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1、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五年级下册第10课《杨氏之子》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九岁男孩形象。首句总领全篇,“甚聪惠”实为文眼,统照全文。后四句叙事,详写杨氏之子的“设果”与“应答”,凸显“聪惠”之内涵。全篇情节简单,人物巧妙逗笑,颇具诙谐情调。

本文是高年级学生接触的首篇文言文,又编入“语言艺术”的主题单元。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生活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四、教学准备

搜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音乐和文字资料,制作成PPT电子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形成期待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从中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谁。

2.教师扣题引疑,了解学生读了课题后想知道什么。

3.教师梳理主要问题,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初读课文,教师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多读几遍。

2.教师指名读课文,强调学生注意倾听,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字读音:lian hui yi、nǎi yuē qin

梁惠诣乃曰禽

多音字的读音:wei ying

为应

重点指导学生读通以下句子:

①“孔君平/诣/其父”

②“孔/指以示儿/曰”

③“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集中交流初读课文后的发现和收获。

(教师相机板书“甚聪惠”,指导弄懂“甚”和“惠”的意思)

(三)品读课文,读出韵味

1.默读课文,读懂语句

大屏幕出示要求:

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并思考课文通过一件什么事表现了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2。交流讨论,互学释疑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1)围绕“课文通过一件什么事表现了杨氏之子的‘甚聪惠’”,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概括。

(2)出示课文中的四句话,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在朗读及感悟人物形象上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检测、指导。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重点指导

①读懂“诣”“乃”之意;

②指导学生进入情境,体会人物心情,读好句子。强调:学习文言文,不仅要读懂其意思,更要读好节奏。

学生练读;教师指名读;学生齐读。

为设果,果有杨梅。

重点指导

①指名说句意,思考:这里是谁为谁设果?是怎么知道的?

②联系上下文,学生讲明句意。

③出示原句,全班对比朗读,初步体会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重点指导

①读懂“此”的含义,说清句意。

②启发学生弄明白孔君平说这句话有什么用意,认识“杨梅”和“杨氏之子”之间的联系。

③读懂“君”指的是谁,以及这一称呼的韵味。

④想象当时人物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重点指导

①读懂“孔雀是夫子家禽”,体会杨氏之子“善听”“妙答”一悟“甚聪惠”;

②读懂“应声答曰”,体会杨氏之子“反应快”二悟“甚聪惠”;

③读懂“未闻”,体会杨氏之子回答语气委婉,且回应有力三悟“甚聪惠”。

(教师相机板书:答得妙反应快)

④指导学生将上句连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体会文中语言之妙趣,感悟文中人物之形象。

4.运用语言,活化形象

(1)出示课文第一句,教师总结全文,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夸一夸杨氏之子。

(2)朗诵全文。

(四)背诵课文,拓展延伸

1.学生练习背诵;指名背诵;全班背诵全文。

2.教师简介《世说新语》,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此书。

2、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一、谈话导入

师:我说一句话,看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生(沉思后,有同学举手):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

师:刚才我说的话和我们平时说的有什么区别?

生:老师说的话比较简练,我们平时说的话要复杂一些。

生:老师说的话不怎么好懂,我们现在不这样说。

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在以往的积累运用中也学过,谁能说一句给大家听?

生: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3.温故而知新。

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二、一读(读正确)

师: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读一读,看看什么感觉?

生:1.文章的句子很短,我感觉不怎么好读。2.有些句子不知道怎么读才能读好。

师:说说哪个句子你不知道怎么读?

生:“孔指以示儿曰”这个句子我读不好。

师:谁知道这句话该怎么读?(生尝试,但读得都不大正确。)

师:正确的读法应该是这样,孔/指以/示儿/曰。(生自由读,齐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呢?一会儿你自己就明白了。谁来把文章读给大家听?(两位学生读)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的时候有两个字和第一位同学读得不一样?

生:“为设果”中的“为”,李同学读的是第四声,而张同学读的是第二声。

师:哪个读音正确呢?我们先看看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为设果”就是孩子给孔君平摆上水果。

师:“为”在做“给”的时候读第四声。还有一个字音他们读得也不一样。

生(踊跃):“儿应声答曰”中的“应”,他们一个读第一声,一个读第四声。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

师:“儿应声答曰”形容孩子回答速度很快。现在我们还经常这样用。

三、二读(读明白)

师:同学们读得很正确,也很流利,我相信你们还能读懂。再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

生:我读懂了“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非常聪明。

师:非常──聪明,这句话中没有这两个词啊。

生(齐举手):“甚”就是“非常”的意思,“聪惠”的意思是“聪明”。“惠”古代通“慧”。

师: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明白了。这里的“惠”是个生字,你会写么?(生上台演板,写得很正确)

生:我看下面注释知道了“孔君平诣其父”中,“诣”的意思是“拜见”。

师:好啊,看注释是理解古文最简便的方法之一!“诣”也是个生字,相信每个同学都会写,在本子上写一个,互相检查检查。

生:我读懂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意思是我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

师:夫子在这里指谁?(生:指孔君平)

师:把孔君平称为夫子,那──夫子就是指孔君平吗?如果来的人不是孔君平,而是张君平、李君平,还能称夫子么?(生:能)

师(依然作思考状):如果来的是阿姨呢?

生(略略思考):不能,因为阿姨是女的。夫子一般指男的。

师(追问):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

生(迟疑不敢作答):不行,因为夫子好像指的是大人。

师: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没有文化、不识字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生不语)

师:我们来推测一下孔君平的身份。你认为,他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相信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

生:他应该是一个富人,从图中我们看到他穿的衣服很华贵。

生:他应该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因为他看到杨梅就把杨氏子的姓联系起来,而且还说这个孩子是“君”。这是对人的尊称,能对一个小孩说“君”的,一定是一个有涵养的人。

生:这篇文章选自《世说新语》,这本书是写士大夫阶层的事情。

师:是啊,士大夫阶层都是为官之人,都是有文化的人,那么他们的朋友也一定是有学问的人。所以,可以称为夫子。再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

师:同学们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么?

生:杨氏是一个人的名字么?

师:有谁来回答这个问题?(生沉默,继而又摇头。)

师:这里的杨是人的姓,而“氏”有两个意思。(师出示)(1)在有特长或者有身份的人的姓或者姓名后面加“氏”表示尊重。(2)旧时放在妇女父姓或夫姓的后面称呼已婚妇女。

师:读一读,在这个句子中,你该选择哪一种意思呢?

生:选择第一种。

生:为什么“父不在,乃呼儿出”?这个孩子才九岁,怎么能照顾客人呢?怎么不叫他的妈妈出来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解答?

生:因为他妈妈和他爸爸一起出去了,都不在家。

师:同学们推测了很多种孩子出面招待客人的原因。在我国古代,重男轻女,只有男人算是人,女人是不算是人的。所以迎接客人都是男人的事情,儿子再小也是男人,也要出来招待客人。母亲呢?只能呆在后堂,只有丈夫、孩子请她出来见客人的时候她才能出来。(学生惊讶,然后又问了几个字的意思,很快就得到了解答)

师:既然大家都懂了,谁能把这篇文章的意思讲一讲?(学生自由说)

四、三读(品味语言的精妙)

师: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有两个句子很精妙。你们知道是哪两句么?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句话很精妙,一般人说不出来。

师:看来大家都同意他的说法,但是这两句话精妙在什么地方呢?

生:杨氏子姓杨,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所以,孔君平就和孩子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就好像说杨梅是杨氏子的弟弟一样。

生:杨氏之子明白了孔君平的意思。马上也拿孔君平的姓氏和孔雀连起来说。

师:对呀,这在兵法上就叫以其人之道──(生齐:还治其人之身。)

师:所以,课文中这样称赞这个孩子──(生齐:甚聪惠。)

五、四读(读出古文的味道)

师:同学们,读古文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读明白,还要读出古文的味道!自己试一试,品味品味古文该怎么读?(学生自由读,有的还摇头晃脑,很可爱)

师:如果配上音乐,那种感觉会更美。先听一遍,想想该从哪个地方开始你的朗读。

师:再听一遍,然后自己试着跟着音乐朗读。

师:谁愿意配乐读给大家听?

(生踊跃举手,一生读,虽然与音乐还不怎么吻合,但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又一生站起来要求朗读课文,在音乐中读得很投入、很美。全班掌声)

师:读得真好!这个小故事简单、有趣,我相信,我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它背下来。

(学生情绪很高,还没等教师把要求说完,琅琅的背诵声已经响起。)

六、五读(理解中学习运用)

师:同学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肯定已经发现了一个问题:在这一篇文章中有一些词我们现在很少使用,或者有的根本就不用,你能找到这些词语么?

(学生认真读课文,画出“诣”“乃”“儿”“曰”“氏”“之”“其”几个字。)

师:这些字的意思同学们都懂了,我相信你们也很想试着用一用。看这几句话:(教师出示)1.这是你家的小猫。2.我班的张月十分聪明。3.一个学生说:李娟,你的家在哪里?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句试着说说。

生:我说第一句,这是君家猫。(生笑,一生举手,教师示意他站起来说)

生:这乃君家猫。

师(赞许):其实,“这”在古文中常常用“此”表示。“你”也常常用“尔”来替代。(板书“此”“尔”)所以,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生(踊跃):此乃君(尔)家猫。

师:第二句呢?

生:我班张月甚聪慧。

师:“我”在古文中还有一种说法,有人知道么?(生摇头)“我”在古文中通常称“吾”。(板书“吾”)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说成──

生(齐):吾班张月甚聪慧。

师:第三句好像要有点难度哦!

生:一生曰:李娟,君家在哪里?

师:“在哪里”在古文中经常说成是“安在”“何在”。如果换成这两个词,这句话又该怎么说呢?

生:一生曰:李娟,尔家安在?或李娟,君家何在?

师:如果把“一个学生说”改为“一个孩子问”呢?(生自由回答:一儿曰)

师(赞赏):学得不仅牢固,而且灵活。真好!同学们,古文就是这么有意思,课后找一篇自己感兴趣的古文读一读,我相信你们会有更多发现。

3、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

课文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学习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机智巧妙的语言,有时会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生活;生动优美的语言,能愉悦身心……今天我就来认识一个聪明机智的小孩。

2、板书课题,齐读。谁来说说这个课题告诉我们?(重点理解“氏”“之”的意思。)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3、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逝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4、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5、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二、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三、指名朗读课文。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四、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五、质疑问难,试着练习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练习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板书:杨氏之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三、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搜集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是一篇古文,虽短,但是对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它是很新奇的。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从熟读中领悟,并且要求他们在读的过程中配合头部动作,以初步领会文言文的特点。要读好古文,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课文,于是我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合作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的停顿朗读。学生当然不懂,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整整读了半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我明显地感到学生朗读进步了。在读的过程中,我不忘提醒学生边读边品味文中的对话。然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想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好拿出“孔雀是夫子家禽”来做比较。光这样读还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读了以后,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从对比中对读,再让他们在小组中讨论杨氏之子的回答。不一会儿,他们竟已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4、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恰当的停顿。本文虽然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9岁孩子的应答的精妙之处,交流对这个问题的体会。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对比:“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什么不同,体会这个孩子应答的委婉和机敏。

《杨氏之子》出自鲁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第三组课文,第三组的专题是语言的艺术。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人物语言特色鲜明。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朗读和背诵。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要词词落实,句句落实。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停顿和语气。《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初步感知文言文,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能通过注释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

4、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回答的巧妙之处。

1、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

2、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机智。

课前搜集有关机智问答的故事、多媒体课件。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开课时对文言文进行简单的介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把课文读正确是理解的前提,因为学生对文言文接触较少,读起来有困难。虽然文章短小,但通过最初的读是不能了解内容的,在不理解的基础上读,也造成了读的困难。所以,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是一个重点。但是如果让学生一遍一遍的反复读,很容易枯燥,所以在读的形式有很多种。范读、引读、对应译文读、用原文句子回答问题也是读。读好文言文。读好文言文是有技巧的,同样需要抑扬顿挫,不过,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需要在理解的过程中反复诵读,一遍一遍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体现读的层次。这篇课文要读出故事的有趣,读出孔君平和小儿对话的幽默,尤其是小儿机智的回应。

文言文的理解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难点,文言文的语言凝练,一些字有古义和今义的区别,不能简单地凭着字的今义去歪曲文本的原义。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要体现理解文言文的学法指导。文言文的理解方法有:

1、看注释。一些字的意思在注释里,直接把注释里的意思还回原文帮助理解。

2、扩展词语,连词成句。古文里的字一般都是一个字立表达一个意思,可以将这样的字进行意思的扩展。例如:聪惠是聪明和智慧;家禽是指家里的鸟。把字的意思经过扩展后连成一句话,就译成了白话文。如:“甚聪惠”的意思是“非常聪明智慧”。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古文因为惜墨如金,所以一般句子较短,有的句子省去了主语、宾语。如:“为设果”,是谁为谁设果,没有写明,但是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为“杨家小儿摆出水果,招待客人孔君平。”联系上下文理解是很重要的方法。

4、质疑解疑。在学习文言文之初,学生会有一个似懂非懂的阶段,其实,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时机,提出疑惑的地方,然后对为题进行梳理,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诵读。学生刚开始的质疑一般停留在对字句的理解上,可采用讲解和看注释的办法解决;当文章的意思基本理解后,学生会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则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个办法可以串讲文言文的传统模式。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如果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不需回答的问题。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你能把话说好吗?你怎么回答?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示课件)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组课文,语言的艺术(示课件)。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个小孩子,杨氏之子(板书课题),齐读,并理解意思。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请同学起来读一读课文。

2、你发现了本篇文章与我们前面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3、师讲解文言文的特点。

三、再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意思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理解意思。

3、学生读一句,理解一句,并注意停顿。

4、师示课件,讲解停顿,并重点指导以下两个句子的理解。

(1)为设果,果有杨梅。

示课件:()为()设果。体会意思。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重点理解“家禽”。

5、集体读课文,注意停顿。

四、深入理解文章含义。

1、找中心句。

2、找重点词。

3、从哪里能看出杨氏之子甚聪惠?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来,并体会。

4、全班交流。

教师出示课件:

比较: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改成:

如果(),那么()。

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

出示:应声,感受杨氏之子的思维敏捷。

并进行师生对答,体会“应声”意思。

五、背诵课文

学生齐背文章。

六、作业

1、搜集《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读一读,体会意思。

2、熟练背诵课文。

杨氏之子、甚聪惠、孔君平、杨梅、孔雀

5、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读了不少书,增长了不少知识。现在我想来考考大家,考什么?考古诗。能接受我的挑战吗?你可得把题目给听清楚了。在你知道的古诗中有哪些诗篇写到了小孩子,你能背给大家听吗?

刚才,我们背的都逝诗,古诗语言简短,但是意韵丰富。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古代的孩子,看老师写课题。(板书:杨氏之子)学生齐读课题。

(这个“氏”怎么理解?)这个“氏”啊,在古代是家族的意思,那么“杨氏”就是“杨家”的意思。

认识他了吗?谁来说说他是谁?(杨家的小孩子)

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题(生读)杨氏之子。

课文中的小孩是杨氏之子。请问你姓什么?那么在古代你就是(可以连续问两个学生)(同学们活学活用,真不简单!)

二、接触文本,读通课文,理解句子意思

1、这个题目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古文,古文逝时候的人写的文章。第一次接触古文,同学们试着来读一读,看看古文与现代文有何不同?

2、刚才我们算和古文有了第一次接触,说说她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怎么样?(难读,很拗口,难理解)

第一次接触古文,碰到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困难,其实都非常正常,现在由老师带着大家来读一读这古文,我念一句,你们也念一句。

看样子,大家读着很用心,要不自己学着老师的样子,再找找刚才的感觉,碰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争取把它读通顺。

3、刚才有很多同学都读了三遍了。老师问问,有不认识的字吗?有难读的句子吗?

诣。谁知道这个“诣”是什么意思?拜见。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位同学真是个善于学习的人。学习古文,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对照下面的注释进行学习,等下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用上这个方法。

4、解决了这些问题,同学们再准备一下,一会儿老师要来检查检查大家课文读得如何?

检测:请两生来读,相机指出读的不当之处。引导如下:

第一次接触古文就读的这么好,读得字正腔圆,停顿得当,把生字都念准了,把掌声送给他。谁还想再读?

老师最喜欢他读的这个地方“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他把“家禽”分开来读,的确,这里的“家”和“禽”各自表示立的意思。现在的“家禽”指的是家里饲养的鸡、鸭、鹅等动物的总称。

5、文章主要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杨氏子),一个是(孔君平)。看看课文中5句话,分别写了谁?同学们来读写杨氏子的话,老师来读写孔君平的话。

读到这里,有哪位同学能试着说说,这篇古文大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说的真好!)

同学们自己来对照着下面的注释来学习学习,看看能不能把每个句子意思自己学懂。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甚:很。聪惠:聪明有智慧。

说说你是怎么学懂的?(看来这位同学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利用注释来学习古文的方法)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其”在这里是“他的”,“他的”指谁的?

(3)为设果,果有杨梅。(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为()设果,果有杨梅。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此”指的是什么?(杨梅),你怎么知道的?(这位同学联系上下文来学习古文,也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君家指谁家?君家和下文的夫子家都是尊称,夫子家就是您家(孔家)。(板书:杨梅杨家)

(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知道什么是“应声”吗?(如学生说不知道,可以追问:到底知不知道?像刚才同学们这样的就叫应声答。现在懂了吗?)

“未闻”是什么意思?(“耳闻目睹”、“百闻不如一见”中的“闻”都是“听到”的意思。)

6、弄清楚了每句话的意思,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有滋味。

三、深究文本,深化主题,感悟语言巧妙

同学们读得真投入。谁来说说: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地方?

出示: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同桌来读读两个人的对话。

2、想象一下孔君平当时的神态和动作,一起做做动作带上表情来读一读。

3、怎样的回答是应声答?(脱口而出、飞快地、接着声音,不假思索)从应声答中,你体会到了这个小孩怎么样?(反应敏捷)

4、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感受孩子敏捷的反应。(师:“此是君家果。”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感觉你们好像缺了点什么?想象儿童的神态、动作、心理。(自信、机灵、微笑着、眼睛咕噜一转、淘气可爱、故作疑惑状。)

再次角色练读。

5、现在大家推荐一位我们班课文读的好的同学而且反应敏捷的同学,和我一起来演一演。现在老师就是孔君平,那么你就是杨氏子。哈哈,我们现在都逝时候的人了。准备好了吗?

预设效果如下:

师:(师作指状)“此是君家果。”

生:(生作摆手状)“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师作指状)“此是君家果。”

生:(生作摆手状)“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杨梅是你家的水果。

生: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生:没有听说孔雀是孔家的鸟。

师:(师作指状)“此是君家果。”

生:(生作摆手状)“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此儿反应甚敏捷!尔等皆须学之!

6、你们觉得文中小儿的回答巧妙在什么地方?(1、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2、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7、如果你就是孔君平,听了小儿的一番回答,有什么感想?是啊!这九岁的小孩真是了不起啊!实在太聪慧了。再读这充满着智慧的对答。

8、大家记住杨氏小儿吗!看看能不能把文章背下来?

请一生背。(配乐)

全体同学一起来背一背。

9、《杨氏之子》这个故事出自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全书共有一千多个故事,记载了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像这样聪慧的小孩子在《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记载。这些故事后来也演变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不少成语呢?如:七步成诗、道边苦李、咏絮之才等等,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读一读《世说新语》。下课!

6、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统编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5、初步接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6、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过程:

一、简介文言文,导题解题。

1、简介文言文。

(1)指名背诵《自相矛盾》。

(2)教师简介文言文: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2、导入课题。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节选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学生齐读课题。

(2)理解题目: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3、教师介绍《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作者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卷帙门类亦有不同。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初读感受。

(1)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指名读。相机评价。重点指导朗读:“孔指以示儿曰”“为设果”“儿应声答曰”(两个多音字:为、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理解:家禽)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1)学生试读。

(2)教师范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学生练读。

(4)比赛朗读: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

(5)教师评议并小结: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才有古文的韵味。

3、再指名读,齐读。指导学生读得有滋有味,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三、探究交流,理解意思。

(一)理解“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甚”是什么意思?(很,非常。)“惠”是什么意思?(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2、再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杨氏子的年龄只有九岁,比大家还要小,但是很聪明。)

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的意思。(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才九岁,非常聪明。)

4、你觉得这段话中的哪个字用得好?(“甚”字用得好。一个“甚”字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5、指导朗读,不仅读出了杨氏子的聪明,还要读出内心对杨氏子的喜爱。

(二)研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谈话过渡:课文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你知道是谁吗?(孔君平)你知道孔君平是谁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孔子第26代后人,晋朝人,孔坦(285-335),字君平,居会稽。任世子文学,后补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任吴郡太守,后迁尚书,疾笃未任。累迁廷尉(掌管刑法),所以也称孔廷尉。晋元帝年间,建议申明贡举之制,崇修学校。死赠光禄勋,谥“简”。

2、孔君平来干什么呀?(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

3、孔君平见到杨氏子的`父亲了吗?(没有。“父不在”)

4、孔君平发现杨氏子的父亲不在,他是怎么做的?(就把杨氏子叫了出来。)

5、从孔君平的做法中你了解了什么?(孔君平经常来杨家玩,彼此比较熟悉。)

6、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的意思吗?(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7、指导朗读。

(三)研读“为设果,果有杨梅。”

1、“设”是什么意思?(摆放,摆设。)

2、“为设果”谁为谁设果?(杨氏子为孔君平摆出水果。)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所以应该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

3、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4、从这句话中,你还可以读出什么?(杨氏子热情招待客人,他是个懂礼貌的孩子。)

5、指导朗读:读出杨氏子的热情好客,读出对杨氏子的赞美之情。

(四)品读“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谈话过渡:

师: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不由让孔君平心生喜爱之情。现在又见“果有杨梅”,于是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师:儿应声答曰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读一读,了解他们之间在说些什么呢?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3、体会语言的巧妙。

(1)理解孔君平的话、

①你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音了吗?(学生各抒己见。)

②孔君平为什么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它水果呢?(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孩子。)

③教师小结:孔君平是要诱导杨氏子杨梅和杨氏子是一家人。

④谈话过渡:杨氏子是怎么回应孔君平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理解杨氏子的回答、

①自由读一读。想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

②对比理解,感悟巧妙。

孔雀是君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第一句生硬,没有礼貌;第二句委婉回应了对方的问话,又不失应有的礼貌。)

③理解“应声答曰”。

a、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

b、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

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对话的巧妙,在朗读中表现出杨氏子的机智敏捷,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杨氏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赞“聪惠”。

1、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是什么样的神情?他又会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说一说,也可以写下来。

2、学生立思考、书写。

3、小组交流。

4、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暗想:我原本是想借杨梅和姓杨的字一样,来考考这个孩子是不是真的非常聪明,没想到,他居然拿孔雀和我的姓来反问,回答得又是那样婉转,真是了不得!于是他笑着说:“耳闻杨氏之子甚聪慧,今日一谈,果然名不虚传哪!真是可喜可贺!”

五、熟读成诵。

1、谈话过渡:课文中,刘义庆用了短短的五句话留给我们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把一个聪慧、礼貌的杨氏子展现在我们面前。老师觉得,像这们的文章,我们应该把它给背诵下来。

2、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4、小组同学比赛背诵,男女生比赛背诵、小组间比赛背诵。

7、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16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一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三、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4)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二)学习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教师小结: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三)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情感升华。

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联络大月氏打击匈奴的使命,但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的地理、物产、事的情况,了解了匈奴的许多内情让汉武帝知道和中亚、西亚各国如何打交道。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战事中张骞才能以他对匈奴的广博知识节节获胜……)

五、复述课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象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作为一名甘肃人,我们更应该感到自豪,因为甘肃的武威、酒泉、张掖、敦煌逝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现在就让我们来当一名小导游,给到甘肃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介绍这令我们骄傲的丝绸之路。

1.小组内互相练习说。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8、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具准备

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表现当年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检查生字词。

2、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理由。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师: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呐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表现“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2、重点抓住“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这句话,(联系2──10自然段,或联系生活中的`影视作品、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进一步理解、体会丝绸之路为促进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从以上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三)交流资料,深入理解

1、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相机介绍: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3、自由读13自然段,讨论: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3)再读全文,谈感受。

拓展阅读:

《丝绸之路》原文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公元前115年,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列队欢迎!”将发出了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乐,人群一片欢腾。

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将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中国使者抱拳,作揖还礼:“有劳将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大汉皇帝向安息国国王陛下致敬!”将还礼表示感谢。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安息国将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中国使者正要道谢,将又把手一招,走上两个人来,原来是魔术师。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顿时吞了下去。只见他一拍肚子,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将含笑说道:“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特地让他们前来助兴。”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张骞在此之前,于公元前138年曾历尽艰险出使过西域。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9、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提出提出有考虑价值的问题,并且学会与同学一起交流解决。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同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作方法。

1、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2、让同学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同学的爱国热情。

1、同学搜集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

2、有关丝绸之路的地图(示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俺们的生活、学习都离不开路。说说你们知道的路都有哪些?

2、在这么多路之中,有一条有名的丝绸之路。对丝绸之路,你们了解多少?

3、同学交流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点评:充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同学阅读兴趣,培养同学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4、这节课俺们就来一起学习──丝绸之路。

板书课题:

丝绸之路

二、质疑课题,自主阅读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同学可能会提出:

丝绸之路是从哪里到哪里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张骞是怎么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师依据同学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2、同学提问后,同位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3、同座位、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

(不要求完全统一,确保同学个性化地阅读。)

4、带着问题同学自读自悟,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自身的体会做批注。

(点评:疑是考虑的开始,问题是发生学习的起点。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同学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同学自身去进行阅读实践,自身去感受、考虑,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小组内交流。

6、文中的哪一段既写了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又写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局部?找出来,读一读。

7、巧妙地把两局部内容衔接起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俺们叫它过渡段。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8、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立阅读:

理出文章层次,找出重点局部。默读3~12自然段,仔细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对难以理解的内容要多读、多思、多悟,然后和同位交流。同学解决不了的,教师做指点和讲解。如:“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

⑴带着问题反复读有关段落。

⑵同位说一说丝绸之路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开辟出来的?

⑶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环境中张骞能开辟出丝绸之路?

⑷开辟丝绸之路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回答。

3、交流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经过。

(点评:珍视同学的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了同学的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小朋友展示自身的机会。)

四、重点品读,体会作用

1、默读第13自然段,考虑:

丝绸之路发挥了怎样的巨大作用?

2、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自主学习,书写生字

1、自身学习生字,放手自主识字。

2、同学立书写,立检查。

3、同位互查生字书写。

(点评: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就要激发同学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同学发明主动参与和表示自身的机会。放手让同学立识字,写字,调动同学主动、合作学习的热情。)

六、作业

把丝绸之路的故事讲给家里的人听。

10、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具准备

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表现当年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检查生字词。

2.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理由。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师: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呐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表现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2.重点抓住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这句话,(联系2──10自然段,或联系生活中的影视作品、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进一步理解、体会丝绸之路为促进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从以上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三)交流资料,深入理解

1.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相机介绍: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3.自由读13自然段,讨论: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3)再读全文,谈感受。

11、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五》教学设计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情。

2、积累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积累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

积累读书故事,并能够从中受益。

教学方法

引导点评,评议结合。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回忆本单元内容

教学设计: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感受

1、导入:同学们,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写我们同龄人生活的课文,我们深深被感染了。课文中的那些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读起来非常亲切。说说课文中的哪些事让你感到特别亲切,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学生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二)交流从课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1、导语:作者怎样做到让文章这样亲切感人,打动我们呢?

2、学生发言。

3、归纳:

(1)作者把看到的、想到的如实地写下来,不说假话,比如,《祖父的园子》里,把“我”的顽皮,干的傻事都一一写下来,这样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让我们觉得写的就是我们同龄人的真实生活,所以才打动了我们,感染了我们。

(2)作者观察细致,把细节描写得很生动,比如《童年·冬阳·骆驼队》中对“我”模仿骆驼磨牙动作的描写。由于作者描写细致,所以更能表现童年的天真无邪。

(三)交流读书方法

1、导语: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样的课文呢?

2、学生发言。

3、归纳: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读正确、读通顺;其次要深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次,在读的时候脑海中要呈现出课文描写的场景,想象场景。

二、日积月累

1、借助手头学习资料,提早预习,理解句子大意及出处。是自己将会怎么做?把自己融入故事情境中,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句子含义,有不理解的可与小组同学合作探讨。

3、指名读,注意句子的节奏、韵律。

4、交流句子含义。第一句: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止息。第二句:不一定年龄大的人才有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的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第三句: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后悔也无济于事。第四句:时间数得很快的,一转眼就告别少年时光了,但要掌握一门学问却是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第五句:追寻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我将不断地追寻、探索。第六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5、说说从这些句子中受到怎样的启示,准备把哪些话语送给谁,为什么。

6、练习背诵。指名背诵,要求读出感情。

7、交流课外收集的的类似励志、劝学的名言警句。

8、齐读日积月累中的语句,并默记心头。

三、课外书屋

1、师:今天首先给大家介绍大家十分熟悉的伟大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有听说过这本书吗?

2、学生互动介绍该书内容简介以及其他与之相关两部作品──《在人间》与《我的大学》。大致了解高尔基其人其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师生根据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推荐其他名人、伟人传记,并介绍其主要内容,将书目板书于黑板上,供学生阅读时参考。

4、教师小结,结束本课时教学。

5、课后小结

12、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五》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后,能与同学就文中的人物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学会在阅读后进行总结、反思。

2、积累八条谚语,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谚语。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制作阅读表格。

2、引导学生阅读本组课文的原著及我国的其他古典名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我们在阅读本组课文的过程中结识了不少人物,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说说你的理由。

(1)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小组派代表发言。

(3)评价

2、从文中选取两三个人物,加以比较,说说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1)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讨论。

(3)举行小小辩论会,对同一人物不同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说中评,在评中议,在议中辩,在辩中思,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日后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3、读了原著后,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4、拓展:你还读了哪些中国名著,向大家介绍,同时谈谈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及困惑。如《红楼梦》等……

(1)完成下列表格。

题目读后收获人物性格、特点个人见解

课内

阅读

原著

课外

阅读

(2)师生共同评议。

第二课时

一、教学“日积月累”

1、教师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学过的歇后语有很多,谈谈你对歇后语的了解:

(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共同创作的口头广为流传的固定语句,是带有讽劝性、警诫性、经验性和哲理性的语言结晶。有人生哲理、道德修养、时世态、天文地理……)

现在老师一说出上半句时,请大家马上说出下半句。

小葱拌豆腐──

电杆上插鸡毛──

猪八戒照镜子──

……

2、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八条歇后语。

3、出示文中的歇后语,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4、自读自悟,说一说自己对这些歇后语的理解,说错的地方,其他同学帮助纠正。

5、练习背诵:

可采用多种方法,多层次的诵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记住了这八条歇后语。

⑴指名读。

⑵同桌对读。

⑶小组比赛读。

⑷师生对读。

全班一齐背诵。

6、拓展:

⑴关于歇后语,你还积累了哪些?

⑵用文中的歇后语进行说话训练。

⑶回家每个人再收集几条歇后语。

二、教学课外书屋

1、《西游记》是一部体现中华民族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古代神话小说,相信每一位同学都对认识书中的唐僧师徒四人。那么他们各有怎样的特点,老师希望你们去阅读《西游记》原著,相信书中神奇的故事一定会让你着迷,那扑朔迷离的`神话世界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2、布置课外阅读,阅读《西游记》原著。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读一读,用一用的方式很快就积累了以上的歇后语,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说出了许多跟名著有关的歇后语,学生们做笔记加以积累。

13、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编排课本剧,学习运用个性化语言、动作、神情展现人物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2、学习缩写,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做到意思准确、完整,语句连贯通顺;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1、查找资料,拓宽了解与《将相和》《草船借箭》《猴王出世》《景阳冈》等故事相关的内容。

2、准备人物形象的服饰、道具。

3、多媒体课件《三国演义》《猴王出世》的精彩片段。

3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感知角色形象

1、播放《草船借箭》,观前布置思考问题:

⑴你最喜荒个演员的出色表演,为什么?

⑵你认为导演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

2、学生自由讨论:

可以从人物的语言或动作是否体现人物的个性特点谈;可以从故事情节的安排谈;可以从服饰道具的使用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欣赏中体验,在欣赏中学习,由此激发学生编排课本剧的兴趣。

二、赏析课文,体味角色形象

1、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四篇课文《将相和》《草船借箭》《猴王出世》《景阳冈》,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2、作者是怎样将这些人物的特点体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故事情节的合理安排等方面理解。

三、探究编排,表演角色形象

1、老师以《草船借箭》为例引导学生如何编排课本剧:

⑴请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主要人物并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的相关语句。

⑵学生简要交流。

⑶课文中有些人物神情并没有直接提供,作为编导该怎么办?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特点以及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想象他们的神情。如: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你们认为他们的表情可能是怎样的?

⑷课文中有些人物语言是运用专署的形式出现,并没有直接引用,作为编导该怎么办出示一段话──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如果你是编导,遇到这种转述的句子,怎么办?

(改编为直接叙述的句子,还可以进行合理的增补,从而更好地体现人物的特点。)

教师小结:编排课本剧不能仅仅停留于课本,为了更好地体现人物的.特点,还要进行必要的改编,形象地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展现给观众。有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外阅读进行拓展创编。

2、自主选择,分组创编:

⑴按照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分成四大组,推选出一个责任编导,负责执笔、汇总大家的意见。

⑵每个人选择一个角色,将自己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情了解透彻。

⑶交流讨论各自的角色体验,小组内进行整体性创编。

(根据故事情节,安排好各种人物的对白、出场顺序以及剧本内容。)

分小组的讨论、发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讨论探究,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品味成功。

3、欣赏表演,评价表演:

⑴讨论欣赏要求,评价方法,准备推选出最佳创编奖,最佳演员、最佳评论员。

(认真倾听、欣赏表演者的每一句话、每个动作、每个神情。欣赏整个编排是否有创意。)

⑵分组表演:

先由编导简要介绍表演篇目、演员阵容、服饰道具,再进行表演。

⑶评价表演:

先肯定优点再指出不足。着重引导学生从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动作、神情入手;再从是否富有创造性来评价。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由编导或表演者来阐述自己的设计意图。

4、评选最佳创编奖,最佳演员、最佳评论员。

四、拓展延伸,丰富角色形象

1、鼓励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外阅读,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特点,为进一步创编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三国演义》《水浒转》《西游记》等。)

2、融合大家的合理性建议,尝试做一回编导,并与同学合作进行二次创编。

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真正体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14、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的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知士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通过课文弄懂古文的意思。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理解古文的意思,故事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1、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将开始新的学习。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成语。提起成语,我想你的脑海中一定会涌现出许多吧?能说几个吗?

我们来个成语填字大比拼,看看谁掌握的成语最多?(师出示)自( )( )( )

小组处代表展示后,大屏幕投影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

自给自足 自觉自愿 自力更生 自告奋勇 自强不息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 自知之明 自我陶醉

自相残杀 自高自大 自作聪明 自吹自擂 自不量力

自自弃 自鸣得意 自以为是 自欺欺人 自相矛盾

师:中华民族的悠久灿烂的文化之中,成语又是其中璀璨瑰宝,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并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增加语言的艺术性。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自相矛盾。 (课件演示)

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师:简要介绍作者韩非子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 先秦时期著名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子:古代对有学市子尊称。

师: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师:同学们,这是一篇寓言,以前我们学过那些寓言?是怎样学习的?(使学生知道学习语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师:这篇寓言与以前学过的有哪些不同?

(课件演示)这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气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二)、读通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课件演示)《自相矛盾》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知道如何隔词断句,读出句子的语气。

2、学生练习把语气度通顺、读流畅,然后整体猜想寓言大意。

(三)读懂,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

1、喜欢这个故事吗?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2、小组交流不好理解的语句和说不通顺的语句。

3、全班交流,师重点检查难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学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课件演示)

师:谁能告诉大家,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灵活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写]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4、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指名朗读,学生评议。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5、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品味语气、语调。)

6、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他为什么张口结舌?

师:我们来看一看(课件演示)Flash动画,通过看Flash动画,进一步理解原文。

7、学生分小组表演: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现在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四人一小组,商量商量,演一演。)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谈受到的启发

小组讨论:通过学习课文和他们的表演中,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

做事不能互相抵触,说话、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师:那个人买东西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

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班级交流讨论: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你悟出什么道理

师指导点拨:(课件演示)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实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的境地的人。告诉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

(五)总结学习方法,表演加深理解

1、师:同学们,上面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这篇寓言故事,大家说文言文好不好学?下面我们再看一下怎样学习文言文:(课件演示)先把语气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2、学生到讲台上表演本课,加深对原文的理解,体会卖矛盾先炫耀夸口,后张口结舌的语气、神态。

15、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中有关词语的意思。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这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

4、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几年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很多的寓言故事,能说几个故事的名字吗?

2、那你能说说这些寓言故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3、今天我们就再学习一篇则新的寓言故事,指读课题:自相矛盾。

二、提出要求、自读课文

1、打开课本,提出自学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b、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c、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自学效果

a、请同学读书,其他同学评价。

b、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c、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扣词、精读课文

“张口结舌”的教学

在同学质疑过程中扣住“张口结舌”,问:什么叫张口结舌?课文中讲了谁张口结舌?他为什么会张口结舌?

“夸口”的教学

通过张口结舌的教学引出两次夸口的内容?

a、他夸口之下说了什么话?b、那你能读好夸口的语气吗?c、引导学生用“随你……都……”说几句话。d、这两句话一起说出来你会想些什么呢?

四、联系生活、揭示文章意思

1、同学们,现在你知道那个人为什么“张口结舌”了吧?(指名回答)

2、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者听说过这样的事例吗?

五、读古文,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这个故事和这么多的事例确实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其实早在2200多年前《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就已经流传开了,它是我国法家学说的杰出代表韩非子所作,想去读读2200多年以前韩非子的《自相矛盾》吗?

2、出示古文《自相矛盾》学生自读。

3、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学生根据课文说说古文大概的意思。

4、小结:同学们我们刚刚分别读了现在《自相矛盾》和2200多年前的《自相矛盾》你们发现了什么吗?

六、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长河中,还有很多像《自相矛盾》一样流传了几千年的寓言故事,我们可以利用课外的时间去读一读,不光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也会使我们在今后的人生的道路上走的一帆风顺!

七、作业(略)

16、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

初步按触文言文,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课件自相矛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积累成语,揭示课题。

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单的几个字浓缩了深刻的道理。其中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你能说几个以自开头的成语吗?(幻灯片)

1、同学们,大家说了这么多“自”字开头的成语,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这样的成语。

(幻灯片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

自给自足 自觉自愿 自力更生 自告奋勇 自强不息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 自知之明 自不量力 自欺欺人 自自弃 自鸣得意 自以为是

自我陶醉 自相残杀 自高自大 自作聪明 自吹自擂 自相矛盾

2、齐读成语。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相矛盾”这则成语。

板书课题:自相矛盾

二、初读《自相矛盾》,了解课文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幻灯片)

2、同桌互读,把每个句子读通顺。(幻灯片)

3、出示:楚国 卖 矛 盾 戳穿(幻灯片)

夸口 锐利 坚固 张口结舌

对这些字的记忆和运用你有什么好方法或建议。

4、试一试: ( )盾 ( ) 矛 锐利的( )(幻灯片)

5、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三、理解课文内容:

(一)、品读夸口话,理解矛盾之缘由

1、齐读全文

2、师:推销自己的产品,要尽可能展示产品的优点,本文商人卖什么产品?他是怎么推销的?

理解“夸口”

板书:我的矛 我的盾

什么盾 什么矛

戳得穿 戳不穿

3、师:你了解矛和盾吗?(幻灯片)结合图简介矛与盾,在战争中,它们有什么作用?(矛:长矛,古代用于攻击对手的的盾;盾:盾牌,古代用于挡住别人矛的进攻。)

4、你这个小商人是怎样宣传他的矛与盾的呢?(抽生读)

5、小组竟读:

(1)你觉得他的话有问题吗?

(2)为了突出矛的锐利,盾的坚固,他把矛与盾与谁比?

(3)一般人买矛与盾都是成对购买,用来防守别人的矛与盾

(幻灯片)他知道商品要打广告才能卖出去,他聪明,但他夸_________________,他不明智,所以,当有人围观的人问他________________,那个楚国人____________,那个人的表现是?这是什么描写?

出示: 那个楚国人____________,回答不出来了。

(4)你认为,这个商人错在哪里?

(夸大事实,前后抵触,考虑不周)

(5)这个人的矛锐利,盾坚固,如此好的商品不卖出去,实在可惜,让我们来帮帮他修改广告词。

小组讨论一下

7、通过学习课文和他们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你应该怎么办?

四、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知道有些成语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书籍,今天我们学习的一则成语就出自于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本书里。

韩非子简介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 先秦时期著名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子:古代对有学市子尊称。

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练读原文

3、对比读现代文。

4、看着原文复述课文。

五、教师总结。

17、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的教学设计

知士标:

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能力目标:

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18、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的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理解故事的寓意。

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成语,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场“成语大比拼”活动。请看大屏幕。

师:的确,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2、板书课题,观察课文插图,理解“矛”和“盾”。(出示多媒体)

二、精讲课文。

1、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请自由朗读故事。

2、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3、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1)教给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先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2)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戳”(教师板书字形,动作演示“戳穿”)

在这个故事中,是什么“戳”什么?

(4)他是怎么卖他的矛和盾的'?(边叫边夸)顺势帮助学生区分“买”和“卖”。

(5)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夸口)(板书)

3、“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他是怎么说的?他先夸自己的

(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

(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

(1)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

(2)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

(3)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

对,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有什么问题?

(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4、如果你是其中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1)你是一位孩子,叔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是一位中年人,兄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一位老人,年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有什么反应?

(1)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2)“张口结舌”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____,回答不出来了。(哑口无言,目瞪口呆,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4)他为什么张口结舌?他敢试给大家看吗?为什么?

(5)拓展思维练习:如果试的话,会有什么的结果?

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盾不______,这跟他说的哪一句话相矛盾?如果矛盾不能戳穿盾,说明矛不________,这跟他说的哪句话相抵触,这两种结果,最终都使他的矛和盾________________.

四、课本剧小表演。

五、联系生活,明道理。

1、通过学习课文和刚才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说话、做事不要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

2、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的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六、拓展作业:

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

1、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

2、我估计他今天一定不会来参加会议了。

3、昨天,下了一夜大雨。

4、广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

5、我国的艺术珍品很多,莫高窟中精美的壁画就是仅有的一个。

6、我的家庭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

七、质疑提问。

八、作业布置: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课外阅读2—3个成语故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