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一等奖

这是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流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过度:是啊,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那金黄的沙土成了人们心中隐隐的痛,但是,有一位81岁的老人却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这一切。我们来看——

  3、出示第一自然段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1)轻轻地读着这一段文字,然后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3)想一想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

  预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翠se yu流、郁郁葱葱……

  (4)朗读指导:

  引:a.多美的景色啊,谁能用声音来展现这样的画面——指名读

  b.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片绿色的林海,我们都迫不及待了,一起来吧——齐读

  (5)过度:一个81岁的老人竟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这样一片绿色的林海,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板书:奇迹

  (6)揭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16课,走近这位老人,感受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板书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悟“奇迹”

  1、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老人还创造了哪些奇迹?

  2、交流(随机出示2个句子)

  出示: 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a.课件出示:

  b.生谈感受 (评:老人的举动让你受到了震撼)

  c.自由读师:请大家也自由去读读这句话,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d.课件点击数字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些数字上,再去品味,你感受到什么?:

  (我们樊川小学约占地几亩?(约7。4亩)(3700亩林网就相当于我们500个樊川小学差不多大。)

  e.交流: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

  f.小结:师: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这种奇迹吧!

  ——自由读这一句——指名读(强调数字)

  评:1、你读的时候强调了数字,让我们更好的感受到了这种奇迹。

  2、你读得声情并茂,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

  师:通过这一连串的数字,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老人什么样的形象呢?

  生:伟岸、高大。生:值得尊敬、学习。

  师:(结)老人用他不屈不挠的毅力在风沙面前竖立起一道天然屏障,也在我们的心中竖立了高大的形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表达此时的心境吧。男生读,女生读。

  预设(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a.师:为什么你觉得这也是奇迹呢?(引:我们身边也不乏垂柳依依翠杨挺拔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树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生:

  b.师:是的,树的勇敢扼制了山洪的凶猛,庞大的根系牢牢扼住了稀疏的黄土,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c.朗读指导:(男女生读)

  d.引读:

  师:参天的杨柳,绿色的波浪,如臂如股,劲挺山腰,这一切都是这位老人创造的奇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三、奇迹背后

  1、 师: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奇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自然段,用波浪线画下来。

  2、自由找

  3、交流(预设)

  (一)大环境

  生:

  1、师:你找到的是老人生活的大环境(板书:大环境),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它,你会用什么?——生:恶劣 (板书:恶劣)

  2、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这一段话,(课件出示)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环境的恶劣?把它圈出来。

  预设:干旱、霜冻、沙尘暴

  肆虐、盘踞之地、风吹沙起

  3、师:(课件出示)谁来读读这些词语?指名读

  4、师:在座的同学有谁去过晋西北?那么你们知道晋西北的环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恶劣吗?老师这儿有一则资料,我们一起来看:(出示资料)师读

  (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这些主要分布于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16个县(区)的风沙带,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都在增加。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5、交流:(师:谁来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6、师:是啊,这里可称作穷山恶水、荒无人烟、死亡之地。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些词语——生齐读

  师:如此恶劣的环境,难怪,县志载:(课件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师: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这位老人却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秀水。这的确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二)小环境

  1、师:谁再来说说,老人还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

  生:

  师:这是老人所生活的小环境(板书:小环境)

  师(引)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地方又有怎样辛酸的故事呢?

  生:早出晚归

  生:七位同伴五位过世

  生:风雨同舟的老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师:可见老人的生活非常的——艰苦板书:艰苦

  师引:

  面对五位老汉的离去,老人没有离开,依旧选择了——(课件出示)种树!;

  面对老伴的过世,他也没有离开,还是选择了——种树!!

  面对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选择的还是——种树!!!。

  师: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老人没有离开,他不走,是因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是因为——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2、师:他不走,还会因为什么?

  预设2: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评:是啊,在老人心中,树与土的关系是如此的亲密啊)

  预设3: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课件出示句子)

  师:自由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质疑: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理解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另一种东西”)

  师: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与山川共存: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一起发出光茫。)

  师: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在一起吗?能像日月一样永远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

  (对土地的热爱、对家园的热爱、坚持不懈的毅力)

  师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板书:无私奉献造福人类

  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生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师:是啊,就是这一股力量支撑着老人,让他执着的坚守着这一片土地,15年啊,生接读——他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此时此刻,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真正领悟到了──(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造奇迹

  1、 A“青山不老,精神永存!”这位老人是晋西北的农民,他淳朴顽强、不善言表。他就是马永顺。今天,就让我们在这儿,说出老人心中的话。

  B、黑龙江省铁力市市政府在铁力林区前修建了马永顺纪念馆、马永顺林纪念碑,将铁力林业局第二中学改名为马永顺中学。此时,如果你来到纪念碑前,心里肯定有许多话想对马爷爷说吧。

  现在,请左边两组同学来写老人想说的话,右边两组同学来写我想对老人说的话。

  2、 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一等奖第 2 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1课时。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评: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 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 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评: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⑴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⑵ “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⑶ 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⑴ “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⑵ “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⑴ 引导:

  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⑵ 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⑶ 总结: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评: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与阅读课外资料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⑴ 阅读,勾画。

  ⑵ 同桌交流。

  ⑶ 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评: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学生在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了好词佳句,又在读后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认识。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苦

  

  设计者用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将课堂主动权合理地交还给学生,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敢于放手”的特点。与此同时,教师的点拨又引领着学生对课文内容层层深入,使学生从对“奇迹”产生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一等奖第 3 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阅读课文,学习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1.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1.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2.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1课时

  课件(朗读音视频)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节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认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吧!

  二、介绍作者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主要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难读的字,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肆虐盘踞淤泥劲挺荡漾绿洲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不紧不慢如臂如股

  (2)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出示阅读提示: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五、品读释疑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圈点勾画,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句话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优美画面,表达了作者满目绿树的惊喜之情,同时,暗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3)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明白创造奇迹的艰难,感悟老人的精神

  过渡:那么,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呢?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细细找一找,找到后标上序号,并写一写批注。师巡回了解情况。

  (2)反馈,共同评议。

  (这个了不起的奇迹是老人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创造的。)”

  (3)大环境——险恶

  出示句子: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教师总结: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却创造出了这样的一个奇迹,真是不简单啊!我们不由得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4.过渡: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小环境又有着怎样辛酸的故事呢?从哪里可以看出艰苦。

  (1)学生交流,师归纳:

  “a独自一人的孤单;b生活的简单清苦;c同伴离去的坚持;d老伴去世当天仍在植树;e有福不享;f选择青山为归宿;g年纪虽大,依然坚持”等7个方面。

  小结: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青山,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5.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1)小组讨论交流:

  (这是总结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中心,升华主旨。老农人留下的不仅是这片青山,还有更宝贵的东西——保护环境的意识,造福后代、造福人类的精神。老人植树造林、保护家园的精神永远流传,青山必将长青。)

  六、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记叙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故事,赞扬了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七、课堂小结

  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

  八、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大瀑布的葬礼》。

  板书设计

  青景观引入参天杨柳绿色波浪粼粼波光

  山大环境———险恶

  不背景状况小环境———艰苦生命的意义

  老村干部补充介绍—了不起的奇迹人生的价值

  老农陪同参观—一层层的树梯

  课后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后老师们与我交流了教学经验我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五、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一等奖第 4 篇

  1、紧扣“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的热爱,以及绿化家园的艰辛与毅力。

  2、围绕“学疑”,抓住关键疑问,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3、通过阅读、感悟、练笔,体会人物情感,领悟表达效果。

  

  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老人绿化家园的艰辛与毅力。

  

  一、发现一道风景

  二、感悟一片情怀

  1、围绕《“感动中国”推荐表》,交流预习收获

  2、围绕《我的阅读疑问》,盘点预习疑难

  3、梳理学情疑问,确定学习目标

  三、体验一段人生

  话题一:“15年创造的奇迹”

  1、从数字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关注数字——对比理解——直观奇迹

  2、从大环境中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关注险恶——影像刺激——反衬奇迹

  3、从小环境中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关注年龄——体味生活——深化奇迹

  话题二:“15年奇迹的背后”

  1、出示村干部的《工作手记》,练笔,交流

  2、出示《造林功臣碑》的文字,齐诵,提升

  3、回归学情疑问,讨论交流,深化解读

  四、铭刻一种记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