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博物馆是教育而非藏宝

浅谈博物馆是教育而非藏宝

  暑假,孩子们撒欢儿的季节!

  除了各种各样的特长培训班、风景名胜的旅游观光,身边的这本大书——博物馆,更应带孩子们走进。

  一张泛黄的照片、一行蝇头小楷,一尊锈迹斑斑的青铜器,站在它们面前,可以让一颗幼小的心灵跨越时空距离,与古老的陈列、人物、故事邂逅,将对美与文明的热爱播种在心头最深处。

  7月28日,21世纪教育沙龙邀请十年义务讲解员张鹏、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史家胡同小学老师罗曦,一同讨论博物馆教育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终身学习的场所

  “博物馆不是一个只来一次的地方,是我们终身学习的场所。因为这里收集了人类的记忆,珍藏着民族的灵魂,抵御着岁月的剥蚀,我们要带着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感走进博物馆。”

  张鹏每次在展厅讲解完,都会以这样一句话收尾。

  从2003年开始在国家博物馆做义务讲解,张鹏至今已在首都几家主要的博物馆做义务讲解10余年。有正式工作的他,依然周末在展厅围着孩子们讲解。

  在张鹏看来,带孩子参观博物馆,重点是培养一种习惯和传统,让他打开眼睛去看、去观察,而不是记住里面的知识点。

  张鹏分享了一个小故事。他曾给一个小男孩讲中国古代钱币的演变过程,从贝币到后来的铜钱、交子等,小男孩按顺序将所有的内容画在本子上,最后画 了一张信用卡,因为他觉得信用卡也有钱的作用。这点让张鹏特别感动,他觉得孩子来博物馆不仅是看,而是带着观察、思考和体会,兴趣培养远比知识点重要。

  “我们希望能把博物馆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教育,而且和人们在不同阶段的学习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北京大学[微博]考古文博学院宋向光教授称,他同时也是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

  宋向光认为,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的博物馆,所需要的学习方法也有所不同。比如,4到5岁的孩子喜欢读书,6到7岁孩子喜欢在游戏当中来学 习,10到11岁喜欢比较抽象一点的规则性的学习,要根据孩子们年龄发育的特点,采取引起他们兴趣而且乐于参与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学习。

  将博物馆融入学校教育

  博物馆与孩子之间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孩子们在博物馆所获得的,可能家长[微博]平时生活中感受不那么明显,而是一些细微的变化,首先是孩子们会听会看了。”史家胡同小学老师罗曦说。

  她是这所北京最知名的小学的班主任,通过学生家长的介绍,跟张鹏取得了联系,并在周末带着班里的同学们到博物馆听张鹏讲解。

  罗老师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带领孩子走进博物馆时,孩子们大多是抱着一种旅游的心态,异常兴奋;而一年之后,他们变得安静了许多,坐在地板上聚精会神地志愿者的听讲解。

  两年时间内,罗曦觉得孩子们变化特别大,学会了自我管理以及遵守秩序,能够平心静气、聆听他人。

  最让她感到惊讶的是,孩子已经有意识主动走进博物馆并能将博物馆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学习中来。

  “我们班一个小姑娘,和她妈妈一起去英国。妈妈问她,你在英国最想去什么地方,孩子说一个是英国大英博物馆,一个是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罗曦老师笑着说。这个小女孩从英国回来后,还在班级做了一次英国博物馆的分享。

  罗曦老师还在沙龙上分享了另一个“学以致用”的小故事。有一次,罗曦在班里上一节公开课,有很多老师在教室后边旁听。这节课讲的是人教版语文二 年级上册第30课,题目是“我是什么”,内容讲的是一滴水由地面蒸发变成云,再通过雨、雪降落到地面上变成江河湖海给人类做出贡献。在这一课中,罗曦最后 设计了一个问题:我是小水滴,有什么方法让我只做好事而不做坏事?

  班里的一个小男孩给出的.答案,让所有人都出乎意料:他说水电站是现代人做的好事,古代人也可以做好事,比如螭首(龙的儿子,故宫博物馆里的排水系统)。

  罗曦老师至今还清楚记得听课的老师们听到这个答案后所露出的惊讶表情。

  “很多家长问我,孩子语文作文不好,需不需要报班、请家教,我觉得完全不需要,真想提高孩子的语文能力,就大量的阅读,包括我们生活的社会、周 围的环境,尤其是我们身边的博物馆。”语文老师罗曦说。在她看来,带孩子在博物馆中参观,不仅是巩固文字、积累新知的过程,也是孩子和家长情感交流的过 程,是难得的人生体验。

  博物馆工作重点:教育而非藏宝

  多位参与沙龙的嘉宾均表示,与国外相比,中国的博物馆教育还有诸多不尽如意的地方。“现在的博物馆是一个要靠外边来推动变革的状态,我们一直在宣传着博物馆工作重点不只是藏宝,应该向教育这方面转化。”宋向光教授表示,博物馆社会教育是他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以最基本的展厅设置为例,经常带队讲解的张鹏发现,国内很多博物馆的展览设计不合理,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大多是按照时间顺序来陈列的,左手边上有一些,右手边上也有一些,参观者要想看全,必须走一条S型路线,非常累人。

  “很多展览是搞设计的或者是专门从事这方面的人去做,我不知道有多少是听了观众参与的反馈意见,”张鹏说,“博物馆其实应该是个很轻松、很舒服的场合,但是你发现走下来很累,看的很累。”

  而在博物馆讲解方面,国内的博物馆很少会从孩子的需求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配备不同层次的讲解词,而是通篇一样讲解词,这样会打消孩子对博 物馆的积极性。博物馆参观之后,又缺乏孩子们能带走的东西,比如折纸或者图书,有情节、有故事,既生动有趣,兼有专业性的内容。

  此外,几位嘉宾也表示,现在国内的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大都是单向的,和公众较为疏远,缺乏互动。“当今博物馆教育的最大困难是大家不去博物馆,特别是学校不去博物馆。博物馆教育缺失了,就很难去反思自己做的怎么样。”宋向光教授表示。

  在宋向光教授看来,博物馆应该是一个教育机构。西方博物馆所提供的这种教育服务就非常多,像导览服务、教育项目等,大英博物馆最近就做了馆藏 展,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教育项目则针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观众有区别的开展,“还有针对20岁左右的后起之秀的活动,恨不得天天有活动,时时有活动”。

  “其实国内博物馆问题确实还是很多,作为研究者,我们一直在宣传博物馆工作重点不只是藏宝,应该向教育这方面转化,文物专家应该向公众转化,都 在推动着。”宋向光教授认为,对上述问题国内博物馆界已开始有所认识,但受制于设备条件、互动组织,人员素质等现实条件制约,推动变革尚需一个过程,“现 在的博物馆是一个要靠外边来推动变革的状态”。

  而张鹏这样一个80后青年,则愿意也正在扮演着推动变革者的角色。他成立了四月公益组织,和博物馆爱好者聚拢在一起,组建公益儿童团,举办公益沙龙,还在筹建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文博橱窗基金。

  在这位有着十多年志愿讲解经验的“老博物馆”看来,博物馆实在是一个美好的地方,参观者在这里不仅能看到一些记忆的东西,也是给自己未来留下记忆的地方。

  “等到我们老去的时候,会回想起来我们曾经去过哪些博物馆,那里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东西,是你在给自己建一个博物馆。等我老了以后,可以随意参观由记忆组成的博物馆。”张鹏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