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3* 世界的边沿在哪儿 教学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杨卡对“世界的边沿在哪儿”的思索与探寻,感受杨卡那份纯真执著的好奇心。 2.体会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静心读书,自读自悟,抓住“杨卡为了寻找问题的答案做出了怎样的努力”和“杨卡是个怎样的孩子”充分理解全文。 2.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像杨卡一样寻找世界的边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纯真执著的杨卡的引领下,学会坚定执著地对待疑问。 重难点分析: l 文章生僻字较少,但篇幅很长,没有明快的故事情节。杨卡追寻问题答案的过程以及杨卡在这个过程中展现的性格特点是理解的重点。 l 文中有大量的景物描写,对人物的心境及故事的情节有推进和映衬的作用,应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并有目的地学习这种写法。 l “世界的边沿在哪儿”这个问题是杨卡的疑问,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也会成为学生的疑问。当然固定的答案很难规范,但探究的精神应成为教学的着眼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直接导入。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2.学生畅谈。 3.教师引入文本:我们去了解七岁的小男孩儿杨卡对这样问题的思索。 二、初读课文,读通词句,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顺每一个句子,画出读音有争议的字词,小组交流。 2.反馈初读情况,教师将有争议的字词在全班交流强调。 3.学生再读课文,读后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静心默读,自读自悟。 1.教师 “世界的边沿究竟在哪儿?”小杨卡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作了哪些努力?你认为小杨卡是个怎样的孩子? 引领学生自读自悟。 2.学生带着问题静心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批注。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读书感受。注意点: (1)两个问题不要割裂,应让学生结合着杨卡的努力谈对杨卡的认识。 (2)注意杨卡寻找答案的过程为:先用好奇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不仅整体想着,而且问过身边的亲人→追赶太阳→计划到学校中找答案。 (3)学生对景物描写的顺序和作用的理解要在交流中完成。 (4)杨卡性格特征的体现分别为有好奇心、求知欲,执著、专注。 四、深化认识,表达感受。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杨卡哪儿打动了你? 2.引出“世界的边沿在哪儿?”的疑问,布置学生像杨卡一样寻找答案。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课所学,引出疑问。 1.回顾复习:(1)杨卡是怎样寻找答案的?你认为小杨卡是个怎样的孩子? 2.板书导入:世界的边沿究竟在哪儿呢?杨卡寻找了许久,没有找到答案,你呢? 二、交流课下的探寻过程及结果,贴近学生的生活,体会杨卡的生活。 1.学生交流自己通过哪些渠道寻找“世界的边沿在哪儿?”的答案。 预设:自己观察、询问他人(长辈、朋友、上网询问)、查找资料等。 2.教师边聆听边板书。 3.学生交流自己探寻的结果。 4.教师在相应的渠道旁写下相应的结果,同时注意总结相应的情况。 三、引申活动情况,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1.教师总结较有思路价值和参考价值的答案,让学生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预设:(1)地球是圆的,宇宙是无限的,世界没有边沿。(2)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心的边沿,就是世界的边沿!(3)世界的边沿就在自己的脚下。(4)世界的边沿就是自己视线的尽头。 2.教师引导学生领会执著探究的.过程中产生的快乐,学生结合杨卡的经历说说自己寻找答案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4* 壮哉,少年游 教学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并灵活运用“热衷、掌故、芳菲、栩栩如生、疑惑不解”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给课文分段,总结各段的意思。 3.明白文章中讲述的游历的故事,培养学生热爱、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4.体会逗号、分号和句号的不同用法。 5.学做读书摘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练习的形式呈现对文本的预习情况。 2.展开小组讨论,明白课文介绍了哪些关于游历的故事。 3.小练笔,深化对游历的认识与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游历的故事,培养自己的兴趣,做出自己的打算。 重难点分析: l 本课结构清晰,故事简练,学生易于理解。同时文章用词优美,讲究遣词造句,所以引导学生积累并学会运用优美词句是教学的重点。 l 文章主题突出,学生的经历使然,虽有认同但不一定能够全部理解。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游历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在旅行中、在生活中长见识,学知识。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古今中外的游历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师生交流自己的旅行经历。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二、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学情。 1.指名读课文,并说说通过读文章自己了解到了什么。 2.教师出示关于基本内容的课堂练习,学生用抢答的方式汇报预习情况。 三、引导学生品读,了解游历故事。 1.学生小组读3-5自然段,讨论:文章中介绍了哪些关于游历的故事?分别是怎样介绍的? 2.教师抓住要点引导学生交流: (1)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就到祖国各地去旅行,为后来撰著《史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c_V`SK6i (2)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写成一部真实记录祖国山水地貌的专著——《徐霞客游记》。 (3)唐代诗人白居易一生酷爱旅游,吟诗时留下疑点,宋代科学家沈括游玩解疑。 注意点: (1)司马迁热爱旅游体现在何处? (2)徐霞客游历范围广,体现在何处 ? (3)白居易有哪些和游历有关的诗篇? 3.学生阅读第6、7自然段。 (1)总结归纳游历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四字词语和排比的妙用,同时针对体会指导朗读和做读书摘记。 (3)第6自然段中逗号、顿号的用法和第3自然段分号用法的对比区别,学会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 四、激发游历热情,布置扩展活动。 1.师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游历中的收获,领会游历对生活和学习的作用。 2.布置学生以“我的旅游故事”为主题,写下自己的旅游经历和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5 为“我不能”举行葬礼 教学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2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课文有关内容,体会顿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的用法。 4.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过程与方法: 1.自由解读,批注读书,抓住重点句段,与文本充分对话,领会文本的内涵。 2.开展实践活动,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的“我不能”举行一个葬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明白自信对自己成长的意义。让每个学生树立自信,怀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重难点分析: l 唐娜老师的做法于新奇中透着睿智,平凡中彰显着深刻,教学中要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理解唐娜老师的意图。 l 学习课文就是学习做事,学习做人,教学时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充分利用文本为我们提供的教育资源,让学生认识到“我不能”不是一个事实,只是一种态度。生活一定要冲破自卑的束缚,消除自卑心理,养成自信的心理品质。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突破生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理解“葬礼”,导入新课。 1.学生谈平常的“葬礼”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意义? 2.教师引入:今天我们随着唐娜老师的安排去参加“我不能”的葬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纠正读音。学生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文章的表达顺序。 3.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围绕“我不能”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预设:(基本归纳为)写下“我不能”、埋葬“我不能”、摆脱“我不能”三部分。 三、细读全文,抓住重点句段,深刻领会文章内涵。 1.阅读第一至七自然段,了解唐娜和学生一起写下“我不能”部分,感受孩子的兴奋和喜悦。 本环节要把握的随机性问题: (1)第一自然段“莫名的兴奋”、第四自然段“认真”中能感受到什么? (2)每个人写下了那么多“我不能”,你感受到什么? (3)唐娜老师为什么要和学生一起写? 2.阅读第八至十六自然段,了解唐娜和学生一起埋葬“我不能”部分。 本环节重点注意点: (1)领会唐娜老师要学生一起挖坑的安排中蕴含的教育思想。 (2)学生充分朗读唐娜老师的悼词,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生活谈谈“我不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同时设想与“我可以”、“我愿意”、“我立刻去做”相伴后,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阅读十七至十九自然段,了解摆脱“我不能”后,学生和“我”的生活的变化。 本环节主要注意点: (1)默读课文,了解学生当时的情况和以后情况的变化,以及“我”的生活中的态度。 (2)注意感受孩子的心情和墓碑的意义。 四、深化认识,领悟唐娜老师的用意。 1.学生结合全文讨论:大家埋葬的是什么?领会唐娜老师的用意。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