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教育教案

这是幼儿园科学教育教案20篇,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第1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指纹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初步激发幼儿探索人体奥妙的兴趣。
  2.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通过幼儿自主的探索认识指纹、发现指纹的独特性)、口语表达能力(用完整的语言讲述他观察到的指纹)、理解能力。
  3.初步了解指纹大体分为斗形纹、箕形纹和弓形纹三种,初步理解指纹的独特性和它的运用。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通过操作探索认识三种指纹——斗形纹、箕形纹、弓形纹。(操作探索法、游戏巩固法、联系自身法)
  活动难点:
  初步理解指纹的独特性——世界上没有长得一摸一样的指纹。(观察比较法)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幼儿对指纹长在哪里、长得不一样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认识印泥,知道其用法,知道怎样用湿巾快速清洁(用印泥的常规提前培养好)。
  物质准备:导入用广告、印泥(6盒)和白纸(粘到桌子上、画好左右手的指纹记录表)、三种指纹样子(A4纸)、指纹在哪图片、指纹作用课件及视频、口红一个、湿巾每人一张(放桌中央)、提前照好每一个孩子的10个指纹印的照片(纸上要有孩子们的名字)。

  活动形式:
  集体、个人

  活动过程:
  一、导入:观看“指纹锁广告”,激发兴趣。(3分)
  引导语:嘿,亲爱的宝贝们,你们好!今天老师带来了另一个幼儿园小朋友们拍摄的一段广告,请你们看看他们在广告里都做了些什么?
  提问:
  1.小朋友,谁能来说一说,里面的那个小朋友使用什么方法打开的门?(用手指头)
  2.另外的两个小朋友学他用手指开门,他们打开没有?(没有)谁知道为什么?

  二、展开:
  1.指纹认知、游戏巩固。(17分)(重点)
  (1)认识指纹。(9分)
  过渡语:恩,小朋友们的答案都各不相同,相信当我们这次的活动结束后,你们就知道为什么啦!嗯...那我们的指纹在哪呢?(手上)对,确切的说是在手指肚上(出示课件,清楚展示指纹的所在地。)(如果有小朋友问:手掌上也有指纹,解释为“手纹”。)你的指纹在哪里啊?伸出来看看。
  提问:请你看看你的指纹长得一样吗?(请一个小朋友说“看不清楚”。)
  引导语:哦,有一个小朋友说指纹一圈圈的太密了,看不清楚,那我们得想一个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提问:请小朋友们看看桌子上的材料,谁能用这些材料想一个好办法帮帮大家?(如果幼儿说到,师可及时请他到前面示范印指纹的方法,评价道“这个办法很好,很方便,又容易分辨是哪个手指的指纹,你可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你帮了大家,真棒!”)
  提要求:请小朋友们按过印泥之后,在左右手相应的手指指纹处按上你的指纹,当你一只手全都按好后,请拿湿巾清洁,然后换印另一只手。好,小椅子轻轻转向小桌子,我们看看那个小朋友的操作又快、又安静,预备:开始。(幼儿操作“印指纹”,师巡回指导。)
  操作后,提问:请看看你的指纹长得一样吗?(不一样)你来说说,你的指纹有什么样子得?
  斗形纹——幼:一圈一圈的。师操作电脑,出示“斗形纹”。
  提问:小朋友看一看,这个长得一圈一圈的指纹像什么?(小朋友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
  小结:像这样一圈一圈的指纹叫做“斗形纹”。请跟我说一遍。
  箕形纹——幼:像滑梯。师操作电脑,出示“箕形纹”。
  提问:小朋友看一看,这个指纹像什么?
  小结:像这样像滑滑梯又想一条小路的指纹叫做“箕形纹”。请跟我说一遍。
  请仔细的观察一下你的指纹除了这两种样子还有别的样子吗?(老师知道井慧琳小朋友一个手指的指纹长得是这样的,就像一个小山丘,出示“弓形纹”图片。)这样的指纹叫做弓形纹。
  小结:小朋友,通过你们刚才的观察,发现了人们的指纹大体分为“斗形纹、箕形纹、弓形纹”三种。斗形纹就像是一个一个的椭圆形套起来似得;箕形纹像一个滑梯歪向了一边;弓形纹像有一个起伏的小山丘。一般我们的指纹“斗形纹和箕形纹”比较多,而弓形纹很少,一般只占2.5%,就是说100个指纹里只有2个或3个弓形纹!
  (2)游戏巩固。(3分)
  过渡语:你们可真棒,一下子就认识了指纹朋友,那让我们来玩个好玩的游戏吧——“看谁反应快。”
  游戏玩法:每次请十个小朋友上前,分别听老师的口令“抢拿”指纹。如:小朋友们准备好,看谁反应最最快!(斗形纹)分别三种都练习,全体小朋友分三组上台玩游戏。
  (3)认识自己的指纹。(渗透数学)(5分)
  过渡语:刚才小朋友们在开心的游戏中分别找出了斗形纹、箕形纹和弓形纹,真不错!那你们知不知道你们自己的小手上那10个指纹里有几个斗形纹、几个箕形纹、几个弓形纹啊?那让我们仔细的观察一下,数一数吧!好,下面先请小朋友们来数一数你们的10个指纹里有几个斗形纹?一定要仔细、耐心的观察哦!加油吧!(幼数,师巡回指导)
  提问:谁想来说一说,通过你的观察,你有几个斗形纹?(7个)
  呀,数量还真不少呢!那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XXX的斗形纹是不是7个?(大屏幕出示提前准备好的指纹照片。)请幼儿一起来当裁判看看小朋友们观察的对不对。(约请三名幼儿,分别让找三种指纹。)
  小结:刚才通过小朋友们的观察,我们都认识了自己的指纹,真棒!那我有一个疑问了,你们觉得我们每个人的指纹有长得一摸一样的吗?(提出预设问题)
  2.对比指纹、了解独特性。(3分)
  提问:谁想来说一说你的看法?(快速多请几个幼儿说,师不做评价。)
  引导语:小朋友们的意见都不一样,我知道你们把爸爸妈妈的指纹也带来了,那让我们先把自己的指纹和爸爸妈妈的指纹对比一下,看看有长得一样的指纹吗?再和身边的小朋友比一比,有一样的指纹吗?
  提问:谁有结果了?谁想来说一说一对比的结果?
  小结:我们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我们的长相一样,虽然都有眼睛鼻子嘴,但是没有人长得一样,虽然我们的指纹只有斗形、箕形、弓形三种,但是没有一个人的指纹是一样的!小朋友,你们知道了吗?
  3.扩展知识、了解指纹的运用。(5分)
  过渡语:既然我们的指纹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那你觉得人们可以利用指纹来做些什么?(幼儿自由答。师:恩,你真聪明,会学以运用,知道了刚才那个小朋友用指纹开锁的奥妙;呀,你知道的可真不少;你是怎样知道的?)对于小小的“指纹”,人们利用它的特点发明了许多的奇思妙想,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课件:指纹锁、指纹付钱、指纹手机、指纹汽车、指纹电脑、指纹破案...)
  小结:这些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智慧,运用科学制造的一些方便与人们生活的科技产品,厉不厉害?那你们知道吗?指纹虽小,它还能看病呢,在中医理论中,对小朋友的诊断特别有效,例如:指纹颜色变淡了,这就说明你的身体变得虚弱了,已经开始营养不良;如果指纹变成鲜红色,那就是你感冒、发热、咳嗽等病的初期;如果指纹变成紫红色,那你的就有可能变为高热、咳喘的支气管肺炎等病。神不神奇啊!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关于小小指纹的奥秘,那等有机会让爸爸妈妈带你去南京的“中华指纹博物馆”去看看吧!

  三、结束:(2分)
  过渡语:咦,老师又要提问了。人的身体除了指纹不一样,你知道还有哪些纹是不一样的吗?
  幼:掌纹、脚掌纹、脚趾纹...
  师:老师还知道一个,那就是“唇纹”,也就是我们嘴唇上的纹路,你们相不相信啊?那好,就让杨老师和刘老师画个口红,印两个漂漂亮亮的唇纹印给你们瞧瞧!
  师印唇纹... ...(增加快乐气氛。)
  小结:其实,人的身体上指纹、掌纹、脚掌纹、脚趾纹、唇纹等等都是不一样的,这都是我们每个人身体的独特密码,希望我班的小朋友们将来能够成长为科学家,去探索更多的人体奥秘!那今天回家以后,我们就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来比较一下是不是这些纹路都是不一样的呢!好吗?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及准备总体来说是比较用心的,但是经过上课之后,让我又有了几点新的想法:
  1.活动的导入。
  导入部分我原来的引导语较为平淡“今天老师带来了另一个幼儿园小朋友们拍摄的一段广告,请你们看看他们在广告里都做了些什么?”激发幼儿的兴趣欠。如果我设计为: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师伸出手指问幼儿,幼儿即兴回答。)这样的提问设疑,可以使幼儿发散思维的大胆去想、去说,因为谁也不知道老师到底想说“手指”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还能够与“导入视频”中的环节吻合,既能够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又能够与视频巧妙的结合!
  2.幼儿操作“印指纹”部分。
  因这是科学活动,幼儿的操作和探索是不可缺少的;又因不能就一而一的原则,我考虑到可以在探索环节整合“数学领域内容”,但是我只是一味的想到了“操作、探索的不可缺少和整合领域”,却没有适时的考虑到幼儿年龄的特点,所以使得印“指纹印”的环节显得很拖拉,而且不仅时间很长、效果也不是很好,有很多幼儿的指纹印的不是很清晰,也导致了后面的点数环节出现脱节,可见,让幼儿自己印指纹印是不太合适的。不如就让幼儿用放大镜来直观的观察自己的指纹,然后将观察到的记录到记录表上,这样或许在节约时间的同时,能够让人觉得本节课是由科学的、操作的、探索的、整合的一系列活动而呈现出闪光一面。
  3.忽略了大班幼儿已会识字的能力。
  在认识指纹的环节中,我本想有一环节是请幼儿根据指纹的样子,为三种不同的指纹起名字,从而起到发散幼儿想象力的目的。结果,在出示指纹图片时,下方写上了指纹的名字,孩子们还没有来得及发散思维,就被指纹的“正确”名字把思想牢固了,不仅没有展现出“发散幼儿想象力”的闪光之处,还适得其反,显得老师不够灵敏!
  总之,本次活动经过了反思后,觉得有很多不足和能够改进的地方,我将会在今后继续将本次活动完善,并尝试试教!

第2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沉与浮教案

  设计思路:
  大班上学期的幼儿已具备了某些物体(如石头、雪花片等)在水中沉浮的经验,所以如果活动设计仅仅停留在让幼儿了解,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幼儿的探索兴趣不易深入。而让幼儿带着任务探索,如怎样使浮的东西沉下去,使沉的东西浮上来,可以提高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大班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逐渐减少,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发展得比较好,所以活动设计既要为幼儿提供边操作边思考的机会,又要注重培养思考的有意性,培养幼儿先预测(思考)再操作。操作后让幼儿多讲述、讨论,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活动目标:
  1、知识:(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2)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2、技能:(1)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有序的完成实验。(2)能与同伴沟通、交流与合作来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情感:(1)乐意参加探索沉与浮的小实验。(2)初步形成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2)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难点: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脸盆,盆里有半盆水,擦手毛巾人手一条。
  2、每组装满水和空矿泉水瓶各一个、橡皮泥、石头、雪花片、树叶等小物品。
  3、每人一张记录纸,一只笔。

  活动过程:
  一、认识实验材料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它们就躲在你们的椅子下,找出来看看是谁呀?
  幼:是钥匙、小木块、玻璃球?

  二、实验:沉与浮
  1、教师示范:教师取一块雪花片请幼儿来猜猜:这块积木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请幼儿把准备的材料进行猜测,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教师指导:你们猜雪花片放在水里会怎样?你们每人有一张记录表,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表上。如果猜雪花片是浮上来的,那就在"?"这一列中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上面加一个小帽子)如果你认为是沉下去,那就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下面加一个小帽子)。
  2、实验,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幼儿按意愿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地指导;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钥匙是浮上来还是沉下去呢?是不是这样的,那其它的东西是不是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呢?老师准备好水了,我们端上这些东西到那边去试一试就知道了。试好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小手"这一列中。
  3、根据记录表对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结果。
  提问:"有没有试验结果和猜测结果不一样的?"
  总结:(出示表格和实物并演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浮上来的东西有`````沉下去的东西有``````

  三、提升实验
  (一)怎样使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
  1、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浮在水面上,可是他和石头宝宝是好朋友,他们想在一起在水里做游戏,让我们来帮帮他们,好不好?帮帮瓶子宝宝,让他沉下去。
  2、幼儿尝试。(如果幼儿一下子想不到办法,可以给幼儿1-2分钟的时间去尝试、讨论,如果还是没有小朋友想出办法再加以引导。)
  3、师:小朋友们,同一个瓶子宝宝,不装水时浮在水面上,装满水后,就沉到水里了。为什么呢?
  4、教师总结:不装水时,瓶子宝宝很轻,所以浮在上面;装满水后,瓶子宝宝变重了,所以就沉下去了。
  (二)怎么样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1、师:小朋友们,我们刚刚让瓶子宝宝和石头宝宝在一起玩了,他们玩得好开心。可是,还有一个物品宝宝需要你们的帮助,看,橡皮泥宝宝和树叶宝宝是好朋友,他们好想一起浮在水面上玩,让我们来帮帮他们!
  2、幼儿尝试。(如果幼儿一下子想不到办法,可以给幼儿1-2分钟的时间去尝试、讨论,如果还是没有小朋友想出办法再加以引导。)
  3、师:现在橡皮泥宝宝能和树叶宝宝一起玩了,他好开心。可他有一个问题想问小朋友们"我的体重没变,当我团成球状时,我沉在底下;当把我做成船的形状时,我就会浮上来,为什么呢?"
  4、幼:……(此问题有一定难度,可以先让幼儿思考、交流和讨论1-2分钟。到时如果幼儿还回答不出,老师再加以引导。)
  5、教师总结:当橡皮泥宝宝是球状时,
  活动延伸:
  1、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物品宝宝,小朋友们看是什么,小朋友们猜猜看--宝宝放到水里是沉,还是浮呢?
  2、幼:……
  3、教师总结:老师也不知道--宝宝是会沉,还是会浮。其实,小朋友们,我们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大家不知道它们在水中是会沉还是会浮,小朋友们回去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我们周围还有一些什么东西在水里是沉还是浮。

第3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好玩的水教案

  活动目标:
  1、在玩水的活动中初步感知水的特性——会流动、是透明的,享受玩水的乐趣。
  2、让幼儿知道水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教育幼儿知道节约用水。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水盆、大小不一的瓶子、破塑料袋、漏斗、篮子、毛巾、磁带、录音机等。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玩水,感知水会流。
  ①、教师提供各种嬉水玩具,幼儿自选喜欢的材料,自由嬉水。
  ②、教师巡视启发,鼓励幼儿创造多种玩水的方法,并讲述出来,引导幼儿观察水会流。
  ③、请个别幼儿演示自己的玩水方法,进一步感知水会流。
  ④、小结:水是会流动的。
  2、火眼金金捉小鱼,了解水是透明的。
  ①、请幼儿按教师的指令在水里捉鱼,比比谁捉得又快又准。
  ②、请冠军幼儿讲讲自己是怎样捉鱼的,为什么能看得那么准。
  ③、小结:水是透明的。
  3、谈话:水的作用大。
  启发幼儿说出生活中那些时候需要水,知道水的作用大,并教育幼儿懂得节约用水。
  4、送水小精灵
  请幼儿给需要水的小动物、小植物送水、浇水,体验水的用处大。

  活动延伸:
  1、在区角活动中投放玩水材料,启发幼儿进一步探索水的特征。
  2、鼓励幼儿创造更多更新的玩水方法,做有关水的实验。

第4篇、中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走?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沉在水里……等等。《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发现比较、观察能力。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   
  3.体验沉浮游戏的乐趣,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在操作中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进行简单的记录。   
  活动难点:探索如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积木、塑料瓶、弹珠、泡沫、雪花片、盖子、恐龙玩具、装水的盆子、毛巾、桌子;记录单(16)、笔、透明盆子、"↑""↓"符号图片。  
  知识准备:知道什么是沉,什么是浮。   

  活动过程:  
  (一)以情景导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
  师:今天小熊过生日,小蚂蚁要到河对面去给小熊送生日礼物,老师准备了积木、大盖子、塑料瓶、小纸片、珠子、雪花片等物品,请小朋友们帮忙看看这些材料有哪些适合当小船帮助蚂蚁过河。   
  1、.教师请个别幼儿讲述。   
  (1)师: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说说哪些材料适合当小船帮助蚂蚁过河,为什么(个别幼儿回答)
  (2)师小结:小朋友觉得浮起来的材料可以帮助小蚂蚁过河,而沉下去的就不可以。   

  (二)引导幼儿探索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且记录结果,并用符号记录。   
  1.教师出示记录单,讲解记录方法。   
  师:老师这有一张记录单,这一排是老师准备的材料。(出示PPT图片)我们把会浮起来的物品可以当小船,用符号"↑"记录,沉下去的物品就不能当小船,用符号"↓"。现在大家一起来猜想一下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老师帮忙将猜想的结果记录下来。   
  2.介绍材料,讲解要求。   
  师:等一下我们分组进行试验,老师给每组小朋友准备了记录单、笔、装水的盆、抹布、积木、塑料瓶、小纸片、珠子、雪花片、大盖子。等一下小朋友可以将这些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哪些东西会沉下去,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并在记录单上做记录。小朋友们要轻轻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如果桌子、衣服湿了要及时用抹布擦干。   
  3.幼儿分组探索原先的想法,鼓励幼儿玩多种材料,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集中记录结果。   
  (1)师:小朋友看看哪些物品一放下去就沉下去,哪些物品一直浮在水面?哪些物品起先是浮起来,后来就沉下的?   
  (2)幼儿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4.集中分享探究结果。   
  (1)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进行了试验,现在请小朋友们讨论一下你们刚才在实验中发现了哪些东西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   
  (2)师:现在请小朋友说说哪些物品会沉下去,哪些物品会浮起来。(个别幼儿回答)
  (3)师小结:小朋友说的很好,泡沫、积木、瓶子、大盖子会浮起来,弹珠、雪花片,恐龙玩具会沉下去。
  
  (三)小朋友思考为什么有些会沉,有些会浮?   
  (1)、小朋友们想想为什么有的东西会沉下去,有的东西会浮起来。(请幼儿个别回答)
  (2)、教师总结:物体的沉浮跟它本身重量和水的浮力有关,当物体达到一定的重量就会沉下去,而没有达到重量就会浮起来。现在我们就来试试看。(做实验演示给幼儿看)

  (四)引导幼儿探索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的方法。   
  1.探究一:借助辅助材料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1)师:现在我们的难度要加大了,请小朋友帮助小蚂蚁想想办法,如何让沉下去的物品也能浮上来给小蚂蚁当小船。   
  (2)请幼儿到前面来操作给小朋友看。   
  总结:小朋友们通过借助可以浮的物体来帮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小朋友都非常的棒,帮助小蚂蚁找到了过河工具。   
  (3)师: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时候是借助会浮的物体让会沉下去的物体浮在水面上的?小朋友们可以想一想,等会到教室告诉老师。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沉与浮》,小朋友在操作中感受,并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状态,幼儿兴趣浓厚,喜欢动手操作,大胆的讲述自己的想法,我在上课时思路清晰,活动中每个环节都有小结,小结语言还是很精准有效,帮助孩子理解沉与浮的秘密。   
  但是作为一个科学活动,需要老师的提问时语言简练,在这方面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在小朋友猜想记录时,可以记录小朋友的猜想时的个数,并现场做实习,科学活动并不是一定要让所有的小朋友都要动手,还可以结合已有的经验,切记不误导孩子。   
总之,每次活动都有不同的收获,希望下次活动会更好。

第5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昆虫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蝴蝶、蜻蜓、蜜蜂等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惯,了解昆虫与人们的关系。
  2、通过猜谜、观察以及倾听活动,了解昆虫的有关知识,理解昆虫的保护色。
  3、对昆虫产生兴趣,知道要爱护益虫。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展示仪一台。
  2、昆虫挂图一张。
  3、捕捉到的昆虫,或者是昆虫标本若干。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昆虫的活动主题。
  ——教师念蜜蜂的谜语儿歌,提问:这是什么动物?
  ——教师念蜻蜓的谜语儿歌,提问:这是什么动物?
  ——让幼儿猜谜语,引起幼儿对昆虫的关注。

  二、出示昆虫,或用实物展示仪放大昆虫标本,感知昆虫主要特征,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叫什么名字?
  ——教师:他是什么样子的?头上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什么?有多少对翅膀和脚?
  ——教师:你知道他生活在什么地方?爱吃什么吗?

  三、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启发幼儿按照“动物名称——身体特征——生活习性”讲述。
  ——幼儿自主阅读画面,启发幼儿说说:画面上有哪些昆虫?他们都有什么?
  ——教师:他们生活在什么地方?吃什么?他们哪些地方是相同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吗?
  —— 教师小结:画面上的这些虫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昆虫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嘴和眼睛;胸部长着三对脚,背上一般长着两对翅膀;腹部一节一节的,两侧还有气孔,是呼吸用的。有的昆虫,例如:七星瓢虫,有一对翅膀变硬了,还有一些昆虫只有一对翅膀,例如:蚊子。

  四、出示挂图,找一找藏在画中的昆虫。
  ——教师:今天有许多小昆虫来和我们捉迷藏游戏,他们就藏在这幅画里面,请大家找一找,有哪些昆虫?他们藏在哪里?
  ——教师:你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你是一下子就发现昆虫的?还是仔细看才发现的?为什么仔细看才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颜色与周围的颜色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五、介绍几种关于昆虫自我保护的知识,认识保护色。
  ——教师介绍昆虫利用保护色自我保护的常识,让幼儿了解昆虫会变颜色保护自己,这种变色白虎自己的办法,叫保护色。
  ——介绍几种常见的昆虫保护色。
  1、身体颜色与周围环境颜色相同的昆虫,如:螳螂、枯叶蝶;
  2、身体颜色随着周围环境颜色而变化的昆虫,如:蝗虫;
  3、身体颜色鲜艳,警告对方自己有毒,不要伤害自己,如:瓢虫。
  ——教师扩展幼儿思路:你还知道哪些昆虫会利用保护色白虎自己的?

  六、初步感知益虫和害虫。
  ——教师:在昆虫的大家庭里,对我们人类来说,哪些是益虫哪些是害虫?
  ——教师:你知道蝴蝶是益虫还是害虫呢?为什么?(蝴蝶在幼虫时有爱吃嫩菜等危害,但在变成蝴蝶后有传播花粉和观赏的益处。
  ——引导幼儿讨论: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昆虫?
  使幼儿知道:我们要注意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大小便,不让脏水聚集是害虫无法无法生存,同时,我们也要保护益虫,不随意捕杀和杀死益虫。
  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幼儿感受到了大自然中昆虫的美,认识了常见的昆虫,知道了昆虫的本领,了解了昆虫的生长环境,体验到了制作昆虫标本的乐趣,他们具有保护益虫、消灭害虫的意识,在活动中不仅体验到了活动的乐趣,而且增长了知识,各个领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兴趣出发,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逐步深入,既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又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在活动中也有个别环节由于知识性强而导致部分幼儿难于理解。如何把幼儿掌握知识的环节游戏化,更好激发幼儿的兴趣,将是下一个主题中应探索的课题。

第6篇、大班科学会变的月亮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倾听故事及观看月相变化图,初步了解月亮的变化规律。
  2.尝试运用语言、动作及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对月亮变化的理解。
  3.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感兴趣,能关注月亮的变化。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学习DVD
  2.动态教具
  3.课件
  4.幼儿用书、铅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导入,教师根据幼儿已学的美术活动中《月亮姐姐》,进行经验的迁移
  师:上星期的美术课中,我们学习画了一个美丽的小姐姐,我要看看哪位小朋友能想起来,她是谁?老师给你们一个提示:她长了一对美丽的翅膀。
  师:对,是月亮姐姐,那哪位小朋友还记得月亮姐姐的脸是什么形状的?有的小朋友画了圆圆的月亮姐姐,有的小朋友画了细细弯弯的月亮姐姐,咦?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月亮姐姐的脸可以变化?
  2.倾听故事《月亮姐姐做衣裳》,激发幼儿了解月亮变化的愿望
  (1)师:为什么月亮姑娘做的衣裳总是不合身呢?(激发幼儿发现月亮在不停的变化)
  (2)教师引导幼儿迁移已有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看到的月亮形状。
  师:你见过的什么样的月亮?像什么?(鼓励幼儿用语言和行动进行表达,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幼儿所讲月相)
  (3)播放《月亮姐姐做衣裳》的动画,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月亮的变化规律。
  师:现在,请小朋友看一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月亮姐姐做衣裳》的动画,请你看一看,月亮姑娘的变化和你看见过的和想象中的有什么不一样?
  3.简要解释月亮姑娘变化的原因,使幼儿产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们现在都知道,月亮姐姐每天都在变化,那小朋友们知道"月亮姐姐"为什么变化?请你们大胆地猜一猜,然后告诉老师。
  (2)播放图片,使幼儿初步感知月亮姑娘的变化是因为地球影子的投射
  师:小朋友来看一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请你看一看,月亮姐姐在哪儿?地球在哪?那太阳光照射进来的时候,月亮姐姐被谁挡住了啊?原来是月亮姐姐和我们居住的地球想晒太阳,可是月亮姐姐的太阳光被地球挡住了,这个怎么办?
  师:月亮姐姐很聪明,她想到一个好办法,请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办法?(用故事性的语言,引导幼儿了解月亮在围绕地球旋转)噢,原来月亮姐姐想到了,只要围绕地球旋转,当它转到地球和月亮中间的时候,是不是就能完全晒到太阳啦?
  4.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幼儿理解图片所表达的意思,了解月亮变化的规律
  (1)师:月亮姐姐聪明不聪明啊?那老师现在就来考一考我们班的小朋友,看看小朋友比不比月亮姐姐聪明。
  (2)观看教学挂图,幼儿理解图片所表达的意思。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每幅图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初一、十五、二四等),那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教师出示动态教具,请幼儿总结月亮变化规律
  引导幼儿说出随着时间的变化,月亮每个月开始的时候变成细细的月牙,到了每月十五就变成了大圆盘,到了月底的时候又慢慢变回了月牙的形状。
  5.幼儿根据月亮变化规律进行填图游戏
  师:你们看,图中的初九和二十四号得月亮被刘老师不小心擦掉了,现在忘掉了她们的样子,请你们当我的好帮手,帮我把她们的样子画出来好不好?
  (请幼儿在幼儿用书中添画出来)

  活动反思:
  今天,教学活动为大班科学活动《会变的月亮》,主要是让幼儿认识月亮形状变化的规律,知道自然界中的事物会发生变化。

第7篇、中班科学冬天的取暖用具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据《纲要》中指出:“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所以,通过冬天的取暖用具这个活动的设计,不仅让幼儿认识了生活中各种取暖用具及其了解它的发热方法,而且知道了它们能给人们带来温暖,同事还能促进幼儿关心周围科技产品的兴趣,激发创造的愿望。

  活动目标
  1.知道科技进步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使幼儿积极关心周围的科技产品。
  2.初步了解各种取暖用具的发热方法和使用方法。
  3.让幼儿认识各种取暖用具的用途,知道它们能给人们带来温暖。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重点难点
  1. 让幼儿了解各种取暖用具的发热方法和使用方法。
  2. 使幼儿积极关心周围的科技产品,激发幼儿创造的愿望。
  3. 集体与小组。

  活动准备
  1.电教——取暖用具图片(如手套、暖手炉、空调、热水带等)
  2.教师和幼儿共同手机的各种取暖用具,如手套、暖手炉、热水袋等。
  3.安排在教室里进行活动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导入:电教法(看冬天的取暖用具图片,如暖手炉、空调、电热毯等。)激发幼儿对生活的认识及说出他们愿望的思路。
  引出话题;“小朋友们,刚刚你们看见了什么?”让幼儿粉笔讲述图片的名称及引导幼儿将图片归类,让幼儿知道它们都是冬天的取暖用具。

  二、基本部分
  1. 了解各种取暖用具的发热方法。
  请幼儿介绍自己所带来的取暖用具的名称和使用方法。
  提问:为什么要有各种各样的取暖用具?(引导幼儿讲述不同的取暖用具具有不用的发热方法,知道他们能带给人们温暖。)
  教师小结:(热水袋用热水取暖,空调用电取暖,火炉使用煤炭取暖,电热毯也是用电取暖——不同的取暖用具有不用的使用方法,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2. 引导幼儿按照用具的不同发热方法来惊醒分分类。
  教师提示:如按电器类货非电器 来划分。
  3. 引导幼儿关心新的取暖用具,了解科技进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你们还建国什么样的取暖用具?他们又是怎样发热的?

  三、结束部分
  小结:有这么多的取暖用具可供我们在冬天取暖,以后你们还会看到更多的新式取暖用具。想象,长大了想发明什么样的取暖用具?

  教学反思
  该活动选体于幼儿的生活,通过幼儿认识各种取暖用具,知道它们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引导它们积极关心周围的科技产品,培养了幼儿的科学素养,引起了他们专注取暖用具的兴趣。

第8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益虫和害虫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草地上,有几只昆虫在爬着、飞着,这些都是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通过引导幼儿了解益虫和害虫的生活习性,让幼儿更好地认识和区别益虫和害虫,因此,我设计了这一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区别益虫和害虫,知道昆虫与人们的关系。
  2.了解一些保护益虫、防治害虫的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重点难点
  认识益虫和害虫。区别益虫和害虫。

  活动准备
  背景、挂图各一幅 蜜蜂 蜻蜓 青蛙 蜘蛛 蟑螂 蚊子 苍蝇 蝗虫等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谈话、引入新课。
  欣赏歌曲《小蜻蜓》,然后请幼儿回答问题:A.歌曲里唱的是谁呀? B.它在干什么? C.为什么要捕捉蚊子?

  二、基本部分:
  1、认识益虫和害虫: 出示背景、挂图,让幼儿带着问题观察、思考。
  2、逐一出示蜜蜂、蜻蜓等昆虫图片,引导幼儿说出其名称、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
  3、区别、分类:先请幼儿将图片分别摆放在两个贴有益虫和害虫的方框内,然后再由大家检查归类是否正确。最后归纳:对我们人类生产、生活有用的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益虫。相反,对我们人类生产、生活有害的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害虫。
  4、保护益虫,消灭害虫:A、当我们看到益虫的时候应该怎么做?(不要捕捉益虫,让它们帮助我们消灭害虫)B、还有什么方法能保护益虫?(不乱撒农药) C、发现害虫应该怎么办?(将其杀死)E、还有什么办法能消灭害虫?(杀虫剂、灭虫灯等能很快杀死害虫)
  5、互动:老师反复说出昆虫名称和出示昆虫图片,引导小朋友用动作、表情来判断益虫和害虫。(拍手、跺脚、跑、跳、哈哈笑、撅嘴、站、蹲等)

  三、结束部分:人们喜欢那些昆虫?讨厌那些昆虫?为什么?
  小结:益虫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们;害虫是危害我们生产和身体健康的坏家伙。我们一起到外面消灭害虫去吧!

  四、延伸部分:学习歌曲《小蜻蜓》。

  教学反思
  本教学活动成功之处在于直观、通俗易懂,通过使用背景、挂图、图片等,幼儿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住了。幼儿互动的机会很多,课堂气氛活跃,过程由浅入深,随机应变,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老师跟着幼儿的思路走。一问一答的式教学,使幼儿的语言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发展,圆满地达到了预期目标。如果图片人手一份的话,还可以进行更多的玩法,效果将更加圆满。

第9篇、中班科学有趣的转动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发现转动并对身体不同部位的转动产生兴趣。   
  2、在试试、玩玩、做做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体验操作探索带来的乐趣和成功感。   
  3、了解日常生活中转动的运用,感受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方便。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人体图一张、录音机、磁带、记号圆点。
  2、“转转转”展览会:筷子、线圈、伞、风车、牙签、钟表、卷笔刀、盖子、转动玩具、筐子等等。
  3、纸片、剪刀、竹签等。

  活动过程:
  一、探索身体部位的转动。
  1、老师做转手腕动作,幼儿初步了解转动现象。
  2、试一试、找一找,发现身体不同部位的转动。
  3、听音乐做各种不同的转动动作,激发幼儿兴趣。

  二、第一次探索、操作,鼓励幼儿想办法转动物体。
  1、用“转转转”展览会吸引幼儿注意,引导幼儿操作、探索:用什么方法能够把物体转动起来?   
  2、幼儿分组探索、操作,教师适时介入,观察引导。   
  3、交流操作探索的结果。  
 
  三、第二次操作、探索,引导幼儿发现转动时的有趣现象。
  1、在玩的过程中,共同探讨和发现转动时的有趣现象。
  2、互相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四、了解日常生活中转动的运用: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东西运用了转动?它们的转动能带给我们什么好处?

  五、动手制作陀螺,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第10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水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本活动运用的知识是有关于饱和溶液和改变液体密度等有关知识。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增加溶剂密度的方法:添加溶质。本活动的科学原理在于将糖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使该溶液的密度增大,沉入水底。

  活动目标
  1.通过感受不同水的变化,萌发幼儿初步的探究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
  2.引导幼儿初步的尝试、感知和发现饱和溶液。
  3.让幼儿乐意用自己的语言与同伴交流实验过程与结果。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尝试自己动手制作饱和溶液。

  活动准备
  两杯有颜色的水,两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筷子。(此材料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看一看,想一想
  谈话导入:“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有什么?
  我要变个神奇的魔术,把红色的水倒入透明的水中,看看会发生什么?
  (老师边讲述过程,边着重提出:将有颜色的水慢慢的缓缓的倒入透明的水中)
  这杯透明的水还跟刚才一样吗?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红色的水现在在杯子的上面还是下面?
  2.试一试:
  小朋友,那么你们想做这样好看的水吗?现在请你们用桌上的水来试一试,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出这样奇妙的水来。
  (教师给幼儿分别提供一杯透明的水和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倒一倒,看看能不能倒出两层的水来。)
  3.说一说:
  导语:你们透明的水有什么样的变化?
  (教师请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实验的方法和结果)
  想知道老师的魔术是怎么做出来的吗?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大屏幕。(放课件)
  你看到了什么?
  屏幕上的实验成功了吗?为什么?(因为和老师的水一样分为上下两层)
  他是怎么做的?(请幼儿自由回答)
  请小朋友观察老师这杯有颜色的水与你们有颜色的水有什么不同。(有没融化的糖,水很稠)因为老师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直到水吃饱了糖,再也吃不下去,变成了饱和溶液。水吃了那么多的糖,就会变得重起来。而重的东西是要沉底的,所以吃饱了糖的饱和溶液才会沉在水底,而透明的水就变成了两层。
  4.做一做:
  请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东西(一杯有颜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和白糖,)制作奇妙的水。教师指导幼儿将白糖用小勺盛到透明的杯子里,要强调白糖一定要放多,一直到糖在水里不能化了为止。将放有白糖的红色的水慢慢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奇妙的水做出来了吗?
  5.分享
  将自己做的奇妙的水拿到老师的桌上摆好,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结果又是什么样的?(是很清晰的分层,或是浅浅的一点点分层,或者没有分层)
  6.延伸:
  请小朋友想想还有什么东西也能在水中制作饱和溶液?回家自己动手尝试下。

  教学反思
  科学活动《奇妙的水》很适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强,也很想自己有机会动手制做出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本活动难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结果,使孩子们通过成功的结果加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本活动使幼儿在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观察记录:
  参加本活动的幼儿共44名,每位幼儿在实验中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在第一次将普通的红色的水放透明的水里时,幼儿没有看到分层的现象都感到很失望,有几个幼儿用羡慕的眼光看着教师分了层的水。在第二次制作糖水的过程中,幼儿都知道放很多的白糖,有7名幼儿用小勺搅的很好,粘度也很好。但是有十几名幼儿不敢大胆的放糖,只是小心翼翼地用小勺舀了一点点糖,后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又放了一些糖。大部分幼儿将制作好的糖水倒进了透明的水里,有二十三名幼儿成功了,他们高兴地叫着:“老师快看,我的水可好看了。”有九名幼儿本来也成功了。可是他们用小勺在水里搅了几下,结果本来已经分层的水又变成了一杯红色的不分层的水。十七名幼儿没有成功,原因是糖放的少了,糖水没有饱和,水的密度没有太大的增加,所以两种水又混合在一起了,没有发生分层的现象。

第11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植物的家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土中有水、空气、腐烂物等成分,了解土的主要种类(如:黑土、黄土、白土、红土等)。
  2.了解土对人类的作用,萌发珍惜土地的情感。
  3.知道植物生长离不开水、空气、肥料和阳光。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物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每组幼儿一盘土壤。(四人一组)
  3.实验用的酒精灯、铁架、杯子、连根的干枯青菜。
  4.植物头饰。
  5.四袋不同种类的土壤标本。(黑土、黄土、白土、红土)
  6.一袋泥土。

  活动过程:
  一、植物为什么会干枯
  1. 幼儿扮成各种植物,老师扮成植物“花姐姐”。
  引导幼儿讨论:植物生长离不开什么?(用故事“干枯的青菜”告诉幼儿植物一般离开土壤会干枯)。
  2.小结:引导幼儿自己小结,(小鸟爱树林,鱼儿爱海洋,我们植物爱的是土壤。)植物的家是土壤,离开土壤会干枯。

  二、土中有什么
  1.用多媒体课件让幼儿知道土壤中有水、空气、肥料(是树叶、草等的腐烂物),和植物生长过程。
  2.请幼儿捏捏地里的土壤是干的,还是湿的,说明土壤中有什么?(水分)
  3.请幼儿肥土壤放入水杯中,又发现有什么?(空气)
  4.把土壤撒在石棉网上加热知道土壤中有腐烂的树叶、草等,这就是肥料,它们能燃烧。
  5.小结:原来土壤里有这么多宝贝,它真像一个聚宝盆、空气水分里面藏,土壤是个大宝库,植物生长有营养。
  6.引导幼儿仿编儿歌:“鸟儿爱树林、鱼儿爱海洋,植物爱的是土壤,土壤是个聚宝盆、空气、水分里面藏,土壤是个大宝库,植物生长有营养。有了营养,幼儿模仿植物生长的过程。”

  三、土是什么颜色的
  1.幼儿知道土中有什么后,去花园里看看地上的土壤是什么颜色的?(黑色)后出示黄土、白土、红土,原来土有几种颜色。

  四、土的其它用途
  1.出示“砖、瓦、陶器皿,让幼儿看,让幼儿摸摸后,告诉幼儿这些都是用土加工以后做出来的。
  2..小结:土壤对植物有用,对人类的用处也很大。

  五、延伸活动与“土”交朋友
  让幼儿自由玩土。

  活动反思:
  活动中孩子们很活跃,颜林海和黄林浩不断地用摸、捏、团土。在种植园中,林毅君偷偷地拔了拔小青菜,发现了菜里的根后就招呼了很多的小朋友围过来观看。很快林俊熙发现了泥土很潮湿,粘在手里也粘在裤子上。
  本次活动我利用幼儿身边的熟悉的资源——土,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实验、探索、讨论。活动中幼儿们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验、操作,引发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实验的设计是让幼儿能探索出土的性质,也便于幼儿操作,幼儿兴趣很大。实验中我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合作能力,记录能力,以及操作习惯,并鼓励幼儿把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而且针对幼儿观察到现象,我能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以得出问题的答案,土壤里什么?使幼儿了解了土壤对于植物的作用,知道植物离不开土壤。然后和幼儿开展讨论,哪里还需要土壤?知道土壤在生活中的更多作用。

第12篇、大班科学活动手机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手机的构造和功能,感受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能用连贯、完整的语言与客人老师进行交流,并能运用简单的图案进行记录。  
  3、积极参与游戏,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课前请幼儿收集有关手机的信息,观察家长的收集,收集手机模型。  
  2、手机店:摆放各款玩具手机。  
  3、幼儿人手一份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一、参观手机店,引起孩子学习的兴趣。  
  教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周老师刚开了一个店,开了一个什么店呢,先不告诉你们,现在跟着周老师一起去参观一下吧,好不好啊?(播放音乐,参观手机店)  

  二、了解手机的构造。  
  1、教师:刚刚参观了周老师的手机店,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手机,请小朋友说一说你看到的手机是什么样的?  
  2、(出示翻盖手机和直板手机)教师:请小朋友看一看这两款手机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原来有盖子的叫翻盖手机,打电话时需要打开盖子的。没有盖子的叫直板手机,打电话时不需要打开盖子。  
  3、(出示滑盖手机)教师:看,这款手机好奇怪啊,没有盖子,但是能往上推,你们知道这种手机叫什么名字吗?原来它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滑盖手机。  
  4、教师:工人叔叔真聪明,设计出了翻盖手机、直板手机、滑盖手机等这么多不同款式的手机,真了不起。  
  5、(投影仪出示手机实物)教师:请小朋友看一看,手机上面都有些什么啊?手机上面有屏幕,下面有键盘,键盘上有数字,这些事数字键,还有是表示功能的,是功能键。  
  6、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手机里还藏着秘密呢!(拆开手机)原来手机里还藏着电板和SIM卡呢,手机要有了电板和SIM卡才能使用。
  
  三、了解手机的功能。  
  教师:你们在家里玩过爸爸妈妈的手机吗?他们的手机有什么本领呢?(打电话、发短信、玩游戏、拍照…)手机有很多的本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试一试手机到底有哪些本领。你们想先试一试手机的什么本领呢?(打电话)(请一个小朋友打电话给爸爸妈妈,跟爸爸妈妈聊一聊)刚刚小朋友打了一个电话给妈妈,我们知道了手机有打电话的功能。(接着试一试拍照、录音等功能)  

  四、学当小记者。  
  1、教师:手机又很多的本领,今天请你来当一回小记者,去采访一下客人老师的手机有什么本领?  
  2、教师:这里有一张调查表,上面有很多图片,你们认识吗?(介绍各种图片代表的意思:信封图片表示可以发短信,钟的图片表示时间,话筒图片表示可以录音,照相机图片表示可以拍照)如果你采访的客人老师的手机有这种本领,就在图下打√,没有就空着,如果客人老师的手机还有新本领,就请你用你看得懂的图画画在下面空格里。  
  3、幼儿找一位客人老师进行采访并记录。 
 
  五、集中讨论交流。  
  1、教师:现在请小记者到前面来介绍一下,你采访的客人老师的手机有哪些本领。(幼儿介绍)  
  2、教师小结:通过采访,我们知道手机一般都有拍照、发短信、听音乐、摄像等本领,手机的作用可真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手机还有更多的新本领等着我们去发明呢,相信我们小朋友肯定能做一个小发明家的。

  活动反思:
  手机是现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而且手机的样子和功能吸引了很多很多的孩子。他们非常喜欢、爱不释手,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满足每个不同幼儿的合理需要。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幼儿生动活泼的主动活动,重视幼儿自身的实践过程,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学习、探索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第13篇、中班科学有趣的磁铁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磁铁并不陌生,老师贴挂图时经常用到。在孩子们的眼里,磁铁是很神秘的东西,有着神奇的力量。磁铁能够吸铁的特性决定了它备受幼儿青睐。特别是在区域活动的时候,小猫钓鱼的玩具和磁性教具,幼儿们总是爱不释手,但是他们大都只是单纯的玩耍,还没有知识的建构。针对幼儿对磁铁的这种兴趣,我设计了这一活动。试图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发现并揭示磁铁能吸住铁制品的特性,建立有关磁性原理的粗浅概念。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探索,充分感知磁铁能吸住铁制品的特性。
  2.能用记录、言语的方式表述探索的结果。
  3.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探索,充分感知磁铁能吸住铁制品的特性。
  难点:能用记录、言语的方式表述探索的结果。

  活动准备
  铅笔、积木、橡皮、回形针、铁钉、纸片小鱼、梳子、硬币、勺子、铁夹子、 磁铁、记录单、磁铁鱼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出示盘子里的材料,引起幼儿兴趣。
  小朋友,请你看一看盘子里有些什么?请你玩一玩盘子里的东西,看看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二、基本部分
  (一)、自由探索,激发幼儿兴趣。
  1.幼儿自由操作探索,教师巡回观察。
  2.教师与幼儿交流讨论。
  3.教师小结:刚才在玩的时候,小朋友发现磁铁能吸住别的东西。

  (二)、引导幼儿探索磁铁的特性。
  1、出示记录单,了解记录方法。
  2、幼儿第二次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观察。
  3、请记录完的幼儿想个办法将记录单贴到黑板上,并和旁边的小朋友讲一讲磁铁能和谁做朋友。
  4、教师与幼儿共同观察、讨论记录结果。
  5、教师小结:原来磁铁能跟铁做的东西做朋友,磁铁只能吸住铁做的东西。

  (三)、提供问题情境,扩展幼儿经验。
  1、出示游戏材料,引导幼儿思考。
  (1)今天我们来玩一个钓鱼游戏,教师出示有磁铁的钓鱼竿、和纸做的小鱼。
  (2)请小朋友想一想、试一试,用个什么办法可以把小鱼钓起来,你可以请盘子里的材料来帮帮忙。
  2、幼儿第三次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发现。
  3、分享交流。
  (1)你的小鱼钓起来了吗?你用了什么好方法?
  (1)请您边说边演示一下。
  4.教师小结。
  刚才大家都想出了好办法把鱼钓起来的,原来你们是用磁铁能吸住铁制品的办法把鱼钓起来的,真会动脑筋。

  三、结束部分
  分组自由活动。

  四、延伸部分
  请把鱼放在泥工板上,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小鱼游起来呢?下课以后你们再去试一试。

  教学反思
  活动评析:
  1、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让幼儿有充分的操作时间,因此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而且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并不进行直接指导,而是强调让幼儿通过直接与材料的交互作用,去发现、思考、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
  2、引导幼儿在操作的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并有目的地记录磁铁能吸住铁制品现象。引导过程一一转化为问题,因为问题情境对幼儿来说没有严格的约束,有利于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
  3、在最后一各环节中,我们并不过分关注幼儿到底掌握了哪些磁铁的原理,而是注重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的自信心、独立性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启发幼儿运用已有的关于磁铁的经验进行迁移、创造。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并不是把现成的科学结论告诉幼儿,而是使幼儿成为渴求了解世界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我们的科学教育,就是要提供丰富的材料,营造宽舒的心理环境,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让幼儿在探究中惊异科学,在持久、深入地探究过程中建构科学经验。《纲要》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所有的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为了让幼儿认识磁铁,我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可供操作的实验材料,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不进行直接的指导,而是强调幼儿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去发现、思考、解决各种问题。
  当然在这次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不足就是准备的磁铁数量不够充分。是极个别幼儿玩得不够尽兴,在今后教学中将会做得更完善。

第14篇、中班科学活动野生动物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认识1——2种野生动物,知道它们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2. 知道要保护野生动物,有初步的生态保护意识。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 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视频、幻灯片、横幅

  活动过程:
  一、谈话,激发幼儿兴趣。
  师:你们去过动物园吗?见过哪些动物?

  二、播放视频,幼儿观看。
  师:看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动物,观看的时候要找出老师所提问题的答案:
  第一,视频里是什么动物?他长什么样子?
  第二,它生活在什么地方?吃什么东西?
  第三,它在做什么事情?
  1. 播放视频《大象的命运》,观看后引导幼儿说出问题的答案:
  (1) 视频里是大象,它有着小山一样的身体,粗粗的腿,长长 的鼻子,大大的耳朵。
  (2) 大象生活在草原上、森林里。
  (3) 他们在用鼻子卷树叶,洗澡还有王身上喷土等等。
  教师小结(过程中播放幻灯片):
  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野生动物,它属于厚皮动物,目前有非洲象和亚洲象两种,它们有的生活在大草原上,有的生活在雨林里,是群居动物,和人类一样以家庭为单位生活在一起。它们是食草动物,喜欢吃草、树叶、树皮、树枝等植物,它们的鼻子特别的厉害,可以往嘴里送食物、喷水洗澡、喷土保护皮肤、取物还有保护自己。大象还是寿命最长的野生动物,它脾性温和,非常珍贵。另外,大象还有一个特别奇怪的习惯,那就是站着睡觉,因为它的内脏承受不了它身体的重量。
  2. 接下来要和我们见面的动物十分凶猛,同样要在视频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播放视频《凶猛大白鲨》
  第一,视频里是什么动物?他长什么样子?
  第二,它生活在什么地方?吃什么东西?
  第三,它在做什么事情?
  播放完后,引导幼儿说出问题的答案:
  (1)视频里是大白鲨,它长着黑黑圆圆的眼睛,尖尖的牙齿,身体特别大。
  (2)它生活在大海里。
  (3)它在捕食小鱼还有海狗。
  教师小结(过程中播放幻灯片):
  大白鲨是最大的食肉鱼类,它长着乌黑的眼睛,尖锐锋利的牙齿还有大大的鱼鳍,是用来在水里掌握平衡的,它生活在大洋沿海地区,因为它的身体温度比海水高15度左右,所以它可以在很冷的海水里生活,它可不像大象一样喜欢群居,他们喜欢独来独往,喜欢捕食海狗、海狮、海豹等一些海洋动物,它的平均身长有6米,体重1200多公斤。
  3. 归纳野生动物的特征
  (1)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两种动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生活在哪里(野外),是自己捕食,没有人工喂养。 教师小结: 像这种生活在野外,没有人工喂养,靠自己捕食生存的动物,叫做野生动物。
  (2)师幼讨论:自己还见过哪些野生动物?

  三、激发幼儿的生态环保意识。
  这些可爱的野生动物现在却濒临灭绝,很多都遭到了杀害,到底在它们身上发生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广告)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野生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因为有了它们我们的大自然才能和谐,我们的生态才能平衡,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地球,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目前世界上已经建立了3000多个自然保护区,让野生动物在那里安全、舒适、自由的生活。
  那我们可以为野生动物做些什么呢?

  四、出示横幅,播放《动物世界片头》,全体师生签名。
  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条横幅“保护动物 从我做起”,我希望今天在场的所有人在上面签上我们的名字,共同呼吁“保护野生动物,不要伤害它们”,不会写名字的幼儿,画一颗爱心。

  活动反思:
  中班幼儿对科学活动十分感兴趣,非常积极地投入到本次活动的准备当中,和爸妈了解了一些有关野生动物的资料,在活动中,我利用了多段视频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并讨论,认识了陆地上最大的野生动物和海里最大的食肉鱼类,幼儿对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外部特征很容易就接受了,结尾时在横幅上的签名活动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全体教师也参与到了其中,激发了幼儿保护动物的意识,我觉得这样的科学和社会的渗透课程更有益于幼儿的理解和掌握,25个孩子在活动中全部聚精会神,效果十分好。

第15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各种各样的豆豆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看、闻、比、剥等方法,帮助幼儿积累对各种豆子的感性认识,并在品尝豆子做成的食物的过程中,激发幼儿喜爱吃豆子的情感。
  2.与父母共同种植豆子,做好观察记录,了解豆子的发芽过程。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和幼儿共同准备黄豆、赤豆、绿豆、黑豆、蚕豆等各种豆子。
  2.新鲜未剥壳的蚕豆、豌豆;豆类食物:煮毛豆,赤豆粥,豆浆,炒蚕豆等。
  3.种子和花盆。

  活动过程
  一、展示豆子
  1.展示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来的各种豆子。
  (黄豆、赤豆、绿豆、黑豆、蚕豆等各种豆子)
  2.介绍各种豆子的名称。
  提问:你们认识这些豆子吗?

  二、观察比较各种豆子
  1.比较豆子的颜色。
  (1)你们看到了什么颜色的豆子?
  (黄色的、红色的、绿色的、黑色的)
  (2)知道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吗?
  (黄豆、赤豆、绿豆、黑豆……)
  (3)小结:豆子有不同的颜色和名字:黄色的豆子叫黄豆,红色的豆子叫赤豆,绿色的豆子叫绿豆,黑色的豆子叫黑豆。
  2.比较豆子的大小。
  (1)这些豆子一样大吗?
  (2)摸一摸、比一比,哪种豆子最大,哪种豆子最小?
  (3)小结:刚才,小朋友都用手摸了摸,又把这些豆子放在一起比了比,大家都发现这些豆子中黑豆最大,绿豆最小。

  三、认识新鲜的蚕豆和豌豆
  1.这是什么,你们认识吗?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
  2.教师出示刚剥出来的蚕豆和豌豆。
  3.你们知道豆子藏在哪里吗?(里面)
  4.谁来试试把豆子找出来?
  5.请个别幼儿尝试剥豆。
  6.大家一起来试试,把蚕豆和豌豆的“房子”剥开来,豆子就出来了。
  7.全体幼儿剥豆子。
  8.两个房子里面的豆子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幼:不一样。一个大的,一个小的。一个圆圆的,一个扁扁的。
  师:大大的、扁扁的叫蚕豆,小小的、圆圆的叫豌豆。
  9.闻闻这些豆子有没有味道啊?
  幼:刚剥出来的豆子香香的。
  师:对呀,刚剥出来的豆子有股清香味,新鲜的豆子也很有营养呢。

  四、介绍和品尝豆子做成的食物
  1.请幼儿说说自己吃过哪些豆子。
  师:你们吃过豆子吗?吃过哪些豆子?
  2.介绍豆子做成的食物。
  (展示用豆子做成的食物)
  (1)我们来看看,这些你们都吃过吗?你吃过哪些?
  (毛豆、赤豆粥、黄豆汤、绿豆汤……)
  (2)这杯白白的,像饮料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呀?(豆浆)
  (3)你们知道豆浆是用什么做的吗?
  师:豆浆也是用豆子做成的,黄豆、黑豆等都可以做豆浆。
  3.幼儿品尝好吃的豆类食物。
  (炒蚕豆、煮豌豆、爆黄豆、青豆蛋糕、豌豆泥、豆瓣酥……)
  一边品尝一边鼓励幼儿说出吃到了什么豆子。

  五、延伸活动
  1.观看门卫老伯伯种豆子。
  幼儿园门卫老伯伯带来了一些(黄豆)种子,幼儿和教师一起观察门卫老伯伯将(黄豆)种子播种在花园里。
  2.幼儿和家长一起种豆子。
  观察种子发芽的情况,并做好“成长记录”(可以用贴照片、绘画、文字记录等多种方式)。
  3.召开“成长记录”展览会。
  把“成长记录”带到幼儿园进行交流,并做成展板,供大家分享。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从幼儿兴趣出发,对小班幼儿的“生成”内容进行探究
  “有趣的豆宝宝”活动是在“春天”的主题背景下展开的。春天正是万物复苏、播种庄稼的季节,幼儿也带来了很多美丽、多姿的植物宝宝,教室里的植物角越来越丰富。一天早晨,为植物宝宝浇水的幼儿发现了一个露出一点点的红薯芽,幼儿非常兴奋,有的长时间地静静观察,有的互相转告……大家对此非常感兴趣。根据幼儿的兴趣点,我们及时设计了本次学习活动 “有趣的豆宝宝”。
  2、活动设计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具有挑战性,给予幼儿探索的空间
  结合小班幼儿发展手部小肌肉的目标和要求,我们通过认一认、闻一闻、比一比等各种感知觉让幼儿全面认识各种豆子。我们还增加新鲜的蚕豆、豌豆请幼儿剥豆,让幼儿体验豆子的各种特点,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
  在集体活动后,我们又在延伸活动中让幼儿观察门卫老伯伯种豆子,以及和爸爸妈妈一起尝试种豆子,再次挑战了幼儿对豆子特征的观察,并引发幼儿种植豆子的兴趣,为他们的继续探索提供了空间。
  3、亲子互动,共同承担教育任务、分享活动的快乐
  从幼儿带豆子到幼儿园→观察豆子→剥豆子→ 品尝豆子,“有趣的豆宝宝”活动在教室里开展得有声有色,为了让幼儿更全面地了解豆子,观察豆子的播种和生长过程,我们别具匠心地请幼儿种豆子。考虑到小班幼儿年龄小,并且与家长一起进行种植,能在家长的指导下仔细地观察,所以决定让幼儿和家长一起种豆子。家长们十分配合,参与度很高,对于教师发放的“成长记录”,很多家长都认真地以多种形式进行记录,有的用照片加文字说明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以日记的形式进行记录,有的以绘画的形式进行记录……仔细看这些记录的内容,可以体验和感受到在这一过程中亲子互动的成功。这样的方式,不但增进了家长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了解,而且还让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分享与幼儿一起学习的快乐。

第16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油和水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背景:
  幼儿对水有着浓厚的兴趣,孩子们喜欢玩它。选择幼儿熟悉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作为切入点,让孩子自己探究水与油之间的相互倾倒、搅拌、静止时的三种不同现象。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培养孩子反复实践、不断尝试、不怕失败的科学品质。

  活动目标:
  1.发现油和水互不相溶的现象。
  2.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3.尝试用绘画记录的方式。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水、油每人各一小杯,备用的油和水。
  2.筷子若干。
  3.记录单、记录笔、黄色油画棒等。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你问我答》
  1.小朋友提有关实验物品的问题,教师回答。
  2.杯子里有什么?
  像水一样会流动的,黄颜色的,爸爸妈妈炒菜是要用的“油”。这里还有一杯,这是什么?(水)
  把水和油倒在一起,会怎样?
  把水和油倒在一起,可能会怎样?

  二、猜想记录
  1.把幼儿猜测结果图出示在黑板上。
  油会在水的哪儿?
  2.统计幼儿每种预测结果人数并记录在黑板上。
  3.简单介绍记录表。
  4.幼儿记录并讲述自己的猜想。

  三、进行实验
  1.要求:认真观察,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
  为每位小朋友也准备了一杯油和一杯水,每个小朋友在小托盘中取一杯油和一杯水,注意轻一点不要弄撒了哦。
  2.幼儿实验,记录。
  把油倒进水里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有意思的现象呢?(幼儿:油在水的上面)
  3.幼儿验证预测结果教师记录。
  油在水的上面,把黑板上刚才我们猜对的画一个勾。
  4.搅拌后油在水的位置,教师出示第二组图片。
  看一看这张图是什么意思?
  幼儿:用筷子搅一搅。
  猜一猜我们用筷子搅一搅油会在水的哪里?
  5.幼儿实验并记录。
  这里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张小卡片,还有油画棒,把你搅拌后发现的有意思的现象记录在小卡片上,我们黄色的油画棒表示油,蓝色的表示水,小朋友要记清哦。

  四、交流、讨论
  1.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杯子里的油和水有什么样的变化?
  (1)做完实验的小朋友来把你的卡片贴在黑板上。(2)谁来讲一讲,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杯子里的油和水有什么样的变化?
  2.教师小结:油和水这两个好朋友很奇怪,油总是在水的上面。请小朋友回去观察一下中午咱们喝的汤,爸爸妈妈炒的菜是不是油在上面水在下面。

  五、提出新问题
  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油和水混在一起呢?

  活动反思:
  油和水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油和水混在一起到底会出现什么现象,这是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但又不太注意的现象,我抓住这一现象,意在通过观察记录和实验操作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整节活动连接紧密,稳扎稳打。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大胆猜想并坚持幼儿自己动手探索、发现的原则,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能力,让幼儿在实践中感悟出真知,在细心的观察中发现“油和水”的奥秘。也培养了幼儿敢于质疑、乐于猜想的科学态度。活动达到教育目标。

第17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蚂蚁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蚂蚁,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认识蚂蚁的种类。
  2、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课前已经寻找过蚂蚁,并认真观察过。
  2、幼儿每人一只空瓶子,瓶子里放一只蚂蚁。一面放大镜。
  3、蚂蚁图片。
  4、有关蚂蚁活动的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谜语:个子不大,能量不小,团结互助,勇敢勤劳,能啃骨头,会挖地道,行军作战,井井有条。让幼儿猜一猜这是什么小动物呢?幼儿回答:是蚂蚁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蚂蚁吗?在哪里见过蚂蚁?它们在干什么呢?(幼儿将之前观察蚂蚁的趣事进行回忆和讲述,鼓励幼儿大胆的说。)

  二、教师讲述
  1、教师讲述一件事情:有一天,我不小心把一小块面包掉到了地上,不一会儿,我就发现有一只蚂蚁在面包旁边转来转去,转了一会就走了。过了一会,就有一大群的蚂蚁成群结队的来了。它们把面包团团围住,最后这群蚂蚁把这块面包抬走了。
  2、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
  (1)在这块面包旁边,刚开始只有一只蚂蚁,怎么就来了一大群的蚂蚁呢?这只蚂蚁用什么办法通知其他的蚂蚁呢?幼儿互相讨论,鼓励幼儿各抒己见。 教师播放蚂蚁活动的课件,让幼儿了解蚂蚁是借助气味互相传递消息的。蚂蚁是一群生活在一起的,没有一只蚂蚁是自己独立生活的。
  (2)小朋友们,蚂蚁那么小,为什么能搬动比自己身体大得多的食物,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幼儿说出,蚂蚁虽然身体小却力气大,他们能够团结合作,团结就是力量。

  三、观察蚂蚁、认识蚂蚁、了解蚂蚁
  1、幼儿观察蚂蚁,并用语言描述蚂蚁的特征。 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外部特征。观察前提问:蚂蚁的头长在哪里?头上有什么?身体长的什么样?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瓶子里的蚂蚁的主要特征。描述的越详细越好。
  2、教师出示蚂蚁图片,小结蚂蚁的外部特征。 蚂蚁的身体很小,有的是黑色,有的是咖啡色,头上有一对触角,身体是一节一节的,身体下面有三对足。 引导幼儿讨论:蚂蚁的触角有什么用?
  3、给蚂蚁归类 在这节课之前,幼儿已经了解了蜜蜂和蜻蜓的知识,知道蜜蜂和蜻蜓都是昆虫。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分类将蚂蚁归入昆虫类。
  4、了解蚂蚁的种类 课件演示不同种类的蚂蚁,让幼儿认识并了解它们的名称。
  5、启发幼儿讨论蚂蚁的益处和害处。比如:刚才课件里看到的白蚁就是蚂蚁的一种,它们就是害充,对人类有很大的害处。

  四、活动延伸
  让幼儿到户外继续观察蚂蚁,并用画笔画出所观察到的蚂蚁。

  活动反思:
  在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老师都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启发、引导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讨论,通过自己探究的过程寻求出正确的答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幼儿看、说、想,培养了幼儿的动眼、动口、动手的能力。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课件的演示直观、形象,帮助幼儿很好的了解了蚂蚁的习性及蚂蚁的种类。让幼儿很感兴趣,他们就会很认真的去观察、去学习。 在观察蚂蚁时,让幼儿用语言描述蚂蚁的特征,有的幼儿不会用连贯的语句说下来,或者说不清楚,所以老师要多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18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剥橘子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橘子的主要特征和橘子酸酸甜甜的味道。
  2、愿意参加观察橘子的活动,学习用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
  3、体验分享的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每组一只筐,内装与本组幼儿人数相等的橘子。

  活动过程:
  1、用触觉箱子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请幼儿摸一摸箱子里装的水果。提问:"请你摸一摸,告诉我里面装了什么水果?"
  2、感知橘子的外形特征。
  (1)看一看:橘子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样的?
  (2)摸一摸:橘子摸上去有什么感觉(可与苹果进行比较)?
  (3)闻一闻:橘子有什么气味?
  3、感受橘子的内部特征。
  (1)请幼儿讨论:橘子里面是什么样的?
  (2)那我们怎么把它打开呢?
  (3)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剥橘子,观察橘子的内部特征。
  提问:剥开皮的橘子是什么颜色的?剥开皮的橘子是什么样子的?一瓣一瓣像什么?
  4.品尝橘子酸酸甜甜的味道,说说品尝后的感觉。

  活动延伸:
  活动结束后,教师画一棵轮廓树,让幼儿将剥下来的橘子皮撕成小块,贴在橘子轮廓图上,制作成一幅橘子皮画,将橘子皮画贴于橘子树上,做成一棵橘子树。

  活动反思:
  秋天来了,许多的水果都成熟了,本次教学活动选择的教学材料是橘子,此材料贴近幼儿的生活,又丰富了幼儿的知识经验,幼儿对自己熟悉的事物能产生积极的兴趣。活动开始我采用猜一猜的导入方法“猜一猜老师袋子里放了什么好吃的东西”,让幼儿思考有什么感知的方法知道袋子里藏的是什么,许多幼儿都能通过“摸一摸”“闻一闻”去探索。活动第一环节幼儿表现的都很兴奋,很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软软的我猜是香蕉”有的说“香香的可能是金橘”;活动第二环节中,是让幼儿自己先去尝试剥橘子,许多幼儿都能在的劳动成果中分享到快乐,并且很愿意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橘子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颜色的,有几囊。在此环节中我还丰富了幼儿的知识经验,介绍了橘子的身上结构还有好听的名字,比如“脐”、“蒂”、“橘络”。最后一环节我让幼儿品尝自己的橘子,并且让他们和大家说一说你的橘子是什么味道的。本次教学中,然幼儿通过玩而学,激发了幼儿的各种感知行为并且激发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19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冻冰花教案(附教学反思)

  科学意图:
  学习科学有利于幼儿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开发创造他们的潜能。、

  科学目标:
  1、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材料准备:
  小碗、棉线、亮光纸纸屑、水。

  制作方法:
  (1)在小碗中放人亮光纸纸屑,并倒满水。
  (2)将棉线的一头放入小碗中,另一头露在碗外面。
  (3)将小碗放入冰箱冷冻(如果是冬季,最好放在室外自然冷冻)。
  (4)冻好后,把冰花提出来即可。

  实验操作:
  (1)把冻好的冰花挂在树枝或者阳台上,请幼儿一起欣赏。
  (2)让幼儿到户外把冰花放在地上拉着玩,摩擦产生的热量会使冰融化,在地面上留下一条水痕。
  指导建议:
  ●在制作和操作冰花的过程中,帮助幼儿体验水遇冷凝结成冰、冰遇热又化成水的过程。
  ●提醒幼儿在选择纸屑做冰花时,要选择不怕水的纸。
  拓展与替代:
  ◆鼓励幼儿选择各种漂亮的纸或者小玩具、花瓣等材料,将它们放入碗中冻冰花;也可以让幼儿在水中加入各色颜料,看谁的冰花最漂亮;还可以让幼儿选择不同形状的容器,冻不同形状的冰花(球状、三角状等)。
  ◆和幼儿一起观察冬季路面结的冰、屋檐上冻出的冰凌以及雾凇,进一步感受水遇冷结冰的现象。

  科学小知识:
  冻冰花的过程就是水遇冷结成冰的过程,如果我们选择不同形状的容器,会出现不同形状的冰花。
  雾凇,俗称树挂,是北方冬季可以见到的一种类似霜降的自然现象,是一种冰雪美景。它是由于空气中温度低于零度却没有冻结的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结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颗粒状结构沉积物。雾凇现象在我国北方很普遍,在南方高山地区也很常见,只要雾中有冷却的水滴,并达到一定温度就可形成。

  活动反思:
  抓住冬天这一很好的季节教育时机,和孩子们一起制作冻冰花,感受冬天气温的变化,探索水的形态变化与气温的关系。 让幼儿知道天气不太冷的时候室外是冻不出冰花的。 一个简单的冻冰花制作给幼儿带来了莫大的快乐。虽然冻冰花的制作过程很简单,但由孩子亲手来制作,体会制作过程的快乐这才是活动最根本的目的。

第20篇、小班科学活动动物走路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各种小动物的走路姿势,激发幼儿对小动物的兴趣。
  2、熟悉游戏规则,听口令做动作。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头饰、风琴、磁带。

  活动过程:
  (一)导入:“小朋友看,我们托一班来了这么多的客人,大家高兴吗?我们一起来拍拍小手。”“今天,我们班还来了几位动物客人,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谁?”

  (二)、初步了解。
  (1)、A、“我们一起来拍手欢迎第一位动物客人”。它是谁?(小鸟)“小鸟是怎样来的?”(飞来的)“我们一起请小鸟坐下吧!”
  B、“下面我们一起放鞭炮欢迎下一位动物客人?”“它是谁?”(小鱼)。“小鱼是怎样来的?”(游来的)“小鱼也请坐吧!”
  C、“还有一位动物客人,小朋友闭上眼睛,老师数三下,小朋友赶快睁开眼睛。”“它是谁?”(小兔)“小兔是怎样来的?”(跳来的)
  (2)、“下面我们一起跟着音乐学一学它们的样子吧!”教师弹琴,小朋友学动物走路。
  (3)、“它们有的是飞来的、有的是游来的、还有的是跳来的。小动物来的时候还带来了许多神奇的礼物,小朋友听听录音机里的音乐,婷婷是那个小动物,小动物看谁做得好?神奇的礼物就飞到谁的身上。”小朋友听音乐做动作。

  (三)、游戏巩固。
  “小朋友真棒!小动物想和小朋友玩一玩。”
  老师:小鸟 幼儿:飞呀!
  小鱼 游呀!
  小兔 跳呀!
  来了一只大老虎,我们快跑呀!幼儿和老师对说,并做相应的动作。(游戏反复进行)

  (四)活动结束。
  “老虎累了,睡着了,我们学着小猫的样子悄悄地溜走吧。”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追求一种“宽松、自然、科学、愉快”的活动氛围,让孩子在合作中成长,在分享中体验快乐,在成长中拥有自信。活动基本达到预定的目标,孩子们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很高。如果在这个活动中设计一些能抓住某件事物或某个现象来重点让孩子观察、探讨其变化的环节,活动效果会更加突出,并会让延伸活动更加丰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