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李通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第1篇:《后汉书李通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父守,身长九尺,为人严毅。初事刘歆,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从事,出补巫丞①,有能名。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及下*、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议:“今四方扰乱,新室且亡,汉当更兴。南阳宗室,独刘秀兄弟泛爱容众,可与谋大事。”会光武避吏②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时守在长安,通因具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遣从兄子季之长安,以事报守。
季于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归。会事发觉,通得亡走,莽闻之,乃系守于狱。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南阳亦诛通兄弟、门宗六十四人,皆焚尸宛市。时,汉兵亦已大合。通与光武、李轶相遇棘阳,遂共破前队,杀甄阜、梁丘赐。
更始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学宫。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六年夏,领破奸将*侯进、捕虏将*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大司徒侯霸等曰:“通怀伊、吕、萧、曹之谋,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义。功德最高,海内所闻。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以时视事。其夏,引拜为大司空。
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然*谦恭,常欲避权势。素有消③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令以公位归第养疾,通复固辞。积二岁,乃听上大司空印绶,以特进④奉朝请。*年卒,谥曰恭侯。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
(节选自《后汉书?李通传》)
【注】①巫丞:巫县(今重庆巫县北)县丞。②避吏:逃避狱吏的追捕。③消:病名,即糖尿病。④特进:官名。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通从弟轶,亦素好事素:一向,向来
b.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期:约定
c.乃系守于狱系:联系
d.以病上书乞身乞身:请求辞官回家
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b.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c.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d.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李通心怀鸿鹄之志。他虽然先后为刘歆、王莽做事,后来因谶语“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而辞去王莽授予的官职,等待日后恢复刘姓汉室的机会。
b.李通极力支持在外逃亡的光武帝(后来称帝的刘秀)。在下*、新市起兵后,李通与堂弟李轶共议迎接光武帝,并与光武帝谋划起兵之事。
c.李通功高位显。他为光武帝建功立业,而且又迎娶了光武帝的妹妹宁平公主,所以备受光武帝器重,也被大臣认可。
d.李通能审时度势,不重权位。虽有朝臣赞誉,官位显赫,但在天下太平之后常以病请求辞官退养。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5分)
(2)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5分)
参考*
4.c(抓捕)
5.d
6.a(李通没有为刘歆做过事,而是其父李守曾跟着刘歆做事)
7.(1)恰逢前面部队又上报李通*的情况,玉莽动怒,在长安的李守的家人都被杀掉。(“会”“杀”“状”各1分,“守家在长安者”定语后置1分,大意1分,共5分)
(2)李通以平民百姓身份倡导起事,帮助成就帝业,又因为宁平公主的缘故,特别被皇帝亲信重用。(“布衣”“倡议”“重”各1分,“特见亲重”的被动句式1分,大意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李通字次元,南阳郡宛县人。父亲李守,身长九尺,为人严肃坚毅。开始时跟着刘歆办事,为王莽的宗卿师。李通也为五威将*从事,后来出任巫县县丞,有能干的名气。王莽末年,百姓忧愁怨恨,李通曾听见他父亲说过图谶上讲“刘氏复兴,李氏为辅”,心里常想着这件事。因为家里很富足,是乡中第一,因此不想做官,就自动辞职回家。
后来下*兵和新市义兵兴起,南阳为之骚动,李通的堂弟李轶,向来也很好事,就共同商议。现在天下大乱,王莽就要灭亡了,汉室应当重新复兴。南阳宗室,只有刘秀兄弟,亲近仁人志士,胸怀宽广,可以和他们谋划大事。等到光武避难在宛,李通听说了就派李轶去迎接光武。光武初因李通是个士君子而慕爱他,所以前往答谢他。等到见了面,两人谈了很久,握手极为欢畅。这时李守在长安,因此向光武详细陈述了他的计划。光武既已深知李通意向,就与李通相约结,定谋议,计划在立秋那天趁都试骑士的机会,劫持前队大夫甄阜及属正梁丘赐,因而号令大众宣布举事。就使光武与李轶回到舂陵,举兵相应。派堂兄的儿子李季去长安,把计划告诉李守。
李季在路上病死,李守秘密知道了,想逃亡回去。这时事情被发觉,李通得以逃脱,王莽知道了,就把李守逮捕入狱。这时前队甄阜又上书奏明李通*(兴兵)的状况,王莽怒,连同李守家在长安的人也全部被杀。南阳方面也杀了李通的兄弟、宗族六十四人,都焚尸于宛市。这时汉兵也已经大举*。李通与光武、李轶相遇在棘阳,于是一起攻破前队,杀了甄阜、梁丘赐。
更始帝刘玄即位,派李通持节回去镇守荆州,李通因此娶光武妹妹伯姬为妻,就是宁平公主。光武即位,任命李通为卫尉。建武二年(26),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光武帝每次出征*四方,常令李通留守京师,镇抚百姓,修宫室,建学校。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六年夏,率领破奸将*侯进、捕虏将*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派遣*队赴救,李通等与他们战于西城,破贼兵,回师在顺阳屯田。这时天下大体平定,李通想避开荣誉宠信,以生病为由上书请求辞官回家。光武下诏命公卿群臣讨论,大司徒侯霸等说:“李通身怀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的谋略,建立宏图大策,扶助神灵,辅佐以成圣德。破家为国,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的大义。功德最高,海内都有所闻知。李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安定不能忘记危险,应令李通带职疗疾。想返回诸侯国,不可听从。”于是诏李通治疗疾病,按时工作。这年夏天,拜李通为大司空。
李通以平民倡导起事,帮助成就帝业,又以宁平公主的缘故,特被亲重。然而李通生*谦恭,常想避开权势。素有消渴症,自从当了宰相,就称病在家不理政事,连年告病回乡,光武帝每每优待宠爱他。令他以公位回家疗养,李通再次固辞。过了两年,就听从他呈上大司空印绶,特赐他以特进参与朝会。李通建武*年(42)去世。谥号为恭侯。帝与皇后亲自前去凭吊,送葬。
第2篇:《后汉书李王*来列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王常字颜卿,颍川舞阳人也。王莽末,为弟报仇,亡命*夏。久之,与王凤、王匡等起兵云杜绿林中,聚众数万人,以常为偏裨,攻傍县。后与成丹、张?náng别入南郡蓝口,号下*兵。引*与荆州牧战于上唐,大破之,遂北至宜秋。
是时,汉兵与新市、平林众俱败于小长安,各欲解去。伯升闻下**在宜秋,即与光武及李通俱造常壁,曰:“愿见下*一贤将,议大事。”成丹、张?n共推遣常。伯升见常,说以合从之利。常大悟,曰:“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也。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常还,具为丹、?n言之。丹、?n负其众,皆曰:“大丈夫既起,当各自为主,何故受人制乎?”常心独归汉,乃稍晓说其将帅曰:“往者成、哀衰微无嗣,故王莽得承间篡位。既有天下,而政令苛酷,积失百姓之心。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以秦、项之势,尚至夷覆,况今布衣相聚草泽?以此行之,灭亡之道也。”下*诸将虽屈强少识,然素敬常,乃皆谢曰:“无王将*,吾属几陷于不义。愿敬受教。”即引兵与汉*及新市、平林合。
及诸将议立宗室,唯常与南阳士大夫同意欲立伯升,而朱鲔wěi、张?n等不听,欲立更始。及更始立,以常为廷尉、大将*,封知命侯。
更始败,建武二年夏,常将妻子诣洛阳,肉袒自归。光武见常甚欢,劳之曰:“王廷尉良苦。每念往时共更艰厄,何日忘之。莫往莫来,岂违平生之言乎?”常顿首谢曰:“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帝笑曰:“吾与廷尉戏耳。吾见廷尉,不忧南方矣。”特加赏赐,拜为左曹,封山桑侯。
十二年,薨于屯所,谥曰节侯。(节选自《后汉书·李王*来列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
b.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
c.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j恨/
d.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
答:c(“愚臣”是“不量”的宾语,“任以南州”的主语是更始帝,所以应断在“愚臣”后。“河北”是“即位”的地点,作宾语;“心开目明”的主语是“愚臣”,所以应断在“河北”的后面。原文标点为:“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纪年的名号,如建武;也可用于称呼皇帝,如更始。
b.肉袒指脱去上衣,裸露肢体。古人在祭祀或谢罪时以此表示恭敬或惶恐之意。
c.顿首此处意为磕头。古时也常用于书、表、奏等文章的结尾,表示敬意。
d.薨在唐代以前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后来也用以指皇帝、太后之死。
答:d(皇帝之死称“崩”不称“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常与王凤、王匡等起兵,大破荆州牧。王常他们起兵后攻打云杜附近各县,号称下*兵,后来又大败荆州官兵,在当时具有较大的影响。
b.王常希望辅助汉朝,成就功业。王常听了伯升的建议后觉得很有道理,便向成丹、张?n说明,但成丹、张?n不同意,认为应该各自做主。
c.王常素有威望,以理服人。王常想归顺汉朝,便把归顺的道理对将士们陈述,最终他促成了下*兵和汉*、新市*等联合抗击王莽。
d.王常一心为汉,备受重用。他在更始帝时拜将封侯,更始帝兵败后投靠光武帝,光武帝虽对他有所不满,但念及两人的情谊还是委以重任。
答:d(“但念及两人的情谊还是委以重任”的说法不正确。原文中,光武帝提到两人关系时带有责备王常的语意,他重用王常有“不忧南方”的考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
答:王莽篡夺*,杀了皇帝,残害虐待天下百姓,百姓思念汉朝,所以豪杰一起起义。(译出大意给2分;“篡弑”“残虐”“并起”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其中,“篡弑”是弑君篡位;“残虐”是残害虐待;“并起”是一起起义的意思。)
(2)以秦、项之势,尚至夷覆,况今布衣相聚草泽?
答:凭秦朝、项羽的力量,尚且被消灭,何况现在我们这些在民间聚集的平民呢?(译出大意给2分;“夷覆”“布衣”“草泽”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其中,“夷覆”是灭亡,这里是被消灭的意思;“布衣”指的是普通百姓;“草泽”指民众中间。)
参考译文:
王常字颜卿,是颍川郡舞阳人。王莽末年,替弟弟报仇,逃亡到*夏。不久,和王凤、王匡等人在云杜绿林起兵,聚集了几万人,用王常为将佐,攻打云杜附近各县。后来和成丹、张?n另领兵进驻南郡蓝口,号称下*兵。(王常他们)率领部队在上唐与荆州刺史激战,大败刑州守*,接着向北攻到宜秋。
这时,(刘伯升等率领的)汉*和(王匡等率领的)新市兵、(陈牧等率领的)平林兵都在小长安被打败,各路人马准备解散离开。刘伯升听说下**在宜秋,立即和光武帝以及李通一起到王常的*营拜访,说:“希望见下*一位贤将,一起商议大事。”成丹、张?n共同推举王常。刘伯升见到王常,用联合的好处来劝说王常。王常恍然大悟,说:“王莽篡夺*,杀了皇帝,残害虐待天下百姓,百姓思念汉朝,所以豪杰一起起义。现在刘氏又兴盛起来,就是真正的君主。我确实想为汉朝献身付出,辅助(刘氏)成就大功业。王常回来后,详细地向成丹、张?n说明了情况。成丹、张?n倚仗自己的部队人多,都说:“大丈夫已经起义,应该各自做主,为什么要受别人制约呢?”王常一心只想归顺汉朝,就慢慢说服下**的将帅说:“以前成帝、哀帝衰微没有后代,所以王莽能够趁机篡位。(王莽)拥有天下后,政令苛刻严酷,时问久了就失去了民心。做大事,应当要下顺应民心,上符合天意,功业才可以成就。如果依仗强大勇猛,放纵情感欲望,即使得到了天下,一定会再失去它。凭秦朝、项羽的力量,尚且被消灭,何况现在我们这些在民间聚集的平民呢?(如果)按照这种做法行事,是走向灭亡的道路啊。”下*的各位将领虽然倔强缺少见识,然而一向尊敬王常,于是都感激地说:“(如果)没有王将*,我们这些人差一点陷入不义(的境地)。愿恭敬地接受教诲。”(王常)立即带领*队和汉*及新市兵、平林兵会合。
等到众将领商议确立王室的时候,只有王常和南阳的士大夫同心想拥立刘伯升,然而朱鲔、张?n等人不听从,想拥立更始帝。等到更始帝登基,任命王常担任廷尉、大将*,封知命侯。
更始帝战败,建武二年夏天,王常带着妻子和孩子到洛阳去,裸露上身自行归降。光武帝见到王常很高兴,慰劳他说:“王廷尉很*苦。(我)常常想起从前(我们)一起经历艰难困苦,没有哪一天能忘记。后来一直没有来往,怎么违背了往常(辅佐*的)话呢?”王常磕头谢罪说:“更始帝不嫌弃我这个臣子,任命我担任南州长官。赤眉*攻入长安打败更始帝的部队,(我)灰心失望,以为天下又失去了纲常法纪。听说陛下在河北登基,(我)心明眼亮。今天能够在朝廷里见到陛下,即使死了也没有留下遗憾了。”光武帝笑着说:“我和廷尉开玩笑罢了。我见到了廷尉,不担忧南方了。”(光武帝)特地加以赏赐,授以(王常)左曹这一官职,封为山桑侯。
光武十二年,(王常)在驻*的地方去世,谥号叫节侯。
第3篇:关于《汉书李陵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陵字少卿,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
武帝以为有广之风,使将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余里。天汉二年,陵召见武台,上曰:“将恶相属①邪!吾发*多,毋骑予女②。”陵对:“无所事③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诏陵:“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徘徊观虏,即亡所见,从浞野侯赵破奴故道抵受降城④休士,因骑置以闻。”
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居两山间,陵引士出营外为陈,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陵曰:“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中岂有女子乎?”始*出时,关东群盗妻子徙边者随*为卒妻妇,大匿车中。陵搜得,皆剑斩之。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
汉*南行,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吏或曰:“将*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夜半时,虏骑数千追之,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昭帝立,遣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陵字立政曰:“少公,归易耳,恐再辱,奈何!”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
(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
[注]①相属:做别人的下属。②女:通“汝,你。③事:使用。④受降城:为接受匈奴左大都尉投降而筑的一座城池,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发*多,毋骑予女发:派遣
b.徘徊观虏,即亡所见亡:灭亡
c.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引:后退
d.连战,士卒中矢伤中:遭受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李陵“有广之风”的一组是(3分)
①善骑*,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②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③陵搏战攻之,千*俱发,应弦而倒④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⑤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⑥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陵年青时曾得到皇帝赏识,接受重任,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二千余里。皇帝下诏李陵到龙勒水后,立即查看敌情、休整士兵,不忘回朝报告。
b.李陵在浚稽山被匈奴三万多骑兵包围。匈奴见汉*人少,径直扑向汉*营垒,后败退上山,汉*追杀,单于又召集更多骑兵围攻李陵,挫其*队士气。
c.李陵严肃*纪,提升士气,曾转败为胜,杀敌三千余人。曾在黄昏后着便衣独步出营,阻止左右兵士,单取单于,但寡不敌众,以失败投降告终。
d.李陵很受单于欣赏,单于把女儿嫁给他,立他为右校王。昭帝即位后,李陵的好友任立政等三人招李陵归汉,李陵只怕再次蒙受耻辱,委婉含蓄地拒绝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始*出时,关东群盗妻子徙边者随*为卒妻妇,大匿车中。(4分)
(2)将*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乎!(6分)
参考*
4.b(应通“无”,“没有”之意。)
5.b(②说的是单于遮断李陵*队后路,使其损失惨重;⑥只表明李陵准备投降。)
6.a(遗漏了条件,曲解了旨意。应是在没有发现敌情的前提条件下,并且要到另一地点受降城休整士兵。)
7.(1)最初*队出发时,被流放到边塞的关东众多盗贼的妻女随*做了士兵们的妻子,大多在车中藏匿。(“始”、“关东群盗妻子徙边者”、“大匿车中”特殊句式各1分,句意1分)
(2)将*威震匈奴,皇上不会顺从您(死的意愿),像浞野侯虽被匈奴俘获,但后来逃回去,皇上仍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何况对将*您呢!(“遂”、“为……所”、“亡”、“客”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李陵字少卿,年青时担任侍中建章监。他善于骑马*箭,对人有仁爱之心,谦让下士,名声很好。
汉武帝认为他具有李广的风范,命他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二千余里。天汉二年,李陵在武台殿被召见,武帝说:“你是耻于做别人下属吧!我派遣*队这么多,没有马匹拨给你。”李陵答道:“不使用马匹,臣愿以少击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武帝认为他气节强盛便答应了他,(后)又传诏李陵:“到东浚稽山南面龙勒水一带,徘徊观敌情,如无所见,就沿着浞野侯赵破奴走过的路线抵受降城休整士兵,接着置马把相关情况报告皇上。”
李陵于是率领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到浚稽山扎营,与单于相对,被匈奴三万多骑兵包围。*队居于两山之间,李陵领兵冲出营垒摆开队伍,下令:“听到击鼓声就进攻,听到鸣金就收兵。”匈奴见汉*人少,径直向前扑向汉*营垒。李陵挥师搏击攻打,千驽齐发,敌兵应弦而倒。匈奴*败退上山,汉*追击,杀敌数千。单于大惊,召集左贤王、右贤王部八万多骑兵一起围攻李陵。李陵向南且战且退,南行几天,抵达山谷中。连日苦战,很多士卒中箭受伤,三处受伤者便用车载,二处受伤者驾车,一处受伤者坚持战斗。李陵说:“我*士气不如前,又鼓不起来,是何原因?*中难道有女人么?”原来,*队最初出发时,被流放到边塞的关东众多盗贼的妻女随*作了士兵们的妻子,大多在车中藏匿。李陵把她们搜出来,用剑杀掉了。第二天再战,斩敌首三千多。
汉*南下,一天五十万支箭都消耗掉了,立即弃车而退兵。汉*深入到峡谷之中。单于断了汉*后路,就山势下投垒石,士兵很多死了,不能行进。黄昏后,李陵换上便衣独步出营,拦住左右说:“不要跟着我,让我一个人去生擒单于!”过了很久,李陵才回来,叹息说:“兵败如此,惟求一死!”*吏有的说:“将*威震匈奴,皇上不会顺从您(死的意愿),像浞野侯虽被匈奴俘获,但后来逃回去,皇上仍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何况对将*您呢!”李陵说:“您别说了,我不战死,不为壮士。”于是他要部下把旌旗都砍断,以及把珍宝埋藏在地下。李陵感叹说:“再有几十支箭,我们足以逃跑了,可现在无武器再战,天一亮就只有坐着束手待擒了!”夜半时,匈奴数千骑兵紧追,李陵说:“我无脸面见于是投降了。
单于很看重李陵,把女儿嫁给他,立他为右校王。昭帝即位,就派李陵过去的好友陇西人任立政等三人一同去匈奴招李陵归汉。李陵叫着任立政的字说:“少公,我回去容易,只怕再次蒙受耻辱,我该怎么办!”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元平元年病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