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弓楚得的典故
第1篇:楚弓楚得的典故
典源出处
《吕氏春秋·贵公》:“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聘则至公矣。”《孔子家语·好生》:“楚王出游亡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己,何必楚也?’”《说苑·至公》亦载,作“楚共王”。
释义用法
楚共王打猎遗失弓,不让寻找,认为楚人失去的弓,又由楚人拾到,何必去找。后以此典指虽有所失而利益未为外人所得;也指得失无常。
用典形式
【失弓】清·王夫之:“失弓原郢客,逐日非夸父。”清·张大受:“自此期调鼎,无端怨失弓。”
【遗弓】唐·李商隐:“悲哉堕世网,去之若遗弓。”
【楚弓】唐·刘长卿:“何辞向物开秦镜,却使他人得楚弓。”清·孙枝蔚:“塞马楚弓那足问,船中书画聊自娱。”
【亡楚弓】宋·苏轼:“梦求亡楚弓,笑解适越冠。”
【失楚弓】清·赵翼:“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楚人弓】宋·姜夔:“谙世味,楚人弓,莫忡忡。”清·钱谦益:“三年偶失楚人弓,忧喜回旋似塞翁。”
【人失人得】宋·苏轼:“人失亦人得,要不出区寰。”
【荆人弓失】清·钱谦益:“魏公笏在世所羡,荆人弓失何嗟及。”
【楚人亡弓】清·王夫之:“楚人得亡弓,塞叟有归驹。”
【楚弓人得】清·钱谦益:“雷剑一往谁取去,楚弓人得知何方。”
第2篇:关于楚弓楚得的故事
楚弓楚得的成语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楚共王带着随从骑马到山野里去打猎,有一次他骑马追逐几头野兽,眼看要追上了,但发现弓不知去向,随从说要沿路回去找。楚共王却说不必找了,楚国人丢的弓还是会让楚国人拾到的,不会损失的。
1楚弓楚得的故事
据《说苑·至公》记载:“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世家·好生》:“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这段话主要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楚共王有一张宝贵的“乌号之弓”。据传说这把弓是黄帝遗留下来的,尽管此说难以让人相信,但它无疑是一张绝好的弓。楚共王很爱打猎,经常带着一批随从人员,骑着快马,拿着弓箭,在山野里猎取各种飞禽野兽。
有一次,他骑马追逐几只野兽,眼看快要追上了,他想拿出弓箭向野兽*去。不料,弓已不知去向。原来他跑得太快,在颠簸中把弓给丢了。丢了一张制作得非常精美的好弓,随从人员都觉得非常可惜。于是,他们焦急万分地对楚共王说:“大王,让我们回头沿路寻找吧。”楚共王摇*阻止说:“不要去寻找了。我是楚国人,这弓丢在楚地,让楚国人拾去了还是在楚国人手里,有什么必要再去寻找它呢?”随从人员听了,钦佩地说:“大王的话讲得真有道理。”就这样,他们不再去寻找弓了。
这事传到孔子那里,孔子则不以为然地说:“可惜啊,楚共王的话包含得还不够大。应该这样说:一个人丢失了弓,另一个人得到了,何必一定要是楚国人呢?”
人们听了孔子的话,都称赞说:“孔子的话,才真正达到大公的地步了。”
2楚弓楚得的材料
【注音】chǔgōngchǔdé
【出处】汉·刘向《说苑》:“楚共王出猎而失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解释】楚国人丢失弓,拾到的仍是楚国人。比喻自己的东西虽然丢了,拾到它的人并不是外人。
【用法】作宾语、分句;比喻利未外溢
【近义词】得失相当、一失一得
【反义词】楚才晋用
【年代】古代
【灯谜】肥水不流外人田
3楚弓楚得的点评
楚王打猎,遗失一猎弓。随从主张回去找,楚王却说楚人失弓,楚人得弓,也不必找回了!但是孔子认为这样的说法太过于绝对,一个人丢失了弓,另一个人得到了,不见得捡到的楚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做到“楚共王”的境界就已“适中”,有“楚弓楚得”的胸襟就好。
第3篇:楚姓典故
庄,自古以来是一个代表端严肃敬的文字,而以庄为氏的家族,也名实相符,两千多年来备受尊敬。
这个可敬的姓氏,家世的源流也十分悠长,早在距今两千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得姓。这一点,熟悉历史的人士一定都很清楚。因为,在历史上的先秦时期,庄氏家庭就已经人才辈出,大名鼎鼎,像长久以来在传统学术界举足轻重的伟大思想家庄子,便是最为显著的例子。
这么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根据考*,是春秋时代楚庄王的后裔,像<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在介绍庄姓时就指出:[庄姓,楚庄王之后,以谥为姓,楚有大儒庄生,六国时为蒙漆园吏;庄周,著书,号庄子;齐有庄贾,周有庄*",把庄周的身世源流,记述得清清楚楚。
实际上,庄氏家庭正是这样来的。追本溯源,他们是楚国公族的芈姓后裔,而芈姓则传自上古的颛顼帝。换言之,两千多年来干千万万以庄为姓的人,毫无疑问都是最为光*的炎黄子孙。
在庄氏的悠久历史中,曾经发生过两次对整个家族影响极为深远的大变动。一次发生于战国末期,一次发生于距今一千九百多年前的东汉明帝时。
原来,战国末期,当秦始皇以强大的*队横扫诸侯时,有一位楚庄王的后裔庄峤,在楚威王的座前官拜将*,受命经略巴、黔中以西诸地。庄峤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将领,他把势力扩展到滇池,以兵威把这块地方纳入楚国的版图。可是,当他准备归报这番功绩时,正好楚国的巴郡和黔中郡都被秦国所袭夺,塞断了他的归路,不得已,庄峤只好率其众在滇称王,一直到秦始皇灭诸侯。楚国的这一支后裔仍然为西南夷的君长。逍遥于暴秦的*之外。后来,刘邦统一天下,他们终于降汉,其地并被置为益州郡,重回母亲的怀抱。
这是史实,说明了后来历史上所谓的西南夷之中,有一部份是楚国的后裔,而且是由庄氏的先人带过去的。
庄氏和第二次大变动,影响更大,曾经造成了整个家族长时期的没没无闻。这项变动,就是<姓氏考略>所明载的:[汉明帝讳庄,故庄氏或改为严氏。"
在过去的*时代里,当皇帝的人是[天子",为了避天子讳而改换*的姓氏,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庄氏,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改姓了严,并且自庄光(后改严光)开始,长时期为严氏所掠美。不过,庄、严二氏的一家人关系,倒是一直被公认不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