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论文(精选8篇)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论文(精选8篇)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得人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程交际影响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与借鉴。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论文 篇1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本文分析了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避免出现文化休克。
中西方文化;差异;交际;教学
1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接人待物,举止言谈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不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老张,老王等等。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是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又如,中西方两种文化在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2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中西方有如此多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社会的发展将各个不同的国家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例如,一个企业如果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优质的产品质量,而且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怪物。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所以,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面临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在重视语言能力的教学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将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对待。
3日常交际中应注意的问题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日常交际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在英语学习中应充分地了解这些差异。
3.1日常问候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会产生误解,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又如,中国人见到熟人习惯问:“去哪里?”,如果对西方人也这样问候,他们可能会很不高兴地回答:“不关你的事。”西方人问候时常说:”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 are you doing?”,熟人间也可以说:“Hello”或“Hi”.
3.2日常称呼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Tom”,对方听了会觉得非常奇怪。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又如中国学生经常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而中国人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重,西方人听起来却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Ms等。
3.3感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3.4请客
在请客吃饭时,主人会问是否要再吃点或喝点什么时,我们通常习惯于先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如果与西方人交往时也这样说,对方就不会坚持再劝你,很可能你都吃不饱。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交往中的含蓄和西方人直率的不同。
3.5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经常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年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时,经常问“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使人很不高兴。
3.6节日及接受礼物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春节﹑元宵节和端午节等,英语国家有情人节﹑复活节﹑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
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4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例如: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渗透到教学中。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能说出正确的英语句子,而且知道面对西方人的时候应该说什么,避免出现交际中的尴尬。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论文 篇2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一直在不断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汽车品牌走进人们的视线范围内,中国的汽车品牌也逐渐走向世界。而全球化经济带来的趋势之一是文化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并存,这使得汽车在成功走向国外之前,务必要设计出让外国人所乐于接受的汽车广告。
一、影响广告设计的主要要素
(一)广告创意狭义上同等于广告设计
广告创意是一种艺术性的构思行为,是根据广告要表现的主题,经过论证和筹划,运用艺术表现手腕,塑造一种新的意象的过程。鉴别一则广告的创意能否胜利,主要看它的创意能否具有首创性和实效性。广告创意作为广告设计中最关键的环节,是广告设计的开端和归宿,是评价一则广告胜利与否的规范,直接决议了广告设计其他环节的选择与停顿。鉴于广告创意在广告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位置,能够将影响广告设计的要素了解为影响广告创意的要素。
(二)影响广告创意的要素
影响广告创意的要素有很多。就广告设计的大背景来说,一个地域的文化形态、经济开展状况、社会认识形态等方面对广告创意起到了根底性的指导意义;就广告面对的消费对象而言,对象的价值观、消费观、心理状况等对广告创意起到了针对性的指导意义;就广告设计人自身而言,他本身的价值取向、文化认同、创新和想象才能等方面对广告创意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
鉴于影响广告创意的要素触及到的层面众多且品种繁多,在广告设计的理论中,应该统筹思索影响广告创意的诸多要素,权衡各个要素的影响权重,综合思索至广告创意的构建当中去。只要这样做,才干使广告到达最佳的传播和影响效果。
(三)文化、认识形态对广告创意的根底性作用
在影响广告创意的诸要素中,社会认识形态、传统文化等要素起到了根底和决议性的意义,对其他的影响要素起到了一个支配的作用。一则广告包含的认识、文化内涵假如与其传播地域的文化存在基本性的抵触,则该广告非但完不成传播进而到达商业影响的目的,而且会惹起受众的恶感,最后逃不过被禁播的宿命。
二、中西文化差别概述
(一)中西文化的不同文化肉体和思想方式
中华文化有着5000年的历史,在其构成和开展中沉淀出了很多的文化肉体和思想方式。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秉行的是群体认同准绳,对个体而言,应以满足群体的利益为重,个体的价值应以群体价值的完成为转移。从思想方式来看,适用性的思想习气在中国古代不断占领主导位置,缺乏理性思想是中国古代时期思想开展的最大弊端,也是中国古代科学开展滞后的主要要素。
西方文化从来源开端就奠定了多元化、容纳的本位特征。在西方的人际交往中,个人本位的思想占领着主打位置,其肉体本质崇尚的是个人的本身开展,强调的是个人自在、个人权利和个人的独立性。在思想方式上,西方从一开端就奠定了理想思想的根底,从而为他们兴旺的文化打下了思想铺垫,理性思想其实就是西方的哲学思想。他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究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根源,在社会组织中,以“爱”为其架构的内核。
(二)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信仰
中华宗教在一体多神,我们是个多神的文化,中华中国,在历史上,又被称为神州,是众神寓居之地。华夏宗教的来源,来自于天地自然的巨大启示,来自祖先对人本身和所感知的世界的聪慧总结。是共同的人性化的以身作则。在中华文化里,有很多关于动物的传说,并用来影射理想之物。如龙凤在中华文化中用来表示图腾的形象,龙是指才干优良、俊杰志士等人,中国人向来自称本人是龙的传人;凤凰代表不祥之意,多用来表示优秀女子,还有安定兴盛之意。若在广告创意中,有说这些文化意味的嫌疑,肯定是不被允许的。
西方宗教普遍以为世界上存在自有而有祖先而生,无上万能的真神,而人是低微的,有原罪的。人和神是不能共通的,人只要驱除打败本身和外来的邪恶,才能够免除罪恶,得到神灵的庇护和解救。宗教神是崇高不可冒犯的,文艺复兴前的布鲁诺,就是应战宗教神的牺牲。西方的宗教和科学,就是同一同源,不同的开展阶段而已。在西方历史上,很多科学家最后都回归到神学的研讨上。西方宗教的特征在一神多体,真神只要一个。西方政教合一的年代,是制止对宗教神的讨论。
三、存在争议的广告的源头
纵观数个被评为争议广告的,大多数都是由于广告中表达的文化内涵与受众之间存在抵触。比方,麦当劳的广告,为了表现其产品的物美价廉,设计了一个青年为了求打折而下跪的情节。该则广告播出之际,就在国内20-40岁年龄段的人群之中,惹起了轩然大波,大局部的人以为该广告抵触了消费群体的传统文化观念。男儿膝下有黄金,不到万不得已的状况,中国人是不会下跪的。让中国消费者为一点“折扣”下跪,其行为的动机已远远超出了诙谐的范畴,以至有损国人威严之嫌。
由美资广告公司制造的日本品牌丰田汽车的霸道广告,也惹起了民众的气愤。广告中石狮子向丰田汽车俯首作揖的,并赞颂该汽车值得尊崇。石狮在我国向来都有着极重要的意味作用,代表权益和威严,用来保卫政府机构的法律赋予的权利。在中国,石狮的位置是崇高不可进犯的。广告中用石狮向丰田车低头、作揖,不契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被中国人所承受。
四、把握中西文化差别
(一)学习和了解外来文化
广告作为文化宣传的载体,触及到的文化层面众多。关于广告创意人而言,除了要对本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理解之外,尽可能多的理解国外区域的文化构造也十分关键。只要对多国文化的了解,才干使设计出来的广告能够跨区域的传播,到达无地域限制,完成广告传播的大区域化以至是全球化。
(二)防止触及敏感文化
广告中触及的文化是一种具有明显地域文化差别的特殊文化。在构思广告创意的时分,关于较为敏感的文化层面应慎重选用。为了保证广告创意不会触及到天堂传统文化,应该在广告创意的人才装备方面,增加具有跨国学习、工作经历的专业人士组成的参谋团来把关,将可能触碰到敏感的文化、宗教层面的构思点在广告开端传播之前就做整改,防止广告所可能惹起的文化抵触。
(三)合理应用中西方文化差别
固然广告创意中的中西文化差别是惹起争议广告呈现的导火索,但中西文化差别并不一定是广告构思过程中的消极要素。避开宗教、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等不容亵渎的东西,若能合理把握住中西方文化各自的特性,“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将华夏文化的颜色融入到西方的广告创意中,或者把西方的一些观念合理的运用到中方的广告创意中。这些关于构思的的开辟创新、给受众以新颖感而言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从而到达中西方化互相浸透、互相交融的良好效果。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论文 篇3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奢侈品商标翻译的影响
奢侈品主要来自西方国家,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中西方的人们对同一语言信息的理解也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同样,深为某一群体喜爱和欣赏的信息未必另一文化群体会青睐。因此,好的译者在奢侈品商标翻译过程中必须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奢侈品商标翻译的影响考虑在内。
1.1、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
罗素曾说过若把中国文明和欧洲文明进行比较后不难看出,中国文化的大部分内容在希腊文化中也是可以找到的,但人类文明中的另外两个元素:犹太教和科学,在中国文明中是找不到的。事实上,中国是一个缺乏宗教的国家,不仅上层社会中没有宗教,对于全体人民而言,也同样没有。罗素的话不无道理,在一定程度上说,古代中国人没有宗教,也没有科学,原因在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是阴阳意象思维,只关心现象世界是具体“怎么样”,关心事物的功用,是经验感性的思维,造成了中国无宗教,无科学的文化性格。这种思维方式是经验总结式的思维方式,停留在现象表面的思维方式,即意象的思维方式。西方是因果逻辑思维,更关心现象世界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关心事物的抽象本质,是超验理性的思维,造成了西方有宗教,有科学的文化性格。这种思维方式是注重因果逻辑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进行奢侈品品牌翻译时就要考虑这一差异。比如,法国的服装品牌Chanel有着众多西方奢侈品品牌的一些共同特点,一个是以其品牌的创始人的姓氏命名的,另一个是以其产品的高质量和独特性而闻名的。这反映了西方人的逻辑分析思维方式,也就是他们在创造品牌和接受品牌时,更多的是考虑产品本身的质量和特点。而中国人的直觉感性思维方式导致中国人在接受和认可品牌时,不仅考虑产品本身的质量和特点,同时也会考虑品牌名称给人带来的感觉。Chanel品牌的常见中文翻译有两种:“夏奈尔”和“香奈儿”。笔者认为后者更受中国消费者的欢迎,因为“香奈儿”既保留了洋品牌的神秘色彩,同时又给人以遐想的空间。
1.2、审美意趣差异的影响
美,其实是人的一种心理感觉。美感是审美主体在对审美客体的观察中,通过以直觉为起点的知、情、意心理因素的综合性心理活动,而产生的情理交融的精神性愉悦。“美”是对应事物的“真”、“善”和谐统一所产生的情感理想状态,这对于中西方民族来说是统一的。但中西民族的美感心理结构是不同的,中国人更多表现为美善统一,西方人更多表现出美真统一。也就是说,中国人的审美在情,美善统一,心物和谐;西方人的审美在形,美真统一,形式和谐。中国人都喜欢吉祥、如意,不管做什么事,都希望图个吉利。因此,奢侈品要想打进中国人的生活圈子,对商标的翻译就一定要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尽量使用具有美好内涵而又高雅别致的词汇。比如,法国化妆品牌LANCOME的中文译名为“兰寇”就顺应了中国消费者的审美情趣。LANCOME这一名称来自于法国中部的一座城堡LANCOSME。由于这座城堡周围种植了很多玫瑰,充满了浪漫的意境,于是玫瑰花就成了兰寇品牌的象征。中文译名“兰寇”二字均是对植物的命名“,兰”可以给人兰草一般高贵的芳香感,香气清幽而淡雅,让人情不自禁地迷恋和沉醉在其香气里。“寇”则让人联想到含苞待放的豆寇花,继而联想到体态优美、妩媚多姿的少女,会让中国消费者产生绝美的联想。这么高端又上档次的译名,怎会不让广大女性消费者心动呢?不难看出,在中国,译者在对奢侈品牌进行翻译时,只有使用有那些有内涵又符合中国消费者群体审美心理的译名才能使这些商品备受青睐。只有当译名点成功地燃了消费者内心对美的追求欲望,并与消费者的审美意趣近乎一致时,才能彻底激起他们内心的购买欲,并将欲望付诸为行动去购买,从而为从事奢侈品经营的商家们带来一笔笔丰厚的利润,同时为企业塑造品牌形象。
1.3、价值观念差异的影响
价值观念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部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判断标准和价值取向。由于中西方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同,因此而造成了他们价值观念上的不同。比如,欧美国家更重视个人主义。而由于儒家思想长期对中国的影响,在中国,中庸之道、谦虚、不重竞争和团结等则更受重视。并且,中国人很重视“面子”。“面子”文化是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之一。事实上,面子文化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消费行为有着极深的影响。很多中国消费者把奢侈品当作他们身份及品位的象征,并因此而产生购买行为。因此,译者在把奢侈品品牌翻译成中文时,要尽量使用能代表一定身份地位并具有积极语义的词语。比如,瑞士的手表品牌Piaget一直遵循着“精湛技术,时尚创作”的品牌风格,每一件作品中都将精湛的工艺与无限的创意融入其中,将腕表与珠宝的精湛工艺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文译名为“伯爵”(欧洲国家对贵族的称乎),这既突出了该品牌高端的技术和时尚的创意,又会让消费者感觉到其浓浓的贵族韵味。这一译名牢牢地抓住了中国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时的心理,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也将“伯爵”其成功地打入了中国人的“面子”市场,成为一张象征身份的“黄金名片”。
1.4、词语文化内涵差异的影响
语言既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文化载体。因此,有些词语在中西方文化中蕴藏着迥异的文化内涵,能让人们联想到特殊的信息。例如,西方人对狗情有独钟,他们不但将狗视为宠物,还认为狗是人的忠实朋友,对狗倍加爱护。从英语的下列词汇中可以看出:“Heisaluckydog”(他是个幸运的人),“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它们都含有褒义。而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人们对狗是贬多褒少。在汉语词汇中也多含贬义,如“狗腿子”、“狼心狗肺”等,多表示“龌龊”、“厌恶”、“鄙视”等含义。在西方文化中有爱狗的传统,而中华民族则崇敬龙。比如,在中国就有“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等这样的词汇,其中“龙”的含义都是褒义的。“龙”在我国历史上还曾被作为帝王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里“龙”的含义恰恰相反,根据《圣经》里面的描述“,龙”是恶魔,是象征邪恶和恐怖的动物。法国的珠宝奢侈品牌Boucheron的中文译名宝诗龙就很好的诠释了其品牌风格“古典优雅、精细考究”,也是很好地利用了“龙”这一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的一个典范,从而使中国消费者对该品牌一见钟情。德国汽车品牌BMW的中文译名“宝马”同样利用了词语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化中,宝马有日行千里之意,象征着该品牌车经久耐用。中国消费者很容易将汽车性能与宝马的特性联系在一起,从而爱上该品牌。再有,汽车品牌“Hummer”(“悍马”)也将中华文化的特点考虑在其品牌汉译中。“Hummer”的英语意思是“蜂鸟”。在西方文化中,蜂鸟的翅膀被视为需要一直不停的拍动才能飞行的物体,一旦停止煽动就会很快的死亡。因此被人们视为一种永不停歇、顽强不屈的崇高精神。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蜂鸟却没有西方的那种文化蕴含,自古以来就赋予“千里马”一种吃苦耐劳的高贵品格。根据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译者并没有把“Hummer”译为“蜂鸟”,而是巧妙地将其译成为“悍马”。“悍”字容括了其持久耐用的特点,而“马”字又会让中国消费者联想到驰骋千里的骏马。这样的译名既体现了该品牌浓厚的中国文化信息,也让其备受消费者的青睐。
二、奢侈品商标翻译原则
根据“功能对等”原则,为了消除文化差异从而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译者在进行奢侈品商标翻译时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努力创造出既能体现原文语义又展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由于不同的语言象征着不同的文化特点,译者要最大限度地将源语文化进行还原。第二,当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时,译者应优先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方法对原文的语意和原文化特色的还原。第三,当形式的改变还是无法还原原文的意思或反映出其文化特质时,可以采用“重创”(实际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的一种翻译方法)的方式来解决文化上的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层面上对等的效果。
三、结束语
在奢侈品商标的翻译中,中西方由于思维方式、审美意趣、价值观念和词语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差异是在所难免的,因此,译者想要跨越文化差异,使中国消费者接受并喜爱商标的译名,就必须依据文化差异进行适度的、灵活的调整来解决。根据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译者应力图实现最自然和贴切的文化信息对等,充分把握原语和目的语文化内涵。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从而了解文化上存在的差异并在翻译时进行调整,最终在目的语中找到对等的语言表达方式。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论文 篇4
一、学习语境差异有助于中西方文化交流
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加强自己的语境意识,对不同语境的文化背景要加强学习,对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以及意识形态等都要有一定的了解。而且也要特别注意汉语文化和外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要以互相尊重为前提。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报以一种虚心、宽容的态度。不能仅以我国文化为尊,还要秉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对别国的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等进行学习和思考。在跨文化交际中也不仅仅只了解语言的字面意思,还要深入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才促进中西方交际。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下的语境因素
(一)中西方文化的语境因素
政治文化,历史文化以及社会习俗都会在语言中得到体现。一个词汇在一种文化里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然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可能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要特别注意这种差异。比如,由于英国的地理环境比较特殊,西风盛行,所以,在西方人的文化里,西风就代表了丰沛的雨水。在著名的诗篇《西风颂》中,英国诗人雪莱就把西风和对自由的理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联系在了一起。然而在中国文化中,西风就是寒冷、凄凉的象征。又比如,在西方文化中,龙是邪恶的象征,但是在中国文化里,龙却是吉祥的象征。
(二)中西方社交的语境因素
我们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着语言,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相关的社会环境。对于社交语境,我们可以理解为谈话双方所处的客观环境。在交际场所,由于交际双方的身份特征、地位或者两者之间的关系等原因,不同的语言也有着不同的内涵。例如,中西方文化对“狗”就有着不同的认知。在西方文化中,狗是他们忠实的朋友。正因为如此,在英语中就有着许多与狗相关的短语,而且这些短语大都有积极正面的含义。但是在汉语文化中,与狗相关的短语或者成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狗腿子、狼心狗肺等等。除此之外,在中国文化交际中,“你辛苦了”一般表达对对方的理解、鼓励等。但是,如果把这句话直接翻译成英文就会产生另外一种含义:你的能力有限,所以这份工作做起来一定很累吧。这就传递了一种侮辱对方的意思。
三、中西方语境差异对交际的影响
由于在中西方文化语境上存在着这些差异,跨文化交际中也就产生了许多交际方式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隐私认知的差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集体意识比较浓。讲究团结和互助,因此,人们的隐私意识比较薄弱。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人在见面打招呼时就习惯于询问对方的家庭及工作情况,并且把这当做一种礼貌地关心。但是西方文化讲究独立性,也非常注重隐私,家庭及工作情况都属于个人的隐私,如果见面问别人这些问题,就会被误认为是对他们的不尊重。在中国,街坊领居之间见面常会问“您吃了没?”“去哪儿啊?”这样的问题,表示一种关心。但是在西方国家,见面时就问对方吃了吗,会被对方误认为是你要请他吃饭,而问您去哪儿,则会被对方误认为你在打探他的隐私。
(二)时间观念的差异
由于地域的不同和文化的影响,中西方的时间观念也不一样。一般来说,中国人的时间的概念相对较模糊。比如在交际中,我们常说“慢走”“请慢用”等等;在赴宴或者参加聚会时,中国人也很少会准时到达。但是在西方文化观念中,时间就是金钱。他们一般都会提前预约,而且一旦约定就不会轻易改变,否则,就会被视为粗鲁的表现。
(三)称谓语的差异
中国人会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地位来称呼对方,以示尊重。比如称德高望重的人为前辈;还有的会以对方的职业来称呼,比如赵老师、王医生等;晚辈对长辈则称叔叔、阿姨;对于平辈则称呼大哥、大姐等。但是在英语社交中,人们很少会用到亲属称谓,他们主张以人名相称。不论是男士女士,还是长辈晚辈,称呼对方的姓名都不是一种失礼的表现。
四、结束语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中西方的交际活动中,要考虑到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因素,以便能够正确地理解对方的意思,避免误会。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正视中西方的这种差异,增进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误解。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论文 篇5
儒教、道教、佛教作为中国传统的三大宗教,对中国人的思想内涵以及行为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基督教作为西方主要的宗教,深刻的渗透进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文化。中国和西方的宗教思想文化有很多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也会对中西方人类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中西方宗教文化主要思想
有很多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可实际上,儒家思想已经渗透进了中国人生活方式、为人处世、精神气节等各个方面,成为独特的“中国特色”。这是使中华民族区别与世界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中国判断事物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说话做事的原则,所参照的基本上都是儒家的教条。儒家所提倡的主要是“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以成为“谦谦、温润如玉”的“君子”为人生目标。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主要以《道德经》为范本,道德经的第一句话就是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其中包含了“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老子还提出了“道”,通俗的讲就是自然法则、规律。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这是中国朴素的自然辩证法的萌芽。
佛教本发源于印度,后来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影响。佛教体系是以因果报应为主要理论依据,构建了西方极乐世界,十八层地狱等形象,将人间认为是有苦有乐的二重空间,即人在人间是要受苦的。人前世的冤亲债主与积德都会影响今生,而今生所做的事也会影响下一世,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基督教的理论依据是“原罪说”,人生来是有罪的,因为亚当与夏娃偷食禁果产生了人类,人类生来有罪,于是人这一生就是要赎罪,人总是不经意间伤害别人,所以要克制自己。基督教认为爱是传递的。
二、中西方宗教文化对人类思想的影响
儒家学说虽然不是宗教,但是对中国人却有着宗教的作用。实际上,儒家思想已经潜移默化的渗透到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荣格用集体无意识的理论证实了传统文化、修养、气质蕴藏在民族的潜意识里,并世世代代遗传下去。儒家最经典的就是儒家的天命思想。它重视道德的完善,渴望人们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将成为谦谦君子作为终身目标。那么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呢?就是要通过反省自身,正如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②2反省是途径,那么标准就是“仁”“礼”“信”“忠”,顺序则如《大学》中所讲:“格物致知,诚其意,正其心,修其身,齐其家,治其国”。③通过反省自身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儒家知识分子的毕生追求,那么天命思想对于劳动人民更多的则是上天对于个体命运的影响,比如人们对于算命卜卦的热情,见了神佛庙宇就烧香跪拜,都是儒家的天命观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
道家最主要的观点就是“自然”。什么是“自然”呢,自然就是事物本来的样子,事物发展的规律。老子创造性的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将世间万物都分成了阴阳两面,即平衡。这个思想对于中国人的审美情操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中国的故宫、四合院、紫禁城,都讲究对称美。但道教总是给人一种误解,是由于他政治上的主张“无为”,被人们认为道家思想是消极避世的,尤其是在儒家思想积极入世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明显。实际上,无为只是一种手段,而自然才是目的,自然也可以理解为和谐、平衡。比如人类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填海造陆,毁林开荒,将原本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霸占,以至于他们走投无路物种灭亡,这就是人类与自然界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所造成的后果势必会危及人类自身的安危。所以,“自然”“平衡”“和谐”是一种智慧,只有用“无为”的手段让世间万物保持他原本的状态,顺着自然规律的轨迹发展,才能始终达到平衡,才能永久保持和谐。
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固有的儒、道文化及民间习俗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从佛经中可以看出,佛教倾向于让人们了解佛教发源的历史,在《地藏经》《心经》《普门品》《僧伽吒经》中都首先说明了菩萨的经历,成佛的历史,来劝诫人们,想要去往极乐世界,就要一心向佛,不怀疑佛,按照佛教戒律办事,积德行善。佛教倾向于让人们“自救”,“菩萨”通过佛经告诉我们的只是方法与途径,重要的还要靠自己去拯救自己。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让人们在做坏事的时候想到这种行为所产生的报应后果,所谓“佛畏因,人畏果”。对于克制自己的邪恶念头和行为有一定的作用。
由佛教反观基督教,更多的是对上帝的存在的深信不疑与绝对虔诚,圣经第一句话就说:“神创造天地”。神说:“要有光”便有了光,有了黑夜和白昼,便分开了。进而有了这个世界,有了一切,有了人。”在基督教思想中,神就是至高无上的,是创造了一切的神。神主宰了人的命运,而佛教却是把主宰命运的权利给了人本身,佛教中的菩萨在之前也是人,只是是经过了涅槃的人,给人一个向往的信念;而基督教直接就将人看作是被神主宰的,一切听从了神的便是顺利的光明的——“神之道而遵守的人有福”,背离了神的便受苦,人的依靠就是神。这是佛教和基督教精神的重要区别,一个靠自己,一个靠神。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论文 篇6
一、效法欧洲的办学体制
1.优胜劣汰
船政学堂开近代中国官方与海外合作创办精英教育之先河,突破传统以圣人遗训为主导的价值取向,主讲洋文和造船驾船技艺,校规严苛,奖优罚劣。学堂学制五年,教材悉数来自外国原版,学生入学起就要过语言关,他们从最基础的算数、物理等自然学科开始就要架构与语言学习同步的西方认知体系,考核频繁而严格。学堂规定“:每三个月考试一次,其学有进境考列一等者,赏洋银十元,二等者无赏无罚,三等者记惰一次,两次连考三等者戒责,三次连考三等者斥出。其三次连考一等者,除照章奖赏外,另赏衣料以示鼓舞。”学堂随时淘汰后进生,以首届为例,前后学堂共招生205人,仅72人毕业。但船政毕业生爱国图强,学贯中西,致力于实现中国近代的“海国图梦”。在晚清办学的40余年里,与世界时局相对应的管理机制一直贯穿着船政的育人历程。
2.洋师贤教
优胜劣汰制度不单应用于学生,也适用于教师。在左宗棠的力荐下,船政学堂聘请曾任法国海军上尉的日意格担任正监督兼首席技术指导。他在亲自回国购买设备之际,高薪聘请法籍教学管理人员、教员、技术员和技工,随后又有一批英国专家来华任教。船政学堂采用西方合同的形式明确对洋教习的奖惩条例,使他们成为中国大地上最早的国际合约履约人。洋教习行使责任制和导师制职责,学堂对教工执行绩效考核。对于循循善诱、成绩突出、令学生诚服的外籍教师,学堂予以续聘并授以官禄。对于目无法规、辱虐学生、工作不力的洋教习,学堂果断按规范终止其聘用合同,以儆效尤。在近代化的管理制度下,洋教习不仅有条不紊地教会学生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还幽默而直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年轻人大声说出自己的见解,新奇活泼、知行合一、触类旁通的西式教法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
二、师夷民生的留学泰西
1.高端深造
“泰西”是明清两朝中国人对西方世界的统称。1877年沈葆桢排除万难,为船政学子创造了留学西洋的机会。留学监督日意格带领30名毕业生抵达欧洲,其中18名前学堂学生前往法国,12名后学堂学生赶赴英国。早在1872年至1875年间,就有120名平均年龄仅12岁的幼童留学美国,他们大多心性稚嫩,很快被万花筒般的国度吸引,全盘美国化。船政留学生年龄大约20岁,有相对成熟的价值判断,外语和专业功底扎实,具备胜任留学任务及成为国家栋梁的充分条件。经过中国首位驻英公使郭嵩焘的争取,严复、萨镇冰等六人获得到当时世界最高海军学府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深造的机会,刘步蟾、林泰曾等六人被派往英国舰队见习。留法学生则进入各类高级技术学校、兵工厂和大型船厂,其佼佼者还游历欧洲其他国家。船政先后派遣111人留学泰西,他们触及多个领域,见证并参与最先进的生产方式,成为最早用旷达的国际视野推动中国近代化的群体。
2.关注社会
1877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述“:军舰不仅是大工业的产物,更是大工业时代的缩影。”与之不谋而合的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向欧洲派遣的留学生在学习军舰制造和驾驶的同时,也在细致体察大工业背景下的当地思想和民俗。严复早在1878年就完成手记《沤舸纪经》,分析成就英法富强的社会根源,他还常与郭嵩焘探讨中国落后的症结,比如严复提到“西方人筋骨皆强,中国不能”,其原因在于西方国家重视体质锻炼,中国学生只关注学习,通过借鉴西方教育之长,可以改良中国人的身体素质。魏翰在法国学习造船之余还研读了西方人文科学,成为中国首位欧洲法学博士。陈季同在巴黎自由政治学堂深造期间被举荐到驻法公使馆任职,他将自己耳濡目染的东西方文明进行淘洗和沉淀,用飞扬的才情和独特的风采宣传祖国,让欧洲全新认识中国人。
三、传播思想的创刊译作
1.西学救民
学成归国的船政学生不局限于军事救国,还为政治改良和国民启蒙作出了卓越贡献。甲午战争后,他们中的幸存者满腔愤懑地意识到,中国与日本几乎同时开始近代化军备建设“,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也发端于同一年代,清政府惨败的原因在于没有从根本上改革思想,几十年来的“中体西用”已不能满足改写大清命运的需要。严复兴办《国闻报》,强调平等,普及新知,主推以民智、民力、民德为核心的“三民主义”,翻译《天演论》、《法意》、《原强》等著作,逐渐形成“严译西学体系”,向国人宣传西方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罗丰禄的译作《海外名贤事略》以西洋格致为体,服务于中国的外交事务。为了广开民智,船政学堂法语教师王寿昌口译名著《茶花女》,国文精妙的学者林纾整理篇章。一经出版,茶花女为爱执着、无畏世俗的西方凄美故事就风行海内,深深感动了东方读者,这部第一次由中国人译介的西方小说,在近代文学翻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矫正观念
担任驻欧公使馆官员的十余年里,陈季同不仅显现出极深的法文造诣和过人的外交才华,还竭力破除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和歧视。他向法国上流社会介绍中国,将自己多次演讲的内容编辑为《中国人自画像》。该书首次从中国人的立场出发,描绘出一个美好的国家,让巴黎各界对中国丰厚的文化底蕴产生浓厚兴趣。此后陈季同的《中国人的快乐》和《吾国》等作品也相继问世,并被译为英语、德语等多种文字,远播海外。他率先将中国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译成法语,让中华民族理解幸福的方式淋漓极致地展现在西方人面前。1897年陈季同在上海创办《求是报》,翻译并连载《拿破仑法典》和《法兰西民主国立法律》,营造通过宣扬西方律法来优化社会制度的文化阵地。无论是中学西传,还是洋为中用,文化使者陈季同始终都在努力地冲破保守思想的桎梏,为近代中国谋求改革之道和国际话语权。船政精英的共性在于他们最先接触了中国官方“引进来”的系统化西式教育,由于他们价值观形成的青少年阶段是在本土度过的,又学习过中国传统的儒家典籍,他们有改变国家贫弱命运的远大抱负。他们还是中国最早“走出去”目睹西方近代化,并探究其社会内因的人。他们走在了时代的最前列,将所见、所学、所忧、所盼用独特的行动表达出来,要么恪守海防、视死如归,要么投身工业、科技救国,要么启蒙思想,文化兴邦,他们所选择的方向,在中国历史变革的关键时刻,都是通往进步和光明的。尽管当时跨文化交流不如暴力强权的影响来得猛烈,但它的内涵是以人为本的,正如一颗颗种子,在个体、民族乃至人类内心落地生根,慢慢萌芽,凭着顽强的生命力开花结果,经过岁月的洗礼长成参天大树。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论文 篇7
摘要:
中西文化差异较为明显,因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生长和生活,思想意识和相关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也不尽相同。这样的现象形成是因为不同的地理环境、物质生活环境造成的民族差异,文化差异、性格差异、民族差异对于事物的看法都会有不同。这些方面上的不同,造就了不同国家的人在旅游过程中旅游消费观念也不尽相同。针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实际分析,探究其旅游消费行为特点,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成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就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做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旅游消费行为;影响关系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多样性也同时造就了不同的价值观和消费观,这样的文化差异的形成也是多种多样的,与中西方不同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基础上,中西文化差异同时造就了不同的人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看法不一。只有深入剖析中西文化差异形成的根本影响因素,进而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对于人们旅游消费观念有怎样的影响,才可以更好地分析出这样的文化差异和旅游消费观念对于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一、中西文化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简析
(一)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因素
我国地大物博,造就了很多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民俗特点,对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都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国家尚且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从世界的角度来讲,更是有多种丰富多彩的文化。而这些文化的形成,最根本问题就在于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下。人类文明的发展是离不开物质影响的,物质生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提。所以,一个地区中,对文明产生最大影响的就是人们所处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在这样的环境前提条件下,不同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也就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与民族相应,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相符合。最基本的文化差异的根本影响因素就在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对文化的孕育、人们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总而言之,人们生活在自然条件中,离不开自然条件,因此文化的形成,文化差异的出现,最根本的影响因素就是来自自然环境。
(二)中国自然环境特点对于文化的影响
中国土地辽阔,物产资源丰富,三面高原一面海,相对较为闭塞。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影响下,使得农业、畜牧业等发展十分迅速。人们依靠着农业和畜牧业形成了一种安稳的生活形态和社会形态,大江河流和大陆内安全的自然环境给了古代中国人一种安全感,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这些自然经济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更为向往安宁,古代中国人自古就看重家眷亲朋在一起,对于长期聚居十分看重,乐此不疲。这样的文化形成也与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稳定,自给自足,地理环境的稳定,人们就想着在这样的稳定条件下进一步获得与亲友在一起的稳定。如果人们的社会飘忽不定,农业、畜牧业和传统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因为大陆内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原因,如果不持续发展农业,人们就会面临着生活岌岌可危的情况。所以,古代中国人形成了安稳的民族思想和文化,喜静不喜动,喜稳不喜变,与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西方自然环境特点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源头和初始是古希腊文明,发源于地中海。海洋赋予了西方人浪漫和勇敢的文化精神,西方文化中面对海洋总有着与生俱来的征服欲和探索欲。西方人用坚毅和勇气,在海洋文化中夺取一席之地,在飘摇不定中试图征服大海,获得安稳。即便没有安稳,他们也可以从大海中利用勇气获得暂时的安全感。西方文化几乎离不开海洋文化,就是因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就是在海洋,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海洋。人们向往着安稳,但他们必须要用勇气去海洋中为自己争取一席之地。在海上飘忽不定的海风动摇着西方文明,然而西方文明想要屹立在人类文明中,就必须要征服海洋。西方人的勇气和果敢,造就了辉煌的西方文明,这些都是因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就是离不开海的。这些勇敢和刚毅,是地理环境造就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如果他们面对海洋的不测退缩的话,文明就会被历史淘汰。这些必须勇于进取的精神,才让西方文化走出海洋的束缚,走向历史的舞台。
二、中西文化差异在旅游行为方面的影响简述
(一)中国文化对于旅游行为的影响分析
中国所在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辉煌的东方文明,地大物博,厚德载物。中国人的文化中,既能保持自己的文明,又能承载其他文明的辉煌。中国自古以来都崇尚安稳,“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样的思想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安稳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安稳的文化,就现今的旅游数据方面看来,排除经济条件影响问题,中国人对于旅游的热衷显然低于西方,且在旅游消费方面也相较西方各国家旅游消费人均较少。这样的差距也恰好反映出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比起旅游,更为热爱在自己的小家庭中和谐相处。同时,中国人对于旅游的需求心理、审美要求、习俗要求都不尽相同,例如中国人对于旅游方面的需求心理比较崇尚安静,崇尚循规蹈矩的观光和体验。在审美方面也是如此,中国人旅行更习惯到处看看,领略不同的风格,体验不同的人文,缺乏冒险旅游心理,对于复杂性和多样性都有着较低的需求。笔者曾在欧洲留学和工作多年,深切感受到中国文化在旅游消费方面的影响。例如,中国人出门基本很难适应国外的饮食习惯。无论短期旅行或久居,中国人依然坚持吃中餐。但西方人却抱有好奇心尝遍当地美食。而在旅游消费占比很高的酒店选择中,中国人也抱有传统的消费观念,看重酒店的星级和设施环境。而西方人则早已接受了青年旅舍、交换民宿等多类型住宿。
(二)西方文化对于旅游行为的影响分析
西方文化造就了西方人勇于探索、勇于尝试和勇于冒险的特点,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再加上西方国家经济相对发达一些,在旅游消费上的花销相对较大。在旅游消费行为方面,西方人更推崇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旅游行为,简单的观光和体验无法满足西方人的旅游消费行为需求。西方人往往具备着热情、主动和不畏艰难辛苦的特点,更喜欢一些具有刺激性、彰显个性的旅游项目,他们对于旅游需求心理更为倾向于刺激、激烈和彰显个性等方面。西方文化背景下,对于旅游行为也有着与中国人不同的需求,中国人更喜欢静态美,喜欢安静的观光和人文体验,喜欢美感性较强的事物。然而在西方人的旅游需求中,他们更喜欢一些惊险、刺激和全身心投入的项目,更能彰显自己的个性和勇敢。对于中国人而言,西方人旅游行为可能毫无美感可言,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旅游可能毫无感受可谈。例如,在北美、澳洲极受欢迎的帆板或冲浪运动,在海洋条件绝佳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却是国人无人问津的水上运动,而不远万里前来三亚参与甚至是经营帆板冲浪运动的至今依然是西方人。与此同时,中国人热衷于在世界各地的“网红景点”“网红餐厅”“网红酒店”拍照打卡。然而在旅游消费方面,因为与中国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完全不同,人们的消费习惯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和要求。同样是旅游购物,外国游客喜欢买一些自己觉得新奇,能体现异国文化的纪念品。而中国人的旅行消费则对物品的品牌价值看得更重,去法国买LV、去美国买耐克、阿迪。旅游开发需要有计划和目标的开展,要有的放矢,才可以进一步将旅游开发利益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要抓住中西方差异文化特点,从习俗习惯、风土民情、消费观念和对旅游需求心理方面开展相应的旅游开发工作。
结束语:
种种不同的旅游消费习惯归根结底是源于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进步需要汲取,发展需要交流,我们欣赏中外旅游之间的差异,兼收并蓄,旅游生活才能展现出另一番美好。对于旅游业来说,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国际旅游消费体制机制,可能需要结合中西方旅游消费的模式特点、旅游消费文化差异开展更为精准的个性化服务,从而进一步提高游客对于旅游的满意度和旅游消费的多样化。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论文 篇8
摘要:本文对中西文化的主要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 从中总结得出了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即: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道德观念方面的差异、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四个方面, 并对它们进行了细致分析, 进一步阐述了四种主要差异对中西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中西文化; 差异对比; 影响;
要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研究, 首先要对“文化”这个概念进行深入地理解。众所周知, “文化”的涵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其中, 广义上的“文化”涵盖面十分广泛, 它指人类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有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人类创造的各种各样的物质文明的总和, 它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而精神文化是指人类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狭义上层面上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这种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机构。“文化”所涵盖的内容很多, 它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在本科专业英语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都应对中西文化有深入的认识, 才能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
1 式上存在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首先表现在中西方人在思维模
思维方式的含义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换句话说, 思维方式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民族文化中最深层次的部分。日常生活中, 我们可以这样形象地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螺旋结构型的, 而与此不同的是, 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直线型的。反映在日常交际中, 这种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则具体表现为:中国人喜欢以隐晦含蓄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意思和想法, 而西方人则较喜欢以直白的方式来进行传意。对于中西思维方式的主要差异, 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第一为利义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交往中, 西方人重利轻义, 中国人则相反, 重义轻利或利义二者兼顾。第二为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关系。中国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 而西方人则强调个体性和分析性。差异之三是中西方的感情表达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差异之四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极具意会性, 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极具直观性。比如我们在文章或生活中喜欢用暗示, 或者喻古论今, 这种含蓄的表达需要我们去意会, 正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 这与西方人的直接表达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2 念的差异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其次表现在中西方人的道德观
道德实质上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 它包括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规范与准则。中西方人道德观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首先, 中国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是很少受到异族侵扰的历史, 因此, 中国文化相比西方文化就要更加的稳定, 文化积淀相当浓厚, 理想化的情况相对较多。而与此不同的是, 西方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长期地受到蛮族的侵扰太多, 从而各种外来文化会不断地融合在一起, 文化历史沉淀较少, 故其现代化的程度较高。其次, 从道德观念上看, 中国人强调中庸之道, 并以此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 相比之下, 西方人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他们坚信, 只有竞争, 优胜劣汰, 人类才能得以生存下来, 注重个人的不懈奋斗和积极进取。再次, 从道德思维和模式上看, 中国人偏重个人的感性经历, 即个人的情感领悟和体验, 注重经验的习得, 而西方人则注重理性思辨, 即强调以论证的、辩证的思维来看待人和事。
3 念的差异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再次表现在中西方人的价值观
西方强调个体主义, 而东方则强调集体主义。从中西方的哲学起源来看, 自古以来, 中国人奉行的哲学观是“天人合一”, 这正是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产生条件。而西方哲学观里的“天人相分”即把大自然与人类对立起来, 这就为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由此, 中国人崇拜集体主义, 而西方人则崇拜个人主义。
长期以来, 中国人一直都持有“大一统”的理念, 随着历史的演变, 封建社会的这种“大同”“统一”的思想和观念逐步演化成为如今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与中国不同的是, 西方的文化是一种高度融合性的、兼容并蓄的文化, 有极强的现代感。既然西方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 那么, 是比较注重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多样性的, 强调多元论。在现实生活中, 这种文化的多元性集中体现在西方人的自我为中心及自主独立的行为方式上。在中国, 人们都强调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强调集体利益至上的原则, 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 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 而在西方国家中, 人们强调个人利益至上的原则。这些都是中西文化中价值观念差异的一个侧面。
4 中差异西上方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中西方人的宗教信仰的
宗教的影响力在西方社会和文化中是极其深远的, 它关系到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里要着重提出的是, 基督教文化在西方国家中的影响力是居于主导地位的。不论是国家政权运转、公共管理, 还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伦理道德、行为方式上都留存有经受宗教影响的痕迹。而中国, 从古至今, 都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虽有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存在, 但宗教对人们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活的影响力比起西方国家来要较小。由于受到宗教的较深的影响, 西方国家形成了许多与宗教有关的习俗。而中国的习俗则主要受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其成分比较多样, 许多习俗是多神论与古代礼仪制度共同影响的结果, 像祭门神、财神和拜菩萨等习俗都属于类似的情况。
5 结语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 了解语言根植的深层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文化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 它包含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具体的和抽象的形式。本文对中西方文化主要差异的四方面进行了对比, 即:中西方人思维模式的对比、中西方人道德观念的对比、中西方人价值观念的对比和中西方人宗教信仰的对比, 简要阐释了两种文化的不同, 并深入分析了四种中西方主要文化差异在各自文化中的具体体现及影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