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的教学设计方案

第1篇:《回延安》的教学设计方案

【基础知识点】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

2.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3.学习比兴和夸张的手法,语文教案-回延安。

【教学重点】体味渗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真挚的感情

【教学难点】擅用比兴和夸张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比兴”的学习是本诗的难点。

【拓展环节】新诗创作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环节〗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

〖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对诗作进行整体感知。

2.感知问题: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下。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学习环节〗

1.关于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回延安》。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长度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每段压一韵。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句中多用叠音字,修辞上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

2.朗读训练

(指导学生读出的亲切、热烈、真挚情感)

3.讨论学习

朗读这首诗,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本诗的感情线索,是作者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4.难点全解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判断:树梢树枝树根根,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第2篇:回延安教学设计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周末到了,当你踏上你离别多时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的所在地,是**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作用)增强了诗的音乐*;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三、教学步骤:

听录音朗读

要求,注意听,把还有不懂读的字圈点出来,与同桌合作讨论,或查字典,或问老师。

预设字词

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心窝???搂定???白羊肚手巾?????羊羔羔

糜子???油馍??气喘????????一盏

教师导语:诗人贺敬之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当他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请大家各自快速朗读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兴奋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感激

(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喜悦

(4)看延安,旧貌换新颜??赞颂

(5)祝延安,圣地大贡献??热爱

教师导语:一首好诗,诗中少不了精*的语言运用,现在请同学们请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1、圈出你认为用的好的字词、句子并和大家讨论与分享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主合作,教师引导)

根据“从?????(字词、句),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教师举例——如题目中的“回”,“回”意味着重先到过去生活过的地方,容易使人联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园,拉近(突出/写出)了诗人和延安的密切关系。

又如:开头第一部分中“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学生自主合作

预设引导:又如第一部分: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

2、诗中运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小组合作分析其中的表达效果。

根据从?????诗句中的可知,采用???(修辞手法),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教师举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唱”、“笑”、“把手招”,拟人描写“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感情。

学生自主合作

预设引导——比兴?如:第二部分中运用比兴方法、排比修辞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

预设引导——排比?以上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的亲密关系。

预设引导——又如第四部分中“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写出了延安变化之大。突出了“延安精神”留给延安*的财富。

知识点学习: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四、拓展探究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延安*的什么特点?

(热情好客、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2、在那个年月,为了*信仰,为了建设新生活,在老一辈的*者们的精神教育和影响下,延安*经过了自己的努力,生活不断的好起来,那么在今天,这种“延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

五、小结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爱*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朗读这首诗结束教学。

六、作业:

1、课后背诵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设想

诗歌重在诵读。通过朗读,可以逐步由认知生字词,深化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等。可以将朗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或范读,或齐读,或分组读,或对口读,变化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由浅人深进行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全诗

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引导学生逐步由表及里地体会到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有关方面的知识要点。

1、教师范读全诗。

(1)教师范读。

(2)疏通字词障碍。

参照教学设计(a)。

2、学生初读全诗,体会诗歌的基本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2)要求学生说说: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3)教师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

明确:①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②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③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④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对于比兴的艺术手法,教师可以适当多加介绍,以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生再读全诗,逐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采用问题组合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问题组合一:

(1)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2)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写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3)体会: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2、问题组合二:

(1)学生齐读第一部分内容,然后标画出表现诗人回延安心情的动词。

(2)请选用其他意义相近的动词来替换你所标画的动词,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3)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内容,思考:诗人写过去延安的生活,有什么意图?

(4)自读第三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这一部分内容想像诗人与延安亲人相见时的场面,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5)在写与延安亲人见面的场景时,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出这个热闹的场面的?

(6)女生齐读第四部分,然后从中选用一个词语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7)男生齐读第五部分,然后画出表明延安的历史功绩或者影响的词语或句子。

(8)回答:诗中写道:赤卫*青年团红领巾,徒着咱英雄几辈辈人这两句话如何理解?

3、问题组合三:

(1)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请大胆谈谈你的看法。

四、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引入新课时的学习

二、指导朗读,要求读出诗歌中的感情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然后教师引导评判朗读在感情表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2、介绍写作背景。

介绍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背景的把握,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增强朗读的情感表达力。

3、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要求尽量读出感情。

4、听朗读带,比较自己与朗读带中的朗读在感情方面的表达差距。

有关朗读的指导请参照教学设计(a)。

5、指名学生朗读全诗,或者学生齐读全诗。

学生朗读后,教师注意及时准确进行评价,指出其中的优劣,进一步把握朗读的要点。

三、体会诗歌中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1、学生默读全诗,思考: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哪些?

明确:主要有比兴和夸张。特别是比兴手法的运用,为诗歌增*不少。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诗句体会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

四、学习迁移

1、课前布置: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2、交流。

指名学生讲述与延安有关的故事或介绍有关延安的资料。

3、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自己查找出来的资料,自由组合,510人一组,编一个延安特刊,比比哪一组编得好。

第3篇:《回声》的教学设计方案

【课前透视】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回声)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一、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二、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二、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三、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四、感悟

1、组织学生通过读文,回答自己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巩固字词。同桌互考;看老师的口形说字,带读。

二、精读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分角*朗读课文。

2、启发小组合作读书,思考:

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波纹(),又一圈圈地()回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3、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选择如下方式进行提示:

⑴声音的()碰到桥洞的(),要()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

⑵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三、拓展

1、出示句子:暑假里,妈妈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_。”

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对回声现象的认知。)

2、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