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七年级教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七年级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
⑵ 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⑶ 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能力目标:
⑴ 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蕴含的思想感情。
⑵ 理解本文围绕人物特点合理安排材料的特点。
⑶ 学习本文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3、德育目标:
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1、复述法: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追忆了儿时的保姆阿长,抒发了真挚的怀念之情。文章篇幅较长,围绕阿长记叙了几件事,学生自读,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复述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讨论探究法:
文题把阿长和《山海经》连在一起,她与它有何关系呢?学生快速阅读,提出疑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教师启发、点拨,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中为百草园增添神秘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她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鲁迅的作品中几次提到她,甚至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阿长与〈山海经〉》,大家有兴趣来读读吗?
设计二(从不识字的女工阿长与《山海经》有何关系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阿长这个人物曾经在哪篇文章中出现过呢?(学生回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给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山海经》则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保留了一些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作者把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一起,她与它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阅读课文去探个究竟。(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本文节选自《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鲁迅散文集。在《莽原》上发表时题作《旧事重提》,编集出版时改用现名。共收入1926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10篇。这本散文集以一个侧面表现了鲁迅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
《朝花夕拾》各篇以记人为主者有三,即《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藤野先生》记师恩,《范爱农》记友情,《阿长与〈山海经〉》则记作者儿时的保姆。
三、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可就词语含义、段落大意、内容质疑、分析评价等内容圈点批注。
投影:
根据语境,解释加粗的字词:
⑴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⑵ 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⑶ 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⑷ 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⑸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教师明确:
⑴ 客气。
⑵ 害怕着急。
⑶ 神秘不可揣摩。能够理解的。
⑷ 害怕。
⑸ 渴望羡慕。
师生共同探究疑难文句:
⑴ 谋死我那隐鼠是怎么回事?
在《狗·猫·鼠》一文中,说到隐鼠:这类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动,只有拇指那么大,也不很畏惧人,我们那里叫它隐鼠,与专住在屋上的伟大者是两种。有一回,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踢死了。幼时的鲁迅以为阿长是故意谋死隐鼠的。
⑵ 橘子为什么称福橘?
福建产的橘子,故称福橘,为取吉祥,江浙的民间有在大年初一早晨吃福橘的习俗。
⑶ 伟大的神力是什么意思?
神力,神奇之力。课文两处说伟大的神力,都是儿时的感觉,鲁迅现在这样写,前一处有调侃的意味,后一处则有称颂的意味。
⑷ 仁厚黑暗的地母是什么?
地母就是地神。中国有天神至尊,地神多福的说法。地神是黑暗而又仁厚的,阿长埋在地下,鲁迅祈祷地神赐福于她,让她的灵魂得以永安。
⑸ 郝懿行疏是什么意思?
郝懿行是清代的经学家。疏是分条说明的文字。
⑹ 文中远房叔祖的太太晒衣服时为什么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
这里的死尸是不中用的意思,是骂珠兰的枝条连一根竹竿都经不起。
2、速读课文,列出阅读提纲,概括复述要点。
思考: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明确: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吃福橘、人死了要说去掉了等;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为我买《山海经》。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复述要点提示:
称呼的来历 长妈妈的一些坏毛病(切切察察、睡相不好等) 长妈妈的一些令人厌烦的规矩(吃福橘等) 买回《山海经》。
3、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代表进行复述课文竞赛,师生评议。
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故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阿长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我对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4、学生通读全文,找出文中表达鲁迅对长妈妈感情的句子和最感动自己的地方。
抓关键语句,体会感情的变化流动。如:
⑴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⑵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⑶ 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⑷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⑸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⑹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教师小结: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写她憎恶讨厌阿长,后半部分写因有让大炮放不出来的伟大的神力和买回我渴慕的《山海经》而敬她,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在充满贬义色彩的文字后面,含有同情与怀念,有形诸文字和隐在叙事之中双重色彩。鲁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思考:题目如果写成《长妈妈与〈山海经〉》,这样不是更能表达敬意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味。文章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名副其实。所以,文题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四、课堂小结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五、课堂练习
口头作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讲述他的一、二件事,看看谁讲得真实、生动、传神。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事情发生在我念小学六年级的时候。
②一天上午下了第二节课后,班主任方老师刚离开教室,我们一群男生便用弹枪干起仗来。
③枪战越来越激烈,我的脑袋突然被一个外号叫鸭蛋的击中了。我摸着脑袋痛处气恼至极,手持弹枪朝鸭蛋冲了过去。鸭蛋见势不妙,转身就逃。一心想要报仇雪耻的我穷追不舍,追至教室外一处僻静的地方,我瞄准他的后脑勺就是一枪。见听见哎哟一声,一个十来岁的女孩捂着眼睛蹲了下去。就在我逃走的那一瞬间,我看见了那女孩的右嘴角下有一颗特大的黑痣。
④上午放学前,方老师紧绷着一张脸走进了教室。他一时间没有说话,他好像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过了一会儿,他开口说道:今天上午第二节课后,我们班有个同学用弹枪打伤了四年级一个女同学的眼睛,这件事是谁干的,我希望他能主动向老师坦白认错。只要他认了错,并保证今后不再玩弹枪,我会我会原谅他的。
⑤当时我犹豫了好一阵,最后拿定主意不到万不得已时怎么也不说。我想只要鸭蛋不出卖我,老师是不会怀疑到我头上的,我是班长,是老师最喜爱的学生。
⑥下午,方老师对我们说:我已查明了上午的事是谁干的,我不说出他的名字,是因为我相信他是个诚实的孩子,他会主动向老师认错的。
⑦令方老师失望的是,我这个诚实的孩子到毕业也没有去向他认错。
⑧许多年后,我从工作的异地回到我过去所生活过的城市。我决定去看看小时候念过书的学校,并去拜访曾教过我的一些老师。
⑨一天傍晚,我提着一袋水果敲响了方老师家的房门。
⑩你找谁?一个穿着朴素的老妇人开了房门问我道。
我找方瑞年老师,我是他以前教过的一名学生。我说。
老妇人迟疑片刻后,让我进了屋。老妇人给我沏了一杯茶,随手用手拭了拭她变得有些湿润的眼睛说:你老师他已经不在人世了。
我一下子呆住了。这时,一个年轻姑娘从里面房间走了出来,她瞎了一只眼,在她的右嘴角下边,有一颗特大的黑痣。
她的眼睛?我惊骇万分。
是小时候让人用弹枪打瞎的。老妇人很难过地说,听孩子爸活着的时候讲,打瞎我女儿眼睛的是他最喜欢的一个学生
一切都勿庸置疑,一时间,我犹如坠入了万丈深渊
我向着方老师的遗照跪下,但愿他在另一个世界,能接受我这迟到的认错。
⑴ 把文章画线句改为肯定句,并比较改后句与原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
⑵ 第⑦语段中的引号表示什么作用?作简要说明。
。
⑶ 联系上下文有关内容,揣摩第④段中他好像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一句。方老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因为 。
⑷ 文中加粗的呆住和惊骇都细腻地写出了我当时的心理,这里能否互换?为什么?
。
⑸ 真相大白后,如何理解我当时犹如坠入了万丈深渊的感受?用一段话描写出我当时的神态。
。
⑹ 文章在结构上往往讲究前后的照应。找出文中与就在我逃走的那一瞬间,我看见了那女孩的右嘴角下有一颗特大的黑痣相照应的一句话,并说说它在情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
⑺ 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
A、文中我回忆在小学时所犯的错误,现在不可能当面对老师认错,主要反映出我是个知错就改的人。
B、文章中我回忆六年级时课间休息时打伤了四年级女生的眼睛,而且没能向老师认错,反映出课间休息不当产生料想不到的后果。
C、文中回忆的是我小学时所犯的错误,从中看到的却是一个教师对爱生的爱和他博大无私的胸襟。
D、文章通过回忆六年级时我所犯的错误,到工作后向老师认错,说明了我仍然是个诚实的人。
⑻ 简述文章结尾处但愿他在另一个世界,能接受我这迟到的认错,一句中迟到的含义。
〖参考答案
⑴ 原句语意肯定,强调我当时的侥幸心理。
⑵ 否定,老师相信我是个诚实的孩子,但我居然没有去向老师认错。
⑶ 自己女儿的眼睛被自己学生打伤致瞎,心中有说不出的难过,但不愿向学生讲明真相,不愿训斥喜爱的学生。
⑷ 不能。呆住是由于听到老师去世,内心有所惊动;惊骇是知道真相后内心震惊之大,所以不能互换。
⑸ 略。
⑹ 这时,一个年轻姑娘有一颗特大的黑痣。前句为下文作伏笔。后句解开悬念,把情节推向高潮。
⑺ C
⑻ 我打伤了老师女儿的眼睛,但却没能向他认错,现在老师去世了,我再也没有机会向他表白我内心真诚的歉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精读全文,分析阿长这个艺术形象,重点研读买《山海经》一节。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在完成题目的同时,更多的通过短文的阅读感悟爱的主题,陶冶情操。
二、研读课文1~17语段
分组朗读1~17语段:
思考:文中描写的一些关于长妈妈的故事表现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从课文1~5段的描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谑的口吻来描写,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课文6~17语段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的描写如元旦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寄托着她善良真诚的愿望;诸如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等的烦琐规矩中对我的关心爱护;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使人看到她的无知、淳朴。
板书:
三、重点研读买《山海经》一节,即18~28语段
1、听读课文录音。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各组长组织讨论,并作好本组讨论的笔记。
⑴ 买《山海经》一事的起因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⑵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⑶ 当阿长说: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⑷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⑸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2、指名各组代表回答以上问题,教师明确问题的关键。
第⑴问:我渴慕着绘图《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第⑵问: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慕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第⑶问: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第⑷问: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第⑸问: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3、齐读最后两段。思考:结尾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正是深切怀念的真实写照。
4、请学生说说长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名学生归结,教师明确:
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5、学生批注文中描写阿长的语句,并分析这些描写有什么特色?
教师提示:
描写,是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鲁迅生动逼真地描写阿长,如切切察察的样子,摆成大字的睡相,元旦的古怪仪式,讲长毛的故事,买回《山海经》,是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师生共同揣摩文中的出色描写,示例:
⑴ 写切切察察的样子,一写说话的声音,一写说话时的习惯性动作,绘形绘声。
⑵ 阿长的睡相是静态描写,好在传神的大字的比喻。
⑶ 元旦的古怪仪式写阿长的叮嘱,很有特点:郑重。特别传神的是第二天清早始而惶急继而欢喜的情景。
⑷ 买回《山海经》仅一句话,一个场面,却有震憾人心的力量,主要靠前面铺垫蓄势,后面称颂烘托。
总之,鲁迅的描写之所以出色,功夫在于选择、提炼,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动作,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语言。
四、课堂小结
本文按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这些都是令作者心灵震憾的原因,文中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加强诵读,在诵读中加深体会
五、课堂练习
投影:
下面哪些句子是表现长妈妈的性格特点的?在该句后打√
1、她生得黄胖而矮。( )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着什么事。( )
3、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母亲去了。( )
4、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
5、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 )
〖参考答案
其中⑵、⑶、⑷句表现性格特点。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四)的短文写作练习,写完后在班上交流。
6、阿长与《山海经》
一、写作活动设计
1、以《阿长买〈山海经〉》为题,写一篇300字的想像短文。
2、当有一天阿长为我买到绘图的《山海经》时,如果我想对她说句话,会是什么话?请写几句话描述它。
3、以《我熟悉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二、课外阅读《朝花夕拾》中的《狗·猫·鼠》一文
三、文中涉及到一些古籍如《山海经》《毛诗》等,试再查阅一些相关资料,举行一节古籍名著推介课
四、你还知道除文中以外的哪些封建迷信或活动,试举例
五、开放探究
阅读选自《野草》的《好的故事》,读后思考:《好的故事》是否记叙了一个故事?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好的故事
鲁 迅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炮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片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经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农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着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浮萍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合;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水是生动,水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的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典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故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参考答案
文章不是记叙了一个故事。作者面对黑暗的环境,感情和潜意识中不由自主地向往着故乡田园风情的美好世界。对它的.描绘,笔触十分清丽、洗练而又流动、丰富,并且饱含着热烈的憧憬之情。现实昏沉的夜与田园式的和谐形成了尖锐的对比,作者又回到无尽的失望之中,然而梦是不灭的。
一、课文赏析
《阿长与〈山海经〉》赏析
王景山
《朝花夕拾》各篇以记人为主者有三,即《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和《范爱农》。《藤野先生》记师恩,《范爱农》记友情,本文记的则是作者儿时的保姆,无姓无名、青年守寡,却给了儿时作者深情关爱的长妈妈。作者抓住几个主要事件,描述了从厌她、烦她、恨她到最后敬她的全过程。
记人之作最忌事无巨细写成一篇流水帐,最怕把人物的鲜明性格淹没在一般性格的叙述之中。本篇在繁简取舍方面极见功力。长妈妈的姓名、经历,鲜为人知,便用三言五语带过。长妈妈踏死哥儿最喜欢的隐鼠一事,因在前一篇《狗·猫·鼠》中已有叙述,本篇自然无需重复。而她的讨厌之处,亦即喜欢切切察察和夜间睡成大字,要言不烦,却写得生动而具体
作者怎样从厌她、烦她到敬她,是本篇的主要部分,写起来就是浓笔重彩,不厌其繁了。在作者笔下,长妈妈之讨人厌,无可辩解;她之令人烦,却应加以分析。儿时的作者深感不耐烦的无非是嫌长妈妈的礼节多,规矩多,教给他的道理多,繁琐之至。使儿时的作者最不耐烦甚至当做磨难的是元旦的古怪仪式:大年初一清早一睁眼就要说:阿妈,恭喜恭喜!然后再吃一点福橘,以求得一年到头,顺顺流流。但即使这中间杂有某些迷信、陋习罢,不仍然显示着长妈妈对哥儿的真情关爱吗?也许可以说,这正是由厌到敬的一过渡,厌和烦还是略有不同。
长妈妈终于赢得了哥儿的敬意的是两件事。一是她居然具有让大炮放不出来的伟大的神力,一是为他买来了他念念不忘的《山海经》。这两件事,轻重却又不同。
散文创作要求散而不乱,紧而不死,能放能收,舒卷自如。
第一次的敬意是由长妈妈讲长毛引起。长毛与长妈妈何关系?这好像是突如其来。但一层一层讲来讲去,讲到了据说让女人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原来长妈妈竟具有这样伟大的神力,这才使哥儿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甚至原谅了她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这是由烦到敬的一转折。
隐鼠事件后,对长妈妈的敬意又终于完全消失,反而成恨,以至到了当面叫她阿长的程度。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好像又是一次突如其来。写远房的叔祖,写远房叔祖的太太,写这位叔祖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写他说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这和长妈妈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和对长妈妈的敬意又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大字不识的阿长,居然把哥儿梦寐以求而始终无法得到的带画的三哼经,高高兴兴地买回来了。书虽然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却是作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这就引发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这是由恨到敬的又一转。
第一次敬意源于关于长毛的传说,意料不到,而且颇有些深不可测,因此伟大的神力这伟大二字就不免略含难以全信的嘲讽之意。第二次的敬意却是来自哥儿的亲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伟大的神力前面加上确有二字,这就是哥儿的真实感受了。
不过我以为,长妈妈之终于为鲁迅所敬佩,大概还由于她的认真精神。仍是哥儿时的鲁迅,自然不太可能体认长妈妈的这一特点,因此也不可能成为哥儿的感受,但当三十多年后鲁迅撰写此文回忆往事时,就可以看清这一特点了。因此在鲁迅此时的笔下,长妈妈教导哥儿那些繁琐的礼节、规矩、道理,她的态度是认真的,甚至在坚持遵守元旦的古怪仪式时,也是极其郑重的。她讲长毛故事,态度同样是认真的,甚至讲到她那非常可笑的用处时,也是严肃的。
毋庸讳言,长妈妈的诸多言行中杂有不少迷信色彩。鲁迅一向反对封建迷信,但在《花边文学·〈如此广州〉读后感》一文中,却赞扬了广东人迷信的认真,有魄力。他在这里当然不是主张迷信,他是在强调认真。因此他说:广州人的迷信是不足取法的,但那认真,是可以取法,值得佩服的。鲁迅之于长妈妈,当亦作如是观。
长妈妈终于买来了木刻的三哼经,由此引发了哥儿对绘图的书的更大的兴趣和更深的爱好。这本宝书又已经记不清什么时候失掉了。长妈妈去世也已三十多年。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鲁迅以此文记下了难忘的长妈妈,并用这样的结尾给她以深情的祝福。
──《中学语文教学》2001.6,有删节
二、关于朗诵的知识推介(朗诵的技巧)
1、准备阶段
⑴ 理解诵材,读准字音:
① 理解诵材:
A、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朗诵的基本要求,是能够清楚地表达诵材的内容,所以必须对所朗诵的作品,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研究,理解及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正确地表达作者的意思,把听众带到作者所描绘的境界中去。朗诵者对作者的时代背景、生平事略、思想以及写作动机、意图等,都应该进行深入的了解、领会,对文章的内容愈了解,便愈能运用声音、表情、语调和动作去感染听众。他要弄清文章到底是以写人为主,以写事为主,还是以写意见、感受为主?写人是写什么人,写事是写什么事,写意见、感受是写什么意见、感受?也可以结合文体特征分析,如果是故事、小说,要掌握人物性格,分清哪是主要人物,哪是次要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的态度如何?弄清所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注意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使文章中所叙述的形象、细节在自己脑海中产生清晰而完整的概念。如果是说明文,便留意分析它的层次、结构,怎样把知识、概念传达出来。如果是议论文,便看它的主要论点是什么,怎样通过引论、论证、论据、结论把主张展示出来。
B、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文章表现出来的主要看法、主张、感情或倾向。研究写作的背景,通常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朗诵者首先必须深入阅读文章,从层次、段落的分析入手,先找出段意,然后通篇考虑,分清主次,加以综合。论说文的中心论点就是中心思想,往往表达直截了当,易于把握。有些复杂的记叙文,特别是散文、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观点比较隐蔽,感情比较含蓄,如不细加揣摩,实在不容易领会。有些文章,标题与内容并不一致,需要细心分析才能掌握它的中心。有些作品,文字浅显,而含义隐晦;有些则字词艰涩,而主题明确,阅读时不可一概而论。假若诵材备有前人的注释或近人的评论的话,?应该博采?参考,以帮助理解。节录的诵材,除非独立成篇,否则必须披阅原文,以了解它的上文下理,避免断章取义之弊。
C、分析段落、篇章结构:
不同的文体,朗诵的要求便有所分别,如抒情文注重表现情感的流畅抒发,议论文注重表现辞气的承接转折,突出其议论精密的一面。所以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然后再细致地分析段落。文章每个自然段总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只要抓住中心句,便能找出段落大意。段落可以由一正一反两层意思组成,可以由总结和分说的关系组成,可以由因果关系组成,也可以由层递关系、并列关系组成,必须理清脉络,区分主次。研究了段与段之间的内在关系后,便能掌握篇章的结构,理清全篇的脉络,这样朗诵时便能步步迫近,使听众也容易投入其中。
D、分析字、词、句和修辞技巧:
一般诵材,都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要仔细分析它的一字一句和文学技巧表现,朗诵时才能巨细无遗地表达出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个句子有四种事物,即鹂、柳、鹭、天;有四种颜色,即黄、翠、白、青。这两句是工整的对偶,两个、一行是数量词对,黄鹂、翠柳与白鹭、青天是形容词修饰名词对,鸣、上是动词对。如果兼论平仄,第一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二句是仄平仄仄仄平平,基本上是符合平仄规定的。
再举一个例子,在朗诵复句时,如果能够把分句间的关连词的作用加以分析,也是有助于准确的语气表达的,如一边一边是并列关系,不但而且是递进关系,与其不如是联合关系,虽然可是是转折关系,如果就是是条件关系,因为所以是因果关系等等。
② 读准字音:
我国文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朗诵时把字音读错了,轻微的则破坏作品的美感,严重的会把作品的思想内容弄歪曲了。普通话读音有全国统一的审音标准,一般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作为根据,但是上述两部字、词典都在不断修订,我们要注意依据最新版本。此外,《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年)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朗诵时,对于人名、地名的读音、古音、外来语译音等也须加以注意。
⑵ 领会具体感受:
感受是指朗诵者由视觉对于文字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它是一种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体会的过程,它包括眼、耳、鼻、舌、身方面的感觉和时间、空间、运动方面的知觉。当然,感受的作用在于把朗诵者的思维引向情感,它只是情感的诱发因素。
我们看到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样一些文字,仿佛看到了雪花片片、夜幕低垂,而且有寒意侵人的感觉,这便是视觉和触觉方面的感受。我们朗诵一篇作品之前,必须重视文字刺激给人的感受。
⑶ 揣摩态度、感情色彩:
语言文字是思想交流的工具,但它的生命力却在于蕴涵着态度感情。朗诵时,态度感情是它的根基。朗诵者经过对作品的分析、感受,必须作出评价和反应,他要揣摩原作者的态度和感情色彩,然后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以达到感染听众的目的。
⑷ 把握基调:
基调是指诵材的基本情调,即作品所包含的各种态度分寸、感情色彩混和后的总的趋向。任何作品都有它本身的基调,上至政府颁布的文告,下至广告的文稿,都不能例外,前者的基调是严肃的、肯定的、不容置疑的,后者的基调则是娓娓动听的、对其后果则是不置可否的。至于文学作品的基调就更多变化,那就要视乎每篇作品的独特风格而定了,这与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都是相通的。
每一篇作品的基调是一种整体感,是部分、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达,即具体感的总和。没有整体感,具体感容易支离破碎;没有具体感,整体感也会空洞无物。因此,朗诵者必须事先深入、细致、认真的去理解、研究和体会作品中蕴涵的情调及其整体的精神倾向,把握基调即是把握作品的整体精神倾向,一篇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态度感情可以是纷繁的,作为一个朗诵者就必须分清作品内容各项情节的主次、轻重,不可被一些次要的枝节或局部的情节混淆致使整个作品精神轻重不分、主次不明,这样就会歪曲了原作。例如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一文中,其基调是豪放的、轻快的、活泼的,虽然有局部内容作者表示对人生苦短的慨叹,出现了缓慢的、低沉的情调,但在映视之下,反而更显出全文那种豪迈、奔放的感情有一泻千里的气概。又例如鲁迅《一件小事》中对所谓国家大事,子曰诗云的憎恶、愤激,都是对总的感情色彩的反衬,它的基调是深沉的。
作为一个朗诵者,他要把文字作品变成有声语言,亦即是把文字中流露出来的态度感情转化为有声的态度感情,这个转化过程可以说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造。如果没有深入体会,把握作品基调,朗诵者就不会有出色的表现。
2、进行阶段:
进行朗诵时,声音技巧方面,一般从停顿和相连、重音和轻音、速度和节奏、语气和语调四方面入手。然后再加上眼神的运用、面部的表情、动作的设计、台风、仪态等的配合,便能声情并茂、透彻淋漓地把原作品再呈现出来。下面依次分述:
⑴ 停顿和相连:
① 停顿的作用:
A、呼吸换气的自然需要。
B、表示区分、转折、呼应、递进等各种联系。有助于分析语言结构、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使听众有咀嚼、消化、思考、回味的机会。
C、表示强烈的感情。停顿,与其说是自然的需要,毋宁说是人为的声音的技巧。朗诵时,由于呼吸换气,不得不有停顿,但声音虽然停顿了,文章的气势和文意却不能停顿,这便是所谓声断意连,这时候,情感在气势的支持下,填补了声音的空白,令作品增强了内涵,更有震慑人心的力量。
② 停顿的分类:
A、逻辑停顿:
逻辑停顿即根据语言逻辑而停顿。停顿要自然、合理、适当,不能违背平常的语言习惯。随意乱停,不仅使句读难明,更会读破句。朗诵时,短句子一般按标点符号停顿就可以了,结构比较复杂的长句子,则要根据文意,划分语组停顿。以下举例说明:
以上每一处停顿,都是根据逻辑意义划分的,每个中心语和它的修饰部分都有停顿间隔,这样可以引起听众注意,紧扣下文:赵州桥怎么样?全长多少?宽多少?桥的设计怎样?施工技术如何等等,从而给人以交代清楚、概念分明的感觉。
B、感情停顿:
停顿除了根据语言逻辑而停顿外,还可以不受语言逻辑的制约,而只是根据心理的需要而作出停顿,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来决定停顿的长短。它常用于激动、回忆、疑虑、思考、沉吟不决等地方。试看以下例子:
Ⅰ 父亲,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Ⅱ 他使尽了全身的力气|光荣地牺牲了。
Ⅲ 听到了这个不幸的消息,大家都难过得|掉下泪来。
以上三个句子,第一句表示悲愤,第二句表示沉痛,第三句表示惋惜,情感都非常真挚深厚,停顿的时间愈久,表示情感愈浓烈。
标点符号与停顿时间的长短,一般呈以下关系:
标点符号 停顿时间 !
较长 ;: ,、
较短
标点符号其实只是表示书面语言的句子结构关系和句子的语气、语调情况,朗诵时不能完全根据上表所指示的停顿时间而停顿。此外,在句子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也得按需要而停顿,以使语言表达更清晰明确,使感情抒发更细致动人,上述感情停顿便是明显的例子。
⑵ 重音和轻音:
停顿和相连,主要针对诵材句段的分合;重音和轻音要解决诵材内容词语关系的主次。重音和轻音一般以句子为范围,句子中关键性的字词,表达情感的所在,都是重音和轻音的地方。重音不是加重声音,轻音更不是像普通话的轻声,重音和轻音其实都是出于表情达意上的需要,把句子中重要的字词或含有特殊意义的词组或短句用轻重音技巧加以处理,用意在于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使听众对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语加深印象。
重音的表达方法,有时是加强音量,有时是拖长音节,有时是一字一顿,主要便是读大调值、增强音势;但也有一种重音轻读法,它是有力地转读,从音量上说,它是轻弱的,但却要求语气凝重、深沉感人。以下分别举例说明。
① 加强音量:
女孩穿过马路的时候,看见两辆马车冲过来,她赶紧避开,鞋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又叫一个男孩拾起来就拿着跑了。
② 拖长音节:
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
③ 一字一顿:
第二天寒冷的早晨,这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④ 重音轻读: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⑶ 速度和节奏:
朗诵时,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便叫节奏,它在声音表达过程中,呈现规律性的回环往复的特点,并且由原作品的思想感情所带动、与原作品的基调相一致。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是语言速度的根本,好像兴奋的感情便使语流加快,悲痛的感情常使语流变慢,快慢的感觉表现在句中词或词组的停顿与相连上面,也表现在层次、段落的变换转折上面。试看下面一例:
这一段文字的速度节奏变化很大,开始用普通速度叙述,刚好遇上暴洪一句逐渐由慢过渡到快,只见湍急的河水闪着青光喷着白浪气势急激猛烈,速度最快。哗哗是象声词,读时要尽量惟肖惟妙。最后一部分追述历史遗迹,发思古之幽情,速度缓慢,令人低徊不已,通篇速度变化,节奏没有一定,朗诵时必须仔细揣摩原作品的思想内容,然后加以恰当变化。
⑷ 语气和语调:
我们朗诵时,既有内在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也有外在的高低、强弱、快慢、虚实等声音形式,这便是语气。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用意,即使同一句子,用意不同,语气也会各异,表现出来,便是各种高低抑扬、缓急顿歇的语调。
朗诵时,语调基本上有升调、降调、直调、曲调四种,下面依次分述:
⑸ 眼神、表情、动作和台风各方面与声音技巧的配合:
① 眼神的运用:
戏剧表演时,眼神多与对手接触;演讲时,眼神多与听众接触。朗诵时,眼神可以一方面与听众流通交流,加强表达效果;也可以集中凝想、进入诗境之中。朗诵者与听众之间的思想感情交流,除了借助声音的表达外,最主要是眼神的运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