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学设计3篇
第1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3篇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
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3)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
(一)题解(出示课件6)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出示课件7)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板书:诗中有画
(出示课件8)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出示课件9)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出示课件10)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美妙。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板书:寂静,清新,幽雅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11)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12)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板书:山村生活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出示课件13)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并说说原因。(出示课件14)
明确:是。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出示课件15)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体地描绘出来。
四、拓展延伸
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预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难点)
教学安排:
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简介
由英文诗歌《红豆》引出诗人王维。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今天我们选学一个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出示课题)
二、教师范背或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三、诵读指导。(节奏停顿,语气语调)
四、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
五、鉴赏全诗。(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批判。)
要点:
1、新雨——清空山——幽秋意清明
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一静一动,一*一声,*安适。“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湖。
3、前四联写自然万象,此联起,写人物活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此山中之趣,除天籁,尚有人籁。故诗人并不孤寂。“竹、莲”均为高洁之物,浣女渔舟则写出乡居安适之氛围。
4、最后一联乃言志之语,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诗人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顺应天*,恬然自适在结尾显露无遗。
5、小结。法国艺术理论家凡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诗歌亦如此。此诗之“意味”在于诗人心中埋迹山林,闲适自足之真*情。*古代也有“歌咏言,诗言志”的说法,本诗之志又体现在诗的景和画中,因此苏东坡曾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6、关于“空山”。《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不光写出清幽安闲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7、质疑和批判。黄培芳在《唐贤三昧集笺注》评“写景太多,非其至者。”
六、学生将此诗改写成散文短章,相互交流。
七、课堂迁移训练。(见课件,从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创新,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到了盛唐便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高昂雄浑、恢宏阔大的盛唐之音成为了诗歌的主流。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而以孟浩然和王维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人关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山水田园世界,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二.品读鉴赏
1、题解:山居秋天的傍晚
2、在山居秋天傍晚诗人感受到了怎样的景象?
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给全诗创造了一个空寂,清新,幽雅的环境。
颔联颈联: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静),清泉石上流(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视觉、听觉结合:竹喧归浣女(听觉),莲动下渔舟(视觉)。
总结:不仅是诗中有画,而且是有声的画面,体现出一种自然美、生活美。
3、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热爱田园生活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喜爱和满足心情。
几个问题
1、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
“浣女”“渔舟”的活动是为了反衬山的幽静空旷;山中树林茂盛掩盖了人们的活动;这是诗人的感受,这里人迹罕至犹如世外桃源。(供参考)
2、关于“王孙”可以直一般贵族子弟也可以指诗人隐居之人。
补充:
1、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淡宁和的无尽遐思。苏轼赞他“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王维思想:王维,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极。从开元二*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2、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3、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歌,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几幅优美的画面?请大家在课本上划出具体的意象,并用“——图”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明确:(1)意象:明月、松,清泉、山石、竹、浣女、莲、渔舟。
(2)画面:(首联)空山秋雨图;(颔联)月照泉林图;
(颈联)乡村人居图;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他的诗有两种倾向:首先,他的诗歌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边塞将士的英勇,或抨击朝廷权贵的奸邪,或描写祖国山川的壮丽,都给人以奋发图强的激励。其次,在他的隐逸诗中,诗人描绘的山水田园风光,总带有虚无寂静超凡出世的情调。王维精通音乐和绘画,对自然美有着特殊的敏感,诗作多轻盈淡远之音,缥缈空灵之境,**丰富,节奏*,充溢着诗情画意之美,被誉为“诗中有画”。他的有些诗还渗透着佛禅机。
《山居秋暝》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终南山居处的清幽,抒发了诗人恬静、喜悦的心情。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刚下过一阵细雨,空气清新、幽静,山居住所笼罩在一片*雨迷离的氛围中。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紧承首联,抓住了典型环境中的景物作照像式的放大描写。清亮的月光透过密密的松枝直*下来,稀疏地点缀林间,泉水无声无息地冲刷着石头。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打破了这一片宁静安谧的气氛,出现了浣女,响起了拨水行舟的声音。这四句写景,将高下、远近、动静、景*与声响等交织一处,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艺术画面。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化用典故,《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和“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诗句。这里反用其意,抒发了作者希望回避世间纷扰,过隐居生活的情怀。
这首诗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非常成功,语言自然、清新,似不带人间*火。诗中寓有画意,美学价值极高。清幽的画面与恬静的心情相互映衬,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幽远、空灵的意境。
第2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3篇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3、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讲解《山居秋暝》。
教学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你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夷坞》)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都不免罩上一层黯淡的**。比较豁达的是:
"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我不知道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也许他认为这样才算是"真实"地写出雁荡山的景*。然而,他未免把幽静看得过分死板了,认为只有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三、背诵这首诗歌。
四、体会自然之美,最强环保意识。
大自然充满了*之美,人们了解自然,欣赏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美的力量,但是,现在我们缺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让学生列举人类破坏自然的例子:
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让孩子认识破坏生态环境引发的后果,才能为人类创建一个*的生活乐园。才能让我们的后代生活在一个*的空间。
一、课文说明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这是一首写山水美景的名诗,全诗八行四句。本首古诗是节选前面的四行两句,描写了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全诗四行两句。第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幽静,天气格外的凉爽。第二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上叮咚流淌。多么美的秋天夜景图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千古佳句。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掌握新笔画:横折钩,及“先外面,后里头”的笔顺规则。
2、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新雨过后青山清新幽静的自然美景。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自己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哪些小朋友会背古诗?指名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古诗《山居秋暝》。(板书诗题)诗题稍作解释。
3、指导学生读一读诗题。
(二)随文识字。
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听准每个字的字音。生领读、跟读。
2、生自读古诗,画出生字。3、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随机指导学生识记字形的方法:加—加。
如:日—月→明,白—水→泉,木—公→松,门—日→间,亲—斤→新,
尸—古→居。
4、(出示生字卡)认读,同桌互查,开火车。
(三)朗读感悟。
1、四人小组合作,组内自读互读相结合。读时思考:
(1)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互相答疑。
(适时播放课件)展示动态画面: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朗,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头上叮咚流淌。老师点拨引导。
2、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感受诗的韵律节奏美,进一步理解诗意。
3、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所理解的诗境。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5、教师描述诗意,引导学生背诵。
(四)小结。
(五)课后活动。
在小组内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推选代表。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古诗。
2、(抽读生字卡):空、新、晚、明、月、松、间、清、泉、石、后、门、有。
(二)学习生字。
1、学习新笔画:横折钩。
(1)出示新笔画,说明名称,启发学生说说书写方法。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2、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门、月、有、间、石、后)。
观察:哪些字中有新学的笔画“”呢?找一找。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注意区分“石”与“后”。
(3)指导书写。
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书空练写笔顺,重点是“间”,先外后内。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当堂反馈。
(三)课外活动。
诗歌背诵会——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背诵。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作品风格。
2、通过解读诗句,品味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美感,掌握学习《山居秋暝》的艺术技巧;3、指导学生体味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带动对全诗内容的理解。
2、通过解读诗句,学习该诗的艺术技巧。
3、体味诗人厌恶官场、归隐山林的愿望及追求。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堪称诗歌的国度,而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是*古典诗歌的光金时代,那么,我国的古典诗歌都有哪些类型呢?大家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唐朝不仅在诗体上创造了五七言近体诗,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的诗人群体。其中,除了有同学们熟悉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在唐诗的天空中熠熠闪光的世称“诗佛”的——王维。
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之前还学过王维的什么诗,把它们背出来。如:写爱情的:《相思》
写亲情的:《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写友情的:《送元二使安西》写塞外风光的:《使至塞上》
看来,大家掌握得真不错!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另一首名作《山居秋暝》,看看他在诗中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二、具体研习《山居秋暝》
1、解题
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生再齐读
3、逐联理解诗句
(1)问:首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晚来秋”不是“晚秋”,而是“秋天的傍晚”。
师示范:秋天傍晚,高山寂静,雨后初霁,空气清新,天气凉爽。问:诗歌首联就给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地点、天气、时间、季节,营造了一种空旷清幽的境界,暗含诗人归隐的情怀。
板书:
首联:铺设画面的基调:清幽。
(2)问:颔联又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刚才老师已经给大家示范了一次,这次就请同学们自己来说说。
(学生回答)
明确: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了进来;清清的泉水从石上淙淙流过。问:概括颔联写了什么?明确:山中具体的景*。
问:那么山中的具体景*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明洁。
问: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这样的手法叫做什么?
明确:动静结合。板书:
颔联:山中的具体景*:明洁动静结合。
(3)问:结合注释,想想看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学生回答)
明确:竹林里传来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的少女洗罢归来;荷叶纷披,原来是打鱼船顺流而下。问:概括颈联写了什么?参考颔联我们概括出来的*。明确:山中的人事活动之景。
问:从作者的描述中,可见人们在这里生活得怎样?明确:悠闲、自由。
问: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颔联侧重于写物,颈联侧重于写人。
颔联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表现出山村的生活美、人情美。板书:
颔联:山中的具体景*:明洁(自然美)动静结合。颈联:山中的人事活动:悠闲、自由(生活美)。4、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1)问:前三联写了哪些意象?(学生回答)
明确:山、月、松、泉、石、竹、浣女、莲、渔舟。(2)问:这些意象组成的图画有什么特点?
明确:空旷、清幽、宁静、明洁、清新、悠闲、自由。
(3)问: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心态下看到这么清幽、宁静的景象呢?
明确:恬淡、闲适。
(4)问:看到这样清幽、宁静而清新的景象,作者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呢?
明确:喜爱。
(5)问:正因为喜爱,所以作者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任凭春天的*芳逝去,我依然要留下来享受这美妙的秋*,不愿离开,所以尾联写了什么?
明确:诗人对山中生活的留恋。
(6)作者为什么喜爱“山居秋暝”的生活甚至愿意留下来?对这里的生活感到留恋?明确:“山居”的自然美、人情美。
(7)那么现实生活中有没有?
明确:没有,现实中作者身处纷纷扰扰的官场。
(8)这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明确: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即尾联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得厌恶,追求隐逸的生活像这种在诗歌的结尾表达作者心志和情怀的篇章结构,我们叫做卒章显志。
板书:
尾联:对山中生活的留恋:隐逸情怀、卒章显志。
(9)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愿望呢?这可能跟作者的经历有关,下面请一个同学来给我们介绍一下王维的基本情况。
明确:王维,字魔诘,山西太原人,唐开元九年中进士,他做的官较多,最大的做到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深受儒、佛影响。他早年出仕,也曾有过积极从政、曾一度有过匡世济时的理想。特别是在张九龄拜相以后,王维曾极力称颂张九龄的一些*主张,得到张的赏识与信任。因而早年的诗歌以游侠和边塞诗为主,诗风豪迈、气势雄浑,表现了积极的*抱负和爱国热情。
但随着张九龄的罢相,王维的仕途也渐趋坎坷,朝廷奸佞专权,*黑暗。面对黑暗现实,他既不愿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又不敢同他们决裂。因此后期他采取了半官半隐、全身远祸的生活方式,走上了寄情于山水的道路。诗歌主要是反映淡泊闲适的山水田园诗。
这首诗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
三、小结:
1、归纳本诗主旨:
大家还记得我们归纳主旨的公式吗?一起来回忆。然后大家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把它写在纸上,待会儿请两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回答)
追求)的思想感情。
2、归纳本诗艺术技巧
借景抒情、动静结合、卒章显志。
第3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1.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
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1、简明了解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2、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3、把握诗歌的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即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你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夷坞》)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他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