跃,更具合作意识,请表决,并为胜方热烈鼓掌。

《分式方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经历分式方程的概念,能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作用.

  2.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方程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人体,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进取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

  教学难点:

  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有两块面积相同的小麦试验田,第一块使用原品种,第二块使用新品种,分别收获小麦9000kg和15000kg。已知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比第二块少3000kg,分别求这两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你能找出这一问题中的`所有等量关系吗?(分组交流)

  如果设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为kg,那么第二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是xxkg。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xxxxxx

  二、讲授新课

  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公路:一条是全长600km的普通公路,另一条是全长480km的高速公路。某客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均速度比在普通公路上快45km/h,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是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时间的一半。求该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

  这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如果设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为h,那么它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为xxh。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xxxxxx。

  学生分组探讨、交流,列出方程.

  三、做一做:

  为了帮助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重建家园,某学校号召同学们自愿捐款。已知第一次捐款总额为4800元,第二次捐款总额为5000元,第二次捐款人数比第一次多20人,而且两次人均捐款额恰好相等。如果设第一次捐款人数为人,那么满足怎样的方程?

  四、议一议:

  上面所得到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有什么区别?

  五、随堂练习

  (1)据***《20xx年全球投资报告》指出,*2002年吸收外国投资额达53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3%。设2001年我国吸收外国投资额为亿美元,请你写出满足的方程。你能写出几个方程?其中哪一个是分式方程?

  (2)轮船在顺水中航行20千米与逆水航行10千米所用时间相同,水流速度为2.5千米/小时,求轮船的静水速度

  (3)根据分式方程编一道应用题,然后同组交流,看谁编得好

  六、学习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分式方程》教学设计5

  一、学习内容定位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分式方程的应用》是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6.3分式方程中第三课时内容。它是分式方程解法的延展与最终归宿,也是本章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从知识的掌握来看,本节课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和运用;从学生的学习发展来看,它将为研究数学问题提供研究思想与方法,利用分式方程解决社会热点问题,是中考必考内容。在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作用重要,意义重大。

  二、学习目标认定:

  1、知识目标:指导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求解——解释解的合理性”的过程,学会从题中寻找等量关系,掌握列分式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方法。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面对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运用所学数学方程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在互动合作学习中发展能力,强化方程思想应用意识。

  三、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审题、寻找等量关系,将实际问题转化成分式方程的数学模型。

  2、学习难点: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审题设元、寻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正确解答。

  四、学情分析

  在初一时,学生就学习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明白遇到实际问题可以列方程解决,但分析问题能力、审题能力、寻找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弱,依然影响学生学习。上一节通过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会解分式方程,理解了增根的含义,会检验分式方程的根,为继续学习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奠定了基础。

  五、教学策略

  1、难点突破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从不同角度展示找出的等量关系,在交流中质疑、在质疑中辨析、在辨析中**认识,掌握寻找等量关系的一般方法。

  2、学法分析

  让学生根据教材和教师提供的预习学案先进行自我探究,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探究心得与疑难问题,在质疑辨析、互动交流中归纳总结,纠错矫枉,达成共识,实现学习目标。

  3、教法分析

  (1)情境互动法:整节课始终围绕“分式方程的应用”这条主线,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分式方程,体验解题过程,学会寻找等量关系,掌握列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

  (2)点拨指导法:在学生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点、易混点、疑难点以及学习中应注意事项、方法规律、适时点拨,进而达到强调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将讨论交流推向**、引向深入。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通过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门面房出租信息,引出要学习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学情**、收集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为**大家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3)合作探究、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纠错矫枉,感悟寻找等量关系,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点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时,教师对如何寻找等量关系进行点评,强调易错易混之处,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5)达标检测、这既是学生对分式方程的理解和应用,也是方程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应由学生**完成以达到检测学习效果的目的,帮助教师全面掌握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6)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吸收、内化整合,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查缺补漏,促进学生整体提高。


分式方程的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2)

——分式方程的教学设计3篇

分式方程的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分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面学习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打下基础。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渗透类比转化思想。

  学情分析: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从教师的教学角度上看:教师是进行数学活动的**者、引领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从学生的学习角度上看: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师生的合作角度上看:数学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即要促进学生发展,也要促进教师成长。教师作为教学主导,学生是主体作用

  我们这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具有一定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的学习方法:

  1、类比学习的方法。通过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类比得到分式方程的解法。

  2、探究合作学习。学生互助下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分式方程定义,理解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掌握解分式方程验根的方法。

  过程方法: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渗透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强化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同学之间的配合,体验在数学活动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

分式方程的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分式方程的起始课,要求能从实际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分式方程的概念。学生认知的基础是:已掌握简单的整式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学习过分式的四则运算。分式方程概念的学习,为分式方程的解法及运用的学习做了极为必要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分式方程的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列分式方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列分式方程

  教学难点:列分式方程。

  三、教育理念及教法依据:

  采用建构**教学模式,运用成功教育及赏识教育理念设计教学。

  四、教学程序

  1、情境

  (出示)有两块面积相同的小麦试验田,第一块使用原品种,第二块使用新品种,分别收获小麦9000kg和15000kg。已知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比第二块少3000kg,分别求这两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

  设计发问:(1)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每一个数据的意义吗?

  (2)你能尽可能从题目中找到等量关系吗?

  答:①两块地的面积相等;

  ②第一块地的产量为9000kg;

  ③第二块地的产量为15000kg;

  ④第一块地的单位面积产量比第二块少3000kg;

  (3)你还能找到哪些隐含的数量关系?

  答:⑤总产量/总面积=单位面积产量

  (4)如何选设未知数?(通常设直接未知数,如建立方程困难则选设间接未知数)

  (5)哪些关系可以用来建立代数式?哪一个关系用来建立方程?

  (6)如何建立方程?

  解:设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产量为xkg,则第二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是(x+300)kg、 由题意得9000/x=15000/(x+3000)、

  (教师板书等量关系及所列方程)

  设计意图:(1)以问题串的形式形成师生之间的对话,推进学生的思维,突破学习的难点;

  (2)呈现列方程的通用方法:分析数据——找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建立相关的代数式——建立方程;

  (3)如果学生的回答思维跳跃较大,教师采取追问的方式,将思维的关键步骤凸显出来,使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能积极地跟进;

  (4)提醒学生:

  ①通常设一个未知数至少需要建立一个方程,设两个未知数至少需要建立两个方程;

  ②等量关系或用来列代数式或用来建立方程,不能重复使用;

  ③学会用代数式思考问题;

  ④列方程的思想要“深入人心”。

  2、情境

  (出示)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公路,一条是全长600km的普通公路,另一条是全长480 km的高速公路。某客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均速度比在普通公路上快45km/h,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是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时间的一半。求该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

  **教学:分成男生、女生两个阵营,就以上问题,一方同学依次发问,另一方依次应答。**方围绕问题,想问什么就问什么,问清楚问透彻;应答方有问必答。

  如,女生问:(1)请解释题中数据的意义?

  (2)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

  男生答:路程:普通公路全长600km,高速公路全长480km;

  速度关系:客车在高速公路上的速度比在普通公路上快45km/h;

  时间关系:走高速所用时间是走普通公路用时的一半。

  行程问题中三个量之间的基本关系: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女生问:如何设未知数?如何建立代数式?如何建立方程?

  男生答:解:设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需要xh,则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需要2xh,根据题意,得600/x-480/2x=45、

  女生追问:哪些数量关系被用来列代数式?哪些关系被用来建立方程?

  男生答(略)

  设计意图:(1)变“师生问答”为“男生、女生的问答”,将问题的分析解决变成一个双方斗智的游戏,一个模拟的思维游戏,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问答中不同阵营的学生可以追加发问,可以补充回答,通过问题的解决既培养斗智斗勇的竞争意识,又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教师要做一个好的观察者,适当指导,保证学生思维是活跃的,思维方向是正确的;

  (4)同时注意**教学时间。

  3、情境3、为了帮助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重建家园,某学校号召同学们自愿捐款,已知第一次捐款总额为4800元,第二次捐款总额为5000元,第二次捐款人数比第一次多20人,而且两次人均捐款额恰好相等。求两次捐款人数各是多少。

  **教学:双方阵营互换角色

  解:设第一次捐款人数为x人,则第二次捐款人数为(x+20)人,

  由题意,得4800/x=5000/(x+20)、

  4、 形成概念

  问(1)以上所列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归纳形成概念: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问(2)“分式方程”与“分式”有何不同?“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有何不同?

  (3)判断:下列关于x的方程,是分式方程的是?

  a、(x-1)/3a=2x;b、(m+n)/x=2+(3+n)/x;c、(2+x)/5=3+(3+x/6;d、x/a-a/b=b/a-x/b、

  设计意图:通过新旧概念的比较明确新概念,通过判断强化新概念。


分式方程的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式方程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1

  本节课我主要采取“361”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习的基础上进上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这种学习模式符合课改要求,但是经过教学发现,以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在解分式方程时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但本节课,通过学生的课前的预习,节约的课堂上的时间。

  教学上应多用类比的方法,与分数进行类比教学,使学生明确分式与分数、分式与整式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一定能取到事半功倍之效。而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也是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基础,只是需把分式方程化成整式方程,所以教学时应注意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注重渗透转化的思想,同时要适当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也是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基础,只是需把分式方程化成整式方程,所以教学时应注意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注重渗透转化的思想,同时要适当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至于解分式方程时产生增根的原因只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了,重要的是应让学生掌握验根的方法。

  要使学生掌握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是将分式方程转化整式方程,具体的方法是“去分母”,即方程两边统称最简公分母。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不少的不足。

  1、回顾引入部分题目有点多,应该选择简单有**性的一两个题目,循序渐进,符合人类认知规律。

  2、教学重点强调力度不够。对学生理解消化能力过于相信,而分式方程的难点就是第一步,即将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在这里,需要特别强化这个过程,应该对其进行专项训练或重点分析。例如,就学生的不同做法进行分析,让他们明白课本的这种方法最简单最方便。

  3、时间掌握不太好。学生预习还不够充分,导致突发事件过多,以致总结过于匆忙。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2

  进入初三总复习以来,我一直都在尝试探索一种比较适合总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近两周的教学实践,我基本形成了以下的课堂教学流程:作业评析→出示学习目标→考点分析→学生**完成学案→小结归纳→课堂检测,今天在进行“可转化为整式方程的分式方程”的复习课时,我也是按这样的流程来进行,没想到发生了一些意外,以致于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在作业评析环节,我照常收集学生上堂课测验及课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由学生讲解其解答方法与思路,然后再给时间让学生自行改正。为了突出本节课与分式的化简求值的区别,我还收集了学生以往在分式的运算中容易出错的一个问题。没想到仍有相当多的学生在解答这个问题时却依然遇到了当初那样的困难,出现了同样的错误,于是我不得不已再花时间让学生自我反思与自我改正解答的方法。这样,课堂已过去了10来分钟的时间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在学生**完成学案的过程中,虽然我在此之前曾引导学生回顾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也书写在黑板上,但我没想到的是依然有相当多的学生对解分式方程的步骤是陌生的,特别是解答过程的书写更是显得百花齐放,有个别学生甚至于无从下手。于是我不得不已用一个例题示范解答过程,这样又花去了不少的时间,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内容难以顺利完成。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了这些意外呢?作业的评析环节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时间呢?学生为什么地分式方程的解答思路过程是如此的陌生呢?

  答案并不难以找到。

  一方面,在作业评析的环节里,我收集到的问题都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或感到比较困难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他们都曾遇到过,但难度自然不会小,因此当需要他们再次解答时自然也就容易出现错误,因此所花的时间当然就较多了。

  另一方面,学生对分式方程的解答思路方法的陌生,并不是因为分式方程的解答思路方法有多难或有多复杂,而是因为这部分内容离当初学生学习的时间太远了,而且当初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所用的课时就非常少,因此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

  问题原因似乎找到了,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去解决呢?

  先来看作业评析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仔细分析课前准备及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再回忆当初这些问题的解答方法,我发现了问题的根源,当时在解答这些较难或较易出错的问题时,为了赶课堂的教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我没有给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而是包办式的进行讲解分析,那时虽然讲解得清晰易懂,学生当时也反馈能听明白了,但当要他们真正动手时,却依然犯同样的错误。因此,缺少交流的问题讲解,虽然听懂,但不会做。同时,我选择的问题较多(3个)也是花费时间较多的原因,但如果不把这些易出错的问题都解决,那么学生所积累下的问题岂不是越来越多了?

  再来看我所编写的学案吧。我本以为学生对分式方程的解答思路步骤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没有在学案中安排例题示范去让学生自主阅读、复习。那么,在学案中安排例题示范会不会比让学生在课堂练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再解释好些呢?我想,前者也许会省下课堂教学时间,但后者也许能给学生更深的印象,后者也许教学效果会更好。

  另一方面,课前我已预测到学生可能会把分式方程的解法与分式的化简相混淆起来,很有可能什么出现在进行分式的化简时也去分母的错误。可我却在学案中忽视了编一两个分式的化简的问题,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也就无法对这两者进行了比较。

  因此,在编写学案时,特别是集体备课时,必需对每一个问题进行推敲,以使学案更能发挥辅助学生复习的作用。

  那么,节课剩下的问题只能在下一节课再进行解决了!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3

  一.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建立在我校目标教学的前提下,由学生自主导学,然后再由教师考查和点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最终决定给学生一个半开半闭的区间。这节课的关键在前面的这步过渡,究竟是给学生一个完全**的空间还是说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完成,我先后作了多次试验和论证,认为“完全开放”符合设计思路,但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故我们最终决定和学生一起共同完成。

  二.教学知识点:

  1.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掌握范围分式方程的解法是关键,所以由两个习题过渡后,我复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然后引导学生尝试利用解一元一次方程方法的基础上一起探索探索解分式方程的解法。我先作一示范,学生练习格式,接着出现有增根的练习题,依然让学生解决,由于学生不会检验根的情况,所以,些时再详究增根产生的原因,怎样检验增根等问题。

  2.在利用类比法解分式方程这一过程中,分式方程通过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就可以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教学时应渗透种化归思想的教学。

  3.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我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就用了两个分式方程的解答过程进行对比,体现验根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体系。

  三.课堂效果:

  在这节公开课上,学生状态不错,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在课堂练习和最后的课堂小测里,学生的作答规范正确,而且对于增根产生的原因及相关知识点的难题的突破学生掌握的不错。

  整节课下来,基本能够达成教学目标,但是作为年轻教师,我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仍然需要改进。个别教学语言不够规范,而且利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对旧知识的复习仍然不够,语速有点快,个别问题的引导可以更深层次,没有充分放手让学生突破难点,也是比较遗憾的地方,希望听课的老师给我多提意见,我会珍惜的。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4

  1、在复习中引入新的教学重点,回顾以往所学习的方程知识,采用让学生自己说出几个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的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为本节课开了一个好头。

  2、利用学生的一个求不出解的一元一次方程(x-1)/3+1=(2x-3)/6,借机让学生明确可化为ax=b(a不等于0)的方程才是一元一次方程。自然巧妙的让学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也吸引了学生的***,让学生觉得有趣而一步一步的听下去。

  3、通过设问,活动,让学生亲自感知,体验,在感知和体验中进行质疑、思考与探究,通过质疑、思考与探索发现新知,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在喜悦的气氛下自主的学习。

  通过本节课,也使我领悟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变枯燥为有趣同,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的重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学习中来,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当然,这需要老师多下功夫,多联系实际,多设计情景,让学生觉得不是在上课,而是在演电视剧,而他就是其中的主人公。

  2、变复杂为简单。

  越简单学生就越想学,越会做学生就越想做,简单之中蕴含着大道理,简单的做多了,熟练了,才可能去做复杂的。当然这需要形式多样,而不能单一。

  3、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就是学生说错了,也不要把学生硬拉过来,而应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5

  初三第一轮复习至关重要,在这一轮复习中我们教师如能精心策划每一节课(学习目标的确定、习题的分层设计、课堂中学生们的学习方式的选择……),就会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得以提升,从而提高数学*均成绩。所以,在复习《一元一次方程和分式方程的应用》这节课时,我首先仔细翻阅了七年级(上)和八年级(下)的数学书,然后从这两本书中选择了具有**性的十二道题应用题留做了家庭作业,要求学生们认真写在作业本上,目的在于回忆各类题的相关公式和思维方式,从而把基础牢牢抓住。

  通过课前组长作业的检查,我发现了很多问题,例如:行程问题单位不**或设中速度无单位、利润问题弄不清各种价(售价、标价、定价、进价……)的含义、不认真审视题中的关键字眼等等。看到这些“意料中”的错误,我感觉我的前置性作业做到了“查缺”,那么课堂上如何“补漏”就成为了最大的关键。针对课前的检查,我确定了课堂上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先通过组内的“群学”解决共性问题,再通过“对学”进行“一帮一”,最后再通过几对“师友”间的相互点评进行全班性的交流和共识,我认为本节课完成了我在备课中设定的教学目标,同学们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方式解决了“独学”中遇到的困惑。

  但是本节课留给我更多是思考:如何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等学习方式高效地完成初三的各阶段复习?每种方式进入初三又该如何改进和发展才能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呢?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吸取他人成功的经验,在摸索中前进。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6

  分式是八年级数学的第一章,经历了三周多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分式的有关知识(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式的运算、分式方程和能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应用题等),并且获得了学习代数知识的常用方法,感受到代数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的发现

  本章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尝试等活动学习分式的运算法则,发展他们的合情推理能力,所以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对法则的探索过程上。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在观察、类比、猜想、尝试当一系列思想活动中发现法则、理解法则、应用法则,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代数表达能力、运算能力和有理的思考问题能力。可是我在知识的传授上并没有注重探索、类比法则,而重在对分式四则运算法则的运用和分式方程的运用上,没有抓住教学的关键环节恰当的选择教学方法。今后要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

  二、教学中的重建

  分式的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和混合运算)是代数恒等变形的基础之一,但是不能盲目的加大运算量与题目的难度,重点应放在对运算过程推理的理解上,把分式的基本性质做到灵活运用。

  再则,对课本上关于分式的具体问题一定要重视,并关注学生在这些具体活动中的投入程度,看他们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其次看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思维发展水*—-—能否**思考?能否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否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而发现新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7

  一、设计思路:本节课作为分式方程的第一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分式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展开的,既是对前一节内容的深化,又为以后的教学 应用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而在教材中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与作用。本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分式方程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之一,探索分式方程概念,明确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知识点: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从这样的几个方面入手:

  1、在实际问题中充分理解题意,寻找等量关系,并依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的区别:分清楚分式方程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⑴方程式里必须有分式,⑵分母中含有未知数。这两个条件是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分式方程的充要条件。

  3、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的联系:分式方程通过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就可以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教学时应充分体现这种化归思想的教学。

  三、总体反思:首先是学生如何顺利的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书本给出两个例子较难,按照书本的引入,一开始课堂就可能处以一种安静的思维,处于很难打开的状态,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激情,所以才在学案中搭梯子降低难度,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才会愿意继续探索与学习;实际问题的难度设置上是层层深入,问题也是分层次性,能够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不同的体会与感受。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提高教师自身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和预设问题能力,课前充分备好学生。例如:以前学过整式方程,我们以前只是说一次方程之类的,没有系统的归类它是整式方程。如果不事先详细解释清楚整式方程这个词时,合作探究二进行的就不会很顺利。

  最后,我们应让恰到好处的鼓励语和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增强自信,在愉悦中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我们应在教改的道路上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8

  解分式方程的思想是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验根是解分式方程必不可少的步骤。分式方程又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之一。

  教学设计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分式》一章在教学上应多用类比的方法,与分数进行类比教学,使学生明确分式与分数、分式与整式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一定能取到事半功倍之效。而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也是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基础,只是需把分式方程化成整式方程,所以教学时应注意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注重渗透转化的思想,同时要适当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和产生增根的原因。

  2.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原方程的增根。

  重点、难点

  1.重点: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原方程的增根。

  2.难点: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原方程的增根。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也是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基础,只是需把分式方程化成整式方程,所以教学时应注意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注重渗透转化的思想,同时要适当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至于解分式方程时产生增根的原因只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了,重要的是应让学生掌握验根的方法。

  要使学生掌握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是将分式方程转化整式方程,具体的方法是“去分母”,即方程两边统称最简公分母。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9

  本节课分式方程的解法部分属于重点,难点为利用分式方程解实际问题。分式方程的解法是解决大多数数学问题的基础公具,应让学生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解实际问题需正确找到等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计算问题,本节课学生对这条教学主线,理解较为清晰。

  本节课我采用了启发讲授、合作探究、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思维为核心”新课表理念。使学生充分地动口、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强化重点内容并突破学习中的难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紧密联系实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所有学生既能参与,又有探索的余地,全体学生在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达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学法指导上,本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则,围绕本节课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既能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又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体现了本人,努力培养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一代新人的教育观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10

  本节课作为分式方程的第一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分式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展开的,既是前一节的深化,同时解决了解方程的问题,又为以后的教学——“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而在教材中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分式方程概念、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明确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和联系。教学难点是如何将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本节教材中的引例分式方程较复杂,学生直接探索它的解法有些困难。我是从简单的整式方程引出分式方程后,再引导学生探究它的解法。这样很轻松地找到新知识的切入点:用等式性质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再求解。因此,学生学的效果也较好。

  我认为比较成功的

  1、把思考留给学生,课堂教学试一试这个环节中,我把更多的思维空间留给学生。问题不轻易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来获得,从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我主要在做题方法上指导,思维方式上点拨。改变那种让学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从而成为爱动脑、善动脑的学习者。

  2、积极正确的引导,点拨。保证学生掌握正确知识,和清晰的解题思路。由于学生总结的语言有限,我就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解分式方程的思路,步骤,如何检验等都用多**形式给学生展示出来。还有在解分式方程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都给学生做了强调。

  3、及时检查纠正,保证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第一时间内更正。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我就在教室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及时纠正。对于困难的学生也做个别辅导。

  虽然在课堂上做了很多,但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第一,讲例题时,先讲一个产生增根的较好,这样便于说明分式方程有时无解的原因,也便于讲清分式方程检验的必要性,也是解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最大的区别所在,从而再强调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不能省略不写这一步。第二,给学生的鼓励不是很多。鼓励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信心。“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其差异性,尽可能分层教学,评价标准多样化。多鼓励,少批评;多肯定,少指责。用动态的、发展的、积极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赞美的力量是巨大的,有时,一句赞美的话,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一句肯定的话、一个赞许的点头、一张表示优胜的卡片,都是很好的鼓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结果。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11

  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但应用题阅读量大、建模难度高,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在教学中,我发现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也很吃力,很多学生看见应用题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感。于是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我试着运用表格分析法来进行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有章可循,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例题:某校招生录取时,为了防止数据输入出错,2640名学生的成绩数据分别由两位程序操作员各向计算机输入一遍,然后让计算机比较两人的输入是否一致。已知甲的输入速度是乙的2倍,结果甲比乙少用2小时输完。问这两个操作员每分钟各能输入多少名学生的成绩?

  分析:题中涉及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量关系,甲、乙两种状态。根据题意,设乙每分钟能输入x名学生的成绩,则甲每分钟能输入2x名学生的成绩,用表格分析问题。

  步骤一:列出表格

  步骤二:依次填写表格信息

  表格的第一行填写题中最清晰的量,即工作量(甲、乙的工作量均为2640名学生);表格的第二行填写题中所设的量,即工作效率(甲的工作效率是2x名/分钟,乙的工作效率):表格第三行填写第三个量,即工作时间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12

  昨天设计这一节课时,我先讲解一个例题,并且说出解分式方程的思想编成一段文字,让孩子们记住,并且讲解难点――找最简公分母恶几种情况。然后让同学们练习。但就在昨晚入眠前的那一刻,我改变了主意。

  这节课,我让孩子们先做三道典型的题目,由于我没有预先教孩子们怎么做,肯定困难重重,这又何妨呢?我让孩子们自己克服困难去琢磨书本的例题后再来解答例题,很多同学通过观察例题很规范的搞定书后的练习。同时黄杰,懿嘉,芊悦三名同学自觉**来解答并板书后,让他们给全班讲解这三题的思路。最后当堂检测学习效果。

  1.不要怕学生有困难,不要总是给学生理好思路,让孩子模仿;这一节课中,如果按照我先前的设计,可能很多同学都很快掌握,但孩子的学习能力没有实质性提高,没有深度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了训练的机器。所以这一节课中,让孩子自学,陈芊悦**前根本就不会做这一题,但她大胆的走**,在台上临时学习,自行琢磨书上例题后解答出来最难的一道练习,相信她很有成就感。事实上,很多同学都能通过自学搞定。同时也暴露自己学习中的问题,让大家来帮忙。

  2.让孩子们学会倾听;当同学在台上讲解时,下面的同学要仔细听,找到他讲解的漏洞,或者语言表达中的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意见。这一点很多同学做到了,但还要强化少部分同学的这种能力。

  3.什么内容适合学生讲解?并不是每一部分内容都适合讲解,同学讲解前,一定是所有的同学对问题有了深入的研究,有了自己的想法思路,然后和讲解者产生共鸣,这样的讲解才有效果。包括老师给同学讲解前也要遵循同样的道理,所以要先学后教。如果还有少数同学不懂,一定得借力周围的同学去把问题搞懂后再听台上同学讲解。

  4.给孩子鼓励,相信孩子们能行。借助课堂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既要充分相信孩子,但也要预先充分估计孩子们在学习中的困难,才能给出恰到好处的指点,比如,这节课中贝贝在计算中出现错误,我并没有直接指出问题,我告诉她自己去按照常规把方程的解带入方程检验的方法,自己去发现问题所在。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13

  分式初中数学中重要的一章,在中考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分式的有关知识(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式的运算、分式方程和能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应用题等),并且获得了学习代数知识的常用方法,感受到代数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

  一、本章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尝试等活动学习分式的运算法则,发展他们的合情推理能力,所以复习时重点应放在对法则的探索过程上。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在观察、类比、猜想、尝试当一系列思想活动中发现法则、理解法则、应用法则,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代数表达能力、运算能力和有理的思考问题能力。可是我在知识的传授上并没有注重探索、类比法则,而重在对分式四则运算法则的运用和分式方程的运用上,没有抓住教学的关键环节恰当的选择教学方法。今后要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

  二、复习中的重建

  分式的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和混合运算)是代数恒等变形的基础之一,但是不能盲目的加大运算量与题目的难度,重点应放在对运算过程推理的理解上,把分式的基本性质做到灵活运用。

  再则,对课本上关于分式的具体问题一定要重视,并关注学生在这些具体活动中的投入程度,看他们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其次看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思维发展水*—-—能否**思考?能否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否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而发现新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14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分式方程的解法,我首先举一道一元一次方程复习其解法,然后通过解一道分式方程,启发引导学生参照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由学生自己探索、归纳分式方程的解法,分式方程教学反思。学生不是停留在会课本知识层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挥。

  在教学设计上,以探究任务启发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舞台,营造了锻练思维的空间,在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探究、归纳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时时注意营造思维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思考、表达。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从这样的几个方面入手:

  1. 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的区别:分清楚分式分式方程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⑴方程式里必须有分式,⑵分母中含有未知数。这两个条件是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分式方程的充要条件。同时,由于分母中含有未知数,所以将其转化为整式方程后求出的解就应使每一个分式有意义,否则,这个根就是原方程的增根。正是由于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在解分式方程时必须进行检验。

  2.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的联系:分式方程通过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就可以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教学时应充分体现这种化归思想的教学。

  3. 解分式方程时,如果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写出将分母进行因式分解的步骤来,从而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找出最简公分母

  4.对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要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和讨论。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类比渗透思想方法进行教学,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相比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纳分式方程的解法。运用类比教学法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优点:

  1.通过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学生在探究、归纳分式方程解法的同时进行类比,让学生在解分式方程时有法可循,而不会觉得无从下手。

  2.把分式方程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进行相比较,让学生既可以温习旧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新知识的记忆。

  3.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和分式方程解法的类比,更能突显分式方程解法中验根的重要性。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方程,特别是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式方程(未知数在分母中),并探讨分式方程的解法。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1.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符合新课程理念及“以学为主,当堂达标”教学模式要求。本节课在设计教学内容及环节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已有知识经验。采用了“复习旧知——创设情境——自主学——交流反馈——归纳提升——应用练习”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一个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使学生在解决旧知的基础上,回顾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及去分母的方法。接着给出两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列出方程使学生初步感受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分式方程的定义。初步认识了分式方程后,鼓励学生自主研究解分式方程的方法,在展示反馈的过程中互相交流不同的做法,并体会化归思想在解方程中的作用。通过检验发现有的分式方程会产生使原分式方程无意义的“根”,从而引发思考:这是为什么?并**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解释原因并归纳得到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及一般步骤。接下来进行应用练习。整节课的设计环节紧凑,衔接自然,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并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

  2.课堂教学中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设计问题,该放手时就放手,充分尊重学生,无论是分式定义还是解分式方程的思想方法,甚至是本节课的难点问题——分式方程产生曾根的原因,都是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者是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是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3.课堂教学中能够关注学困生,为学困生的学习搭建*台。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时,教师能够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主动关注学困生,指导他们解决疑难问题或提醒同组成员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在应用新知解决问题环节,还请每组的5号同学上黑板展示,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允许同组其他成员上前帮忙,这就为学困生创设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也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及课堂教学评价的时效性。本节课前,教师就把评价标准写在黑板上,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按照标准对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行科学地点评和评价。这不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引领学生从不同层面对他人的学习进行评价,同时也训练学生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检查、学会评价甚至学会取长补短。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成功的课也有瑕疵,本节课

  也不例外。由于本节课在学生交流讨论、展示反馈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在时间上很难把握,致使应用练习的时间有些仓促,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完成所有习题。另外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虽然比较高,但还有提升的空间。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证明我对课堂教学**的大胆尝试特别是对“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今后我将继续努力,积极探索并深入研究更科学有效地教学方法和**,使数学课堂精彩不断。


分式方程的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4)

——最新分式方程教学反思3篇

最新分式方程教学反思1

  本节课我主要采取“361”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习的基础上进上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这种学习模式符合课改要求,但是经过教学发现,以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在解分式方程时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但本节课,通过学生的课前的预习,节约的课堂上的时间。

  教学上应多用类比的方法,与分数进行类比教学,使学生明确分式与分数、分式与整式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一定能取到事半功倍之效。而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也是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基础,只是需把分式方程化成整式方程,所以教学时应注意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注重渗透转化的思想,同时要适当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也是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基础,只是需把分式方程化成整式方程,所以教学时应注意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注重渗透转化的思想,同时要适当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至于解分式方程时产生增根的原因只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了,重要的是应让学生掌握验根的方法。

  要使学生掌握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是将分式方程转化整式方程,具体的方法是“去分母”,即方程两边统称最简公分母。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不少的.不足。

  1、回顾引入部分题目有点多,应该选择简单有**性的一两个题目,循序渐进,符合人类认知规律。

  2、教学重点强调力度不够。对学生理解消化能力过于相信,而分式方程的难点就是第一步,即将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在这里,需要特别强化这个过程,应该对其进行专项训练或重点分析。例如,就学生的不同做法进行分析,让他们明白课本的这种方法最简单最方便。

  3、时间掌握不太好。学生预习还不够充分,导致突发事件过多,以致总结过于匆忙。

最新分式方程教学反思2

  昨天设计这一节课时,我先讲解一个例题,并且说出解分式方程的思想编成一段文字,让孩子们记住,并且讲解难点――找最简公分母恶几种情况。然后让同学们练习。但就在昨晚入眠前的那一刻,我改变了主意。

  这节课,我让孩子们先做三道典型的题目,由于我没有预先教孩子们怎么做,肯定困难重重,这又何妨呢?我让孩子们自己克服困难去琢磨书本的例题后再来解答例题,很多同学通过观察例题很规范的搞定书后的练习。同时黄杰,懿嘉,芊悦三名同学自觉**来解答并板书后,让他们给全班讲解这三题的思路。最后当堂检测学习效果。

  1.不要怕学生有困难,不要总是给学生理好思路,让孩子模仿;这一节课中,如果按照我先前的设计,可能很多同学都很快掌握,但孩子的学习能力没有实质性提高,没有深度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了训练的机器。所以这一节课中,让孩子自学,陈芊悦**前根本就不会做这一题,但她大胆的走**,在台上临时学习,自行琢磨书上例题后解答出来最难的一道练习,相信她很有成就感。事实上,很多同学都能通过自学搞定。同时也暴露自己学习中的问题,让大家来帮忙。

  2.让孩子们学会倾听;当同学在台上讲解时,下面的同学要仔细听,找到他讲解的漏洞,或者语言表达中的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意见。这一点很多同学做到了,但还要强化少部分同学的这种能力。

  3.什么内容适合学生讲解?并不是每一部分内容都适合讲解,同学讲解前,一定是所有的同学对问题有了深入的研究,有了自己的想法思路,然后和讲解者产生共鸣,这样的讲解才有效果。包括老师给同学讲解前也要遵循同样的道理,所以要先学后教。如果还有少数同学不懂,一定得借力周围的同学去把问题搞懂后再听台上同学讲解。

  4.给孩子鼓励,相信孩子们能行。借助课堂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既要充分相信孩子,但也要预先充分估计孩子们在学习中的困难,才能给出恰到好处的指点,比如,这节课中贝贝在计算中出现错误,我并没有直接指出问题,我告诉她自己去按照常规把方程的解带入方程检验的方法,自己去发现问题所在。

最新分式方程教学反思3

  一.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建立在我校目标教学的前提下,由学生自主导学,然后再由教师考查和点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最终决定给学生一个半开半闭的区间。这节课的关键在前面的这步过渡,究竟是给学生一个完全**的空间还是说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完成,我先后作了多次试验和论证,认为“完全开放”符合设计思路,但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故我们最终决定和学生一起共同完成。

  二.教学知识点:

  1.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掌握范围分式方程的解法是关键,所以由两个习题过渡后,我复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然后引导学生尝试利用解一元一次方程方法的基础上一起探索探索解分式方程的解法。我先作一示范,学生练习格式,接着出现有增根的练习题,依然让学生解决,由于学生不会检验根的情况,所以,些时再详究增根产生的原因,怎样检验增根等问题。

  2.在利用类比法解分式方程这一过程中,分式方程通过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就可以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教学时应渗透种化归思想的教学。

  3.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我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就用了两个分式方程的解答过程进行对比,体现验根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体系。

  三.课堂效果:

  在这节公开课上,学生状态不错,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在课堂练习和最后的课堂小测里,学生的作答规范正确,而且对于增根产生的原因及相关知识点的难题的突破学生掌握的不错。

  整节课下来,基本能够达成教学目标,但是作为年轻教师,我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仍然需要改进。个别教学语言不够规范,而且利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对旧知识的复习仍然不够,语速有点快,个别问题的引导可以更深层次,没有充分放手让学生突破难点,也是比较遗憾的地方,希望听课的老师给我多提意见,我会珍惜的。


分式方程的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5)

——圆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3篇

圆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根据圆心坐标、半径熟练地写出圆的标准方程,能从圆的标准方程中熟练地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

  2.理解并掌握切线方程的探求过程和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

  2.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运用观察、类比、联想、猜测、证明等合情推理方法,提高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运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圆的标准方程的理解、掌握。

  (二)教学难点

  圆的标准方程的应用。

  教学方法

  选用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

  借助多**进行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Ⅰ.复习**、引入课题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曲线和方程的关系及求曲线方程的方法。请同学们考虑:如何求适合某种条件的点的轨迹?

  生:①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设曲线**一点M的坐标为(x,y);②写出适合某种条件p的点M的集合P={M︳p(M)};③用坐标表示条件,列出方程f(x,y)=0;④化简方程f(x,y)=0为最简形式。⑤证明以化简后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一般省略)。[多**演示]

  师:这就是建系、设点、列式、化简四步曲。用这四步曲我们可以求适合某种条件的任何曲线方程,今天我们来看圆这种曲线的方程。[给出标题]

  师:前面我们曾证明过圆心在原点,半径为5的圆的方程:x2+y2=52即x2+y2=25.

  若半径发生变化,圆的方程又是怎样的?能否写出圆心在原点,半径为r的圆的方程?

  生:x2+y2=r2.

  师:你是怎样得到的?(引导启发)圆上的点满足什么条件?

  生:圆上的任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即,亦即x2+y2=r2.

  师:x2+y2=r2表示的圆的位置比较特殊:圆心在原点,半径为r.有时圆心不在原点,若此圆的圆心移至C(a,b)点(如图),方程又是怎样的?

  生:此圆是到点C(a,b)的距离等于半径r的点的集合,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

  即:(x-a)2+(y-b)2=r2

  Ⅱ.讲授新课、尝试练习

  师:方程(x-a)2+(y-b)2=r2叫做圆的标准方程.

  特别:当圆心在原点,半径为r时,圆的标准方程为:x2+y2=r2.

  师:圆的标准方程由哪些量决定?

  生:由圆心坐标(a,b)及半径r决定。

  师:很好!实际上圆心和半径分别决定圆的位置和大小。由此可见,要确定圆的方程,只需确定a、b、r这三个**变量即可。

  1、写出下列各圆的标准方程:[多**演示]

  ①圆心在原点,半径是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圆心在点C(3,4),半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经过点P(5,1),圆心在点C(8,-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变式题[多**演示]

  ①求以C(1,3)为圆心,并且和直线3x-4y-7=0相切的圆的方程。

  答案:(x-1)2+(y-3)2=

  ②已知圆的方程是(x-a)2+y2=a2,写出圆心坐标和半径。

  答案:C(a,0),r=|a|

  Ⅲ.例题分析、巩固应用

  师:下面我们通过例题来看看圆的标准方程的应用.

  [例1]已知圆的方程是x2+y2=17,求经过圆上一点P(

  )的切线的方程。

  师:你打算怎样求过P点的'切线方程?

  生:要求经过一点的直线方程,可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来求。

  师:斜率怎样求?

  生:……

  师:已知条件有哪些?能利用吗?不妨结合图形来看看(如图)

  [例1/]圆的方程是x2+y2=13,求过此圆上一点(2,3)的切线方程。

  答案:2x+3y=13即:2x+3y-13=0

  师:发现规律了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生:分别用切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代替圆方程中的一个x和一个y,便得到了切线方程。

  师:若将已知条件中圆半径改为r,点改为圆**一点(xo,yo),则结论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大胆地猜一猜!

  生:xox+yoy=r2.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若对,可否给出证明?

  生:……

  [例2]已知圆的方程是x2+y2=r2,求经过圆上一点P(xo,yo)的切线的方程。

  解:如图,因为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垂直,故半径OP的斜率与切线的斜率互为负倒数

  ∵半径OP的斜率K1=

  ,∴切线的斜率K=-

  =-

  ∴所求切线方程:y-yo=-

  (x-xo)

  即:xox+yoy=xo2+yo2亦即:xox+yoy=r2.(教师板书)

  当点P在坐标轴上时,可以验证上面方程同样适用。

  归纳总结:圆的方程可看成x.x+y.y=r2,将其中一个x、y用切点的坐标xo、yo替换,可得到切线方程

  [例3]右图为某圆拱桥的一孔圆拱的示意图.该圆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时每隔4M需用一个支柱支撑,求支柱A2P2的长度。(精确到0.01M)

  引导学生分析,共同完成解答。

  师生分析:①建系;②设圆的标准方程(待定系数);③求系数(求出圆的标准方程);④利用方程求A2P2的长度。

  解:以AB所在直线为X轴,O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则圆心在Y轴上,设为

  (0,b),半径为r,那么圆的方程是x2+(y-b)2=r2.

  ∵P(0,4),B(10,0)都在圆上,于是得到方程组:

  解得:b=-10.5,r2=14.52

  ∴圆的方程为x2+(y+10.5)2=14.52.

  将P2的横坐标x=-2代入圆的标准方程

  且取y>0

  得:y=

  ≈14.36-10.5=3.86(M)

  答:支柱A2P2的长度约为3.86M。

  Ⅳ.课堂练习、课时小结

  课本P77练习2,3

  师: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理解并掌握切线方程的探求过程和方法,能运用圆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Ⅴ.问题延伸、课后作业

  (一)若P(xo,yo)在圆(x-a)2+(y-b)2=r2上时,試求过P点的圆的切线方程。

  课本P81习题7.7:1,2,3,4

  (二)预习课本P77~P79

  教学设计说明

  设计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数学发展规律,并依据建构**教育理论,创设一系列数学实验环境,在情境中让学生观察、类比、猜想、尝试、探索、归纳并引导加以证明,强调主动建构,从深层次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度,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的标准方程。

  设计理念:

  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课堂上建立*等、互助、融洽的关系,师生共同研究,共同提高。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与教材的呈现方式有所不同,教材只是教学的蓝本,教师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对教材资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这样教学有利于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的有机结合,也有利于学生从深层次理解和掌握圆的标准方程。鉴于此,本节在给出圆的标准方程的过程中,运用简单、特殊的到复杂、一般的数学思想,使用了观察、猜测、经验归纳等方法进行合情地推理,同时引导学生对照圆的几何形状,观察和欣赏圆的方程,体会数学中的美——对称、简洁。圆的标准方程的应用是本节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设计三个例题。第一、二个例题,从特殊到一般给出切线方程,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第三个例题,充分利用多**的动感演示,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更强的注意,从而使学生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强应用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最后设计了“问题延伸”,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激发学生不断求知、不断探索的欲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把“引”和“探”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师的每项措施都是为了力求给学生创造一种思维情境,一种动手、动脑、动口并且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设计:

  采用powerpoint**。本节知识容量大,同时又有图形。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故采用演示文稿的方式,增加信息量,节省时间。同时动态演示图形,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更强的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圆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根据圆心坐标、半径熟练地写出圆的标准方程,能从圆的标准方程中熟练地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

  2.理解并掌握切线方程的探求过程和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

  2.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运用观察、类比、联想、猜测、证明等合情推理方法,提高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运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圆的标准方程的理解、掌握。

  (二)教学难点

  圆的标准方程的应用。

  教学方法

  选用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

  借助多**进行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Ⅰ.复习**、引入课题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曲线和方程的关系及求曲线方程的方法。请同学们考虑:如何求适合某种条件的点的轨迹?

  生:①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设曲线**一点M的坐标为(x,y);②写出适合某种条件p的点M的集合P={M︳p(M)};③用坐标表示条件,列出方程f(x,y)=0;④化简方程f(x,y)=0为最简形式。⑤证明以化简后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一般省略)。[多**演示]

  师:这就是建系、设点、列式、化简四步曲。用这四步曲我们可以求适合某种条件的任何曲线方程,今天我们来看圆这种曲线的方程。[给出标题]

  师:前面我们曾证明过圆心在原点,半径为5的圆的方程:x2+y2=52即x2+y2=25.

  若半径发生变化,圆的方程又是怎样的?能否写出圆心在原点,半径为r的圆的方程?

  生:x2+y2=r2.

  师:你是怎样得到的?(引导启发)圆上的点满足什么条件?

  生:圆上的任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即,亦即x2+y2=r2.

  师:x2+y2=r2表示的圆的位置比较特殊:圆心在原点,半径为r.有时圆心不在原点,若此圆的圆心移至C(a,b)点(如图),方程又是怎样的?

  生:此圆是到点C(a,b)的距离等于半径r的点的集合,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

  即:(x-a)2+(y-b)2=r2

  Ⅱ.讲授新课、尝试练习

  师:方程(x-a)2+(y-b)2=r2叫做圆的标准方程.

  特别:当圆心在原点,半径为r时,圆的标准方程为:x2+y2=r2.

  师:圆的标准方程由哪些量决定?

  生:由圆心坐标(a,b)及半径r决定。

  师:很好!实际上圆心和半径分别决定圆的位置和大小。由此可见,要确定圆的方程,只需确定a、b、r这三个**变量即可。

  1、写出下列各圆的标准方程:[多**演示]

  ①圆心在原点,半径是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圆心在点C(3,4),半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经过点P(5,1),圆心在点C(8,-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变式题[多**演示]

  ①求以C(1,3)为圆心,并且和直线3x-4y-7=0相切的圆的方程。

  答案:(x-1)2+(y-3)2=

  ②已知圆的方程是(x-a)2+y2=a2,写出圆心坐标和半径。

  答案:C(a,0),r=|a|

  Ⅲ.例题分析、巩固应用

  师:下面我们通过例题来看看圆的标准方程的应用.

  [例1]已知圆的方程是x2+y2=17,求经过圆上一点P(

  )的切线的方程。

  师:你打算怎样求过P点的切线方程?

  生:要求经过一点的直线方程,可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来求。

  师:斜率怎样求?

  生:……

  师:已知条件有哪些?能利用吗?不妨结合图形来看看(如图)

  [例1/]圆的方程是x2+y2=13,求过此圆上一点(2,3)的切线方程。

  答案:2x+3y=13即:2x+3y-13=0

  师:发现规律了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生:分别用切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代替圆方程中的一个x和一个y,便得到了切线方程。

  师:若将已知条件中圆半径改为r,点改为圆**一点(xo,yo),则结论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大胆地猜一猜!

  生:xox+yoy=r2.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若对,可否给出证明?

  生:……

  [例2]已知圆的方程是x2+y2=r2,求经过圆上一点P(xo,yo)的切线的方程。

  解:如图,因为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垂直,故半径OP的斜率与切线的斜率互为负倒数

  ∵半径OP的斜率K1=

  ,∴切线的斜率K=-

  =-

  ∴所求切线方程:y-yo=-

  (x-xo)

  即:xox+yoy=xo2+yo2亦即:xox+yoy=r2.(教师板书)

  当点P在坐标轴上时,可以验证上面方程同样适用。

  归纳总结:圆的方程可看成x.x+y.y=r2,将其中一个x、y用切点的坐标xo、yo替换,可得到切线方程

  [例3]右图为某圆拱桥的一孔圆拱的示意图.该圆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时每隔4M需用一个支柱支撑,求支柱A2P2的长度。(精确到0.01M)

  引导学生分析,共同完成解答。

  师生分析:①建系;②设圆的标准方程(待定系数);③求系数(求出圆的标准方程);④利用方程求A2P2的长度。

  解:以AB所在直线为X轴,O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则圆心在Y轴上,设为

  (0,b),半径为r,那么圆的方程是x2+(y-b)2=r2.

  ∵P(0,4),B(10,0)都在圆上,于是得到方程组:

  解得:b=-10.5,r2=14.52

  ∴圆的方程为x2+(y+10.5)2=14.52.

  将P2的横坐标x=-2代入圆的标准方程

  且取y>0

  得:y=

  ≈14.36-10.5=3.86(M)

  答:支柱A2P2的长度约为3.86M。

  Ⅳ.课堂练习、课时小结

  课本P77练习2,3

  师: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理解并掌握切线方程的探求过程和方法,能运用圆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Ⅴ.问题延伸、课后作业

  (一)若P(xo,yo)在圆(x-a)2+(y-b)2=r2上时,試求过P点的圆的切线方程。

  课本P81习题7.7:1,2,3,4

  (二)预习课本P77~P79

  教学设计说明

  设计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数学发展规律,并依据建构**教育理论,创设一系列数学实验环境,在情境中让学生观察、类比、猜想、尝试、探索、归纳并引导加以证明,强调主动建构,从深层次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度,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的标准方程。

  设计理念:

  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课堂上建立*等、互助、融洽的关系,师生共同研究,共同提高。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与教材的呈现方式有所不同,教材只是教学的蓝本,教师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对教材资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这样教学有利于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的有机结合,也有利于学生从深层次理解和掌握圆的标准方程。鉴于此,本节在给出圆的标准方程的过程中,运用简单、特殊的到复杂、一般的数学思想,使用了观察、猜测、经验归纳等方法进行合情地推理,同时引导学生对照圆的几何形状,观察和欣赏圆的方程,体会数学中的美——对称、简洁。圆的标准方程的应用是本节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设计三个例题。第一、二个例题,从特殊到一般给出切线方程,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第三个例题,充分利用多**的动感演示,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更强的注意,从而使学生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强应用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最后设计了“问题延伸”,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激发学生不断求知、不断探索的欲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把“引”和“探”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师的每项措施都是为了力求给学生创造一种思维情境,一种动手、动脑、动口并且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设计:

  采用powerpoint**。本节知识容量大,同时又有图形。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故采用演示文稿的方式,增加信息量,节省时间。同时动态演示图形,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更强的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分式方程的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6)

——数学《分式方程》评课稿

数学《分式方程》评课稿1

  《分式方程》是七下内容,李老师精心设计了知识的呈现过程,创设情景,以旧引新,层层推进,由浅入深,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充分鼓励学生自主发现,自我尝试,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得到了有效体现。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符合数学新课标理念, 概念引入得比较清晰,注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课堂教学过程流畅,方法得当,把握了课堂节奏,问题层层深入,难点各个击破;强调解题的步骤, 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内容扩展适中, 语言精练清晰;尊重学生认知过程和个性的差异性;老师精神状态好,充满激情,语言幽默。

  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的脉络关系,对知识具有整体的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表现的比较强烈,学生有较多的交往互动,学习状态积极活跃。主动参与实践、思考、探索,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参与性。

  设计学习问题步步深入,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在问题面前积极思考,调动同学们参与讨论的热情,课堂气氛活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语言亲切,富有激励性,思路清晰,铺陈有序,娓娓道来,把握课堂节奏的能力强,坡度设置较好,适合学生接受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李老师由生活中的实际“顺流、逆流”引出了数学分式方程,然后寻求方法,最后拓展解决复杂的分式方程。整个课堂幽默、风趣,很有亲和力,但也不乏知识性、系统性,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了学习!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真正体现了“轻负荷、高质量”的办学理念!

  感觉到李老师在关注学生主体性,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探究知识发生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上值得我学习。体现在:

  1、引入新课由已学数字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对比由问题列出的有字母的方程,提出分式方程的概念,对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打下铺垫。

  2、分式方程解法的教学上,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索,类比数字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发现分式方程解法,步骤,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发生的过程。

  3、**学生讨论增根的原因,使学生重视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

  能准确把握教材和学情,由实际问题自然引出分式方程定义,由解一元一次方程类比启发总结出分式方程的解法,课堂安排严谨有序,教师点拨及时到位,特别是在渗透数学思想和指导学法方面值得学习。

  符合数学新课标理念;选材上认真细致,精益求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教者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渗透;课堂教学过程流畅,方法得当,把握了课堂节奏,问题层层深入,难点各个击破;概念引入得比较清晰,注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强调解题的步骤,注重学**惯的养成教育;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内容扩展适中,调动有方有度有章法,语言精练清晰;尊重学生认知过程和个性的差异性;老师精神状态好,充满激情,语言幽默,有较强的感召力。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方向上逐步走进问题的核心,发现探究过程清晰;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的脉络关系,对知识具有整体的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表现的比较强烈,学生有较多的交往互动,学习状态积极活跃。主动参与实践、思考、探索,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参与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好。教师如果能国家**大胆地让学生来自主探究,那样可能会更好。


分式方程的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7)

——解方程教学设计 (荟萃20篇)

解方程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第3~5页例3、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4~6题。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之一,初步学会运用这一性质解只含有加、减关系的一步方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等式与方程;在此之后,学生还将学习等式的另一条基本性质。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方程特点的认识,体会初步的方程思想。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二是对解方程的步骤及规范做了较为细致的处理。设计教学时,教材一方面注意通过天*两边物体质量的变化以及变化前后天*两边的状态,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等式性质;另一方面则注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他们在用不同方法求未知数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便捷,并掌握相应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这一性质解相关的方程。

  2.使学生联系具体的例子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知道“方程的解”是一个结果,“解方程”是一个过程。

  3.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感受方程思想,培养自觉检验的意识,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等式的性质,利用等式性质解相关的方程。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抽象归纳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先扶后放,探究等式性质

  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与等式和方程有关的知识。

  2.出示例3第一幅天*图,**: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20。

  引导:现在的天*是*衡的。如果在天*的一边添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会怎样?(失去*衡)要使天*恢复*衡,可以怎么办?(在天*的另一边也添上一个10克的砝码)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第二幅天*图。

  提出要求:现在天**衡吗?你能再用一个等式表示现在天*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同桌同学先互相说一说。

  学生活动后,板书:20+10=20+10。

  启发:请同学们比较这里的两幅天*图和相应的两个等式,想一想,第二个等式和第一个等式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这样的变化中你能想到什么?

  3.出示例3第二组天*图,提出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里的两幅天*图,说一说天*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回答后,进一步要求:你能根据天*两边物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分别列出一个等式吗?

  学生交流后板书:x=50,x+20=50+20。

  启发:比较这里的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设计说明:第一组天*图分步出示,第二组天*图整体出示,有利于学生了解观察活动的意图,把握观察和比较的重点,也有利于他们在此过程中逐步发现规律,并进行必要的抽象概括。】

  4.启发猜想:如果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结果会怎样呢?你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分小组讨论讨论。

  出示例3第三组和第四组天*图,启发学生观察比较,分别说一说这两组天*中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用等式分别表示每个天*两边物体变化前与变化后的关系。

  学生活动后**交流,并板书相应的等式:

  70=70,70-20=70-20

  x+20=70,x+20-20=70-20。

  启发:请同学们比较这里的两组天*图和相应的两组等式,它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5.提出要求: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天*图,得到了两个结论。你能把这两个结论用一句话合起来说一说吗?

  学生交流后揭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6.做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完成,再指名说说填空的依据。

  【设计说明:有了“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结论,通常不难联想到“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先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再引导他们想办法验证猜想,既留出了充分探索的空间,又体现了探索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学生探索后的观察、比较,以及相应的抽象、概括,既是对此前猜想的进一步验证,又是对相关等式性质的进一步感知,能为学生建立正确的理解提供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及时应用等式性质进行填空练习,一方面是为了巩固知识,另一方面也为接下来学习解方程做些铺垫。】

  二、师生合作,学习解方程

  1.出示例4的天*图,提出要求:你能根据天*两边物体质量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10=50。

  启发:怎样才能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呢?你打算怎么做?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

  学生活动后,**交流,重点突出把方程两边都减去10,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

  2.介绍并示范解方程的过程:求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时,要先写“解:”,表示下面的过程是求未知数x的值的过程。再根据等式的性质在方程两边都减去10,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书写这一过程时,要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引导:x=40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我们可以通过检验来判断,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

  **:如果等式的左右两边相等,说明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如果不相等呢?(说明答案是错误的)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试着检验一下。(随学生的回答扼要板书检验过程)

  3.引导小结:像x=40这样,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进一步要求:请同学们回忆刚才解方程的过程,你认为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强调三点:正确应用等式性质、注意书写规范、主动进行检验。

  4.指导完成“试一试”:解方程x-30=80。

  揭示: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可以怎么做?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反馈时,注意提醒学生规范地书写解方程的过程。

  5.做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2题。

  **:解这里的方程时,分别怎样做就可以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

  要求: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求出每道方程的解,并进行检验。

  交流时让学生再说一说解每道方程时第一步分别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检验的。要求他们今后解方程时,都要进行检验,但检验的过程可以写下来,也可以不写。

  【设计说明: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后,先鼓励他们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求未知数x值的方法,再通过师生对话、示范板书,重点介绍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步骤和方法,既有利于保持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又有利于突出等式性质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出示选择题:

  (1)x+22=78(x=100,x=56)

  (2)x-2.5=2.5(x=0,x=5)

  说明:在每题的括号中有两个备选答案,其中一个是左边方程的解,另一个不是。

  提出要求:你能在方程的解下面画上横线吗?学生完成后**交流,并相机明确:做出选择时,可以先把左边的方程解出来,也可以把两个备选答案分别代入原方程从而确定哪个答案是方程的解。

  2.做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道方程中,要使左边只剩下x,应该怎样做?

  3.做练习一第5题。

  先让学生**完成,再指名说说解方程时分别应用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4.做练习一第6题。

  先指名说说图意,再**学生交流推理过程。提醒学生:可以先在天*两边去掉相同个数的梨或橘子。

  【设计说明:通过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既使学生加深了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又使他们进一步体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的实际意义,同时也突出解方程这一重点。】

  四、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资料链接]阿尔·花拉子米是*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因为他在代数学方面做出过巨大贡献,后人称他为“代数学之父”。《还原和对消计算》是花拉子米著名的代数学著作。“还原”的意思是说在方程的一边去掉一项就必须在另一边加上这一项使之恢复*衡;“对消”是指把方程两端的项消去或合并。例如,对方程5x-12=4x-9两边分别加上12和9,做还原运算,得:5x+9=4x+12;两边分别减去4x和9,做对消运算,结果得:x=3。容易看出,所谓还原和对消就相当于现在解方程时的移项和合并同类项。

解方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解方程的意义。

  2、会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ax=b的方程,并能用方程的解对方程进行验算。

  教学重点: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教学难点: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加数=()-另一个加数被减数=()+()

  被除数=()×()因数=()÷()

  2、CIA课件出示: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1)小明有30元钱。买钢笔用了m元,买本子用了10元,刚好用完。

  (2)小红家买了50千克的大米,吃了n千克,还剩42千克。

  (3)全班a个同学,*均分成个7小组,每个小组8人。

  (4)钢笔每支4元,买X支用了24元。

  师:刚才我们列出的这些方程,你能求它的解吗?(师板书:4X=24)

  这个方程的解是多少呢?(X=6)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求方程的解——解方程

  揭示课题并板书:解方程

  二、探究学习

  1、学习解方程

  (1)自主探究求方程的解。

  (2)汇报,抽生板演。

  (3)师指导学生看书101页的内容,学习正确的书写格式,动笔勾画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地方.

  (4)师规范解方程的格式。

  第一种:根据四则混合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X=12

  解:X=12÷4

  X=3

  第二种:根据等式的性质

  4X=12

  解:4X÷4=12÷4

  X=3

  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请将刚才的解题过程再按正确的书写格式做一遍。

  揭示解方程的含义;区分解方程和方程的解。

  2、方程的检验。

  3、巩固练习:CIA课件出示(学生**完成,集体评讲)

  三、自主学习

  刚才的几个方程,请任选一道用你喜欢的方式求方程的解,并口头检验。

  师:大家认为在解方程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醒同学**的呢?

  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疑问?或者是不明白的地方吗?

  五、课堂练习:

  1、解方程

  20-X=925+X=806.3÷X=7

  2、做书上104页1、2、3题。

  六、板书设计:

  解方程

  法一:四则混合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法二:等式的性质

  4X=124X=12

  解:X=12÷4解:4X÷4=12÷4

  X=3x=3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方程的解题的依据以及书写格式,但是很多同学在做a÷x=b这种形式的方程时还是容易搞混淆。需要加强练习和多做相关的题型,特别是在前节内容据题意列方程还得多找相关等量的关系,达到复习以前的知识和巩固现在的新知识的目的。

解方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经历解方程基本思路是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把“新”转化为“旧”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何去分母的解题方法.

  2.通过解方程时去分母过程,体会转化思想.

  3.进一步体会解方程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解方程时如何去分母.

  教学难点:解方程时如何去分母.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

  教学设计:

  一、用小黑板出示一组解方程的练习题.

  解方程:

  (1)8=7-2y;

  (3)4x-3(20-x)=3;

  1、自主完成解题.

  2、同桌互批.

  3、哪组同学全对人数多.

  (根据学生做题情况,教师给予评价).

  二、出示例题7,鼓励学生到黑板板演,教师给予评价.

  一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针对学生的实际,教师有目的引导学生如何去掉分母.去分母时要引导学生规范步骤,准确运算.

  三、**学生做教材159页“想一想”,鼓励并引导学生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得出结论:方程两边都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掉分母.

  四、出示例题6,并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解方程.

  出示快速抢答题:有几处错误,请把它们—一找出来并改正.

  ①先自己总结.

  ②互相交流自己的结论,并用语言表述出来.

  教师给予评价.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的学习内容及方法.

  五、出示随堂练习题(根据学生情况做部分题或全部题).

  ①自主完成解方程

  ②互相交流自己的结论,并用语言表述出来.

  ③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选**到黑板板演).

  ①学生抢答.

  ②同组补充不完整的地方.

  ③交流总结方程变形时容易出现的错误.

  ①**完成解方程.

  ②小组互评,评出做得好的同学.

  六、小结

  ①做出本节课小结共交流.

  (2)5x-2=7x+8;(4)-2(x-2)=12.

  ②说出自己的收获及最困惑的地方

  八、板书设计

解方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了解到解方程作为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正确理解和使用乘法分配律和去括号法则解方程.

  2.领悟到解方程作为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组成部分.

  3.进一步体会同一方程有多种解决方法及渗透整体化一的数学思想.

  4.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领悟数学来于实践,服务于实践.教学重点:正确去括号解方程

  教学难点:去括号法则和分配律的正确使用.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

  教学设计:

  一、引入:

  (读教材156页引例)

  引导学生根据画面内容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学生情况,如有困难教师直接讲解.

  学生观看画面:两名同学到商店买饮料的情景.

  如果设1听果奶x元,那么可列出方程4(x十0.5)+x=20-3

  教师**学生讨论.

  教材“想一想”中的内容:首先鼓励学生通过**思考,抓住其中的等量关系:买果奶的钱+买可乐的钱=20-3,然后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列方程并解释其中的道理.

  ①学生研讨并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过程.

  ②学生**完成“想一想”中的问题(2).

  二、出示例题3并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列方程的解的实际意义进行解释.

  出示随堂练习题,鼓励学生大胆互评.

  ①**完成随堂练习.

  ③四名同学板演.

  ③纠正板演中的错误并总结注意事项.

  1、自主完成例题

  2、小组内交流各自解方程的方法.

  3、总结数学思想.

  三、出示例题4,教师首先鼓励学生**探索解法,并互相交流.然后引导学生总结,此方程既可以先去括号求解,也可以视作关于(x-1)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后一种解法不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

  1、自主完成例题

  2、小组内交流各自解方程的方法.

  3、总结数学思想.

  四、出示随堂练习题.

  ①**完成练习题.

  ②同桌互相检查.

  出示自编练习题:下面方程的解法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①解方程:2(x+3)-5(1-x)=3(x-1)

  ②解方程:6(x+8)一6=0

  ①小组间比赛找错误.

  ②讨论交流各自看法.

  ③选**说出错误的原因,并总结解本节所学方程的注意事项.

  五、小结

  1、做出本节课小结并交流.

  2、说出自己的收获.

  给予评价:

  引导学生做出本节课小结.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后记

解方程教学设计5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57、58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

  (4)重视良好学**惯的培养。

  (三)教学重、难点

  (1)“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利用天**衡的道理理解比较简单的方程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课件、单行纸一张

  (五)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复习铺垫

  师:(出示课件)老师在天*的左边放了一杯水,杯重100克,水重X克,一杯水重多少?

  生:(100+X)克

  师:在天*的右边放了多少砝码,天*保持*衡呢?(教师边讲边操作100克、200克、250克)

  师:请你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100+X=250(课件显示:100+X=250)

  师:这个方程怎么解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设计意图:从复习天*保持*衡的道理入手,引出课题,引导学习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2.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1)概念教学: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师:(出示课件)那你猜一猜这个方程X的值是多少?并说出理由。

  生1:我有办法,可以用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我有办法,因为100+150=250,所以X=150

  生3:老师我也有办法,我是这样想的,假如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100,就能得出X=150

  师:XXX同学的想法太棒了!我们一起探索验证一下。请看屏幕,怎样操作才使天*左边只剩X克水,而天*保持*衡。

  生:我在天*的左边拿走一个重100克空杯子,在天*的右边拿走100克的砝码,天*保持*衡。(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师:你能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吗?

  生:100+X-100=250-100(课件显示:100+X-100=250-100)

  师:这时天*表示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

  生:X=150(课件显示:X=150)

  师:是的,XXX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100,就能得出X=150。我们表扬他。

  师: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师:(课件显示X=150的下画线)指着方程100+X=250说:“X=150是这个方程的解。(课件显示:方程的解)

  师:(课件显示:方框)

  100+X=250

  100+X-100=250-100

  指着方框说:“这是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课件显示:方框的左边的箭头与解方程。)

  师:在解方程的开头写上“解:”,表示解方程的全过程。(课件显示:解:)

  师:同时还要注意“=”对齐。

  师:都认识了吗?请打开课本第57页将概念读一次,并标上重点字、词。

  师:你们怎么理解这两个概念的?

  (学生**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想法?

  生1:“解方程”是指演算过程

  生2:“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这个值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使这个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

  生:“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个数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

  (2)教学例1。

  师:要是老师出一个方程,你会求这个方程的解吗?

  生:会。

  师:请自学第58页的例1的有关内容。

  [学生**学习例1的有关内容,设计意图: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让学生发现]

  师:四人小组讨论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学生**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出示例1)左边有X个,右边有3个,一共用9个。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X+3=9(板书:X+3=9)

  师:X+3=9这个方程怎么解?我们可以利用天*保持*衡的道理帮助理解,请看屏幕。

  师:球在天*不好摆,老师在天*上用方块来代替它。怎样操作才使天*的左边只剩X,而天*保持*衡。

  生:天*左右两边同时拿走3个方块,使天*左边只剩X,天*保持*衡。(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师: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

  生:X+3-3=9-3(板书:X+3-3=9-3)

  师:这时天*表示X的值是多少?

  生:X=6(板书:X=6)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生1:使方程左右两边只剩X。

  生2: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就是解这个方程的方法。

  师:这个方程会解。我们怎么知道X=6一定是这个方程的解呢?

  生:验算。

  师:对了,验算方法是什么?

  生:将X=6代入原方程,看方程的左边是否等于方程的右边。

  (板书:

  验算:方程的左边=6+3=9

  方程的右边=9

  方程的左边=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师: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设计的意图:自学思考汇报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练习

  师:现在老师看看同学们对于解方程掌握得怎么样。(出示课件)

  判断题

  A.X=3是方程5X=15的解。()

  B.X=2是方程5X=15的解。()

  考考你的眼力,能否帮他找到错误所在呢?

  X+1.2=4X+2.4=4.6

  X+1.2-1.2=4-1.2=4.6-2.4

  X=2.8=2.2

  填空题

  X+3.2=4.6

  X+3.2○()=4.6○()

  X=()

  将课本59页做一做的第1题的左边一小题写在单行纸上。

  [设计意图:游戏练习形式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及时有效地巩固强化概念。]

  (4)小结:解含有加法方程的步骤。(口述过程)

  3.拓展延伸。

  (1)解方程X一2=15(课件显示)

  师:看来,解加法方程同学们掌握得很好,老师得提高一点难度,敢挑战吗?

  生:敢。

  师:谁愿意读读这个方程?

  [学生都争着读这个方程,可激烈了]

  师:这是一个含有减法的方程,你能根据解加法方程的步骤,尝试完成。(指名XXX同学到黑板板演,其他同学在单行纸完成)

  [学生试着解方程并进行口头验算]

  (2)集体交流、评价、明确方法。

  师:XXX同学做对了吗?

  生:对。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加2?

  生: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2,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由板演XXX同学面向大家回答)

  4.提炼升华

  师:谁能说说解含有加法和减法的方程的步骤?(随着学生,课件显示全过程。)

  生:

  解方程的步骤:

  a)先写“解:”。

  b)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c)求出X的值。

  d)验算。

  5.全课小结,评价深化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以小组为单位自评或互评课堂表现,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3、对老师的表现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去想去说,去回味知识掌握过程的舞台,这样将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总结失败原因,发扬成功经验,培养良好的学**惯。]

  [板书设计]

  解方程

  例1:书本图

  X+3=9验算:X-2=15

  解:X+3-3=9-3方程左边=6+3=9解:X-2+2=15+2

  X=6方程右边=9X=17

  方程左边=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解方程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导入:同学们,经**,我们班大部分同学的年龄是12岁(虚岁),也可以通过推理推算出来,7岁入学,在学校学了五年,正好是12岁。老师今年是39岁,师在黑板上板书39和12。下面请同学比较一下老师和你的年龄,并用一句话把比较的结果说出来,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说出:“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3倍还多3岁”,“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4倍少9岁”。两种说法都可以。接着问,明年呢?“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3倍还多l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年龄话题引入,并训练学生对两数大小比较,为新课分析数量关系作理解铺垫。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分析生活化,利于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一、在现实问题情境中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探索解方程的方法——教学例1

  (一)在情境中分析数量关系.提出问题

  1.师谈话进入情境:孙悟空跟随师父历尽千辛万苦从西天取来大量经书,藏在古城西安的大雁塔中。大雁塔和小雁塔是著名的古代建筑。(出示大雁塔和小雁塔的图片)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高度有关的`数学问题。(出示例1的一部分“西安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暂不出示所求的问题)

  2.师让生读出这段文字并**:谁比谁少22米?让学生明白“大雁塔高度和小雁塔高度的2倍比,少22米,可以把小雁塔高度的2倍看做一个整体。”

  师进一步启发:这句话清楚地说明了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

  出示学生可能想到的等量关系式:①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②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③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师:经测量小雁塔高度是43米,你能利用这个关系式口答出大雁塔的高度吗?学生口答,师板书:2×43-22=64(米)。

  【设计意图】运用数量关系直接求出高度,体会顺向思维。既感受数量关系的价值,又为下面的逆向思维作出对比准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下面列方程时也要像这样顺向思维进行思考。

  4.师:如果知道大雁塔的高度是64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雁塔的高度是多少米?(出示“大雁塔高度是64米”和“小雁塔高度是多少米?”把例1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在清楚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把问题迁移到需要用逆向思维考虑解决的问题上。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突出解决问题是学生自己的学习需求,也为他们探索解答作出心理准备。

  (二)根据等量关系布列方程,同时唤起有关方程的旧知

  1.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师**: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这时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我们去求的?

  追问:让你求小雁塔的高度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可以列方程解答。如果学生列出正确的算式进行解答,师给予肯定,再引导学生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师明确方法,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师谈话:我们在五年级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谁来说一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生能大概说出“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和检验等即可。

  3.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解:设小雁塔高x米。

  2x-22=64

  【设计意图】经历由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在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先由情境抽象成数量关系式,再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实现了学生在逐步抽象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的方法,体现了数学的简洁性和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三) 自主探索解方程的方法,体会转化的思想

  **: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

  交流中明确: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即把用两步计算的方程转化为一步计算,变新知为旧知,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

  要求学生接着例题呈现的第一步继续解出这个方程。学生完成后,**交流解方程的完整过程,核对求出的解,并提示学生进行检验,最后让学生写出答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方程解法的过程中,体会运用转化策略,把两步转化成一步、复杂转化成简单、新知转化成旧知。

  (四)思考其他方法,感受解法的多样化

  1.**: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如果学生不能列出其他方程,师不能作硬性要求。

  2.引导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引导学生关注:(1)要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寻找等量关系,而且一般要找出最容易发现的等量关系;(2)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3)解出方程后要及时进行检验。(师板书:找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并列方程;解方程,检验。)

  【设计意图】通过解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明白可以根据自己学习实际和思维习惯分析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同时训练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注意比较例题,进一步形成解决问题模式——自主合作学习“练一练”

  “杭州湾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大约36千米,比**青马大桥的16倍还长0.8千米。**青马大桥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谈话:我们已经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下面就请同学们试着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做“练一练”。

  1.先让学生读题,并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完成。

  2.小组合作交流。交流前要出示交流顺序提示:(1)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2)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3)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4)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

  3.最后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

  针对学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包括用算术方法),教师在提出主导意见的基础上要予以肯定。

  4.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提炼出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解形如ax±b=c方程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学会合作。

  三、运用方程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牢固形成解决问题模式(建构牢固的数学模型)——做“练习一”的第1~5题

  谈话: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两个方面要引起我们重视,一个是寻找等量关系,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具体数量;另一个就是解方程。下面我们就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训练。

  1.做“练习一”第1题

  “解方程。4x+20=56 1.8+7x=3.9 5x-8.3=10.7”

  先让学生说说解这些方程时,第一步要怎样做.依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完成。交流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三个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选做一题。)

  2.做“练习一”第2题

  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1)张村果园有桃树x棵,梨树比桃树的3倍多15棵。梨树有( )棵。

  (2)王叔叔在鱼池里放养鲫鱼x尾,放养的鳊鱼比鲫鱼的4倍少80尾。放养鳊鱼( )尾。

  学生**完成后,再要求学生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把题目中的多、少改成少、多让学生再表示)

  3.做“练习一”第3题

  “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时速能达到110千米,比猫最快时速的2倍还多20千米。猫的最快时速是多少千米?”

  谈话:同学们,我们既能准确地找到等量关系,又能正确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就请同学们**解决一个问题。

  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突出要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4.课堂作业:做“练习一”的第4题和第5题。

  “**故宫占地大约72公顷,比*广场的2倍少8公顷。*广场大约占地多少公顷?”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最大的鸟是鸵鸟。一个鸵鸟蛋长17.8厘米,比一只蜂鸟体长的3倍还多1厘米。这只蜂鸟体长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在巩固训练和应用策略阶段采用先部分后整体的练习步骤,进一步深化认识,并在体验中达到知识和技能的内化。

  四、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体会方程的思想和价值——学生拓展设计

  1.学生拓展设计

  师:请同学们回到课前,我们师生关于年龄的对话中,看39岁和12岁,你能设计一个用今天所学的策略和方法解答的实际问题吗?

  师要多听学生的发言.考虑学生所说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提出问题的贴切性并作出评价和概括。

  2.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教师同时总结,方程是我们解决问题很重要的一个策略,正确地运用方程,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尤其是用算术方法不容易解决的一些问题。我相信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对方程会有更深的认识,并在以后的学习和运用中进一步学好和用好方程。

  【设计意图】在照应课前学习和学生拓展运用的基础上,充分体会方程的思想和价值,把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对方程有较为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解方程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

  (4)重视良好学**惯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利用天**衡的道理理解比较简单的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出课题

  师:老师在天*的左边放了一杯水,杯重100克,水重X克,一杯水重多少?

  生:(100+X)克

  师:在天*的右边放了多少砝码,天*保持*衡呢?(教师边讲边操作100克、200克、250克)

  师:请你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100+X=250(课件显示:100+X=250)

  师:这个方程怎么解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设计意图:从复习天*保持*衡的道理入手,引出课题,引导学习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师:(出示课件)那你猜一猜这个方程X的值是多少?并说出理由。

  生1:我有办法,可以用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我有办法,因为100+150=250,所以X=150

  生3:老师我也有办法,我是这样想的,假如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100,就能得出X=150

  师:XXX同学的想法太棒了!我们一起探索验证一下。请看屏幕,怎样操作才使天*左边只剩X克水,而天*保持*衡。

  生:我在天*的左边拿走一个重100克空杯子,在天*的右边拿走100克的砝码,天*保持*衡。

  师:你能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吗?

  生:100+X-100=250-100

  师:这时天*表示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

  生:X=150

  师:是的,XXX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100,就能得出X=150。我们表扬他。

  师: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师:指着方程100+X=250说:“X=150是这个方程的解。(课件显示:方程的解)

  师:

  100+X=250

  100+X-100=250-100

  指着方框说:“这是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师:在解方程的开头写上“解:”,表示解方程的全过程。

  师:同时还要注意“=”对齐。

  师:都认识了吗?请打开课本第57页将概念读一次,并标上重点字、词。

  师:你们怎么理解这两个概念的?

  (学生**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想法?

  生1:“解方程”是指演算过程

  生2:“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这个值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使这个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

  生:“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个数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

  2.教学例1。

  师:要是老师出一个方程,你会求这个方程的解吗?

  生:会。

  师:请自学第58页的例1的有关内容。

  [学生**学习例1的有关内容,设计意图: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让学生发现]

  师:四人小组讨论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学生**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出示例1)左边有X个,右边有3个,一共用9个。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X+3=9(板书:X+3=9)

  师:X+3=9这个方程怎么解?我们可以利用天*保持*衡的道理帮助理解,请看屏幕。

  师:球在天*不好摆,老师在天*上用方块来代替它。怎样操作才使天*的左边只剩X,而天*保持*衡。

  生:天*左右两边同时拿走3个方块,使天*左边只剩X,天*保持*衡。师: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

  生:X+3-3=9-3(板书:X+3-3=9-3)

  师:这时天*表示X的值是多少?

  生:X=6(板书:X=6)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生1:使方程左右两边只剩X。

  生2: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就是解这个方程的方法。

  师:这个方程会解。我们怎么知道X=6一定是这个方程的解呢?

  生:验算。

  师:对了,验算方法是什么?

  生:将X=6代入原方程,看方程的左边是否等于方程的右边。

  (板书:

  验算:方程的左边=6+3=9

  方程的右边=9

  方程的左边=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师: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设计的意图:自学思考汇报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解方程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导入:同学们,经**,我们班大部分同学的年龄是12岁(虚岁),也可以通过推理推算出来,7岁入学,在学校学了五年,正好是12岁。老师今年是39岁,师在黑板上板书39和12。下面请同学比较一下老师和你的年龄,并用一句话把比较的结果说出来,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说出:“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3倍还多3岁”,“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4倍少9岁”。两种说法都可以。接着问,明年呢?“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3倍还多l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年龄话题引入,并训练学生对两数大小比较,为新课分析数量关系作理解铺垫。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分析生活化,利于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一、在现实问题情境中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探索解方程的方法——教学例1

  (一)在情境中分析数量关系.提出问题

  1.师谈话进入情境:孙悟空跟随师父历尽千辛万苦从西天取来大量经书,藏在古城西安的大雁塔中。大雁塔和小雁塔是著名的古代建筑。(出示大雁塔和小雁塔的图片)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高度有关的数学问题。(出示例1的一部分“西安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暂不出示所求的问题)

  2.师让生读出这段文字并**:谁比谁少22米?让学生明白“大雁塔高度和小雁塔高度的2倍比,少22米,可以把小雁塔高度的2倍看做一个整体。”

  师进一步启发:这句话清楚地说明了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

  出示学生可能想到的等量关系式:①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②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③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师:经测量小雁塔高度是43米,你能利用这个关系式口答出大雁塔的高度吗?学生口答,师板书:2×43-22=64(米)。

  【设计意图】运用数量关系直接求出高度,体会顺向思维。既感受数量关系的价值,又为下面的逆向思维作出对比准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下面列方程时也要像这样顺向思维进行思考。

  4.师:如果知道大雁塔的高度是64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雁塔的高度是多少米?(出示“大雁塔高度是64米”和“小雁塔高度是多少米?”把例1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在清楚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把问题迁移到需要用逆向思维考虑解决的问题上。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突出解决问题是学生自己的学习需求,也为他们探索解答作出心理准备。

  (二)根据等量关系布列方程,同时唤起有关方程的旧知

  1.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师**: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这时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我们去求的?

  追问:让你求小雁塔的高度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可以列方程解答。如果学生列出正确的算式进行解答,师给予肯定,再引导学生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师明确方法,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师谈话:我们在五年级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谁来说一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生能大概说出“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和检验等即可。

  3.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解:设小雁塔高x米。

  2x-22=64

  【设计意图】经历由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在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先由情境抽象成数量关系式,再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实现了学生在逐步抽象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的方法,体现了数学的简洁性和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三) 自主探索解方程的方法,体会转化的思想

  **: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

  交流中明确: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即把用两步计算的方程转化为一步计算,变新知为旧知,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

  要求学生接着例题呈现的第一步继续解出这个方程。学生完成后,**交流解方程的完整过程,核对求出的解,并提示学生进行检验,最后让学生写出答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方程解法的过程中,体会运用转化策略,把两步转化成一步、复杂转化成简单、新知转化成旧知。

  (四)思考其他方法,感受解法的多样化

  1.**: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如果学生不能列出其他方程,师不能作硬性要求。

  2.引导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引导学生关注:(1)要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寻找等量关系,而且一般要找出最容易发现的等量关系;(2)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3)解出方程后要及时进行检验。(师板书:找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并列方程;解方程,检验。)

  【设计意图】通过解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明白可以根据自己学习实际和思维习惯分析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同时训练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注意比较例题,进一步形成解决问题模式——自主合作学习“练一练”

  “杭州湾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大约36千米,比**青马大桥的16倍还长0.8千米。**青马大桥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谈话:我们已经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下面就请同学们试着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做“练一练”。

  1.先让学生读题,并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完成。

  2.小组合作交流。交流前要出示交流顺序提示:(1)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2)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3)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4)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

  3.最后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

  针对学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包括用算术方法),教师在提出主导意见的基础上要予以肯定。

  4.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提炼出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解形如ax±b=c方程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学会合作。

  三、运用方程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牢固形成解决问题模式(建构牢固的数学模型)——做“练习一”的第1~5题

  谈话: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两个方面要引起我们重视,一个是寻找等量关系,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具体数量;另一个就是解方程。下面我们就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训练。

  1.做“练习一”第1题

  “解方程。4x+20=56 1.8+7x=3.9 5x-8.3=10.7”

  先让学生说说解这些方程时,第一步要怎样做.依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完成。交流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三个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选做一题。)

  2.做“练习一”第2题

  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1)张村果园有桃树x棵,梨树比桃树的3倍多15棵。梨树有( )棵。

  (2)王叔叔在鱼池里放养鲫鱼x尾,放养的鳊鱼比鲫鱼的4倍少80尾。放养鳊鱼( )尾。

  学生**完成后,再要求学生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把题目中的多、少改成少、多让学生再表示)

  3.做“练习一”第3题

  “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时速能达到110千米,比猫最快时速的2倍还多20千米。猫的最快时速是多少千米?”

  谈话:同学们,我们既能准确地找到等量关系,又能正确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就请同学们**解决一个问题。

  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突出要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4.课堂作业:做“练习一”的第4题和第5题。

  “**故宫占地大约72公顷,比*广场的2倍少8公顷。*广场大约占地多少公顷?”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最大的鸟是鸵鸟。一个鸵鸟蛋长17.8厘米,比一只蜂鸟体长的3倍还多1厘米。这只蜂鸟体长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在巩固训练和应用策略阶段采用先部分后整体的练习步骤,进一步深化认识,并在体验中达到知识和技能的内化。

  四、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体会方程的思想和价值——学生拓展设计

  1.学生拓展设计

  师:请同学们回到课前,我们师生关于年龄的对话中,看39岁和12岁,你能设计一个用今天所学的策略和方法解答的实际问题吗?

  师要多听学生的发言.考虑学生所说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提出问题的贴切性并作出评价和概括。

  2.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教师同时总结,方程是我们解决问题很重要的一个策略,正确地运用方程,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尤其是用算术方法不容易解决的一些问题。我相信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对方程会有更深的认识,并在以后的学习和运用中进一步学好和用好方程。

  【设计意图】在照应课前学习和学生拓展运用的基础上,充分体会方程的思想和价值,把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对方程有较为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解方程教学设计9

  解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57、58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

  (4)重视良好学**惯的培养。

  (三)教学重、难点

  (1)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利用天**衡的道理理解比较简单的方程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课件、单行纸一张

  (五)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复习铺垫

  师:(出示课件)老师在天*的左边放了一杯水,杯重100克,水重X克,一杯水重多少?

  生:(100+X)克

  师:在天*的右边放了多少砝码,天*保持*衡呢?(教师边讲边操作100克、200克、250克)

  师:请你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100+X=250(课件显示:100+X=250)

  师:这个方程怎么解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设计意图:从复习天*保持*衡的道理入手,引出课题,引导学习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2.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1)概念教学: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师:(出示课件)那你猜一猜这个方程X的值是多少?并说出理由。

  生1:我有办法,可以用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我有办法,因为100+150=250,所以X=150

  生3: 老师我也有办法,我是这样想的,假如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100,就能得出X=150

  师:XXX同学的想法太棒了!我们一起探索验证一下。请看屏幕,怎样操作才使天*左边只剩X克水,而天*保持*衡。

  生:我在天*的左边拿走一个重100克空杯子,在天*的右边拿走100克的砝码,天*保持*衡。(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师:你能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吗?

  生:100+X-100=250-100(课件显示:100+X-100=250-100)

  师:这时天*表示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

  生:X=150(课件显示:X=150)

  师:是的,XXX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100,就能得出X=150。我们表扬他。

  师: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师:(课件显示X=150的下画线)指着方程100+X=250说:“X=150是这个方程的解。(课件显示:方程的解)

  师:(课件显示:方框)

  100+X=250

  100+X-100=250-100

  指着方框说:“这是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课件显示:方框的左边的箭头与解方程。)

  师:在解方程的开头写上“解:”,表示解方程的全过程。(课件显示:解:)

  师:同时还要注意“=”对齐。

  师:都认识了吗?请打开课本第57页将概念读一次,并标上重点字、词。

  师:你们怎么理解这两个概念的?

  (学生**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想法?

  生1:“解方程”是指演算过程

  生2:“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这个值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使这个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

  生:“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个数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

  (2)教学例1。

  师:要是老师出一个方程,你会求这个方程的解吗?

  生:会。

  师:请自学第58页的例1的有关内容。

  [学生**学习例1的有关内容,设计意图: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让学生发现]

  师:四人小组讨论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学生**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出示例1)左边有X个,右边有3个,一共用9个。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X+3=9(板书:X+3=9)

  师:X+3=9这个方程怎么解?我们可以利用天*保持*衡的道理帮助理解,请看屏幕。

  师:球在天*不好摆,老师在天*上用方块来代替它。怎样操作才使天*的左边只剩X,而天*保持*衡。

  生:天*左右两边同时拿走3个方块,使天*左边只剩X,天*保持*衡。(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师: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

  生:X+3-3=9-3(板书:X+3-3=9-3)

  师:这时天*表示X的值是多少?

  生:X=6(板书:X=6)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生1:使方程左右两边只剩X。

  生2: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就是解这个方程的方法。

  师:这个方程会解。我们怎么知道X=6一定是这个方程的解呢?

  生:验算。

  师:对了,验算方法是什么?

  生:将X=6代入原方程,看方程的左边是否等于方程的右边。

  (板书:

  验算:方程的左边=6+3=9

  方程的右边=9

  方程的左边=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师: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设计的意图:自学思考汇报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练习

  师:现在老师看看同学们对于解方程掌握得怎么样。(出示课件)

  判断题

  A.X=3是方程5X=15的解。( )

  B.X=2是方程5X=15的解。( )

  考考你的眼力,能否帮他找到错误所在呢?

  X+1.2=4 X+2.4=4.6

  X+1.2-1.2=4-1.2 =4.6-2.4

  X=2.8 =2.2

  填空题

  X+3.2=4.6

  X+3.2○( )=4.6○( )

  X=( )

  将课本59页做一做的第1题的左边一小题写在单行纸上。

  [设计意图:游戏练习形式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及时有效地巩固强化概念。]

  (4)小结:解含有加法方程的步骤。(口述过程)

  3.拓展延伸。

  (1)解方程 X一2=15(课件显示)

  师:看来,解加法方程同学们掌握得很好,老师得提高一点难度,敢挑战吗?

  生:敢。

  师:谁愿意读读这个方程?

  [学生都争着读这个方程,可激烈了]

  师:这是一个含有减法的方程,你能根据解加法方程的步骤,尝试完成。(指名XXX同学到黑板板演,其他同学在单行纸完成)

  [学生试着解方程并进行口头验算]

  (2)集体交流、评价、明确方法。

  师:XXX同学做对了吗?

  生:对。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加2?

  生: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2,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由板演XXX同学面向大家回答)

  4. 提炼升华

  师:谁能说说解含有加法和减法的方程的步骤?(随着学生,课件显示全过程。)

  生:

  解方程的步骤:

  a)先写“解:”。

  b)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c)求出X的值。

  d)验算。

  5.全课小结,评价深化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以小组为单位自评或互评课堂表现,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3、对老师的表现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去想去说,去回味知识掌握过程的舞台,这样将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总结失败原因,发扬成功经验,培养良好的学**惯。]

  [板书设计]

  解方程

  例1:书本图

  X+3=9 验算: X-2=15

  解:X+3-3 =9-3 方程左边= 6+3=9 解: X-2+2=15+2

  X=6 方程右边= 9 X=17

  方程左边=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解方程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理解解方程的意义。

  2、会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ax=b的方程,并能用方程的解对方程进行验算。

  教学重点: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教学难点: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填空:

  加数=( )-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 )+( )

  被除数=( )×( ) 因数=( )÷( )

  2、CIA课件出示: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1)小明有30元钱。买钢笔用了m元,买本子用了10元,刚好用完。

  (2)小红家买了50千克的大米,吃了n千克,还剩42千克。

  (3)全班a个同学,*均分成个7小组,每个小组8人。

  (4)钢笔每支4元,买X支用了24元。

  师:刚才我们列出的这些方程,你能求它的解吗?(师板书:4X=24)

  这个方程的解是多少呢?(X=6)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求方程的解——解方程

  揭示课题并板书:解方程

  二、探究学习

  1、学习解方程

  (1)自主探究求方程的解。

  (2)汇报,抽生板演。

  (3)师指导学生看书101页的内容,学习正确的书写格式,动笔勾画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地方.

  (4)师规范解方程的格式。

  第一种:根据四则混合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X=12

  解: X=12÷4

  X=3

  第二种:根据等式的性质

  4X=12

  解: 4X÷4=12÷4

  X=3

  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请将刚才的.解题过程再按正确的书写格式做一遍。

  揭示解方程的含义;区分解方程和方程的解。

  2、方程的检验。

  3、巩固练习:CIA课件出示(学生**完成,集体评讲)

  三、自主学习

  刚才的几个方程,请任选一道用你喜欢的方式求方程的解,并口头检验。

  师:大家认为在解方程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醒同学**的呢?

  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疑问?或者是不明白的地方吗?

  五、课堂练习:

  1、解方程

  20-X =9 25+ X =80 6.3 ÷X =7

  2、做书上104页1、2、3题。

  六、板书设计:

  解方程

  法一:四则混合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法二:等式的性质

  4X=12 4X=12

  解: X=12÷4 解: 4X÷4=12÷4

  X=3 x=3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方程的解题的依据以及书写格式,但是很多同学在做a÷x=b这种形式的方程时还是容易搞混淆。需要加强练习和多做相关的题型,特别是在前节内容据题意列方程还得多找相关等量的关系,达到复习以前的知识和巩固现在的新知识的目的。

解方程教学设计11

  这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二是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加法和减法运算的简便方程。解方程是学生刚接触的新鲜知识,学生在知识经验的储备上明显不足,因此数学中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引领学生经历将现实、具体的问题加以数学化,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并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应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关键。

  一、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

  课开始,老师出示天*并在两边各放一个50克的砝码,“你能用式子表示出两边的关系吗?”学生写出 50=50;老师在天*的一边增加一个20克砝码,“这时的关系怎么表示?”学生写出50+20>50,“这时天*的两边不相等,怎样才能让天*两边相等?”学生交流得出在天*的另一边增加同样重量的砝码;“你有什么发现吗?”“自己写几个等式看一看。”通过具体的操作为学生探究问题,寻找结论提供了真实的情境,辅以启发性、引领性的问题,让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发现并获得知识。

  二、让学生在发现中操作

  引入了等式的性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应用这一性质去解方程,第一次学生解方程,学生心理上难免会有些准备不足,为了帮助学生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者先利用天*所显示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100,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通过这样有步骤的练习,帮助学生逐渐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解方程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导入:同学们,经**,我们班大部分同学的年龄是12岁(虚岁),也可以通过推理推算出来,7岁入学,在学校学了五年,正好是12岁。老师今年是39岁,师在黑板上板书39和12。下面请同学比较一下老师和你的年龄,并用一句话把比较的结果说出来,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说出:“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3倍还多3岁”,“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4倍少9岁”。两种说法都可以。接着问,明年呢?“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3倍还多l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年龄话题引入,并训练学生对两数大小比较,为新课分析数量关系作理解铺垫。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分析生活化,利于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一、在现实问题情境中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探索解方程的方法——教学例1

  (一)在情境中分析数量关系.提出问题

  1.师谈话进入情境:孙悟空跟随师父历尽千辛万苦从西天取来大量经书,藏在古城西安的大雁塔中。大雁塔和小雁塔是著名的古代建筑。(出示大雁塔和小雁塔的图片)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高度有关的数学问题。(出示例1的一部分“西安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暂不出示所求的问题)

  2.师让生读出这段文字并**:谁比谁少22米?让学生明白“大雁塔高度和小雁塔高度的2倍比,少22米,可以把小雁塔高度的2倍看做一个整体。”

  师进一步启发:这句话清楚地说明了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

  出示学生可能想到的等量关系式:①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②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③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师:经测量小雁塔高度是43米,你能利用这个关系式口答出大雁塔的高度吗?学生口答,师板书:2×43-22=64(米)。

  【设计意图】运用数量关系直接求出高度,体会顺向思维。既感受数量关系的价值,又为下面的逆向思维作出对比准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下面列方程时也要像这样顺向思维进行思考。

  4.师:如果知道大雁塔的高度是64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雁塔的高度是多少米?(出示“大雁塔高度是64米”和“小雁塔高度是多少米?”把例1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在清楚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把问题迁移到需要用逆向思维考虑解决的问题上。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突出解决问题是学生自己的学习需求,也为他们探索解答作出心理准备。

  (二)根据等量关系布列方程,同时唤起有关方程的旧知

  1.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师**: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这时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我们去求的?

  追问:让你求小雁塔的高度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可以列方程解答。如果学生列出正确的算式进行解答,师给予肯定,再引导学生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师明确方法,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师谈话:我们在五年级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谁来说一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生能大概说出“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和检验等即可。

  3.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解:设小雁塔高x米。

  2x-22=64

  【设计意图】经历由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在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先由情境抽象成数量关系式,再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实现了学生在逐步抽象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的方法,体现了数学的简洁性和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三) 自主探索解方程的方法,体会转化的思想

  **: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

  交流中明确: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即把用两步计算的方程转化为一步计算,变新知为旧知,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

  要求学生接着例题呈现的第一步继续解出这个方程。学生完成后,**交流解方程的完整过程,核对求出的解,并提示学生进行检验,最后让学生写出答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方程解法的过程中,体会运用转化策略,把两步转化成一步、复杂转化成简单、新知转化成旧知。

  (四)思考其他方法,感受解法的多样化

  1.**: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如果学生不能列出其他方程,师不能作硬性要求。

  2.引导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引导学生关注:(1)要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寻找等量关系,而且一般要找出最容易发现的等量关系;(2)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3)解出方程后要及时进行检验。(师板书:找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并列方程;解方程,检验。)

  【设计意图】通过解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明白可以根据自己学习实际和思维习惯分析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同时训练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注意比较例题,进一步形成解决问题模式——自主合作学习“练一练”

  “杭州湾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大约36千米,比**青马大桥的16倍还长0.8千米。**青马大桥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谈话:我们已经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下面就请同学们试着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做“练一练”。

  1.先让学生读题,并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完成。

  2.小组合作交流。交流前要出示交流顺序提示:(1)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2)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3)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4)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

  3.最后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

  针对学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包括用算术方法),教师在提出主导意见的基础上要予以肯定。

  4.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提炼出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解形如ax±b=c方程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学会合作。

  三、运用方程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牢固形成解决问题模式(建构牢固的数学模型)——做“练习一”的第1~5题

  谈话: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两个方面要引起我们重视,一个是寻找等量关系,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具体数量;另一个就是解方程。下面我们就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训练。

  1.做“练习一”第1题

  “解方程。4x+20=56 1.8+7x=3.9 5x-8.3=10.7”

  先让学生说说解这些方程时,第一步要怎样做.依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完成。交流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三个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选做一题。)

  2.做“练习一”第2题

  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1)张村果园有桃树x棵,梨树比桃树的3倍多15棵。梨树有( )棵。

  (2)王叔叔在鱼池里放养鲫鱼x尾,放养的鳊鱼比鲫鱼的4倍少80尾。放养鳊鱼( )尾。

  学生**完成后,再要求学生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把题目中的多、少改成少、多让学生再表示)

  3.做“练习一”第3题

  “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时速能达到110千米,比猫最快时速的2倍还多20千米。猫的最快时速是多少千米?”

  谈话:同学们,我们既能准确地找到等量关系,又能正确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就请同学们**解决一个问题。

  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突出要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4.课堂作业:做“练习一”的第4题和第5题。

  “**故宫占地大约72公顷,比*广场的2倍少8公顷。*广场大约占地多少公顷?”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最大的鸟是鸵鸟。一个鸵鸟蛋长17.8厘米,比一只蜂鸟体长的3倍还多1厘米。这只蜂鸟体长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在巩固训练和应用策略阶段采用先部分后整体的练习步骤,进一步深化认识,并在体验中达到知识和技能的内化。

  四、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体会方程的思想和价值——学生拓展设计

  1.学生拓展设计

  师:请同学们回到课前,我们师生关于年龄的对话中,看39岁和12岁,你能设计一个用今天所学的策略和方法解答的实际问题吗?

  师要多听学生的发言.考虑学生所说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提出问题的贴切性并作出评价和概括。

  2.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教师同时总结,方程是我们解决问题很重要的一个策略,正确地运用方程,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尤其是用算术方法不容易解决的一些问题。我相信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对方程会有更深的认识,并在以后的学习和运用中进一步学好和用好方程。

  【设计意图】在照应课前学习和学生拓展运用的基础上,充分体会方程的思想和价值,把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对方程有较为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解方程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知识重点解方程的规范步骤

  教学难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

  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保持*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2)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用于解方程)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教学过程一、解决问题。

  出示P57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保持*衡说明什么?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

  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100+x=250,x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

  (2)利用加减法的关系:250-100=150。

  (3)把250分成100+5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而得到x的值等于150,将150代入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二、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三、方程的检验

  P58例1P59例2。

  怎么判断X=6是不是方程的解?将x=6代入方程之中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写作格式是: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课堂练习**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强调书写格式。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1)解方程和方程的解有什么区别(2)解方程要按照什么样的格式来写?(3)如何检验呢?格式又是怎么样的?

  课后追记

  本课应用方程*衡原理来解方程,要注意的是检验方程的时候,最后一句话,所以××是方程的解(这里的××学生容易写成方程右边的值)

  第7课时:解方程(2)

  教学内容P58-P59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5-7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知识重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在哪些情况下变换仍然保持不变呢?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完全可以,因为方程就是等式,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

  教学过程新知学习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

  抽答。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化简,得到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

  板书: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二)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解方程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及检验的方法。

  3、培养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初步学会检验某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帮助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

  1、教师:前面我们学了方程的意义,你还记得什么叫方程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怎样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2、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吗?

  (1)a+24=73(2)4x<36+17(3)234÷a>12

  (4)72=x+16(5)x+85(6)25÷y=0.6

  3、教师:上节课我们还通过玩天*游戏认识了等式的基本性质,还记得等式的基本性质吗?

  4、新课引入:这节课,我们就来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去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解简易方程)在学习解简易方程前,我们先来认识两个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二、探究新知:

  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1、看图写方程。

  出示上节课用天*称一杯水的情景图。(100+X=250)

  2、求方程中的未知数

  教师: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交流后汇报:

  方法一: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50-100=150,所以X=150

  方法二: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150

  方法三:100+X=250=100+150,所以X=150

  方法四:假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100,那么也可得出X=150

  3、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

  教师: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像上面,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4、辨析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教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5、完成课本57页做一做:X=3是方程5X=15的解吗?X=2呢?

  探究例1:

  1、出示例1图,让学生说图意后列出方程。

  2、课件出示天*图,引导学生利用天*保持*衡的道理理解解方程的方法。

  3、学生**完成解方程,并板示,着重强调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

  x+3=9

  解:x+3-3=9-3

  x=6

  4、引导学生检验方程的解。

  探究例2:

  1、引入和出示例2:前面我们利用天*保持*衡的道理求出了方程x+3=9的解,下面我们再利用天*保持*衡的道理来求出方程3X=18的解,同学们有信心吗?

  2、课件出示天*图,引导学生利用天*保持*衡的道理理解解方程的方法。

  3、学生**完成解方程。

  3x=18

  解:3x÷3=18÷3

  x=6

  方法总结:

  1、交流讨论: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以一个数,左右两边会相等吗?

  2、总结:利用天*保持*衡的道理(也就是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可以求出方程的解。

  三、应用巩固:

  1、完成课本59页“做一做”的第1题,先找到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2、解方程。

  x+3.2=4.6x-1.8=4x-2=15

  1.6x=*x÷7=0.3x÷3=2.1

  3、我会选

  (1)32+χ=76的解是()

  A、χ=42B、χ=144C、χ=44

  (2)χ-12=4的解是()

  A、χ=8B、χ=16C、χ=23

  (3)5χ=60的解是()

  A、χ=65B、χ=55C、χ=12

  (4)χ÷20=5的解是()

  A、χ=15B、χ=100C、χ=4

  4、解决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你能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解方程吗?

  四、全课小结、课外延伸: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同学们思考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运用解方程和知识帮我们解决问题,把你想到的和同伴一起分享。

解方程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

  4、重视良好学**惯的培养。

  教学重点:

  1、“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利用天**衡的道理会解形如X±a=b的方程,并检验。

  教学难点:

  理解形如X±a=b的方程原理,掌握正确的解方程格式及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师:今天在上课前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我说你答”。以保持天*的*衡

  如“我在天*的右边增加一个橘子”;“我在天*的左边增加一个同样的橘子”;“天*的左边排球数量扩大到原数的2倍变成4个排球”,“天*的右边的皮球数量扩大到原数的2倍,变成8个皮球”…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让天**衡的方法,能概括一下让天**衡的方法吗?

  二、探究新知,引出课题

  1.通过解方程,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师:老师在天*的左边放了一杯水,杯重100克,水重X克,一杯水重多少?

  师:在天*的右边放了多少砝码,天*保持*衡呢?(教师边讲边操作100克、200克、250克)

  师:请你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0+X=250

  师:这个方程怎么解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师:(指着方程)那你猜一猜这个方程X的值是多少?并说出理由。

  预设:生1:我有办法,可以用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我有办法,因为100+150=250,所以X=150

  师:谁能用天**衡的道理来解呢?

  生3:老师我也有办法,我是这样想的,假如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100,就能得出X=150

  师:课件探索验证一下。请看天*,怎样操作才使天*左边只剩X克水,而天*保持*衡。

  生:我在天*的左边拿走一个重100克空杯子,在天*的右边拿走100克的砝码,天*保持*衡。

  师:你能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吗?

  师:这时天*表示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

  师:是的,XXX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100,(这样方程左边就只剩X)就能得出X=150。

  师: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师:指着方程100+X=250说:“X=150”是这个方程的解。(板书:方程的解)

  100+X=250

  100+X-100=250-100

  师指着方框说:“刚才我们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师:在解方程的开头写上“解:”,表示解方程的全过程。

  师:同时在书写的时候还要注意“=”对齐。

  师:你们怎么理解这两个概念的?(课件出示两个概念)

  师:谁来说说你想法?

  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

  小结:“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个数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演算过程。

  2.尝试解X-a=b形的方程。

  师:出示X-3=9(板书)

  学生尝试,请一人板演

  汇报,评价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是不是这样的,请看屏幕。(请一位学生说,教师用课件演示)

  生:天*左右两边同时放上3个方块,使天*左边刚好是X,天*保持*衡。

  师:这时天*表示X的值是多少?

  师:讨论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加3?

  生: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3,使方程左边只有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小结:“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3,使方程左边只有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就是解这个方程的方法。

  师:这个方程会解。我们怎么知道X=12一定是这个方程的解呢?

  师:对了,验算方法是什么?

  自习课本第58页,模仿检验的书写过程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验算:

  方程左边=X-3

  =12-3

  =9

  =方程的右边

  所以,X=12是方程的解。

  小结: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A.X=3是方程5X=15的解。()

  B.X=2是方程5X=15的解。()

  你是怎么想的?

  (2)考考你的眼力,能否帮他找到错误所在呢?

  X+1.2=4X+2.4=4.6

  X+1.2-1.2=4-1.2=4.6-2.4

  X=2.8=2.2

  小结:解方程首先要写“解”,X每步都不能离,所有的等号要对齐,检验的习惯要牢记。(课件出示)

  (3)填空题

  X+3.2=4.6X-3.2=4.6

  解:X+3.2○()=4.6○()解:X-3.2○()=4.6○()

  X=()X=()

  (4)解下列方程,带★的要验算

  ★X+2.8=7.9X-5=28

  (5)完成课本59页做一做的第1题的左边一小题写在书上。

  追问:x=2.8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小结:解含有加法方程的步骤。

  三、巩固延伸

  师:谁能说说解含有加法和减法的方程的步骤?(随着学生,课件显示全过程。)

  解方程的步骤:

  a)先写“解:”。

  b)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c)求出X的值。

  d)验算。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解方程

  100+X=250X-3=9

  解:100+X-100=250-100解:X-3+3=9+3

  X=150…方程的解X=12

  验算:

  方程左边=X-3

  =12-3

  =9

  =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设计意图:

  我对课时安排及教学设计均做了较大调整。原订计划是第一课时完成“方程的解”及“解方程”概念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方程检验的书写格式,第二课时完成加、减、乘、除各类型方程解法的教学。调整后的教案改为第一课时完成“方程的解”及“解方程”概念教学、会解形如X±A=B的方程,掌握检验的格式;第二课时只完成乘除法方程的解法。我上的是第一课时,其次对于教学设计也做了相应处理,将例1的解方程的过程内容适时穿插到57页,又将例1改为X-a=b形式并穿插验算的学习过程之中。

  为什么我会做如此改动呢?主要基于以下三点原因:1、考虑到学生一节课内如要掌握加减乘除各种类型方程的解法、理解解方程的原理,规范书写格式,内容太多,怕影响教学效果。2、教材57页做一做中要求学生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但规范的检验格式却不在本页,而在58页。3、如果能将“解方程”与“方程的解”这两个概念结合规范的解方程书写过程和结果来向学生解释,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总体思路如下:

  1、从复习天*保持*衡的道理入手,引出课题,引导学习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

  3、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让学生发现。

  4、多层次的练习形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一步的理解与掌握,并及时有效地巩固强化概念。

  5、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去想去说,去回味知识掌握过程的舞台,这样将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总结失败原因,发扬成功经验,培养良好的学**惯。

  6、自学思考汇报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后反思:

  前一阶段的教学,我发现孩子们还是比较喜欢学习数学的,特别对方程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总觉得天*能启发着他们去解决这么神奇的方程,真是非常有趣,学得效果也不错。今天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引入有序,思路清晰,环节紧扣。可是学生学习十分被动,课堂可以说是死气沉沉,真的有点不习惯孩子们这样,据我对学生的理解利用天*这样的事物原型来揭示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的,原因在哪儿呢?课后查找原因:1、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发现学生过于紧张。2、教师缺乏调节课堂气氛**。今后尽量要注重这方面的调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哪来的教学效果。

解方程教学设计16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

  2、理解移项的概念;

  3、学会移项.

  教学重点: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及移项法则;

  教学难点:利用等式性质1来解释方程的变形.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上节课的想一想引入新课:等式和方程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方程是等式,但必须含有未知数;

  等式不一定含有未知数,它不一定是方程.

  2、下面的一些式子是否为方程?这些方程又有何特点?

  ①5x+6=9x;②3x+5;③7+5×3=22;④4x+3y=2.

  由学生小议后回答:①、④是方程.

  分析这些方程得:①等式两边都是一次式或等式一边是一次式,另一边是常数,②这些方程中有的含一个未知数,也有的含两个未知数.

  我们先来研究最简单的(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的一元一次方程.

  3、一次方程:我们把等号两边是一次式、或等号一边是一次式另一边是常数的方程叫做一次方程.

  注意:一次方程可以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数:如上例的④.

  4、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5、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口答)

  ①2x+3=11;②y=16;③x+y=2;④3y-1=4y.

  6、什么叫方程的解?怎样解方程?

  关键是把方程进行变形为x=?即求得方程的解.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点出课题)利用等式性质1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讲解新课:

  1、等式性质1:

  出示天*称,在天**衡的两边同时都添上或拿去质量相同的物体,天*仍保持*衡,指出:等式也有类似的情形.

  强调关键词:“两边”、“都”、“同”、“等式”.

  2、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x+2=5

  分析:要把原方程变形成x=?只要把方程两边同时减去2即可.

  注意:解题格式.

  例1 解方程5x=7+4x

  分析:方程两边都有含x的项,要解这个方程就需要把含x的项集中到一边,即可把方程变形成x=?(一般是含x的项集中到方程的左边,使方程的右边不含有x的项),此题的关键是两边都减去4x.

  (解略)

  解完后**:如何检验方程时的计算有没有错误?(由学生回答)

  只要把求得的解代替原方程中的未知数,检查方程的左右两边是否相等,(由一学生口头检验) 2

  观察前面两个方程的求解过程:

  x+2=5

  x=5-2 5x=7+4x 5x-4x=7

  思考:(1)把+2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发生了什么变化?

  (2)把+4x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符号改变)

  3、移项:

  从变形前后的两个方程可以看到,这种变形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我们把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注意:①移项要变号;

  ②移项的实质:利用等式性质1对方程进行变形.

  例2 解方程:3x+4=2x+7

  解:移项,得3x-2x=7-4,

  合并同类项,得x=3.

  ∴x=3是原方程的解.

  归纳:①格式:解方程时一般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以便合并同类项;

  ②解方程与计算不同:解方程不能写成连等式;计算可以写成连等式;

  ③一个方程只写一行,每个方程只有一个等号(理由:利用等式性质1对方程进行变形,前后两个方程之间没有相等关系).

  四、课堂小结:

  ①什么是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②等式性质1(找关键词);

  ③移项法则;

  ④应用等式性质1的注意点(例2归纳的三条).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后记

解方程教学设计17

  教学目标:

  1、理解解方程的意义。

  2、会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ax=b的方程,并能用方程的解对方程进行验算。

  教学重点: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教学难点: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填空:

  加数=( )-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 )+( )

  被除数=( )×( ) 因数=( )÷( )

  2、CIA课件出示: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1)小明有30元钱。买钢笔用了m元,买本子用了10元,刚好用完。

  (2)小红家买了50千克的大米,吃了n千克,还剩42千克。

  (3)全班a个同学,*均分成个7小组,每个小组8人。

  (4)钢笔每支4元,买X支用了24元。

  师:刚才我们列出的这些方程,你能求它的解吗?(师板书:4X=24)

  这个方程的解是多少呢?(X=6)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求方程的解——解方程

  揭示课题并板书:解方程

  二、探究学习

  1、学习解方程

  (1)自主探究求方程的解。

  (2)汇报,抽生板演。

  (3)师指导学生看书101页的内容,学习正确的书写格式,动笔勾画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地方.

  (4)师规范解方程的格式。

  第一种:根据四则混合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X=12

  解: X=12÷4

  X=3

  第二种:根据等式的性质

  4X=12

  解: 4X÷4=12÷4

  X=3

  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请将刚才的解题过程再按正确的书写格式做一遍。

  揭示解方程的含义;区分解方程和方程的解。

  2、方程的检验。

  3、巩固练习:CIA课件出示(学生**完成,集体评讲)

  三、自主学习

  刚才的几个方程,请任选一道用你喜欢的方式求方程的解,并口头检验。

  师:大家认为在解方程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醒同学**的呢?

  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疑问?或者是不明白的地方吗?

  五、课堂练习:

  1、解方程

  20-X =9 25+ X =80 6.3 ÷X =7

  2、做书上104页1、2、3题。

  六、板书设计:

  解方程

  法一:四则混合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法二:等式的性质

  4X=12 4X=12

  解: X=12÷4 解: 4X÷4=12÷4

  X=3 x=3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方程的解题的依据以及书写格式,但是很多同学在做a÷x=b这种形式的方程时还是容易搞混淆。需要加强练习和多做相关的题型,特别是在前节内容据题意列方程还得多找相关等量的关系,达到复习以前的知识和巩固现在的新知识的目的。

解方程教学设计18

  教学内容:

  数学书P58-P59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5-7题。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 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 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一) 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化简,即得: 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

  板书:方程左边=x+3=6+3=9=方程右边

  所以, x=6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二) 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抽答,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x。让学生打开书59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展示、订正。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三) 反馈练习

  1、 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

  2、 试着解方程:x-2.4=6 x÷9=0.7 (强调验算)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四、作业:练习十一5—7题。

  解方程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力图直观,让学生在直观的操作与演示中自主建构。同时借助观察、操作、猜想与验证,一方面来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同时也让学生抽象方程,解释算理中来经历代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及数学素养。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算理,经历代数的过程。

  本节课属于典型的计算课,所以算理与算法是二条主线,今天的算法主要是突破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够利用天*的原理来解方程,所以理解算理,让学生体验到解方程只要使天*的一边剩下一个未知数,但要在这个变化中必须使天*保持*衡,可以通过在天*的左右二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来领悟算理,突显出本节课的重点。

  2、在直观操作中掌握方法,发展数学素养。

  在本节课中,通过充分的直观,利用学生熟悉的素材,力图把方程建构于天*之中,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深刻的模像。同时,在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操作解释、验证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3、困惑:纵观学生的起点,他们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来解简单的方程,所以在教学中运用“逆运算”来解方程对于采用天*的原理来解方程造成了相当的冲突,部分学生虽然对于运用天*原理来解方程已经十分理解,但他们还是不愿意用这种方法,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体验不到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所以如何在本节课中让学生体验到天*原理的优越性,从而自愿的采用这种方法,没有好的策略?

解方程教学设计19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第3~5页例3、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4~6题。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之一,初步学会运用这一性质解只含有加、减关系的一步方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等式与方程;在此之后,学生还将学习等式的另一条基本性质。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方程特点的认识,体会初步的方程思想。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二是对解方程的步骤及规范做了较为细致的处理。设计教学时,教材一方面注意通过天*两边物体质量的变化以及变化前后天*两边的状态,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等式性质;另一方面则注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他们在用不同方法求未知数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便捷,并掌握相应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这一性质解相关的方程。

  2.使学生联系具体的例子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知道“方程的解”是一个结果,“解方程”是一个过程。

  3.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感受方程思想,培养自觉检验的意识,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等式的性质,利用等式性质解相关的方程。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抽象归纳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先扶后放,探究等式性质

  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与等式和方程有关的知识。

  2.出示例3第一幅天*图,**: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20。

  引导:现在的天*是*衡的。如果在天*的一边添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会怎样?(失去*衡)要使天*恢复*衡,可以怎么办?(在天*的另一边也添上一个10克的砝码)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第二幅天*图。

  提出要求:现在天**衡吗?你能再用一个等式表示现在天*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同桌同学先互相说一说。

  学生活动后,板书:20+10=20+10。

  启发:请同学们比较这里的两幅天*图和相应的两个等式,想一想,第二个等式和第一个等式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这样的变化中你能想到什么?

  3.出示例3第二组天*图,提出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里的两幅天*图,说一说天*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回答后,进一步要求:你能根据天*两边物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分别列出一个等式吗?

  学生交流后板书:x=50,x+20=50+20。

  启发:比较这里的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设计说明:第一组天*图分步出示,第二组天*图整体出示,有利于学生了解观察活动的意图,把握观察和比较的重点,也有利于他们在此过程中逐步发现规律,并进行必要的抽象概括。】

  4.启发猜想:如果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结果会怎样呢?你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分小组讨论讨论。

  出示例3第三组和第四组天*图,启发学生观察比较,分别说一说这两组天*中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用等式分别表示每个天*两边物体变化前与变化后的关系。

  学生活动后**交流,并板书相应的等式:

  70=70,70-20=70-20

  x+20=70,x+20-20=70-20。

  启发:请同学们比较这里的两组天*图和相应的两组等式,它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5.提出要求: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天*图,得到了两个结论。你能把这两个结论用一句话合起来说一说吗?

  学生交流后揭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6.做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完成,再指名说说填空的依据。

  【设计说明:有了“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结论,通常不难联想到“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先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再引导他们想办法验证猜想,既留出了充分探索的空间,又体现了探索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学生探索后的观察、比较,以及相应的抽象、概括,既是对此前猜想的进一步验证,又是对相关等式性质的进一步感知,能为学生建立正确的理解提供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及时应用等式性质进行填空练习,一方面是为了巩固知识,另一方面也为接下来学习解方程做些铺垫。】

  二、师生合作,学习解方程

  1.出示例4的天*图,提出要求:你能根据天*两边物体质量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10=50。

  启发:怎样才能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呢?你打算怎么做?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

  学生活动后,**交流,重点突出把方程两边都减去10,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

  2.介绍并示范解方程的过程:求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 时,要先写“解:”,表示下面的过程是求未知数x的值的过程。再根据等式的性质在方程两边都减去10,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书写这一过程时,要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引导:x=40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我们可以通过检验来判断,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

  **:如果等式的左右两边相等,说明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如果不相等呢?(说明答案是错误的)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试着检验一下。(随学生的回答扼要板书检验过程)

  3.引导小结:像x=40这样,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进一步要求:请同学们回忆刚才解方程的过程,你认为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强调三点:正确应用等式性质、注意书写规范、主动进行检验。

  4.指导完成“试一试”:解方程x-30=80。

  揭示: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可以怎么做?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反馈时,注意提醒学生规范地书写解方程的过程。

  5.做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2题。

  **:解这里的方程时,分别怎样做就可以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

  要求: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求出每道方程的解,并进行检验。

  交流时让学生再说一说解每道方程时第一步分别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检验的。要求他们今后解方程时,都要进行检验,但检验的过程可以写下来,也可以不写。

  【设计说明: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后,先鼓励他们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求未知数x值的方法,再通过师生对话、示范板书,重点介绍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步骤和方法,既有利于保持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又有利于突出等式性质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出示选择题:

  (1)x+22=78(x=100,x=56)

  (2)x-2.5=2.5(x=0,x=5)

  说明:在每题的括号中有两个备选答案,其中一个是左边方程的解,另一个不是。

  提出要求:你能在方程的解下面画上横线吗?学生完成后**交流,并相机明确:做出选择时,可以先把左边的方程解出来,也可以把两个备选答案分别代入原方程从而确定哪个答案是方程的解。

  2.做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道方程中,要使左边只剩下x,应该怎样做?

  3.做练习一第5题。

  先让学生**完成,再指名说说解方程时分别应用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4.做练习一第6题。

  先指名说说图意,再**学生交流推理过程。提醒学生:可以先在天*两边去掉相同个数的梨或橘子。

  【设计说明:通过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既使学生加深了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又使他们进一步体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的实际意义,同时也突出解方程这一重点。】

  四、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资料链接] 阿尔·花拉子米是*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因为他在代数学方面做出过巨大贡献,后人称他为“代数学之父”。《还原和对消计算》是花拉子米著名的代数学著作。“还原”的意思是说在方程的一边去掉一项就必须在另一边加上这一项使之恢复*衡;“对消”是指把方程两端的项消去或合并。例如,对方程5x-12=4x-9两边分别加上12和9,做还原运算,得:5x+9=4x+12;两边分别减去4x和9,做对消运算,结果得:x=3。容易看出,所谓还原和对消就相当于现在解方程时的移项和合并同类项。

解方程教学设计2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导入:同学们,经**,我们班大部分同学的年龄是12岁(虚岁),也可以通过推理推算出来,7岁入学,在学校学了五年,正好是12岁。老师今年是39岁,师在黑板上板书39和12。下面请同学比较一下老师和你的年龄,并用一句话把比较的结果说出来,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说出:“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3倍还多3岁”,“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4倍少9岁”。两种说法都可以。接着问,明年呢?“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3倍还多l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年龄话题引入,并训练学生对两数大小比较,为新课分析数量关系作理解铺垫。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分析生活化,利于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一、在现实问题情境中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探索解方程的方法——教学例1

  (一)在情境中分析数量关系.提出问题

  1.师谈话进入情境:孙悟空跟随师父历尽千辛万苦从西天取来大量经书,藏在古城西安的大雁塔中。大雁塔和小雁塔是著名的古代建筑。(出示大雁塔和小雁塔的图片)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高度有关的数学问题。(出示例1的一部分“西安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暂不出示所求的问题)

  2.师让生读出这段文字并**:谁比谁少22米?让学生明白“大雁塔高度和小雁塔高度的2倍比,少22米,可以把小雁塔高度的2倍看做一个整体。”

  师进一步启发:这句话清楚地说明了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

  出示学生可能想到的等量关系式:①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②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③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师:经测量小雁塔高度是43米,你能利用这个关系式口答出大雁塔的高度吗?学生口答,师板书:2×43-22=64(米)。

  【设计意图】运用数量关系直接求出高度,体会顺向思维。既感受数量关系的价值,又为下面的逆向思维作出对比准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下面列方程时也要像这样顺向思维进行思考。

  4.师:如果知道大雁塔的高度是64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雁塔的高度是多少米?(出示“大雁塔高度是64米”和“小雁塔高度是多少米?”把例1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在清楚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把问题迁移到需要用逆向思维考虑解决的问题上。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突出解决问题是学生自己的学习需求,也为他们探索解答作出心理准备。

  (二)根据等量关系布列方程,同时唤起有关方程的旧知

  1.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师**: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这时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我们去求的?

  追问:让你求小雁塔的高度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可以列方程解答。如果学生列出正确的算式进行解答,师给予肯定,再引导学生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师明确方法,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师谈话:我们在五年级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谁来说一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生能大概说出“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和检验等即可。

  3.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解:设小雁塔高x米。

  2x-22=64

  【设计意图】经历由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在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先由情境抽象成数量关系式,再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实现了学生在逐步抽象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的方法,体现了数学的简洁性和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三) 自主探索解方程的方法,体会转化的思想

  **: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

  交流中明确: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即把用两步计算的方程转化为一步计算,变新知为旧知,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

  要求学生接着例题呈现的第一步继续解出这个方程。学生完成后,**交流解方程的完整过程,核对求出的解,并提示学生进行检验,最后让学生写出答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方程解法的过程中,体会运用转化策略,把两步转化成一步、复杂转化成简单、新知转化成旧知。

  (四)思考其他方法,感受解法的多样化

  1.**: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如果学生不能列出其他方程,师不能作硬性要求。

  2.引导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引导学生关注:(1)要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寻找等量关系,而且一般要找出最容易发现的等量关系;(2)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3)解出方程后要及时进行检验。(师板书:找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并列方程;解方程,检验。)

  【设计意图】通过解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明白可以根据自己学习实际和思维习惯分析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同时训练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注意比较例题,进一步形成解决问题模式——自主合作学习“练一练”

  “杭州湾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大约36千米,比**青马大桥的16倍还长0.8千米。**青马大桥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谈话:我们已经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下面就请同学们试着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做“练一练”。

  1.先让学生读题,并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完成。

  2.小组合作交流。交流前要出示交流顺序提示:(1)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2)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3)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4)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

  3.最后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

  针对学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包括用算术方法),教师在提出主导意见的基础上要予以肯定。

  4.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提炼出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解形如ax±b=c方程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学会合作。

  三、运用方程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牢固形成解决问题模式(建构牢固的数学模型)——做“练习一”的第1~5题

  谈话: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两个方面要引起我们重视,一个是寻找等量关系,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具体数量;另一个就是解方程。下面我们就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训练。

  1.做“练习一”第1题

  “解方程。4x+20=56 1.8+7x=3.9 5x-8.3=10.7”

  先让学生说说解这些方程时,第一步要怎样做.依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完成。交流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三个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选做一题。)

  2.做“练习一”第2题

  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1)张村果园有桃树x棵,梨树比桃树的3倍多15棵。梨树有( )棵。

  (2)王叔叔在鱼池里放养鲫鱼x尾,放养的鳊鱼比鲫鱼的4倍少80尾。放养鳊鱼( )尾。

  学生**完成后,再要求学生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把题目中的多、少改成少、多让学生再表示)

  3.做“练习一”第3题

  “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时速能达到110千米,比猫最快时速的2倍还多20千米。猫的最快时速是多少千米?”

  谈话:同学们,我们既能准确地找到等量关系,又能正确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就请同学们**解决一个问题。

  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突出要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4.课堂作业:做“练习一”的第4题和第5题。

  “**故宫占地大约72公顷,比*广场的2倍少8公顷。*广场大约占地多少公顷?”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最大的鸟是鸵鸟。一个鸵鸟蛋长17.8厘米,比一只蜂鸟体长的3倍还多1厘米。这只蜂鸟体长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在巩固训练和应用策略阶段采用先部分后整体的练习步骤,进一步深化认识,并在体验中达到知识和技能的内化。

  四、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体会方程的思想和价值——学生拓展设计

  1.学生拓展设计

  师:请同学们回到课前,我们师生关于年龄的对话中,看39岁和12岁,你能设计一个用今天所学的策略和方法解答的实际问题吗?

  师要多听学生的发言.考虑学生所说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提出问题的贴切性并作出评价和概括。

  2.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教师同时总结,方程是我们解决问题很重要的一个策略,正确地运用方程,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尤其是用算术方法不容易解决的一些问题。我相信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对方程会有更深的认识,并在以后的学习和运用中进一步学好和用好方程。

  【设计意图】在照应课前学习和学生拓展运用的基础上,充分体会方程的思想和价值,把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对方程有较为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分式方程的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8)

——分式的定义教学反思

分式的定义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式的定义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分式的定义教学反思1

  今天下午,我于多**教室对八(2)班学生教学《分式》第一节,该课是数理化教研组的组内公开课,在学生和参会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结束了听课评课活动,于我,有很大的启发,在此,就我个人的看法做以下简单的反思:

  一、个人认为的亮点。

  1、情感教育。

  在教学的情境引入上,就土地沙化问题,提出环境保护,由“地球村”一词引入,对学生进行了环境保护的情感教育,让学生意识到“焚烧垃圾”是污染环境的不正确的做法、地球是我们的家,我们有责任去保护她、植树造林对环境有很好的净化美化作用,通过学生思考交流,该目标基本达成。

  2、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学案教学法。

  在课前的前两天,我就发给学生学案,以每小组四人,每组发放一篇教学学案,让学生通过预习对学案上的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且要求学生对我的设计充分提出要求

  3、概念的创新教学。

  在学习分式概念时,避免传统教学中对于概念直接给出,叫学生死记硬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也不考虑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本课时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总结整式与分式的异同,从而得出分式概念.

  4、注重能力培养

  新课标注重学生探索,创新、合作能力的培养,本课时观察分式与整式的异同时,就是采取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式.

  5、课堂反馈效果良好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采用我特色的“学生互讨互进”的方法,较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不足之及时补充,有良好效果.

  二、出现的不足

  1、节奏有点慢。

  课后我看了几遍这堂课的教学录像,教学语言过慢,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时间。

  2、声音太小。

  由于多日的感冒,声音沙哑且较小,另加个人一直声音偏小,故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出现有的话听不明的状况,这**影响了教学效果。

  3、忽略了组内**发言。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学生举手发言的方式让学生交流,但忽略了组内**发言,组内**发言可以让学生在组交流时加强其责任心,使学生在组内交流时更高效。

  4、分式得出欠科学。

  在教学中就和七年级学习整式对应起来,得出分式只强调了内涵的除法运算,而忽略了七年级学习整式时商的形式应写成分数的形式。

  5、教学目标未全部达成。

  由于在教学中设计及教学时没有把握好时间,导致该堂课没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需要加强的方面。

  1、教学语言。

  节奏适度加快,精炼教学语言,普通话有待进步。

  2、加强组内**发言的环节。

  在教学交流过程中,想办法让学生参与度增加,增强学生交流责任,提高交流质量。

  3、重视目标达成,提高教学效率。

  设计中的预定目标应****,设计时就****教学时间,让该用的时间用上,不该用的时间少用亦或不用,提高教学效率。

  4、设计中重视承前启后。

  在教学中,认真分析教材,搞清教材的地位,做好承前启后教学工作,让学生学习终生有用的数学。

  5、声音小的补救措施。

  每天早上起来进行练声训练,上课时最好配备挂式麦克风,让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清清楚楚,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中,我将认真设计每一堂课,认真反思每一堂课的教学,积累经验,为自己教学更高效不懈努力。在此,我真诚地感谢评课的所有教师,谢谢你们为我提了很有建设性的建议。

分式的定义教学反思2

  《分式》一章检测结果出来了,学生成绩很不理想。学生们很多不该错的题做错了。是什么原因致使错误频出呢?我辗转反侧。

  一是分式的运算错的较多。分式加减法主要是当分子是多项式时,如果不把分子这个整体用括号括上,容易出现符号和结果的错误。所以我们在教学分式加减法时,应教育学生分子部分不能省略括号。其次,分式概念运算应按照先乘方、再乘除,最后进行加减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有括号先做括号里面的。 二是分式方程也是错误重灾区。

  (一)是增根定义模糊,对此,我对增根的概念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

  ⑴增根是分式方程的去分母后化成的整式方程的根,但不是原方程的根; ⑵增根能使最简公分母等于0;

  (二)是解分式方程的步骤不规范,大多数同学缺少“检验”这一重要步骤,不能从解整式方程的模式中跳出来;

  (三)是列分式方程错误百出。

  针对上述问题,我从基础知识和题型入手,用类比的方法讲解,与列整式方程一样,先分析题意,准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问题的相等关系,恰当地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不同之处是,所列方程是分式方程,最后进行检验,既要检验是否为所列分式方程的解,又要检验是否符合题意。

  《分式》一章在教学上应多用类比的方法,与分数进行类比教学,使学生明确分式与分数、分式与整式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一定能取到事半功倍之效。

分式的定义教学反思3

  一、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建立在我校目标教学的前提下,由学生自主导学,然后再由教师考查和点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最终决定给学生一个半开半闭的区间。这节课的关键在前面的这步过渡,究竟是给学生一个完全**的空间还是说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完成,我先后作了多次试验和论证,认为“完全开放”符合设计思路,但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故我们最终决定和学生一起共同完成。

  二、教学知识点:

  1、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掌握范围分式方程的解法是关键,所以由两个习题过渡后,我复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然后引导学生尝试利用解一元一次方程方法的基础上一起探索探索解分式方程的解法。我先作一示范,学生练习格式,接着出现有增根的练习题,依然让学生解决,由于学生不会检验根的情况,所以,些时再详究增根产生的原因,怎样检验增根等问题。

  2、在利用类比法解分式方程这一过程中,分式方程通过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就可以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教学时应渗透种化归思想的教学。

  3、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我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就用了两个分式方程的解答过程进行对比,体现验根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体系。

  三、课堂效果:

  在这节公开课上,学生状态不错,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在课堂练习和最后的课堂小测里,学生的作答规范正确,而且对于增根产生的原因及相关知识点的难题的突破学生掌握的不错。

  整节课下来,基本能够达成教学目标,但是作为年轻教师,我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仍然需要改进。个别教学语言不够规范,而且利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对旧知识的复习仍然不够,语速有点快,个别问题的引导可以更深层次,没有充分放手让学生突破难点,也是比较遗憾的地方,希望听课的老师给我多提意见,我会珍惜的。

分式的定义教学反思4

  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少。上课时先让学生带着四个问题进行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正确的解决前三个问题。在处理第四个问题时,我先通过计算( )÷3=0,迁移到( )÷x=0,从而得出值为零的条件。在练习中我设计了分式(|x|—1) / (x+1) 值为零的条件,再进一步强调分式有意义的大前提条件才有值为零,大多数同学都能理解并掌握。

分式的定义教学反思5

  教学中注意了新就知识的联系,在复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对整式的有关概念已经模糊不清,为了教学正常进行,花费了较多时间复习,而引入新课的第3题本以为学生会有困难,所以设计了学生的讨论,而在实际上课时,学生能顺利地解答,就去掉了讨论环节。利用分数与分式进行类比,有理数与有理式进行类比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分式值为零的条件的讨论中,强调了必须以分母不为零为前提,而不仅仅是分子为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在分式值为零的后两个练习设计中,适当提高了难度,满足了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在解题教学中强调了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解题格式规范化,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课后发现,关于分式概念本质的揭示还不够充分,学生对形如之类的式子还不能清楚作出是整式还是分式的判断。故教学中还应该增加这一类变式。此外,还可设置这样的思考题:当整数 为何值时,分式的值是正整数。

分式的定义教学反思6

  1、本节课初步达到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层层推进,突破难点,然后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尝试着去解决问题,从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类比出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同时引导了学生把一个实际问题数学化;低起点,顺应着学生的认知过程,设置了随堂练习,在用法则的重点环节上,无论是例题的分析还是练习题的落实,都以学生为中心,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计算,去暴露问题,也为后一步的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对比分析的材料,让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2、是以讨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例题1,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学生兴趣高涨。每一个层次的练习完成之后让学生去总结一下在解题过程中的收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解题技巧,把学生的认知提升了一个高的层面上,达到了用法则而不拘泥于法则,通过分析题目的显著特点,来灵活运用方法技巧解决问题。同时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多一些练习,多一些巩固。

  3、是体会到一节课的科学设计不仅对一节课的成败取着决定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建立和数学方法的掌握欲为重要,科学的设计,有利于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突破难点,事半而功倍,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深化。

  不足:

  (1)学生对于同分母的分式的加减运算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对于异分母的分式加减就掌握得不是很理想,很多学生对于分式的通分还很不熟练,也有学生对于计算结果应该为最简分式理解不够总是无法化到最简的形式。

  (2)分式的加减法上完后列举了一道加减混合运算题,在讲解时结合加减混合运算法则进行复习,分式的加减混合运算不同的是分母或者分子当中如果有出现可以因式分解的应该先进行因式分解,异分母的分式应先进行通分化为同分母再进行计算,在计算时应先观察分式的特点,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

分式的定义教学反思7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有以**会:

  1、较好的运用了知识的迁移,通过分数的类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个问题。

  2、结合字母表示数理解分数,加深了学生对分式的理解。

  3、对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讲解讲的有些繁杂。

  4、所举例子离学生的实际较远,不好理解。

分式的定义教学反思8

  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发现教学法:用数、式通性的思想,类比分数。引导学生**思考、小组合作,完成对分式概念及意义的自主探索,突出数学合情推理能力的养成;通过 “课后练习应用拓展”这一环节发展了学生思维,巩固了课堂知识,增强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在类比过程之中获得了解决新知识的途径,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原来就这么简单。我在这一环节**问题注意了循序性,先易后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台阶式的**使问题解决水到渠成。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对大家说的这两句话认识非常深刻。一是:只要你给学生创造一个**活动的空间,学生便会还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二是: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学生做不到的。

  本节课的缺点,我认为有:一是在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方面不到位。二是我本人普通话不是很好。三是在因材施教方面做得还不到位,对学困生的照顾做的不是很好,课后的“拓展应用”对学困生来说就有相当大的困难 ,在这一环节没有呈现出梯度性。

  在课程**的今天,我们应对数学教学活动充分渗透新课标理念,为学生营造数学活动空间,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活动要把准教材,关注学生探究活动,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开心,以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分式的定义教学反思9

  该节内容属于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分式》,本节主要讨论分式的加减法运算法则。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首先通过行程问题引入分式的加减运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加强学习分式加减法的必要性。既体现了加减运算的意义,又让学生经历了从实际问题建立分式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代数表达能力。

  为了突出重点从简单的情况入手,低起点,顺应着学生的认知过程,递进式的设置台阶,使学生利用类比的方法自然获得同分母分式加减运算的法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得到异分母分式加减法运算的法则。同时,让学生尝试用式子表述法则,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在运用法则的环节上,无论是例题还是练习都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运算,去暴露问题,不拘泥于形式的讨论、合作,可以发现学生不同的思路,锻炼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为后面的教学提供较好的对比分析材料,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1、初步完成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层层推进,突破难点,然后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尝试着去解决问题,从分数加减法法则类比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同时引导了学生把一个实际问题数学化。

  2、以讨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例题,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学生兴趣高涨。每一个层次的练习完成之后让学生去总结一下在解题过程中的收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解题技巧,通过分析题目的显著特点,来灵活运用方法技巧解决问题。

  3、是体会到一节课的科学设计不仅对一节课的成败取着决定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建立和数学方法的掌握更为重要,科学的设计,有利于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突破难点,事半而功倍,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深化。

  4、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材只是为我们提供最基本的教学素材,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由易到难,实在不行,再讲一节习题课,夯实基础。否则后面的分式应用题很难突破。

  5、在小组讨论时,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教师应多注意对困难学生的帮助。

分式的定义教学反思10

  经过一节课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有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不足

  一、优点

  (1)本节课初步达到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层层推进,突破难点。通过与学生情感交流和互动式复习,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通过例题讲解,使同学牢记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且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同时引导学生**完成分式混合运算的题目,顺应着学生的认知过程,递进式的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在法则的重点环节上,无论是例题的分析还是练习题的落实,都以学生为中心,为重心,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演算,去暴露问题,也为后一步的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对比分析的材料,让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2)是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为基础,通过活跃的课堂气氛,及时的对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每一个层次的练习完成之后都给予赞扬,在此基础上委婉的提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把学生的认知提升了一个高的层面上,同时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多一些练习,多一些巩固。

  (3)是体会到一节课的科学设计不仅对一节课的成败取着决定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建立和数学方法的掌握欲为重要,科学的设计,有利于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突破难点,事半而功倍,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深化。

  二、不足之处:

  (1)讲解的还不够充分,大部分同学能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但相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还是很难理解,应该针对他们出一些难度小的题目给他们做,并给与详细的讲解

  (2)学生与老师比较熟悉,有时课堂气氛过于活跃,使得在管理的过程中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3)忽略了例题的示范性和板书的清晰、条理性。

  (4)课堂准备还可以再充分一些

分式的定义教学反思11

  分式初中数学中重要的一章,在中考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分式的有关知识(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式的运算、分式方程和能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应用题等),并且获得了学习代数知识的常用方法,感受到代数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

  一、本章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尝试等活动学习分式的运算法则,发展他们的合情推理能力,所以复习时重点应放在对法则的探索过程上

  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在观察、类比、猜想、尝试当一系列思想活动中发现法则、理解法则、应用法则,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代数表达能力、运算能力和有理的思考问题能力。可是我在知识的传授上并没有注重探索、类比法则,而重在对分式四则运算法则的运用和分式方程的运用上,没有抓住教学的关键环节恰当的选择教学方法。今后要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

  二、复习中的重建

  分式的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和混合运算)是代数恒等变形的基础之一,但是不能盲目的加大运算量与题目的难度,重点应放在对运算过程推理的理解上,把分式的基本性质做到灵活运用。

  再则,对课本上关于分式的具体问题一定要重视,并关注学生在这些具体活动中的投入程度,看他们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其次看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思维发展水*———能否**思考?能否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否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而发现新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式方程的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9)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菁选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等式,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感受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是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性质,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等式性质和方程的意义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

  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天*。

  知道这是什么吗?你知道它是按照什么原理制造的吗?

  说说你的想法。

  如果天*左边的物体重50克,右边的放多少克才能保持天*的`*衡的呢?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你会用等式表示天*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把它写出来。

  50+50=100(板书)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指出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等式有什么特征?(等式的左边和右边结果相等;等式用等号连接)

  能说说什么样的式子叫做等式吗?(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天*往哪一边下垂说明什么?(哪一边物体的质量多)

  你能用式子表示天*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完成填写,集体汇报。

  板书:x+50>100x+50=150

  X+50<200x+x=200

  如果让你把这四个式子分类,应分为几类?为什么?

  指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就叫做等式,而这些等式与前面所看到的等式又有什么不同?(等式中含有未知数)

  知道像x+50=100,x+x=100这样的等式叫什么吗?(方程)

  说说什么是方程?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2)讨论: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

  指出: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方程是特殊的等式。他们的关系可以用集合圈表示。

  3、教学“试一试”。

  **完成,完成后汇报方法。

  让学生说一说,每题中的方程哪个更简洁一些?

  指出:像500÷2=x,20-12=x虽然也是方程,但在列方程时应尽量避免这样x单独在等号左边或右边的方法。

  4、完成“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完成判断后说说想法。

  (2)完成第2题。

  (3)完成第3题。

  交流所列方程,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能说说每个线段表示的意思吗?方程怎样列呢?

  小组中交流列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理解题意,说说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列出方程并交流。

  3、完成练习一第3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方程

  等式50+50=100x+50>100x+50=150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因此我设计教学方程的概念是从等式引入的,教材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首先通过天*演示,说明天**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让学生说出能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出来,让学生知道方程源于生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组图形的变化,逐步引出等式,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列举像方程这样的式子,并予以区别,强化方程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三位小朋友写方程,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做一做”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方程,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方程的意义。在这儿,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断就可,不必在概念上过分纠缠,更不必拓展太多,以免加重学生负担。

  “你知道吗?”的阅读资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让学生只需感知,不作记忆的要求。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方程这块内容是第一次正式接触,虽然在这学期开始的作业本中有几次方程的题出现,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在他们头脑中还没有过方程这样的表象,所以授新课就要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开始,从他们知道的东西,如跷跷板到天*,然后再过渡到方程。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这节课只要学生能理解和判断,不能过分纠缠概念上问题和其他课外的知识,如果要学生了解太多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反而使学生因难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基础不太好、理解能力不太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对新的内容不容易接受,特别是概念课,所以让学生课前预习会对这些学生有一定的帮助。在课堂上多让学生看形象的事物,从而理解概念,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天*演示,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使学生能够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重点难点: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课前准备:课件、天*、带有磁铁的卡纸、彩色记号笔。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数量关系,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已知我们学校有408位同学,再加上所有老师,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师生一共有多少人吗?(板书:218+x)。学得真不错,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来研究这些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所隐藏着的数学奥秘,想知道吗?请你用饱满的姿态告诉老师!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去过公园了吗?玩过翘翘板了吗,如果你和爸爸一起玩,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翘翘板摇晃不*衡)

  师:怎样才能保持两边*衡呢?(让妈妈也加入)

  小结;当两边重量差不多的时候,跷跷板基本保持*衡,就能很好的玩游戏了。

  三、探究新知

  1、师:在数学中与翘翘板原理一样的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生答:天*)

  2、介绍:(出示天*)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用到的称量工具——天*。天*是由天*秤和砝码组成的。砝码有不同,越大就越重。把要称量的物体放在左边的托盘,右边的托盘放上相应的砝码,当天**衡、指针指在正**,说明这个物体的重量就是砝码的重量。

  2.课件出示第二幅图:一个天*左盘上放了一个玻璃杯,右盘上放了100g重的砝码,正好*衡。

  师:请看这幅图。

  思考: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生答。

  师:对,我们找到了这样一个等量关系,(卡片出示:1个空杯子=100g)

  3.课件出示第三幅图:一个天*左盘上放了一个加约150毫升水(红色)的玻璃杯,右盘上放了100g重的砝码,天*左低右高。

  师:如果我们在杯中加约150毫升的水呢?为了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

  问:这时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能答:杯子里倒了水,水有重量,天*就不*衡了。)

  问:如果水重x克,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天*两边的结果吗?

  生回答后,课件、卡片出示:100+x>100

  4.课件出示第四幅图:一个天*左盘上放了一个加了水的玻璃杯,右盘上加了100g重的砝码,天*还是左低右高。

  师:天*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要使天**衡,该怎么做?(增加砝码)对,要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师:怎么样?刚才左低右高,现在呢?(生能答:还要加砝码)那就在加100g重的一个砝码。(课件演示:右盘上再放100g重的砝码,天*出现左高右低。)

  师:现在什么情况?(生答:左高右低)这种情况你能用式子来表示吗?可以同桌讨论。

  学生回答后课件、卡片出示:100+x<300

  问:观察列出的两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这个问题可能稍有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当天*两边不*衡,一边比一边重时,要表示两边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不等式表示。(板书:不等式)

  问: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不等式吗?

  (学生列出不等式,教师选择两个写在卡片上贴于黑板。)

  5.课件出示第五幅图:一个天*左盘上放了一个加了水的玻璃杯,右盘上放了250g重的砝码,天**衡。

  师:下面老师把其中一个100g重的砝码换成50g重的砝码。你再来观察一下。

  (学生看到都说:*衡了)

  问:谁来表示这个式子?

  学生回答后课件、卡片出示:100+x=250

  问:为什么用“=”呢?(*衡就是相等了)

  问:哦,那这个式子与刚才两个不等式比较最大不同是什么?(生能答,不能教师引导:这个式子中间是等号,叫等式。板书:等式)

  问:能再举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生举例,教师选择三个写在贴于黑板的卡片上。)

  这时黑板上的卡片有:

  300+200=500100+x<300

  100+x>100100+x=250

  80+x>100100+50<300

  5×a=40x+200x+x=8

  三、探究交流,抽象概括

  1.分类、建构概念

  让全班观察黑板上的8个算式,根据它们的特点,小组讨论,试将他它们分类并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

  问:谁来说说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

  (1)如果学生中有“是否含有未知数”(板书:含有未知数)“是否是等式”(板书:等式)这两类的重点说,其余的口头交流。

  (2)让按“是否含有未知数”分的学生把式子分成两堆。

  问: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结果。这一种分法,我们得到的这几个式子是什么式子?(含有未知数)那这几个呢?(没有未知数)

  问:你能把这一种(指含有未知数)再分成两类吗?怎么分?指名板演。

  (或者让按“是否是等式”分的学生把式子分成两堆。

  问: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结果。这一种分法,我们得到的这几个式子是什么式子?(是等式)那这几个呢?(不是等式)

  问:你能把这一种(指是等式)再分成两类吗?怎么分?指名板演。

  根据学生的思路来讲。)

  问:你们发现了这一类式子有什么特点?(揭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把它叫做方程。(板书: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一起读一遍。(学生齐读)这也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方程的意义)

  2.理解、巩固概念

  师:自己理解一下方程的概念,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未知数和等式)

  师: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生答:会。)请四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写两个,其他同学在作业纸上写。

  写好后,请同学们用手势一起判断对错,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同桌互改。

  小结: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

  (出示课件)问:老师这儿也有几个式子,它们是方程吗?(用手势表示,随机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6+x=143+x50÷2=25ab=18

  6+x>2351÷a=17x+y=18

  问:通过这几道题的练习,你对方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1)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

  (2)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

  四、巩固提高,形成技能

  1.判断

  下边哪些式子是方程?(课本54页“做一做”)

  35+65=100x-14>72

  y+245x+32=47

  28<16+146(a+2)=42

  2.你知道吗?

  课件动态显示关于方程的小知识。

  你知道吗?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史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倡用x、y、z等字母**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3.练练思维

  孟老师今年的年龄加上7就是30岁,你知道老师今年几岁了吗?

  某同学今年的年龄的2倍是22岁,他今年几岁?

  4.提高智慧

  小刚集邮共360张,小红集邮共400张,怎么才能使两人的邮票张数一样多?

  5.数学游戏:小博士用他的手遮住了所写的内容。他想让你们猜猜他写的式子是不是方程。(用多**设计出手的形状盖在方格上)

  (1)□+x>40(不是)

  (2)x÷□=80(是)

  (3)3×□=24(不一定)

  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第三题:如果方格中填的是未知数这个式子就是方程,如果填的是8就不是方程,填其它的数就是一个错误的算式。)

  五、总结提升。

  回想一下刚才我们上课开始写的那个表示我们全校师生***的式子,现在老师告诉你一共有432人,你能得到怎样一个方程并知道老师有多少人吗?(24人)好聪明!这是我们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希望同学们也能像今天一样积极动脑,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去解开更多生活中的未知数,去迎接更多新的挑战!

  作业设计:

  1.作业本25页。

  2.口算一页。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其他式子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077+x

  等式

  不等式

  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