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阮入天台的典故及出处

第1篇:刘阮入天台的典故及出处

典源出处

《太平御览》卷四十一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经十余日,粮食乏尽,饥馁殆死。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了无登路,攀葛乃得至,啖数枚而饥止体充。复下山持杯取水,欲盥漱,见芜菁叶从山腹流出,甚鲜新,复一杯流出,有胡麻糁(shen),相谓曰:‘此必去人径不远。’度山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姿质妙绝。见二人持杯出,女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来。’。晨、肇既不识之,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相见忻喜。问来何晚耶?因要还家,家筒瓦屋,南壁及东壁下各有一大床,皆施绛罗,帐角悬铃上,金银交错,床头各十侍婢。便敕云:‘刘、阮二郎,经涉山阻,向虽得琼实,犹尚虚弊,可速作食。’有胡麻饭、山羊脯,甚美,食毕行酒。有群女来,各持三五桃子,笑而言:‘贺汝婿来。’酒酣作乐,刘、阮忻怖交并,至暮,令各就一帐宿,女往就之,言声清婉,令人忘忧。至十日后,欲求还去。女云:‘君已来,是宿福所牵,何复欲还耶?’遂留半年。气候草木是春时,百鸟鸣呼,更怀土,求归甚苦。女曰:‘当如何?’遂呼前来女子,有三四十人,*奏乐,共送刘、阮,指示还路。既出,亲旧零落,邑屋全异,无复相识,问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卷九六七引同书“刘晨”作“刘晟”。

释义用法

传说刘晨、阮肇入天台山,迷路不得归,后遇见两位仙女,遂成就一段美好姻缘,半年后求归下山,至家中方知已过七世。后以此典指男女间爱恋情事;或以“刘郎、阮郎”等指女子的心上人;或以“仙源”、“胡麻饭”等形容仙家生活。

用典形式

【仙源】宋·刘筠:“仙源日永桃无援,客馆春轻柳未眠。”宋·晏几道:“楚乡春晚,似入仙源。拾翠处闲随流水,踏青路暗惹香尘。”

【刘阮】唐·张祜:“今来尽是人间梦,刘阮茫茫何处行。”五代·韦庄:“来洞口,望*分,刘阮不归春日曛。”宋·赵以夫:“缥缈漾影摇香,想刘阮风流,双仙姝丽。”

【刘郎】唐·皇甫松:“刘郎此日别天仙,登绮席,泪珠滴,十二晚峰青历历。”五代·薛昭蕴:“只应含恨向斜阳,碧桃花谢忆刘郎。”宋·康与之:“谁将消息问刘郎?怅望玉溪溪上路。”

【阮刘】清·钱谦益:“生憎燕子辞王谢,错怨桃花赚阮刘。”

【阮郎】唐·元稹:“等闲弄水流花片,流出门前赚阮郎。”宋·张炎:“傍水开时,细看来浑似,阮郎前度。”

【花源】清·朱彝尊:“花源岂是重来误?尚依然倚店雕栏,笑桃朱户。”

【晨肇】清·纳兰*德:“永怀园绮踪,将寻晨肇*。”

【天台女】唐·白居易:“愿将花赠天台女,留取刘郎到夜归。”五代·李煜:“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

【天台花】清·王夫之:“他日天台花再发,人间自有刘郎遇。”

【天台约】明·徐渭:“多情忽忆天台约,归去应寻剡曲船。”

【仙洞客】五代·阎选:“刘阮信非仙洞客,嫦娥终是月中人。”

【刘郎恨】宋·黄庭坚:“刘郎恨,桃花片片,随水染尘埃。”

【阮郎迷】唐·李冶:“归来重相访,莫学阮郎迷。”

【饭胡麻】唐·皮日休:“半里芳*到陆家,藜床相劝饭胡麻。”

【桃花路】清·王夫之:“任桃花路杳天台,不道仙源隔。”

【桃源梦】宋·晏几道:“无端恼破桃源梦,明月青楼,玉腻花柔,不学行云易去留。”

【天台刘阮】金·元好问:“死恨天台老刘阮,人间何恋却归来。”

【天台桃径】清·王夫之:“漫道天台桃径,重逢刘阮,残红一片。”

【刘阮二郎】唐·顾况:“行到三姑学仙处,还如刘阮二郎迷。”

【刘郎仙苑】元·曾允之:“鸾佩相逢甚处?似当年刘郎仙苑。”

【刘郎迷路】宋·郑仅:“刘郎迷路香风远,误到蓬莱仙馆。”

【刘展再到】清·王夫之:“刘晨再到难求*,扁鹊当时忆下针。”

【阮郎迷路】唐·卢纶:“更有阮郎迷路处,万株红树一溪深。”

【香饭胡麻】唐·王维:“御羹和石髓,香饭进胡麻。”

【洞里迷人】唐·李商隐:“龙山晴雪凤楼霞,洞里迷人有几家?”

【桃花春溪】金·蔡松年:“刘郎兴寻常不浅,况不似桃花春溪远。”

【桃花洞口】元·萨都拉:“天台仙子淡淡妆,桃花洞口逢刘郎。”

【迷路为花开】唐·李商隐:“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流水有胡麻】明·高启:“夜半神仙无石髓,溪头流水有胡麻。”

第2篇:天衣无缝出处及典故

五代·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徐视其衣并无缝;翰问之;谓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以下是天衣无缝出处及典故,欢迎阅读。

【成语】:天衣无缝

【拼音】:tiānyīwúfèng

【解释】: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成语故事】:

古时候有个叫郭翰的先生,他能诗善画,*格诙谐,喜欢开玩笑。盛夏的一个夜晚,他在树下乘凉,但见长天如碧,白云舒卷,明月高挂,清风徐来,满院飘香。这时,一位长得异常美丽的仙女含笑站在郭翰面前。

郭翰很有礼貌地问:小姐,您是谁?从哪来?

仙女说:我是织女,从天上来。

郭翰问:你从天上来,能谈谈天上的事情吗?

仙女问:你想知道什么?

郭翰说:我什么都想知道。

仙女说:这可难了,你让我从哪说起呀?

郭翰说:人们都说仙人聪明,你就随便说说吧。

仙女说:天上四季如春,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绿树常青,花开不谢。枝头百鸟合鸣,水中游鱼可见。没有疾病,没有战争,没有赋税,总之,人间的一切苦难天上都没有。

郭翰说:天上那么好,你为什么还跑到人间来呢?

仙女说:亏你还是个读书人。你们的前辈庄周老先生不是说过‘在栽满兰花的屋子里呆久了,也闻不到香味’的话么。在天上呆久了,难免有些寂寞,偶尔到人间玩玩。

郭翰又问:听说有一种*,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你知道哪有吗?

仙女说:这种*人间没有,天上到处都是。

郭翰说:既然天上多得很,你该带点下来,让人们尝尝有多好呀。

仙女说:带是带不下来。天上的东西,带到人间就失去了灵气。不然早让秦始皇、汉武帝吃了。

郭翰说:你口口声声说来自天上,用什么*你不是说谎话哄人呢?####仙女让郭翰看她的衣服。郭翰仔细看,很诧异仙女的衣服是没有缝的。####仙女说:天衣无缝,你连这个都不懂,还称什么才子,我看你是十足的大傻瓜。####郭翰听完哈哈大笑,再一瞧,仙女不见了。

第3篇:*皮膏*的典故及出处

“*皮膏*”也是一个贬义词,比喻骗人的货*。你知道这个词的来历吗?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皮膏*的典故,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

典故传说

李铁拐在民间影响很大,但主要是与其他七仙作为一个群体——八仙出现的。大概是因为传说他身背的大葫芦,有治病救人的灵丹妙*,过去民间特别是医*行把他作为*皮膏*的发明者和祖师爷。卖*皮膏*这一行业敬的*仙就是铁拐李。

传说彰德府(今河南安阳)有一家做膏*的王掌柜,乐善好施,不管贫富,只要生了疮。就给人治,名声不错。一天,王掌柜带了一些膏*去赶庙会,半路碰上了一个瘸腿乞丐,浑身破烂。直冒臭气。乞丐见了王掌柜,伸开瘸腿,腿上长了个小疔疮,请王掌柜给治治。王掌柜一看,取出一帖膏*贴在小疮上,说道:“明天准好。”

第二天,王掌柜又碰上了瘸腿乞丐,忙问:“好了吗?”乞丐说“不好,疼得更厉害了。”王掌柜揭开膏*一看,果然疮更大了,就说:“我给你换一帖*力大的,再不好,你到我家找我。”于是给乞丐又换了一帖。

到了第二天,一大早王掌柜要出门,刚迈出大门,就见那个瘸腿乞丐在门边等着呢。没等王掌柜开口,瘸子就大骂起来:“你真坑人!彰德府的膏*——净是假货!”王掌柜揭开一看,不得了,腿疮变的碗口大了。王掌拒挺过意不去,说:“我再给你配帖好膏*。”说着扶起乞丐走进家去。刚一进院,一条大黄*扑了过来,咬住了乞丐的腿,王掌柜一看急抄起乞丐手中的木棍,一棍将*打死。乞丐笑了:“今天有*肉吃了。”

王掌柜跑到后院,找出几味名贵*材,给乞丐配好了一帖膏*。过来一看,乞丐正吃着烤*肉,旁边摊着几块*皮。乞丐接过配好的*,往腿上一按,又拿起一块的*皮,也捂到了上面。功夫不大,乞丐把*皮膏一揭,碗口大脓疮不见了,真是神奇。王掌柜接过*皮膏,感慨万分,这时瘸腿乞丐忽然不见了,他这才明白是拐仙——铁拐李前来传授仙方。

历史记载

明崇祯初年(公元1628年),*西人姚本仁,从*西建昌老家进京会考,因医术高超、手法独特,被提拔成当朝御医;清顺治三年任太医院院长,擅长内病外治,以贴敷疗法为宫廷家族疗疾,深得皇室恩宠。公元1644年,姚本仁告老还乡,迁居于彰德府(今安阳市),始设医馆“宗黄堂”配制姚家膏*,他将黑膏*涂在*皮上制成黑膏*为当地百姓治病,因他不图赚钱,赊*济贫,悬壶济世,随即享誉四方,又因为他把膏*涂在*皮上这个特征,大家就深刻地记住了*皮膏*这个名字。

出处:刘复《<半农杂文>自序》:“再往下说,那就是信口开河,不如到庙会上卖*皮膏*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