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原文与译文赏析

第1篇:《谏逐客书》原文与译文赏析

〔战国〕李斯

【作者小传】李斯(?前208),楚上蔡(今属河南)人。入秦,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说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并六国,拜为客卿。佐秦王并六国,为丞相。定郡县制,建议焚毁诗书,变籀文为小篆。始皇死,与赵高定谋,矫诏杀始皇长子扶苏,立少子胡亥为帝。后赵高诬斯谋反,腰斩咸阳市。

【题解】本篇见于《史记·李斯列传》。战国末年,韩国怕秦国出兵来攻,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泾阳县西北开凿渠道,引泾水东流入洛水,称郑国渠,想用它来阻碍秦国向韩国进*。事情发觉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张,李斯也在被逐之中,他因此写了这封《谏逐客书》。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称:“李斯之止逐客”,“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当时赶走客卿的主张,已得到秦王同意。李斯反对赶走客卿,触犯秦王,所以称“批逆鳞”,却能“功成计合”,这跟“顺情入机,动言中务”有关。他开头提出“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把“逐客”说成是“吏议”,使秦皇容易听下去,这就是“顺情”。接下来历举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君任用客卿所收到的功效,这就“入机”,又以“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会怎样,作正反比较,逐客的错误就明显了。

转到秦王,另起波澜。从秦王爱好的*乐珠玉都不产于秦,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乐珠玉而轻*,“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就是“动言中务”,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接下来又从“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国”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这样波澜起伏,正是“飞文敏以济辞”(刘勰语),终于打动了秦王。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1)。昔穆公求士(2),西取由余于戎(3),东得百里奚于宛(4),迎蹇叔于宋(5),求丕豹、公孙支于晋(6)。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7)。孝公用商鞅之法(8),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9),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10),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11);北收上郡(12);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13);东据成皋之险(14),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15),废穰侯,逐华阳(16),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17),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18),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19)。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20),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21),*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22)、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23),而随俗雅化(24)、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甕叩缶、*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25),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26),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甕而就郑卫,退*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27)。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28)。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史记》

臣听说官吏在议论赶走客卿,私下认为错了。从前穆公求取士子,西面在西戎那里得到由余,东面在宛地得到百里奚,从宋国迎接蹇叔,从晋国求得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不生在秦国,穆公任用他们,并吞了二十个部落,得以在西戎称霸。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百姓富裕兴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于听命,诸侯国亲近服从。俘虏了楚魏的*队,开拓千里疆土,直到现在国家治理强盛。惠王用张仪的计划,攻取了三川的地方,向西并吞巴蜀;向北取得上郡;向南占有汉中,包举众多夷族,控制楚国国都鄢郢;向东占据成皋的险要地区,割据富腴的田地。于是解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向西服属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去了穰侯,赶走了华阳君,加强了王朝,杜塞了私家的弄权,侵占了诸侯国,使秦国建成了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客卿的功劳。从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啊?假使四位君主辞退客卿不接纳,疏远士子不任用,这是使得国家没有富裕的实际,秦国没有强大的声望。

现在大王得到昆冈的宝玉,有宝贵的随珠和璧,挂着明月珠,佩着太阿剑,驾着纤离马,竖立着翠凤旗,架起了鼍皮鼓。这几样宝物,秦国一样都不生产,王上却喜欢它们,为什么?一定要秦国生产的然后可用,那末夜光璧不能装饰朝廷,、象牙制的器物不能成为玩好,郑魏的美女不能充实后宫,駃騠好马不能充实宫外的马棚,*南的金锡不能用,西蜀的丹青不作为采*。用来装饰后宫、充实后列、*心意满足耳目的,一定要秦国生产的然后可用,那末嵌着宛珠的簪子、配上珠玑的耳饰、东阿丝织的衣服、锦绣的修饰品都不能进用,而化俗为雅、艳丽美好的赵女也不立在旁边。敲着瓦甕瓦器、*着筝、拍着大腿唱呜呜以满足视听的,是真正秦国的音乐。郑卫桑间的民间音乐、韶虞武象的朝廷乐舞,都是别国的音乐。现在抛弃击甕接近郑卫的音乐,不用*筝而用韶虞的雅乐,这是为什么?要使情意酣畅于眼前以适合观赏罢了。

现在录用人才却不这样,不问可不可用,不论是非,不是秦国人就去掉,是客卿就赶走,那末所看重的在于女*音乐珠宝玉器,所看轻的在于*,这不是跨越海内、制服诸侯的方法。臣听说土地广大的粮多,国家大的人多,*队强盛的战士勇敢。因此泰山不推掉泥土,所以能够成就它的大;黄河和大海不摈弃细流,所以能够成就它的深广;王者不拒绝众民,所以能够宣扬他的德教。因此,土地不论四方,百姓不分国别,四季充实美好,鬼神来降福,这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现在却抛弃*来帮助敌国,辞退宾客去为诸侯建功立业,使得天下的士子后退而不敢向西,停步不进秦国,这就是所谓帮助寇盗兵器并且给与粮食啊。

东西不产在秦国而可以宝爱的多,士子不生在秦国而愿意效忠的多。现在赶走客卿来帮助敌国,减少百姓来加多敌国的力量,对内使自己虚弱,对外在诸侯国建立怨仇,要想国家没有危险,是不能得到的。

【注释】

(1)过:错。(2)穆公:春秋秦君,姓嬴,名任好,都雍(今陕西凤翔县)。在位三十九年。(3)由余:春秋晋人。入戎,戎王命出使秦国,为秦穆公所用。献策攻戎,开境千里,使穆公称霸。(4)百里奚:春秋楚人,字井伯,为虞大夫。虞亡,走宛,为楚人所执。秦穆公闻其名,以五羖(公羊)皮赎他,用为相。(5)蹇叔:春秋时人,居宋,穆公迎为大夫。穆公出兵袭郑,蹇叔谏阻,不听。秦*为晋*在殽地击败。(6)丕豹:春秋晋人,父丕郑为晋惠公所杀,因奔秦,穆公用为大夫。公孙支:秦人,游晋,后归秦,穆公用为大夫。荐孟明于穆公,为人所称。(7)并国二十:指用由余而攻占的西戎二十部落。(8)孝公:战国秦君,名渠梁。在位二十四年。商鞅:即公孙鞅,战国卫人,仕魏为中庶子。入秦,说孝公变法,为左庶长。定变法令,废井田,开阡陌,倡农战,使国富兵强。封于商,称商君。孝公死,为惠王所杀。(9)获楚魏之师:商鞅率兵攻魏,虏公子卬,大破魏*。魏献河西地于秦。商鞅获楚师事不详。

(10)惠王:秦孝公子,名驷。用张仪为相,使司马错灭蜀,又夺取楚汉中地六百里,始称王,在位二十七年。张仪:战国魏人,与苏秦同师鬼谷子,同为纵横家。苏秦主合纵,合六国拒秦。张仪相秦惠王,主连横,散六国合纵,使六国西向事秦。惠王卒,仪到魏为相卒。(11)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张仪与司马错争论,张仪主张取三川,司马错主张取蜀,惠王用司马错取蜀。当时张仪为相,故归功张仪。惠王死,武王立。命甘茂取宜阳,通三川,也归功张仪。三川,东周以伊水、洛水、黄河为三川。巴蜀,指今四川省。(12)北收上郡:惠王十年,魏献上郡(今陕西省北部)十五县。(13)南取汉中:惠王十三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汉中,今陕西南部。九夷:楚地的各种夷族。鄢郢:在今湖北宜城县。(14)成皋:在今河南汜水县。(15)昭王:战国秦武王弟,名稷。并西周,用范雎为相。范雎:参前《范雎说秦王》篇。(16)穰侯:魏冉,秦昭王母宣太后的异父同母弟。昭王即位,年少,宣太后用冉执政,封为穰侯。华阳:芈戎,宣太后弟,封华阳君。华阳,在今陕西商县。

(17)内:同纳。(18)昆山:即昆冈,出宝玉,在于阗(今属新疆)。随和之宝:相传春秋时随侯救了受伤的大蛇,后蛇于*中衔大珠以报,称随珠。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剖璞得宝玉,琢为璧,称和璧。明月之珠:即夜光珠。(19)太阿:春秋时楚王命欧冶子、干将铸龙渊、太阿、工布三宝剑。纤离:良马名。翠凤:用翡翠羽毛作成凤形装饰的旗子。灵鼍(tuó驼)之鼓:用扬子鳄皮制成的鼓。(20)说:同“悦”。(21)駃騠(juétí决提):北狄良马。(22)下陈:犹后列。(23)宛珠之簪:用宛(今河南南阳县)地的珠来装饰的簪。簪,定发髻的长针。傅玑之珥:装有玑的耳饰。玑,不圆的珠。阿缟:东阿(在今山东)出产的丝织品。(24)随俗雅化:随着世俗使俗变为雅。(25)搏髀(bì闭):拍大腿以节歌。(26)郑卫桑间:《礼·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桑间,卫国濮水上的地名。以上指当时民间的音乐。韶虞武象:韶是虞舜时的音乐。武是周武王时的乐舞,故称武象。以上指当时的雅乐。(27)五帝:《史记·五帝本纪》以黄帝、顓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28)黔首:以黑巾裹头,指平民。业:立功业。赍(jī几):给。

第2篇:谏逐客书原文及鉴赏评价

◇原文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①。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②。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城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③。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④。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不实外厩,*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⑤。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⑥。夫击瓮叩缶,*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⑦。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⑧。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⑨。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⑩。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注释①由余:春秋时亡命入戎任职,后被秦穆公看上,穆公设法使其投奔秦国,任为谋臣,助秦灭了十二个戎国,扩地千里。百里奚: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原任虞国大夫。晋灭虞后,把他作为晋献公女儿陪嫁的奴仆送往秦国,后逃亡入楚,为楚俘获。穆公闻其贤,用五张羊皮赎回他,并任用他为大夫。蹇叔:原是歧(今陕西歧山)人,旅居宋国。后经百里奚推荐,秦穆公聘他为上大夫。丕豹:原是晋国大夫丕郑之子,因父丕郑为晋惠公所杀,逃至秦国,穆公任他为大将。公孙支:字子桑。先在晋国,后入秦为谋臣,官任大夫。

②商鞅:原卫之庶公子,姓公孙,一称卫鞅。后入秦,辅佐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富强。孝公以商於之地封鞅,号曰商君。殷盛:富足兴旺。百姓乐用:*乐为国家效力。

③昭王:即秦昭王嬴则。范睢:战国时魏人,入秦后,秦昭襄王用为相。他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使秦在统一战争中连续取得胜利。杜私门:意为堵塞贵族豪门的特权。

④昆山之玉,即昆仑山的美玉。随和之宝:即随侯珠及和氏璧。服:佩带。太阿: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吴国名匠干将和欧冶子合铸。纤离:良马名。翠风之旗:即用翠风鸟的羽毛装饰的旗帜。灵鼍:俗名猪婆龙,其皮制鼓,声音宏亮。犀象之器:指用xn角和象牙制作的器物。

⑤□□(jué_tí):骏马名。采:**,颜料。

⑥下陈:说法不一。一说为古代统治阶级堂下陈放礼品、站立婢妾的地方。借指帝王的姬妾。一说下陈为“后列”,即侍妾。宛珠:楚国宛地出产的珠子。傅玑之珥:镶着小珠的耳环。傅:附。阿缟之衣:指用齐国东阿产的绢帛制成的衣裳。随俗雅化:随着时俗风尚,打扮得时髦漂亮。佳冶:美好艳丽。窈窕:文静漂亮。

⑦瓮:盛水的坛。缶:瓦钵。搏髀(bì):拍着大腿打拍子。桑间:卫国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地区),在濮水之滨,相传为卫国男女欢聚唱歌的地方。这里指这个地区的音乐。

⑧适观:欣赏起来舒适。

⑨跨海内:统一*之意。古人认为*四周都是海,海内是国土。跨,凌驾。比喻统一。

⑩让:舍弃。就:完成。却:拒绝。德:德行,指*威望。

充美:富裕美好。

业诸侯:成就其他诸侯的功业。藉:借。赍(jì):给与。

外树怨于诸候:意指把客籍人赶回各国,这些人会怨恨秦国,拼命辅佐诸侯攻秦。

◇鉴赏

秦王嬴政初年,首当强秦威胁的韩国派水利专家郑国出使秦国,劝说秦修一条长三百里的大型灌溉渠,想以此来消耗秦国力,缓和对韩的*事威胁。后被秦发现其企图,即便郑国说修渠是“为韩延数年之命,为秦建万代之功”,但秦国一些目光短浅的宗室大臣却借机劝秦王驱逐在秦的所有客卿,秦王因此下逐客令。身为楚人的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因此写了这篇有名的《谏逐客书》,历数“客”对秦的功绩,力陈逐客之失。秦王看后废除逐客令,恢复李斯官职。

文章一开头即以“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概括了全文主旨,开宗明义指出逐客之非。接下来紧紧围绕这一论点,从三个方面对“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错误主张进行了驳斥。

首先,例举秦国历代君王任用客卿使秦国国富兵强的史实,来说明任用客卿对秦国有利,暗示逐客的错误,很有说服力,也最易为秦王接受。

其次,以秦王爱好的物质生活享受来自各国,与其在用人方面不分青红皂白一概“非秦者去,为客者逐”作对比,暗示秦王重异国之物,而轻异国之才,这对有统一*之雄心大志的国君来说是非常错误的,这一比*更易于被欲“跨海内、制诸侯”的秦王所领悟。

再次,从正反两面反复论*,阐明逐客必将招致的恶果。正面论*连用三个比喻,以之阐明一个国家要富强的条件。接着用两个排比,以自然现象为例,暗示秦王应该像“王者不却众庶”那样,罗致客卿而不拒绝其归附,只有这样才能使秦国力量强大,无敌于天下。然后再从反面立论,如果排斥客卿,无异于以人才资助敌国,其错误和恶果不言而喻,颇具说服力。

最后,阐明利害关系,总结全文,进一步点明“却宾客以业诸侯”的危害,从而与开头相呼应,不仅进一步突显了文章主题,且使全文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前后贯通,一气呵成,结构十分严密。

本篇语言形象,结构衔接巧妙,其铺陈排比手法的运用乃全文一大亮点。如作者铺陈秦国四君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实,又铺陈今之秦王重物轻人的作为,两相对照,逐客之非,不言自明,具有雄辩的力量。而大量排比句的运用,犹如滔滔长*滚滚而来,富有气势,不仅使文章语言流畅,而且增强了韵律之美,读来音调铿锵,既富文采,又具逻辑力量。此外,文章笔法灵活多变,时而正面铺陈,时而反面推论;有时设问,有时感叹,有时反诘,真是奇妙无穷,堪称后来无数笔法之祖。

◇妙评

文章用意庸,易起人厌,须出人意表,方为高手。如李斯《谏逐客书》,借人扬己,以小喻大,另是一种巧思。能打破此等关窍,下笔自惊世骇俗矣。

——明·归有光《文章指南》仁集

此先秦古书也。中间两三节,一反一复,一起一伏,略加转换几个字,而精神愈出,意思愈明,无限曲折变态。谁谓文章之妙不在虚字助辞乎?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四

妙在不为客谋,而通体专为秦谋,语意由浅入深,一步紧一步,此便是游说秘诀。

——清·余诚《古文释义新编》卷五

何氏义门,谓此文只“昔”字、“今”字对照两大段。前举先世之典,以事*;后就秦王一身,以物喻。即小见大,于人情尤易通晓。可谓道者。……何义门又谓汉以后文字不能如此驰骋。实则文章逐时代而迁移。李斯富于才,此篇为切己之事,故言之精切。实则仍是策士之词锋,不能不如此炫其神通以骇人也。

——近代·林纾《古文辞类纂》卷三

第3篇:《与高司谏书》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侃然正*,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②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春秋》之法,责贤者备。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恳病?/p>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注】①高司谏:高若伊妹儿,当时他担任谏官,主持谏议之事。②范希文:范仲淹,字希文,因言事触犯宰相吕夷简等人而遭贬谪。

1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足下厕其间厕:混杂、同列

b.而俯仰默默俯仰:转瞬之间

c.然后其疑遂决决:确定

d.使正予罪而诛之诛:声讨、谴责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师鲁说足下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b.以不可屈之节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是可怪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d.乃愚者之不逮今君乃亡赵走燕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先写欧阳修十四年间对高司谏的“三疑”,最后再断定其不是君子,欲言其弊却先存疑,波澜曲折,反话正说,笔触激荡,大有针砭肌骨的锋利。

b.在文章第二段欧阳修运用事理对比,使范仲淹与高司谏人格与品节的高下、尊卑,历历分明,从而活画出高司谏媚骨十足、颠倒黑白的丑态和原形。

c.文章第三段欧阳修以假设的方法规劝高司谏,如果朝廷有事情,身为谏官不履行职责站出来说话而让别人来说话,以后记载在史册上,你会让朝廷蒙羞的。

d.从语言风格上讲,欧阳修褒贬分明,直言不讳,把他的喜怒爱憎情感毫无遮拦地加以表述,情愤激越,体现了一代文豪硬朗豪迈的气节风骨。

19.用“/”给文中画线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3分)

⑵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4分)

参考*

16.b(俯仰:随波逐流)

17.b(b均为介词,凭借。a.均为连词:顺承/转折;c.均为语气助词:加强感叹语气/表解释语气。d.均为副词;表判断,是/表出乎意料,竟然)

18.c.“以假设的方法”与“你会让朝廷蒙羞的”错。

19.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20⑴而用奸狡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的过失,这就是君子中的败类了。

⑵如今我还一心一意地希望您能够向天子进一言,不忍心就与您决绝,而不拿贤者来要求您。

参考译文

欧阳修顿首再拜,禀告高司谏足下:我十七岁时,住在随州,看到天圣二年进士及第的布告,才知道了您的姓名。当时我年纪轻,尚未与别人结交,又住在僻远的地方,只听说布告上的宋舍人兄弟,以及叶道卿、郑天休等几个人,因文学著名于世,因此这次进士考试号称得到了人才。而您置身其中,单单没有突出的可以称道的地方,我本就疑惑您是一个很一般的人。

以后过了十一年,我第二次到京师,您已担任了御史里行,可还是没有机会与您见一次面。只是常常向我的朋友尹师鲁打听您的贤与不贤,师鲁说您“为人正直并且有学问,是一位君子”。我还是有些怀疑。所谓正直,就是不可弯曲;所谓有学问,就一定能明辨是非。凭借着不可弯曲的气节,有能辨是非的明智,又担任谏官的职务,却随波逐流默默无言,与一般人没有任何区别,这果真是贤者吗?这不能不使我怀疑啊!自从您担任了谏官以后,我们才认识了。您一脸正气,纵论前代之事,思路清晰十分引人。褒扬正义,贬斥奸邪,没有一点谬论。啊,据有这样的辨才向人显示,谁会不爱戴您呢?虽然是我,也私下认为您大概是个真君子吧?这是我自从听说您的姓名直到与您认识,十四年中却有三次怀疑的情况。如今推究您的实际行为再来仔细分析,然后断然肯定您不是个君子。

前几天范希文贬官以后,我和您在安道家中会面,您极力诋毁讥笑范希文的为人。我开始听到这些话,还怀疑您是讲着玩的。等到碰见师鲁,他也说您极力否定希文的所作所为,然后我就不再怀疑了。希文平生刚正.好学,博古通今,他立身朝廷始终如一,这是天下都知道的。如今又因为正直敢言触怒了宰相而得罪,您既不能为他辨明无罪,又害怕有识之士会责备自己,于是就跟着别人来诋毁他,认为他应当受到贬斥,这真是太可怪了。说起人的*格,刚正果敢.怯懦软弱的*格都受之于天,不可勉强改变。即使是圣人,也不会用自己办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别人一定办到。如今您家中有老母,自身又爱惜官位,害怕忍饥受冻,顾念利益俸禄,因而不敢稍有违反宰相以致受刑遭祸。这也是平庸之辈的常情,只不过是做了一个不称职的谏官罢了。即使是朝廷中的君子,也将怜悯你的无能,而不会用必须办到来要求您的。如今却不是这样,您反而昂然挺胸十分得意,没有一丝一毫的羞愧畏惧,随意诋毁希文的贤能,认为他应当遭受贬斥,恐怕是希望以此掩盖自己不据理力争的过错吧。凡是有力量干而不敢干的,是比愚人还不知的人,而用小聪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那就成了君子的敌人了。

昨天安道遭到贬谪,师鲁也等候着罪责,您还能够有脸面去见士大夫们,出入朝廷号称谏官,那是您不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事了。所可惜的是,圣朝有事情,谏官不说而让别人去说,这种事情记载在史书上,以后使朝廷蒙受到羞辱的,是您啊!按照《春秋》的法则,对贤者要求详尽周全。如今我还一心一意地希望您能够向天子进一言,不忍心就与您决绝,而不拿贤者来要求您。倘若您还认为希文不贤而应当斥逐,那么我今天如此为他说话,那是朋党邪恶的小人了。希望您直接带着这封信到朝廷上去,让天子判定我的罪过而杀了我,使得天下都真正了解希文应当被斥逐,这也是谏官的一大作用啊。

前几天您在安道家中,把我叫去议论希文的事情。当时有其他客人在,我不能畅所欲言。因此就写了区区此信,恭敬地希望您明察。不多言了,欧阳修再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