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第一原文翻译
第1篇:学而篇第一原文翻译
综观学而篇第一,其主旨可用一句话来概括——“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为何?
孔子在此篇并未讲述有关学业学习做学的具体知识与方法,只是通过对自身德*的要求与处理人际关系的德行与态度陈述其所认为的“学”的内容。所以与其说孔子的“学”主张是关于做学的学问,倒不如说是关于做人的学问更为恰当。因此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说法是非常恰当的,学文为小学,学会做人才是大的学问。或者说,关于人的仁德之学本身就是“学”的主要内容。
如上述,孔子从人德自身与人际之德两方面对“学”的内容作出具体阐释。从人德自身看,他提出温良恭俭让,礼之用和为贵,敏于事而慎于言,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等主张。从人际之德方面,主要针对长幼,夫妇,父母,君王,朋友五种人际关系提出相应主张。如贤贤易*;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等。从人德自身而言重视人的自我克制与自我修养。从人际之德而言则以孝为核心,形成一套从上至下的严密的伦理体系。如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对夫妇,对朋友则以平等地位处之。在此,有一点是十分值得注意的,孔子并未提出后世儒学的纲常之说,只是从德*本身强调一种必要的伦理次序。
由此观之,孔子的德*主张似乎是完美的,五种人伦关系占据了生活人际交往的主要,且其主张是适用的。但仔细推敲下可发现,这五种人伦关系始终局限于熟人社会。换言之,孔子并未对将以何种礼仪,何种态度对待陌生人提出要求。不患人之不己知在上述已提到,这也是适用于熟人社会的,只是双方并未达到相当亲密的十分了解的态度。所以孔子在对待陌生人方面如何自处似乎是空白的。此陌生状态并不仅仅指示和相识之人同一维度的,在地域上空间上存在距离的不相识状态,甚至也是包括文化差异,思维差异的状态。
另一个更大的问题在于,无论是从人德自身还是从人际之德方面考量,孔子的德*主张似乎都包含一个这样地倾向。即,以德报德。换言之,孔子是有所求的。他希望自己的德*能够获得别人的认同理解进一步地别人以德报德给予他相应的回报。何以有这种猜测?我们依旧从人德与人际之德考量。人德自身而言,温良恭将让,礼之用和为贵等其实强调的都是与他人交往我们自身应具备哪些内在德*,这种德*甚至要通过某种压抑人*本身来实现,使其符合礼的要求。人际之德方面则体现的更为明显,我们需要尽可能地以一种理*利他的方式来实现人际关系的融洽。这并非指毫无原则的退让,而是将利他*作为原则本身。其实我们也可毫不客气的说,无论人德还是人际之德其实都是关于在社会交往中为人处世的学问。孔子的德*之学实为人际关系学。
那么问题便来了,且是无可避免的直击本质的。孔子提出这种人际之德的目的何在?
我们不得不以某种恶意揣测,人对自身是利己的但却希望别人的行为处事是利他的,这样才能使自身在社会中始终处于一个有利地位。孔子的这种德*主张或许只是利用了人的这一心理需求,具备这种德*的人是受到社会欢迎的,孔子只是从另一个角度实现人对社会生存的一种适应。我们可以做出如下设想,如果这个社会只剩下你一个人,孔子的这种人际之德主张还有其必要*吗?或者,一个社会的规则以虚伪,强权,适者生存为主要,不适应它便无法生存。孔子的这种德*主张还有人会遵从?*是否定的,当孔子将德*定位为人际之德的那一刻起,似乎结果就已经注定,因为孔子也只是将德*作为一种处理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生存的一种手段,而并非出于德*本身是善的,对的因而倡导人遵从。任他说的天花乱坠,他将道德作为手段的行为始终都是对道德光辉本身的一种亵渎,是对独属于大写的“人”的一种亵渎。
第2篇: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原文】
11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第3篇:论语述而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述而篇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一下吧。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译文:孔子说:“传述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相信而又爱好,我想自己很像我们的老彭吧。”老彭:商朝后裔,孔子之先祖。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默默存想所见所闻,认真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不而不倦怠,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
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德行不好好修养,学问不好好讲习,听到该做的事去不能跟着去做,自己有缺失却不能立即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呀!”
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文:孔子平日闲暇时,态度安稳,神情舒缓。
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译文:孔子说:“我实在太衰老了,我竟然很久都没有梦见周公了。”
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立志追求人生理想,确实把握德行修养,绝不背离人生正途,自在涵泳艺文活动。”
7、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从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导的。”束修:代表十五岁以上的人。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我不去开导;不到他努力想说而说不出,我不去引发。告诉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不能随之联想到另外三个方面,我就不再多说了。”
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孔子在家里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时,从不曾吃饱过。
10、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孔子在这一天哭过,他就不再唱歌了。是日:这一天。
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孔子对颜渊说:“有人任用就发挥抱负,没人任用就就安静修行,只有我与你可以做到吧?”子路说:“老师率领*队的话,找谁同去呢?”孔子说:“空手打老虎,徒步去过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与他同去的。一定要找同去的人,那就是面对任务戒慎恐惧,仔细筹划以求成功的人。”
1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孔子说:“财富如果求得,就算在市场担任守门人,我也去做。如果无法以正当手段求得,那么还是追随我所爱好的理想吧。”
13、子之所慎:齐,战,疾。
译文:孔子以慎重的态度面对的三件事就是:斋戒、战争、疾病。
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欣赏音乐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冉有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好,我去请教他。”子贡走进屋子对老师说:“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古代的有德之人。”子贡说:“他们会抱怨自己的遭遇吗?”孔子说:“他们所求的是行仁,也得到了行仁的结果,还抱怨什么呢?”子贡走出屋子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国的国君了。”
16、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的是粗食,喝的是冷水,弯起手臂做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乐趣,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就好象浮云一样。”
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孔子说:“给我几年的时间,到五十岁的时候学习《周易》,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加:假。
1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孔子有讲雅言的时候,读《诗经》、念《尚书》、行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叶公问子路有关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知道之后就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呢?他这个人发奋用功就忘记了吃饭,内心快乐就忘记了烦恼,连自己快了衰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我的知识是爱好古代文化,再勤奋、敏捷去学习得来的。”
21、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孔子不跟别人讨论有关反常的、勇力的、悖乱的、神异的事。
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我可以取法的,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惕自己不要学坏。”
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
译文:孔子说:“天,是我这一生德行的来源,桓?又能对我怎么样呢?”桓?:宋国司马(即将*),心怀狭隘接受不了孔子的批评而想报复。
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孔子说:“你们几位学生以为我有所隐藏吗?我对你们没有任何隐藏,我的一切作为都呈现在你们面前,那就是我的作风啊。”
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把文化知识、为人处事、忠厚有礼、保持诚信四项内容教授给学生。
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译文:孔子说:“圣人,我是没有机会见到了,能够见到君子,也就不错了。”孔子又说:“善人,我是没有机会见到了,能够见到有恒的人,也就不错了。明明没有,却装作有;明明空虚,却装作充实;明明穷困,却装作富有,要做到有恒是多么困难呀!”
27、子钓而不纲,弋不*宿。
译文:孔子只用一个鱼钓的钓竿钓鱼,而不用纲来截断水流而取鱼;用带生丝的箭来*飞鸟,而不*归巢歇宿的鸟。
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孔子说:“也许有人是自己不懂却去创作的,我与他们不同。要多听,选择其中正确的部分来接受;多看,把好的记在心里;这种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
29、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如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译文:互乡这个地方的人很难沟通,有一个少年却得到孔子的接见,学生们觉得很困惑。孔子说:“我是赞成他上进,不希望他退步,又何必过度苛责?别人修饰整洁来找我,我就嘉许他整洁的一面,不去追究他过去的作为。”互乡:地名。不如:不希望。
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行仁离我很远吗?只要我愿意行仁,立刻就可以行仁。”
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是否懂得礼,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然后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也会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做夫人,把她叫做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他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3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唱得开怀时,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又和他一遍。反:再。
33、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孔子说:“书本上的学问,大概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孔子说:“像圣与仁这样的境界,我怎么敢当?如果说是以此为目标,努力实践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厌倦,或许我还可以做到。”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生没有办法学到的。”
35、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孔子病得很重,子路请示要做祷告。孔子说:“有这样的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祗祷告。’”孔子说:“我长期以来一直都在祷告呀。”
3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宁固。”
译文:孔子说:“奢侈就会变得骄傲(不逊),简约就会流于固陋。与其骄傲,宁可固陋(寒*)。”
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光明开朗,小人经常愁眉苦脸。”
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孔子温和而又严肃,威严而不刚猛,谦恭而又安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