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说课稿万能模板
说课稿(精选1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寻古探幽》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21世纪亟需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本课学习内容的设置紧贴这一时代的脉搏,以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为“综合探索”课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在研究性的学习中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寻古探幽的学习过程可设计为三课时进行,它融以下个学习领域为一体:
融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美术学科内的融合(第一课时)。
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前到阅览室、图书馆或者通过上网查阅画像石、画像砖的有关资料,课上互相进行交流和探讨。在查阅、记录资料、短剧表演和评述作品中提高视觉感受力以及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养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态度。
融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美术学科内的融合(第二课时)。
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欣赏评述,了解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瑰宝——画像石、画像砖的基本知识后,运用阴线刻、仿制一块画像转。在画、刻、雕、拓的过程中感知泥材特有的质感,体验造型的乐趣,并进一步去理解线条、形状、空间、质感等基本的造型要素。
融人文地理、摄影、文字撰写、手抄报编辑为一体——美术与其他多学科间的融合(第三课时)。
先把学生分成4-6人一组,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或参观博物馆,或采访民间的收藏家,或考察探寻当地的文物古迹、名胜风景,并采用拍照、设像、手绘线条、文字记录等不同的手段记录好探寻的来龙去脉。返校后每个小组创编一份以保护文物为主题的手抄报。
1. 教学目标
a. 体验与发现:通过考察当地文化古迹,探访民间收藏家或参观当地博物馆的方式寻古探幽,与古老文明对话,鼓励学生对未解之迷大胆设想和推测,用汇编考古手抄报的方式传承家乡的文明,增强保护文物的意识。
b. 实践与创造:运用阴线刻、凸线浮雕等艺术手法,动手在泥板上绘刻、仿制一块画像砖,感知泥材的质感,体验造型的乐趣,提高造型能力。
c. 欣赏与评述:学生通过查阅画像石、画像砖的资料,课堂上交流收集到的与画像石、画像砖有关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在评述作品中提高视觉感受力及语言表达力,养成崇尚文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学习态度。
2. 教学内容
画像石、画像砖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每一幅画里都浓缩着一个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可以说涉及古代人们生活劳动、衣食住行、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凝聚着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和质朴的风土人情,其中的龙、凤、马、鱼、鸭等动物的造型具有鲜明的装饰性,同时又不失神态的逼真。人物造型反映了古代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具有运动感和节奏感,可谓“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它们会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文化情景,充分挖掘并利用好当地的文化资源,让学生置身于身边见得到的古文化瑰宝中探寻、对话,从而引起情感共鸣,激起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珍惜、崇尚、热爱之情,并能自觉地投入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继承优良民族精神的行动中去,并且不断反思在现代人的诚信危机与古人路不拾遗的强烈反差中,作为未来的主人应该如何去做?
3. 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所呈现的内容、思想内涵及其艺术风格。
(第二课时)刻制“画像”的方法。
(第三课时)培养崇尚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学习态度,增强保护文物的意识。小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手抄报的编辑常识。
4. 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画像石、画像砖艺术特色的理解,如何正确认识其艺术和考古价值。
(第二课时)对浮雕中的线条、形状、空间、肌理等造型元素的理解和运用。
(第三课时)外出考察活动的组织,学生的安全保护,时间的统筹安排。
5. 建议课时:3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与案例 第一课时
1. 课前准备
教具:制作各种画像石、画像砖的幻灯片。
学具:课前布置学生围绕课本上的范例,收集有关画像石、画像砖的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
2. 教学策略
欣赏、感悟、交流、表演、评述、点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表演的欲望,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3. 教学过程
● 课件导入 创设情境
播放一段讲述历史故事的自制课件(《靳轲刺秦王》画像石拓片加配乐录音)
<创设古朴庄重而神秘的情境,准确诠释古代画像石的内涵。以此奠定整堂课的文化氛围。>
● 提出问题 交流探讨
“通过课后查阅收集的资料,同学们对画像石(砖)了解多少呢?”
可提示对画像石(砖)产生发展的年代、用途、分布地及现状等进行讨论交流。
<增加对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了解及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 寻古探幽 激发兴趣
教师展示不同题材的画像石(砖),学生分小组研究其内容并进行总结归纳。
(反映贵族地主饮食、社交生活的《迎宾宴饮》;反映地方饮食业兴旺、具有小吃风味的《宴饮烤肉串》;反映生产劳动的《渔猎》;反映文化娱乐《建鼓乐舞》;反映历史典故的《荆轲刺秦王》;反映天文星象的《苍龙星座图》。)
● 即兴表演 体验感受
播放电影《靳轲刺秦王》片段,欣赏导演对古老画面的诠释。
<激发学生对古朴而神秘的画像石(砖)重新诠释和体验的欲望。>
活动:每小组选择画像石(砖)反映的某一题材或内容,采取小品、舞蹈、书法、短剧等等形式表现感受古代画像石(砖)的画面所表达的内容。要求分工合理到位表演完整。
<在活动中可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力以及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养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态度。>
● 分析画像 探知风格
教师提供分类画像石(砖)的图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线描、速写画像以及比较鉴赏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归纳画像石(砖)的艺术内涵及风格。
<小组探讨、学生发言与教师适时点拨相结合。>
● 课后拓展 延伸兴趣
试把画像石、画像砖所表现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用手绘线条的方式改编成连环画。
第二课时
1. 课前准备
教具:仿制的画像砖范例。
学具:泥巴、颜料、鸭嘴笔、刻刀或小竹片。
2. 教学策略
感知、体验、实践、展示。
3. 教学过程
● 会徽导入 人文渗透
展示第29届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学生讨论解读“中国印”。教师总结,揭示主题(仿制画像砖)。
● 方法探讨 简单演示
出示一组不同绘制方法及风格的画像砖,学生识别总结(阴线刻、阳线刻,浮雕中的线条、形状、空间、肌理等造型元素),教师进行简单演示。
出示一组局部放大的不同绘制方法的画像砖,学生临摹感受、熟悉材质特点及工具。
● 范例欣赏 制作体验
出示仿制画像砖范例(实例与图片结合)。
提示一般绘制过程(做泥板画稿、刻雕、拓印)。
教师巡回指导。
● 作品展示 赏析评价
选取5-8幅优秀学生作品在展台上展示,其他学生作品均贴挂到教室的墙面上,进行展览,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
● 课后拓展 扩大交流
1. 选取各班优秀作品的拓印版制成画册,在年级间甚至是全校范围内扩大交流。传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2. 选取各班优秀画像砖作品在学校展厅(画室)举办小型展览。
第三课时
1. 课前准备
教具:教师事先收集的地方的文物古迹资料及反映画像石(砖)在生活中运用的资料,手抄报样本。
学具:速写本、钢笔、彩笔、绘图工具、(相机)。
2. 教学策略
体验、合作,多科知识融合。
3. 教学过程
● 走出校园探究
(1) 参观镇上民房上使用的画像砖;参观预制场,向工人了解画像砖的一般制作方法。
(2) 活动组织有序,注意安全。
● 资料汇总
(1) 整理成文,对于不解之迷可以作出大胆的推测。
(2) 图片、手绘、照片均可。
● 编辑手抄报。
展示样报,介绍编报常识(报头、标题、尾花、花边、插图等)。
提供四大画像石、画像砖著名分布地及南通本地区的画像石、画像砖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
要求:手抄报主题明确,风格统一,内容与形式富有创意。
● 成果汇展
选取优秀作品通过橱窗展示考古手抄报。
● 课后拓展
(1) 以探索与创新为题写一篇小论文,争取在刊物上发表。
(2) 设计制作(古老画像砖、画像石生命力新挖掘)。教师提供收集来的与画像砖相关的南通地区的商店门面装饰(如群艺馆附近的店面)、商标设计(谭木匠)的照片资料,画像砖在服装设计、工艺品设计及装饰画等方面运用的图片资料。学生也可自行收集材料,完成一件富有创意的,体现画像砖、画像石新的生命力的作品。
三、教学资料库 1. 画像石
古代门楣、石窟、祠堂、墓室、棺椁等的石刻装饰画。盛行于汉、魏、六朝及唐。内容有历史人物、神话故事、社会生产和生活等。表现形式分阳刻(线条、块面凸起)和阴刻(线条凹进)两大类。作品在结构、造型和线条运用上达到质朴雄劲或生动秀美的境界,是我国一项丰富的艺术遗产,著名的有汉武梁祠画像、河南汉墓画像。
2. 画像砖
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秦代至西汉初期,花项转多用于装饰宫殿府舍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面;东汉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
3. 《靳轲刺秦王》是武梁祠西壁第四层的画像石。
关键人物:略 ;故事经过:略。
4.《迎宾宴饮》
5.《宴饮烤肉串》
6.《建鼓乐舞》
7.《苍龙星座图》
8.《出游》
9.《孔望山摩崖石刻》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舨)《地理》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两方面的内容: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内容联系紧密,脉络清晰,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一定的弹性,课本中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括中已经了解的,加上在此之前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从读图的意义上,培养学生从图中能直接读取地理信息,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这是本节重要的教学任务。这样既巩固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又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达到灵活运用掌握的目的。
②能力目标:
本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学生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到了解海陆的分布,到探索和发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区别,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过程。主要采用组织学生活动的方法,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并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认识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布及大洲轮廓——要求落实在地球仪和地图上
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位置和关系。
二,说教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所以必须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我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电脑直观演示法和气氛高涨的知识竞赛法,先学后教,启发式教学(教师给学生提供资料,包括图片,文字等,让他们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图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分析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在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中,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本节课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因此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乐于探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带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把本课教学过程设计了六个环节: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景
导入本课
4分钟
创设”地球还是水球”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二)
动手观察
探究新知
7分钟
1,师:引导学生旋转地球仪,开展”拥抱地球”活动,观察任何半球是陆地大,还是海洋大最后统计学生
的拥抱结果,从而得出结论。(海洋比陆地大)
2,师:这个结果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认识海陆分布有没有那么容易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认识几位著名的探险家和他们为人类认识世界所作的贡献吧。
3,师: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1,随机地用双手拥抱地球,看看他们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还是陆地。
2,观看展示
3,观察不同的地图
d,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1,展示著名探险家和他们为人类认识世界所作的贡献
2,世界海陆分布图
3,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4,水,陆半球图
5,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海陆分布图
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
学生读图的能力,使学生在使用地球仪,世界
地图中,培养学生分析资抖,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让学生体会人类的认识世界是需要不断的探究和拼搏的。
(三)
观察思考
深入自学
5分钟
1,师:无论是哪个半球,海洋面积总是比陆地大,接下来请学生在图中找出海洋有几种表示方式(海,洋,海峡)
2,师:看完海洋,找们一起来看我们熟悉的陆地吧。(引导学生区别大陆半岛,岛屿和大洲)
学生看图巩固:陆地和海洋的各种表现形式,并回答问题。
l,”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素描图
2,世界地形图
让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四)
师生互动
突出重
点
20分钟
1,师:在地球的广大的海洋和陆地我们可以用六个字含盖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师指导并和学生一起
找七大洲四大洋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太大印北”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及分布特征l,请一位同学带领全班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
2,让全体同学根据世界地图,说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3,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和四大洋相对位置(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向组长和老师求助)
1,大洲,大洋的分布图
2,各大洲大小比较示意图
3,亚洲与欧洲,非洲分界图
4,各大洋大小比较示意图
5,”一笔画世界”组织学生深入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一起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五)
竞赛话动
巩固练习
6分钟
1,设置抢答题:
(1)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排序如何
(2)亚洲和欧洲的界线是什么
(3)七大洲的轮廓大致有什么特点
(4)赤道横穿哪几个洲
(5)哪些大洲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那南半球呢……
2,对各组的表现,作点评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竞赛活动,以抢答形式为主(各组每一成员都可抢答,答对的为本组得分)。
1,所提的问题和答案
2,世界地形图竞赛版,中学生好胜心强,用竞赛的方式,引发竞争意识,这样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六)
小结本课
布置作业
3分钟
1,师:”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引导学生总结,并以板书形式将重,难点内容用彩笔表示出来,巩固本节知识。
2,布置作业:
地理填充图册p12—13
1,总结并记录重点难点
2,记录作业内容并做作业
板书和作业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通过书面作业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以化解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同时通过讨论,课堂练习竞赛活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动口动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合怍和分析探究能力,品尝自主学习的乐趣。本节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我特别注意在提问时问题的目的性明确,尽量避免重复,罗嗦,把能由学生完成的尽量让他们来做。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部分学生缺少自己的创见。
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二,世界海陆分布不均
三,七大洲和四大洋
l,四大洋
(1)洋,海和海峡
(2)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七大洲:
(1)大陆,半岛,岛屿
(2)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各大洲的分界线:
①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
大高加索山(黑海)l和土耳其海峡
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③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④亚,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逍遥游》是庄子的作品,文本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为我们揭示了庄子思想的精髓:逍遥游。这篇课文是编排在鲁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属于讲读课文。
二、说目标:
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数量的名篇”。据此,我设置了一课时内容,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的实虚词、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2、理解《逍遥游》语言特点和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
诵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目标:
了解庄子及《逍遥游》的基本哲学思想,并且辩证的看待这种思想。
三、说重、难点:
重点: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及涵咏体味文本的思想感情。
难点:辩证看待庄子在《逍遥游》中所体现出的哲学思想。
四、说教法:
1、诵读法。古文,必须通过诵读才能培养出一种古文的语感,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诵,学生才能愈来愈深刻的了解文章的内涵。
2、梳理法。对于文本的文言现象,采用分组重点突破,讨论归纳整理的方法进行教学。
3、研讨法。对于文章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哲学思想,可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组研讨进行分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点拨提示,促使学生往深一层想。
五、说学法:
1、预习法。学习一篇课文,预习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知识量大,所需掌握的内容多,不经预习直接听课,学生很可能会不知老师所云者何,听课效果大打折扣。反之,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听课时对文章重难点的把握就会事半功倍。
2、诵读法。“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生学文言文,实际上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读懂文言文。《逍遥游》气势磅礴,寓意丰富,想象奇特,比喻生动,通过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通过诵读、思考、讨论、探究归纳文言知识现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促成学生的有效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3分钟)
马叙伦曾经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足见《逍遥游》之魅力。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近庄子,走近《逍遥游》,去解读一下“逍遥” 的内涵。
(设计依据:《课标》与“教学大纲要求”中提出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媒体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奠定学习散文的感情基调。)
(二)一读文本(学生朗读),疏通字词,整体感知文本。(约5分钟)
明确:
给下面的字注音。
鲲鹏 抟 坳堂 夭阏 蜩 榆枋 蟪蛄 斥鴳 泠然 数数然
(设计依据:课标指出,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应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把握文体知识。通过诵读突破知识目标。)
(三)再读文章(学生自由读),积累并梳理文言知识,归纳总结重点字词句式:(约10分钟)
由于预习充分,在课堂上可给学生少许时间(2分钟左右),整理一下思路,提出难以理解的词句,学生之间分组讨论、交流、补充、订正,相互答疑,老师从旁予以纠正。 明确:
重点实词:志 适 穷 绝 待
重点虚词:其 之 斯 恶
重点句式:
(1)判断句(南冥者,天池也。)
(2)倒装句(彼且奚适也?)
(3)固定句式(天之苍苍,其……?其……?)
通假字:冥—溟 反—返 知—智 辩—辨 而—能 辩—办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合作探究,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自觉归纳整理文言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目标,达到掌握一定文言现象的目的'。)
(四)三读文本(学生诵读),涵咏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庄子思想及写作手法。(约20分钟)
1、 请一位朗诵水平较好的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完成一项任务:在文本中找出作者所阐释的“逍遥”的含义的段落,理解其字面含义。
学生思考、圈画、交流、讨论,然后小组发言,其他小组补充,教师从旁予以点拨,引导学生明确作者的思想情感。
明确:《逍遥游》最后一自然段。
2、怎样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
(五)四读文本,巩固文言知识,深切体悟作者的思想,获得审美体验。(3分钟)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充分把握本文的教学内容,深刻体悟作者的情感,了解作者的哲学思想,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六)小结:(2分钟)
《逍遥游》是作者哲学思想的一种体现。通过这节课的品读分析,我们发现庄子思想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正像于丹所说:孔子负责八小时之内,教我们敬业;庄子负责八小时之外,教我们静心。我们应该辩证的学习庄子的“逍遥游”思想。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但它可以叫我们学会审视。
(七)作业:(2分钟)
写作练习:假如庄子生活在现在……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味庄子“逍遥”的思想,在写作的过程中更辩证地看待作者的思想,同时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逍遥游
庄子
鲲鹏 —— 蜩 学鸠
野马 尘埃
朝菌 蟪蛄 —— 冥灵 大椿 有所待,不逍遥。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 彭祖—— 众人 游于无穷,无所待,逍遥。
宋荣子 列子—— 知效一官者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小壁虎借尾巴》是第二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课文通过有趣的童话故事,描写了小壁虎向小鱼、老黄牛、燕子借尾巴的经过,说明了鱼、牛、燕子尾巴的用处和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文章生动有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向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课程计划》指出,中年级学生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据此,本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
知识和技能:
1、能够正确地观察图画,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和学生的表演,以读为主线,开展研究式和体验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由于学生知识水平有限,生活圈子小,对于一些自然科学现象不太了解。因此,小鱼、老黄牛、燕子尾巴的用途是本课的重点,壁虎尾巴具有保护自己的作用及可以再生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实践。我根据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和自学能力的特点,参照普教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质疑、导学、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教——扶——放”的`导学策略和直观演示的方法,合理的处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1、演示法: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形、声、色的运用与结合,能有效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把课文描绘的内容再现出来,符合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特点。因此在学习三至五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接着通过观看多媒体,让学生理解“摇、摆、甩”的含义,这样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培养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体验式教学法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通过参与,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体验,学生能更深刻的感知文章的内容。因此,本课让学生戴着头饰去表演小壁虎向小鱼、老黄牛、燕子借尾巴的过程,目的也在于此。
三、说学法
学生由年龄小,理解语言的能力比较差,再加上学生交际面窄,他们学习语文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上,我采取了以下方法:
1、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针对本课图文并茂,内容生动,情节多有反复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设疑——朗读——讨论——体会”的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表演,加深理解。让学生在接受信息方面受到影响。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3、加大读的份量。读对于学生非常重要,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培养语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叶圣陶先生也十分重视朗读,他认为:朗读可以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去,“激昂处还他于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可以培养语感,而且理解难以言传的文章韵味。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上课之初,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出示小壁虎的图片,并问学生:小壁虎生来就有一条长长的尾巴,为什么它还要借尾巴呢?让我们到《小壁虎借尾巴》这个故事中去寻找答案吧!接着让学生看书中插图,初读课文。
(二)读演结合,深入理解。
1、寻求壁虎借尾巴的原因。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理清了文章思路: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怎样借——借到了没有。接下来细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师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一挣、难看”的意思。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没有尾巴多难看哪!”的语气。
2、梳理壁虎借尾巴的经过。原因找到了,接下来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抓住“怎样借”重点分析课文,我设计出“从扶到放”的教学程序:学习第三自然段以扶为主,学习第四自然段采用半扶半放的教法,学习第五自然段,以放手让学生自学为主。采取这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就是教给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
这部分主要采用“设疑—朗读—讨论—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注重让学生朗读和表演。
通过细读、品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小动物活泼可爱的内心世界,再加上教师抓住重点词语“摇、摆、甩”,让学生用手势去体会动作,学生更能掌握小动物的特点。通过让学生佩戴小壁虎、小鱼、老黄牛、燕子的头饰进行表演,学生能充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为后面突破教学难点,埋下了伏笔。
3、弄清壁虎尾巴的特点、用处。
既然动物的尾巴都有用,那么壁虎的尾巴也有用。壁虎的尾巴有什么用呢?课文中没有直接说明,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先得弄清壁虎尾巴的特点。学生自由读六、七自然段,找出壁虎心情变化的词语。(难过、高兴)小壁虎为什么难过?因为它向水里的鱼、陆上的黄牛、空中的燕子都没借到尾巴。为什么高兴?因为它又长出一条新尾巴啦!壁虎尾巴一挣就断,断了能长出新的来,这种易断、再生的特点对它有什么用处?重放课件:一条蛇咬住了壁虎的尾巴,壁虎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如果尾巴挣不断会发生什么后果?(会被蛇吃掉)从而悟到壁虎尾巴有自己保护作用,从而突破了难点。
4、拓展知识,适当延伸。
学习了《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鱼的尾巴能拨水,黄牛的尾巴能赶蝇子,燕子尾巴能掌握方向,壁虎的尾巴能保护自己。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有什么用?
5、看图复述,发展语言。《课程计划》指出: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看图复述,学生再说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今后的写打下了基础。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紧紧围绕小壁虎借尾巴的起因、结果,来设计板书,旨在理清文章的思路,重在突出关键词语进行设计。
总之,本课设计上能以学生为本,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思,在体验中有所悟。发展了语言,陶冶了情操,是语文学习和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说课稿 篇5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的第4章第2节的内容:数据筛选,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下面我先来说第一个板块——教材分析中的第一个环节——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据筛选》是《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第4章中的最基础的财务数据处理过程,是在学生已掌握了Excel的基本操作方法,如:财务数据工作表的建立、财务数据计算公式的定义、财务数据的输入、财务数据的排序等操作的基础上而设立的高层次的学习任务。是学生在已有工作表基础知识之上的延伸,贯穿于Excel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快捷操作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它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一个必要环节。下面我主要说说有关这节课的一些教学设想。数据筛选可以分为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我把他们作为两节的课的内容来课述,关于这节课我主要讲述的是数据的自动筛选。
二、说目标
知识目标:
1、熟练掌握数据的`自动筛选方法。
2、熟练掌握数据的自定义自动筛选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培养并增强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设定
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自动筛选一次只能对工作表中的一个区域进行筛选,可能学生们对适用范围把握不准。
自定义筛选涉及到了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和“或”的关系,可能学生们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四、说教法
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及中专学生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精心设计各种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尝试操作。同时运用练习、讲解、评价等多种教学方法,有助于重点、难点的突破。
演示法是直观性原则的具体化,它不仅在知识传授方面有很大的作用,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部分正是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向学生作示范性演示,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点。
?学以致用,体验成功是巩固知识点,发展能力的最佳方法,因此本节课的实践操作部分采用问题驱动的方法。先根据上一节课学习的数据排序,提出第一个基本工资排序的问题。学生可以很容易的做到,从而学生希望获得成功体验的心理得到满足,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更容易的引出如何用Excel来进行数据的筛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的培养,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一个必要环节。整个过程,教师都与学生在一起,教师是指导者,同时也是问题解决的参与者;学生是问题解决的主体,是积极的、互动协作的,这样使得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发挥,也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和愿望得到满足。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复习巩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前一节课学习了对账务数据进行排序,所以这节课之前我先请同学们对“工资核算”工作簿中的员工基本工资进行排序。这样做既可以复习巩固前几节所学的知识,又可以使学生有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又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素材,方便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为什么要学习筛选、分类汇总这些知识,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设置悬念:同学们,现在知道了“工资核算”工作簿中哪位员工的基本工资最高,哪位的最低,但我们从这张工作表中能否快速地找出某一位员工的具体基本工资数呢?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将工作表中的员工基本工资进行排序。 这节课我们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工作表中如何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数据?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问题1:对所有“工资核算”工作簿中的员工基本工资进行升序排列, 找到谁的基本工资最高。
(学生自主操作完成) 此任务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易于把学过的知识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训练指导:学生操作的同时,老师提示:“既然是对数据的处理,那同学们不防去找与‘数据’菜单或者相关的工具按钮”。同学们很快会想起上节课的内容并发现“数据”菜单,请学生演示并讲解,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表扬优点,指正错误,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 需强调的内容:学生很容易会做错误的操作,就是只对这一列选定操作。所以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强调“选定”这一操作,也要强调“选定”的范围。
问题2:让同学们再将工作表中的实发工资最低和请假扣款最高的员工数据找到。(学生练习)
问题3:你能找出“工资结算单”工作表中基本工资等于2500的吗?你有自己的方案吗?请同学们尝试着用自己的方案进行挑选。
自学提示(学生思考,老师提示):“这也是对数据的处理,所以同学同样可以用刚才所采用的方法来尝试操作,有两种方法可以做出我们的结果。”
说明:要找基本工资等于2500的数据所采用的方法,可以直接在数据列表中按列找到对应数值,也可以在“自定义”对话框中找基本工资“等于2500”的数据。根据学生的操作总结。在讲后一种方法的时候,也为后面讲“满足多个条件的记录的筛选”作了铺垫。
问题4:那能不能找到基本工资大于或等于1500的员工数据呢?(方法同上,老师在学生操作的同时进行提示,指导)
问题5:找出基本工资小于或等于20xx的员工数据呢?(学生自己练习完成)
问题6:找到基本工资大于或等于1500且基本工资小于或等于20xx的员工数据?
说明:此问题为自动筛选中的自定义筛选,在“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对话框中,通过选择“与”、“或”两个单选框,就可以实现同时满足两个条件还是只需满足任意一个条件,可以让学生多尝试,体会它们在效果上的区别,理解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着重讲解:“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对话框中“与”和“或”的区别。
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如果全班存在共性问题教师可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演示讲解。
问题7:那能不能找到基本工资小于或等于1500或基本工资大于或等于20xx的员工数据?(方法同上)
(三)再次巩固练习
在这个环节上,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结成学习对子自主练习。可以模仿老师的操作,也可以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说课稿 篇6
通过教学实践,本节课教学过程整体能联系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性和理解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尊敬老师的感情。教学过程学生和老师相处融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好,思路清晰、重点突破还是较好的。但是,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还不够贴近学生的实际,使用的教学资源还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这节情感课中学生展示出来的还不是学生最真实的情感。
因此,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使思想品德的`教学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出发,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教学过程转变成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参与、实践、体验、交流和展现的舞台,帮助他们创造成就感,快乐地学习。
一、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
教师在做教学设计前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最贴近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并且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要注意在教学中产生的“瞬间灵感”和课堂生成资源,并积极、灵活地进行引导,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理念。使教学过程有快乐也有收获。
比如在本课中,学生平时也懂得在一定程度上尊敬老师,可是往往是因为一种习惯,甚至有些学生会存在“学得好是我自己努力的结果,和老师没多大关系”的思想,对老师的尊敬出于表面而并非出自真心。因而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其真正懂得尊师。而真正能激发学生的尊师之情,就只有利用学生经常接触的、熟悉的老师与他们自己发生的故事来引导学生理解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而我却错失了这个机会,使用了让学生去采访现场不熟悉的听课老师的活动,使学生只注重了采访活动,采访的目的未到达,变成了只有快乐热闹的场景,没有快乐深入的学习。
二、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推行素质教育重要途径。学生接触的社会范围不大,教师应该利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例如本课中,教师通过“感人教师的图片展示”、“何可欣尊师、教师节尊师活动等时事回放”等内容,使学生融入社会实际中去,使学习生动活泼,在思想品德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学生的认识和追求,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素质教育效果。
三、老师要保持快乐心态。
只有老师的轻松快乐教学,才能使学生乐于接近老师乐于接受教育,才能感染学生快乐情愫。当然,老师也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有种种的烦恼和不如意,要保持快乐的心态好难。但只要本着以学生为重,以教书育人为重,忘我地工作,努力在面对学生时摒弃懊恼,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好心情,把微笑带给学生。常到学生中间看看,关心学生的痛痒,和学生打成一片。因此,我与学生的关系相处是比较融洽的,这才成就了快乐教学。
四、应教会学生学会反省,达到传授知识与提高道德觉悟和素质,使知与行统一。
这节课如果在“尊师行动”环节中能够让学生反省自己平时的尊师行为,引导他们思索改进措施就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每学完一节内容,只要是与学生活学习有关的,我们都应该让学生反省自己的行为,引导他们学着解决遇到的问题。例如,初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对中学的学习有很多不适应,我在讲完“学习新天地”的内容后,还经常问问学生学习情况,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难题,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是来自浙江省宁波北仑职业高级中学的机械专业教师陈雷。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机械专业的专业课是枯燥的,乏味的,所以能让学生愉快的、充满自信的走进我的课堂,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享受快乐和成功是我最大的梦想。今天,借此平台,希望各位评委指导我的说课,使我更快的成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钻孔方法——压板工件钻孔加工》,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分析等五个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
首先要说的内容是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徐冬元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第二版)第六章第四节及第五节的内容。本课是这一个学习单元的最后一块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内容得以巩固和应用,是一堂实践操作课。教材中与本节课对应的实例由于比较单一,虽然也能让学生掌握实际的加工方法,但是很难与现在企业的生产接轨,所以我就把当今宁波地区企业用到比较多的模具生产中的压板零件拿到了实际的教学中。通过本堂课的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工件钻孔的方法,及能保证钻孔的精度,为以后学习锪孔、铰孔及攻螺纹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接下来要说的内容是教学对象分析,参加本堂课学习的学生是我校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数控专业的学生,对于钳工的基本技能操作已了解一些,但总体上存在轻理论重实践的倾向,本节课利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实践操作能力得以加强。根据调查,本班学生中有超过30%学生的家长在海天、贝发、吉利、耀发这四家企业工作,利用便利条件,在课前首先组织了学生进这四家企业进行调研,对有关钻孔加工的知识进行了解,为学好本堂课做好准备。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能说出使用钻床的安全注意事项。
2、保证孔加工精度的方法。
二、技能目标:
1、在工艺卡片上能填写合理的工步内容。
2、能正确操作钻床,并完成工件加工。
3、会用平口钳正确装夹工件。
4、能合理使用切削液。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团队协作的力量,从而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2、通过完成工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养成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谨务实、严肃认真
的工作态度。
三、教学、学法分析:
第三块内容我要讲的是教法、学法分析,本节课在设计时我就打破老师先讲,学生后实践操作的传统模式。在课前首先组织了学生进企业进行调研,对有关钻孔加工的'知识进行了解。并且在上课期间利用分组比赛的形式把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操作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用抢答和必答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出示实践操作题的时候以工艺卡片来代替以前的图纸,让学生在课堂中就能体验当今企业的生产模式,在了解工艺卡片作用的同时为即将走向社会、成为一线工人的职高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学习钻孔加工同时,也了解了钻孔加工在当地企业生产加工中的作用和地位。 本堂课的重点为:能正确使用钻床进行钻孔加工。难点为:能保证钻孔加工的精度。 为解决本堂课的重点及难点,我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分组比赛法为主,项目教学法、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法、展示法等为辅。 我的教学形式为:理实一体化。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能达到融会贯通。 用到的主要设施和设备有:黑板、投影仪、钻床、平口钳、划线平台、划针等划线工具。 由于我校每个钳工工场间配备的台钻数量只有四台,所以上课时就用小班化教学模式,共20名学生参加本堂课的学习,分四组,5人一组,每组设定组长一名。并规定实际操作时,一人操作,其他人观看,但必须每人独立操作,自己进行划线、装夹并完成钻孔加工。根据钳工工场间的实际情况,我稍作了一下布置,如投影所示:
四个队分别以海天、贝发、吉利、耀发这四家在宁波市北仑地区有相当影响力的企业命名。每组组长的父母都是分别来自这四家企业,目的就是为了让每组的学生产生竞争,在了解这四家企业的同时,突破本堂课的重、难点,并让学生深深喜欢上自己所学习的专业,从而真正的学好本门课。
四、教学过程阐述:
第四块内容是教学过程阐述,我在上本堂课前一周就布置了准备任务,任务有两个:
1、复习上堂课内容(就是教材中第六章第四节和第五节的内容)。
2、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调研,每组成员以小组为单位按照组别名称的不同分别进相应的公司进行调研。
调研的内容:
1、你们所调研的企业生产什么产品?
2、企业中都用到了什么样的设备(机床)?其中钻床有多少台?
3、企业生产中用到机械加工工艺卡片吗?机械加工工艺卡片有什么作用?
4、在企业生产的产品中各加工的是什么样的孔?
5、在孔加工中怎样克服废品的产生?(咨询有经验的老工人) 根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及教学形式,我的组织的教学流程如投影所示:
检查课前任务(“理”)
↓
出示工艺卡片,读图,填写工艺卡片(“理”→“实”)
↓
学生实际操作(压板工件钻孔加工)(“实”)
↓
分析并解决扣分原因(“实”→“理”)
↓
教师具体讲解操作过程(“理”、“实”统一)
↓
实训内容操作(方形板工件钻孔加工)(“理实一体化”)
↓
结束语(课堂小结、作业)
整个教学过程一共分为7个环节,除了第五个环节和最后一个环节以外全部用比赛的形式进行:
第一个环节是:检查课前任务,导入课题。在这一个环节中首先说明的是本节课的上课形式,就是分别用抢答、必答和实践操作三种类型的题目,最后根据每队所得的分数看哪队为冠军。检查课前任务用的是抢答和必答两种形式。并板书课题。在这一环节用时8分钟。题目如投影所示:
一、抢答题(答对一题得5分,答错一题扣5分):
1、钻床有几种?分别叫什么名称?
2、操作钻床时可以戴手套吗?
3、钻孔加工中是否要用切削液?碳素结构钢用到哪种?
4、钻孔中用的工件装夹方法有几种?用到最多的是哪种?
二、必答题(根据每组回答的好坏,分别给10、8、5、0分):
每组派代表把调研后的情况给予说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开门见山的说明本节课的上课形式,能把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一下集中,为学好本节课的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先利用抢答题的形式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再利用必答题的形式检查学生下企业进行调研的情况。
理实一体化体现说明:通过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及检查课前任务体现出“理”。
第二个环节是:出示工艺卡片、读图、填写工艺卡片。压板工件的工艺卡片如投影所示,并每位学生发一张。学生看完工艺卡片后比赛继续。这个环节中用到的是抢答题和必答题,用时也是8分钟。题目如投影所示。
三、抢答题(答对一题得5分,答错一题扣5分):
1、工艺卡片的图中20±0.20尺寸的含义?
2、Q235-A是什么材料?
3、工件中20±0.20的尺寸怎么检测?
四、必答题(根据每组回答的好坏,分别给10、8、5、0分):
每组讨论完后填写工艺卡片,只要求填写工艺卡片上的工步内容与工艺装备,最后上交一张(由教师公布每组答案,并进行打分,最后由多媒体课件演示最佳工艺卡片上的内容)。 最后公布最合理的工步。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让学生看工艺卡片和填写工艺卡片,并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最佳的工步(工艺方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职业行为能力。
理实一体化体现说明:通过看和填写工艺卡片,慢慢由“理”转变到了“实”。
第三个环节是:学生实践操作工件加工。等全部的学生都填写完了工艺卡片以后出示这个环节的比赛题目,如投影,用时25分钟。规定学生在20分钟里面完成压板工件的钻孔加工,最后由组长分配相互检测,在规定的时间内5位同学都完成的队另外加10分,完成后队内互相进行检测,每队把最好的两块工件拿出来进行展示,由我进行检测,每块工件满分为10分,检测评分表如投影所示。
五、实践操作题:完成压板工件钻孔加工。
规定学生操作时间为20分钟。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按照职业活动导向教学的要求,让学生在“做”中学,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
理实一体化体现说明:通过实践操作,在这个环节中体现了“实”。
第四个环节是:分析并解决扣分原因。这一环节用抢答题的形式进行,题目如投影所示,用时12分钟,最后由我进行点评解决方法。
说课稿 篇8
一、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结合水平二(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采用灵活多样、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思维、情绪、活动同教师的教融和在一起,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敢于动脑,大胆实践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三年级(水平二)的技巧教材前滚翻,是三年级技巧练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儿童喜爱的体育活动之一。它符合水平二学生认知能力差、好玩、好动、好模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通过学习,能够发展学生身体柔韧、灵敏等素质,提高身体的协调与平衡能力。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三、学生情况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动、好玩、好思考等特点,学习新知识速度快、模仿力强,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注意力不太稳定,但是他们具备一定的探索知识、自主创新的能力。我校学生大都来自外省市,对体育知识基础较差,但运动能力还不错,具备一些简单的运动能力。学生普遍能吃苦,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进一步学习前滚翻的动作方法,发展灵敏素质。
2、技能目标:发展学生的柔韧、灵敏、协调素质,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时空感,促进学生身体的协调发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五、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是低头、蹬地、推手、团身紧。
2、教学难点是滚动圆滑,动作协调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根据本课教材和学生的实际,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快乐为主线,以学练为宗旨”的主题思想,特采用:
1、语言、情境导入法:教师创造一定的情境氛围,来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欲望。
2、模仿练习法:通过情景导入,学生自主模仿团身滚动的方法。
3、讲解示范法:用规范,优美的示范动作,精简的语言,让学生了解前滚翻动作要领。
4、表扬、鼓励法: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表扬和鼓励,满足其张扬、自己的个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观察法、模仿练习法、自主学练法、小组互助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去尝试体验,合作探究,养成主动学习、探索创新的习惯。
七、教学流程 (一)开始部分——活跃情绪阶段
教师通过语言引导:“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学生们到动物王国去参加一场别开生面的“运水果”比赛,我们代表小刺猬参加比赛,看谁运的最多。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一起加入开场舞吧!”教师带领学生们跟随音乐跳《牛仔很忙》的舞蹈。
(二)基本部分——掌握技能阶段
第一环节:自主尝试
“看,我们有这么多的对手,熊猫、狐狸还有小鸟,作为小刺猬的我们如何才能运送更多的水果呢?”“对,团身像一个大刺球去滚动”那么大家谁能尝试着去做?(学生分别在垫子上模仿小刺猬团身做各种各样滚动的动作,教师巡视观察,请优秀学生展示。)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去体会动作,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再问“滚动只是让小刺猬粘到很多的水果,并不能将水果运送出去,那我们如何才能将水果运送出去呢?”学生尝试寻找答案。“对,这位同学做的非常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前滚翻的技巧。”学生通过语言诱导,进行尝试,每人约2-3次。通过这种提问的方式,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环节: 学练动作
教师示范正确地前滚翻动作,并把前滚翻的动作要领编成简单易懂的顺口溜(一蹲二撑三低头,团身滚翻像圆球)通过教师标准的示范,让学生对前滚翻动作技术有了一个完整的概念,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通过顺口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轻松地掌握前滚翻的动作要领。接着让学生分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我及时对不正确的动作进行指导纠正。让学生进行前后同学两人一组进行帮助与保护(保护者一手扶肩,一手托腰背部进行帮组,学生分组练习4-6次)目的是培养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并通过在同伴的帮助下,进一步提高动作的完成质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最后让好的同学进行示范,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水平和个性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其表现欲。整个环节都是在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下进行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前滚翻的动作要领,从而在本环节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游戏最能满足低年级学生好玩、竞争的心理需求。情境游戏:在保护小刺猬回家的途中为躲避侵袭,要穿越森林中的各种障碍如钻过山洞—跨过小河—翻过荆棘,我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队,让学生依次钻、跨、前滚翻通过障碍,游戏开始,每队的第一个同学快速钻过山洞、跨过小河、滚翻过荆棘,然后跑回来拍第二个同学的手,第二个同学开始,依次游戏,最先完成的队为胜队。通过游戏中前滚翻与钻、跨其他技术相结合,既巩固了前滚翻动作要领,又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结束部分——恢复身心阶段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前滚翻,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危险快要跌倒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前滚翻来进行自己保护。这节课大家玩得快乐吗?现在和老师一起跟着音乐深呼吸,让学生进行全身心的放松,既达到了恢复身心的目的,又体现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说课稿 篇9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上册第二课《线条的动与静》。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四年级美术教材中的一节绘画基础课。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存在于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中的线条并巧妙地利用它们塑造形象,由于学生年龄小,阅历少,在教学中我利用远教设备向学生展示大量图片,不但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还会有效提高美术课程的文化传承作用,以达到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基于对教材的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曲线与直线能够分别表现动与静的感受,能理解曲线与直线这两种美术造型语言并运用其进行主题创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观察、体验、对比、讨论等方法能够说出自己对直线与曲线的独特理解并进行有趣的创作,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观察力、表现力。
3、情感与态度: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美术学科里的直线与曲线。
2、教学难点:绘画中线条的运用。
四、远教资源的分析与利用:
我校是农村远教模式二,在这里我找到了适合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图片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我在参考远教教学设计资源的同时结合我校学生特点,重新设计了教案并利用图片自己制作了课件,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直线与曲线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有效地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课件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蝴蝶飞行和蜗牛爬行的路线有什么不同?(蝴蝶飞行时曲线、蜗牛爬行时是直线。)
2、启发学生说出以前学过哪些线条(课件展示)。
3、教师小结:用课件展示直线与曲线给人的感觉各是什么,然后出示本课课题《线条的动与静》。
这一部分远程教育媒体资源的作用是以直观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直线与曲线的区别,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发展阶段:
1、让学生欣赏大量具有直线特点的现代建筑图片,教师延伸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具有挺拔直线的物体?直线还能表现哪些物体?怎样去表现?
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可以很容易的回答出以上问题,教师适时进行小结:这些由直线构成的建筑给我们带来了静止、稳定的感觉,那么曲线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神奇的感觉呢?
2、(出示课件)学生欣赏绽放的礼花、飘舞的雪花、艺术体操的图片。分别让学生说出这些景观都适合用什么样的曲线来表现。
本环节的设计是利用远程教育设备,充分发挥其直观性、新颖性的特点,通过学生的欣赏和感受来进一步体验线条的变化是无穷的及线条造型的特点。
3、作品欣赏:利用课件让学生欣赏一些大师的作品及优秀的学生作品,从不同的视角感受线条造型给人带来的不同的视觉感受,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的探究创作欲望。同时,鼓励学生要像画家一样勇于创新,画出有个性的作品。
(三)、学生创作,教师辅导思路:
学生绘画时课件循环播放图片,同时要启发有困难的同学,展示、鼓励有创意的作品。
(四)、评价展示:
把画好的学生作品贴到黑板上,学生自己描述自己的作品,教师以鼓励为主适当点评作品。
六、教学效果预测:
这一课我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课前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及设备制作了课件,课堂环节也很紧凑,在教学中既重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大量的作品欣赏和教师的点拨、引导,提高了学生用不同线条表现事物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对美术的持久兴趣。由于欣赏的图片和作品过于具体,可能会对一些同学的创作发挥有所束缚,在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时教师应及时引导纠正。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一定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评委与同行多加指正。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10
一、课程信息
我教授的《语文》课程是外联部必修的一门文化课,安排为一、二两个学期上,课时共计75节,周课时三个班5节,共15节。
二、专业分析
1、授课专业培养目标
我校的外联专业主要是与天津、威海、大连等内地的职业学校联合办学的一个专业,与以上三地共同开办的专业是:天津——口腔工艺技术、机电技术应用、汽车电子电器维修;山东威海——数控技术、焊接工艺;大连——计算机信息技术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借助于内地沿海地区先进的技术设备及设施和他们的超前的教学理念、人力资源,为我们西部地区培养有一技之长的,能在不久的将来为振兴新疆、发展新疆、建设新疆出力的劳动者。因为这些学生在我校只进行一年的学习,所以大部分的课程是文化课,只有极少量的专业理论课,几乎要学习的专业技能都是到联办学校学习。我给这个专业部的汽车维修班、腔工艺班、信息技术班教授语文课。
这次我上汇报课的班级的专业定位就是口腔工艺。
2、课程地位:语文课在专业培养中居于基础性的地位,属于工具课,它对专业理论和实践有辅助作用。教导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立足欣赏,从人性之美、科学之美、小说欣赏、散文欣赏、诗歌和戏剧欣赏、古诗文欣赏几个方面安排学习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鉴赏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因此,教学要既注重经典性时代性,又要注意情境性实用性,要符合中职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更要适应当前中职学校教改的需要。
三、制定目标
1、本课课程目标为:一要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二要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三要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整体功能定位。
2、课堂教学目标为:能力目标为通过质疑探究,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品质,感受科学的求异美、知识目标为本单元讲授的是关于科学美的一组文章,用于使学生理解和感受科学之美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得,俯拾皆是,即是“所在皆是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科学美无处不在,千姿百态,呈现了自然的和谐统一,反映了人类探求真理的内在精神。它们都能让人产生无尽的审美愉悦、这是本课的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模仿写作,学以致用,让学生有成就感,并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之情为本课的德育目标。本文安排在语文基础二第二学期第二单元,参考学时为两节。根据以上所授课程教学目标,选定《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作为课程教学的背景,用来带动整个课程教学。主要原因之一是这一篇课文具有典型的说明文文体特征、还有一个,就是自然顺序到此。
四、课的思路
1、教法选择:在本科教学过程中,我准备采取的主要方法是:梳理内容结构,找出说明方法,问题引导,精读品味、这是根据语文课程及本文的特点所决定的。主要采用传统教学的形式。以15分钟课程学习为实例:如何解读课题?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据何位置?有何作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如何翻译?每个自然段主要内容是什么?与白居易的说法是否相同?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由学生说,老师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复习了旧有的知识;既让学生参与了教学活动,又有保证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既能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又让学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益处多多。因为是第一课时,本次课重点突破的就是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和说明方法。这也是在帮助第二节课分析结构顺序这一难点时,分散难点。疑点是第一自然段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在文中的作用。这可分两步来做:一是读后即答,一是全文分析完后再答。前简后详,先错后对,问题都不大。
2、教学手段的确立与依据:上课时准备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粉笔,小黑板)来实施课堂教学。选择所授班级教室授课,教学场地决定教学的手段及方法、
3、教材内容的编排
本学期前三个单元,教材分别安排了三组文章,从人性美,科学美,艺术美几个角度,引导学生感受美的存在,感受美的不同表现方式,从而判别美,认识美,感悟美,发现美,追求美,进而完善人生,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格素养。本课程正处在中间部位,与前后单元形成知识链接。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将本文的教学目标锁定为:通过质疑探究,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品质,感受科学的求异美、因为本单元讲授的是关于科学美的一组文章,用于使学生理解和感受科学之美,提高审美能力。而科学美呈现了自然的和谐统一,反映了人类探求真理的内在精神。它们都能让人产生无尽的审美愉悦。教学重点为:梳理内容结构,找出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与写作特色,模仿写作一篇介绍新疆水果的文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质疑的`科学品质。教学难点为:从具体词句入手,结合内容分析,培养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敏感。品读说明顺序(课文的说明顺序及学生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文的写法。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五、说学生说学法
1、学生:所授班级09—10班学生25人,男生4人行为习惯不好,上课不注意听讲,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时常前呼后应,左顾右盼;另2名男生与4名女生学习热情不高,常与前者共商私事,影响上课。剩下一半学生还是不错,基本比较懂规矩,上课认真,参与度较高。虽然学生整体学习状况良莠不齐,参差错落,但因这部分学生带动,全班能保持比较好的学习气氛。虽然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基础薄弱问题,但认真和参与让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表达能力。
2、学法:本次课主要教给学生的是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依据是这篇说明文内容不深,写法简单,顺序自然,当我们给学生必要的学习课文的时间后,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具体实施时,告诉学生先找出每一段写了什么,也就是中心句,然后再找出本段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六、评价方
授课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积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学习热情较高,回答问题较踊跃,答案有较高的准确率。尤其是在仿写部分,学生跃跃欲试。学生经过缜密思考后按要求做到(1)有一定的条理和顺序(2)采用了至少两种以上的说明方法来介绍我们可爱的家乡——新疆的水果(3)300——400字(4)写出了作文并当场宣读给大家听。介绍的品种多达10种,有西瓜、哈密瓜、水蜜桃、石榴、樱桃、杏子、无花果等,其他的人听后评议,许多同学热情发言,最后要求课后成文。这样听说读写一条龙,给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空间和机会;互相评议,锻炼了学生口才,激发了写作兴趣,取得了比较好的课效。
七、教学过程
这节课通过引入、作者简介、浏览阅读、讨论质疑、分析解疑、归纳总结这些教学环节,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围绕教学目标,逐步深入,层层递进地来实现教学目标。各个教学环节时间安排大体如下:导语三分钟,板书课题两分钟,作者介绍五分钟,解读课题三分钟,浏览课文五分钟,依次找出每段中心句和说明方法(中间穿插质疑答问)22分钟,小结2分钟,作业布置1分钟、
说课稿 篇11
一、说教材:
《画风》是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朋友在一起动脑筋,把无形的风生动展现在纸上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但人物对话较多,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观察,善于合作,多动脑筋,敢于创新。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风与事物的关系,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动脑、敢于创新的精神。
本课的重点是:①会认丹、艺等6个生字②指导学生朗读。难点是:领悟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创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说教法、学法:
1、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2、创设情景,联系实际
3、自主合作,让学生参与其中
4、以读为本,加强读本实践。
三、说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直观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立足点和突破口,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长期主要任务,听说训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源于文中,超越文本,充分利用文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改的核心。因此本课应“以读为本”,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启发。
四、说教学过程: ㈠猜谜揭题
1、出示谜语:看不见它的身子,摸不着它的影子,有时它抖动树枝,有时它推倒房子。谜底是风。
2、风看不见,摸不着,能画出来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15课《画风》
3、板书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用猜谜语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质疑课题,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㈡初读识字
1、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标上自然段,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2、老师读后问老师读的怎么样?敢跟老师比一比吗?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老师把这课的生字宝宝请出来了,你们认识吗?
4、出示宋、涛、陈、丹、赵、艺、显,我们班谁的'名字里有这些字?
我先范读课文,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了读书的方法,让学生和老师赛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本课的生字大多是人名。我问学生我们班谁的名字里有这些字?让学生联系实际识字,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识字的质量。
㈢精读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他们三人是怎么画风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我随机在黑板上画出简笔画。
3、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你是从文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4、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读这句话?5、(不范读、赛读)想分角色读课文吗?
新课标要求二年级学生要喜欢阅读,学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环节我克服了乏味的串讲,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读中解决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画出简笔画,这样图文并茂,再加上老师的鼓励,通过赛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㈣拓展延伸
三位爱动脑筋的小朋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出来,风能以诗的形式吟诵出来吗?大家背的古诗可真不少,如果让你来画风,你打算怎么画?展开想象的翅膀动手画吧!只要大家开动脑筋,敢于创新,一定能把想做的事做好。
此环节让学生背有关风的诗,让学生画风,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想象的空间,发展了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动脑筋、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㈤板书设计:
这样板书图文并茂、直观有趣,让人一目了然,符合低年级的特点。
说课稿 篇12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称象》,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四个方面对这篇课文进行说课,在这里我说的是本篇课文的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称象》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讲了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教育我们应该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节课的设计我通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理解词句能力、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的基础之上,抓好词句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为目的进行教学设计的。
2、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针对本篇课文,我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得”。(教学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解决生活中问题。(教学难点)
这样设计,是在充分尊重低年级阶段目标的前提下,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功能,从而体现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是学生学“语”习“文”,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我在遵循低年级学生自身情况特征以及语言阶段性特征,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利用朗读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过程:
(一)检查字词,复习导入。
利用多媒体课件复习字词。这样设计本环节的目的是既可以充分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巩固,又可以为这一节课文学习扫清字词障碍。
(二)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出示大象图片并揭示课题,学生围绕图片讨论探究,相机指导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大象的句子,进而质疑导入:这么重的大象怎么称呢?这样设计本环节的目的是:利用图片和文中句子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疑问自由地读课文,整体感知本课大致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解疑释惑。这样设计本环节的目的是:通过朗读整体把握教材的内容,对下一步突破曹冲称象的过程这个难点作好铺垫。
(四)读议结合,突破难点。
通过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抓住“有的。有的。也有的`”理解官员们不合理的称象方法,就顺理成章的理解了曹操“直”摇头的原因。接着学生同桌合作、探究,利用找找,画画,读读,找到曹冲具体称象的方法,抓住表示顺序的关联词“把。再把。然后。”读懂曹冲称象的方法,然后利用多媒体课年演示曹冲称象的方法,体会这个方法的可行性。
我这样设计本环节的目的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亲自去感受,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在我的引导下,突破本课的难点。
(五)课外延伸,主题升华。
“你还有哪些称象的好方法?”这样一个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抛给学生,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去大胆构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了升华主题的目的——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
四、说板书:
称象
官员们曹冲
(有的。有的。也有的。)(把。再把。然后。)
板书的设计以官员和曹冲解决称象办法的对比,直观的显现出曹冲的睿智。学生还可以根据板书复述曹冲称象的过程。这样设计板书突出重点,思路清晰,易于分析记忆。
说课稿 篇13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风筝》。
一、说教材——突现亲情,把握重点难点
在对《风筝》进行文本解读时,本套教科书副主编顾之川的一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出示)
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风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风筝》是一篇思想内涵很深邃的,由于人生经历、文学修养和时代的不同,不同的读者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他自己的理解,学生也有自己的解读,教师应该肯定、尊重学生的理解。我觉得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应注重现在的学生本身的认识能力和情感体验,父母之爱、同学之情等等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们首先要抓住亲情这一角度,找准文本与学生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去阅读、去理解、去领悟。本文中“我”和弟弟之间少年时代的冲突和误解,中年时代的自省和忘却,可以突现出一种亲情,“我”和弟弟有两颗美丽的心灵:一个严于自责,恳求宽恕自己的过失;一个幼稚纯真,全然忘却别人的错处。弟弟忘却“我”的不好,这种宽以待人的作法,对现在的学生有较好的教育作用;“我”对自己的毫不留情的解剖,这种严以待己的作法对学生而言也未尝不是一种教育。而兄弟间的亲情是很值得我们探究与回味的。
在对亲情理解之后,学生能较为容易地体会出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由少年时冲突的出现我们也能够认识到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天性的扼杀;由中年时“我”不幸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可以启发人们用科学来改变人们的思想。
这样我们对这篇的理解就不是只从一个角度去解读,而是用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由此,我对本文的知识能力目标、情感价值目标,教学重难点作出以下设计:
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不读不为语文)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情感价值目标:
1、在冲突与误解中感悟亲情。
2、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学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概括内容;初步学 教学难点: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借鉴本文在矛盾冲突中铺设亲情的写法。
二、说教法——结合学生,优选教学方法
我一直觉得文本是我们从事教学时的根本,一切应以文本为基础,多媒体等的运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应该指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同时,应该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期待、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
我们应该还原鲁迅作为一位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的一面,他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也有充满柔情的一面;有批判他人的一面,更有解剖、批判自身的一面。所以我觉得应该以《风筝》这一文本为依据,挖掘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这篇的写作年代离现在的学生较为久远,但亲人之间的冲突、矛盾及宽恕、谅解等等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对此学生是能够有所体悟的,因此可以让学生依据自身的认识能力对文本进行理解与感悟。
我们的语文教育应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甚至于教师应该“降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能将教师对文本的体验、感悟移植给学生,应该以人为本,以文本为基础,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创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老师加以提升与深化。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在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预 三、说学法——信任学生,注重学法传授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可能较为生涩难懂,本身立意丰富而深邃,这些可能是学生学精神。”因此在预 四、说程序——重视能力,优化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我是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程序的。
(一)导入课文:家庭生活中你有没有被误解、受委曲的事,说出来听一听。(“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 (二)探究阅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自由朗读,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并自行解决。
预期问题:
1、“那里”、“他”、“发见”等不规范用字。
2、开头部分“惊异和悲哀”的是什么?
3、开头与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我”的心是否得到解脱?
(三)品读感悟:朗读课文的重点章节,体会作者如何在冲突中显现亲情,展示“我”和弟弟两个人物形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探究“精神虐杀”的根本原因。(不觉醒、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四)情感体验: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我”或弟弟说些什么呢?(“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
学生的发言从兄长的善良、严于反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
(五)生活链接:以后的生活中,亲人和朋友之间难免会发生误解和冲突,该如何处理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理解要有正确的引导。)
(六)作业:
课外延伸,“弟弟”是否真的忘了儿童时的那件事?(还有回味的余地。)
〔教学小结〕
《风筝》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蕴含极为丰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以其中的一点(亲情)为主,探究一个局部性问题,进而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激发学生个性化阅读时的独特感受。很可能学完以后学生仍有很多不太懂的地方,还有很多不能体悟之处,但这应该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激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说课稿 篇14
一、教材分析:
《珍贵的教科书》是小学语文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叙事的文章。主要记叙了在1947年保卫延安的战争中,延安小学的学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坚持学习,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说明教科书的珍贵及当时学习环境的艰苦,体现了革命先辈对后代的殷切希望。
课文以教科书为线索,以“珍贵”为核心,分“盼书”“取书”“护书”“激励”四部分展开叙述。着重记叙了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生命的感人事迹。语言生动感人,结构紧凑,感情强烈,读后催人奋进。与课文第八自然段内容相配套的有一幅插图,表现的是取到书时高兴的往回走,更加突出了指导员为护书而牺牲时的壮烈。
二、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内容为战争年代的事,学生对那段历史不太了解,宜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认识那段艰难的岁月,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通过本课的学习,应让学生了解到在战争环境中学习的艰难,从而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应珍惜。
三、教学目标:
依据本单元的导读重点“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要求,结合该课文属革命传统教材,本身又包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确定的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边读边画边想边练,再把自己的感受、文章的感情读出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体会张指导员的舍身护书的牺牲精神,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的学习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文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对重点词句的理解,理解为护书而牺牲的经过,体会教科书的“珍贵”;教学难点是:了解当时的背景,感受师生对书的渴望,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五、教学策略:
课标指出: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为体现这些新的理念,实现即定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以多种形式的自主读书、合作探究为主的互动活动。还要结合训练,在练习中促进感受悟,感受悟中结合训练,必须兼顾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使之达到和谐统一。最后_朗读,并结合自身感悟进行情感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主要教法:
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主要学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
六、教学设计:
课堂结构:复习导入,质疑导向—合作探究,朗读体验,情感升华—感受激励,_延伸
1、复习导入,质疑导向
课始,首先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听写五个重点词语(艰苦、渴望、振奋人心、争先恐后、完整无缺),起到回顾课文内容的`作用。接着是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三年级学生应按照一定的阅读要求去完成读文。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通过“教科书为什么珍贵?”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直入中心,为学生体验情感奠定了基础。
还要边读边按照“背景”“事件”“影响”,让学生练习自主分段。同时,三个主要词的出现,让学生一目了然,既锻炼了他们的分段能力,又初步理解课文顺序和大概内容,方便后续的分析学习。
2、合作探究,朗读体验,情感升华
首先,做好铺垫,进入情境。以课件强烈的战争画面和丰富的课件内容冲击学生的视觉和心灵,使学生很快在情感上走近课文,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
其次,抓住重点读,想象体会。这篇课文中有些词语并不深奥,表面意思也不难理解,但它用得十分精妙,耐人寻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引导学生进行解一解、想一想、比一比,体会其用词的准确性和精神实质。(根据课文第一段内容填空)练习题:“没有(),就();”用“最困难的是没有书”和文中的三个困难句作比较,突出句中的“最”字,让学生了解在战争环境中能得到一本教科书是十分困难的,从而体会到教科书是十分珍贵的这一教学难点,也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用词的准确性。这些潜移默化地引导,让学生逐步学会抓住关键词读书。
接着引导感悟读。“找一找、画一画”,让学生抓重点词、句如“振奋人心”“争先恐后”“节省”“完整无缺”“叨念”等词的理解与感受后,_朗读。使学生一步步明白了因为这些书不但是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孩子们是非常渴望的所以珍贵,而且印书用的纸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从党中央印文件的纸中节省出来的显得珍贵,更是张指导员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真切地感受到了书的珍贵。如本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子下面,被鲜血染红了。”比较:书被“压”在下面——指导员的血肉之躯在上面;书“完整无缺”——指导员却身负重伤。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到指导员的舍身护书。还有就是张指导员身负重伤,醒来后说的第一句话,生命垂危时最惦记的,这些都说明在危险出现的一刹那,张指导员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想到的是保护那捆教科书,在他看来,书比他的生命更宝贵。
最后想象补充读。通过文本中的插图及对文本中多次出现的省略号的理解,激发学生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渗透读书方法。还注意各种动画练习题,让学习不再枯燥,变成有趣的活动,这样学生会更生动的学会本课重点。比如本文重点段中运用的省略号,一共有八个,每个用法都不同,我加上了连线动画配以音乐、掌声,让学习更富有童趣,也对本文的标点进行了理解。
3、感受激励,_延伸,
通过上面省略号的练习,引出指导员的话“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完成:
(1)省略号表指导员的话没有说完就牺牲了,你们知道他要说的是什么吗?
(2)让我们把指导的话深深地记在心里,酝酿好情绪,一齐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3)小结,朗读课题:教科书上凝聚着前辈的鲜血,也寄托着他们对后代的期望。所以这书是特别--珍贵的!齐读标题。
(4)拓展结课:读了这捆珍贵的教科书的故事,你觉得孩子们拿到带血的书会怎么说?怎么做?而这些又让你想到了什么?
说课稿 篇1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去关注身边的人。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2、教学目标: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在听与说双方互动过程中,增强知识点的删选能力,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锻练,思想认识得到提高。
(2)深入探究: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3、教学重点难点: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联系身边的人,关注、关爱他人。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法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我们的学生是山区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尤其体现于学法方面、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根据我们学生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通过语言的体会,解决本文重点;
3、同时采用朗读、讨论、质疑、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多媒体。
三:学法分析:
教与学是相长的,为了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我校学生的情况,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学法方面我采用“导—思—点拨—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在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以下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感情,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加以积累、运用,加强语言基础,指导学生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提高语文水平。
四:过程设计:
(一)
1、进场导入:苏芮的`《奉献》—长路奉献给远方 玫瑰奉献给爱情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爱的人 白云奉献给草场 江河奉献给海洋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的朋友(设计说明:使学生一进教室,便能进入音乐所营造的气氛中,为进入主题作为铺垫)
2、教学导入:以2005年度超级女声的冠军相关情况入手。
3、教师结语:生活中人们总是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地关注,但生活中更多的是普通人,你是否也曾关注过身边的普通人?我国著名作家文学家杨绛曾经关注过一个车夫,为他写下了散文《老王》。(设计说明:以一组反差相当大的图片进行对比导入课堂教学,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进入教师设置的情景中来,,为下面的教学打好情感基础。)
(二)环节一“走近老王”:面对陌生的老王,我们有那么多的揣测和关切,现在我们就循着杨绛的笔墨,一起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设计说明: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激活阅读思维,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环节二“评说老王”:讨论老王的品质,说说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请用“老王是一个——的人,表现在——。”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说说“我们”一家人是怎么做的?(设计说明:在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寻找文本依据,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体现教学重点。)环节三:怀念老王: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她为什么能这样想?(设计说明:进一步理会作者隐含在内的深沉的感情,也一进陶冶自己的情操。)环节四关注“老王”: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象“老王”一样遭遇的人,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别人是怎么看待他们的?在今后的日子里,你将会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以一组新时代老王的照片为参考依据)(设计说明:“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关心身边的弱者,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净化思想。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环节五:拓展延伸:造句:假如我是一团就为他人__;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__;假如我是一颗星,就为他人__;假如我是一片云, 就为他人__;假如我是一棵树, 就为他人__;假如我是一泓清泉, 就为他人__;(设计说明:通过造句的形式,把感情进一步深化,并拓展,同时也进一步提升、净化学生的感情)
五:结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运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现在,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作家一家对不幸者老王怀有一颗爱心,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
以《爱的奉献》结束,让学生一起高唱,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六、布置作业:
课后题二(设计说明:课上不足课下补,整个教学设计,读得较多,语言品位不够,本题恰是品味语言的,可以让学生先品味品味:那句好,好在哪里?)
板书设计: 老王 杨绛
穷苦 呼吁社会:
赞扬 —老王 善良 关注、同情
说课稿 篇16
一、教材:
《口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最后一课(20课),是讲读课。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主要通过描写口技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火起、救火的情景所发出的精彩声响,以及宾客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甚至以假为真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包括文中一些特殊用法的词,一词多义,表示时间的词,数词的应用。
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自己的作文中应用。
3、体会我国民间口技艺人非凡的智慧和表演才能,感受古人用简约语言营造的`广阔想象空间。
三、教学难重点
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四、教学设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因此教法与学法就遵循这一原则为指导。
1、 教学方法:以兴趣激发学生,听、说、赏、写结合。发现法:深挖文本,筛选有效信息。合作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合作探究,在合作中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2、 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多媒体(课前准备并放映《洛桑学艺》的光碟)。
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法,扫清字、词障碍。学会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合作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播放相声《洛桑学艺》(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接触口技艺术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我国民间艺术的兴趣。) 口技艺术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口技》。
(二)、请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和落实字词 精读全文、分组发现: 第一组:发现文中用法特别的词 第二组:发现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第三组:发现文中一词多义的词 第四组:发现文中表示时间的词
做的快的同学,轮到你自己尝试独立地进行发现了!你该积累一个怎样的词语板快呢?(这个步骤是为了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准备的,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三、)听、说、赏、写
1、听诵读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段精彩的《口技》诵读表演,请大家用心观看,用心品味,用心发现 (播放视频)。 其次,让我们向名家学习,用心将课文朗读一遍。
(1)、文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内容,请发现,找出来。
(2)、文中有一个字可以领 起全篇,请发现,找出来。
2、说场景 、赏语言 名家的精彩的诵读表演,把我们带回到了口技表演的神奇境界之中。下面,让我们带 着对口技表演的美好印象,走进课文场景,进一步体会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能,品 味作者林嗣环是如何表现口技之善的。(找出相关语句,展开合作探究学习。)
(1)、说说口技艺人的表演,先后摹拟出哪些?每个场景的表演内容是什么?观众反应如何? 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表演内容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妇呜、絮絮、夫叱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声 火场百象: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 观众的反应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2)、用“口技表演之善,从------几句话可以看出,它善在------”的句式,说说你们的探究结果。
(3)、再读课文,归纳作者的描写为什么这么成功?
文章表现口技艺人表演之善主要表现在: 对声音的正面描摹 观众反应的侧面烘托 对简单道具的反复描写 其实,大家刚才的交流都围绕着一个“善”字展开。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口技表演者的“善”,才有作者林嗣环笔下精彩描写的“善”,正是因为作者林嗣环笔下精彩描写的“善”才有了我们欣赏品味的广阔空间。课文《口技》给我们做出了绘声绘色描写场景的精彩范例,它在写法上,无论是善于抓住文眼作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还是首尾呼应,或者是凝练生动的语言应用等方面都给我们作出了示范。学习本文就是要学习它的这些写作技巧。
3.学写作(学以致用) 下面请大家借鉴并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写作训练。出示漫画《口技鸟啼表演》,要求学生根据漫画内容,加以合理想象,看图说话演绎成文。 提示:
(一)、要抓住画面内容,图一表现口技鸟啼表演者站在麦克风前以口腔配合手的动作,摹拟鸟啼,神情如痴如醉;图二则表现几只鸟儿环绕在口技鸟啼表演者的上空,鸟儿纷至沓来,显然是表演者的逼真摹拟引来的,由此可见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演技。
(二)、要紧扣漫画内容,展开合理而生动的想象,演绎成文。
六、板书设计 对声音的正面描摹
善 观众反应的侧面烘托
对简单道具的反复描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