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新传》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第1篇:《张自新传》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①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如捕风影,期望青紫②,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弱冠,授徒他所。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兄弟酣笑,以为大乐。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自新为文,博雅而有奇气,人无知之者。予尝以示吴纯甫,纯甫好奖士类,然其中所许可者,不过一二人,顾独称自新。自新之卒也,纯甫买棺葬焉。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③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世之乘时得势,意气扬扬,自谓己能者,亦可以省矣。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

【注】①屹屹:耸立的样子。这里指呆呆地站立着。②青紫:代指大官。③俦人:同辈之人。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了:明瞭。

b.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几:茶几

c.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怪:责怪。

d.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怒:奋发。

【*】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体现张自新“*方简,无文饰”的一项是

①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②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黧黑③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④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⑤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⑥自新为文,博雅而有奇气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③⑥d.④⑤⑥

【*】b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正确理解“*方简,无文饰”的意思是“*情方正简朴,直来直去,对自己的言行毫不矫饰”。答题时应紧扣题干中“全部属于体现张自新‘*方简,无文饰’的一项”这一要求,仔细审视题中六句话。其中,②是讲张自新耕田劳作,⑤是讲张自新家庭经济困难,⑥是讲张自新的文才:都不合题干要求,因此凡含此三句之一的选项都不是正确*。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悠然自得。

b.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3分)吾见人家读书,如捕风影,期望青紫,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

(2)(3分)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

【*】(1)我看见人家读书,宛如捕风捉影一样困难,期望能在将来做大官的,万人中不过一个。况且我们家命运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为什么还要读书呢?(关键词:捕风影、万不得一、何以为书,全句大意)(2)凭借自新的才华,如果让他有所举用,他一定有让自己有所表现的才干。他沉沦埋没到这种地步,此种天意难道可探问吗?(关键词:使、有以、自见,全句大意)

【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捕风影”即“捕风捉影”,用来比喻困难程度;“万不得一”即“万人中不过一个”,比喻很少;“何以为书”的意思是“为什么要读书呢”。第(2)句中的“使”是“让”之意;“有以自见”即“有用来表现自己才干(的东西)”之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张自新,原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年少读书,聪明绝伦,文思敏捷,超出了其他人。古《经》中有疑惑难解之处,学友们茫然呆立而无所获,而自新却能随口就答,仿佛很平常很知晓一样。他*格方正诚实,没有丝毫的矫饰。看见他的人没有不讥讽他的,把他看作是乡下人。同舍的书生晚间读书,疲倦而睡去,自新用灯架扔向那人(以提醒他),油污沾满桌子,他严肃恳切地向那人提出批评,仿佛老师一样。张自新幼年丧父,家计不能支撑,母亲说:“我看见人家读书,宛如捕风捉影一样困难;期望做大官的,万人中不过一个。况且我们家命运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为什么还要读书呢?”自新哭泣、长跪,说:“死去的父亲用读书来嘱咐我,他将离人世时,除此再没有说别的话,我怎么敢忘却读书呢?况且我难道能因为衣食的缘故而使母亲忧劳吗?”他和他的兄长耕田度日,戴着斗笠扛着锄头,脸*黧黑。晚间归来,就正襟危坐,吟咏古人的诗文,飘飘然仿佛在尘世之外,不知道贫贱是一种悲戚。

他的兄长是里长,乡里多有逃亡之人,因此租税没地方收。每到年终,官府催交租税,把他的兄长拷打得体无完肤。张自新就到县衙代哥哥受刑,而把哥哥藏匿到别的地方去。县吏为其意气而感到奇怪,刚要施与杖刑,就阻止了行刑,问:“你是什么人?”自新说:“我是里长,本是一名书生。”县官让他试写一篇文章,他马上就写成了,县官安慰他,并免去了对他的刑罚。他年仅二十岁,就在别的地方教授学生。每年回乡探亲三四次,穿着破衣草鞋,徒步往返,为他的母亲准备酒菜饭食,兄弟俩酣笑,认为这是最高兴的事。

自新看那些权豪势要之人,淡然不放在心上。吴中子弟大多轻薄浮滑,穿着光鲜华丽的衣服,聚集到一处,用猥亵的语言玩笑,自新一点都不理会他们。人们和他谈话,他也不回答。他谈论古今之事,意气慷慨。酒喝到酣畅时,他大声说:“主宰天下到底会怎么样呢?”此时他眼睛往上看,神气勃勃好像精神十分奋发,(以致)那些年轻人想要殴打他。他被补授为秀才,学官向他索要礼金很是急迫。自新确实拿不出礼金,屡次遭受鞭笞的侮辱,心里怏怏不乐,想弃官而去,不久便得病而死。

自新写文章,渊博高雅而有奇伟气概,可是人们都不了解他。我曾把他写的这些文章拿给吴纯甫看,纯甫喜欢奖掖士人,然而其中能得到他赞许的人,不过一两个而已,但是他只称许自新。自新死了,纯甫买来棺材为之安葬。

归子说:我和自新交游最久,看见他当面斥责别人过错,使人无容身之处。大庭广众之下,他讲一句话,不曾看人家的脸*。即便笑骂纷纷扬扬,他也很不放在心上。他是这样的自信。凭借自新的才华,如果让他有所举用,一定会有他自己的主见。他沉沦埋没到这种地步,难道天意可探问吗?世间那些乘时得势者,意气扬扬,自认为自己有才能的人,该可以醒悟了。古语说:“丛兰欲茂,秋风败之。”我悲悼自新的死,为此写这篇文章叙述他的事迹。

第2篇:《张自新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①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如捕风影,期望青紫②,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弱冠,授徒他所。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兄弟酣笑,以为大乐。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自新为文,博雅而有奇气,人无知之者。予尝以示吴纯甫,纯甫好奖士类,然其中所许可者,不过一二人,顾独称自新。自新之卒也,纯甫买棺葬焉。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③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世之乘时得势,意气扬扬,自谓己能者,亦可以省矣。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

【注】①屹屹:耸立的样子。这里指呆呆地站立着。②青紫:代指大官。③俦人:同辈之人。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了:明瞭。

b.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几:茶几

c.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怪:责怪。

d.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怒:奋发。

【*】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体现张自新“*方简,无文饰”的一项是

①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②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黧黑③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④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⑤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⑥自新为文,博雅而有奇气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③⑥d.④⑤⑥

【*】b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正确理解“*方简,无文饰”的意思是“*情方正简朴,直来直去,对自己的言行毫不矫饰”。答题时应紧扣题干中“全部属于体现张自新‘*方简,无文饰’的一项”这一要求,仔细审视题中六句话。其中,②是讲张自新耕田劳作,⑤是讲张自新家庭经济困难,⑥是讲张自新的文才:都不合题干要求,因此凡含此三句之一的选项都不是正确*。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悠然自得。

b.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3分)吾见人家读书,如捕风影,期望青紫,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

(2)(3分)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

【*】(1)我看见人家读书,宛如捕风捉影一样困难,期望能在将来做大官的,万人中不过一个。况且我们家命运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为什么还要读书呢?(关键词:捕风影、万不得一、何以为书,全句大意)(2)凭借自新的才华,如果让他有所举用,他一定有让自己有所表现的才干。他沉沦埋没到这种地步,此种天意难道可探问吗?(关键词:使、有以、自见,全句大意)

【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捕风影”即“捕风捉影”,用来比喻困难程度;“万不得一”即“万人中不过一个”,比喻很少;“何以为书”的意思是“为什么要读书呢”。第(2)句中的“使”是“让”之意;“有以自见”即“有用来表现自己才干(的东西)”之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张自新,原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年少读书,聪明绝伦,文思敏捷,超出了其他人。古《经》中有疑惑难解之处,学友们茫然呆立而无所获,而自新却能随口就答,仿佛很平常很知晓一样。他*格方正诚实,没有丝毫的矫饰。看见他的人没有不讥讽他的,把他看作是乡下人。同舍的书生晚间读书,疲倦而睡去,自新用灯架扔向那人(以提醒他),油污沾满桌子,他严肃恳切地向那人提出批评,仿佛老师一样。张自新幼年丧父,家计不能支撑,母亲说:“我看见人家读书,宛如捕风捉影一样困难;期望做大官的,万人中不过一个。况且我们家命运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为什么还要读书呢?”自新哭泣、长跪,说:“死去的父亲用读书来嘱咐我,他将离人世时,除此再没有说别的话,我怎么敢忘却读书呢?况且我难道能因为衣食的缘故而使母亲忧劳吗?”他和他的兄长耕田度日,戴着斗笠扛着锄头,脸*黧黑。晚间归来,就正襟危坐,吟咏古人的诗文,飘飘然仿佛在尘世之外,不知道贫贱是一种悲戚。

他的兄长是里长,乡里多有逃亡之人,因此租税没地方收。每到年终,官府催交租税,把他的兄长拷打得体无完肤。张自新就到县衙代哥哥受刑,而把哥哥藏匿到别的地方去。县吏为其意气而感到奇怪,刚要施与杖刑,就阻止了行刑,问:“你是什么人?”自新说:“我是里长,本是一名书生。”县官让他试写一篇文章,他马上就写成了,县官安慰他,并免去了对他的刑罚。他年仅二十岁,就在别的地方教授学生。每年回乡探亲三四次,穿着破衣草鞋,徒步往返,为他的母亲准备酒菜饭食,兄弟俩酣笑,认为这是最高兴的事。

自新看那些权豪势要之人,淡然不放在心上。吴中子弟大多轻薄浮滑,穿着光鲜华丽的衣服,聚集到一处,用猥亵的语言玩笑,自新一点都不理会他们。人们和他谈话,他也不回答。他谈论古今之事,意气慷慨。酒喝到酣畅时,他大声说:“主宰天下到底会怎么样呢?”此时他眼睛往上看,神气勃勃好像精神十分奋发,(以致)那些年轻人想要殴打他。他被补授为秀才,学官向他索要礼金很是急迫。自新确实拿不出礼金,屡次遭受鞭笞的侮辱,心里怏怏不乐,想弃官而去,不久便得病而死。

自新写文章,渊博高雅而有奇伟气概,可是人们都不了解他。我曾把他写的这些文章拿给吴纯甫看,纯甫喜欢奖掖士人,然而其中能得到他赞许的人,不过一两个而已,但是他只称许自新。自新死了,纯甫买来棺材为之安葬。

归子说:我和自新交游最久,看见他当面斥责别人过错,使人无容身之处。大庭广众之下,他讲一句话,不曾看人家的脸*。即便笑骂纷纷扬扬,他也很不放在心上。他是这样的自信。凭借自新的才华,如果让他有所举用,一定会有他自己的主见。他沉沦埋没到这种地步,难道天意可探问吗?世间那些乘时得势者,意气扬扬,自认为自己有才能的人,该可以醒悟了。古语说:“丛兰欲茂,秋风败之。”我悲悼自新的死,为此写这篇文章叙述他的事迹。

第3篇:刘大樾《乞人张氏传》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乞人张氏传

清·刘大樾

楚之南,天地之气,不钟于人而钟于石;流沙之西,天地之气,不钟于人而钟于鸿雁;近世以来,天地之气,不钟于士大夫,而钟于穷饿行乞之人。

合肥张美之,家在域北八十里之元潭。有女年十五,而同邑马彦章来赘。张氏年二*,而父母皆已死,生二女亦死。其舅马青芝妻早死,有三子、二女。三子彦章为长,彦章年四十余又死。彦章死而青芝之二子皆幼,赖张氏以养;其二女赖张氏以嫁。其后,合肥岁连不登。张氏奉其舅青芝及二叔南走池州乞食,而二叔又皆死。张氏复奉其舅自池州之桐城,依左氏之庑下,乞食、挑野菜以养。当是时,桐之民有欲娶张氏者,而张氏以其舅老穷无归,相依至死,不忍去,青芝死,而张氏年早已六十余,犹间至余家行乞也。

古者妇事舅姑①,鸡初鸣而盥漱,其礼旷千载不行矣。然吾以为民秉之彝②,不尽绝于人心。缙绅大夫之家必有隆礼守义善事其舅姑,与孝子之事父母无异者,而往往求之不可得。夫缙绅者,衣食奉养之物备具也;然勃谿诟谇③,禁之而不止.穷饿至于行乞,苟可以依人而得食,不能禁其改适也;然至死不去,而养其舅以终身,岂非其天*之笃挚有过人哉?惜乎,其为女子且穷而行乞也!设使斯人为丈夫而登于朝堂,则其于君父人伦之间,出其至*,必有建树非常者。

夫天地之气不能无所钟也。明之亡也,金陵之乞人闻之而赴水以死。丈夫不能,而女子能之;富贵者不能,而乞人能之,亦可慨也夫!

(选自《明清八大家文选》,有删改)

【注】①舅姑:公婆。②彝:法度,规则。③勃谿诟谇:争吵、辱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钟于人而钟于石钟:聚集

b.合肥岁连不登登:丰收

c.犹间至余家行乞也间:断晰续续

d.不能禁其改适也适:适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依左氏之庑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桐之民有欲娶张氏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不尽绝于人心乃设九宾礼于庭

d.则其于君父人伦之间则或咎其欲出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以一组排比句,由天地灵秀之气,引出人间浩然之气,从而点出文章主旨.。

b.张氏在桐城漂泊乞食时,有人想娶她,但公公反对,张氏放弃改嫁机会,奉养公公终生。

c.作者以质朴的文字,简练真切地记叙了张氏历尽坎坷的人生际遇,赞美她的美好心灵。

d.文章用“缙绅大夫之家”的表现作为反衬,突显张氏的为人品格,深化文章的主题、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至死不去,而养其舅以终身,岂非其天*之笃挚有过人哉?(5分)

(2)设使斯人为丈夫而登于朝堂,则其于君父人伦之间,出其至*,必有建树非常者。(5分)

参考*:

4.(3分)d适:出嫁

5.(3分)c解析:c项,均为介词,在。a项,助词,相当于“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b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表示判断。d项,第三人称代词,她;指示代词,那。

6.(3分)b解析:“因公公的反对,张氏放弃改嫁机会”错误,原文是“张氏以其舅老穷无归,相依至死,不忍去”。

7.(10分)(l)但是张氏就是到公公死也没有离开,给公公养老送终,难道不是她的天*的真诚超过了别人吗?(“去”、“笃挚”、“过”、反问句式及句意各1分,共5分)

(2)假如这个人能为男子并且登上朝堂,那么她对待天子、人伦关系时,因为她高尚的品格,一定会有不同寻常的建树。(“设使”、“斯”、“丈夫”、“非常”及句意各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楚地的南面,天地没有把自然界的灵秀之气集聚于人而集聚于山石;流沙的西面,天地没有把自然界的灵秀之气聚集于人而集聚于鸿雁;近代以来,天地没有把浩然正气聚集于士大夫之流,而聚集于困窘饥饿的乞讨之人。

合肥有个叫张美之的人,家住在城北八十里的元潭。他有个女儿十五岁,同镇的一个叫马彦章的人来入赘。张氏二*岁时,她的父母都死了,所生的两个女儿也死了。张氏的公公马青芝的妻子早死,马青芝有三个儿子、两个士儿。三个儿子中,马彦章是老大,马彦章四十多岁的时候也死了。马彦章死的时候,马青芝的另外两个儿子还很年幼,都依靠张氏养活;马青芝的两个女儿也要依靠张氏才能出嫁。这以后,合肥连年歉收。张氏侍奉着公公马青芝,带着两个弟弟向南到池州行乞。不久,两个弟弟又死去。张氏侍奉着公公从池州到桐城,住在左家的屋檐下,靠乞讨、挖野菜来养活公公。当时,桐城有个人想娶张氏,但张氏因为公公年老、困窘没有归宿,她要与公公相依为命,直到公公老死,不忍心离开。等到马青芝去世时,张氏已经六十多岁了,还不时到有钱的人家乞讨。

古代,儿媳妇侍奉公公婆婆,是鸡开始鸣叫就洗漱,(然后去侍奉公婆,)但这种礼仪已经有一千年不能实行了。但我认为,人坚持道理,不应该在心中完全忘掉,迭官贵人的家庭—定有尊崇礼仪、坚守道义,很好地侍奉公婆,和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没有区别的儿媳妇,但这样的人往往是找不不到的。达官贵人,衣服、食物等奉养的东西十分充足;但家庭的争吵、辱骂却禁止不了。穷困、饥饿到行乞的状态,如果可以依靠别人得到食物,谁也不能禁止张氏致嫁;但是张氏就是到公公死也没有离开,给公公养老送终,难道不是她的天*的真诚超过了别人吗?可惜啊,她作为女子十分贫穷还要行乞!假如这个人能为男子并且登上朝堂,那么她对待天子、人伦关系时,因为她高尚的品格,一定会有不同寻常的建树。

天地之间的正气不能没有集聚的地方。明朝灭亡时,金陵的乞讨者听说后就投水自尽。大丈夫不能做到的但一个弱女子能够做到,富贵的人不能做到的但乞讨的人能够做到,这不使人十分感慨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