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及翻译

第1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及翻译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及译文(翻译)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及译文

1、【原文】

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àng)(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4)。”

【注释】(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2、【原文】

长沮、桀溺(1)耦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同“欤”)?”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7)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4)执舆:即执辔。(5)之:与。(6)辟:同“避”。(7)?:用土覆盖种子。(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3、【原文】

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接舆的狂人;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4、【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3)而食(4)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1)?: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分是粪;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我们以为,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所以,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3)黍:黏小米。(4)食:拿东西给人吃。

【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5、【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1)。晨门(2)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1)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第2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小学优秀作文

关于儒学,我向来是不以为然的。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以及他那悲剧*的执着,为达目标,百折不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使孔子向着有道的境界前进。孔子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的理想,并为此周游列国长达14年之久。试问古往今来,如果乏有这种执着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恐怕中华民族命休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关于孔子及其弟子子路的故事,甚是喜欢。课堂上,严*老师讲子路再一次的迷路找不到孔子以及子路不敲门直接破门而入,还有孔子对子路*琴杀气太重的评论,总会让我们笑出爽朗的声音来,为原本枯燥的论语增添了些乐趣,苦中作乐。

“信仰无罪,但没必要让瘦不拉肌的耶稣钉在十字架上”,这是fireflies说的一句话。对于孔子及其弟子,我是本着钦佩的心情,踮起脚尖,仰望逝去的星空,张开指头,我知道他们曾在同一片星空下,长途跋涉行遍万水千山,经历悲壮人生。但是,我向往的更是那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田园生活,有点消极避世,这也许是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如果说儒家是积极向上的哲学,那道家的清净无为便是调味剂,试问烽火连天,诸侯争霸的年代,有谁幸免过在矛盾中生存。孔子主张礼乐制度,为封建礼乐服务,局限于历史发展的潮流中。

以前对主导封建2000多年的儒学,嗤之以鼻,为了应付考试,挑灯夜读,现在想来还真有点荒唐,如果说不是简单的诵读,而是深入的挖掘,那又是一番风味!无奈的是只让我们懂皮毛,然后在应试教育的潮流中稍微涌动……

第3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反思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先秦诸子散文选读》的第一篇,也是体现孔子*思想主张,下面给大家分享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教学反思,欢迎借鉴!

《先秦诸子选读》旨在通过学习诸子论著,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传统的认识,加深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作为《先秦诸子选读》中《论语》第一课,我就以此为目标努力追求了以下几个实在。

第一,落实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以及孔子思想的重要影响;学习五段选文,掌握文言知识,鉴赏文章风格。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概说》及《孔子生平》落实知识目标,对照课下注解,以小组为单位翻译叙述故事,落实能力目标。整节课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过程展开,提问、质疑、探究、合作,让学生认真学、敢于说,把课堂还原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第二,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究的平台,落实德育目标。孔子生活的时期,礼崩乐坏、道德失范、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天下无道。面对这样的乱世孔子该何去何从?是像“长沮”、“桀溺”“荷?丈人”那样悲观厌世,带着无奈归隐山林,然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潇洒自足;还是像某些清谈家那样选择无为?孔子坚持自己的理想,毅然决然的怀着无人悲悯的仁爱之心,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提出“恢复礼治”、“变革社会”、“匡扶天下”,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周游列国,著书立说,开馆授徒,陷困厄而不屈;遭讥讽而不辍;知其不可而为之。学生讨论热烈,有赞成孔子这种精神的,也有倾向归隐的,颇有“百家争鸣”的气势,达到了我教学设计时期待的小精*。

第三,创设情境,让学生真切感受孔子。播放电影《孔子》片段,走近孔子,进一步体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以及他那悲剧*的执著。特别是周游列国时,被陈蔡两国的士兵围困在郊野中,好多天没有食物吃,颜回等弟子已经饿得站不起来了,面对一晚马肉汤弟子们依然谦恭地礼让,孔子也依然不停地给大家讲学、唱歌、*琴,固执坚定的面对困难,不言放弃。从学生观看影片时表情和唏嘘声,我就知道我要的效果达到了。然后顺理成章让学生仿照“感动*人物”颁奖词,为孔子写颁奖词。

第四,切实发挥教师的*素养,对本节课的设计从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着手,既注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又注重情感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探究。但教授完本课后仍然留下了些许的遗憾。首先在落实情感目标时,就有学生提出,孔子的勇于担当看起来很美,但是在当今这样的社会却很傻。这种思想上的冲突是我在设计本课时所没有想到的,因而在学生辩论后的总结略显苍白。其次对五段选文人物描写的方法有所忽略。其实选文人物富有个*特*的动作和行为,细腻而传神。比如,接舆劝孔子一段,在他唱完之后,“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然后戛然而止,孔子想说什么,接舆为何躲避,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可惜因为时间关系,我只是蜻蜓点水罢了。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不管我怎么设计,都会有一些瑕疵,或许因为遗憾,才有了反思,才有了更深的追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以此为契机,按照高中语文新课改的要求,扎实细致落实目标,实实在在教学,认认真真做事。

公开课是青年教师展示风采的平台,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磨课、评课、反思可以使我们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所以,应当抓住每一次公开课的机会,加强锻炼、提升自我。

本次公开课我的课题是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的第一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先秦诸子选读》旨在通过学习诸子论著,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传统的认识,加深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

在教学中,除了帮助学生梳理重要文言现象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所赋予的思想——同样面对无道的天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世之道;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孔子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改变天下的人生目标,并且不惧困难,坚定不移地朝目标走下去。我认为后者才是本课的精华所在。

在教学设计上,我遵循我校“知识问题化”的教学原则,先进行了文言基础知识的预习检测,让学生对字面意思有了基本的理解。接着,从课题“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切入,抛出问题:天下“无道”具体表现是什么?请学生在文中找出反映社会形势的语句,并概括出“群雄争霸、礼崩乐坏”的社会特点。通过补充《墨子·兼爱》和《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语句加深学生对社会背景的理解。

那么面对无道动荡的社会,孔子和长沮、桀溺等人分别选择了怎样的处事态度?同时补充“隐士”和“避人之人”的相关解释。回到课文中,再次出示问题,五则选文中的人物对孔子的处事态度作何评价?同时代,有“仪封人”这样屈指可数的知己,也有“长沮”“桀溺”“荷?丈人”一流选择避世、对孔子的抉择大不理解,甚至出语言辞犀利、对孔子挖苦讽刺的人物。为更好理解孔子在不被人理解的情况下依然意志坚定、勇于担当,我还补充了《史记·孔子世家》中“丧家之*”的故事。由此,学生便能概括孔子的“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

最后,由“你还知道哪些具有孔子品质的人或事?”这一问题发散思维、积累素材;“作为中学生,应该如何培养担当意识?”这一问题观照自身、提升品德。设计问题的逐层深入、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应该是我本次公开课的一大亮点。

课后,通过与听课领导、老师的交流,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以下问题:

1.?上课语调过于平缓,没能体现抑扬顿挫。教师生动活泼、充满*的语言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和注意力,今后授课时我应多注意语调的变化。

2.?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还不到位。评价语言较为贫乏且不甚准确,学生的回答往往能反馈问题,应抓住机会,进行引导,灵活处理,体现评价的多元化。

3.?课堂容量稍大,压缩学生思考时间。这一点我自己也有体会,内容量大导致上课时间较为仓促、没能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时间,在往后的教学设计中应容量适中,将课堂还给学生。

反思使人进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继续落实“四为”“四化”“四有”等理念,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