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粥心安》的阅读*及原文翻译

第1篇:《食粥心安》的阅读*及原文翻译

原文

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日煮粥一釜,经夜遂凝,以*画为四,早晚取其二,断齑数十茎啖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子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范仲淹家贫,读书于南都书舍,煮栗二升,作粥一釜,经夜遂凝,以*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块,断齑(腌菜或酱菜)数十茎啖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子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译文

范仲淹家里贫穷,他在南都书院读书时,天天煮一大锅粥,经过一晚上的凝固,用*切成四块,早上晚上拿其中的两块,把腌菜切成几块吃。留守有个儿子和他一起学习,留守的儿子回家告诉父亲范仲淹的事,把一些美味菜肴送给范仲淹。范仲淹把送的食物放在了一边,不久后食物全腐烂了。留守的儿子说:“我父亲听说你的生活清淡贫苦,送来食物,你为什么不吃?”范仲淹说:“我不是不感谢你们的好意,大概是我吃粥吃久了,心里安定,我突然享用如此丰盛的菜肴,日后我怎么能再吃下这些粥呢?”

【阅读训练】

1、解释:(1)啖:;(2)同学:;(3)归:;(4)遗以食物:;(5)安:

2、翻译:(1)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

(2)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

(3)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3、文中范仲淹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

1、解释:(1)吃;(2)一起学习;(3)回家;(4)用食物赠送;(5)安宁

2、翻译:(1)范仲淹放在一边,不久食物全腐烂了。

(2)我的父亲听说你过得清淡贫苦,送来这些吃食物,(你)为什么不吃呢?

(3)现在突然享用丰盛的饭菜,以后怎么能再吃得下这粥呢?”

3、文中范仲淹安于贫困、刻苦读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解释

1)南都书舍:即南都书院。

2)釜(fǔ):锅。

3)画:划。

4)齑(jī):腌菜或酱菜。

5)啖:吃。

6)留守:官职名称。

7)同学:一起学习。

8)置:放。

9)既而:不久。

10)悉:全,都。

11)败:坏,腐烂。

12)大人:指自己的父亲。

13)闻:听说。

14)遗(wèi):馈赠,赠送。

15)何:什么。

16)盖:大概。

17)安:安定。

18)遽(jù):一下子,立刻。

19)馔(zhuàn):菜肴

20)后日:以后。

21)归:返回。

22)清苦:清淡贫苦

23)馈:赠送;赠与。

24)大人:指自己的父亲。

25)馈以佳肴: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佳肴。

26)范置之,既而悉败矣:范仲淹(将食物)放在了一边,不久后食物全腐烂了。

道理

1、此文反映了范仲淹知足常乐以及俭朴的品格。

2、范仲淹不要馈赠的原因是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3、有人说,苦难是一所学校。从某种意义上说,清苦是一件好事,它能催人奋进,它能培养人的意志。

第2篇:《汉书·张安世传》的阅读*及原文翻译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①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上亦欲用之。安世闻之,惧不敢当。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与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②,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光。天子甚尊惮大将*,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强餐食,近医*,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

【注释】①休沐:休息沐浴,即古代官员的例行休假。

②弋绨:黑*粗厚的丝织物。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富平侯印/

b、将*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富平侯印/

c、将*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富平侯印/

d、将*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富平侯印/

【*】a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b(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张安世工作尽责。供职尚书时,工作尽心尽责,连例行节假日也没有外出过。担任光禄大夫后,大将*霍光很看重他,御史大夫魏相也对他评价很高。

b、张安世为人谦逊。皇帝想任用他为大将*,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任,但坚持推辞并没有成功。

c、张安世对家人要求严格。他认为自己和儿子地位都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向皇帝请求让他的儿子延寿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d、张安世善于治家。他虽然有万户封地,但生活节俭,夫人亲自纺织,家童都有手艺活做。张家凭勤劳节俭、善于经营而富有。

【*】c(张安世只是请求让儿子延寿出京补职,并未提出具体职位,是皇帝任命延寿为北地太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5分)

【*】皇上出行到河东,曾经丢失了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得那些书里的内容,把它们详细地写了出来。(“幸”、“诏”、“识”、“具”各1分,大意1分。)

⑵天子甚尊惮大将*,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5分)

【*】天子很敬畏(说“尊敬害怕”也行)大将*,但是内心里亲近张安世,比对霍光还要亲密。(“惮”、“内”、状语后置句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张安世字子孺,年轻时因父亲关系做了郎官。因擅长书法而供职尚书,尽心尽力于职责,例行假日没有外出过。皇上出行到河东,曾经丢失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住了那些书的内容,把书中的内容详备地写出来。后来悬赏征求找到了那些书,用来校对没有什么遗漏的。皇上认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

汉昭帝即位,大将*霍光执掌*,因为张安世品行忠厚,霍光亲近重用他。过了一段时间,天子下诏书说:“右将*光禄勋张安世辅佐政务,担任宿卫,严肃恭敬,从不怠慢,十三年了,都能康乐安宁。信任亲人任用贤人,是唐虞时代的治国原则,封张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霍光死后几个月,御史大夫魏相密奏皇帝说:“车骑将*安世侍奉孝武皇帝三十多年,忠心诚信谨慎厚道,勤于国事,他是国家的重臣,应该加封他的地位,让他做大将*。”皇帝也想任用他。安世听到这件事情,内心恐惧,不敢接受。于是,前去拜见皇帝,摘掉官帽叩头说:“我实在是认为自己的才能不足以做这样的*,接替大将*霍光的职位,恳请您稍加哀怜,来保全我的*命。”皇帝笑着说:“你说的太谦虚了。如果你不能够胜任这一职务,还有谁能够胜任呢!”安世再三推辞没能成功。

曾经有所推荐,那人来道谢,安世非常遗憾,认为推荐贤良,介绍有才能的人,哪里有私人感谢的道理?于是跟这个人断绝了关系,不再跟他来往。有个郎官功劳很大,官职得不到升迁,自己找张安世谈起这事,张安世回答说:“您的功劳大,英明的皇上是知道的。臣下是供职的,有什么功劳大小可以自夸呢!”拒绝了,没有答应。没多久,郎官果然升迁了。莫府长史升了官,安世问他自己的过失。长史说:“将*是皇帝的股肱之臣,但是没有推荐士人,谈论此事的人都瞧不起您。”安世说:“皇帝贤明,对于臣子中的贤与不贤分得很清楚,我修养自己罢了,怎么能够了解士人并推荐呢?”他要隐藏名声疏远权势就是这样。

张安世自己发觉父子地位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替儿子延寿请求外出做官,皇帝让他做了北地太守。安世居于列侯的高位,封地万户,然而自己穿着黑*粗厚的丝绸,夫人自己纺织绩麻,七百家奴,都有手艺活做,在家里经营产业,经常积蓄细微的财物,因此能够不断增加财产,比大将*霍光还富有。天子非常敬畏大将*霍光,然而内心亲近张安世,比对霍光更亲密。

元康四年的春天,张安世病,呈上报告归还侯爵,请求退休。皇帝回复说:“将*年事已高且疾病缠身,我非常同情。即使不能够主持事务,用谋略和智慧克敌制胜,你是先帝是重臣,擅长治乱之事,我比不上你,所以多次征求你的意见,是什么怨恨让你想要上书归还大将*、富平侯的官印呢?这是待朕不厚,而忘旧恩,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啊!希望将*多吃点饭,找医生看看,安心养神,来辅助我。”安世又勉强主持事务,到秋天去世。皇帝赠给他印绶,用战车和武士为他送葬,谥号为“敬侯”。

第3篇:贾谊《食凫雁以秕》阅读*及原文翻译

食凫雁以秕

邹穆公有令:食凫雁①必以秕,无得以粟②。于是仓无秕③而求易于民,二石粟而得一石秕。吏以为费,请以粟食之。

穆公曰:“去,非汝④所知也!夫百姓饱牛而耕,暴⑤背而耘,勤而不惰者岂为鸟兽哉?粟米,人之上食,奈何其以养鸟?且尔知小计,不知大会⑥。周谚曰:‘囊漏贮中。’而独不闻欤?夫君者,民之父母。取仓粟移之于民,此非吾之粟乎?鸟苟⑦食邹之秕,不害邹之粟也。粟之在仓与在民于我何择⑧?”邹民闻之,皆知其私积之与公家为一体也。

节选自贾谊《书》

注释:①凫雁:指鸭鹅。②粟:旧时泛称谷米。③秕:没有成熟的谷子。④汝:你。⑤暴:日晒。⑥大会:长远计划。⑦苟:假如。⑧择:两样。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无得以粟(?)????②暴背而耘(?)

③勤而不惰者(?)???④岂为鸟兽哉(?)

⑤且尔知小计,不知大会(?)?⑥而独不闻欤(?)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夫百姓饱牛而耕。

②囊漏贮中。

3.邹穆公对“粟”是怎样的观点呀?

4.古代把“民”看重的言论很多,试举一、二。

参考*:

1、①不能。②背上晒着太阳,或太阳晒在背上。③*苦,*劳。注意:不能释为“勤快”、“勤劳”。④鸟兽的总称,这里指鸭鹅。⑤大方面的计算。会,读kuài。⑥难道。

2、①那些百姓赶着喂饱的牛下地耕作。②袋子漏的,贮存到仓库里。

3.邹穆公认为当选取“粟在民”有益。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出自《孟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哀公》

参考译文:

邹穆公有命令:“喂鸭喂鹅一定要用秕子,不能用谷米!”因此,国家粮仓里如果没有秕子时,就用谷子去和老百姓相交换,用两石谷子才换得一石秕子。官员认为这是浪费,请求用谷子喂养。

穆公答道:“去吧,这不是你能了解的道理!那些百姓赶着喂饱的牛下地耕作顶着烈日蒸烤除草施肥,勤劳而不躲懒,这样*苦,难道是为鸟兽吗?谷米是人上等的粮食,为什么拿来养鸟呢?而且你只知眼前的小利益,不知长远打算。周人的谚语说:‘粮仓里装粮食的口袋漏了,粮食还是贮藏在粮仓里。’这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人君是老百姓的父母,把国家粮仓中的粮食转存到老百姓那里,这还不是我的粮食吗?鸟如果吃了邹国的秕子,就不损害邹国的粮食呀。粮食藏在公仓里和藏在民间,对于我有什么两样的呢?”邹国的老百姓听到邹穆公这段话,都知道私藏跟公积是一个整体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