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上《月光曲》语文原文

第1篇:人教版六上《月光曲》语文原文

《月光曲》是小学六年级的课文,大家阅读过这篇课文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人教版六上《月光曲》语文原文,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1],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啊!我只听别*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自己是怎样*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quàn)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说:“不,我是来*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坐在钢琴前面,*起肓姑娘刚才*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她激动地说:“*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先生吧?”

贝多*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tián)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xiōng)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月光曲》:即《月光奏鸣曲》或《月光》。

一、音乐导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听《月光曲》。师:这时,贝多*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的话。

(1)师:“于是,贝多*又给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

(2)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着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3、(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交流: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二、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教学预设:(描述*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起琴来。

2、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课文是通过贝多*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3、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4、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1)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2)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的情境。

(3)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在怎样*琴,琴声怎样?”(贝多*越*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三、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四、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前后照应

“盲姑娘听到贝多*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师:"同学们,我们再读读课文吧。大家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一次,再大声读一次。"

第2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案

一份好的教案能让老师明确教学目标,更大程度的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我们为大家提供了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案设计,希望能对老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体会贝多*在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感情的变化。

2、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析人物言行体会贝多*在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教学方法

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启发法

教具:电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词

2、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纠正读音

3、通过预习你对课文有哪些了解?

4、学生质疑

三、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月光曲

2、请生简述《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3、质疑: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引导生从内容及人物质疑)

二、体会贝多*在创作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1、生快速阅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贝多*言行的句子找出来?

2、品读句子,再联系上下文,小组讨论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贝多*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这样说?想象他当时的心情怎样?

3、交流讨论情况,重点体会以下几方面:

(1)贝多*进屋是被兄妹的谈话所感动;

(2)贝多**一曲是看到兄妹穷,但又爱音乐,产生了同情心;

(3)贝多*又*一曲是因为发现盲姑娘是他的知音,很激动;

(4)贝多*飞奔回店是因为创作了一首新曲子很兴奋。

根据生回答板书贝多*言行及心情的关键词

4、小结

(1)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大家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师述:这些感情的变化其实就是贝多*创作出《月光曲》的原因。

(2)这些结论我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到的?根据生述板书学法。

分析言行问

体会心情

理解内容

三、学习体会第三节

1、文中哪里最让贝多*感动?(课件出示兄妹对话)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啊!我只听别*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自己是怎样*的,那有多好啊!”那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2、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组讨论,体会兄妹说话时的心情变化。

3、交流讨论情况

(1)妹妹说第一句话时是(渴望)的心情,因为她知道贝多*来到小镇,很想

听贝多**琴;

(2)哥哥说话时是带着(难过的、遗憾的)心情,因为家里穷他不能满足妹妹的心愿;

(3)妹妹说第二次话时是带着(安慰)哥哥的心情,因为他不想让哥哥为了她而难过。

4、指导朗读兄妹的对话

(1)同桌分角*练读。

(2)指名生分角*朗读。

(3)男女生分角*朗读。

5、听了兄妹谈话,你有什么想法?

6、小结:贝多*正是被这对穷兄妹间的真挚的情感所感动了,才进了屋,才有了后来献给兄妹俩的《月光曲》。大家想听这首曲子吗?

四、初步辨别联想与实在事物

1、请生划出文中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2、小组讨论:读句子,根据内容画一画。

3、请生展示作品,并让大家评议。

4、课件出示选择题,让生选择《月光曲》曲调,并说理由。

选一选: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

C、舒缓——激昂——明快

5、欣赏《月光曲》

6、请生通过朗读表现出曲调的变化。

7、大家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

8、哥哥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9、师述: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联想可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但联想要以实在

事物为依据。而同样的音乐,让不同的人听,由于各人的经历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联想。

五、扩展,体会文章中心

1、听音乐,想一想:

盲姑娘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

我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

2、你们认为贝多*想通过这首曲子表达些什么?

3、穷兄妹俩听了贝多*的曲子,他们很幸福。从贝多*那儿他们也获得了自信,今后他们会怎样面对生活呢?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听:谈话???(感动)

贝多*?看:贫穷???(同情)

*:一曲又一曲?(激动)

记:曲子???(兴奋)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案]相关文章:

第3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月光曲》知识点

【第26课月光曲】

贝多*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乐圣”。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着名音乐家贝多*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对贝多*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

①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听贝多*的音乐会是盲姑娘一直以来的愿望,而盲姑娘把这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这“随便说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那种被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热爱的无奈。

②她激动地说:“*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句子中的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做出了判断,贝多*正在附近旅行演出,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才行,因此第二个“您”就很肯定。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盲姑娘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盲姑娘的这几句话使贝多*十分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这是知音啊!正因为遇到了知音,贝多*才产生要为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创作的*顿时而生。

③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清幽”,秀丽、幽静。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是那么朦胧,那么美,就连破旧的茅屋也显得诗情画意。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此情此景,深深打动了贝多*,他“望了望”穷兄妹俩,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是啊,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又爱好音乐的人们,这样想着,使他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

④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霎时间”,极短的时间。

皮鞋匠听着贝多*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此刻,贝多*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景象的变化,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⑤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脸上是“恬静”的,心里是舒适、安逸的。“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波涛汹涌”,波浪猛烈地向上涌。“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又是多么光明、美好的景象,这正是兄妹俩所向往的情景。贝多*的琴声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音乐,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